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典型病例分享——前纵隔淋巴瘤
纵隔囊性淋巴管瘤7例诊疗体会
床症状不典型 、 影像学检查缺乏特异性 , 因而诊 断较为 困难 、
易误诊 。19 9 0年 2月 ~20 0 8年 1 , 2月 我院共 收治 7例纵 隔
囊性 淋 巴 管瘤 患 者 。 现将 诊 治 体 会 报 告 如 下 。
瘤, 5例囊 内液体呈淡 黄色 、 呈淡红 色、 1例 1例呈 暗红色 。2
例肿物边界清晰 , 完整包 膜 , 膜菲 薄 ; 有 包 5例肿 物包 绕 、 压 迫相邻 血管。完 整切 除 1例 , 分块 切除 6例 , 中颈胸联 合 其 切除 2例。无手术 死亡 及严 重并 发症 。术 中出血 8 0~10 8 m 。术后病 理诊 断均为淋 巴管瘤 。术 后胸 腔引流 管放 置时 l
发 现 至 手术 切 除 时 间 为 2 0d~1 。 均 在 外 院 误 诊 , 诊 时 年 误
间为 2 ~1年 , 0d 误诊为支气管囊 肿 2例 、 食管囊肿 1例 、 恶
均 7 3m 。随访 2个 月 ~1 4 l 7年 , 无复发 。
性肿瘤 l 胸腺瘤 1 、 例、 例 血管瘤 2 。 例
山东医药 2 1 年第 5 卷第 3 期 01 l 7
质量评分表 。症状 观 察表 主 要包 括尿 频 、 急 、 痛、 尿 腰 下腹 痛、 血尿 的发 生情 况 , 活质量评 分表采 用 良性前 列腺 增生 生 症的生活质量评分 表。采用 S S 1 . P S 10软件 包行数 据分 析 , 两组间率 的比较采用 检验 , 生活质量评 分采 用 t 检验 。P ≤0 0 .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 留置双 J管症状 :0 ① 10例 中, 除观察 组 中有 1例 外科 医生会首选输尿 管镜碎 石术 作为输尿 管结石 的治疗 方
纵膈肿瘤典型案例分析
常规术后误区: 术后快速补液 纵膈手术 肺部损伤小
及时听诊发现
听诊:双肺大量痰鸣音 ??? 生命体征正常??? 考虑:急性肺水肿非典型期 分析:术中失血多 快速输血 补液 手术对肺的牵拉 胀肺等损伤 病人基础体质差
纵隔肿瘤术后
病情观察病例分享
病情观察
视 触 叩
听
病例汇报
陈。。 女 47岁 无自觉症状 既往体健 社会支持差 纵膈肿瘤
纵膈的范围
前界:胸骨
后界:脊柱胸段
两侧:纵隔胸膜
上:胸廓上口 下:膈
分区
上纵隔 下纵隔
下纵隔
前纵隔
中纵隔
后纵隔
纵膈肿瘤的症状
1、呼吸道压迫症 2、神经系统症状, 交感神经受压表现为霍纳氏综合症:由于交感神经中枢至 眼部的通路上受到任何压迫和破坏,引起瞳孔缩小、眼球 内陷、上睑下垂及患侧面部无汗的综合征。; 喉返神经受压表现为声音嘶哑;累及膈神经引起呃逆、膈 肌麻痹。 肋间神经侵蚀时,可产生胸痛或感觉异常。 脊神经压迫引起肢体瘫痪。
纵膈肿瘤的症状
3、心血管症状,心慌、心律不齐、面部、颈部水 肿。 4、吞咽困难,肿瘤压迫或侵犯食管引起的
特殊症状:畸胎瘤破入支气管,患者咳出皮脂物及毛 发。支气管囊肿破裂与支气管相通,表现有支气 管胸膜瘘症状。极少数胸内甲状腺肿瘤的病人, 有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状。胸腺瘤的病人,有时伴 有重症肌无力症状。
密切观察血氧波动及病人症状减慢输液滴速控制总量采取半坐卧位通知医生按急性肺水肿利尿对症处理顺利度过危险期康复出院试想班班交接听诊术前术后听诊随时听诊听诊的情况比监临床听诊对比肺占位50常规听诊组20天出院未常规听诊组28出院一个小小的听诊器yanbianendthankyou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此课件供参考
[典型病例分享]纵隔淋巴瘤
[典型病例分享]纵隔淋巴瘤男,46岁,因“干咳20余年,发现右颈部包块3天”入院。
病例特点:患者2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干咳,无胸闷、胸痛、发热等不适,未予特殊处理,近3天无意中发现右颈部融合性包块,有压痛,仍间断干咳,无发热、盗汗等不适,今日在医院行胸片示纵隔占位性病变?,右颈部包块细胞学检查示符合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建议进一步检查。
患者目前精神尚可,体力正常,食欲正常,睡眠一般,体重无明显变化,大便正常,排尿正常,为进一步检查及治疗入院。
既往史:无特殊。
入科查体:体温:36.5℃,脉搏:84 次/分,呼吸:16次/分,血压:120/70mmHg。
影像表现及分析:纵隔各间隙内见多发不规则占位,病灶密度均匀,形态不规则,呈浸润性生长,包绕大血管而血管边界清晰不被浸犯,血管周围脂肪间隙消失,增强扫描病灶呈中度持续强化,内可见小片状不强化区.鉴别诊断:1胸腺瘤恶性淋巴瘤中青年病人几乎占一半,而胸腺肿瘤一般均在40岁以上。
胸腺瘤位于前上纵隔,而霍奇金淋巴瘤也常见于前纵隔,部位不是特异性的诊断依据。
胸腺瘤有局部和全身重症肌无力,红细胞发育不良及低丙种球蛋白血症等临床特异性表现。
恶性淋巴瘤大多表现为前中纵隔多发的肿大淋巴结和融合成团块的肿大淋巴结,CT增强扫描多为不均匀强化,其中有结节样明显强化区。
胸腺瘤多表现为纵隔区密度均匀的肿块,有些伴低密度囊变和坏死区,增强扫描胸腺瘤一般表现为均匀强化。
2生殖类肿瘤成熟畸胎瘤有其典型CT表现,签别较为容易,而恶性生殖类肿瘤签别较困难,精原细胞瘤,原发性精原细胞瘤几乎全为男性,发病年龄以30-40岁从常见.卵黄囊瘤,多发生于儿童及青年,常发生于性腺,原发于纵隔者较为罕见,且多在前纵隔。
因为卵黄囊瘤可以产生甲胎蛋白(AFP),故本病病人血清中AFP的水平升高(>500U/ml),血清中AFP 水平的测定对于诊断、治疗及预后有指导意义。
纵隔淋巴瘤
纵隔淋巴瘤淋巴瘤是所有年龄患者中较常见的一种疾病。
淋巴瘤约占所有原发性纵隔肿块的15%,多为霍奇金淋巴瘤。
然而NHL占整个淋巴瘤的80-90%,依据细胞来源将其分为三种基本类型:B细胞、T细胞和NK/T细胞。
临床大多数NHL为B细胞型,占总数70%~85%。
NHL 在病理学分型、临床表现与治疗个体化分层上都比较复杂。
纵隔淋巴瘤和其他类型的前纵隔肿块之间确实存在相当多的影像表现重叠。
肿块通常表现为均匀的软组织衰减,而大肿瘤可能表现为异质性,表现为复杂的低密度衰减,表现为坏死、出血和囊变。
肿块的表面分叶是由于多个结节聚合所致。
20例纵隔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上腔静脉综合征的发生率高达35%。
胸外淋巴结病包括颈浅淋巴结、锁骨上淋巴结、下颌下淋巴结、颏下淋巴结、腮腺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和腹股沟淋巴结。
T细胞淋巴瘤在本研究中的另一个常见发现是脾肿大,63%的病例见脾肿大。
身体其他部位的大B细胞淋巴瘤平均年龄为52岁,男女比例为2:1。
相反,原发性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中位年龄在30岁左右。
女性比男性约3:2。
原发性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常表现为大而分叶的前纵隔肿块,肿块内低密度坏死区占50%,钙化灶占5%,且常常直接侵入邻近的结构。
在疾病进展或复发时可表现为向肾、肝、卵巢、肾上腺、胃肠道和中枢神经系统等实质器官的血行扩散。
CASE 1 M56 体检发现 Courtesy of ChoHee Kim, Ho Yun Lee / Samsung Medical Center.图1.胸部PA显示纵隔略增宽。
图2-3.CT扫描显示右上叶约55 mm大小的分叶肿块,累及前纵隔。
肿块呈非均匀强化,内部密度低。
图4-5.随访2个月后,呈分叶状肿块增大,内坏死部分增大。
此例为弥漫大B。
CASE 2 F33 体检发现 Courtesy of Eun-Ah Park, MD. /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Hospital, Seoul, Korea.图1.X线胸片纵隔增宽,左侧气管旁肿块。
纵隔肿瘤
纵隔肿瘤纵隔是胸腔的一部分,位于胸腔中部,其前界是胸骨,后面是脊柱,两侧为纵隔胸膜。
向上与颈部相连,向下延伸至膈肌。
其中有许多重要器官和结构,如心脏、大血管、气管、食管等。
纵隔肿瘤是一组起源于纵隔的肿瘤,包括胸腺瘤、胸内甲状腺肿、支气管囊肿、皮样囊肿、畸胎瘤、淋巴肉瘤、恶性淋巴瘤、心包囊肿、脂肪瘤、神经原性肿瘤、食管囊肿等,以良性者居多。
畸胎瘤多见于30岁以下,其余均多发生在40岁以上。
本病除淋巴肉瘤和恶性淋巴瘤多数预后良好。
由于和颈浅筋间隙相通,因此在颈部感染有可能伸展到纵隔。
此外,在胚胎发生异常可于纵隔内任何部位出现迷走组织或形成囊肿,甲状腺或甲状旁腺起源的肿瘤可移位到纵隔。
上纵隔肿瘤最常见的是胸腺瘤和胸内甲状腺瘤。
前纵隔肿瘤以畸胎样瘤较为常见。
罕见的是左后纵隔肿块可能为胸内肾脏。
纵隔分界临床上常把纵隔分作为四个区域。
1、上下分界:以胸骨角至第4、5椎间隙为分界线,以上为上纵隔,以下为下纵隔。
2、前后分界:下纵膈以心包为界分为前中后纵隔,心包前为前纵隔,心包后为后纵隔,心包为中纵隔。
前上纵隔有气管、食管、胸腺、大血管、胸导管、迷走神经、左喉返神经、膈神经及交感神经干;中纵膈有心包、心脏、升主动脉、肺血管、上腔静脉、主支气管和膈神经;后纵膈有降主动脉、奇静脉、胸导管、食管和淋巴结。
神经源性肿瘤神经源性肿瘤为纵隔瘤中最常见的一种,据国内外多组报告病例约占25~50%,常发生于肋间神经或脊神经根部。
因此,绝大多数位于后纵隔脊柱旁沟内。
在组织学上,根据组织起源通常将神经源性肿瘤分为三类:1、起源于神经鞘细胞的,有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恶性神经鞘瘤;2、起源于神经细胞的,如神经节瘤、神经节母细胞瘤及神经母细胞瘤;3、起源于副神经节细胞的。
如副神经节细胞瘤。
大多数神经鞘细胞瘤,包括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起源于高度分化成熟的雪旺(Schwann)氏细胞,通常为良性肿瘤。
这些肿瘤呈园形,有完整包膜。
术中所见肿瘤包膜均与周围组织器官外膜附着不牢。
6例前纵隔巨大肿瘤的外科治疗体会
6例前纵隔巨大肿瘤的外科治疗体会1、病人李某,男,50岁,经胸部CT检查显示右侧前纵隔有实性高密度影增强,形状规则,边界清楚,大小为10cm×8cm,位置位于右肋膨大嗯隆,是右前纵隔的肿瘤组织。
通过钻孔活检(TPNB)检查,肿瘤为恶性神经内分泌瘤,接受开放式切除手术,切除所有肿瘤组织后,行根治性分型;术后随访中,患者改善显著,治疗有效。
2、病人王某,男,32岁,经胸部CT检查显示左侧前纵隔有强烈影增强,形状不规则,边界模糊,大小为14cm×12cm,位于左肋膨大嗯隆,为左前纵隔的肿瘤组织。
通过钻孔活检(TPNB)检查,肿瘤为恶性形态细胞瘤,接受开放式局部切除手术,切除肿瘤组织后,行根治性分型;术后随访中,患者积极治疗,中西医药结合效果良好。
3、病人张某,男,46岁,经胸部CT检查显示右侧前纵隔有淡黄影覆盖,形状不规则,边界模糊,大小为10cm×8cm,位于右肋膨大嗯隆,为右前纵隔的肿瘤组织。
通过钻孔活检(TPNB)检查,肿瘤为恶性腺瘤,接受开放式局部切除手术,切除肿瘤组织后,行根治性分型;术后随访中,患者病情稳定,外科治疗及早期干预良好。
4、病人孙某,男,51岁,经胸部CT检查显示左侧前纵隔大小为12cm×7cm、形状不规则、边界模糊,位于左肋膨大嗯隆,为左前纵隔的肿瘤组织。
通过钻孔活检(TPNB)检查,肿瘤为恶性soft tissue tumor,接受开放式total resection手术,切除肿瘤组织后,行根治性分型;术后随访中,患者恢复良好,精准化治疗有效。
5、病人陈某,男,56岁,经胸部CT检查显示右侧前纵隔有实性高密度影增强,形状不规则,边界模糊,大小为14cm×10cm,位于右肋膨大嗯隆,是右前纵隔的肿瘤组织。
通过钻孔活检(TPNB)检查,肿瘤为恶性肿瘤,接受开放式根治手术,切除肿瘤组织后,行根治性分型;术后随访中,患者恢复痊愈,外科手术治疗及生活饮食调节能预防残疾和相关疾病。
【病例分享】2例前纵隔生殖细胞肿瘤诊治经过
【病例分享】2例前纵隔生殖细胞肿瘤诊治经过例 1 任EQ,男,14岁(2013年)2013-11-15,以胸闷、右侧胸痛2年余就诊,胸部CT发现右前上纵隔占位,心包及双侧胸腔积液。
穿刺病理(经会诊):恶性肿瘤,符合生殖细胞肿瘤。
免疫组化:Syn(灶+),Cga(灶+),CD56(-), CD117(+), PLAP(+), EMA(灶+), CD99(+), Bcl-2(-)。
于2013-12-5 ~ 2014-2-14,“博来霉素+依托泊苷+顺铂”化疗4周期2014-3-11“依托泊苷+顺铂”方案化疗 1 周期。
化疗前血中AFP为:6061 ng/ml,2 周期化疗后降至16.86 ng/ml。
β-HCG 在正常范围内。
之后,纵隔病变 DT 50Gy/25 次放疗照射。
2014-8-12的PET-CT示:右侧前纵膈软组织肿块边缘代谢稍活跃。
后定期复查,治疗结束后至今随访2年半,残留组织块有渐退缩趋势。
以下为纵隔肿瘤治疗前、治疗过程中和当前的CT:例 2 来XJ,男,30岁。
胸闷1月余,CT发现(2016-10-15):上纵隔占位。
穿刺病理示(2016-10-20):生殖细胞瘤。
免疫组化:OCT-4(+), PLAP(+), CD117(+), Desmin(-), EMA(+), CK(+), P63(-), LCA(背景+), S-100(-), Syn(-), CgA(-), CD56(+), CD99(-), Ki-67(+约80%)。
周围血中AFP和HCG均在正常范围以内。
于2016-11-1到11月25完成“VP-16 0.2g d1-4 + DDP 40mg d1-4 ”2周期化疗。
确诊时、第2周期化疗刚结束时肿瘤:。
前纵隔不同病理类型淋巴瘤的CT特征分析
前纵隔不同病理类型淋巴瘤的CT特征分析目的对前纵隔不同病理类型淋巴瘤的CT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临床诊断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方法抽取在2005年5 月1日~2013年10月1日我院收治的前纵隔不同病理类型淋巴瘤患者150例,对其临床资料与相应CT影像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
结果本组患者病理类型包括:霍奇金淋巴瘤者8例,T细胞淋巴瘤30例,大B细胞淋巴瘤96例,滤泡细胞性淋巴瘤者8例,边缘区B细胞型淋巴瘤者8例;CT表现为前纵隔肿块,不同病理类型者CT表现存在差异。
结论在采取CT技术对前纵隔淋巴瘤进行诊断时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且不同病理类型的CT表现存在差异,这对临床鉴别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关注。
标签:前纵隔淋巴瘤;病理类型;CT征象;临床诊断;鉴别在临床上,淋巴瘤为纵隔常见的一种肿瘤,放疗与化疗对其均较敏感,多数患者均需接受手术进行治疗,因此术前的明确诊断对于手术方案的实施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显示[1],针对中纵隔淋巴瘤而言,其诊断相对较为容易,但是前纵隔淋巴瘤的误诊率却相对较高。
近几年CT技术得到了良好发展,使其在临床诊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曾有文献报道[2],CT在前纵隔淋巴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显著。
本次研究中出于对前纵隔不同病理类型淋巴瘤的CT特征进行分析探讨的目的,对我院收治的前纵隔淋巴瘤患者的CT影像资料展开了回顾性分析,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中资料来源于我院收治的临床确诊前纵隔淋巴瘤患者,抽取其中的150例作为研究对象,包括有男95例,女55例,年龄12~83岁,平均(45.8±12.3)岁,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胸闷、咳嗽、心悸、气短、颜面浮肿等,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或病理结果得到确诊。
1.2方法1.2.1研究方法将以上统计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针对患者的一般情况、诊断结果、CT征象等展开回顾性,并对不同病理类型者的CT征象特征进行总结。
1.2.2检查方法所用仪器为我院现有多层螺旋CT扫描仪,扫描参数为:管电流250 mA,管电压120 kV,扫描层厚为7~10 mm,1.25 mm重组,首先对患者行常规胸部平扫,而后行增强以及局部薄层扫描,扫描时患者取仰卧位,扫描范围自肺尖至肺底。
前纵隔对称弥漫性占位病变--胸腺淋巴瘤
病史:患者,男,14岁,因胸痛、呼吸困难半月入院。
如图1-3(纵膈窗平扫轴位不同层面)图1图2图3 基础解剖影像:图4图5图6图7图4-7所示分别为4个月、9岁、27岁、55岁正常人纵膈轴位。
图4所示为4个月新生儿胸腺,黄色箭头为胸腺左叶、蓝色箭头为胸腺右叶。
图5所示为9岁小儿胸腺,棕色箭头见胸腺退化未完全。
图6-7所示为青年及老年胸腺完全退化,替换为脂肪低密度影。
图1图2图3图1-3所示CT平扫不同层面:可见前纵隔对称弥漫性肿大密度影,边界清晰,呈波浪样改变,密度不均。
气管及双侧主支气管及明显受压移位(蓝色箭头),心包见水样密度影(黄色箭头)。
双侧胸腔见水样密度影,以右侧为著,右肺体积缩小,呈软组织密度影,其内见空气支气管征(棕色箭头)。
影像诊断:前纵隔弥漫性占位病变,考虑胸腺淋巴瘤。
双侧胸腔积液,以右肺为著合并右侧被动性肺不张。
心包积液。
肺内与纵隔肿瘤鉴别:分析思路:本例首先需要判断位于纵膈与肺内位置,其分析要点参看前表,本例肿瘤最大径线位于前纵隔内,与纵膈呈钝角,明显位于纵膈内,属于典型纵膈肿瘤。
纵膈肿瘤分析按临床病史、年龄、部位、大小、形态、增强、临近组织关系进行,本例具体分析思路如下:1.临床病史和年龄:儿童,呼吸困难、胸痛入院。
提示恶性概率高,以畸胎瘤、淋巴瘤概率可能。
2.部位:纵膈肿瘤具有一定特征的分布性,前纵隔最常见多为胸内甲状腺肿、胸腺瘤、胸腺癌、畸胎瘤;中纵隔提示支气管囊肿、淋巴瘤;后纵隔提示神经源性肿瘤概率高(如图8)。
本例为前纵隔提示胸腺瘤、胸腺癌、胸内甲状腺肿、畸胎瘤可能。
本例为对称弥漫性前纵隔占位病变,提示淋巴瘤可能。
3.大小及邻近组织关系:体积较小占位效应不明显,可无症状;体积较大可有明显压迫或侵及周围临床组织结构,提示恶性可能。
淋巴瘤包绕血管但不侵犯血管。
胸腺癌及侵袭性胸腺瘤可以侵及临近组织结构。
神经源性肿瘤若出入于椎间孔,可见椎间孔有异常扩张,呈哑铃型。
本例病变体积较大,双侧胸腔积液,右侧肺不张,高度提示恶性可能。
成人纵隔淋巴管瘤7例诊疗体会
留物 形 成 的 。儿 童 、 少 年 和 年 轻 人 位 于 青 淋 巴管 瘤 是 一 种 见 的淋 巴 管 畸形 , 颈 部 或 前 纵 隔 的 淋 巴 管 瘤 因 为 有 组 织 成 分 , 以 可 视 为 先 天 性 ; 老 年 人 位 于 后 所 而
将 射 频 消 蚀 应 用 于 口腔 淋 巴 管 瘤 。射 频
1 F u L, ry GJ, ob a lJ Ber C ly TV , ta . oa i e 1 Th rcc
l mph n ima lmp a ge ts s lmp a g o y a go s,y h n i ca i ,y h n i —
实患者 7例 , 总结报 告如 下 , 对 其相 现 并
肿 瘤 的 07 ~ .% 。 目前 , 隔 淋 .% 45 纵
纵隔或 中等纵隔的淋 巴管瘤 , 为囊肿 内 纯粹为液体 , 提示 可能是继发性的 。 病理 : 巴管瘤 是高分化 淋巴组织 的 淋
一
激 光 治 疗 :一些 研 究 应 用 N : G d YA 激光 、0 C ,激 光 疗 口腔 淋 巴 管 瘤 或 ”治 外 阴 淋 巴管 瘤 , 得 一 定 效 果 , 尚无 应 取 但 用 于 纵 隔 淋 巴管 瘤 的 报 道 , 且 缺 乏 随 机 并
成 人 纵 隔 淋 巴 管 瘤 7例 诊 疗 体 会
结 果
较广泛的淋 巴管瘤 , 通常需要 进行多次切
除 。
林涛
金冰
胡述提
金 哲
7例 全 部 完 成 手 术 , 1例 发 生 乳 糜 有 胸 , 二 次 手 术 后 好 转 , 余 术 后 无 重 大 经 其 并 发 症 。7例 均 经 术 后 病 理 证 实 为 淋 巴 管 瘤 。术 后 平 均 住 院 1 0天 , 愈 出 院 , 痊 1 例 术 后 3年 复 发 , 次 丌 胸 手 术 后 好 转 。 再
【每日晨读】前纵隔肿块,淋巴瘤or胸腺癌?
【每日晨读】前纵隔肿块,淋巴瘤or胸腺癌?每日·晨读病例资料精彩讨论一切∮随缘:前纵肿块,包绕主动脉血管,心包积液,肺部似乎有小结节,考虑:胸腺淋巴瘤,鉴别胸腺癌金豆:定位前纵隔,膨胀性生长兼具侵袭性,病灶不规则,整体偏软,似乎多结节融合,分叶,局部心包受累,心包积液,不均匀强化,裂隙,右肺结节影,恶,不典型类癌,鉴别淋巴瘤。
飞鹰行动:前上纵膈占位,内见多发结节融合,增强病灶轻度均匀强化,与周围血管分界不清晰,考虑恶性,淋巴瘤。
王江涛:前纵隔肿块轮廓不光整,不均匀强化,侵及心包,考虑胸腺癌》淋巴瘤看图说话:前上纵膈肿块,密度均匀,边缘不规整,内见多发结节融合,胸骨密度不均,增强病灶轻度均匀强化,与周围血管分界不清晰,恶性,淋巴瘤,胸腺瘤,转移瘤。
Yishion:上腔静脉有局部显示不清,是受压还是受侵这个很关键,受压―胸腺癌可能,受侵―淋巴瘤可能性大,倾向于后者宇宙:前纵膈肿块,中心性生长,边缘分叶,上腔静脉及心包侵犯,心包积液,纵膈淋巴结肿大,不均匀强化,坏死边界不清,胸骨骨质破坏,考虑胸腺癌,鉴别淋巴瘤衡妈:男,50岁。
前纵隔肿块,边缘分叶,周围可见增大淋巴结,密度不均,包绕血管,上腔静脉受压堵塞,累及心包,心包积液。
考虑胸腺淋巴瘤,鉴别胸腺癌。
小兜:男,50岁,胸痛入院,CT示前纵隔不规则占位,密度不均匀,增强不均匀强化,与周边大血管分界不清,心包积液,考虑为淋巴瘤,鉴别胸腺瘤周太狼:中年男性,前纵隔肿块,周围多发淋巴结肿大融合,密度不均匀,增强病灶轻度不均匀强化,包埋血管,常规考虑淋巴瘤,鉴别胸腺癌lily:男,50岁,前纵膈分叶状肿块,周围多发肿大淋巴结融合,上腔静脉及心包侵犯,心包积液。
增强扫描肿块不均匀强化,可见低密度坏死。
胸骨似有骨质破坏(无骨窗),综合考虑胸腺癌可能。
玫:前纵隔肿块影,呈膨胀性生长,纵隔内血管包埋,心包积液,考虑淋巴瘤可能,鉴别胸腺癌King:两侧生长,周围淋巴结,右肺小结节,上腔及心包受侵,强化不均。
前上纵隔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
性淋 巴瘤外 , 一般发展迅速 。
由于该患者 的症状 及体征无 特殊 , 以早期 诊断 比较 困难 , 所 往往会误认为是胸腺 瘤 。C T对 纵隔 淋 巴瘤 诊断 有一定 的价 值 , 文献 [ ,] 34 报道 H D多 表现 双侧 上纵 隔和 肺 门淋 巴结对 称性 增
大, 并且融合成分 叶状 、 波浪状突入肺野 , 典型表现为肿大淋 巴结
官的侵犯较 H L多见 ;3 常以高热或各系统症状发 病 , 痛性颈 () 无 和锁骨上淋 巴结进行 性肿大 为首 发表现者 较凝血 、 肾功 等无异 常 。于 2 1 肝 0 1年 4月 2 6日在全麻 插 管下
行前上纵隔肿瘤切 除术 。 手术经过 : 醉平稳后 , 麻 患者取仰卧位 , 常规 碘酒 、 酒精 消毒 , 铺 巾单。取包块 中央胸骨正 中作 一长约 1 m的切 口, 0c 切开皮 肤 分离 皮下组织 , 可见 一大小约 50 c × . m x15c . m 5 0c . m包 块 , 包 块 与周围组织有界 限 , 面与胸骨 柄关 系密切 , 深 上缘 绕过 胸骨 上
节病在纵隔 内主要表现 为双侧肺 门淋 巴结对称性 肿 大。较少融
知患者及家属病情 、 手术方式 以及术 中可能 出现 的情况及 术后并 3 3 注意病灶 的清除 . 由于病灶 与周 围组 织关 系 比较 密切 , 剥
合成块 , 囊变 罕见 。转 移瘤 常有 原发病 。 由于 N L不 是沿 淋 巴结 区一 次转移 , H 而是跳 跃性播 散且 多
|∥ 曩 | ≯l≥| 。l - _ 个 报 道 曩 曩 ∥ ≥|l≯誓 l- _ ≥ 譬 l 宾
( 如脑脊液 检验 ) 。通过全面的病 史询 问 、 查体 和一些 辅助检 查 ,
易误诊的前纵隔淋巴瘤的临床及影像特点
易误诊的前纵隔淋巴瘤的临床及影像特点目的为了更深入的研究前纵隔淋巴瘤易误诊的临床与影像特点,以便能够正确的诊断出前纵隔淋巴瘤。
方法选取在该院进行治疗的前纵隔淋巴瘤病患75例,其中有30例病患在手术前被误诊,分析这30例被误诊的临床病患的临床表现症状、X线胸片表现、以及CT螺旋影像仪的诊断特点,造成误诊的表现症状。
对这些病患的胸部使用CT扫描仪进行全方位平扫,并对病患的动脉与静脉加强扫描,同时对病患的矢状为与冠状位使用MPR技术进行重建。
结果患有前纵隔淋巴瘤的病患通常其发病年龄较小;X线胸片对纵膈淋巴瘤有较为准确的定位,缺少对其性质的诊断价值;CT扫描结果显示,形状、大小不一致的肿块内部产生面积较大的液化区域是导致此病症误诊的重要因素,尤其是类圆形囊强化区域。
结论将前纵隔淋巴瘤的临床表现症状和影像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可以有效降低误诊率,使诊断的正确率得到提高。
标签:前纵隔淋巴瘤;易误诊;临床;影像特点淋巴瘤的恶性情况通常发生在纵隔中,往往表现出形状不一的融合肿块包裹在心脏的大动脉血管周围,同时对前纵隔有一定的牵扯,对具有以上症状的病患进行诊断并不是十分困难。
然而在实际诊断中偶尔会遇到一些特殊病例,主要的临床表现是前纵隔产生肿块,与之相邻的心脏部位和前段大动脉血管受到侵蚀,侵袭性胸腺瘤为容易产生误诊的主要病症。
该研究分析在2011年3月—2012年10月间该院进行治疗的易误诊的前纵隔淋巴瘤临床表现症状和影像特点,目的在于使这种病症的诊断正确性提高,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在该院进行治疗的前纵隔淋巴瘤病患75例,这些病患的影像均呈现出前纵隔占位或是后经穿刺以及手术病例均证明这75例病患均为前纵隔肿瘤病患,其中男37例,女38例,年龄最小为18岁,最大为35岁,平均年龄为(27.1±1.9)岁。
诊断时病患的主要临床表现症状为低热,呼吸困难、身体瘦弱、四肢无力等。
病程为4 d~5个月。
纵隔内淋巴瘤病例随访
纵隔内淋巴瘤
小结
淋巴瘤临床与病理:病理上淋巴瘤主要分霍奇金 病(HD)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两大类。
临床上以霍奇金病多见,并以侵犯淋巴结为主, 结外少见,常从颈部淋巴结开始,向邻近淋巴结 扩散,多见于青年,其次为老年。而非霍奇金淋 巴瘤则常呈跳跃式,就诊时病变已广泛,结外器 官多受累,多见于青少年,其次为老年。早期常 无症状,仅触及淋巴结增大,中晚期常出现发烧、 疲劳、消瘦等全身症状、气管、食管或上腔静脉 受压则出现相应症状。
诊疗意见
1、右下颈部-纵隔-右侧胸腔巨大不规则占 位,考虑淋巴管-血管类肿瘤可能性大;
2、脾大,内弥漫多发低密度结节灶,转移 瘤待除;
3、肝多发囊肿。
病理诊疗
(上纵隔)肿物穿 刺物切片镜下见少 许血块和凝固性坏 死物中见微量淋巴 样细胞生长,结合 免疫组化成果考虑 B细胞型恶性淋巴 瘤。
免疫组化成果: CD68(+), CD20(+), Vimentin(+), CD3(-),CD34 (-),CK(-), CD31(-),S100(-)。
非侵袭性胸腺瘤
侵袭性胸腺瘤
胸内甲状腺肿
胸内甲状腺肿 多位于前上纵隔 ,其起源多为颈部甲状腺肿经胸骨后 间隙坠入前上纵隔,或是胚胎期残余旳组织或异位甲状腺逐渐发展而 来; 病人一般无症状 ,发觉时大多在50岁以上,女性约为男性旳4倍。 肿瘤压迫周围组织可有相应旳症状 。
X线片上大多数病例气管旳左或右上方可见肿瘤,80%~90%以上有 气管移位,与其他病变造成旳气管移位不同,胸内甲状腺肿引起旳气 管移位多在颈段气管,为其特征之一。肿块阴影多为圆型和椭圆形, 边沿清楚而锐利,在透视下可见肿块随吞咽运动而上下移动 。
核素扫描可判断肿瘤位置、大小和有无相应病变。根据吸收I 131旳情 况还能判断甲状腺旳功能。若正常甲状腺位置内未出现I 131旳吸收而 胸骨后肿块内有131I吸收则可诊疗为胸骨后甲状腺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纵隔典型病例分享——前纵隔淋巴瘤
西府医学影像平台简介西府现泛指中国陕西省宝鸡市及其周边部分地区,这里是周秦文化的发祥地、“青铜器之乡”、也是“民间工艺美术之乡”。
这里人杰地灵,历史文化深厚。
西府医学影像微信公众平台,就诞生在这块灵秀之地上,是宝鸡市中心医院医学影像科官方平台。
简要病史
·女,18岁
·主诉:胸痛1周
·现病史: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前胸部疼痛,呈持续性钝痛,无咳嗽、咳痰,无胸闷、气短不适。
不伴发热,无胸痛、气短、心慌、心悸等不适。
休息后症状无缓解。
影像资料
病例特点1.年轻女性
2.临床症状不典型,体感病史较短
3.肿块巨大,以纵隔为轴对称生长
4.肿块呈结节状,有多发肿块融合征象
5.内乳动脉穿行其中,血管漂浮征
6.主体位于前纵隔,有向中纵隔及后纵隔蔓延趋势
病理结果
镜下似见: ·(穿刺):代之以成熟T/B混杂排列、部分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的结节,结节内见少量核大、核仁明显、深染的异型细胞,部分核呈干尸样、部分核呈泡状、陷窝样、胞浆透亮,其内见核分裂,间质胶原纤维增生
病理诊断:·形态学结合免疫组化结果支持经典霍奇金淋巴瘤,结节硬化型。
免疫组化:大细胞:CD3(-),CD20(-),CD21(-),TdT (-),CDla(-),CK19(-),Ki-67(大细胞几乎100%),ALK (-),CD30(+),Pax-5(部分弱+),CD15(部分+),EMA (-),P53(+),Oct-2(-),Bob-1(个别+),CD10(-),EBV(-),MUM-1(+),Bcl-6(-),CD79α(-)
概述
·纵隔淋巴瘤以NHL多见,HL 鲜见
·肿瘤发生于胸腺组织或淋巴结,仅局限于纵隔内,发病年龄较低,大多小于 40 岁,且女性发病高于男性,位于前纵隔者常见于青年人·该病进展迅速,临床症状无特异性,患者多因肿瘤产生的压迫症状,如呼吸道受阻、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
影像表现
·跨越中线向两侧对称性生长,边缘比较光整,少见分叶状改变
·周围多个大小不一的淋巴结,呈融合或孤立存在
·肿块与血管分界显示清楚,心脏大血管向后方推压移位
·肿块围绕血管生长使血管被包埋犹如血管“插入”肿块内呈莲蓬状,最常受侵的是上腔静脉和左侧头臂静脉
·病灶密度通常比较均匀,钙化少见,增强扫描呈轻-中度强化,
CT值增强幅度多<30HU
·也常并发胸腔积液或心包积液
鉴别诊断——纵隔型肺癌
40岁以上男性多见,纵隔旁肿块,可见毛刺和分叶,病灶较大时可见坏死囊变和钙化,周围组织受压推移,与心脏大血管接触面呈“凸出型”,邻近肺野可有阻塞性肺气肿。
鉴别诊断——生殖细胞肿瘤
生殖细胞肿瘤常见的有精原细胞瘤和内胚窦瘤,实验室检查(HCG、AFP)可提示病变性质,发病年龄较轻,大部分小于20岁,偏侧生长。
23岁,男性卵黄囊瘤
鉴别诊断——胸腺来源肿瘤
胸腺来源最常见纵隔肿瘤,单起源,无肿块融合征象,分A/AB/B(1.2.3)型和胸腺癌,发病年龄>40岁,居于前纵隔,无跨纵隔生长行为,可见钙化,部分合并重症肌无力。
男,62岁胸腺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