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冯契先生“化理论为德性”的思想及启示1

合集下载

论冯契的心性论思想

论冯契的心性论思想

冯契 (1915—1995年 ),浙 江 诸 暨 人,著 名 哲 学 家、哲学史家。冯契的扛鼎之作“智慧说三篇”(《认 识世界和认识自己》《逻辑思维的辩证法》《人的自 由和真善美》)创造性地构建了“智慧说”哲学思想 体系。目前学界对冯契哲学思想的研究,或从整体 出发,研究“智慧说”哲学思想体系;或从局部出发, 对“智慧说”哲学思想体系中的具体问题展开讨论, 后者是当下的研究热点。心性论为中国哲学史上的 经典命题,从“智慧说”哲学思想体系中可以了解冯 契的看法,但鲜有人研究。
·116·
求尽性”说。冯契认为这些学说都有合理因素。
2 冯契心性论思想的具体内容
2.1 心即人的精神活动的主体 以哲学的视角,心指精神主体或意识主体。精
神主体指精神活动中的一贯之体。这种精神主体指 向在不同 的 哲 学 体 系 中 有 所 不 同。 冯 契 认 为 “心 ” “专指 人 的 心 灵 即 人 作 为 精 神 主 体 的 自 我”[1]203。 “生理活动 是 在 一 定 的 特 殊 时 空 中 进 行 的,而 精 神 活动,我们可以在内省中体验到,它虽有其内在的时 间的历程,却很难说它有什么空间的形式。所以不 能简单地说精神是脑子的活动。”[1]204人的精神活动 是发展变化的,其本质特点是灵明觉知。灵明觉知 的发展形成灵明觉知的主体,即心灵。
者归为复性说。与复性说相对立的成性说认为人的 德性形成与习惯、环境、教育有关,先秦的唯物论者 如 墨 子、韩 非、荀 子 等 持 这 一 观 点。 按 照 荀 子 的 观 点,人是有理性的,能够化性起伪,积善成德;人的德 性形成时,心灵就有了圣智。冯契认为,荀子为成性 说奠定了基础,但其性恶说存在理论破绽。
1 冯契对传统心性论思想的回顾与评断
冯契细致考察了中国哲学的发展进程,将传统 心性论思想按照其讨论的热度和影响的深度分为 “两大两小”4个时期,“两大”指先秦诸子百家时期 与宋明理学时期,“两小”指汉魏至隋唐的佛教时期 与近现代哲学时期。 1.1 先秦诸子百家至隋唐佛教时期

“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教学刍议 ——技工院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的几点体会

“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教学刍议 ——技工院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的几点体会

“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教学刍议——技工院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的几点体会作者:夏中芹来源:《职业(上半月刊)》 2021年第2期文 /夏中芹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告诉青年学生如何做人、如何生活,其教学是一个“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的过程。

本文探讨了如何通过化繁为简、构建模块、围绕热点,通过“理实一体”来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构建模块“理实一体”“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是我国当代哲学家冯契先生哲学思想的核心主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技工院校五年制班的必修课程,如何“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的德育功能,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化繁为简,构建教学模块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技工院校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其主要任务不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而是通过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基本的原理,实现理论向方法的转化、理论向德性的转化,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做人做事的方法,形成良好的做人做事的德性。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面面俱到地进行传统教学,而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坚持实用、够用的原则,选择重点内容,结合时代特征和德育功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概念多、原理多,其内容极其丰富,教师可以化繁为简,分模块进行教学。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从方法论角度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划分为三大模块:一是世界是什么?我们怎么做?(具体又可分为三个子模块:人生智慧1——确立物质第一性的观点;人生智慧2——确立发展变化的观点;人生智慧3——确立矛盾客观普遍的观点)。

二是社会是什么?我们怎么做?(具体可分为三个子模块:人生智慧1——确立社会是有规律的观点;人生智慧2——确立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人生智慧3——确立普通个人的责任感观点)。

三是人生是什么?我们怎么做?(具体可分为三个子模块:人生智慧1——确立实践第一的人生观;人生智慧2——确立集体主义人生观;人生智慧3——确立乐于奉献的人生观)。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1-6期总目录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1-6期总目录
… … … … … … … … … … … … … …
边疆 地 区的 民族 精神 … … … 白
王丽华 (8 7)
移 民文化认 同与 民族关 系 的发展
— —
黑 人能说 话 吗?
— —
以镇 沅县 恩乐镇 异地 搬迁 的苦聪 人为 例
… … … … … … … … …
《 鲁道夫 ・ 瑞德之歌》 的后殖民主义解读
与思考
— —
周 良发 (8… … … … … … … … … … …
以六 哨 乡中小学 为例 … … 孙亚 娟 (2 ) 11
田 军 ( 3 5)
论 高 职毕业 生就业 成本 与就业 服务 的关 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叶敏, 仇志勇 , 季益洪 , 杨莉(8 7)

苏 翠薇 ( ) 8
美国联邦政府学前教育政策的三大主题
… … … … … … … … … …
论 党 的四代领 导集体社 会主义 农村建 设思想 的一脉相 承 … …… …… …… ……… 杨 雪萍 (4 1)
普洱市教育向周边三国辐射 的战略研究
… … … … … … … … … … … … …
涉 与发 展 … … … … … … … 刘 明坤 , 王玉超 (4 4)

亚 (1 ) 1 1
现代新儒家文化 民族主义的发展历程及基本 内容
… … … … … … … … … … … … … … …
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问题
… … … … … … … … … … … … …

罗承松 , 杨

浅议冯契化理论为德性的哲学思想

浅议冯契化理论为德性的哲学思想

万方数据为人民的利益服务的,绝不是超功利的.但艺术与科学本身都有内在价值,发挥其指引人的言行、涵养人的德性的固有作用的.其内在的价值.比如,就艺术而言,。

人在从事欣赏、创造的时候。

当然,理论工作者,包括哲学家更不能言行相悖,口头上主张和赞能够自得其乐,能够产生一种不计利害、无所为而为的态度,如果成墨家“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而行动上却是杨朱的那一套“拔没有这种乐趣,艺术家很难进行持久的创作活动。

”这正是艺术创一毛而利天下不为”,这样的人,根本无德性可言,自然也就谈不作及其作品本身具有的内在价值所使然。

就科学而言,。

对于从上是。

化理论为德性”的了.二是在“比较一贯地在心口如一、言事科学研究的人以及受科学教育的人·科学理论也有它本身固行一致中体现化理论为德性的真诚”的基础上,要通过真诚地、锲有的内在价值.”因为,理论本身以及获得这种理论的思维活动本而不舍地在言论、行动、社会交往中贯彻理论,以逐步做到。

习以身对科学研究者来说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目的,科学研究者正成性,理论化为自己的内在的德性”,从而使之成为自己的人格.是以它们作为自己最感自豪,因面也是最感愉悦的追求和活动。

当达到这样一种境界的时候,反映在言论、著作中的理论,就文亦即从它们那里得到了精神上的自然满足和慰藉.如其人,成了德性的表现,哲学也就是哲学家的人格.这样的哲也正是理论(在冯契那里主要指哲学理论)所具有的这种内学,就有了个性化的特色,具有德性自证的品格.” 在价值,才使得哲学研究成为冯契一生中。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冯契认为,要做到以上这两点是不容易的,这必须经历一个消得人憔悴”的毕生追求,才成为冯契一生中虽然历经坎坷折磨克服异化、刻苦磨练的过程。

他提出:。

要保持和发展真诚的德而终能矢志不渝。

保持心灵的自由思考”的精神支柱.而且也正性,必须警惕异化现象,自然经济条件下,对人的依赖是不可避是由于理论本身具有这样的内在价值,而冯契一生的哲学研究免.在这种客观存在的依赖关系的基础上,因人的主观无知而产活动又总是致力于实现和体现他所研究的和他所真诚信奉的哲生权力迷信和拜金主义,以致权力和金钱成了两种主要的异化学理论(实现唯物主义的辩证法理论)的这种内在价值,所以他才力量反过来支配了人,使人成了奴隶,失去了人的尊严,也失去了不惜用自己的生命和言行来担保这种理论,以致即使在身处“牛真诚.”因此,要培养真诚的德性,坚持。

论冯契理想人格的“三个辩证统一”

论冯契理想人格的“三个辩证统一”

论冯契理想人格的“三个辩证统一”作者:刘祎来源:《学理论·下》2020年第07期摘要:冯契的理想人格思想,即“平民化的自由人格”是对先秦以来中国传统哲学的“成人之道”以及近代培养新人理念的继承与超越。

他批判性的吸取其精华,以他的自由理论思想为基础建立一套培养新人的学说——平民化的自由人格理论。

这种理想人格既重视个人的自愿,又强调道德的自觉,既强调个性自由,又注重意识的明觉,使理论化为德性,反映了知、情、意的结合和真、善、美的统一。

他的理想人格思想蕴含了丰富的辩证思维,具有鲜明的辩证统一性,具体可以归纳为人道原则与自然原则、自觉原则与自愿原则、个性解放与明觉意志三个方面的辩证统一。

关键词:冯契;理想人格;辩证统一中图分类号:B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0)07-0050-02冯契把他的理想人格称之为“平民化的自由人格”。

这种理想人格与古代使人成为圣贤、英雄不同,是普通人通过努力都可以达到的。

冯契的理想人格思想蕴含了丰富的辩证思维,具有鲜明的辩证统一性,具体可以归纳为人道原则与自然原则、自觉原则与自愿原则、个性解放与明觉意志三个方面的辩证统一。

一、人道原则和自然原则的辩证统一先秦儒家的理想人格是以人道主义为基础的。

冯契在论述人道原则时提到正统儒家“一以贯之”的践行之道即孔子的“忠恕”思想。

朱熹在《论语集注》释“忠恕”云:“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

”朱熹解释得很明白,孔子的“忠恕”思想既包含了自我尊重,也包含了尊重他人。

此外,孔子的核心思想“仁”,也饱含人文精神。

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每个人都应该尊重和信任他人,这样才能营造出互相尊重、信任的社会。

冯契认为,人的德性是一个培养发育的过程,只有在人格受到尊重的條件下,在有自尊也尊重别人的人际关系中,人的德性才可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先秦墨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

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冯契先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独特贡献

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冯契先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独特贡献

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冯契先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的独特贡献
闫虹珏
【期刊名称】《时代人物》
【年(卷),期】2024()6
【摘要】冯契先生以其学贯中西的学识、严谨真诚的治学态度,开创了独具特色的冯氏学说。

冯契先生深耕中国传统哲学领域,一方面以哲学基本问题为主线,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全面梳理中国传统哲学发展脉络,突出中国传统哲学的认识论的贡献;另一方面以意义世界为切入点,尝试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德性之学相结合。

他提出的“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的治学思路不仅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出一条独特的实践路径,而且为中国传统哲学的当代转型与发展提出了创造性的设想。

【总页数】4页(P0011-0014)
【作者】闫虹珏
【作者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
【相关文献】
1.重提冯契的"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的必要性
2.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阐释中国传统哲学——冯契对学术层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贡献之二
3.谈冯
契先生“化理论为德性”的思想及启示4.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
——论冯契对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5.化理论为德性——论冯契先生的自由价值观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谈冯契先生“化理论为德性”的思想及启示1

谈冯契先生“化理论为德性”的思想及启示1

谈冯契先生“化理论为德性”的思想及启示【摘要】如何培养理想人格是历来各哲学家思想的最终归宿。

冯契先生针对现实存在的以无操守和“做戏的虚无党”为特征的怪现象,在上世纪50年代提出了“化理论为德性”的道德构建途径,旨在培养有德性的自由人格。

对我们当今的公民道德建设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都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理论德性化启示上世纪50年代,在《智慧说三篇》导论中冯契先生提出了“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这两句话,“用以勉励自己,也勉励同学,用意就在于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1]20在冯契先生那里,理论是相对德性而言的,是指理论化的德性。

理论在这里获得了专门的规定性,它特指“哲学理论,指智慧,就是关于宇宙和人生的某种见解,某种真理性的认识,它和人的自由发展史是密切相关的。

把这种具有真理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化为德性,这种理论为主体所掌握和表达,不仅是‘知道’,而且是‘有德’。

用哲学世界观来培养人格,就是要由‘知道’进而‘有德’。

”[2]318“化理论为德性”是凝道成德、显性弘道的过程,即把人类认识的结晶转化为个体的精神,形成自由的个性。

“自由的个性不仅是类的分子,不仅是社会联系中的细胞,而且他有独特的一贯性、坚定性,这种独特的性质使他和同类的其他分子相区别,在纷繁的社会联系中间保持着其独立性”。

经过长此以往的坚持,形成自己稳定的人格。

一、为何要培养德性基于以下几点原因:首先,从《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一书中我们看到培养德性的迫切性:源于现实的需要。

一方面,“由于在数千年的封建统治中儒学独尊,经学独断论和权威主义根深蒂固。

而在他们日趋崩溃的时候,便又走向反面,成为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这是使整个社会成为一盘散沙的毒素。

”[1]29。

“同时,中国的统治者是很擅长于‘居阴而为阳’那一套的,公开讲的是引经据典,满口仁义道德,实际想的、做的却是见不得人的勾当。

这种封建主义的统治术给中国社会毒害很深,特别是滋长了一种以‘无特操’为特征的社会习惯势力,给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革以极大的阻力”。

问题与进路----论德性自证

问题与进路----论德性自证

问题与进路----论德性自证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一问题的提出在“智慧说”理论体系中,冯契为何对德性问题给予了特别的关注? 在1980 年3 月19 日写给挚友邓艾民的信中,他自己道出了原委: “正如生物有个体发育与物种进化两方面一样,人类有德性培养与社会进化两方面。

唯物史观是关于后一方面的理论,这是马克思的贡献。

关于人的德性的培养的理论,我们讲得很少,而遭受破坏很大。

我想,如果能够就中国哲学的人道观的逻辑发展提出一点看法,将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冯契认为应该在社会发展中来研究个体的精神发育过程,研究各个时代的思想家如何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这个过程。

“从中国历史来看,有着百家争鸣气氛的时代,比较有利于个体的精神发育,因为这样的时代有利于做到: 一、言行一致; 二、个性比较全面发展。

……个体的精神发育,德性的全面发展,说到底,是要达到真、善、美的统一。

从理论上说,就是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三者都以它为研究对象。

所以,要考察一个哲学家关于人道的理论,不仅要看他在社会历史观上的主张,还要看他关于真善美方面的见解。

中国哲学家关于‘性与天道’的‘性’,包括nature、essence、virtue 等多重意义。

人的本质应了解为从nature 发展出virtue 的过程( 通过实践与教育) ,而它的全面发展,就是达到真、善、美的统一的人格。

”个体德性虽然是特定社会环境的产物,但社会发展与个人发育并不总是处于同等序列。

冯先生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更多关注的是社会发展演进过程和规律,借助中国传统哲学中丰富绵长的人道学说,则可以更好地研究如何促进个体精神发育与德性的成长。

如何“认识自我”是人类一个永恒的难题。

中国传统哲学的优长正在于格外重视人生理想和人格塑造。

从“认识自我”这一点来看,儒道分别代表了两个主要传统: 本质主义和反本质主义。

冯契人格思想学说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初探

冯契人格思想学说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初探
关键 词:现实;理想 ; 自由;理想人格 中图分 类号 :C 1 9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号:1 0— 5 0( o)0 — 0 7 0 0874 21 O 2 08—2
冯 契 “ 慧说 ”的哲 学体 系认 为,哲学 智 慧的 目标和 智 人们 总是将 理论认 识提供 的可 能性和 人的需 要结合起 追求不仅仅在 于认识天道, 更重要 的是 在于培养人 的 自由德 来 , 以形成 理 想 。人 根 据对 自身 ( 社会 和个 人 )的认 识 性, 即追求真善美的统 一, 造就一种统一的全面发展 的理想人 来提 出人 生理想 ,并立求 在实 践 中间把理想化 为现 实。从 格。 因此, 人格 思想, 在冯契的哲学理论体系 中占有极其重要 群 己关系 来说 ,人生理想 包含 社会理 想和个人 理想 。先秦
的地位 。

诸子 百家都提 出了 自己的社会理想 。从当时的历史条件看 , 理 想 、 现 实 与 人 生 先秦 诸子 提 出的社会理想 中 ,最 切合 实际 的是 荀子在 《 王 理想与现 实是一对互相联系着 的范畴 。黑格尔 曾经提 出 制 》 《 霸 》 等 篇 中提 出 的 “隆 礼 尊 贤 而 王 ,重 法 爱 、 王 个 著名命 题 :“ 是现实 的都 是合 乎理性 的, 凡是合 乎 民而 霸 ”的社会理 想 。这 种理想在 苟子 那里是真 诚 的,但 凡 理性 的都是现 实的 。 … ( 但 在唯物辩 证法看来 ,并不是 最 终 结果 却 导致 了 “ 上 申韩 ,其 下 佛老 ”的 局面 。 到 ” P z 其


现 存 的一切 事物 都是 无条件 地现 实 的 ,现 实性和 规律 性 、 了中国近代 ,对理 想社会 的观念 发生 了重大变化 。从洪 秀 合 理性不 可分割 :现实 的东西 一定是合 乎规律 的,而合 乎 全在 近代 第一 个重 提大 同理 想到 康有 为写 《 同书》 以 大 , 规 律 的东 西一定要成 为现 实 。因此 ,应 该把现 实看作是 一 进化 论为根据 明确 指出理想 不在 古代 ,而在未来 ,这是 一

下学上达:论冯契智慧学说

下学上达:论冯契智慧学说

- 缘§ 蠹 。 一、 黾 善 毫
冯契先生对智慧学说的探索从 2 0世纪 4 0年代开始 。 时 , 那 整个世界哲学的走 向, 各种哲学流派争论 的中心 , 均从不 同方面 表现 了科 学 主 义 、 实证 主义 和人 文 主 义 、 理 性 主 义 的 对 立 或 试 非 图解决这一矛盾 的期望 。 然而 由于他们采用划界的方法 , 非但不
主要阐明认识 的辩证法如何 通过逻辑思维 的范 畴,转化为方法 的认识论 。中国近现代 一些 哲学 家程度不 同地存在着类似王 国 论的一般原理 。《 人的 自由和真善美》 主要 阐述 了认识的辩证法 维 的“ 可信 ” 可爱” 与“ 的矛盾 , 与受西方 近代 狭义认识论 的影响 贯彻于价值论领域 , 在使理想成为现实的活动中 , 培养 自由人格 有很大关系 。 冯契先生把后两个问题引入认识论 , 为广义认识 成 的德性 。本文主要对其 “ 转识成智 ” 说进行分析 阐释 。 论 。在广义认识论 里 , 知识和智慧并非是互相隔绝 的两个领域 , 而是统一于整个认识辩证运动之 中, 这就将 可爱 和可信相统一 , 克服 了科 学 主 义 和人 文 主义 的对 立 , 解决 了 知识 与元 学 的对 峙 。 在 这 一 意 义 上 , 契 的 “ 慧 学 说 即是 关 于性 与 天 道 的认 识 ” 。 冯 智 ㈣
Hale Waihona Puke 哲学思考的尤 为精彩之处则在于《 智慧说 三篇 》 智慧说 ” — 影响 。庄子《 之“ — 秋水》 中区分 了三种观点 : 以道观之 , 篇 “ 物无贵贱。 关于“ 与天道” 性 的认识 即“ 智慧 ” 的弘扬 。 以物观之 , 自贵而相贱。 以俗观之 , 贵贱不在 己。 【 道 ” ” ] 的观点 物没有贵贱分 别 ; “ ” 从 物 的观点来看 问题 , 以为 自 总 19 94年 1 , O月 在冯契 8 0华诞前夕 , 他的论文集《 慧的探 来看 问题 , 智 从“ 的角度来看问题 , 有无 、 是非则起 。 三种 观 索》 正式 出版 。 特别是其中长达 3 万字的《 智慧的探索—— ( 智慧 己贵而别 物贱 ; 人”

冯契哲学的当代价值与传承弘扬

冯契哲学的当代价值与传承弘扬

冯契哲学的当代价值与传承弘扬作者:周利方沈全来源:《理论导刊》2012年第09期摘要:冯契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程中承前启后的哲学学说。

文章从“接着马克思主义哲学讲”、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行动中的马克思主义”与“书斋里的马克思主义”以及“两种机制”与“会通以求超胜”等四个方面来阐述冯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贡献的理论特征,旨在挖掘冯契哲学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方法论意义。

关键词:冯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中西文化;会通中图分类号:B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2)09-0062-04作者简介:周利方(1972-),男,湖南永州人,华东理工大学博士后流动站,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冯契思想研究;沈全(1975-),女,浙江绍兴人,上海商学院副教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冯契先生是著名的中国哲学史家,更是一位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

自上世纪40年代起,冯契开始深入思考王国维“可爱与可信”、金岳霖“玄学与科学”之难题,以“智慧”问题为中心,以“中国向何处去”为主题,展开自己一生的哲学追索,融会贯通中西,继承创新,自开生面,晚年终于构建起极具中国特色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智慧说”。

冯契哲学的理论之源,不仅仅在于对既有思想资源的批判分析,最主要的还是根源于实践,扎根于实践的。

综观冯契哲学,对推动哲学变革的实践力量的重视,从“革命的逻辑”到“建设的逻辑”时代问题的变迁来进行哲学的考察,是其哲学的最主要特征。

社会实践,包括政治思想斗争和社会生产实践(社会生产斗争和自然科学实验)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最主要途径。

因此,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一个重要的基础就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

冯契正是基于对中西文化思想资源的批判继承,反思和总结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经验教训,围绕时代中心问题,提炼时代精神,既继承又创新,构建了自己的哲学体系,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转识成智中的德性自证--冯契先生智慧学说初探

转识成智中的德性自证--冯契先生智慧学说初探

转识成智中的德性自证--冯契先生智慧学说初探
朱良钰
【期刊名称】《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3(000)007
【摘要】在冯契先生的智慧学说中,转识成智是其一个很重要的哲学思想。

而德性自证又是转识成智的至为关键的逻辑环节,它是理性主体通过实践基础上的理性自明、意志自主、情感自得来获得。

正是因为德性自证,由知识到智慧,由名言之域向超名言之域的飞跃才成为可能。

【总页数】2页(P1-2)
【作者】朱良钰
【作者单位】甘肃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甘肃兰州 7300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6
【相关文献】
1.冯契的"转识成智"学说及其理论意义 [J], 王向清;张梦飞
2.转识成智与理性直觉--冯契智慧学说述评 [J], 赵卫东
3.世界性百家争鸣与伦理话语创新——以冯契“德性自证”命题为中心 [J], 付长珍
4.转识成智:何以及如何可能——基于冯契智慧说的回答 [J], 李润洲
5.冯契先生的智慧学说 [J], 张天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化理论为方法:“以得自现实之道还治现实”

化理论为方法:“以得自现实之道还治现实”

作者: 贺善侃[1]
作者机构: [1]东华大学人文学院
出版物刊名: 江海学刊
页码: 46-51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2期
主题词: 化理论为方法;得自现实之道还治现实;推理与推行;德性自证
摘要:"化理论为方法"与"化理论为德性"一起,是冯契智慧说的核心命题。

任何理论都内在地具有方法论功能。

概念转化为方法是化理论为方法的逻辑依据。

从辩证逻辑的角度考察,"化理论为方法"的过程为一个辩证思维推理的过程。

"推理"与"推行"是贯穿其中的两个基本环节。

从方法论展开的角度考察,化理论为方法的过程主要经历了分析与综合的三个环节——开始、进展和目的。

在作为认识世界和认识自我的交互作用的人类认识过程中,化理论为方法和化理论为德性互相联系、不可分割。

化理论为德性的过程越突显,化理论为方法的层次也就越高。

德性的自证是化理论为方法的最高境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冯契先生“化理论为德性”的思想及启示【摘要】如何培养理想人格是历来各哲学家思想的最终归宿。

冯契先生针对现实存在的以无操守和“做戏的虚无党”为特征的怪现象,在上世纪50年代提出了“化理论为德性”的道德构建途径,旨在培养有德性的自由人格。

对我们当今的公民道德建设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都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理论德性化启示上世纪50年代,在《智慧说三篇》导论中冯契先生提出了“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这两句话,“用以勉励自己,也勉励同学,用意就在于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1]20在冯契先生那里,理论是相对德性而言的,是指理论化的德性。

理论在这里获得了专门的规定性,它特指“哲学理论,指智慧,就是关于宇宙和人生的某种见解,某种真理性的认识,它和人的自由发展史是密切相关的。

把这种具有真理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化为德性,这种理论为主体所掌握和表达,不仅是‘知道’,而且是‘有德’。

用哲学世界观来培养人格,就是要由‘知道’进而‘有德’。

”[2]318“化理论为德性”是凝道成德、显性弘道的过程,即把人类认识的结晶转化为个体的精神,形成自由的个性。

“自由的个性不仅是类的分子,不仅是社会联系中的细胞,而且他有独特的一贯性、坚定性,这种独特的性质使他和同类的其他分子相区别,在纷繁的社会联系中间保持着其独立性”。

经过长此以往的坚持,形成自己稳定的人格。

一、为何要培养德性基于以下几点原因:首先,从《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一书中我们看到培养德性的迫切性:源于现实的需要。

一方面,“由于在数千年的封建统治中儒学独尊,经学独断论和权威主义根深蒂固。

而在他们日趋崩溃的时候,便又走向反面,成为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这是使整个社会成为一盘散沙的毒素。

”[1]29。

“同时,中国的统治者是很擅长于‘居阴而为阳’那一套的,公开讲的是引经据典,满口仁义道德,实际想的、做的却是见不得人的勾当。

这种封建主义的统治术给中国社会毒害很深,特别是滋长了一种以‘无特操’为特征的社会习惯势力,给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革以极大的阻力”。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较快,但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上盲目性仍然很大。

在《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一书中,主旨是通过“转识成智”的飞跃,获得关于性与天道的认识。

最终还是通过认识世界来认识自己,获得自由人格。

“自由人格就是有自由德性的人格,在实践和认识的反复过程中,理想化为信念,成为德性,就是精神成了具有自由的人格”。

[1]29其次,从伦理学来讲,德性扮演者举足轻重的角色。

“德性伦理学认为:德性是为了人类幸福,为了欣欣向荣、生活美好所需要的特性品质……德性是人类后天获得的性质,拥有和应用它,会使我们能达到内在于实践的那些好处,而若缺少了它,则必定会阻碍我们达到这类好处。

”[4]255《尼各马克伦理学》中说:一种行为可以没有德性而成为正当的,但一种行为要能够有德,则必定是由心灵的正当状态实行而来。

正当的行为,正当的动机都在一个有德性的行为中展现出来。

麦金泰尔强调,德性不仅保障了实践得以前行,维护了人类生活之善的追求,而且还维护了社会传统的延续。

他在《有依赖的动物:人为什么要有德性》一书中,通过一个演绎的结构论证了人为什么要有德性:为了实现人类的好处我们要有德性,正因为德性是其所是的东西,我们在各种场合下就要以此来判断和行动。

没有这样一个德性,我们就不能达到我们的好处。

最后,中国素有追求完美人性、尊崇理想人格、尊圣学贤的传统,这是人性的最高境界,而道德教育的根本依据就是“人人皆可成尧舜”。

这一崇高的人性目标矗立在前,成为激励人们向善的巨大动力。

儒家孔子提出要培养“仁智统一”的人格,以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

孟子讲仁、义、理、智四端,养成我中华民族的“浩然之气”。

荀子也讲“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

《老子》的理想人格是“天地与我并生”,与自然为一的人格,《庄子》要达到“离形去知,同于大道”的境界才真正是自由、逍遥,能“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了。

后来王充又区分了圣和神,说圣可学神不可学。

这时期佛学逐步玄学化了,佛教认为人可以通过修行一个阶梯一个阶梯地上升,最后达到完全解脱的涅槃境界,所以修行可以成佛性。

从上面几方面可以看出,德性的培养是必要的,并且是迫切的。

那么如何达到人人有德性呢?这就是本文的第二个问题,如何来“化”。

二、如何来化首先,在《人的自由与真善美》中,冯先生讲了理论化为德性的过程:理论首先要成为理想,并进一步形成信念,才可能真正成为人的德性。

第一,要指导人生,理论就要获得理想的形态,它不是单纯的概念结构。

为了使理论取得理想形态,就要使理智、情感、意志三者统一结合起来。

这样提出的理想不是一个空的概念,而必须有生动的感性形象把它充实起来。

把理想的进程圆满而周到的想象出来,才具有就激发感情的力量。

第二,要进一步使理想成为信念。

为此,必须实践。

实践中会遇到很多困难,一定要和困难作斗争。

斗争一定要有意志力;这样是明觉的心态与专一的意志力在实践中结合起来,就会使理想逐渐成为信念。

第三,长此以往的坚持,真正形成自己的德性,这就是“习成而性与成”。

其次,“哲学就是哲学家的人格”。

冯先生在《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中说:“理论本身有内在价值,体现了人格,表现了个性。

化理论为德性,这是一个克服种种异化现象,刻苦磨练的过程”。

“内圣外王”之道从来没有实现,但是,“真诚地、锲而不舍地在言论、行动、社会交往中贯彻理论,以致习以成性,理论化为自己内在的德性,就成了自己的人格。

当达到这样一种境界的时候,反映在言论、著作中的理论,就文如其人,成了德性的表现,哲学也就是哲学家的人格。

这样的哲学,就有了个性特色,具有了德性自证的品格。

”[1]29第三,“真正要认识自己,达到德性的自证,主观上首先要真诚”。

[1]442儒家重讲诚。

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荀子说“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他事矣。

”道家着重讲“真”,老庄崇尚自然,提出以真人为理想,要求返璞归真,《老子》说“复归于婴儿”所以,对从事哲学和追求哲理境界的人来说,从真诚出发,排斥异化和虚伪,加上解蔽、去私的修养,在长期心口如一、言行一致的活动中,自证其德性的真诚与坚定,这就是凝道成德,显性弘道的过程。

真正能够做到凝道成德,显性弘道,那便有德性之智。

最后,再从中国哲学中历代探讨“成人之道”。

冯先生在《人的自由与真善美》中讲到:孔子最先提出成人之道。

《论语·宪问》:“子路问成人。

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亦’。

”孔子说有了智慧、廉洁、勇敢和才艺,还应该用礼乐来美化,这才是完美的人格。

包含有要求知、情、意和真、善、美全面发展的意思。

孟子强调要持久的用正义来培养人的精神,既不忘又不助长,以此锻炼坚强的意志力,来培养浩然之气。

荀子讲“凡治气养心之术,莫径由礼,莫要得师,莫神一好。

”强调专心致志的用礼义来休养,守仁、行义都要诚心。

墨家也肯定人可以通过教育、学习和休养来培养理想人格。

《老子》提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无不为。

”只有“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抛弃一切有价值的文化,达到无知无欲的境地,这才是有德。

《庄子》里讲通过“心斋”、“坐忘”的工夫,忘仁义礼乐,忘善恶是非,最后逍遥游。

佛学逐步玄学化之后,认为通过修行可以成佛,以及禅宗的顿悟说。

理学家主张复性说,认为人天生有天赋的明德,为气禀所拘物欲所累,所以灵明的心就被蒙上了尘土,要下“存天理,灭人欲”的功夫来复其初。

反对理学的人则都强调“行”。

到明代,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发展了心学,认为心的本体是一个发育、展开的过程,着实从本原上,即“致良知”的功夫,便能从孝悌发展到仁民、爱物,以至达到天地位、万物育的圣人境地。

明清之际,黄宗羲强调立志,立志才能成为豪杰。

三、有何启示冯契先生讲了化理论为德性的具体途径,还有历代哲学家的成人知道,就是要我们做到心口如一、言行一致,真诚地、锲而不舍地在言论、行动、社会交往中贯彻理论,习惯成自然,理论内化为自己的德性,就成了自己的人格,构建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克服行为中的盲目性、言行不一和缺乏操守的现象。

现实中将此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就真正形成了自己的自由人格。

在此想到,我本科毕业论文写的是关于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深知当今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究其原因,就是学校不重视,考核方式不恰当,理论内容要求高于现实情况等几个主要方面,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5+2=0的怪状。

在这里,是否可以设想将中国哲学理论渗透的从小学到大学的德育教材中去,尽管现在有,但那远远不够。

《老子》说要复归于婴儿,在孩提时接受的思想是可以影响人的一生的。

《大学》中也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若把品德教育提高到这个层次,用人单位还会再以别扭的方式考察我们的品德吗?中国哲学博大精深,除思辨内容外,有很多如上所述的德性修养之策。

我们需要这样一本书,类似于《论语》在古代的地位和作用,担负起当今社会人们品德修养之责任,吸收进去中国哲学,从小就使孩子们树立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责任,有此责任感才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静后才能安心从事他事。

况且“中之人好古而忽今”,古人的至理名言是很有说服力的,并且切实可行。

有了如此内容的一本书,不是比现如今空洞的思想政治教材更好吗?注重实践,按照冯契先生指出的从理论到德性的途径,持之以恒的坚持,“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我们虽然达不到,但真诚的做一个心口如一、言行一致的人,还是能做到的。

【参考文献】[1] 冯契.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6.[2] 冯契.人的自由与真善美[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6.[3] 冯契.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6.[4] 高国希.道德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5]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理论·方法·德性[C].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8.[6] 马健生/张东娇.道德教育:化理论为德性[J].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