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浙沪皖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创新绩效比较分析
中国分地区企业创新报告
![中国分地区企业创新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e60e4cd8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60b3860.png)
中国分地区企业创新报告引言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企业创新成为了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之一。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企业创新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报告将对中国各地区的企业创新情况进行分析和比较,旨在全面了解和评估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及其分布情况。
1. 创新综合指数排名根据我们的研究,我们构建了一个创新综合指数来评估中国各地区的企业创新能力。
这个指数综合考虑了企业的研发投入、技术创新能力、创新产出等多个指标。
结果显示,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表现出明显的地域集聚效应。
以下是中国创新综合指数排名前五的地区:1. 北京2. 上海3. 广东4. 浙江5. 江苏2. 创新投入创新投入是企业创新的基础,它包括了研发经费、人力资源和技术设施等方面的投资。
我国政府鼓励创新投入的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企业的创新活动。
从创新投入角度来看,北京和上海是中国创新投入最集中的地区,这主要得益于其在高校、科研机构和创新企业方面的密集程度。
广东、浙江和江苏这三个地区在创新投入方面也表现出较高的水平。
3. 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进行技术开发和应用的能力和水平。
在技术创新方面,北京、上海和广东这三个地区处于中国领先地位。
这些地区拥有众多的高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并且具备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
除了上述地区,重庆、四川、湖南等地也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这些地区在人工智能、物联网、新材料等领域具有一定的创新优势。
4. 创新产出创新产出是衡量企业创新绩效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企业创新活动的实际效果。
中国企业的创新产出水平较高,其中北京、上海和广东这三个地区在创新产品和服务方面的表现领先。
北京作为我国的科技创新中心,拥有众多的科技型企业和创新孵化器,其创新产出在高科技领域具有较大优势。
上海则以金融、电子商务和创意设计等领域的创新产出受到瞩目。
广东的深圳市作为我国科技创新重要城市,也是众多创新企业的孵化地,其创新成果在电子、通信等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
大中小企业绩效分析报告
![大中小企业绩效分析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74b705a1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22dc455.png)
大中小企业绩效分析报告1. 引言本报告旨在对大中小企业的绩效进行分析,以帮助企业了解当前的经营状况和面临的挑战。
绩效评估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分析各项绩效指标,我们可以评估企业的竞争力,并提出改进建议。
2. 背景为了进行绩效分析,我们选择了某市的5家企业进行研究,分别为大型企业A、中型企业B、小型企业C、D和E。
这些企业代表了不同规模和行业的企业,并拥有不同的资源和市场机会。
3. 方法我们建立了一个综合的绩效评估模型,包括财务指标、市场份额、员工满意度、创新能力和环境责任等方面的指标。
我们使用了调查问卷、财务报表、销售数据等多种数据来源,以确保分析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4. 绩效分析4.1 财务绩效财务指标是评估企业绩效的重要依据。
根据财务报表,我们对这些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了分析。
大型企业A在过去一年实现了可观的增长,营收和利润都有显著提高。
中型企业B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小型企业C、D和E的财务状况相对较差,营收和利润都没有明显增长。
4.2 市场绩效市场绩效是衡量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我们通过市场份额和市场增长率来评估企业的市场绩效。
大型企业A在市场上有较高的份额,并且市场增长率也很高。
中型企业B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中等水平,市场份额保持稳定。
小型企业C、D和E的市场份额较小,且市场增长率也不高。
4.3 员工满意度员工满意度是衡量企业组织效能和员工福利的重要指标。
调查问卷显示,大型企业A的员工满意度最高,中型企业B次之,小型企业C、D和E的员工满意度相对较低。
员工满意度与企业绩效密切相关,因此提高员工满意度是改善企业绩效的关键。
4.4 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企业保持竞争力和适应市场变化的重要因素。
大型企业A在创新方面表现出色,不断推出新产品和服务。
中型企业B在创新方面也有一定的优势。
小型企业C、D和E的创新能力较弱,需要加强创新意识和能力。
4.5 环境责任环境责任是现代企业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
中国各省(区市)技术创新效率研究
![中国各省(区市)技术创新效率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331c617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6e.png)
中国各省(区市)技术创新效率研究
近些年来,中国的技术创新效率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各省(区市)也都在积极促进技术创新,以推动经济发展。
本文将对中国各省(区市)的技术创新效率展开研究分析。
一、研究方法
本文将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分析中国各省(区市)技术创新效率的差异性。
二、研究结果
排名前十的省市分别是上海、北京、广东、江苏、浙江、天津、山东、福建、辽宁和湖北。
这十个省市的技术创新效率得分均在0.8以上,显示出较高的技术创新实力。
三、分析
从排名前十的省市来看,这些省市都是经济发达地区,有较为成熟的科技体系,拥有较多高校和科研机构支撑,也有较为显著的科技研发投入和产学研合作,因此技术创新效率比较高。
排名倒数十的省市则相对落后,其中一些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基础薄弱、科技体系不够健全,因此技术创新实力较差。
总体来说,虽然各省(区市)的技术创新效率得分存在较大差异,但整体上中国技术创新的水平正在不断提高,带动经济的持续发展。
未来,各省(区市)仍需继续加强科技投入,完善科技体系,推动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合作,提高技术创新效率,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中国各省(区市)技术创新效率研究
![中国各省(区市)技术创新效率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92c384d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39.png)
中国各省(区市)技术创新效率研究技术创新是一个国家、地区或企业取得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各省(区市)之间技术创新效率的差异较大,研究这种差异对于进一步提升技术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技术创新的定义、技术创新效率的内涵、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以及中国各省(区市)技术创新效率的比较等方面进行探讨。
技术创新是指以新的技术为基础,通过创新活动产生的新产品、新工艺、新管理方法等,为企业或国家带来经济效益和竞争优势。
技术创新效率是评估技术创新绩效的指标之一,它反映了单位投入所取得的技术创新成果。
技术创新效率的提高意味着单位投入能够实现更多的技术创新产出。
技术创新效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各省(区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支持政策的差异是导致技术创新效率差异的重要原因。
科技创新能力包括研发投入、人才数量和质量、科技创新机构的数量和质量等。
支持政策的差异包括财政资金投入、创新机制和政府支持等。
产业结构、市场需求等因素也会影响技术创新效率。
不同省(区市)的产业结构各异,从而会对技术创新的需求和效率产生不同的影响。
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等因素也会影响技术创新效率。
中国各省(区市)技术创新效率存在较大差异。
一方面,经济发达地区的技术创新效率普遍较高。
广东、江苏等地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支持政策,这些地区的产业结构也比较先进,市场需求也比较旺盛,因此技术创新效率相对较高。
相对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技术创新效率相对较低。
西部地区由于投入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不高、产业结构相对单一等原因,导致技术创新效率相对较低。
改善中国各省(区市)技术创新效率的方法和路径需要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来制定。
对于经济发达地区,应着重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加强对技术创新的支持政策,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市场需求。
对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应加大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引进工作,改善营商环境,吸引更多的科技创新投资。
中国各省(区市)技术创新效率存在一定差异,这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区域差异比较
![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区域差异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53adb5738e9951e79b8927e6.png)
中图分类号:F27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1)16—0015—06
/
包含4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50个三级指标。陶 0
引言
国家自主创新的主体是工业企业,特别是大中型
虎、于仁竹[41在借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指标体系的基
0.250 4
469万元,仅占全国总
量的1.9l%。其中,排名最后一位的海南省R8LD存量 仅为195 569万元。 从相对量上来说,排名前五位的是青海、上海、海 南、吉林、广西,研发人员人均R&D存量均高于260 万元/人年。其中,排名第一位的青海研发人员人均 R&D存量为580.822 7万元/人年,是全国平均水平
万元,占全国R&D总存量的52.95%。其中,排名第一 945万元,占全国总量 的13.32%。排名最后五位的是云南、新疆、宁夏、青 海、海南,R&D存量共计3
669
项/人年。其中,西部地区的平均水平高于中部地区, 略低于东部地区,R&D项目密度的平均水平为0.124 项/人年。 各省市R&D项目密度排名前五位的是北京、天 津、宁夏、上海、广西,R&D项目密度均高于0.14项/ 人年。其中,排名第一位的北京R&D项目密度为
S。=(1一艿)S,,+RD。
天津、江苏、辽宁、山东,均为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R&D经费投入密度均高于32万元/人年。其中,排名 第一位的上海市R&D投入密度高达49.36万元/人
其中S,为t年的R&D存量,8为R&D资本的折 旧率(通常取值15%)。RDt为第t年的R&D支出,基 期1998年的R&D存量等于R&D1998/(g+¥),其中g
企业科技创新与绩效评价研究
![企业科技创新与绩效评价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a1ac48f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cd.png)
企业科技创新与绩效评价研究科技创新是近年来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关键字,可以帮助企业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绩效,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大的优势。
但是,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过程中,不同的企业会产生不同的绩效评价方式,这就涉及到如何评价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问题。
一、科技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必须不断地进行创新。
科技创新是企业生产和管理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通过技术创新,企业可以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市场需求,提高产品品质和技术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和市场份额。
同时,技术创新还可以提高企业的制造能力和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绩效。
二、企业科技创新的评价方法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是评价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和对市场的贡献度的重要方法。
不同的企业会使用不同的方法对技术创新绩效进行评价,但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技术创新的数量和水平。
对于企业来说,技术创新的数量和水平是评价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指标。
当企业技术创新的数量和水平越高,相应地,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就越强。
2.技术转化的效果。
如果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可以将技术转化为产品、服务或其他生产力,那么技术创新的效果就会得到提升。
例如,如果一家公司开发了一项新的技术,但是并没有能够将这个技术用于生产,那么这项技术就不会对企业的绩效产生积极影响。
3.技术创新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
技术创新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的影响是评价技术创新绩效的另一个重要的标准指标。
通常,可以通过综合分析企业的财务报表,评估技术创新对企业的生产成本、销售量、利润和投资回报率的影响。
4.技术创新对社会经济效益的影响。
除了对企业自身产生影响外,技术创新还可以对社会经济效益产生重大影响。
例如,企业的技术创新可以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员工的生产力和技能水平,甚至可以推动政府的科技发展计划。
三、企业绩效评价方法的选择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时,可以选择多种不同的方法。
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及波动分析
![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及波动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2bdbac9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ed.png)
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及波动分析技术创新是企业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它是企业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保持竞争力的关键。
大中型工业企业作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和波动分析对于企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对于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例如,可以从技术投入、研发能力和成果转化等方面进行评价,同时还可以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和发展现状进行具体的分析。
首先,从技术投入角度进行评价。
技术投入是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的基础,包括人力、物资、财力等方面。
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可以通过对企业技术投入的分析来实现。
具体地,可以通过分析企业在研发上的投入、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投入等关键指标进行评价。
同时,还可以综合参考企业业绩增长、市场份额变化等方面,对企业技术投入的收益率进行评价。
从技术投入角度来评价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既可以对企业进行对比分析,也可以对企业的内部技术创新能力的改进提供指导。
其次,可以从研发能力角度进行评价。
研发能力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重要依据,包括研发机构、研发人员和研发管理等多个方面。
企业的研发能力越强,技术创新的能力就越强。
在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中,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评价:研发机构的设置、研发工作的组织与实施、研发人员的水平和能力等方面。
通过评价企业的研发能力,可以对企业发展的长远战略提供支持。
最后,可以从成果转化角度进行评价。
技术创新并不仅仅包括技术的开发和研究,还包括将技术成果转化为产品和服务的能力。
在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中,可以通过分析企业的技术转化能力、新产品开发速度和质量、市场反应等指标来实现。
通过这些指标的比较分析,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技术转化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需考虑企业自身的特点和发展现状,评价方法也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评价结果可以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全面的分析,为企业制定科学合理的技术发展战略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中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DEA评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中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DEA评](https://img.taocdn.com/s3/m/e8cf3e4f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af.png)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中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DEA评价引言近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科技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的重要驱动力。
大中型工业企业在高新技术产业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其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对于全面了解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状态及未来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是一种常用的评价方法,可以用于评价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本文旨在利用DEA方法,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中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
一、DEA方法简介数据包络分析是一种用于评估多输入多输出生产系统效率的非参数方法。
DEA 不需要事先对生产函数形式进行假设,适用于评价不同规模企业的效率。
DEA根据输入和输出两个维度,通过构建约束条件,将多个企业划分为有效和无效两个集合,找出无效企业的原因,并为其提供改进的方向。
DEA的基本思想是找出所有企业中在给定输入情况下产出最大的企业,作为临界效率单位,其他企业则以该企业为基准进行比较,评估其相对效率。
DEA能够同时评估多个指标的效率水平,并通过构建线性规划模型求解,找到最优效率的企业集合。
二、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选择科技创新能力涉及多个方面的指标,综合考虑企业在科技研发投入、科技创新成果、技术应用水平等方面的表现能更全面地评价其科技创新能力。
本文选取如下指标进行综合评价:1.科技研发投入:研发经费占企业总收入比例。
2.新产品研发能力:新产品研发数量及质量。
3.技术人员比例:技术人员数量占企业总人员比例。
4.技术创新成果:专利申请数量。
5.技术应用水平:技术转化率。
三、DEA评价模型构建基于上述指标,可以构建DEA评价模型。
假设有n个企业,m个输入指标和k个输出指标。
通过构建线性规划模型,可以得到每个企业相对于其他企业的效率评分,以及最优效率的企业集合。
DEA评价模型的数学描述如下:最小化目标函数:$$ \\begin{align*} & \\text{Minimize} \\quad \\sum_{j=1}^{m}u_{j}\\\\ &\\text{Subject to} \\quad \\sum_{i=1}^{n}x_{ij}y_{i} \\leq u_{j} \\quad \\forallj=1,2,\\ldots,m\\\\ & \\sum_{i=1}^{n}y_{i} = 1\\\\ & x_{ij} \\geq 0 \\quad \\forall i=1,2,\\ldots,n, j=1,2,\\ldots,m\\\\ & y_{i} \\geq 0 \\quad \\forall i=1,2,\\ldots,n \\end{align*} $$其中,x ij表示第i个企业的第j个输入指标的取值,y i表示第i个企业的效率评分,u j表示第j个输入指标的权重。
我国不同地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分析
![我国不同地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39eecf3cc7931b764ce15cf.png)
我国不同地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分析作者:姚勤宇,李莉来源:《新经济》 2016年第20期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姚勤宇李莉摘要:研究区域技术创新是实现我国区域可持续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步骤。
本文将我国区域划分为四个部分,具体包括东、中、西、东北四个区域。
目前,我国四个区域中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力大体呈现出东部最强、中部其次、西部次之、东北部最弱的格局。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是导致四个地区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主要原因,为提升我国中西部和东北部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应继续深化企业改革、优化企业的经营环境。
关键词:技术创新区域经济大中型企业1、研究背景技术创新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而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因而企业技术创新的决定因素日渐成为我国各界都关注的热门话题。
鉴于我国部分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同时对技术创新的相关数据有较完整的统计,因此本文利用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相关数据,分析我国各地区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
2、不同地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描述性分析2.1我国各地区企业机构建设情况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我国四个地区大中型企业数量存在显著的差异。
其中东部最多,中部次之,东北最少,而四个地区研发机构企业数的比重由东、中、西、东依次递减。
这充分反映出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快,注重企业的研究开发,但是我国四个地区设有研发机构数占整个企业数的比重整体偏低,这说明企业的创新意识不是很强。
如表1所示。
2.2我国各地区企业技术创新人员投入加快提升我国企业创新能力,关键是人才。
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技术创新人员主要包括RD人员和科技活动人员。
我国各地区企业技术创新人员投入数量如表2所示。
我国东部地区科研机构比其他地区科研机构多,这在整体上有利于大中型企业科技人员的增加,如表2,东部地区RD人员占全国RD人员的65.43%,充分显示了我国东部地区注重知识性人才,人员的整体素质也较高。
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及波动分析
![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及波动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88ea960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6ecdd54.png)
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及波动分析引言随着科技的发展,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成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本文旨在评价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并进行波动分析,以了解其创新能力的发展趋势和稳定性。
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评价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需要考虑多个指标。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评价指标:1.研发投入占比:研发投入占企业总收入的比例,反映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
2.专利数量:企业拥有的有效专利数量,反映企业的创新成果和技术实力。
3.技术人员比例:技术人员在企业总员工中的比例,反映企业的技术团队建设情况。
4.新产品占比: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企业总收入的比例,反映企业的产品创新能力。
5.技术合作项目数量:企业与其他机构、企业之间合作的技术项目数量,反映企业的合作创新能力。
以上指标可以综合考虑,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对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客观评估。
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方法根据以上指标,可以采用如下方法对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1.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指标体系,将各项指标进行量化和权重分配。
2.数据收集和整理:收集企业的相关数据并进行整理,包括财务报表、专利信息、人员配置等。
3.数据分析和计算:利用统计学和数学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计算,得出各项指标的具体数值。
4.综合评价和排名:根据各项指标的数值,对企业进行综合评价,并给出排名结果,以便比较和参考。
通过以上方法,可以客观地评价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并对不同企业进行比较和分析。
技术创新能力波动分析除了对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还可以进行波动分析,以了解企业创新能力的变化趋势和稳定性。
1.历史数据分析:收集企业过去几年的技术创新能力数据,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寻找变化规律和周期性。
2.趋势预测:基于历史数据,利用预测模型进行未来技术创新能力的趋势预测,以了解企业的发展方向和潜力。
3.波动稳定性分析:通过计算技术创新能力的波动率等指标,评估企业创新能力的稳定性,识别可能存在的风险和挑战。
高技术产业论文经济发展论文
![高技术产业论文经济发展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c8f86308f78a6529647d5303.png)
高技术产业论文经济发展论文:苏浙沪皖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差异研究摘要:高技术产业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苏浙沪皖四地区尤其是苏浙沪与安徽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
着重对四个地区的创新绩效进行客观评价,用明确的数据说明安徽与苏浙沪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水平的差距,并分析原因,为安徽高技术产业发展提供数据借鉴。
关键词: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区域差异高技术产业发展迅猛,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源泉,对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对于区域来说,高技术产业不断创新是加快经济发展、增强竞争实力的重要途径。
1 苏浙沪皖高技术业的发展及创新概况分析四省的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创新现状是进行苏浙沪皖的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差异实证分析的出发点。
四区域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是影响高级产业创新及其创新绩效的重要因素,为各区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2010年1-6月江苏省高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3866.9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1.32%。
2010年1-8月,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3640.2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6.43%;高新技术产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985.8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7.42%;高新技术产业累计实现出口额231.6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5.16%;全省共申请专利17042件,同比增长77.2%。
2009年上海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5077.08亿元,比上年增长7.7%。
浙江高技术产业发展基础雄厚,稳中较快发展。
本文采用《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9》得出2008年的相关数据比较四省高技术产业发展及创新现状。
高技术产业总产值浙江、江苏、上海、安徽分别为2700.54、11910.4、5900.90、340.35亿元;产值增长比分别为-5.1%、23%、4.8%、21%;科技活动人员分别为32148、80980、26444、9686人;获国家科技奖励分别为23、47、52、1;科技活动产出指数分别为37.45、34.87、80.84、30。
我国区域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及差异测度
![我国区域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及差异测度](https://img.taocdn.com/s3/m/2ef01052be23482fb4da4c34.png)
研究发现 ,与全国平均水 平相 比中部地 区大 中型 工业企业的研发能力较弱 ,科技人员和创新产出 总量的增长速度也不高【 。这与闫笑非、杜秀芳 4 ] 的研究结论相一致[。仵凤清、李建侠运用突变 5 ] 级数法对大中型工业企业 自主创新能力进行评价 , 实证结果表明,全国 2 个省区市大中型工业企业 9 的 自主创新能力分布不均 ,主要集 中在 3 个不 同
第 l 2期( 总第 2 8 ) 1期 21 年 l 01 2月
工业 技 术经 济
0 n mt a e h oo ia c n mis fI d r l c n lgc l o o e i T E
N . Car ,N .1) 01 , ea 2( e l o2 8
De . Ol e2 1
发 展水平进行 了综合评价和差异测度。研究结果表 明,当前我 国区域大 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 能力发展水
平存在显著差异 ,两极分化现 象严重 ;对于 区域 内部 差异 而言 ,西部最大 ,东部 次之 ,中部最 小;三 大区 域之 间差异 最为突 出,对 区域 总体 差异贡献最大。
[ 关键词 ] 熵权 T tI 锡 尔指数 技 术创新 OxS 3
供的信息量越大,其 所 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重也就越 大;反之 , 则越小。运用熵权 T PI方法 的具体步骤如下 : OS S
收稿 日期 :2 l—0一 l 01 8 7 基金项 目:国家社科重点基金项 目 ( 目编号 :0A Y 2 ) 项 8 J04 ;教育部人文社 科基金项 目 ( 目编号:o Y A3 o7 o 项 9 J 606 J
作者简介 :蒋玉洁 , 南京 航空航 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 技术创新与科研管理。营利荣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 管理学院教授 , 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软计算技术 、知识发现、电子商务 。 博
苏、浙、沪三省(市)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与比较研究
![苏、浙、沪三省(市)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与比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a799eda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eb.png)
苏、浙、沪三省(市)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与比较研
究
彭灿;张洪杰;董大壮
【期刊名称】《现代管理科学》
【年(卷),期】2013(000)010
【摘要】文章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江苏、浙江、上海三省(市)2008年~2010年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定量评价和横向比较。
评价结果表明,在东部沿海的11个省(市)中,浙、苏、沪三省(市)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处于领先水平,排在前三位。
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区域创新基础、制造(生产)能力和技术转移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区域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造成各省(市)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差异的主要因素。
【总页数】3页(P24-26)
【作者】彭灿;张洪杰;董大壮
【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长三角地区民营企业结构竞争力提升路径研究——基于沪苏浙三省(市)的实证分析 [J], 陈晓雪;谢忠秋
2.沪苏浙皖四省(市)广电局签署《长三角地区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一体化高质发展
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J],
3.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签订合作框架协议联合禁毒 [J],
4.长三角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困境调查——基于苏浙沪两省一市的问卷调查数据[J], 赵晓雷;赖涪林
5.“江阴周庄”2019苏浙皖沪三省一市业余象棋公开赛圆满落幕 [J], 苏锡;周永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地区差异研究——基于产学研合作视角
![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地区差异研究——基于产学研合作视角](https://img.taocdn.com/s3/m/70c49debb7360b4c2f3f6420.png)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fficiency of Large and Medium-sized Industrial Enterpris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y-University-Institute Cooperation 作者: 孙玉肖[1];闫莹[1]
作者机构: [1]中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山西太原030051
出版物刊名: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557-563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4期
主题词: 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效率;DEA方法
摘要:从产学研合作的视角,构建了投入产出指标体系,采用Malmquist指数法和BCC模
型测算了我国各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2008--2010年的技术创新效率,并按2010年的纯技术效
率和规模效率值将各省份划分为四种不同类型并予以评价。
研究表明,2008—2010年我国中
西部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创新效率增幅远高于东部地区;2010年尚有21个省份存在资源投入冗余
和产出不足的问题,尤其是“双低型”省份还有较大的改进空间。
江浙六城市企业科技活动比较
![江浙六城市企业科技活动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b9b48f080740be1e650e9ac5.png)
( ) 科 技 活 动 企 业 数 量 的 比较 。2 0 年 上 海 、 苏 州 、 1 08 杭 州 、 无 锡 、 南 京 、 宁 波 6 城 市 的 规 模 以上 工 业 企 业 中 个 有 科 技 活 动 的 企 业 数 量 合 计 为 8 5 家 , 占 全 国 比 重 为 00 1 . % 其 中开 展研 究与 试 验 发 展 ( & )活 动 的 企业 数 65, RD
Mobi t i Y, A 1 meri an c Ec ono miC Revi ew, J une 1 7. 95
[ ]J m R M k o , F Ct r o e e t a d on 2 a eS . a uS n r a 0 m v m n n c i S —
( )科 技 活 动 活 跃 程 度 的 比 较 。2 0 年 上 海 、 苏 州 、 2 08 杭 州 、 无 锡 、 南 京 、 宁 波 6 城 市 有 科 技 活 动 的 企 业 占规 个
模 以上工 业企业 的 比重 1 . % 14 ,低于 全 国 平均 水 平0 2 百 .个 分 点 。从 各城 市情 况 看 ,技术 创新 的活 跃程 度有 所不 同,
modit tr Y ade Comp1 aS ement s. JOHrna1 0f Inte —
华 直接 投 资 占F I D 总额 ( 际利 用 外 资额 )的 比重 大 约 为 实
6 . 8 。 由此 可 以得 出东 南亚 国家F I 业 出 口占 中国对 78% D企 美 国 出 口总 额 的 比重 大 约 为 4 . 3 。 0 7 %
r at o a1 c n mi , 1 ( 8 ) n i n E o o S 1 . C 4 93 [ ] ur e J m S ( 0 0 : U S i v s m nt n hil 3B k , a e 2 0) . . r e t e i C r i a
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投入能力的地区差异分析
![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投入能力的地区差异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872963d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bc.png)
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投入能力的地区差异分析
徐一萍
【期刊名称】《科技与管理》
【年(卷),期】2010(012)005
【摘要】以我国30个省市的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投入能力为研究对象,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我国各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投入能力进行了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聚类分析方法对我国各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投入能力进行了科学分类和差异分析,同时指出了我国目前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投入能力的国际差距.
【总页数】4页(P9-12)
【作者】徐一萍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商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04
【相关文献】
1.我国纺织业科技投入能力研究 --以大中型工业企业为案例的分析 [J], 陈昭锋
2.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地区差异分析 [J], 南英子
3.自主研发、技术获取与区域创新能力——基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实证研究 [J], 王鹏;高妍伶俐
4.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创新能力地区差距及变迁--基于1999-2010年面板数据的分析 [J], 桂黄宝
5.我国科技经费对产值影响能力的地区差异研究——基于我国省际大中型工业企业面板数据 [J], 李春林;蒋冉;万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省区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测算及影响要素研究
![我国省区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测算及影响要素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1e84a319e31433238689365.png)
我国省区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测算及影响要素研究摘要院使用DEA-Tobit 两阶段模型评价2001-2010 年中国25 省区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并对影响技术创新效率的外部环境要素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技术消化吸收能力负向影响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产学研合作中高校及科研机构参与强度、企业规模、企业内科技活动的密集程度对技术创新效率产生正向影响。
Abstract: The large and medium-sized industrial enterprise technical innovation efficiency in 25 provinces and regions of China from2001-2010 is evaluated with DEA-Tobit two-stage model and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technical innovation efficiency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echnology digestion and absorption ability negatively affects the innovation efficiency and theparticipation degree of university and science and research institution in university -industry cooperation, enterprise scale and theintensiveness degree of scientific activities in enterprise have positive effect on the innovation efficiency.关键词院技术创新效率;DEA-Tobit 两阶段模型;大中型工业企业;影响要素Key words: technology innovation efficiency;DEA-Tobit two-phase model;large and medium-sized industrial enterprises;influencingfactors中图分类号院F403.6 文献标识码院A 文章编号院1006-4311(2014)19-0148-020 引言技术创新效率是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全面了解目前我国各省区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整体情况,特别是面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掌握区域之间创新效率的差异及归纳研究影响这一差异的主要因素,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各区域的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措施,制定出更符合区域实际的自主创新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苏皖两省创新能力的比较与启示
![苏皖两省创新能力的比较与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abae6941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f9.png)
苏皖两省创新能力的比较与启示
杨静佳;洪功翔
【期刊名称】《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8(035)004
【摘要】从创新资源、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五个方面,对江苏和安徽两省的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并对两省创新能力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安徽省在创新人才数量、企业质量、高等院校与产业结合度和政府投入强度等方面与江苏省有较大差距,创新能力较江苏省还有不足.安徽省应重视创新人才培养,加强企业主体地位,发挥政府统筹作用,培育产业发展优势,以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总页数】5页(P17-21)
【作者】杨静佳;洪功翔
【作者单位】安徽工业大学商学院 ,安徽马鞍山243002;安徽工业大学商学院 ,安徽马鞍山243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07
【相关文献】
1.青年人长期护理保险需求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苏皖两省调查的比较研究 [J], 戴卫东;陶秀彬
2.高职生职业自我概念实证研究——基于苏皖两省部分高职院校的调查分析 [J], 齐永芹;邓凡茂
3.苏皖两省飞地园区建设经验对江西的启示与建议 [J], 朱绍勇;夏凡
4.农地流转对生产率的影响——基于苏皖两省的实证分析 [J], 孙滨;谢冰清
5.土地生产率与规模化经营
——基于苏皖两省农户的调查 [J], 孙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效、 科技创新经济绩效 、 科技 创新社 会绩效和财政科技 投入和管理绩效五个方面建 立起 区域科技 创新 的指标
评 价体 系 ,并 运 用主 成 分分 析 法 对 构建 的 模 型 进 行 总 结; 岁 、 富 纪通 过 构 建 都 市 圈科 技 创 新评 价体 谢 系 , 创 新 环 境要 素 、 心 要 素 和特 征 要 素 的 分 析 人 手 , 从 核 从 区位 发 展 、 体 化水 平 和 中心 城 市极 化 功 能 三个 方 面 一
力 的实 际 状 况 。
三 、 浙 沪皖 大 中型 工 业 企 业 科技 创 新 绩 效 比较 苏
元 。其 中 , 江苏 省 是 新 产 品 出 口大 省 , 产 品 出 口收 入 新 占销 售 收 入 的比 重 达 到 了 4 . % , 江 、 海 、 苏 三 29 浙 4 上 江 省 市 新 产 品 出 口 收 入 占 销 售 收 入 的 比 重 依 次 为 3 . %,6 3 1 2 1 . %和 1 . %。通 过 对 于 显 示 我 国 科 技 创 9 1 50 6
从 新 产 品 出 口来 看 ,0 8年 江 苏 、 江 、 海 、 20 浙 上 安 徽 四 省 市 大 中 型 工 业 企 业 新 产 品 出 口收 入 分 别 为
2 9 .1亿 元 、5 18 7 96 1 2 .7亿 元 、6 . 7 05 0亿 元 和 14 1 4 .4亿
长三角地区”重要组成部分的苏浙沪皖三省一市 的科 技创新绩效进 行一个横 向比较 , 在产出能力 、 投入能力 和 科 研 支撑 能 力三 个 方 面 选 取 若 干 指标 构 建 模 型 对 以 上地区的科技创新能 力进行综合评价并给 出相应的政 策性建议 , 指标 的选取 中尽量避免重复性指标 , 在 力求 达到选取的代表性指标能确实反映各地 区科技创新能
( 徽大 学 5 商管 理 学 院 ,安 徽 合 肥 2 0 3 ) 安 - 3 0 9
摘
要 :随着知 识 经济 的发展 ,科 技创 新在 提升 地 区经济 与企 业 市场 竞 争力 中发挥 出越 来越 重要 的作
用 , 步成 为 实现 区域经 济发 展 的助推 器。作 为“ 长三 角地 区” 逐 泛 重要 组成部 分 的 苏浙 沪皖三 省 一 市 , 大 中 其
中图分 类号 :2 40 F 2 .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6 2 4 7 2 1 )2 0 6 — 6 17 ~ 4 X(0 10 — 0 7 0
衡发展 ,实现 区域整体经济实力 的稳步提升 具有十分
一
、
引 言
重 要 的现 实意 义 。
二 、 关 理 论 研 究 综 述 相
高 于 上 述 两省 。
集法 , 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进 行属性约简 . 通过 引入 熵 模 型建 立 区域 创新 能 力 的 评 价模 型 并进 行
实证研究从而得 出区域创新能力的综合排名 ; 韩 刚 四 从 知识创造能力 、 知识获取 能力 、 业技术 创新能力 、 企
型 工业企 业在科技 创 新 绩效 上 处 于不平衡发 展状 态。 通过 实证 分析 得 出的科技 创 新能 力得 分 , 为 加速 产业 认 集群 建设 、加 大政府 和 商业 银行扶 持 力度 以及构 建 多层 次的人 才培 养机制 是增 强上 述地 区大 中型 工业企 业
科技 创新 能 力的主要 对 策。 关 键 词 : 技 创 新 : 效 : 成 分 分 析 科 绩 主
长三角地 区”科技创新能力及绩效 的比较评价则是少 之又少。已有的研究 中, 在指标选取 、 模型建立和最后
得 到 的结 论 上 也存 在 一定 的差 异 。 文 将 通 过 对 于 “ 本 泛
远 落后 , 其作 为比较 的上述三项 指标 分别 为 930 亿 4. 2 元 、2 . 9 4 9亿元和 1. %。反映 了安徽省在科技 创新 0 29 6 成 果 转化 中存 在 一定 的 问题 。
随着人类逐 步迈人 知识经 济时代 ,科技 创新在 推 动世界各国经济 飞跃发 展的同时 。也在 一定 程度上实 现 了人类文明 的跨越式进 步。 同样 , 对于特定 的地区及 大中型工业企业来说 ,科技创新也在 实现 着地区经济 的跨越式发展和企业经济效益 的高速 增长 ,同时对 于 这 些企业形成 自己的核心 竞争 力 ,步人 高质量增长 的 轨 道 具 有 重 要 的推 动 作 用 。 由此 , 界 经 济合 作 与发 展 世 组织在对于科技创新的定义上更加强调了科技创新 是 将产品和工艺引入市场或应用于生产 ,明确提 出技 术 创新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 为经济发展提供源动力 , 即 科技创新必须要有创新绩效 。作为“ 泛长三 角经济 区” 的重要组成部分 , 苏浙沪皖三省一市毗邻 , 区域经济发 展环境优势明显 , 高新技 术产业发展迅速 , 科技创新在 经 济 增 长 中 的 贡 献较 为 突 出 , 管如 此 , 些 地 区 大 中 尽 这 型 工业企 业在 科技 创新 绩效 上还 是存在 着 一定 的差
品销 辔收 入 6 8 .5『 ,新 产: 销 售 收 入 占主 营 业 5 93 乙元 品 务收 入 的 比重 为 1 .5 浙 江 省 大 中型 : 企 业 新 产 66 %: 业
采用了层次分析 法( H ) A P 和神经网络法 ( B ) R F 等研究
方 法 对 区域 科技 创 新 能力 进 行 了 评 (研 究 。 介 从 已 有 的研 究 成 果 来 看 .对 于 区域 创 新 能 力 的 研 究 大 都 集 中 于 我 圈东 中西 三 大 区域 或 者 长 三 角 、珠 三
提出了都市圈区别于一般 的区域 创新的特点 ; m杨 t 3 1
大楷 、冯体一 以构建长江三角洲区域科技 创新能力评 价指标体 系为基础 ,采用因子分析法对 该地区的科技 创新能 力进行 实证研 究 ,得 出了长江 三角洲区域两省
收 稿 日期 :00 0 — 8 2 1 — 4 2 基金项目: 安徽 省 软 科 学项 目“ 芜 蚌 自主 创 新 试 验 区财 税 激励 政 策 研 究”0 0 0 00 6 合 (93 5 3 4 ) 作者 简 介 : 徐 亮 (9 3 , 徽 黄 山 人 , 徽 大 学 工 商 管 理 学 院研 究生 , 究 方 向 为科 技 创 新 管理 ; 1 8一) 安 安 研 韩 东林 (98 , 徽 霍 邱 县 人 , 1 6一) 安 安徽 大 学 工 商 管理 学 院副 教 授 , 士 生 导 师 , 济 学博 士 后 。 究 方 向为 技 术 创 新 投 资 与 绩 效 评 价 。 硕 经 研
从开发新产品的经费投入来看 ,0 8年苏浙沪皖 20 的大 中型 工业企 业新产品开发 经费依次 为 5 5亿元 、 0
2 3 9 元 、8 . 7. 亿 8 12 9亿 元和 8 . 5 2 4亿 元 。通 过 比 较 可 以 o
看出 ,对 应于各省市大 中型工业企业拥 有的新 产品项 目数 ,苏浙 沪 皖 三 省 一市 大 中 型 工 业 企 业 的新 产 品 开
第 l 第 1期 3卷
21 0 1年 2月
黄 山 学 院 学 报
J u a fHu n s a Unv ri o r lo a g h n n ie st y
Vo11 NO. .3. 1
l b2 l e .01 e
苏浙 沪皖大中型工业企业科 技创新绩效 比较分析
徐 亮 , 东林 韩
距, 不利于 区域 科技创新 的均 衡发展 。因此 。 通过对苏 浙沪皖大中型工业企业 科技 创新绩效 以及 科技 创新能 力的比较 , 综合 反映 出其各 自的科技 创新水 平 , 对于上 述 地区大 中型工 业企业找 到科技 创新研 究中的瓶颈 . 并针对薄弱环节给 出相 应的对 策 ,促进科技 创新 的均
从 已有的文献来看 ,对 于区域科技创新 能力和创 新绩效评价 的研究主要有 : 杨艳萍从科技进 步基础 、 科 技投入 、科技产出和科技 促进 社会发展等 四个方面 构 建科技创新能力 的综合指标体系 。运用主成 分分析 法 对 中原城 市群的科技 创新能力进 行综合评 价, 且对 并 各个城市的综合科技创新能力进行排序和比较分析 ;锄 呻
新水平和 出口产品竞争力的新产品出 口收入这项指标
的 分析 可 以看 到 。 在与 浙 沪 皖 三 省 市 的 比 较 中 , 苏 省 江 无 论 是在 创新 的 水平 和 产 品 的核 心 竞 争 力 上 都 居 于 领
发 投 入 经 费 由高 到 低 依次 为 江苏 、 江 、 海 、 徽 。 浙 上 安 排 在 最 后 的 安徽 省 比 排 在 第一 的江 苏 省 要 少 了 4 0多 亿 0 元 ,充 分说 明 了 各地 在 新 产 品 开 发 投 入 上 的差 距 是 很
大 的。
析; 盯 万彭军从科技基 础能 力、 科技投入能力和科技 产出能力等方面通过纵横向比较 分析得 出了浙江省在
科 技 创新 活 动 中存 在 的 创 新 活动 能 力不 强 、 自主 创 新 不 足 等 问题 并 从 人 才 、经 费和 创 新 研 究 等 方 面 给 出 了 政 策 性 的建 议 。19除 以上 研 究 外 . 有部 分 学 者 分 别 13 8- 96 还
从新产品 的产 值和销 售收入 来看 ,0 8年江苏省 20 大 中型1 业企业实现新 : 二 品产 6 0 . 45 . 9 8 9亿 元 .新 产 品销 售收 入 4 6 . 亿 元 , 8 773 6 新 产 品销 售收 入 占主 营 业 务 收 入 的 比 重 为 2 . % ; : 1 5 上 6
海市大 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与新产品销售收 入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