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实验创新设计
案例12 二氧化碳的制取与性质探究实验的创新

实验名称
二氧化碳的制取与性质实验的创新
实验目的
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2、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与澄清石灰水反应、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与水反应;密度比空气大;
3、利用废弃物作材料,废弃的大理石作药品,充分利用资源;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探究的成就感,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3、往罐头瓶内加适量大理石,另一罐头瓶内倒适量澄清石灰水;
4、在罐头瓶内种棵树,开了4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小花,向其中2朵花上喷些水;
5、打开K1,关闭K2,调节液体流速控制器,慢慢滴加稀盐酸;
6、待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后,关闭K1,打开K2,并加快盐酸滴加速率,适量后停止滴加盐酸。观察紫花的变色情况;
创新
设计
说明
1、该作品的气体发生装置可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等。通过输液器的液体流速调节器,可以控制反应速率,又能节约药品。
2、CO2与水反应的实验,避免了教材中收集两瓶CO2,节约时间和药品。在同一个瓶子中,用海棉做土壤,种出的同一颗树上开了两种颜色的花,具有趣味性。
3、三通阀的使用,操作简便,还能把CO2的检验、CO2与水反应等实验结果同时展示出来,便于课堂小结CO2的性质;演示板移动方便,上面的仪器固定牢固,便于演示实验中给后排的学生近距离观察;
实验原理
1、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2、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与水反应;密度比空气大;
实验仪器
及药品
罐头瓶、医用吊瓶、输液器、医用三通阀,橡胶塞;大理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蜡烛、开了紫花并结了果的“小树”;实验Βιβλιοθήκη 装置实验步骤
及现象
二氧化碳性质的创新实验设计

二氧化碳性质的创新实验设计作者:沈月红来源:《读写算》2019年第18期摘要本文将二氧化碳的制取与性质实验进行创新设计。
主要改进在于利用身边常见饮料塑料瓶来代替实验仪器。
例如:利用塑料瓶作反应容器以及利用注射器代替分液漏斗使用,并且对二氧化碳多个性质进行一次性验证,让整个实验具有连贯性。
通过创新设计让学生学会对身边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通过实验了解到二氧化碳的性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培养创新创造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二氧化碳;创新设计中图分类号:052;;;;;;;;;;;;;;;;;;;;;;;;;;;;;;;;;;;;;;;;;;;;;;;;;;;;;;;;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18-0185-01目前初中化学关于二氧化碳的制取与性质的实验方面教学是一个重点,在这个实验中对学生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求高。
但教材对于该实验的实验设计方案不够细致,步骤不够简捷。
因此,为了科学探究在教学的有效开展,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探索实验改进方案,便于实验能够符合课堂演示实验教学,学生也能自行动手做实验,在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记录方面更加清晰与细致。
一、新课程改革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提出新的要求新课程改革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强化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
在教学中要求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
二、教材实验中存在可改进之处教材中证明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性质时的实验操作是:把一支短蜡烛固定在烧杯内,点燃。
拿起收集满的二氧化碳的集气瓶,向烧杯内缓慢倾倒二氧化碳。
这么操作一方面要先收集二氧化碳,一方面对二氧化碳本身的认知有一定误区。
二氧化碳和水反应实验的创新设计

二氧化碳和水反应实验的创新设计作者:胡海铭来源:《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2014年第03期二氧化碳和水反应实验是初中化学教材的一个重要实验。
人教版教材利用4朵染有紫色石蕊的干燥纸花探究干燥的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而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实验过程如下图。
该实验设计很有说服力,也能激发学生兴趣,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真正去做这个实验的并不多,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编织4朵漂亮纸花不容易,染色就更麻烦,耗时太长;二是4朵纸花的放置和固定等要多人参与方能较好完成实验。
为此我对人教版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了如下改进。
一、实验用品Y型三通管、锥形瓶、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大理石、稀盐酸、稀醋酸、紫色石蕊染过的干燥滤纸(2片)、蒸馏水、喷壶。
二、实验装置及过程(如图2-1、2-2、2-3、2-4、2-5、2-6、2-7所示)图2-1图2-2图2-3图2-4图2-5图2-6三、实验操作及现象1.将紫色石蕊染过的两片干燥滤纸分别放入三通管两支管中(如图2-1)。
2.向锥形瓶中加入大理石和稀盐酸,观察到三通管两支管中染过紫色石蕊的干燥滤纸均无明显变化,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3.取下Y型三通管用食指堵住三通管一放有染过紫色石蕊的干燥滤纸的支管,再用喷壶向另一放有干燥染过紫色石蕊的干燥滤纸的支管喷水(如图2-2)。
观察两支管滤纸颜色无明显变化(如图2-3),说明水也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4.再用连接Y型三通管的橡皮塞塞紧锥形瓶(如图2-4),湿润的染过紫色石蕊的滤纸很快就变红了。
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生成物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5.然后取下Y型三通管,用食指堵住三通管中已经变红的石蕊滤纸的支管,再用另一喷壶向另一支管喷稀醋酸(如图2-5)。
喷稀醋酸的滤纸立即显红色,说明醋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6.用电风机吹两支管(如图2-6)。
观察滤纸颜色变化,喷稀醋酸的滤纸仍显红色,而另一支管从红色又变回紫色。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验改进与创新案例分析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验改进与创新案例分析一、引言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然而,在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实验器材不足、实验方法繁琐、实验效果不理想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提出对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验进行改进和创新。
二、实验改进与创新案例1.实验改进案例一:二氧化碳性质实验传统的二氧化碳性质实验中,一般是将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观察石灰水的变化。
但是,这个实验存在一些问题,如石灰水容易变质、实验现象不明显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对实验进行改进。
具体来说,可以将一根导管插入装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另一根导管插入装有紫色石蕊试液的试管中,然后将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观察石灰水的变化;同时,将二氧化碳通入装有紫色石蕊试液的试管中,观察试液颜色的变化。
通过对比实验现象,可以更好地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
2.实验创新案例二:金属钠与水反应实验传统的金属钠与水反应实验中,一般是将金属钠直接放入水中,观察反应现象。
但是,这个实验存在一些问题,如实验过程中容易发生意外、实验现象不够明显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对实验进行创新。
具体来说,可以将金属钠放入一个封口的塑料袋中,加入一些水,然后将塑料袋放入一个密闭的容器中(如塑料杯),观察反应现象。
这个实验不仅可以避免意外发生,还可以观察到钠在水中的形态变化和反应过程。
3.实验教学建议为了更好地进行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首先,教师应加强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积极开展实验教学,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其次,教师应不断改进和创新实验方法,提高实验效果和安全性;最后,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践。
三、案例分析通过对上述两个案例的分析,可以发现这些改进和创新之处具有以下优点:首先,改进后的实验方法更加简便易行,减少了实验过程中的繁琐步骤;其次,创新后的实验现象更加明显,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最后,通过对比实验现象和改进创新过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二氧化碳性质实验的改进(共7张PPT)

一、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二氧化碳是初中化学要求掌握的一种重要化合物,因此探 究二氧化碳性质实验对学生理解、掌握二氧化碳的性质有很好的 帮助,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 方法。
二、 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课题三<<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五、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 1. 实验原理: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能与水作用生成碳 酸,使紫色石蕊试纸变红,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 装置说明:二氧化碳制取装置→ 气体干燥装置 → U型管 → 烧杯
用烧杯收集气体一会儿,将燃着的木条插入烧杯中,观察现象 实验步骤繁琐,耗时长,影响课堂教学时间,学生实验时所需仪器多,会让学生产生盲目感,为难情绪。 通入二氧化碳气体 二氧化碳制取装置,气体干燥装置,U型管,橡皮塞,橡皮管,铁架台,烧杯,玻璃导管,酒精灯,蓝色石蕊试纸,火柴,试管夹。 观察试纸变色情况 三、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取下U型管,在酒精灯上小心加热,观察试纸变化情况 五、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 一、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实验原理: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能与水作用生成碳酸,使紫色石蕊试纸变红,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装置说明:二氧化碳制取装置→ 气体干燥装置 → U型管 → 烧杯 通入二氧化碳气体 二氧化碳是初中化学要求掌握的一种重要化合物,因此探究二氧化碳性质实验对学生理解、掌握二氧化碳的性质有很好的帮助,并能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实验步骤繁琐,耗时长,影响课堂教学时间,学生实验时所需仪器多,会让学生产生盲目感,为难情绪。
化学创新实验:二氧化碳性质实验的改进

化学创新实验:二氧化碳性质实验的改进一、实验名称二氧化碳性质实验的改进二、实验目的在初中化学中CO2的性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而同学们对它的认识仅仅是知道它是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的气体,空气中含CO2,常温下CO2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但对于二氧化碳的其他性质,就比较陌生了,或者说是很感性的一种认识。
为了帮助学生能够从实验中体会CO2的其他性质,并且培养其探究的习惯,渗透科学研究方法,故对于新课标人教版教材的两个实验(倾倒二氧化碳灭火和探究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了类似于醋酸的物质)做了一些创新改进。
因为我在使用新教材的实际中,体会到新教材的这两个实验有他们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如:倾倒二氧化碳时,稍不留心就会出现上面的蜡烛先熄灭的尴尬场面,另外,一位教师要是上几个平行班的课,需要带很多瓶的二氧化碳,集气瓶都是玻璃的,容易出现危险,而且密闭不好时还会使二氧化碳逸散,而导致CO2浓度变小,造成实验失败的后果。
而且用药品也多。
为了弥补教材上的不足,我对教材上的实验进行了如下的创新设计。
三、实验仪器及试剂仪器:铁架台大试管普通漏斗滤网导管多功能瓶U形管橡皮塞乳胶管烧杯蜡烛铁片小矿泉水瓶试剂:大理石稀盐酸澄清的石灰水湿润蓝色石蕊试纸干燥蓝色石蕊试纸四、实验仪器装置图及仪器的组装说明\\滤网不仅可以将大理石与稀盐酸分开,也可以使大理石与稀盐酸的接触面增加,使得反应更充分,有利于节省药品。
导管将生成的气体导入澄清石灰水中,使气体与溶液反应,多余的气体将从较短导管进入装水的塑料瓶内,超出的气体又被导入U 形管,通过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和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的不同变色情况,得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酸性物质,最后大量气体导入烧杯底部,观察蜡烛变化便可得知其密度大小和可燃性。
五.实验操作部分1、按如图事先组装好实验装置,并检查装置气密性。
2、向大试管中加入适量大理石,然后向漏斗中加入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
3、使气体依次通过实验仪器,观察现象。
探究二氧化碳性质的创新实验设计

探究二氧化碳性质的创新实验设计孙延波1张大臣2(1山东省滕州市官桥中学山东滕州277500;2山东省滕州市教学研究室山东滕州277500)摘要:文章对教材中的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证明二氧化碳溶于水、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三个实验进行了创新设计,以求实验现象更加明显,更好地发挥实验的教育价值。
关键词:二氧化碳;性质;实验;创新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5-0094-01中图分类号:G 633.8文献标识码:Bdoi :10.3969/j.issn.1008-0546.2015.05.036在我们所使用的现行教材中,有关探究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设计方案,有的实验过程不够简捷,有的操作步骤不够合理,有的证明依据不够严密,可能导致对实验结果产生错误的理解,这就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对实验的操作程序及步骤进行改进,以求实验现象更加明显,更好地发挥实验的教育价值。
实验一: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教材中的实验设计:在托盘天平两边各放一只250mL 的烧杯,调节天平平衡。
然后向其中一只烧杯中慢慢倾倒集气瓶中的二氧化碳气体。
观察现象。
存在的问题:由于在倾倒的过程中气体会扩散,并且倾倒的速度过快或过慢,都会影响到“天平倾斜”的现象不明显,使得实验现象的可信度降低。
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改进后的实验设计:把充有空气的气球放入烧杯中,将导气管管口伸入到烧杯的底部,然后通入二氧化碳,观察现象。
随着二氧化碳的通入,可以观察到气球慢慢升起,悬浮在烧杯里。
改进后的优点:1.改进后的实验效果非常明显,成功率高。
2.增强了实验的可信度和可见度。
3.便于制作和操作,可以作为学生实验来进行,提高学生实验的探究兴趣。
实验二:证明二氧化碳溶于水教材中的实验设计:向盛有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迅速拧紧瓶盖,振荡。
可以观察到软塑料瓶变瘪。
说明二氧化碳溶于水。
因为二氧化碳溶于水,使得瓶内的气压减小,所以瓶子变瘪。
二氧化碳性质实验的创新设计

二氧化碳性质实验的创新设计一、实验名称二氧化碳性质实验创新设计二、设计原因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是中学化学的重点实验之一。
不过,书上的实验存有一些问题:①实验不连贯,耗时太长,不利于课堂操作;②倾倒二氧化碳时,稍不留心就会出现出现上面的蜡烛先熄灭的尴尬场面;③学生实验所需玻璃仪器多,会让学生产生盲LI感。
三、实验改进之处将气体制取实验与三个性质实验一体化,在一套装置中实行,操作方便,现象明显,对比性强。
选用身边物质,避免了玻璃器材的过多使用,激发学生兴趣,适合学生分组实验。
四、实验仪器及试剂实验器材:塑料矿泉水瓶,注射器,玻璃导管,橡皮管,小试管,烧杯,酒精灯,三通管药品及实验用品:大理石稀盐酸石蕊试纸澄清石灰水水火柴五、实验方法1、选用塑料瓶和针筒代替锥形瓶和分液漏斗来作为气体反应发生装置。
2、取一个三通管,在三通管的上部和下部各放一张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
然后将它与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连接。
3、轆不f儿变红,而上部的试纸A不变色。
证明了:①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②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4、将燃着的木条放在三通管的上口,观察到木条火焰没有明显变化。
再把燃着的木条放在三通管的下口处,双嚓至休条立即熄灭。
山此既证明了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同时还证明了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一般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
5、把三通管的下口伸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小试管,能够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6、完成上述步骤后,将三通管取下,把贴有试纸B的那端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很快观察到试纸B山红色重新变成蓝色,说明碳酸不稳定。
六、实验效果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学生兴趣浓,掌握知识效果好。
初中物理创新实验

初中物理创新实验1实验题目:水中取币不湿手实验设计思路: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能演示物理原理,揭示生活中的物理道理,设计本实验。
实验目的:让学生认识大气压,并知道大气压可以为人们所利用,为人类服务。
实验内容所涉及的科学原理:蜡烛在空气中燃烧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可溶于水,大气压的原理实验操作步骤:1、在盆子中放一枚硬币,2、在盆中加入适量的水,浸没硬币,3、在盆中放上一支蜡烛并点燃,4、将一只玻璃杯倒扣在点燃的蜡烛上,5、取出硬币。
实验装置图片:实验所用器材:盆子一只,硬币一枚,蜡烛一支,玻璃杯一只,水,火柴实验过程与效果:在盆内的水中浸有一枚硬币,把蜡烛放在盆中并将其点燃(蜡烛的长度大约是杯子深度的三分之一),从火焰的上方用杯子把蜡烛罩起来(尽量选用较大的杯子),蜡烛在短时间内还在燃烧,过一会儿,蜡烛的火焰熄灭了,这时杯中发生了变化,盆中的水被杯子吸进去了,这样就可以不把手弄湿而将硬币取出来。
揭开秘密:空气中大约有五分之一是氧气,被杯子罩住的火焰之所以熄灭,是因为蜡烛把氧气燃烧掉了的缘故。
由于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被溶解在水中,杯中的气体减少了,从而使杯中压力降低,这样外面的水就被大气压压进了杯中。
初中物理创新实验2实验题目:用音乐盒辨别物质的导电性实验设计思路: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能演示物理原理,揭示生活中的物理道理,利用学生自有的玩具,同时又有趣味性,设计本实验。
实验目的:让学生认识导体与绝缘体实验内容所涉及的科学原理:物质的物理性质实验操作步骤:从音乐盒的开关处引出二根导线,导线引出端接上碳棒,可先测试一下碳棒的导电性,然后分别测试金属、木片、塑料片、玻璃、水、食盐溶液、蔗糖、酒精等的导电性。
实验装置图片:实验所用器材:音乐盒(音乐卡片等)、导线、碳棒、铜丝、铝丝、木片、塑料片、玻璃片、蒸馏水、酒精、蔗糖及其溶液、食盐及其溶液实验效果:本实验利用的是学生一般都有的玩具设计的一个实验,实验操作简单,说明的物理道理明确,实验现象明显,是学生自己都能做的实验。
关于碳中和的小实验

关于碳中和的小实验
关于碳中和的小实验,可以考虑以下两种实验方式:
一、彩虹水实验
这个实验以“彩虹水”为比喻,通过调制不同浓度的盐水,让学生理解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饱和状态以及碳中和的重要性。
具体步骤如下:
1.准备三个透明杯子,分别加入清水、不饱和盐水和饱和盐水,
并分别加入不同颜色的色素以便区分。
2.将饱和盐水置于最底层,随后加入不饱和盐水,最顶层加入不
加盐的色素溶液。
3.观察三个杯子中的水分层情况,形成美丽的彩虹分层。
通过这
个实验,学生们可以直观地理解什么是“饱和状态”,以及为什么需要进行碳中和。
二、碳中和实验
这个实验可以通过模拟二氧化碳的排放和捕获过程,让学生们了解碳中和的实现方式。
具体步骤如下:
1.准备一个透明塑料袋和一些干冰。
将干冰放入塑料袋中,并密
封袋子。
2.观察塑料袋内部的变化,可以看到干冰升华产生的二氧化碳气
体使塑料袋膨胀。
3.在塑料袋上打一个小孔,并将一根吸管插入孔中。
用吸管向塑
料袋内吹气,使塑料袋内的气体混合。
4.将塑料袋内的气体收集到一个容器中,这个容器可以是一个密
闭的玻璃罐或塑料瓶。
5.在容器中加入一些碱性物质,如氢氧化钠溶液,以中和二氧化
碳。
观察容器中的反应,可以看到二氧化碳被捕获并转化为无害的物质。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们可以了解到二氧化碳的排放和捕获过程,以及碳中和的实现方式。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们意识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节能减排等方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为实现碳中和做出贡献。
初中化学教材实验——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探究

初中化学教材实验专题复习: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探究1、实验目的:探究二氧化碳能否与水发生反应2、实验原理:二氧化碳溶于水并跟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3、实验步骤、现象及结论: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①做四朵相同的纸花,用紫色石蕊试液染色,然后晾干纸花被染成紫色②在第一朵小花上喷上稀醋酸,观察现象纸花变成红色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③在第二朵纸花上喷上水,观察现象纸花不变色水不能使紫色石蕊变色④将第三朵纸花直接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纸花不变色二氧化碳气体不能使紫色石蕊变色⑤在第四朵纸花上喷上水,再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纸花变成红色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⑥点燃酒精灯,即将第四朵纸花取出,在酒精灯上小心烘烤,观察现象纸花由红色变成紫色碳酸不稳定,可以分解【典例】1.请回忆你曾观察、学习过的一组实验。
取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纸花,分别按下图进行实验。
请根据图示进行思考并回答下表中的问题:(I)(II)(III)(IV)现象紫色纸花变红紫色纸花不变色分析①进行的(I)、(II)两项实验,说明;②实验(III)验证了;实验(Ⅳ)验证了;③进行4组对比实验的目的是;④写出实验(IV)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⑤通过实验(I)、(Ⅳ),可验证酸的一条化学性质是;⑥实验(Ⅳ)结束后,将纸花用酒精灯小心加热烘烤后纸花又变紫,说明碳酸。
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答案:(II):紫色纸花不变色(Ⅳ):紫色纸花变红色。
①稀醋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水不能使紫色石蕊变色②(Ⅲ):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Ⅳ):水和二氧化碳共同作用使紫色石蕊变红(或碳酸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③证明水和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变色,酸能使紫色石蕊变色,二氧化碳溶于水可生成酸④H2O + CO2 == H2CO3⑤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⑥不稳定,受热易分解H2CO3 == CO2 + H2O↑2.(2012·赤峰)在学完“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后,小明同学觉得按照课本实验(图①)不能完全说明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溶液变为红色。
“二氧化碳性质实验”的创新设计

现象 明显 , 直观可信 。 ( 3 ) 直接 向导管 中通入二氧化碳 , 可 以很 明显地看到下层蜡烛先熄灭 ,上层 蜡烛后熄灭 的现象 , 避免了实验 的失 败。 ( 4 ) 胶水 瓶 废物 再 利用 , 将 两根 小 蜡烛用 细铁丝 固定 , 可上下移动 , 并反复
经化 学组 同事 课堂实 际操作 演示 , 及学生反馈情况 ,该改进实验演示用时 短, 现象 明显 , 学生学习效果好。
自我 评 价 主 要 有 以 下优 点 :
践的精神 。
二、 教学过程
1 . 二氧 化碳 性 质 实验在 教 材 中 的
作 用 和 地 位
( 1 ) 将C O : 的制取和 C O : 与水 、 石灰
水 ,以及 向燃着的蜡烛 中倾 倒 C O : 的实
验 同时在一个装置 中完成 , 操作简单 , 节 约时间和药品 。
“ 二氧化碳 的性质 ” 是新人教版第 六
单元课题三 的内容 ,第六单元是 九年 级 化学全书 中最为完整地学 习元 素和化合
物的知识体系 的一个单元 ,而课题 三的 内容是第六单元 的重点 ,同时也 是整个 初 中化学 的教学重 点 ,在全 书 占有 重要 地位 。 本课题所学知识 内容难度不大 , 但 研究二氧化碳 的性质全 部由实验 探讨 得
3 . 改进后装置的实验装置 图
( 6 ) 打开分液 漏斗 , 让酸 慢慢滴 下 , 开始反应 ,观察广 口瓶中澄清石灰水 的 变化 , 烧杯 中试纸条颜色 的改变 。 ( 7 ) 点燃蜡烛 , 放入烧杯 中 , 观察 燃 着的蜡烛的变化。
5 . 实 验效 果及 评 价
过程 与方法 : 通过实验探究 , 让学生 理解 C O : 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 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 的好 奇心和探究欲 ,发扬学生勇于创新和实
探究二氧化碳溶于水的过程中发生的变化的改进实验教案--姜虹

《探究二氧化碳溶于水的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改进实验常德外国语学校 姜虹1、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该实验室利用二氧化碳溶于水的过程发生的变化来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通过实验可以让学生直接感受科学的探究过程,而且还能获得对二氧化碳的感性认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如果实验失败,可能导致部分学生对化学实验以及内容的质疑,不利于开展后面知识点的学习。
2、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一、实验原型1. 将纸花用石蕊浸泡后晾干。
2. 向一朵纸花喷醋酸,纸花变红色,说明石蕊遇酸变红色。
3. 向另一朵纸花喷水纸花不变色, 说明水不能使石蕊变色。
4. 将另外一朵纸花直接放入二氧化碳气体中不变色,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变色。
5. 另取一朵纸花先喷水后放入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纸花变红,得出结论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使石蕊变色。
二、不足之处该实验虽然逻辑思维很严谨,但是该实验准备时间长,而且操作繁琐,现象不明显,占用课堂时间长,很难开放。
3、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将干燥的、喷了水的、干燥的、喷了水的四张蓝色石蕊试纸用一根铜丝从上到下串联后放于试管中(第一张石蕊试纸置于试管之外),然后向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观察石蕊试纸颜色的变化过程。
利用固液制取气体装置制取二氧化碳,即取即用缩短了实验时间,而且节约了试剂; 利用蓝色的石蕊试纸代替教材石蕊溶液染成的干燥的纸花,缩短了实验的准备时间,化繁为简;利用铜丝将预先做好处理的蓝色的石蕊试纸竖直串联起来,放入试管中,减少了教材上面多步操作的繁琐,而且串联起来的纸花现象对比明显,容易观察。
4、实验器材仪器:锥形瓶,长颈漏斗,玻璃导管,橡皮塞,试管,铜丝,蓝色石蕊试纸药品:大理石,盐酸(Ⅱ)喷水(Ⅲ)直接放入二氧化碳中(Ⅰ)喷稀醋酸 (Ⅳ)喷水后放入二氧化碳5、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包括实验装置平面图)如图组装好装置,锥形瓶中加入大理石,然后通过长颈漏斗滴加稀盐酸,产生的气泡通过导管进入到试管中,通过用铜丝串联好的经过处理的四张蓝色石蕊试纸(由上到下:干燥、喷水润湿、干燥、喷水润湿,最上面一朵花置于试管外,导管出口对着第三张干燥的石蕊试纸。
《探究二氧化碳性质的创新实验》说课稿(省级化学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为了弥补教材上的不足,我对教材上的实验进行了如下的创新设计:取塑料矿泉水瓶两个(底部可用双面胶固定在桌面上),用玻璃管在酒精灯上灼烧后在其中一个瓶子的中间烫一个孔,然后再在该孔的侧面的上和下的方向大致等距离处各烫一个孔,把三个小孔用套有橡皮管的玻璃导管插上,调整好高低不同的蜡烛的位置到侧面的导管口下方,中间的导管连接另一个矿泉水瓶(底部用玻璃棒灼烧后烫上若干小孔,并装有石灰石)。
用玻璃棒一端在酒精灯外焰上灼烧后在瓶盖中间烫一个孔, 正好将玻璃棒穿在瓶盖上;实验时把瓶盖拧紧, 形成封口。
在玻璃棒上间隔等距离绕上三条干燥蓝色石蕊试纸, 上面一条喷醋酸, 中间一条保持干燥, 下面一条用水润湿,并用橡皮筋固定好用石蕊纸条的位置。
将右边塑料瓶放在盛有稀盐酸的烧杯中,通过止水夹的开与关从而控制二氧化碳的发生与停止(装置如下图)。
图一(二)由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无明显现象,导致学生对这一反应事实不容易接受。
为了让学生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从而认识到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确实能够发生反应,我对实验进行了改进:(装置如下图)。
实验步骤:前引导学生分析教材中实验的不足,收集身边的废旧物品,大胆发挥创造力设计改进实验,学生上传微课学习反馈,我根据回答情况整理并二次备课。
【设计意图】通过翻转的指导学习,为课上实验创新奠定知识储备,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做学习的主人。
2、课中教学,实验探究(一)环节一:实验导课。
【活动探究一】每一小组展示两瓶气体(用软塑料瓶装),一瓶氧气,一瓶二氧化碳【提出问题】通过微课的学习,你能鉴别出哪一瓶是二氧化碳气体吗?体现了二氧化碳的哪些性质?【实验鉴别】分小组进行实验鉴别。
【展示交流】各小组展示实验成果、交流各种鉴别方法及体现的性质(①分别倒入等量的水震荡②分别伸入燃着的小木条③分别倒入等量的澄清石灰水④分别倒入等量的紫色石蕊试液……)【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亲身实验运用二氧化碳的性质鉴别二氧化碳,,提高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二氧化碳的制取及性质的创意实验

二氧化碳制取及性质的创新实验沭阳县实验中学范广红鲁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课本第四单元关于二氧化碳的制取及性质的演示实验(如图1到图4)一、存在以下问题:1.用图1实验制取二氧化碳,不仅药品用量大,又不能使反应随时发生,随时停止,浪费药品。
2.用图2实验验证碳酸使石蕊试液变红,现象不很明显,还需增加对比实验。
3.用图3实验验证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要求天平的灵敏度高,否则成功率较低。
4.用图4实验验证碳酸的不稳定性,用时较长。
5.所用仪器教多,使用不方便。
二、鉴于以上不足,本人对实验进行了如下设计:1.实验用品仪器:长颈漏斗,试管,导气管,橡皮管,橡皮塞,弹簧夹,带小孔的塑料隔板,三通管,酒精灯。
药品:石灰石,稀盐酸,蓝色石蕊试纸,火柴。
2.装置如图5和图63.步骤(1)按图5所示连接气体的发生装置。
(石灰石在有小孔的塑料隔板上)(2)取一个三通管,在三通管的上部和下部各放一张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
然后,将它与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连接(如图5)。
(3)打开弹簧夹,从长颈漏斗加入稀盐酸,使之产生二氧化碳。
不一会儿,观察到下部的试纸变红,而上部的试纸没变色。
证明了: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还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
(4)将一燃着的木条放在三通管的上口,观察到木条火焰没有明显变化。
再把燃着的木条放在三通管的下口处,观察到火焰熄灭了。
证明了: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同时还证明了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又不能支持燃烧。
(5)关闭弹簧夹,液体被压入长颈漏斗,试管内液面下降,石灰石和稀盐酸分离,反应停止。
(6)取下三通管,把贴有变红了试纸的一端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见图6)。
很快看到试纸由红色变为蓝色。
说明碳酸不稳定。
4.改进后实验的优点(1)可以使反应随时发生,随时停止。
(2)实验微型化,既节约药品,也便于上课时携带,不需要在课前准备大量的二氧化碳,此对多个平行班的教学尤为有利。
(3)操作简便,现象明显,成功率高。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实验创新设计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实验创新设计
一氧化碳与水反应是人们多年来一直关注的反应。
它与许多其他反应构成了有机化学
的基础,因此非常重要。
然而,氧化碳的反应一直是传统台式机恩尼克研究中动力学计算
的挑战。
因此,有必要对该反应进行实验设计,以进一步探讨其机制。
首先,为了使实验更加可行,我们需要找到真空装置,以便可以在安全的情况下操作
一氧化碳和水的反应。
为此,我们选择了一台先进的真空装置,可以安全地摆放一氧化碳
和水在一起。
接下来,我们使用气态流量计和相关设备,可以检测一氧化碳的微量漏失。
我们还可以通过放置底部的加湿器,将高温的空气流向一氧化碳就算探测器,以更精确地
测量一氧化碳的漏失率。
接下来,我们还需要设计一种可以最大限度减少易燃性的除尘设备,以保证安全操作。
此外,我们还需要检测一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动力学,以确定如何影响它们。
因此,我们需
要一台专业设备,可以准确采集反应混合物的温度,熵和压力信息,以确定反应速度和规
律性。
最后,我们需要使用物理模拟,以结合实验观测,探索一氧化碳和水反应的机制。
为此,我们可以使用真空环境中有效的实验参数,应用先进的密度泛函方法,在分子水平上
计算和预测反应的热力学和动力学,以有效了解一氧化碳和水反应的机制。
通过以上措施,我们可以得出一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实验创新设计,充分利用真空装置、除尘设备、动力学测量设备和实验计算设备,有效控制这种重要反应的安全操作,并深入
揭示一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反应机制。
人教版九年级第六单元实验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实验改进(共14张ppt)

教材分析 | 教学目标 |实验设计与改进| 实验评价
通CO2之后:
没通CO2之前:
①号试纸变红
①
①
②
②
教材分析 | 教学目标 |实验设计与改进| 实验评价
①号试纸由红变紫
2-3分钟
①
①
②
②
教材分析 | 教学目标 |实验设计与改进| 实验评价
谢谢观赏
You made my day!
我们,还在路上……
小苏打、 白醋
教材分析 | 教学目标 |实验设计与改进| 实验评价
鸡蛋壳、 白醋
教材分析 | 教学目标 | 实验设计与改进 |实验评价
1.实验效果好 科学真实,生动形象,明显直观
改
进 实 2. 教学方法好
降低教学难度,提高学生兴趣
验
优 3.教具创意好 制作简色环保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 实验的改进
说课过程 01
教材分析
02
教学目标
03
实验设计 与改进
04
实验评价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 实验设计与改进 | 实验评价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 实验设计与改进 | 实验评价
教学目标
学习意识
知道CO2的 制取及与水 反应的原理 ,明确使石 蕊变红的物 质是碳酸。
创新意识
| 通过改进 和设计实验 装置,增强 学生的参与 意识与创新 意识。
环保意识
利用废 旧材料进行 实验,培养 学生建立绿 色环保的意 识。
教材分析 | 教学目标 |实验设计与改进| 实验评价
原实验不足: 制作麻烦,浪费材料;
步骤较繁琐,耗时长,实验对比不明显; 需CO2量多,吹风机不易携带;
实验活动3创新实验:二氧化碳的制取与性质一体化实验说课-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一体化设计,化繁为简。通过整合的化学知识高效教学, 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化学素养。
教学 优势
25
学后所得
1
充分认识了二氧化碳的主 要性质,形成了“性质决 定用途”的化学观念。
2
增强了科学探究与实践的 能力,发展了学生对物质 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学情分析
①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了解一些关于二氧化碳的知识。 ②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具有一定的实验操作基础。 ③学生自主分析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弱,安全意识和小组 合作意识有待提高。
02
实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教学目标
化学观念
通过观察,能辨识一定条件下二氧 化碳的形态及变化的宏观现象;通 过实验探究,能认识二氧化碳的主 要性质;结合生活实例,能认识二 氧化碳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科学探究与实践
能依据探究目的,设计并优化二氧 化碳性质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操作 并获得结论;能形成在真实情境中 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方案,并能增 强与他人沟通交流、分工协作的能 力。
核心素养
科学思维
在探究过程中学会运用分析、综合、 归纳等科学方法;基于实验事实能 进行证据推理并推测出二氧化碳性 质及其变化规律;在解决真实问题 中形成质疑能力、批判能力和创新 意识。
总结 归纳
拓展 提高
3分钟
4分钟
8分钟 10分钟 12分钟 2分钟
1分钟
16
导入新课
创设情景 通过1986年8月非洲“杀人湖事件”视频引入新课,并提出疑问:二氧化碳的物理 性质是怎样的呢?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是怎样的呢?二氧化碳对人类的生活有着怎 样的影响呢?从而引入新课,贯穿全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实验创新设计
长顺县威远中学韦祥波
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实验是初中化学教材的一个重要实验。
在人教版教材118页,教材中是利用4朵染有紫色石蕊的干燥纸花来做实验,第一多喷醋酸(变红),第二朵喷水(无变化),第三朵放入装有二氧化碳气体的集气瓶(无变化),第四朵先喷水,后放入装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变红),再用吹风机吹干(红变紫)。
一、实验用品
大试管1支中试管2支乳胶管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大理石稀盐酸稀醋酸紫色石蕊试纸蒸馏水橡皮筋泡沫木板
二、实验步骤与现象、结论
三、实验有点
1、此套装置用途广,组装方便,既可以用于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又可以
用于检验二氧化碳的相关性质。
2、操作简单,现象明显,能极大激发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教
学效果。
3、减少了编织小花和大量染色的过程,节省了准备实验的时间。
实验中
的紫色石蕊试纸还可以多次循环利用,节省药品,使实验过程不在繁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