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一节课时(2)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课件 第1章 第1节 第2课时 纬线和纬度 经线和经度 利用经纬网定位
西 分界线 东
西
点 拨:
地球表面任一地点的经纬度位置,就 是表示某经线和纬线的交点,所以在书写 时,后面的字母必须明确标记。
例:北京的经纬度(40°N,116°E)。
0°经线、180°经线、0°纬线除外
经纬网定位技巧:
以方格状经纬网图为例说明经纬度的判定技巧:
A.先定方向 一般定向法:面对地图 上北下南 左西右东
人教版 七年级 地理(上)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第2课时 纬线和纬度 经线和经度 利用经纬网定位
导入新课
上节课学习了地球
地轴
仪,知道了地球仪
的五要素。这节课, 纬线
我们具体认识一下
地球仪上的这些点
和线。
南极
北极 经线
探究新知 (一) 纬线和经线、纬度和经度
什么是经线? 什么是纬线? 什么是经度? 什么是纬度?
B.判断经线和纬线 根据经线和纬线的概念得知:经线指示南北,纬线 指示东西,这样我们就可以判断出哪是经线、哪是纬线, 哪是经度和纬度。
经度若数值向东越来越大,则是东经; 若数值向西越来越大,则是西经。 纬度若数值向北越来越大,则是北纬; 若数值向南越来越大,则是南纬。
C.东西半球的判定方法
①说明判定方向:
纬
45°S
S
60°S
75°S 90°S
(2)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60°—90°为高纬度地区 30°—60°为中纬度地区
全球0°—30°为低纬度地区
30°—60°为中纬度地区 60°—90°为高纬度地区
(3)重要的纬线及纬度
北极圈
北回归线 赤道
南回归线
南极圈
90°N 90°S
【精品课件】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课时2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利用经纬网定位
知识点3 利用经纬网定位
9. 下列关于图中a、b、c、d四点间的经纬线实际长度的判断,正确的是 ( ) A.ab<cd B.ab>cd C.ac<bd D.ac>bd
答案
跨纬度数相同的各条经线,长度相同,故ac与bd段经线长度相等;跨经度数相同的各条 纬线,长度不一定相同,纬度越高,纬线长度越短, 故实际长度cd>ab。
2. 下列关于纬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从赤道向两极纬度逐渐减小 B.纬度范围是0°—180° C.40°N位于中纬度地区 D.北纬、南纬分别用“W”“E”表示
答案
从赤道向两极纬度逐渐增大;纬度范围是0°—90°;30°—60°为中纬度地区;北纬、 南纬分别用“N”“S”表示。 故选C。
知识点1 纬线和纬度
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经度逐渐增大;经度范围是0°—180°;东经、西经分别用 “E”“W”表示。故选C。
6. 下列示意图正确的是 (
知识点2 经线和经度
)
答案
20°W以西、160°E以东为西半球;20°W以东、160°E以西为东半球。C项正确。
知识点3 利用经纬网定位
7. [2021德州期中]下列关于我国首都北京位置(40°N,116°E)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 B.位于东半球、高纬度地区 C.位于西半球、中纬度地区 D.位于南半球、高纬度地区
7. 新考法[2022永州期末]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小林与小红分别位于A点和B点,其经纬度分别是A( , )、
B( , )。
(2)图中小林与小红的说法,哪一个可信?为什么?
(3)小林大致在小红的
方向。
(4)小林与小红若以相同速度和相反方向沿所在的纬线环绕地球行走,他们能否相遇?
第一章第一节 第2课时 核外电子排布 原子结构与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 课件
3.钠、钾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比较 (1)分析预测 钠原子与钾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或都是1),钾原子电子层数比钠多, 钾原子最外层电子离核远,更容易失去最外层电子,钾元素的金属性比 钠强,单质钾与水(或酸)反应比钠更剧烈。
(2)实验探究
①实验现象 相同点:金属浮在水面上;金属熔成闪亮的小球;小球四处游动;发出 嘶嘶的响声;反应后的溶液呈红色。 不同点:钾与水的反应有轻微爆炸声并着火燃烧。 ②化学方程式: _2_N_a_+__2_H_2_O__=_=_=_2_N_a_O__H_+__H_2_↑__;_2_K_+__2_H_2_O_=_=__=_2_K_O__H_+__H_2_↑__。 (3)结论:钾与水反应比钠与水反应剧烈,钾原子比钠原子容易失去电 子,钾元素的金属性比钠元素强。
第2课时 核外电子排布 原子结构 与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
一、核外电子排布 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特征
2、电子层
在多电子原子里,把电子运动的能量不同的区域简化为不连续的 壳层,称作电子层。
3、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一低四不超”
(1)能量规律——能量最低原理: 核外电子总是先排布在能量较低的电子层里,然后由里向外,依次 排布在能量逐渐升高的电子层
6.“10电子微粒”和“18电子微粒”的推导
(1)10电子微粒
(2)18电子微粒
核外电子数相同的微粒
(1) 核外电子总数为10个电子的微粒 阳离子:Na+________M_g_2_+__A_l_3+___N__H_4_+__H__3O_ + 阴离子:N3-________O_2_—__F__—___O_H__—___N_H2— 分子:HF________H_2_O___N_H__3_C__H_4___N_e__
2022版新教材高中化学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课时2物质的转化课件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ppt
(答出一条
即可)。
评价检测·素养提升
课堂检测
1.科研人员以CCl4和金属钠为原料,在700 ℃时制造出纳米级金刚石粉末。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
A.金刚石属于金属单质
B.制造过程中元素种类没有改变
l4是一种化合物 D.这个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甲乙丙丁
①
4Na+O2
2Na2O
;
②
Na2O+H2O
2NaOH
;
③
NaOH+HCl
NaCl+H2O
。
解析 (1)甲组物质中只有Na是金属单质,其余均是非金属单质;乙组物质中 只有Na2O是金属氧化物,其余均是非金属氧化物;丙组物质中只有NaOH是碱, 其余均是盐;丁组物质中只有NaCl是盐,其余均是碱。(2)由题图可知转化关 系是Na→Na2O→NaOH→NaCl。
素养视角 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下面是常温下家庭中一些常见物质的pH:
物质
食醋
牙膏
食盐水
肥皂水 炉具清洁剂
pH
4
9
7
10
12
蚊子、蜂、蚂蚁等昆虫叮咬人时,会向人体射入一种蚁酸(具有酸性的物质), 使皮肤红肿、瘙痒,甚至疼痛。要消除这种症状,可在叮咬处涂抹哪些物质? 你的依据是什么?
答案 牙膏或肥皂水。使皮肤红肿、瘙痒,甚至疼痛的原因是人体内被射入 了一种具有酸性的物质,应该选用碱性物质进行中和,但炉具清洁剂碱性太 强,对皮肤有很强的腐蚀性,因此选用碱性较弱的牙膏或肥皂水比较合适。
CaSO3↓
+H2O。
问题3:碱和盐发生反应需要符合什么条件?试举例说明。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 试卷第一章 第一节 课时2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课时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学习目标1.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运动,说明黄赤交角的形成。
(地理实践力) 2.结合实例,分析黄赤交角的影响——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综合思维)1.黄赤交角(1)概念: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即地球公转轨道平面)之间的交角。
(2)大小:目前是23°26′,图中表示黄赤交角的字母是B。
2.影响——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1)移动规律(北半球)①春分日至秋分日期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期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
②冬至日至次年夏至日期间,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夏至日至冬至日期间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
(2)周期:一个回归年,即365日5时48分46秒。
公转轨道上二分二至日的判断(1)根据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判定①在椭圆轨道长轴的两端,分别连接地心和日心,表示太阳光线。
②太阳光线与地面的交点为太阳直射点,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则为12月22日前后(冬至日);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则为6月22日前后(夏至日)。
③结合地球公转方向确定春、秋分日,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由冬至日至夏至日,经过的是春分日,从夏至日至冬至日经过的是秋分日。
如下图所示:(2)根据地球的倾斜方向判定——北倾为夏,南倾为冬。
即北半球倾向太阳时为夏至日,南半球倾向太阳时为冬至日。
如下图所示:“窥阳孔下睹骄阳”,可真正领会到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摆动的大自然奥秘。
太阳光经此孔直射在正下方“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图”的桂平点上。
标志的东西方向嵌有宽5厘米、长20多米的北回归线标志指示线,也是热带与温带的分界线,站在这里,可以一只脚踩在热带上,另一只脚踩在温带上。
1.[综合思维]南、北回归线的纬度是根据什么确定的?答案地球自转和公转轨道面不重合,形成黄赤交角,目前是23°26′,由此确定了南、北回归线的纬度。
2.[地理实践力]结合本课时知识,在下图中绘制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
第一章第一节第2课时 地球仪、经纬线、经纬度 课件—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共42张PPT)
5、东、西半球的划分 划分标准:西经20度、东经160度
20°W和160°E的经线圈把地球分为东、西半球
西半球
东半球
160°E
20°W
160°E
阅读课本P6—P7页内容,独立完成以下任务: 1.想一想:将所获得的知识信息填入后面表格的空 格线上。 (1)什么是纬线?纬线是什么形状的? (2)各纬线长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3)找出最长的一条纬线,这条纬线把地球分为哪两 个半球? (4)经线在形状、指示方向、长度的分布三个方面与 纬线有什么不同?
南北半球的俯视图
三、经线和经度
N
W E 60° 45° 30° 15° 0°15° 30° 45° 60°
本
线
初 子
午
S
1、经线和定义
经线:在地球仪上, 连接南北两极并同 纬线垂直相交的线 叫做经线。也叫子 午线。
2、经线的特点 指示方向:指示南北方向
长度:所有经线等长
形状:半圆,正对的经线 组成经线圈,每个经线圈 均可平分地球
全部等长 _南__北__方向
自学互研
学习活动一 认识地球仪
【自主探究】 观察地球仪,独立完成以下任务: 1.说一说:什么是地球仪? 地球仪是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比例,缩小了 的地球模型。 2.指一指:地球仪上都有些什么? 在地球仪上指出:地轴、北极、南极、经线、纬线。
一、地球仪的构成 1、地轴 指地球仪上地球绕转的轴。 注意: ①地轴是真实存在的吗?
N
2、纬线的特点
指示方向:指示东西方向
形状:除极点外,每条纬 线都自成闭合的圆圈,也 称为纬线圈。
关系:所有纬线都相互平行
长度:各条纬线长度不等,
从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为一
第一章 原子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 原子结构 课时2 构造原理与电子排布式
11 钠 Na 1s2 2s22p6 3s1
12 镁 Mg 1s2 2s22p6 3s2
13 铝 Al 1s2 2s22p6 3s23p1
14 硅 Si 1s2 2s22p6 3s23p2
15 磷 P 1s2 2s22p6 3s23p3
16 硫 S 1s2 2s22p6 3s23p4
原子 元素 元素 电子排布式
1、构造原理
构造原理: 以光谱学事实 为基础,从氢 开始,随核电 荷数递增,新 增电子填入能 级的顺序被称 为构造原理。
每一行对应一个能层
每一小圈对应一个能级 各圆圈间连接线的方向表示随核电荷数 递增而增加的电子填入能级的顺序
(2)理论依据:构造原理 元素核电荷数每递增一个,同时增加一个核电荷和 核外电子,就得到一个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 电子填满一个能级,就开始填入下一个能级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最外层电子排布式为4s1的元素一定为K。( )
(2)K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1。( )
(3)Mg的简化电子排布式为[Ne]3s2
()
(4)原子核外每一能层最多可容纳n2个电子
()
【课堂练习】
2.已知某+2价离子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该元素在周期表
构的部分,以相应稀有气体元素符号外加方括号来表示。 Na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1,电子排布式可简化为[Ne]3s1。
电子排布式小结
2.复杂电子的电子排布式 对于较复杂的电子排布式,应先按能量从低到高排列,然后将同一能层 的电子移到一起如:26Fe 先按能量从低到高排列为1s22s22p63s24s23d6同 一能层的移到一起,即该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64s2 简化电子排布式为[Ar]3d64s2
第一章 第一节 第2课时 原子的基态与激发态、电子云与原子轨道(教师版)
第2课时原子的基态与激发态、电子云与原子轨道一、能量最低原理、基态与激发态、光谱1.能量最低原理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简称能量最低原理。
2.基态原子与激发态原子(1)基态原子:处于最低能量的原子。
(2)激发态原子: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会跃迁到较高能级,变成激发态原子。
(3)基态、激发态相互间转化的能量变化基态原子吸收能量激发态原子释放能量,主要形式为光3.光谱(1)光谱的成因及分类(2)光谱分析:现代化学中,常利用原子光谱上的特征谱线来鉴定元素,称为光谱分析。
判断正误(1)处于最低能量的原子叫基态原子() (2)电子跃迁时只吸收能量()(3)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灯光、焰火等可见光,都与原子核外电子发生跃迁释放能量有关()(4)由基态转化为激发态的过程中释放能量() (5)电子仅在激发态跃迁到基态时才会产生原子光谱()答案(1)√(2)×(3)√(4)×(5)×应用体验1.对充有氖气的霓虹灯管通电,灯管发出红色光。
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电子由激发态向基态跃迁时以光的形式释放能量B.电子由基态向激发态跃迁时吸收除红光以外的光线C.氖原子获得电子后转变成发出红光的物质D.在电流的作用下,氖原子与构成灯管的物质发生反应答案 A 解析解答该题的关键是明确基态原子与激发态原子的相互转化及其转化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及现象。
在电流作用下,基态氖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跃迁到较高能级,变为激发态原子,这一过程要吸收能量,不会发出红色光;而电子从较高能量的激发态跃迁到较低能量的激发态或基态时,将释放能量,从而产生红光,故A项正确。
2.下列原子的电子跃迁能释放光能形成发射光谱的是()A.1s22s22p63s2→1s22s22p63p2 B.1s22s22p33s1→1s22s22p4 C.1s22s2→1s22s12p1 D.1s22s2→1s22s13s1答案 B 解析电子从较高能量的激发态跃迁到较低能量的激发态乃至基态时,将释放能量,形成发射光谱。
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课时 氧化钠和过氧化钠 课件高一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二章· 海水中的重要元素
网 第一节 钠及其化合物
科 2.1.2 氧化钠和过氧化钠
学习目标
学1.能说出氧化钠和过氧化钠的主要性质的差异 2.能说出过氧化钠在生活、生产中的主要用途
思考与讨论
1.钠在空气中常温和加热条件下分别发生什么反应?说明了什么问题?
常温 4Na+O2==2Na2O
所以氢氧化钠先使酚酞变红, H2O2使酚酞褪色
Na2O2强氧化性的表现
一般来讲,有些物质利用自身
或与其它物质反应的中间产物 的强氧化性,在氧化还原反应 的过程中起到漂白、消毒、杀 菌的作用。
1.向紫色石蕊溶液中加入过量Na2O2粉末, 振荡,正确的叙述是( )
B A.最后溶液变蓝色
B.溶液先变蓝色最后褪色
由Na+和O2-构n(Na+):n(O2-)=2:1
氧元素化合价
-2
过氧化钠(Na2O2)
由Na+和O2 2-构成n(Na+):n(O22- )=2:1
-1
类别 颜色状态 与水反应 与CO2反应 与H+反应 转化关系 用途
碱性氧化物
白色固体
Na2O + H2O 2NaOH Na2O + CO2 Na2CO3
C.溶液仍为紫色
D.因为Na2O2与石蕊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无 气泡产生
一、钠的氧化物:
氧化钠(Na2O)
Na2O + H2O = 2NaOH
Na2O + CO2 = Na2CO3
Na2O +2H Cl = 2Na Cl + H2O
过氧化钠(Na2O2)
2Na2O2 + 2H2O = 4NaOH + O2↑
第一章第一节第2课时构造原理与电子排布式-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二化学选择性必修2
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课时《构造原理与电子排布式》教学设计一、课标解读“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选择性必修课程模块2《物质结构与性质》主题1“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中二级标题“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内容。
1.内容要求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按照能量不同分为不同的的能层能级,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构造原理,认识基态原子中的核外电子排布遵循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等。
知道1-36号元素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学业要求能够运用化学符号表征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和价电子排布,能依据物质的微观结构,描述或预测物质的性质和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的化学变化。
二、教材分析旧教材是把原子光谱的内容放在核外电子排布的后面,而新教材则提前,充分体现了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是建立在原子光谱学的事实基础上,体现了科学发展的演变历程:基于证据——建构模型——模型局限——发现新证据——建构新模型,进一步体会科学认识是循序渐进并不断发展的。
鲁科版和苏教版的教材先介绍了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再讲述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而人教版是先介绍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再讲述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最后总结三个规律:泡利原理、洪特规则、能量最低原理。
三、学情分析在化学必修学习阶段。
学生对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如原子的电子层数和同期序数的关系,最外层电了数和主族序数的关系,对主族元素的原子结构如何决定性质有了一定的理解,但是并不了解原子结构与周期、族等元素周期表的构成的深层关系,尤其是对过渡元素的结构与性质没有概念。
在第一节课上,学生已经了解了原子结构的发现历程,并且知道核外电子按照能量不同分为能层、同一能层的电子分成不同能级。
知道电子运动的能量状态具有量子化的特征,知道基态、激发态与原子光谱。
四、素养目标【教学目标】1.通过了解原子核外排布的构造原理,写出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简化电子排布式,增强证据推理意识;2.通过元素基态原子价层电子排布式的书写,探讨元素可能的化合价,提升结构决定性质的认识。
第一章第一节第2课时 蒸馏和萃取
5.下列离子的检验方法中正确的是( C ) A.某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说明原溶液中有ClB.某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说明原溶液中有SO42C.某溶液生成蓝色沉淀,说明原溶液中有Cu2+ D.某溶液生成CO2气体,说明原溶液中有CO326.要分离下列四组混合物:①食盐与沙子 ②从KNO3和NaCl的混合溶 液中获得KNO3 ③水和汽油的混合物 ④CCl4液体与甲苯液体的混合 物(已知CCl4与甲苯互溶,沸点分别为76.75 ℃和110.6 ℃) 结晶 过滤 (1)分离①、②的操作分别为________、______。 (2)分离③时所使用的仪器中有一种在其他组分离时无需使用,这种仪 分液漏斗 器是____________。 ② ④ (3)上述四组混合物分离时需使用酒精灯的有_____和_____(填序号)。
1.如果你家里的食用花生油不小心混入了大量的水,
利用你所学的知识,最简便的分离方法是( B )
2.现有一瓶物质是甲和乙的混合物,已知甲和乙的某些性质如下表所 示:
物质
甲
熔点
-
沸点
110℃
密度
0.60g·cm-3
水中溶解性
可溶
乙
-
65℃
0.52g·cm-3
可溶
据此,将甲和乙相互分离的最佳方法是( B ) A.萃取法 B.蒸馏法 C.过滤法 D.分液法
(1)分液
①定义——分离互不相溶、密度 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的方法 ②仪器——分液漏斗
几种仪器的区分
普通漏斗
长颈漏斗
分液பைடு நூலகம்斗
分液漏斗——用于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
碘和水分离的过程
碘水
加入CCl4
振荡
碘水
碘和水分离
原因:碘在CCl4中的溶解度远远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
2024-2025学年高一化学必修第一册(人教版)配套课件第一章第一节第2课时物质的转化
NaOH+HNO3 NaOH+CO2 Ca(OH)2+Na2CO3
盐的通性
1. 与酸反应生成新盐和新酸 2. 与碱反应生成新盐和新碱 3. 与盐反应生成两种新盐 4. 与金属反应生成新盐和新金属
Na2CO3+HCl MgCl2+NaOH AgNO3+BaCl2 Fe+CuSO4
+
+
物质的转化关系
高中化学 必修第一册
第一章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第2课时 物质的转化
学习目标
以酸、碱、盐及氧化物知识为例,认识不同类型物质之间在一定条件下 可以相互转化,形成转化观念,体会物质转化的应用价值
物质的通性
金属
+ O2 +酸
+盐
金属氧化物 盐 + H2 盐 + 金属
点燃
3Fe + 2O2
Fe3O4
Fe + 2HCl
2. 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3. 与盐反应生成新盐和新酸 4. 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HCl+Na2O HCl+AgNO3 HCl+Zn
5. 遇酸碱指示剂变色(紫色石蕊试液—变红,酚酞—不变色)
碱的通性
1. 与酸反应生成相应的盐和水 2. 与酸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相应的盐和水 3. 与盐反应生成新盐和新碱 4.遇酸碱指示剂变色(紫色石蕊变蓝,酚酞变红)
盐 CaO+2HCl CaO+H2O
不成盐氧化物 (CO, NO) 两性氧化物 (Al2O3) 过氧化物 (Na2O2, H2O2)
Na2CO3+H2O H2CO3 CaCO3 CaCl2+H2O Ca(OH)2
人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设计(含2课时)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地理年级七年级学期秋季课题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第1课时)教学目标和要求运用图片、影视资料,以及数字技术等手段,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认识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要求学生运用图片、影视资料等,描述地球在银河系、太阳系中的位置,了解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的主要原因。
内容要点说明【地球在宇宙中】1.地理学研究涉及多种尺度,无论空间还是时间都具有尺度属性,而且不同尺度相互联系。
教材中没有直接给出天体系统的概念,而是从银河系和太阳系这两个尺度帮助学生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教材图1.1“太阳系和银河系示意”体现了不同天体系统的层级关系。
太阳系是银河系的一部分,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教材图1.1是太阳系八颗行星的模拟示意图,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图中将八颗行星画在太阳的同一侧,可方便学生直观看出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3.理解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十分重要。
一是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太阳是地球的能量源泉;二是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以及地球本身的物理属性(地球的体积、质量等),对地球上形成适合生命生存的环境至关重要,也正是如此,地球成为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说它普通,因为无论从距日远近、自身的体积,还是从自转和公转看,地球都只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说它特殊,因为地球上具有适宜高级智慧生命生存和繁衍的温度、水、大气等条件,据人类目前所掌握的宇宙信息所知,地球是八颗行星中唯一存在高级智慧生命的星球。
4.“活动”的主题是“了解地球适宜人类生存的条件”,主要通过比较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地球和其他行星的不同之处,重点落在地球是迄今人类唯一的家园上,旨在加强学生保护好地球环境的意识。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主要师生活动新课导入【展示】播放科幻电影中有关外星人攻打地球的影视片段。
【过渡】视频中我们看到外星人正在寻找新的生存空间,一旦找到并到达地球,他们可能对地球进行侵占。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课件:第一章 第一节 第2课时 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原子轨道
2.洪特规则的特例:对于同一能级,当电子排布为全充满(如 p6 和 d10)、半充满(p3 和 d5)和全空(p0 和 d0)状态时,体系能量较低,原子较稳定。 如 Cr:1s22s22p63s23p63d44s2(错误) 应为 1s22s22p63s23p63d54s1 Cu:1s22s22p63s23p63d94s2(错误) 应为 1s22s22p63s23p63d104s1
[微思考] 金属的焰色反应是怎么回事?
[提示] 某些金属原子的电子在高温火焰中,接受了能量,使原子外层的电子从基态 跃迁到激发态;处于激发态的电子是不稳定的,在极短的时间内(约 10-8 s)便跃迁到基 态或较低的能级上,在跃迁过程中将产生发射光谱。
二、电子云与原子轨道 1.电子云 (1)电子运动的特点:电子质量小,运动速度快,无规则,故无法确定某个时刻处于原 子核外空间何处。只能确定它在原子核外空间各处出现的概率。 (2)电子云。 ①定义:处于一定空间运动状态的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的概率密度分布的形象化描述。 ②意义:用单位体积内小黑点的疏密程度表示电子在原子核外出现概率大小。
3.在 1s、2px、2py、2pz 轨道中,具有球对称性的是( )
A.1s
B.2px
C.2py
D.2pz
解析:1s 轨道和 2p 轨道的图像分别为:
由图像可看出,呈球对称性的为 1s 原子轨道。 答案:A
4.以下表示氦原子结构的化学用语中,对电子运动状态描述最详尽的是( ) 答案:D
5.基态硅原子的最外能层的各能级中,电子排布的方式正确的是( ) 答案:C
2.图 1 和图 2 分别是 1s 电子的概率密度分布图和原子轨道图。下列有关认识正确的 是( )
A.图 1 中的每个小黑点表示 1 个电子 B.图 2 表示 1s 电子只能在球体内出现 C.图 2 表明 1s 轨道呈圆形,有无数对称轴 D.图 1 中的小黑点表示某一时刻,电子在核外所处的位置 答案:D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课时 蒸馏和萃取
实验
1、在试管中加入少量自来水, 滴入几滴AgNO3(硝酸银)溶液 和几滴稀硝酸。
现2、在烧瓶中加入约1/3体积的自 来水,再加入几粒沸石,按图1- 烧瓶内自来水沸腾, 4连接好装置,向冷凝管中通入 锥形瓶内收集到纯净 冷却水。加热烧瓶,弃去开始馏 的液体 出的部分液体,用锥形瓶收集约 10mL液体,停止加热。
第二课时 蒸馏和萃取 1、蒸馏:
思考: (1)什么是蒸馏? (2)蒸馏原理是什么? (3)蒸馏是化学变化吗? (4)如何得到蒸馏水?
(1)蒸馏:根据液态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沸点不同,利 用加热和冷凝的方法把液态混合物中各组分分离的过 程。 (2)蒸馏原理:利用液态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沸点不 同,用蒸馏的方法除去易挥发、难挥发或不挥发的 杂质。
(3)蒸馏属于物理变化
(4)蒸馏水的制备:
主要仪器: 铁架台(带铁夹和铁圈)、酒精灯、石棉网、蒸馏烧瓶 、单孔橡皮塞、温度计、冷凝管、牛角管、锥形瓶。
装置
圆底烧瓶
温度计
冷凝管 牛角管(尾接管) 锥形瓶
蒸馏实验的注意事项: a.温度计水银球与蒸馏烧瓶支管口的下沿相平; b.蒸馏烧瓶中加沸石(碎瓷片)防暴沸。 c.冷凝管中即冷却水从下口进从上口出; D.溶液体积占蒸馏烧瓶容积的1/3-2/3,不可将 溶液蒸干; e.蒸馏装置的安装:由下到上、从左到右 f.蒸馏烧瓶不可直接加热,需要垫石棉网。
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以保证漏斗里的液体能够流出。
(2)萃取分层后的上下两种液体分别如何转移到其它 容器中?
将分液漏斗上的玻璃塞打开或使塞上的凹槽或小孔对准漏斗 口上的小孔,再将分液漏斗下面的活塞打开,使下层液体慢 慢流出。上层液体要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
(3)实验现象有哪些?
①加四氯化碳时,四氯化碳不溶于水,密度比水的大,在下层; ②用力振荡的目的是使水与四氯化碳充分混合; ③静置后四氯化碳层变紫色,水层黄色变浅或接近无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关注营养平衡
第一节生命的基础能源――糖类(课时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淀粉在人体内的水解吸收过程
2、使学生了淀粉、纤维素的生理功能
【教学重点】淀粉的性质和生理功能。
【教学难点】淀粉的性质和生理功能。
教学过程:
二、淀粉是如何消化的
【提问】我们日常摄入的食物中哪些含有较丰富的淀粉?
1.淀粉的存在:
淀粉主要存在于和。
其中中含淀粉较多。
如:大米,约含淀粉80%
小麦,约含淀粉70%
马铃薯,约含淀粉20%
2.淀粉的物理性质
①淀粉是色、气味、味道的状物质;
②溶于冷水;
③在热水中产生作用(即食物由生变熟的过程)
3.淀粉的化学性质
①通常淀粉不显性(非还原性糖)
②遇碘变色
【设问】米饭没有甜味,但咀嚼后有甜味,为什么?
【阅读教材】P6-P7
【讲述】淀粉是一种多糖,属天然高分子化合物,虽然属糖类,但它本身没有甜味,在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下,水解生成麦芽糖,故咀嚼后有甜味。
淀粉在体内的水解过程:
(C6H10O5)n(C6H10O5)m C12H22O11C6H12O6淀粉糊精麦芽糖葡萄糖
③淀粉在催化剂(如酸)存在和加热下可以逐步水解,生成一系列比淀粉分子小的化合物,最终生成还原性糖:葡萄糖。
(C 6H 10O 5)n +nH 2
nC
6H 12O 6
淀粉 葡萄糖
【置疑】如何用实验的方法判断淀粉是否已水解及水解程度?
淀粉液 水解液
【思考】1、如何检验淀粉尚未水解?
2、如何检验淀粉有部分水解?
3、如何检验淀粉已经完全水解?
4、用途:
1)食用
2)人体能源
3)工业原料:制葡萄糖、酒精
发酵成醇: C 6H 12O 6 酒曲
2C 2H 5OH + 2CO 2
三、纤维素有什么生理功能
【展示】含纤维素的植物的画面。
1、纤维素存在于一切 中,是一种多糖,相对分子质量约为几十万至百万,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2、物理性质:
色、 气味、 味道的纤维状物质, 溶于水。
3、化学性质:
1)不显还原性(非还原性糖)
2)可在硫酸的催化作用下发生水解,最终产物也是葡萄糖,但比淀粉水解困难
硫酸 ∆ 溶液是否变蓝 溶液呈碱性 银氨溶液 水浴加热
是否有银镜
(C 6H 10O 5)n + n H 2O n C 6H 12O 6
纤维素 葡萄糖
【展示】牛、羊或马等草食动物吃草的画面。
【提问】草中的主要化学成份是什么?为什么牛、羊、马等动物能以草为生?
【阅读】学生阅读教材P9
草等植物中含有 ,牛、羊、马等草食性动物能分泌出使纤维素水解成葡萄糖的酶,使纤维素最终水解成 ,葡萄糖在体内氧化为这些动物提供的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
4、纤维素的用途
•棉麻纤维大量用于纺织工业
•木材、稻草、麦秸、蔗渣等用于造纸
•制造纤维素硝酸酯(硝酸纤维)。
根据含N 量分为火棉(含N 量较高,用于制造无烟火药)、胶棉(含N 量较低,用于制油漆)
•制造纤维素乙酸酯(醋酸纤维),不易着火,用于制胶片
•制造粘胶纤维(NaOH 、CS 2处理后所得,其中的长纤维称人造丝,短纤维称人造棉) •食物中的纤维素在人体内不能消化,但有利于人的消化。
★葡萄糖与新制Cu (OH )2溶液反应:有砖红色沉淀生成
CH 2OH (CHOH )4CHO+2 Cu (OH )2 →Cu 2O + 2H 2O + CH 2OH (CHOH )4COOH
【课堂练习】
1、下列物质遇淀粉变蓝色的是( )
A 、KI
B 、I 2
C KIO
D 、KIO 3
2、下列物质能水解且水解产物有两种的是( )
A 、蔗糖
B 、麦芽糖
C 、淀粉
D 、纤维素
3、向淀粉溶液中加入少量的稀硫酸,加热使之发生水解,为测定水解程度,需要加入下列试剂中的 NaOH 溶液 银氨溶液 ●新制的Cu(OH)2悬浊液 ❍碘水⏹BaCl 2溶液,组合正确的是( )
A 、 ⏹
B 、 ❍
C 、 ❍
D 、 ●❍
催化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