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崧舟解读诗意语文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王崧舟是一位备受瞩目的语文教育家,他提倡“诗意语文”教育理念,通过诗词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语文的美丽,激发他们的语文学习兴趣。
他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方法,成为了众多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榜样。
本文将深入探讨王崧舟的“诗意语文”理念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意义。
我们来了解一下王崧舟的“诗意语文”理念。
王崧舟认为,语文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去感受语文的美,培养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热爱和感悟。
而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丰富的意蕴和深厚的内涵,正是培养学生语文情感的最佳载体。
他提倡在语文教学中融入诗词元素,让学生在欣赏、朗诵、吟诵诗词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了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体验到了语文的魅力和韵味。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理念在教育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通过诗词教学,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全面提升,他们更加敏感于语言的美感,对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加强。
在他的课堂上,学生常常会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诗词欣赏和朗诵,深入感悟到作者的情感和意境,从中获取到了灵感和启发。
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让他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再觉得枯燥和无趣。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理念对于学生的情感和性格培养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诗词的世界里,学生接触到了各种丰富的情感和思想,他们在品读经典诗词的过程中,不仅收获了美的享受,更增强了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情商。
他们学会了感恩、懂得爱,也懂得了如何去面对痛苦和挫折。
这些都是诗意语文教育所带来的附加价值,是传统语文教育所无法比拟的。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理念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
在诗词的课堂里,学生通过朗诵、默写,可以更好地巩固和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而在理解诗词作品的过程中,他们需要通过对古文的词句理解和推敲,来领悟其中的意蕴和内涵,这对于他们的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非常有益的。
王崧舟解读诗意语文
杭州市拱宸桥小学?王崧舟我曾在《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的自序中提及:“诗意语文不是一个名词,不是说有一个静态的、现成的诗意语文可以供我们去模仿甚至膜拜,没有,根本没有那么一个东西存在。
诗意语文只能成为一个动词,一个过程,你不可能得到她、拥有她,你只能在行进的过程中不断体验她、观照她,而在这样一个即时即是的过程中,你发现了自己灵魂深处的一些感动、一些悲悯、一些纯真、一些美好。
于是,你在成就诗意语文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诗意人生。
”“诗意语文与文本秘妙——王崧舟师徒阅读教学观摩研讨会”的策划与举办,是诗意语文的又一个行进姿态。
这其中,七节课的展示与观摩无疑是这一行进姿态中最美、最富诗意的剪影。
在林珊执教的《唯一的听众》中,我看到了自己的《二泉映月》的倒影;在才华执教的《刷子李》中,我看到了自己的《两小儿辩日》的碎片;在绍国执教的《冬阳·童年·骆驼队》中,我看到了自己的《慈母情深》的镜头;在丽玲执教的《夜莺的歌声》中,我看到了自己的《普罗米修斯》的线索;在钱锋执教的《诗经·采薇》中,我看到了自己的《长相思》的意境;在林莘执教的《游山西村》中,我看到了自己的《枫桥夜泊》的另一番天地。
是的,这些课,无疑是对诗意语文最生动、最具质感的诠释。
但是,影响的焦虑并没有让他们失去自我。
他们依然是他们,而我,也依然是我。
诗意语文绝非某个人、某个团体的专利,我们行进在各自的朝圣路上,迎来各自的生命的精彩和诗意。
一、栖身秘妙:在不朽的文字中发现诗意语文的诗意在哪里?在文本,在文本之美,在文本的秘妙中。
文本之美是诗意语文的基点和出发点。
诗意不是外加的,诗意是文本本有的、内蕴的。
语文教学指向文本秘妙,实在是诗意语文课程论和教学论的第一法则。
文本秘妙,就是“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王国维语)的言语个性、言语智慧和言语创造,就是文本的美之所在。
发现、开掘文本秘妙,无疑是在为诗意语文这潭活水正本清源。
走进诗意语文 触摸生命本色——读王崧舟《语文的生命意蕴——王崧舟诗意语文教学》
Growin丨_书香文苑垂走进诗意语文触摸生命本色—读王崧舟《语文的生命意蕴——王崧舟诗意语文教学》■杨晓惠你的人生,存在于课的每一个当下;课的每一个当下,成就了你的人生。
—王崧舟王崧舟,一直是所有语文老 师心目中的宗师。
王崧舟“诗意 语文”的影响力,我们可以从近年 来浙江高考诗意倾向的作文题窥 见一斑。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读着《语 文的生命意蕴——王崧舟诗意语 文教学》,走近王崧舟,走进他的 诗意语文教学,感受他的诗意人 生,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我的整 体感受,那就是:甚合我心。
一、品味“崧式文字”的古典魅力“崧式文字”,顾名思义,是指 王崧舟式的文字。
全书六辑,每 辑由一个标题、一段概述、六到八 篇文章组成。
无论是标题还是概 述,诗意的“崧式文字”字字珠玑,句句精彩,散发着古典文化意蕴 的缕缕芬芳。
我们一起来读“崧式文字”,体悟汉字组合的出神人化。
谈及语文的生命意蕴—“我和学生一起穿行在流泪的文字中间,用生命的手掏起一捧捧盈盈的心灵泪花。
我们营造着一种情的场、一种感动自己也感动别人的场、一种沐浴在真实的人性光辉中的场。
”谈及师者童心—“天下至文出童心。
”“我以为,诗意语文的要义,不在于读了多少诗、写了多少诗,在于擦亮孩子的诗的眼睛,在于唤醒孩子的诗的精灵。
诗在孩子们的读写之中,更在孩子们的读写之外。
”谈及经典文化的力量,他认为阅读经典是“灵魂返乡”,是寻求“文化知音”。
“经典有着巨大的种子能量。
读经典,就是要把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学生的精神土壤上,静待花开。
终有一天,受过经典熏习的孩子们都会在人生成长的某个节点上‘归来笑拈梅花嗅’的,因为,那里才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2020年新冠病毒疫情期间,有多少国人读到日本捐赠箱上所题“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时,才惊诧恍悟——我们离自己的精神家园似乎已越来越远。
而王崧舟的诗意语文,则扎根于中国古典文化的土壤,坚守着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二、解锁“崧式课堂”的诗意密码“崧式课堂”无疑是诗意的,是文化的,是尊重生命、尊重儿童的。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的诗意语文(一)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的诗意语⽂(⼀)著名特级教师王崧⾈的诗意语⽂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的诗意语⽂━━【内容摘要】本⽂介绍了著名语⽂特级教师、诗意语⽂的创⽴者——王崧⾈的诗意语⽂。
内容主要包括专业成长经验、诗意语⽂解读和经典课例欣赏三个部分。
⽬的是引领⼴⼤教师⾛进名师、学习名师、研究名师,最终超越名师、使⾃⼰⾃成为名师。
【关键词】语⽂名师;核⼼理念;经典课例;诗意语⽂。
⼀、专业成长经验⼀、专业成长经验 王崧⾈,男,1966年10⽉出⽣于浙江上虞。
现任杭州市拱宸⼩学教育集团理事长兼拱宸桥⼩学校长。
他是全国著名⼩学语⽂特级⽼师、国家级学科带头⼈、浙江省⼩语会副会长、杭州市⼩语会会长、浙江省特级教师协会理事。
先后被评为全国⼩语会先进⼯作者、全国语⽂“四结合”教改试验先进个⼈、浙江省优秀青年教师、绍兴市学科带头⼈、上虞市⼗⼤杰出青年、上虞市⼗佳优秀教师,其事迹先后被收⼊《当代中国⼈才库》、《中国专家⼈才库》。
⾃1984年参加教育⼯作以来,王崧⾈长期醉⼼于⼩语⽂教育改⾰实践和⼩学语⽂教学艺术的追求,凭着⾃⾝的不懈努⼒和坚实功底,逐步形成了⼀种灵巧⽽扎实、雅致⽽简洁的教学风格;他积极倡导“诗意语⽂”的理想和信念,主张以发展学⽣的语感素养为核⼼,从⽣命成长的⾼度来观照和深化语⽂教育改⾰,在促进学⽣语⾔和精神协同发展(即⽣命和谐发展)的同时,努⼒实现⾃我⽣命的和谐发展,让师⽣在语⽂的⼤地上诗意地栖居。
⾃1998年被评为⼩学语⽂特级教师以来,他先后应邀赴全国20个省份160多个城市开设观摩课近1000节次、讲座300多场次,有的语⽂课在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中国教育电视台《名师讲坛》栏⽬中播出,受众达20余万⼈次,并成功地举办了“王崧⾈语⽂教学艺术展⽰周”活动。
他在实践探索中逐步完善“精致、和谐、开放”的杭派语⽂教学特⾊,并探索独创“⾃读感悟━━开放引导”教学模式,在全国产⽣了⼴泛影响。
在醉⼼于⼩学语⽂课堂教学改⾰实践的同时,他还⼀直潜⼼于⼩学语⽂教育科研,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诗意语文的理想境界.doc王崧舟
诗意语文的理想境界主讲人:杭州拱宸桥小学王崧舟《论语》开篇三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如果我以孔子自居,那么各位就是孔子的三千弟子。
(笑)先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从某种程度上讲,语文跟品茶一回事,我们一同到语文中“品道”。
“朋”指什么?古人“同党为比,同道为朋”,就是大家的志趣相同,一起来探求人生之道,处世之道,跟“朋”作交流。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难道“有朋自近处来”就不乐了吗?此话怎讲,何谓远方?孔子是山东鲁国人,今曲阜。
在古代,交通很不发达,如果从齐国到鲁国行程则需一个半月时间。
所以,古人一出门就称远游。
所以称“有朋自远方来”。
“乐”,就是为自己同道之朋而来而高兴,这样的朋友不远千里而来,为之感动,来,意味着主动来,来一起探讨哲理,当然件快乐的事情。
再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们都有学习的自觉的意识,一起学,一起习,学、习指什么?“学”,小篆的写法,“学”上部两只手,中间两个叉,底下是房子,下有小孩。
何讲?古时候,狩猎需要占卜,占卜就是解决性命之学,就是预测,“凡事预则立”,后来发展为《周易》。
古人要想生存下去就得学习,学得东西就是生存之道,但后来“学”异化了,但回到“原点”对我们审视问题有好处。
“习”,一说,上面是两根羽毛,下面是鸟窝,两个“羽”,一个是小鸟、大鸟,展开的翅膀准备飞翔。
二说,上面是羽毛,下面是米粒,鸟在啄米。
我个人比较倾向第一种说法。
学要转化为技术,还得时习之,但为什么“不亦说乎”?孔子对“说”有讲究,“乐”是外在的,“说”是内在的充实,是精神上的愉悦,逐渐修炼成生存的大道。
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素质教育的源泉也在孔子的《论语》。
最后说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意思?就是不开心、生气。
君子在从事的学问,人家不知道他们,他们也不生气,这是“沉潜之学”,学习,不是为别人去学,能够沉下来,诸葛亮“淡泊而明志,宁静以致远”讲得也是这个道理。
王崧舟诗意语文
王崧舟诗意语文【原创实用版】目录一、王崧舟及其教育理念二、诗意语文的含义与特点三、王崧舟诗意语文的教学方法四、王崧舟诗意语文的实践案例五、王崧舟诗意语文的意义与影响正文一、王崧舟及其教育理念王崧舟,一位热爱教育事业的优秀教师,多年来致力于探索语文教育的创新之路。
他提出的“诗意语文”教育理念,旨在将诗歌的优美、情感的丰富、思维的灵动融入到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享受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感、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
二、诗意语文的含义与特点诗意语文,顾名思义,即是充满诗意的语文教育。
它主张以诗歌为主要载体,通过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感悟人生,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诗意语文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情感丰富:通过诗歌的欣赏与创作,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世界,使其具备良好的情感品质。
2.思维灵动: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培养其独立、创新思维能力。
3.审美高雅:引导学生欣赏优美的诗歌,提高其审美品味。
三、王崧舟诗意语文的教学方法王崧舟诗意语文的教学方法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诗歌欣赏:课堂上,王崧舟老师引导学生欣赏经典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优美,从而激发他们对诗歌的热爱。
2.诗歌朗诵:王崧舟老师鼓励学生朗诵诗歌,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3.诗歌创作:王崧舟老师启发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锻炼思维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4.情景教学:王崧舟老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诗歌的情感世界,更好地体验诗歌的魅力。
四、王崧舟诗意语文的实践案例王崧舟诗意语文的实践案例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一个典型案例:在一次课堂中,王崧舟老师选择了一首描绘春天景象的诗歌《春夜喜雨》。
首先,他引导学生欣赏诗歌,感受诗歌中的美好意境。
接着,他让学生朗诵诗歌,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然后,他启发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锻炼思维能力。
最后,他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诗歌的情感世界,更好地体验诗歌的魅力。
王崧舟诗意语文摘抄笔记
王崧舟诗意语文摘抄笔记王崧舟诗意语文摘抄笔记一、引言:王崧舟是中国现代教育家、文艺理论家、语文教育专家,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
他的作品以诗意语言、优美的表达和深刻的思考而著称,对中国的语文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
本文旨在摘抄王崧舟先生的一些代表作品,带你领略他诗意的语文世界。
二、王崧舟的诗意语文摘抄:1. 古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王崧舟在这句话中以古海喻人心,表达了宽容的重要性。
只有拥有宽容之心,才能容纳百川,才能有大气象。
2.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乾。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短暂和时光飞逝的感慨。
人生如同蚕织之丝,短暂而有限,我们应当珍惜每一刻,用心去感受并创造美好。
3. 生活本是一场旅行,而我们必须去独自领略。
王崧舟呼吁人们要勇敢面对生活,要主动去探索、领略世界。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独自踏上旅程,才能真正发现生活的美妙与意义。
4. 人生最大的快乐就是为人民做有意义的事情。
这句话表达了王崧舟对人民的依恋和对事业的热爱。
他认为,只有为人民做有意义的事情,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和满足感。
5.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语文是心灵成长的源泉。
这句话强调了阅读对于人类进步和个人素养的重要性。
语文是我们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的工具,通过语文的学习和运用,我们可以不断丰富自己的思想,提升自己的修养。
三、结论:王崧舟先生的诗意语文摘抄,以其深入人心的文化内涵和激发人们向往美好的精神力量而受到广泛关注和赞誉。
他通过文中的诗句和观点,表达了自己对于生活、人生、教育的思考与理解。
这对我们今天的语文教育和个人成长都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在接下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应当秉持王崧舟先生的理念,不断探索、独自领略,为人民做有意义的事情,以书籍和语文为阶梯,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个人修养。
通过这样的努力,我们必将在人生的旅途中收获更多的快乐和成长。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
王崧舟是一位现代语文教育专家,他以其独特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而闻名。
他的《诗意语文》一书以诗意的方式来探索语文教育的本质,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反思。
《诗意语文》一书分为十二个章节,每个章节都以一个名句作为引子,通过对这句诗句的解读和启示,阐述了诗意语文的核心思想。
王崧舟认为,语文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艺术欣赏能力。
在《诗意语文》中,王崧舟提出了“感受诗”的教学理念。
他认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感受诗的美来培养他们的情感和想象力。
通过对诗歌的朗诵、赏析和创作,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
《诗意语文》还强调了语文教育的整体性。
王崧舟认为,语文学习不仅仅是学习文字和语法的知识,还应该涉及到文化、历史、哲学等方面的内容。
他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引入诗词、散文等文学作品,让学生从中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诗意语文》还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王崧舟认为,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
他鼓励学生通过朗诵、写作和讨论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诗意语文》一书不仅是一本面向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指导性读物,也是一本以诗意的方式来探索语文教育的哲学著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语文教育的内涵和价值。
王崧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启示和借鉴,让我们更好地开展语文教育工作,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
王崧舟诗意语文
王崧舟诗意语文摘要:一、王崧舟简介1.王崧舟个人背景2.王崧舟在语文教育领域的成就二、诗意语文的内涵1.诗意语文的定义2.诗意语文的核心理念三、王崧舟诗意语文的教育实践1.以诗歌教学为例2.引导学生体验诗歌魅力3.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四、王崧舟诗意语文的教育成果1.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2.社会对诗意语文的认可五、王崧舟诗意语文的意义1.对传统语文教育的突破2.对现代教育的启示正文:王崧舟,一位在语文教育领域有着卓越成就的教育家。
他独创了一种名为“诗意语文”的教育方法,为学生们开启了一个充满诗意的文学世界。
诗意语文,并非字面上的理解,而是王崧舟老师对语文教育内涵的一种深化。
他认为,语文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因此,他倡导在教学中融入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让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感受到文学的魅力,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在王崧舟老师的教育实践中,他常常以诗歌教学为例,引导学生体验诗歌的魅力。
他运用独特的教育方法,让学生在品味诗句、探讨意境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领悟到诗歌的美。
同时,他还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属于自己的诗歌,从而激发他们对文学的热爱。
经过王崧舟老师的教育,许多学生的文学素养得到了显著提升,他们在阅读、写作和表达方面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这也使得王崧舟诗意语文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了语文教育领域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
王崧舟诗意语文的意义不仅在于其教育成果,更在于它对传统语文教育的突破和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它告诉我们,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点燃灵魂的火炬。
王崧舟——精选推荐
王崧⾈⼀、关于“诗意语⽂” “诗意”本⾝是⼀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模糊概念。
从哲学的视⾓看,诗意乃是⼀种精神和⼼灵的⾃由;从认识论的视⾓看,诗意则是某种直觉和顿悟,是对⼈⽣和宇宙的当下了悟;从存在论的视⾓看,诗意指涉⼀种有意味的感性形式的存在;从美学的视⾓看,诗意是⼈类情感的⼀种表现与升华;从伦理学的视⾓看,诗意就是善良、仁爱与悲悯;从⼼理学的视⾓看,诗意则常常意味着丰富的想象和创造;从社会学的视⾓看,诗意是⼀种内在的幸福感;从⽂学表现的视⾓看,诗意总是呈现为某种含蓄、凝练、蒙胧的境界。
“诗意语⽂”不是流派,是对语⽂教育理想境界的⼀种追寻,是对语⽂教育本⾊和本真的⼀种深刻⾃觉和回归。
追寻理想和回归本⾊其实是⼀回事,是对存在本⾝所作的不同⾓度的观照和表达。
⼀切优秀的语⽂教学,必定是诗意的语⽂;⼀切风格鲜明的语⽂教学,⽆论素朴还是绚烂,⽆论激情澎湃还是理趣盎然,⽆论散发着平民⽓息还是充满了贵族⽓质,在它们之上,必有皎皎如明⽉、灿烂似星⾠的诗意流布其间、充盈内外。
“诗意语⽂”不是⼀个名词,没有⼀个静态的、现成的诗意语⽂可以供我们去模仿甚⾄膜拜。
诗意语⽂只能成为⼀个动词,⼀个过程,你不可能得到她、拥有她,你只能在⾏进的过程中不断体验她、观照她。
⽽在这样⼀个即时即是的过程中,你将发现⾃⼰灵魂深处的⼀些感动、⼀些悲悯、⼀些纯真、⼀些美好。
⼆、关于“⽂本秘妙” (⼀)什么是⽂本秘妙 1、阅读活动⾸要的和根本的就是要引导学⽣感悟、把握、领会优秀读物的“秘妙”。
从审美的⾓度,我们把这“秘妙”称之为“美”。
2、“⽂本秘妙”,就是王国维所指出的“字字为我⼼中所欲⾔,⽽⼜⾮我之所能⾃⾔”的语⽂现象。
简单地说,就是“⼈⼈⼼中有、个个笔下⽆”的⽂字创意。
即(这不正是我所想说的,但我写不出来) 3、或表现为某种精准、妥帖的语⾔形式,或表现为动⼈的情感、独特的思想、深刻的哲理、精深的⽂化,或表现为语⾔形式和内容的⾼度融合。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
王崧舟是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他提出“诗意语文”教育理念,一直深受广大教育工
作者和家长的推崇。
他认为语文是一门“诗意”的学科,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语感和表达能力。
下面是王崧舟的“诗意语文”:
一、语文教育应该以情感为重,而非知识为主。
通过情感的净化和提升,无形中就提
高了语文学习和使用的质量。
二、学生应该注重语言的感受,而非语言的掌握。
只有真正的感受到语言所传递的含
义和情感,才能更准确、更生动地使用语言。
三、诗意语文要求学生通过阅读、鉴赏古今中外的诗歌和文学名著,来陶冶情操,丰
富内涵。
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才会自然而然地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品位。
四、教师应该是带领学生走向文学殿堂的人,而不是纯粹的知识传授者和分数发放者。
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文学作品,而非仅仅进行知识灌输。
五、语文教育要重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审美情感、语感和表达能力。
只有在真正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天赋、引导学生发现美的世界中,才会使他们在未来的成长
中更加灵动和有智慧。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提倡语文教育要以情感为主导,通过文学作品的欣赏和表达,
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提升,使语文教育真正成为一门诗意的艺术。
理解王崧舟《诗意语文》的感受
理解王崧舟《诗意语文》的感受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是一本具有独特魅力和深刻思考的作品。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诗意语文的理解和感受有了不少收获。
首先,王崧舟在书中强调了诗意和语文之间的密切联系。
他认为,语文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艺术。
在日常的交流中,我
们应该注重言辞的选择和表达的艺术性,使语言更加富有诗意。
这
样的观点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语言运用方式,激发了我对语文的
热爱和创造力。
其次,王崧舟在书中呼吁人们要关注诗意语文对人的成长和修
养的重要性。
他强调,诗意语文能够培养人的情感和审美意识,丰
富人的内心世界。
通过欣赏诗歌、阅读优秀文学作品,我们可以培
养自己的感受力和理解力,提高对美的敏感度。
这样的观点深深触
动了我,让我更加重视文字背后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
此外,王崧舟在《诗意语文》中也提到了诗与教育的关系。
他
认为,诗意语文应该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它能够激发学生
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这一观点引
发了我对教育领域的思考,让我认识到诗意语文教育的重要性,也激励我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加关注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发展。
总之,王崧舟的《诗意语文》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语文的书籍,更是一本关于生活、情感和美的书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语文的理解和感受得到了丰富和拓展。
我相信,只有将诗意融入语文之中,我们才能真正领悟语文的美妙和深刻。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王崧舟是中国著名的语文教育家、文学家和评论家,他的代表作《诗意语文》被誉为现代汉语教育的经典之作。
在这本书中,王崧舟强调了诗意对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语文教学的思考和建议。
下面是对《诗意语文》的一些简介和感悟。
《诗意语文》的核心思想是:语文教育应该注重“诗意”,即文学的精神内涵和审美价值。
王崧舟认为,只有通过体验、感受和欣赏文学,才能深化学生的语文修养,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并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思维力。
他认为,教育就是引导学生产生好奇心和兴趣,鼓励学生去探究和发现事物的本质和真谛。
王崧舟提出了“读诗为体,作文为用”和“不能把诗作为教材,但可以用诗为材料”这两个重要观点。
他强调,通过阅读诗歌,学生可以从词汇、句式、语法结构等方面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和情感力量,进而提高他们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同时,他也指出,把诗作为教材并不现实,因为诗歌一般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知识点,其主要作用是情感上的启迪和心灵上的触动。
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把诗歌作为材料,配合其他课文和活动,让学生能够较为全面地感受到文学的价值和作用。
此外,王崧舟还重视对语言的审美教育,并提出了“多样性、秩序性、适度性、和谐性”四个标准。
他认为,语言的美学是多元化的,既包括词汇、语法、句式的多样性,也包括音韵、节奏、韵律的多样性。
同时,语言美学也需要遵循一定的秩序性,即语言的结构有一定的规律和有序性。
在语言美学的表达上,适度性也很重要,不能过分浮夸或夸张,也不能过于平淡无奇。
最后,语言美学需要体现和谐性,即语言的表达需要具有一定的平衡、统一和和谐。
总的来说,王崧舟的《诗意语文》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语文教育著作,他对于语文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具有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见解,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
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秘诀之一:底蕴是书堆起来的“明月一帘无心照,诗书半斋随意读。
”这是王崧舟老师书房里的一副对联,也是他博览群书的真实写照。
除了广泛阅读,王崧舟老师还特别重视对文本的深读。
在《精神三变,我的备课叙事研究》一讲中,王老师讲述了他细读《长相思》的过程。
仅仅36字的古诗,王老师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进行研究。
他搜寻别人评鉴《长相思》的各种文字,积攒一万多字;研读了词作者纳兰性德的生平文字及其50多首词作;然后又撷其精华,写出了自己的感悟和发现,经历了尼采所说的“骆驼——狮子——婴儿”的精神三变。
也正是因此,才使这堂精彩的古诗教学横空出世。
秘诀之二:做离上帝最近的人西方有一句谚语:“什么离上帝最近,”——“行动着的人。
”王崧舟老师就是一个不断行动着的人。
王老师将自己的从教经历划分成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崭露头角。
19岁成为绍兴市教坛新秀,20岁成了上虞市实验小学的教导主任,23岁成了上虞市百官小学的副校长。
少年得志,平步青云。
第二个阶段,孤独沉潜。
没有任何公开课,没有任何荣誉,但是却大量读书,大量听课,每年累计不少于200节,而且有记录有反思。
第三个阶段,一鸣惊人。
以个人的名义举办了“王崧舟语文教学艺术展示周”活动,成为浙江省最年轻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
第四个阶段,开创流派。
跑遍全国二十多个省区,一百多个城市,开过500多堂观摩课,120多场讲座,扯起了“诗意语文”这面大旗。
从上述四个阶段,我们可以看出,王老师就是离上帝最近的人。
这也使我想起了一句话:“机会面前人人平等,但机会往往只留给有准备的人。
”秘诀之三:做一个有智慧的老师王崧舟老师曾经这样说:“高超的教育智慧支撑起语文教师的灵性。
”王老师就是一位具有大智慧的老师。
在书中,我看到这样一则案例:《草船借箭》是一篇传统的老课文,很多老师都是抓住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来解读文本。
而王崧舟老师却慧眼独具,发现文中有十一个“诸葛亮说”,但只有一处的是“诸葛亮笑着说”。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王崧舟,生于江苏苏州,是一位备受瞩目的诗人、作家和散文家。
他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学功底,还有独特的诗意语文创作风格,深受读者喜爱。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深刻的情感和思想内涵,还有着独特的意境和表现手法,被誉为“诗意语文”的代表人物之一。
“诗意语文”是王崧舟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认为文学作品就像一首诗,需要有诗意的表达和语言的凝练,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感受。
对于王崧舟而言,创作诗意语文是一种态度和理念,是对文学艺术的追求和探索。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作品多以家乡苏州和江南文化为题材,他深情地描绘了江南水乡的风光和人文风情,以及自己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
他的作品情感真挚,语言优美,给人一种清新脱俗、婉约动人的感觉,展现出了浓厚的诗意色彩。
在王崧舟的笔下,江南的小桥流水、古镇民居、山水田园都成为了诗意的符号,他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情感,表现了江南独特的韵味和魅力。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展现了一种淳朴、宁静而又富有诗意的生活情趣。
除了以江南文化为主题之外,王崧舟的诗意语文作品还涉及到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包括对自然界的感悟、对人生的思考、对爱情的追求,以及对人性的探索等。
他用充满诗意的语言,表达出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让读者在阅读他的作品时,仿佛沉浸在一幅幅绚丽多彩、令人心驰神往的画卷之中。
在诗歌创作方面,王崧舟的作品大多轻盈明快,细腻婉约,充满了对自然界和人生的感悟。
他的诗歌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慰藉。
他用独特的诗意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怀和对美好的向往,让人仿佛置身于一片清新脱俗、情感绵绵的诗意海洋中。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作品以其独特的情感和精湛的语言,表达出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展现了一种清新脱俗、令人陶醉的诗意风采。
他的作品不仅丰富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内涵,还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心灵抚慰和情感滋润,成为了当代文学中一颗耀眼的明星。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
《诗意语文》是王崧舟先生的一部散文集,共分为九篇,在这九篇散文中,王崧舟先生将自己多年来对语文的思考整合成了一种理论,称之为“诗意语文”,并且运用这种理论来阐述语文的优雅和美丽。
在《诗意语文》中,王崧舟先生提到,语文的美丽不仅表现在文字上,更显现在人的情感里。
他认为,诗歌是语文中的精品,能够深刻地表达人的情感和思考,体现了语文的优雅和内涵。
因此,王崧舟先生提倡在学习语文过程中注重情感和思想的培养,发掘语文的表达和体现情感的能力。
王崧舟先生强调,语文是一种在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工具,不仅是表达思想的媒介,也是表达情感的载体。
因此,爱好语文需要让自己的内心深入地融入到其中,用心去体味语言的美感,才能真正理解和领悟语文之美。
同时,王崧舟先生还提到,在学习语文中,应该注重感性的理解,而不是单纯的机械记忆。
他强调,语文的学习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有效果,只有通过感性的理解,才能真正地领悟语文中的美和意蕴。
在《诗意语文》中,王崧舟先生还阐述了语文和文化的关系和影响。
他认为,语文之美的精髓不仅来自于文字和句子的优美,更来自于文化的底蕴和深度。
因此,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也要注重文化的学习和掌握。
总之,《诗意语文》是一个关于语文美学的理论体系,王崧舟先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以及对大量文学作品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很有启示性的观点,对于我们提高语文素养,提升语文修养都有一定的帮助。
深度解读 追寻诗意的语文课堂
57学子 2017.05语文教学深度解读 追寻诗意的语文课堂朱丽萍诗意语文是王崧舟教师提出的教学理论。
诗意语文强调汉语的诗性,主张“以象见意”,在指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的时候更重视进行审美解读,在教学方式的设置上更关注学生的游戏天性,强调通过多元对话陶冶学生的情操。
为了让小学生爱上语文学习,并从中感受到汉语的诗性之美,教师要构筑诗意语文课堂,促使学生深入解读文本,提高审美能力。
一、捕捉细节 挖掘文本内涵王崧舟教师提出诗意语文课堂讲究诗意的话语形式,要求在教学中促使学生感受到具有情感意义的话语。
这些话语往往通过陌生化处理,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和情感意义。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挖掘文本中的细节,感受其中的情感,品味其文本内涵。
学习《三打白骨精》的时候可以摘取文中的某些片段让学生品读,通过细节描写探索人物内心情感,挖掘文本的内涵。
如分析文章第二节,“白骨精不胜欢喜”到“说是特地来请他们用斋的”,这一段细节描写刻画了白骨精的语言、心理、动作等,通过分析这段细节描写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白骨精的性格。
学生在分析后认为白骨精在得知唐僧到来后欢喜不已,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语,表现了白骨精的贪婪、喜不自胜,暴露出其本性;而后当她看见唐僧身边有人保护的时候便变成了美丽的村姑,并拿了一罐斋饭,这表示白骨精十分狡猾,想要用斋饭欺骗唐僧师徒。
对比白骨精,可以让学生阅读和孙悟空有关的细节,文章第三节的“正在这时”到“举起金箍棒当头就打”,通过这段动作描写可以看到孙悟空的勇敢、果断和对唐僧的忠诚,孙悟空从远处回来,还没有休息一下就关心唐僧身边的陌生人,这表示他忠诚,在认出村姑是白骨精假扮后,毫不犹豫地攻击对方,则表示他的勇敢和果断。
在对比这两处细节后能看出作者用白骨精和孙悟空进行对比,展现了两人的性格。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能够体现文本内涵的细节片段,组织学生进行深入阅读,感受语言的生命温度,入情入境地品读,感受沉浸在文本内部的生命律动。
二、整体阅读 把握精神脉络诗意语文课堂讲究的是读者和文本、作者之间的精神契合,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整体阅读文本,对文本进行生命化理解。
王崧舟——“诗意语文”
的 。可 以 看 出 “ 个 体 的 认 知 活 动 更 多 表 现 在 对 认 知 操 作 的
王崧舟 对 于什 么 是诗 意语 文 的认 识 一直 处 在不 断 的 本 身 的优 化 和 对 认 知 的 创 造 性 发 挥 上 ,体 现 出 认 知 活 动 的
研 究 探 索 之 中 ,他 认 为 诗 意 语 文 不 是 一 个 名 词 ,而 是 一 个 高 级 水 平 的加 工 ”。
动 词,一个过程 ,你 只有在行进 的过程 中才 能不断地体验
第二, “ 造境 ”, “ 在 举 象 的 基 础 上 , 进 一 步 将 语
她 、 关 照 她 。在 这 段 体 验 的过 程 中 你 发 现 了 自 己灵 魂 深 处 言 文字还原成特定 的情境 、意境 、心境 ”。王崧舟认 为, 的 一 些 感 动 、一 些 悲 悯 、一 些 纯 真 、一 些 美 好 。虽 然 王 菘 诗 意 的 语 文 充 满 单 调 的 、平 面 的 这 些 所 举 的 象 是 远 远 不 够
情 趣 , 逐 步 形 成 良 好 的 个 性 和 健 全 的 人 格 。 ” 语 文 教 助 车 夫 这 个 片 段 中教 “ 饱 经 风 霜 ”这 个 词 所 采 用 的 不 同方
育 在培 养学 生 正确 的审 美价 值观 方 面功 不可 没 。针 对语 法 。第 一位 教 师 ,就 只 是 让 学 生 查 字 典 ,然 后 记 住 这 个 词 文 教育 “ 充 满 劳绩 ”这 一现 象 ,王 崧舟 不希 望 自己的语 语 的意 思 , 这 是 认 知 的 初 级 阶 段 。 “ 认 知 活 动 的 初 级 阶 段
王 崧 舟
“ 诗意语文”
0魏 姗 姗
王菘舟的诗意语文
王菘舟的诗意语文第一、整体认知:儒雅语文是王崧舟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近来,在王崧舟先生的文章中“诗意”二字出现的频率很高。
由此可见,教育在线小学教育论坛里“诗意语文”作为“王崧舟教学艺术一品堂”的总标题,有它的道理的。
这也很容易让人想到,王崧舟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也许就是诗意语文,但我总是喜欢思考支持着这一现象的深层背景是什么?第一次读《沉醉后的感悟》,思维就与标题共舞。
在中国历史上,醉尽管有很多误事误人的故事,但也有因醉把本人的思维与某种能力发挥到极致的典范,如王羲之醉书《兰亭集序》、杨贵妃醉酒、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等等等等,相信《沉醉后的感悟》属于后者,它凝聚了王崧舟先生二十年语文教育生涯的智慧火花。
我一直以为对王崧舟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的总结、提炼,应像袁世微之先生等方家总结斯霞老师、李吉林老师的教育经验一样进行。
但在如今物欲横行的年代里,能无私扶植一个后起之秀的机遇实在可遇而不可求。
因此,本人勉力为之,一则可供王崧舟诸门人弟子增删填补,二则可为有心总结王崧舟语文教育思想的专家学者提供一个粗糙的蓝本,三则与后来者共勉共成长。
在一品堂里,我有幸看到了观自在、老实人等人对诗意语文的精彩论述。
此前,也浏览过江苏高万祥先生的《语文是诗意的》长篇论述,使我对诗意语文有了更深的了解。
很多人对语文的理解,或者具体一点对诗意语文的理解,大多局限于课堂或课程内容向课堂外、局核外、向社会延伸,说到底是一种以教材为中心,并作些必要的补充,再加上富有诗意的语言文字权释的逻辑模式,基本上还是囿于教材。
在这里,我个人认为诗意的东西不免脱俗,它终究不属于大众,除非把诗意的原有概念及其范畴泛化。
那就是不是取名诗意语文,都无所谓了。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我认为王崧舟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不应该仅是诗意语文。
如果仅如此,那就没有必要剖析,否则就会超越“剖析而不伤害”的底线了。
11月3日,与浙江省新昌县教育局长徐禄新先生聊教师的职业境界时,他说:“以学生学习状态分,教师有三种职业境界:第一种境界是学会知识,即教师把课程教材的要求传授给学生,并努力让学生掌握并达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杭州市拱宸桥小学王崧舟我曾在《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的自序中提及:“诗意语文不是一个名词,不是说有一个静态的、现成的诗意语文可以供我们去模仿甚至膜拜,没有,根本没有那么一个东西存在。
诗意语文只能成为一个动词,一个过程,你不可能得到她、拥有她,你只能在行进的过程中不断体验她、观照她,而在这样一个即时即是的过程中,你发现了自己灵魂深处的一些感动、一些悲悯、一些纯真、一些美好。
于是,你在成就诗意语文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诗意人生。
”“诗意语文与文本秘妙——王崧舟师徒阅读教学观摩研讨会”的策划与举办,是诗意语文的又一个行进姿态。
这其中,七节课的展示与观摩无疑是这一行进姿态中最美、最富诗意的剪影。
在林珊执教的《唯一的听众》中,我看到了自己的《二泉映月》的倒影;在才华执教的《刷子李》中,我看到了自己的《两小儿辩日》的碎片;在绍国执教的《冬阳·童年·骆驼队》中,我看到了自己的《慈母情深》的镜头;在丽玲执教的《夜莺的歌声》中,我看到了自己的《普罗米修斯》的线索;在钱锋执教的《诗经·采薇》中,我看到了自己的《长相思》的意境;在林莘执教的《游山西村》中,我看到了自己的《枫桥夜泊》的另一番天地。
是的,这些课,无疑是对诗意语文最生动、最具质感的诠释。
但是,影响的焦虑并没有让他们失去自我。
他们依然是他们,而我,也依然是我。
诗意语文绝非某个人、某个团体的专利,我们行进在各自的朝圣路上,迎来各自的生命的精彩和诗意。
一、栖身秘妙:在不朽的文字中发现诗意语文的诗意在哪里?在文本,在文本之美,在文本的秘妙中。
文本之美是诗意语文的基点和出发点。
诗意不是外加的,诗意是文本本有的、内蕴的。
语文教学指向文本秘妙,实在是诗意语文课程论和教学论的第一法则。
文本秘妙,就是“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王国维语)的言语个性、言语智慧和言语创造,就是文本的美之所在。
发现、开掘文本秘妙,无疑是在为诗意语文这潭活水正本清源。
七节观摩课,在文本秘妙的确立和处理上,是高度自觉、一以贯之的。
文本秘妙,在精致的构思技巧上。
《与象共舞》一课,紧扣课题逐一展开。
教学指向的是文本的“双关”写法,其实,双关在这里更多是作者的一种创作思路。
就全文的构思看,与象共舞既有“和大象一起跳舞”的表层意思,更有“和大象和谐相处、亲密无间”的深层意蕴,而且,这深层意蕴才是文本的主旨所在。
所以,作者真正着墨“和大象一起跳舞”的文字比例并不大,相反,在近五分之四的篇幅中所写的内容均与大象跳舞无关。
但是,在领悟了“与象共舞”的深层意蕴后,我们不得不为作者精致、精巧的构思而拍案叫绝。
原来,文本的一字一句无不在写“与象共舞”,那种人象合一的天地奇观、天作之合。
双关构思,正是文本最深刻的诗意所在。
文本秘妙,在不朽的精神母题上。
《诗经·采薇》一课,抓住“杨柳依依”这一经典意象,一唱三叹、层层递升,力图进入我们民族性格中最凄美、最柔软、最精微的精神寄托。
显然,《采薇》一诗,“杨柳依依”这一意象的创造、传承、并最终化为“送别”这一精神母题,无疑是其最大的文本秘妙。
是的,自《采薇》始,这“杨柳依依”的动态意象以及意象所蕴涵的那种送别的忧伤和盼归的期待,成了我们民族一代又一代约定俗成的心理记忆和诗性寄托。
文本秘妙,在深邃的哲理境界上。
《游山西村》一课,毫无悬念却别出心裁的演绎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哲思意蕴和人生境界。
说毫无悬念,是因为这两句诗的象征性哲理早已家喻户晓,因此,将文本秘妙锁定于此,是意料之中的事。
说别出心裁,是对哲理意蕴的感悟过程,这种感悟是充满诗性的,在置身意境中感悟、在知人论世中感悟、在联系类比中感悟、在切记体察中感悟,诗意融化了高深、坚硬的哲理。
文本秘妙,在出乎意料的章法上。
《刷子李》一课,经过二度设计、二度演绎后,学习目标的指向变得非常明晰了。
舍弃了“侧面烘托”,舍弃了“细节描写”,全课紧紧围绕“一波三折”的叙事技巧,抓住“果然、轰然、悠然、居然、竟然、忽然、恍然”等表现心理变化轨迹的词语线索,巧妙而自然地揭示了“一波三折讲故事,文似看山不喜平”这一文本的核心秘妙。
文本秘妙,在细致入微的线索上。
《唯一的听众》一课,在充分感受到“不教而教”的教育智慧的同时,也集中挖掘了“我”的心理变化过程这一言语表达秘妙。
纵观全文,“我”的心理变化成为一条贯穿始终的线索:“十分沮丧”——“充满神圣感”——“又沮丧起来”——充满歉意——“羞愧起来,同时有了几分兴奋”——“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这样一个心理变化过程,写得曲曲折折、委婉细腻,不难发现,“我”的心理变化主要是受到老人的默默鼓励与呵护,以致后来,“在各种文艺晚会上,我有机会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曲。
那时,我总是不由得想起那位‘耳聋’的老人,那清晨里我唯一的听众……”唯一的听众成了“我”终身的老师、心灵的导师。
文本秘妙,在鲜明的语言节奏上。
《冬阳·童年·骆驼队》一课,通篇洋溢着的是一种“慢”的节奏、“慢”的情调、“慢”的话语风格和生命回忆。
于是,“慢”成了文本的一大秘妙。
这“慢”,既是一种降低速度的缓慢,也是一种放宽心理的舒慢,更是一种细细回味的闲慢。
表现在话语节奏上,就有了“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的复沓句式和“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的回环语势。
文本秘妙,在匠心独具的表达手法上。
《夜莺的歌声》一课,环境描写是其重要的文本秘妙,我们在这里能发现并确认着环境描写的种种作用和意义。
譬如,“大道两旁”的描写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和背景,增加真实性;譬如,“树林深处”的描写渲染着紧张、危险的故事气氛,引人入胜;譬如,“林中空地”的描写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期待高潮;譬如,“围墙旁边”的描写反映了人物的性格和品质,余音绕梁。
这些,不正是文本诗意之所在吗?二、营造气场:诗意的濡染与教化如果说文本秘妙是诗意语文的基点和出发点,那么,教师的诗意教学则是诗意语文的关键和互通点。
教师的诗意教学,前联文本、后接学生,是疏通、沟通和贯通文本诗意和学生诗意的桥梁和纽带。
诗意教学的策略和路径应该是多维的、立体的,往往因人而异、因文而异、因课而异、因生而异,但在表面不一致的背后,则是某种更内在、更本质的同构一致。
这里,诗意语文课堂上的“气场”则是一种本质的同构。
没有气场的课,不是诗意语文的课。
课堂气场是一种无形的存在,但却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有气场的课,有教学魅力,有精神吸引力,有浓浓的氛围和情调,它是一堂课的精神风貌和气质的集中诠释和高度表达,它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影响是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的濡染。
不知不觉地投入、悄无声息地习得、自然而然地感染、深入骨髓地浸润,这一切,正是课堂气场对学生生命气场的诗意教化。
营造气场,就是要准确把握一堂课的情感基调。
作为文本的《唯一的听众》,它的情感基调是温馨、平静的;作为课的《唯一的听众》,它的情感基调一样也是温馨、平静的。
整堂课没有大喜大悲、大起大落的情感张力,有的只是如坐春风、如沐春雨般的温婉和淡定,林珊的教学语言如拉家常般的自然平和,典型语段的朗读从从容容、不徐不疾,对老教授的形象气质也紧扣文中三次出现的“平静”二字,于“平静”中学生慢慢体悟“不教而教、大教立心”的智慧和境界。
正是和谐统一的情感氛围,营造出一种柔美、感人的气场。
营造气场,就是要艺术构建一堂课的教学节奏。
课堂节奏是一种合于规律的变化,起承转合是一种节奏,前后对比是一种节奏,螺旋递进是一种节奏。
有节奏就有气场,有气场就有诗意。
《诗经·采薇》一课,所呈现的是一种回环复沓、盘旋而上的课堂节奏。
课的第一乐章是对“杨柳依依”、“雨雪霏霏”的直观凝视,感受到的是一种优美的意境;第二乐章引入诗的后半部分及历史背景,由“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中感受到诗的凄美意境,节奏为之一变,境界为之一升;第三乐章以“杨柳”为线索,拈出一长串含有“折柳”意象的古典诗词,于送别的忧伤中感受盼归的守望之情,课堂节奏再次一变,进入一种醇美的境界。
营造气场,就是要高度整合一堂课的多种元素。
课堂元素,包括文本、语言、媒体、环境、手段等。
每一种元素,既有认知的功能、又有启示的作用、还有审美的价值。
诗意语文对课堂元素的关注,不仅指向认知的、启示的,尤为重视审美的。
对于各种课堂元素的选择和使用,都力求在审美这一维度上得到整合。
《冬阳·童年·骆驼队》在音乐这一媒体元素的使用上,可谓苦心孤诣、水乳交融。
无论是在《禅诗》的背景音乐下悠然朗读“学咀嚼”的语段,还是在《风之语》的背景音乐下怡然想象驼铃声的弦外之音,都让人心旌摇曳、心驰神往。
三、抵达心灵:滋养学生的诗意生命文本诗意和教师诗意最终必须落实到学生的诗意上来,学生的诗意无疑是诗意语文的归宿和落脚点。
在这里,学生的诗意包含着过程和结果两个方面,从过程的角度看,学生的诗意就是“诗意的学习”,诗意的学习不同于简单的理性的学习、知识的学习,它是体验的学习、直觉的学习、顿悟的学习、审美的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更切近语文学习的本真和规律。
从结果的角度看,学生的诗意就是“诗意生命”,通过诗意的学习,最终成就和成全学生的诗意生命。
诗意生命是一种言语生命,是一种美善相谐、至诚至真的生命,成就学生的诗意生命乃是语文教育的最高境界。
抵达心灵,就是以美的语言抒写诗意生命。
诗意语言是诗意生命的外化和某种确证,反之,诗意生命需要通过诗意语言来加以内化和成全。
《与象共舞》一文是赵丽宏先生诗意生命的某种显化,借由《与象共舞》一文,学生和赵丽宏的诗意生命进行着情与情的交融、心与心的沟通,其中“舞蹈的大象没有一点笨重的感觉”的话语节奏、“与象共舞”在各种新语境中的简约类化,更是浓浓诗意生命抒写的典范的美的语言。
学生在品读、咀嚼和迁移这些美的语言的同时,也在相当程度上广化、美化、深化、敏化着自己的诗意生命。
抵达心灵,就是以美的形象塑造诗意生命。
《刷子李》一文中的主人公“刷子李”,谁能否认他是一位充满人生诗意的奇人呢?他的人生,与其说是功利的,毋宁说是审美的。
他干的是俗而又俗的粉刷匠,但是,他干活的规矩奇得美妙、干活的打扮奇得美妙、干活的动作奇得美妙、干活的质量奇得美妙,特别是其中蕴含的人生智慧、职业境界,更是一种审美的表现。
当这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进入学生的审美视野时,这种进入,不正是一个诗意生命对另一个诗意生命的召唤和澄明吗?抵达心灵,就是以美的情感陶冶诗意生命。
战争是残酷和残忍的,但战争也在另一种意义上洗涤和洗礼着人性,《夜莺的歌声》借由主人公“夜莺”的形象塑造,表达了对不屈的意志、镇定的品质和过人的机智等美好人性的赞美。
直面惨淡的战争,“夜莺”们无畏无惧、智勇双全,在战争的废墟和瓦砾中绽放的依然是璀璨的生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