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程问题复习课评课稿
四年级数学上册行程问题评课记录
四年级数学上册行程问题评课记录一、教学目标明确本次课程的教学目标清晰明确,旨在让学生掌握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理解速度、时间和距离之间的关系,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围绕这一目标展开教学,确保了教学的高效性和目的性。
二、教学内容适切教学内容的选择紧扣教学目标,覆盖了行程问题的核心知识点,同时难度适中,符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
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准确,处理得当,使教学内容既充实又精炼。
三、教学方法得当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直观演示、小组讨论、实例解析等,使得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生动有趣。
特别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
四、学生参与度高课程中,学生的参与度极高。
教师通过设置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发言,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学习。
五、课堂氛围良好教师具备良好的课堂掌控能力,营造了一个和谐、有序的学习环境。
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学生们的思维活跃,但又不失严谨。
这种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效果显著经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对行程问题的理解明显加深,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从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来看,教学效果显著。
七、教师素质高超授课教师不仅在专业知识上表现出色,也展现了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
他们严谨治学,关心学生,致力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师的每一个细节都体现了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敬业精神。
同时,教师具备良好的教育机智,能根据课堂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的高效性。
他们对教育的热情和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八、教学建议当然,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对于本次课程,我有以下几点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进一步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行程问题在生活中的运用。
四年级上数学路程时间与速度评课稿
四年级上数学路程时间与速度评课稿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四年级上数学路程时间与速度评课稿篇110月22日,我在学校举行的青年教师赛课中上了一堂公开课,内容就是《速度时间与路程》。
本节课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54页的内容。
它是穿插在三位数乘二位数笔算乘法之中的。
其主要内容是认识速度、会改写速度,并能用“速度×时间=路程”这一关系来解决问题。
而我觉得后一块内容只用“速度×时间=路程”这一关系来解决问题。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定为:1、理解单位时间与所行路程的含义。
能正确使用复合单位表示速度,体会这样的符号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具有简明清楚的特征。
2、通过解决简单行程问题。
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索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构建数学模型,并能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感知速度,扩大认知视野,感受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和自然界的多姿多彩。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理解速度的含义,建构路程、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整节课我分成了4个大环节:1、通过学生介绍,本单元前面的主题图中相关交通工具的速度,以及教师的补充介绍刘翔跑步速度大约是每秒8.5米、猎豹的速度大约是每分钟米,蜗牛的速度大约是每小时8米。
让学生初步感知速度,扩大认知视野,感受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和自然界的多姿多彩。
2、理解速度的概念和表示方法:通过情境揭示速度的含义后,让学生汇报收集的生活中的'速度、教师展示交通工具与一些动物的速度,通过一系列的交流活动后,让学生找速度表示方法的相同点,概括出单位时间内的路程就是速度。
3、通过例题和补充例题,理清路程、时间和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4、拓展与巩固:通过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的题目让巩固与升华充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课上完后,反思自己的教学,我觉得在上课的过程中,有些方面的设计符合学生的需求,以后要继续努力,争取让课堂效果更好。
1、边感知边巩固速度的写法与读法。
选取人类、动物和自然现象中的典型例子的运动速度,让学生感知从刘翔跑步速度飞快到猎豹奔跑速度惊人再到光速的不可想象,让学生一次加一次的惊叹,最后戏剧性的出现慢速的蜗牛。
“行程问题”教学设计与评析6页word文档
“行程问题”教学设计与评析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p54。
教学目标: 1.建立速度、时间、路程概念,理解、沟通三个数量之间关系。
2.在自主剖析与交流中,培养学生运用数量关系解决问题能力。
3.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速度、时间、路程之间关系。
教学难点:运用数量关系解决生活中问题。
教学过程:一、引入行程问题师:晓明与晓红家分别住在学校两侧,根据下面信息,你知道谁家离学校更近些吗?(1)师:看到这两个信息,你知道什么?(2)师:能解决什么问题?谁家离学校更近一些?怎么想?生:40×22=880(米),45×20=900(米)。
(3)师:为什么用乘法?小结:其实,这种问题在我们生活中经常见到。
例如,我们外出旅游时,选择乘火车还是乘飞机呢?这就要考虑路程远近、时间长短等因素。
像这样问题,我们把它叫做行程问题。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行程问题有关知识。
[评析:从生活情境引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学生很快以积极情感投入学习中,并通过简单问题,帮助学生回顾已有知识。
]二、建立“速度”概念1.出示马路标志牌,如下。
(1)师:这是我们在马路上经常见到标志牌,这里40是什么意思?生1:表示限速40公里。
师:限速是什么意思?生2:限速就是每小时行40公里。
生3:限速就是在这条路上最快能行驶40千米。
生4:40千米是汽车时速。
(2)师(引导):从学校到街这段路大约是1千米,在这条路上,1小时就要行多少个1千米?每小时行40千米就是汽车在这条路上速度。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0千米/时)2.出示飞机图片,如下。
(1)师:飞机1分钟就飞行12千米,你们觉得怎么样?生:太快了。
(2)师:12千米就是飞机速度。
(板书:12千米/分钟)3.出示“嫦娥一号”图片,如下。
(1)师:从每秒8千米提高到每秒近11千米,你们感觉怎么样?生:更快了。
四年级稍复杂行程问题评课
四年级稍复杂行程问题评课
今天听了XXX老师的一节四年级的行程问题课程,让我深有感触。
这节课以稍复杂的行程问题为切入点,展现了一个充满思考和探索的数学世界。
1. 教学目标明确:XXX老师的教学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让学生掌握解决稍复杂的行程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始终围绕这个目标展开,使得课堂内容紧凑、有序。
2. 教学内容丰富:行程问题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但XXX老师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将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多个简单的小问题,逐一解决。
这种由浅入深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
3. 教学方法多样:XXX老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直观演示、小组讨论、实际操作等,这些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促进了他们的思考和探索。
特别是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积极参与,互相学习,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4. 注重实际应用:行程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数学问题,它在实际生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XXX老师在讲解过程中,不断引入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了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5. 教学评价及时:在教学过程中,XXX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和表现给予了及时的评价。
这种评价不仅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也让他们看到了自己的进步和成果,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XXX老师的这节课是一节非常成功的课程。
它不仅让学生掌握了解决稍复杂的行程问题的方法,也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我相信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的数学素养一定会得到全面的提高。
《路程、时间与速度》听课评课稿(10月)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听课评课稿(10月)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有幸聆听了蒋小华老师执教的《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一课,收益匪浅,蒋老师教学功底扎实,课前准备充分,教学思路清晰,合作探究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组织能力强,课堂驾驭得好,与学生互动很顺畅,作业设计由易到难,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这堂课的亮点在于合作探究环节,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另外,多媒体辅肋教学效果好,下面我谈一下自己的一些粗浅的想法。
一、创设情境,以题理知。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教学都是以问题为背景,回忆知识点或是通过阅读提炼解题方法,这样使整个数学课堂更具有目的性,合理性。
二、变式训练,学以致用。
变式训练对于学生全面理解和把握数学知识是不可或缺的一条有效途径。
蒋老师的课中充分体现了这点。
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们也能感受到通过变式,由易到难,逐步变化,开阔了学生的知识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三、突出思想,化归成规。
蒋教师比较注重从解题中归纳方法。
讲题时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做?用什么方法做?这一类问题怎么做?化归成规,让学生经历一次从外到内的洗礼,发现题目深层次的本质内涵,有利于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总结提炼。
一、蒋老师通过复习画一次函数图象的方法与步骤等知识后导出画反比例函数y=4/x的图象,让每个学生在教师课前分发打印好分发给学生的坐标纸上画出这个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期间蒋老师逐一巡视并指导学生画图。
画图结束后,蒋老师随机抽取学生画的函数图像通过多媒体展台呈现出来,问学生为什么这样画?其他同学有什么看法?还将不同学生的作业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自已去发现反比例函数图象的特点,之后老师再加以总结归纳出图象的特点。
这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如此一来,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提高。
随后,蒋老师有让学生画y=-4/x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按照前述过程完成指导讲解,让学生说出这两种图象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师生一道总结归纳出反比例函数图象的性质。
人教版高三数学必修五《复习题》评课稿
人教版高三数学必修五《复习题》评课稿一. 前言数学是一门重要的科学学科,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复习题作为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工具,在高中数学必修五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对人教版高三数学必修五《复习题》进行评课,分析其内容设置、题型设计和解题思路,以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等方面进行细化讨论。
二. 教材内容概述1. 教材结构人教版高三数学必修五《复习题》共分为五个章节,分别为函数的导数与其应用、微分中值定理与泰勒公式、积分及其应用、一元函数的强化训练和多元函数及其应用。
每个章节以复习题形式呈现,包含大量的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
通过这些复习题,旨在帮助学生复习与巩固相关知识点,提高解题能力。
2. 题目特点在人教版高三数学必修五《复习题》中,题目设计具有以下特点:•题目涵盖了教材中的重点知识点,对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题思维要求较高。
•题目分类明确,便于学生按章节有目的地进行复习。
•题目形式多样,既有选择题和填空题检测学生的基础知识,也有解答题考察学生的深度理解和解题能力。
•题目中有一定的综合性,能够帮助学生将不同知识点进行组合应用。
三. 题目分析1. 函数的导数与其应用该章节主要介绍了导数的概念、基本性质及其应用。
复习题目包括了导数的基本计算、导数的几何意义、导数应用的实际问题等方面。
•题型设置: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
•题目难度:适中。
选择题和填空题主要考察导数的基本计算,解答题考察导数在具体问题中的应用。
•解题思路:学生需要掌握导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将导数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2. 微分中值定理与泰勒公式该章节主要介绍了微分中值定理、洛必达法则和泰勒公式等内容。
复习题目包括了微分中值定理的应用、导数的迭代、极值判定、泰勒公式的使用等方面。
•题型设置: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
•题目难度:适中。
选择题和填空题主要考察定理和公式的理解运用,解答题考察定理和公式的综合应用。
•解题思路:学生需要理解微分中值定理、洛必达法则和泰勒公式的原理,并能熟练运用于解题过程。
数学复习课评课2篇
数学复习课评课2篇篇一:数学复习课评课数学复习课评课本周三上午,我们全体数学教师参加了学校举行的数学复习课的教研活动,大家对如何开展小学数学总复习有了明确的方向。
特别是孟老师的《乘法口诀》和朱老师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课堂,真是有效复习的典范,让我们受益匪浅。
一、提供思维空间,激活分散的知识点小学数学总复习的基本任务,就是要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巩固和深化小学数学最基础、最核心的知识点,以便能由此出发进一步了解这些知识点间的关联。
孟老师的喜欢怎样背乘法口诀,朱老师的关于周长问题的认识,这样的问题,有利于学生主动、积极地回忆、提取相关内容,加深理解,促进学生的思考与互动交流。
从而达到再现、激活以往分散学习的知识点的目的。
二、突出沟通整理,建构完整的“知识链”数学复习课的主要任务就是建构完整的“知识链”。
让学生在原来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和明晰数学认知结构,优化数学知识在头脑里的组织方式,从而清晰地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有条理地储存和记忆数学知识,并达到对知识理解的融会贯通。
三、重视实际应用,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复习中光讲不练,难以取得复习的效果。
只有配以灵活多变的训练,才能达到巩固知识、理解规律、强化记忆、灵活应用知识的目的。
孟老师的课在练习设计上形式多样:既有基础练习,又有拓展练习,既重视数学知识的练习,更重视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朱老师的课件出示习题新颖,实用。
数学知识与实际应用互相结合,这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内化,也有利于学生发展思维,提升应用能力,同时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中体验、感悟数学知识的价值。
总之,两节课教学环节紧凑,合理把握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通过有效的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索,课堂中充分利用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学生喜爱的教学情景,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篇二:数学复习课评课稿这节课一改以往传统复习的模式,走出了一条复习教学改革的新路子。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精心加工教学材料,灵活处理教材。
复习课评课稿(通用19篇)
复习课评课稿复习课评课稿(通用19篇)所谓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
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
对其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推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复习课评课稿篇1非常高兴能坐在这儿与大家一同分享、交流,我们今天的主题是“中考物理复习研讨”,既然是中考复习研讨,我们的讨论如果仅仅围绕着一节课的得失,可能今天的研讨的效果会有些折扣,既然是中考复习研讨,我们的立足点必须放在中考这个大的背景下来展开,如何实现中考复习的有效性、甚至是高效,其落脚点又必须回归课堂,又必须要在一节节的课堂教学中来展开、实现,又绕不开课堂。
因此今天接着闫老师的这节课谈谈自己的一些个想法。
一、如何观课、议课:“三看一回头”1、看三维目标是否有机融合;2、看教学结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3、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否有效一回头:反思课堂教学是否达到了课程目标的最优化二、教学目标定位准确。
教学目标一节课的重心、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灵魂和方向,是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任何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必须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
课堂教学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显性知识只是很少的一部分,是冰山一角,而隐性知识则是冰山下的绝大部分,是方法和情感知识。
教学中必须由知识目标逐步地向方法目标和情感目标过渡,知识是工具、是载体,而方法和情感则具有教化作用。
本节课,闫老师仅仅围绕“欧姆定律”这个核心进行设计,教学目标定为准确,精心的设计,突破知识本位的局限,让学生亲历多种学习活动过程(回忆再现、重现实验过程、智能平台训练、温故知新等),让学生在知识的应用中提升能力。
三、课堂教学结构设计合理、有效、科学。
课堂教学结构设计不完整或者存在缺陷,教学内容组织不当,学生要得到有效的发展,将是十分十分困难的。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一定要注重课堂教学结构,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决定了一堂课的成败。
复习课评课
复习课评课(共2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复习课承担着知识梳理和能力提升的双重任务,如何认识和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复习的重难点如何确定,整个复习安排的策略如何,直接影响到复习效果的好坏。
1、把握复习方向——明确总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
a.符合课标和会考的要求。
b.框架清晰;(知识与能力框架要清晰)教师首先要对知识进行优化重组,总结规律,提炼方法;运用地图教学,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地理学科的特点决定了阅读和使用地图、地理图表分析是地理会考永恒的主题。
c. 目标明确,突出五个点:必考点和常考点、重难点,易错点、解题思维切入点。
强化训练,落实到位。
这是复习课的总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
2、学生活动参与态度:热情高,主动参与,自主学习意识参与广度:全班不同层面的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有充分参与的时空和有效的合作。
帮助差生转化,这是保证会考“两率”特别是及格率的关键。
学校生源素质、学生基础知识及初中地理知识底子如何,一定要做好调查,做到心中有数。
参与深度:学习内容,感受体验由深入浅,学生能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和新的见解。
3、抓住复习关键——落实基本教学任务和具体的学习目标(1)深刻解读复习目标: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及相关要求准确确立复习目标。
(2)狠抓基础知识,促进能力提高。
(3)运用地图教学,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地理学科的特点决定了阅读和使用地图、地理图表分析是地理会考永恒的主题。
综观近10年来,地图、地理图表分析在会考中所占的比分为50%-——60%左右。
所以地理教学要善于运用地图教学,教师要尽可能地引导、启发学生从地图上去发现、去索取,从地图上找答案,逐步养成用地图去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对吕老师公开课《身边的行程问题》的点评
对吕老师公开课《身边的行程问题》的点评罗文甫这节数学课的设计的突出优点是:一、将数学问题生活化,巧设问题情境首先提出问题,美国飞人格林以9.87秒夺得男子100米金牌,每秒钟跑10.13米的实例,让学生指出实例中的速度、时间和路程,找到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
再提出问题:选择何种交通工具到达各地?让学生们分组带着问题,分组上网查找前往目的地的车程和路线,利用网络查找用于解决交通费用问题的信息。
在查找过程中相互协作,并对查找到的路线和车程进行统计归纳。
利用已经学过的数学知识——时间、路程、速度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利用Excel工具计算已知两个量求第三个量的问题,计算单位准确无误。
计算的结果进行比较,对采用哪一种交通方式作出恰当的决策。
课后应用本课知识和方法,选择寒假出游或回老家的交通方式。
二、借助生活实际与多媒体,感悟知识内涵多媒体技术和教学整合,使学生直观了解相遇问题的情境,采用了表演、动画、图表、图文结合及线段图等多种呈现方式,让学生自己去选择信息、筛选信息、整合信息,从而切实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通过研究、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掌握解答问题的方法,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社会,训练学生对大量数学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
通过体验将学到的数学知识、方法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的价值。
三、从生活走进数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课堂教学中,相遇行程问题是面对学生生活实际的,因而该教师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营造了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引导他们借助生活表象来学习知识,激发探究欲望。
把整个学习过程放给学生,无论是题意的理解,还是规律的提示、方法的选择,都尽量让学生认真动脑、主动探索,积极表述,用多种形式开放活动中发现和概括规律性的知识,让学生对数学的抽象思维找到了具体形象的生活依托,在脑海中形成了清晰的思考流程,实现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四、营造和谐氛围,培养学生的生活创造能力让学生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审视现实生活,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方法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培养他们的主动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应用问题评课稿
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应用问题评课稿听了X老师的《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应用问题》一课,本堂课的主要教学目的是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行程问题,包括:相遇问题、追击问题等。
由于学生在小学时对这类问题已经掌握得非常熟练了,所以教师要在解决这些应用题的过程中既要让学生有求知欲,又要使得学生通过我们的教学感受到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应用问题的优点,从而体会到方程的思想方法,其实对于教师的教学来说是很大的挑战。
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谈谈我听课后的一些感受和想法。
一、X老师上课的规范性和严密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数学教学中教学语言的严密性和规范性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很有帮助。
本堂课教师在应用题的讲解过程中涉及到了从文字语言到数学符号语言的转换,在这个转化过程中,X老师语言规范、简练,充分体现了作为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的数学功底。
更可贵的是,对于同一道应用题,X老师能够从不同的切入点来对题目进行分析讲解。
二、教学上的思维设置有梯度、有难度。
其实,像X老师今天所教授的三道应用题的前两题,学生在小学时就已经掌握得非常熟练了,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设计方面,老师采取了一题多解的方法,既有小学时候我们解决这类应用问题的解法,也有运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的方法,同时,在运用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中,教师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设元,从而在让学生体会到方程对于我们解决问题时的优点的同时,也感受到要合理设元才能更好得简化我们的解题。
像这样的,从学生已有学习经验出发设计教学,效果当然就会更好。
当然,对于本堂课,我也有几点由此而产生的思考。
1、数学是一门思维科学,数学学习的本身就是方法的学习。
在方程这个方法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多地让学生体会到这是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这个方程的方法将是我们同学今后继续学习的重要铺垫。
有了方程以后,数学问题的思考过程就成为了一种正向的思维,降低了题目的难度。
2、数学课堂教学,特别是像应用题的教学,还是应该多留点时间给我们的学生。
复习课评课稿(精选20篇)
复习课评课稿(精选20篇)复习课评课稿(精选20篇)所谓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
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复习课评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复习课评课稿篇1整理复习是在学生已学知识基础上的再提高、再升华的过程,是把学生已获得的“线条”知识,经过整理形成“网络”,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帮助学生发现知识上的缺陷,及时给予补救。
由于学生对所学知识已基本掌握,所以整理复习课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包老师抓住复习课的特殊性,课前安排学生对《图形与变换》进行回忆整理。
这样就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整理,只有整理到位,学生才能系统地掌握知识结构。
于是就形成了本节课的第一大亮点。
1)突出学生自主梳理的过程。
“看一遍不如讲一遍,讲一遍不如做一遍”。
传统复习课中总是由老师梳理知识,学生仅仅做了听客和陪衬。
本节复习课则让学生亲身经历梳理、自主建构知识网络,给予他们充分展示自己个性、独立思考的空间,使他们人人参与学习过程,情感、态度、学习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和发展。
2)体会关系,构建知识结构网络。
本节课的第二大亮点是帮助学生体会平移、旋转、放大、缩小与轴对称图形之间的关系,从而构建知识结构网络。
包老师设计的由三角形旋转、圆平移、得到了轴对称图形,让学生清楚体会到轴对称图形可以通过今天复习的几种变换方式组建。
学生更深一层次地掌握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知识结构,形成整体的认识,并能综合运用。
3)注重开放,突出主体。
本节课的第三大亮点是包老师组织学生完成一题多解的开放性习题,把圆通过平移,组成轴对称图形。
包老师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展示。
让学生自主发现操作时可以把圆平移也可以把直线平移,方法不唯一,只要圆心和线段的中心在一直线上。
练习中学生可以及时地了解自己有没有达到学习要求,暴露问题→解决问题。
及时地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特别强化训练,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升初复习-行程问题教案2 -
教学过程一、复习预习相遇问题:总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速度和=路程和÷相遇时间相遇时间=总路程÷速度和追击问题:追及时间=追及路程÷速度差追及路程=追及时间×速度差速度差=追及路程÷追及时间二、知识讲解考点:行程问题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钟表问题钟表中也有相遇和追及问题,重点是研究时针和分针的相遇追及问题,知识在钟表中的路程单位表示不同,多数用度或者格表示,但是不管用哪种路程单位都可以得到分针的速度是时针速度的12倍,理由如下:A:当把表盘一周的路程定义为360度的时候,分针的每分钟走6度,时针每分钟走0.5度。
B:当把表盘一圈路程定义为60格的时候,分针一分钟走1格,时针一分钟走1格。
122.在行程问题中有一类“流水行船”问题,在利用路程、时间、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解答这类问题时,应注意各种速度的含义及相互关系:顺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逆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静水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水流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此处的静水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分别指船在静水中、船顺流、船逆流的速度。
流水问题中的相遇追及问题:A:两只船在河流中的相遇问题,当甲乙两船(甲在上游,乙在下游)在河流中相向而行,它们在相同的时间内靠拢的路程等于甲乙两船的速度和。
这是因为:甲的顺水速度+乙船的逆水速度=(甲船速+水速)+(乙船速-水速)=甲船+乙船这里需要强调:两船在流水中的相遇问题与在静水中或者两车在陆地上的相遇问题一样,和水速没有关系。
B:如果两船在河流中同向而行,一只船追另一只船所用的时间,也只是和船速,路程有关和水速没有关系。
这是因为:甲顺速-乙顺速=(甲船速+水速)-(乙船速+水速)甲逆速-乙逆速=(甲船速-水速)-(乙船速-水速)3.火车过桥问题火车过桥问题指的是火车车头开始上桥到火车车尾离开桥的过程。
行程问题复习课评课稿
行程问题复习课评课稿行程问题复习课评课稿初三英语复习课评课稿--曹雄这学期,我们听了两堂初三英语复习课,其中徐秋妍老师上的一堂复习课让我印象深刻。
徐老师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来提高课堂效益,在课堂中运用多媒体等方式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上学生主动地发言、质疑。
在本节课中教师既有讲解,又有思维方法的引导和解题技巧的归纳,既有评学生的解题中的不足,也评学生答题中的闪光点,既有总体性评价也有个性化评价,即有老师的“讲”,也有学生的“讲”,充分体现了老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与学生进行了真实而有效的互动,关注个性差异,体现人文关怀。
徐老师的教学设计不仅把语法讲解与语篇练习进行了有机结合,而且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思维,大胆创新。
从徐老师的尽心设计的环节看:引导学生通过图片和标题猜测生词的含义;指导指导学生对全文快速阅读,了解文章的大意,强调了语篇的重要性。
有效设计了课堂练习,它是学生巩固知识的必要环节,也是检测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教师及时运用预先设计的练习题,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让学生进行大容量、快节奏训练,激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已有的知识,并鼓励学生巧用关联词,增加书面表达的色彩和观赏性,从而在中考作文中获得高分。
复习是知识的再现、巩固与提高。
复习课教学的主要功能是查漏补缺,巩固提高。
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概括,揭示有关规律;帮助掌握一定的的方法和技巧;注重知识间的联系,注重知识与能力的结合,力求让学生在比较中鉴别,在运用中突破,理解中记忆,使每个学生通过复习课的教学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提高。
篇二:行程问题复习课教案数学公开课教案设计本节内容是第三单元行程问题的拓展,解题步骤有了增加,但基本解题思路没变。
依据教学目标,对本节设计提出以下教学策略:1、运用“迁移”的方法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解决此类典型问题的经验与策略。
所以,在教学引入时,复习解答以往学过的行程问题,激活学生已有数量关系结构,为解决问题创造良好的认知准备状态。
四年级数学下册《行程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评课稿
四年级数学下册《行程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评课稿四年级数学下册《行程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评课稿路程、时间与速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是学生今后学习行程问题应用题的基础。
本节课,张老师独特新颖的教学设计,优美精炼的教学语言,敏捷灵活的教学机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通过创设情境激活了学生原有的一些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不断反思,归纳总结,使学生理解了速度以及速度单位的含义,掌握了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进行拓展延生,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更好地解决了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本节课有这样几个亮点:一、创设情境,激发自主探索的兴趣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或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三年级的学生尤其容易对感兴趣的事物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
创设适当的情境氛围,可以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产生学习动力,整节课都会乐此不疲。
课的一开始,张老师出示了赶集漫画图,吸引住了学生的眼球,使学生在感受到社会飞速发展和生活日新月异的同时,初步感知速度的快慢,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然后自然过渡到开车看到的路牌,初步感知“速度”的含义,再出示汽车仪表盘上时速表,发现“km/h”这一速度单位,在分析与探究中,学生结合生活情境理解了速度的含义与作用、速度单位的表示与区别。
二、联系实际,调动自主探索的积极性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之中到处充满着数学知识。
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得越紧密,学生的学习经验就越丰富,探索过程就会越积极,新知也就会掌握得更牢固。
张老师结合闪电和打雷情境,通过比较光和声的传播速度,使学生在感知速度快慢的同时丰富了科学知识,并将知识迁移到起跑发令情境中,引导学生运用刚刚掌握的知识明白发令枪冒烟的作用。
学生在具体、轻松的生活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了“速度”这一概念以及单位,从而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自然现象,使枯燥的数学变得鲜活起来。
2022年暑期奥数教案 五升六《11 行程问题(二)》教案(打印版)
《数学思维训练教程》教案教材版本:实验版 . 学校: .第一课时第二课时本讲教材及练习册答案:探究类型1:车速:〔530-380〕÷〔40-30〕=15〔米/秒〕车长:15×40-530=70〔米〕探究类型2:火车速度单位换算:54千米/时=15米/秒速度差:70÷7=10〔米〕步行人速度:15-10=5〔米/秒〕探究类型3:〔100+70〕÷〔19+15〕=5〔秒〕探究类型4:〔250-200〕×45=2250〔米〕 2250÷〔250+200〕=5〔分〕大胆闯关:1. 火车路程:800×4.5=3600〔米〕车长:3600-3400=200〔米〕2. 追及路程:400-100=300〔米〕速度差:1.25×80-80=20〔米/分〕追及时间:300÷20=15〔分〕答:15分后甲追上乙。
3. 〔235+215〕÷〔25+20〕=10〔秒〕4. 〔100×3-60〕×2=480〔米〕练习册:1. 1800÷9-90=110〔米〕2. 车速:〔1720-1020〕÷〔44-30〕=50〔米/秒〕车长:50×30-1020=480〔米〕3. 147÷〔3+18〕=7〔秒〕4. 400÷〔5-4.2〕=500〔秒〕5×500=2500〔米〕2500÷400=6〔圈〕……100〔米〕起跑线前100米5. 两人速度和:600÷4=150〔米/分〕两人速度差:600÷12=50〔米〕〔150+50〕÷2=100〔米/分〕 150-100=50〔米/分〕600÷100=6〔分〕 600÷50=12〔分〕《数学思维训练教程》教案教材版本:实验版 . 学校: .第一课时第二课时〔二〕大胆闯关22. 门票价目表从门票价目表可以知道,门票分两种:个人票每人15元;满30人就可以购置团体票,团体票每人12元。
八年级《平行四边形的动点问题复习课》评课稿
八年级《平行四边形的动点问题复习课》评课稿
在**市外国语开放周期间,有幸听了戚**老师的一节平行四边形动点问题的拓展课,这一节课的问题设计环环相扣,体现出老教师扎实的数学功底、精湛的上课艺术,思路清晰,层层递进,结构严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师生互动配合默契,使学生成为一节课的中心,是一节认真学习示范课。
戚老师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在复习课导入部分开门见山,让学生处理平行四边形在直角坐标系中,平行四边形的边角关系。
接着,戚老师在此基础上添加两个动点,让学生判断新的四个顶点是否能够成平行四边形。
学生通过作图深刻体会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从边、角、对角线方面来考虑,通过分类,将符合条件的平行四边形逐一找出。
接下来,戚老师设置了t为何值时,△APQ能构成等腰三角形,让全体学生建立信心,让全体学生对知识点掌握展现自我,又能体会小试牛刀愉悦心情。
最后一个环节,戚老师将轴对称性的知识点进一步延伸,加大了动点的难度。
借助几何画板,学生基本上完成。
戚老师这样复习形式让全体学生有的'放矢,一下子就吸引学生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性。
同时,戚老师始终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自我操作能力的培养,注重及时的梳理,整理知识结构,使这堂课生色不少。
四年级数学《速度时间路程之间关系》评课稿
四年级数学《速度时间路程之间关系》评课稿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四年级数学《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评课稿
听了史老师《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一课,整体感觉教师教态自然,语言干练,重难点突出,各环节安排紧凑,练习有层次,是一堂成功的课。
以下我简单的谈谈本人的一些感受和体会:
第一、从生活实际入手,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出示了一系列有关交通工具的信息,导出了速度的读法和写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重难点突出,教师适时点拨。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并熟练运用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解决问题,开课时教师出示速度,让学生写出表示方法,
并进行了认读,教师适时引导,让学生比较和以前我们见过的单位有什么不同,说明了速度的单位是复合单位。
为了让学生清楚的理解速度、时间、路程各自的含义,教师一一进行了说明,特别是对于路程这个概念,更是用示意图表示了出来,让学生加深理解,从而更方便的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三、整堂课体现了大容量快节奏
本课教学设计紧凑,环环相扣容量大,节奏快,充分利用了课上的每一分钟。
第四、练习设计形式多样。
练习设计层次性强,有梯度,题型灵活多样,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关注了全体学生的成长。
建议:
1.当学生在黑板上做题出现了错误时,教师应及时予以说明。
2.稍有难度的题目上,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英语复习课评课稿--曹雄这学期,我们听了两堂初三英语复习课,其中徐秋妍老师上的一堂复习课让我印象深刻。
徐老师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来提高课堂效益,在课堂中运用多媒体等方式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上学生主动地发言、质疑。
在本节课中教师既有讲解,又有思维方法的引导和解题技巧的归纳,既有评学生的解题中的不足,也评学生答题中的闪光点,既有总体性评价也有个性化评价,即有老师的“讲”,也有学生的“讲”,充分体现了老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与学生进行了真实而有效的互动,关注个性差异,体现人文关怀。
徐老师的教学设计不仅把语法讲解与语篇练习进行了有机结合,而且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思维,大胆创新。
从徐老师的尽心设计的环节看:引导学生通过图片和标题猜测生词的含义;指导指导学生对全文快速阅读,了解文章的大意,强调了语篇的重要性。
有效设计了课堂练习,它是学生巩固知识的必要环节,也是检测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教师及时运用预先设计的练习题,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让学生进行大容量、快节奏训练,激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已有的知识,并鼓励学生巧用关联词,增加书面表达的色彩和观赏性,从而在中考作文中获得高分。
复习是知识的再现、巩固与提高。
复习课教学的主要功能是查漏补缺,巩固提高。
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概括,揭示有关规律;帮助掌握一定的的方法和技巧;注重知识间的联系,注重知识与能力的结合,力求让学生在比较中鉴别,在运用中突破,理解中记忆,使每个学生通过复习课的教学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提高。
篇二:行程问题复习课教案数学公开课教案设计本节内容是第三单元行程问题的拓展,解题步骤有了增加,但基本解题思路没变。
依据教学目标,对本节设计提出以下教学策略:1、运用“迁移”的方法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解决此类典型问题的经验与策略。
所以,在教学引入时,复习解答以往学过的行程问题,激活学生已有数量关系结构,为解决问题创造良好的认知准备状态。
之后,通过探索、比较、归纳等数学活动,回归基本的等量关系,实现知识的“迁移”。
最后,让学生解决一些数量关系与行程问题相近的实际问题,促使学生主动把握解题规律与方法。
2、重视画图分析,渗透“数形结合、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
行程问题,常可利用线段图来清晰地显示数量之间关系。
教学中要让学生有适当的机会动手画图,以图形助分析,使思维过程程序化、形象化。
学生一开始或许不会画图,教师应予以必要地指导,逐步使学生学会画图的方法。
而学生一旦具备了画图的技能,就可体会到借助线段图能帮助自己尽快找到等量关系,形成解题思路,最终能够主动而有效地运用画图的方法,内化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同时通过画图又能增进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
3、关注学生探索交流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学生对数量相等关系的表述可能有多种形式,由此得出不同的方法。
教学中应尊重个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充分地交流各种解题思路,凸显数量关系的分析,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当然有时为了发挥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优势,应以寻找直接简明的等量关系为主,不宜过于追求一题多解。
所以可组织学生进行比较各种解题思路,评判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合理,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设计一题多变的练习,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行程问题有具有特殊的数量关系结构。
教学活动中要进行适时适当地梳理整合,帮助学生构建问题的特征和基本数量关系。
在问题、练习的设计上主要采用一题多变的形式。
如对原基本题进行变式:把问题中的相遇改成相距,改成相遇又相距等;将路程、速度和时间互相转换来进行计算;改变不同的叙述方式,训练学生的信息解读技能,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行程问题中数量关系。
通过这样的变式练习,有利于学生掌握数量关系的结构,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三:数学复习课评课稿这节课一改以往传统复习的模式,走出了一条复习教学改革的新路子。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精心加工教学材料,灵活处理教材。
教材是数学知识的载体,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知对象,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
教学本节课时,教师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有目的地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改编和加工,使教材变得生动活泼,更贴进学生的实际。
比如:课本上是传统的相遇问题,而这节课出示的是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情景:发生在本校校长和教课教师之间的求两校距离的问题。
例题的结构没变,但是呈现形式却是鲜活的,具有实际意义的需要迫切解决的求“两校之间的距离”。
这样的设计更能引起学生的重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解决问题的渴望。
2、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
六、一儿童节是每个学生都瞩目的节日。
接受来自于陌生人的祝福和了解别人为这个节日所准备的活动,更是学生乐于倾听的,更有兴趣的事情。
本节课围绕教学目标,结合“六、一”儿童节这个话题,创设出了一个个鲜明的现实情景,使学生学习的材料变成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喜闻乐见的生活中的数学。
教师利用这个话题引出问题,使学生产生了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
再让学生解决在这个话题里情景里产生的问题,尝到了成功的乐趣。
这样的设计,使枯燥乏味的应用题复习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具体。
使学生得到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愉悦,体验到了用数学的快乐。
3、采取多种学习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应用题复习理当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与解题思路的梳理,注重解法的联系与区别。
本节课的复习教学,第一题让学生口头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得出两个最基本的数量关系式,梳理两种算法的解题思路;第二题着重复习,先让学生做出这道题,再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得出算术方法与方程法的联系与区别:都是使用同一个数量关系式,不同的是算术方法需要把数量关系式变形,是一种逆向思维的方式,而方程则是直接利用数量关系式列出方程,是一种顺向思维的方式。
接着让学生观察比较两种方程的解答过程,让学生得出方程与方程在解答上的联系,方程与算术法在思路上的一致性。
而第三题教师完全放手,让学生独立做,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自己用学习第二题的方法的去主动复习整理。
在课堂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议一议,想一想,去争辩,去探索。
像这样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去学习,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也愿意去学习,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使有限的课堂时空变成了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
4、评价方式多样,并且来自于学生,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新课标提出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在这节课中,教师在充分肯定、激励性评价为主的同时,多次采用了学生自主评价。
如:学生说等量关系后,全班学生一起判断对错;两名学生说出了不同的数量关系式后,全班评,那个学生(说得比较复杂的)自已评;当学生在黑板上板演后,请学生批改。
尽管投入的时间并不多,但能体会到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更加容易接受来自学生群体的评价。
加上教师非常亲切的话语和积极的鼓励,课堂成了十分宽松和谐的学习空间,课堂教学也成了有血有肉的师生之间的心知交往的过程,更有利于学生学习,从而也在评价他人和被他人肯定的教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
篇四:九年级复习课评课稿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今天有幸听了两位老师的课,收获颇多。
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所听、所得、所感。
贾老师的课是一个话题复习课,课堂设计以教材为基础但不拘泥于课本,她将整个单元中关于英语学习的话题进行整合,让整堂课条理有序,散而不乱。
在课上我们可以感受到教师流动的思维,学生在这种思维的引导下,把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语言技能和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
这是一个开放的话题,是学生真实运用语言的过程,是学生真正自主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快乐的享受学习的过程。
下面我仔细的谈一下这节课:1、导入自然,直接切入主题。
2、教学流程设计合理,各部分之间过渡自然,体现了整节课的完整性。
尤其是贾老师设计的english language 和skills这两个思维导图,让本堂课的知识层次更加清晰,整堂课都仅仅围绕这一话题展开。
听课的时候我就在想,为什么我们上课的时候不能想出这样的课堂设计,除了经验不够以外,主要的还是对教材把握不透彻,研究不深入。
3、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都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渗透,使整堂课的教学达到了高潮,让学生不仅得到了知识的巩固、能力的提升,而且从本质上让学生了解了如何去学习英语!秦老师的课,我想用八个字来概括“教的有效,学的愉快”。
在这节课上,教师系统的归纳了被动语态,精心设计练习,讲练结合,让学生在练习中进步,并适当结合中考考点,突破难点,是非常有效、实用的一节课。
再来仔细的看一下秦老师的课:在专项复习课上,秦老师打破了传统的语法课的从理论到实践的循序渐进,而是由做题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避免了复习课“嚼剩饭”食之无味的尴尬,又当好了课堂的指挥棒,成就了学生探究学习的喜悦。
本堂课最后设计的任务型阅读,不仅让人眼前一亮,而且和之前的部分构成了一个点、线、面的立体化的复习模式。
学生把复习的东西活学活用,从而感受到复习的价值。
听的感受:教师如何做好课堂的指挥棒,让学生更好的自主学习?篇五:初中物理复习课评课稿初中物理复习课评课稿.初中物理评课稿一、教师素质好,教学氛围和谐、积极。
教师的基本功扎实,讲授知识有深度、有广度、有技巧。
教师的形体语言亲切、自然,口头语言清晰、流畅、幽默。
营造了积极、和谐的教学氛围和平等、民主、自由的师生的关系,很好的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说通俗点简直不象是老师,而是学生的朋友和兄长)。
为教师指导下学生自由地对科学的实验和知识探究作了很好的教学铺垫。
课堂气氛活泼有序、教师调控能力和应变能力强、富有激情。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知识。
二、教学设计的评价教学设计理念依据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物理课程标准》中:让生活走向物理,让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
这节课彻底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探究状态下学习”贯穿整个课堂教学。
整个课堂设计完整、结构紧凑、逻辑严密、前后呼应。
三、教学过程的评价1、首先从生活走向物理,导入新课。
(巧妙激趣)教师创设了一个真实的生活情景:让学生模拟到商店为家里新买的电器买电线的真实情景导入新课,并展开热烈讨论。
让学生明白这么简单的生活小事中也包含着许多我们不知道的物理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一开始就让学生处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
2、注重探究,教学方法多样。
(大胆尝试,探究环环相扣,不断推出学生活动高潮)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活动中。
比如:有学生的独立思考、有分组交流合作学习,取长补短;有个小组间的评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