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辨治及与内镜检查相关性研究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断与辨证治疗-精选文档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断与辨证治疗-精选文档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断与辨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属中医学“下利”、“久泄”、“久痢”范畴,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肠道疾病。
起病大多缓慢,有腹泻腹痛、逐渐加重,便血和脓血便的症状,可伴有乏力、纳差、消瘦等,严重者有发热、多汗、便血、进行性消瘦等表现,诸症中尤以腹泻多见。
患者一旦患上该病,常常迁延不愈,痛苦万分,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与工作。
目前,对于溃疡性结肠炎,临床上以中医辨证治疗为主。
研究发现,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如果辅以有效的观察手段,能够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促进患者康复。
为研究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治疗的观察效果,我院于2013 年1~12 月展开观察,现将研究过程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治疗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男性48例、女性40例,年龄26~59 岁、平均年龄(43.25±1.5)岁。
为直肠型13例(14.7%)、直乙状结肠型25例(28.4%)、左半结肠型(脾曲以远)22例(25%)、广泛结肠型(脾曲以近)7例(7.9%)和全结肠型21例(23.9%)。
大肠湿热证8例(9.1%)、脾虚湿蕴证17例(19.3%)、寒热错杂证18例(20.5%)、肝郁脾虚证32例(36.4%)、脾肾阳虚证7例(7.9%)、阴血亏虚证6例(6.8%)。
统计仅以症候最为突出者入选辩证类型,其中80例(90.9%)兼有血瘀表现,如舌色暗红,舌面有瘀斑,舌底静脉迂曲等,74例(84.1%)兼有湿盛表现,如舌苔白厚或夹有黄苔,脉濡或滑;少有单一证型表现的。
所有患者均按照实验室检查以及无痛内镜检查结果确诊。
其临床主要表现为程度不同的发热、腹痛、腹泻、乏力、血便等症状,排除肝肾等重大疾病患者。
1.2 诊断与治疗方法根据本病临床表现特点,可归属中医“休息痢”、“久痢”和“肠?”等病范畴。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溃疡性结肠炎证候分类标准:(1)大肠湿热证。
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与进展
( 南省 冷 水 江 市 中 医 医院 ,湖 南 7. 2 【 摘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号:17 .8 0( 0 2 80 1.2 证型 :I D 6 47 6 2 1 )0 . 150 B
要 】 目的:观 察应 用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 炎的 床 疗效 ,探讨 中医中药在治疗溃疡性结肠 炎方面的治疗进展 。方法: 临
将 21 0 0年 1 0月~2 1 年 1 01 0月入住我 院的溃疡性 结肠 炎患者 9 6例随机分为 实验组和对照组 ,各为 4 8例。实验组接 受中医辨证 施治联合 中药保 留灌肠 治疗 ,对 照组采用美沙拉嗪结合地塞米松灌肠常规疗法 。比较 两组治疗 2个月后的临床症状 、肠镜结 果及 不良反应 的情况。结果:实验组采 用治疗方案后 的总体有 效率 9 .%,不 良反应发生 率为 2 8 58 . %,对照组 的总体有 效率 8 . 0 8 %,不 5 良反应发 生率为 1.%,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 25 P<0 5 o结论 :溃疡性结肠 炎病人 采用中药治疗方案 比常规 西医治疗 的效果 . 0 显著 ,疗效有优 势值得 进一步推 广。
(< .5. o c s n Tet gucrt ecli i C h s o de etbR rta s gs ge ra n t sl i ,s n 尸 00 ) C n l i : ra n l ai oisnT M a g o f c, e e h nui i l t t t hmea zn iwo h uo i e v t a n n e me wi a e
i i g n h a e o d e s e c i s a t r 2 mo t s o ame t Re u t f d n s a d t e c s f a v re r a t n fe n h f te t n . s l :T e e p rme t lg o p S e e t e r t s 9 .% .t e n o r s h x e i n a r u ’ f c i a e i 7 9 v h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治疗进展
寒 热错 杂 、肝 郁 脾 虚 、脾 肾 阳 虚 、阴 血 亏 虚 6 型 ,分 别 选 用 芍 药 汤 、参 苓 白术 散 、乌 梅 丸 、痛 泻 要 方 合 四 逆 散 、理 中 汤 合 四 神 丸 、驻 车 丸 等 加 减 … ,该 方 案 已 日渐 为 广 大 医 家 所 接 受 。
胶 、黄 连 、炮 姜 、当 归 、生 地 黄 、瓜 蒌 、白术 、茯 神 、黄 芪 、龙 眼 肉 、酸 枣 、人参 、木 香 、生 甘 草 )治 疗 ,有 效 率 为92.3% ,明 显 优 于 口 服 柳 氮 磺 胺 吡 啶 对 照 组 (有 效 率 61.5% ) (P <
患 者 临 床治 愈 率 及 有 效 率 分别 为 13.95% 、83.72% 和 6.8% 、 82.50% ,治 疗 组 明 显 优 于 对 照 组 (P<0.05)。 尹 志 辉 等 ”
肠 炎 中 医诊 疗 共 识 ”,将 UC证 候 分 为 大 肠 湿 热 、脾 虚 湿 蕴 、 治疗 39例 阴 血 亏 虚 型 UC患 者 ,方 用 驻 车丸 合 归 脾 汤 方 (阿
· 74 ·
中医 研 究 2015年 1月 第 28卷 第 1期 TCM Res.January 2015 Vo1.28 No.1
文 章 编 号 :1001—6910(2015)01—0074—03
溃 疡 性 结 肠 炎 中 医治 疗 进 展
· 综 述 ·
任 彦 ,王 文荣
(福 建 中 医药大 学附属 第二人 民 医院脾 胃研 究 室 ,福建 福 州 350003)
作 用 多 或 价 格 昂 贵 ,患 者 不 易 坚 持 长 期 用 药 ,且 复 发 率 较 高 , 结 肠 溶 胶 囊 (苦 参 、地 榆 、青 黛 、白及 、生 甘 草 等 ),另 加 服 艾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断与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断与治疗张宇引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的摄入越来越丰富,人们的应酬也越来越多,在家吃饭的机会愈来愈少,少盐少油的清淡饮食被各种油腻大餐取代,甚至更多的人喜欢烧烤。
这些食物的摄入严重干扰了胃肠的代谢功能,导致人们出现了溃疡性结肠炎,痛苦不堪。
这里,我们注重从中医角度进行治疗,以便减轻患者的痛苦,进行有效的治疗。
一、什么是溃疡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多发在大肠黏膜和其下层的一种肠炎,是一种病因尚未被人类所发现的一种症状,大多在结肠和直肠发生,有的也会延伸到整个结肠。
治疗需要一定的周期,而且多伴有反复性发作,比较棘手,以年轻人多发,这也与年轻人生活不规律,夜生活丰富,暴饮暴食有一定的关联。
二、溃疡性结肠炎的病症表现1. 排除个别少数患者,溃疡性结肠炎大多发病较慢,急性较少,发病情况也不尽相同。
主要是表现出腹泻现象,轻微患者腹泻次数一天最多5次,病情比较重的患者腹泻会严重增加,一般都会在5次以上,大多为泄水或小便带血,疼痛感较重,也会伴随着发烧等症状。
2. 急性的溃疡性结肠炎起病快,腹泻的量也大,体温会很高,一般都会达到40度,出现类似中毒的表现,患者会非常痛苦。
3.溃疡性结肠炎也会引发其它症状表现,主要是皮肤的病变和肝功能的障碍。
三、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诊断和治疗1. 对于这些患者要立即进行检查,明确患者的病情,对于病情特别严重的患者要立即进行救助。
马上安排患者卧床住院,补充因腹泻流失的钾、钠等物质,已维护电解质的平衡,避免患者产生神经的紊乱而意识不清,不能及时有效的了解病情发生的原因,找到发病根源。
同时也要注意病人营养的补充,蛋白质是首选,可以帮助病人肠胃得到供养。
这样等病人的病情稳定后就可以着手通过中医角度对病人进行治疗。
2. 中医中药治疗结肠炎的效果比较明显,这是对于病情稳定和病情较轻的患者可以实施中医治疗方法。
这样一来可以有效避免西医治疗或者手术治疗带来的副作用,目前市面上的西药大多数都会对人体产生副作用,产生一些不可预测的损害,造成人体不可逆的损伤。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摘要: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在西医治疗上,该病的复发率偏高,疗效时间偏长,价格偏贵等不足。
近期研究表明,中医药在减轻UC患者腹痛、腹泻等临床症状、减少该病的复发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现将中医治疗UC的辩证分型、经方治疗、中西医结合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
关键字: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药;研究进展;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消化系统常见的疑难病,其发病原因至今无法明确的,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病程多在4~6周以上[1]。
现代西医治疗UC,临床上常给予氨基水杨酸制剂、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微生态制剂及手术等方法,但仍存在该病的复发率偏高,疗效时间偏长,价格偏贵等不足。
近期的研究表明,中医药在减轻UC患者腹痛、腹泻等临床症状、减少该病的复发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一、中医的病因病机中国的医学中并没有UC一词,但根据其临床的变现可以反应与UC相应的病名。
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将本病归属中医“痢疾”“久痢”和“肠澼”等病范畴。
中医认为UC的病因与外感时邪、饮食不节(洁)、情志不畅、禀赋不足等有关,病机属邪蕴肠腑,气血壅滞,传导失司,脂络受伤。
病位在肠,与肝、脾、肾、肺诸脏密切相关。
二、中医内治法(一)辩证论治李毅等[3]研究表明UC常见中医证型依次为肠道湿热证、脾胃虚弱证、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寒热错杂证、血瘀肠络证、阴虚肠燥证。
宋晓红[4]将UC分为湿热型、肝郁气滞型、脾阳不振型、脾肾阳虚型;其中治疗湿热型的处方为白术、白头翁、苍术、赤芍各15g,黄芪、木香、白蔻、竹茹、陈皮、黄连、佩兰各10g、桔梗9g、当归12g;治疗肝郁气滞型的处方为白芍、焦三仙、柴胡、香附、桃仁各15g,当归10g,防风、槟榔、大黄、红花、陈皮、炒枳壳各6g;治疗脾阳不振型的处方:土白术、党参、炙黄芪各15g,肉蔻、炙甘草、炮姜、陈皮各10g,柴胡、升麻各9g,当归6g,大枣10枚;治疗脾肾阳虚型的处方:土白术15g,党参、罂粟壳、补骨脂、诃子肉、肉桂、赤芍、吴萸、肉蔻、当归各10g,木香9g;治疗14d后,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57/60),对照组为 71.67%(43/60)。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医证型与结肠镜下表现的联系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医证型与结肠镜下表现的联系作者:***来源:《中国现代医生》2022年第24期[摘要] 目的通過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结肠镜下的各种黏膜表现与中医证型的关系,为更准确地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
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3月于杭州市中医院就诊经结肠镜检查确诊的118例UC患者为研究对象,仔细辨证分型及予以详细观察其结肠镜下的黏膜表现,分析各证型与镜下黏膜表现之间的联系。
结果所有证型中大肠湿热型最多,占比38.1%,脾气亏虚型次之,占比19.5%,血瘀肠络型占17.8%,脾肾阳虚型占11.0%,肝郁脾虚型占10.1%,阴血亏虚型占3.3%;溃疡/糜烂主要出现在大肠湿热型及血瘀肠络型,白苔多见于脾气亏虚型,黄苔多见于大肠湿热型,接触性出血以肝郁脾虚型及大肠湿热型出现的比例较高,脾肾阳虚型、肝郁脾虚型及血瘀肠络型的息肉/颗粒感的阳性率较高,而皱襞变浅/结肠袋消失的症状以脾肾阳虚型、肝郁脾虚型出现的概率较高,肠管狭窄以血瘀肠络证型为主,肠激惹主要出现在肝郁脾虚及大肠湿热两个证型中,各证型分别与上述阳性率最高的证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水肿/充血及血管模糊/消失情况各证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结肠镜下的黏膜表现与中医证型存在密切的联系,可作为辨证分型的客观化指标。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型;肠镜下黏膜表现;相关性[中图分类号] R24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22)24-0010-04[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olonoscopy mucosa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syndrome with ulcerative colitis (UC) patients, in order to identify the most correct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Methods A total of 118 patients with UC diagnosed by colonoscopy in Hangzhou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rom January 2018 to March 2021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subjects, and analyze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various TCM syndromes and colonoscopy mucosa through identifying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observing mucosal manifestations under colonoscopy. Results The sequence from high to low were large intestine damp–heat syndrome (38.1%), spleen deficiency (19.5%), blood stasis in the intestinal collaterals syndrome (17.8%), spleen–kidney yang deficiency syndrome (11.0%),hepatic depression and spleen deficiency syndrome (10.1%) and yin–blood deficiency syndrome (3.3%) in all types of the TCM syndrome. Ulcer or erosion, dominated were large intestine damp–heat syndrome and blood stasis in the intestinal collaterals syndrome. White moss was more common in spleen deficiency, yellow moss was more common in large intestine damp–heat syndrome, and the proportion of contact bleeding was higher in hepatic depression and spleen deficiency syndrome and large intestine damp–heat syndrome. The positive rate ofpolyp/granulopathy of spleen–kidney yang deficiency syndrome, hepatic depression and blood stasis in the intestinal collaterals syndrome were higher. The positive rate of symptoms of shallowerplica/disappearance of colon pouch of spleen–kidney yang deficiency syndrome, hepatic depression and spleen deficiency syndromewere higher. Intestinal stenosis was mainly characterized by blood stasis in the intestinal collaterals syndrome, and intestinal irritation was mainly characterized by large intestine damp–heat syndrome and hepatic depression and spleen deficiency syndrome. The highest positive rat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mpared with other syndromes (P<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edema/congestion and vascular blurring/disappearance among different syndrome types (P<0.05). Conclusion There was clos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mucosal manifestation under colonoscopy and TCM syndrome, which can be used as an objective index for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Key words] Ulcerative colitis; TCM certificate syndrome; Colonoscopic mucosal manifestations; Correlation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临床治疗的难题,如何提升其治疗的有效性,一直是研究的热点[1,2]。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3 1 中药 内服 治 疗 .
UC临 床表 现 复 杂 , 情 轻 重 不 一 , 世 各 医 病 后
家往往 根据 其各 自的 临床 体 会 及认 识 不 同 而有 各
自不 同的 临床辨 证施 治方法 。
3 1 1 辨 证 论 治 : 绍源口 . . 余 临证 常 分 如 下证 型 辨治 : 气滞 湿阻 型治 宜疏肝 理气 、 祛湿 导滞 , 方用 四 逆散合 痛 泻要方 加 减 ; 热 蕴 结 型治 宜 清 热 祛湿 、 湿 行气 消滞 , 方用 白头 翁汤 合 芍 药 汤加 减 ; 虚 湿停 脾 型治 宜健 脾益气 、 湿消滞 , 祛 方用 资生 丸加减 ; 肾 脾 两虚 型治 宜温 补脾 肾 、 涩肠 固脱 , 方用 四神 丸加减 。 陈治 水[ 1 本 病 分 为 六 型 论 治 : 肠 湿 热 型 治 以 将 大 清热 化湿 、 调气 行血 , 方用 芍药 汤加 减 ; 胃气虚 型 脾 治 以健脾 益气 、 阳除湿 , 升 方用 参苓 白术散 加减 ; 脾
因多责 之 于肝 、 、 脾 肾功能 失调 , 因责之 于湿邪 和 外 气 滞血 瘀 。
或长期 迁延 呈慢 性 经 过 , 发 生 于 任 何 年 龄 , 女 可 男
发病 率无 明 显 差 别 。祖 国 医籍 中 , 有 UC 的 名 没 称 , 据其 临床 表 现 , 病多 被归 于 中医学 “ 根 本 泄泻 ” 、 “ 痢疾 ” “ 及 肠辟 ” 范畴 。但 虽似 “ 泻” 却 无脓 血 等 泄 ,
阳虚 、 郁脾 虚 、 热 错 杂 、 毒 炽 盛六 个 证 型 l 。 肝 寒 热 _ 7 ]
樊春华 L 则 根据 吕永 慧教授 治疗 UC经 验 , 8 将本 病
产生 , 而造 成肠 黏膜 的损 伤 口 ] 进 。中 医古 籍 对 本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
1 病 因病 机
脾虚型 , 治宜疏肝理气 、 健脾 调 中, 以痛泻要 方合 四逆散加 减; 阴血亏虚 型 , 治宜 养血 滋 阴、 益 气健 脾 , 驻 车 丸合 四君 子汤加减 ; 血瘀 肠 络型 , 治 宜活 血 化瘀 、 理 气 通络 , 少 腹逐
瘀 汤加减。
采用 免疫 抑制 剂 、 水杨酸制剂 、 肾上腺皮 质激素 等等 , 虽有
一
定疗效 , 但存 在 的不 良反应 较大 、 价 格也 比较 昂 贵。 中
医在整体观念 与辨 证论 治 的指导 下 , 采取 辨病 、 辨 证相 结 合 的模式 , 治疗 手段 因人 而异且 具有 疗效 确切 、 毒副作 用 小、 复发率低等特点 , 积 累了丰 富的经验 , 现将 研究进 展概
豆蔻 、 五 味子 等 ) ; 肝郁 脾虚 型 , 治 以痛泻 要方 加 味 ( 陈皮 、 白术 、 白芍 等 ) ; 气 滞 血瘀 型 , 治 以少腹 逐 瘀 汤加 味 ( 蒲 黄
炭、 五灵脂 、 当归等 ) 。陈治水 等 将 本 病分 为 6型论 治 : 大肠 湿热型 , 治宜 清热 化湿 、 调 气行 血 , 芍 药汤 加减 ; 脾 胃 气虚型 , 治宜 健脾 益气 、 升 阳除湿 , 参苓 白术 散加 减 ; 脾 肾 阳虚型 , 治宜 温脾 补 肾 、 涩肠 止泻 , 真人 养 脏 汤加 减 ; 肝郁
山西 中 医
2 0 1 3年 5月第 2 9卷第 5期
S H A N X I J O F T C M M a y .2 0 1 3 V o 1 . 2 9 N o . 5
・ 5 3・
中 医治疗 溃 疡 性 结 肠 炎研 究进 展
文 0 媛 苏娟 萍
60例溃疡性结肠炎内镜表现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关系的探讨
( T h e F i r s t A f f i l i a t e d H o s p i t a l o f X i e g e o f S h i h e z i U n i v e r s i t y, X i n j i a n g, S l l i h e z i 8 3 2 0 0 0 , C h i n a . )
中图分 类号 : R 2 5 9 文 献标 识码 : B 文章 编号 : 1 0 0 6 — 0 9 7 9 ( 2 0 1 3 ) 0 1 — 0 0 0 4 — 0 2
I n 6 0 pa t i e n t s wi t h ul c e r a t i ve c o l i t i s e n do s c o pi c ma ni f e s t at i o n s an d s y ndr o me di ie f r e nt i a t i on
Abs t r ac t : I n 6 0 UC p a t i e n t s e n d o s c o p i c ma n i f e s t a t i o n s a n d TCM S y n d r o me D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 Ty p i n g i n r e l a t e d r e s e a r c h ,f o u n d i n u l c e r a t i v e c o l — i i r s e n d o s c o p i c ma ni f e : s t a t i o n s a n d s vn dr o nl e d i fe r e n t i a t i o n o f t r a d i t i o na l Ch i ne s e me d i c i n e} l a ¥c e r t a i n r e l a t i o n .Th i s s t u d y s h o ws t h e UC e n — d o s c o p i c in f d i n g s i n t o di r e c t l y a s p a r t o f t h e t r a d i t i o t ml Ch i n e s e me d i c i ne , i s t h e i ns p e c t i o n o f mi c r o s c o p i c o bs e r v a t i o n i n TCM s y n d r o me d i f - - f e r e n t i a t i o n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Ch i n e s e me di c i n e ,a s a b a s i s f o r t r a d i t i o na l C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e x t e n s i o n ,e x p a n s i o n ,o r wi U ma k e u p t h e d e ic f i e n c y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目录
01 一、西医治疗
03 三、总结
02 二、中医治疗 04 参考内容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简称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性疾病,主要累及大肠黏膜和黏膜下层,临床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等。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压力的增大,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率有上升 趋势。本次演示将综述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一、西医治疗
1、药物治疗
传统西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药物主要包括水杨酸类药物(如柳氮磺吡啶)、 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等。其中,糖皮质激素对于 急性发作期患者的治疗效果较好,但长期使用易引发激素依赖和停药反跳现象。 免疫抑制剂主要用于对激素治疗无效或激素依赖患者,可减轻病情并减少复发。
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和安全性,未来的研究应以下 几个方面。首先,开展大规模、多中心的临床研究,对中医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进行系统评价。其次,深入探讨中医治疗的作用机制,加强对作用靶点和作用机 制的研究。最后,优化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治疗效果,减少复发率。
总之,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具有独特优势和良好的疗效,为进一步发挥其 治疗作用,应加强中医治疗的临床研究、作用机制探讨及优化治疗方案等方面的 工作。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将会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果,为 患者带来更美好的生活。
虽然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及中西医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许 多问题和挑战。首先,对于其发病机制的研究仍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发掘新的 治疗靶点。其次,虽然中药和针灸等物理治疗在临床上有一定的疗效,但作用机 制尚不明确,需要加强基础研究。最后,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尚 不充分,未来可以加强这方面的探索,以便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一)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一)【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是以直肠、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的炎症和溃疡形成为病理特点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疾病。
其发病原因及机理尚不完全清楚,该病缠绵难愈,易复发,且有癌变倾向,已被WHO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
因中医药治疗UC具有多途径、多层次、多靶点以及副作用少的特点,可以长期维持康复治疗。
本文结合古代文献及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对UC的中医康复治疗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1对病因病机的认识UC是现代医学病名,祖国医学虽无与其完全对等的病名,但根据其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常将其归属于“肠”“泄泻”“久痢”“休息痢”“肠风”“滞下”等范畴。
总体上看,上述病症临床表现都与UC有相似之处,但又不能划等号。
因为单从临床表现上分析,一般无法将UC与克罗恩病(Crohndisease)及各种类型的痢疾等准确诊断区别。
对于UC的病因,现代医学尚不明确,中医亦然。
古今文献多认为因禀赋异常,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内伤所致〔1,2〕。
上述5种相关因素,可能是单独致病,更可能是多种病因合力致病,病位在脾胃与大小肠。
其发病机理为浊邪壅塞肠中,传导失司,气机不通,气血壅滞,肠络受损,下痢赤白。
现代医家对病机主要有如下一些认识:①脾虚为发病之本,湿热为致病之标,血淤为局部病理变化〔3〕;②证属本虚标实,急性发作期以标实为主;慢性静止期或慢性持续活动期则多表现为脾肾两虚或虚实夹杂〔4〕;③虚中有实,虚实夹杂,脾胃虚弱贯穿于整个病程中,初发期和反复发作期以邪气盛为主兼见脾虚;缓解期多邪退正虚,脾虚为主兼见邪实,而血瘀肠络为局部病理改变,更使本病迁延难愈〔5〕;④本病发病关键是湿热留滞大肠,其病变可涉及血分,且兼夹证繁杂。
在基本病机基础上,有偏寒偏热之别,偏寒者多兼气虚阳虚,偏热者多兼营热阴虚〔6〕;⑤本病也有可能是“毒瘀致痈”,具体而言是一种“肠胃生痈”,乃因毒邪壅滞气血所致〔7〕。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药治疗琐谈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药治疗琐谈【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中医疗法;临床经验溃疡性结肠炎(u)为一种病因尚未完全说明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其病变涉及直肠、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以直肠和乙状结肠受累多见。
其主症为腹痛、腹泻、排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病情迁延,反复发作,目前中西医对其均无特效疗法。
笔者临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针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取得良好疗效。
兹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1清热祛湿、活血生肌治其标当u患者处于病情发作期、活动期,出现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大便不爽等症。
此常因外感湿热之邪,使脾失健运,湿热蕴结于大肠,气血与之相搏,肠道传导失司,气血凝滞,脉络受损,化腐成脓而痢下赤白;或因饮食不节、嗜食肥甘醇酒辛辣,酿生湿热,与气血相搏结,化为脓血。
正如?明医杂著?痢疾?曰:“痢是湿热及食积……白是湿热伤气分;赤者湿热伤血分;赤白相杂,气血俱伤;黄者食积,治法泻肠胃之湿热。
〞此期为湿热之邪蕴结于大肠所致,为标实之证,当务之急宜清热祛湿,可选用椿根皮、薏苡仁。
椿根皮既可清热祛湿,又可收敛固涩、止泻止血;薏苡仁祛湿排脓,微寒而不伤脾胃,益脾而不滋腻。
两药合用,很适合u大肠湿热蕴结证。
假设热邪偏重,患者排出黄稠黏液或脓液者,那么加用败酱草、白花蛇舌草以增强清热祛湿解毒、凉血化瘀排脓之功;假设湿邪偏盛,患者排出大量白色黏液,舌苔厚腻者,那么选加苍术、佩兰燥湿健脾;假设感受寒邪,或素体阳虚,中阳受伤,湿从寒化,可见寒盛之证,有肢体畏寒、大便溏雹黏液清稀,可用益智仁、肉豆蔻,甚那么附子、干姜温中散寒;假设患者排便稀溏,每日排便次数较多者,那么选加乌梅、诃子、石榴皮、赤石脂,每次只需择用其中两味,即可涩肠止泻,适用于久泻久痢者,且赤石脂尚有生肌敛疮之作用;也有少数患者因运化升降失调,表现为大便秘结,那么用槟榔、莱菔子、决明子导滞润下,而不用大黄、芒硝、番泻叶等峻泻之品,以防苦寒败脾胃。
u患者经肠镜检查,除见结肠黏膜糜烂、溃疡外,还有明显的黏膜充血水肿,黏膜血管模糊,黏膜呈颗粒状,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这些可视为瘀血之证。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型与肠镜象的相关性_李格格
第40卷第2期2022年2月中华中医药学刊CHINESEARCHIVES OF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Vol.40No.2Feb.2022DOI :10.13193/j.issn.1673-7717.2022.02.020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型与肠镜象的相关性李格格1,白光2,焦政2(1.辽宁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辽宁沈阳110847;2.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沈阳110032)摘要: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 )患者中医证型与肠镜象之间的关联,把内镜作为望诊的延伸,为UC 的诊治提供思路。
方法研究选取2018年8月—2021年2月辽宁省中医院脾胃病科门诊及住院确诊为UC 的患者,共76例,按中医UC 辨证分为大肠湿热证、肝郁脾虚证、脾虚湿蕴证、脾肾阳虚证、寒热错杂证、热毒炽盛证、阴血亏虚证等7组证型,通过研究内镜下的黏膜色泽、黏膜破损程度、黏膜表面附着物、出血情况、回肠末端黏膜、肠腔形态、病变范围等表现分析统计数据,探讨UC 患者的临床特点,中医证型与肠镜象的关联。
结论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证型以大肠湿热证、肝郁脾虚证、脾虚湿蕴证和脾肾阳虚证居多;溃疡性结肠炎肠镜象黏膜色泽以深红、暗红为主,肠腔见大面积溃疡,病灶表覆黄、污秽苔,大多患者肠腔及皱襞形态正常,部分重症患者结肠袋消失,肠腔狭窄,呈铅管样改变;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型与内镜下黏膜色泽、黏膜破损情况、内镜下出血情况、回肠末端黏膜情况、肠镜检查过程中是否存在肠激惹表现之间具有关联性,可为辨证论治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型;肠镜;内镜中图分类号:R259.746.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7717(2022)02-0090-05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三届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及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国中医药人教函字[2018]76);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20170540609)作者简介:李格格(1994-),女,辽宁沈阳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针刺治疗消化系统疾病。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辨治研究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辨治研究进展
谢晶日;徐婷;李贺薇
【期刊名称】《中医药信息》
【年(卷),期】2014(000)004
【摘要】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其病变多位于乙状结肠及直肠。
主要症状表现为腹泻、黏液便、脓血便、里急后重、腹痛等。
属中医学“泄泻”、“久痢”、“肠风”等范畴。
其发病率在全世界范围内逐年上升,复发率高,故日益受到医学界的广泛重视,并积极研究有效的治疗方法。
目前西医主要以氨基水杨酸盐制剂、免疫抑制剂及激素等治疗,其副作用大,易反复。
而中医药在治疗UC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其疗效佳,副作用少,复发率低,值得进一步开发研究并完善。
现就近5年来中医药治疗UC的研
究进展作一简单概述。
【总页数】2页(P191-192)
【作者】谢晶日;徐婷;李贺薇
【作者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黑龙江中
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5.6
【相关文献】
1.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辨治及与内镜检查相关性研究进展
2.冯五金老中医辨治溃疡性结肠炎经验
3.冯五金老中医辨治溃疡性结肠炎经验
4.中医辨治溃疡性结肠炎临证撷要
5.溃疡性结肠炎中医多维度辨治思路探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辨治研究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辨治研究进展谢晶日,徐婷,李贺薇(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治疗;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28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406(2014)04-0191-02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81273685)作者简介:谢晶日(1955-),男,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消化内科病及相关疑难杂病的临床与研究。
收稿日期:2013-06-09修回日期:2013-07-07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是一种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其病变多位于乙状结肠及直肠。
主要症状表现为腹泻、黏液便、脓血便、里急后重、腹痛等。
属中医学“泄泻”、“久痢”、“肠风”等范畴。
其发病率在全世界范围内逐年上升,复发率高,故日益受到医学界的广泛重视,并积极研究有效的治疗方法。
目前西医主要以氨基水杨酸盐制剂、免疫抑制剂及激素等治疗,其副作用大,易反复。
而中医药在治疗UC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其疗效佳,副作用少,复发率低,值得进一步开发研究并完善。
现就近5年来中医药治疗UC的研究进展作一简单概述。
1 中药口服治疗1.1 辨证分型治疗赵克华[1]根据中医辨证将溃疡性结肠炎分为脾虚湿热、脾肾阳虚、阴血亏虚及肝脾不和四型,运用中药辨证论治,分别给予四君子汤合白头翁汤、真人养脏汤、驻车丸合归脾汤、痛泻要方加减进行治疗,疗效满意。
张相安[2]将69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分为六型进行治疗:脾虚夹湿型予肠健平加减(扁豆、炒山药、莲子肉各30g,太子参、白术、炒薏苡仁各20g,茯苓、砂仁各15g,陈皮、桔梗各12g,乌药10g,炙草6g);湿热蕴结型予肠清舒加减(白头翁、土茯苓各30g,秦皮、焦三仙、当归各20g,黄柏、陈皮各12g,枳壳10g,黄连9g,木香、甘草各6g);血瘀肠络型予理肠宝加减(赤芍、当归、肉豆蔻、滑石各20g,桃仁、杏仁、厚朴各10g,木通9g,竹叶6g);脾肾两虚型予肠怡舒加减(补骨脂30g,太子参、白芍、当归、诃子肉、肉豆蔻各20g,五味子、吴茱萸各12g,制附子9g,木香、肉桂、炙草各6g,大枣5枚);肝脾不和型予肠舒安加减(黄芪30g,焦白术、炒白芍、麦芽各20g,柴胡、陈皮、防风、吴茱萸各12g,木香、黄连、甘草各6g);气血两虚型予肠谷康加减(黄芪、补骨脂、马齿苋各30g,太子参、焦白术、当归、茯苓皮、炒枣仁各20g,阿胶珠18g,龙眼肉15g,炙远志、陈皮各12g,木香、炙草各6g)。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药研究进展
中图 分 类 号 ;2 9 76 1 5 .4 1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89 7 2 1 ) 2 0 60 10 —8X(00 0 - 5 - . 0 4
溃疡性结肠炎 ( C 是一 种慢性非特 异性 的结 肠炎症性病 U ) 变, 与克罗恩病同属 于炎症性肠病 。其发病可能与感染 、 免疫 和 遗传 因素有关 。临床表现为持续性 或反复性 的腹泻 、 液脓血 粘 便伴腹痛 、 里急后重 以及不 同程度 的全身 症状 , 可有肠外表现 。 病变可 累及 直肠 和 乙状 结 肠 , 也可 侵 及到 其他 部 分或 全部 结
统 一的认识 。蔡淦在 《 中医 内科临床手册》中, 根据本病 表现将
本病分为湿 热蕴脾 、 脾虚 湿热、 瘀热 互结 、 脾肾两虚 四证型。李 培等根据本病 的病 因病机 将该病分为湿热 内蕴型 、 气滞血瘀
学 的一些研究 方法 , 中西 医结 合 对溃 疡 性结 肠炎 的临床研 为
究、 药理研究和动物模 型试 验研 究搭 建 了新 的桥 梁 , 为我们对 该病的进一步认识 与治疗研究提供 了新的视角。
热伤血络而为病 。 日久湿浊不化 , 瘀血 留滞 , 可反复发作。而脾
显 著 , 示 出 中 医药 治 疗 本 病 的优 越 性 和 广 阔 的前 景 。在 发 病 显
前 医学界对 溃疡性结肠 炎的中 医辨证 分型 尚无统 一标准 , 常以
本虚标实为纲结 合本病 虚火 湿热或 瘀血 等特点 分为脾 虚湿盛 型、 肝脾不 和型 、 肾阳虚型 、 脾 血瘀湿恋型 四种常见证型。
型。北京中医医院李乾构结合其 自身 临床经验 , 先将 本病分 成 2 期: 个 急性活动期 , 多属 于脾 胃虚弱 、 大肠 湿热证 ; 缓解期 , 多属于脾 肾俱 虚、 湿邪 留滞证 四种证 型。陈鸣旺等 认为 , 目
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
体重减轻 , 通常在餐后较为严重。 大部分学者认为, 糖尿病 患者在高血糖 的基础上可致内脏 自主神经病变, 胃肠激素 异常及微血管病变, 使胃张力减低和运动速度减慢 , 从而导
致糖 尿 病 胃轻 瘫 。 中医将 糖 尿 病 胃轻瘫 将 归于 “ 痞满” 的范
无效 : 症状无改变 , 胃钡条排空率<3 0 %。 以治愈+显效+好 转的例数计算有效率。
溃疡性结肠炎( U l c e r a i t v e C o l i t i s , U C ) 是一种病因尚不
明确的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 主要限于大肠黏膜和 黏膜下层, 以腹痛、 腹泻、 黏液脓血便、 里急后重等为主要症 状。 多累及远端结肠、 直肠, 亦可遍及全部结肠, 部分患者病 变可仅限于直肠。 发病年龄 以2 0 - 4 ) 岁青壮年为主 , 男女发 病率无明显差异。 大多学者公认的观点是本病是多种因素相 互作用的结果 , 主要与遗传、 感染、 精神、 环境和免疫因素有 关。 U C发病率和患病率呈逐步上升的趋势 , 同时与大肠癌 的发病存在一定关 系。 在治疗方面, 西药有氨基水杨酸类药
料采用t 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
2结果
2 . 1 两组有效率比较 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 3 . 5 5 %, 明显高 于对照组的6 4 . 5 1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 . 0 5 ) 。 见表1 。
郁气滞、 胸痞胀满、 胃脘疼痛等症 , 该方以“ 四逆散” 为主方。 四逆散载于中医四大经典之一 伤寒论 , 是治疗肝郁气滞、
运 化得 以复健 , 从 而诸症 得消 。 枸橼 酸 莫沙 必 利 是 胃动 力药 , 为 选择 性5 一羟 色 胺
治疗 组 3 1 对 照 组 3 1
中医治疗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综 述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A pr .2024,V o l .32N o .8:屠庆祝,E -m a i l :r z b 9667@126.c o m第一作者:王兴家,E -m a i l :956676101@q q.c o m 中医治疗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王兴家1石鹏岩2,屠庆祝2(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355;2.山东省泰安市中医医院,山东泰安271000)ʌ摘要ɔ 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U C )是一种反复发作㊁病程迁延难愈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㊂该文通过总结近年来中医治疗缓解期U C 的相关文献,发现中医采用内治法㊁外治法㊁内外合治法㊁与西医相结合等方法治疗缓解期U C 临床疗效显著,且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小㊂ʌ关键词ɔ 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痢疾;肠风;泄泻中图分类号:R 25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19621/j.c n k i .11-3555/r .2024.0836 溃疡性结肠炎(u l c e r a t i v e c o l i t i s ,U C )是一种病因尚未明确且以结直肠黏膜连续性㊁弥漫性炎症改变为特点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其病变主要限于大肠黏膜和黏膜下层,临床表现为腹泻㊁黏液脓血便㊁腹痛,病情轻重不等,多呈反复发作的慢性病程㊂本病多发于青壮年,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我国U C 的发病率逐年升高㊂U C 临床类型可分为初发型㊁慢性复发型㊂初发型指无既往病史且首次发作,慢性复发型指临床缓解期再次出现症状,此类型临床较常见[1]㊂西医主要采用免疫抑制剂㊁生物制剂㊁糖皮质激素㊁氨基酸水杨酸类药物等治疗该病,但疗效欠佳,且长期用药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中医药治疗缓解期U C 具有独特的优势[2]㊂本文总结近年来中医治疗缓解期U C 的相关文献,以期为临床诊疗该病提供参考㊂1 中医对缓解期U C 的认识中医认为,U C 归属痢疾 肠风 泄泻 等范畴㊂‘杂病源流犀烛“言: 肠风者,肠胃间湿热郁积,甚至胀满而下血也㊂ ‘诸病源候论“记载: 夫久水谷痢者,由脾胃大肠虚弱,风邪乘之,则泄痢,虚损不复,遂连滞涉引岁月,则为久痢也㊂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云: 喜则散,怒则激,忧则聚,惊则动,脏气隔绝,精神夺散,必致溏泄㊂ 由此可见,本病由脏腑虚衰,外邪侵袭,情志失调,湿热郁结诱发[3]㊂现代医家对缓解期U C 病因的认识大致相同,主要为脏腑虚弱㊁情志失调㊁感受外邪等,但对本病病机的认识各抒己见,且在中医辨证的基础上,采用个体化方案进行治疗,临床效果显著㊂国医大师李佃贵认为脾胃虚弱是缓解期U C 的发病之本,浊毒内蕴是病机的关键,治疗以给邪以出路和杜绝疾病源头为原理,进行分期辨证论治,发作期重在泄浊解毒,缓解期重在健益脾肾,病证结合,标本兼治[4]㊂单兆伟教授认为缓解期U C 病因病机为病情日久导致脾肾阳虚,治疗应以健脾为主,重视温阳,五脏并治[5]㊂魏丽彦等[6]认为缓解期U C 根本病机为脾胃虚弱㊁脾不升清致湿邪内生,久而导致情绪郁滞引起气滞阻络,临床治疗应在健脾疏肝㊁化湿活血的基础上联合升发清阳法,以达更佳疗效㊂郭淳等[7]认为缓解期U C 病机为病程迁延难愈导致脾阴耗伤,治疗当以滋阴㊁化阴㊁育阴为主,恢复脾的正常生理功能㊂叶柏教授认为缓解期U C 病机以肺脾气虚为主,兼夹湿热瘀血,治疗应予扶正固本,在健脾补肺的同时,注重化湿固肠[8]㊂刘兴隆等[9]认为缓解期U C 病机为脾虚湿滞㊁气血失调,治疗应以健脾益气为主,配合运脾化湿㊁调气和血㊂笔者认为缓解期U C 根本病机在于脾虚㊂脾主运化,脾虚则无力运化水谷,水谷久滞肠间生湿,湿久化热,致湿热蕴结肠道,发为泄泻㊂脾主统血,脾气虚弱则统摄无力,血逸脉外,发为便血㊂脾阳不足,脾中虚寒,寒性凝滞主痛,引起拘挛疼痛㊂2 中医治疗2.1 中医内治法 各医家对缓解期U C 的辨证各不相同,施方加减见解独到,临床疗效显著㊂龙太荣等[10]研究发现采用健脾益气方治疗缓解期U C 疗效711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4月第32卷第8期综述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A p r.2024,V o l.32N o.8显著,且安全性较高㊂张天彬等[11]研究发现运用健脾活血解毒颗粒治疗缓解期U C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复发率低,可改善患者腹泻㊁腹痛㊁黏液脓血便㊁里急后重等症㊂张丽萍等[12]研究发现采用自拟益气健脾化湿方治疗脾虚湿蕴型U C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毒副作用小㊂赵玉洁等[13]研究发现采用溃愈汤治疗脾肾阳虚型缓解期U C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肠黏膜修复,且安全性较高㊂魏永生[14]研究发现采用健脾愈疡汤治疗缓解期U C疗效显著,可有效降低患者白细胞介素-17㊁肿瘤坏死因子α㊁γ干扰素水平,抑制炎性反应,促进溃疡愈合㊂刘思雨等[15]基于肠道菌群变化探讨健脾泄浊解毒方对缓解期U C模型大鼠的干预效果,发现高剂量健脾泄浊解毒方可调节肠道菌群紊乱状态,保持机体健康,有效预防U C复发㊂孙中美等[16]研究发现采用清肠温中方治疗缓解期U C,可显著改善患者腹痛㊁便溏㊁腹胀㊁食少等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且无明显不良反应㊂综上所述,采用中药内服治疗缓解期U C可促进肠道黏膜修复,改善肠道菌群紊乱状态,抑制炎性反应,且可根据个体差异灵活加减方药,临床疗效显著,复发率低,安全性高㊂2.2中医外治法中医外治法包括穴位埋线㊁中药灌肠㊁针刺㊁灸法等,皆可通过不同的途径达到治疗本病的目的㊂陈小朝等[17]研究发现采用穴位埋线治疗U C 具有毒副作用小㊁复发周期延长等优势㊂刘亚[18]研究发现炎性反应和微循环障碍贯穿U C始终,发作期炎性反应强烈,微循环障碍程度严重,进入缓解期后,炎性反应和微循环障碍程度减轻,但持续存在,这可能是U C复发的关键病理机制㊂此外,刘亚[18]研究发现采用解毒化瘀方灌肠治疗缓解期U C可有效降低复发率㊂刘竺华等[19]研究发现采用穴位埋线联合中药灌肠治疗缓解期U C可有效保护肠黏膜,灌肠剂能直达病所,穴位埋线能够调理肠㊁脾㊁肾,二者配合既有针对局部的治疗,又有整体的辨证调理,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㊂张林华[20]研究发现采用针刺联合中药灌肠治疗缓解期U C疗效确切,且安全性较高㊂耿丽梅等[21]研究发现采用天灸疗法治疗缓解期U C,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促进肠黏膜修复,减少复发㊂许宝才等[22]研究发现采用雷氏银盏隔姜灸联合补火生土法干预治疗缓解期U C疗效确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肠道炎症㊁免疫功能有关㊂综上所述,穴位埋线㊁中药灌肠㊁针刺㊁灸法等中医外治法能够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疗效显著,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充分体现了中医治疗的独特优势㊂2.3中医内外合治法内治法与外治法配合治疗可发挥协同作用,能够有效提高临床疗效,改善临床症状㊂娄华等[23]研究发现采用健脾补督汤联合循督火龙灸治疗缓解期U C,可有效减轻患者炎性状态,保护肠黏膜屏障,有利于患者转归㊂胡传文等[24]研究发现采用半夏泻心汤联合保留灌肠治疗U C疗效显著,能够有效调节患者肠道内菌群平衡,促进黏膜恢复,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㊂李连会等[25]研究发现采用中药内服联合灌肠治疗缓解期U C疗效确切,可达到标本兼治的理想效果㊂亚东等[26]研究发现采用理中汤加减联合雷火灸治疗脾肾阳虚型缓解期U C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㊂综上所述,在中药内服的基础上联合中医外治法,两者相辅相成,从不同角度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调节肠道菌群紊乱状态,修复肠道黏膜,维护肠道生态平衡,达到更佳的治疗效果㊂3中西医结合治疗随着医学的发展,中西医结合治疗缓解期U C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中西医联合优势互补,疗效确切㊂彭彬等[27]研究发现采用健脾清热化湿方联合美沙拉秦可改善脾虚湿热型缓解期U C患者的临床症状,且安全性较高㊂陈国忠等[28]研究发现采用柴芍六君颗粒联合复合乳酸菌胶囊治疗缓解期U C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小,且复发率较低㊂石鹏岩[29]研究发现采用自拟中药方加减联合美沙拉秦肠溶片治疗缓解期U C临床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肠道症状及全身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㊂杨颖等[30]研究发现采用健脾补督汤联合美沙拉秦治疗缓解期U C,可调节肠道菌群紊乱状态,保护肠黏膜,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改善临床症状,降低复发率㊂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优势互补,可有效改善缓解期U C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复发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㊂4小结U C是一种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缓解期病程迁延,811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4月第32卷第8期综 述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A pr .2024,V o l .32N o .8复发率高㊂随着中医学的不断发展,各医家对本病的施治各有千秋㊂中医治疗本病不仅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还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毒副作用小,可长期施治,但不足之处在于本病的中医诊断标准与疗效标准尚未统一,因此,在日后的研究中应不断完善本病的中医诊断标准与疗效指标,注重文献的挖掘,以及各医家的经验总结与分析,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㊂参考文献[1]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J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8,26(2):105-111,120.[2]杨泽云.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与治疗进展[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8(30):180-181.[3]赵景明.溃疡性结肠炎病因病机认识进展[J ].中国卫生产业,2012,9(30):168.[4]王庆泽,李雪可,刘建平,等.国医大师李佃贵基于浊毒学说分期辨治溃疡性结肠炎[J ].吉林中医药,2021,41(2):179-182.[5]徐艺.单兆伟论治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总结[J ].辽宁中医杂志,2015,42(12):2311-2312.[6]魏丽彦,韩雪飘,郭珊珊,等.运用风药治疗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经验[J ].环球中医药,2021,14(8):1504-1507.[7]郭淳,张北平.从脾阴虚论治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验案1例[J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20,28(12):975-977.[8]周敏红,叶柏.叶柏教授从肺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临床经验浅析[J ].四川中医,2016,34(2):1-3.[9]刘兴隆,黄秀深,贾波,等.浅议逆流挽舟在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治疗中的运用[J ].四川中医,2015,33(9):21-23.[10]龙太荣,李世川.健脾益气方治疗缓解期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J ].实用中医药杂志,2021,37(2):181-182.[11]张天彬,祁树浩,匡朋,等.健脾活血解毒颗粒治疗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11):5491-5494.[12]张丽萍,陈欣欣,陈博,等.自拟益气健脾化湿方治疗脾虚湿蕴型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临床效果研究[J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21,38(11):1379-1382.[13]赵玉洁,张新,曹志群.溃愈汤对缓解期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肠镜下黏膜恢复的影响[J ].内蒙古中医药,2019,38(9):1-3.[14]魏永生.健脾愈疡汤治疗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研究[J ].亚太传统医药,2017,13(14):146-147.[15]刘思雨,郎晓猛,刘建平,等.基于肠道菌群变化探讨健脾泄浊解毒方预防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大鼠复发的实验研究[J ].河北中医,2022,44(9):1507-1511.[16]孙中美,陈晓伟,胡立明,等.清肠温中方对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的远期作用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21,29(9):619-623.[17]陈小朝,杨向东,岳朝驰.穴位强化埋线疗法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应用[J ].中国肛肠病杂志,2020,40(1):77-78.[18]刘亚.基于缓解期解毒化瘀方灌肠的溃疡性结肠炎免疫机制研究[D ].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19]刘竺华,任顺平,郝海蓉,等.穴位埋线联合中药灌肠治疗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J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3,14(4):43-45.[20]张林华.针刺联合中药灌肠治疗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J ].光明中医,2012,27(7):1399-1400.[21]耿丽梅,马晓莉,刘红燕.天灸疗法对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的疗效观察[J ].医学研究与教育,2011,28(2):53-56.[22]许宝才,陈伟.雷氏银盏隔姜灸联合补火生土法干预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评价[J ].中华全科医学,2022,20(5):844-847,902.[23]娄华,乔虹.健脾补督汤联合循督火龙灸治疗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研究[J ].光明中医,2020,35(17):2613-2615.[24]胡传文,江红娟,郑小春,等.半夏泻心汤结合保留灌肠治疗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及对肠道内菌群水平的影响[J ].新中医,2020,52(3):10-12.[25]李连会,李洪翠,庞秀,等.中药内服配合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的临床观察[J ].中医临床研究,2018,10(22):84-86[26]亚东,白春颖,马瑶瑶,等.理中汤加减配合雷火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脾肾阳虚证临床观察[J ].中国社区医师,2014,30(14):80-81.[27]彭彬,文艺,张诗静,等.健脾清热化湿方联合美沙拉秦治疗脾虚湿热型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的单病例随机对照试验[J ].中国全科医学,2022,25(3):293-297,304.[28]陈国忠,李桂贤,李敏,等.柴芍六君颗粒合用复合乳酸菌胶囊治疗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观察[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7):144-146.[29]石鹏岩.自拟中药方加减联合美沙拉秦肠溶片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20例临床观察[J ].中国民间疗法,2021,29(15):74-77.[30]杨颖,王昊,黄清,等.健脾补督汤联合美沙拉秦对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疗效[J ].中成药,2021,43(11):3023-3027.(收稿日期:2022-12-13)[编辑:周荣荣张思思]911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4月第32卷第8期。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标签:溃疡性结肠炎;中医;治疗进展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其病变多局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以直肠和乙状结肠受累多见。
其主要临床症状有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等。
根据其临床表现特点,本病当属祖国医学“久痢”范畴,随着中医药研究的不断深入发展,中医药对溃疡性结肠炎在稳定病情、预防复发方面有明显的优势,现笔者将近几年来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关于本病的发病机理,目前大多数医家认为系脾肾两虚,肝脾失调,湿热阻滞大肠。
正如《景岳全书》曰:“凡病里急后重者,病在广肠最下之处,而其病本则不在广肠而在脾肾”,“脾肾虚弱之辈,但犯生冷极易作痢”,“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
指出该病是在脾胃虚弱的基础上感受外邪、饮食不慎或忧思恼怒引起大肠传导失常,气机不畅,损伤肠膜脉络而发病,病本为脾肾两虚,标实为湿、痰、热、瘀、毒。
罗文纪等[1]认为,凡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或精神抑郁,过度劳累,或气滞、血瘀、痰饮,皆可损伤脾胃,因此脾气亏虚为发病之本,湿浊内阻为标,湿邪日久可壅滞气血,化腐成疡;任光荣[2]认为本病的发病根本在于脾胃虚弱,运化失健。
脾胃居中焦,禀纳谷、腐熟、输布、运化之功能,并具升清降浊之职。
无论是外感湿热毒邪,或是嗜食肥甘,化生湿热,或是过食生冷,湿浊内蕴,郁而化热还是劳倦太过,情志失调,皆可导致脾胃受损,脾失健运,气滞湿阻,气血壅滞,脂膜血络受损,肉腐血败,内溃成疡,化为脓血,大肠传导失司,混杂而下,导致本病[3]。
叶柏教授认为,本病多在先天禀赋不足,脾胃功能不健基础上感受湿热之邪,或由饮食不节,恣食肥甘油腻,辛辣厚味,湿热内蕴肠腑,与气血相搏结,气滞血瘀,脂络受损,血败肉腐,内溃成疡,即为“内疡”,其病理特点类似中医红、肿、热、痛之痈疡,正如《医略》所云:“以痢之赤白为脓血,即是痈疡之类”;“论痢之证治之理,正与痈疡机宜暗合”,以肠腑湿热为标,脾肾两虚为本,病位还可涉及肝肺二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 研究 。
北方药学 21 年第 9 02 卷第9 期
【] 6王爱文 , 罗光宏 , 陈叶 , . 等 沙生野 菜地梢瓜 的人 工驯化研 究
参 考 文 献 初报[. J安徽农学通报 ,0 6 1 (0 :0 . ] 2 0 ,2 1 ) 0 1 [】 1中国 医学百科全 书编委会 . 中国百科 全书 ・ 医学[ . 蒙 M] 上海 : 『】 7陈叶 , 军 , 梁 罗光 宏 . 土保 持 植 物 地 梢 瓜 驯 化研 究初 探 [. 水 J ] 林 业 实 用技 术 。o 8 ( ) 5 3 . 2 o 。2 : — 6 3 上 海科 技 出版 社 ,9 2 15 19 ,8 .
溃疡性结肠炎 的中医辨治及与 内镜检查相关性研 究进展
赵新芳 蔡 钢 李 锋 1 ( 新疆石 大学医学院 . 河子 第一附 属医院中医 一科 石 河子 82 0 . 石河子 30 ; 新疆 02 大学
医学 院第 一 附属 医 院病 理科 石河子 8 2 0) 3 0 0
摘要 : 对近年来对 u c中医病机的认识、 中医辨证论治特 点及 中医辨治与内镜 、 病理检查相关性的研 究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y ̄ , 4 _- 陈刚, ] r 乔莉 , 地梢瓜 果实化 学成分的研 究[. 等. J 中国药 27 ] 4. 物 化 学 杂志 ,0 7 1 ( ) 11 13 2 0 ,72 :0 — 0 . [0商战平 , 1] 王德兴 , 商朝 , 地梢瓜甙对神 经细胞脂质过氧化 等. [ 苑辉 卿 , 5 】 左春 旭 . 梢 瓜 化 学成 分 的 研 究 [. 国 中药 杂 志 , 反应和 D A损 伤的保护作 用 实验研 究[. 里木 畜牧 学院学 地 J中 ] N J哲 ] 1 9 ,7 1 )7 9 7 1 9 2 1 ( 2 :3 — 4 . 报 ,0 0 1 ( ) — 0 2 0 ,04 : 1. 8
关键 词 : 溃疡 性 结 肠 炎 中 医病 机 辨 治 内镜 病 理
中图分类号 : 55 ( 0 0 — 0 4 0 17— 3 12 1 9 0 3— 3 2)
溃 疡性结 肠炎 (l r i cli, C , uc av oisU ) 又称 非特异 性溃 疡 2溃疡性结肠炎 的中医辨治 e te t 性 结肠炎 , 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直肠和结肠炎性疾病 。病变 周曼睬 用 益气活血法 辨证施治 , 黄芪益气补气 , 使用 并 主要位 于结肠 的黏膜层 ,以溃疡为 主 ,多累及 直肠和远端结 能改善微循环 , 调理免 疫功能 ; 不仅能补气 , 党参 且能提高淋 肠, 也可遍及整个结肠。 近年来 , 国和欧美国家 U 我 C的发病率 巴细胞转化率 和网状 内皮 系统吞 噬功能 ;当归配伍桃仁 , 养 活血 、 散瘀 , 进血液循 环 , 促 与黄芪 、 党参共 同改善病灶 之 均呈上升趋势f 。临床上常常表现为反复发作 而治愈难度大 , 血 、 1 、 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 。 中医药在 U C的治疗上 充血、 水肿 , 滋养局部组织 , 于溃疡愈合。余在先” 利 3 1 根据结肠 有一定特 色和优势 , 现就其 中医病机 、 辨证论 治及与 内镜 、 病 镜检查 的局部表现及全身症状 ,将溃疡性结肠炎大致分为湿 理相关性的研究进展分述 如下 。 热壅阻、 寒湿凝滞 、 血阻滞三型进行治疗 。 庆生等 用理 瘀 刘 噪 气健脾法治 疗 U , 健脾疏肝 、 C 重在 调气 行血 , 以清热解毒 、 兼 1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病机 行气止痛。陈江喂 据病机 阶段性演变的证情特点 , 辨证施治 , 依据 U C的表现 , 于 中医“ 属 泄泻 ” “ 、 痢疾 ” “ 、 肠湃 ”“ 下 利 ”“ 、 滞下”“ 、肠风” 等范畴 。 本病与七情郁结 、 不节 、 饮食 痢久 且辨证辨病相结合, 遣方用药。胡家瑞[ 1 o 认为使用活血化瘀法 失 治 、 感六淫 、 外 湿热 内蕴所 致脾 胃失调 , 肾双亏等病 因有 有 益于溃疡面 的愈 合 , 脾 反对应用 涩肠止泻法 , 注重从肝论治 , 关。周曼【 3 1 认为慢性溃疡性 结肠 炎的发病基础是脾气虚弱 , 血 提出提早选用抗 肿瘤 中药 。 唐旭 东f 出在辨证论治 的基础上 喂 瘀是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病理改变 。张力英嗍 认为其病机 正确运用活血化瘀疗法 。 张燕等f 为重症溃结 主要见于初 发 斗 脾 虚为本 , 湿热邪毒、 气血瘀滞为标 。刘 阳军嘲 通过对 5 0例维 期湿热蕴积大肠 型及脾 肾气血俱 亏型 ,结合 结肠镜局 部辨证 吾尔族溃疡性结肠炎患者 的中医证型 的归纳与分析 ,了解 到 为湿热瘀阻肠络 , 自拟 方芪菊饮 , 使健 脾化湿 、 解毒行瘀法 贯 新疆 维吾 尔族溃疡性结肠炎患者 的中医证 型分 布以湿热 内蕴 穿始终 , 既敛 湿止泻 、 止血 、 托腐 生肌 , 又抗炎 、 抑菌 、 止痛 、 调 将解毒化瘀 、 收 型多见 , 女性 以肝郁脾 虚型为 主 , 以湿热 内蕴 型为主 ; 男性 活 节免疫 。针对结肠黏膜湿热瘀 阻的辨证 要点 , 动期 以湿热 内蕴 型 、 胃虚弱为 主 ; 脾 缓解 期 以脾 胃虚弱型 、 阴 湿止血 、 祛腐 生肌 之药物通过保 留灌肠法 , 直接作 用于病变 黏 血亏虚型为主 。李军 昌等同 9 例溃疡性结肠炎患 者调查显 膜 , 对 8 使局部获得较高的药物浓度 , 提高了药物在局部的活化程 示: 活动期 , 中重患者 以湿 热内壅为 多 ; 中度可见到脾虚 湿滞 度 , 黏膜修复及病灶的消除。何健忠『用溃愈汤灌肠治疗 加快 】 证, 但二 者无 明显差异 ( > . ) 在缓解期 , P 00 ; 5 阴血亏虚 、 脾肾阳 脾肾 阳虚型慢性 溃疡性结肠 炎 3 例 , 1 与对照组 比较 , 两组近 总有效率 比较 ,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 .5 o P 0 王 0 虚、 脾虚湿滞 、 气滞血瘀均可见到 。 刘庆生等f 7 】 提出脾 虚是本病 期完全缓解率 、 的病理基础 , 气机不畅存在于病程的始终 。陈江 为本病脾 幼立【 认为脾虚“ 认 噜 不及游溢” 溃疡性结肠炎病机根本 , 是 并存 虚为本 , 病久及肾 , 遂致脾 肾两虚 ; 而湿浊 、 热毒 、 血诸 邪可 在于发生发展全过程。 瘀 相互兼夹为患 , 为病之标。 李德和等 人 , 为 本病初起 多气滞湿 3溃疡性结肠炎 的中医辨证与 内镜诊断的相关研 究 郁, 郁而化热 , 湿热 蕴结脾 胃大肠 , 属实证居多 , 日久则脾 胃受 李 军昌等 调查 中发 现 U 在 C临床症状和舌脉的证候特异 特别对那些 临床 出现无症可辨 的患者 , 出辨 提 损, 易转寒湿兼夹热 邪 , 或久病人 络多为本 虚标实 , 寒热错杂 性的相对较差 , 之证 。 胡家瑞[ 为 U o 认 C主要 病机 是脾 胃虚弱 , 浊邪 留滞肠 胃, 证时更应结合内镜下 的表现综合权衡 。 李敏等【 用按镜像辨 噪 U 3 治 还与肝( ) 胆 的疏泄功能失 常有关 。王希利等I根据“ 与大肠 证 中药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 炎( C)0例 。结果 : t , 】 肺 相表里 ” “ 、痰瘀 同源 ” 中医理论 , 结合 现代研究成果 及临床观 疗组 临床 治愈率为 3 . %, 00 0 总有 效率 9 . %, 66 与对照组无 显 7 察, 提出“ 肺脾 功能失调 、 痰瘀阻络 ” 为溃结 ( 活动期 ) 的主要病 著差异 。治疗后治疗组各项观察指标 积分 较对 照组有显著差 机之一。张燕等【 为脾虚湿蕴是其主要病理基础 , 湿毒瘀滞 异 ,说 明按镜像辨证 中药治疗慢性非 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在 c临床症 状和局部组织 阳性体征方面有明显疗效 。 张燕 是主要病 理变化。从结肠镜观察 , 局部 辨证 为典型 的湿热瘀阻 改善 u 等『经 内镜观察 了 10例 U l 羽 0 C患者 的黏 膜病变证 型及在整体 肠络之象 , 故脾虚、 湿热、 血瘀为辨证要点。
8林教 , 吴冬青 , 红钢 , . A 安 等 F S测 定地梢瓜 不 同部位金属 A 【 中华人 民共和国卫 生部 药典委 员会. 2 1 中华人 民共和 国卫生部 【] 元 素f . 实验 室,0 9 2 ( )17 — 4 9 J 光谱 ] 2 0 ,6 6 :4 7 17 . 药品标准( 蒙药分册 ) ] 9 8 1 . 【 . 9 ,3 S1 [ 贝盏临 , 3 ] 曹有龙 , 晓莺, 地梢 瓜的组织培养及 快速繁 殖 f 李睿 , 李 等. 9 1 张力 , 包玉敏 , 地梢瓜叶 中总黄酮的提取及含量测 等. 定【. 古民族 大 学学报 ( J 内蒙 ] 自然科 学版 ) 092 ( ) 7 — , 0 , 3 : 2 2 4 2 【. J 植物生理 学通讯 ,0 5 4 ( )4 6 ] 2 0 ,14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