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山巨源绝交书》的玄学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山巨源绝交书》的玄学分析

作者:唐志远邹茜鸶

来源:《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05期

[摘要] 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远绍旁搜,从自然论、才性论和玄学人生观三个方面,对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进行分析和阐释,认为此信集中体现了嵇康的玄学思想和人生观,可与他的其他著作相互印证。

[关键词] 自然论;才性论;玄学人生观

[中图分类号] I262.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1763(2016)05—0102—05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close reading of the text, along with abundant supporting material ranging from natural theory, talent and character theory to the metaphysical outlook of life, the article conducted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on Ji Kang's Yu Shanjuyuan Jue Jiao Shu, and insisted that this article epitomizes Ji Kang's thought of metaphysics and philosophy of life, which testifies to interact with his other writings.

Key words:natural theory; talent and character theory; the metaphysical outlook of life

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被萧统收入《昭明文选》,志高文伟,峻绝可畏,是文学史上的一篇名作刘勰:《文心雕龙·书记》:“嵇康《绝交》,实志高而文伟。”李贽《焚书》:“此书实峻绝可畏,千载之下,犹可想见其人。”,也引起后世学者的极大兴趣。但论者大多从这封书信的写作意图、历史背景出发,考察嵇康与山涛的关系、嵇康被杀的原因以及魏晋之际的政局等综合各家观点,认为嵇康此文的写作意图,或为真正意义的绝交,或为表明自己的心志,或为撇清关系、保护山涛。参看:缪宏《君子百行殊途而致——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探微》,载《文教资料》2008年第2期;包秀艳《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论析》,载《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曾飘飘《〈与山巨源绝交书〉新解》,载《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却对书信本身所包含的玄学意蕴缺少关注。嵇康是一位大名士,也是一位玄学家,《与山巨源绝交书》集中体现了他的玄学思想和人生观,可与他的其他著作相互印证。本文即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远绍旁搜,从自然论、才性论和玄学人生观三个方面,对这篇名作略作分析和阐释。

一自然论

名教与自然之争是魏晋玄学的一个重要命题,而且往往牵涉政治斗争,如唐长孺先生所言,当时士人往往“以愤世嫉俗的心情提出…自然‟来反抗当局所提倡的名教”、“而破坏名教实即是反对司马氏政权。”唐长孺:《魏晋玄学之形成及其发展》,载氏著《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三联书店1955年版。众所周知,嵇康是追求自然、反对名教,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

的急先锋,他的这种思想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也有很好的表现。这封书信的写作时间,今从陆侃如《中古文学系年》、刘汝霖《汉晋学术编年》说,系在景元二年(公元261年),越二年而嵇康被杀。

通读全文可知,嵇康是以一种自然天性说对抗种种压迫和束缚,故其第二段开头就指出:“吾昔读书,得并介之人,或谓无之,今乃信其真有耳。性有所不堪,真不可强。”戴明扬:《嵇康集校注》,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196页。凡本文所引嵇康诗文皆出此书,各诗文之分段亦遵从此本,如无特殊情况,不复出注。所谓“并介”,当如戴明扬先生所释,是偏于介、专于介的意思,相当于狷介。嵇康谓现在才知道世上真有这种狷介之人,有些事情天生不能忍受,没有办法勉强。这里的“性”,如何晏《论语集解》注“性与天道”云:“性者,人之所受以生也。”即是天性、性分,出于人生之自然。关于“性”之涵义及其演变,可参看傅斯年《性命古训辨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与之相同者,如尧、舜、许由、子房、接舆等人的作为是“循性而动,各附所安。”阮籍为人是“至性过人,与物无伤。”人之相知则贵在“识其天性,因而济之。”又一再谦称自己是“直性狭中”、“促中小心之性”,凡此都是自然天性的意思。至于称自己从小“性复疏懒,筋驽肉缓”,不喜吊丧是“性不可化”、“诡故不情”,则带有习性之意,如孔子所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语见贾谊:《陈政事疏》,载《汉书·贾谊传》。与“性”相似的表述还有“志”,如前述尧、舜、许由等人所行不同,是“可谓能遂其志者也。”延陵高子臧之风,长卿慕相如之节,是“志气所托,不可夺也。”四民有业,“各以得志为乐。”《说文》谓:“志者,心之所之也。”“志趣”虽或出于后天之陶养,而实与自然天性密不可分。故在嵇康此文中,二者意思相近。此外,文中除多处征引故实之外,又常采用譬喻的方式来表达自然天性之不可扭曲,如“此由禽鹿,少见驯育,则服从教制;长而见羁,则狂顾顿缨,赴蹈汤火;虽饰以金镳,饗以嘉肴,逾思长林而志在丰草也。”“足下见直木必不可为轮,曲者不可为桷,盖不欲以枉其天才,令得其所也。”所言志在丰草的禽鹿与各具天才的树木,都是指代“循性而动”、“能遂其志”的个人。

追溯嵇康这种自然天性说的由来,约有儒家、道家等多种渊源,如《礼记·中庸》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因而讲求“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庄子·秋水》云:“牛马四足,是谓天;络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相对而言,前者追求自我实现,后者侧重自然天放。玄学本来就是一种“援道入儒,融合儒道”的学说唐翼明:《略论魏晋玄学的宗旨及其相关问题》,载氏著《魏晋玄学与文学》,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作为玄学家的嵇康有此思想,不足为异。这种重视自然天放、追求尽性遂志的主张,屡见于嵇康的其他诗文之中,如《兄秀才公穆入军赠诗》之一:“泽雉虽饥,不愿园林。安能服御,劳形苦心。身贵名贱,荣辱何在。贵得肆志,纵心无悔。”《与阮德如一首》:“泽雉穷野草,灵龟乐泥蟠。荣名秽人身,高位多灾患。未若捐外累,肆志养浩然。”皆用《庄子》中泽雉、神龟等故事,表达自己纵心肆志的愿望。《六言十首》中也对“万国穆亲无事,贤愚各自得志”、“形陋体逸心宽,得志一世无患”的情形表示赞叹,不仅追求一己之得志,更求大众之得志,符合儒家成己成物、自立立人的理想。

与自然相对的是名教。对嵇康施以种种压迫和束缚的,表面上是举贤自代的山涛,实则是阴鸷狠毒的司马氏及其提倡的虚伪名教。故其往往借助批评山涛,来向司马氏发难。吕立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