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字可与王羲之比肩,草书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孙过庭《书谱》语录16句,句句经典
孙过庭《书谱》语录16句,句句经典来自话题#书画爱好者联盟9.6万篇唐·孙过庭之《书谱》一书是我国书法史上著名的、含金量很高的、全面的、实用性很强的、影响力很大的、倍受书家们欢迎和重视的一部书学著作。
鲁迅说《史记》是“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
有人评价孙过庭的《书谱》时用了类似的话,即“书史之离骚,书家之绝唱”。
孙过庭之《书谱》:如史如诗,如歌如咏,有板有眼,有声有色,入规入矩,入情入理,潇潇洒洒,四千余言。
论文意、论文采,与屈子之《离骚》相比,毫不逊色,有过之而无不及。
自从《书谱》之问世,千百年间,论书之众,书论之多,谁人可与孙子比肩?哪篇能随《书谱》其后?纵览《书谱》全篇,不乏金句、名言无数,这对后人研习书法将会有莫大的解惑与启迪。
小编摘其几句以飨广大美友、书友。
【1】又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
张草犹当雁行。
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
”【译文】王羲之又说:“我的书法和钟张相比,比钟的不分上下,或者说超过了他。
比张的草书就要差一点儿了,排在他的后边。
然而,张芝的笔法精熟,下过功夫,为练书法曾把池塘的水都弄黑了,假如我也像他那样执著,未必就不如他”。
打开美篇APP查看高清图片【2】而淳醨(li2)一迁,质文三变,驰鹜沿革,物理常然。
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译文】时代不断进步,前人的东西沿袭中有改革、继承中有发展,这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关键是他们做到了质朴不违时宜,妍美不同时弊。
打开美篇APP查看高清图片【3】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
况云积其点画,乃成其字;【译文】一画之间,隐藏着笔锋起伏的变化。
一点之内,体现出笔锋衄挫的不同。
何况只有大量积累形态各异的点画,才能写出各式各样形神兼俱的字来。
打开美篇APP查看高清图片【4】好异尚奇之士;玩体势之多方;穷微测妙之夫,得推移之奥赜(ze2)。
著述者假其糟粕,藻鉴者挹其菁华【译文】喜好怪异偏爱奇特的人,玩味着形体气势的多种方法;穷究细微窥测精妙的人,发现了发展变化的奥妙;著书立说的人,要弄清什么是没用的东西;品评鉴别的人,要找出哪些是珍贵的精华。
一代草圣张旭,人似其字,字如其人,颠狂豪放落笔如云烟
一代草圣张旭,人似其字,字如其人,颠狂豪放落笔如云烟张旭出生在唐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上元二年,即公元675年,又称张长史、伯高、长史、九丈、张公、张颠,是江苏省昆山人,唐代书法家,史称'草圣'。
因为他经常喝得大醉,就呼叫狂走,然后落笔成书,甚至以头发蘸墨书写,故又有'张颠'的雅称。
初仕为常熟尉,后官至金吾长史,世称'张长史'。
他与怀素并称“颠张醉素”,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并称“吴中四士”,又与贺知章等人并称“饮中八仙”,他的草书与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被唐文宗诏定为“三绝”。
张旭的母亲陆氏出生在江南陆氏大族,为初唐书法家陆柬之的侄女,即虞世南的外孙女。
陆氏世代以书传业,家学渊博,从秉承书法的角度来看,张旭应当得益于陆氏家族书法的传承。
张旭画像01、世称“颠狂”第一人张旭性格豪放,才情奔放,嗜好饮酒,与李白、贺知章等八人结为酒友,常在大醉后手舞足蹈,然后回到桌前,提笔落墨,一挥而就。
癫狂表现之一:张旭与贺知章同为陆氏外甥,张旭的母亲陆氏是书法家陆柬之的侄女,贺知章也是江南陆氏族人的外甥。
由于有共同爱好,都喜欢饮酒作诗,善于醉后书法,他们之间的友谊非常亲密,经常在一起饮酒。
只要发现人家有好的墙壁或者屏风,就忘乎所以、兴致勃发,挥笔题字,犹如虫篆鸟飞,龙飞凤舞。
癫狂表现之二:每次饮酒醉时后提笔作草书,高喊狂奔,挥笔大叫,也是最早的“呼书”鼻祖了。
有时兴致来了就将头浸入墨汁中用头书写,因为一些怪异的表现,被当时的人们称他为'张颠'。
酒醒后看见自己用头写的字,认为它神异而不可重新得到。
后人评论书法名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四人,有人有不同的意见,至于论到张旭,都没有异议。
《肚痛帖》局部他是“吴中四士”之一,所谓吴中,因唐代江浙一带的苏州、会稽、扬州、润州都属于吴郡故名。
开元年间,苏州的张旭与会稽的贺知章、扬州的张若虚、润州的包融四人被后人称为'吴中四士'。
二王草书集字
二王草书集字二王草书集字是指东晋时期的书法家王羲之和王献之,他们两人都是草书的大师。
草书是书法的一种风格,以其激烈的笔画和狂放的气势而闻名。
二王草书集字是指他们的作品集合,包括他们的草书作品和草书的技法。
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他以行书和草书最为著名。
他的草书以行云流水般的笔法和奔放的气势著称。
王羲之的草书不拘一格,有时结构松散,有时笔力强劲。
他的草书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对后世书法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孙子,也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
他继承了王羲之的草书传统,将其发扬光大。
王献之的草书笔法狂放奔放,气势磅礴。
他的作品给人一种狂草难解的感觉,但又充满了艺术的魅力。
二王草书集字是二王草书作品的集合,这些作品中的每个字都是精心书写的。
二王草书集字的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各种不同的主题和题材。
有些作品是对古诗词的书写,有些是对名人名言的书写,还有一些是对自己的感悟和思考的书写。
无论是哪一种题材,二王的草书都展现出了他们独特的风采和才华。
二王草书集字的特点是笔画激烈,气势磅礴。
他们的草书作品充满了生命力和活力,给人一种强烈的冲击力。
他们的草书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被誉为"草圣"。
二王草书集字的艺术价值不仅在于它们的形式美,还在于它们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
二王的草书作品表达了他们对生活和艺术的热爱,体现了他们的个性和思想。
通过草书,他们传达了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展现了他们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二王草书集字的研究价值非常高。
通过研究二王的草书作品,可以了解他们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思想,深入探索他们的艺术境界和人生哲学。
同时,对于研究晋代书法和草书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王的草书作品是晋代草书的代表,对后世书法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于研究草书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总之,二王草书集字是东晋时期王羲之和王献之的草书作品的集合。
他们的草书作品充满了活力和狂放的气势,展现了他们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思想。
书法家赵孟真草书宗师经典语录
书法家赵孟真草书宗师经典语录赵孟真,字孟真,号不疑居士,是中国当代优秀的书法家,更是草书领域的宗师级人物。
他的草书作品以其雄浑豪放的气势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于世。
除了出色的书法作品之外,赵孟真也用他深沉的智慧和丰富的人生经历创作了许多经典的语录,给后人以启示和思考。
一、书法乃心灵的抒发,无拘无束方能书至境界。
赵孟真在他的语录中多次强调了书法与心灵之间的密切关系。
他认为只有心态开放、无拘无束,才能使书法创作达到至高境界。
这一思想体现在他的作品中,豪放洒脱的笔触传递出他内心深处的情感。
二、草书是自由的舞蹈,用笔尽显意境。
赵孟真在他的语录中多次强调了草书的自由与舞蹈性。
他认为草书般的笔触可以自由地舞动在纸上,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情感,使作品充满活力。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笔触的律动感和韵律感,使人感受到了他创作时的自由与愉悦。
三、用心书写,笔尖才能传达思想的力量。
赵孟真的语录中强调了用心书写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真正用心去书写,才能使笔尖传递出思想的力量,才能在书法作品中表达出个人的情感和思维。
他在书写时专注于笔下的每一个字,力求将自己的情感与思想融入其中,赋予作品更多的内涵。
四、持之以恒,方能成为大师。
赵孟真在他的语录中多次强调了坚持不懈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在书法创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造诣。
他自己也是通过多年的刻苦学习和不断磨砺,才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宗师。
他的语录给了后人一个宝贵的经验教训,即只有坚持不懈,才能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
五、传统与创新相辅相成,方能书写出新的辉煌。
赵孟真在他的语录中强调了传统与创新的平衡。
他认为只有在传承中创新,才能书写出新的辉煌。
他自己在创作中充分吸收了传统书法的精髓,同时又勇于创新,将自己的个人风格融入其中。
正是这种传统与创新的平衡,使得他的作品在当代书法界异军突起。
赵孟真草书宗师经典语录无不体现了他对书法艺术的深思熟虑和个人理解。
这些语录不仅仅是对书法的探索和总结,更是对人生和艺术的思考。
黄庭坚作品特点
黄庭坚作品特点黄庭坚作品特点黄庭坚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黄庭坚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黄庭坚作品特点,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黄庭坚草书特点1.学古创新由于宋代“尚意”书风盛行,尚意支配下的个人抒情为主产生下的个性、人品对书法作品影响很大,对书法创作的影响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黄庭坚极具个性的书法创新在北宋书法独树一帜。
黄的老师苏东坡不仅重人品而且在书法创作上提出“不践古人”曾云:“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
作为苏门四士之一的黄庭坚对苏东坡的这个口号加以阐发,在实际创作上更出新意,创出比其老师苏东坡更具新意的书法作品。
他曾言:“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这是他在诗学、书学上的典型的创新精神。
他强调创意,主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博古创新,《宋史?本传》称:“山谷善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
”2.高古自然黄庭坚书法追求高古的同时,将个人的性格、感情、才气等主观的要素都化为客观的表现,使客观境界代替主观达到物我融合的境界,即所谓“天人合一,一一自然”。
他的书法常以“韵”来体现其纯朴平淡的“自然”,代表其“超逸绝世”的境界。
他学古而不泥古,崇古而出古,依靠自己对书法上不同常人的理解,结合自己的个人性格、才气、感情等特性,“学古而创新”,最后自成一家,将“自成一家”的“创新”化为“自然”,达到书法境界最为高尚的一种理想程度。
草书作品黄庭坚于草书用功尤勤,取法亦广。
先从小草入手,钟繇、王羲之、张芝、智永无不涉足。
后他又倾心狂草,黄庭坚于草书是竭力反对“弄笔左右残绕”(《山谷提跋》)的造作之态,他同样追求自然,但他所追求的自然,既包含作书时的自然状态,又包含从生活、自然界的自然之理中获得的用笔之意。
黄庭坚草书十分强调节奏韵律,注重笔法腕法,绫条沉着老辣,极富振荡感、立体感;在结字和章法上也有重大突破,形成独特风格――苍老跌宕。
明代书法家王宠
明代书法家王宠王宠(1494—1533)字履吉,号雅宜山人,吴县(今属江苏苏州)人。
王宠博学多才,工篆刻,善山水,他的诗文在当时声誉很高,而尤以书名噪一时,为明代中叶著名的书法家。
他是继文征明之后的著名书家,与当时祝允明,文徵明齐名。
被誉为“吴门三家”。
他的楷书初学虞世南、智永,行书师法王献之,到了晚年形成了自己风格,以拙取巧,婉丽遒逸,疏秀有致。
王宠追求的是一种疏宕雅拙的韵味,以韵写拙,而又“拙中见秀”、“拙中见雅”。
明代著名书论家王世贞他在《三吴楷法十册》跋中认为王宠所书的《琴操》:“兼正行体,意态古雅,风韵遒逸,所谓大巧若拙,书家之上乘也。
”他是一个极有才气的书家,可惜一生仕途不佳,八次应试,皆不第,仅以邑绪生被贡入南京国子监成为一名太学生,世称“王贡士”、“王太学”,享年仅四十岁。
他一生用心诗文书画,兼擅篆刻,放意山水,才高志远,于诸方面都取得了较高成就,与祝允明、文徵明并称于世。
其中尤以书法最为知著,他诸体皆能,以小楷、行、草最为擅长,取法魏晋,浸淫于钟、王,道正功深,书风趋于端庄古雅,在吴门诸子中,他的书法之趣味尤高,这原因就是他心不降唐宋以下,手熟于法度之内,他的笔下无狂怪之病,点画、结体皆有来处,心境旷达而使字势开阔正大,无琐小习气。
他的小楷取法钟繇,冲和于二王而于古雅中见清淡;草、行法《十七帖》、《圣教序》等而形神兼备。
在书法史上学王右军杰出者米芾、赵孟俯之外就数他和王铎,而且各有所长;米得王之迅疾,赵得王之端正,王铎得王之雄厚,王宠得王之萧散。
就气韵言,王宠为上,惜乎其早逝,未能含和圆融,更进一步。
作品有楷书《辛巳书事诗册》,草书《李白古风诗卷》、《石湖八绝句卷》等。
草书册页草书册页这是一件今草的作品,但几乎字字独立,字迹又带有章草的笔意,將王宠起伏顿按、急遽有力的笔法特色表现出來,是他传世的一件精品。
草书山庄帖王宠《草书山庄帖》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释文:昨辱手教,在山庄失裁答,罪罪,贱体稍佳,尚未全胜,游饮石湖之上未能也。
如何评价王羲之
如何评价王羲之王羲之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之一,他的书法在我国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与参考价值。
那么,人们是如何评价王羲之的呢?以下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对王羲之的评价,希望能帮到你。
名人是怎么评论王羲之萧衍云:“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常。
”瘐翼:“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
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梁武帝:“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
”唐太宗:“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虞龢:“羲之书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存。
’又云:‘吾书比之钟、张当抗行,张草犹当雁行。
孙过庭:“且元常(钟繇)专工于隶书,伯英(张芝)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
”米芾:“谢安慰问帖,字清古,在二王之上,宜乎批评子敬帖尾也。
“王羲之书法总体评价王羲之被誉为“书圣”,无论是否懂得书法都知道王羲之这位独特的书法家。
在浩瀚书法海洋中,王羲之已经被众多书法立为了一座灯塔,被历代书法立为楷模,并且用王羲之的标准来衡量历代的书法名家。
后来的书家几乎没有不临摹过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书圣”美誉。
有评论说:“中国书史上虽推崇王羲之为“书圣”,但并不把他看作一尊凝固的圣像,而只是看作中华文化中书艺创造的“尽善尽美”的象征。
事物永远是发展的、前进的,王羲之在他那一时代到达“尽善尽美”的顶峰,这一“圣像”必将召唤后来者在各自的时代去登攀新的书艺顶峰。
”这里虽然打破了王羲之崇拜,但是仍然没能打破人们认识王羲之的格局。
为什么王羲之的书法是最好的?为什么王羲之的被认为是完美无瑕的?王羲之的书圣地位有两个比较大的因素:第一,唐太宗的推动作用。
唐太宗十分推崇王羲之的书法,以至于召集天下、宫廷中的书家临摹《兰亭序》。
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王羲之的书法地位有推动作用。
但是这并不是绝对的。
唐太宗的书法造诣不浅,他应该能够判断出王羲之的书法水平。
唐太宗只是一个外因,主要的原因还是王羲之自己。
王义之草书字帖
王义之草书字帖草书,是中国书法艺术中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书法艺术中的一种经典风格。
在中国古代,有许多著名的草书大家,其中最为人熟知的莫过于王义之,他被誉为中国草书的泰斗。
本文将介绍王义之草书字帖的特点、价值以及学习草书的意义。
一、王义之草书字帖的特点王义之的草书字帖,以其书写简练、激情澎湃的风格而闻名于世。
他的草书作品,线条纠结凝重,笔墨浑厚有力,透露着无比的力量与激情。
他的字帖以行草为主,字迹连绵起伏,形成了浑厚的气势。
王义之注重形神兼备,他的草书字帖虽然笔画简练,但字形依然清晰可辨,造型生动有力。
二、王义之草书字帖的价值王义之草书字帖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被世人所珍爱。
首先,王义之的草书字帖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瑰宝,对于研究中国书法历史、探究草书发展规律具有重要价值。
其次,王义之的草书字帖作为书法艺术的经典之作,是书法爱好者学习的重要教材,对于提高书法技巧、陶冶情操具有积极的影响。
此外,王义之草书字帖还具有收藏价值,被世界各地的书法爱好者所青睐。
三、学习草书的意义学习草书对于书法爱好者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草书是书法艺术的高级形式,它具有一种独特的审美风格,能够让人感受到无穷的力量与激情。
其次,学习草书能够帮助人们提高书法的技巧和造型能力,锻炼人的艺术修养和创作能力。
同时,草书的学习也有助于人们理解和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美学观念。
最后,草书具有审美独特性,学习草书能够培养人们对美的敏锐感知力,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
总结王义之草书字帖是中国书法艺术中的经典之作,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学习草书不仅有助于书法技巧的提高,更能够帮助人们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草书如同一曲激荡人心的乐章,它通过简练的笔法和浑厚的字迹传递出华夏民族的豪情壮志。
让我们共同学习草书,感悟其中的艺术之美。
二王草书笔解
二王草书笔解二王草书是中国书法史上有着极高地位的两位文人:王羲之和王献之的草书体。
它们的特点是:毛笔自由翻飞,笔画线条变化多端,不拘泥于规矩,富于创新。
接下来,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解析二王草书笔法的独特之处。
一、辞笔灵活二王书法最大的特点就是辞笔灵活,自由奔放。
在书写时,他们经常采用短笔长挑的手法,通过改变笔画的粗细、轻重、方圆、长短等变化,使得字体具有动感和生命力。
例如王羲之《兰亭序》中的“临乱纪言”四字、王献之的《洛神赋》中的“陇头曲”三字,均是用此手法书写而成,笔画有着跳跃的韵律感,极具审美价值。
二、虚实相生二王草书笔法中还有一个显著特点是虚实相生。
他们善于使用“空白”来表达画面的情感和氛围,这也是草书特有的表现手法。
例如王羲之的《兰亭序》中,左下角用空白表达了枯枝败叶的荒凉;王献之的《洛神赋》中,用大量的空白描绘加强了江水流动的感觉,在纸上形成一股奔腾的势头。
三、气韵生动二王书法最为人称道的一点就是其作品充满生命力和灵气。
他们用笔刻画出的字,具有非常强烈的情感表达和生命气息。
在书写中,二王常常把文字的形态与情感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了气息贯通、气韵生动的作品。
例如王羲之的《兰亭序》中的“庶几为乐”,在笔画有节奏的协调中,鲜明地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四、独具风格二王草书在毛笔书法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他们通过不断地探索、尝试新的技巧和手法,将书法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他们勇于创新、大胆尝试,不同于传统书法的拘泥和呆板,使他们的作品充满活力和灵动。
他们的草书不仅宽广了书法艺术的发展空间,更成为了中国书法史上一段最为璀璨的篇章。
总之,二王草书笔法独特,是中国毛笔书法史上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他们通过书法艺术表达出了自己对生活、情感和审美的理解,为后人留下了无与伦比的珍贵财富。
他们的草书尽管诸多不规则之处,却更让人感受到了真实与灵活的美感。
他的草书登峰造极,为何四百多年名气不显
他的草书登峰造极,为何四百多年名气不显文王世国明末书法家黄道周对王铎的行草评价极高,说可以“抹蔡(襄),掩苏(轼),望王(羲之),逾羊(欣),宜应无如倪鸿宝者。
”当代启功对他的评价也是:“王侯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
”可是,就在从清代至近现代四百多年里,王铎名气并不显著?这是为何?王铎草书《自作诗三首》2014年拍出1322.5万元王铎(1592—1652),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十樵、嵩樵,又号痴庵、痴仙道人,河南孟津人。
明末清初书画家。
王铎工正、行、草书,得力于钟繇、王献之、颜真卿、米芾,笔力雄健,长于布局。
在书法上王铎是一位各体皆能、风格多样的书法全才。
无论是伟岸遒劲的大楷、高古朴厚的小楷书、行书,还是他那飞腾跳踯的草书,在当时书坛上独树一帜。
至其晚年,书风更趋成熟老辣,其狂草技法已臻化境,更有一些理性和孤冷之味道。
王铎信札(一)22.6cm×10.7cm 年代不详广东省博物馆藏王铎书法卓然成家是在50岁以后。
在此以前,王铎身逢乱世,书名不扬,这是十分自然的事。
他52岁接受南明福王的任命,赴南京任礼部尚书后,这才广为人知,请索其书者日众。
孔尚任的《桃花扇》中记述了王铎为阮大铖题榜书“咏怀堂”,以及在南京名刹报恩寺以大楷书写了“庄严法界”四字等。
55岁以后,他的草书已登峰造极,他相当自负,目空一切,连怀素都不放在眼里。
他在《杜甫凤林戈未息诗卷》(如图)后写道:“用张芝柳虞草法拓而为大,非怀素恶札一路。
观者谛辨之,勿忽。
”确实,他大大发展了怀素以来的草书艺术,克服了传统草书中锋平移的单调笔法,代之以提按顿挫、八面出锋,大大丰富了草书的艺术表现力。
可惜,当时许多人并不真正理解王铎书法的创造与革新的意义;而且在明朝急剧没落的乱世,大家关心的只是即将亡国的命运,而不是书法艺事。
王铎信札(二)24cm×11.2cm 年代不详故宫博物院藏由于中国人向来崇尚“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民族气节,而王铎投降清朝,人们自然卑其气节,因人废书,对他晚年书法大加攻击。
书论孙过庭全文译文
书论孙过庭全文译文孙过庭的书论全文译文如下:1. 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
王羲之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
”可谓钟、张云没,而往书可存。
羲、献继轨,历代弥远,岂惟其艺而已?文字竟没,而其书流传。
不诬也。
译文:自古以来,善于书法的人,汉魏有钟繇、张芝的绝伦,晋末称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的妙笔。
王羲之说:“我近来研究各种名书,觉得钟繇、张芝的书法确实是超绝的,其余的就不值得一看了。
”这可以说是钟张二人死后,而他们的书法作品仍可留存。
王羲之、王献之继承了他们的事业,从魏到晋,距离越远,又怎能仅仅从他们的艺术技巧来加以衡量呢?如果只从文字方面去看,那么古代的书法作品是没有流传下来的。
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他们的书法作品是流传下来了。
2. 然今之所陈者,皆原于古,理之所存,则非天成。
夫率意而师心者,其功必疏;追迹而效法者,其体必拘。
译文:然而现在所看到的作品,都是从古代发展而来的。
理之所以存在,并非是天然生成的。
那些率意而师心的人,他的作品必然粗疏;那些追迹而效法的人,他的作品必然拘谨。
3. 至如羲之《乐毅》则情多怫郁;束皙《发白》则思超常调;宣尼《与你》则悲世促程;思忖《南史》则叹风神秀发;太冲《洛灵》则撮襟而居心若飞;景纯《幼凤》则点曳以流媚;孤松《快雪》则落落以狂走;不疑《婚冠》则如春晓之映远山;子云《急雨》则又如清道之过。
曼卿《石桥》则缥缈而天真;公孙大娘《剑器》则低昂有回旋。
又如二王之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宣和所藏,则又观之不尽。
译文:至于王羲之的《乐毅论》,其中情感多有忧郁;束皙的《发白论》,其思致超乎寻常的调子;孔子《与你论》,感叹世事如梦一般短促;思忖的《南史论》,赞叹风神秀丽;太冲的《洛灵论》,他撮笔而思飞;景纯的《幼凤论》,点曳而流媚;孤松的《快雪论》,落落大方地狂走;不疑的《婚冠论》,则如春晓时分远山的映照;子云的《急雨论》,又像清道过身一样飘逸。
他的书法足以跟王羲之比肩,因为他,才有了真正的书法史!
他的书法足以跟王羲之比肩,因为他,才有了真正的书法史!文/卢秀辉书法网签约作家:卢秀辉,江苏兴化人。
职业书法家、画家、篆刻家、文艺评论家。
钟繇,叫钟繇(遥),不叫钟繇(由),而书法圈读成钟繇(由)的是大概率事件。
杨慎称:钟繇字元常者,取《皋繇陈谟》“彰厥有常”之义。
今多以“繇”音“由”,非也。
庾公谓钟会曰:“使以久望卿,遥遥不至。
”(《世说新语》),庾公是举钟会的父亲名讳来嘲讽他。
钟繇是个相当了不得的人,文治武功,全是强项,样样了得。
书法成就更是了不得,和草圣张芝,合称“钟张”;和书圣王羲之,合称“钟王”。
和两大圣人并列,而且两大圣人都被他搞的屈居第二,你说这个人厉害不厉害!先说说他武功的事。
献帝东迁时,千辛万苦,受尽欺辱,读过《三国演义》的都知道献帝的那种苦、那种难。
所以,献帝对那些帮助过他的人,刻记在心。
钟繇就是因为助汉献帝东归有功,被封东武亭侯。
曹操决心与袁绍战,不放心关中诸军及事务,荀彧给曹操推荐钟繇。
建安四年(199年),曹操派钟繇以侍中的身份领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将后方所有的事务全权委托给他。
钟繇到长安后,写信给马腾、韩遂,晓明大义,马腾、韩遂把自己的儿子送来长安做人质,关中无事。
曹操与袁绍官渡会战时,钟繇送去关中军马2000匹,曹操喜出望外,由不得感慨万千,说道:当年萧何在关中,功劳也不过如此啊。
钟繇当时守关中,很不容易。
强敌环伺,一方反叛,多方响应。
用钟繇自己的话说:“这里所有的居民,谁不是我们的仇敌?即使我想回去,走的了吗?”在关中,他战郭援诸将,敌张晟一干人等。
把关中守护的滴水不漏,更是把关中治理的有条不紊。
钟繇重造洛阳,移来关中人口及四处逃亡的人口,复活了洛阳的人气。
建安时期,最重要的是人,人口!东汉桓帝永寿三年(157年)时,全国5648万人。
经历了黄巾起义和三国混战,到公元208年,赤壁大战后的全国人口为140万,公元221年人口下降到90万;损失了98.3%。
“马前悬人头,车后载妇女”、“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余一,念之断人肠”。
他令我敬佩不已作文800字
他令我敬佩不已作文800字他令我敬佩不已作文800字1“真行之书,别成一体,森森焉若武库矛戟,风神严于智永,润色寡于虞世南。
”他,是唐代楷书第一人;他,是一座当之无愧的书法名山;他,就是令我无比敬佩的书法家——欧阳询。
提起古代的“书法圈”,那可真所谓是“百家争鸣”。
王羲之的行云流水,柳公权的结体遒劲,亦是颜真卿的笔力浑厚。
可我认为,欧阳询的字,绝对是书法界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莲。
最初认识欧阳询,是在我小时候的书法课上。
当《九成宫醴泉铭》摆在桌上时,我忍不住拿来翻着玩。
我当时只有七岁,圆圆的眼睛里面满是懵懂。
看到他的字,我着实吃了一惊,心里面赞叹不已:哇!他写的字真好看啊,要是我也像他写的一样棒该多好!当时的我并不知道,这就是享誉书法界的欧阳询……后来,我第一次拿起毛笔,跟着老师学习欧阳询的字。
我不解地问:“老师,我们为什么要先学习欧阳询的字?”老师笑着说道:“欧阳询的字,着重于手指间的力量,既不会太丰满圆润,也没有过分瘦劲修长,每一个笔画都是恰到好处的。
多一分太长,减一分太短,轻重得体,长短适宜,堪称完美地展现了力道的险绝,故被后人称作‘欧体’。
”老师的眼中充满一种我从未见过的光彩。
当我拿起毛笔开始临摹他的字时,宛如清风拂过我的心扉,我开始感受到他字的笔画结构严谨有力,风骨内存。
我看着他的一笔一画,心中除了惊叹与赞美,更多了一份钦佩……随着一年年的练习,我已经能熟练书写各种字体了,对欧阳询的字也有了更深一步的体会和理解。
我再次翻开这本我的书法启蒙之书,内心充满了怀念之情。
其实,欧阳询让我钦佩的不只是他的书法功底,更是他过人的品格。
当我静下心来,临摹着他的每一横、每一竖,真是别有一番风韵在指尖。
他的字有的中规中矩,有的不失夸张,这不正体现出他自身的刚正不阿,一丝不苟以及过人的胆识吗?欧阳询的一生是坎坷的。
少年时期的他,十三岁家族就惨遭灭门,中年时期的欧阳询,无奈在官场沉浮,经历了许多次朝代更迭,差点丢掉了性命。
历代草书书法名家作品及欣赏
历代草书书法名家作品及欣赏草书作为一种独特的书法艺术形式,历史悠久,魅力独特。
历代草书书法名家辈出,他们留下了大量的经典作品。
本文将介绍四位草书名家的作品及欣赏,包括张芝草书、张旭草书、怀素草书和王羲之草书。
一、张芝草书张芝(约公元150-230年),字伯英,敦煌酒泉人。
他的草书被誉为“草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作品传世的草书家。
张芝的草书风格流畅自然,字形简约,线条流动,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动态感。
代表作品有《冠军贴》、《消息贴》等。
欣赏张芝的草书作品,可以看到其用笔灵活多变,线条流畅自然,字形时大时小,表现出强烈的节奏感和动态感。
他的作品充满了生命力,让人感受到作者对自然万物的感悟和表达。
二、张旭草书张旭(约公元675-750年),字伯高,吴郡吴人。
他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以草书著称,被誉为“草圣”。
张旭的草书风格豪放激荡,笔势奔放不羁,线条粗细变化丰富,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代表作品有《肚痛贴》、《大草古诗四帖》等。
欣赏张旭的草书作品,可以看到其用笔豪放激荡,线条粗细变化丰富,字形大小不一,表现出强烈的个性和情感。
他的作品充满了力量感和气势感,让人感受到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激情。
三、怀素草书怀素(737-799年),俗姓钱,字藏真,湖南长沙人。
他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以草书著称,被誉为“草圣”。
怀素的草书风格豪放潇洒,笔势跌宕起伏,线条粗细变化丰富,具有强烈的动感和韵律感。
代表作品有《自叙贴》、《小草千字文》等。
欣赏怀素的草书作品,可以看到其用笔豪放潇洒,线条粗细变化丰富,字形大小不一,表现出强烈的个性和情感。
他的作品充满了力量感和气势感,让人感受到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激情。
同时,他的作品还展现了高超的书法技巧和艺术水平,让人感受到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造诣。
四、王羲之草书王羲之(303-361年),字逸少,山东临沂人。
他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被誉为“书圣”。
王羲之的草书风格温润典雅,笔势稳健流畅,线条刚柔相济,具有强烈的韵律感和美感。
王羡之的书法故事
王羡之的书法故事一、王羡之的生平背景王羡之(344年-386年),字文则,东晋末年著名书法家。
他是王导的曾孙,王羲之的孙子,王献之的儿子,书法艺术承袭了王羲之的家族传统。
二、王羡之的书法艺术风格2.1 王羡之的草书王羡之擅长草书,他的草书风格独特,有力度而不失秀美。
他的草书结构严谨,笔画简练,融汇了隶书、楷书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
2.2 王羡之的行书王羡之的行书工整秀丽,笔画流畅,给人以清新脱俗之感。
他的行书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被誉为晋朝四大书法家之一。
2.3 王羡之的楷书王羡之的楷书带有一种古朴的气息,每个字都有力度,形态端庄,布局和谐。
他的楷书在横平竖直的基础上,注重结构的平衡和优美。
三、王羡之的书法故事3.1 王羡之的初学经历王羡之自小就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跟随父亲王献之学习书法。
王献之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对王羡之的书法修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2 王羡之的创作过程王羡之在创作过程中非常勤奋,他经常练习写字,并且不断研究前人的作品。
他虚心向他人请教,不断吸收新的书法技巧和理念,不断完善自己的书法艺术。
3.3 王羡之的成就与影响王羡之的书法作品被后人誉为”王家草书”,对后世书法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流传至今,被广泛收藏于各大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
四、王羡之的书法艺术价值4.1 王羡之的书法技法王羡之的书法技法独特,他在传统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风格。
他的字体工整,结构严谨,线条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
4.2 王羡之的艺术追求王羡之在书法创作中追求的是一种内在的美感,他注重作品的整体效果和墨韵的表达。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艺术的价值,还蕴含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
4.3 王羡之的艺术成就王羡之的书法作品在当时就受到了广泛的赞誉,他的作品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他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技法上,更体现在他对书法艺术的独特理解和创新上。
五、总结王羡之是中国书法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书法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蕴含了他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书法界最新重大发现,怀素49岁时写的狂草,字字美妙绝伦
书法界最新重大发现,怀素49岁时写的狂草,字字美妙绝伦王献之,字子敬,羲之第七子,官至中书令。
清峻有美誉,而高迈不羁,风流蕴藉,为一时之冠。
方学书次,羲之密从其后掣其笔不得,于是知献之他日当有大名。
后其学果与羲之相后先。
献之初娶郗昙女,羲之羲之与昙论婚书云:“献之善隶体,咄咄逼人。
”又尝书《乐毅论》一篇与献之学,后题云赐官奴,即献之小字。
献之所以尽得其父羲之论笔之妙。
论者曰谓如月穴凤舞,清泉龙跃,精密渊巧,出于神智。
梁武帝评献之书,以谓绝妙超群,无人可拟。
如河朔少年,皆悉充悦,举体沓拖,不可耐何。
献之虽以隶称,而草特多。
世曰今草,即二王所尚之。
王洽,字敬和,导第三子,官至中书令。
洽于导诸子中最为白眉。
理识明敏,书兼众体,于行草尤工。
挥豪落纸,有郢匠运斤成风之妙。
羲之尝谓洽曰:“弟书遂不减吾”王生虔亦谓:“洽与羲之书俱变古形。
”王珣,字元琳,洽之子,官至尚书令,谥献穆,能草圣。
然当时以弟珉书名尤著,故有“僧弥难为兄”之语。
僧弥,珉小字也。
贞元改元春二月三日沙门怀素。
《王献之王洽王珣书评》释文:王献之,字子敬,羲之第七子,官至中书令。
清峻有美誉,而高迈不羁,风流蕴藉,为一时之冠。
方学书次,羲之密从其后掣其笔不得,于是知献之他日当有大名。
后其学果与羲之相后先。
献之初娶郗昙女,羲之与昙论婚书云:“献之善隶体,咄咄逼人。
”又尝书《乐毅论》一篇与献之学,后题云赐官奴,即献之小字。
献之所以尽得其父羲之论笔之妙。
论者曰谓如月穴凤舞,清泉龙跃,精密渊巧,出于神智。
梁武帝评献之书,以谓绝妙超群,无人可拟。
如河朔少年,皆悉充悦,举体沓拖,不可耐何。
献之虽以隶称,而草特多。
世曰今草,即二王所尚之。
王洽,字敬和,导第三子,官至中书令。
洽于导诸子中最为白眉。
理识明敏,书兼众体,于行草尤工。
挥豪落纸,有郢匠运斤成风之妙。
羲之尝谓洽曰:“弟书遂不减吾”王生虔亦谓:“洽与羲之书俱变古形。
”王珣,字元琳,洽之子,官至尚书令,谥献穆,能草圣。
王羲之,离真名士还差一截
王羲之,离真名士还差一截王羲之,一个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人物。
他的书法艺术在当时就已经是登峰造极的存在,而且他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也至今无人能及。
尽管他在书法艺术上有着无可争议的成就,却在君子风范上推崇他为"真名士"的评价才是更为珍贵的。
王羲之的书法以行草字为主,擅长行草乃至能称得上无人能及。
行草是非常考验笔法的,需要用笔力、速度、技法来完成书写,每一笔的长短粗细都需要掌握得恰到好处。
而王羲之的行草字能够将笔法和意境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给人一种精神上的升华感。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被称为"王家大草",成为后世学习书法的楷范。
在他的笔下,每一个字都有一种神韵在无论是字的形式还是意境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他的行草字让人感受到了一种磅礴的气魄,一种无限的胸襟,在书法界也成为一种传世的经典。
尽管王羲之在书法上有着无可争议的成就,却有人认为王羲之在君子风范上还有所欠缺。
在古代,"真名士"是对品行高尚、为人正直、操守端正的人的称赞。
王羲之却在这一点上并不尽如人意。
据史书记载,王羲之曾在自己的家族中犯下了重大的过失,导致了家族的衰落。
虽然后来他在书法上成就斐然,但这一桩家族之耻却无法抹去。
王羲之在为官时也并非毫无瑕疵。
据史料记载,他在担任官职时曾有过违纪行为,甚至因此被贬职处罚。
这些行为使得他离"真名士"还有一截的距离。
在古代,名士不仅仅是书法的大家,更重要的是品行高尚、为人正直、操守端正。
就这一点而言,王羲之还有所欠缺。
尽管王羲之在品行上有所欠缺,但他对书法艺术的贡献和影响依然是不可忽视的。
他的书法艺术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后世学习的楷模。
他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巨人,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
正是因为这样,尽管他在品行上离"真名士"还差一截,他的重要地位依然毋庸置疑。
从王羲之的一生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成就并不能完全决定他的品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他的字可与王羲之比肩,草书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王献之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王献之十二月帖(《宝晋斋法帖》本)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王献之外甥帖冠军帖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王献之前告帖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王献之薄冷帖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先夜帖拓本。
5行,43字。
草书。
入刻《淳化阁帖》。
释文得书为慰。
吾先夜遂大得服汤酒,诸治渐折,故顿,极难劳。
知足下便去,不得面别,怅恨深。
保爱。
临书增怀。
王献之(白)。
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思恋帖》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承姑帖拓本。
6行,48字。
行草书。
入刻《淳化阁帖》。
释文献之白:承白,姑比日复小进退,其尔不得一极和,忧悚犹深。
不审以服散未?必得力耳。
比NFDC7相闻,故云恶。
悬怀使君,数得书也。
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舍内帖3行,19字。
行草书。
释文白:承舍内分连近豫遂就,难以喻痛济理。
献之白。
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静息帖拓本。
9行,91字。
行书。
入刻《淳化阁帖》。
释文献之白:兄静息应佳,何以复小恶耶?伏想比消息理,尽转胜耳。
NFDCA石深是可疑事。
兄熹患散,辄发痈,势为积乃不易。
愿复更思。
献之惟赖消息,内外极生冷,而心腹中恒无他。
此一事是差。
但疾源不除,自不得佳。
论事当随宜思之也。
献之白。
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王献之阮新妇帖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王献之企迟帖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相迎帖拓本。
11行,93字。
行草书。
入刻《淳化阁帖》。
释文相迎终无复日,凄切在心,未尝暂掇。
一日临坐,目想胜风。
但有感恸,当复如何?常谓人之相得,古今洞尽此处,殆无恨于怀。
但痛神理与此而穷耳。
尽此感深,殆无NFDC4处。
常恨!况相遇之难,而乖其所同。
省告,不觉泪流,既已往矣,亦复何言。
献之白。
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王献之益部帖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王献之阿姑帖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王献之集会帖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岁尽帖拓本。
11行,99字。
行书。
入刻《淳化阁帖》。
释文十二月廿七日具疏,操之、献之再拜。
岁尽无复日,感思兼怀,不自胜,兄亦同之,奈何奈何!奉十二日告,承掾安和,慰驰情。
姊、三兄,诸患故尔不损,忧驰。
晴快。
不审尊体并复何如? 迟复来告,操之故平平,已再服散,冀得力。
献之亦恶,愦勿。
谨白。
疏不具。
操之等再拜。
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王献之前告帖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王献之阿姨帖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北京市文物商店藏拓本)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越州石氏本(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王献之小楷书曹植的《洛神赋》,自宋代以来,仅残存中间十三行,所以一般人都简称为《十三行》,真迹已不复存在。
《洛神赋十三行》墨迹在宋元时流传有两本:一为晋麻笺,在元代初期归书家赵孟頫所得,定为王献之真迹。
一为唐硬黄纸,后有柳公权等人题跋,赵孟頫定为唐人摹本,后人疑即柳公权所临。
这两本在宋代都曾刻石,明清两代辗转翻刻,但基本上还是出于这两个底本。
现传无柳跋本的石刻,都推“碧玉版本”为最精。
这是明万历时杭州西湖葛岭地下发现的一方石刻,石色深暗,被人美称为碧玉,“碧玉版本”初拓本,存字大都完好,其它石花处亦自然清晰。
因其地为贾似道半闲堂旧址,所以后人认为是贾氏所刻,后归归陆梦鹤、翁嵩年。
清康熙间入内府,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此石流入民间。
解放后由国家收购,藏首都博物馆。
世传还有与此相同的一本,号称“白玉版本”,笔划比“碧玉版本”略枯瘦,石花剥落处有刀刻的痕迹,可知是一种翻刻本。
王献之所书《洛神赋》(十三行)体势秀逸,虚和简静、灵秀流美,与文章内涵极为和谐,这件佳作被后人誉为“小楷之极则”,清杨宾《铁函斋书号》认为“字之秀劲园润,行世小楷无出其右”。
从《洛神赋》(十三行)中可看出,王献之的楷书笔法不再带有隶意,字形也由横势变为纵势,已是完全成熟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送梨帖2行,11字。
草书。
释文今送梨三百,晚雪,殊不能佳。
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想彼帖拓本。
2行,16字。
入刻《淳化阁帖》。
释文想彼悉佳。
汝复见诸女不?此上下故尔耳。
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奉别帖拓本。
11行,84字。
草书。
入刻《淳化阁帖》。
释文献之白:奉别告,承安和,庆慰。
极冷,不审尊体复何如?献之比日如复小胜,因夜行忽复下,如欲作NFDA1。
今服药,尽温燥理,冀当可耳。
然异极都不得复小失和。
卿恶,亦不复得妄近生冷。
体气顿至此,令人绝叹!行有佳酒便服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集会帖拓本。
又称《诸舍帖》、《深哽帖》。
4行,26字。
入刻《淳化阁帖》。
释文诸舍不能集会,深哽塞!仰料静婢自常不和,知从事甚简致此佳也。
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王献之黄门帖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诸舍帖拓本。
2行,20字。
草书。
入刻《淳化阁帖》。
释文诸舍复如与何?吾家多患忧。
面比问,慰情,不知可耳。
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诸女帖拓本。
2行,17字。
草书。
入刻《淳化阁帖》。
释文诸女无日,事悬心。
阮新妇何日至?慰姊目下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阿姑帖拓本。
5行,34字。
行书。
入刻《淳化阁帖》。
释文近奉阿姑告,知平安。
极慰人意。
献之遂不堪暑,气力恒NFDAB,恐是恶风。
大都将息,近似小却。
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余杭帖拓本。
6行,51字。
行书。
入刻《淳化阁帖》。
释文献之白:思恋,触事弥至。
献之既欲过余杭,州将若比还京,必视之。
来月十左右,便当发。
奉见无复日,比告何喻?愿复尽珍重理。
献之白。
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羲之胡母帖5行,42字。
草书。
又名《永兴帖》。
《宣和书谱》录有帖目。
入刻《十七帖》等。
释文胡母氏从妹平安,故在永兴居,去此七十也。
吾在官,诸理极差。
顷比复勿勿。
来示云与其婢问。
来信□不得也。
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节过帖拓本。
8行,73字。
行草书。
入刻《淳化阁帖》。
释文献之白:节过岁终,众感缠心,伏惟同之。
奉月初告,承极不平复,头眼半体疹恒恶。
兄告说姊故殊黄瘦,忧驰可言。
寒切,不审尊体复何如,眠食转进不? 气力渐复先耳。
迟复旨告。
献之故尔。
献之(白)。
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夏节帖拓本。
7行,59字。
行书。
入刻《淳化阁帖》。
释文再拜。
夏节近,感思深,惟穷号崩绝,不可忍处。
晴快。
不审体中何似? 食啖复多少?甚驰情。
不审诸舍复何如?未复西,动静不宁。
此多患,反侧。
愿深宽勉,故承问。
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鹅群帖纸本。
8行,50字。
行草书。
释文: 献之等再拜。
不审海盐诸舍上下动静,比复常忧之。
姊告,无他事。
崇虚刘道士鹅群并复归也。
献之等当须向彼谢之。
献之等再拜。
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天宝帖又称《白东帖》。
11行,97字。
行草书。
入刻《淳化阁帖》。
释文……白:东告,具天宝疾患问,何其仓卒! 乏子孙,常欣伦早成家,以此娱上下。
岂谓奄失此女,愍惜深至,恻切心怀!嫂哀念当可为心!情愿不可保,使人惋惋悲!政当随事豁之耳。
嫂先积弊,复有此痛心,不审不乃恶不?甚以忧驰。
眠食复多少?愿遣无益,尽消息理。
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王献之东山帖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夏日帖拓本。
4行。
42字。
行书。
入刻《淳化阁帖》。
释文夏日,感思兼悼,切割心怀,痛当奈何奈何! 得思道书,慰意。
薄热,汝比各可不?吾并故诸恶劳,益勿勿。
献之白疏。
瞻近帖拓本。
4行,29字。
行书。
入刻《淳化阁帖》。
释文献之白:思恋转不可言。
瞻近而未得奉见,但有叹塞! 迟诸信还具动静。
献之(白)。
吴兴帖拓本。
11行,106字。
行草书。
入刻《淳化阁帖》。
释文吾十一日发吴兴,违远兄、姊,感恋无喻。
庆等别,不可言。
比奉告,故多患姊,经感极顿,忧驰益深。
适咨议十六日告,风疾故尔。
反侧!余可行未?东动静不宁。
吾宜速吴,与丞别。
兄进,犹恋,罔劳,亦极恶,驰情! 二女晚生,皆佳。
未复华、姜疏。
比来得直疏,故恶。
故云当视华也。
汝儿女并可不?王献之鸭头丸帖释文:“鸭头丸,故不佳。
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
” 此系唐代模本,行草书二行十五字,内容为王献之写给亲朋的短札。
行笔流畅舒展,结体妍美质朴。
笔迹转折清晰,起落分明,气脉相连,系王献之“极草纵之致”,变通古法,于神驰之际寄兴于万象、潜心于笔端的真趣流露。
帖上有元虞集题记,钤有北宋'政和'、'宣和'、双龙,'政''和'、'宣''和'连珠等朱文印记,元'天历之宝'朱文印记,明'典礼纪察司印'朱文半印。
帖后有北宋柳充、杜昱观款,南宋赵构(高宗)题赞,明王肯堂、董其昌等题跋。
曾经北宋宣和内府、南宋绍兴内府,元天历内府、柯九思,明内府、吴用卿等鉴藏。
《宣和书谱》、《清河书画肪》、《画禅事随笔》、《妮古录》、《书画记》、《式古堂书画汇考》等书著录,《淳化阁帖》、《大观帖》等模刻。
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姊性缠绵帖拓本。
2行,17字。
草书。
入刻《淳化阁帖》。
释文姊性缠绵,触事殊当不可。
献之方当长愁耳。
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东山松帖》,晋,王献之书,纸本,行草书,纵22.8cm,横22.3cm。
传为米芾摹本。
释文:新埭无乏,东山松更送八百。
叙奴□已到,汝等慰安之,使不失所。
□□□给,勿更须报。
此帖无款署和题跋。
鉴藏印钤南宋“绍兴”连珠印、“内府书印”,明文徵明、刘承禧、吴廷及清曹溶等印。
另有两方古印(文不辨)。
原有清乾隆内府诸印和乾隆题语,已被刮去。
《东山松帖》是王献之写的一通信札,为断札,有四字磨灭。
“埭”(音带)即堵水的堤。
“东山松更送八百”应是一句,其意是需再植松八百棵作护堤、美化之用。
此帖下笔婆娑,百态横生,萧散秀逸。
宋内府《宣和书谱》、《中兴馆阁录》,明董其昌《容台集》,清孙承泽《庚子消夏记》、安岐《墨缘汇观》著录。
刻入明吴廷《馀清斋法帖》、董其昌《戏鸿堂法帖》,清《三希堂法帖》。
打开应用保存高清大图《中秋帖》草书,纸本,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传为晋王献之书手卷,纵27cm,横11.9cm。
《中秋帖》是著名的古代书法作品,曾被清高宗弘历(乾隆皇帝)誉为“三希”之一,意即希世珍宝。
行书3行,共22字,释文:“中秋不復不得相還爲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
”无署款。
《中秋帖》是《宝晋斋法帖》、《十二月割帖》的不完全临本,原帖在“中秋”之前还有“十二月割至不”六字。
帖用竹料纸书写,这种纸东晋时尚制造不出,约到北宋时方出现。
从行笔中可知,所用毛笔是柔软的无心笔,而晋朝使用的是有心硬笔,吸水性较差,笔的提、按、转折往往不能灵活自如,常出贼毫,如此帖那种丰润圆熟、线条连贯、行气贯通、潇洒飘逸的效果是写不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