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文)
3.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2008年高考重庆文综15题)“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 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这句话主要反映 了战国时期的„„„„( ) A.墨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
【答案】A 【点拨】“举而上之,富而贵之”,是推选他并重用他,使他 变 得富贵。可以看出是“选贤能,尚贤”的思想,这主 要 体现了墨家思想。
(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1.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打击割据势力; 2.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
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 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 失败了,武帝成功了。 —— 顾颉刚
结合汉以前儒家思想的发展,我 们不难看出——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 经济的反映。同时我们也不难得出这 样一个结论:当某种思想文化适应社 会环境的发展和统治者的统治要求时, 汉武帝 便容易被统治者所接受,也就往往能 够成为当时时代的文化主流。
(2007年高考宁夏文综30题)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 B.正统的孔孟学说 D.儒家学说与权术
【答案】C 董仲舒的思想,是以儒家学说为基础,引入阴阳 五行理论,杂以法家、道家某些思想成分,发展为客观唯心 主义思想体系的新儒学。例如,董仲舒从天人关系出发,又 根据“阳尊阴卑”的思想,建立一套“三纲”“五常”的伦 理学,更直截了当地提出了“大一统”的政治思想,从而为 汉武帝所接受,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1)主观上,随着社会的稳定,经济发展,黄老
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的需要。(匈奴南下侵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正)
董仲舒对儒术的独尊,本质上是对先秦儒学理 论的再创造.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感:汉代儒学之新
1、新思想来源
新儒学是董仲舒糅合了法家、黄老之学而形 成新的思想体系。 ——余英时《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
西汉所确立的政教体系,骨子里乃是法家的“尊君卑 臣”,只是吸收了些儒家思想而已,可以说是“外儒内 法”或“阳儒阴法”。
【典型例题】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以教化为 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 董仲舒 传》 (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 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4分)
(2)特征: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 影响: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探:独尊儒术之源
◆ 思考:独尊的为什么是“儒学”?
1.经济: 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2.政治: 王国问题、边境不宁问题突出,需要加强
中央集权。
3.思想: 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顺应统治者的需求。
任何一种思想都要不断发展完善,在吸收融合诸多文化 因素中丰富,否则将失去生命力。
悟:思想文明之路
我们不仅是历史的守望者、历史的叙述者,我们应该真正静 下心来,反思、盘点:
思想的统一促进了政治的统一,同时促进了人们统一观念的形 成,这种观念在长时期统一的状态下,又会强化人们对于统一的认 同和文化的认同,从而培养出同质化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情感,而随 着这种心理和情感的沉淀,必将成为一种稳定的民族情感的纽带, 成为维护统一的力量。——王保国《文化纽带与国家统一》 台湾著名历史学家柏杨先生曾说:“董仲舒先生的这项‘对 策’, 经皇帝采纳后,就成了神圣的‘国策’。一个巨大转变,在不声不 响 中发生,光芒万丈的思想学术自由的黄金时代,开始夕阳西下。代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 影响。 之而起的,是 漫长而单调的儒学思想的时代”。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1) 外儒内法,兼采各家
2) 带有神学迷信色彩---儒学宗教化 3)突出“君本”思想 4)本质:思想专制,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三、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西汉中期:汉武帝时期)
1、奉为正统的原因
董仲舒的改造
适应了西汉中期加强中央集权和发展大一统事业的 需要 (根本)
董仲舒的新儒学
1、来源: 将各家学说融入儒家 2、内容体系: 1) “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政治的统一必须思想统一
2) “君权神授”和 “天人感应”
神化皇权、君权的合理性与至上性 限制君权的无限膨胀和防止暴政 君权的“有限性”
3)仁政:德为主、刑为辅
4)伦理道德:“三纲五常”
董仲舒的新儒学
积极:黄老政治的实施使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了 元气,社会繁荣,国力日盛,人民生活安定,出 现了著名的“文景之治”。
既然黄老政治的实施对西汉初社会的稳定、 经济的发展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为什么 汉武学地位的确立
兴盛的背后往往潜伏着危机。 汉初的无为政治,使中央的丞 相、地方的郡守及诸候王的权 力日益膨胀,且匈奴为患,这 些都不同程度地威胁着西汉王 朝的稳定。因此,为了加强中 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形势的 发展,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 为了时代的需要。
黄老之学实施的原因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 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 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 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1、汉初,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2、吸取秦亡教训
因此,当务之急是建立安定的环境来恢复封建经济和稳定封建 统治秩序。为此,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 与民休息的政策。
第3课 汉代的大一统思想
A.长安,太学
C.南京,国子监
B.洛阳,书院
D.曲阜,孔庙
4.天坛是明清皇帝用来祭天的地方,下列谁的思想
最可能促使统治者去祭天(
A.孔子 C.董仲舒
模拟 考场
)
B.孟子 D.韩非子
1.董仲舒提出了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2.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天人感应”和 “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 3.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 提倡孝的措施: (1)思想方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政治方面:起用儒家参与国家大政。 ( 3 )教育方面:在中央兴办太学,在郡县设立学 校,教授儒家经典。 2.影响:①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 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②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
1.儒家在中国古代被确立为正统思想,开始于( A.周朝 C.西汉 B.秦朝 D.宋朝
)
2.“今后学者有所统一,为群儒首”,为此董仲舒
提出的思想主张是(
C.天人感应
模拟 考场
)
B.君权神授 D.三纲五常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假如你是汉武帝时的一名学生,你要进入全国最
高学府接受教育,你必须去哪里( )
第3课 汉代的大一统思想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一、背景
1.汉初实行的黄老无为政策已不能适应国家大一 统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才能适应汉 武帝进一步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的需要。 2.董仲舒改造儒家学说,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 家和阴阳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 新的儒学体系。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优秀版)
确立了儒学在中国的 统治地位。
总结
原 西汉初年,
因
经济残败 百业待兴。
无为不适应集权
原 新儒学的大一统 因 统治者的有为愿望
黄 老 内 治身、治国 之 容 无为而无不为 学
作 经济恢复 用 国力增强
独 内 天人感应 尊 容 实行仁政
儒
术
作 巩固国家统一
用
限制君主权利 儒学独尊地位
各个学派的消亡
D A、bd B、abd
C、acd D、abc
课后活动建议: 就汉代由“黄老之治”到“独尊儒术” 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展开讨论。
下课
洁心与大熊在进入高中的第一天相识,两人都是大个子,分座位的时候,老师让男女生各排一队,一队一个次第走到座位上,最后一排有六张桌子,洁心谦虚地站到一个比自己矮一点 点的女生前面,与大熊成了同桌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古代思想 史上的一次思想大解放。但在秦始皇“焚 书坑儒” 的思想统治之下终于划上了句号。 秦实行暴政,民心大失,二世而亡。代秦 而起的是西汉王朝,西汉统治者又如何吸 取秦亡史训,稳固天下民心呢?
下面我们来了解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何谓“黄老之学”? 汉初为何以之为政治上的指导思想? 黄老之学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
“天人感应”学说。
#思想核心:
大一统(“新”所在)
天人感应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古之造文者,三画 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人,而连其中,通其道也, 谓之王。”
董仲舒认为道源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天道”就是“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汉代思想大一统
上面这则材料的文字分几种颜色?你能比较全 面地概括出汉武帝的丰功伟绩吗?
第3课汉代ຫໍສະໝຸດ 思想大一统汉武帝的作为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授业图(汉代画像砖)
秦始皇的统一思 想是不要人民读 书,他的手段是 刑罚的裁制;汉 武帝的统一思想 是要人民只读一 种书,他的手段 是利禄的诱引。 结果,始皇失败 了,武帝成功了。 ---- 顾颉刚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孔 子
荀 子
孟 子
董仲舒的新儒 学思想与孔孟 的儒家思想之 间有什么关系?
董 仲 舒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董仲舒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家思想的区别 先秦之儒 著作 董仲舒之儒 《春秋繁露》
《论语》
仁、礼 儒学
理论基础 思想来源
与统治者 关系
天人感应
儒学、阴阳、 黄老、法家 维护专制集 权政治
课堂总结
西汉初年, 原 经济残败、 因 百业待兴。
原 因 独 尊 儒 术
无为不适应集权 新儒学的大一统 统治者的有为愿望
黄 老 之 学
内 容 作 用
治身、治国, 无为而无不为
内 容
天人感应 实行仁政
经济恢复 国力增强
作 用
巩固国家统一 限制君主权利 儒学独尊地位
巩固提高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1、西汉初年,统治者尊崇黄老之学的根本原因是 A、适应西汉初年经济恢复和统治的需要。 B、儒学思想已经过时。 C、统治者对黄帝和老子的敬仰。 D、黄老之学的“无为思想” 2、汉武帝接受新儒学的根本原因在于: A、其“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B、适应了君主专制和国家统一的需要 C、吸收了各家思想,适应了不同阶级的要求 D、汉武帝对先秦之儒的不满
汉代的大一统思想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楚汉之争
汉初的经济状况
汉初,接秦之敝,诸 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 谨。凡米石五千,人相食, 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 卖子,就食蜀、汉。天下 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 不能具醇驷 (同一颜色的四 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经济残败、百废待兴
修养生息、轻徭薄赋
汉初的经济状况
• 经济: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 政治上:汉初,刘邦推行郡县制,铲除异 姓王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
探究1:在这样社会背景下,汉初统治者 采取了那种思想作为政治上的指导思想?
黄老之学
老子
黄帝
轩辕氏
有熊氏
老子
回顾老子的思想内容?
汉初黄老之学无为而治起到什么作用?
使西汉经济迅速恢复 ,国力增强。汉初 的“无为”为汉武帝时期的“有为”打 下了坚实基础。
“春秋大一统者,天 地之经常,古今之 通谊也。》 • 《左氏传》 • 《榖梁传》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 积极方面:⑴政治上,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 地位,有利于打击割据势力,有利于巩固大 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同时,“天人感 应”也有利于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防止 暴政。 ⑵思想上,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 主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查标准,从而确立 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 消极方面:禁锢了人民思想,扼杀了人民的 聪明才智
“秦非不欲为治,然失 之者乃举措暴众而用 刑太极故也”
罢 黜 百 家
独 尊 儒 术
黄老之学被新儒学所取代的原因:
• 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黄老之学不能 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 儒家学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整, 整合出了一整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 的理论体系。 • 汉武帝即位后,进一步开拓发展大一 统事业,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建议。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知识点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知识点汉代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之一,它不仅建立了统一的国家制度,而且对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汉代,思想大一统成为社会的主流,体现在政治、哲学、文化等各个方面。
本文将从几个关键的知识点介绍汉代思想大一统的情况。
一、政治思想的大一统汉代思想大一统的重要标志是儒学的确立。
汉初刘邦实施的“舍伍政策”奠定了儒学的地位。
汉武帝时,设立太学,选拔儒学士人。
汉朝统治者通过推崇儒学,以儒家经典为基础,通过儒家思想来统一社会思想,塑造封建统治的伦理道德标准。
儒家思想成为汉代政治思想的代表,且继续影响了后来的历史时期。
二、哲学思想的大一统在哲学思想方面,汉代儒学思想占主导地位,但同时还有其他学派活跃。
儒学作为主流思想,主张“仁者爱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倡君主仁政。
而道家则强调个体追求自然之道,注重修身养性,强调“无为而治”。
而墨家强调爱民、尚同,主张普惠平等,反对礼教和封建等级制度。
尽管不同学派有各自的特点,但汉代主流思想理念在不同学派之间形成了某种程度的统一,都以实现社会和谐、人际关系和顺为核心。
三、文化思想的大一统在文化思想方面,汉代思想大一统主要表现在文学、艺术和宗教等方面。
在文学方面,儒家经典成为文人们的创作基础,注重道德和情感表达,形成了一种文学风格。
同时,汉代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文人,如司马迁、刘向等,在历史、诗词、辞章等方面都有重要贡献。
艺术方面,汉代的壁画、陶俑等艺术形式也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弘扬了封建伦理道德。
在宗教方面,儒家儒教、道家道教、佛家佛教等融合于一体,形成了独特的宗教文化,表现了思想大一统的特点。
综上所述,汉代思想大一统在政治、哲学、文化等方面都有体现。
通过儒学的确立和儒学思想的主导地位,汉代统一了政治思想;在哲学思想方面,儒、道、墨等学派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统一的价值观;在文化思想方面,儒家思想影响下的文学、艺术和宗教体现了汉代思想大一统的特点。
汉代思想大一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当时,而且延续至今,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化史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⑶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
2、内容
⑴来源 “黄”:黄帝的学说 → 治身(养生)
“老”:老子的学说 → 治国
⑵哲学观 “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
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 的主观能动作用. “待时而动”、“因时制宜”
⑶地位: 从汉高祖到武帝即位约70年的时间里
1、“大一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促进社 会稳定 积极 2、“仁、义、礼、智、信”发扬了中华 民族的传统美德 1、“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带有神学迷信 色彩,属唯心主义 消极 2、“独尊儒术”属思想专制,应鼓励各种学 术思想争鸣 3、“三纲”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 制和等级制度
评 价
3、汉武帝接受新儒学的根本原因在( ) A 其“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B 新儒学适应了君主专制和国家统一的需要 C 新儒学吸收了各家思想,适应了不同阶级的要求 D 汉武帝对先秦儒学的不满 4、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 ( )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的形 成 ④儒学之外其它各个学派消亡 A ②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5、董仲舒的新儒学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奠定理论基 础的主要是( ) A “春秋大一统”思想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思想大一统
【课程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 饥谨。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 民得卖子 ,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 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1、背景
⑴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② “天人感应”(基础)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1)春秋战国:备受冷落;秦朝:遭受压制;汉代 以后:获得独尊 (2)在战国纷争大背景下,儒家仁、礼思想无法适 应争霸和一统天下的需要,所以不被统治者所重视。 秦朝时儒生依然遵循旧的思想主张,非议郡县制, 以古非今,站在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不 能为封建统治者服务,遭受压制也在情理之中。 汉武帝时,董仲舒对儒家学说进行了发挥,增添了“ 君权神授”、“大一统”等思想内容,糅合了儒、法等 多家学说的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 需要。因此能获得“独尊”的地位。 (3)特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封建社会的思 想文化必须顺应时代要求,为专制主义服务,才能 生存发展。
学派
代表 人物
孔子
主 要 思 想
仁、礼、德治、教育 仁政、义利观、性善论 天行有常;性恶论;礼法并施 道、辩证法、无为而治
齐物、逍遥、天人“不相胜”
地 位 或 影 响
创始人 亚 圣
儒家
孟子 荀子 老子
集大成者 创始人
道家
庄子 韩非
文学、美学对后世有深 远的影响。 集大成者。适应中央集权政 治体制的需要,成为中国古 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 曾被其他学派广泛吸收,战 国后不受人们重视了 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结合所学,分析董仲舒新儒学的“新”
(1)新来源:董仲舒新儒学是以先秦儒学为基 础,又吸收了阴阳家、黄老之学、法家思想而 形成的新体系。 (2)新内容:董仲舒新儒学在继承和发扬儒学 仁政、民本思想的同时,又大力宣扬“大一统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思想主张。 (3)新地位:董仲舒新儒学一改儒学不受重视 的局面,适应了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迅 速成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进而成为中国传 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到汉 武帝时经济得到恢复发展,但也存在 着王国对中央的威胁问题。社会环境 变了,统治者的指导思想是否也要随 着变,怎么变?假如你是当时的皇帝, 怎么办?
汉代思想的大一统知识点
汉代思想的大一统知识点汉代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时期,也是思想文化繁荣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汉代统治者通过各种手段实现了对思想的大一统,推动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本文将从儒家思想的崛起、汉代法家思想的倡导、墨家思想的传承等几个方面,详细介绍汉代思想的大一统知识点。
一、儒家思想的崛起汉初,刘邦出身农民,他重视儒家思想,希望通过儒学的传承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他任命了孔子的后代为官员,并将儒家思想作为国家的官方思想。
儒家思想的崛起,使得儒家成为汉代统治者推崇的思想流派,也为后来的王朝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汉代法家思想的倡导在汉初,法家思想主要体现为法制的重视。
汉高祖刘邦在建国初期推行宽仁政策,但在长期战乱和社会混乱下,开始重视法制的建设。
汉武帝时期,推行了严苛的法家思想,倡导法治,加强对社会秩序的管理,以保持社会的稳定。
法家思想的倡导,使得法制建设成为汉代统治者的重要政策。
三、墨家思想的传承墨家思想是中国哲学史上重要的一支思想流派,强调爱和兼爱。
在汉代,墨家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和发展。
汉代著名思想家王充提出了“天为父,地为母”的观点,强调兼爱和平等,对社会秩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墨家的思想传承,对于思想的大一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其他思想流派的倾向除了儒家、法家、墨家的流派之外,汉代还存在其他一些思想流派的倾向。
例如,道家思想影响力的逐渐扩大,通过《老子》、《庄子》等著作对于社会生活产生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同时,佛教在汉代也开始传入中国,对于汉代思想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汉代思想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儒家思想的崛起、汉代法家思想的倡导、墨家思想的传承等方面。
通过统一思想流派,汉代统治者实现了对社会思想的控制,推动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董仲舒“大一统”思想论文
浅谈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摘要:对于董仲舒,以往的学者多是批判他所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观点,认为他扼杀了战国以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气氛;少数学者认为他的“大一统”及限制君权理论有积极意义。
为了追求国家安定、社会发展,董仲舒从促使政治进步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大一统理论。
这些学说在汉代史学观念更新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我们认为,董仲舒的“大一统”理论实在有再探讨的必要。
关键词:儒学董仲舒大一统历史意义一、“大一统”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1、在政治方面,董仲舒生活在汉初时期,汉朝在黄老“清静无为”的思想指导下,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国力得到增强。
但同时,匈奴的威胁日益加剧;国内政治秩序也陷入了无序的状态,急需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进行改革就必然需要一种思想作为主导。
2、在经济方面,班固论当时形势曰:“汉兴六十余载,海内义安,府库充实,而四夷未宾,制度多阙。
”由此可见,汉初经济实力得到增强,当时的人民以及统治阶级内部也迫切希望结束无为之治,乘仓实财饶之运,大兴文教,再建武功,在足食足兵基础上,去迎接儒家理想中礼乐教化的盛世太平!3、在文化方面,在诸子百家中,法家的基本政治伦理思想由于秦王朝的灭亡而被证明是行不通的;道家又是以对现文明的批判为基本价值取向;黄老哲学“清静无为”的主张同样无法对社会进行积极的建设。
而儒家思想延续了历代以来的优良文化传统和社会文化经验。
所以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便应运而生了。
二、“大一统”思想的主要内容1、政治上的“大一统”就是建立和巩固以封建君主制为核心的中央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在董仲舒看来,政治上的“大一统”其实质上就是“尊君”。
“大一统”理念的思想渊源来自于儒家经典,是指统一历法。
统一历法也就是“改正朔”。
这“一统”天下不仅指人类社会,还包括天地万物在内,而万物一统世界的核心乃是圣王,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参通之,非王者孰能当是?也就是说“大一统”就是统一于王权。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总结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总结汉代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时期,不仅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有着显著发展,思想也取得了重要的进步。
汉代思想的大一统是指多种思想流派的融合与交融,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综合思想体系。
本文将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子学派、名家学派等方面来总结汉代思想的大一统。
首先, 儒家思想是汉代最主要的思想流派,也是影响最深远的一派学说。
儒家的核心观念是仁、礼、忠、信,并强调君臣、父子、夫妇、朋友等各种人际关系的应有之道。
汉代的儒家思想在尊儒抑墨的规范下,成为了统治阶级的官方思想,为社会稳定和统一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次,道家思想在汉代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道教起源于道家思想,主张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无欲而达。
在汉代,道家的精神和方法引导对官僚体制和权力的质疑,对于追求内心修养和个人自由的人士产生了积极影响。
同时,道家也与儒家有一定的交集,两者思想在某些方面相互渗透。
此外,法家思想在秦朝的基础上,在汉代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法家追求明确的政治目标、行政管理和法律制度,强调法律的权威,并推崇法律的公正和严明。
汉代的法家思想家注重实践和功利,提出象田赋、烧缴钱等政策,虽然存在批评和争议,但仍对汉代政治产生了积极影响。
而墨子学派则强调实利主义、功利主义和道义主义相结合。
墨子致力于和平、实用和公平,提出“非攻”和“兼爱”等重要思想,对于维护社会和谐、公正发挥了积极作用。
虽然墨子学派在汉代并没有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但其核心理念对后世的影响仍然不可忽视。
最后,名家学派是指以纷争论战著称的学派,包括诸子百家中的名家派别。
名家学派强调个人的独立思考和创新,重视思辩和辩驳,例如申不害、韩非子等人的思想就体现了这一特点。
尽管名家学派在政治上并没有取得太多的实际进展,但他们的观点和论述对思想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总体而言,汉代的思想大一统体现在多种思想流派的交融与碰撞中。
儒家思想以其统合性和稳定性成为主流,道家和法家思想在某些方面与儒家思想形成了补充和互补,墨子学派和名家学派则以其特殊的观点和方法对汉代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汉代思想大一统知识点
汉代思想大一统知识点汉代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时期之一,其思想的发展也具有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介绍汉代思想中的大一统知识点,包括儒家思想的复兴、道家思想的发展以及法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复兴汉代是儒家思想复兴的时期,前往就开始了管仲、孔子等儒家学说的研究和推广。
而汉武帝时期,更是将儒家思想正式确立为国家的官方思想,通过实施儒家经典博士制度、开设太学等一系列政策,推动了儒家思想的复兴和传播。
此外,汉代还创造了“孝经”和“五经新义”,加深了儒家思想在社会中的影响力。
道家思想的发展在汉代,道家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王充是汉代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著作《论衡》对道家思想进行了系统的阐发。
王充主张“以物辩道”,强调了“道法自然”的思想,对后来的道家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另外,汉代还出现了一些重要的道家学派,如宗法派和道教两派,丰富了道家思想的内涵。
法家思想的影响汉代是法家思想影响最为深远的时期之一。
法家思想强调法律的作用,主张以法治国。
尤其是汉武帝时期,推行了一系列与法家思想相关的政策,如设立御史台、成立锦衣卫等,以加强君权,维护社会秩序。
此外,汉朝还加强了法家思想的教育和研究,对后来中国法治思想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总结汉代思想的大一统表现在儒家思想的复兴、道家思想的发展以及法家思想的影响上。
儒家思想成为了国家的官方思想,通过一系列政策的推行,得到了广泛传播。
道家思想继续发展,形成了不同的学派,丰富了道家思想的内涵。
法家思想强调法律的作用,并得到了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对社会秩序的维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汉代思想的发展为中国历史上后来的思想文化奠定了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
同时,汉代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大一统特点,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传统。
汉代思想大一统
统治的需要
董仲舒的新儒学
新儒学“新” ?
形成:依据《公羊春秋》学说,融合阴阳家、 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具有时代特色 新儒学体系。 特点: 以儒学为基础,外儒内法,兼采各家,具神 学色彩。
2、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内容
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 道,人异论,百家殊方„„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 1)“大一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 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秋之大义也。” 2)“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循天道,施仁政。 “与天同者,大治”,天降祥瑞;“与天异者,大乱”,天降灾 祸。“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春秋繁露》 材料三:“三纲五常”渊源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 智等伦理道德观念。孟子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董仲舒按照他的大道 3)“三纲五常”伦理道德 “贵阳而贱阴”的阳尊阴卑理论,对五伦观念作了进一步发挥,提 出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以维持社会稳定和人际关系和谐。从宋代朱 熹开始,三纲五常常用。 ——《中国古代三纲五常》
• 4.董仲舒认为:“(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 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天生民性,有 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对这一言论 最准确的理解是 • A.在荀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天人合一”思想 • B.在孟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君权神授”思想 • C.否定了孔子的思想核心即“仁” • D.排斥其他学说,树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 5.汉代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与先秦儒学有很大的 不同。其中“发展”体现为:①由道德教化为主发展为外儒内法 ②由“民本”发展为“君本” ③由批判暴政发展为承认现存统 治秩序 ④以维护当政者的统治为出发点 •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 6.儒家“尊王”、“忠君”及“三纲”思想的精神实质,从来 都不是让人们无条件地服从君权,或无止境地强化王室权威,而 是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以及诸侯兴起、地方权力过大破坏天 下安宁的教训。从儒家思想演变的进程看,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 是 • A.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B.孟子主张“民贵 君轻” • C.董仲舒倡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墨子主张“非
汉代的大一统思想总结
汉代的大一统思想总结汉代的大一统思想是中国封建早期政治文化思想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具有明确的政治宗旨,实际上成为统一中国地方行政、人民思维的核心。
汉代大一统思想的总结如下:一、统一中原汉代大一统思想最重要的表现之一就是统一中原地区。
刘邦建立汉朝的时候,中原地区的蛮夷分裂现象严重,因此他秉承一统思想,以统一中国为己任。
他曾对自己的队友说:“当今天下,千秋万世,不可不知也。
就是那个书中所说的天下‘三分势力’的势力主,都以天下立国为己任。
”刘邦对中原地区进行了广泛的统一战争,最终打败了其他势力,统一了中原地区,成为中国的中央政府。
二、吸纳异己汉代大一统思想在统一中原的同时,也吸纳了异己的政治体制。
刘邦在统一中原之后,采取了宽容政策,收容了一些原有势力的元老,使他们在新政权中继续发挥作用。
另外,他还采用了礼乐制度,使得各族各民族的人民在汉朝政权下得到公平和安全的保护。
三、中央集权汉朝大一统思想中,中央集权是最核心的思想之一。
在清朝,刘邦采用了将权力集中于中央政府的方式,使中央政府能够迅速、高效地进行统治。
刘邦还制定了严格的官员选拔制度,确保只有合适的人才能进入政府机构,确保了中央政府的统一。
四、提倡儒家思想汉代大一统思想提倡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成为统治者制定政策的依据。
尤其在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受到更加广泛的推广。
汉武帝制定了《春秋》、《礼》、《乐》、《诗》、《书》等书的注释,使儒家思想成为了国家的官方思想体系。
在保持统一的同时,儒家思想也对社会秩序和人民道德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经济发展大一统思想在汉代还表现为对经济发展的重视。
刘邦时期中国经济逐渐兴盛,农业生产逐渐恢复。
汉武帝则大力推行水利工程建设,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能力,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
这种经济发展的思想既有利于统一国家,也有利于提高社会人民的生活水平。
综上所述,汉代的大一统思想是中国封建早期政治文化思想发展的代表之一。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4)地位:传统儒学在春秋战国时期不被重视;而新儒学 在汉朝占据了统治地位,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 流地位
第3课 汉代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思想大一统
汉初休养 生息的需要
黄老之学 无为而治
社会稳定 经济发展
材料三:
董仲舒认为道源于天。“天不变, 道亦不变。”“天道”就是“三纲五 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 信)。君臣、父子、夫妻之间 ,尊卑 秩序是永恒不变的。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内容: 笔记
(1)大一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仁政 (3)“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规范
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 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 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内容: 笔记
(1)大一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仁政
A.向汉武帝谋求高官厚禄 B.发扬光大儒学 C.提醒当权者要实行仁政 D.使儒学适应政治统一的需要
7、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主要区别是 A.强调实行“仁政” B.提出“为政以德”说 C.提出“天人感应”说 D.提出“民贵君轻”论
8、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 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 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 了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局面 的形成 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 ②④ B ①②④ C ①③ D ①②③ 5、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两者关系的 确切理解是( ) A 政治统一确保思想统一 B 思想统一服务于政治统一 C 思想统一与政治统一相互对应 D 政治统一从属于思想统一
阅读材料:
汉初丞相有独立的办事机构,总理中央行 政事务,协助皇帝决定国家大政方针,而且还 有权任免400石以下的官吏,对600石至2000 石的高级官吏的作用,丞相荐举的权力也很 大作主张,还要”请得与丞相相之”,而丞 相周亚夫以”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 也”为由婉拒,景帝只得作罢.
中国的思想学术在不断的相互渗透、改造,以适 应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需要,同时又将反作用于 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
阅读材料:
“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 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天下之人同心归之, 若归父母,故天瑞应诚而至。”……“观天人相 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 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 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 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儒学自身的发展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顺应了统治者的需求
12.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 朝代更替,称作“五德”。每个朝代 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曹魏 被定为“土德”,通过“禅让”代魏 的两晋应为 A金德 B木德 C水德 D火德
(二)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 1、来源: 家金木水火土、黄老之学以及法家 思想所形成的。 2、内容:
评 价
一、从“无为”到“有为”
原因: 无为而治 表现-----休养生息政策 (黄老之学) 影响 -------积极影响 ------- 消极影响 加强中央集权, 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
“有为”
儒家思想经历:
春秋时期,应运而生 →战国后期,蔚然大宗 →秦朝时候,遭到打击 →西汉初年,逐渐复苏 →汉武帝时期,正统思想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1.兴起原因: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 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 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 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 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同一 颜色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汉高祖刘邦
(陆贾): “居马上得之,宁可 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 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向使 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 安得而有之? ” ——《史记·陆贾列传》
汉高祖刘邦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1.兴起原因:经济残破 秦亡教训适合……需要 2.名称由来: 黄帝、老子 3.内容范围: 治身(养生) 治国 4.主要特点:道家为本,兼采各派 “积极无为” 5.作用影响:汉初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 新的问题产生:???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㈠原因 1.政治上,政治稳定,但臣下与君主,中央与 地方的矛盾尖锐 ⑴.汉初丞相权力很大,威胁皇权 ⑵.地方郡守权力很大,不利于中央集权 ⑶.王国问题威胁中央 2.经济上,经济发展,国家富强 3.思想上 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
先秦之儒 董仲舒之儒 《春秋繁露》 天人感应
著作 理论基础
思想来源 与统治者 关系
《论语》 仁、礼 儒学 批判时政
儒学、阴阳、 黄老、法家
维护专制集 权政治
董仲舒以后的儒学与先秦儒学有何不同 (1)地位:先秦儒学只是百家之一,而董仲 舒以后的儒学被当成真理而独尊。 (2)内容:先秦儒学谈论现实问题,而董 仲舒以后的儒学谈论神学。
以上材料反映出董仲舒的什么思想主 张?
阅读材料: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 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 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 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 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 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 矣。”
以上材料反映出董仲舒的什么思想 主张?
D
B
董仲舒的新儒学中有哪些积极成分?哪些 又是在现实生活中要扬弃的?
1、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有利 于稳定社会秩序 积极 2、对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起了积极作用 3、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1、唯心主义的成分应批判 2、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专制作风不可取,应当鼓 消极 励各种学术思想争鸣 3、带有神学迷信色彩,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 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应批判
⑴ “天人感应”学说(理论基础)屈民而伸君,屈君; 君权神授 ⑵ 基本要求: A: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春秋大一统” B:政治上:“仁政”:限田、薄敛、省役,不 然 C:…… 伦理上:提出“三纳五常”,提倡“孝道”
(3)基本特点: 外儒内法
思考:比较汉代儒学和先秦儒学的区别。
汉代儒学和先秦儒学的区别
(3)先秦儒学是对“真理”的追求,而董仲舒以 后的儒学则成为儒者的“政治敲门砖”。 (4)先秦儒学处于充实发展中,而董仲舒以后的 儒学则被当作“圣经”。
(三)措施
1.思想方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确立为中 央王朝的统治思想 2.政治方面,起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选 官制度、依据? 3.教育方面,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四) 影响
⑴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打击割据势力,限制君主暴政 ⑵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正统 (3)消极性??
(1)消极:扼制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儒家思想为什么会成为正统思想??20分 儒家思想之所以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 想,除了它顺应了当时社会的政治形势外,还在 于: 一、儒家崇尚“仁政”,客观上有利于调整社会 关系,安定太平; 二、提倡“和”的精神,容易为一般人接受,更 有利于推行道德教化; 三、儒家中庸学说更适宜于农业民族的心理习惯, 更容易得到认同; 四、“大一统”理论更利于我国民族共同心理素 质的形成,有利于我国两千多年来统一多民族国 家的巩固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