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写作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整体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写作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整体思考

摘要:大学写作学理论建设在近30年里成就斐然,却无法回避写作学理论与实践教学无法满足社会实际需要的矛盾。解决问题需要恢复写作学的应有地位、构建科学合理并适应社会与市场需要的大学中文系课程体系。写作学应更重视应用写作学的理论建设、教学过程、实践操作,更具写作实训的针对性。

关键词:大学写作;课程改革;写作实践;应用写作;网络写作在网络时代,写作学科正在受到网络文化的严峻挑战。网络文化为写作学科的转型,提供了全新的观念和理论。我们要关注信息时代所面临的崭新写作课题。几十年来,写作学研究与教学实践面临着无可回避的两难:一方面,写作学理论探讨与科学研究成果数量众多,成就斐然;另一方面,过往乃至当前,写作教学的状况和实际效果仍不容乐观。本文试图从写作学理论建设与实际教学的现状和对历史的反思入手,探寻造成写作教学质量低下深层面的原因,为从整体上分析并解决长期困扰于写作学教与学之间的长期矛盾尽一份心力。

一理论研究成果斐然

如果把写作学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算作当代写作学的发轫,那么,30多年里中国写作学科的发展经历是极不平凡的,所取得的成果也足以令我们感到鼓舞和振奋。它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写作教材的继承期(1978—1982)

《写作通论》,北师大编写,北京出版社1979年版;

《作文法概要》,李景隆编著,辽宁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第二,写作教材的发展期(1982—1987)

《基础写作学》,刘锡庆,中央电大出版社,1982年版;

《应用写作》,李景隆主编,中央电大出版社1983年版;

《写作教程》,路德庆主编,华东师范大学1984年版;

《基础写作概论》,林可夫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基础写作教程》,吴伯威、林伯麟主编,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第三,写作教材的综合期(1987——1993)

《写作学新稿》,裴显生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写作学高级教程》,周姬昌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第四,写作教材的锤炼期(1994——现在)

《现代写作学基本原理》,金长民主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题型写作教程》,于成鲲等编写,语文出版社1994年版;

《现代写作教程》,董小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高等师范写作三能教程》,潘新和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现代写作学引论》,陈果安著,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高等写作学教程系列》,马正平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上述在各个时期较具代表性教材,在一定程度,不同角度比较充分的反映了近几十年来写作学研究取得的辉煌。他们各具特色、各有创新,在实践教学中深深地影响了不同时期的中文学子。

此外,前辈们还将学术视野关注所及写作学史,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王志彬主编的《20世纪中国写作理论史》、杜福磊著的《中国写作学理论研究与发展》、王正的《现代写作学概观》、潘新和著的《中国写作教育思想论纲》和《中国现代写作教育史》、张会恩先生的《文章学史论》和《文章学初论》,这些都是写作学科难得的“史”“论”材料。

中国当代写作学通过几代人尤其是中年学者们几十年的不懈奋斗,到目前为止,逐步形成了比较系统、高操作性的写作学学科理论体系、写作课程体系与写作教学训练体系也已基本建成。陈果安先生

的《现代写作学引论》和马正平先生的《高等写作学教程》系列等,已经从写作学的本源,站在哲学、逻辑学的高度,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较具代表性。

上世纪9O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整个社会都在逐步变型转轨,应用写作成为这个时代大发展背景下的应景技能,也由此催生了应用写作学理论体系和训练体系。网络的出现,微博更成为了个体生活、发表主张、意见以及人际交往的新模式,网络写作、微博写作成为日常写作行为的惯常手段,这才是一场深层次的改变写作、应用写作的大变革。正因此,建立起科学化的应用写作学理论体系和训练体系机制就显得势在必行,尤为重要。

二教学实践及其效果差强人意

几十年来的大学写作教学和实践过程实际上是写作学被逐步淡出学生学科知识体系培养与训练体系的过程。教学定位上的混乱,究其原因固然有社会管理层面的问题,同时我们不可忽略的还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直接原因:理论教学与实践锻炼之间的不对称性。历来写作学的理论教学基本遵循“理论+规则+例文”基本套路,训练则沿袭“精读+模仿”并要求熟能生巧。近几十年来,经济社会的发展,催生了理论界对于写作研究的越来越重视。同样,还是社会的需要使然,学界将更多的关注焦点转向应用写作研究领域,也取得了丰硕的学术

成果(诸如著作、教材和论文等),其中不乏有创新之作。但从学科建设的视野审视,应用写作学还未能形成较为完备、科学的理论体系;应用写作教程,仍明显地停留在“知识+格式+例文”的经验和方法的归结层面上,未能建构起深刻揭示应用写作自身本质特征和内在写作规律的科学化的理论与训练体系。一项统计表明:只有30%的大学生认为能够顺利地应付日常书信往来和书面写作。这个比例是很滑稽的,足以反映出大学生文章写作能力方面问题的严重性。

其二,深层原因:课程体系设置和课改中重文学理论轻写作。一方面,由于意识形态对文学的全面渗透,使得现代文学,古代文学、文学理论等课程成为中文系的专业主干课和基础课,享有很高的学科地位,写作课则没有什么地位,沦为文学理论学科的奴婢,写作长期得不到重视,每次改革,就是压缩课时,压缩课时首当其冲的就是写作学!很多高校甚至取消了写作课,而写作课教师也似乎低人一等。另一方面,与上述问题相关联,写作学在中国一直没有学位授予权和应有的学术地位,长期以来不被学术界重视,整个写作学界的学术人才大量流失。再者,由于上述原因写作界的很多人士在具体的研究与教学实践中不得不把文学纳入到自己的范畴,这种无原则的“兼容”,造成了写作学科的致命伤,丧失了自己所独有的对象,失去了学科的特质与独立性。

其三,社会客观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在一个日益专业化的市场下,最没有专业特色的学生自然是找不到工作。市场经济的大环境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