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鸿业宏观经济学课件(非常详细)

合集下载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课件非常详细ppt课件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课件非常详细ppt课件
关,暂时收入用于储蓄 2、应用:
(1)繁荣阶段,现实收入>恒 常收入,现实消费=恒常消费, 所以现实APC<恒常APC,现实 APS>恒常APS
(2)萧条阶段,正好相反。 所以,政府税收政策失效。
第三节 国民收入的基本模式
将第十三章中的国民收入基本公式中的C具体化。 一、两部门模式
表格:我国居民的收入与消费
我国居民的收入与消费
年份 收入 消费 APC MPC 1978 1544.0 1515.4 0.98 1980 2246.6 2077.8 0.92 0.80 1985 4674.8 4141.8 0.89 0.85 1990 10176.9 8151.5 0.80 0.73 1991 11590.1 9222.0 0.796 0.757
均衡国民收入图
图解简单国民收入
C+I
45°线 S,I
C+I
总供给Y是横轴, 无法与纵轴C+I 相交。我的每个 点都表示Y=C+I
o
y0
y
o
S曲线
I Y
Y0
第二节 消费理论
组成GDP的排头兵,“三驾马车”的第一驾
一、消费函数
因变量——消费,自变量——DPI、DPIe、P、生命周期、消费意 识、利率、收入分配平等状况,等等。
(三)形与影
1、APC+APS=1 证明:y=c+s→1=c/y+s/y→1=APC+APS
2、MPC+MPS=1 证明:∆y=∆c+∆s→1=∆c/∆y+∆s/∆y→1=MPC+MPS来自MPC+APC≠1
MPS+APS≠1

宏观经济学-高鸿业版 PPT课件

宏观经济学-高鸿业版 PPT课件

2、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GNP)
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季度或一年)利用一国家所拥有的 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GDP 国土原则:凡在本国领土上所 创造的收入,其人口包括居住 在本国的本国公民,居住在本 国的外国公民。 *GNP 国民原则:凡是本国国民所创 造的收入,包括居住在本国的 本国公民、暂居外国的本国公 民。 • 封闭条件下,GNP= GDP。 • 如果GNP>GDP,说明 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 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 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 GDP能够更好的反映一 国的就业情况。
随着国际经济联系加强,重视地域范围的GDP相对重 要性上升。
二、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
生产法 支出法(最终产品法 ) 收入法
支出法 expenditure approach • 又称最终产品法 final product approach • 从最终产品的使用者出发,把一年内购买的各项最终产品支出加 总,计算该年内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第1章
宏观经济学导论
名人名语
经济学家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数学家、历 史学家、国务活动家、哲学家,像艺术家那 样冷漠和正直。 ——J.M.凯恩斯
经济学家总是在分析经济事件或公共问题时,惦记着 各种模型。 ——格里高里.曼 昆
经济学特性
• 假设与简化 • 科学求证 • 争论性
本章内容:
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应该计入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 • A.用来生产面包的面粉 • B.居民用来自己食用的面粉 • C.粮店为居民加工面条的面粉
应计入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是: A.当年生产的拖拉机 B.去年生产而今年销售出去的 拖拉机 C.某人去年购买而在今年转售 给他人的拖拉机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课件非常详细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课件非常详细

经济增长的源泉
包括资本积累、技术进步、 劳动力投入等。
经济发展战略及政策选择
经济发展战略
包括赶超战略、比较优势战略、创 新驱动战略等,不同战略适用于不 同发展阶段和国情。
经济发展政策选择
包括产业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 策、区域政策等,政策选择需根据 经济发展战略和实际情况进行制定 和调整。
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实践
04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工具及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工具
包括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等。这些工具通过改变市场利率、货 币供应量等中介目标,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主要有利率渠道、信贷渠道、资产价格渠道和汇率渠道。通过 这些渠道,货币政策工具可以影响实体经济中的投资、消费和净出口,进而实现经 济增长、物价稳定等宏观经济目标。
类型。
菲利普斯曲线与通货膨胀预期
菲利普斯曲线的含义:菲利普斯曲线 描述的是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 反向变动关系,即失业率下降时,通 货膨胀率上升;失业率上升时,通货 膨胀率下降。
通货膨胀预期的形成:通货膨胀预期 是指人们对未来物价上涨的预期,它 受到过去和现在的通货膨胀率、经济 增长率、货币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菲利普斯曲线与通货膨胀预期的关系: 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在短期内,失业 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权衡取舍; 而在长期内,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 间不存在稳定的反向变动关系。同时, 通货膨胀预期会影响菲利普斯曲线的 位置和形状,如果人们普遍预期未来 物价会上涨,那么菲利普斯曲线会向 右上方移动,意味着在相同的失业率 水平下,通货膨胀率会更高。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
配合方式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可以相互配合,共同实 现宏观经济目标。例如,在经济衰退时期, 可以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刺 激总需求,促进经济增长;而在通货膨胀时 期,可以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抑制总需求,控制物价上涨。

高鸿业版《宏观经济学》全套课件(完整版)

高鸿业版《宏观经济学》全套课件(完整版)
将IS-LM模型扩展到开放经济中,引入BP线来分析汇率、国际资本 流动等因素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政策搭配与协调
在开放经济下,政府需要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搭配与协调 ,以实现内外部均衡。
04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策的工具
财政政策的实践
财政政策是政府通过变动税收 和支出,以影响总需求,从而 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分析关税、非关税壁垒等贸易保护手段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以及贸 易保护主义的利弊。
区域经济一体化
探讨区域经济一体化(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对成员国经济 的影响以及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
国际金融市场与汇率制度
国际金融市场概述
介绍国际金融市场的构成、功能和作用,以及国际金融市 场的发展趋势。
货币政策的工具:主要包括公开市场 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中央银 行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来 控制货币供应量,通过调整存款准备 金率来影响银行的信贷能力,以及通 过调整利率来影响投资和消费。
货币政策的实践:在实践中,货币政 策通常与财政政策配合使用。中央银 行根据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和就业等 宏观经济指标,制定相应的货币政策 。在经济过热时,中央银行可能采取 紧缩的货币政策,如提高利率和减少 货币供应,以抑制通货膨胀;而在经 济衰退时,则可能采取宽松的货币政 策,如降低利率和增加货币供应,以 刺激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因素
包括资本积累、劳动力增加、技 术进步、制度变迁等,这些因素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因时期和 地区而异。
经济发展战略选择
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
平衡增长强调各地区、各部门协调发展,而不平衡增长则主张优 先发展某些地区或部门以带动整体经济增长。
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

2024年度-高鸿业《宏观经济学》全套课件(完整版)

2024年度-高鸿业《宏观经济学》全套课件(完整版)
经济周期与波动
分析了经济周期的原因、阶段 以及应对措施,探讨了经济波
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28
宏观经济学前沿问题探讨
全球化与宏观经济政策协调
讨论了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与合作,以及国 际经济组织的作用。
可持续发展与绿色经济
探讨了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宏观经济学中的应用,以及绿色经济发展 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和挑战。
04
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
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 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 持续和显著的上涨。
06
结构性通货膨胀
物价上涨是在总需求并不过多的情况下,而对 某些部门的产品需求过多造成部分产品的价格 上涨现象。
13
菲利普斯曲线及其政策含义
菲利普斯曲线描述
菲利普斯曲线表示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即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 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是负数。
加速原理
指产量水平的变动和投资支出数量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表明,在产量或收入增 长时,投资支出会增长得更快;在产量或收入减少时,投资支出会下降得更快。 加速原理体现了经济活动中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关系。
10
03 失业与通货膨胀
11
失业类型及原因分析
摩擦性失业
由于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不完全、不对称,以及 劳动者在地区、行业和职业间流动所产生的失业 。
03
气候变化与宏观经济
探讨了气候变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宏 观经济政策和措施。
30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31
22
06 经济增长与发展
23

宏观经济学高鸿业课件

宏观经济学高鸿业课件

经济周期的定义、阶段及特点
• 定义: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所经 历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它是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 业的波动,是国民收入或总体经济活动扩张与紧缩的交替或 周期性波动变化。
经济周期的定义、阶段及特点
繁荣阶段
经济活动活跃,生产迅速增加,投资 增加,需求旺盛,价格上涨。
05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的目标、工具及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目标
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国 际收支平衡
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通过改变货币供应量来影响利率,进 而影响投资和消费,最终实现货币政 策目标
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再贴 现率、利率政策等
财政政策的目标、工具及传导机制
财政政策目标
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导致物价上涨。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生产成本上升导致物价上涨。
通货膨胀的定义、类型及原因
• 结构性通货膨胀:某些部门或地区物价上涨速度超过其他部门 或地区,导致整体物价水平上升。
通货膨胀的定义、类型及原因
01
02
03
需求过度
政府支出增加、投资过热 或消费需求旺盛等原因导 致总需求过度增长。
经济增长的定义、特点及影响因素
长期性
经济增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 续的投资、技术创新和制度改进。
波动性
经济增长往往伴随着经济周期的波动 ,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等阶 段。
经济增长的定义、特点及影响因素
经济增长的定义、特点及影响因素
资本积累
通过增加投资,提高资本存量和生产能力,从而促进经济增 长。
研究对象
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社会总体经济问题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总量是如何决定的 及其相互关系。具体来说,宏观经济学研究家庭、企业和政府如何共同决定经济的总需求与总供给,以及它们如 何影响总体价格水平、就业和经济增长等问题。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课件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课件
经济周期
指经济活动水平随时间而波动的现象,包括经济 的扩张、高峰、衰退和谷底。
3
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的关系
经济增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技术进步、人 口增长、政策调整等;经济周期则反映了经济活 动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
总需求与总供给
总需求
指一定时期内一国经济中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和,受到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 口等因素的影响。
新古典综合学派
新古典综合学派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和传统微观经济 学的结合,强调价格刚性和市场不完全竞争,主张政府干 预和市场经济相结合。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2
宏观经济学的核心概念
国民收入
国民收入
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有居民所获得的最终产品和劳务 的价值总和。
中国经济改革与开放
农村改革
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 施农村改革,包括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农村市场化改 革等,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和农民收入。
城市改革
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 施城市改革,包括国有企业 改革、金融市场开放等,促 进了城市经济发展和产业升
级。
开放政策
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 施开放政策,包括加入世界 贸易组织、推动自由贸易区 建设等,扩大了对外经济合 作和交流。
高速增长时期
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实施了一系列经济政策,包括贸易自由化、产业升级、企 业改革等,实现了长达30年的高速增长。
泡沫经济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日本房地产和股市泡沫破裂,导致经济陷入长达20年的停 滞。
结构改革
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企业重组、金融改革、劳动力市场改革等,以应对经济 停滞问题。

2024版宏观经济学第五版高鸿业(完整版)

2024版宏观经济学第五版高鸿业(完整版)

•宏观经济学导论•国民收入核算与决定•失业、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均衡目录•开放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政策•总供给-总需求模型及其应用•当代宏观经济问题与挑战01宏观经济学导论研究对象任务研究方法宏观经济学采用总量分析方法,即通过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活动总量进行综合考察,来研究整个经济的运行状况。

特点宏观经济学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动态性的特点。

综合性体现在它研究的是整个国民经济活动,整体性体现在它考察的是经济总体运行过程中的各种经济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动态性体现在它揭示的是经济总体运行过程中的发展规律及发展趋势。

发展脉络宏观经济学的发展经历了古典宏观经济学、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等阶段。

流派古典宏观经济学强调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作用,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强调国家干预经济的必要性,主张政府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节经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强调市场机制的完善性,主张政府应减少干预,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则强调市场的不完全性和价格粘性的存在,主张政府应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来纠正市场失灵。

宏观经济学发展脉络及流派02国民收入核算与决定1 2 3生产法支出法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方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古典经济学派认为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国民收入的决定取决于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需求。

凯恩斯主义学派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导致经济萧条的原因,主张通过政府干预来刺激总需求,以达到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的目标。

新古典综合学派将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的理论结合起来,认为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都是必要的,主张政府在经济中发挥调节作用。

乘数效应与加速原理乘数效应加速原理03失业、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由于经济结构变化、产业转型升级等原因导致的失业。

总需求不足工资刚性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完善劳动力市场提高劳动者素质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导致物价上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结论的数学诠释
1、货币创造乘数:dY dM 1来自1 1 t
2、结论:
(2)d大、β大,货币政策效果大(IS平缓)
h k d
(1)d小、β小,上述乘数的分母大,货币政策效果小(IS陡峭)
(3)h小,上述乘数的分母小,货币政策效果大(LM陡峭)
(4)h大,上述乘数的分母大,货币政策效果小(LM平缓) 思考:为什么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辅之以稳健的货币政策?
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G↑→IS右移→Y↑、r↑→挤出
效应,使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 这时,辅之以扩张性货币政策,M↑→r↓,挤出效应 被抵消。
IS形状不变,LM形状对财政政策效果的影响
1、LM陡峭(k大、h小), 移动IS曲线,政策效果小 ( Y 3 Y 4) 2、LM平缓(k小、h大), 移动IS曲线,政策效果大 ( Y 1 Y 2) 从图上可以看出, Y1Y2>Y3Y4,而IS移动的距离 是相同的。 我国的LM平缓,财政政策的 效果大。
r
r
ky m h h
LM IS4 IS3 IS2 IS1
O Y1 Y2 Y3 Y4
Y
挤出效应(crowding out)
(一)形成:G↑→Y↑→L1↑→L2↓意味着 r↑→I↓、C↓,即政府支出增加“挤占”了私 人投资支出和消费支出 (二)影响其大小的因素
1、KG:乘数的双刃剑作用 G↑、KG大→Y大幅度上升→ 利率大幅度提高→I大幅度下降 →挤出效应大
G↑→IS右移→Y↑ 2、紧缩性政策:T↑、G↓,导致IS左移,Y下降

二、货币政策:M→r→C、I→Y
1、扩张性政策:M↑→LM右移→Y↑、r↓
2、紧缩性政策:M↓→LM左移→Y↓、r↑
第二节

财政政策效果
一、一般原理 (1)LM形状不变,IS形状对财政政策效果的影响 (2)IS形状不变,LM形状对财政政策效果的影响 (3)关于以上结论的数学解释 二、极端情形:神化财政政策效果,凯恩斯极端
第三节 货币政策效果
一、一般原理 (1)LM曲线不变,IS曲线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 (2)IS曲线不变,LM曲线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 (3)以上结论的数学诠释 二、极端情形:神化货币政策效果——古典主义 (一)条件 1、IS平缓至极:——水平 2、LM陡峭至极:——垂直 e 1 (二)结论 r Y d d 1、财政政策完全无效: IS水平→d=∞→即使r不 ky m 变,I也会大幅度减少→挤出效应大 r h h 2、货币政策完全有效: LM垂直→h=0→L2=0→m全 用于L1→Y大幅度变化
IS曲线的中国特色
我国的IS曲线与IS-LM模型的描述没有明显的不 同,只是更加陡峭一些而已,之所以如此,重要 原因在于我国投资的利率弹性比较小,储蓄水平 相对较高(意味着MPC的下降)。 我国国有企业预算软约束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 本的解决,政府投资、包括国有企业的投资还是 我国投资的主要部分。这两部分投资在很大程度 上受政府宏观调控目标的影响,所以对利率的反 应不敏感。尽管我国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 重有了明显的上升,但是,其投资占整个投资的 比重仍比较有限,这就决定了投资曲线I陡峭。 另一方面,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不高,而储蓄倾 向较高,导致边际消费倾向较低。
第十五章
宏观经济政策效果分析
IS、LM移动会影响Y和r使宏观经济政策发挥作用。而IS、 LM的斜率会影响Y和r的变动幅度,即影响政策的效果。
第一节
政策简介
政府手中的两大法宝——财政和货币政策 一、财政政策:
税收、政府支出影响消费与投资,进而影响国民收入 1、扩张性政策:T↓→IS右移→Y↑,
LM形状不变,IS形状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
1、IS陡峭:d小、β小, 移动LM(货币政策),政 策效果小(Y1Y2)。 2、IS平缓: d大、β大, 移动LM(货币政策),政 策效果大(Y1Y3)。 如右图,LM移动同样的距 离,但是Y1Y2<Y1Y3 思考:为何我国数次调低 利率,却收不到应有效果。 (我国IS陡峭)
(一)条件:IS曲线陡峭至极——垂直 LM曲线平缓至极——水平 (二)结论:财政政策完全有效,货币政策完全无效
三、一个关键概念——挤出效应(crowding out) (1)形成 (2)影响其形成的因素 四、问题的延伸:IS曲线的中国特色
LM形状不变,IS形状对财政政策效果的影响
2、k:G↑→Y↑→L1↑、k大→L1大幅度↑→挤出效应
大 3、h:G↑→Y↑→L1↑→L2↓、h小→r 必须大幅度上 升,才能满足L2下降的要求→挤出效应大 4、d:d大、r↑→I大幅度下降→挤出效应大 5、总结: KG、 k、 d与挤出效应成正向变动; h与 挤出效应成反向变动。
r
LM0 LM1
IS1 IS0 Y1 Y2 Y 3 Y
O
IS形状不变,LM形状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
1、LM陡峭(红线):k大,h小,移动LM,政策效果大 2、LM平缓(兰线):k小,h大,移动LM,政策效果小
r
E r0 E’
IS O Y Y0 Y1 Y2 y1
初始状态相同(r0、Y0),LM右移距离相同(EE’),但Y0Y1<Y0Y2
(我国IS陡峭,而LM平缓)
第四节 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
一、原理 面临的状况
轻微萧条
政策组合
扩张财政与紧缩货 币
产出变动 不确定
利率变动 上升
严重通货膨胀
轻微通货膨胀 严重萧条
紧缩财政与紧缩货 币
紧缩财政和扩张货 币 扩张财政和扩张货 币
下降
不确定 上升
不确定
下降 不确定
二、说明(以第四种情况为例)

1、IS陡峭(红线,d小,β小),移动IS曲线,政策效果大(Y0Y2) 2、IS平缓(蓝线,d大,β大),移动IS曲线,政策效果小(Y0Y1) r LM
E r0
E’
O Y0 Y1 Y2
Y

r0、Y0相同,右移的距离EE’相同,但效果Y0Y2>Y0Y1 我国IS陡峭,所以1998~今采取积极财政政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