第3课 宋明理学测试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宋明理学测试题

一、选择题

1.“忠君爱国”在北宋末年成为士大夫的最高道德标准。佛教也提出与儒家伦理道德相协调,“佛法据王法以立”,佛教僧人也应提倡忠君爱国,所以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上述历史现象反映了

A.儒学与佛教互动融合B.士大夫的崇佛心理普遍

C.佛教融汇儒学伦理D.儒学开始吸收佛道思想

2.周敦颐(理学家,程颥、程颐兄弟的老师)在《通书》中阐释了自己心中的“孔颜乐处”,他说:“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不改其乐’。夫富贵,人所爱也;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天地间有至贵至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也。处之一,则能化而齐,故颜子亚圣。”可见理学对“乐”的本质认识是

A.心外无乐B.苦中作乐C.格苦致乐D.本心自乐

3.“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与上述认识最接近的观点是

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B.“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D.“理在气中,道不离器”

4.“或问:格物须物物格之,还只格一物而万理皆知?日:怎得便会贯通?若只格一物便通众理,虽颜子亦不敢如此道。须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材料体现了朱熹

A.希望通过实验途径寻求科学真理B.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和等级制度

C.注重社会实践活动和探究的思想D.强调个体的价值和人性的尊严

5.朱熹在发表对自然科学知识的见解的同时强调:“如今为此学而不究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乃兀然存心于一草一木、器用之间,此是何学问!如此而望有所得,是炒沙而欲其成饭也。”表明理学家

A.经世致用的思想观念B.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

C.“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道德D.“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修身理论6.朱熹之所以得中进士,是因为他在答卷中糅进了佛理,他的成才之路也是始于儒家经典,中间泛滥释老,最后归本孔孟。但他学成后,对佛道有很多批评和攻击的言论。

这种变化反映了

A.程朱理学中糅进了佛道思想B.朱熹最终对佛道思想的排斥

C.理学是以先秦儒学为起点的D.朱熹维护儒学纯粹性的精神趋向7.“在古代……西方人敢于展示自己,既敢于展示自己的思想,又敢于展示自己的裸体。

中国就知道穿衣服,给思想穿衣服。穿衣服总比脱衣服容易。西方鞭挞自己的黑暗,所以得到了光明。它的思想在驰骋。我们歌颂自己的光明,结果带来千年的黑暗。”

假如你同意上述观点,在思想方面的依据是

A.人文主义民贵君轻B.因信称义天人感应

C.人文主义存天理,灭人欲D.因信称义致良知

8.“宋儒若程若朱,皆深通佛教者,既喜其义理之高明详尽,而又忧其用夷变夏也。乃求得而两全之法,避其名而居其实,取其珠尔还其椟。”材料表明陈寅恪认为宋儒A.理学吸收了少数民族文化B.理学是对佛学的创新

C.名为阐明古学实是吸收异教D.为爱国倡导天理灭人欲

9.宋淳熙二年(1175年)六月,朱熹和陆九渊两派在鹅湖寺各自阐发思想学术观点。鹅湖之会后,朱熹写下了《过分水岭有感》:“地势无南北,水流有西东。欲识分时异,应知合处同。”该诗所表达的观点是

A.理学和心学互不相干B.理学和心学势不两立

C.理学和心学完全相同D.理学和心学同源异宗

10.宋以前,孟子的地位一直隐而不显,其地位甚至不及颜回。宋代,一场声势浩大的孟子升格运动展开。朱熹把《孟子》与《论语》并列,《孟子》跻身于“四书”,成为了士人必读的官方教科书。宋代孟子地位提高的根本原因是

A.孟子在儒学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历史作用

B.孟子的思想与宋儒的政治和理论诉求有诸多契合之处

C.孟子和宋儒都面临来自道家、佛教等各家的严峻挑战

D.朱熹欲借孟子思想完善自己的学说体系提高学术休养

11.关于《三字经》(图8)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历代说法不一,大多数后代学者倾向的观点意见是“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经》,以课家塾”。它的出现和流行说明

A.儒学的政治地位日益巩固B.理学的世俗化趋势日渐增强C.中华民族文化心理认同形成D.中国传统文化的地域性浓厚12.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中指出:汉武帝“更喜欢儒家的是‘三纲五伦说’”;朱熹在后世影响最大的著作是《家礼》,并且在他及其他理学家的影响下,南宋有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劝孝文》《劝学文》《谕俗文》等。由此可见,南宋与西汉相比在“三纲五常”方面的最大区别在于

A.由服务于统治者到服务于民众B.用理来论证其合理性

C.注重民族性格的培养D.儒家伦理道德普及化、通俗化13.元代郭守敬编录的《二十四孝》记载郭巨“埋儿奉母”故事:其妻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该故事反映

A.元朝统治者利用儒学束缚人们思想B.理学对人伦关系的推崇带有极端倾向C.三纲五常思想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D.儒家思想与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相适应

14.傅东成在论述唐宋社会变革时指出,唐文化的精神及动态是复杂而进取的,既接受外来文化,又受魏晋南北朝文化中的老庄思想、佛教和胡人习俗三大因素影响。至宋,各派思想如佛、道、儒渐成一统之局,遂有民族本位文化的理学产生,文化精神及动态转向单纯和收敛。作者的态度是

A.唐文化优于宋文化B.宋文化优于唐文化

C.民族本位文化重要D.客观地陈述了史实

15.宋代心学的影响并不是很大,甚至有理学家指责其“诋毁先儒”、“传习邪说”,但是到了明代士人阶层却从王阳明的心学中感悟到“震霆启寐、烈耀破迷”的意义。这主要是因为心学

A.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B.打破孔孟学说的权威

C.强调人在探求理时的主体性D.是对理学彻底的否定

16.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从王阳明思想来看,人的心与万事万物之理,彼此是同一的”。

以下言论中,最能支撑这一论断的是()

A.“千思万虑,只是要致良知”B.“减得一分人欲,便得一分天理”

C.“知而不行,只是未知”D.“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

17.王守仁的门人于夜间在房内捉得一贼。他对贼讲一番良知的道理,贼大笑,问他:“请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里?”当时是热天,门人叫贼脱光了上身的衣服,又说:“还太热了,为什么不把裤子也脱掉?”贼犹豫了,说:“这,好像不太好吧。”门人向贼大喝:“这就是你的良知!”

A.纲常B.羞耻C.真理D.私欲

18.波士顿犹太人屠杀纪念碑写到:“他们来抓犹太人,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

他们接着来抓工会会员,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会会员;他们再来抓天主教徒,我没有说话,因为我是新教教徒;他们最后来抓我,这时已经没有人替我说话了。”

下列观点和上述说法相似的是

A.“恻隐之心”B.“心即理”C.“格物致知”D.“致良知”

二、材料解析题

19.(2009·广东单科,26)下表是某中学研究性学习课上,三个研究小组展示的材料和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