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宋明理学测试题
《第3课 宋明理学》(同步训练)高中历史必修3_人教版_2024-2025学年
《第3课宋明理学》同步训练(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下列关于宋明理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宋明理学是儒家思想的一种新发展,强调“格物致知”B、程朱理学主张“心即理”,认为“万物皆备于我心”C、陆王心学强调“知行合一”,认为道德行为是从内心发出的D、宋明理学对后世的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2、下列关于宋明理学发展阶段的特点,表述错误的是:A、北宋时期,理学最初是由程颢、程颐提出的,强调“理”的客观性B、南宋时期,朱熹发展了理学,进一步强调“理”的权威性和实用性C、明代中期,心学成为主流,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D、清代,理学式微,儒家思想逐渐向经世致用转变3、下列关于程朱理学的核心观点,错误的是()A.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B. “格物致知”主张通过观察事物来认识“天理”C. “存天理,灭人欲”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D. “心即理”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观点4、下列关于宋明理学的说法,正确的是()A. 宋明理学只重视道德修养,忽视知识学习B. 宋明理学的形成与佛教、道教等宗教思想的传入无关C. 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有程颐、程颢、朱熹等D. 宋明理学的兴起与发展完全得益于儒家思想自身的内在发展5、以下哪位思想家是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并提出了“理”作为宇宙本体的理论?A、王安石B、朱熹C、王守仁D、李贽6、宋明理学中的“存天理,灭人欲”概念是由谁提出的?A、程颐B、程颢C、张载D、邵雍7、题干:以下关于“宋明理学”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理学强调“格物致知”,强调通过对事物的认识来达到对理的追求。
B.理学认为儒家思想是最高道德准则,是人心向善的根源。
C.理学认为宇宙本原是理,道德伦理也是由理构成的,所以道德伦理具有永恒性。
D.宋明理学形成于北宋,发展于南宋,兴盛于明代。
8、题干:以下哪位思想家对宋明理学的形成影响较大?()A.韩愈B.朱熹C.程颐D.范仲淹9、题干: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对《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进行了注解和阐述,这一行为在宋代哲学史上具有什么重要意义?A. 丰富了宋明理学的内涵B. 促进了儒学的复兴C. 开创了宋明理学的新阶段D. 为后世儒家学者提供了学习典范 10、题干:以下哪一项不是宋明理学的主要思想?A. 天理与人欲的关系B. 理气二元论C. 性命论D. 格物致知11、宋明理学中,哪位思想家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命题?A、程颢B、程颐C、朱熹D、陆九渊12、宋明理学中的“心学”代表人物是?A、程颢B、程颐C、陆九渊D、朱熹13、《宋明理学》一书中,关于朱熹的理气论,以下哪项描述是正确的?A. 理为实体,气为理的显现B. 气为实体,理为气的表现C. 理和气都是实体,彼此平等D. 理为气之本体,气因理而存在14、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提出的“心学”思想,以下哪项不是其核心观点?A. 知行合一是心学的核心B. 反对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C. 认为心是万物本源D. 提倡“即心即物”15、【题干】宋明理学中,提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这一观点的学者是:A. 朱熹B. 陆九渊C. 张载D. 王阳明16、【题干】宋明理学中,强调“知行合一”,认为“知”与“行”不可分割的学者是:A. 朱熹B. 陆九渊C. 王阳明D. 张载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第一题题目: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宋明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盛行的一种思想体系。
高二历史试卷第3课 宋明理学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一、单选题1.北宋大儒张载是理学创始人之一,他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体现了学者匡时济世的理想追求B.反映了理学以继承儒学正统为己任C.理学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的要求D.说明理学思想有利于稳固统治秩序2.电视剧《潜伏》使“潜伏”一度成为流行词,而真正说出潜伏真谛的经典台词是:“在特殊的环境下面,什么都可以灵活应变,但是信仰绝不能变。
”历史上的文天祥也如此,他在强权面前,正气浩然,铁骨铮铮,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句。
他的这种气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主流是( )A.黄老之学B.佛学C.程朱理学D.陆王心学3.“孽海茫茫,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与禅宗这一理论类似的是( ) A.老庄思想B.程朱理学C.王阳明“心”学D.孔孟之道4.史学家张岱称:“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
”文中的“良知”是指( ) A.内心世界B.自然规律C.社会规律D.天的意志5.近来有学者将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归纳为仁者爱人、地狱天堂、三教合一、性理之学四个主题。
其中“三教合一”大致始于( )A.春秋战国B.秦汉时期C.隋唐时期D.两宋时期6.右图是僧人、道士和儒者在少林寺同台打坐,在别处实为少见,意味深长。
从图中可以得出的信息有( )A.最早出现在西汉早期B.这体现了“三教并立”C.这体现了“三教合归儒”D.这体现了佛教的独尊7.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中称朱熹是“新儒家”的代表。
这个“新”在思想上具体表现在( )A.“天人感应”和“大一统”B.水能载舟也能覆舟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把天理人性有机结合,“存天理,灭人欲”8、“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著名和尚慧能的佛偈,其修炼的意境与下列哪种思想主张吻合()A.孔孟之学B.程朱理学C.陆王心学D.格物致知9、周敦颐是湖南道州濂溪人,后人称之为濂溪先生,是宋明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高二上历史(人教版)必修3课时《宋明理学》练习卷
高二上历史(人教版)必修3课时《宋明理学》练习卷一、单项选择题1.有学者指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存在着清楚的差异,这个差异直接招致了两个流派在治学和修养方法上的直接统一。
〞这里的〝差异〞主要是指A.客观性与思辨性B.内在性与简易性C.客观性与客观性D.内在性与直观性【答案】C2.宋儒扫除汉唐传注之学,弃传求经,经过研讨经典〝本文〞,直接探求圣人〝本意〞、经典〝转义〞,开掘经典中所包括的儒学价值,〝六经注我,我注六经〞。
这反映出宋儒A.否认传统经学B.重申儒家义利观C.强调主体看法D.批判周孔之道【答案】C3.关于〝格物致知〞一说,王阳明解释为:〝格物者,格其心之物也,格其意之物也。
〞〝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
〞这说明了心学A.奠定中国现代传统文明的基础B.强调人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感C.对程朱理学既有承袭又有创新D.是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提高思潮【答案】C4.在论及儿童教育时,王阳明支持〝抨击绳缚,假定待拘囚〞,主张〝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以到达〝自然日长日化〞。
在此,王阳明A.一定了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B.强调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C.摆脱了儒家伦理对教育的约束D.突出了〝致良知〞的价值追求【答案】D5.«明史»曾这样描画心学的风行:〝嘉〔靖〕隆〔庆〕然后,笃信程朱,不迁异说者,无复几人矣。
〞这一情形的出现和心学的某一特点有关,它是A.中转本心B.格物致知C.慎思明辨D.否认帝权【答案】A6.宋明家具设计扬弃了隋唐壮美华美的审美走向,崇尚繁复内敛,讲求次第和动摇,表达出一种工整规范的美。
上述家具设计的价值取向折射出宋明A.君主民主绝后增强B.儒学思想社会化趋向C.商品经济兴盛开展D.经世致用观念的影响【答案】B7.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普遍的著作是«家礼»。
〞〝朱熹关于自己倡议的理学原那么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留意的,他重复强调这种原那么在生活中的完成。
《宋明理学》同步练习3(人民版必修3)
13.“良知”在王阳明认为就是本心或天理,是人所固有的善心,是“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存在着的,是天地之心,所以,他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没有“良知”,天地万物和社会人生都将成为毫无意义的虚无,所以“生民之困苦荼毒”的疾痛远不如“无是非之心”的疾痛。但他又认为,良知往往被私欲侵蚀,所以要去掉人欲,恢复良知,加强道德修养,通过知行合一以遏制伪善流行。
3.下列哪位人物不是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
程颢(1032—1085)王阳明(1472—1528)朱熹(1130—1200)程颐(1033—1107)
ABCD
4.“二程”和朱熹在认识论上提出的重要命题是
A.“理气论”B.“致良知”C.“格物致知”D.“心外无物”
5.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其实质是
A.构建理学思想体系B.维护封建专制制度
C.强调“理”是万物之源D.反对民主启蒙思想
6.以下有关程朱理学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是唐代以来复兴儒学运动的产物
B.自宋代以来就成了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C.朱熹成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
D.可以通过《四书章句集注》来了解理学内容
7.以下哪一观点比较经典地代表了南宋陆九渊的学说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10.下列关于理学发展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北宋的程颢、程颐二兄弟是理学的重要开创者
B.北宋的朱熹建立了理学体系
C.陆王心学是理学的组成并推动了理学的新发展
高中历史第3课宋明理学专项测试同步训练
高中历史第3课宋明理学专项测试同步训练2020.031,关于陆王心学的评述,正确的是A.良知靠后天的学习才能得到B.是儒学在宋明时期的新发展C.把握“理”和求“理”的方法与程朱理学是一样的,即格物致知D.是对程朱理学的否定2,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其中“天理”是指 ( ) A.天体运行法则B.社会发展规律C.封建的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D.“天人感应”的理论3,读下图,在孔子庙堂设立国学,尊孔子为“先圣”“宣公”的是( )A.汉武帝B.宋太祖C.唐太宗D.康熙帝4,朱熹的理学内容主要有()①“理气论”②“心即理”③“致良知”④“心性论”A.①②B.③④C.①④ D.②③5,佛教能在中国广为流传,但始终没有能取代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其根本原因是A.儒家思想是整个封建社会最进步的思想B.儒家思想不断改造完善,一直能够适应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C.历代都有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大官D.儒家宣扬的仁政思想得到了人民的拥护6,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发展出现危机的直接原因是A.儒学已经不再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 B.儒学放弃自己的主张C.统治者大都是佛教教徒 D.佛教和道教的传播7,下列关于宋明理学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②南宋的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③王阳明创立“心学”使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④理学和心学成为明清两代的官方哲学A. ①②③④B. ①③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8,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共同点是A.理气一体,理先气后 B.心外无物,心即理也C.纲常伦纪,即为天理 D.内心反省,以致良知9,宋代以朱熹为代表的新儒学所吸收的思想是()A.佛教和道教思想B.法家思想和“经世致用”学说C.佛教、道教和法家思想D.佛教思想和“经世致用10,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天人感应”理论11,程颢与其弟程颐同为宋代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世称“二程”。
第3课 宋明理学 练习题 学生版
第3课宋明理学测试题教师版(带答案)1.宋代哲学家张载曾庄严宣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顾炎武在明清易代之际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吁。
二者的相同点是( )A.强调社会责任感B.提倡知行合一C.构建新儒学体系D.重建伦理秩序2.(2013·新课标全国高考)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
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3.张岱年、方克立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指出:“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下面能够论证此观点的是( )A.“宇宙之间,一理而已”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C.“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D.“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4.(2013·福建高考)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
在此,朱熹( ) 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5.(2012·课标全国高考)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
”在此,王阳明( )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6.隆兴元年,朱熹对宋孝宗进言:“陛下虽有生知之性,高世之行,而未尝随事以观理,即理以应事。
是以举措之间动涉疑贰,听纳之际未免蔽欺,平治之效所以未著。
”下列观点与这一言论思想一致的是( )A.“大学之道在乎格物以致其知”B.“存天理,灭人欲”C.“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D.“学者须先立志”7.某史书评:“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 第3课 宋明理学 同步测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同步测试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1.唐诗“慢束罗裙半露胸”、“绮罗纤缕见肌肤”,描写了唐朝服饰的艳丽奢华和开放。
但宋朝时的服饰却简洁质朴,女装拘谨、保守,色彩淡雅恬静。
唐宋服饰的演变,反映了人们审美观的变化,此种审美观的转变主要是由于()A. 封建经济的衰退 B. 专制集权的巩固 C. 理学思想的影响 D. 审美意识的觉醒2.有人问程颐“寡妇贫困无依,能不能再嫁?”他断然回答“绝对不能。
有人怕冻死饿死,才用饥寒作借口。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这种蔑视他人幸福的观念源于理学提倡的A. 为天地立新,为民生立命B. 道不行,百世无善治C. 存天理,灭人欲注入到社会生活各个层面C. 积极应对佛道之学对儒学带来的挑战 D. 面临如何创立儒学新体系的时代课题5.高二(二)班学生在排练“宋明理学”历史短剧时,为陆九渊设计的台词应是()A. 民为贵,君为轻B.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C. 宇宙是吾心,吾心即宇宙D. 君臣父子,天之常理6.“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生。
”这是中国对联艺术中非常典型的双关联。
下列对“朱子高于孔子”喻意的最佳解释是A. 朱熹的学说比孔子更科学B. 朱熹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体系C. 朱熹使儒学更具哲理性和思辨化D. 朱熹对儒学的贡献比孔子大7.三国时期,官学一蹶不振,家庭教育模式兴盛。
王昶要求子孙“遵儒者之教,履道家之言”。
诸葛亮也在《诫子书》中提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些家庭教育观可以反映出当时()A. 儒家思想日益衰落B. 奉行三教并行政策C. 传统文化走向断裂 D. “贵儒”又“尊道”8.古代有一个佛偈故事:庙前佛幡随风而动,方丈以此考问众徒。
甲徒曰:“风吹幡动!”乙徒曰:“幡何动?分明是你心动!心动才有幡动!”下面的思想与乙徒相近的是A. 万物皆只有一个理 B. 有理而后有气 C. 宇宙便是吾心 D.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9.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在《答罗整庵少宰书》中说:“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夫道,天下之公道也。
高中历史第3课宋明理学专项测试同步训练593
高中历史第3课宋明理学专项测试同步训练2020.031,天人感应说从本质上讲是一种A.民本思想 B.限制王权思想C.君权神授思想 D.阴阳五行思想2,明代王阳明把“理学”发展到“心学”的新阶段,下列哪些是“心学”的内容()①“心即理也”②“宇宙便是吾心”③“致良知”④“心外无理、理外无心”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
道不行,百世无善治;学不传,千载无真儒。
无善治,士犹得以明夫善治之道,以淑诸人,以传诸后;无真儒,天下贸贸焉莫知所之,人欲肆而天理灭矣。
先生(程颢)生千四百之后,得不传之学于遗经,志将斯道觉斯民。
--[宋]程颐《明道先生墓表》材料二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土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熹材料三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朱子语类》阅读材料后,请回答下列问题:(1)据材料一,归纳材料中的思想观点?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程颢思想的实质体系是什么?(2)据材料二,说一说材料中的哲学观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此哲学观的根本性质是什么?(3)据材料三,归纳材料主张的思想观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理学”的历史影响?4,下列叙述不符合唐朝国学的史实的是( )A.学舍有400余间,学生达到3000余人B.国学的学生学习的教科书主要是“五经”C.国学的学生,有汉族子弟,还有西藏、新疆等地的少数民族的王公子弟D.我国古代地方教育系统也因此得以初步建立5,在继承的发展孔子“仁”的思想方面,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程颢、程颐认为:“仁是与万物俱生的”、“有了仁,就有了礼、义、智、信”B.朱熹把人间的伦理道德和理气论结合起来,认为仁、义、礼、智等道德标准也是天理的反映、C.王阳明主张要“亲吾之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要“视天下为一家,中国犹一人”D.“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6,下列关于春秋到宋明时期儒家思想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自孔孟以来,其内容和地位未发生大的变化B.其压制人民反抗,维护统治的作用不断增强C.后代儒学的发展是以继承前代为前提的D.是对中国政治伦理道德等影响最大的中国传统文化7,李贽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善择佳偶”,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赞颂商鞅、吴起等改革家;肯定封建社会揭杆起义的农民,上述材料反映了李贽A.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 B.反对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封建礼教C.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 D.揭露道学家的虚伪8,陆九渊与朱熹的思想的根本区别是:A.求“理”的方法不同 B.对“理”的认识不同C.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不同 D.义利观的不同9,隋唐儒学大师面对儒家思想受到佛、道两教冲击的态度是A.放弃儒家思想 B.以儒为本,吸收道、佛思想加以完善C.创造一种儒家新思想 D.对儒、佛、道三教平等对待10,王守仁思想的核心是A.心即理也 B.致良知 C.天理 D.格物致知11,下列不符合宋代哲学思想发展特点的是A.儒家发展到理学阶段 B.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C.认为“气”是第一性,“理”是第二性 D.提出“存天理,灭人欲12,程朱理学被官方化的原因是A.理学大儒的传播 B.有利于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C.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 D.是人们求取功名的敲门砖13,下列叙述不符合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佛教、道教发展情况的是( )A.儒学以它顽强的生命力,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B.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即:“三教合一”C.道教受儒学影响,提出既“贵儒”,又“尊道”D.佛教也吸收了儒学的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14,宋明理学对先秦两汉儒学的新发展主要体现在A.提出“理”的观念系统,用以解释传统儒学,实现儒学的哲理化B.提出“仁与万物俱生”C.强调“存天理、灭人欲”D.强调克服内心的私欲以“致良知”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
高中历史第03课宋明理学(测)新人教版必修3
宋明理学一、选择题(每题4分,12小题,总共48分。
)1 .明代有理学家提出“致良知“说,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
这里的“良知"是指A.人心中的善恶标准B.政府的道德标准C.学习得来的科学知识D.社会通行的法律【答案】A【解析】王阳明认为貞知S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是人固有的善性,也良知往往械私欲所侵蚀帀以潮力加强道德修執去掉人欲,恢真良知的本空故答案为A项。
这种恨册是王阳明的个人观点,排除B 叽这种"怂厂是人固有的善性,不是后天学来的如识,排除亡项;遠种”妙呼存在于人的内心』不彩卜在的迭律,排除D环2 .南宋时期,儒学家陈亮主张“以利和义,不以义抑利”,反对朱熹空谈义理,强调以民为本,坚持改革政弊,考求历代国家的成败兴亡、典章制度的兴废,希望以此寻出振兴南宋,转弱为强的途径。
这说明A.朱熹之理学不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B .儒学内部开始出现分歧C.儒学具有经世致用之内涵 D .孟子学说备受宋儒推崇【答案】C【解析】南宋儒学家反对空谈心性,主张改革期望振兴南宋,说明当时的儒学家具有经世致用的思想内涵,故C项正确;朱熹的思想仍然是官方正统儒学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中不是说明儒学分歧产生,主要是探讨儒学的功用,故B项错误;材料是借助古代儒家思想主张来救世,故D项错误。
3•下列成为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依据的理学著作是A.B .c.D.【答案】C【解析】四书是儔家的四音燈典,即《大学茨《中庸走《论语矢《盂子蔑耒构里学家极为重视遠四部经龟”纷对其进行注輕餅解,其中以朱熹的《四书童句集注》最为著名,《四书竟句集注》被列为钦宦的教科书,科举考试必须从中命题,故匚项正确;A和EJS于典型儒家著作;D是王守仁的《恃习录》不苻合越嵐4 •“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
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此颇不合。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第3课 《宋明理学》(同步训练)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带解析)一、选择题(共10个小题)1. 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
生,仁也”。
周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 1、 ( ) A、“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 B、孟子的仁政思想C、阴阳互相依存的关系D、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2. 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里的“天理”是指 2、 ( )A、天体运行法则B、社会发展规律C、伦理道德规范D、“天人感应”学说3. 朱熹说:“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
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
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
”在该材料中,朱熹要表达的本意是 3、 ( ) A、人不能存在正常的欲望 B、人欲指的是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C、人欲与人的正常欲望是同一概念D、人欲与天理是一致的4. “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
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传习录》)材料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途径是 4、 ( )A、知德合一B、格物致知C、内心反省D、穷理格物5. 《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
”有人对这段话的解释是:“仁者,本心之全德。
克,胜也。
己,谓身之私欲也。
复,反也。
礼者,天理之节文也。
”这就把“克己复礼”解释为 5、 ( ) A.“人伦者,天理也” B.“存天理,灭人欲”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D.“心外无物”“心外无理”6. 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6、 ( ) A、修生养性,提高个人修养 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C、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D、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7. 公元1175年,朱熹与陆九渊、陆九龄讲学论辩于鹅湖书院,史称“鹅湖之会”,也称“千古一辩”。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三课宋明理学检测题(含解析)
必修三专题一第三课宋明理学一、选择题1、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唐代儒、释、道三教发展状况。
材料只是讲皇帝对各教的态度,并没有反映各教真实的发展状况,故A项错误;武则天时,佛教地位在道教之上,不能说明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同时也说明此时佛教影响相对较大,故B、D两项错误。
材料既没有提到儒学受到过分吹捧,也没有提到儒学受到过分打击,因此儒学地位相对较稳固,故C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C2、魏晋时期,老庄思想盛行,贵族士流兢习老庄。
晋殷仲堪说“三日不读《道德经》,便觉舌本间强”,这话当时是有代表性的。
由此推断出( ) A.社会动荡致道教流行 B.儒家思想遭到冲击C.信仰多元化倾向严重 D.道家思想成为正统解析:材料反映出魏晋时期道教流行,但不能推断其与社会动荡的关系,故A项错误;魏晋时期道教流行,儒家思想遭到冲击,故B项正确;材料只体现出魏晋时期道教流行,没有反映出信仰多元化倾向,故C项错误;道家思想受到重视,但并没有成为正统,故D项错误。
答案:B。
3、程颐认为:“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
”这段话的本质目的是( )A.维护封建等级秩序B.宣扬儒家伦理道德C.强调理为万物之本D.倡导建立和谐社会解析:材料的意思是做父母的应该慈爱,做子女的应该诚心尽孝道,做国君的应该仁爱,做臣子要做到恭敬。
这强调古代的等级制度,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故选A项。
答案:A4、明初制定的《大明律》对良贱通婚者的处罚规定十分严厉,然而至明代中晚期,朝廷的训令已成一纸空文,婚姻不问门第只论钱财的现象日益普遍。
这一变化反映了( )A.经济发展改变社会习俗B.君主专制统治日益弱化C.传统伦理道德彻底瓦解D.重农抑商政策难以为继解析: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是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
高中历史 1_3 宋明理学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3
第3课宋明理学第Ⅰ卷一、选择题。
本卷共12小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题文】隋唐宋诸朝间屡屡举行的三教辩论大会,彼此之间的相互陈述与辩论。
这种现象的意义在于A.佛教开始居于主流地位B.道教开始居于主流地位C.促进了儒释道“三教合一”D.促进了无神论的发展【答案】C【解析】三教直接进行交流争论,促进了相互了解,在这个过程中相互吸收对方的优秀成果,促进了三教合一,结合时代背景也可以得出三教合一的结论,故选C项,不选ABD三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三教合一【题型】选择题【难度】较易2.【题文】宋代程颐认为:“帝王之道,教化为本”。
这是强调A.以德教化天下B.应加强法制建设C.心学不如理学D.格物致知【答案】A【解析】材料认为统治者治理天下要靠教化,而程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之一,其所说的教化即指用儒家思想道德进行教化,故选A项。
材料没有涉及法制建设、心学与理学的关系,不选BC两项。
“格物致知”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不选D项【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程朱理学【题型】选择题【难度】较易3.【题文】“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
”这句话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是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B.“格物致知”C.“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D.“存天理,灭人欲”【答案】B【解析】从题干材料“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可知,材料表明获取“理”的方式是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故选B项。
AC两项是心学思想主张,不选AC两项。
D项是理学家朱熹的思想主张,但题干并未涉及天理与人欲的观点,不选D项。
【考点】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思想【题型】选择题【难度】一般4.【题文】范文澜指出:汉武帝“更喜欢儒家的是‘三纲五伦说’”;朱熹在后世影响最大的著作是《家礼》,并且在他及其他理学家的影响下,南宋有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劝孝文》、《劝学文》、《谕俗文》等。
高二上历史(人教版)必修3课时《宋明理学》练习卷
宋明理学一、单项选择题1.有学者指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个差异干脆导致了两个流派在治学和修养方法上的干脆对立。
”这里的“差异”主要是指A.客观性与思辨性B.内在性与简易性C.主观性与客观性D.外在性与直观性【答案】C2.宋儒扫除汉唐传注之学,弃传求经,通过探讨经典“本文”,干脆探求圣人“本意”、经典“本义”,发掘经典中所蕴含的儒学价值,“六经注我,我注六经”。
这反映出宋儒A.否定传统经学B.重申儒家义利观C.强调主体意识D.批判周孔之道【答案】C3.对于“格物致知”一说,王阳明说明为:“格物者,格其心之物也,格其意之物也。
”“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
”这说明白心学A.奠定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基础B.强调人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感C.对程朱理学既有继承又有创新D.是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答案】C4.在论及儿童教化时,王阳明反对“鞭挞绳缚,若待拘囚”,主见“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以达到“自然日长日化”。
在此,王阳明A.确定了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B.强调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C.摆脱了儒家伦理对教化的束缚D.突出了“致良知”的价值追求【答案】D5.《明史》曾这样描述心学的风靡:“嘉(靖)隆(庆)而后,笃信程朱,不迁异说者,无复几人矣。
”这一情形的出现和心学的某一特点有关,它是A.直达本心B.格物致知C.慎思明辨D.否定帝权6.宋明家具设计扬弃了隋唐壮丽华丽的审美走向,崇尚简约内敛,讲求秩序和稳定,体现出一种工整规范的美。
上述家具设计的价值取向折射出宋明A.君主专制空前加强B.儒学思想社会化趋向C.商品经济旺盛发展D.经世致用观念的影响【答案】B7.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是《家礼》。
”“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留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
”对于朱熹的影响,作者认为其A.推动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B.促进了儒学的政治化C.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和宗教化D.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答案】A8.英国学者李约瑟曾指出:“理学的世界观和自然科学的观点极其一样……宋理学本质上是科学性的”,“朱熹是中国历史上最高的综合思想家”。
《宋明理学》习题
第3课宋明理学一、单项选择题1.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
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的是()。
A.格物致知B.发明本心C.知行合一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2.程颐认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在明清时期,所谓的“节义”得到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各地相继出现了许多贞节牌坊(如下图)。
某班同学在对此现象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提出了以下观点,其中最为合理的应是()。
白鹿洞书院A.理学客观上促进了古代建筑业的发展B.理学就是一种典型的封建糟粕C.理学对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大作用D.对理学应该辩证地分析与认识3. 观察下图,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和陆九渊曾在此地进行过激烈的辩论,双方辩论的焦点是()。
4.安徽境内历史遗存丰富,人文景观众多。
下列各图中体现儒家伦理思想的是()。
①安庆迎江寺②徽州牌坊群③涡阳老子庙④合肥包公祠A.①④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5.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A.天体运行法则B.社会发展规律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D.“天人感应”理论6.“父前行,子踵后。
路遇长者,敛足拱手。
尊长在前,不可口唾。
”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
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7.宋代,儒学家们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
这个新角度是()。
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B.从天人感应出发C.从万事万物本原出发D.从人的本性出发8.下列不符合陆王心学的是()。
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B.“发明本心”以求“理”C.求“理”就是进行内心反省D.“理”要到身体以外的事物上去寻找9.在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上,对季羡林先生的颁奖词是这样写的:“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这一评价主要体现了哪家思想()。
高二历史第3课宋明理学达标练习题.doc
高二历史第3课宋明理学达标练习题第3课宋明理学【达标】1.北宋大儒张载是理学创始人之一,他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体现了学者匡时济世的理想追求B.反映了理学以继承儒学正统为己任C.理学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的要求D.说明理学思想有利于稳固统治秩序解析:选C。
理学强调的“理”是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理学对维护专制主义制度起了重要作用高一,成为官方正统儒学,故C项错误。
2.电视剧《潜伏》使“潜伏”一度成为流行词,而真正说出潜伏真谛的经典台词是:“在特殊的环境下面,什么都可以灵活应变,但是信仰绝不能变。
”上的文天祥也如此,他在强权面前,正气浩然,铁骨铮铮,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句。
他的这种气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主流是( )A.黄老之学B.佛学C.程朱理学D.陆王心学解析:选C。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
文天详的这种气节与理学中注重民族气节和做人的品质相符,可得出理学是当时的思想主流。
3.“孽海茫茫,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与禅宗这一理论类似的是( )A.老庄思想B.程朱理学C.王阳明“心”学D.孔孟之道解析:选C。
本题以世人熟知的禅宗理论考查宋明理学,作答本题时要求对宋明理学主张有清晰地把握,同时对程朱理学与心学的区别能有正确地认识。
题干阐述的佛教理论、讲求领悟,自身认识到罪恶,才能放下屠刀,这与王阳明“心”学要求的“致良知”是一致的。
4.史学家张岱称:“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
”文中的”良知”是指( )A.内心世界B.自然规律C.社会规律D.天的意志解析:选A。
王阳明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天理。
人天生具有良知,因此天理就在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这就强调了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的斗志。
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高中历史第3课宋明理学专项测试同步训练601
高中历史第3课宋明理学专项测试同步训练2020.031,下列哪本书籍是儒家经典的标准读本,且至今仍然是人们研究儒学的必读参考书( )A.《五经正义》B.《四书章句集注》C.《五经》D.《五经注释》2,下列哪位人物不是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 )3,李贽是明朝反封建的思想斗士,其思想特点主要是①批判封建专制制度②否定孔子的权威③批判传统的道德观念④主张个性自由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4,宋代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由此导致的社会行为现象是()A.知识分子埋头科举不问政事B.封建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形成C.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在潜滋暗长D.农民起义受到社会的广泛谴责5,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主要有①程颐②程颢③朱熹④陆九渊⑤王守仁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 C.④⑤ D.①②③④6,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思想受到哪两种思想的挑战A.佛教、基督教 B.程朱理学、心学 C.佛教、道教 D.道教、心学7,继孔子和孟子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是( )A.程颢B.程颐C.陆九渊D.朱熹8,简述程朱理学和王阳明的心学的主要内容。
答案1, A2, B3, B4, B5, D6, C7, D8, (1)程朱理学:①二程的思想:“天理”是万物的本源;人伦道德、尊卑等级都是“天理”;“仁”与万物俱生。
②朱熹的思想:理气论,宇宙万物都是由“理”和“气”两方面构成的,理先于气而存在;心性论,心统性情,人们应该克制自己的感情,让道德理性来支配和指导行为。
(2)王阳明心学:①“心即理”,“宇宙便是吾心”认为人心便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心外无物”,是一种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②致良知,认为“良知”是人固有的善性,主张“视天下为一家,中国犹一人”,发挥了儒家“仁”的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宋明理学测试题
一、选择题
1.“忠君爱国”在北宋末年成为士大夫的最高道德标准。
佛教也提出与儒家伦理道德相协调,“佛法据王法以立”,佛教僧人也应提倡忠君爱国,所以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
上述历史现象反映了
A.儒学与佛教互动融合B.士大夫的崇佛心理普遍
C.佛教融汇儒学伦理D.儒学开始吸收佛道思想
2.周敦颐(理学家,程颥、程颐兄弟的老师)在《通书》中阐释了自己心中的“孔颜乐处”,他说:“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不改其乐’。
夫富贵,人所爱也;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天地间有至贵至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
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也。
处之一,则能化而齐,故颜子亚圣。
”可见理学对“乐”的本质认识是
A.心外无乐B.苦中作乐C.格苦致乐D.本心自乐
3.“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
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
……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与上述认识最接近的观点是
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B.“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D.“理在气中,道不离器”
4.“或问:格物须物物格之,还只格一物而万理皆知?日:怎得便会贯通?若只格一物便通众理,虽颜子亦不敢如此道。
须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
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材料体现了朱熹
A.希望通过实验途径寻求科学真理B.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和等级制度
C.注重社会实践活动和探究的思想D.强调个体的价值和人性的尊严
5.朱熹在发表对自然科学知识的见解的同时强调:“如今为此学而不究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乃兀然存心于一草一木、器用之间,此是何学问!如此而望有所得,是炒沙而欲其成饭也。
”表明理学家
A.经世致用的思想观念B.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
C.“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道德D.“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修身理论6.朱熹之所以得中进士,是因为他在答卷中糅进了佛理,他的成才之路也是始于儒家经典,中间泛滥释老,最后归本孔孟。
但他学成后,对佛道有很多批评和攻击的言论。
这种变化反映了
A.程朱理学中糅进了佛道思想B.朱熹最终对佛道思想的排斥
C.理学是以先秦儒学为起点的D.朱熹维护儒学纯粹性的精神趋向7.“在古代……西方人敢于展示自己,既敢于展示自己的思想,又敢于展示自己的裸体。
中国就知道穿衣服,给思想穿衣服。
穿衣服总比脱衣服容易。
西方鞭挞自己的黑暗,所以得到了光明。
它的思想在驰骋。
我们歌颂自己的光明,结果带来千年的黑暗。
”
假如你同意上述观点,在思想方面的依据是
A.人文主义民贵君轻B.因信称义天人感应
C.人文主义存天理,灭人欲D.因信称义致良知
8.“宋儒若程若朱,皆深通佛教者,既喜其义理之高明详尽,而又忧其用夷变夏也。
乃求得而两全之法,避其名而居其实,取其珠尔还其椟。
”材料表明陈寅恪认为宋儒A.理学吸收了少数民族文化B.理学是对佛学的创新
C.名为阐明古学实是吸收异教D.为爱国倡导天理灭人欲
9.宋淳熙二年(1175年)六月,朱熹和陆九渊两派在鹅湖寺各自阐发思想学术观点。
鹅湖之会后,朱熹写下了《过分水岭有感》:“地势无南北,水流有西东。
欲识分时异,应知合处同。
”该诗所表达的观点是
A.理学和心学互不相干B.理学和心学势不两立
C.理学和心学完全相同D.理学和心学同源异宗
10.宋以前,孟子的地位一直隐而不显,其地位甚至不及颜回。
宋代,一场声势浩大的孟子升格运动展开。
朱熹把《孟子》与《论语》并列,《孟子》跻身于“四书”,成为了士人必读的官方教科书。
宋代孟子地位提高的根本原因是
A.孟子在儒学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历史作用
B.孟子的思想与宋儒的政治和理论诉求有诸多契合之处
C.孟子和宋儒都面临来自道家、佛教等各家的严峻挑战
D.朱熹欲借孟子思想完善自己的学说体系提高学术休养
11.关于《三字经》(图8)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历代说法不一,大多数后代学者倾向的观点意见是“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经》,以课家塾”。
它的出现和流行说明
A.儒学的政治地位日益巩固B.理学的世俗化趋势日渐增强C.中华民族文化心理认同形成D.中国传统文化的地域性浓厚12.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中指出:汉武帝“更喜欢儒家的是‘三纲五伦说’”;朱熹在后世影响最大的著作是《家礼》,并且在他及其他理学家的影响下,南宋有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劝孝文》《劝学文》《谕俗文》等。
由此可见,南宋与西汉相比在“三纲五常”方面的最大区别在于
A.由服务于统治者到服务于民众B.用理来论证其合理性
C.注重民族性格的培养D.儒家伦理道德普及化、通俗化13.元代郭守敬编录的《二十四孝》记载郭巨“埋儿奉母”故事:其妻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
该故事反映
A.元朝统治者利用儒学束缚人们思想B.理学对人伦关系的推崇带有极端倾向C.三纲五常思想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D.儒家思想与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相适应
14.傅东成在论述唐宋社会变革时指出,唐文化的精神及动态是复杂而进取的,既接受外来文化,又受魏晋南北朝文化中的老庄思想、佛教和胡人习俗三大因素影响。
至宋,各派思想如佛、道、儒渐成一统之局,遂有民族本位文化的理学产生,文化精神及动态转向单纯和收敛。
作者的态度是
A.唐文化优于宋文化B.宋文化优于唐文化
C.民族本位文化重要D.客观地陈述了史实
15.宋代心学的影响并不是很大,甚至有理学家指责其“诋毁先儒”、“传习邪说”,但是到了明代士人阶层却从王阳明的心学中感悟到“震霆启寐、烈耀破迷”的意义。
这主要是因为心学
A.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B.打破孔孟学说的权威
C.强调人在探求理时的主体性D.是对理学彻底的否定
16.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从王阳明思想来看,人的心与万事万物之理,彼此是同一的”。
以下言论中,最能支撑这一论断的是()
A.“千思万虑,只是要致良知”B.“减得一分人欲,便得一分天理”
C.“知而不行,只是未知”D.“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
17.王守仁的门人于夜间在房内捉得一贼。
他对贼讲一番良知的道理,贼大笑,问他:“请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里?”当时是热天,门人叫贼脱光了上身的衣服,又说:“还太热了,为什么不把裤子也脱掉?”贼犹豫了,说:“这,好像不太好吧。
”门人向贼大喝:“这就是你的良知!”
A.纲常B.羞耻C.真理D.私欲
18.波士顿犹太人屠杀纪念碑写到:“他们来抓犹太人,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
他们接着来抓工会会员,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会会员;他们再来抓天主教徒,我没有说话,因为我是新教教徒;他们最后来抓我,这时已经没有人替我说话了。
”
下列观点和上述说法相似的是
A.“恻隐之心”B.“心即理”C.“格物致知”D.“致良知”
二、材料解析题
19.(2009·广东单科,26)下表是某中学研究性学习课上,三个研究小组展示的材料和所
请回答:(1)上述各组的结论,哪些是从材料可以直接推导出来的?
(2)上述各组的结论,哪些是不能从材料中直接推导出来的?你认为应补充怎样的材料或者修改成怎样的结论,才能使结论与材料相符?(若修改结论,不得照抄材料)
(3)本堂课的主题是“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请结合所学知识,紧扣主题,重新分析各组的材料,建立材料与主题的联系,说明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在东汉、宋代、晚清三个时期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