β干扰素生产

合集下载

家兔β干扰素启动子质粒的构建及其启动子活性鉴定

家兔β干扰素启动子质粒的构建及其启动子活性鉴定

家兔β干扰素启动子质粒的构建及其启动子活性鉴定细胞中的转录启动子是调控基因表达的关键元件之一。

启动子质粒是指带有目标基因的启动子序列和其他所需的功能序列的质粒。

启动子质粒的构建和启动子活性鉴定对于研究基因调控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家兔β干扰素(Rabbit β-interferon,rbIFN-β)启动子质粒的构建及其启动子活性鉴定的方法。

我们需要准备实验所需的材料和试剂。

材料包括家兔rbIFN-β基因片段、质粒DNA、核酸酶、内切酶等。

试剂包括T4 DNA连接酶、DNA外切酶、DNA连接酶、DNA聚合酶、酶切缓冲液、T4 DNA连接酶缓冲液、PCR扩增试剂盒、琼脂糖等。

利用PCR扩增技术从家兔基因组中扩增rbIFN-β启动子序列。

设计合适的引物,将rbIFN-β启动子序列扩增出来。

扩增条件根据实验室设置进行优化。

将扩增得到的rbIFN-β启动子序列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确认扩增产物的大小和纯度。

将扩增得到的rbIFN-β启动子序列和质粒DNA进行酶切反应。

选取适当的内切酶对rbIFN-β启动子序列和质粒DNA进行酶切。

根据具体实验设计,选择合适的切位点和酶切时间。

反应结束后,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进行验证,确认酶切效果。

将连接后的质粒进行菌落PCR筛选。

选取有一定规模的合适细菌菌落,取出细菌液进行PCR扩增,利用rbIFN-β启动子序列特异性引物进行筛选,识别带有rbIFN-β启动子序列的质粒。

对筛选出的质粒进行测序验证。

将质粒DNA进行提取纯化,发送至商业测序公司进行测序。

通过测序结果验证构建的rbIFN-β启动子质粒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启动子活性鉴定的方法有多种,其中常用的方法有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法。

将构建好的rbIFN-β启动子质粒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质粒共转染至细胞中,培养一定时间后,利用荧光素酶检测试剂盒检测转染细胞内的荧光素酶活性。

荧光素酶活性的强弱反映了启动子的活性。

可以设置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进行比较和分析。

干扰素的作用机理以及干扰素的分类和产生的细胞

干扰素的作用机理以及干扰素的分类和产生的细胞

干扰素的作用机理以及干扰素的分类和产生的细胞2014.9.29详细介绍:干扰素是人体受到病毒感染时产生的一种多功能蛋白质(生物学上叫细胞因子)。

我们都得过流行性感冒,当你发热、全身肌肉、关节酸痛、全身无力时,你就感受到了干扰素的存在。

当然也还有其它细胞因子的参与,但干扰素是病毒感染时产生的最主要的细胞因子之一。

如果您曾经注射过干扰素,医生会告诉你打干扰素后会出现“流感样症状”,这是因为流感时的症状其实也是干扰素引起的。

干扰素是个多功能的蛋白质,属于人体天然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干扰素具有以下几个重要作用:1、抗病毒作用。

当我们的机体感染病毒时,体内会产生大量的干扰素。

2、抗增生作用。

这是干扰素能用于治疗多种肿瘤的原因。

3、免疫调节作用。

干扰素是天然免疫的一部分,但干扰素也参与多种特异性的细胞免疫,如增强感染的肝细胞表达被T淋巴细胞识别的蛋白质,帮助T细胞识别病毒感染的细胞等。

4、抗纤维化作用。

这是为什么干扰素治疗的病人肝纤维化会明显好转。

此外,干扰素还有抗新血管增生、促进细胞凋亡等多种功能。

但在治疗慢性乙肝方面,抗病毒作用和免疫调节作用,以及抗纤维化作用可能是主要的。

干扰素(IFN)是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细胞所产生的一类分泌性蛋白,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学活性。

α干扰素主要由人白细胞产生,β干扰素主要由人成纤维细胞产生,α和β干扰素属于Ⅰ型干扰素,抗病毒作用较强。

γ干扰素由T细胞产生,为Ⅱ型干扰素(免疫干扰素),其免疫调节作用较抗病毒作用强。

根据干扰素蛋白质的氨基酸结构、抗原性和细胞来源,可将其分为:IFN-α、IFN-β、IFN-γ。

IFN-ω属于IFN-α家族,其结构和大小与其它IFN-α稍有差异,但抗原性有较大的不同。

现在公认IFN-β和IFN-γ只有一个亚型,而IFN-α有约二十余个亚型。

自80年代以来,许多研究显示,干扰素(尤其是α-干扰素及γ-干扰素)除具有抗病毒、免疫调节的作用外,还具有明显的抗细胞增殖作用。

重组酵母鸡β干扰素的制备及其抗病毒活性鉴定

重组酵母鸡β干扰素的制备及其抗病毒活性鉴定

d e t e c t e d b y t h e c l a s s i c l a e x p e r i me n t o f d e t e c i t o n f o r i n t e r f e r o n a e t i v i t y f c e l l p a t h o l o g i c l a e f e c t j n h i b i t i o n a s s a y ) .T h e eS r u h s h o w e d t h a t
C A I Me i —h o n g , HA N J i n—g u i , WU Q i — y a n g , G U I G u o — j i a n , WA N G L i a n g , M A H a i — l e
( S c h o o l o fF o o d a n d B i o l o g i c a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 J i a n g s u U n i v e r s i t y , Z h e n j i a n g 2 1 2 0 1 3 , C h i n a )
c l e a v e d b y Ec o R I a n d Xb a 1 w a s i n s e r t e d i n t o t h e e x p r e s s i o n v e c t o r p P I C Z a—A d i g e s t e d w i t h t h e s a me e n z y me s .T h e r e c o mb i n a n t
r e c o m b i n a n t ( e h l F N )h a d h i g h l e v e l s o f a n i f v i ms a c t i v i t y ( 1 . 0 2 4 x 1 0 U / m 1 ) .

重组人干扰素

重组人干扰素

重组人干扰素简介重组人干扰素(recombinant human interferon)是一种由基因重组技术制备的人工合成干扰素。

干扰素是人体自然产生的一类蛋白质,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学活性。

通过基因重组技术,人工合成的重组人干扰素可以在人体内发挥类似自然干扰素的生物学活性,被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的疾病治疗和预防。

组成与结构重组人干扰素的组成与结构与自然干扰素类似,主要由蛋白质组成。

根据不同的干扰素类型,药物名称可能会有所不同,如重组人α干扰素(recombinant human interferon alpha),重组人β干扰素(recombinant human interferon beta)和重组人γ干扰素(recombinant human interferon gamma)等。

重组人干扰素通常采用大肠杆菌等常见微生物进行表达和生产,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将干扰素基因导入到宿主细胞中,使宿主细胞表达并合成干扰素蛋白质。

制备过程中还可能采用亲和层析、离心、冻干等工艺,保证药物的纯度和稳定性。

作用机制重组人干扰素通过与人体细胞表面的干扰素受体结合,触发一系列信号转导途径,从而发挥其多种生物学活性。

主要的作用机制包括:1.抗病毒作用:重组人干扰素可以激活多种抗病毒机制,如抑制病毒复制、增强细胞免疫反应、诱导干扰素诱导基因和抗病毒蛋白的表达等,从而对多种病毒感染起到抑制和清除的作用。

2.抗肿瘤作用:重组人干扰素可以通过调节宿主免疫系统、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和扩散等机制,对多种恶性肿瘤具有抑制和杀伤作用。

3.免疫调节作用:重组人干扰素可以调节宿主免疫系统的免疫应答,增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对免疫相关性疾病具有治疗和预防作用。

临床应用重组人干扰素在临床应用中已被广泛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临床应用:1.丙型肝炎:重组人干扰素可以用于慢性丙型肝炎的治疗,通过抑制病毒复制和增强宿主免疫力来达到治疗效果。

干扰素名词解释

干扰素名词解释

干扰素名词解释干扰素是一类由机体产生的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的蛋白质。

干扰素最早发现于1957年,被认为是机体对病毒感染产生的一种抗体,并能"干扰"病毒生长和复制。

干扰素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领域,已经成为治疗多种疾病的重要药物。

干扰素分为三大类:α干扰素、β干扰素和γ干扰素。

其中,α和β干扰素主要由白细胞产生,而γ干扰素多由淋巴细胞产生。

不同类别的干扰素具有不同的抗病毒和免疫调节作用。

干扰素通过与机体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激活一系列的信号传导通路,从而产生抗病毒和抗肿瘤效应。

干扰素可以诱导机体产生一系列的抗病毒蛋白质,如RNA酶和受体,从而阻止病毒的复制和生长。

同时,干扰素也能够调节免疫系统,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干扰素在临床医学中有广泛的应用。

首先,干扰素常用于治疗各种病毒感染。

例如,干扰素可以用于治疗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和HIV感染等病毒性肝炎。

此外,干扰素也可用于治疗乳头状瘤病毒感染引起的生殖器疣。

其次,干扰素广泛用于治疗多种肿瘤,如白血病、黑色素瘤和非小细胞肺癌等。

干扰素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促使其凋亡,发挥抗肿瘤作用。

此外,干扰素还可以调节免疫系统,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防止肿瘤的发生和复发。

最后,干扰素还被用于治疗多种免疫系统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症、慢性肝炎和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等。

尽管干扰素在医学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但其也存在一些副作用和限制。

例如,干扰素的使用可能会导致发热、疲劳、肌肉疼痛、恶心和呕吐等不良反应。

此外,干扰素的治疗效果也受到个体的差异和耐药性的影响。

因此,在使用干扰素之前,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和用药反应,选择适当的干扰素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干扰素是一类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的蛋白质。

干扰素通过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激活信号传导通路,产生抗病毒和抗肿瘤效应。

干扰素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领域,用于治疗病毒感染、肿瘤和免疫系统疾病。

干扰素生产工艺

干扰素生产工艺

(2)工程菌的特征:SmR、TcR、ApR
(3)具有生产干扰素精能选ppt 力:
23
2.3 菌种库的建立与保藏
• QC:菌种特性、生产能力、质粒稳定性 • 菌种检查合格后,方可投产。
精选ppt
24
3 .干扰素α-2b的发酵工艺过程
精选ppt
25
3.1摇瓶培养
取保存工作种子批菌种,室温融化 摇瓶培养:30℃,pH7.0,250 r/min,
对其它细胞的作用:IFNγ对其他细胞也有广泛影响:①刺激中性粒细胞,增强其 吞噬能力;②活化NK细胞,增强其细胞毒作用;③使某些正常不表达MHCⅡ类分 子的细胞(如血管内皮细胞、某些上皮细胞和结缔组织细胞)表达MHCⅡ类分子, 发挥抗原递呈作用;④使静脉内皮细胞对中性粒细胞的粘附能力更强,且可分化 为高内皮静脉,吸引循环的淋巴细胞。
1992年我国第一个基因工程药物IFN-α1b获 得国家一类新药证书。
研发中的重组干扰素:IFN ω,临床阶段
精选ppt
6
1.2干扰素的理化性质
精选ppt
143-166aa; MW:18-40 ku; pI: 6.5-7.5; 乙醚、氯仿敏感 容易吸附玻璃、淀粉、醋酸 纤维膜、琼脂和塑料等介质。
➢ 提高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的抗原提呈能力
➢ 增强Tc细胞和NK细胞的杀伤活性
➢ 抑制TH2细胞形成,下调体液免疫应答
➢ 趋化作用
➢ 抗病毒和抗肿瘤作用(次要)
精选ppt
5
2. 根据动物来源确定分类,例如人干扰素(HuIFN),小鼠干扰素
上市重组干扰素: α2a、α2b、α1b、 β1b,γ
连续流离心机:冷却的发酵液,16000 r/min离心收集。

干扰素β的凝胶渗透离子交换分离纯化过程简述

干扰素β的凝胶渗透离子交换分离纯化过程简述

干扰素β的凝胶渗透离子交换分离纯化过程简述干扰素β(Interferon β,IFN-β)是一种由人体细胞产生的天然调节蛋白质,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活性。

在药物研发和治疗中,需要对干扰素β进行纯化以获得高纯度的产品。

首先,将含有干扰素β的发酵液或培养基经过初步提纯步骤,如细胞收获、细胞破碎和粗提等,得到初步纯化的干扰素β物质。

接下来,将初步纯化的干扰素β物质通过凝胶渗透层析进行分离。

凝胶渗透层析是一种以凝胶为介质的色谱技术,可根据分子量的大小将目标蛋白质分离开来。

比较常用的凝胶介质包括琼脂糖、琼脂糖琼脂糖、丙烯酰胺凝胶等。

通过调整层析柱中的溶剂pH和离子浓度等条件,使得干扰素β能够快速通过凝胶柱,而其他杂质则滞留在凝胶柱中。

最终,在洗脱阶段,调整条件使得干扰素β从凝胶柱中洗脱下来,得到相对纯净的干扰素β。

然后,将凝胶渗透层析得到的干扰素β进行离子交换层析纯化。

离子交换层析是基于静电吸附作用的一种色谱技术,通过改变溶剂中的离子浓度和pH值,使目标蛋白质与离子交换介质上的功能基团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实现目标蛋白质与杂质的分离。

根据干扰素β的一些特殊性质,如等电点、电荷性质等,可选择相应的离子交换介质。

在离子交换层析中,干扰素β与离子交换柱上的功能基团相互作用,使其被吸附到柱子上,杂质则通过柱子。

通过调整洗脱条件,可以将纯净的干扰素β从离子交换柱上洗脱下来。

最后,通过浓缩、再结晶等工艺步骤,对离子交换层析得到的干扰素β进行进一步的纯化和浓缩,获得高纯度的干扰素β产品。

此外,还可以通过滤过、超滤、逆渗透等膜分离技术对溶液进行前处理,去除一些大分子杂质。

总的来说,干扰素β的凝胶渗透离子交换分离纯化过程是一种综合利用凝胶渗透层析和离子交换层析的方法,通过调节溶剂pH、离子浓度和功能基团等条件,将干扰素β与杂质分离开来,获得高纯度的干扰素β产品。

通过该过程,可以有效提高干扰素β的纯度和活性,为其在药物研究和治疗中的应用提供高质量的产品。

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β-1b说明书

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β-1b说明书

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β-1b说明书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β-1b适用于最近两年内有两次及以上复发的复发缓解性多发性硬化的病人。

适用于继发进展型多发性硬化的病人,具有以复发为迹象的活动性病变。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β-1b说明书,欢迎阅读。

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β-1b商品介绍通用名: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β-1b生产厂家: 德国 Bayer Pharma AG批准文号:注册证号 S2*******药品规格:0.3mg*5支*盒药品价格:¥0元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β-1b说明书【商品名】倍泰龙【通用名】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β-1b【汉语拼音】ZhuSheYongChong ZuRenGanRaoSuβ-1b【英文名】Recombinant human interferon beta-1b for injection【主要成份】重组人干扰素β-1b。

【性状】白色块状疏松体,用附带溶剂溶解后呈无色或微黄色澄明液体。

【适应症】近两年内有两次及以上复发的复发缓解性多发性硬化的病人。

继发进展型多发性硬化的病人,具有以复发为迹象的活动性病变。

【用法用量】使用重组人干扰素β-1b的治疗应该在有治疗该病经验的医生指导下进行。

成人:重组人干扰素β-1b的推荐剂量为250ug(8.0MIU),溶解为1mL的溶液(参见"使用/操作说明"),隔日皮下注射。

儿童和青少年:未在儿童和青少年中进行过正式的临床试验或药代动力学研究,不过有限的已公布数据显示,对12-16岁的青少年隔日皮下注射重组人干扰素β-1b8.0MIU其安全性与在成人中观察到的一致。

没有在12岁以下儿童中使用倍泰龙的信息,因此,倍泰龙不应用于此年龄组。

在开始治疗时一般推荐采用剂量滴定的方法。

患者开始应隔日皮下注射62.5ug(0.25mL),然后慢慢升至隔日250ug(1.0mL)的剂量(见下表)。

如果发生任何显著不良反应可调整滴定时段。

为了获得充分疗效,应达到隔日250ug(1.0mL)的剂量。

家兔β干扰素启动子质粒的构建及其启动子活性鉴定

家兔β干扰素启动子质粒的构建及其启动子活性鉴定

家兔β干扰素启动子质粒的构建及其启动子活性鉴定β干扰素是一种重要的抗病毒细胞因子,其启动子序列对于β干扰素的表达调控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主要针对家兔β干扰素启动子进行质粒的构建以及启动子活性的鉴定工作。

我们从家兔基因组中扩增得到了β干扰素启动子的序列。

通过PCR扩增,我们利用特定引物扩增出约500bp的启动子序列。

随后,将PCR产物进行电泳检测,确保启动子序列的扩增成功。

将扩增得到的启动子序列进行测序验证。

接下来,我们将家兔β干扰素启动子序列克隆到表达载体质粒中。

将质粒载体进行线性化处理。

然后,将启动子序列与线性化的质粒进行连接。

通过连接试剂盒进行连接反应,并进行高效转化,将连接产物转化到E.coli DH5α菌株中。

随后,通过菌落PCR和限制酶切分析,筛选出带有家兔β干扰素启动子的质粒。

为了验证构建的质粒是否具有启动子活性,我们选择了哺乳动物细胞株进行转染实验。

将构建的质粒提取并纯化。

然后,将质粒转染到目标细胞株中,并设置空质粒和阳性对照组。

经过一定时间后,收集细胞并提取总RNA。

随后,利用逆转录酶将RNA转录成cDNA。

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目标基因表达的量。

实验结果显示,与空质粒组相比,家兔β干扰素启动子质粒组中的目标基因表达量明显增加,且远高于阳性对照组。

这表明,家兔β干扰素启动子质粒具有较高的启动子活性。

我们成功地构建了家兔β干扰素启动子质粒,并通过转染实验验证了其启动子活性。

这项研究为深入研究家兔β干扰素的调控机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也为进一步挖掘家兔免疫应答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人干扰素a2b生产工艺

人干扰素a2b生产工艺
3 0.5 ×10
测定方法
菌体浓度测定采用浊度法 测定波长600 nm处的光密度(OD600), 根据标准曲线计算菌体干重。 葡萄糖测定采用葡萄糖测定试剂盒测定 乙酸测定采用气相色谱法
hIFNa2b的电泳测定采用三(羟甲 基)甲基甘氨酸(φ=0.15)-SDS-聚丙 烯酰胺三层胶系统分离目的蛋白 , 凝胶用考马斯亮蓝染色,用图像分
析系统定量 。
取发酵液于12 000 r/min,4°C下离 心10 min,得到的菌体用Tris-HCl缓 冲液(50 mmol/L, pH 7.0,4°C)洗涤, 然后溶于上样缓冲液中[12mmol/L、 pH 6.8 Tris-HCl,甘油 (φ=0.05),SDS(7.5 g/L),巯基乙醇 (φ=0.02),溴酚兰(0.5 g/L]。
结果与讨论
分批发酵
在5 L罐中分批培养
葡萄糖流加对于hIFNa2b 生产水平的影响
诱导前添加有机氮源对hIFNa2b生产水平 的影响
Interferona2b,hIFNa2b)
hIFNa2b是由165个氨基酸组成的多 肽,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免疫调节、 修复DNA结构损伤等作用。
hIFNa2b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对肝炎、
呼吸道病毒感染、疱疹病毒感染等 均具有治疗作用。
培养基: 种子培养基为LB培养基 蛋白胨10 g/L 酵母抽提物5 g/L NaCl 10 g/L 灭菌后加入100 mg/L氨苄青霉素钠 分批发酵培养基为含葡萄糖 5 g/L的LB 培养基
发酵罐培养
将二级种子以6%的接种量接入5 L 发酵罐(RIBE-5型)中。培养液装量 为2.5 L,生长阶段控制温度30°C, 表达阶段控制温度42°C,发酵过 程中控制pH为7.0,通气量4 L/min, 初始搅拌转速为400 r/min,发酵过 程中转速逐渐提高以维持溶氧大于 20%。

干扰素生产工艺

干扰素生产工艺

干扰素生产工艺干扰素是一种重要的抗病毒蛋白质,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中治疗病毒感染和恶性肿瘤。

干扰素的生产工艺包括基因工程和发酵工艺两个部分。

基因工程是干扰素生产的关键步骤之一。

首先,从人体或其他动物中提取相关基因,然后将其插入到融合质粒或细胞株中。

目前常用的融合质粒是质粒pBR322,细胞株则多选用大肠杆菌(E.coli)。

将外源基因与质粒或细胞株插入时,需要加入特定的限制性内切酶进行剪切,以保证外源基因能够正确插入。

接下来,利用转化法将融合质粒或细胞株引入宿主细胞中,形成重组细胞。

重组细胞经过筛选和分离,最终能够获得具有干扰素基因的细胞株。

发酵工艺是干扰素生产的另一个重要环节。

发酵是利用微生物在合适的培养基中进行代谢活动,生产目标产物。

干扰素的生产主要利用大肠杆菌进行发酵。

首先,将重组细胞培养在含有理想培养基的发酵罐中。

理想的培养基是指含有合适的碳源、氮源、矿物质和辅助因子的培养基,能够提供微生物生长所需的养分。

培养基的pH值、温度和搅拌速度等条件也需要适当控制,以保证微生物能够有效地生长和产生干扰素。

在发酵过程中,需要定期对发酵罐中的微生物进行监测和控制。

通过检测微生物的生长情况、溶氧和酸碱度等参数,可以调整培养条件,以提高干扰素的产量和纯度。

此外,还需要对干扰素进行纯化和浓缩处理。

一般采用柱层析和超滤等技术,将发酵液中的干扰素与其他杂质物进行分离和去除,最终得到较纯的干扰素溶液。

总之,干扰素的生产工艺主要包括基因工程和发酵工艺两个部分。

基因工程通过插入外源基因将干扰素基因引入宿主细胞中,形成重组细胞。

发酵工艺则利用重组细胞在合适的培养基中进行发酵,通过监测和控制微生物的生长条件,最终得到较纯的干扰素产物。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干扰素的生产工艺也在不断优化,以提高产量和纯度,满足临床应用的需求。

重组人干扰素生产工艺

重组人干扰素生产工艺

重组人干扰素生产工艺一、简介重组人干扰素(Interferon)是一类重要的免疫调节蛋白,在生物制药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方面。

重组人干扰素生产工艺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人体细胞中制造干扰素的基因导入细菌、真菌或动植物细胞中,并通过发酵、提取等步骤最终制备重组人干扰素的过程。

本文将介绍重组人干扰素生产工艺的关键步骤、技术原理及优化方法。

二、生产工艺步骤1.基因克隆和表达载体构建:–选择适合的重组表达宿主菌,如大肠杆菌、毕赤酵母等。

–将编码重组人干扰素的基因克隆到表达载体中,构建表达载体。

–将表达载体导入宿主菌细胞中,实现干扰素基因的表达。

2.发酵过程:–设计合适的培养基,满足宿主菌的生长和表达需求。

–进行适当的培养条件控制,如温度、pH值、氧气供给等。

–监测培养过程中的生长情况和干扰素的表达水平。

3.重组人干扰素的提取与纯化:–通过离心、超滤等方法将细菌或细胞破碎,释放干扰素。

–采用亲和层析、离子交换层析等技术进行干扰素的纯化和富集。

–进行最终的纯化步骤,得到高纯度的重组人干扰素。

三、关键技术原理•基因克隆:利用PCR扩增目的基因,将其插入适当的表达载体中。

•表达调控:通过调控启动子、转录子等元件来控制干扰素基因的表达水平。

•蛋白质纯化:利用蛋白质的生物特性,如大小、电荷等,选用不同的层析技术进行纯化。

四、工艺优化方法1.菌种优化:选择高表达、稳定的宿主菌株,优化质粒结构。

2.培养条件优化:根据宿主菌的生长情况,调整培养基成分和培养条件。

3.表达调控:利用诱导剂、转录启动子等手段调控干扰素基因的表达水平。

4.提取纯化优化:优化破碎、纯化过程,提高干扰素的产率和纯度。

五、结论重组人干扰素的生产工艺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技术,通过不断优化工艺流程和条件,可以提高干扰素的产量和纯度,满足临床和市场需求。

未来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重组人干扰素生产工艺将进一步精细化和高效化,为人类健康带来更大的益处。

干扰素的定义、分类、作用机制、功能及NK细胞

干扰素的定义、分类、作用机制、功能及NK细胞

非特异免疫是针对病毒感染的第一道防线。

其中,干扰素和NK细胞起主要作用。

1.干扰素(IFN)是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细胞所产生的一类分泌性蛋白,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学活性。

α干扰素主要由人白细胞产生,β干扰素主要由人成纤维细胞产生,α和β干扰素属于Ⅰ型干扰素,抗病毒作用较强。

γ干扰素由T细胞产生,为Ⅱ型干扰素(免疫干扰素),其免疫调节作用较抗病毒作用强。

干扰素的作用机制:干扰素不能直接灭活病毒,而是通过诱导细胞合成抗病毒蛋白(AVP)发挥效应。

干扰素首先作用于细胞的干扰素受体,经信号转导等一系列生休过程,激活细胞基因表达多种抗病毒蛋白,实现对病毒的抑制作用。

抗病毒蛋白主要包括2′-5′A合成酶和蛋白激酶等。

前者降解病毒mRNA、后者抑制病毒多肽链的合成,使病毒复制终止。

干扰素的作用特点:①间接性:通过诱导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等效应分子抑制病毒。

②广谱性:抗病毒蛋白是一类酶类,作用无特异性。

对多数病毒均有一定抑制作用。

③种属特异性:一般在同种细胞中活性高,对异种细胞无活性。

④发挥作用迅速:干扰素既能中断受染细胞的病毒感染又能限制病毒扩散。

在感染的起始阶段,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发生作用之前,干扰素发挥重要作用。

干扰素还具有免疫调节活性及抗肿瘤活性:包括激活巨噬细胞,活化NK细胞,促进细胞MHC抗原的表达等;此外干扰素还能直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2.NK细胞NK细胞能非特异杀伤受病毒感染的细胞,在感染早期,抗病毒特异性免疫应答尚未形成之前发挥重要的作用。

NK细胞的杀伤过程不受MHC限制,不依赖抗体,对靶细胞的杀伤也无特异性。

干扰素的生产工艺

干扰素的生产工艺

路线4:
动物无限细胞系培养生产工艺:
上市产品:rhuIFN β-1a 1996, Avonex(Biogen); 2002, Rebif(Serono) 表达产物:166 aa 糖基化蛋白,22.5 ku 工艺特点:分泌表达,产量低,成本高,过程严格
路线5:
基因工程假单胞杆菌发酵生产工艺: 宿主:腐生型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putida) 上市产品:IFN α-2b/安福隆 表达产物:无糖基化可溶性蛋白质,具有天然分子 结构和生物活性 工艺特点: 发酵周期短:几个小时 无需变性、复性过程,获得有活性产品 纯化过程:淘汰抗体亲和层析
适应症:
1.用于多种恶性肿瘤,包括毛细胞白血 病、慢性白血病、非何淋巴瘤、骨髓 瘤、膀胱癌、卵巢癌、晚期转移性肾 癌及胰腺恶性内分泌肿瘤、黑色素瘤 和Kaposi肉瘤等。 2.与其他抗肿瘤药物并用。 3.作为放疗、化疗及手术的辅助治疗剂。 4.病毒性疾病的防治。

不良反应:

1.全身反应主要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即寒战、 发热和不适。 2.骨髓抑制在用药中可出现白细胞、血小板 和网状红细胞减少。
路线2:
人源转化细胞系培养生产工艺: 1999年:IFN α-n1/Wellferon, 批准用于临床。 优点:首次实现大规模商业化生产。 缺点: 活性低,退出临床应用。
路线3: 基因工程大肠杆菌发酵生产工艺:
上市产品:重组人干扰素rhuIFN 1986,rhuIFNα-2a, rhuIFNα-2b; 1990,rhuIFNγ-1b;1993,rhuIFNβ-1b; 2001-2002: PEG化IFN,PEG-Intron, Pegasys 表达产物:无糖基化,N-met,无活性包涵体 工艺特点:发酵过程,随后变性、复性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β干扰素生产
一、制备流程
1.菌种制备
取-70℃下保存的甘油管菌种(工作种子批),于室温下融化。

然后,接入摇瓶,培养温度30℃,pH7.0,250 r/min活化培养18±2小时后,进行吸光值测定和发酵液杂菌检查。

2.种子罐培养
将已活化的菌种接入装有30L培养基的种子罐中,接种量10%,培养温度30℃,pH7.0,级联调节通气量和搅拌转速,控制溶解氧为30%,培养3~4小时,转入发酵罐中,同时取样发酵液进行显微镜检查和LB培养基划线检查,控制杂菌。

3.发酵罐培养
将种子液通入300L培养基的发酵罐中,接种量10%,培养温度30℃,pH7.0。

级联调节通气量和搅拌转速,控制溶解氧30%,培养4小时。

然后控制培养温度20℃,pH6.0,溶解氧60%,继续培养5~6.5小时。

同时进行发酵液杂菌检查,当OD值达9.0±1.0后,用5℃冷却水快速降温至15℃以下,以减缓细胞衰老。

或者将发酵液转入收集罐中,加入冰块使温度迅速降至10℃以下。

4.菌体收集
将已降温的发酵液转入连续流离心机,16000 r/min离心收集。

进行干扰素含量、菌体蛋白含量、菌体干燥失重、质粒结构一致性、质粒稳定性等项目的检测。

菌体于-20℃冰柜中保存时,不得超过12个月。

每保存3个月,检查一次活性。

二、干扰素的发酵工艺过程
启开种子、制备种子液、发酵培养、粗提、精提、半成品制备、半成品鉴定、分装、冻干、成品检定、成品包装
三、干扰素发酵过程控制
在假单孢杆菌的发酵生产中,菌体在培养1.5小时分裂速度最快,到3.5
小时开始下降。

而干扰素的迅速合成出现在3.5小时之后,在4小时达到最大,然后由于降解而迅速下降。

可见在发酵生产工艺中,假单孢杆菌的生长和干扰素的生产基本处于不相关状态,可采用两段培养的策略进行过程控制。

1.溶解氧控制
分别在生长阶段和生产阶段采用各自最佳溶解氧浓度,以期提高干扰素的发酵水平。

通过级联调节通气量和搅拌转速得以实现。

2.温度控制
假单孢杆菌生长最适温度与产物形成最适温度是不同的。

产物合成温度控制在20℃可以有效防止干扰素-α2b的降解,而其最佳生长温度则为30℃。

质粒的稳定性随温度的升高而迅速下降,因此在培养后期降温可以减少目标产物的降解,增加质粒的稳定性。

3.pH值
发酵过程中,pH的变化由工程菌的代谢、培养基的组成和发酵条件所决定。

干扰素-α的等电点在pH 6.0附近,在低酸性条件下稳定,能耐受pH 2.5的酸性环境。

因此可在发酵后期降低pH,从而造成大量蛋白酶失活,减少干扰素-α的水解,提高干扰素的积累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