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人才的心理学研究

合集下载

创造力的研究科学家如何研究创造性思维

创造力的研究科学家如何研究创造性思维

创造力的研究科学家如何研究创造性思维创造力的研究:科学家如何研究创造性思维创造力一直是人类认知领域中备受关注的重要主题。

人们一直热衷于研究创造力的本质以及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

本文将探讨科学家们如何通过科学研究来深入了解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和机制,并展望未来创造力研究的发展方向。

一、行为研究方法科学家们运用多种行为研究方法来探究创造性思维。

他们通常通过实验,观察参与者在面对特定任务时的表现,并分析其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策略。

一种常用方法是刺激材料任务,在这种任务中,参与者需要根据提供的刺激材料创造性地产生新的想法、概念或解决方案。

科学家们通过观察参与者的创造性输出来评估其创造性思维水平。

二、脑成像技术随着神经科学的发展,科学家们开始使用脑成像技术来研究创造性思维的神经机制。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和脑电图(EEG)是最常用的脑成像技术。

这些技术能够测量参与者在进行创造性思维任务时脑区的活动情况,从而揭示创造性思维与大脑活动之间的关联。

通过研究特定的脑区活动模式,科学家们逐渐了解了创造性思维的神经机制。

三、心理学测量除了行为研究和脑成像技术,科学家们还使用各种心理学测量工具来评估创造性思维。

例如,他们经常使用创造性思维测量工具来评估个体的创造力水平。

这些工具可以通过特定的问题和任务来测量个体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并生成创造力得分,从而提供量化的指标。

四、教育干预研究有些科学家致力于研究如何通过教育干预来提高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他们开展实地实验和干预研究,通过特定的培训和教育活动来激发人们的创造性思维潜力。

这些教育干预研究的目的是了解教育和培训如何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并提供教育实践的指导原则。

未来发展方向:创造力研究的未来发展有以下几个方向:一是进一步整合多种研究方法,如结合行为研究、脑成像技术和心理学测量等,以全面理解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与机制。

二是深化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发展的研究,探索有效的教育干预策略,培养更多具有创造力的个体。

人文社科领域青年创新人才的心理特征

人文社科领域青年创新人才的心理特征

析 以及 基于 深度访 谈 的质 性资 料分 析技 术 , 而采 取 基 于 严格 心 理 测 量学 范 式 的、 大 样 本 的 问卷
调 查方 法 的创造 力研 究还 较为 少见 。基 于此 , 本 研 究 以在 人文 社 科 领 域 已经 取 得创 造 成 就 的 、
正 处于创 造 年龄 高峰 的青 年创 新人 才为 研究 对象 , 通 过编 制符 合心 理测 量学 要求 的调 查 问卷 来 获 取实 证数 据 , 并 采 用严格 的统计 分析 技术 来构 建青 年创 新人 才 的心理 结构 。研 究成 果 可 以为 我 国青 年创 新人 才 的培养 、 选 拔 以及任 用提 供 理论 和实 证 研究 证 据 , 为教 育 改革 和创 新教 育 提
力 存在 明显 的领 域特 殊性 , 不 同领域 的创 造者 , 其认 知 特 点 和人 格 特 征并 不 一 样 。最 新 的脑 科
收稿 日期 : 2 0 1 5— 0 9—2 8
作者简 介: 赵 雷,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 年研究 院副研究员 , 心理学博士 , 主要研究青少年心理发展 ; 陈红敏 , 北京工商大学体育与艺术教学部副教授 , 心理学博士 , 主要研究青少年心理发展。 基金项 目: 本文 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年教 师科研专项 “ 人文社科领域青年创新人才的心理特征及其成 长机制研 究” ( 课题编 号: 1 8 2 0 印3 2 1 ) 、 北京市委组织部优秀人才资助项 目“ 首都高校青年创新人 才的心理特征及其成长机 制研究” ( 课题 编号 : 2 0 1 3 D 0 0 5 0 0 3 0 0 0 o 0 2 ) 、 北京市属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计划项 目“ T h e I m p o r t a t i o n 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H础 一C a l i b e r T a l e n t s P r o j e c t o f B e i j i n g Mu n i c i p a l I n s t i t u t i o n s ” ( 课 题编号 : c I T &T C D 2 O 1 4 0 4 o 3 5 ) 的研究成果。

创造性人格研究简述

创造性人格研究简述

创造性人格研究简述作者:杨雯雯来源:《云南教育·高等教育研究》2013年第01期摘要:本文使用文献综述的方法,对近几年出现的关于创造性人格方面的文献资料进行简单的整理和综述。

文章从创造性人格的概念入手,结合其结构、对影响创造性人格发展的因素进行了整理归纳,并提出了笔者的几点想法,以供同行指正参考。

关键词:创造性人格结构个性特征1 前言高尔顿于1869年出版的《遗传的天才》一书是国际上最早关于创造性研究的科学文献。

在这本书中,他使用家谱调查的方法研究了遗传特质对创造性的影响,最终得出了结论:遗传特质对创造性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自从他提出创造性理论后,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创造性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

真正的科学研究是从1950年吉尔福特对创造力进行实践研究开始的,这段时间是创造性研究的第二个阶段。

随后的各种相关研究表明,人格因素是创造性的基础,是创造性的内在动力,对创造性有刺激和保证作用。

2 对有关文献的粗略统计这里主要从创造性人格研究的对象着手,而创造性人格的研究对象主要有幼儿、儿童、青少年、大学生和成年人,其分布情况和所占比例如下表:3 国外创造性人格的重要研究成果3.1 创造性人格所包含的维度层面创造性人格是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首次提出和使用的一个概念。

他认为(1967)创造性人格特征有8个方面: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有旺盛的求知欲;有强烈的好奇心;知识面广;善于观察;工作讲究条理性、准确性和严格性;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直觉、喜欢抽象思维和智力活动;富有幽默感;意志坚定,能够长时间的专注于感兴趣的活动。

Williams总结了四点创造性个性倾向的特征:冒险性、好奇性、挑战性、想象力。

Sternberg列出了高创造性个体可能具有的7种人格特征:能容忍模棱状态;具有克服障碍的意志;具有自我超越的愿望;受内在动机驱动;具有适度的冒险精神;希望得到认可;具有为获得认可而工作的愿望。

Keller提出创造性人格特征包括12个项目:智力属中上等,但并不一定超常;观察力,对周围事务的感受敏锐;思路畅通;有变通性;有独创性;有精致性;对世事持怀疑态度,超脱世俗;有持久性;智力的游戏性;有幽默感;独立性;自信心。

对创造型人才的认识和培养

对创造型人才的认识和培养
教育的内容包括帮助学生认识创新的意义,学习创新原理与方法, 教育的内容包括帮助学生认识创新的意义,学习创新原理与方法, 掌握创新的工具与手段,培养创新的兴趣,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科技、 掌握创新的工具与手段,培养创新的兴趣,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科技、文 艺等实践与竞赛活动等等。现在已经很清楚了, 艺等实践与竞赛活动等等。现在已经很清楚了,客观上不可能期望人人 成为创造型人才, 成为创造型人才,但每个学生都必须学会如何去适应知识经济这个不断 创新的社会, 创新的社会,并在将来毕业后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位置。
–––创造了自己(家庭)没有的(有价值的)东 创造了自己(家庭)没有的(有价值的) 创造了自己 西。
心理学家对创新涵义的两种观点
黑菲伦(J.W.Haefele)等人的观点: 创新是提供给整个社会独特而有社会意义的 东西的活动, 东西的活动,人们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说得上有 创造才能; 创造才能; 罗杰斯(C.R.Rogers)等人的观点: 创造的独特性和有价值性的标准应该是创造者 自己,不必上升到社会的高度。 自己,不必上升到社会的高度。
强调需要知识积累
需几个信息单元足以激发出创 意的“顿悟” 意的“顿悟”
常规思维的特点之一
聚合思维(收敛性思维、求同思维、同向思维)的基本涵义: 聚合思维(收敛性思维、求同思维、同向思维)的基本涵义: 利用已有信息(知识),遵循单一的逻辑模式, 利用已有信息(知识),遵循单一的逻辑模式,产生独一无二 ),遵循单一的逻辑模式 的或者传统能接受的最佳结果。 的或者传统能接受的最佳结果。
创新的相对性
–––创造了世界没有的(有价值的)东西; 创造了世界没有的(有价值的)东西; 创造了世界没有的 –––创造了国内没有的 有价值的)东西; –––创造了国内没有的(有价值的)东西; 创造了国内没有的( –––创造了某单位没有的(有价值的)东西; 创造了某单位没有的(有价值的)东西; 创造了某单位没有的

创新人才的心理学研究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保障

创新人才的心理学研究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保障

创新人才的心理学研究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保障首先,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人才需要具备开放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心理学研究发现,创造性思维是一个可以培养和发展的能力。

教育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需要鼓励学生提出新的想法和观点,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材料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同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帮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案。

其次,培养创新动力。

心理学研究指出,创新需要内在的动力和激励。

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使他们对创新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感到愉悦和满足。

教育者可以通过提供有趣和充满挑战性的学习任务,给予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机会,提供及时的反馈和认可,来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

此外,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还需要教育者的示范和引领,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到创新的价值和意义。

再次,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不仅仅是思维方式和动机,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心理学研究发现,创新能力可以通过系统化的培训和练习进行提高。

教育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需要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法和资源,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和掌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同时,教育者需要关注学生的实践机会和实践经验,为他们提供实际问题解决的场景和机会。

通过反复练习和实践,学生可以逐渐培养和提高应用型创新能力。

最后,培养创新团队合作能力。

创新往往是团队合作的结果,而不是个别人的成果。

心理学研究表明,团队合作可以促进创新,并且不同个体间的互动和合作可以产生新的创新思维和解决方案。

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需要注重团队合作的培养,学生需要学会与他人合作、沟通和协调,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

教育者可以通过组织团队项目和任务,让学生在团队中学习和实践创新,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总之,心理学研究为培养和保障应用型创新人才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通过培养创新思维、创新动力、创新能力和创新团队合作能力,教育者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的学习环境和培养机会,从而培养和保障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发展。

创造性人才的心理学分析

创造性人才的心理学分析
接下页
创造性人才的心理学分析
创造性表现在风华正茂的青年期
各类人才
数学家 化学家 物理学家 哲学家 发明家 医学家 植物学家
最佳创造年龄
30一34 26一36 30一34 35一39 25一29 30一39 30一34
创造性人才的心理学分析
各类人才
心理学家 生理学家 作曲家 油画家 诗人 军事家 运动健将
培养和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创造性的劳动 者、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一大批创 新拔尖人才。
创造性人才的心理学分析
前言
1、创造性定义: 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 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意义 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
接下页
创造性人才的心理学分析
前言
2、创造性实质:
主体对知识经验或思维材料高度概括后集中 而系统的迁移,进行新颖的组合分析,找出新 异的层次和交结点。概括性越高,知识系统性 越强,减缩性越大,迁移性越灵活,注意力越 集中,则创造性就越突出。
创造性人才的心理学分析
思考二
检讨教育的失衡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我们通过中英青少年科学创造性能力的比较研 究看到了我们在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 法、考试方式与英国都有差距。
思考后的结论: 只能从教育创新入手。
创造性人才的心理学分析
思考三
实施教育创新,培养创造性人才将关 系民族的前途命运。
思考后的结论:
• 自评的核心人格特征主要有四种类型,分别为独 立、积极自我状态和有效心理功能、可靠外界结 合与成熟自我把握及满足,其中独立的倾向性最 强,意足的特征的倾向性最弱;
• 良好的自我状态在其自评人格特征中具有重要地 位。
创造性人才的心理学分析

创造力的心理学 了解创造力的心理过程和条件

创造力的心理学 了解创造力的心理过程和条件

创造力的心理学了解创造力的心理过程和条件创造力的心理学:了解创造力的心理过程和条件创造力是人类独特的心智能力之一,是我们艺术、科学、创新甚至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了解创造力的心理过程和条件对于提升自身创造力水平以及培养它人的创造力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通过分析心理学研究,探讨创造力的心理过程和条件。

1. 流畅体验:创造力的心理过程之一是"流畅体验",即个体全神贯注地投入在某个活动中,并与之产生高度契合的感受。

在这种状态下,个体感受到时间的消逝,忘乎所以,获得心流体验。

心流体验不仅能提升创造力,还能带来愉悦和满足感。

研究表明,心流体验可通过设定明确的目标、提供适度的挑战程度、给予及时的反馈等方式来促进。

2. 问题定位:创造力的心理过程需要个体具备对问题的准确定位能力。

问题定位是指识别和理解待解决问题的关键点、核心需求和挑战。

有效的问题定位能帮助个体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

在培养问题定位能力时,重点在于培养观察力、批判性思维和灵活性。

3. 联想与预联想:创造力的心理过程中,联想和预联想起着重要的作用。

联想是指通过将不同的信息元素联系在一起,形成新的组合或关联,从而达到创造性的思维和产出。

预联想是指在尚未完全解决问题之前,通过对可能性的设想和预测,引导个体在解决问题时持续尝试新的方案。

联想和预联想能够促进创造力的发挥,并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供新颖的思路。

4. 创意思维:创造力的心理过程与创意思维密切相关。

创意思维是指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提供新颖的解决方式的能力。

创意思维可以通过刺激想象力、培养灵活性和培养批判性思维等方式来培养和提升。

此外,培养对问题的好奇心和持续探索的动力也是创意思维的重要条件。

5. 知识与经验:创造力的心理过程需要个体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丰富的经验。

知识储备和经验对于创造性问题解决过程中的联想、引导以及创意思维都起到基础性的作用。

因此,积累知识和经验、不断学习和扩大见识是提高创造力的必要条件。

大学生创造力倾向与人格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创造力倾向与人格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创造力倾向与人格的相关研究本研究将描述大学生创造力倾向的现状,分析大学生创造力倾向在性别、专业、家庭来源等方面的差异,考察高创造力倾向的大学生具有的人格特征,并且探索大学生创造力倾向与人格的相关关系。

本研究使用威廉斯创造力倾向量表和卡特尔16PF量表对A大学本科生进行抽样调查,取得有效被试106人。

所有数据用SPSS16.0软件进行分析。

结论:第一,大学生创造力倾向总体偏低,有创造力潜能的学生很少。

第二,大学生创造力倾向在性别、专业、家庭来源、是否为独生子女上均无显著差异。

第三,高创造力倾向的大学生具有高恃强性、高兴奋性、高有恒性、高幻想性和高实验性的人格特征。

第四,大学生创造力倾向与人格显著相关。

关键词:大学生,创造力倾向,人格第一章绪论1.1 研究背景当今社会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创造力的竞争。

创造力是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和国家富强的核心推动力。

创造力倾向研究已成为最近几年学术界涉及的一个热点话题。

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中坚力量,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

已有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和人格特征关系密切[1],高创造倾向大学生具有某些特定的人格特征[2]。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是否具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素质,也关系到高等教育是否能够创新,是否能够实现培养目标的问题[3]。

1.2 理论基础目前在我国,较一致的看法是把创造力定义为: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

而创新心理素质是个体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与发展并在创新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4]。

创造力是能力的最高表现,能力作为人格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总是和人格的其他部分处于复杂的联系之中,它的发展必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人格结构中其它因素的制约[5]。

创造力培养包括创造性认知行为和创造性情意行为[6],创造性情意行为是指一个人对创造活动所具有的积极的心理倾向,也就是创造力倾向,它包括性格上的好奇心、想象力、挑战性和冒险性[7]。

创造力心理学

创造力心理学

引言概述:创造力心理学是对人类创造力的心理机制进行探究的学科领域。

在创造力心理学的研究中,心理学家着重研究了创造力的定义、创造力的特点与特质、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创造力的培养与激发等方面。

本文是对创造力心理学的续篇,将进一步探讨创造力心理学相关的研究内容。

正文内容:一、创造力的定义与测量1.介绍创造力的定义及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2.介绍常用的测量创造力的方法,如创造性思维能力测试、创新性思维评估等;3.讨论创造力的主观性和客观性,以及如何在评估中平衡两者。

二、创造力的特点与特质1.解析创造力的内在特征,如独特性、多样性、有意的冲突等;2.探讨创造力与智力、人格、动机等因素的关系;3.探索创造力在不同年龄群体中的变化和发展趋势;4.分析创造力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差异。

三、创造性思维的过程1.介绍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过程,如问题发现、问题定义、信息获取等;2.探究创造性思维的启发和障碍;3.研究创造性思维的启发策略,如迁移思维、侧重思维等。

四、创造力的培养与激发1.介绍不同对创造力的培养和激发方法;2.探讨学校、家庭、社会等环境对创造力的影响;3.分析培养创造力的关键要素,如培养创新意识、培养自信等。

五、创造力心理学的应用领域1.介绍创造力心理学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如创新教育、培养创造力的教学方法等;2.探究创造力心理学在组织与管理领域的应用,如激发团队创造力、创新的组织文化等;3.分析创造力心理学在艺术、文学、科学等领域的应用。

总结:创造力心理学的研究是对人类创造力的深入剖析,探讨了创造力的定义、特点与特质、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创造力的培养与激发以及其在各领域的应用。

了解创造力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创造力的本质和培养方法,为激发人类创造力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未来,随着创造力心理学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期待更多对创造力的解析与应用研究,为人类创造力的释放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引言:创造力作为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概念,在心理学领域中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

第十一章创造性人才的人格特征

第十一章创造性人才的人格特征
(9)只要是在个人力量所能决定成败的范围内 ,很喜欢以自己向未来下赌注;
(10)喜欢有秩序、条理和准确性,但同时也 接受由矛盾、例外和无秩序所产生的挑战。
我国学者的研究发现,中国科技领域的创造者 的人格特点在以下10个方面异于一般的科技工者
(1)低乐群性;
(2)高稳定性; (3)低兴奋性; (4)高有恒性; (5)低情绪性; (6)低妄想性; (7)低忧虑性; (8)高实验性; (9)高独立性; (10)高自律性。
11.2.3 艺术界创新人才的人格特征
1)非社会性方面的人格特征 (1) 经验思想开放、富于想象 (2)易冲动、少理智 (3) 情绪感受性高 (4)有内驱力和有抱负
2)社会性方面的人格特征 (1) 对准则的怀疑性、不遵从 (2)冷漠 (3)内向
11.2.4 作家的人格特征
据巴伦1957年对作家(美国最著名的56位职业 作家)进行的全面观察、测验、面谈,发现杰出的 作家有以下非智力人格特征:
勤奋、独立、坚韧、自信是取得高创造性科技 成就的人员的共同特征。
11.2.2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会科学领域创新人才的人格特征
据马斯洛对社会科学家的研究,最富有创造力 的社会科学家具有以下非智力人格特征:
(1)观察现实比较有效,能很好地处理与现实 的关系。
(2)善于接纳自己、他人和自然。 (3)他们的行为具有自发性,没有丝毫的矫揉 造作矫柔造作,只是随机而生。 (4)以问题为中心而非以自我为中心。 (5)能超然物外,能做到不受他人打扰。 (6)自立自主,比较不受文化与环境的影响。
11.3.4 顽强的创新意志的开发与培育
心理学认为,意志是意识的自动调节,是人们 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根据目标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 动,进而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因此, 创新意志就是指人们自觉地以创新为目标,并根据

创新人才的心理特征探析

创新人才的心理特征探析
创 新 人 才 的 心 理 特 征 探 析
刘 伟
(济南大学 教育技术中心, 山东 济南 250022)
摘 要:从心理学角度看, 创新人才应具有两方面的最基 本特征, 即综合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 , 分别与创新过程中人的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密切相关。应促进学校教育进行全面 的革新, 为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创建适宜的环境和氛围。 关键词 : 创新人才 特征 培养 21世纪是以创新为特征的世纪 ,经济全球化导致任何一 ,个国家、 企业乃至个人, 都被纳人全球范围内的竞争之中。对 于创新人才的研究是从英 国心理学家高尔顿 (F.Galton ) 于
9年出版《 遗传与天才》 开始的,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J. (
Guiford)于20世纪60,70年代相继出版《 创造性才能》 创造 和《 力与创造性思维新论》 等著作使创新人才成为热门研究问题。 直到今天人们对创新人才的特征仍意见不一,有的学者认为
创新人才的素质应包含创新智力 、创新人格和创新性动机三 个方面,也有的学者认为创新人才应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人 格两方面特征。 我们认为创新能力是一种复杂的高级能力、 人 类意识的高级表现, 也是意识发展水平的标志。 它是以他人的 开发成果为基础, 一个收集信息并进行加工整理改造, 形成新 思想、 新产品的复杂活动。 在这个复杂的活动中如果没有综合 创新能力, 不仅难以理解前人的成果, 更谈不上有效利用他们 的成果, 形成新产品;创新又是一种长期的开拓性 、 困难重重、 成败难料的冒险活动。 没有 良好的人格品质和行为动机, 创新 不仅难以开展, 更难以持续。 所以说综合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 是创新人才最基本的核心特征。 一、 综合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 主要表现为敏锐的观察力、 丰富的想象力和良好的创新思维力。 敏锐的观察力指能高效 、 准确地捕捉、 获取信息的能力。 丰富的想象力指能把已有的知 识经验与获得的新信息有效地组合, 从而创造出新颖独特的 新形象的能力。良好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创新活动中起着举足 轻重的作用, 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因素。 创新思维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 以处理某种事物 的思维过程, 它要求重新组织观念, 以便产生某种新产品。 创新 思维对创新活动的实现作用极大, 因为它可以形成对问题的多 种解答方案。人的大脑思维异常丰富复杂, 对事物的鉴赏也不 是只停在单一的判断上, 对同一事物会有多种联想方式, 由此 思维得到发展, 并常常在联想中促发灵感 , 而产生创新能力。 就思维模式而言,创新思维与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密切 相关。 聚合思维以逻辑思维为基础 , 它十分强调事物之间的相 互关系, 试图形成对外界事物理解的种种模式, 追求问题解决 的唯一正确的答案, 具有方向性、 判断性、 稳定性 、 服从性和绝 对性等特点。 聚合思维本质上是按照形式逻辑, 逐步进行分析 推论 , 最终得到符合逻辑性的结论。与此相反 , 发散思维是以 更要关怀学生的求知能力和完成智慧。 因此, 教育就不能完全 传授静态的、 现成的、 结论性的知识, 而要传授行程中的、 调动 学生内化的知识, 引导学生的整体经验投人到具体情境中, 从 而内化为个人知识。 ( 三) 教学过程的改进。 长期的封建社会形成了国民的“ 只 知奉六经为圭桌 , 以圣言为准则 , 不懂也不敢按照 自己的理性 思维区分是非 、 辨别善恶” 的精神蒙昧传统的同时, 也形成了

心理学视角下的创造力研究

心理学视角下的创造力研究

心理学视角下的创造力研究创造力是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关键特质,拥有巨大的影响力和社会价值。

心理学视角下的创造力研究是深入了解创新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以及心理机制的一种途径。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创造力的定义、产生机制以及提升方法,以期为读者提供更深入的认识和启示。

一、创造力的定义创造力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中产生独特和有价值的想法、概念、方法、作品等的能力。

这些想法和作品可以是艺术和文学作品、科学和技术发明、商业创新等。

创造力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具体体现在思维、行为和产出等方面。

心理学家认为,创造力不仅仅是天赋的表现,也可以通过训练和培养来提高。

二、创造力的产生机制创造力的产生机制非常复杂,涉及认知、情感和社会因素等多个层面。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创造力产生机制:1. 认知灵活性创造力需要有创造性思维,而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认知灵活性。

认知灵活性是指个体在处理问题时具备多样化和灵活性的思维方式,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找到非传统的解决方案。

2. 领域知识创造力的发展离不开对领域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熟悉。

领域知识是指在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领域知识的人更容易创造出具有独特性和价值的作品。

3. 情感因素情感对于创造力的发挥起到重要作用。

积极的情绪状态可以提高创造力水平,而消极的情绪可能有损创造力的发展。

情感因素如兴奋、好奇、自信等都可以激发创造力的表现。

4.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对于个体的创造力也有一定的影响。

积极的社会支持和创新文化有助于激发人们的创造潜能。

人们在开放、鼓励创新的环境中更容易展现出创造力。

三、提升创造力的方法1. 培养多元思维鼓励个体从多样的角度思考问题,避免受到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

例如,可以尝试换位思考、开展头脑风暴等方法,培养灵活的思维方式。

2. 增加领域知识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积累领域知识,提高对特定领域的理解和洞察力。

可以通过阅读、参加专业培训等方式来增加领域知识。

3. 增强情感管理能力积极情绪有助于提高创造力。

浅谈如何从心理学角度培养创造性思维

浅谈如何从心理学角度培养创造性思维

浅谈如何从心理学的角度培养创造性思维张鑫1010200165 创造性思维是可以培养的,通过一定训练,会有明显的提高。

首先,我觉得,要培养创造性思维,先得明白它是什么。

创造性思维是相对常规性思维而言的,常规性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按常规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

创造性思维一般是有创见的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即不按常规方式解决问题。

一个完整的创造性思维过程要经历准备与酝酿、明朗、验证四个阶段。

1,准备与酝酿期:理清头绪,广泛搜集有关信息资料,围绕问题进行深入思考,逐步在头脑中孕育新形象、新方法、新途径。

必要时将问题暂时搁置一旁,去从事其他活动,放松紧张思考,消除疲劳,再继续酝酿。

2,明朗期:灵感是创造性思维的典型特征,它可能出现在进展的酝酿之中,也可能出现在酝酿后期的思维放松之中。

3,验证期:明朗期所获得的思维成果还必须通过理论上的更进一步严密论证,实践上的具体实施,是创造思维的成果得以完善和经受各种验证之后,才可能被认定为科学的真理。

在验证期经受不住验证的情况也不少,但它又将成为新一轮创造性思维的起点。

再来,要探究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还得明晓一个问题,就是到底是什么影响了我们的思维,是什么在阻碍我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研究表明,影响我们解决问题方式的因素是多样的,有客观与主观,我们这里只讲客观因素,即心理因素。

一般有五种,知识经验,动机强度,定势作用,功能固着,个性品质。

举个例子来说,为什么每年都有很多学生原来成绩很好,可是一到高考,总是会掉链子,发挥失常?这是因为到高考的时候他们想要考好的动机非常强烈,而时间又紧张,无形中固着了他们的思维,想要越快的解决问题,只能从已有的知识经验中寻找,无法打开思路,而且我们知道动机与效率是呈倒U曲线的,只有适当的动机,效率才最高。

因此,他们这种高动机导致了他们的低效率,从而失常。

所以要培养创造性思维,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反其道而行之。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总结出几种可以有效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中学生创造性人格与创造性思维的相关研究

中学生创造性人格与创造性思维的相关研究

中学生创造性人格与创造性思维的相关研究摘要:采用中学生创造性人格问卷和中学生创造性思维测验,考察了448名中学生创造性人格与创造性思维之间的相关。

结果表明,中学生创造性人格对于其创造性思维有着显著的影响,特别是其中的挑战性、自信心、冒险性与创造性思维有着较高的相关。

关键词:创造性人格;创造性思维;中学生一、问题提出创新的时代,需要创新的人才;创新的人才,需要创新的教育来培养,而创新教育的两个重要因素是创造性人格和创造性思维。

从某种意义上讲,创造性人才=创造性人格+创造性思维[1]。

所以,要培养和造就创造性人才,不仅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而且要特别关注创造性人格的训练。

心理学家将与创造性有关的人格特征称之为创造性人格[2]。

它是指个体所具有的对创造力发展和创造任务完成起促进或保证作用的个性特征。

挑战性、灵活性、自信心、冒险性、敏感性、独立性等是创造性人格的主要特征。

创造性思维是人们在创造性活动过程中所具有的思维方式,是指在对问题情境觉察分析和重新界说的基础上,通过对已有知识经验的发散性检索,找到与问题相关的信息并以一种适当的方式将其结合起来,从而获得新颖、独特、有价值的新观念、新知识、新方法、新产品等创造性成果的思维。

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是衡量创造性思维水平的三个指标。

以往关于创造性人格、创造性思维的研究,多侧重于对二者各自的结构特征、影响因素[3]、培养方法途径[4]以及对二者关系的定性描述[5]等方面,而对于中学生创造性人格与创造性思维之间关系的量化研究相对较少。

本研究以448名中学生为被试,采用多元回归考察了中学生创造性人格与创造性思维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期为中学生创造力的开发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一)研究对象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选取周口市5所普通中学初一到高二共5个年级、10个班的学生,共计448人,其中男231人,女217人;年龄最小的11岁,最大的17岁,平均年龄为14.2岁。

研究性学习在应用心理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应用与成效

研究性学习在应用心理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应用与成效

研究性学习在应用心理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应用与成效李文福,赵维燕,李青青,徐芳芳,董曼(济宁医学院精神卫生学院,山东济宁272067)摘要:*的验证研究性学习(RBL)在应用心理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方注对济宁医学院2017级和2018级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实施RBL教学,通过科研创新能力问卷、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数、学术论文发表数三个方面验证效果。

①实验组学生在课题提出、研究假设、实验设计、数据收集、数据分析、结果报告和学术论文撰写7个方面能力的构成比上具有统计学意义(Z2d70.29, 30.41,99.24,155.33,52.57,6191,115.29,均F<0.001);②实验组学生在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申请数量上高于控制组(!2=3.21"=0.072);③实验组学生在学术论文发表数量上高于控制组!= &44,"=0.004)$.0RBL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培养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RBL&应用心理学;创新人才DOI:10.13555/ki.c.m.e.2021.01003中图分类号:G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3181(2021)01-0010-04Applications of Research-based Learning in the Trainingof Applied Psychological Innovative TalentsLI Wen-fu,ZHAO Wei-yan,LI Qing-qing,XU Fang-fang,DONG Man(School of Mental Health,Jining Medical University,Jining272067,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clarify the importance of research-based learning(RBL)in the training of psy­chological innovative talents in medical colleges.Methods Two grade students(2017and2018)were enro l edtoaccepttheRBLcourTe.Thee f ectTofRBLcourTewereaTTeTTedbyTcientificreTearchin-novationabilityquestionnaire,thenumberofinnovationandentrepreneurshiptrainingprogramsand papers.Results(1)The constituent ratios of the ability of proposing project,constructing hypothesis, designingexperiments%co l ectingdata%calculatingdata%reportingresultsandwritingpaperweresta-tistically positive(Z2=70.29,30.41,99.24,155.33,52.57,6191,115.29,"<0.001);(2)The number of projects of experimental group was more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2=3.21,"= 0.072)&(3)Thenumberofpublishedpaperofexperimentalgroup was morethanthatofcontrol group(Z2=8.44,"=0.004).Conclusion Using the RBL course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under­graduate)innovative thinking and ability.Key Words:RBL;Applied Psychology;Innovative Talent创新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

从心理学的角度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从心理学的角度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培养创造性人格的意义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在个体创造性的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创造性人格在创造活动中起着动力和监控的作用。

只有具备创造性人格,个体才能不为各种环境因素所限制,坚持进行自己的创造性活动。

具有创造性人格的个体,在创造性活动过程中会随时监控自己的活动过程,运用更有效的方法和技能,取得创造成就。

因此,我们应特别注意创造性人格的培养,使创造教育得到全面的开展。

美国心理学家Terman从1921年起对智商在135以上的1528名超常儿童的成才情况进行跟踪研究。

30年后,他从研究对象中选出800名男性,就其中成就最大的20%和成就最小的20%进行比较。

结果,成就最大的一组成员的进取心、自信心、坚韧性等人格因素上与成就最小组的成员存在显著差异[1]。

这一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两者的明显差异不在于智力因素,而在于是否具有良好的人格。

二、培养创造性人格的原则创造性人格的培养不是随意的,而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综合已有的大量的研究,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应该遵循如下五条原则:早期教育原则,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教育原则,自我教育和终生教育结合的原则,主体性原则和社会性原则。

(一)早期教育的原则发展心理学的许多研究表明,早期的智力开发、情感培养和意志训练等将对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

如果忽视或耽误了早期教育,将会给人格的发展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也会影响到创造性人格的形成。

早期教育可以追溯到婴儿期的抚养、幼儿期和青少年期的教育,甚至胎教。

不同阶段的早期教育侧重点也不一样,例如,新精神分析学派特别强调早期的情感教育,而社会认知的培养和人生观的确定则主要是青年期的教育重点。

(二)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教育的原则教育的统一性原则认为,人们在教育思想上要树立大教育的观念,充分地认识到教育与学习是一项广泛的社会活动,不仅是教师这类专业教育人员的言行举止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家庭中的父母以及社会上的各类人和事,都可能对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儿童青少年的创造性人格发展特点的研究

儿童青少年的创造性人格发展特点的研究
关于儿童青少年创造性的研究有多种取向 ,我 们认为创造性或创造力 ,是指个体或人群根据一定 的目的 ,运用一切已知的信息 ,产生出某种新颖 、独 特 、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个性心理品质 ,它是 由多种心理因素协同作用构成的一种多层次的复杂 结构 ,是以知识为基础 ,由创造意识 、创造能力 、创造 人格等多方面因素构成的 ,是一个人进行创造活动 的所必需的内在心理素质 。创造活动是人的一切活 动中最高级 、最复杂的活动 ,是人的智力高度发展的 表现 。学生的创造性实际上主要是由创造性的智力 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二方面构成 。因此 ,中小学要培 养学生的创造性 ,就是要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培养 学生良好的创造性人格 。有关我国中小学生创造性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1 研究目的与对象
Ξ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 (编号 DBB030240) 资助 。 ΞΞ 通讯作者 :聂衍刚 ,男 。E - mail :niezi66 @21cn. com
聂衍刚等 :儿童青少年的创造性人格发展特点的研究
357
本研究主要是想了解我国儿童青少年 (9 ~19
3727
平均数 115. 99 114. 78 114. 41 115. 76 115. 35 114. 97 114. 30 98. 70 109. 45 114. 62 115. 92 113. 33
标准差 11. 353 11. 546 11. 140 11. 090 10. 931 13. 045 13. 732 42. 450 25. 647 11. 571 9. 940 17. 822
国内外有许多学者对创造性 、创造性人才 、创造 性思维 、创造性教育等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 ,2] , 如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 ( Guilford) 、托 兰 斯 ( Tor2 rance ) 关 于 创 造 性 思 维 和 人 格 的 研 究 , 威 廉 姆 斯 (Williams) 关于创造性教育的研究 ,斯腾伯格 ( R. J . Sternberg) 关于创造性智力及人格的研究等 ,我国心 理学家 林 崇 德 教 授 关 于 创 造 心 理 与 创 新 教 育 的 研 究[3] ,何金茶等关于儿童创造性发展问题的研究[4] 等 。他们的研究成果对我国基础教育所提倡的创新 教育 、进行的教育改革 ,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

如何成为创造型人才

如何成为创造型人才

如何成为创造型人才综合心理学家的分析结果证实,创造型人才或者有优秀创造能力的领导者,在个人气质、动机、情绪、习惯、态度、观念以及才能诸方面,具有一系列特质,概括起来包括:1.主动、好奇创造力强的人,兴趣总是十分广泛,对任何事物总是有一种好奇心理。

大发明爱迪生就是一个对什么都好奇的人,他不知道孵鸡蛋是怎么回事,就自己坐在鸡蛋上想孵出鸡来,虽然听起来可笑,但实际上反映了他强烈的好奇心。

可是这些人并不是只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而是对那些在平常人眼里非常正常的事件产生好奇。

2.敏感创造力强的人对自己周围发生的一切都十分敏感。

能从平凡的事例中找出问题的裂痕所在,找出实际存在的和理想模式间的差距,敏感的领导者常常从别人未注意到的枝节中捕捉到十分有用的信息,并巧妙地利用这种信息推动事业的发展。

3.变通性创造型人才思维十分活跃,善于举一反三,也善于提出一些怪异的念头。

通常别人不理解这些想法,但时间一长就会发现其高明所在,领导不但自己要做这种人,还要注意发现和保护这种人才。

4.自信创造型人才通常具有较强的自信心。

没有自信,他们就不敢提出自己的创意也就自然不可能成为创造型人才,他们有良好的直觉,而且屡屡的成功使他们相信这种直觉。

5.耐力一个创造活动的完成需要百折不挠、持久不懈的毅力和意志。

我们应在抓住目标后锲而不舍,不得结果决不罢休。

特别是在主客观环境特别复杂,而问题又百思不得其解、寝食不安之时,有没有耐力对一位创造型人才就显得格外突出了。

6.丰富的想象力思想中的新观点、新形象来自合理的联想,有时会来自幻想或偶然的机遇。

想像力丰富的人,联想多、幻想奇,有利于去揭开创造的序幕。

7.勇气与胆略创造性思维的人常常是胆略家,他们有足够的勇气提出自己的观点与想法。

创造力不是天生的,至少创造性思维不是天生的,每个人想要拥有它,就必须留心加强这方面的锻炼,前面所述7个特征都是可以通过锻炼来加强的。

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还可以通过与上文所说特征相联系的若干问题来衡量、检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创造性的实质是( )。 多选
A 主体对知识经验或思维材料高度概括后集中而系统的迁移
B 主体对知识经验或思维材料的总结提炼
C 主体对知识经验或思维材料进行新颖的组合分析
D 主体从知识经验或思维材料中找出新异的层次和交结点
正确答案: A C D
创造性人才的心理学研究
1.受到弗洛伊德的影响,创造性被归入性心理学的研究范畴,人们开始对创造性进行个体研究。( )
正确答案:错误
2.林教授认为华莱士的“四阶段模式”与王国维关于做学问的“三重境界”有异曲同工之处,只不过“三重境界”中不包含( )。 单选
A 准备阶段 B 酝酿阶段 C 明朗阶段 D 验证阶段
A 对含糊的容忍 B 愿意克服障碍 C 活动受内在动机的驱动 D 有适度的冒险精神
正确答案: A B C D
6.发散思维的内容包括( )。 多选
A 迅速性 B 流畅性 C 变通性 D 独特性
正确答案: B C D
7.爱因斯坦提出,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萌芽。( )
正确答案:正确
8.发散思维是辐合思维的基础,辐合思维是发散思维的发展,两者相结合,相辅相成,才能构成创造性思维。( )
正确答案:错
9.历史上第一部被公认的有关创造性的心理学著作是( )的《遗传与天才》。 单选
A 达尔文 B 高尔顿 C 华生 D 韦特海默
正确答案:B
正确答案:D
3.创造性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意义或者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 )
正确答案:正确
4.( )受后天经验影响较大,不随年龄的增长而减退。 单选
A 晶体智力 B 流体智力 C 思维品质 D 创造思维
正确答案:A
5.斯腾伯格认为,创造性人才的人格特征表现为( )。 多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