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出处、解释及赏析
读《庄子》——相忘于江湖
相忘于江湖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庄子大宗师》一泓清泉,明净,清冽。
游鱼摆动着尾巴,不时吐个泡泡,自由自在,浑然不知水外的世界。
不知什么时候,也不知什么原因,泉水干枯了,曾经的游鱼失去了清泉的包裹,被困在陆地上,暴露在阳光下,翕动着嘴巴,苟延残喘。
他们痛苦地挣扎着,煎熬着。
他们相互向对方吹气,相互向对方吐着细小的水泡,润泽着对方。
想让对方活下去。
看到这里,你肯定很感动吧。
多么痴情的鱼啊,多么伟大的鱼啊!难道,庄子是想给我们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难道庄子是想赞扬小鱼伟大的互助互爱精神?错!庄子说“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什么意思?与其大家到了干涸的大地,需要相互吹气相互吐水救活对方,不如大家就在江河里,安然地享受那无过无际的清水,自由自在地在水里游玩,快乐得忘记了对方。
现在知道了吧,庄子的本意不是用“相濡以沫”来歌颂炽热的爱情,相反,这正是他所不愿意看到的场景。
他希望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江湖”里无忧无虑地生活。
这种自由自在的生存境界,当然是庄子一贯倡导的“道”的方式,就是自然而然。
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担当:家庭,事业,乃至朋友、同事,甚至是这个空泛而又具体的社会。
于此,相忘于江湖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也就是从“道”的观念出发,我们应该怎样做?与其在穷困潦倒中相互体恤,不如在平凡日子里彼此善待。
在绝境中绝望地抗争,在绝境中以牺牲为代价去保全对方;抑或在窘迫中节衣缩食地照顾对方,大家都为情势所困,潦倒,凄苦,甚至惨不忍睹,还时时惦记,时时牵挂,时时忧虑,人性的光辉倒是光芒四射,但,这里又浸透了多少辛酸与无奈?平常平和平静的日子,也许少了浪漫,少了刺激,少了情趣。
但是,这样的日子才是我们的“江湖”,是我们自由自在的“江湖”。
在这样的“江湖”里,我们上自己的班,干自己的事,过自己的日子。
在星移斗转之间,我们静守岁月的安谧。
在不知不觉之间,我们在红尘中慢慢老去。
在这样的“江湖”里,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条快乐的小鱼,包裹着我们的是永不枯竭的清泉。
《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段解
《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段解
《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段解
原文: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昫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简解:此段比喻人身道物枯竭时之情形,说明人的生命及其形质一时一刻都离不开道物。
泉比人身道物来源之本根,涸枯竭,再也出不来道物了。
鱼比喻人身各个部分,四肢九窍、五脏六腑。
这时源竭道断,不能提供足够的生命保障物质,那情形就像鱼离开了水一样,身体各部之间只好用残存遗留互相艰难维持,但是怎么搞也赶不上往日在水中游来游去那样的快乐了!相忘于江湖,鱼在水里快乐得都忘了回家了。
水之于鱼,即同于道物之于人身。
尧贤君喻道物丰富,尧,丰尧;桀暴主喻道物枯竭,桀,困竭。
誉,歌颂赞美;非,指斥怨恨。
言此时道物已枯,高兴也好,不高兴也好,都没有用,只能任其道物自化,故曰“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又,化其道。
解为:及时兴功,以道家之法颠倒返还,复为康健之体。
依据庄文本意,此似为正解,因为道家遵循大道之理,敢于挑战生而必死的旷古不移规律,教人及时行功、积极进取是他们不能推卸之职责,而前者“任其道物自化”则取消极态度,不合乎道家本意了。
相濡以沫什么意思
相濡以沫什么意思篇一:相濡以沫释义及出处全集相濡以沫,出自>,原文〝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 〞濡:沾湿;沫:唾沫.泉水干了,为了保住生命,两条鱼吐沫互相润湿.比喻一家人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延续生命.1成语解释全文:〝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其意一为:泉水干涸,鱼用唾沫相互湿润.后比喻在困境中用微薄的力量相互帮助(新华多功能字典).[1]其意二为:泉水涸竭,鱼就吐沫以相互沾湿.后即用来比喻人同处困境,互相救助(辞海).[2]此二种释义相异之处只在于:一强调微薄的力量,一不强调.释义分别出自于>与>.编者按:首文所说〝两条鱼吐沫互相润湿.比喻一家人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延续生命〞之言错处颇多,其一并非是指两条鱼,而是有多少就指多少,当然最少是两尾;其二并非是说一家人,而是只要是在困境里互助的人都行;其三也并非是为了延续生命,是指以互助共渡难关.2分字解释及出处濡:沾湿,浸润.沫:唾沫.[1]成语出处此语出处有二,其一为>:〝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呴:吐口水,吐沫.[2]中华书局译为:泉水干涸了,鱼就共同困处在陆地上,用湿气相互滋润,用唾沫相互沾湿,就不如在江湖里彼此相忘而自在.与其称誉尧而非难(nàn)桀,就不如善恶两忘而与大道化而为一.[3]此语出处之二为>:〝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中华书局译为:泉干涸了,鱼共同困处在陆地上,用湿气来相互滋润,用唾沫相互沾湿,就不如在江湖里彼此相忘而自在了.[3]关于〝相呴以湿,相濡以沫〞的辞格(即修辞格),以中华书局之译义,则前后句当皆为倒装句,为〝以湿相呴,以沫相濡〞 ,分别译为二句 :〝用湿气相互滋润,用唾沫相互沾湿〞 .湿,指湿气;呴,指吐口水,此引申为湿润.但据>与>之释于二句,则皆合而为一: 〝用唾沫相互湿润〞 .以此观之,当为以排比形式言一义而已.虽然如此,而〝相呴以湿〞应是顺句方通,为〝相互吐沫来湿润对方〞 .近义词:同舟共济.风雨同舟.以沫相濡反义词:自私自利相濡以沫拼音_iāng rú yǐ mò 解释濡:沾湿;沫:唾沫.泉水干了,两条鱼吐沫互相润湿.比喻一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只为了保住生命. 出处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濡以沫,相掬以湿,不如相忘于江湖.〞事例或低首下心,求其民之~. 清·梁启超> 近义词同甘共苦.生死与共反义词自私自利 ,背信弃义, 后来的引申义: 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 朋友是用来出卖的.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宾语.状语;含褒义, 故事战国时期,庄子家贫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妻子叫他外出借粮食,他去找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许诺秋后再借,庄子说这是远水不解近渴就回家.妻子让他再去别的地方借,他说要像车辙里的鲫鱼一样相濡以沫过日子,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 〞妻子只好偷偷地流泪非桀也,领取休书后,不久,就嫁给阔佬,然后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 两条鱼被困在车辙里面,为了生存,两条小鱼彼此用嘴里的湿气来喂对方. 这样的情景也许令人感动,但是, 这样的生存环境并不是正常的,甚至是无奈的.对于鱼儿而言,最理想的情况是,海水终于漫上来,两条鱼也终于要回到属于它们自己的天地,最后,他们,相忘于江湖.在自己最适宜的地方,快乐的生活,忘记对方,也忘记那段相濡以沫的生活. 能够忘记的鱼,或许是最快乐的.而如果有其中一条鱼不能忘记呢? 对于人,对于感情或许也是如此吧. 相濡以沫,有时是为了生存的必要或是无奈. 〝相濡以沫〞,或许令人感动;而〝相忘于江湖〞则是一种境界,或许更需要坦荡.淡泊的心境吧. 能够忘记,能够放弃,也是一种幸福. 我们曾经深深地爱过一些人.爱的时候,把朝朝暮暮当作天长地久,把缱绻一时当作被爱了一世,于是承诺,于是奢望执子之手,幸福终老.然后一切消失了,然后我们终于明白,天长地久是一件多么可遇不可求的事情,幸福是一种多么玄妙多么脆弱的东西.也许爱情与幸福无关,也许这一生最终的幸福与心底最深处的那个人无关,也许将来的某一天,我们会牵住谁的手,一生细水长流地把风景看透. 其实承诺并没有什么,不见了也不算什么,所有的一切自有它的归宿.我们学着看淡,学着不强求,学着深藏,把你深深埋藏,藏到岁月的烟尘企及不到的地方. 只是,只是为什么在某个落雨的黄昏,在某个寂寂的夜里,你还是隐隐地在我心里淡入.淡出;淡出.淡入,拿不走,抹不掉. 我,曾经,这样爱你;我,曾经以为,你是幸福的原因. 现在,回头想想我们的过去. 那曾经以为锝相濡以沫是什么? 相濡以沫又谈容易? 世间也许有两种可以称之为爱的情感,一种是相濡以沫,一种是相忘于江湖. 泉涸,鱼双与予处于陆,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 原文意为泉水干涸后,两条鱼未及时离开,终受困于陆地的小洼,两条鱼朝夕相处,动弹不得,互相以口沫滋润对方,忍受着对方的吹气,忍受着一转身便擦到各自身体的痛楚.此时,两条鱼便不禁缅怀昔日在江河湖水里各自独享自由自在快乐的生活. 故事只是人们虚幻的,真实的情况是:海水总要漫上来,两条鱼也终于要回到属于它们自己的天地,最后它们要相忘于江湖.是啊,终颜弹指老,刹那芳华,与其天涯思君,恋恋不舍,莫若相忘于江湖.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也许在古人看来,相濡以沫才是感情的最高境界.时至今日,似乎相忘于江湖也和浪漫联系起来了.相忘于江湖,一种浪漫的感觉.江湖中,一定有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有一段令人辛酸的往事,有一种若即若离的惆怅. 真正的大爱,究竟是相濡以沫?还是相忘于江湖?篇二:相濡以沫1_年8月新阳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时会课预案12注:根据不同学科改动名头学科,另外根据学科实际情况删减课内习题环节.3篇三:什么是相濡以沫地生活〝相濡以沫〞,记得以前查过这个词,现在对它的具体含义不太清楚了.在我的印象里,应该是形容夫妻间生活亲密融洽的吧.我一直都很想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对夫妻的生活,可一直以来都不能确切的描述自己的感受.现在我脑海里突然想起了这样一个词,姑且就用这样的字眼吧.那是一对很平凡的夫妻,说他们平凡,是因为他们只是一对普通的煤矿职工,我估计还是低保对象.然后他们又很特殊,因为丈夫是坐在轮椅上的.据说是下井的时候受了伤.基本上我每天上下班都会看到他们,有时是妻子推着他走上坡路,有时看到丈夫自己坐在平坦的地方晒太阳,跟人聊天.最近还看到他手上抱着个几个月的小孩,估计是他们的孙子.而他的妻子此时应该是在家里做饭洗衣.每次见到这对中年夫妻,我的内心都会掀起些许波澜,由最初的同情,转变成感悟.因为他们总是那样平和,夫妻两都是一样的淡定.今晚我从家里往学校赶时,因为天色已晚,月底的月亮也躲起来了,加之没有路灯,我是步履匆匆.其实路并不远,就算没有路灯,路旁店铺的灯光也足以照亮我的路途.其实只是心态急躁.也许我这样的年纪只是这样的心态.在我赶路的时候,我又碰到了那对夫妇.有点意外,我认为一般而言腿脚不便的人不会晚上在外面活动.可他们也许是在外面有急事要办,又或许是他们今天饭后散步兴致太好而晚归了,他们似乎还在小声地谈论着一些见闻.看到他们我放慢了脚步,若有所思的踱回了学校.感觉昔日喧嚣的校园也呈现了一种宁静之美,哎,其实是心态罢了.生活,其实是一种心态,你想要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你就在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一个家庭,夫妻之间相濡以沫,相亲相爱一辈子,是多么美好的爱情婚姻理想啊??其实,只要你想,一定可以的!。
人生感悟:“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我们曾经深深地爱过一些人。爱的时候,把朝朝暮暮当作天长地久,把缱绻一时当作被爱一世,于是承诺,于是奢望执子之手,幸福终老。然后一切消失了,然后我们 终于明白,天长地久是一件多么可遇不可求的事情,幸福是一种多么玄妙多么脆弱的东西。也许爱情与幸福无关,也许这一生最终的幸福与心底最深处的那个人无 关,也许将来的某一天,我们会牵住谁的手,一生细水长流地把风景看透。其实承诺并没有什么,不见了也不算什么,所 有的一切自有它的归宿。我们学着看淡,学着不强求,学着深藏,把你深深埋藏,藏到岁月的烟尘企及不到的地方。只是,只是为什么在某个落雨的黄昏,在某个寂 寂的夜里,你还是隐隐地在我心里淡入、淡出;淡出、淡入,拿不走,抹不掉。我,曾经,这样爱你;我,曾经以为,你是幸福的原因。现在,回头想想我们的过 去。那曾经以为的相濡以沫是什么?世间也许有两种可以称之为爱的情感,一种是相濡以沫,一种是相忘于江湖。故事只是人们虚幻的,真实的情况是:海水总要漫 上来,两条鱼也终于要回到属于它们自己的天地,最后它们要相忘于江湖。是啊,红颜弹指老,刹那芳华逝,与其天涯思君,恋恋不舍,莫若相忘于江湖。
那么就让我们来描述事情本身进行取证再联想于我们《庄子·内篇·大宗师》,原文为:“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在庄子看来,混沌无知的状态,是万物最为适宜的状态。不管是什么东西,不管它与其他东西的处境是多么不同,或高或低,或热或凉,或干或湿,或净或脏,只要 适合于 自己的原本真性,它就会生活得很自在,以致达到什么都不感觉,什么全都忘记的程度。庄子把这种情况称为“相忘”,意思是完全适宜、无所感知。与此相反,一 理脱离了与其原本真笥相适应的环境,它就会感到不适,甚至受到伤害,不管他眼下所处的环境在旁人看来多优越,多么令人羡慕,也毫不例外。换个角度说,一个 东西一旦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有所感觉的时候,这个环境便与它的原本真性产生了距离,感觉越大,距离也就超越大,到它的感受达到不能再忍受的时候,那它就难以存在了。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泉水干了,鱼吐沫互相润湿,何不各自到大江大湖里去更自由。
比喻一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有时不妨放弃执著以全新的自我迎接世界。
出处:战国·庄子《庄子·内篇·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xǔ,慢慢呼气之意)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泉水干涸了,鱼儿困在陆地上相互依偎,互相大口出气来取得一点湿气,以唾沫相互润湿,不如在江湖里彼此相忘而自在。
喻相互扶持、苟延残喘,不如相忘于自然。
)
扩展资料:
读音:xiāng rúyǐmòbùrúxiāng wàng yújiāng hú
正音:相,不能读作“xiàng”;濡,不能读作“xú”。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宾语、状语;含褒义。
例句:并不是相爱的人就能相守,而有一种情叫“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庄子》成语故事名言
《庄子》成语故事名言第一篇:《庄子》成语故事名言《庄子》成语故事名言相濡以沫:出处《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濡以沫,相掬以湿,不如相忘于江湖。
” 原文意为泉水干涸后,两条鱼未及时离开,终受困于陆地的小洼,两条鱼朝夕相处,动弹不得,互相以口沫滋润对方,忍受着对方的吹气,忍受着一转身便擦到各自身体的痛楚。
此时,两条鱼便不禁缅怀昔日在江河湖水里各自独享自由自在快乐的生活。
螳臂当车:出自《庄子·人间世》: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
戒之,慎之,积伐而美者以犯之,几矣!意思是:螳螂鼓起双臂来阻挡前进的车轮子,它不知道自己是力不胜任的,而是确实认为自己的这种举动是好的,是有益的。
颜阖啊!您的心是好的,但您的作为像螳臂当车一样,您要戒备啊!慎重呀!屠龙之技:出自《庄子·列御寇》:“朱泙漫学屠龙于支离益,殚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
” 意为:从前,有个人一心想学到一种出奇的本领。
他听说支离益会宰龙,心想:这可是世上罕见的本领。
于是他就去拜支离益做老师。
他学呀学,学了整整三年,把家产都折腾光了,才把宰龙的本领学到手。
可是本领学到手又有什么用呢?天下根本没有龙,他那绝妙的本领到哪儿去施展呢?尾生之约:出自《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说的是:一个叫尾生的痴心汉子和心爱的姑娘约会在桥下,可心上人迟迟没来赴约,不幸的是大水却涨上来了,这个痴情汉为了信守诺言坚持不肯离去,最后竟然抱桥柱溺亡。
运斤成风:出自《庄子·徐无鬼》:“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
宋元君闻之,曰:“尝试为寡人为之。
‟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
‟”意为:有一位叫做郢人的人,刷墙时不小心在鼻子上沾了一个石灰点,象苍蝇翅膀一样薄。
他知道另一个叫匠石的人会耍斧子的绝活,便让他“运斤成风”,也就是把斧子舞得象刮风一样,咔嚓一下把石灰点削掉,鼻子不会受伤,郢人“立不失容”,一点也不害怕。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一个古老的故事:说有两条鱼生活在大海里,某日被海水冲到一个浅浅的水沟,只能互相把自己嘴里的泡沫喂到对方嘴里才得以共同生存,这就是“相濡以沫“的由来。
但是庄子说,这样的生活并不是最真实的。
真实的情况是:海水终于要漫上来,两条鱼也终于要回到属于它们自己的天地,最后它们要相忘于江湖。
语出自《庄子.大宗师》,原文“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两条鱼被困在车辙里面,为了生存,两条小鱼彼此用嘴里的湿气来喂对方。
这样的情景也许令人感动,但是,这样的生存环境并不是正常的,甚至是无奈的。
对于鱼儿而言,最理想的情况是,海水终于漫上来,两条鱼也终于要回到属于它们自己的天地,最后,他们相忘于江湖。
在自己最适宜的地方,快乐的生活,忘记对方,也忘记那段相濡以沫的生活。
能够忘记的鱼,或许是最快乐的。
而如果有其中一条鱼不能忘记呢?对于人,对于感情或许也是如此吧。
相濡以沫,有时是为了生存的必要或是无奈。
“相濡以沫”,或许令人感动;而“相忘于江湖”则是一种境界,或许更需要坦荡、淡泊的心境吧。
能够忘记,能够放弃,也是一种幸福!!话说:庄子在他习惯行走的那条乡间小路上遇见了一位美丽的少女,在十六岁那年带着一身未脱稚嫩嫁给了他,从此父亲与兄长的疼爱永远的离去,那条相逢的路再也不曾涉足,连记忆都是那么的干涸。
为了眼前这矮矮的却智慧满满的人,她义无反顾,她与庄子注定是到处漂泊,连隐居也是在备受干扰中进行。
相濡以沫出自庄子与惠施的对话,惠子,带着嫉妒而来,带着智毅而来,在那个夏季的午后,两人立于桥头而目视桥下干涸之水,因着眼前的相濡以沫,眼见了两条鱼间的爱情。
还记得同样的对话,“水里的鱼多快乐!”“你又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从少女到为少妇,再到农妇,所有的过程早已注定,就算是四十多岁时的死亡,也来得悄无声息。
初中语文 文言文《相濡以沫》原文与译文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相濡以沫》原文与译文
相濡以沫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课文内容)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
【翻译】
泉水干了,两条鱼一同被搁浅在陆地上,互相呼气、互相吐沫来润湿对方,显得患难与共而仁慈守义,倒不如湖水涨满时,各自游回江河湖海,从此相忘,来的悠闲自在;与其称誉尧而谴责桀,不如把两者都忘掉而把他们的作为都归于事物的本来规律.
注释:选自《庄子》濡:沾湿;沫:唾沫。
呴:张口呼吸;嘘气。
相关成语
【近义词】同甘共苦、患难与共
【反义词】自私自利、背信弃义
【同韵词】失魂荡魄、知命不惑
1。
相忘于江湖的前一句
相忘于江湖的前一句“不如相忘于江湖”的上句是“相濡以沫”。
这句话出自出自《庄子·内篇·大宗师》。
原句是:“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意思是:泉水干了,鱼儿就像生活在陆地上面,互相吐口水以保持湿润,这样互相吐泡沫生存,不如各自离去,各自生存。
内在含义是:就是说两个人在危难中互相帮助,不如各自开,各自生存.拓展资料:“宗”指敬仰、尊崇,“大宗师”意思是最值得敬仰、尊崇的老师。
谁够得上称作这样的老师呢?那就是“道”。
大宗师是指庄子思想中总合道宇宙生成意义的观念,意为开创、传授道理,有成就又受人尊崇的老师。
庄子认为自然和人是浑一的,人的生死变化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因而他主张清心寂神,离形去智,忘却生死,顺应自然。
这就叫做“道”。
全文可以分为九个部分。
第一部分至“是之谓真人”,虚拟一理想中的“真人”,“真人”能做到“天”、“人”不分,因而“真人”能做到“无人”、“无我”。
“真人”的精神境界就是“道”的形象化。
第二部分至“而比于列星”,从描写“真人”逐步转为述说“道”,只有“真人”才能体察“道”,而“道”是“无为无形”而又永存的,因而体察“道”就必须“无人”、“无我”。
这两段是全文论述的主体。
第三部分至“参寥闻之疑始”,讨论体察“道”的方法和进程。
第四部分至“蘧然觉”,说明人的死生存亡实为一体,无法逃避,因而应“安时而处顺”。
第五部分至“天之小人也”,进一步讨论人的死和生,指出死和生都是“气”的变化,是自然的现象,因而应“相忘以生,无所终穷”,只有这样精神才会超脱物外。
第六部分至“乃入于寥天一”,说明人的躯体有了变化而人的精神却不会死,安于自然、忘却死亡,便进入“道”的境界而与自然合成一体。
第七部分至“此所游已”,批判儒家的仁义和是非观念,指出儒家的观念是对人的精神摧残。
第八部分至“丘也请从而后也”,论述“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是进入“道”的境界的方法。
余下为第九部分,说明一切都由“命”所安排,即非人为之力所安排。
相濡以沫的原文和译文
相濡以沫的原文和译文相濡以沫比喻一家人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延续生命。
下面我们来看看相濡以沫的原文和译文,欢迎阅读借鉴。
相濡以沫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课文内容)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译文:泉水干枯了,鱼儿都再陆地上相互帮助扶持(相掬以湿,相濡以沫)以维持生命。
虽然这样他们相互成了患难之交。
但是对于他们来说,还是宁愿在水中自由自在的游着,谁也不认识谁。
与其因为磨难而相聚,不如谁也不认识谁的好好活着。
注释:选自《庄子》濡:沾湿;沫:唾沫。
呴:张口呼吸;嘘气。
相关成语【近义词】同甘共苦、患难与共【反义词】自私自利、背信弃义【同韵词】失魂荡魄、知命不惑例句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宾语、状语;含褒义,多用于老夫老妻之间互相关心,但如今已经引申到了朋友和亲戚之间的互相关心。
现常用于比拟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患难不弃,互相依赖、互相扶持,多用于形容中年一代与老年一代的`亲情、老年一代夫妻之间的爱情,也可用于比喻绝对的坦诚相待,或是极单纯的互相依存、如小时候的青梅竹马。
青壮年和青年用这个词语显得有些造作、虚辞、不实。
如今这个成语已经被广泛地运用,而在叙述爱情时和一些非正式的新闻信息时多有滥用,相濡以沫在撇去庄子的个人观点之后,借喻到人的身上来比拟人的感情。
需要在同处困境或者同处一个并不太好的境遇的背景之下使用,并且不可专用于赞扬爱情的忠贞与不可相弃,那样是就扭曲了原本的意思。
在信息具有高度可伪性的时代,学会如何恰如其分地运用先人的名言妙语,是对先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尊敬和传承。
【成语例句】在自己最适宜的地方,快乐的生活,忘记对方,也忘记那段相濡以沫的生活。
中国古代寓言重温:相濡以沫
相濡以沫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曷若相忘于江湖。
(《庄子·大宗师》)
今译
泉水干涸了,两条鱼困在了一起,为了生存,相互大口呵气以取点湿气,以唾沫彼此浸润,(在这种境况下),还是把过去在江湖中的生活全部忘记吧。
我的心得
关于此寓言的寓意,理解分歧极大。
我的意见实际已见于译文。
庄周老先生在作此文时,应该并未考虑男女爱情的意象,而是在阐述一种人生境界,即:当人处于逆境时,若一味沉溺于以往顺境中的种种如意,只能徒增烦恼而于事无补;因此,不如忘却以往,直面现实。
不知诸君以为然否?。
相濡以沫的出处和典故
相濡以沫的出处:
《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后人由此提炼出成语“相濡以沫”。
典故:
话说春秋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庄子游历列国。
正值盛夏时节,一日他走在路上,天空中黑云密布,隆隆的雷声响个不停,庄子意识到马上就要下大雨了,就紧走几步来到一个驿亭下避雨。
随着一道雳闪划过长空,伴随着震耳的雷声,大雨倾盆而下,地面上很快就有了一片片的水洼。
突然庄子听到“噼啪、噼啪”两声,随声音看去,竟然发现水洼里有两条三四指长的鱼儿。
庄子惊讶不已,只是睁大双眼看着。
真是三伏的雨,来得快,去得也快,不一会儿就雨过天晴,火辣辣的太阳又照射在地面上。
地面很快干起来,而那两条鱼儿依然在水洼里噼噼啪啪地翻跳着。
庄子想,这可怎么办呢?两条鱼会被晒干的。
果然,洼里的水很快被蒸干了,看来鱼儿是死定了。
但事情并没有像庄子预料的那样发生,其中的一条鱼儿把很多水泡吐在另一条鱼儿的身上,以免它的同伴被晒干,另一条鱼儿也是如此,就这样,两条鱼儿互相用吐出的水沫濡湿着……庄子看得呆住了,自言自语道:真乃相濡以沫也!
也许是鱼儿的相濡以沫感动了上苍,滚滚的雷云去而复返,霎时,又是电闪雷鸣,大雨倾盆。
突然一道白光平地而起,两条鱼儿腾空而飞蹿入云中。
庄子仰头望时只见两条苍龙翱翔云际,云龙发出巨大的
声响滚滚而去。
庄子感怀于此,取出笔墨纸砚刷刷点点写下四个大字:“相濡以沫”,并将纸贴于亭壁之上,后人便将此亭叫作“相濡亭”。
相忘于江湖
相忘于江湖
“相忘于江湖”出自于《庄子·大宗师》,是一句经典成语,原指两个鱼因山泉水干枯,强迫互相呵气,以口沫濡湿另一方来维持潮湿。
他们禁不住怀恋往日身在江湖中互相相遇,无拘无束的生活,出泉涸,鱼相与处在陆,相呴以湿,相知相惜,比不上相忘于江湖。
----《庄子·大宗师·天运》
译成:山泉水匮乏,泉下之鱼无路可逃,互相哈着水气,把口中的沫子抹在另一方腮上,两者之间那样,比不上相忘,消遥于武林。
这句话含意是:两者之间大伙儿在生死攸关中互帮互助,倍受难熬,比不上大伙儿互相相遇而可以无拘无束地生活。
根据这一小故事,创作者想转达的含意是:两者之间要老百姓在”天地无道“、黑喑错乱的时日里,相互欢度时艰守望相助,倒不如活在“天地有道”的全球里,大伙儿分别互无关紧要的宁静生活。
相忘于江湖什么意思,通俗化点说相忘于江湖通俗化点说就是说提出分手,将本来的热情的恋情逐渐冷漠。
却还是还记得,仅仅没了当时那类疯狂。
好长时间以后再想到,即便那时候是心如刀割,却也感觉幸福。
鱼相忘于江湖
由“鱼相忘于江湖”想到的“鱼相忘于江湖”出自《庄子》内篇里的《大宗师》。
原文为: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翻译成现代汉语为:泉水干涸了,剩下两条鱼困在陆地上,只见他们相互依偎,互相大口出气来取得一点湿气,以唾沫相互润湿对方的身体,与其这样,倒不如将过去江湖里的生活忘记。
“忘”是一种境界。
先是看淡,然后到看破,再到参透,最后超越。
“江湖”可以是情欲,也可以是名利,也可以是生死。
在情欲这片江湖中,总有人因为得之而喜,因为失之而悲。
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在感情的江湖里,有人得就必定会有人失。
看淡就好。
就好像骑自行车的时候,如果手握着车把时握得太紧,车子反而会摇来晃去。
但是一旦将手自然搭放在上面,车就会笔直向前进。
感情的事勉强不来。
这个道理说出来谁都能懂,但真正做到的并不是多少。
就是因为人们都把情事看得过重,对过去的感情放不下,对现有的感情过于执着,对未来的感情过于憧憬,所以才会有数不胜数的人沉溺在这片情海江湖中。
倘若看淡了,人就会稍微释怀了。
看淡了的人,明白船到桥头自然直的道理,对感情事不强求。
太阳不会在无端端地晚上来给你的玫瑰花晒日光浴,同样,北极的冰盖也不会贸贸然迁移到赤道给非洲人民解暑。
但是阳光和冰水,和感情一样,都是生活的必须品,不必多如泛滥,但又必不可少。
这就是看破了感情的观点。
参透了感情的实质,既不会受到它的束缚,又不会置之于不顾。
这比看淡感情上了一个高度。
如果将看淡比喻成在江湖上漂浮着的一叶扁舟,那么看破就是在江湖下潜伏着的潜艇。
看破了的人,像一棵植物要扎根在疏松的泥土中,对于感情,离不开也不会无限索取。
看过好多武侠小说,有一个共通点:要练成最上乘的内功,必须要先把以前积下的内功全部废除,从零开始。
这就是“忘”的超越境界了。
忘记过去,再重新开始,才能驾驭另外的新感情。
人永远都要向前看,往上走。
如果不超越过去的道路,那么下一步又怎么可以当作是前进呢?感情也一样,还想着过去那一段的话,那么现在这一段又算什么呢?只有超越旧日记忆,勇敢地向前跨出新的哪怕只是一步,才能叫做真正地投入了新的感情。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意思是:湖泊干涸了,原先在水中嬉戏的鱼都被搁浅在了陆地上。
它们快要干死了,相互之间吹出湿气河护着,吐出唾沫湿润着,这是多有亲情!何等的友爱!可是谁都不愿意这样,在它们看来,与其在干涸的陆地上如此友爱亲情,还不如在江湖水中各自游走、相互忘去。
与其称誉尧而谴责桀,不如把两者都忘掉而把他们的作为都归于事物的本来规律。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仿佛我们在不得已时相忘于江湖,可在不得已时真的是那么大度,那么开怀吗?能够做到彼此在一起的时候,尽量享受点滴幸福的时光;分开的时候,希望彼此抛开一切痛苦,在各自的生活轨迹上活得更好、人生更灿烂吗?我们只能活一次,在有限的生命里我们却会和太多的人相遇,然而却只有一次选择的机会,上帝没有赐于我们一双慧眼,不能轻易把情感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相遇不一定能够相爱,而相爱却又不一定能够在一起,于是我们的人生中就出现无数不断上演的“邂逅与错过”人生悲情剧。
“相濡以沫,相忘于江湖”两个简单的词,仿佛能将缠绕在我心头的情感讲了个明明白白,这是面对情感的两种态度与方式。
“每当午夜梦醒时,发现内心牵挂的依然是远方的你...”,为什么就是抓着疼痛不肯放手呢?因为人是有感情的,你会忘吗?你能忘吗?你忘得了吗?会毫无知觉吗?不能!也绝不会!在一生中也许会遇到三个人:自己最爱的人,最爱自己的人,和自己结婚的人。
如果你幸运,遇到的三个人是同一个人,那你应该是这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如果你最不幸,遇到的是不同的三个人,那注定你这一生将面对难以言尽的情感,你该与谁相濡以沫?又和谁相忘于江湖?有几个人能说得清自己?和最爱的人相忘于江湖吗?对我而言很难很难,因为我不是庄子,所以我忘不了,也做不到……。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成语出处【原文】《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这一古文的原意就是:泉水干了,两条鱼一同被搁浅在陆地上,互相呼气、互相吐沫来润湿对方,显得患难与共而仁慈守义,难道这样会比湖水涨满时,各自游回江河湖海,从此相忘,要来的悠闲自在吗?你这样想就和称誉尧而谴责桀一样,还不如把两者都忘掉而把他们的作为都归于事物的本来规律。
最后要说的是事物的本来规律是什么呢?很简单,那就是生存!成语用法多用于老夫老妻之间互相关心,但现在已经引申到了朋友和亲戚之间的互相关心。
相濡以沫实质上是并没有感情色彩的本能性求生行为。
第一:鱼是无法自我湿润的,第二:鱼拥有最原始也最单纯的善良本性和求生本能。
可见这是下意识行为,庄子提及这一自然现象是将它作为一个动物的行为来陈述,以平静淡定的口吻来借以喻人,表达他一种无心无情绪无牵扯的心灵境界和见解。
现常用于比拟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患难不弃,互相依赖、互相扶持,多用于形容中年一代与老年一代的亲情、老年一代夫妻之间的爱情,也可用于比喻绝对的坦诚相待,或是极单纯的互相依存、如小时候的青梅竹马。
青壮年和青年用这个词语显得有些造作、虚辞、不实。
成语给后人启发两条鱼被困在车辙里面,为了生存,两条小鱼彼此用嘴里的湿气来喂对方。
这样的情景也许令人感动,但是,这样的生存环境并不是正常的,甚至是无奈的。
对于鱼儿而言,最理想的情况是,海水终于漫上来,两条鱼也终于要回到属于它们自己的天地,最后,他们,相忘于江湖。
在自己最适宜的地方,快乐的生活,忘记对方,也忘记那段相濡以沫的生活。
能够忘记的鱼,或许是最快乐的。
而如果有其中一条鱼不能忘记呢?对于人,对于感情或许也是如此吧。
相濡以沫,有时是为了生存的必要或是无奈。
“相濡以沫”,或许令人感动;而“相忘于江湖”则是一种境界,或许更需要坦荡、淡泊的心境吧。
能够忘记,能够放弃,也是一种幸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出处、解释及赏析名句: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摘自:《庄子·内篇·大宗师》解释:泉水干涸,鱼儿困在陆地相互依偎,以唾沫相互湿润求得生存,(此时此境)却不如我们彼此不相识,各自畅游于江湖。
赏析:庄子以鱼与鱼之间以湿气、唾沫相友爱比喻仁义,以江湖比喻大道,说明一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不妨放弃执著以全新的自我迎接世界。
内篇·大宗师原文: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
虽然,有患:夫知有所待而后当,其所待者特未定也。
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
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
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
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
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
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
屈服者,其嗌言若哇。
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
其出不欣,其入不距。
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
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
受而喜之,忘而复之。
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
若然者,其心志,其容寂,其颡頯。
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
故圣人之用兵也,亡国而不失人心。
利泽施乎万世,不为爱人。
故乐通物,非圣人也;有亲,非仁也;天时,非贤也;利害不通,非君子也;行名失己,非士也;亡身不真,非役人也。
若狐不偕、务光、伯夷、叔齐、箕子、胥余、纪他、申徒狄,是役人之役,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者也。
古之真人,其状义而不朋,若不足而不承;与乎其觚而不坚也,张乎其虚而不华也;邴邴乎其似喜也,崔崔乎其不得已也,滀乎进我色也,与乎止我德也,广乎其似世也,謷乎其未可制也,连乎其似好闭也,悗乎忘其言也。
以刑为体,以礼为翼,以知为时,以德为循。
以刑为体者,绰乎其杀也;以礼为翼者,所以行于世也;以知为时者,不得已于事也;以德为循者,言其与有足者至于丘也,而人真以为勤行者也。
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
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
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
彼特以天为父,而身犹爱之,而况其卓乎!人特以有君为愈乎己,而身犹死之,而况其真乎!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
藏小大有宜,犹有所循。
若夫藏天下于天下而不得所循,是恒物之大情也。
特犯人之形而犹喜之。
若人之形者,万化而未始有极也,其为乐可胜计邪?故圣人将游于物之所不得循而皆存。
善妖善老,善始善终,人犹效之,而况万物之所系而一化之所待乎!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豨韦氏得之,以挈天地;伏戏氏得之,以袭气母;维斗得之,终古不忒;日月得之,终古不息;勘坏得之,以袭昆仑;冯夷得之,以游大川;肩吾得之,以处大山;黄帝得之,以登云天;颛顼得之,以处玄宫;禺强得之,立乎北极;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及五伯;傅说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
南伯子葵问乎女偊曰:“子之年长矣,而色若孺子,何也?”曰:“吾闻道矣。
”南伯子葵曰:“道可得学邪?”曰:“恶!恶可!子非其人也。
夫卜梁倚有圣人之才而无圣人之道,我有圣人之道而无圣人之才。
吾欲以教之,庶几其果为圣人乎?不然,以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亦易矣。
吾犹守而告之,参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
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
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
其名为撄宁。
撄宁也者,撄而后成者也。
”南伯子葵曰:“子独恶乎闻之?”曰:“闻诸副墨之子,副墨之子闻诸洛诵之孙,洛诵之孙闻之瞻明,瞻明闻之聂许,聂许闻之需役,需役闻之于讴,于讴闻之玄冥,玄冥闻之参寥,参寥闻之疑始。
”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人相与语曰:“孰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孰知死生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
俄而子舆有病,子祀往问之。
曰:“伟哉,夫造物者将以予为此拘拘也。
”曲偻发背,上有五管,颐隐于齐,肩高于顶,句赘指天,阴阳之气有沴,其心闲而无事,胼(左“足”右“鲜”)而鉴于井,曰:“嗟乎!夫造物者又将以予为此拘拘也。
”子祀曰:“女恶之乎?”曰:“亡,予何恶!浸假而化予之左臂以为鸡,予因以求时夜;浸假而化予之右臂以为弹,予因以求鸮炙;浸假而化予之尻以为轮,以神为马,予因以乘之,岂更驾哉!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此古之所谓县解也,而不能自解者,物有结之。
且夫物不胜天久矣,吾又何恶焉!”俄而子来有病,喘喘然将死。
其妻子环而泣之。
子犁往问之,曰:“叱!避!无怛化!”倚其户与之语曰:“伟哉造化!又将奚以汝为?将奚以汝适?以汝为鼠肝乎?以汝为虫臂乎?”子来曰:“父母于子,东西南北,唯命之从。
阴阳于人,不翅于父母。
彼近吾死而我不听,我则悍矣,彼何罪焉?夫大块以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今大冶铸金,金踊跃曰:‘我且必为镆铘!’大冶必以为不祥之金。
今一犯人之形而曰:‘ 人耳!人耳!’夫造化者必以为不祥之人。
今一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恶乎往而不可哉!”成然寐,蘧然觉。
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相与友曰:“孰能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孰能登天游雾,挠挑无极,相忘以生,无所穷终!”三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友。
莫然有间,而子桑户死,未葬。
孔子闻之,使子贡往侍事焉。
或编曲,或鼓琴,相和而歌曰:“嗟来桑户乎!嗟来桑户乎!而已反其真,而我犹为人猗!”子贡趋而进曰:“敢问临尸而歌,礼乎?”二人相视而笑曰:“是恶知礼意!”子贡反,以告孔子曰:“彼何人者邪?修行无有而外其形骸,临尸而歌,颜色不变,无以命之。
彼何人者邪?”孔子曰:“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内者也。
外内不相及,而丘使女往吊之,丘则陋矣!彼方且与造物者为人,而游乎天地之一气。
彼以生为附赘县疣,以死为决(疒丸)溃痈。
夫若然者,又恶知死生先后之所在!假于异物,托于同体;忘其肝胆,遗其耳目;反复终始,不知端倪;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
彼又恶能愦愦然为世俗之礼,以观众人之耳目哉!”子贡曰:“然则夫子何方之依?”孔子曰:“丘,天之戮民也。
虽然,吾与汝共之。
”子贡曰:“敢问其方?”孔子曰:“鱼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
相造乎水者,穿池而养给;相造乎道者,无事而生定。
故曰: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
”子贡曰:“敢问畸人?” 曰:“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天。
故曰:天之小人,人之君子;人之君子,天之小人也。
”颜回问仲尼曰:“孟孙才,其母死,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居丧不哀。
无是三者,以善处丧盖鲁国,固有无其实而得其名者乎?回壹怪之。
”仲尼曰:“夫孟孙氏尽之矣,进于知矣,唯简之而不得,夫已有所简矣。
孟孙氏不知所以生,不知所以死。
不知就先,不知就后。
若化为物,以待其所不知之化已乎。
且方将化,恶知不化哉?方将不化,恶知已化哉?吾特与汝,其梦未始觉者邪!且彼有骇形而无损心,有旦宅而无情死。
孟孙氏特觉,人哭亦哭,是自其所以乃。
且也相与‘吾之’耳矣,庸讵知吾所谓‘吾之’乎?且汝梦为鸟而厉乎天,梦为鱼而没于渊。
不识今之言者,其觉者乎?其梦者乎?造适不及笑,献笑不及排,安排而去化,乃入于寥天一。
”意而子见许由,许由曰:“尧何以资汝?”意而子曰:“尧谓我:汝必躬服仁义而明言是非。
”许由曰:“而奚来为轵?夫尧既已黥汝以仁义,而劓汝以是非矣。
汝将何以游夫遥荡恣睢转徙之涂乎?”意而子曰:“虽然,吾愿游于其藩。
”许由曰:“不然。
夫盲者无以与乎眉目颜色之好,瞽者无以与乎青黄黼黻之观。
”意而子曰:“ 夫无庄之失其美,据梁之失其力,黄帝之亡其知,皆在炉捶之间耳。
庸讵知夫造物者之不息我黥而补我劓,使我乘成以随先生邪?”许由曰:“噫!未可知也。
我为汝言其大略:吾师乎!吾师乎!赍万物而不为义,泽及万世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
此所游已!颜回曰:“回益矣。
”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义矣。
”曰:“可矣,犹未也。
”他日,复见,曰:“回益矣。
”曰:“何谓也?”曰:“回忘礼乐矣。
”曰:“可矣,犹未也。
”他日,复见,曰:“回益矣。
”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
”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仲尼曰:“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
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
”子舆与子桑友。
而霖雨十日,子舆曰:“子桑殆病矣!”裹饭而往食之。
至子桑之门,则若歌若哭,鼓琴曰:“父邪!母邪!天乎!人乎!”有不任其声而趋举其诗焉。
子舆入,曰:“子之歌诗,何故若是?”曰:“吾思夫使我至此极者而弗得也。
父母岂欲吾贫哉?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天地岂私贫我哉?求其为之者而不得也!然而至此极者,命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