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郯城三中八年级数学上册 中位数、众数教案2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数学上册《众数》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数学上册《众数》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数学上册《众数》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众数的定义,掌握众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准确找出一组数据的众数。
2.能够运用众数解决实际问题,如数据分析、统计调查等,提高数据处理能力。
3.掌握众数与其他统计学指标(如平均数、中位数等)的联系与区别,能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统计指标进行分,并计算这组数据的众数。思考众数与家庭人数的关系,以及可能反映出的季节性规律。
2.让学生从报纸、网络等渠道获取一组数据,如某商品的销售量、某城市的气温等,运用众数进行描述性分析,并撰写分析报告。
3.设计一道实际应用题,要求学生运用众数解决。例如:某公司计划推出一款新产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消费者进行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后计算各年龄段对产品的喜好众数,为公司提供决策依据。
c.拓展题:结合实际情境,让学生运用众数解决实际问题,如调查问卷数据分析等。
4.加强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在小组讨论中,引导学生相互质疑、共同探讨,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5.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众数的性质和应用。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形成结构化思维。
4.培养学生善于合作、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众数”为核心,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展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培养情感。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共同成长。从而使学生在掌握众数知识的同时,全面提升数学素养。
4.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说明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简要阐述众数在其中的作用。

八年级数学上册《中位数和众数》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数学上册《中位数和众数》教案 新人教版

《中位数和众数》教案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在活动中让学生理解中位数与众数的特征及其实际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数据,2、过程与方法(数学思考、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结合具体情境,在活动中通过算一算、比一比、论一论体会到学习中数与众数的必要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在数学活动中体验到成功,建立自信心。

教学重点:能够体验到学习中位数与众数的必要性,理解并掌握其意义,难点:体会平均数、众数、中位数三者的差别,并能在具体情境中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自己的评判。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活动一、检查前置作业昨天布置的前置作业完成如何?你遇到什么问题?与本小组同学交流一下。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前置作业问题一)1、想一想、算一算、议一议:八年级1班全班共有30人,在某次数学考试,婷婷得到78分,其他同学的成绩如下表:(2)婷婷告诉妈妈说,自己这次数学成绩在班上处于中上水平,你认为婷婷的说法合理吗?为什么?(设计意图:复习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并使学生初步体会到平均数有时会受极端数据的影响。

)2、学生小组代表汇报解决问题一的方法其他同学补充(设计意图:“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个问题才会思考,有了问题才会引发学生在认识上的冲突,这个生活真实的问题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交流,引起学生对“小组数学成绩”单用“平均数”来描述数据的特征是不合适的了,这就要需求一种新的描述数据的方法。

这样在冲突中就激起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三、合作学习,探索新知通过同学对问题一的讨论,平均数容易受到极端值的影响,此题用平均数作为这组数据的代表反映大多数学生的数学成绩是不太合适的,那还可以用什么数来描述大多数学生的数学水平和中间位置的水平呢?通过自主学习后请你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中位数和众数?2、试求下列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问题(1)结合上例说说你是怎样求中位数和众数的?(2)请你判断婷婷数学成绩在班级处在什么位置?说出你的理由。

八年级中位数和众数教案

八年级中位数和众数教案

八年级中位数和众数教案八年级中位数和众数教案教学目标•理解和能够计算一组数据的中位数•理解和能够计算一组数据的众数教学内容1.什么是中位数2.如何计算中位数3.中位数的应用实例4.什么是众数5.如何计算众数6.众数的应用实例教学步骤1.介绍中位数–定义中位数: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后中间的数值,即把数据分成两个等分,前半部分的数值都小于中位数,后半部分的数值都大于中位数。

–计算中位数的方法:若数据个数为奇数,则中位数为有序数据的正中间的数;若数据个数为偶数,则中位数为有序数据的中间两个数的平均值。

–举例演示计算中位数的过程。

2.练习计算中位数–以一组数据为例,让学生进行计算中位数的练习。

–让学生互相交换答案,并进行讨论和纠正错误。

3.应用实例:中位数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中位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如测量数据中的中位数,降低极端数据的影响等。

4.介绍众数–定义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频次最高的数值。

–计算众数的方法:找出数据中出现频次最高的数值即为众数。

–举例演示计算众数的过程。

5.练习计算众数–以一组数据为例,让学生进行计算众数的练习。

–让学生互相交换答案,并进行讨论和纠正错误。

6.应用实例:众数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众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如统计调查数据中的众数,分析销售数据中的畅销产品等。

教学资源•数据集合示例•计算工具或工作表•应用实例的相关资料或题目教学评估•练习题或小测验:让学生独立完成计算中位数和众数的练习题,检查他们的理解和能力。

•应用题: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要求他们运用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解决问题,检查他们应用知识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拓展活动•介绍其他相关概念:均值、四分位数等。

•给学生更复杂的数据集合,让他们应用多种统计概念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的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八年级上册 §8.2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 §8.2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8.2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中位数、众数等数据代表的概念,能根据所给信息求出相应的代表数据。

2.合具体情境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能初步选择恰当的代表数据对数据做出自己的判断。

3.培养学生对统计数据从多角度进行全面的分析,从而避免机械的、片面的解释。

(二)能力目标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求中位数和众数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三)情感目标1、通过各种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和适当的问题情境,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

2、在合作学习中,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中位数、众数等数据代表的概念。

难点: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判断。

关键:能在具体实例面前准确找出中位数、众数的代表数据并判断出题目中问题的所在,找准说明的理由。

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师:在现在信息社会的时代,信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我们又经常要求一些信息“用数据说话”比较其它更有说服力,所以对数据做出恰当的分析是很重要的。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数据的代表以及如何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课件做出判断。

我们一起来看下列一组数据:(引用大家熟识的例子)课件显示:问题1:数据误导:小马过河——河边上的牌子写着“平均深度为 1.1m”,问一匹身高才1.4 m 的小马,能涉水过河而不出危险吗?师:小马的妈妈要担心小马的安全吗?【板书:平均数:对于n 个数x 1,x 2,…,x n ,我们把n 1(x 1+x 2+…+x n )叫做这n 个数的算术平均数(mean),简称平均数。

】生:要。

师:平均数是我们常用的一个数据代表,但是在这里,小马的妈妈的担心多余吗?大家思考: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生:平均分受极端数据影响很大,如果小河在岸边的水深很浅而到了河中心的水深很深,现在的河流通常是这种情况,小马的安全就要受到威胁。

新人教版八年级众数与中位数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众数与中位数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众数与中位数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级众数与中位数(一)教案安远县第三中学钟海峰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使学生理解众数与中位数的意义.2.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三)德育渗透点:1.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2.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思想.二、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1.教学重点:求一组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2.教学难点: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这三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3.教学疑点:学生容易把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的次数当做众数.应通过对众数概念的剖析,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众数的概念.三、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教师提出问题:1.怎样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2.平均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趋势.3.平均数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吗?(学生回答,教师纠偏后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习另两个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众数和中位数.这样引入新课,能使学生的心理活动指向和注意力集中于特定的教学内容,尽快进入课堂学习状态.(二)整体感知平均数、众数及中位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但描述的角度和适用范围有所不同.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里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其中任何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众数着眼于对各数据出现的频数的考察,其大小只与这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其众数往往是我们关心的一种统计量,中位数则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变动对它的中位数没有影响.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它来描述其集中趋势.(三)教学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用幻灯片出示引入例)请同学们看下面问题:学生做完练习后接着讲解中位数定义,请同学看下面问题:(1) 5 6 2 3 2(2) 5 6 2 4 3 5在这两组数据的中位数分别是多少?你能说说这两个中位数的意义吗?这两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依次是: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在这5个数据中,前4个数据的大小比较接近,最后1个数据与它们的差异较大.这时如果用其中最中间的数据3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不受个别数据较大变动的影响.通过这个引例,不仅使学生对中位数的意义有了了解,又加深了对中位数概念的理解.中位数定义: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把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教师剖析定义时要强调:1.求中位数要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而不必计算,顾名思义,中位数就是位置处于最中间的一个数(或最中间的两个数的平均数),排序时,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都可以.2.在数据个数为奇数的情况下,中位数是这组数据中的一个数据;但在数据个数为偶数的情况下,其中位数是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它不一定与这组数据中的某个数据相等.教师引导回答引例的中位数是什么?例4 (用幻灯出示)例2、在一次男子马拉松长跑比赛中,抽得12名选手的成绩(单位:分)如下:136 140 129 180 124 154 146 145 158 175 165148(1)样本数据(12名选手的成绩)的中位数是多少?(2)一名选手的成绩是142分,他的成绩如何?众数的学习例5一家鞋店在一段时间内销售了某种女鞋30双,其中各种尺码的鞋的销售量如下表所示:在这个问题里,鞋店比较关心的是哪种尺码的鞋销售得最多.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并思考表格反映的是多少个数据的全体.(30个),表中上面一行反映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是出现的数据).下面一行反映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是相应的数据出现的次数.)表中反映出哪一种尺码的鞋销售得最多?(学生回答23.5厘米的鞋销售了11双,是销售得最多的).接着教师强调,在这个问题中,我们通常不大关心所销售的鞋的平均尺码,而是关心各种尺码的鞋的销售情况,特别是关心哪种尺码的鞋销售得最多.这对掌握市场需求情况和确定今后进货量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在学生明确了研究众数的必要性后,教师给出众数定义.众数: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教师在剖析众数定义时应强调:1.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是一组数据中的原数据,而不是相应的次数.在这一点上,学生很容易混淆.2.一组数据中的众数有时不只一个,如数据2、3、-1、2、l、3中,2和3都出现了2次,它们都是这组数据的众数.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引例中的众数是什么?是(23.5厘米),有的学生会误将23.5厘米的鞋的销售量11当作所求的众数,教师要注意纠正.针对性训练(用幻灯出示)在一次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参加男子跳高的17名运动员的成绩如下表所示:分别求这些运动员成绩的众数,中位数与平均数(平均数的计算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第2位).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表中共有多少个数据?其中哪个数据出现的次数最多?这组数据的众数是什么?说明什么?2.表里的17个数据可看成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其中第几个数是最中间的数据?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说明什么?3.可选用哪个公式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所求得的平均数能说明什么?这样分析例题,可使学生加深理解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的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体会到这三个量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教师范解针对性训练.解:在17个数据中,1.75出现了4次,出现的次数最多,即这组数据的众数是1.75.上面表里的17个数据可看成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其中第9个数据1.70是最中间的一个数据,即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70;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答:17名运动员成绩的众数、中位数、平均数依次是1.75(米)、1.70(米)、1.69(米).课堂练习:教材131练习中1.132页练习1,2(四)小结、扩展知识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众数、中位数的概念,了解了它们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和适用范围.方法小结:通过本节课我们学会了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及中位数的方法.求众数时不需要计算只要观察出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即可.求中位数时,先要将这组数据按顺序排列出来,再找出最中间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并算出它们的平均数.知识网络: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只是描述的角度不同,其中以平均数的应用最为广泛.四、布置作业教材习题A组l、2、3;B组1五、板书设计15.2 众数与中位数l.定义例4 例5众数:中位数六、参考资料《教师教学参考书》。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第二课时)”——初中数学第三册教案_八年级数学教案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第二课时)”——初中数学第三册教案_八年级数学教案

情感目标:通过**种真实的,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和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在合作学习中,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从学生认识问题、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角度考虑,准备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讨论发观法:即课堂上,教师或学生提出适当的数学问题,通过学生与学生(或教师)之间相互讨论,相互学习,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发现概念的产生过程,思想方法的概括过程从而逐步建立完善的认知结构。

ﻭ具体说本节课由五个基本环节组成: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合作交流,探索问题--理性概括,构建新知――应用,鼓励创新――归纳小结,反思提高。

某小厂欲招工人一名,小张应征而来,经理告诉他:“我们这里报酬不错,平均工资水平是每周300元。

"小张工作几天后,找到经理说:“你骗我,多数工人的工资水平没有超过每周200元,”这时,工会过来说:“小张,经理说得没错,其实我们厂有一半人达到或超过中等工资水平即每周250元,不止每周200元的!不信,看看这张工资表。

”看后,小张感慨:“难道是我错了"ﻭ(2)问题: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平均数真能客观反映工人的真实工资水平吗ﻭ基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问题情境,更诱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引发学生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数据能反映工人的真实工资水平在导出以上问题后,分三人小组开小型辩论会(三人分别充当经理、小张、工会三个角色展开辩论).**小组再拿出最能反映工人真实工资水平的数据全班交流。

学生会用人数最多的工种的工资200元或中等水平工资250元来回答,从而引出: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众数和中位数.ﻭ通过学生合作交流,相互完善,在自主探索中发现概念的过程.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角色,认识到研究数据的必要性。

在上述数据中象“200”这样的数我们就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象“250”这样的数我们就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它们与其它几个数相比是不同的,有何不同我们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它们吗在学生描述的基础上为加深印象,教师可适时补充说明:“众数”中“众”即多,也就是某个数据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而“中位数”中“中位"是指位置居于中间,即某个数据在按照大小顺序排列的一组数据中,位置处于最中间。

八年级上册 §8.2 中位数和众数教案说明

八年级上册 §8.2 中位数和众数教案说明

八年级上册§8.2 中位数和众数教案说明本节课我充分运用多种教学设备:教学平台、实物投影、黑板、课外补充的随堂练习纸。

多种形式:讲练结合、练习、游戏、小品、辩论赛、小组讨论等进行授课。

把现代手段的教学平台与传统的黑板相结合,既发挥现代手段的优势,让一些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又能把一闪而过的概念和本节内容以及规范的解题过程板书黑板,让学生把该记住的东西牢牢记住。

把精心选择的课外练习题与回归书本的题目互相补充,更能使学生理解本课内容。

用小品、辩论赛、四人小组讨论等教学辅导手段在课堂上抓住学生的每一分钟的神经,在接近下课的15分钟左右时学生的专注力下降,这时用辩论赛的形式调动学生注意力,把课堂教学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在离下课5至7分钟,这时很多学生的精神状态更差,这时适当的运用四人小组讨论的方法再次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让学生带着三个目的讨论:1、每个学生都陈述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的概念。

2、每个学生各抒己见三个数据代表的异同。

3、对有能力的学生要求举例说出具体的事例并准确找出数据代表判断事情。

对1和2两点可以回顾本节课的新课内容达到教学目标,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对第三点则突破教学难点。

让学生自我表演,把课堂充分还给学生,最终达到有效课堂的目的。

合理创设教学情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经历“认知冲突——构建新概念”的过程。

用“小马过河”的例子复习了平均数的概念和平均数的求法,使学生知道平均数虽然是我们常用的一个代表平均趋势数据的代表,但平均分受极端数据影响很大,同时说明有些数据利用平均数是反应不出问题的,使学生感受到用另一种统计量来表示这组数据集中趋势的必要性,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为引入其他数据代表奠定基础。

让学生主动投入到本节课的探究活动中。

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让师生表演比较常见的“李华应聘”对话相声形式的新颖方法,引起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在每个人的对话中让学生找出“说谎”的人,并引用职员C、D和公司经理的话,点明没有人“说谎”,只是所处的立场不同而运用不同的数据说理而已,从而引入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

中位数和众数教案人教版

中位数和众数教案人教版
1.理解中位数的概念,掌握求中位数的方法,能熟练地求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2.理解众数的概念,掌握求众数的方法,能熟练地求出一组数据的众数。
3.能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4.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统计学中的意义,了解它们与平均数的区别和联系。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紧密相连,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将对数据的集中趋势有更深入的了解,能够更加准确地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中位数和众数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中位数和众数的积极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中位数和众数学习状态。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中位数和众数的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技能训练:
设计实践活动或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中位数和众数知识的应用,提高实践能力。
在呈现中位数和众数新课后,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
强调教学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1.中位数:
-定义: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位于中间位置的数。
-求解方法:
-奇数个数据:中间的数即为中位数。
-偶数个数据:中间两个数的平均值即为中位数。
2.众数:
-定义: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求解方法:
-统计每个数出现的次数。
-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即为众数。

八年级上册数学 6.2中位数与众数教案

八年级上册数学   6.2中位数与众数教案

6.2中位数与众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中位数、众数的概念,会求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与众数;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区别,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正确评判。

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区分刻画“平均水平”的三个数据代表,让学生获得一定的评判能力,进一步发展其数学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知识的学习放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通过数据分析与处理,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求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教学难点:利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内容:在当今信息时代,信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们经常要求一些信息“用数据说话”,所以对数据作出恰当的评判是很重要的。

下面请看一例:某次数学考试,小英得了78分。

全班共32人,其他同学的成绩为1个100分,4个90分,22个80分,2个62分,1个30分,1个25分。

小英计算出全班的平均分为77.4分,所以小英告诉妈妈说,自己这次数学成绩在班上处于“中上水平”。

小英对妈妈说的情况属实吗?你对此有何看法?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作出评判:平均数是我们常用的一个数据代表,但是在这里,利用平均数把倒数第五的成绩说成处于班级的“中上水平”显然是不属实的。

原因是全班的平均分受到了两个极端数据30分和25分的影响,利用平均数反应问题就出现了偏差。

怎样说明这个问题呢?我们需要学习新的数据代表—中位数与众数。

二:合作探究内容:问题:某公司员工的月工资如下:1200经理说:我公司员工收入很高,月平均工资为2700元。

职员C说:我的工资是1900元,在公司算中等收入。

职员D说:我们好几个人工资都是1800元。

一位应聘者心里在琢磨:这个公司员工收入到底怎样呢?你怎样看待该公司员工的收入?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教师对表现积极的学生予以鼓励。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点拨:上述问题中,经理、职员C、职员D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该公司的收入情况:(1)月平均工资2700元,指所有员工工资的平均数是2700元,但只有正副经理的工资比平均工资高,是他两人的工资把平均工资“拉”高了。

八年级数学上册 中位数、众数教案2 新人教版

八年级数学上册 中位数、众数教案2 新人教版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并作出评判.
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特点.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分析具体问题的情况,选择适当的量来代表数据.
生从前面的例子,思考总结出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各自特点.
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可以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它们各有自己的特点,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提供信息。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共同完成
平均 数、中 位数和众数都可以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它们各有自己的特点.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分析具体问题的情况,选择适当的量来代表数据.
独立尝试
合作完成
熟悉这三种数的特点和应用
小结(教学反思)
山东省郯城三中八年级数学:中位数、众数2教案新人教版
主备人
课型
新课
验收结果:
合 格/需完善
时间
分管领导
课时
第周第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认识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数据的代表。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应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描述数据时的差异。
3、能灵活应用这三个数据代表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实际问题中求得的平均数,众数,中位数应带上单位.
三、感悟深化
例6某商场服装部为了调动营业员的积极性,决定 实行目标管理, 即确定一个月的销售目标 ,根据目标完成的情况对营业员进行适当的奖惩。为了确定一个适当的目标,商场统计了每个营业员在某月的销售额(单位:万元),数据如下:
1718 16 13 24 15 28 26 18 19
(2)(1)中的数据是否代表一般员工的月工资
收入的一般水平?
(3)去掉老王的工资,再计算其他人的平均工

(4)比较(1)与(3) 你能发现什么?

中位数与众数第二课时 教案doc

中位数与众数第二课时 教案doc

6.2 中位数与众数(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中位数、众数等数据代表的概念,能根据所给的信息求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2.能结合具体的情境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区别与联系,并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程度.3.能对日常生活中的有关问题与现象做出一定的评判.[教学过程]1.情境创设除了课本提供的情境,以下设计的情境可供选用:下表是某公司月工资(单位:元)的情况:(1)该公司经理说:我公司收人很高月平均工资为2500元;(2)该公司职员B说:我的月工资1 500元,在公司算中等偏上;(3)该公司杂工C说:我们好几个人的月工资都是1 200元.怎样看待上述月工资的3种说法?这个公司的员工的收入到底怎样呢?2.探索活动完成课本上的活动并讨论相应的问题.3.例题教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考虑是否安排例题.4.小结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从不同角度描述了一组数据的集中程度,刻画了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其中,又以平均数的应用最为广泛.它们都有一定的优缺点.中位数是通过排序得到的,它不受最大、最小两个极端数值的影响;而平均数是通过计算得到的,因此它会因每一个数据的变化而变化.例如,在体操比赛中,为了避免个别裁判不正常打分的影响,一般是先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个最低分,然后求余下分数的平均数,这样就能减少极端数据对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的影响.中位数在一定程度上综合了平均数和中位数的优点,具有比较好的代表性.众数也是数据的一种代表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集中程度.例如,我们用众数的方法,能够统计出一般人所穿衬衫或裤子最受欢迎的尺寸.日常生活中诸如“最佳”、“最受欢迎”、“最满意”等,都与众数有关系,它反映了人们的一种最普遍的倾向.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它们都有各自的的优缺点.平均数(1)需要全组所有数据来计算;(2)易受数据中极端数值的影响.中位数(1)仅需把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后即可确定;(2)不易受数据中极端数值的影响.众数(1)通过计数得到;(2)不易受数据中极端数值的影响.。

中位数和众数 八年级数学教案 初中数学教案 数学教案

中位数和众数 八年级数学教案 初中数学教案 数学教案

第六课时20.1.2 中位数和众数【学习目标】1.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作为数据代表的意义,能根据所给信息求出相应的数据代表。

2.结合具体情景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特点与差异,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量来代表,并作出自己的评判。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作为数据代表的意义,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量来代表。

难点:能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选择适当的量来代表。

【导学指导】复习旧知:什么是平均数?什么是中位数?什么是众数?它们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学习新知:学习教材P132-P134相关内容,思考、讨论、合作交流后完成下列问题:如何在实际问题中选取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来代表数据?【课堂练习】1.教材P135练习题。

2.8年级某教室里,三位同学正在为谁的数学成绩好而争论,他们五次数学成绩分别是:小花:62,94,95,98,98 小妹:62,92,98,99,100 小路:40,62,85,99,99他们都认为自己的数学成绩比另两位同学好,(1)他们认为自己的数学成绩比另外两位同学好的依据是什么?(2)你认为哪一个同学的成绩最好呢?请说明理由。

【要点归纳】你今天有什么收获?与同伴交流一下。

【拓展训练】1.某超市购进一批不同价格的皮鞋,下表是该超市在近几年统计的平均数据。

要使该超市销售皮鞋收入最大,该超市应多购()的皮鞋。

A.160元 B.140元 C.120元D.100元2.某商场统计了每个营业员在某月的销售额,统计图如下:(1)设营业员的月销售额为x万元,商场规定:当x<15时为不称职,当15≤x<20时为基本称职,当20≤x<25时为称职,当x≥25时为优秀,试求出不称职、基本称职、称职、优秀四个层次营业员人数所占的百分比。

(2)根据(1)中的规定,所有称职和优秀的营业员月销售的中位数、众数、平均数分别是多少?(3)为了调动营业员的工作积极性,决定实行销售奖励标准,凡达到或超过这个标准的营业员将受到奖励。

中位数和众数(第二课时) 八年级数学教案 初中数学教案 数学教案

中位数和众数(第二课时) 八年级数学教案 初中数学教案 数学教案

20.1.2 中位数和众数(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众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2.能应用众数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3.初步感受众数的特点及其与中位数、平均数的区别与联系。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众数的意义,能应用众数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众数的特点及其与中位数、平均数的区别与联系。

【导学指导】学习教材P131-P132 相关内容,思考、讨论、合作交流后完成下列问题:1.什么是众数?2.众数与中位数、平均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课堂练习】1.教材P132练习第1,2题。

2.在某电视台举办的歌咏比赛中,六位评委给1号选手的评分如下:90,96, 91, 96, 95, 94,这组数据的众数是A.94.5 B. 95 C. 96 D. 23.8年级一班46个同学中,13岁的有5人,14岁的有20人,15岁的15人,16岁的6人。

8年级一班学生年龄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分别是多少?4、求下列数据的众数:(1)3, 2, 5, 3, 1, 2, 3(2)5, 2, 1, 5, 3, 5, 2, 2在一次环保知识竞赛中,某班50名学生成绩如下表所示:分别求出这些学生成绩的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5、公园里有甲、乙两群游客正在做团体游戏,两群游客的年龄如下:(单位:岁)甲群:13、13、14、15、15、15、16、17、17。

乙群:3、4、4、5、5、6、6、54、57。

(1)、甲群游客的平均年龄是岁,中位数是岁,众数是岁,其中能较好反映甲群游客年龄特征的是。

(2)、乙群游客的平均年龄是岁,中位数是岁,众数是岁。

其中能较好反映乙群游客年龄特征的是。

【要点归纳】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与同伴交流一下。

【拓展训练】1.甲、乙两班举行默写英语单词比赛,成绩如下:如果默写150个以上为优秀,你认为哪个班较好?为什么? 2.某中学举行演讲比赛,8(1)、8(2)班根据初赛成绩各选出5名选手参加复赛,两个班各选出的5名选手的复赛成绩(满分为100分)如下表所示:(1)根据上图填写下表:(2)结合两班复赛成绩的平均数和中位数,分析哪一个班级的复赛成绩较好。

第三册众数与中位数八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第三册众数与中位数八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第三册众数与中位数八年级数学教学设计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第三册众数与中位数八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A、教材的地位与作用:①本节教材是初三代数第十四章统计初步第二节,它是上节平均数的延续。

平均数、众数及中位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但描述的角度和适用范围有所不同。

本节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统计思想方法,形成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应用问题的能力。

学好本节课,也将为本章后继内容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②本节内容在中考命题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如:2003年河南中考选择题16题.2000年河南中考选择题19题,1997年河南中考选择题3题,1996年河南中考填空题9题。

“2000一高英才杯” 选择题3题。

B.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使学生理解众数与中位数的意义。

②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

3、德育目标:①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②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反过来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C、重点·难点·疑点1.教学重点:定义的理解及求一组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

2.教学难点:①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这三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②偶数个数据的中位数的求法。

3.教学疑点:学生容易把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的次数当做众数。

二、教法设计问题情景教学法三、教学过程【引导回顾搭建桥梁】①怎样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②平均数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吗?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习另两个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众数和中位数。

14.2众数与中位数(课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郯城三中八年级数学:中位数、众数2教案 新人教版
主备人 课型 新课 验收结果: 合格/需完善
时间
分管领导
课时
第 周 第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数据的代表。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应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描述数据时的差异。

3、能灵活应用这三个数据代表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之间的差异。

灵活运用这三个数据代表解决问题。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改意见 一、观察发现
个体户老王经营一家快餐店,下面是所有员工在某个月的工
资情况
(1)计算快餐店员工这个月
的平均工
资,中位
数和众数
(2)(1)中的数据是否代表一般员工的月工资
收入的一般水平?
(3)去掉老王的工资,再计算其他人的平均工

(4)比较(1)与(3)你能发现什么?
二、探究说理 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这三个数据代表的异同: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可以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主要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

平均数是应用较多的一种量 平均数计算要用到所有的数据,它能够充分利用所有的数据信息,但它受极端值的影响较大. 众数是当一组数据中某一数据重复出现较多时,人们往往关心的一个量,众数不受极端值的影响,这是它的一个优势,中位数的计算很少也不受极端值的影响. 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任何一个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 中位数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移动对中位数没有影响,中位数可能出现在所给数据中也可能不在所给的数据中,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中人 老王 厨师甲 厨师乙 招待甲 招待已 勤杂工 会计 工资 300 0 450 400 350 320 320 410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教
师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并作出评判.
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平均数、
中位数、众数的特点.在实际
应用中,需要分析具体问题
的情况,选择适当的量来代
表数据.
生从前面的例子,思考总结出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各自特点.
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可以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它们各有自己的特点,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提供信息。

位数描述其趋势.
实际问题中求得的平均数,众数,中位数应带上单位. 三、感悟深化
例6某商场服装部为了调动营业员的积极性,决定实行目标管理,即确定一个月的销售目标,根据目标完成的情
况对营业员进行适当的奖惩。

为了确定一个适当的目标,商场统计了每个营业员在某月的销售额(单位:万元),数据如下:
1718 16 13 24 15 28 26 18 19
2217 16 19 32 30 16 14 15 26
1532 23 17 15 15 28 28 16 19
①月销售额在哪个值的人数最多?中间的月销售额是多少?平均的月销售额是多少?
②如果想确定一个较高的销售目标,你认为月销售额定为多少合适?说明理由.
③如果想让一半左右的营业员都能达到目标,你认为月销售额定为多少合适?说明理由.
四、巩固提高
公园里有甲、乙两群游客正在做团体游戏,两群游客的年龄如下:(单位:岁)
甲群:13、13、14、15、15、15、16、17、17。

乙群:3、4、4、5、5、6、6、54、57。

(1)、甲群游客的平均年龄是岁,中位数是岁,众数是岁,其中能较好反映甲群游客年龄特征的是。

(2)、乙群游客的平均年龄是岁,中位数是岁,众数是岁。

其中能较好反映乙群游客年龄特征的是。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共同完成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可以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它们各有自己的特点.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分析具体问题的情况,选择适当的量来代表数据.
独立尝试
合作完成
熟悉这三种数的特点和应用
小结(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