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活动设计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活动设计
一、活动课标分析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要求阅读和研讨语言典范、论辩深刻、时代精神突出的革命传统作品,深入体会革命志士以及广大群众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奋斗、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人格;学习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涌现的英雄事迹,感受其无私无畏的爱国精神;进一步发展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陶冶性情,坚定志向,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是自“五四”运动以来,体现革命志士以及广大人民群众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奋斗、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人格的作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思想的重要来源,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凸显了语文学科“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教育目标。
但语文学科又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语文课程中的“文化的传承与理解”的教育目标必须通过学生积极的语言实践,在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过程中得以实现。
中国的近现代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地与生存环境抗争,写内外邪恶势力抗争的历史。
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革命精神成为推动历史前进、改变社会发展的扛鼎力量,成为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脊骨。
随着时代发展,当中华民族走向复兴之际,人们更深切地感受和认识到优秀革命精神的伟大力量,是推动中华民族发展和复兴的强大驱动力。
通过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究,引导学生深化对中国革命历史的认知和理解,深化对革命精神内涵的理解,思考革命精神的现实价值,思考如何将革命精神与时代精神更好地融合、贯通。
二、活动依托教材分析
《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两篇文章是鲁迅以写人为主的纪念性散文,主题相近,都是为了悼念革命青年而作;情感相通,都赞颂了革命青年的英勇,悲痛于他们的牺牲,憎恨反动势力的残暴,表现出悲与痛、爱与恨的情感交织;写法相似,都善于选取零散的片段勾勒人物画像,并呈现出记叙、议论、抒情三者水乳交融的特点。
这些相似之处,都可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从而体会鲁迅散文的特点。
同时,两篇文章还存在着不同,如虽然两篇文章都带有强烈的抒情性,但前者直露显豁,情感浓厚炽烈,后者则内敛深沉,使用了不少曲折隐晦的笔法。
这样,可以从内容、主题、结构、语言表达、写作手法等角度展开比较阅读,深入文本,指导学生把握作者复杂的情感与思考。
三、活动背景分析
从学习能力上看,高二学生已具备一定独立阅读记叙文的感性认识,但理性认识不足,逻辑思辨能力不强,阅读较复杂的文章还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很好的深入下去,重点的句子还不能深入把握其含义,对于这类句子还需要在教师引领下师生共同探究。
中学阶段,正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时候,同时也是培养人文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重要时期,高二学生,已基本具备了为自己的理想目标而读书的思想。
因此,这个阶段学习《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正是给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让学生学会对人物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和分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虽然时代不同,但为祖国奉献的主题不变。
通过文章对人和事的叙述,逐步过渡到学习刘和珍、白莽、柔石为革命献身的可贵精神,通过对鲁迅“悲”“愤”情感的分析引起学生的共鸣,进而引导学生学习为追求真理勇于奉献的精神。
阅读和表达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学生在阅读之后把自己最精彩的思想表达出来有利于学生思想的交流和思辨能力的提升,以培养学生思想深度和提高写作能力,所以在最后设计了写作环节,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活动目标:
1.通过分析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体会鲁迅散文的特点。
2.分析刘和珍、白莽、柔石的形象,学习爱国青年为追求真理、为进步事业而舍生忘死、勇于献身的优秀品质。
3. 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悲”“愤”交织的感情。
五、活动重难点
1.分析刘和珍、白莽、柔石的形象,学习爱国青年为追求真理、为进步事业而舍生忘死、勇于献身的优秀品质。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悲”“愤”交织的感情。
主持人:
播放音频《有的人》,鲁迅先生死了,他还活着,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鲁迅笔下的青年已经死了,他们的无畏和精神永远长存。
那么,本活动设计我们就一起来纪念为中国而死的青年。
六、活动过程:
活动对象,高中二年级某班全体学生48人,分为8组,每组6人。
活动时间:课下或自习,待定
活动地点:教室或学校会议室,待定
汇报方式:通过网络,让学生收集、整理、完成对作品、背景等知识的了解掌握
主持人组织好活动过程,尤其活动的衔接,过渡(课前查阅资料精心准备)
主持人:
展示任务情境“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在苦难深重的旧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以巨大的奉献和牺牲换来了国家的解放、民族的新生。
许多青年不畏牺牲,前仆后继,向死而生。
今天,我们通过研习鲁迅先生的两篇文章,缅怀这些青年英雄们,学完课文为他们写下颁奖词。
活动第一阶段:
检查预习(一)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第一部分()
《记念刘和珍君》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一组展示
一、是为纪念烈士,二是为警醒庸人
二、追忆刘和珍的生平,共三层:分别是认识过程、遇难经过概况及遇难经过特写;
第三部分(6、7),“三一八”惨案的思索,分两层,分别论述请愿方式不当和精神永存人间。
第一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了忘却的记念》第三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组展示:
(一)说明写作目的,回忆与白莽的三次见面。
(二)回忆与柔石的交往,顺带写冯铿。
(三)简述左联成立后对白莽的新的了解及白莽、柔石的被捕。
(四)五烈士被捕遇害的经过,作者的境遇和悲愤的心情。
(五)抒发悲愤之情,揭露社会黑暗,表达革命必胜的坚强信念。
活动第二阶段为什么要“忘却”?“忘却”和“记念”在这里矛盾吗?为什么?
三组展示
鲁迅在《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一标题中寄寓着极其深刻的含义,理解好文章首尾两段中的解题性文字,便能把握文题的含义。
因为鲁迅“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所以“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因为“在这三十年中”,“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埋得不能呼吸”。
正是这种郁结心中的不可压抑的悲愤和长期积聚的精神重负,使他感到十分窒息。
为了“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所以他“倒要将他们忘却了”。
这是从主观方面强调“忘却”。
同时,鲁迅又从客观方面强调“忘却”之必要:“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
”当时的中国,正是“大夜弥天”,鲁迅作为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通过三十年血的经验教训的总结,意识到需要节制自己的感情,过于沉浸在悲痛之中是不利于战斗的。
革命的道路漫长而曲折,需要发扬坚韧不拔的精神去战斗。
从以上两方面我们不难看出,所谓的“忘却”,实际上是“摆脱”、“搁置”的同义语;所谓“为了忘却的记念”,实际上是“为了战斗的记念”。
事实上,对反动派杀害烈士的这笔血债,对战友为革命而献身的光辉业绩,鲁迅是不会忘却的,他要将那无比的悲痛暂时搁置一边,把情绪从始终支配着自己的悲痛中摆脱出来,化悲痛为力量,以更有效的战斗来纪念死者。
所以他坚信,只要生者努力奋斗,“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可见,与其说“记念”是“为了忘却”,倒不如说是“为了战斗”,而唯有战斗,才是对烈士最有价值的纪念。
《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个标题,反映了作者深切的感情,坚强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
主持人:
总的来说,“忘却”,将悲哀摆脱;“记念”,记住愤怒,不忘先烈,更好地战斗。
二者联结起来,有三层含义:
●烈士往事历历在目,鲜血如在眼前,两年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为了忘却”正说明难以忘却。
●对烈士最好的记念是化悲痛为力量,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继续战斗。
●记住烈士生前事迹,让他们永远活在人民心里,让后人永远记念他们。
总之,为了忘却的记念→为了战斗的记念。
活动第四阶段笔酣墨饱品形象
1.品柔石
四组展示
(1)第二、四部分用哪些材料表现柔石的什么性格特点?
听讲义、托送书、名字风波、弄文学、借钱印书、拼命译书、与人走路、改变创作风格、狱中写信、眷恋母亲等。
这些材料主要扣住柔石“台州式的硬气”和“颇有点迂”的性格特点。
表现了柔石善良、纯洁、坚强、耿直、忠诚的思想品德。
硬气-----坚定、正直、耿介不阿
迂----率真而不通世情,拘泥而不会变通
“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
”
总之:单纯、善良、正直书呆子。
活动第五阶段第二部分末尾,作者提到三个“疑心”,都有什么含义,从中我们有能看出作者的什么品质呢?
五组展示:
单凭柔石与冯铿有交往和自己对冯铿的主观印象来推断柔石近来要做大部头小说,这一“疑”是没有根据的。
凭自己一时的主观印象,从而断定冯铿的“罗曼谛克”、“急于事功”是没有充分根据的。
两个青年人积极进取的可贵精神,使作者对自己原先的想法产生了怀疑,目的在于批判自己,疑心自己“偷懒的主张”,这个“疑心”是对上面两个“疑心”的否定。
从中我们有能看出作者的严于解剖自己的精神。
2.品白莽
文章第一、第三部分主要写了白莽哪些事?反映出白莽是怎样的人?
六组展示:
初见----因书结缘----淳朴、率真
又见----以文会友----敏感、爱憎分明
再见----革命同志----乐观坚定
再忆白莽----有才华的青年作家
一首译诗----坚定的革命信念
总结:一个纯朴、率真、爱憎分明的人,一个富有才华的青年作家,一个具有坚定信念的革命者。
活动阶段六、试比较《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两篇文章在表达情感和表达方式上的异同。
七组展示:相同之处:
●两篇文章都是以写人记事为主的纪念性散文。
●前者赞扬以刘和珍为代表的“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后者感叹白莽、柔石等人的牺牲使“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两篇文章都表达了对青年革命烈士的哀悼和对反动势力的痛恨,即都蕴含着“悲”和“愤”两种情感。
●在表达这两种感情时,两篇文章都把记叙、议论、抒情融合在一起。
不同之处:
●《记念刘和珍君》“一字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哀痛,表达了革命者至情的文宇”(许广平《女师大风潮与“三一八”惨案》),字里行间表达蕴含了鲁迅先生的“至情”;《为了忘却的记念》为纪念“左联”五烈士而作,感情深挚沉痛。
●《记念刘和珍君》重点记叙刘和珍的有关事迹表现对烈士的敬仰以及对烈士牺牲意义的理性思考。
《为了忘却的记念》重点回忆了白莽和柔石,作者选取一些看似零碎却很能表现人物性格的小事,勾勒出两位烈士的崇高形象。
●两篇文章都带有很强的抒情性,但《记念刘和珍君》的抒情直露显豁、汪洋恣肆,比如“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等;《为了忘却的记念》则使用了不少曲折隐晦的笔法,比如三个典故的使用,比如用“惯于长夜过春时”一诗表达深挚沉痛的情感,并且诗歌内容与文中一些内容相互印证。
●两篇文章都提到了“忘却”,前者以讽刺的口吻说“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后者则以沉痛的语气说“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
第七活动阶段:缅怀青年,拟写颁奖词
主持人:
作为中国的青年,我们应崇尚英雄、学习英雄,请你任选其一为刘和珍、白莽、柔石、李文亮等“为了中国而死”的青年写一段颁奖词。
示例:
“共和国勋章”获奖人物事迹----张富清
都知道你朴实勤勉,却不知你曾战功赫赫。
你把奖章深藏在箱底,对战友的怀念深藏心底。
从不居功索取,只为坚守使命初心,默默奉献。
于国于民,你是忠诚伟大的士兵
颁奖典礼
八组某生
都知道你态度温和,却不为势利所屈,反抗强权;常常微笑,却忧心母校前途,黯然泣下。
爱国请愿,你欣然前往;枪打棍击,你殒身不恤。
你用勇毅和鲜血激励真的猛士奋然前行!
八组某生
都知道你有点迂,却不缺少硬气。
你知难而进,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你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你用单纯善良对抗国民党的冷枪。
你挺起的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八组某生
都知道你喜欢诗歌,却不知你爱憎分明。
你纯朴善良、率真乐观。
你知道生命的可贵,也知道爱情的美好,但是你用鲜血证明了自由的崇高!
七、评价与反馈
通过《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两篇文章的学习,提升了学生品评赏鉴散文的兴趣和能力,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爱国意识和责任意识。
活动设计上以一个大的情境为支撑,设计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通过小组交流合作和成果展示,锻炼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发挥了每位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很好的落实了“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通过对文章的初步解读,学生把握了刘和珍君、白莽、柔石这些人物形象;通过对文本的分析,强化学生对进步青年的理解以及自己未来努力方向的认知;通过对关键句子的深入分析,学生深刻体会作者“悲”“愤”的情感,并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
活动过程中插入的其他牺牲的青年事迹更是将情感推向一个高潮。
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文章中 22岁的刘和珍君被杀了,留给我们无限的哀思;32岁的白莽、39岁的柔石遇害了,留给我们无尽的悲痛。
我们已经从刘和珍
君、白莽、柔石手中接过了接力棒,为建设更好的中华民族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作业设计中同学们采用了颁奖词的形式表达了对主人公的赞扬,效果不错。
在学生展示中发现个别学生对文章中句子含义的理解存在问题,从学生完成的测评练习来看,学生的课内阅读效果明显,基本能够分析出问题答案,在迁移训练中个别主观题目还有一定的难度,还需加强学生对文本解读能力的培养。
八、活动反思
对于当代青年而言,战火纷飞、贫困屈辱的历史早已远去,多数学生物质生活丰富,是时代的幸运儿。
有些学生对历史尤其是近现代革命历史或兴趣缺乏,或了解肤浅,有的或许通过影视、文学作品了解一些内容,但缺乏深刻理解,缺少情感共鸣,难以形成共同价值追求。
部分学生对这些作品较为冷漠,甚至有时不理解或者以“享乐主义”思想去错误地解读,而作为未来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对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辈产生深切的热爱之情,应对推动民族解放和复兴的革命精神有正确的理解和高度的认同。
同时,当代国际、国内环境多变复杂,我们更应该引导青年学生追求高尚精神,树立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而努力奋斗的目标,才能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
《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是鲁迅先生的两篇散文,刘和珍、白莽、柔石等革命青年展现出了不畏强权、不怕牺牲的猛士精神。
课文中有很多难解的问题,学生读起来可能没有什么“兴趣”,没有“兴趣”就难以钻研下去,就无法细心揣摩其中的内涵,所以活动作业我为同学们设置了一个颁奖会的情境,围绕情境设计了三个活动,先让同学们分析人物形象和他们的品质,再赏析文章语言,感受作者“悲”“愤”的感情,最后写颁奖词。
设计活动的时候考虑到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只是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加以引导。
课下完成活动设计作业后我进行了反思,高二的学生思维活跃,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同时也缺乏苦难的体验,缺少困难生活的思考,对于 30年代的军阀混战更是只能从教科书上了解零星半点,对文字难以产生积极的兴趣。
中间这些活动让学生主持,会更好地调动学生,更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敢于放手,让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