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摘要】当前,在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中常常遇到学生的冷淡和抵触等不合作反应,这在教育心理学上被称为“逆反心理”,究其原因主要有主客观两方面:主观方面主要是由于学生生理和心理发育不平衡所导致;客观方面是由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体制所导致。正确认识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不仅有利于思想教育工作的顺畅,而且更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从而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逆反心理逆反行为心理健康

中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教育青少年怎样做人,然后才是怎样长知,而怎样做人的教育不同于后者。它不是一种简单的传递过程,它的教育必须建立在青少年心理认同的基础之上,而问题恰恰就在这里,这也是教育工作者常感到棘手的问题。学生对思想教育所表现的态度的冷漠、反感和抵触等一些不合作反应,这就是教育心理学上所说的“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指人的个体在接受外来的教育、规范、制约等刺激影响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与大多数人对立的、和常理相悖的心理状态或情绪反应。逆反心理是内发的反向力量,它的特征是学生对教育者有明显的“反控制”和“对抗”的心理。

本班一位同学在周记中曾摘抄这样一段话:“记得在《叛逆年代》这本书中有一段说得非常好,特别能代表我们现在的心情。就是说:‘酷’最完美,最准确的定义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我们想做的事往往是学校、老师、家长不让我们干的事,但他们越不让我们做,我们偏要做,因为我们属于叛逆的年代。”从上面这短短的几句话中,我认识到中学生逆反心理趋于严重化,轻微的逆反可以说是有个性——展现个性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的。然而,严重的逆反则会给社会、家庭带来一些压力,产生不良影响。鉴于这种情况,本人在上学期所带班级中进行了有关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调查,他们中有67%存在严重逆反心理,21%存在轻微的逆反心理,12%不存在逆反心理。从中可以看出,逆反现象已普遍存在于现在的校园中。(附统计结果)

一、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1、主观方面(从中学生身心发展状况看)

中学生的身体发育较快,渐趋成熟,但心理却很不成熟。这一时期充满了矛盾,是一个很不稳定的时期。中学阶段(尤其初中),被心理学家称为易犯错误的“危险年龄”。

⑴思维发展逐渐具有独立性、批判性,喜欢争论,不盲从和轻信老师、家长及书本知识。但由于他们缺乏社会经验,知识浅薄,思想单纯幼稚,因此分析问题时往往主观武断,带有极大的片面性。

⑵自我意识和成人感的形成。此时,有较强烈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好强心理的学生,在各方面都想表现出自己是大人了,而不是儿童,不愿受老师和家长的“保护”,希望得到成人那样的尊重。但当需要不能满足或遇到干涉时,就会产生对抗心理。

⑶思想敏感,对外界的事物好奇心强烈。你越不让看的东西,他越想看;你越禁止的事,他越要寻根问底。

⑷个人需求不稳定、不实际、不能满足时,会采用不正当行为方式来强行满足。这往往会产生悲观失望等厌世情绪,转而导致逆反心理。

⑸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容易是非混淆。比如:对外来文化、西方的生活方式等极易全盘接收。

⑹随着生理的不断发展和知识水平的不断增长,中学生的情感渐趋成熟、稳定,对人际关系的需求表现出多元性和多层次性。如:他们对教师的需求,并不满足于能“授业解惑”。有的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不接受,产生对抗心理,此外,教师的相貌、身体、语音、姿态、服饰打扮等都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2、客观方面

⑴从社会环境看:人是社会中的人,人的生活离不开社会。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受一定的社会环境的影响,而且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人受社会环境影响也越来越复杂。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青少年面上露出的更多是迷惑不解和感到新奇刺激。他们往往缺乏理智的分析,总是处于一种盲目的崇拜、模仿。在今天改革开放的社会里,在很多先进的东西涌入国门的同时,也有一些西方的“歪念”渗入,如那些鼓吹个性自由的思想最能迷惑青少年的心理。这种思想一经内化,就容易把个人看得高于一切,当客观现实不允许他们这种个性张扬时,逆反心理就极易形成。

⑵从家庭环境看:家庭是青少年生存的第一空间,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育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子女的成长,家庭不良教育影响,也是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客观因素之一。其一,没有掌握孩子的心理变化。有的家长把已经步入青春期的孩子当小孩看待,管头管脚,使孩子产生不满和反感。其二,在家庭教育观念上存在误区,期望值过高。有的家长只重视智力的培养,又不懂教育规律,不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往往给孩子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甚至失去信心,反其道而行之,产生逆反心理和行为。其三,家庭教育要求不统一。一些家长过于溺爱、放任,或者专制,或采用打骂等不正确的教育方法,往往表现在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要求不统一,使孩子无所适从。

许多同学认为自己无法同父母沟通,因为他们属于不同的时代,没有共同的语言,有些父母教育孩子封闭自己,其结果是有百弊而无一利的。事实上,正如同学们说的那样,“我喜欢星星在天空下,一大群地嬉戏,多么自在,多么快活。”

这些星星就是他们的朋友,在孩子的心中对友情充满渴望,对交流充满信心。

⑶学校的教育制度不够健全。目前,虽然新课程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但是应试教育的思想根深蒂固,以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以教学成绩来评价教师,以升学率来评价学校的教育评价方式仍是主流,把学校这个文化教育场所变成了一个单一的只比较成绩高低的竞争场所。因此,为了提高教学成绩,有的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没有从中学生的心理变化的特点出发去实施管理和教育,而用简单、粗暴、强制性的压服或惩罚的方法,过分控制他们的行为,使他们感到压抑,把老师的合理要求视为管卡压,他们可能拒绝做本来愿意做的事,甚至去做与要求相反的事。有的教师学习了新课程改革的各种理论与实施办法,但在真正的教学实践中却没有真正实施,还是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新教材,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的环境,因而产生厌学情绪,逆反心理由此而生。

二、对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正确处理

“逆反心理”具有排斥性,对中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十分不利,如不加以正确引导,学生很容易误入歧途。因此,在教师工作中必须正确处理,使学生能够以健康的心态面对人生。

1、正确认识和看待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教育不能回避矛盾,应分清学生要求中合理与不合理的成分,对合理的要求要努力满足,对不合理的要说服教育解释,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消除他们的不满情绪、对抗情绪。

2、采用积极有效的方法,防止逆反心理

⑴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

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师生间的深厚感情,以情感人,密切师生关系。只有以心换心、消除对立情绪,才能消除逆反心理。“情”是逆反心理转化的催化剂。

其次是公平相待。教师对待学生应一视同仁,评价学生实事求是。只有让学生体会到尊重自己、信任自己、公平对待自己,学生才会产生内部动力。

再次是热爱每一个学生,对学生的批评和表扬恰到好处。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亲手写了“爱满天下”四个大字。作为人民教师,应把智慧和良心献给全体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⑵以疏导为主,明理、激情、导行

首先是疏导中讲究谈话的技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