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复习知识点归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文两篇复习知识点归纳
一、文学常识。
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有《陶隐居集》。
2、《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属唐宋八大家之列。
二、注音。
未寝(qǐn)竹柏(bǎi)藻荇(zǎo xìng)
三、解释词语。
(1)答谢中书书.(书信)(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欣赏)
(3)晓雾将歇.(消散)(4)夕日欲颓
..(将要)(坠落)
(5)实是欲界
..之仙都(人间)(6)五色交辉
..(交相辉映)
(7)沉鳞竞跃
....(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着)(跳跃,这里指跃出水面)
(8)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同,和)(9)相与步
...于中庭(共同,一起)(散步)(10)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11)怀民亦未寝.(睡觉)
(12)遂至
..承天寺(于是,就)(到)
四、填空。
1、《答谢中书书》一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猿鸟乱鸣”和“沉鳞竞跃”。
2、《答谢中书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传达了作者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3、《答谢中书书》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山水的相映、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4、高峰为静,流水为动;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5、《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写景的名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6、《记承天寺夜游》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7、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8、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
五、翻译句子。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直插云霄,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4、实是欲界之仙都实在是人间天堂。6、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7、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
8、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仅仅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六、简答。
1、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情。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言外之意是自从南朝谢灵运以来,只有自己才会欣赏这种奇境。表达了作者对谢灵运的仰慕之情,与谢灵运比肩之间溢于言表。又抒发了欣赏山水时不同凡响的审美感受,以及自我欣赏、自鸣得意之情。
3、《记承天寺夜游》传达了作者怎样复杂微妙的心境?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复杂感情尽在其中。
4、《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有何含义?
“闲人”,即清闲的人。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复杂感情尽在其中。
七、结构:本文使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记叙描写议论。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
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
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
八、欣赏。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个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