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膈淋巴瘤影像学诊断
纵隔肿瘤的X线诊断
7 4 ・ 中华医学写作杂志 6
20 02年
第 9卷第1 0期 c n 】岍 0 me w 1 g 2 0 , o 9N 0 h 0 f d 力’ 02 V l 。1 n
D an s i oi o —ry o eis n lu o g s fX a frm dat a m r i t
2 3 支 管囊肿
2俐. 】前上 纵隔 传 =
崔 常霉.} r 纵疆f 多 为淋 巴瘤 娄. - 瘩
轻 窖 翳. ’t 托 故 、 置内
x 线 均 表 现 为椭 圃 形 j . 廓 光 滑 . 轮 帝 嘤 均 匀.丘舟 ¨, 、 . 、 餐 蝓 矗 I 4七 钡 l
块 。3侧 内 部 可 见 钙 化 点 。 直 径 在 4 ~
2 1 胸 腺瘤 .
例表 现为边 缘 清晰 、 密度均 匀 、质地 柔 软的肿块 , 在透视下作 霖呼 吸运 动时, 纵 隔形态的改变而有 明显 变形。B超示 圆 形或椭圆形低 回声 肿块 . 边缘 清晰, 包膜 完整 。1例肿 瘤较 大, 直径 约 9m. c 呈分 叶状 , 手术证实为恶性 胸腺瘤 2 2 畸胎 瘤 6倒. 位于前 纵隔近 主 均 动脉弓处 , 直径 5 4m。其 中 3 ~1 c 例边 缘 光滑 . 内部可见 不规 则钙化, l例 内部 可 见牙齿影 , 2例轮廓清晰 呈分叶状. 其内 密匿较淡 . 似有 囊 腔 B超显 示 4侧 为
丰 丙晓
主题词
孟艳 红 中铁 十四局一 处职工 医院 山东 日照
260 780
纵 隔; 肿摘 : x线( dat a tmo;X ry mei i ; u r a ) sn
中国国 书馆分类号 摘 要
R 3 745
纵隔疾病影像学诊断课件
13
胸内甲状腺肿
CT表现:
特定部位:上纵隔胸骨后气管周围 与颈部甲状腺的关系:冠、矢状显示与颈部甲
状腺相连 密度特征:密度较高、不均,见囊变、出血、
钙化 强化表现:明显持续强化
14
正常甲状腺
15
甲状腺肿胸内延伸
胸内甲状腺肿
霍奇金病 (HD):淋巴结侵犯为主,结外受累少 非霍奇金淋巴瘤 (NHL):跳跃式侵犯,广泛,结
外受累多
58
淋巴瘤
临床表现 临床上霍奇金病多见,以侵犯淋巴结为主,常起 自颈部,青年多见,其次为老年。而非霍奇金 淋巴瘤常呈跳跃式,就诊时病变常已广泛,结 外器官多已受累,青少年多见,其次为老年 早期常仅触及淋巴结增大,中晚期常出现发热、 疲劳、消瘦等全身症状。气管、食管或上腔静 脉受压时出现相应症状
59
淋巴瘤
影像学表现
X线:纵隔增宽,上纵隔为著,边缘分叶
CT:
纵隔间隙内淋巴结肿大,分散或融合呈块;压迫 邻近结构变形、移位
密度均匀或不均,可伴坏死,钙化少见
增强检查呈轻度强化
可侵犯胸膜、心包、肺
MRI表现:等T1WI ,中高T2WI信号
60
淋巴瘤 右纵隔明显增宽,边缘清楚呈分叶状。 侧位上气管前后密度增高,气管后带增宽
30
胸腺瘤
临床表现 纵隔肿瘤的一般表现 约30~50%胸腺瘤出现重症肌无力 重症肌无力患者中15%有胸变上窄下宽(液体重力作用)
31
胸腺瘤
CT表现:
类圆形,可有分叶,可有囊变 多位于前纵隔中部,位于中线一侧或两侧 增强检查近似均匀性强化 恶性胸腺瘤浸润性生长,边缘不规则,可
43
纵膈肿瘤影像诊断(干货分享)
前纵隔:胸腺瘤、胸腺癌、 胸腺脂肪瘤、畸胎瘤、淋巴管瘤、 胸骨后甲状腺肿 、部份淋巴瘤 可出现于前纵隔。 中纵隔;纵隔淋巴瘤 (霍奇金 病和非霍奇金淋巴瘤)、食管囊 肿、支气管源性囊肿 、心包囊肿等。 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肠源性 囊肿等。
2020/12/15
5
常见的原发性纵隔疾病
• (一)胸内甲状腺肿 • (二)胸腺瘤、侵袭性胸腺瘤 • (三)畸胎类肿瘤 • (四)淋巴瘤 • (五)神经源性肿瘤 • (六)纵隔其它少见肿瘤及囊肿
2020/12/15
7
临床表现 部分病人有胸闷、胸胀,或甲状腺功能亢进表现 瘤体增大压迫气管出现呼吸困难、喘鸣 压迫上腔静脉引起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 压迫食管引起吞咽困难
2020/12/15
8
影像学特征
X线:前上纵隔增宽,圆形或椭圆形高密度影,随吞咽上下活动,向一侧或两侧突出,上缘 可延伸至颈部,部分病例有钙化。气管受压、变形移位,严重时食管受压移位
50
纵隔其它少见肿瘤及囊肿
支气管囊肿 食管囊肿 心包囊肿 囊状淋巴管瘤,胃肠源性囊肿,神经肠源性囊肿,雄导管囊肿(罕见) 脂肪瘤,纤维瘤,黄色瘤等
各类囊肿都有一定的好发部位,如支气管囊肿多位于隆突下支气管旁与气管旁,心包囊肿 多位于心膈角区,胸腺囊肿多位于前上纵隔胸腺部位,食管囊肿,神经肠源性囊肿与胸导管 囊肿等多位于后纵隔等
纵隔淋巴结肿大以前纵隔、支气管肺组、气管支气管组多见,可融合成块。
2020/12/15
32
影像学表现
X线:纵隔增宽,上纵隔为主,边缘呈扇贝样、锯齿状,侧位片纵隔密度增高
CT:纵隔淋巴结肿大,前、中纵隔最多见,融合或分散存在,密度均匀或少数中心坏死液 化,常为双侧分布,分叶明显,增强轻至中度强化;放疗后出现钙化可伴有胸腔积液、胸 膜结节、心包积液、肺内肿块
纵隔疾病影像表现
胸内甲状腺肿 Intrathoracic Goiter
病理与临床
胸内甲状腺肿为颈部甲状腺肿大经
胸骨后延伸至上纵隔,多位于胸骨 后方、气管前方和气管旁。病理包 括甲状腺肿、甲状腺囊肿或腺瘤。
X线表现
胸骨后甲状腺肿位于前上纵隔,肿
块向一侧突出,较大者向两侧突出, 上端与颈部肿大软组织影相连续。 气管受压侧移位和后移位。 肿块可随吞咽动作上下移位。
胸部正位片(A)示中侧纵隔影增宽;
CT(B)示右前纵隔胸骨后方肿块,可 见点状钙化,升主动脉受压向左后移位
主动脉弓前方类圆形略低密度肿块,
边界清楚
侵 袭 性 胸 腺 瘤 。 CT 不 同 层 面 像 ( A 、
B),显示胸骨后方肿块,与纵隔大血管 分界不清,呈侵袭性生长来自侵 袭 性 胸 腺 瘤
T2WI(A)示左前纵隔肿块,呈不均匀高
信号;T1WI(B、C)肿块呈等信号,其 内可见流空血管影,大血管受压向后移位
T1WI(A)示右前纵隔肿块,与前纵隔脂
肪分界清楚;冠状位像(B)清楚显示肿 块位置及与大血管结构的关系
MRI轴位T1WI(A),示左前纵隔椭圆
形肿块,呈低信号,边界清楚;轴位 T2WI(B),肿块呈中等高信号
内三个胚层组织,内可含体内任何器官 的组织成分,软骨、骨和牙齿较多见, 瘤内可有囊性变。此型有一定的恶性倾 向。临床多无症状。虽然出生时已存在, 一般多到青中年时期才被发现。肿瘤较 大者可有胸闷或胸骨后疼痛。
X线表现
通常为圆形或类圆形肿块,多向一侧纵
隔突出;边缘清楚,可呈大分叶状;囊 壁呈弧形或蛋壳样钙化。 密度较淡而不均匀,瘤内可有散在不规 则钙化,亦可见短杆状骨骼或牙齿影, 为畸胎类肿瘤较特征性表现。 肿瘤短期内增大应疑有恶性改变的可能, 但仍需除外肿瘤继发感染或肿瘤内出血
EBUS-TBNA诊断纵隔淋巴结肿大377例临床—影像—病理分析
目录中文摘要 (1)英文摘要 (5)英文缩写 (11)研究论文 EBUS-TBNA诊断纵隔淋巴结肿大377例临床-影像-病理分析前言 (12)材料与方法 (13)结果 (15)讨论 (28)结论 (32)参考文献 (33)综述纵隔淋巴结肿大的病因及诊断方法 (36)致谢 (48)个人简历 (49)EBUS-TBNA诊断纵隔淋巴结肿大377例临床-影像-病理分析摘 要目的:通过分析377例行支气管内超声引导下经支气管针吸活检(En dobronchial ultrasound-guided transbronchial needle aspiration,EBUS-TB NA)的纵隔淋巴结肿大患者的临床及其病理资料,探讨纵隔淋巴结肿大的病因及疾病谱,同时比较导致纵隔淋巴结肿大不同疾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为纵隔淋巴结肿大的病因及诊治提供依据。
方法:以2014年1月至2019年9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应用EBUS-T BNA行纵隔淋巴结穿刺的37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史、病例记录等临床基础资料,综合气管镜资料、肺部影像学资料及EBUS-TBNA病理诊断结果,分析纵隔淋巴结肿大的病因及疾病谱,同时将所有病例分为良性病变组与恶性肿瘤组(恶性肿瘤组为EBUS 病理找到明确肿瘤细胞),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肺部影像学特点。
结果:1.一般资料:共入组377例行EBUS-TBNA的纵隔淋巴结肿大的患者,其中男性226例,女性151例,年龄范围15-90岁,平均年龄(59.1 4±13.37)岁。
377例患者经EBUS-TBNA共穿刺纵隔淋巴结508个,共计穿刺1037针,每个患者平均穿刺1.35个淋巴结,每个淋巴结平均穿刺2.04针,每个患者平均穿刺2.75针,穿刺的纵隔淋巴结包括2R、4L、4 R、7、10L、10R、11L、11R、12L、12R组。
最常穿刺的淋巴结、穿刺的针数最多的淋巴结均为第7组,其次为4R组淋巴结。
纵隔肿瘤影像诊断( 讲义)
纵隔原发肿瘤和肿瘤样病变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与其大小、部位、性质和生长 方式等相关
上腔静脉受压:头颈面部水肿 气管受压:干咳、气急 膈神经受压:膈麻痹 喉返神经受压:声嘶
纵隔原发肿瘤和肿瘤样病变 影像学表现
纵隔原发肿瘤和肿瘤样病变
纵隔原发肿瘤(primary mediastinal tumor)的种类 繁多。据文献报道,发病率居前六位的有:
①神经源性肿瘤; ②恶性淋巴瘤; ③胸腺瘤; ④畸胎瘤; ⑤胸内甲状腺肿; ⑥支气管囊肿。
纵隔原发肿瘤和肿瘤样病变
纵隔肿瘤的好发部位
纵隔原发肿瘤和肿瘤样病变
1.前纵隔肿瘤 (胸腺瘤、畸胎瘤及胸内
甲状腺肿)
胸腺瘤 Thymoma
是前纵隔最常见的肿瘤,约占前纵隔肿瘤的 50%。多数为成年人。
最常见发生部位是前纵隔中部,其次是上 下部。临床上胸腺瘤约25%出现重症肌无力。 胸腺瘤分为非侵袭性和侵袭性。
缔组织的总称。其前界为胸骨,后界为脊 柱胸段,两侧为纵隔胸膜,上界为胸廓入 口,下界为膈肌。 2、纵隔内的器官和组织:
心脏、大血管、食管、气管、神经、 胸腺、胸导管、淋巴组织和结缔脂肪组 织。
纵隔的影像解剖及分区
3、纵隔侧位分区: 纵隔的分区在判断纵隔
肿块的来源和性质上有着重要意义
三分法
(前)胸骨之后,心脏
病灶内钙化、
骨骼或脂肪 瘤灶与周围结构关系不清, 有诊断意义 浸润性生长提示恶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畸胎类肿瘤
主要诊断依据:
多位于前纵隔心 脏与大血管交界处, 密度不均,瘤灶出现 钙化、骨骼或牙齿及 脂肪等组织成分,多 可明确诊断。
纵隔原发肿瘤和肿瘤样病变
纵隔淋巴瘤诊断标准
纵隔淋巴瘤诊断标准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纵隔淋巴瘤是一种较为少见但危害严重的疾病,诊断准确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CT报告显示纵隔多发小淋巴结
CT报告显示纵隔多发小淋巴结CT检查是一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可以帮助医生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全面的了解。
最近,我接受了CT检查,并从报告中得知,我的纵隔出现了多发小淋巴结。
这让我感到有些担忧,因此我开始了解有关纵隔多发小淋巴结的相关知识。
首先,我了解到淋巴结是人体内的重要免疫器官,它们在保护机体免受外界侵害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淋巴结分布在全身各个部位,包括颈部、腋窝、腹股沟和纵隔等处。
而纵隔是位于胸腔内的重要部位,其中的淋巴结异常情况可能会影响呼吸和循环系统的正常功能。
其次,我了解到纵隔多发小淋巴结可能是由多种疾病引起的。
比如炎症、感染、结核病、淋巴瘤等都可能导致纵隔淋巴结的异常增生。
因此,对于我来说,需要进一步的检查和诊断,以确定引起纵隔多发小淋巴结的具体原因。
在了解了相关知识后,我决定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医生根据我的CT报告,安排了进一步的检查,包括淋巴结穿刺活检、PET-CT等,以明确诊断。
在等待诊断结果的过程中,我也开始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心态,合理饮食,适当运动,避免过度焦虑和紧张。
最后,经过一系列的检查和诊断,我得知自己的纵隔多发小淋巴结是由结核病引起的。
医生根据我的具体情况,制定了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包括抗结核药物治疗和定期复查等。
我也在医生的指导下,积极配合治疗,同时加强营养,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通过这次经历,我深刻体会到健康的重要性,也明白了及时发现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性。
同时,我也意识到了对于疾病的认识和了解的重要性,这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疾病,也可以提高我们对于健康的重视程度。
总之,纵隔多发小淋巴结是一种常见的疾病表现,但具体的原因和治疗方案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而定。
如果发现自己出现类似情况,一定要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不要盲目恐慌和焦虑。
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也是非常重要的。
希望我的经历可以给大家一些启发,也希望大家能够重视自己的健康,及时发现和治疗疾病,让我们共同保持健康的身体和积极的心态。
纵膈肿瘤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
纵膈肿瘤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纵膈肿瘤影像诊断(Imaging diagnosis of mediastinal tumor)思维导图~纵隔(mediastinum)病变为起源于纵隔和(或)累及纵隔内结构的病变,其形态复杂,病理类型多样,可分为肿瘤性和非肿瘤性疾病纵隔病变及肺内病变均可引起纵隔形态、密度和位置改变。
甲状腺肿(Goiter)·原发(迷走胸内甲状腺)甲状腺组织迁徙异常,与甲状腺分离,由胸内血管供血·继发(胸骨后甲状腺肿)甲状腺腺体弥漫或不对称增大胸腔内延伸,主要由颈部血管供血·病理甲状腺增生、甲状腺囊肿、甲状腺腺瘤影像表现·胸廓入口水平气管移位·肿块经上纵隔延伸到颈部·75%源于峡部及下叶,气管前方或侧方;25%源于甲状腺下部侧后面,气管后方;·边缘光滑或分叶;钙化常见·CT 高密度(含碘)70-120HU;囊变区呈低密度;增强明显强化·MRI T1WI及T2WI均略高于周围肌肉软组织,信号多不均匀,增强强化明显。
胸腺瘤(Thymoma)·胸腺上皮性肿瘤·前纵隔最常见肿瘤,成年人多见(>40岁)占所有纵隔肿瘤20%;·病理上皮细胞型淋巴细胞型混合型侵袭性、非侵袭性·临床重症肌无力(胸腺瘤15%)与胸腺相关的重症肌无力65%为胸腺增生而非胸腺瘤<30岁可见正常胸腺,侧缘应为平直或凹陷,向外膨突可考虑增生。
·将胸腺瘤分为A、AB、B三型:A型由梭形或椭圆形上皮细胞组成,缺乏核异型性,不含典型或肿瘤淋巴细胞;B型由圆形上皮样细胞组成;AB型为二者的混合表现,与A型类似,但含有肿瘤淋巴细胞;B型又按照淋巴细胞比例的增加情况进一步分为B1、B2和B3型。
同时将所有胸腺癌分为C型。
·WHO(2004)分类又将胸腺癌分为鳞状细胞癌、基底样癌、粘液样癌、淋巴上皮瘤样癌、透明细胞癌、腺癌、未分化癌等。
医学影像学10纵隔肿瘤的影像学
可有胸闷或胸骨后疼痛。
一、X 线
通常为圆形或类圆形肿块,多向一侧纵隔突出;边缘
清楚,可呈大分叶状;囊壁呈弧形或蛋壳样钙化。
密度较淡而不均匀,瘤内可有散在不规则钙化,亦可
见短杆状骨骼或牙齿影,为畸胎类肿瘤较特征性表现。
肿瘤短期内增大应疑有恶性改变的可能,但仍需除外
肿瘤继发感染或肿瘤内出血。
南方医科大学
教案
— 2012 学年 秋 季学期
所在单位 第一临床医学院 系、教研室 影像教研室 课程名称 影像诊断学 授课对象 医学影像学 2009 级 授课教师 贾铭 职 称 主治医师 教材名称 医学影像诊断学
南方医科大学教案首页
授课题目
纵隔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授课时间
教学目的 与要求
2012-12-29
教学过程教学Βιβλιοθήκη 容畸胎瘤(Teratoma)
畸胎瘤为较多见的纵隔肿瘤,发病率仅次于胸腺瘤和神经源性 肿瘤,由胚胎期胸腺始基多极化细胞脱落随心血管的发育携入胸
时间分配和 媒体选择 10 分钟 重点阐述疾病特征性的表 现,以与其它纵隔肿瘤进 行鉴别。
腔演变而成。病理通常分为囊性畸胎瘤和实质性畸胎瘤两类。囊性
HRCT 以及螺旋 CT 的应用对肺部疾病诊断带来的帮助。
有关本内容 的新进展
主要参考资 料或相关网
站
临床 CT 诊断学 李果珍主编 磁共振成像诊断学 高元桂主编
系、教研室 审查意见
课后体会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时间分配和
媒体选择
胸内甲状腺肿(Intrathoracic Goiter)
20 分钟
1、通过对疾病病理基础与 胸内甲状腺肿包括先天性胸内迷走甲状腺肿和胸骨后甲状腺肿 。影 像 学 表 现 的 对 照 分 析 ,
CT诊断中如何发现纵隔淋巴结增大
CT诊断中如何发现纵隔淋巴结增大CT检查是临床上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之一,密度分辨力较高,横断层面影响清晰度高,可以有效辅助医生诊断患者的病情。
纵隔淋巴结增大可继发于多种脏器疾病,患者可因淋巴结肿大压迫食管导致吞咽困难、可因淋巴结肿大压迫气管导致呼吸困难,并且患者多伴有全身性淋巴结肿大,贫血、不规则发热等症状,此病病程较短,症状发展较快。
CT检查对于纵隔淋巴结增大比较敏感,5mm以下的淋巴结也可通过CT检查发现,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要明确是否为纵隔淋巴结增大,还必须了解容易肿大的部位,避免将其他结构增大,误认为纵隔淋巴结增大。
下面就给大家详细讲讲在CT检查诊断中,如何确认是否为纵隔淋巴结增大。
哪些因素可导致纵隔淋巴结增大?纵隔淋巴结肿大的原因有很多,可能为淋巴结核、淋巴结慢性炎症、淋巴瘤及肺部肿瘤引起的纵隔淋巴结肿大。
如果出现纵隔淋巴结肿大,需要查看是否有肺部其他部位肿块,如果有肺部占位则需进行穿刺或者行病理学检查以明确是否为肺部肿瘤或者肺转移癌等。
如果没有其余肺部肿块,则需进行肿大淋巴结活检以明确病理。
纵隔淋巴结肿大会对周围组织产生压迫而引起胸闷、上腔静脉压迫、头面部肿胀等症状,如果不及时治疗症状会进一步加重。
纵隔淋巴结多大算大?目前,临床诊断中认为正常淋巴结的大小直径应在10mm以内,11-14mm属于临界性增大的范围,大于等于15mm属于病理性增大,大于20mm的淋巴结有很大风险为恶性或转移性改变。
纵隔淋巴结增大易发生在哪些部位?要通过CT检查诊断是否为纵隔淋巴结增大,首先必须要了解纵隔淋巴结容易发生在哪些部位,这样可以最大限度避免误诊,避免影响患者治疗。
1.气管旁。
气管胖的纵隔淋巴结增大多位于气管右前方,一般情况下处于气管和头壁静脉间或者气管和上腔静脉间,极少数位于气管正前方。
2.隆突下区。
隆突下区指的是气管隆突下的部位,纵隔淋巴结增大多位于支气管分义部或者分义下部的前方或者后方。
3.奇静脉区。
纵隔恶性淋巴瘤的CT表现
me t f R d oo y,tePep e s i lo h j i n Z u iPrvn e hja g 3 0 ;2 n a ilg o h o lsHop t f Z u iC t i h j o ic ,Z ein 1 8 0 .De a t n a y 1 pr me t o d oo y,Z o g h nHop tl f Ra ilg h n s a s i ,Fu a iest S a g a 2 0 3 a d nUnvri y, h n h i 0 0 2
is i a ng pe f r a c . e h d Re r s e tvean l ss o h t m gi ro m n e M t o s: t o p c i a y i ft e CT a f sato f1 ai n ntm e a tna y ph m nie t ins o m lg a dis i ll m 8 oma c s s a e whih we e c n im e ur r n rbips . Pli nd e ha e c nsw e e d ne wih t c orr c r o fr d by s ge y a d o o y a n a n nc d s a r o t 4 de e t —ow CT. Re u t :n sx o s ls I i f 1 as s wih o ki' s a e ( D )an weve wih no - o gki s a e ( N H L),ff e n c s s h ve m u tpl odu e n— 8 c e t H dg nsdie s H d t l t n H d  ̄s die s ite a e a li e n ls i cudng t e a e t l e ne r ss i e e l i hr ec s s wih fak c o i n c nt r;t e as s ha e a e r nc fs ate e du e . Elve a e ee a s ca e hr e c e v pp a a e o c t r d no l s e n c s sw r s o itd
纵隔淋巴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
纵隔淋巴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l起源于胸腺或淋巴结。
l发病高峰:20-30岁,50岁左右。
l男性多见。
l好发于中纵隔。
l对放化疗敏感。
•无痛性淋巴结肿大。
•全身症状:发热、消瘦、盗汗等。
•局部压迫症状:咳嗽、呼吸困难、吞咽困难、声嘶、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Horner综合征、呃逆、恶心、呕吐等。
•多向纵隔两侧生长。
•坏死、囊变可见,钙化罕见且多出现于放疗后。
•常伴有纵隔、双侧肺门、腋窝淋巴结及其它区域淋巴结肿大。
•推挤或包绕周围大血管、心包、气管。
•并发症:胸腔积液、心包积液、肺炎。
•增强呈均匀或不均匀中度强化。
女 36岁反复咳嗽伴胸痛1月余。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男 27岁反复咳嗽、咳痰伴气促5月余。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男 55岁右背痛半月余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l40岁以上多见,好发于左前上纵隔。
l常呈卵圆形、分叶状、轮廓不规则。
l纵隔脂肪或大血管侵犯、胸膜种植。
l坏死、囊变常见,可伴形态不一的钙化。
l增强呈不均匀较明显强化。
女 62岁体检发现前纵隔占位14天。
胸腺癌l双肺门对称性淋巴结肿大伴或不伴有纵隔淋巴结肿大,未见融合。
l肿大淋巴结多见于主动脉弓旁、隆突下、气管前腔静脉后间隙。
l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结节。
l肺泡内浸润性病变,支气管气像。
l全身其它部位非干酪性肉芽肿炎症 。
男 58岁左侧上眼睑下垂1年余。
结节病l好发于前纵隔。
l发病年龄多见于20~40岁。
l绝大多数为男性。
l可沿大血管间隙向四周呈浸润性生长。
l肿块形态不规则,体积常较大。
l肿瘤内部密度不均匀,常有坏死、囊变,钙化极少见。
l增强后肿瘤实性成分呈轻-中度强化。
男 11岁 胸痛2天。
精原细胞瘤l发病高峰:20-30岁,50岁左右。
l中纵隔多见,多向纵隔两侧生长。
l囊变、坏死可见,钙化罕见。
l常伴其他区域淋巴结肿大。
l推挤或包绕周围大血管、心包、气管;可并发胸腔积液、心包积液、肺炎。
l增强呈均匀或不均匀中度强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纵膈淋巴瘤
1.概述:
•淋巴瘤是淋巴网状系统恶性增生性疾病,起源于淋巴结和结外淋巴组织
•病理上分为HD(霍奇金病)及NHL(非霍奇金淋巴瘤)
•纵隔淋巴瘤多为全身淋巴瘤的纵隔表现,也可单发于纵隔
•以HD多见,占2/3, NHL占1/3
• NHL中以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和T细胞淋巴瘤多见
•发病年龄以20-30岁和60-80岁多见
•位于前纵隔者常见于青年人
2.WHO ( 2015)胸腺肿瘤组织学分类
3.临床表现:
·早期常无症状
无痛性淋巴结肿大
全身症状,如发热、消瘦、肝脾肿大、贫血等
·进展期(多以压迫症状为主)
气管受压,产生气促和胸部不适等
上腔静脉受压,出现颈静脉怒张和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表现等
喉返神经受压,出现声音嘶哑
迷走神经受压,出现心率减慢,甚或恶心、呕吐、胃酸增加等
交感神经受压,出现Horner综合征(瞳孔缩小,眼球内陷,上睑下垂、面部无汗等)
膈神经受压,出现膈逆、膈麻痹及矛盾运动等
肋间神经受压,出现放射性疼痛;
4.影像学表现——X线
正位片上可见纵隔影对称性增宽,呈波浪状;侧位片病变位于中纵隔上中部、气管及肺门区
5.影像学表现——CT
CT表现
•前、中纵隔多发淋巴结肿大,多呈对称性,常融合成块
•常伴有双侧肺门、腋窝淋巴结及其它区域淋巴结肿大
•多呈均匀软组织密度,分叶状
•推挤或包绕周围大血管、心包、气管
•坏死、囊变可见,钙化罕见且多出现于放疗后
•增强呈轻-中度均匀强化
外侵表现
•浸润肺组织:结节肿块型、肺炎肺泡型、间质型
•侵犯胸膜和心包:可形成胸腔积液、胸膜结节和心包积液•侵犯胸骨和肋骨:可引起骨质破坏
F-35Y胸闷,伴阵发性干咳
T淋巴母细胞白血病/T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
F-32Y反复咳嗽1月余,胸痛8天
原发性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
F-17Y体检发现前纵隔占位
原发性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
M-20Y体检发现前上纵隔占位
非霍奇金淋巴瘤,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可能性大
6.影像学表现——MRI
• MRI对软组织的分辨率非常高,能够较好地反映出病灶中的成分变化
•对于纵隔淋巴瘤而言,其有浸润性的特点,因而这类患者的淋巴结在 MRI 图像上会呈现出相互浸润和融合的特点,形成团块状。
而结节病患者的病灶,类似炎性病变,淋巴结之间可黏连融合成为葡萄样和串珠状的改变。
•结节病病灶主要是上皮样非干酪坏死性肉芽肿,其中也有较多脂质包涵体,脂质含量较高,能够明显缩短T1弛豫时间,因此结节病患者的淋巴结会呈现出稍短T1信号。
另外由于脂肪组织的压抑作用,结节病患者会出现等T2或稍长T2信号。
7.鉴别诊断-侵袭性胸腺瘤或胸腺癌
F-35Y 咳嗽、咳痰1月余,面部浮肿8天
•发病年龄
•对称性/偏侧性
•囊变、出血、坏死和钙化
•强化程度
•相邻淋巴结肿大
•胸膜或心包结节或肿块样增厚
•肺内侵犯
8.鉴别诊断-结节病
•多系统多器官受累的肉芽肿性病变
•双肺门对称性淋巴结肿大,伴或不伴纵隔淋巴结肿大,不发生融合•肿大淋巴结多见于主动脉弓旁、隆突下、气管前腔静脉后间隙•肺内表现:沿淋巴管道分布的微结节、肺实变、肺纤维化等
•全身其它部位非干酪性肉芽肿炎症
F-32Y体检发现纵隔淋巴结肿大3天
慢性肉芽肿性病变伴多核巨细胞反应
9.鉴别诊断-生殖细胞肿瘤
•发病年龄:儿童及青少年
•良性畸胎瘤较易诊断:边界清楚,密度混杂,含多种组织(如水样
成分、脂肪、钙化或骨化、毛发)
•恶性生殖细胞肿瘤较难与淋巴瘤鉴别:
·精原细胞瘤:年轻男性,好发于前纵隔,肿块体积较大(生长较缓慢),形态不规则,沿大血管间隙向周围呈浸润性生长,肿瘤内部密度不均,常有坏死、囊变,钙化极少见,增强后肿瘤实性成分呈轻-中度强化·卵黄囊瘤:年轻女性,多有AFP升高;常在纵隔内呈偏侧性生长M-11Y 胸痛精原细胞瘤伴大片坏死
10.鉴别诊断-中央型肺癌
•中央型肺癌常与肺门及纵隔肿大淋巴结融合成块,或被继发不张的肺叶包裹,形态类似纵隔肿瘤
•但与纵隔肿瘤仍有不同,癌肿因生长速度不均、浸润生长和瘤周间质反应性改变,使瘤-肺交界面仍常有分叶和毛刺
•肿瘤所造成的支气管狭窄或闭塞,肺内阻塞性改变
•肿块及肿大淋巴结密度不均,多有坏死
M-63Y刺激性干咳2月余痰中带血10余天
肺浸润性癌,非小细胞癌可能性大
11.小结:
·发病年龄以20-30岁和60-80岁多见
·X线表现:纵隔影对称性增宽,呈波浪状
·CT表现:前、中纵隔多发淋巴结肿大,融合成块,密度均匀,增强呈轻-中度均匀强化,包绕大血管
·常伴其他区域淋巴结肿大
·外侵表现:肺部浸润、胸膜积液、心包积液或结节、邻近胸骨或肋骨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