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电业 1996年初
鹿死谁手
鹿死谁手——观中国彩电业的竞争1.硝烟弥漫的价格大战1996年,长虹首次发动降价,彩电业价格大战开始。
经过“价格战”,国产品牌一举动摇了洋品牌在中国彩电市场的地位,占领了彩电市场超过2/3的份额。
精彩的“价格战”还一举确定了彩电在民族产业中的领跑地位。
截至1999年底,彩电行业累计回笼资金达4 500.多亿元,生产规模从1990年的1 000万台提高到2000年的4 000万台。
彩电业在竞争中扩张,但国内有效需求只有2 000多万台,所以2000年夏天频频出现彩电价格“大跳水”。
2000年九大彩电巨头建立彩电价格同盟,限价不成“集体跳水”。
2001年4月13日,长虹彩电又掀起降价的狂潮。
这次降价机型品质之高前所未有,完全不同于彩电业过去惯推的所谓“特价机”,降价品种全是29英寸超平,而且属国家领导人用于赠送外国元首的“国礼精品”。
继长虹彩电降价后,创维又宣布了彩电降价的决定。
据记者了解,这些过去售价均在4 000元左右的彩电,这次直接降到了2 000元左右,价格仅为进口品牌同档次机器的40%~50%。
截至2001年,彩电业前前后后六次“价格战”,每次都会有一批名不见经传的弱势企业缩减规模,甚至使一些小企业伤痕累累,纷纷宣布破产。
据信息产业部公布的数字显示:中国彩电企业的数量已由200多家减少到现在的70多家,彩电产量的80%已经集中在不到20家企业中。
国内许多彩电企业还纷纷转行做起了空调。
但到2002年全国的空调产量约2 000万台,而实际销量将在1 500万台左右,所以一些企业不得不面对500万台过剩的黑洞。
价格竞争中,大企业的利润也不同程度地受到影2001年1月3日,厦华电子总经理便在个人网站上向全体股东表示道歉。
原因是厦华电子在股东大会上向股东披露了2000年度将出现经营亏损的信息。
从该经理费尽心思的解释中不难看出,这都是降价惹的祸。
2001年8月,四川长虹发布中期报告,正式宣布该公司主营业务出现上市以来首次亏损。
家电行业30年发展历程
30年回顾:中国家用电器行业发展历程1978年以前1955年,天津医疗器械厂试制出第一台使用封闭式压缩机的冰箱。
1956年,沈阳、天津、北京、上海等地相继开始生产冰箱,供医院及科研单位使用,并试产了集团用洗衣机。
1958年,中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诞生。
天津712厂生产出新中国第一台自主研发、制造的显像管电视机——北京牌14英寸黑白电视机,标志着当时中国电视机研制技术及日本基本处在同一水平。
1962年,沈阳日用电器研究所试制出中国第一台洗衣机。
1965年,上海空调机厂生产出中国第一台三相窗式空调器。
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台彩色电视机同样在天津712厂诞生,拉开了中国彩电生产的大幕,但生产规模、产量、性能、质量等方面及同期已进入高速发展的日本相比差距明显。
1976年,广州家用电器总厂试制成功全塑喷流式洗衣机;随后,波轮式套桶洗衣机在无锡洗衣机厂试制成功。
1978年~1983年1978年1月,国务院决定将轻工业部同纺织工业部分开。
为了发展家用电器工业,在组织机构设置上成立了五金电器工业局。
同年,国家计划委员会(以下简称计委)计委决定,由轻工业部统一归口管理全国各系统、各地区家用电器工业,并将洗衣机、冰箱、电风扇、房间空调器、吸尘器、电熨斗等6个产品列入国家和部管计划,同时对国内尚不能生产的家用电器零配件和原材料(如冰箱压缩机、洗衣机定时器、ABS工程塑料等),由国家列入进口计划,轻工业部统一分配,解决了重要零部件配套问题,这对促进各地主管部门重视发展家用电器工业起到了积极作用。
同年,国家还批准引进第一条彩电生产线,定点在原上海电视机厂即现在的上广电集团。
1979年4~5月,以轻工业部部长梁灵光为团长的中国轻工业代表团访问日本。
在考察期间,同日本著名家电公司洽谈引进冰箱心脏部分——压缩机项目,该项目于1984年正式列为国家重点项目。
7月,轻工业部五金电器工业局在苏州召开了全国家用电器发展规划座谈会,此次会议被称为“家用电器发展誓师大会”。
电视机的发展史
【电视机的分类】一、按色彩彩色电视机、黑白电视机二、按尺寸5英寸、14英寸、18英寸、21英寸、25英寸、29英寸、34英寸、背投、其它三、按屏幕球面彩电、平面直角彩电、超平彩电、纯平彩电四、按显像管普通电子管彩电、液晶显示彩电、离子彩电等五、按显示比例4:3 16:9 5:4 16:10电视机中的寸是英寸,测量的是对角线的长度:1英寸=25.4mm所以29寸的电视,对角线的距离应该是73.66厘米。
[编辑本段]【电视机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19世纪末,少数先驱者开始研究设计传送图像的技术。
1904年,英国人贝尔威尔和德国人柯隆发明了一次电传一张照片的电视技术,每传一张照片需要10分钟。
1924年,英国和德国科学家几乎同时运用机械扫描方式成功地传出了静止图像。
但有线机械电视传播的距离和范围非常有限,图像也相当粗糙。
1923年,俄裔美国科学家兹沃里金申请到光电显像管、电视发射器及电视接收器的专利,他首次采用全面性的“电子电视”发收系统,成为现代电视技术的先驱。
电子技术在电视上的应用,使电视开始走出实验室,进入公众生活之中,1925年,英国科学家研制成功电视机。
1928年,美国纽约31家广播电台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电视广播试验,由于显像管技术尚未完全过关,整个试验只持续了30分钟,收看的电视机也只有十多台,此举宣告了作为社会公共事业的电视艺术的问世,是电视发展史上划时代的事件。
1929年美国科学家伊夫斯在纽约和华盛顿之间播送50行的彩色电视图像,发明了彩色电视机。
1933年兹沃里金又研制成功可供电视摄像用的摄像管和显像管。
完成了使电视摄像与显像完全电子化的过程,至此,现代电视系统基本成型。
今天电视摄影机和电视接收的成像原理与器具,就是根据他的发明改进而来。
美国RCA1939年推出世界上第一台黑白电视机,到1953年设定全美彩电标准以及1954年推出RCA彩色电视第一台电视机面世于1924年,由英国的电子工程师约翰·贝尔德发明,到1928年,美国的RCA电视台率先播出第一套电视片《FelixTheCat》,从此,电视机开始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信息传播和思维方式。
中国彩电的成长历程
中国彩电的成长历程1978年,国家批准上海电视机厂(即现在的上广电集团)引进第一条彩电生产线,该生产线1982年10月份正式竣工投产,标志着我国彩电工业已经跨越过自行摸索的漫长前奏,开始直接和国外先进技术对接。
不久,国内第一个彩色显像管生产厂———咸阳彩虹显像管厂成立,彩电得以在国内大规模生产。
经历了以下成长过程:雨后春笋(1982—1985年)彩电业在80年代初获得迅速增长,并向规模化发展,几年间全国共引进大小彩电生产线100多条,各地电视机制造企业纷纷涌现,一批国产名牌如熊猫、金星、牡丹、飞跃等开始被消费者熟知。
1985年前后,我国电视机年产量已达1663万台,超过了美国,仅次于日本,名列世界第二。
但是,此时国内的电视机普及率还相当低。
市场受结构、价格、消费能力等各种条件的限制,还有极大的空间和潜力无法得到释放。
到1987年,我国电视机产量达到1934万台,超过了日本,成为世界最大的电视机生产国。
这一地位一直保持至今。
日货风行(1986—1992年)日本彩电业从70年代开始高速发展,到80年代后期已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国内的彩电生产线大多从日本引进。
虽然国产彩电的数量和规模已经有了空前发展,但国内企业引进的生产线在技术上仍然落后,品种、功能、质量、价格等诸多方面仍无法和进口彩电相比。
在国内市场日益增长的情况下,不但新增市场空间被拥有技术和资金优势的外国彩电企业争夺,就连在原有的市场上,国产彩电产销量的增长势头也受国外品牌威胁。
在这一轮抢滩战役中,外资品牌拿下了近八成的市场占有率,而其中松下、东芝、日立等日本品牌占据绝对优胜地位。
国货自强(1993—1998年)1989年8月,长虹彩电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降价,发起了彩电史上第一次价格战。
50天后,国家出台了彩电降价政策。
从此国产彩电摆脱了计划经济的阴影,企业取得了对自己产品营销的主动权。
这也是国产品牌寻找自身价格定位,形成市场区隔的起步。
此后,国产彩电不断降价,在获得市场占有率的同时,也使彩电在中国实现普及。
2023年《价值规律的作用》教案
2023年《价值规律的作用》教案2023年《价值规律的作用》教案1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并能初步应用价值规律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商品生产者必须不断地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重视技术创新,来努力提高自己的劳动生产率,以求得生存和发展。
教学重点价值规律的三个作用。
教学难点价值规律的第二个作用。
教学方法阅读与讲解相结合,穿插思考、提问,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复习提问:什么是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什么?学生回答。
师: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只要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价值规律就必然存在并发挥作用,那么价值规律究竟有哪些作用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第三节第二框,价值规律的作用。
明示目标:本节课我们学习价值规律的三个作用。
讲授新课二、价值规律的作用(板书)师:先听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某地一农村,土豆种植的产量很高。
有一农民由于种植土豆收入可观,村里的农民一一效仿,想来年也能致富。
第二年,农民面对土豆的大丰收,家家摩拳擦掌,心里非常高兴。
可是土豆收获之后,偌大的土豆硬是卖不出去,价格一降再降,全村不少人赔得一塌糊涂。
面对这种情况,村里的农民看见有几户农民种西瓜收入好,又都决定要种西瓜。
其中有位农民本也准备去种西瓜,但他的一个侄儿对他说:“大家都不中土豆时,你就要种土豆了。
”这位农民半信半疑种上了土豆,第二年挣了大钱。
这位农民很纳闷:“这是什么道理呢?”师:请同学们帮这位农民分析下,这到底是什么道理。
这位农民第一年种土豆为什么没赚到钱?学生回答。
师:总结。
接着问:“这位农民接受了他侄儿的建议,第二年仍种土豆,却赚了钱,这是为什么?”学生回答。
师:总结。
这就是市场竞争中能不能赚到钱的奥秘。
不知道同学们注意到没有,在土豆的种植过程中,种植规模在不断的变化,那他是怎么变化的呢?学生回答。
师:总结。
随着同一种商品生产规模的扩大或缩小,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就不断地从这一部门中流入或流出。
周厚健--海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委员
周厚健领导的海信集团,在竞争激烈的中国家电产业已占有一片天地,他并因2000年和2005年两度成为CCTV年度经济人物和获第二届(2006)袁宝华管理金奖而备受瞩目。
技术人员出身的背景,使人们认为周厚键的成功是得益于技术立企,他自己则说“我其实就是一个身上稍带铜臭味的商人,”他站在母校山东大学邵馆的讲台上以胶东普通话向学生们这样介绍自己,透过眼镜片,他扫视了一眼台下的学生和老师,又接着说:“不过,请注意,商人只是我的职业,而不是我的人品。
”周厚健,山东牟平县人,1957年8月出生,祖辈曾为牟平远近闻名之富商大贾,有7个姐姐,他是家中惟一男孩。
周厚健1976年下乡插队,一年半之后,顶替父亲进厂当了车工,曾获得“青工标兵”称号;1978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山东大学无线电系,1982年7月毕业,被分配到青岛电视机厂。
1982年,大学生在青岛电视机厂已经不希罕了,周厚健去之前,厂里已经有几十个大学生,到厂后周厚健被安排到车间当技术组长。
1983年3月他调到技术科,由于解决了困扰全厂的一个新产品技术难题,之后从技术科调到了设计科任副科长。
1986年,由于周厚健升任厂长助理,故开始如饥似渴地研读管理方面的书籍,他一直将读书看作是提高自身管理能力的手段,在实际工作中,周厚健也深切感受到了学习管理科学的重要性。
如他负责技改投资,投资管理的知识让他知道要先计算投资回报时间,然后再评估该不该投资。
周厚健1989年9月任副厂长,1990年,任常务副厂长,先后分管技术、财务、人事、生产等。
1992年正值中国彩电业的第一个“冬天”,周厚健受命出任青岛电视机厂厂长。
周厚健给人的最初印象是随和、谦逊,像一个温文尔雅的工程师。
他说:“别人觉得我性情柔和,这只是看到我的表面,我其实是一个性格很强硬的人,恰恰不柔和是我最大的缺点。
”古人谓“大将之材必见贤若不及,从谏如顺流,宽而能刚,勇而多计”,周厚健不愧是大将之材。
他上任后,首先对德行有问题的人开刀,开除了近20个偷物料的人;为将技术开发人员的工资提高到一线工人的3倍,他把厂研究所独立了出来;对供销人员,则大幅奖励,大幅淘汰,收入拉开档次,这一切在厂内引发了“地震”,年收入高于周厚健的人愈来愈多。
第六章 下岗
我国电视工业发展大事记
1958年,第一台黑白电视机诞生,14英寸黑 白,天津产北京牌;
1978年,国家批准引进第一条彩电生产线, 之后我国彩电业迅速升温,引进彩电生产 线100多条,并涌现也熊猫、金星、牡丹、 飞跃等一大批国产品牌。 1987年,我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电视机生产国。
1996年3月,长虹向全国发布了第一次大规 模降价的宣言——降低彩电价格8%至18%, 两个月后,康佳随后跟进,打响了彩电业 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价格战。当年4月,长虹 的销售额跃居市场第一,国产品牌通过价 格战将国外品牌大量的市场份额夺在了手 中。这场降价战后来也导致整个中国彩电 业的大洗牌,几十家彩电生产厂商从此退 出。
国企改革推向纵深,1998年至2000年,每年 人数都维持在700万~900万之间,三年累计 2137万。 根据政府的统计,国企职工原有5000万人, 从1998年开始,裁员累加3000万,几年时间 裁掉6/10的人员 。
二、下岗的原因
(一)我国劳动力长期供大于求
(二)计划经济时期统包统配的就 业制度
产生的根源是体制转轨和经济转型; 数量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前所未有; 处理方法与国外裁员明显不同。
第二节
一
下岗职工的状况
下岗职工的自然状况
两高 三低
年龄高
年轻人职业流动性强; 年轻人多是在1986年推行劳动合同制后参加 工作的; 青年人大量进入非国有企业。
女工比例高 下岗职工中女性占60%,并且再就业困难。
大量城镇劳动力被强制安置在各种经济单 位中,尤其是国有企业。 富余人员以隐性失业的方式存在。
(三)经营管理不善
中国彩电业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案例:中国彩电业的发展历程一、案例内容中国的彩电生产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1980年长虹从日本引进第一条彩电生产线。
但当时,黑白电视机刚刚进入普通百姓家,买得起彩电的人是极少数。
统计资料显示,1985年城市居民每百户拥有彩电仅有17.2台,农村居民每百户彩电拥有量为0.8台。
到了八十年代后半期,人们开始进行电视更新换代,于是彩电开始走俏。
随着价格管理逐步放开,彩电的市场价格不断攀升,到1989年底,20寸上海牌彩电卖到3500元一台。
(购买者还要找关系,走后门,先弄到票才能买到)。
彩电价格的持续上涨,引发了彩电生产热,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国内众多生产厂家从国外购进彩电生产线。
到九十年代初,全国有97家企业共引进彩电生产线120条。
到1995年已形成彩电生产能力4467万台,而当年的实际产量只有2058万台,当年的市场销售量不足2000万台。
(其中还有相当部分是进口彩电)。
生产能力严重过剩,1995年彩电生产能力平均利用率为46.1%,个别厂家的生产能力利用率只有0.8%。
而1995年又有14个新投资项目上马,其设计生产能力为541.5万台。
生产能力过剩导致产品供过于求。
到1998年全国彩电库存超过1500万台。
于是引发了彩电业一轮又一轮的降价风。
1996年3月26日,长虹首先刮起降价风,以后,一年强似一年。
到2000年21寸彩电从3000多元跌到了1000元以下,个别品牌已降到了600—700元,而29寸彩电则从7000多元跌到了2000元以下。
彩电价格的不断下降,使彩电生产厂家的利润率越来越低,众多厂家经不起降价的打击,纷纷改行、停业,甚至破产。
2001年彩电业出现行业亏损。
在一片“无奈”声中,2001年6月9日,全国九家较大的彩电生产厂家,包括康佳、TCL、创维、乐华、夏华、海信、金星等,在行业老大长虹缺席的情况下,在深圳的五洲宾馆召开了“中国彩电企业高峰会”,试图通过企业联盟形式,共同控制彩电销售价格,会议规定了各类型彩电销售的最低限价,如21寸普通直角平面彩电的最低限价为1050元。
中国彩电企业的战略营销模式
中国彩电企业的战略营销模式作者:李玉国来源:《销售与市场·营销版》2009年第28期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台彩色电视机诞生,从此拉开了中国彩电生产的序幕。
1987年,中国电视机产量达1934万台,超过日本,成为世界最大的电视机生产国。
22年来,中国虽然一直保持着世界最大的电视机生产国地位,但是中国却没有诞生世界一流品牌。
中国彩电业从20世纪90年代到现在诞生了几大品牌,长虹、TCL、康佳、创维、海尔、海信。
彩电品牌的营销战略,可以归纳为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目标集聚战略。
本文试图通过对四大彩电品牌的营销战略分析,总结中国彩电企业的战略营销模式,对于自身行业和其他行业发展都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四大彩电品牌的营销模式长虹——成本领先战略20世纪90年代,中国彩电业蓬勃兴起。
原因有二:一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几乎所有家庭都把彩电作为第一大件商品,释放出了巨大的购买需求;二是以日本为代表的彩电生产大国面临产业升级和降低成本的需要,把劳动密集型的彩电生产制造向中国转移。
长虹是国内最早从日本松下引进彩电生产线的企业。
1989年,国家征收彩电特别消费税,导致市场一片萧条,长虹率先作出彩电降价300元的决定,打破了沉闷的销售僵局。
从1993年到1996年,长虹大量引进彩电生产线,在绵阳建立全国最大的生产制造基地。
为了千方百计降低成本,长虹对其上游供应链除显像管外都进行了整合,很多元器件自己生产。
同时,长虹在生产场地旁边建立了库房,租给显像管厂,这是一种类似储备库一样的方式,可以保持比较低的库存。
有了成本优势,长虹逐步尝试用价格杠杆来操纵市场。
为了将杂牌清理出局,进一步提升长虹彩电的市场份额,价格战成为必然(对倪润峰而言)。
1996年3月26日,长虹彩电全线降价,在随后的3年里出现了持续的价格战,到1998年的时候,很多国有彩电企业开始迅速下滑,当时出现了“黄河断流,如意断柄,熊猫不翻身,牡丹好花不常开,厦华一路下滑,凯歌不响,金星不亮,孔雀断翅”的现象。
30年间TCL发展史
30年间TCL发展史第一阶段:改革开放白手起家初试合资TCL成长过程,是按照改革开放节奏发展起来的。
广东有一个好的区位优势和好的政策环境,率先改革开放,社会观念转变比较快。
1、合资磁带厂白手起家在中国改革开放刚刚开始的20世纪80年代初期,原广东省惠阳地区电子工业公司与港商合资成立“TTK家庭电器有限公司”,主营业务是生产销售录音磁带。
这个当时注册资本只有620万港币,员工不到300人的小企业是中国最早的12家合资企业之一,也是今天TCL的前身。
TCL是在改革开放大环境下成长起来的。
李东生回忆:“当时TCL对市场经济、国际合作基本上没有概念和经验,就是凭感觉摸着石头过河。
但是有一点TCL很清楚,公司成立之后,没有人管你饭吃,有一个国有的牌子,但是没有钱,得自己找饭吃。
TCL做所有的项目和企业运作的活动,目标很清楚,要赚钱,要积累。
初期那几年,TCL走得比较快。
82年我回来的时候,当时的项目基本上是计划经济那一套,如果要国家投资,国家不能随便投,要先立项,要有可行性论证,要报批,来回折腾,最快也得一年,一般的两年。
我发现这样的做法根本行不通,第一,TCL不是传统的国有企业,不可能立项,也不知道找哪个部门立项。
而且TCL项目是短平快,像磁带装配,一年就把钱赚回来了。
所以思想解放要快,敢于大胆尝试,而且动作要快。
TCL在改革开放初期的时候,就适应了它的变化。
TCL不是主动的理解,而是适应变化,在一定要赢利的目标驱动下,使企业经营活动快速的运作起来。
这是最基本的企业管理。
”“当时的TTK,装了一个打卡机。
现在打卡机很普遍,但那个时候,TCL公司是第一个装打卡机的,很多人来参观。
TCL第一任厂长是香港人,铁面无私,迟到10分钟,记录就是红的,三次红字就扣一天工资,员工容易管理。
当时大锅饭思想很重,很多国内企业到TCL这儿看TTK怎么一回事,为什么效率那么高。
改革开放外埠带来的企业管理的观念为TCL未来成长打下比较好的基础,也培养了整个管理团队适应市场竞争的基因。
企业战略管理(胡大立陈明)期末试卷精华版
一、名词解释1增长向量:2。
竞争环境:3。
冲突:1无形资源:2。
SWOT矩阵:3。
企业文化:二、判断题1。
一切战略管理对组织都是有益的,没有风险.()2。
社会经济结构主要包括七个方面的内容:产业结构、分配结构、交换结构、消费结构、技术结构、投资结构和就业结构。
()3.企业资源分析就是对企业现有资源的分析。
()4。
通过研究发现,与欧美企业的领导人相比,中国企业领导人团队领导能力较弱.因此,中国企业制定企业战略目标无需考虑领导者的领导风格。
()5.新兴产业的企业最适合于开展集中化战略.()6。
企业对外部环境依赖程度越高,企业选择战略的灵活性就越大。
()7.市场定位、战略目标与竞争战略这三者之间必须相互协调,不能相互冲突.()1.一般来说,一个企业的战略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公司战略、经营战略和职能战略。
()2.本田公司在发动机方面的技能称为核心能力,而其处理与经销商关系的能力就不是核心能力。
()3。
战略目标具有长期性,因此也具有绝对稳定的性质。
()4。
产品进入成熟期后,销售的速度下降,各企业还要保持其自身增长率就必须降价,从而使产业内企业竞争加剧。
()5.SWOT分析的核心是将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匹配出合适的战略方案。
()6。
横向展开的企业战略分解是按目标管理的步骤,分别对各类战略目标展开.()7.企业文化出现在组织中,但是它们的发展是非常微妙的,以至于高层管理者不能影响它们的形成。
()三、单选题1.研究和开发战略是()A。
总体战略B.职能战略C。
经营单位战略D.竞争战略2。
企业内部条件分析可以使企业确定()A应该做什么 B能做什么 C应该完成什么 D应该在什么时候行动3.()是跨越行业界限寻求绩优企业成功的战略和优胜竞争模式,目的是为了寻找最佳战略,进行战略和转变。
A战略管理 B流程标杆管理 C职能标杆管理 D战略标杆管理4.电视机制造企业兼并显像管制造企业,这种一体化类型属于()A前向一体化 B后向一体化 C横向一体化 D混合一体化5。
长虹彩电案例分析
【案例】CH公司三次掀起价格大战中国彩电业新一轮价格战于1999年4月下旬终于全面展开。
这是继1989年、1996年两次彩电大战以后,由CH公司又一次带头掀起的价格大战。
前两次彩电市场的价格大战,带动了彩电业的高速增长。
那么,这一次新的价格大战,会对彩电市场的发展前景产生什么影响?一、中国彩电市场的第一次价格大战彩电在中国的大规模使用是在20世纪80年代。
自CH公司在1980年从日本引进第一条彩电生产线,到1984年,中国已有彩电生产线100多条。
在此后的10多年中,彩电市场先后爆发过多次明显的价格大战。
第一次大战发生在1988-1989年,是由CH公司挑起的“一涨一降”引起的一场风波。
这一期间,彩电成为我国市场最紧俏的商品,主要原因是当时从国外进口的彩电数量有限,而国内企业的生产量还小,彩电市场严重供不应求。
于是CH公司以高于国家牌价而低于黑市价格作价卖给四川省工商银行一批17英寸彩电。
1989年初,国家对彩电征收特别消费税,彩电市场一下子跌入低谷。
仅CH公司厂在上半年就积压了近20万台彩电,占压资金3.2亿元,银行帐户仅剩1000多元。
CH公司在请示了省物价局后,自这年8月9日起彩电每台降价350元,极大地抢占了市场。
而在CH 公司降价天后,国家也出台了彩电降价政策。
可以说,在彩电市场第一次价格战中,CH公司是唯一的赢家。
第一次降价促进了彩电市场的迅速发展。
据有关资料,1989-1994年间,国产彩电生产量的平均年增长率为12.63%,其中1993-1994年度增长率高达21.8%。
1994年国内彩电全年产量为1689.49万台,占该年世界彩电总产量的10%以上。
二、1996年彩电市场的价格大战1996年3月26日,CH公司率先宣布在全国范围内降低17-29英寸规格CH公司彩电的售价,降幅为8%-18%,单机降低额为100-850元。
于是引发了彩电市场的第二次降价大战。
CH公司此次大幅度降价动因首先是,在彩电市场上赢得25%的份额,即四分天下有其一。
管理经济学作业
工商管理硕士MBA双休班作业本科目:人力资源与管理班级:学号:姓名:请结合案例回答以下问题:1.我国的彩电行业可看成是什么市场结构?答:结合我国彩电市场的实际情况,考虑到材料和数据的可获性,这里主要从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进入与退出壁垒几个方面来直接度量我国彩电业的市场结构。
目的旨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为后面效率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另一方面,为中国彩电业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提供现实依据。
一、市场集中度我国彩电业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在经历了多次价格大战的洗礼之后,一些规模小、竞争力低的小型厂商被大型企业兼并,企业整体结构走向集中,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已相对成熟,完成了由自由竞争到多寡头垄断的过渡。
1996年,长虹率先发起价格战,彩电业内价格大战一触即发。
此后的一段时间内,价格战的硝烟一直弥漫在彩电市场,愈演愈烈。
价格战也成为了各大彩电企业争夺市场份额、争取行业霸主地位最主要的手段,经过激烈的竞争,彩电业市场结构垄断程度加剧。
通过对彩电业市场集中度和赫芬因德两项指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最初的竞争时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竞争市场,而是企业发展壮大,彩电业又自由竞争走向多寡头垄断的过渡时期。
二、产品差异化我国彩电业的产品差异基本上以主观差异为主,形成主观差异主要原因是消费者对彩电品牌的信任程度不尽相同、媒体广告和销售人员的主观推荐对消费者偏好也有很大影响。
同时,由于国内消费者对彩电核心技术和主要技术指标的识别能力还很欠缺,使得彩电产品的差异程度主要是由消费者的主观判断来决定,这也是形成主观差异的主要原因。
我国彩电产品的客观差异程度较低,难以形成差异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我国彩电业从无到有也仅仅才经历了20年的时间,许多国内企业都是通过效仿国外企业先进的制造技术、显示技术、生产及质量管理技术,而且以装配机型为主流,实现自身的发展。
所以产品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
另外,产品核心技术开发的相关人才和技术仍较为缺乏,难以从人才与技术上保证产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差异化。
中国彩色电视机产业组织分析
中国彩色电视机产业组织分析摘要: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我国的彩电业已经发展成为具有很强竞争力的优势行业,产业已经建立了精密的生产制造体系,生产效率和生产成本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已成为中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之一,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虽然中国彩电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我国彩电业仍存在很多问题,面临很多挑战,彩电企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关键字:彩电行业产业结构发展概况从1979年引进第一条彩电生产线以来,中国彩电行业经历了一个高速发展的过程,经过将近30年发展,中国彩电产业已经建立了精密的生产制造体系,生产效率和生产成本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已成为中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之一。
并且形成了以海信、长虹、康佳、创维等为代表的一批能够主导市场,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较高管理水平的彩电企业集团。
本文以我国彩电行业为研究对象,着重于对彩电行业中产业层面的研究,通过对彩电行业的产业布局和市场状况的分析,得出我国彩电行业过往的发展历史和目前的发展态势,以及预测我国彩电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政策建议等。
一、彩电行业发展历程1、萌芽期1970年,我国第一台彩色电视机在天津通信广播电视厂诞生,标志着我国彩电制造业的开始。
但由于我国当时仍处于计划经济时代,彩电制造业发展缓慢。
1982年,国家开始批准引进彩电生产线(天津引进第一条生产线) ,渐渐地彩电得以大规模生产。
1980-1984,彩电年产量从3.21万增加到133.95万台。
但是居民家庭拥有率底,尤其是农村每百户拥有数量不足1台。
这一时期彩电的特点是彩电屏幕小,功能少,式样简单。
2、成长期1985年,我国彩电年产量达到435.28万台,超过了美国,仅次于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的电视机生产大国,并涌现出了长虹、等一大批国产品牌。
1986-1992年,日系品牌彩电开始进入中国,并凭借技术以及品牌的绝对优势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地位。
1993年开始,我国彩电市场逐渐发展成为竞争度、开放度最高的市场之一。
我国彩电行业发展阶段
彩电行业的特征(二)
• 行业生产能力开始过 剩
➢ 年生产能力4000万台 ➢ 年需求量2000万台
彩电生产太多了!
路漫漫其悠远
彩电业特征(三)
• 产品利润率趋于平均化 • 市场集中程度不断提高 • 价格水平稳步下降
没完没了的价格战 !
路漫漫其悠远
彩电业——惨烈的价格战
彩电业价格竞争花样百出 ! ➢上海:彩电节 ➢南京:买一送一 ➢武汉:彩电论斤卖
我国彩电行业发展阶段
路漫漫其悠远 2020/3/23
行业发展阶段
• 分散行业 • 新兴行业 • 成熟行业 • 衰退行业
路漫漫其悠远
成熟行业的特点 (一)
• 1.市场增长放慢,竞争更趋激烈 • 2.企业间的竞争:争夺老客户; • 3.强调成本竞争和服务竞争; • 4.行业生产能力开始过剩;
路漫漫其悠远
成熟行业的特点 (二)
• 5.由于技术更加成熟,变革主 要是生产与经营方式的变革
• 6.国际竞争 • 7.利润下降,是趋势还是暂时
现象无法确定; • 8.中间商的利润下降—价格谈
判能力提高。
路漫漫其悠远
彩电行业的特征(一)
• 市场增长放慢,竞争 日趋激烈
➢ 城市:市场基本饱和 ➢ 农村:由于用电问题、农民
➢ 困兽犹斗的当地杂牌
……
路漫漫其悠远
成熟产业竞争战略
• 1.更加细密的成本分析; • 2.生产工艺的创新——成本
; • 3.努力扩大用户的购买范围
; • 4.收购廉价的资产(准备退
出行业的企业资产)。
路漫漫其悠远
长虹的应对战略(一)
▪ 细密成本分析,对现有的流程创新,不仅是生 产流程,而是整个供应链,以降低成本,正确 定价
长虹电视生产基地
1996年以前,长虹的生产全部集中在四川锦阳(最大生产基地)。
1996年12月,长虹兼并长春无线电一厂,成立长虹持股55%的吉林长虹公司;1997年11月,长虹兼并南通三元电子有限公司,成立长虹持股 60.5%的江苏长虹公司,形成跨地区生产布局。这两家公司1997年彩电产量全计为89万台,仅为长虹总产量667万台的13.3%,其跨地区经营程度 较低。因此,长虹计划再投资3亿元,扩大其生产规模。
自1989年,长虹的彩电从四川走向全国各省、市的市场,在全国范围内与国内外彩电产品展开竞争。1989年8月9日,长虹第一次降价,其产品迅速 进入东北市场。1992年长虹彩电产销突破百万台,一跃成为中国彩电第一位企业。1994年推出“红太阳一族”大屏幕彩电,进入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市场。 1996年长虹彩电产销量达480万台,国内市场占有率达27%。
“中国彩电大王”长虹电子集团十多年来奉行“独生子”策略,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在稳坐中国彩电业第一把交椅后;于1997年大规模进军空调器、VCD等家用电器行业,1999年又宣布进入电池行业,力求“多生贵子”,向长虹家电“家族”发展。
1、专业化经营的历程
1984年~1988年集中于四川、西南市场。
1984年长虹引进了中国最后一条彩电生产线,开始彩电的批量生产。根据当时的现实条件和能力,长虹采取务实的“根据地”策略,集中资源逐步占领四川省以及西南市场。由于四川盆地特殊的地理条件,长虹的策略非常成功,这个时期一度占有四川省90%以上的市场份额。
1989年一1996年以四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为生产基地,拓展全国市场并稳居第一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ourseLecture/play/822/2535/p-551182567.html彩电业1996年初,中国的彩电市场高度分散,生产企业超过130家,平均每家企业的销量不超过12万台。
这些企业多数运营低效,没有规模经济,在当地市场受到地方政府的保护。
因此,企业欲扩大销售额,通过进入新市场或采取并购手段取得规模经济的运作空间很小。
此外,当时彩电业是个两极市场,国外品牌占据高端市场,相比本土品牌享有20%的溢价,在中国市场(特别是城镇市场)占据主导地位。
而本土品牌虽然质量和国外品牌相差不大,却在低端市场相互竞争。
由于通过横向和纵向流动以增加销量的机会都很小,到了1995年末,本土彩电企业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1996年进口关税下调,小屏幕彩电从60%降至50%,大屏幕彩电则从65%降至50%,这给中国彩电企业带来了巨大的价格压力。
此外,跨国公司看到了中国市场的潜力,纷纷到中国投资设厂,扩大产能。
据估计,如果这些公开宣称的扩张计划全部施行,两年时间内这些企业将为中国市场年均增产1000万台彩电,届时国外品牌将全面占领中国市场。
当时一家全球彩电企业大胆预测,只要它在3年时间内向中国投资30亿美元左右,就能摧毁长虹。
长虹是当时中国最大、效益最好的本土彩电企业,拥有17条生产线,其产能至少是国内第二大厂商的两倍,它同时也是许多彩电元器件的最大生产商。
作为一家在当地高度垂直整合的公司,又地处欠发达地区四川,长虹相比其他国内厂商享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和最高的利润率,其净利润率约为20%,远高于国内竞争对手。
尽管如此,长虹还是苦于市场份额无法继续增长。
1995年末1996年初,长虹开始考虑换一种思路。
在访谈了一些定价专家,在许多地区作了大量的市场调查,并对返回的数据进行了深入分析后,长虹高管一致认定,价格战是实现市场领先的最佳选择。
一方面,价格战可使那些规模小且效益差的国内对手进退维谷,它们如果跟着降价就要遭受严重的利润损失;如果维持高价,就会失去可观的市场份额。
无论如何,它们都将在没有当地政府帮助的情况下勉力维持生存。
当时中央政府施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地方政府已不可能再给予它们财力支持。
另一方面,大幅降价也将使国外对手陷入窘境。
如果它们作壁上观,市场份额将被长虹侵蚀;如果加入价格战,它们高端市场的销量就会锐减,利润率下降,而且低价还将破坏它们的品牌形象。
此外,跨国公司任何剧烈的价格变动都需获得母公司的批准,决策过程十分漫长。
因此,长虹预期它们至少在初期不会跟着降价。
长虹发动价格战的信心还基于这样一个事实:1996年初,中国彩电业进入了快速增长阶段。
大降价将激发出彩电业的强劲需求,而长虹是当时第一家在国内上市的彩电企业,享有较高的品牌认知度,在本土品牌中也有高品质的品牌形象。
一旦价格战打响,长虹还有许多其他优势。
1996年初,长虹有大约100万台的彩电库存。
同时,作为本土最大的彩电生产商,长虹已和彩电业一些关键元器件供应商结成了紧密联系,这些供应商能为长虹扩大生产提供支持。
长虹进一步分析后认为,价格战要奏效,并不需要很大的降幅。
由于降价前和国外品牌就有20%的价差,因此只要降价10%,长虹就将和国外产品拉开30%的价差,此时许多本土厂商将无利可图,而长虹当时的利润率是20%,完全承受得起。
于是在1996年3月26日,长虹打响了价格战,宣布对所有的17~29英寸彩电降价100~850元,降幅为8%~18%不等。
价格战的发展基本不出长虹所料。
最初,大部分本土厂商选择观望。
直到6月6日,当时四大本土厂商(康佳、熊猫、SVA、牡丹)的康佳才跟着降价20%.跟随者反应迟缓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对此毫无心理准备,不知如何反应;二是低估了价格战的影响,因为当时市场高度分散,不同品牌在不同地域分别占据主导地位;三是许多国企尤其是熊猫和SVA,其彩电单台成本较高,利润率很低,无法承受8%~18%的降价幅度。
熊猫当时正准备1996年5月在香港上市,它和牡丹都指望政府干预长虹的“非理性”行为。
有些本土厂商则迅速作出了反应。
TCL当时是一家中等规模的电视机制造商,它在4月1日首先作出回应,宣布对彩电让利200~300元;另一家中等规模厂商厦华也宣布降价10%.不过由于产能约束和关键元器件供应短缺,它们只对小屏幕电视降价。
国外厂商正如长虹所料,没有跟随。
例如,索尼和松下都决定继续据守高端,专注于质量和功能。
价格战使长虹大量曝光,对销量产生了积极影响。
几个月后,长虹总体市场份额从16.68%窜至31.64%,25英寸彩电从20.76%增至45.25%,29英寸则从14.37%增至17.15%.一些快速跟随的中等规模厂商如TCL和厦华,市场份额均增长了2%以上。
而许多销售额低于20万元的小企业则遭受了巨大的市场损失。
1996年1~3月,在全国最大的100家百货商店中,共有59个本土品牌的彩电在销售,到了4月,只剩下了42个。
在价格战中,这些小企业的市场份额下降了15.19%.而那些没有跟随的大企业中,熊猫的市场份额从7.6%降至5.8%,SVA从5.5%降至2.6%.国外品牌也未能幸免于难。
降价前,进口产品与合资企业产品占了64%的市场份额,本土品牌共占36%;价格战后,1996年底本土品牌的市场份额增至50%左右。
1997年,中国彩电前10大畅销品牌中本土企业占了8个,其中最畅销的长虹、康佳、TCL分别占了35%、15%、10%的市场份额。
国外品牌只有索尼和飞利浦进入前十,各占5%.这样,长虹发动的价格战颠覆了中国彩电市场的格局。
微波炉业1996年8月至2000年10月,格兰仕共发动了5次价格战,从而成为世界最大的微波炉厂商。
(1995年,微波炉在中国还处于消费初期,只有2%不到的城市家庭拥有微波炉。
当时微波炉是奢侈品,年销量大约是100万台,利润率高达30%~40%,吸引了众多市场进入者—1995年全国已有28家本土生产企业,1996年则达到了116家。
格兰仕1992年进入该市场,到1994年共生产了10万台微波炉,占10%的市场份额。
而通过吸引全国各地人才、从日本购买先进的生产线、有效的市场进入战略(如成功进入了中国最重要的微波炉市场上海),以及对市场的快速响应,到1995年,格兰仕的市场份额达到了25%.当时格兰仕的主要竞争对手是惠尔浦-蚬华,这是1995年由惠尔浦和蚬华合资成立的企业,惠尔浦为控股方。
1996年初,格兰仕和惠尔浦-蚬华各占25%的市场份额,远高于其他竞争对手。
但相比惠尔浦-蚬华,格兰仕更聚焦市场,拥有高效的决策流程。
而惠尔浦在1994年末才进入中国市场,而且它在中国四个城市和当地企业建立了合资企业,生产四个不同的产品—微波炉、空调、冰箱、洗衣机,因此无法心无旁骛地专注于微波炉市场。
此外,惠尔浦-蚬华的所有决策都要由惠尔浦中国总部、惠尔浦亚太区和美国总部层层批准,决策流程通常要几个月。
不过,当时大多数格兰仕高管反对价格战,倾向于维持现有的高价模式。
当时格兰仕正处于良性发展的轨道上,作出价格战的决定并不容易,不过却有很多支持理由。
首先,中国相当一部分家庭正准备厨房现代化,有意购置微波炉。
格兰仕估计大幅降价将使销量翻一番。
其次,格兰仕为了将来的可持续发展,有意重组行业格局。
格兰仕副总俞尧昌回忆说,第一次价格战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将那些规模小、效益差的企业边缘化,同时阻止更多的新进入者。
最后,当时格兰仕已在市场上建立了成本优势,价格战可增加格兰仕的市场份额,而销量增加又可使格兰仕在生产、销售、配件采购上实现规模经济,从而降低单位成本。
格兰仕自信可使单位成本的下降幅度甚至超过价格下降的幅度。
在实施价格战的前两个月,格兰仕让生产线每天24小时三班倒,以便储备足够的产品。
1996年8月,格兰仕发动了第一次价格战,对一些主要产品降价40%,全线产品平均降幅20.1%,有些产品降价幅度比现有的毛利率还大。
格兰仕选择8月发动价格战,此时是微波炉销售的淡季,通常微波炉厂商的生产和销售规模都较小。
格兰仕降价之举被媒体广泛报道,零售商对此热烈欢迎,因为这有助于它们提升商店的顾客流量,销售更多的其他产品。
价格战期间,许多零售商甚至愿意接受格兰仕产品8%的利润率,而不是通常的20%.竞争对手则对价格战束手无措。
大多数小企业没有快速作出反应,它们认为格兰仕只是在以低价倾销过多的库存。
而格兰仕的主要竞争对手惠尔浦-蚬华正如所料,反应相当迟缓。
降价的结果超越了格兰仕的预期。
1996年底,格兰仕市场份额由25%升至34.5%.降价前,格兰仕的毛利率近40%,降价后,格兰仕销量约增加了200%,平均单位成本约降低了50%,净利润也显著增加。
即使是那些降价幅度高于毛利率的产品,由于成本的显著降低,降价后也仍然盈利。
这次价格战的巨大成功让格兰仕相信,精心策划的价格战无论从长期还是短期而言都是可行的。
1996年10月到2000年10月,格兰仕又发动了4次价格战,每次降幅均在10%以上,甚至高达40%,结果每次销量均增加了100%~200%,平均成本降幅在30%~40%,因此,格兰仕在市场上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
价格战实施分析当然,长虹和格兰仕的案例并不能说明价格战万试万能。
在中国,也有企业因为草率地发起了价格战而深陷困境,并给整个行业带来了灾难。
不过,在合适的情境下,一个精心策划的价格战完全可能成为一项有效的营销策略。
增量保润分析(IBEA )价格战发起企业只有在其产品销量得到有力增长的前提下才能获得短期收益。
可以用“增量保润分析”来分析企业降价后,至少需要多少销量增长才能提升利润,前提是销量的增长会使该企业的边际成本发生变化。
例如,即便格兰仕将其平均产品价格降低40%(Δp=40%),销量至少需要增加多少才能盈亏平衡?由于降价前格兰仕的平均毛利率约为40%(cm=40%),预计降价将产生规模效应,使单位成本下降30%~40%(平均Δc=35%),将这些数据代入公式中可得Δq= 90.5%.这表明,如果降价40%后,销量增加了90.5%以上,格兰仕就可获利。
格兰仕充分预测了竞争对手的反应后认为销量将增加100%(实际增长了约200%),因此,发动价格战有利可图。
哪些地方最可能发动价格战从IBEA可以看出,如果其他条件相同,Δq较小的企业更易于发起价格战。
换句话说,如果销量不需要增长很多就能从降价中获益,企业将更愿意发动价格战。
在公式中,如果cm增大,Δq将减小。
这意味着,如果当前的利润率高,则企业的销量不需要增长很多就能从降价中获益,该企业将更愿意参与到价格竞争中。
这说明:第一,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通常那些高利润率的行业会发生价格战。
中国彩电业爆发第一次价格战时,该行业有很高的利润率,并供养了一大批效率低下的厂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