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有感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读后感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读后感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关于市民社会和国家关系界定的批判以及对黑格尔唯心主义本质的揭露,初步创立了唯物史观理论。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读后感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读后感篇一唯物史观的确立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人类做出的一大贡献,这个理论的创立不仅与两人的精神特质相关,也是理论历史发展的必然。
一般来说,一种新思想、新观点的萌生总是在旧体系的“母体”中孕育和发展的,孕育唯物史观的“母体”主要是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黑格尔哲学,马克思是在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中逐步创立唯物史观的。
1846年完成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目前学界公认的唯物史观最终确立的标志,但唯物史观理论经历了一个初步创立、逐步形成与最终确立的过程,笔者认为1843年马克思的手稿《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唯物史观思想的初步创立。
一、求学与思考――理论学习和继承在写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前夕,马克思还没有确立起自己的哲学观念体系。
马克思中学毕业后,在柏林大学接触到了当时德国占统治地位的黑格尔学说,并成为一名青年黑格尔派者,认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就是提出一个人人都重视的、准确的、不依赖于具体经验的(先验的)法学概念,然后在实际的法中研究它的发展。
从马克思的思想历程来看,他并不是直接从黑格尔哲学进入对黑格尔哲学批判的,而是经过了青年黑格尔派的中介。
1841年完成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中,虽然马克思在处理自我意识和现实的关系问题上,既不同于黑格尔也不同于青年黑格尔派,但基本上还是信奉黑格尔哲学,是一名黑格尔主义者。
黑格尔的体系虽然是唯心的,但他的内容中却贯穿着历史方法,这使马克思受益很多,他完全继承了黑格尔的历史方法,借助黑格尔的方法,马克思最终克服了费尔巴哈的历史唯心主义而确立了唯物史观。
二、接触现实与批判――实践经验的积累从1841年大学毕业直至1843年,马克思一直在为筹办和主编《莱茵报》而忙碌,这是马克思实际参加政治斗争的时期,他遇到了以前从未遇到的对现实问题进行评价的问题,这也是马克思思想发生转变的关键时期,对马克思社会思想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政治斗争使他开始同黑格尔学说决裂,最终走向唯物史观。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读书笔记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读书笔记《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早期的一篇重要著作,对于理解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和社会批判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在阅读这篇导言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也有了许多思考和感悟。
导言开篇,马克思就指出了德国当时的社会现状。
德国在政治上远远落后于其他欧洲国家,还处于封建专制的统治之下。
德国的制度不仅是落后的,而且是腐朽的。
人们的思想也被这种旧制度所束缚,缺乏真正的自由和解放。
马克思批判了德国的哲学,尤其是黑格尔的法哲学。
黑格尔认为国家是理性的体现,是绝对精神的产物。
但马克思指出,这种观点是对现实的颠倒。
实际上,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
国家应该是为了保障市民社会的利益而存在,而不是相反。
这一观点对于打破传统的政治观念,揭示国家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强调了哲学的任务。
他认为哲学不应该仅仅是对世界的解释,更重要的是要改变世界。
这一观点体现了马克思思想的实践性和革命性。
哲学不能只是停留在理论的层面,而应该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力量。
在批判德国现状的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无产阶级是一个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他们一无所有,只有通过革命才能摆脱自己的困境。
无产阶级的利益与全人类的解放是一致的,他们是能够推翻旧制度、建立新社会的力量。
马克思还探讨了宗教的本质。
他认为宗教是人民的鸦片,是对现实苦难的一种虚幻的安慰。
人们之所以会沉迷于宗教,是因为在现实中无法找到出路。
只有消除现实中的苦难,才能真正消除宗教的影响。
在实现社会变革的途径方面,马克思主张进行彻底的革命。
这种革命不是局部的改良,而是要从根本上推翻旧的制度,建立一个全新的社会。
同时,革命需要有一个先进的阶级作为领导力量,那就是无产阶级。
阅读这篇导言,让我深刻认识到马克思思想的深邃和其对于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力。
他不仅仅是在批判旧的理论和制度,更是在为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解放寻找出路。
马克思对于市民社会和国家关系的论述,让我明白了经济基础对于上层建筑的决定性作用。
读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有感
读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有感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马克思当我读到句话的时候,好像突然有所感悟的,之前令我一头雾水的内容似乎弄懂了一些,这使我又重拾信心继续读下去。
尽管对这片文章反复读了几遍,但还是没有完全掌握马克思先生在文章中所阐述思想,我只能凭借自己的一点理解,尝试写下我读完这篇文章后的一点感想。
首先,我认为很有必要了解一下马克思先生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的思想状态和社会状态,这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马克思先生想要表达的思想。
1843年,马克思前往巴黎,而此时在思想上,马克思也逐渐从黑格尔转向费尔巴哈,开始吸收一些费尔巴哈的思想。
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在欧洲的主要国家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性和生产资料私人有之间的矛盾已日益暴露,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在欧洲最发达的国家开始尖锐,欧洲许多国家还面临着反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反对民族压迫的斗争。
对德国现存的封建制度和经济垄断不满,对封建君主将人民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不满……这些导致马克思对德国现状的极端愤怒和不满。
这时的马克思已经从一个青年黑格尔派转变为一个富有革命理想和革命热情的思想新锐。
他主张革命,但不是盲目地暴力革命,而是需要思想哲学进行指导的革命。
在文章的开头,马克思先对宗教进行了批判,他认为“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它一切批判的前提”“反宗教的批判的根据就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
”“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马克思把宗教的产生归结为现实世界的苦难,他主张“废除作为人民幻想的幸福的宗教,也就是要求实现人民的现实的幸福。
”马克思从革命的角度要求人民放弃幻想,勇敢地与现实生活中的苦难做斗争。
写一篇《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读后感
写一篇《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读后感篇一《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读后感读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我这心里啊,那叫一个五味杂陈!也许你会问我,这书到底有啥魔力?嘿,听我给你唠唠。
一开始,我觉得这书简直就是天书,一堆复杂的概念和理论,搞得我晕头转向。
我就想啊,这黑格尔到底想说啥?难道就是为了为难我们这些普通人?但慢慢地,我好像摸着了点门道。
这书里说的那些关于社会、法律的思考,可能不那么直接,但仔细琢磨,还真有点意思。
比如说,它让我开始思考我们身处的这个社会,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规则和法律,真的就那么完美吗?我觉得吧,有时候我们太容易被现有的东西束缚住了,就像被一个无形的大网罩住,想挣扎都使不上劲儿。
也许我们应该多问问为什么,多想想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不过呢,我又在想,这理论是不错,可落实到实际生活中,能行吗?也许这就是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吧。
我们都渴望一个更公平、更美好的社会,可真要做到,那得付出多大的努力啊?读完这本书,我觉得自己好像站在了一个十字路口,一边是现有的秩序,一边是未知的可能。
我真不知道该往哪儿走,也许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咯。
篇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读后感哇塞,读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我这脑袋瓜子嗡嗡的!你们能想象那种感觉吗?一开始,我满怀期待地翻开这本书,心想:“说不定能让我大开眼界呢!”结果呢,差点没把我给绕晕!黑格尔这家伙,咋就不能说得简单点呢?不过,我咬着牙坚持读下去,嘿,还真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东西。
比如说,他对法律和社会的剖析,那叫一个深刻!我就寻思着,难道我们一直生活在一个看似合理,实则有很多问题的世界里?也许我们平时觉得顺理成章的事情,其实背后隐藏着不公平和不合理。
这就像我们走在一条看似平坦的大道上,却不知道脚下可能有坑。
但我又在想,就算我们发现了问题,又能怎么样呢?改变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就像推一块大石头上山,累得要死,还不一定能推得动。
再说了,黑格尔的这些想法,真的能适用于我们现在的社会吗?我觉得可能有点悬。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读书报告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读书报告谬论不是一开始就是谬论,它或许在刚开始的时候是以真理存在的;只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它渐渐已不再适用,而渐渐成为一个错误的观点—谬论。
而哲学是所有真理的集结,当这些真理不再实用的时候,我们应当对它进行适当批判,这样我们才能在时间的洗礼中,获得相对的真理(真理不是绝对的)。
而马克思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他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大胆的批判了当时的哲学权威,让人们能对哲学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若说到《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书,我们就不得不对马克思以及马克思主义和当时写这本书的时代背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提到马克思,也许大家都对这个名字很熟悉,毕竟是他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诠释了所谓的公平,以及他用他的马克思主义为19世纪的中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现在人们都知道马克思主义,但又有多少人真正明白马克思主义究竟是什么呢?自从《马克思理论哲学基础》开课以来,我们开始对其理论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但其实这样的“了解”也还未触及到马克思主义的内涵,这也督促了我们去涉及更多马克思的著作。
打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篇文章就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看后思绪良久,既而沉思,又继续阅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读完之后,觉得意味深重,复读之,真是意味难尽啊。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于1843年3月至9月底在克罗茨纳赫写下的一步篇幅巨大的未完成的手稿。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也是马克思从新理念主义法律观转向历史唯物主义法律观的一部重要的法学著作,马克思之所以写这部著作,是专门对黑格尔法律哲学进行分析和批判,是与马克思早期的法律思想及其演变历史进程密切相关的。
此时,马克思在《莱茵报》工作,许多社会经济问题的出现是黑格尔的哲学观无法解释的,特别是通过林木盗窃法的研究和对摩塞尔地区农民生活状况的考察,使马克思认识到黑格尔的国家观、法律观和社会现实的矛盾,即在黑格尔看来,在人类历史上起支配作用的是精神力量、绝对观念。
因此,国家、法律都应该受到理性规律的支配。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读后感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读后感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是德国哲学家,他的法哲学批判是他的一部重要著作,对于理解法律、政治和社会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读完黑格尔的法哲学批判后,我深受启发,对于法律和社会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首先,黑格尔在法哲学批判中强调了法律与社会的内在联系。
他认为法律是社会生活的产物,是社会意识的具体体现。
法律不是超越社会存在的抽象规范,而是社会生活的产物,是社会意识的具体体现。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理解法律的本质和功能有着重要的启示。
法律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它的形成和发展都受到社会的影响和制约。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法律看作是一种抽象的规范,而是要把它放在社会的具体历史背景中来理解。
其次,黑格尔在法哲学批判中强调了法律的历史性和发展性。
他认为法律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和变化的,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理解法律的历史性和发展性有着重要的启示。
法律的形成和发展都受到历史的影响和制约,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不断演变和变化的。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法律看作是一种固定的规范,而是要把它放在历史的长河中来理解。
最后,黑格尔在法哲学批判中强调了法律与道德、政治的内在关联。
他认为法律、道德、政治是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理解法律与道德、政治的关系有着重要的启示。
法律、道德、政治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它们之间不存在绝对的对立关系,而是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的。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法律、道德、政治割裂开来,而是要把它们放在一个统一的整体中来理解。
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阅读,我对于法律与社会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我认识到法律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和变化的;法律、道德、政治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读后感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读后感黑格尔是德国哲学家,他的法哲学批判是他在法学和哲学领域的重要贡献之一。
在这本书中,他对法律和道德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批判,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和见解。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法律和道德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黑格尔的思想和哲学有了更多的了解。
首先,黑格尔在书中对法律和道德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法律和道德是相互关联的,但又有着本质的区别。
法律是一种外在的规范,是由国家制定并强制执行的规则和条文;而道德则是一种内在的规范,是由个体内心的良知和道德感所决定的。
黑格尔认为,法律是道德的具体化,是对道德的一种实现和体现,但法律又不完全等同于道德,因为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和强制执行的,而道德是个体内心的自觉和选择。
通过对法律和道德的关系进行深入的分析,黑格尔揭示了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区别,为我们理解法律和道德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
其次,黑格尔对法律和道德的发展和演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他认为,法律和道德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是由低级形式向高级形式不断演化和发展的。
在这个演化的过程中,法律和道德不断相互作用和影响,相互促进和补充。
黑格尔指出,法律和道德的发展是一个逐步实现自由和平等的过程,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和完善的表现。
通过对法律和道德的发展进行深入的分析,黑格尔为我们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也为我们认识法律和道德的本质和意义提供了新的启示。
最后,通过阅读黑格尔的法哲学批判,我对黑格尔的思想和哲学有了更多的了解。
黑格尔是德国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思想和哲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阅读他的著作,我对他的思想和哲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他的贡献和成就有了更多的认识。
黑格尔的法哲学批判是一部重要的著作,它不仅对法律和道德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批判,也为我们理解黑格尔的思想和哲学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参考。
总之,通过阅读黑格尔的法哲学批判,我对法律和道德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黑格尔的思想和哲学有了更多的了解。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读后感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读后感篇一《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读后感哎呀,读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这玩意儿,我这脑袋瓜子嗡嗡的!说实在的,一开始我真觉得这书太晦涩难懂了,我就寻思着,这能给我啥启发呢?也许是我太笨了,可能我得多读几遍才能整明白。
这书里讲的那些哲学观点,我觉得就像一团乱麻,我拼命地想要理清楚。
黑格尔这家伙,他的想法复杂得让我头疼。
我就想问,为啥不能简单点说呢?非得绕这么多弯子!不过呢,仔细想想,也许正是这种复杂,才让人们不断地去思考,去探索。
我在想,这是不是就像我们人生中的那些难题,看起来乱七八糟,但是只要我们用心,可能就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读着读着,我突然感觉自己好像掉进了一个深深的大坑,怎么爬都爬不出来。
我觉得自己就像一只无头苍蝇,到处乱撞。
但是,我又不甘心就这样放弃,说不定再坚持一下,就能看到曙光呢?说真的,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时而兴奋,觉得自己好像发现了新大陆;时而沮丧,觉得自己啥都没搞懂。
这心情啊,就像坐过山车一样,忽上忽下的。
我觉得吧,这本书虽然难啃,但说不定能让我变得更聪明呢?也许以后再遇到啥难题,我就能从这里面找到点灵感。
你们说,是不是这个理儿?篇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读后感嘿!读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我整个人都不好了!这书可真是够让人纠结的!一开始,我满怀期待,想着能从中学到啥高深的智慧。
结果呢?读着读着,我就懵圈了,这都啥跟啥呀?我就像在迷雾中摸索,找不到方向。
也许是我水平太次,理解不了黑格尔的那些弯弯绕绕。
不过,我又在想,这难道不是一种挑战吗?就像玩游戏遇到超级大BOSS ,虽然难打,但要是打赢了,那得多有成就感!我觉得吧,黑格尔的思想就像是一座神秘的城堡,我在外面转来转去,就是进不去。
书中那些复杂的概念,什么“绝对精神”“辩证关系”,听得我云里雾里。
我不禁要问,这些东西真的能改变我们的生活吗?可能对于那些哲学家来说,很重要,但对于我这个普通人来说,真的有点摸不着头脑。
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有感
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有感提到马克思,也许大家都对这个名字很熟悉,而提到马克思主义,又有多少人真正理解其内涵;自从马克思理论哲学基础开课以来,我们开始对其理论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但其实这样的“深层次”也还仅仅是表层而已,这也督促了我们去涉及更多马克思的著作;打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篇文章就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看后思绪良久,既而沉思,又反复阅读,感觉很受启发,有所感触;背景:马克思出身于法学世家,少年时代就受到家庭的法学熏陶;在大学学习法律期间,马克思的法学思想深受康德客观唯心主义的影响.大学毕业后,尤其是马克思在莱茵报担任主编的后期,由于工作关系,使他曾经遇到了一系需要说明的法律问题:出版自由、林木盗窃法的辩论、摩塞尔地区农民的贫困,等等;当时马克思的法学思想受到黑格尔法哲学的支配,;,国家不可能超越家庭和市民社会这两个领域;“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真正构成部分,是意志所具有的现实的精神实在性,它们是国家存在的方式;我们可以总结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三个理论内涵,从中可以体会到马克思丰富的哲学思想和革命思想;一马克思揭示出人是人最高的本质人的本质是什么个人观点:人的本质即人作为人所应该具有的自由或者权利、或者说是人作为人所应该具有的美好事物;我的这一观点得到了我们组成员的认同,不知道在座的其他组同学是怎么看待的;马克思是从对宗教的批判出发揭示人的本质的,正如文章开头所说:“对宗教的批判基本上已经结束,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费尔巴哈认为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外化,是人把自己的类本质、把人类的优点集合起来,使之对象化为一个独立的主体,这就是上帝;因而上帝的本质实际上就是人的本质人因为理性的迷误,反过来把自己的本质看成是上帝的本质;因而对宗教的批判就归结为把人的本质归还给人;马克思显然继承了这一观点,他说,“一个人如果想在天国这一幻想的现实中寻找超人,而找到的只是他自身的反映,他就再也不想在他正在寻找和应当寻找自己的真实性的地方,只去寻找他自身的影象;只去寻找非人了;”第一页第二段最后但是,马克思显然没有停留在这一观点上,他在导言里面指出了人之所以去宗教里面去寻找自己本质的原因,或者说他指出了宗教产生的根源;那就是,“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心境,正象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第2页第2段因此,在这一部分最后,马克思得出这样的结论:“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变成对尘世的那,段,马克思随后提出,不仅批判这种现存制度,而且同时还要批判这种制度的抽象继续;既然,德国的法哲学和国家哲学与现代文明保持同步,那么还为什么还要批判它呢马克思随后给出了答案,因为他们观念上的制度就具有时他们现实的制度的直接否定,而他们观念上的制度的直接实现,他们在观察邻近各国的生活的时候几乎就经历过了;第7页最后一段以及,,如果德国国家制度的现状表现了旧制度的完成,即表现了现代国家机体中这个肉中刺的完成,那么德国的国家学说的现状就表现了现代国家的未宗成,表现了现代国家的机体本身的缺陷;第9页第2段最后,这样,我们就很明了,因为德国的这种观念上的关于国家和法的理论在其他国家已被实践证明存在缺陷,因而应受到批判,何况这种理论本身高于德国现实,不能满足德国现实的需要;那么德国需要什么样的理论呢什么样的理论才能指导德国人获得彻底的解放,把德国提高到现代各国的正常水准呢马克思也给出了答案,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ad hominem;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德国理论的彻底性从而其实践能力的明证就是:德国理论是从坚决积极废除宗教出发的;对宗教的批判最后归结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样一个学说,从而也归结为这样的绝对命令;必须推翻那些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第9页最后一段意思就是说,德国现在所需要的理论就是那种能够反映人的普遍要求的,真正从人的本质出发的理论,只有这样的理论才能指导德国的革命实践,才能实现德国人的普遍解放这正好跟第一个关于“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样一个观点相衔接,相呼应;页;点是陈旧的了;德国资产阶级缺乏那些彻底、勇敢、尖锐、无情,缺乏和人民心胸相同的开阔的胸怀,缺乏鼓舞物质力量实行政治暴力的感悟,缺乏革命的大无畏精神;第13页最后一段也就是说,在德国,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以及资产阶级具有天然的狭隘性,这使得它很难形成为一个革命的阶级;因此,德国不可能进行象英国、法国那样的资产阶级革命;那么德国应该进行什么样的革命呢正如文中所问,德国解放的实际可能性到底在哪里呢马克思马上给出了回答,就在于形成一个被戴上彻底的锁链的阶级,一个并非市民社会阶级的市民社会阶级,形成一个表明一切等级解体的等级,形成一个由于自己遭受普遍苦难而具有普遍性质的领域,这个领域不要求享有任何特殊的权利,因为威胁着这个领域的不是特殊的不公正,而是一般的不公正,它不能再求助于历史的权利,而只能求助于人的权利,它不是同德国国家制度的后果处于片面的对立,而是同这种制度的前提处于全面的对立,最后,在于形成一个若不从其他一切社会领域解放出来从而解放其他一切社会领域就不能解放自己的领域,总之,形成这样一个领域,它表明人的完全丧失,并因而只有通过人的完全回复才能回复自己本身;社会解体的这个结果,就是无产阶级这个特殊等级;第15页第1段;到这里,马克思终于提出了无产阶级这个概念;他看到了,无产阶级没有任何地位,它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它不象其他社会阶级那样狭隘、无情与自私;它的现实要求就是要使自己真正成为人,它可以代表普遍的人的需要;因而它是实现人类普遍解放的心脏上述三个观点之间其实有着很强的逻辑联系,马克思从对宗教的批判得出人的本质,又从对德国现状及德国法哲学和国家哲学的批判得出实现人类解放需要彻底的理论的来指导,最后又从对德国与当代其他国家的区别中得出在德国必须进行彻底的革命,这个革命必须,它,。
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有感
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有感《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篇文章,对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思想的批判和继承进行了阐述。
通过这篇文章,我深深感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思想和深刻哲学思考。
尽管这篇文章的语言十分拗口深奥,让我不得不反复阅读,虽然我还是没能完全理解马克思在本篇文章中的深邃思想,但是他的哲学思考给我带来了许多启示。
感受比较深刻的一个是对人的问题这一根本问题的理解。
马克思在文中说“德国唯一实际可能的解放是从宣布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个理论出发的解放。
”在而今看来,这本来就是无可辩驳的真理,但是在过去,就有剥削者剥削被统治者,我们现在能生活在这样一个文明高度发达,物质充足的社会是由无数先烈、无数共产党人对这一理念的追求,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
同样我们也要认识到,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实现自己的解放。
马克思曾经说过:“毫不触犯大厦支柱的革命,才是乌托邦式的空想。
”让整个世界都自由,我们每个人才能实现自己的自由。
这深刻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也让我更深入地理解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阶级斗争的必然性。
阅读本篇文章,还对哲学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个世界是物质的世界,要想改变世界离不开物质的力量,而哲学就可以通过人创造出巨大的物质力量改变世界。
马克思在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是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真正射入这块没有触动过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为人。
”哲学是一种精神的追求和探索,它可以磨砺我们的思维和智慧,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
但是,它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探讨,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读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后,我深深感受到了哲学在认识和改变世界中的重要性,认识到我们人的权利、幸福来之不易。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站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一种哲学,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哲学虽然是一种精神的追求,但其实现却可以转化为具有强大物质力量的实际行动。
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有感
读传世巨著,观伟人风采——读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有感这是一个动荡的时代,这是一个思想活跃的时代,这是一部解放思想的著作,这是一个启发心灵的著作,这是一个思想高度极高的伟人,这是一个文笔极为细腻的伟人。
有幸我拜读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熟读几遍,并不全解其中滋味,却也使我心胸开朗许多,思想提升了一个高度,由此感慨良多。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收录了马克思、恩格斯毕生的一些著作,以及后来为一些著作写的序言和导言。
选集共分为四部,以不同的时间段为行书的主要思路和线索,按照时间的先后,先后收编两位伟人的著作。
就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为例,本卷讲述了马克思、恩格斯1843——1859年的著作以及后来他们为一些著作写的导言和序言。
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在欧洲的主要国家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已日益暴露,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在欧洲最发达的国家开始尖锐,欧洲许多国家还面临着反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反对民族压迫的斗争。
1848——1849欧洲大陆爆发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是动摇了旧的封建制度的基础,工人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为反对资本压迫和封建专制,为争取自身的彻底解放开始积极的斗争。
与此同时,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理论活动和革命实践也同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机密联系在一起。
在19世纪40年代,他们开始自觉地作为共产主义者进行活动,50年代后半期,马克思制定了剩余价值理论,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这两个重大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便成了科学,为工人阶级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
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他在经过了对黑格尔的崇拜到怀疑到批判的一个结晶,也是他从仰望巨人到超越巨人的一个里程碑。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主要是对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的第261节到331节中关于国家的观点进行的批判。
黑格尔的国家观主要有三点:(一)“国家是伦理理念的现实”,也就是说,国家是伦理精神的体现,这抹杀了剥削阶级的国家是残酷地剥削本国人民、侵略压迫他国和其他民族的机器的大量事实;(二)“国家是绝对自在自为的理性东西”即国家是独立自存、永恒的、绝对合理的国家;(三)由于国家是客观精神,所以个人本身只有成为国家成员才具有客观性、真理性和伦理性。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读后感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读后感
黑格尔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他的法哲学批判是他对法律和政
治哲学的深刻思考和批判。
读完黑格尔的法哲学批判,我深受启发,对法律和政治的理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黑格尔的法哲学批判让我明白了法律的本质。
在他看来,法律不仅仅是一种规则和制度,更是一种精神的表达和实现。
法律
是社会伦理观念的体现,是人类理性的产物。
法律的形成和发展是
历史的必然结果,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
这种观点让我对法律有
了更深刻的认识,明白了法律的本质和作用。
其次,黑格尔的法哲学批判让我对政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
他看来,政治是法律的实现和运行,是国家的管理和统治。
政治不
仅仅是一种权力的行使,更是一种理性的表达和实现。
政治的本质
是为了实现公平和正义,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这种观点让
我对政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明白了政治的本质和意义。
最后,黑格尔的法哲学批判让我对自由和平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他看来,自由和平等是法律和政治的最终目的,是人类社会
发展的终极目标。
自由是人类的天赋权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平等是人类的基本需求,是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基础。
这种观点让我
对自由和平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明白了自由和平等的重要性和意义。
总之,黑格尔的法哲学批判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和思考,让我
对法律和政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更加注重法律和政治的研究和实践,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
更大的贡献。
读《黑格尔哲学批判》有感
读《黑格尔哲学批判》有感1843和1844年是马克思政治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尤其在《黑格法哲学批判》及其导言中,马克思实现了从唯心的政治伦理观到唯物的政治伦理观、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
正如列宁指出:马克思“已经是一个革命家。
他主张‘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尤其是‘武器的批判’;他诉诸群众,诉诸无产阶级。
”价值观是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关于爱民为民而非治民的行政伦理观和主体自由平等的立法的伦理观,源于其“民为邦本”的基本政治价值观。
下面主要从三方面来分析:1.人民是国家的价值主体。
黑格尔曾说:“对家庭和市民社会这两个领域来说,国家一方面是外在必然性和它们的最高权力,它们的法规和利益都从属于这种权力的本性,并依存于这种权力。
”在黑格尔看来,家庭、市民社会与国家是完全两个不同的领域,由于家庭和市民社会的成员是人民,因此人民与国家是对立的:国家是必然性,人民是偶然性;国家具有最高权力,人民则依从这个权力。
针对黑格尔这种本末倒置的价值思维,马克思指出:“家庭和市民社会都是国家的前提,它们才是真正活动着的;而在思辨的思维中这一切却是颠倒的。
”马克思认为,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基础,家庭的成员和市民社会的成员是国家的公民。
离开了人民的劳动,国家将一刻也不能存在,“丧失财产的人们和直接劳动的即具体劳动的等级,与其说是市民社会中的一个等级,还不如说是市民社会各集团赖以安身和活动的基础。
”这里,“丧失财产的人们和直接劳动的即具体劳动的等级”指以无产阶级为主体的人民,人民不仅是国家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国家中其他集团生存和活动的基础。
马克思强调说:“政治国家没有家庭的自然基础和市民社会的人为基础就不可能存在。
它们对国家来说是必要条件。
”人民不仅是国家存在的基础,而且是国家形成的动力。
黑格尔的神秘主义政治伦理观强调先有国家观念,后有国家公民,公民是国家观念自我运动的副产品。
马克思指出:“事实却是这样:国家是从作为家庭的成员和市民社会的成员而存在的这种群体中产生的。
读书报告——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有感
读书报告——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有感《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读书报告一、背景介绍《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早期思想的重要篇章之一,发表于1843年。
这篇文章主要批判了黑格尔的法哲学体系,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进行了批判。
马克思在这篇文章中阐述了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思想,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作者介绍马克思是德国哲学家、经济学家、社会主义者,也是19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他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尤其是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创作背景介绍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德国社会正处于变革时期,封建制度逐渐瓦解,资本主义逐渐兴起。
黑格尔的法哲学思想在当时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但是马克思认为黑格尔的法哲学思想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因此写了这篇批判文章。
四、深度分析在这篇文章中,马克思主要批判了黑格尔的法哲学思想的三个问题: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市民社会的本质以及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关系。
首先,关于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黑格尔认为国家是至高无上的,而市民社会则从属于国家。
马克思则认为,实际上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而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
市民社会是由经济关系和财产关系决定的,而国家只是这些关系的反映。
其次,关于市民社会的本质,黑格尔认为市民社会是由一群自由个体组成的社会团体,这些个体在法律面前平等,并且拥有自己的权利和自由。
然而,马克思认为市民社会是由经济关系和财产关系决定的,而这些关系是不平等的,因此市民社会并不是一个自由平等的社会。
最后,关于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关系,黑格尔认为国家是个人利益的体现,国家为个人提供安全和福利。
然而,马克思认为实际上是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因为国家的利益往往与个人的利益相矛盾。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在这篇文章中对黑格尔的法哲学思想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马克思认为黑格尔的法哲学思想是唯心主义的,它忽略了经济关系和财产关系对社会的决定性作用。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读后感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读后感黑格尔是德国哲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法哲学批判是其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阅读,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他对法律、政治和社会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人类自由和理性的关注。
在这篇读后感中,我将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进行深入的探讨和思考。
首先,黑格尔对法律的批判让我深思。
在他的法哲学批判中,黑格尔对传统的形式主义法律观提出了质疑,认为法律应该是有机的、有生命力的,而不是僵化的规则和条文。
他强调了法律的历史性和发展性,指出法律应该是随着社会变化而不断发展和演变的。
这一观点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法律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而应该是与时俱进的,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发展。
其次,黑格尔对政治的思考也让我深有感触。
在他的法哲学批判中,黑格尔认为政治是理性的体现,是人类自由的保障。
他强调了政治的秩序和稳定对社会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了政治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这一观点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政治不仅仅是权力的斗争,更是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维护和保障。
最后,黑格尔对社会的思考也让我深受启发。
在他的法哲学批判中,黑格尔强调了社会的有机性和整体性,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成员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依存关系。
他同时也强调了社会的历史性和发展性,认为社会是随着历史的演进而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这一观点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社会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个成员都应该为整体的利益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阅读和思考,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法律、政治和社会的重要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依存关系。
黑格尔的思想启发了我对法律、政治和社会的深刻思考,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人类自由和理性的意义和价值。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继续深入地思考和探讨这些问题,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思想体系。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读书笔记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读书笔记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著作。
在阅读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也有了许多的思考和感悟。
这篇导言开篇就指出了德国当时的社会现状。
德国的制度落后于时代,人们的思想也被禁锢在旧有的框架之中。
马克思认为,德国的现状是悲惨的,需要进行彻底的变革。
而这种变革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需要付诸实践。
马克思强调了哲学的作用。
他认为哲学不仅仅是对世界的思考和解释,更应该是改变世界的武器。
真正的哲学应当能够揭示社会的矛盾和问题,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方向和力量。
这让我认识到哲学并非高高在上、脱离实际的空谈,而是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在对宗教的批判方面,马克思的观点也十分犀利。
他指出宗教是人民的鸦片,是人们对现实苦难的一种虚幻的慰藉。
人们在宗教中寻求解脱,实际上是对现实问题的逃避。
只有正视现实,摆脱宗教的束缚,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解放。
这使我深刻理解到,宗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麻痹人们的思想,让人们失去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和改变的动力。
马克思还深入探讨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他认为无产阶级是能够实现社会变革的力量。
无产阶级由于其所处的被剥削和压迫的地位,具有最强烈的变革愿望和动力。
无产阶级的解放不仅仅是自身的解放,更是全人类的解放。
这让我意识到无产阶级在推动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他们所肩负的重大责任。
同时,马克思也指出了革命需要理论的指导。
没有正确的理论,革命就可能陷入盲目和混乱。
理论能够为革命提供方向、策略和方法,使革命更加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
这让我明白,在任何行动之前,充分的思考和正确的理论准备是至关重要的。
在阅读过程中,我也对马克思的批判精神深感敬佩。
他毫不留情地指出了社会的弊病和问题,不回避矛盾,不粉饰太平。
这种批判精神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之一。
只有敢于批判,才能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然而,在理解马克思的思想时,我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
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有感
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有感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马克思当我在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读到这句脍炙人口的名言时,我的感受正如马克思在本文中所说的那样――被“思想的闪电彻底击中”。
我带着一股很强烈的热情读完了整篇文章。
而现在,请允许我把马克思庞大的思想花园中的这朵小野花的芬芳用我拙劣的笔触呈现出来,从我个人的角度去尝试理解这位25岁的年轻人和他的作品(马克思写作此文时只有25岁)。
首先,我想从马克思这一时期的思想状况入手,试图在写这篇引言时了解马克思的一些背景,这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这篇文章。
1843年,马克思去了巴黎。
此时,马克思也开始逐渐从黑格尔转向费尔巴哈,并开始批判地吸收费尔巴哈的一些思想。
1845年他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证实了这一点。
对德国现存的封建制度和经济垄断的不满,对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自相矛盾的“扮演王权的一切角色”的不满,以及对封建君主视人民为“私有财产”的不满??所有这些都导致了马克思对德国现状的极度愤怒和不满。
这时,马克思充满了革命热情。
他曾写道:“满载傻瓜的船可能会顺风航行一段时间,但它正朝着不可避免的命运航行,因为这些傻瓜根本没有预料到。
这种命运就是即将到来的革命。
”在这篇文章中,马克思还写道:“在德国,不摧毁一切奴隶制,就不可能摧毁任何奴隶制。
没有德国的根本革命,就不可能完成这场革命。
”此时,马克思已经从一个年轻的黑格尔学派转变为一个充满革命理想和革命热情的思想前沿。
他提倡革命,但这不是一场盲目的暴力革命,而是一场需要哲学思想指导的革命。
在这里,他为后来建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奠定了基础。
在本文中,他无情地批判了所谓的“实践政治”和“理论政治”。
他相信“这一学派视野的狭窄反映在它没有将哲学纳入德国现实的范围,甚至认为哲学低于德国实践和理论服务于实践。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读书笔记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读书笔记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一篇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重要理论价值的文献。
在阅读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也有了许多思考。
文章开篇,马克思就指出了当时德国的社会现状。
德国的制度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德国的哲学也只是在思想的领域中寻求解放,而没有真正触及现实的社会问题。
马克思认为,德国的现状需要一场彻底的革命,不仅是政治制度的变革,更是思想观念的革新。
在对德国现状进行批判的基础上,马克思深入探讨了宗教的本质。
他指出,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宗教的存在,让人们在虚幻的世界中寻求安慰,从而忘却了现实生活中的苦难。
然而,这种安慰只是暂时的、虚幻的,并不能真正解决人民的问题。
要想实现人民的解放,就必须批判宗教,让人们从宗教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正视现实的社会矛盾。
马克思强调,哲学的任务不仅仅是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改变世界。
德国的哲学在当时虽然有着丰富的理论成果,但却没有能够与现实的社会运动相结合,没有能够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力量。
因此,马克思呼吁哲学家们要走出书斋,投身到现实的社会斗争中去,用哲学的理论来指导实践,推动社会的进步。
在探讨德国革命的可能性时,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是实现德国革命的主要力量。
无产阶级处于社会的底层,他们深受剥削和压迫,有着强烈的革命意愿和动力。
同时,无产阶级也具有团结性和组织性,能够形成强大的革命力量。
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的革命不仅仅是为了自身的解放,更是为了全人类的解放。
马克思还分析了德国革命与其他国家革命的关系。
他认为,德国的革命不能孤立地进行,而应该借鉴其他国家的革命经验。
同时,德国的革命也应该具有自身的特点,要结合德国的国情和社会现状,制定出符合德国实际情况的革命策略。
阅读完这篇文章,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马克思的洞察力和批判精神。
他对德国社会现状的分析入木三分,对宗教、哲学的批判一针见血,对无产阶级革命的阐述高瞻远瞩。
从现实意义来看,这篇文章对于我们认识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启示。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读书心得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读书心得在阅读了黑格尔的法哲学相关著作,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批判后,我获得了许多宝贵的认识和感悟。
黑格尔的法哲学体系庞大而复杂,他试图以一种辩证的方式来构建一个涵盖国家、法律、道德等诸多方面的理论框架。
然而,在深入探究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局限性。
黑格尔强调国家的至上性,认为国家是伦理理念的现实化。
他将国家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个体的意志和利益应当服从于国家的普遍意志。
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个体的自由和权利。
在现实社会中,个体的价值和需求是多样的,不能简单地被国家的普遍意志所吞没。
个体的自由发展和权利保障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如果过度强调国家的权威,可能会导致权力的滥用和对个体的压迫。
此外,黑格尔的法哲学在对历史的理解上也存在一定的偏差。
他认为历史是一个有规律的、必然的发展过程,是精神的自我实现。
这种观点虽然具有一定的宏观视野,但却容易陷入历史决定论的陷阱。
历史的发展并非是完全预定的,而是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偶然性。
人类的选择和行动在历史的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能仅仅将其视为精神发展的必然结果。
然而,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黑格尔法哲学的价值。
黑格尔的辩证思维方法为我们思考法律和社会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他善于从矛盾的对立统一中去把握事物的本质,这种思维方式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更深入地分析问题。
在他的理论中,对于法律与道德关系的探讨也具有一定的深度。
他认识到法律不仅仅是外在的强制规范,还与内在的道德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
法律应当以道德为基础,同时道德也需要通过法律来得到保障和实现。
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阅读,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在构建一个合理的法律和社会理论时,我们需要充分考虑个体的自由和权利,避免过度的国家主义;要尊重历史的多样性和偶然性,不能陷入简单的决定论;同时,要善于运用辩证思维,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
在当今社会,我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法律和社会问题,如人权保障、社会公平、法治建设等。
论文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有感
论文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有感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他在经过了对黑格尔的崇拜到怀疑到批判的一个结晶,也是他从仰望巨人到超越巨人的一个里程碑。
随着普鲁士政府作出压制新闻自由的决定,青年黑格尔派在《莱茵报》上本已明显表现出的分歧进一步发展到彻底的分裂的程度。
那些在柏林受布鲁诺·鲍威尔领导的青年黑格尔派分子,越来越倾向于与政治运动相脱离。
马克思“从社会舞台退回到书房”,开始为《德法年鉴》撰稿。
有两个因素促成了马克思对黑格尔政治学的看法:其一,他新近担任《莱茵报》编辑的经历,使他更深刻地体会到国家制度的缺陷与黑格尔关于国家的论述的巨大分歧,他因此认为“要获得理解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锁链,不应当到被黑格尔描绘成的‘整个大厦的栋梁’的国家中去寻找,而应当到黑格尔所轻蔑的‘市民社会’中去寻找”;其二,阅读费尔巴哈的《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对他产生的影响。
费尔巴哈认为神学还没有被彻底摧毁,黑格尔哲学是它的最后一道理性壁垒,黑格尔哲学是神学的最后避难所,因此必须被摧毁。
马克思的每一页都显示出了受费尔巴哈方法的影响。
马克思赋予他的批判以一种费尔巴哈所缺少的社会历史的维度,但是他们两人的方法有一个共同的核心点:他们都宣称黑格尔颠倒了主词和宾词的正当关系。
马克思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分析实际的政治制度,以此揭示出黑格尔对观念与现实之间关系理解是错误的。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主要是对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的第261节到331节中关于国家的观点进行的批判。
黑格尔的国家观主要有三点:(一)“国家是伦理理念的现实”,也就是说,国家是伦理精神的体现,这抹杀了剥削阶级的国家是残酷地剥削本国人民、侵略压迫他国和其他民族的机器的大量事实;(二)“国家是绝对自在自为的理性东西”即国家是独立自存、永恒的、绝对合理的国家;(三)由于国家是客观精神,所以个人本身只有成为国家成员才具有客观性、真理性和伦理性。
马克思在这篇导言里告诉我们在德国要实现真正的解放的两个重要的因素是哲学和无产阶级,“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有感提到马克思,也许大家都对这个名字很熟悉,而提到马克思主义,又有多少人真正理解其内涵。
自从《马克思理论哲学基础》开课以来,我们开始对其理论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但其实这样的“深层次”也还仅仅是表层而已,这也督促了我们去涉及更多马克思的著作。
打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篇文章就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看后思绪良久,既而沉思,又反复阅读,感觉很受启发,有所感触。
背景:马克思出身于法学世家,少年时代就受到家庭的法学熏陶。
在大学学习法律期间,马克思的法学思想深受康德客观唯心主义的影响.大学毕业后,尤其是马克思在《莱茵报》担任主编的后期,由于工作关系,使他曾经遇到了一系需要说明的法律问题:出版自由、林木盗窃法的辩论、摩塞尔地区农民的贫困,等等。
当时马克思的法学思想受到黑格尔法哲学的支配,认为法是“理性”或“理念”的产物和表现。
因此.在这种法观念的影响下,尽管马克思想努力用他自己的知识来说明这一系列问题,但又总是回答的不满意。
马克思遇到的这一障碍使他逐渐到自己从黑格尔那里接受过来的关于国家和法的观点,与客观现实生活大相径庭,看到黑格尔国家和法的观点同社会现实的矛盾。
推动马克思去注意被以往法律思想家所轻视的经济问题,并且以此来说明国家、法和市民社会的关系。
而要到这一目的就必须进行自我批判,即对深入他内心的黑格尔法哲学进行批判,必须同黑格尔法哲学彻底决裂,清除寻求法的真理的巨大思想障碍。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问世的。
1843年夏天,马克思在克罗茨纳赫完成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马克思的手稿当时没有正式发表,直到1927年,苏共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才第一次用原文(德文)并冠以现在的书名正式发表。
不久以后.即1843年至1844年初,马克思又撰写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这篇文章发表在《德法年鉴》。
那么,《黑格尔法哲学》主要观点是什么呢?首先我们要理解题目中“法哲学”指的是什么?从我对全书的理解,法哲学应为一种国家哲学,即一种意识形态,与上层建筑相对应的一种意识形态。
而黑格尔的法哲学就是普鲁士的国家哲学,是维护其反动统治的工具,是为其存在的合理性做辩护的工具。
黑格尔有句名言“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就应该存在。
”这句话充分表现了黑格尔思想的对现存统治秩序的维护,因此也就顺里成章的成为普鲁士的统治思想。
在这篇文章里,马克思用其激昂、锋芒毕露的笔锋,对现存的统治思想进行针峰相对的斗争。
黑格尔认为,国家是宇宙精神的表现,是决定社会形成和发展的创造性因素。
由此出发,他把家庭和市民社会归属于国家的概念领域。
国家是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决定力量,家庭和市民社会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它们是从属于国家的,它们的存在是以国家的存在为转移的。
马克思认为,黑格尔的观点完全颠倒了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关系,把国家这种上层建筑当作整个人类社会的基础,而把社会的经济关系当作派生的东西。
马克思站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法学观,明确作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和法的结论。
马克思还指出,国家不可能超越家庭和市民社会这两个领域。
“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真正构成部分,是意志所具有的现实的精神实在性,它们是国家存在的方式。
我们可以总结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三个理论内涵,从中可以体会到马克思丰富的哲学思想和革命思想。
(一)马克思揭示出人是人最高的本质人的本质是什么?个人观点:人的本质即人作为人所应该具有的自由或者权利、或者说是人作为人所应该具有的美好事物。
我的这一观点得到了我们组成员的认同,不知道在座的其他组同学是怎么看待的。
马克思是从对宗教的批判出发揭示人的本质的,正如文章开头所说:“对宗教的批判基本上已经结束,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
”费尔巴哈认为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外化,是人把自己的类本质、把人类的优点集合起来,使之对象化为一个独立的主体,这就是上帝;因而上帝的本质实际上就是人的本质人因为理性的迷误,反过来把自己的本质看成是上帝的本质。
因而对宗教的批判就归结为把人的本质归还给人。
马克思显然继承了这一观点,他说,“一个人如果想在天国这一幻想的现实中寻找超人,而找到的只是他自身的反映,他就再也不想在他正在寻找和应当寻找自己的真实性的地方,只去寻找他自身的影象。
只去寻找非人了。
”(第一页第二段最后)但是,马克思显然没有停留在这一观点上,他在导言里面指出了人之所以去宗教里面去寻找自己本质的原因,或者说他指出了宗教产生的根源。
那就是,“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苦难的抗议。
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心境,正象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第2页第2段)因此,在这一部分最后,马克思得出这样的结论:“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
”很显然,我们读者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应该怎样实现实现自己的本质呢?人怎么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人呢?那就是要批判现存的使人不成为人的制度,批判把人不当作人的法和国家,使人成为国家和法的主人,才能实现自我。
这就是马克思在后面所阐述的要达到的人类解放。
(二)人类的解放或者彻底的革命需要彻底的理论来指导在以下两页的篇幅里,马克思描述了德国的现状:比如,这是一幅什么景象呵!社会无止境地继续分成各色人等,这些心胸狭窄、心地不良、粗鲁平庸之辈处于互相对立的状态,这些人正因为相互采取暧昧的猜疑的态度而被自己的统治者一律——虽然形式有所不同——视为特予恩准的存在物。
甚至他们还必须承认和首肯自己之被支配、被统治、被占有全是上天的恩准!而另一方面,是那些统治者本人,他们的身价与他们的人数则成反比!(第4页第4段)描述现状后,马克思自然表露了他的肺腑之言,他说,向德国制度开火!一定要开火!这种制度虽然低于历史水平,低于任何批判,但依然是批判的对象,正像一个低于做人的水平的罪犯,依然是刽子手的对象一样。
(第4页第2段)说出这样的话,并不是马克思头脑的激情,而是他激情的头脑!虽然德国历史现状低于当代其他政治国家水平,但是德国的法哲学和国家哲学却异常的发达,正如文中所言,“正像古代各民族是在想象中、在神话中经历了自己的史前时期一样,我们德国人在思想中、在哲学中经历了自己的未来的历史。
我们是当代的哲学同时代人,而不是当代的历史同时代人。
德国的哲学是德国历史在观念上的延续。
德国的法哲学和国家哲学是唯一与正式的当代现实保持在同等水平[al pari]上的德国历史。
”(第7页第4、5段)马克思随后提出,不仅批判这种现存制度,而且同时还要批判这种制度的抽象继续。
既然,德国的法哲学和国家哲学与现代文明保持同步,那么还为什么还要批判它呢?马克思随后给出了答案,因为他们观念上的制度就具有时他们现实的制度的直接否定,而他们观念上的制度的直接实现,他们在观察邻近各国的生活的时候几乎就经历过了。
(第7页最后一段)以及,,如果德国国家制度的现状表现了旧制度的完成,即表现了现代国家机体中这个肉中刺的完成,那么德国的国家学说的现状就表现了现代国家的未宗成,表现了现代国家的机体本身的缺陷。
(第9页第2段最后),这样,我们就很明了,因为德国的这种观念上的关于国家和法的理论在其他国家已被实践证明存在缺陷,因而应受到批判,何况这种理论本身高于德国现实,不能满足德国现实的需要。
那么德国需要什么样的理论呢?什么样的理论才能指导德国人获得彻底的解放,把德国提高到现代各国的正常水准呢?马克思也给出了答案,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ad hominem]。
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德国理论的彻底性从而其实践能力的明证就是:德国理论是从坚决积极废除宗教出发的。
对宗教的批判最后归结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样一个学说,从而也归结为这样的绝对命令;必须推翻那些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第9页最后一段)意思就是说,德国现在所需要的理论就是那种能够反映人的普遍要求的,真正从人的本质出发的理论,只有这样的理论才能指导德国的革命实践,才能实现德国人的普遍解放!这正好跟第一个关于“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样一个观点相衔接,相呼应。
(三)德国应该进行彻底的革命,而不是纯政治的革命德国人的普遍解放所需要的理论找到了,那么是否意味着有了彻底的理论就可以了呢?马克思语气很坚决的说:可是,彻底的德国革命看来面临着一个重大的困难。
(第11页第一段)那是什么困难呢?那就是德国不能象英国、法国那样进行纯政治的革命。
文章里面对纯政治的革命的条件进行了分析。
文章指出,部分的纯政治的革命的基础是什么呢?就是市民社会的一部分解放自己,取得普遍统治,就是一定的阶级从自己的特殊地位出发,从事社会的普遍解放。
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即整个社会都处于这个阶级的地位,也就是说,例如既有钱又有文化知识,或者可以随意获得它们,这个阶级才能解放整个社会。
(第13页第2段)接着,马克思作了具体分析,我这把纯政治革命的条件归纳为两点:第一,一定阶级和市民社会其他阶层的利益对立还没有充分发展起来,因而它还能作为整个市民社会的总代表。
第二,一定阶级必须是处在革命的上升期。
它必须在一瞬间激起自己和群众的热情。
在这瞬间,这个阶级和整个社会亲同手足,打成一片,不分彼此,它被看作和被认为是社会的普遍代表。
在这瞬间,这个阶级本身的要求和权利真正成了社会本身的权利和要求,它真正是社会理性和社会的心脏。
反看德国,他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首先、革命对象即德国各邦政府把现代国家的文明缺陷和旧制度的野蛮缺陷结合起来了,因而革命的水平就应该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上。
马克思说,“德国只是用抽象的思维活动伴随着现代各国的发展,而没有积极参加这种发展的实际斗争,那么从另一方面看,它分担了这一发展的痛苦,而没有分享这一发展的欢乐和局部的满足。
有朝一日,德国会在还没有处于欧洲解放的水平以前就处于欧洲瓦解的水平。
(第11页第4段)第二、资产阶级已经不能领导革命。
在德国,资产阶级还没有发展起来的时候,它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已经发展起来了;它刚刚卷入同贵族的斗争就卷入了同无产者的斗争;资产阶级还不敢按照自己的观点来表述解放思想,而社会情况的发展以及政治理论的进步已经说明这种观点是陈旧的了。
德国资产阶级缺乏那些彻底、勇敢、尖锐、无情,缺乏和人民心胸相同的开阔的胸怀,缺乏鼓舞物质力量实行政治暴力的感悟,缺乏革命的大无畏精神。
(第13页最后一段)也就是说,在德国,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以及资产阶级具有天然的狭隘性,这使得它很难形成为一个革命的阶级。
因此,德国不可能进行象英国、法国那样的资产阶级革命。
那么德国应该进行什么样的革命呢?正如文中所问,德国解放的实际可能性到底在哪里呢?马克思马上给出了回答,就在于形成一个被戴上彻底的锁链的阶级,一个并非市民社会阶级的市民社会阶级,形成一个表明一切等级解体的等级,形成一个由于自己遭受普遍苦难而具有普遍性质的领域,这个领域不要求享有任何特殊的权利,因为威胁着这个领域的不是特殊的不公正,而是一般的不公正,它不能再求助于历史的权利,而只能求助于人的权利,它不是同德国国家制度的后果处于片面的对立,而是同这种制度的前提处于全面的对立,最后,在于形成一个若不从其他一切社会领域解放出来从而解放其他一切社会领域就不能解放自己的领域,总之,形成这样一个领域,它表明人的完全丧失,并因而只有通过人的完全回复才能回复自己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