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卑斯构造演化
阿尔卑斯山地区的地貌演变与气候变化分析
阿尔卑斯山地区的地貌演变与气候变化分析阿尔卑斯山脉是欧洲最重要的山脉之一,横跨了八个国家,包括法国、意大利、瑞士等。
这个山脉区域的地貌演变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对于理解地球环境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来看阿尔卑斯山脉的地貌演变。
阿尔卑斯山脉是由构造运动形成的,地壳板块的运动使得山脉逐渐抬升。
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阿尔卑斯山脉经历了多次的隆起和侵蚀过程,形成了如今的壮丽景观。
山脉中的峡谷、冰川、高山湖泊等地貌特征都是这些演变过程的产物。
例如,位于瑞士的马特洪峰就是冰川侵蚀的结果,其陡峭的山峰和深邃的山谷令人叹为观止。
然而,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阿尔卑斯山脉的地貌也在发生变化。
全球变暖导致冰川退缩,这对于山脉的地貌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冰川是阿尔卑斯山脉最具特色的地貌之一,它们的退缩使得山脉的形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冰川融化释放的大量水源导致了河流水位的上升,加剧了山脉的侵蚀作用。
此外,冰川的消失还导致了土壤侵蚀的加剧,使得山脉的植被覆盖变得更加脆弱。
除了冰川退缩外,气候变化还对阿尔卑斯山脉的雪线产生了重要影响。
雪线是决定山脉生态系统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它标志着高山植被和冰雪的分界线。
随着气温的升高,雪线逐渐上升,高山植被的分布范围也在发生变化。
高山植被的减少对于山脉的生态平衡产生了重要影响,可能导致物种灭绝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此外,气候变化还对阿尔卑斯山脉的水资源产生了重要影响。
山脉中的冰川和高山湖泊是重要的水源,它们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周边地区的水资源供应。
冰川的退缩导致水源减少,而高山湖泊的蒸发增加则可能导致水资源的浪费。
这对于阿尔卑斯山脉周边的居民和农业产生了重要影响,可能导致水资源的短缺和农作物的减产。
综上所述,阿尔卑斯山脉的地貌演变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冰川退缩、雪线上升以及水资源的变化都是气候变化对山脉产生的影响。
这些变化不仅对于山脉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也对周边地区的人类活动和经济发展带来挑战。
阿尔卑斯山脉的形成
阿尔卑斯山脉的形成阿尔卑斯山脉是欧洲最壮丽的山脉之一,横跨欧洲多个国家,包括法国、瑞士、意大利、奥地利和德国等。
它的壮丽景观吸引着无数的游客和探险家。
然而,这个美丽的山脉背后隐藏着一个悠久而复杂的形成历史。
阿尔卑斯山脉的形成可以追溯到1.3亿年前的侏罗纪晚期。
当时,地壳板块的运动导致了欧洲和非洲板块的碰撞,从而形成了如今的阿尔卑斯山脉。
这次板块碰撞造成了巨大的地壳压缩和抬升,形成了这个壮丽的山脉。
在地壳板块碰撞的压力下,原本位于海底的沉积岩经过数百万年的演化,逐渐抬升到地表。
这些沉积岩主要由叠层石、石灰岩和砂岩组成,形成了独特的地理特征和多样化的地貌景观。
阿尔卑斯山脉的形成过程是复杂和漫长的,其中包括了多次的断裂和折叠。
在地壳板块碰撞的过程中,原本水平的地层被迫发生断裂,并形成了多个倾斜和折叠的地层。
这些地层断裂和折叠的过程持续了数百万年,最终形成了阿尔卑斯山脉的独特地形。
除了断裂和折叠,冰川作用也对阿尔卑斯山脉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冰川时期,冰川的侵蚀和运动改变了山脉的地貌。
冰川融化时释放的冰碛物和石块形成了山脉的土壤和石质垛积。
而冰川的侵蚀作用则创造了许多峡谷、峡湾和湖泊。
阿尔卑斯山脉的形成也与地震和火山活动密切相关。
地震的断层活动导致了山体的抬升和降落,进一步改变了山脉的地貌。
此外,一些活跃的火山如埃特纳火山和阿尔卑斯山中的阿尔诺火山也在持续地塑造着阿尔卑斯山脉的地形。
总体而言,阿尔卑斯山脉的形成是一个多因素、多过程的复杂过程。
地壳板块的碰撞、断裂和折叠、冰川侵蚀和火山活动共同作用,塑造了这个壮丽的山脉。
如今,阿尔卑斯山脉不仅是旅游和户外活动的天堂,也是地质学家和地球科学研究人员的宝库。
通过深入研究阿尔卑斯山脉的形成过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的演化和地壳构造的复杂性。
阿尔卑斯山自然地理
阿尔卑斯山脉阿尔卑斯山脉是阿尔卑斯造山运动期间涌现出来的,阿尔卑斯造山运动约在中生代将近结束的7,000万年前开始的。
在中生代期间(2,45亿~6,640万年前),河水将被侵蚀的物质冲刷并沉积在被称为特提斯海的广阔洋底,并在这里缓慢变成由石灰岩、黏土、页岩和沙岩组成的水平岩层。
在第三纪中期(约4,400万年前),非洲构造板块向北移动,与欧亚构造板块碰撞,那些早先沉入特提斯海的深层岩石被挤压向结晶体的基岩及其周围而形成褶皱,这些深层岩石随同基岩升高至接近今日喜马拉雅山脉的高度。
这些构造运动持续到900万年前才停止。
在整个第四纪期间,侵蚀的力量啃咬着这庞大的新近形成褶皱而被推挤上来的山脉,形成了今日阿尔卑斯山脉地形的大概轮廓。
在第四纪期间,地形进一步被阿尔卑斯冰川作用和被填满山谷并溢向平原而不断伸展的冰舌塑造成形。
如同圆形露天剧场似的凹地,宛如薄刀刨削过的刃岭,诸如马特峰(Matterhorn)、大格洛克纳山(Grossglockner)之类的巍峨山峰,皆从山顶上耸起形成;山谷被扩阔并加深成为一般的U字形,大瀑布从高出主谷底部数百尺的一些悬谷喷泻而出;修长而深不可测的湖泊给许多坚冰刨削后的山谷注满了水;融化的冰川沉积了大量的沙砾。
当冰离开山谷时,无论是对横向山谷或Z字形山谷都是重新向下切削。
迄今所有的河谷皆已被侵蚀成海拔大为低于周围的高山。
在白朗峰附近的阿尔沃河(Arve River)的河谷中,地形凹凸的差异达3,993公尺(13,100尺)以上。
所以冰川作用改变了自然环境∶谷地的气候比周围的高处温和得多,人类可深入山区建立居民点,交通便利了;由于冰碛沉积,土质也较为肥沃。
在现代,仍有严重的冰川侵蚀在继续。
在阿尔卑斯山脉中,仍有成千平方哩以上的冰川。
夏季从这些冰川融解而倾泻出来的水对于填补用于发电的水库是很重要的。
划分阿尔卑斯山在阿尔卑斯山脉范围内,各地的高度和形态大不相同∶有主山脉周围低洼的前阿尔卑斯形成褶皱的沉积物,也有内阿尔卑斯结晶体地块。
地史名词解释
1、鲍马序列:是一种浊流沉积的典型层序,由自下向上变细的五个层段组成,最底部由具递变层理的杂砂岩组成(a段),底面具有槽模,沟模等冲刷铸模,往上为b段,具有平行层理的砂岩;c段为具小波痕交错层理,变形层理的粉砂岩,d段为具有水平纹理的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最顶部E段,为块状泥岩。
2、沉积相:是指特定的沉积环境形成的一套有成因连系的沉积特征和生物特征的总合。
3、沉积组合:又称沉积建造,它反映的是沉积作用所处的大地构造环境。
沉积组合是在一定的地史发展阶段(构造演化),其沉积过程能够反映主要构造环境的,在成因上相互关联的沉积相的共生综合体。
4、沉积环境:是指沉积作用场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如河流环境、湖泊环境、沼泽环境、宾海环境、浅海环境等,它们具有特定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作用过程,对沉积物产生特定的影响,从而形成不同环境的沉积相。
5、沉积旋回:沉积作用常常具有旋回性的特征,在含煤沉积中尤为显著。
当地层中的沉积物自下而上出现由粗变细,又由细变粗的反映一次海进,接着又发生海退的完整过程时,把它称为一个沉积旋回。
划分沉积旋回以海进为起点,沉积旋回是沉积作用周期性或韵律性的反映,有不同级别之分,大的旋回可以包括数个小旋回。
6、南丹型:是华南泥盆系中、上统台内裂陷槽深水、滞流,贫氧沉积的代表,空间上呈北北东或北西向的带状分布,明显受同沉积断裂的控制,由黑色泥岩,泥灰岩、硅质岩组成,含菊石、竹节石及无眼三叶虫等化石。
7、地层层序律:又称地层叠复律,于1669年由N.Steno提出,在未受强强裂构造变动的情况下,先形成的地层在下,后形成的地层叠复其上,即上覆地层比下伏地层新。
复理石:又称复理石沉积,复理石建造,是指形成于大陆边缘(陆间区),大陆钭坡坡麓(深海、半深海),由浊积岩或等深积岩,深海,半深海泥岩,有规律的或韵律性的交互组成的巨厚地层。
8、象州型:是华南泥盆系一种近岸,富氧环境下的浅海台地沉积类型。
分布广泛,以广西中部象州,二塘、横县六景,郁江沿岸中泥盆统和湖南中部上泥盆统为代表。
阿尔卑斯山脉的地貌演化与人类定居
阿尔卑斯山脉的地貌演化与人类定居介绍:阿尔卑斯山脉是欧洲最重要的山脉之一,地处中欧地区,横贯斯洛文尼亚、奥地利、德国、意大利、法国和瑞士六个国家。
这片壮丽的山脉远古以来就扮演着地球地壳演化的重要角色,它的地貌演化对人类的定居产生了重要影响。
(1)地质演化阿尔卑斯山脉地质历史悠久,形成于约1亿至4000万年前的地壳抬升过程中。
这个过程中,地壳发生了弯曲和断裂,使原本平坦的地表变得陡峭起伏。
随后,冰川冲刷、水流冲刷以及风化等地理过程进一步改变了山脉的地貌。
(2)冰川时期的影响在冰川时期,冰川和冰川的作用塑造了阿尔卑斯山脉地貌。
冰川在山脉上挤压、切削和抛掷巨大的冰川碎石,形成了崇山峻岭和深峡谷。
同时,冰川融化后的冰川湖泊以及冰川融水形成了美丽的高山湖泊。
这些山脉地貌吸引了大量的旅游者,带来了繁荣的旅游业。
(3)人类定居阿尔卑斯山脉的地貌演化对人类的定居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历史上,山脉的险峻地形限制了人类在高海拔地区的定居。
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人类克服了这些困难,并逐渐在山脉的高海拔地区定居。
这些定居地逐渐发展成为现代欧洲国家的一些闻名世界的城市,如瑞士的苏黎世和德国的慕尼黑。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对山脉的利用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如今,阿尔卑斯山脉不仅是旅游胜地,也逐渐成为滑雪度假胜地。
此外,山脉的丰富资源还吸引了很多人来此进行休闲活动,如登山、露营等。
(4)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然而,人类对阿尔卑斯山脉的过度开发和旅游活动也带来了一定的环境问题。
大量的游客和滑雪度假者带来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山脉的脆弱生态系统遭受到威胁,需要采取措施保护。
为避免更多的环境破坏,各国政府和环境组织已经采取了多项措施,包括限制建设和开采活动、推动可持续旅游和滑雪度假、加强环境监测和保护等。
这些措施旨在保护阿尔卑斯山脉的生态系统,确保其长期可持续发展。
总结:阿尔卑斯山脉作为一片古老而壮丽的山脉,其地貌演化对人类的定居产生了重要影响。
阿尔卑斯山脉生态系统演化与保护对策研究
阿尔卑斯山脉生态系统演化与保护对策研究阿尔卑斯山脉生态系统是欧洲最重要的山脉之一,也是许多动植物物种的栖息地。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和气候变化的影响,阿尔卑斯山脉的生态系统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和破坏。
为了保护这个宝贵的生态系统,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其演化以及采取适当的保护对策。
首先,了解阿尔卑斯山脉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对于制定保护策略至关重要。
阿尔卑斯山脉形成于约6500万年前的地质构造活动中,随着地壳的抬升和冰川的侵蚀,形成了如今壮丽的山脉景观。
在这个过程中,许多植物和动物从周边地区迁徙而来,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然而,近年来,人类活动对阿尔卑斯山脉生态系统的演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导致了大量道路、酒店和滑雪设施的建设,严重破坏了山脉的自然景观。
这些建设活动不仅占用了原本应属于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而且还引入了大量外来物种,对原有生物群落造成了严重破坏。
除了人类活动外,气候变化也对阿尔卑斯山脉的生态系统演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随着全球气温的升高,冰川的融化速度加快,导致山脉的水源供应不稳定。
这不仅威胁到动植物的生存条件,还可能引发洪水和山崩等自然灾害,给当地居民和生态系统带来严重风险。
为了保护阿尔卑斯山脉生态系统,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对策。
首先,减少人类活动对山脉的破坏是至关重要的。
政府应加强对旅游业的管控,限制建设规模和区域,保护原始的山脉景观。
同时,配套完善交通设施,鼓励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私家车的使用,以此减少对山脉生态系统的影响。
其次,我们需要加强对外来物种的防控工作。
外来物种的入侵会破坏原有生物群落的平衡,对当地物种造成威胁。
因此,要加强边境的检疫工作,防止外来物种的进入。
同时,开展对外来物种的监测和管理,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以保护阿尔卑斯山脉的生物多样性。
最后,应采取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来保护阿尔卑斯山脉生态系统。
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是核心任务,国际社会应加大力度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利用,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欧洲阿尔卑斯山脉的变形特征与构造背景
欧洲阿尔卑斯山脉的变形特征与构造背景欧洲阿尔卑斯山脉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山脉之一,其壮丽的景色和复杂的构造背景一直以来都吸引着众多的学者和探险家。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索欧洲阿尔卑斯山脉的变形特征与构造背景,展示出这片山脉的丰富多样性和世界自然奇观。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欧洲阿尔卑斯山脉的形成背景。
阿尔卑斯山脉位于欧洲大陆的中部,横跨了六个国家。
它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大约6500万年前,当时欧洲板块和非洲板块开始相互碰撞,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构造带,这就是今天的阿尔卑斯山脉。
由于板块的碰撞和隆起,阿尔卑斯山脉的地层也形成了多样的特征。
山脉的大部分由岩石构成,其中包括花岗岩、片麻岩、石灰石等。
这些岩石的年代各不相同,表明了阿尔卑斯山脉在漫长的岁月中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和地质事件。
接下来,我们将关注阿尔卑斯山脉的变形特征。
由于板块运动的影响,阿尔卑斯山脉经历了强烈的挤压和变形。
这种挤压力量导致了山脉的抬升和岩石的断裂。
在山脉的东部,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褶皱和断层,这些地质结构是阿尔卑斯山脉变形的明显标志。
阿尔卑斯山脉的变形过程中形成了许多特殊地形。
例如,山脉中的山谷和峡谷是由冰川运动形成的,这反映了高山地区的气候变迁和冰期和间冰期之间的相互作用。
冰川在山谷中移动时,会搬运大量的岩石和土壤,形成了壮观的冰川地形。
这些冰川遗迹是阿尔卑斯山脉独特的景观之一。
此外,阿尔卑斯山脉还拥有独特的水系和地下水资源。
山脉中的众多河流源自冰川和高山雪水的融化,它们形成了阿尔卑斯山区壮丽的瀑布和流域。
这些河流不仅提供了欧洲大陆的重要水资源,还形成了阿尔卑斯山区丰富的生态系统,为当地的植被和野生动物提供了生存条件。
然而,阿尔卑斯山脉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随着现代工业和城市化的发展,阿尔卑斯山脉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大量的旅游和开发活动导致了土地的破坏和生态系统的破碎。
此外,气候变暖也对冰川和雪水资源造成了重大的影响,可能会引发水资源短缺和自然灾害。
第6章 大地构造学(造山带—2碰撞造山带和增生造山带)
秦岭造山带(陆-增生弧碰撞)
碰撞时限确定
下限 1、混杂岩带中大洋岩石圈火成岩的最小年龄 2.大洋岩石圈俯冲消减过程中形成的高压矿 物年龄 3.岩浆弧活动时期最晚的火山岩或最晚的花 岗岩年龄 4.增生弧中最新混杂岩基质时代 5.增生弧中弧火山岩和弧花岗岩最小年龄
碰撞时限确定
增生柱中断层 及物质运动路径
melange
Formation of Olympics
• Faulting & Folding related to subduction zone 1. About 50 Ma: Accretionary prism material thrust underneath NA
阿尔泰
准噶尔
天 山
北山
东北
内蒙古
中国北部中亚造山带
Modified after Şengör等模式强调:
自西伯利亚由单一岩浆弧 向外(南)弧前增生 大规模同造山走滑叠置
第三类:受大陆克拉通俯冲制约的碰撞造山作用
如班达陆-弧碰撞造山作用,由澳大利亚北部被动边缘俯冲于班 达弧及其前渊帝汶海槽杂岩之下引起
澳大利亚帝汶岛南的变形 带中二叠-上新世地层发 生褶皱冲断和叠瓦作用。 帝汶海槽的增生杂岩和蛇 绿岩仰冲于前陆之上。帝 汶弧前区宽达100km,向 西在松巴岛东的弧前区宽 达400km,碰撞作用近期 才开始;向东在帝汶岛东 北只有40里宽,向北火山 弧及几近消失的弧前区向 北逆掩于班达海底洋壳之 上,班达海底向南俯冲进 入澳大利亚陆缘之下。
Staub(1924)的阿尔卑斯大地构造剖面
各种碰撞作用的示意图
A.活动-被动边缘 B.弧-被动边缘 C.活动边缘-弧后 D.弧前-弧后 E.活动-活动边缘 F.弧前-活动边缘 G.弧前-弧前
2-国外经典造山带
前辈地质学家深造的摇篮
左:1935年李四光、李春昱、 王恒升考察Alps冰川。 上:瑞士苏黎士大学还保留 黄汲清当年攻博时的野簿。
阿 尔 卑 斯 构 造 演 化
Alps构造图
因苏布里克 主缝合线
建造-改造结合的板块模式
欧洲板块
Tehys
非洲板块
上冲体
缝合线
逃逸体
下插体
西阿尔卑斯构造剖面
推覆体大部已遭剥蚀
本宁带
东阿尔卑斯推覆体和构造窗
对推覆构造的争论
前苏联构造地质学家V.V.Beloussov于20世纪60 年代提出反对意见。只承认小规模的逆冲断层, 把大规模的异地推覆体解释为原地的深大断裂控 制了岩相变化。 阿尔卑斯地区精细的地质填图、深入的多学科综 合研究、大量钻探和公路-铁路隧道建设,都以 无可辩驳的实际资料支持大型推覆构造的存在。 Beloussov坚持的“反对板块构造”学术主张, 最后在前苏联内部也得不到支持,被分配到科拉 半岛主持超深钻研究。
Calcite Compensation Depth 方解石补深度
CCD面
J2-3 硅质灰岩仅 见菊石口盖 硅质岩
J3红色硅质岩
K1Maiolica灰岩
总结与讨论 summary & discussion
欧洲处于Tethys西端
磨 拉 石 复 理 石 洋盆
破裂
碳 酸 盐 台 地
裂 谷
南 阿 尔 卑 斯 地 层 表
Stikine super-terranes
Wrangellia s.-t.
Stikine Cache Creek
Eastern ass.
9 10
Amalgamation Accretion
欧洲阿尔卑斯山脉的地貌演化与构造背景
欧洲阿尔卑斯山脉的地貌演化与构造背景欧洲阿尔卑斯山脉是全球最著名的山脉之一,其地貌演化与构造背景令人着迷。
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话题,从地球历史的角度分析阿尔卑斯山脉的形成、地貌演化及其背后的构造背景。
一、形成背景阿尔卑斯山脉的形成可以追溯到约一亿年前的中生代。
当时,欧亚大陆与非洲大陆正在相互靠近,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海洋盆地,即今天的地中海。
随着板块的运动,两个大陆碰撞在一起,形成了一条巨大的山脉——阿尔卑斯山脉。
二、地质构造阿尔卑斯山脉的构造背景主要是欧亚大陆板块与非洲大陆板块的碰撞。
在这个过程中,地壳岩石被挤压、抬升,形成了壮丽的山脉。
阿尔卑斯山脉整体呈弓形,从法国东南部一直延伸到奥地利。
这种形态是由于大陆板块间的相对运动方向和板块的结构造成的。
三、地貌特征阿尔卑斯山脉地区的地貌特征极其丰富多样。
山峰高耸,峡谷纵横,湖泊众多。
最高峰是位于法国与意大利边界的蒙特布朗峰,海拔4810米。
阿尔卑斯山脉还拥有许多著名的冰川,如位于瑞士的阿勒河冰川和意大利的亚维冰川。
这些冰川的存在是阿尔卑斯山脉地貌演化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四、地貌演化阿尔卑斯山脉的地貌演化经历了数百万年的变迁。
最初的阶段是构造抬升,大地隆起,形成了山脉。
随后,冰川时期的到来导致山脉被冰川侵蚀,山谷被巨大冰川冲刷成峡谷,留下了许多壮观的湖泊。
冰川融化后,山脉经历了水力侵蚀的阶段,形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绝美地貌。
五、人类活动与地貌影响阿尔卑斯山脉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壮美的风景吸引了众多的游客。
旅游业的发展给当地带来了经济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如过度开发,景点环境破坏等。
人类活动还会导致土地的退化、水源的污染等问题,对阿尔卑斯山脉的地貌产生一定影响。
六、未来展望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阿尔卑斯山脉的地貌将面临新的挑战。
冰川的消退、山体滑坡的增加以及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等问题将对山脉地区的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产生巨大影响。
为了保护这片珍贵的自然资源,我们需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推广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让阿尔卑斯山脉能够继续为人们提供美丽与资源。
构造运动与地质年代关系
家们统称“加里东运动”(即加里东构造旋回),而狭义的“加里东运动”则是指发生在志留纪末期,或志留纪与泥盆纪之交的褶皱运动、造山运动。
其典型地区是英国北方苏格兰延至斯堪地纳维亚半岛西部的挪威。
那里分布有褶皱山系和变质程度很高的岩石,对全球地质和生物演化影响很大。
早古生代末古大西洋关闭,从而使北美板块与俄罗斯板块碰撞对接,形成“劳亚大陆”。
中国西部柴达木板块与中朝板块拼合,古祁连海褶皱关闭。
其他许多古海洋(如古鸟拉尔海洋、古北亚海洋、古太平洋、原特提斯洋等)都遭到加里东运动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各大陆板块边缘的陆壳增生。
陆地面积进一步扩大,古老地台更趋向于稳定。
褶皱运动褶皱运动褶皱运动褶皱运动加里东运动其所形成的褶皱带称加里东褶皱带。
1888年由休斯(E.Suess)创用,主要指欧洲西北部晚志留纪至泥盆纪形成北东向山地的褶皱运动。
这一时期的地壳运动,使延伸于北爱尔兰、苏格兰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北东向格兰扁地槽、西伯利亚的萨彦岭地槽、中国东南部加里东地槽、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地槽及北阿帕拉契亚地槽(古大西洋)形成褶皱山地。
加里东运动的完成标志着早古生代的结束。
形成影响形成影响形成影响形成影响加里东运动在寒武纪时最主要的地壳变动为升降运动。
自早寒武世开始海侵,中寒武世海侵达到最高峰,海水侵入阿拉伯陆台和印度陆台的北部;到晚寒武世时,由于有些地方陆地开始上升,故海水面积相对缩小,特别在西伯利亚陆台。
寒武纪时,亚洲各大地槽带都沉积有砂岩和石灰岩等地层。
志留纪时,在陆台区和中央哈萨克斯坦等大地槽区,有大规模的海侵。
整个寒武纪和志留纪末期以前,亚洲陆台基本上是沉降时代和海水侵入时代,这是加里东运动的前半期。
志留纪末泥盆纪初,亚洲在很多地区发生了褶皱运动。
在原来的许多大地槽中,发生了大规模的海水后退,形成众多高山。
这一阶段是加里东运动的后半期,亦即造山时期。
贝加尔湖沿岸诸山、东萨彦岭、西萨彦岭、叶尼塞山脉、库兹涅茨阿拉套山、阿尔泰山、唐努乌拉山、杭爱山以及我国华南的加里东褶皱带,都是这一阶段形成的。
新生代阿尔卑斯山构造变形造山运动的异常特征
新生代阿尔卑斯山构造变形造山运动的异常特征引言:阿尔卑斯山是欧洲脊梁,也是世界著名的大山脉,其形成与构造变形造山运动密不可分。
然而,新生代阿尔卑斯山构造变形造山运动的特征表现出一些异常之处,这使得科学家们对其形成原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本文将探讨新生代阿尔卑斯山构造变形造山运动的异常特征,并尝试寻找其背后的解释。
地壳变形:阿尔卑斯山的地壳变形异常特征是其独特之处。
传统的地壳构造理论认为,在地壳运动过程中,构造裂缝是常见的现象。
然而,在阿尔卑斯山的构造变形中,构造裂缝的分布却相对较少。
相反,地壳快速隆起的现象更为明显。
这种异常特征引发了科学家们的思考:阿尔卑斯山究竟是如何形成的?构造变形活动:新生代阿尔卑斯山构造变形造山运动的活动特点也是异常的。
一般来说,阿尔卑斯山的构造变形活动应该是连续的、渐进的过程。
然而,事实上,阿尔卑斯山的构造变形活动呈现出间断性和剧烈性的特点。
这种不寻常的活动模式使得科学家们很难解释挤压和抬升作用的具体机制。
地壳物质变化:阿尔卑斯山构造变形造山运动中的地壳物质变化也存在着令人困惑的异常特征。
传统的构造变形理论认为,构造变形过程中的地壳物质应当是连续而均匀的变化。
然而,阿尔卑斯山的地壳物质分布却呈现出不均匀和离散的特点。
这使得科学家们开始考虑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可能涉及到深地下的岩石圈结构的变化。
地壳的快速抬升:新生代阿尔卑斯山构造变形造山运动中,地壳的快速抬升现象也是异常之处。
一般认为,地壳抬升作用是由构造变形引起的,但是阿尔卑斯山的地壳抬升速度之快仍然超出了科学家们的预期。
这种异常现象引发了许多关于瞬间剥蚀和重力调整的假设,同时也提醒了我们地球构造变化的元素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
结论:在新生代阿尔卑斯山构造变形造山运动中,我们所观察到的异常特征为科学界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挑战和机会,使我们开始重新审视地壳运动和造山过程的机制。
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需要采用更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更精确的数据分析,以期能够揭示阿尔卑斯山形成的奥秘。
阿尔卑斯山脉
勃朗峰(MontBlanc)是阿尔卑斯山的最高峰,位于法国和意大利边界,海拔4808.73米。勃朗峰于1786年8 月8日首次被人类征服。包括顶峰在内大部分在法国境内。整个山体自小圣伯纳德山口向北延伸约48千米,最宽 处16千米,包括塔古尔勃朗、莫迪、艾吉耶、多伦、米迪、韦尔特等9座海拔超过4000米的山峰。山体主要由结 晶岩组成。勃朗峰附近最有名的两个城镇是意大利瓦莱达奥斯塔大区的库马约尔与法国罗讷-阿尔卑斯大区上萨瓦 省的霞慕尼,这里也是第一届冬季奥运会的举办地区。低坡森林茂密,2400米以上有现代冰川。西北坡法国一侧 有著名的梅德冰川。设有空中缆车和冬季运动设施,为阿尔卑斯山最大的旅游中心。霞慕尼是通往勃朗峰的登山 基地。
第四纪期间,阿尔卑斯山曾经受数次的冰川作用,公认的是贡兹、民德、里斯、玉木四次冰期。最末一次玉 木冰期范围最大,强度最高。冰川极盛时期,阿尔卑斯山地70%以上的地区被冰川覆盖,在中央阿尔卑斯山地山 谷中,冰川厚达3000余米。巨大的山谷冰川涌入平原和山麓,留下了道道终啧。
阿尔卑斯山山地植被呈明显的垂直地带性,自下而上可分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基带,山脉南坡800米以 下)、针阔混交林带(800~2200米)、高山草甸带(2200~3200米)、裸岩和终年积雪带(3200米以上)。由海 岸松、棕榈、龙舌兰、稀疏的林地等构成的基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反映了地中海气候的特点。
阿尔卑斯山脉分为西、中、东三段。西阿尔卑斯山是山脉最窄、高峰最集中的山段,最高峰勃朗峰(4810米) 在法、意边境。中阿尔卑斯山介于大圣伯纳德山口和博登湖之间,宽度最大。东阿尔卑斯山海拔相对较低。山脉 主干向西南延伸为比利牛斯山脉,向南延伸为亚平宁山脉,向东南延伸为迪纳拉山脉,向东延伸为喀尔巴阡山脉。
形成演变
阿尔卑斯山脉的地貌演化
阿尔卑斯山脉的地貌演化阿尔卑斯山脉是欧洲最重要的山脉之一,其壮丽的地貌景观吸引着无数旅游者和地质学家的目光。
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阿尔卑斯山脉经历了多次变化和演化,形成了今天壮美而多样的地貌。
首先,我们来看阿尔卑斯山脉的起源。
这座山脉的形成始于约1.5亿年前的侏罗纪时代,在当时的早期,欧洲大陆和非洲大陆相对靠近。
由于地壳板块的运动和碰撞,欧洲大陆向南推移,与非洲大陆碰撞,形成了阿尔卑斯山脉。
阿尔卑斯山脉的地貌特征主要受到侵蚀和抬升的影响。
侵蚀是地壳演化中一个重要的自然力量,在阿尔卑斯山脉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长时间的侵蚀作用削弱了山脉的表面,形成了峡谷、河流和湖泊等特征。
比如,著名的瑞士峡谷-比勒陀利亚大峡谷,就是侵蚀力量雕刻而成的壮丽景观之一。
另一方面,抬升是阿尔卑斯山脉地质演化的重要驱动力。
地壳板块的运动和抬升使得山脉逐渐抬高,形成更加陡峭的山峰和山谷。
例如,著名的马特洪峰就是因为阿尔卑斯山脉的抬升而形成的,它是欧洲最高峰之一,吸引了无数登山者的挑战。
抬升还导致了地质构造的变化,形成了断层、构造块和山体滑坡等地貌现象。
阿尔卑斯山脉的地质演化还受到冰川和冰川作用的影响。
在靠近北极圈的高山地区,冰川对地貌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
冰川的运动和侵蚀作用造就了阿尔卑斯山脉的一些典型地貌特征,如冰斗、冰川湖和U型谷。
同时,冰川的融化和退却也会导致地貌的演化和变化。
例如,众所周知的马特洪峰,就是由于冰川作用和融化造成的。
除了自然因素,人类活动也对阿尔卑斯山脉的地貌演化有一定的影响。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人类活动对山区生态环境和地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例如,开发滑雪度假村和建设道路等人类活动导致了土地利用和覆盖的改变,对山地生态系统产生了一定的压力。
此外,过度的开采和建筑活动也会对阿尔卑斯山脉的地质构造造成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阿尔卑斯山脉的地貌演化是一个综合多因素的过程。
地壳运动、侵蚀和抬升、冰川作用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共同塑造了这座山脉的壮丽景观。
阿尔卑斯山是由哪两个板块形成的
阿尔卑斯山是由哪两个板块形成的阿尔卑斯山是由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通过挤压形成的,经过碰撞和摩擦之后,海底深层岩石被挤压向基岩形成褶皱,然后慢慢堆高并接近现在阿尔卑斯山的高度。
阿尔卑斯山的山脉呈弧形,长1200米,同时海拔约为3000米,最高峰为勃朗峰。
阿尔卑斯山形成的原因
阿尔卑斯山其实是由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形成的,两个板块经过长期的碰撞、摩擦、挤压后,海地深层岩石就会被挤压向基岩形成褶皱,褶皱慢慢堆高后,阿尔卑斯山就形成了。
阿尔卑斯山山脉整体呈弧形,长度为1200千米,宽度为130~260千米,其平均海拔为3000米,总面积约为22万平方公里。
阿尔卑斯山山脉中有82座山峰的海拔超过了4000米,但最高的山峰是海拔为4810米的勃朗峰,这座山峰位于法国、意大利和瑞士三国的交界处。
— 1 —。
阿尔卑斯构造演化
下淡水磨拉石( 下淡水磨拉石(molasse)
河 流 砾 岩 相
海相磨拉石
牡 蛎 层
风 暴 岩
N1
E3
本宁带 闪光片岩 露头
类复理石(flysch like) 韵律结构 已变质的洋盆钙质、泥 质、硅质沉积
黑色玄武岩的平卧褶皱
东阿尔卑斯横剖面
中央片麻岩= 中央片麻岩=活化基底 北部钙质阿尔卑斯带、K Gosau层 北部钙质阿尔卑斯带、K2Gosau层
K1Maiolica灰岩 Maiolica灰岩
南
磨 拉 石 复 理 石
阿 尔 卑 斯 地 层 表
洋盆
破裂
碳 酸 盐 台 地
裂 谷
阿 尔 卑 斯 洋 盆 演 化 史
大地构造相
(Tectonic facies)
海尔微带(逃逸体,escapred) 海尔微带(逃逸体,escapred) =阿勒曼相 本宁带(下插体,overriden) 本宁带(下插体,overriden) =凯尔特相 奥地利阿尔卑斯带(上冲体,motor) 奥地利阿尔卑斯带(上冲体,motor) =雷特相
欧 洲 构 造 分 区 图
大地构造基础理论发源地
大地构造: 大地构造: 陆间型造山带、前陆盆地(前渊)、 后陆、碰撞造山带、大地构造相、弧后盆地造山。 构造样式: 构造样式:阿尔卑斯式褶皱、侏罗山式褶皱、逆 冲推覆构造。 沉积地质: 沉积地质:复理石、磨拉石(斯)、碳酸盐台地 崩解、古CCD(碳酸盐溶解)面、从裂谷到洋盆。 蛇绿岩: 蛇绿岩:榴辉岩、三位一体。 地层学: 地层学:叠覆率、第三系、第四系、米兰科维奇 旋回。 冰川地质: 冰川地质:“4次”冰期、冰川地貌。
海西褶皱基底
刚性基底与盖层
T2-3碳酸盐台地与火山岩间列
阿尔卑斯山脉是怎么形成的
阿尔卑斯山脉是怎么形成的阿尔卑斯山脉,这条耸立在欧洲南部的著名山脉,西起法国东南部的尼斯附近地中海海岸,呈弧形向北、东延伸,那么,阿尔卑斯山脉是怎么形成的?阿尔卑斯山脉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早在1.8亿年前,由于板块运动,北大西洋扩张,南面的非洲板块向北面推进,古地中海下面的岩层受到挤压弯曲,向上拱起,由此造成的非洲和欧洲间相对运动形成的阿尔卑斯山系,其构造既年轻又复杂。
阿尔卑斯造山运动时形成一种褶皱与断层相结合的大型构造推覆体,使一些巨大岩体被掀起移动数十千米,覆盖在其他岩体之上,形成了大型水平状的平卧褶皱。
西阿尔卑斯山是这种推覆体构造的典型。
更新世时阿尔卑斯山脉是欧洲最大的山地冰川中心。
山区为厚达1公里的冰盖所覆,除少数高峰突出冰面构成岛状山峰外,各种类型冰川地貌都很发育,冰蚀地貌尤其典型,许多山峰岩石嶙峋,角锋尖锐,挺拔峻峭,并有许多冰蚀崖、U形谷、冰斗、悬谷、冰蚀湖等以及冰碛地貌广泛分布。
现在还有1200多条现代冰川,总面积约4000平方公里,其中以中阿尔卑斯山麓瑞士西南的阿莱奇冰川最大,长约22.5公里,面积约130平方公里。
阿尔卑斯山除了主山系外,还有四条支脉伸向中南欧各地:向西一条伸进伊比利亚半岛,称为比利牛斯山脉;向南一条为亚平宁山脉,它构成了亚平宁半岛的主脊;东南一条称迪纳拉山脉,它纵贯整个巴尔干半岛的西侧,并伸入地中海,经克里特岛和塞浦路斯岛直抵小亚细亚半岛;东北一条称喀尔巴阡山脉,它在东欧平原的南侧一连拐了两个大弯然后自保加利亚直临黑海之滨。
大约1.5亿年以前,现在的阿尔卑斯山区还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随后陆地逐渐隆起,形成了高大的阿尔卑斯山脉。
整个山区的地壳至今还不稳定,地震频繁。
近百万年以来,欧洲经历了几次大冰期,阿尔卑斯山区形成了很典型的冰川地形,许多山峰岩石嶙峋,角峰尖锐,山区还有很多深邃的冰川槽谷和冰碛湖。
直到现在,阿尔卑斯山脉中还有1000多条现代冰川,总面积达3600平方公里,比欧洲国家卢森堡还要大。
阿尔卑斯超镁铁岩的演化及上地幔的局部熔融
阿尔卑斯超镁铁岩的演化及上地幔的局部熔融
鲍佩声;王希斌
【期刊名称】《地质学报》
【年(卷),期】1992(066)003
【摘要】西藏新疆超镁铁岩是上地幔局部熔融的产物。
超镁铁岩在矿物成分上的演化表现为两个平行的演化系列:一是随各亚类岩石的递变,硅酸盐矿物的
100Mg,(Mg+Fe^(2+))值递增,即硅酸盐矿物向富镁方向演化;二是副矿物铬尖晶石的100Cr/(Cr+Al)值相应递增,向富铬方向演化;上述演化趋势与岩浆分异演化趋势相反。
在组构上则由原粒结构向熔融残余、后成合晶,碎斑结构,然后递变为等粒镶嵌;板状镶嵌结构。
二辉橄榄岩的熔融实验资料清楚表明、阿尔卑斯超镁铁岩的演化乃是地幔岩熔融的结果。
各亚类岩石代表了不同程度的局部熔融,岩体所显示的上部偏基性,下部偏酸性的垂直分带实属地幔岩的熔融分带。
【总页数】17页(P227-243)
【作者】鲍佩声;王希斌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88.242
【相关文献】
1.大别山北坡尖晶石橄榄岩中的高温石榴辉石岩包体:兼论上地幔部分熔融 [J], 游振东;钟增球;索书田;周汉文
2.碎斑状阿尔卑斯型橄榄岩中的斜组构:一种用于上地幔流变的剪切方向标志 [J], Wal,D;任建业
3.吉林蛟河上地幔岩碎块内熔融微区矿物学及其地质意义 [J], 刘劲鸿
4.上地幔剪切带——以阿尔卑斯二辉橄榄岩地块研究为例 [J], R.L.M.Vissers;陈欣
5.欧洲地学断面(EGT)阿尔卑斯地区地壳和上地幔的三维模型 [J],
H.Schwendener;St.Mueller;陆文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板片脱落——阿尔卑斯山脉同碰撞岩浆作用和构造模式
板片脱落——阿尔卑斯山脉同碰撞岩浆作用和构造模式Friedhelm von Blanckenburg;王强【期刊名称】《地质科学译丛》【年(卷),期】1996(13)1【摘要】板片脱落就是在大陆碰撞期间俯冲的大洋岩石圈在浮力趋动下同一起俯冲的较轻大陆岩石圈拆离。
Davies和von Blanckenburg(1994)在他们近期的文章中通过热力学模拟估算了引起脱落的物理条件,并预言了造山带演化过程中的各种结果。
脱落在涌升软流圈的作用下使得掩复岩石圈地幔加热,富集层熔融,形成了双峰态岩浆作用。
脱落也导致俯冲地壳岩石圈的受热弱化,使得在地幔深部裂散的地壳碎片因浮力而上升。
我们将板片脱落模式用于研究欧洲阿尔卑斯山脉在第三纪的演化。
阿尔卑斯山脉玄武质和花岗质岩浆作用出现在42 Ma和45 Ma之间,是在俯冲和大陆碰撞引起洋盆封闭之后发生的。
现在认为,花岗岩类是由玄武岩与同化的大陆壳混合而形成的。
为了确定部分地幔熔体形成的构造决定因素,我们收集并分析了已发表的整个阿尔卑斯弧的大量镁铁质岩墙的地球化学和同位素数据。
痕量元素和同位素成分表明,它们是通过力学上稳定的岩石圈地幔的低度熔融形成的。
我们没有见到软流圈地幔熔融的证据。
在不到50 km的深处,没有发生减压。
板片脱落一旦开始,便迅速地侧向迁移,并在受热弱化的地壳处形成线式岩浆活动带。
这解释了为什么所有的阿尔卑斯岩浆几乎同时沿环亚得里亚线性断裂带的走滑断层侵位。
通过对俯冲到100 km深处的Penninic高压岩石年龄的分析,发现俯冲作用发生在约55~40 Ma间,隆升作用发生在40~35 Ma间。
从隆升和岩浆作用开始的短暂时间间隔来看,我们推断这两个过程都是由脱落作用引起的。
板片脱落模式在阿尔卑斯地区得到了验证,因此,也支持了建立在地质基础上设想的理论模式。
我们认为,岩浆活动与高压岩石回升地表的特征性组合将可在地表造山带鉴别板片脱落作用。
【总页数】4页(P31-34)【关键词】板片脱落;大陆碰撞;岩浆作用;构造模式【作者】Friedhelm von Blanckenburg;王强【作者单位】Department of Earth Sciences.University of Cambridge, England【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2.1【相关文献】1.两广交界地区壶垌片麻状复式岩体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对云开地块北缘早古生代构造-岩浆作用的启示 [J], 覃小锋;王宗起;胡贵昂;曹洁;冯佐海2.大陆—岛弧碰撞带中的板内型岩浆作用:巴布亚新几内亚波尔盖拉侵入杂岩 [J], Rich.,JP;马建华3.板片脱落———阿尔卑斯山脉同碰撞岩浆作用和构造模式 [J], 无4.冈底斯岩浆弧东段夕线石榴黑云片岩的变质作用P-T轨迹与构造意义 [J], 秦圣凯;张泽明;江媛媛;陈言飞;张宁;张成圆5.湘东及邻区板内走滑构造岩浆带与铀多金属成矿作用 [J], 方适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lps构造图 Alps构造图
因苏布里克 主缝合线
建造建造-改造结合的板块模式
欧洲板块 Tehys 非洲板块
缝合线
上冲体
逃逸体 下插体
西阿尔卑斯构造剖面
推覆体大部已遭剥蚀
阿 尔 卑 斯 构 造 演 化
钙质Alps-复理石钙质Alps-复理石-磨拉石接触关系
上部复理石韵律
同造山复理石成因
下淡水磨拉石( 下淡水磨拉石(molasse)
河 流 砾 岩 相
海相磨拉石
牡 蛎 层
风 暴 岩
N1
E3
本宁带 闪光片岩 露头
类复理石(flysch like) 韵律结构 已变质的洋盆钙质、泥 质、硅质沉积
黑色玄武岩的平卧褶皱
东阿尔卑斯横剖面
中央片麻岩= 中央片麻岩=活化基底 北部钙质阿尔卑斯带、K Gosau层 北部钙质阿尔卑斯带、K2Gosau层
复理石(flysch)的不同理解 复理石(flysch)的不同理解
欧洲大陆经典学派: 仅限于陆壳碰撞阶段的同造山陆源碎屑 浊积岩,是在地壳挤压背景下形成并与推 覆构造关系密切。 美国学派: 既包括同造山阶段的陆源碎屑浊积岩, 也包括地壳拉张阶段被动陆缘型、俯冲阶 段岛弧型的陆源碎屑、火山碎屑和钙质浊 积岩。出现“类复理石(flyschoid)”术语。
欧 洲 构 造 分 区 图
大地构造基础理论发源地
大地构造: 大地构造: 陆间型造山带、前陆盆地(前渊)、 后陆、碰撞造山带、大地构造相、弧后盆地造山。 构造样式: 构造样式:阿尔卑斯式褶皱、侏罗山式褶皱、逆 冲推覆构造。 沉积地质: 沉积地质:复理石、磨拉石(斯)、碳酸盐台地 崩解、古CCD(碳酸盐溶解)面、从裂谷到洋盆。 蛇绿岩: 蛇绿岩:榴辉岩、三位一体。 地层学: 地层学:叠覆率、第三系、第四系、米兰科维奇 旋回。 冰川地质: 冰川地质:“4次”冰期、冰川地貌。
活化基底
奥地利带C 奥地利带C2底砾岩
P2 灰岩与P3红层 灰岩与P
T3碳酸盐 台地相变 及珊瑚礁
J2 薄层灰岩夹 硅质岩 角砾灰岩
J3薄层灰岩、硅质岩 薄层灰岩、硅质岩
钙 重 质 要 阿
K2
不 尔 整 卑 合 斯
T2
面 带
钙质Alps带内的三个推覆体 钙质Alps带内的三个推覆体
南Alps海西花岗岩 Alps海西花岗岩
海西褶皱基底
刚性基底与盖层
T2-3碳酸盐台地与火山岩间列
J1接近CCD面的红色瘤状菊石灰岩 接近CCD面的红色瘤状菊石灰岩
(Ammonitico rosso) rosso)
Calcite Compensation Depth 方解石补深度
CCD面 面
J2-3 硅质灰岩仅 见菊石口盖 硅质岩
多岛海、弧后盆地 造山模式
许靖华观点: Alpides的主 洋盆应在现 在地中海中 脊部位,俯 冲极性向北, 本宁带仅是 弧后盆地。 所以是弧后 盆地造山模 式。
参考文献
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教学组,中国地质课程教 学光盘,阿尔卑斯造山带。2002。 许靖华、孙枢、王清晨等主编,1:4,000,000 中国大地构造相图,第一章,1-19页及扉页附图。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D.V.Ager,欧洲地质,地质出版社,1989(1980 原版),第四部分选读:204-217、269-273。 J.G.兰姆塞、M.I.胡伯著,现代构造地质学方法, 第一、二卷,地质出版社,1991(1987原版)。 大量构造形态照片、图解选自Alps地区。
K1Maiolica灰岩 Maiolica灰岩
南
磨 拉 石 复 理 石
阿 尔 卑 斯 地 层 表
洋盆
破裂
碳 酸 盐 台 地
裂 谷
阿 尔 卑 斯 洋 盆 演 化 史
大地构造相
(Tபைடு நூலகம்ctonic facies)
海尔微带(逃逸体,escapred) 海尔微带(逃逸体,escapred) =阿勒曼相 本宁带(下插体,overriden) 本宁带(下插体,overriden) =凯尔特相 奥地利阿尔卑斯带(上冲体,motor) 奥地利阿尔卑斯带(上冲体,motor) =雷特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