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研究资料

合集下载

儒家学说 经学、理学、心学

儒家学说 经学、理学、心学

儒家学说经学、理学、心学儒家学说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化传统之一,涵盖了经学、理学和心学三大学派。

这三个学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兴起并发展,对于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学是儒家学说的核心,主要研究儒家经典《五经》。

《五经》包括《易经》、《尚书》、《诗经》、《礼记》和《春秋》。

经学强调对经典文本的研读和解释,认为通过学习经典可以获得道德教化和治理国家的智慧。

经学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他们通过对《五经》的研究和传承,建立了儒家经典的传统解释体系。

经学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非常深远,不仅影响了政治和社会制度,也对文化和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理学是儒家学说的一个重要分支,强调对宇宙间的理和道的研究。

理学的代表人物有朱熹和他的弟子们。

理学认为,宇宙万物都遵循着一定的道理和规律,人类通过研究和理解这些道理和规律,可以达到心灵与宇宙的和谐。

理学的核心思想是“格物致知”,通过观察和研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可以获得知识和智慧。

理学在中国古代教育和科学研究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深刻影响了后来的学术和思想发展。

心学是儒家学说的另一个重要分支,强调修养和内心的培养。

心学的代表人物有王阳明等。

心学认为,人的心灵是自由和独立的,而不受外界条件的限制。

通过对自己内心的觉察和修养,可以达到心性的完善和道德的提升。

心学注重人的主体性和内在的道德感,认为人人都具备自觉善恶的能力,只需通过内心的反省和修行,就能够实现自身的道德提升。

心学对于中国古代个体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后来的心理学和人文主义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经学、理学和心学是儒家学说的三大支柱,它们相互关联,互为补充。

经学注重对经典的研读和传承,理学注重对宇宙和道理的思考和研究,心学注重对内心的修养和提升。

这三个学派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儒家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总结起来,经学、理学和心学是儒家学说的三个重要学派。

儒家思想文化

儒家思想文化

诸子百家1.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2.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在经济、政治、法律、哲学、军事、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众多领域内所形成的思想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3.今天仍要提倡儒家精神吗?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已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的进行;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的发展;儒家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更是有着现实意义。

4.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异同同:内容: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影响: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异:对世界本源认识: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

把握理的途径: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5.宋明理学可取与不可取可取: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忧患意识、人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

儒家文化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研究

儒家文化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研究

儒家文化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研究中国儒家文化源远流长,历经千年不衰,其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深远而广泛。

儒家文化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各个方面,而且经过现代化的转型,依然影响着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

儒家文化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首先,儒家文化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生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社会,儒家思想是统治者借以维持政治权威和社会秩序的有效手段。

在封建中国的社会制度下,儒家思想主张“仁者爱人”,激发了人们的思想意识,使得社会秩序和人的道德品质得以长期保持。

其次,儒家文化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繁荣也有着积极影响。

在中国古代经济繁荣时期,儒家思想主张“中庸之道”,强调与世无争,这使得中国古代商业文化得以展演。

同时,儒家思想还提倡务实,鼓励人们通过实践而获得成功,这对古代中国商人和手工业者的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影响。

儒家文化对中国现代社会的影响随着中国现代社会的转型,儒家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不断得到体现。

首先,现代社会的治理、政策制定和社会管理等方面,都涉及到儒家思想。

儒家在政治思想方面对现代社会的贡献不容小觑。

儒家主张的良知,慎独,格物致知的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国使、法官及各级官员,包括企业管理者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其次,儒家文化对于塑造人们的道德品质和文化传承、发扬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对于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儒家文化保持着一定的承传和延续。

而儒家思想中对于人伦、家庭、教育等问题的思考和倡导,对于现代社会建构家庭美德和道德规范贡献了力量。

总之,儒家文化对于中国传统、以至现代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其思想跨越了时间和空间,融入中国文化的骨髓中。

儒家文化虽然曾经走过几经波折,但历久弥新的其宗旨和思想内核却仍旧为人所珍爱和信仰。

毋庸置疑,儒家文化为中国的发展与繁荣作出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贡献。

儒家文化对中医的影响研究

儒家文化对中医的影响研究

儒家文化对中医的影响研究儒家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核心之一,它涵盖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哲学思想、文化伦理、政治制度等多个方面,并且及至今日,仍然对中国社会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代表之一,其形成和发展也深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

本文将从儒家文化对中医发展的思想基础、医疗伦理、医学实践等方面进行探讨,以进一步揭示儒家文化对中医发展的积极贡献。

一、儒家文化对中医的思想基础儒家文化重视人伦道德,注重人的整体健康和社会和谐。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与“人文”观念,认为人类生命宝贵、重视健康,这为中医在医疗上提出了基本的思想条件,即“种禀”、“同病异治”等观点。

儒家文化关注五行阴阳相互制约的思想,使中医的诊断治疗与阴阳五行的理论联系起来。

儒家警示人世的“逆境”与“寂寞”观念,使中医的理念理性化,情感化,对病人结交像远扬,汲取人文情感成分的治疗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二、儒家文化对中医的医疗伦理影响儒家文化认为人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和组成部分,身体和心理的健康都为社会和家庭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儒家强调“爱众”、“不争”、“谦虚”等伦理道德,也反映在中医的理念中,即视人整体性与道德为治疗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医强调医患关系的建立,强调医者对患者的同情、爱心、尊重,遵循医疗道德,最大限度地维护患者的利益和尊严,这就是具体的伦理道德实践。

儒家的伦理活动导向实践,即推动中医学者在完善医疗技术的同时,注重依循伦理义务和道德行为,以达到关心和保护人的健康和社会和谐共处的目的。

三、儒家文化对中医的医学实践影响儒家思想认为,人体内外环境是相互制约的,强调“以古为今之学”,‘静以修己’的观念,构成了中医的基本思想。

中医注重对人体的全身、宏观和微观细节发生生理变化的探讨,中医医学思想和治疗手段强调“针对症状”、“根据病情动态调整”、“全面观察综合分析”等。

在治疗方面,中医采用针、药、气、按等方式,注重整体化和系统性的治疗,不以病的局部症状为目的,而是从整体性和统一性的角度出发,进行全面化的治疗,以素有“四即”的理念,即“病机即据、证立即治、药即权宜、采纳即施为”。

儒家与儒家思想对中国影响之研究

儒家与儒家思想对中国影响之研究

“天人合一”原则
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认为人 与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
儒家思想主要概念
“五常”
“三纲五常”
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思想中的五种 基本道德准则。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 常即仁、义、礼、智、信。
“四维八德”
“天人合一”
四维即礼、义、廉、耻,八德即忠、孝、仁 、爱、信、义、和、平。
儒家思想对中国教学方法的影响
儒家思想提倡“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能力水平进行 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影响了中国教育,使得中国教育注重个性化教学和差异化培 养。
儒家思想还强调“教学相长”的教学理念,即教师和学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这种教学理念影响了中国教育,使得中国教育注重互动和交流。
02
儒家思想概述
儒家思想发展历程
起始阶段
儒家思想始于孔子,他提出了“仁”和“礼”的 核心思想,为儒家学派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转型阶段
在汉代,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天 人感应”理论更是将儒家思想推向了新的高度。 同时,儒、道、墨成为汉代三大思想流派。
发展阶段
历经孟子和荀子的继承和发展,儒家思想逐渐形 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开始对中国的社会和文 化产生影响。
研究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仅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探讨儒家思想对中国 的影响,未能全面涉及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和作
用。
对于儒家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和发展,需要 进一步探讨其背后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因素。
对于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和价值,需要进 一步深入研究,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适应性和
作用。
研究结论的推广与应用
儒家思想主张“仁政”,推动了以德治国的理念 。

儒家经典著作

儒家经典著作

儒家经典著作一、《论语》《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也是中国文化中备受推崇的一部书。

它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后代记述的言行录成的,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之间的对话和思想交流。

全书共收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575段言论,内容涵盖了政治、伦理、教育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

《论语》一书的核心思想是儒家学说,强调了仁、义、礼、智和诚信等伦理道德观念,以及君子的修养和为政之道。

其中,孔子对于各种伦理道德问题的回答和言论,都体现了他对于人性的深刻剖析和对于社会秩序的探索。

《论语》不仅被奉为儒家经典,也对后世的政治、教育和人格修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大学》《大学》是儒家经典著作《礼记》中的一篇。

作为《礼记》的首篇,它被视为儒家经典九大部分的总纲。

《大学》强调了人类个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和方法。

《大学》曾经被作为国家考试的准备材料,被称为“四书五经”之一。

它不仅系统阐述了儒家的道德伦理观念,还强调了个人修养和道德的重要性,以及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的关系。

《大学》的核心思想是追求道德的完美和社会的和谐,对于学习和实践儒家思想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启示作用。

三、《中庸》《中庸》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孔子的弟子孟子所著。

它是一部关于人性、伦理道德和政治哲学的著作。

《中庸》强调了中庸之道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平衡和调和的力量才能带来真正的和谐和成功。

《中庸》提出了“中庸”、“诚信”和“中正”等概念,深入探讨了人的本性和行为准则。

它强调了人的自律和修身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了治国理政的原则和方法。

《中庸》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后世儒家学者的思想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孟子》《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部重要书籍。

它是由孟子及其学生记述的言行录成的,记录了孟子在政治、教育和社会伦理等方面的思想和观点。

《孟子》通过对于人性的剖析和对于社会问题的探讨,提出了人性善良的观点和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

《论语》中的“文”——儒家文化理论研究之一

《论语》中的“文”——儒家文化理论研究之一

《论语》中的“文”——儒家文化理论研究之一曹文彪【摘要】在《论语》中,文通常指称某种优良的品格以及礼、乐和六经等;文的作用则被认为包括成人、来人、会友、饰非以及使人弗畔等;文的特点基本上被归结为展现性及广泛性;至于文与质的关系则大体上被分为统一的和不统一的这样两种情况。

由此,在《论语》中,文并没有被视为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事物。

%In The Analects, wen usually refers to a kind of fine characters, rites, music and the six classic books. With wen, a person can become whole; a country can attract talents; friends can made and mistakes be whitewashed; social regulations can be complied with. Wen has two features: it is the external manifestation of certain traits and has bread meanings. As to its relationship with "zhi"(traits), there are often two situations: unity and discrepancy. To conclude, in The Analects, wen is not consid- ered a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social life.【期刊名称】《文化艺术研究》【年(卷),期】2011(000)004【总页数】8页(P18-25)【关键词】论语;文;质;礼乐;六经’【作者】曹文彪【作者单位】浙江省委党校社会学文化学教研部,杭州31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22一个有志于对中国古代文化理论展开研究的学者,首先而且必定会碰到的一个难题是,中国古代并不存在为今天的人们所广泛使用的文化这个语词。

介绍有关儒家的书籍

介绍有关儒家的书籍

介绍有关儒家的书籍
儒家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思想流派,儒家的思想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关于儒家的经典书籍的介绍:1. 《论语》: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

这本书记录了孔子的思想和教诲,强调道德伦理,强调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2. 《大学》:是《四书五经》中的一部分,是孔子的学说体系中的一部分。

《大学》主要论述了个人修养和社会治理的关系,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3. 《中庸》:也是《四书五经》中的一部分,是孔子的学说体系中的一部分。

《中庸》主要论述了人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强调了“中庸之道”的重要性。

4. 《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儒家学派关于礼仪制度的著作。

这本书详细阐述了礼仪的种类、应用和意义,强调了礼仪对社会秩序和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5.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经典之一,记录了孟子的言行和思想。

这本书主要介绍了孟子的人性观、道德观和政治观,并强调了人性本善的思想。

6. 《尚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文献,也是儒家经典之一。


本书主要记录了上古时期的政治制度、礼仪制度和法律制度,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些书籍不仅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源泉,也是研究儒家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

阅读这些书籍可以更好地理解儒家思想的内涵,对个人修养和社会发展都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献

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献

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献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献有很多,以下是一些相关的文献:1.《论语》:这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和思想,是研究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资料。

2.《孟子》:这是孟子及其门徒的著作,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文献之一,与《论语》一起被认为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作。

3.《道德经》:这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包含了老子的一系列哲学思想和观点,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资料之一。

4.《诗经》:这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作品集,包含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重要遗产之一。

5.《史记》:这是中国古代的历史学巨著,由司马迁所著,记载了自传说中的黄帝时代至汉武帝太初四年的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历史文献中的珍贵遗产。

6.《资治通鉴》:这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编年体通史,由司马光主编,记载了自周威烈王至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历史文献中的重要著作之一。

7.《四书五经》:这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的统称,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等九种著作,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

8.《左传》:这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由左丘明所著,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二十七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历史文献中的重要著作之一。

9.《墨子》:这是墨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包含了墨子的言行和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文献之一。

10.《孙子兵法》:这是中国古代军事家孙武的经典著作,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重要遗产之一。

以上是一些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献,这些文献涵盖了哲学、文学、历史、军事等多个方面,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章 儒家思想文化

第四章   儒家思想文化

是什么原因决定了它们完全不同的发展命运呢?先 哲们有过诸多评论。
§2 儒家学说的基本内
儒家文化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概念。古代中 国历经几千年的演变,形成了不同时期的不同理论 形态,不存在一个一成不变的“儒家文化”。儒家 文化主要经历了先秦儒学、汉唐经学、宋明理学、 现代新儒学四个阶段,反映了儒家文化从发生、发 展、鼎盛到转型的整个过程。
一、儒学的核心——“仁” 1、仁学的产生 “仁”的概念在先秦史籍中多有论及。殷商 时期所讲的“仁”,是以宗法伦理为重要内容 的,第一个提出以“仁”为核心的一整套伦理 政治学说的,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其后, 孟子又作了进一步发挥。“仁”遂成为中国古 代传统道德理想和伦理政治的最高原则。
孔 子 画 像
二、诸子百家及其学派特征
诸子百家,是后人对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的简 称。(司马谈将“诸子”概括为阴阳、儒、墨、名、 法、道德六家。西汉刘歆又将诸子衍为儒、道 、法、 墨、阴阳、名、纵横、杂、农、小说十家。)其中对 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当数儒家和道家。
1、儒家 面对礼崩乐坏、战争频仍的社会现实,孔子大力 呼吁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提出了一套以“礼”为 最高目标,以“仁”为核心,以“中庸”为准则的 政治伦理学说,是谓儒学。 “儒学”以重血亲人伦、 重现世事功、重实用性、重道德修养为主要特色。
5、阴阳家 以阴阳五行观念推断世事沉浮,人生 祸福。 (代表人物是战国时期鲁国的邹衍)
6、纵横家 倾力研究法、术、势,确立攻取谋略。 (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
3、诸子之学的共同精神
先秦诸子之学尽管在学说内容和风格上各异,但, 他们却表现了共同的时代精神——为“理想”社会的出 现而呐喊: 第一,它们以积极有为的学术态度宣告了先秦理 性精神的诞生。上古学术的最大特点是与原始巫术难 解难分,而诸子之学则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原始巫术 传统,重在以人、以社会为中心建构学说体系。 第二,由于诸子之学以寻求治国平天下的方案为 学术活动的宗旨,具有十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 实用性。 先秦诸子之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

研究儒家文化与齐鲁民风论文.doc

研究儒家文化与齐鲁民风论文.doc

研究儒家文化与齐鲁民风论文儒家文化与齐鲁民风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儒家文化与齐鲁民风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文化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摘要】区域文化是地方特色的基础,而民风则是最具地方特色的一种文化。

浓郁的学术文化能推动地方特色风气的形成,并在与民俗的碰撞中相得益彰。

山东文化之厚重自不待言,齐鲁风气又是其中极为鲜亮的一笔。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其特有文化熏陶,在齐鲁大地生生不息的发展和完善中发挥着极为重要作用。

【关键词】儒家文化;齐鲁民风;影响:A 文童编号:1006-0278(2013)08-289-01民风与文化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由人类集体创造、人人相习并历代传承,其形成有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

儒家文化作为一种经久不衰的传统文化,上承夏商周文明之精华,下开两千年中国思想之正统。

虽然因为长期被封建统治者所利用而不可避开的带有腐朽落后的因素,但它更积淀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历史经验和传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和智慧结晶。

就当下的山东地区的民风来说,儒家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儒学影响下的山东人的礼仪修养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学,战国时成为显学,汉武帝时期竖起了“独尊儒术”的大旗,从此孔子居庙堂之上,被尊为万世师表,孔孟之道被历代帝王视为治国安邦的思想和选拔人才的依据,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儒家思想处于基础与主体的地位,其中的君臣之道、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中庸之道,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的推动了文化繁荣。

儒学的尊卑亲疏仁爱之礼,使中国封建等级社会等级森严之外又充满了人性。

在山东地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孔子的思想和主张,也塑造山东人性格特点和行为方式的最高准则。

山东人民豪爽、朴实、大方、好客、忠厚的真性情广为人知,山东地区的优良民风在中国大地上是有口皆碑的。

例如“风近邹鲁”是对其他地区评价其当地民风民俗的相当高的标准。

从以礼治国到崇尚忠孝礼智信,无一不体现着儒家思想中的发光点和现代社会人们需要借鉴的地方。

儒家经典著作有哪些

儒家经典著作有哪些

儒家经典著作有哪些儒家经典主要有儒家圣教十三经。

即《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最早为诗、书、礼、易、春秋、乐经共六经,后《乐经》早佚,便只有五经。

十三经是由汉朝的五经逐渐发展而来的,最终形成于南宋。

儒家经典:《易》《易经》也称《周易》或《易》,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一本关于“卜筮”之书。

“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易经》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是中国最古老的占卜术原着,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儒家经典:《诗》《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前11世纪至前6世纪)。

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又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儒家经典:《礼记》《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

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

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某某某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

儒家经典:《春秋公羊传》《春秋公羊传》,儒家经典之一、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

《公羊传》的体裁特点,是经传合并,传文逐句传述《春秋》经文的大义,与《左传》以记载史实为主不同。

《公羊传》是今文经学的重要经籍,历代今文经学家时常用它作为议论某某某治的工具。

同时它还是研究先秦至汉间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儒家经典解析《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

中国儒家文化

中国儒家文化
NEXT
儒家文化的未来发展
此外,儒家文化中的道德规范和 行为准则也可以为环境保护提供 有益的启示。例如,儒家文化强 调爱护环境和资源、不乱扔垃圾、 不捕杀野生动物等行为规范,这 些规范可以促进人们对环境的尊 重和保护,从而降低对环境的破 坏和污染
最后,儒家文化强调制度建设对 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儒家文 化的视角下,良好的制度是实现 环境保护的重要保障。因此,儒 家文化倡导在制度建设上要注重 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以确 保制度的公正性和有效性。同时, 儒家文化也强调政府在环境保护 中的责任和作用,这为当代政府 在环境保护中的角色提供了有益 的启示
儒家文化的国际影响
总之,中国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 涵和广泛的应用价值。在当今社会中,我们应该深入挖掘和研究儒家 文化的精髓和价值,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做出贡献。# 儒家文化与现代科技
尽管儒家文化起源于古代,但它的精神和价值观对现代科技发展也有 深远的影响。例如,儒家强调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现代科技发展 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现代科技产品和服务,如人工智能、机器学习 等,都在设计和应用中注重人类的需求和感受。同时,儒家文化强调 的道德和伦理,也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了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应用。例如, 在生物技术、基因编辑等领域,儒家文化所强调的生命和尊严得到了 尊重和保护
儒家文化的核心 价值观
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包括仁、 义、礼、智和信五个方面。其中 ,"仁"是核心,强调对他人的关 爱和尊重;"义"是指做人的准则 ,要求行为符合道德规范;"礼" 是指人际关系的礼仪和规矩;" 智"是指对知识的追求和探索;" 信"是指诚信和社会责任。这些 价值观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 意义

《明代儒家文化在贵州东南部传播研究》

《明代儒家文化在贵州东南部传播研究》

《明代儒家文化在贵州东南部传播研究》一、引言在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儒家文化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

尤其是在明代,随着文化的大规模发展,儒家思想也在贵州东南部地区广泛传播,成为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旨在研究明代儒家文化在贵州东南部的传播过程及其影响。

二、明代儒家文化的背景明代,儒学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变革,从宋明理学的形成到儒释道三教合流,儒家文化在此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同时,明朝政府大力推广儒学教育,兴办国学,使儒学在各地得以广泛传播。

三、贵州东南部地区的历史背景贵州东南部地区地处偏远,地理环境复杂,但这里的人民对于文化的追求和接纳程度却十分高。

在明代,随着中原文化的传播和地方文化的融合,儒家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接受。

四、明代儒家文化在贵州东南部的传播途径1. 官学教育:明朝政府在贵州东南部设立了各级官学,如府学、县学等,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人才,推广儒学教育。

2. 书院教育:地方书院的出现也为儒学的传播提供了平台,如正学书院等。

3. 士人传播:士人通过著书立说、游历讲学等方式将儒家思想传播到贵州东南部地区。

4. 文化交流:通过与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将儒家文化的精髓带到了贵州东南部地区。

五、明代儒家文化在贵州东南部的影响1. 社会影响:儒家文化的传播促进了当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提升了人民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

2. 经济影响:儒学倡导的“仁爱”、“诚信”等价值观对当地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3. 文化影响:儒学与当地文化的融合,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体系,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六、结论明代儒家文化在贵州东南部的传播是一个复杂而深远的过程。

通过官学教育、书院教育、士人传播和文化交流等途径,儒家思想得以广泛传播。

这一过程对当地社会、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提升了人民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同时,儒学与当地文化的融合,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体系,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了贡献。

儒林视域下的宋代儒学史研究

儒林视域下的宋代儒学史研究

-学术动态-儒林视域下的宋代儒学史研究□张瑞元儒学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干。

儒学史则是传承记载儒者道德人格与思想学说,传承中华古代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

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如此看来,宋代儒学,则更需整理与传承,用以支持我们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滋养我们现代人的精神心灵。

中国是世界上最重视历史的民族,历代儒者的嘉言懿行同样得到完整的保存。

自《史记》列《儒林传》,历代正史均有承袭,《宋史》则在《儒林传》以外,单设《道学传》。

综合此二传,即可得两宋儒学的概要。

以《宋史-道学传》和《宋史•儒林传》为基础,增加此二传以外的其他儒者,可以撰写一部内容更为丰富的宋代儒学史。

这将为宋代哲学史研究,提供有别于理学史的更为宽广的资料。

因为两宋道学盛行,并开创宋元明清道学源流,所以后来的儒学史书写特别重视道学史或者广义的理学史,可以说是扩大了的道学传。

从朱子《伊洛渊源录》到明代胡广《性理大全》,再到清代熊赐履《学统》、李光地《性理精义》、张夏《洛闽渊源录》、张伯行《伊洛渊源续录》等,根深蒂固的道统观念贯穿于儒学史撰写的全过程。

黄宗羲、全祖望的《宋元学案》虽然取材较广,包罗人物较多,但仍未脱离以道学家为主的窠臼。

近代以来以西方哲学为参照系的中国哲学史著作,书写宋代时同样也以道学尤其是程朱理学为主。

民国期间谢无量《中国哲学史》、钟泰《中国哲学史》、吕思勉《理学纲要》、陈钟凡《两宋思想述评》、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范寿康《中国哲学史》、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等书涉及宋代儒学时,均是如此。

新中国成立以来,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任继愈《中国哲学史》,62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五册,冯契《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李锦全、萧蹇夫《中国哲学史》,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宋明理学史》,蒙培元《理学的演变》,陈来《宋明理学》,对宋代理学家的哲学思想研究更为全面、更趋深入,但对宋代人物取裁以道学家为主的局面并未改变。

探索中国古代思想我对儒家文化的研究与解读

探索中国古代思想我对儒家文化的研究与解读

探索中国古代思想我对儒家文化的研究与解读探索中国古代思想:我对儒家文化的研究与解读中国古代思想是中华文明宝库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其中,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对中国历史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索儒家文化,并对其进行研究与解读。

一、儒家思想的起源与发展儒家思想起源于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及其弟子们的理论与实践。

孔子提出的“仁”、“礼”、“义”、“智”等人性之道,深受后世的尊崇。

儒家学派在齐、楚、秦、汉等朝代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传承,通过经典著作《论语》、《大学》等的撰写与传播,确立了儒家学说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1. 仁:儒家将“仁”视为最高道德价值,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亲和与敬重。

通过培养仁德,实现和谐社会的崇高理想。

2. 礼:儒家主张通过规范行为举止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儒家礼仪之道强调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推崇以礼相待,使社会秩序更加和谐。

3. 孝:倚天理,扶弱孝;为仁者,孝之始也。

在儒家思想中,孝顺父母被视为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孝道的实践不仅是个人家庭中的规范,也是维系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

三、儒家思想在社会中的影响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并对政治、教育、家庭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政治:儒家思想强调君臣关系的互相尊重、忠诚和负责任。

这种思想通过对政治道德的追求,强化了中国古代政治体系的稳定性。

2. 教育:儒家主张立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通过教育,儒家鼓励人们培养道德品质、追求知识,并强调教育的普及与公平。

3. 家庭:儒家家庭伦理观念强调克己奉公、和睦相处、敬老爱幼。

从个体到家庭,再到整个社会,这种价值观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当代对儒家文化的重新评价与应用儒家思想在中国现代社会中逐渐被重新评价和应用。

儒家的民主、责任、和谐、公平等观念与现代社会建设息息相关,逐渐成为有效引导社会发展的理论基础。

古代中国的儒家思想和哲学体系

古代中国的儒家思想和哲学体系

古代中国的儒家思想和哲学体系,是中国古代文化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与思想的代表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有的思想文化,它与中国其他思想文化一样,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文明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最初源泉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儒家思想主要来源于儒家经典《论语》、《礼记》、《尚书》、《大学》、《中庸》等。

儒家思想强调尊重传统文化、规范行为表现,注重以礼、义、仁、智、信等为基础的人际关系调整,崇尚良知为原则的道德伦理体系,并赞扬道德之美,鼓励至善至美的品德修养。

其核心是关于人、天、地、时、政治、伦理、教育等问题的深刻思考。

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包括“人本主义”、“天人合一”、“治国必先治家”、“尊重传统”等主要思想。

“人本主义”表明了求取人性之美、强调人之所以为人必须有人性,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和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都是需要注重的方面。

儒家强调的是人类的智慧和道德良知的重要性,人们要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和谐的维护负起责任。

“天人合一”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交融与协作。

这一观念体现了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存在着互动关系,体现了儒家哲学的一种天人合一的思想。

“治国必先治家”体现了家庭和国家之间的关系。

儒家认为一个人的行为与灵魂是由家庭和社会的变量有序调整而成,因此要治国必先治家。

“尊重传统”强调了传统和历史的重要性,儒家哲学认为,传统学问是高深的智慧,要学会尊重传统、传承传统、使传统文化得以延续。

总的来说,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与文明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儒家的学说不仅是一种优秀的道德规范,更是一种哲学体系,影响和涵盖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

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也出现了一些有代表性的人物,包括孔子、孟子、荀子、朱熹等人。

他们都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传承者和发展者。

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的缔造者之一,开创了儒家思想学派。

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强调了人类的道德伦理建设。

儒家思想对人际关系的影响研究

儒家思想对人际关系的影响研究

儒家思想对人际关系的影响研究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核心价值观是仁、义、道、德、礼。

这些价值观对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儒家思想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尤为重要。

一、家庭关系在儒家思想中,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论语》中有一句话:“先礼后兵”,这意味着在处理家庭关系时强调礼节和和谐,避免冲突和争吵。

另外,“孝”也是非常重要的概念。

孝顺父母是儒家思想中一项根本的道德原则,这种到亲情的关爱和责任感被看作是儒家道德理念的核心之一。

二、师生关系儒家思想中,师生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在儒家看来,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

因此,师生关系被看做是一种“父子”关系。

师长应当是学生的榜样,以身作则,注重对学生的爱护、关爱和教育。

另一方面,学生则应当尊重师长,遵守规矩,学会感恩和敬意。

三、社交关系儒家思想中,社交关系非常重要,人们的处世之道被称为“交往之道”。

在社交中,人们应该遵守礼仪和守信用。

这种礼尚往来的精神在儒家思想中是非常强调的。

因此,在儒家传统中,“仁”的概念不仅仅是对家人和友人的善意,还要包括对不同种族和文化的人的关爱和尊重。

四、政治关系儒家思想强调的“仁”、“义”和“道德”对政治关系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儒家传统中,理想的国家应该是一个充满仁爱和和谐的社会,政治权力必须受到桎梏制约,受大众监督。

因此,在儒家思想中,政治关系的基础不是权力和金钱,而是德治和道德。

只有德治社会,才能实现和谐,维持社会的平稳。

五、结论综上所述,儒家思想对人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认为人们应该发扬仁爱精神,在与人交往时注重礼仪和诚信。

在家庭中,儒家思想强调“孝”和和谐。

在教育领域中,儒家思想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政治领域中,儒家思想主张德治和道德,并反对权力和金钱。

儒家思想深刻的影响了中国社会,对于人们的人际关系习惯形成和维持,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

儒家思想文化-儒家文化整理

儒家思想文化-儒家文化整理

第一讲儒学的形成及早期儒家思想一、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一)孔子的生平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三人行,必有吾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二)《六经》1、《诗经》: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

“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

“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和赞颂神明。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译文: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呢?学《诗》可以激发志气,可以观察天地万物及人间的盛衰与得失,可以使人懂得合群的必要,可以使人懂得怎样去讽谏上级,近可以用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2、《尚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

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尧舜时代,下至东周,约一千五百多年。

它的基本内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记录。

它是用散文写成的。

大致有四种体式:(1)典政治法律、祭祀制度;(2)训诂君臣之间、大臣之间的谈话和祭神的祷告辞(3)“誓”君王和诸侯的誓众辞;(4)“命”帝王任命官员、赏赐诸侯的告示。

3、《礼经》简称《礼》也称《仪礼》。

儒家经典之一。

《仪礼》是春秋、战国时期部分礼制的汇编,共七十篇,近七万字。

《仪礼》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学盛开大国气象摘要儒学乃中国文化之主脉,是为国人,不可不察。

引言儒学,亦称儒家学说,起源于东周春秋时期,和“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诸子百家之一,汉朝汉武帝时期起,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如果从孔子算起,绵延至今已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了。

儒学,从真正意义上说,使得中国在世界历史舞台上具有了气势恢宏的大国气象。

正文说起儒学之起源,史无定论。

或为术士说,或为殷遗民说,或为保师说,不一而足。

唯汉班固《汉书·艺文志》记述较为确切。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

周礼曰:儒家得道以民。

所谓得道,一曰礼乐,二曰仁义。

先得礼乐者,乃儒家元圣周公(?—约前1095)姬旦也。

周公摄政,五年营建洛邑,六年制作礼乐,依据周制,参酌殷礼,制定了田制、管制、禄制、乐制、法制、溢制、畿服制、嫡长子继承制等,形成了相当完备的典章制度,世称周礼或曰周公之典。

周公曾作大诰、康诰、酒诰、周官、立政诸篇,倡导天命不僭、天命靡常之思想,张扬敬德保民、明德慎罚、孝养父母、以德辅天之言行。

孔子于周礼向往不已,曾有吾从周之誓言。

孔子于周公膜拜顶礼,为久矣,曾曰,吾不复梦见周公而长叹。

为阅周公之典,访元圣之迹,孔子于周景王年间,携弟子南宫敬叔入周问礼于老聃,问乐于苌弘。

周公及三代礼乐,乃后起儒学之先导。

洛邑成周,乃中国儒学之祖庭。

春秋时代乃中国文化之轴心时代,原初儒学应运而生。

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乃儒家之道统。

修己安人,内圣而外王乃儒家之正统。

设坛授徒,有教无类乃儒家之学统。

孔子、孟子、荀子于原初儒学之发展各有建树,世称三圣人。

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陬邑人,乃原初儒学之创始人。

仁有三义,一曰仁者爱人。

无论老幼贵贱,凡属人类,皆有可爱之处。

爱人之道即忠恕之道。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为之忠。

己之不欲,勿施于人为之恕。

二曰克己复礼为仁。

礼为周礼,尊亲为本。

君礼臣忠父慈子孝弟悌乃理想社会之秩序。

尊卑贵贱亲疏长幼乃爱人社会之规则。

三曰君子之仁。

行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

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世传《论语》二十篇。

孟子(约前372年—约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鲁国邹人。

孟子以心释仁,断言心仁必性善。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仁也。

善恶之心,人皆有之,义也。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礼也。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智也。

四端出四德,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以义行仁。

笃信,仁为人之安宅,义为人之正路。

王道仁政之论,颇具民主精神。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天人共性之说,亦为百代哲言。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天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著《孟子七篇》。

荀子(约前313年—前238年),名况,字卿,战国赵国人。

性伪之分乃荀子理论之支柱。

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

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

故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主张天人相分,人可制天。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著《荀子三十二篇》。

自春秋儒学从诞生到发展,无不难从中窥探出先贤圣人为中国文化的发展而躬身立命,中国作为东方泱泱之大国,其积淀的历史底蕴由此可见一斑。

自秦汉以后,国家重新统一,国力不断发展,儒学以其强大而具有更加有力的号召力,让中华民族逐渐迈上强盛之路。

秦皇不仁,焚书坑儒,圣文埃灭,志士仁人,心惶意恐。

及至汉武,董仲舒诸人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主张,确定儒学之典籍《诗》《书》《礼》《易》《春秋》为士人必读之经典,始有经学之说。

自此而后,儒家所倡,智信仁勇,忠恕孝悌,恭敛敏慧,礼义从善,莫不遵从,为标榜也。

创儒正统,德昭千古,历两千年,余韵犹存,遗风未艾。

迨至宋明,儒学复兴,史称新儒学。

宋明新儒学分为两支,一曰程朱理学,二曰陆王心学。

程朱理学将孔孟之政治伦理思想之人性论起点,升华至追问世界终极存在之本体论高度,促成儒学质的飞跃。

宋明理学之祖师周敦颐熔铸老子之无极、易传之太极、中庸之诚意、五行之克生、阴阳之调和为一炉,创制了无极而太极之本体论。

程颢、程颐两兄弟,少小受业于周敦颐,自周敦颐处继承颇多,但决不拘泥。

天理是二程哲学体系之核心,程颢曰,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确是自家体贴出来的。

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天理人心固有,用敬涵养,致知进学,即可理心会一。

人心为私欲,道心为天理,存天理而灭人欲。

著《二程全书》。

宋明新儒学中,朱熹是集大成者。

朱熹乃二程四传弟子,于二程天理思想之基础上,融入北宋思想家张载(1020年—1077年)之气学说,构建了一个完整独特的朱子学。

理是本,气是具。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

至明代,儒学的发展可谓是登峰造极,其时代的代表性和前瞻性,在陆王二人之学说里有了很大的体现。

陆九渊,将儒家思孟学派之学说与佛教禅宗思想相结合,并承袭程颢天即理之观点,提出了心即理之命题,乃儒家心学之开山。

王阳明,深受南宋陆九渊心学之影响,集儒家心性学说之大成。

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

天下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

心即良知,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从此生。

儒学思想,不仅构筑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思想基础,它更影响了中国人世代相传的思想走向,它是中国人思想之魂。

孔子把“仁”作为士君子最根本的道德规范来要求的。

他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孟子除了进一步发展孔子以“仁”修身的思想外,又以推行“仁政”学说而著称于世,而其所论的“仁政”内容,同样十分具体。

他经常举以为例的周文王的“仁政”内容,“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梁惠王下》),以及“尊贤使能”(《公孙丑上》)等等。

孟子对为什么要行仁政和为什么可能行仁政,进行了理论上的说明。

与孔、孟相比,荀子的思想则具有更多的现实主义倾向。

他在重视礼义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强调了政法制度的惩罚作用。

他认为,人的本性并不是那么美好的,顺着人性的自然发展,必然造成社会的争乱。

因此,荀子在强调自我修养、道德自觉的重要,更强调“师”与“法”的教育与规范作用。

西汉大儒董仲舒的学说中,不仅接受和发扬了荀子关于礼法并重、刑德兼用的理论,而且还大量吸收了墨家“兼爱”、“尚同”的理论,乃至墨家学说中某些带有宗教色彩的思想。

在他专攻的春秋公羊学中,充满了阴阳家的阴阳五行学说,并使阴阳五行思想成为汉以后儒家学说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董仲舒所说的“孔子之术”,是经过他和汉初其他儒家学者发展了的,吸收了墨、道、名、法、阴阳等各家学说之长的,他心目中的“孔子之术”。

两汉儒学发展的历史,是儒学的宗教化与儒学的政治制度化密切相关的,是同步进行着前者为使后者得以成立和巩固服务的大家学派。

这使得儒学社会政治层面功能的形成和加强,同时也就减弱了儒学作为一般伦理道德修养和政治理想层面的作用。

宋明清性理之学对儒学的重大发展,是与它积极吸收和融合玄学、佛教、道教(和道家)的理论为己所用分不开的。

通过这些基本理论的发展,性理学也大大地丰富了儒学的知识论和修养论理论。

宋明性理学的兴起和发展,确实在相当程度上恢复了儒学作为伦理道德、身心修养层面的社会功能,从而与作为政治制度层面的儒学相呼应配合,进一步强化了儒学在社会政教两方面的功能。

儒学作为中国二千余年来流传不息的文化主体之一,具有丰富和深邃的思想理论,而且对东亚各国有着广泛的影响,甚至也是东亚一些国家,如朝鲜、韩国、日本、越南等国历史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必将随着中国和东亚地区的振兴,而越来越被这一地区的国家和人民所自觉与重视。

同时,儒学作为东方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它与西方文化的互补性,也正在越来越为世界有识之士所瞩目。

儒学中的许多思维方法对克服西方实证科学思惟方法中的某些片面性是有重要的启发意义的;同样,儒学中许多政治理想、治国原则,官僚人格等理论对改善目前的政治制度和环境等也是甚有裨益的。

对于儒家思想的继承和新的阐发,完全是凭借其学理上的深刻性和说服力去影响社会的,是与其他中西各家学说的一种自由、平等的竞争。

我们重新诠释儒家思想体系的目的,并不在于向世界邀功,我们只是为我们对世界做出的贡献正名。

我们既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贵中贱西。

《易传》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建设太和世界不是靠武力,而是文化。

当今世界秩序正在重建,而最终较量的还是文化。

我们要革故鼎新,适时之变,兼容并蓄,努力创造适应时代发展的新文化。

我们今天的使命就是把原本属于世界的孔子归还全世界,让我们的世界从此盛开大国气象!参考文献:[一]《中国儒学发展史》任鹏兰州大学出版社[二]《政治儒学》蒋庆三联书店出版社[三]《原儒》熊十力上海书店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