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学科的融合人教版新课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论文-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学科的融合人教版新课标

21世纪将是不同领域科技创造性融合的时代,在教育上重视和加强基础教学,要求课程要综合化。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课程融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新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有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以及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

基础教育的实质,就是围绕着人文教育这种“精神底色”,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是,在目前的教育实施过程中,却都忽视这种“精神底色”的存在,结果就产生出素质教育面临的最大障碍:每一学科都各自为政,每一学科都自命不凡,每一学科都力有不逮。学而不能思,师生无不疲于奔命,但却丝毫无助于整体性的建立。甚至很少有人认识到这一事实:尽管知识的对象千差万别,但知识的各种形式总是显示出内在的统一性。意识不到这种统一,则无法洞察学科门类背后的原动力,以致事实不能还原为生成,结果不能回溯到过程,学科教育也不能成为重组和还原知识原初状态的综合构造活动。现实中,历史不过是时间、事件的机械罗列;数学终归是一堆乏味的公式符号:语文就是字、词、句、段、文;音乐等于视唱;美术等于绘图……一切都局限于互不相关的表象之下,既看不到知识存在的理由,也无法认识不同领域的融合,更谈不上领略人类智慧固有的奇情异想——这种对知识的蒙昧必将导致对世界的无知!浮士德曾说过:“去了解有哪些力量/使这个世界变为一个整体”。人文精神正是形成基础教育各学科整体化的内在力量。教育的当务之急,应倾向于立足当前现实,加强学科融合,苦练“横跨”、“透视”两层功夫:“透视”是从纵向上找到知识以智慧所表现的人文意义;“横跨”则是把这种意义推广到其它领域进行比较,形成创新思维。笛卡尔一语道尽这种融合的全部理由:“太阳光不会由于照耀在不同的事物上就被分化成不同的东西。”语文学科就是这样一门人文性的综合性课程,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文章,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与思想品德、数学、

自然、社会、体育、劳动等学科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思维方式、知识背景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学科融合是完全必要的,也是有可能实现的。

那么,在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中,尤其在课堂教学中的融合,语文扮演怎样的角色?怎样才能使语文的学习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弄清这些问题对于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试运用相关的研究成果以及在教学中的实践,研究和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学科的融合。

一、让学生真心想想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学生的品德修养……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语文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学科。阅读教材的内容都富有思想性,语文教师犹如一个播种者,一个耕耘者,应该在儿童的心田里及早地撒下闪烁着爱国主义思想光辉的种子,让它们开放出美好的情操之花,结出丰硕的道德行为之果。在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应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尤其是语文教学。从“文以载道”的关系来说,“文”是“道”的形式,“道”是“文”的内容,而爱国主义教育,则是“道”的重要部分。而祖国语言又反映了我们民族的精神生活的全部历史,是民族智慧的结晶。祖国语言的美好、伟大和表现力,对儿童的影响,似涓涓细流,隽永而深长。通过祖国语言的学习,儿童的情感、思想和境界会变得高尚起来,所以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语言是“伟大的人民导师”。因此,在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顺理成章的,更何况,通用小语教材本身,又编排了那么多内容丰富的有关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呢!应该说,通过语文教学,满怀激情地对儿童进行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这是小学语文老师责无旁贷的义不容辞的使命。当学生沉浸于《桂林山水》、《五彩池》的美丽风光时,当学生为《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狼牙山五壮士》的牺牲精神感动时,教师就应该充分利用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将教材深挖一步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学生。

如教《军民一家》,在学生感受到雷锋叔叔把大嫂当作自家人,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之后,想一想,你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有过雷锋叔叔这种助人为乐的行为吗?从而进一步挖掘学生心中的品质潜能,提高其品德素养。

二、让学生潜心查查

语文课文中的许多内容涉及到地名、方位、周边环境、历史背景等。课前可以让学生查阅地理图册、历史教材等资料,了解有关的知识介绍,为学习、理解课文做好准备。

如《五彩池》一文中提到五彩池位于四川藏龙山,在预习课文的过程中学生对“藏龙山”中“藏”字的读音产生疑问,认为应该读“西藏”的“藏”,理由是四川是藏族聚居的地方,因此藏龙山是取西藏之意。面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了解藏龙山的地理位置、海拔等具体情况,知道藏龙山海拔4300多米,云雾缭绕,深林密布,如同一条巨龙藏于山中,由此得名“藏龙山”。通过这样的学习,也对后来学习五彩池的形成原因,以及理解五彩池的神奇起到了帮助作用。

如《纸的故事》一文,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去课外查阅有关纸的一些知识,查阅纸的历史,纸的种类,有些何用途,又有哪些特点,这样既开拓了视野,也能使学生对纸有更深的了解,更快捷地掌握课外的信息资料,有助于对课文的学习。

学习了《蝙蝠与雷达》后,教师可以布置一道开放题:“人们根据(……),发明了(……)。”通过这道做不完的题目意在鼓励学生课外搜集仿生学知识。在这种信息集成式作业完成过程中,学生处于大语文的学习状态,视野得到了开拓,信息处理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让学生用心做做

科学与人文的两极分化倾向,是很发人深省的。专业研究并不是科学探索的全部内容,在真正意义上,科学探索是对真、善、美三位一体的追求。成为某一方面的专才,并不是我们教育的全部目标。马克思特别强调,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分化具有受历史制约的暂时性,并且预言:“自然科学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同样,关于人的科学将包括自然科学;这将是一门科学。”他提出的有关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至今仍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打破人文与科技的领域,强调文理交融,在把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今天,不但有针对性,而且有紧迫性。

语文课文中介绍了许多自然科学知识,这时不妨让学生做个实验,将科学同语文结合起来。

如《赵州桥》一文中提到:“桥长50多米,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