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梅丸(伤寒论)

合集下载

乌梅丸的功效与作用

乌梅丸的功效与作用

乌梅丸的功效与作用乌梅丸《伤寒论》【组成】乌梅三百枚(480g) 细辛六两(180g) 干姜十两(300g)黄连十六两(480g) 当归四两(120 g) 附子六两,炮去皮(180 g) 蜀椒四两,出汗(120g) 桂枝六两,去皮(180g) 人参六两(180g) 黄柏六两(180g)【用法】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

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食前以饮送下,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

禁生冷、滑物、臭食等(现代用法:乌梅用50%醋浸一宿,去核捣烂,和入余药捣匀,烘干或晒干,研末,加蜜制丸,每服9g,日服2~3次,空腹温开水送下。

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温脏安蛔。

【主治】脏寒蛔厥证。

脘腹阵痛,烦闷呕吐,时发时止,得食则吐,甚则吐蛔,手足厥冷。

或久泻久痢。

【方解】蛔厥之证,是因患者素有蛔虫,复由肠道虚寒,蛔虫上扰所致。

蛔虫本喜温而恶寒,故有“遇寒则动,得温则安”之说。

蛔虫寄生于肠中,其性喜钻窜上扰。

设若肠道虚寒,则不利于蛔虫生存而扰动不安,故脘腹阵痛,烦闷,呕吐,甚则吐蛔。

由于蛔虫起伏无时,虫动则发,虫伏则止,故腹痛与呕吐时发时止。

痛甚气机逆乱,阴阳之气不相顺接,则四肢厥冷,发为蛔厥。

本证既有虚寒的一面,又有虫扰气逆化热的一面,针对寒热错杂,蛔虫上扰的病机,治宜寒热并调,温脏安蛔之法。

柯琴说“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

方中重用味酸之乌梅,取其酸能安蛔,使蛔静则痛止,为君药。

蛔动因于肠寒,蜀椒、细辛辛温,辛可伏蛔,温可温脏祛寒,共为臣药。

黄连、黄柏性味苦寒,苦能下蛔,寒能清解因蛔虫上扰,气机逆乱所生之热;附子、桂枝、干姜皆为辛热之品,既可增强温脏祛寒之功,亦有辛可制蛔之力;当归、人参补养气血,且合桂枝以养血通脉,以解四肢厥冷,均为佐药。

以蜜为丸,甘缓和中,为使药。

本方的配伍特点:一是酸苦辛并进,使“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二是寒热并用,邪正兼顾。

中医知识:乌梅丸的临床应用知识

中医知识:乌梅丸的临床应用知识

中医知识:乌梅丸的临床应用知识乌梅丸为《伤寒论》中止痛安蛔的要方,临床多应用于胆道蛔虫症及慢性痢疾,效果显著。

【药物组成】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去皮炮)六两、蜀椒四两、桂枝(去皮)、人参、黄柏各六两【功效】温脏驱蛔。

【主治】脏寒蛔厥。

脘腹阵痛,烦闷呕吐,时发时止,得食则吐,甚至吐蛔,手足厥冷,或久痢不止,反胃呕吐,脉沉细或弦紧。

或久泻久利。

【基本禁忌】服药期间,忌生冷、滑物、臭食等。

【方解】本方由10味药组成。

主治寒热错杂,蛔虫窜扰所致的蛔厥、久痢、厥阴头痛。

方中乌梅味酸,苦酒醋渍而重用,既可安蛔,又能止痛,故为主药。

蛔动因于脏寒,故以干姜、附子、细辛、蜀椒、桂枝温肾暖脾,以除脏寒;且五药皆辛,李可制蛔,其中细辛、蜀椒更具杀虫之用,故又可助乌梅安蛔止痛;素病蛔疾,必损气血,故又以人参益气,当归养血,合而扶正补虚;俱为辅药。

佐以黄连、黄柏苦寒清热,兼制辛热诸药,以杜绝伤阴动火之弊,且味苦兼能下蛔。

诸药合用,共奏温脏安蛔之功。

【用法】以苦酒(即醋)渍乌梅一宿,去核,蒸熟,捣成泥;余药研为细末,与乌梅泥和匀,加密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7~9克,日三服。

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方义】本方所治蛔厥,是因胃热肠寒,蛔动不安所致。

蛔虫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故方中重用乌梅味酸以安蛔,配细辛、干姜、桂枝、附子、川椒辛热之品以温脏驱蛔,黄连、黄柏苦寒之品以清热下蛔;更以人参、当归补气养血,以顾正气之不足。

全方合用,具有温脏安蛔,寒热并治,邪正兼顾之功。

【方歌】①乌梅丸中细辛桂,参附椒柏姜连归;蛔厥久痢皆可治,安蛔止痛次方珍。

②乌梅丸用细辛桂,人参附子椒姜继,黄连黄柏及当归,温脏安蛔寒厥剂。

【趣味歌】富贵新疆人,熟知白脸美。

乌梅丸临床研究近况

乌梅丸临床研究近况

乌梅丸临床研究近况乌梅丸出自《伤寒论》,是中医经典方剂之一。

近年来,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乌梅丸在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展现出了独特的疗效。

乌梅丸的组成包括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蜀椒、桂枝、人参、黄柏。

全方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具有温脏安蛔、调和阴阳的功效。

在消化系统疾病方面,乌梅丸常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病情反复,难以根治。

临床研究发现,乌梅丸能够调节肠道免疫功能,减轻炎症反应,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如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

此外,对于慢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等肠道疾病,乌梅丸也有一定的疗效。

在妇科疾病中,乌梅丸对于多囊卵巢综合征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常伴有月经失调、肥胖、多毛等症状。

研究表明,乌梅丸可以调节内分泌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从而恢复卵巢的正常功能,调整月经周期。

同时,在治疗痛经、带下病等方面,乌梅丸也显示出了良好的效果。

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中,乌梅丸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糖尿病在中医理论中多属于“消渴”范畴。

乌梅丸能够滋阴清热、温阳补虚,对于糖尿病患者出现的阴阳失调、寒热错杂的症状有较好的改善作用。

特别是在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方面,乌梅丸可以通过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减轻患者的肢体麻木、疼痛等症状。

在精神神经系统疾病方面,乌梅丸对抑郁症有一定的干预作用。

抑郁症患者常存在肝气郁结、阳气不足等问题。

乌梅丸能够疏肝解郁,温补阳气,调整患者的情志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此外,对于顽固性头痛、失眠等病症,乌梅丸也能发挥一定的疗效。

在皮肤科疾病中,乌梅丸可用于治疗荨麻疹。

荨麻疹病因复杂,常反复发作。

乌梅丸能够调和营卫,祛风止痒,缓解患者的皮肤瘙痒、风团等症状。

当然,乌梅丸的临床应用并非局限于上述疾病,其在其他病症中的应用也在不断探索和拓展。

但在使用乌梅丸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等因素进行辨证论治,灵活加减用药。

同时,对于乌梅丸的作用机制,现代医学也在进行深入的研究。

乌梅丸异病同治之我见

乌梅丸异病同治之我见

6 不孕
孙某,女,27岁,1998年3月15日初诊。主诉:婚后3年未孕,月经常常不准,提前少,推后多,经色淡、质清,挟有少许紫色血块,多逾期不止。神疲乏力,形寒怕冷,尤以下半身为明显。经前两乳发胀,胀甚时稍有疼痛,腰酸,有空坠感。易躁易怒,大便稀多干少,小便少。妇检:子宫偏小而光滑,宫体后位如桃核大、质硬。诊断为子宫发育不良。
乌梅丸异病同治之我见
更新日期:2010-05-02 点击: 李家发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方由乌梅、干姜、细辛、川连、桂枝、川椒、人参、附片、当归、黄柏组成,主治蛔厥、久利之证。从乌梅丸的用药、立法来看,乌梅丸不仅可治蛔厥、久痢之证,还可治寒热错杂、正虚邪实之证。兹浅谈临床体会如下。
2 痛经
吴某,女,20岁。1997年8月11日初诊。主诉:连续3个月经前、经初小腹胀痛,甚则牵引会阴及腰骶,情绪不好时痛剧。经量逐月减少,色紫暗,夹有少许血块,末次月经稍推后。平时心烦欲呕,咽干,口微苦,头昏,乏力,经前及经初1~2日较明显。
刻诊:四肢偏凉,舌淡苔薄白,脉沉弦。证属肝气不舒、气血不和、寒热内郁。药用延胡12g,附片、干姜、制香附各10g,黄连、黄柏各4.5g,党参、当归、益母草、乌梅各15g,蕲艾6g,炙甘草3g。嘱其在下次月经前1周开始服药,连服5剂,如在服药期间月经来潮,亦不必停药。5剂药刚服完月经来潮,仅只有轻微不适,经量、经色基本正常。此后月经如常。
1 胃脘痛
李某,女,42岁。1991年5月11日初诊。主诉:近10个月来胃脘部疼痛隐隐,时轻时重,痛时有不同程度的灼热感,嗳气吞酸,脘腹胀满,食后加剧。形冷畏寒,日轻夜重,口渴喜热饮。经某医院胃镜诊为慢性胃炎。用西药后效果不显,改求中医治疗。
刻诊:神疲乏力,舌苔黄白相间,微腻,脉沉弦。证属寒热互结,肝气不和,胃失和降,脾失健运。药用乌梅、党参、柴胡、白芍、陈皮、木香、附片各10g,黄连、黄柏、干姜、川椒各6g。5剂,1剂/d,水煎服。二诊:诸症减轻,上方减柴胡量至5g,再服10剂。三诊:精神明显好转,畏寒轻微,口不渴但仍喜热饮,饭后稍有腹胀,大便多成形,原方去柴胡,减附片、桂枝量为5g,续服10剂后,诸症基本消失,按三诊方继服3剂。半年后复查,胃部正常。

乌梅丸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乌梅丸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乌梅丸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乌梅丸出自《伤寒论》,是一首经典的方剂,由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蜀椒、桂枝、人参、黄柏组成。

历经数千年的临床实践,乌梅丸在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展现出了独特的疗效,其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相关研究也日益深入。

一、乌梅丸的方剂组成及功效分析乌梅丸中,乌梅味酸,能敛肝柔肝,安蛔止痛,为君药。

细辛、蜀椒、干姜、桂枝、附子辛热之品,温脏祛寒;黄连、黄柏苦寒之药,清热燥湿,共为臣药。

当归、人参补养气血,扶正祛邪,为佐药。

全方寒热并用,补泻兼施,调和肝脾,安蛔止痛。

二、乌梅丸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1、溃疡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

临床研究表明,乌梅丸对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症状有显著的改善作用。

其可能通过调节肠道免疫功能、改善肠道菌群失调、减轻肠道炎症反应等机制发挥治疗作用。

2、慢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患者常表现为右上腹疼痛、腹胀、嗳气等症状。

乌梅丸能清热利胆、和胃止痛,对慢性胆囊炎有一定的疗效。

研究发现,乌梅丸可降低胆囊壁厚度,改善胆囊收缩功能,缓解胆囊炎引起的疼痛。

3、肠易激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以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为主要症状。

乌梅丸能调节肠道的敏感性,改善肠道动力紊乱,从而缓解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症状。

三、乌梅丸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1、偏头痛偏头痛是一种反复发作的单侧或双侧搏动性头痛。

中医认为,偏头痛的发病与肝风内动、肝阳上亢等有关。

乌梅丸具有平肝熄风、调和气血的作用,在偏头痛的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2、帕金森病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等。

乌梅丸可能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分泌、改善神经细胞的能量代谢等途径,对帕金森病的症状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四、乌梅丸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1、多囊卵巢综合征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常伴有月经失调、不孕、肥胖等症状。

乌梅丸能调节内分泌功能,改善胰岛素抵抗,从而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大学中医课件 方剂学 乌梅丸医案

大学中医课件  方剂学  乌梅丸医案
《临证指南医案 呕吐》
乌梅丸医案
杨 因惊而泻。腹痛欲呕。是为蛔厥。 当用酸苦。忌进甜物。
川椒 乌梅肉 川连 淡干姜 金铃子 延 胡索 桂枝木 生白芍
《临证指南医案 泄泻》
乌梅丸医案
郑 夏至后。湿热内蒸。肠风复来。议 酸苦法。(湿热)
川连 黄芩 乌梅肉 生白芍 广皮 厚朴 荆芥炭 菊花炭
阿胶 小生地 麦冬 人参 小川连 乌梅肉
《临证指南医案 暑》
乌梅丸医案
孙 脉左数。下利。腹不甚痛。暮夜微热。 所伏暑热。乘阴虚下陷。是清热理脾不效。 当摄阴升阳。
熟地炭 当归炭 山楂炭 炒黑麦芽 炙黑甘 草 防风根炒 黑升麻。
又 照方去山楂麦芽加人参焦白芍。 又 泻痢久必阴损液耗。此口渴微咳。非实
又 酸甘化阴法。
人参 生地 乌梅 炙草 麦冬 木瓜
《临证指南医案 痢》
乌梅丸医案
劳倦伤阳,当风沐浴,卫外气泄疏豁。 药以柴、葛,再泄其阳;杂以消导, 更耗其气。热迫,呕逆气冲。但夏热 必兼湿邪,周身掣痛。法当酸苦安胃 泄热,使厥阳稍平,即商辅正
川黄连 枯黄芩 姜汁炒竹茹 炒乌梅 生白芍 郁金
川椒 川连 桂枝 附子 乌梅 干姜 白芍 细 辛 人参 川楝子 黄柏
《叶天士先生方案真本》
乌梅丸医案
程 (二八)摽梅逾期,病由情志郁伤。庸医不 究病因,朝暮更方,病延日久。内经谓二阳之病 发心脾。盖思伤心,郁伤脾,二脏有病,不司统 血,笄年莫重于经水通调,今经闭半载,哎吐清 涎,腹痛泄泻,心热皮寒,显是木郁乘土。胃口 渐败,生气曷振,病成干血劳怯。考古通经等丸, 难施于胃惫乏谷之体,姑议安胃和肝,俟秋深时 再议。
《种福堂公选医案》
乌梅丸医案

乌梅丸的正宗配方组成剂量、方歌速记歌诀、用法用量

乌梅丸的正宗配方组成剂量、方歌速记歌诀、用法用量

乌梅丸的正宗配方组成剂量、方歌速记歌诀、用法用量乌梅丸【正宗配方组成剂量】乌梅480克,细辛180克,干姜300克,黄连480克,当归120克,附子180克,蜀椒120克,桂枝180克,人参180克,黄柏180克。

【用法用量】乌梅用50%醋浸一宿,去核打烂,和余药打匀,烘干或晒干,研成细末,炼蜜为丸,每丸9克,每日1~3次,空腹温开水送下。

亦可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方歌速记歌诀】乌梅丸用细辛桂,人参附子椒姜继;黄连黄柏及当归,温藏安蛔寒厥剂。

【功用】温脏安蛔。

【主治】蛔厥证。

心烦呕吐,时发时止,食人吐蛔,手足厥冷,腹痛;又治久痢、久泻。

【加减】无热者,去黄连、黄柏;无寒证者,去十姜、附子;无虚者,去人参、当归;吐蛔者,加使君子、苦楝根皮、榧子;脾胃气虚者,加山药、芡实、莲米、谷芽;肝胃阴虚者,加生地、白芍、麦冬、牡蛎。

【方论】本方在《伤寒论》是用治胃热肠寒的蛔厥证。

蛔虫寄生肠内,因胃热肠寒,亦即所谓上热下寒而致扰动不安,故见烦闷,呕吐,甚则食人吐蛔。

腹痛与烦呕时发时止,是因虫动则发,虫伏则止,故多起伏不定。

腹痛加剧时,则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乃致手足厥冷。

本方以寒热并用、温脏安蛔为法,方中重用乌梅酸收,养肝敛阳,安蛔止痛;黄连、黄柏苦寒清热燥湿;川椒、干姜、附子、细辛止痛驱蛔;人参甘温补脾益胃;当归甘辛温,养血柔肝止痛;桂枝辛甘温,走窜十二经,温通经脉,通阳化气。

方中酸收,苦泄,辛开,甘补,大温大寒各味溶于一炉,为酸苦辛热并施,既有调和肝胃,安蛔止痛之法,又有补气和血,酸涩固脱之功。

是故,既可治蝈杀虫,又可治寒热错杂之久痢是也。

【医论】《医宗金鉴》吴谦曰:“伤寒脉微而厥,厥阴脉证也。

至七八日不回,手足厥冷,躁无暂安之时者,均为厥阴阳虚阴盛之脏厥,非阴阳错杂之蛔厥也。

若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不似脏厥之躁无暂安时,知蛔上膈之上也,故其烦须曳复止也。

得食而吐又烦者,是蛔阐臭而出,故又烦也。

乌梅丸证59例验案证候分析

乌梅丸证59例验案证候分析

乌梅丸证59例验案证候分析摘要】乌梅丸首见于《伤寒论》,论中治疗蛔厥证及久利,通过查阅文献,发现本方亦可治疗厥阴病提纲证。

笔者通过对59例乌梅丸原方或加减方验案分析,归纳出厥阴病提纲证可概括为:食畏寒凉,气上撞心,消渴,全身乏力,下之利不止,头晕目眩,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不得眠,心中疼热,不能事冷。

使之更好地指导临床。

【关键词】乌梅丸验案证候分析提纲证乌梅丸首见于《伤寒论》第33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

蛔厥者,其人当吐蛔。

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

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则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

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又主久利。

乌梅丸方: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附子六两(炮,去皮),当归四两,蜀椒四两(出汗),桂枝六两(去皮),人参六两,黄柏六两。

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

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

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伤寒论》第326条说:“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此为厥阴病提纲条文。

《总病论》卷一此句下有“乌梅丸主之”五字。

从前五个提纲条文可见,提纲条文均未出现“某某方主之”,此条也不例外。

因此,此五字应该视为衍文。

但通过查阅文献可知,乌梅丸不仅能够治疗蛔厥病与久利,亦可治疗第326条之厥阴病提纲证。

笔者对乌梅丸治疗厥阴病提纲证深有体会,而且在临证中发现,厥阴病提纲证并不能将所有相关证候全部囊括,如果拘泥于条文所述之证候,则乌梅丸之临床扩大应用必然要受到很大的限制。

因此,笔者将2009年4月21日至2011年10月5日期间运用乌梅丸原方或加减方所治验案59例之证候进行了系统归纳与总结,并结合厥阴病提纲条文进行了对应与分析,以期探索提纲证所包涵的潜在证候,为乌梅丸在临床上的扩展应用提供参考。

乌梅丸适合症状

乌梅丸适合症状

乌梅丸适合症状龙砂医学流派代表性传承人顾植山教授重视《伤寒论》经方,临床重视运气学说的应用。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中医院杨桂芹主任医师拜顾植山教授为师,多次跟师学习。

本文为导师杨桂芹跟师顾植山教授临床运用乌梅丸之体会。

乌梅丸出自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分别见于《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与《金匮要略·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乃厥阴病之主方。

乌梅丸全方由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川椒、桂枝、人参、黄柏十味药组成。

全方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常被现代临床用以治疗寒热错杂、虚实互见的疑难病症。

下附导师杨桂芹病案三则:乌梅丸适合症状:汗证崔某,男,58岁,干部,于2015年10月20日初诊。

盗汗2余年,夜眠较差,多梦易醒,每于夜间2点左右醒而汗出,以上半身尤甚。

平素常自觉口干舌燥,夜间加重,时有咳嗽,冬季尤甚,常神倦乏力,伴见心烦,食少纳差,二便调。

舌质红,苔薄白,脉沉细。

经中西医内科检查,未见阳性体征。

但患者长期受此汗证困扰,遍寻医治无果,多以益气养血,养阴润燥,亦或健脾补肾治之,未收显效。

吾师杨桂芹据其主证之夜间2点左右醒而多汗,且上半身尤甚,加之患者有神倦、心烦之症,遂依据《伤寒论》厥阴病提纲证“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诊其病机乃厥阴病阴阳不交,气血失调。

遂予乌梅丸加浮小麦30克,茯神、夜交藤各20克,龙骨、牡蛎各30克,生地黄20克,水煎服治之。

服药5剂后,盗汗量渐少,夜眠得宁,药后收效,仅稍有乏力感,时有腰酸,遂以前方加制狗脊20克,芡实20克,黄芪30克,守法继服7剂。

三诊时患者自述苦疾告愈,自觉全身舒适,诊其舌脉可见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

患者因工作出差近半月,为防其复发,续方12剂以巩固之。

后多次追访,未见复发。

乌梅丸适合症状:胃脘痛焦某,女,56岁,工人,于2015年8月29日初诊。

胃脘不适近2年。

一年前因情绪刺激引发胃部不适伴见失眠,刻诊胃部不适及失眠症状加重一月,常于夜间1~3时易醒,平素多梦,入睡困难,每日凌晨3~4时常因胃部不适而醒,平素自觉胃脘胀满,晚餐后明显加重,稍食不慎即有腹胀满闷,大便黏腻不爽,甚者完谷不化,如有情绪波动则诸证随即加重,身困乏力,手足不温,时有心悸。

乌梅丸的功效与作用

乌梅丸的功效与作用

:xx丸根源《伤寒论》。

xx丸构成乌梅 300 枚细辛 84 克干姜 140 克黄连 224 克当归 56 克附子 84 克(去皮,炮, )蜀椒 56 克(出汗 )桂枝 (去皮 )84 克人参 84 克黄柏 84 克xx丸用法上十味,各捣筛,混淆和匀;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于米饭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纳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

空肚时饮服10 丸,一日三次,略加至 20 丸。

xx丸功用温脏安蛔。

xx丸主治蛔厥。

脘腹阵痛,愁闷呕吐,时发时止,得食则吐,甚至吐蛔,手足厥冷,或久痢不只,反胃呕吐,脉沉细或弦紧。

现用于胆道蛔虫病。

xx丸禁忌服药时期,忌生冷、滑物、臭食等。

xx丸方论本方所治蛔厥,是因胃热肠寒,蛔动不安所致。

蛔虫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故方中重用乌梅味酸以安蛔,配细辛、干姜、桂枝、附子、川椒辛热之品以温脏驱蛔,黄连、黄柏严寒之品以清热下蛔;更以人参、当归补气养血,以顾正气之不足。

全方适用,拥有温脏安蛔,寒热并治,邪正兼备之功。

xx丸实验研究排胆及驱蛔等作用《中成药研究》 1986(3):33~35,本方能促使胆囊缩短和排胆作用,有益于胆汁引流,减少或防备胆道感染及蛔虫卵留在胆道内形成胆石中心,减少胆石症发生。

加大 xx 剂量作用更加显然,xx丸的临床运用尽人皆知,肝肺两脏有相克关系,此中“肺禀坚金之性,而体反虚,肝禀柔木之性,而体反沉实,故肺养其娇,易遭侵克,肝凭其悍,每肆欺辱,是肺称娇脏,肝为刚脏”(《潜斋医学丛书》)。

所以,病理上每因肝旺生发有余,肺弱肃降不及而产生肝病乘肺之证。

此中,属怒火犯肺、肝气犯肺者,诊治较易,而属肝风犯肺者,因其临床相对少见,同时又缺乏成方,易于漏诊失治。

作者在对乌梅丸的专题研究中发现,以此厥阴主方治疗肝风犯肺之证,却有灵巧变通之妙。

第一,肝风犯肺证与厥阴主证,病机能够相通。

厥阴之上,民风主之,厥阴足经司令,肝为主脏,故肝风内扰为厥阴主证的主要病机;又因肝为将军之官,其性刚暴,风木一动,则仗势欺人而善干他脏,近者侮脾乘胃,远者冲心犯肺,上下左右无微不至。

《方剂医案》乌梅丸医案

《方剂医案》乌梅丸医案
▪ 川连 黄芩 干姜 生白芍 川椒 ▪ 乌梅 人参 枳实 ▪ 《临证指南医案 暑》
乌梅丸医案
▪ 江 暑邪深入厥阴。舌缩。少腹坚 满。声音不出。自利。上下格拒。 危期至速。勉拟暑门酸苦泄热。 辅正驱邪一法。
▪ 黄连 淡干姜 乌梅 生白芍 半夏 人 参 枳实
▪ 《临证指南医案 暑》
乌梅丸医案
▪ 顾 右脉空大,左脉小芤。寒热麻痹。 腰痛冷汗。平素积劳内虚。秋暑客邪。 遂干脏阴。致神迷心热烦躁。刮痧似 乎略爽。病不肯解。此非经络间病。 颇虑热深劫阴。而为痉厥。张司农集 诸贤论暑病。谓入肝则麻痹。入肾为 消渴。此其明征。议清阴分之邪。仍 以养正辅之。
▪ 知母 草果 半夏 黄芩 乌梅 生姜秋露 水煎。
▪ 《临证指南医案 疟》
乌梅丸医案
▪ 毛(妪) 因惊。肝气上犯。冲逆。呕 吐涎。阳升至巅为头痛。脉右弱左弦。 当从厥阴阳明治。
▪ 人参 川连 茯苓 川楝 川椒 乌梅 干 姜 生白芍
▪ 《临证指南医案 呕吐》
乌梅丸医案
▪ 方 饥不欲食,气冲咽嗌,头眩,寒 热汗泄,皆肝阳升动太过;若加怒劳, 恐有暴厥之虑。
▪ 阿胶 小生地 麦冬 人参 小川连 乌梅肉
▪ 《临证指南医案 暑》
乌梅丸医案
▪ 孙 脉左数。下利。腹不甚痛。暮夜微热。 所伏暑热。乘阴虚下陷。是清热理脾不效。 当摄阴升阳。
▪ 熟地炭 当归炭 山楂炭 炒黑麦芽 炙黑甘 草 防风根炒 黑升麻。
▪ 又 照方去山楂麦芽加人参焦白芍。 ▪ 又 泻痢久必阴损液耗。此口渴微咳。非实
▪ 川连 乌梅 黄芩 白芍 人参 诃子 皮
▪ 《临证指南医案 泄泻》
乌梅丸医案
▪ 毛(氏) 用玉女煎。寒热未已。渴饮仍然。 呕恶已减。周身皆痛。诊脉两手俱数。舌 色灰白边赤。汗泄不解。拟用酸苦泄其在 里热邪。务以疟止。再调体质。

教您制作乌梅丸

教您制作乌梅丸

65TCM HEALTHY LIFE -NURTURING 家庭保健经方乌梅丸出自《伤寒论》,具有温清并举、攻补兼施的功用,其配方寒热共济、辛甘酸苦并用,对于当今群体适用很广,尤其是寒热错杂,病情复杂的症候。

因其无丸药制剂,服汤药酸、苦、辛、麻并举,所以患者难以接受。

故笔者介绍制作乌梅丸的具体方法:第一步:按照原方比例配药乌梅三百枚(约1000克),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炮附子六两,蜀椒四两,桂枝六两,党参六两,黄柏六两。

因试做,所以按原方比例缩小了药量,选用原药量的1/5。

第二步:炮制乌梅乌梅丸中最复杂的就是炮制乌梅这道工序,耗时也最长。

乌梅要选用肉质厚的,放在保鲜玻璃盒中,陈醋量没过乌梅,浸泡一昼夜;剥离梅肉,弃核,这道程序要有耐心;剥好的乌梅肉用纱布包,放米上锅蒸至米熟,让乌梅吸收米谷之精气;取出蒸好的乌梅肉,晾晒干,水分越少越好。

第三步:药味打粉、过筛称量好的其他药味和乌梅混合,打粉,过筛,当然药粉越细越好,家用或药房的小型打粉机基本可以满足文/张敏 中国中医科学院 博士要求。

因乌梅丸配方中药物纤维较多,所以需要反复多次打粉,然后过筛,把打不碎的纤维除掉,如干姜中的纤维。

第四步:配蜜、炼蜜这是制作丸药的最关键环节,蜜的多少决定药丸的质地。

蜜多则药丸不成形;蜜少则药丸硬,无法搓丸或服用不便。

药粉和熟蜜(炼制好的蜜)按照1:1.2~1.5的比例,根据药粉质地和蜂蜜成分确定比例。

若药粉中淀粉、脂质含量高可缩小蜂蜜量;若药粉纤维含量高可增大蜂蜜量;另外,市售蜂蜜水分含量大,炼蜜时重量丢失大,亦应适当增加蜂蜜量。

考虑到乌梅丸药粉质地纤维含量多,脂质少,最终按照药粉和熟蜜1:1.5比例定蜂蜜量。

首先把药粉放于消毒后的玻璃或陶瓷容器中,搅拌均匀,容器容量适当,留出蜂蜜倒置后的空间。

炼蜜时,把蜂蜜倒进铁锅中,先中火熬沸,蜂蜜起泡沸腾,改小火慢慢熬制。

旁边放置半碗冷水,至蜂蜜炼制筷子蘸蜜滴入水中成珠不散,蜂蜜颜色略焦黄,立即关火。

乌梅丸运用

乌梅丸运用

乌梅丸运用乌梅丸原系《伤寒杂病论》方,由乌梅、细辛、附子、桂枝、人参、黄柏、黄连、干姜、当归、椒目组成,具有温脏、补虚、安蛔之功效,原多用治蛔厥。

笔者以该方加减用治内科杂症,疗效颇好,兹举例如下。

1、泄泻:董某,男,62岁,1993年5月初诊。

患者因腹泻2年余,屡治不效。

诊见:面色晦黯,大便溏薄,夹有不消化食物,每天5~6次,伴有腹胀隐痛,时热时冷感,食少乏力,舌淡红、苔薄白腻,脉弦细。

证乃久病缠绵,脾气虚弱,运化失权,兼寒热夹杂,治以温中补虚,收涩止泻,拟乌梅丸加减。

处方:乌梅15g,干姜、黄柏各10g,炮附子、黄连、细辛、桂枝各3g,党参、神曲各30g。

每天1剂,水煎服。

7剂后大便次数明显减少,成形。

30剂后大便基本复常。

按:本例泄泻,时间近2年余,西医未有明确诊断。

肝硬化、肠肿瘤多见便溏,腹胀隐痛,夹有不消化食物,且病程较长,反复不愈,与本例近似。

久泄不止,致脾土虚衰,中阳不温,运化失职。

方中乌梅、干姜温中收涩;少佐附子、细辛、桂枝辛温之品,增强温脏之力;黄柏、黄连苦寒坚下,又能缓和方中诸药之温燥;党参、神曲补气健脾,和胃止泻。

诸药对症,故能获效。

2、咳嗽:曹某,女,61岁,1991年初诊。

患者系结肠癌术后肺转移化疗后,咳嗽痰少,色白质粘,咯出不爽,口干,时伴有胸闷不舒,气短便溏,食少腹胀,面色少华,舌淡红、苔少,脉濡。

证属病久体弱,脾土亏虚,土不生金,宣肃失常。

治以温中补虚,敛肺止咳。

拟乌梅丸加减。

处方:乌梅15g,干姜、黄柏、黄芩、椒目、紫苏叶、天竺黄各10g,炮附子、细辛、桂枝各3g,党参、黄芪各30g。

水煎服,每天1剂。

服药2周咳嗽减轻,去紫苏叶、天竺黄,再进2周,咳嗽平。

按:肺部转移性肿瘤形成慢性咳嗽,多见干咳,痰少难咯,久咳易累及脾脏,形成寒热错杂症。

虽病位在肺,治宜兼顾肺、脾。

方中乌梅味酸,敛肺止咳;黄柏、黄芩燥湿化痰;天竺黄、紫苏叶止咳平喘;附子、干姜、椒目、细辛、桂枝取“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意,且桂枝能温通上下,和血宽中;党参、黄芪补肺脾之气,扶助正气以祛邪。

《伤寒论》乌梅丸析义及临床应用

《伤寒论》乌梅丸析义及临床应用

《伤寒论》乌梅丸析义及临床应用《伤寒论》中有关乌梅丸的论述共1条,即第33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

蛔厥者,其人当吐蛔。

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

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

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又主久利。

”1原文析义“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

”此处“脉微而厥”,既可见于“脏厥”,亦可见于“蛔厥”。

“肤冷”,是指营卫衰败,致全身皮肤皆冷,实为后天之气将竭之兆。

躁,肢体躁动不宁,表述外在的动作状态[1],单独出现多提示神志不清。

若因于寒者,为阳虚阴盛或有阴无阳之危候。

如“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344),“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蜷,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298),两条均现厥逆、躁动,属虚阳浮越,阴阳即将离决之象,故“死”不治。

对于同样出现厥、躁且伴见肤冷之“脏厥”,业已无力挽回,仲景亦未示方施治。

对照第343条,若“六七日”,“烦躁”而无肤冷之时,尚可用“灸厥阴”以期厥还病退。

“蛔厥者,其人当吐蛔。

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

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

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

”此处说明除“脉微而厥”外,“蛔厥”还应表现有“吐蛔”、“时烦”之症。

蛔为阴虫,寄生肠中,既可耗损局部之阳气致阴盛生寒,又能摄取水谷之精微使气血匮乏。

“下益寒,上益热”,蛔“遇寒则动”,“上入其膈”(上属阳位;膈当指胃),神明被扰,“故烦”。

烦,心烦意乱,表述内在的情志状态[1],单独出现多指邪气不甚。

蛔入膈就阳(亦可因他阳施救),“得温则安”,故“须臾复止”,“病者静”,如此反复,可加重阳虚生寒。

此处之“脏寒”当指“肠寒”为是。

食之气味亦蛔之所喜,故“蛔闻食臭出”。

蛔动则“又烦”;蛔欲得食而更上行,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故“呕”、“自吐蛔”。

经方《伤寒论》17方整理总结

经方《伤寒论》17方整理总结

经方《伤寒论》17方整理总结经方之一:乌梅丸中国国务学位委员医学科学评议组成员,北京中医学院教授任应秋的老师刘有余以善用乌梅丸治杂病蜚声一时,任老在一旁待诊时,曾见刘有余老师半日曾四次疏用乌梅丸,一用于肤厥,二用于消渴,一用于腹泻,一用于吐逆。

毕诊后问难于老师,他说,凡阳衰于下,火盛于上,气逆于中诸证都可以随证施用.这此,记得有一位名医学的话,《伤寒论》你要弄懂一字一方,即可受用一生,看来说的一点也不假,上面的刘有余可谓是持一方乌梅丸即可蜚声一时.一。

从木土理论看待理肝重剂乌梅丸。

肝属木,脾属土,木能克土,而土得林而达之,木能疏土脾滞以行,风肝之病,知肝传脾,风木一动必乘脾胃.厥阴提纲之症多属肝风内扰乘克脾胃之象,即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其中,消渴,饥而不欲食乃是肝风内扰中消脾胃之症,食则吐蛔乃是肝风内扰,上逆胃口之症,下之利不止,乃是肝风内扰下揎脾土之症,提纲六症属肝风乘土则四.厥阴主方乌梅丸,有泄木安土之法,其中君药乌梅酸敛肝泻风,佐苦辛甘之黄连,干姜之类。

辛开苦降相伍,可以升降胃气,调和中焦。

以参归补虚安中,总体构成泄风木之有余,安中土之不足。

使风木得静,中土得安,脾胃得和.则扶土抑木,达到源流并治,治已防变之效果,确有见肝之病,各肝传脾当先实脾之意。

此乃泄肝安胃一大法也。

乌梅丸的应用木土不和是治验的主要类型,以肝脾不和,肝胃不和为主。

辨证要紧扣肝风同夹寒热,乘虚内扰脾胃,治疗勿忘重用酸收和调理寒热比例,此乃临证取效的关键。

二。

从调理阴阳说乌梅丸。

乌梅丸本来是治疗蛔虫症、药物既有酸甘化阴配伍,又有辛甘温阳、酸苦泄热、苦辛顺其升降等方法。

这可谓寒热并用,刚柔共济,气血兼顾,扶正祛邪集于一身。

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例如慢性胃炎、胃溃疡、胃粘膜脱垂、胃肠神经官能症、慢性胆囊炎等疾病时,如果病程绵长,有形体消瘦、精神郁闷、体倦乏力、四肢发凉、心烦口苦、食欲差、头晕耳鸣、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可以抓住其阴阳错杂的病机,用乌梅丸加吴茱萸、煅瓦楞子、橘络等来治疗,来针对病症的寒热虚实俱存、上下内外均病等具体情况。

乌梅丸(伤寒论)

乌梅丸(伤寒论)

xx丸(伤寒论)(一)对xx丸的理解这是一首阳虚而火郁的方子,于《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凡二见。

《伤寒论》33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蚘厥也。

蚘厥者,其人当吐蚘。

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

蚘上扰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蚘。

蚘厥者,乌梅丸主之。

又主久利。

”《金匮·趺蹶手指肿转筋狐疝蛔虫病脉证治》:“蚘厥者,当吐蚘,令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脏寒,蚘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蚘。

蚘厥者,xx丸主之。

”xx丸组成、制法及服法:xx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xx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炮,去皮)蜀椒四两(出汗)桂枝六两(去皮)人参六两xx六两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夜,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

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

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从上述经文中,可提出一系列问题。

1、脏厥与蚘厥的关系传统观点认为,脏厥与蚘厥是病机不同的两个并立的病名。

脏厥是独阴无阳的脏寒证,而蚘厥是寒热错杂证。

其理由是脏厥的临床表现为“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

”此显系但寒无热之阳衰证。

蚘厥是寒热错杂证,理由是蚘厥者烦,烦从火、从热,故蚘厥属寒热错杂证。

乌梅丸是寒热并用之方,故乌梅丸治蚘厥,而不治脏厥。

所以后世将乌梅丸局限于治蚘厥及久利,而把“乌梅丸为厥阴篇之主方”这一重要论断湮没了。

我认为脏厥与蚘厥,虽病名不同,然病机一也。

脏厥是独阴无阳,本质为脏寒无疑;蚘厥,仲景亦言“此为脏寒”。

二者既然皆为脏寒,病机是相同的,也就没有本质的差别。

脏厥言其病名,脏寒乃其病机。

脏厥与蚘厥的不同,就在于是否吐蚘。

在脏寒的基础上,有吐蚘一症者,曰蚘厥;无吐蚘者,曰脏厥。

2、寒热错杂形成的机理肝为刚脏,内寄相火,心包亦有相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乌梅丸(伤寒论)(一)对乌梅丸的理解这是一首阳虚而火郁的方子,于《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凡二见。

《伤寒论》33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蚘厥也。

蚘厥者,其人当吐蚘。

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

蚘上扰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蚘。

蚘厥者,乌梅丸主之。

又主久利。

”《金匮·趺蹶手指肿转筋狐疝蛔虫病脉证治》:“蚘厥者,当吐蚘,令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脏寒,蚘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蚘。

蚘厥者,乌梅丸主之。

”乌梅丸组成、制法及服法: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炮,去皮)蜀椒四两(出汗)桂枝六两(去皮)人参六两黄柏六两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夜,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

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

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从上述经文中,可提出一系列问题。

1、脏厥与蚘厥的关系传统观点认为,脏厥与蚘厥是病机不同的两个并立的病名。

脏厥是独阴无阳的脏寒证,而蚘厥是寒热错杂证。

其理由是脏厥的临床表现为“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

”此显系但寒无热之阳衰证。

蚘厥是寒热错杂证,理由是蚘厥者烦,烦从火、从热,故蚘厥属寒热错杂证。

乌梅丸是寒热并用之方,故乌梅丸治蚘厥,而不治脏厥。

所以后世将乌梅丸局限于治蚘厥及久利,而把“乌梅丸为厥阴篇之主方”这一重要论断湮没了。

我认为脏厥与蚘厥,虽病名不同,然病机一也。

脏厥是独阴无阳,本质为脏寒无疑;蚘厥,仲景亦言“此为脏寒”。

二者既然皆为脏寒,病机是相同的,也就没有本质的差别。

脏厥言其病名,脏寒乃其病机。

脏厥与蚘厥的不同,就在于是否吐蚘。

在脏寒的基础上,有吐蚘一症者,曰蚘厥;无吐蚘者,曰脏厥。

2、寒热错杂形成的机理肝为刚脏,内寄相火,心包亦有相火。

相火者,辅君火以行事,随君火以游行全身。

当肝寒时,阳气馁弱,肝失升发、舒达之性,则肝气郁。

当然,这种肝郁,是因阳气馁弱而郁,自不同于情志不遂而肝气郁结者,此为实,彼为虚。

既然阳气虚馁而肝郁,则肝中相火也不能随君游行于周身,亦为郁,相火郁则化热。

这就是在阳气虚馁的脏寒基础上,又有相火内郁化热,因而形成了寒热错杂证,正如尤在泾所云:“积阴之下,必有伏阳。

”治疗这种寒热错杂证,因其前提是厥阴脏寒,所以乌梅丸中以五味热药温肝阳,人参益肝气,乌梅、当归补肝体;连柏清其相火内郁之热,形成补肝且调理寒热之方。

蚘厥可在脏寒的基础上形成寒热错杂证,脏厥就不能在脏寒的基础上形成寒热错杂证吗?当然亦可,故亦应以乌梅丸主之。

前云脏寒是独阴无阳证,不应有热。

独阴无阳,是言厥阴脏寒的病机。

厥阴之脏寒,自不同于少阴之脏寒。

肾为人身阳气之根,而其他脏腑的阳气,乃阳气之枝杈。

若独阴无阳,必肾阳已亡,根本已离,此为亡阳证,当用四逆汤回阳。

若肾阳未亡,仅某一脏腑的阳气衰,犹枝杈阳衰,根本未竭,未至亡阳。

所以肝的脏寒,与肾亡阳的脏寒是不同的,不应混淆。

既然阳未亡,则馁弱之阳必郁而化热,同样形成寒热错杂。

所以,蚘厥有寒热错杂,而脏厥同样寒热错杂。

故二者本质相同,皆当以乌梅丸主之。

据此可知,乌梅丸不仅治吐蚘之蚘厥,亦治脏厥,故称乌梅丸为厥阴病之主方。

厥阴病,为何易出现阳气馁弱之脏寒证?这是由厥阴的生理特点所决定的。

肝主春,肝为阴尽阳生之脏,寒乍尽,阳始生,犹春之寒乍尽,阳始萌,阳气虽萌而未盛,乃少阳、弱阳。

若春寒料峭,则春之阳气被戕而不升,生机萧索;若人将养失宜,或寒凉克伐,或药物损伤,皆可戕伤肝始萌之阳而形成肝寒。

肝寒,则相火内郁,于是形成寒热错杂。

3、厥阴篇的实质俗皆谓厥阴篇驳杂,实则井然有序。

厥阴病的本质是肝阳虚,导致寒热错杂。

肝中之阳,乃春生少阳之气,始萌未盛,故易受戕伐而肝阳馁弱,形成脏寒。

然又内寄相火,相火郁而化热,于是形成寒热错杂之证。

厥阴篇提纲证,即明确指出厥阴病寒热错杂的本质。

曰“厥阴之为病。

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

”此提纲证,即是寒热错杂。

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三症,乃相火内郁而上冲所致;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则为脏寒之征,此即寒热错杂。

既为寒热错杂,则有寒化与热化两途,所以,厥阴篇中通篇皆是围绕寒热进退之演变而展开阐述。

如何判断其寒热进退?仲景提出四点主要指征:一是厥热之胜复,厥阴篇从326~381条,共56条。

326~329条论厥阴提纲证及欲愈的脉、时、证。

330~357条以手足厥几日及热几日,判断寒热之进退、转化。

若但厥不热,则为独阴绝阳之死证。

若但热不厥,乃病从热化。

其中,瓜蒂散、茯苓甘草汤、麻黄升麻汤等,乃厥阴篇肢厥之鉴别条文。

二是下利,358~375条为以下利为指征,判断厥阴病之寒热胜复。

热化者便脓血,主以白头翁汤;热入阳明下利谵语者,大承气汤;寒化者,阳虚下利清谷,主以通脉四逆汤。

三是呕哕,376~381条以呕哕判断寒热之进退。

359条为寒热错杂之呕,主以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寒化而呕者四逆汤、吴茱萸汤;阳复而脏病移腑者,小柴胡汤主之。

四是以脉之阴阳,判断寒热之进退,散见于全篇。

其他如咽痛、饮食、烦躁、汗出等,亦皆用以判断寒热之进退。

由此可见,厥阴篇的实质是在脏寒的基础上,形成寒热错杂证。

既然寒热错杂,就有寒化热化两途,因而厥阴病全篇,皆是以不同指征,从不同角度,判断寒热之进退,井然有序。

4、乌梅丸的方义俗皆以乌梅丸仅治蚘厥,所以在解释乌梅丸方义时,皆奔蚘虫而来,曰蚘“得酸而安,得辛则伏,得苦而下。

”此解失去了乌梅丸的真谛。

厥阴篇的本质是因肝阳虚而形成寒热错杂证,治之亦应在温肝的基础上调其寒热,寒热并用,燮理阴阳。

所以乌梅丸中以附子、干姜、川椒、桂枝、细辛五味热药以温阳,益肝之用;人参益肝气,乌梅、当归补肝之体;连柏泻其相火内郁之热,遂形成在补肝为主的基础上,寒热并调之方。

乌梅丸实由数方组成。

蜀椒、干姜、人参乃大建中之主药,大建中脏之阳;附子、干姜,乃四逆汤之主药,功能回阳救逆;肝肾乃相生关系,子寒未有母不寒者,故方含四逆,母虚则补其母;当归、桂枝、细辛,含当归四逆汤主药,因肝阳虚,阳运痹阻而肢厥,以当归四逆汤;芩连参姜附,寓泻心之意,调其寒热复中州斡旋之功,升降之职。

乌梅丸集数方之功毕于一身,具多种功效,共襄扶阳调寒热,使阴阳臻于和平,故应用广泛。

若囿于驱蚘、下利,乃小视其用耳。

因厥阴病的实质是寒热错杂,其演变有寒化热化两途,所以厥阴全篇都是讨论寒热转化问题。

寒热错杂者,有寒热多少之别,故有乌梅丸、麻黄升麻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寒化者,有轻重之殊,方有当归四逆汤、吴茱萸汤、四逆汤等;热化有白虎、承气、白头翁汤,栀子豉汤等。

(二)我对乌梅丸的应用厥阴病的实质是肝阳馁弱,形成寒热错杂之证,肝阳馁弱,则肝用不及,失其升发、疏泄、调达之性,因而产生广泛的病证。

肝的疏泄功能,主要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1、人的生长壮老已整个生命过程,皆赖肝之春生少阳之气的升发疏泄。

犹自然界,只有春之阳气升发,才有夏长、秋收、冬藏。

无此阳,则生机萧索,生命过程必将停止、终结。

2、调畅全身之气机,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升降息,则气立孤绝;出入废,则神机化灭。

周身气机之调畅,皆赖肝之升发疏泄。

百病皆生于郁,实由肝郁而发。

肝阳虚,肝即郁,木郁而导致五郁。

当然,五郁有虚实之分。

3、人身血的运行,津液的输布代谢,精的排泄,月经来潮,浊物排泄等,皆赖肝的升发疏泄。

4、木能疏土,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促进胆汁的生成与排泄。

5、调畅情志。

肝藏魂,肝主谋虑,胆主决断,肝与人之情志紧密相关。

6、肝藏血,调节周身之血量及血的循行。

7、肝与胆相表里,肝主筋、爪,开窍于目,在液为泪。

8、肝经所循行及络属各部位的病变。

9、奇经八脉皆附隶肝肾,故奇经病多与肝相关。

10、肝为罢极之本。

肝具广泛功能,故肝失舒启、敷和之性,则必然影响上述各项功能,产生广泛病变。

而厥阴篇中只限于肝阳馁弱而产生的寒热错杂之病变,实为肝病的一小部分,并非肝病之全部。

如肝热生风,内窜心包,下汲肾水,入营入血及真阴耗竭等,皆未论及。

温病补其不足,实为仲景之功臣。

凡肝阳馁弱寒热错杂而产生的上述各项功能失常,皆可用乌梅丸为主治之,因而大大扩展了乌梅丸的应用范围。

(三)乌梅丸的应用指征1、脉弦按之减,此即肝馁弱之脉。

弦脉亦可兼濡、缓、滑、数、细等,只要弦而按之无力,统为肝之阳气馁弱之脉。

2、症见由肝阳虚所引发的症状,只要有一二症即可。

两条具备,即可用乌梅丸加减治之。

(四)乌梅丸应用医案举例:1、肝阳虚馁甄某,女,37岁。

2007年8月20日初诊:头痛三载,服西药可缓解,停药又痛,近一月病重。

伴心烦、恶心,困倦嗜睡,每日睡9~10小时仍困,情绪消沉。

脉弦按之减。

舌淡暗,苔白。

证属:肝阳虚馁,清阳不升。

法宜:益肝升清。

方宗:乌梅丸主之。

乌梅7g炮附子15g干姜7g桂枝10g细辛6g川椒5g党参12g当归12g川芎8g黄连9g巴戟天12g肉苁蓉12g柴胡10g生芪12g防风8g2007年9月17日:上方共服28剂,头痛已十余日未作,精力增,精神振,他症亦除,脉转弦缓。

继服7剂,停药。

〔按〕肝主春生少阳之气,主升发条达疏泄。

肝虚,清阳不升,头失清阳奉养,致头痛。

阳气者,精则养神,肝虚春生阳气馁弱,故神情委顿。

肝为罢极之本,肝虚而懈怠嗜睡。

然肝又内寄相火,肝虚阳不升布,相火郁而化热,致心烦;木不疏土,胃气升降悖逆而恶心。

乌梅丸,温肝阳,补肝体,益肝气,调寒热,恰合本案之病机。

加巴戟天、肉苁蓉者,温阳益精血,乙癸同源,且母子相生,补肾即益肝;加黄芪益肝气;加防风、柴胡助肝用,令清阳得升。

吴茱萸汤治厥阴头痛,何不用吴茱萸汤而用乌梅丸?吴茱萸汤长于散寒破阴凝,《本经》云:“吴茱萸除湿、逐风邪,开腠理”,更加重用生姜,故吴茱萸散寒破阴凝之力更胜,对寒邪直中厥阴者更佳。

乌梅丸长于温肝阳、益肝用、补肝体,且调寒热错杂,故本案选乌梅丸,而不用吴茱萸汤。

2、寒热错杂冀某,女,54岁,工人。

1993年9月17日初诊:寒热往来五年余,昼则如冰水浸,自心中冷,寒慄不能禁;夜则周身如焚,虽隆冬亦必裸卧,盗汗如洗。

情志稍有不遂,则心下起包块如球,痞塞不通,胸中憋闷,头痛,左胁下及背痛。

能食,便可。

年初经绝。

脉沉弦寸滑。

曾住院11次,或诊为绝经期综合征,或诊为内分泌失调,或诊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神经官能症等。

曾服中药数百付,罔效。

此寒热错杂,厥气上冲,乃乌梅丸证。

方予:乌梅丸乌梅6g细辛4g干姜5g川椒5g桂枝10g黄连10g黄柏6g党参12g当归12g炮附子15g(先煎)2剂寒热除,汗顿止,心下痞结大减,4剂而愈。

五年后得知生活正常,未再发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