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学-第3章-政府间关系PPT
公共管理5
第五章政府间关系府际关系研究一、什么是政府间关系1、“政府间关系”的词源英语“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 ”(IGR),按照美国学者莱特在《理解政府间关系》一文中的说法,IGR源于美国30年代新政的实施和联邦政府为克服大萧条时期的经济社会恐慌所做的努力,与公共政策密切相关。
而且罗斯福曾在与最高法院进行辩护中,证明了IGR的政策本质,因此,术语的起源同自由、进取和富有活力的政府观念和偏好联系在一起的。
最早在文献上使用“政府间关系”这个术语的是克莱德·F·施耐德(ClydeF.Snider)1937年发表的《1935-1936年的乡村和城镇政府》一文IGR:政府之间以及它们的机构之间的联结、互动、相互依存以及公共官员之间的相互影响。
2.国内外学者对政府关系三种不同理解狭义认识: 认为府际关系是垂直方向上的各级政府之间的关系。
代表学者有台湾赵永茂、大陆陈振明等中义认识: 认为府际关系是各级各类政府及其部门之间的关系。
代表学者有美国安德森,大陆谢庆奎、林尚立等广义认识, 认为府际关系不仅包括各级各类政府及其部门间的关系, 还包括政府机关与社会公众的关系以及主权国家政府间关系。
代表学者有台湾学者赵永茂,大陆杨宏山等3、政府间关系研究的途径“四种研究动向”:(1)“博弈论”作为一种新的分析工具应用于政府间关系的研究中。
在这一研究动向中,既有对政府间纵向关系进行“利益博弈”的分析,也有对政府间横向关系从“利益博弈”角度进行分析(2)区域内政府间关系研究正呈兴盛之势。
随着中山大学陈瑞莲教授“区域公共管理”理念的提出,以及相应的对珠三角区域内政府间关系研究文章的面世,这一独特的而又富有生机的研究领域正蓬勃展开(3)对“职责同构”的批判性反思。
对“职责同构”的批判,首先出现在张志红的《当代中国政府间纵向关系研究》中,接着,由朱光磊教授与张志红博士共同合作的文章完成了这一反思性的批判。
《公共管理学》陈振明版
公共管理学导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1.“公共管理学”与“公共行政”“公共行政”是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共提供服务的活动,行政官员或行政人员在这种活动中主要是执行由别人(政治家)所制订的政策和法律,关注的焦点是过程、程序以及办公室的管理。
“公共管理”是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它主要关注的不是过程,程序和遵照别人的指示办事以及内部取向,而更多的是关注结果和对结果的获得负个人责任。
2.公共部门与公共物品(1)“公共部门”是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和公共物品的提供者。
广义的公共部门包括政府机构,公用事业,公共事业,非政府公共机构等部门以及各种不同组织的公共层面;狭义的公共部门仅包括政府机构以及依据政府决策产生的机构和部门,是最纯粹的公共部门。
(2②与政府存在密切关系,其生产、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往往由政府实行控制或必要的行政管制(3资量大的特点,政府是提供此类物品的最佳方式。
公共物品指那种能够同时供许多人享用的物品,并且供给它的成本与享用它的效果并不随享受它的人数规模的变化而变化。
(4)公共物品的划分①纯公共物品:国防,公共安全,外交,法规政策,环境保护,基础研究,空间技术准公共物品:道路,能源,交通,通讯,城市公共服务,教育,广播电视,社保。
②有形的公共物品(硬——):公共设施无形的公共物品(软——):法律。
政策,制度③全国性的公共物品:国家或中央政府提供的服务——国防,外交,全国性法规政策地方性的公共物品:城市基社,地方性法规,政策3.“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异同(1(2(1(2(3(4(54.“治理”与“善治”①治理泛指任何一种活动的协调方式,有最小国家的治理,公司治理,新公共管理,善治,社会——控制系统及自组织网络六种用法。
②90年代后,世界银行提出“善治”口号,合法、法治、负责、透明、有效的政府成为善治的基本要素。
5.公共管理学范式的兴起三次重大范式变换: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公共政策分析——公共管理学。
公共管理学第三章 政府部门的运行及其治理
第一节 市场制度与市场失灵
一、处理经济事务的制度路径
市场制度
经济主体行为
政府制度 经济目标结果
企业制度
其他制度
二、市场及市场经济
(一)市场的定义 商品和劳务买卖双方自由交换的场所和机制。 (二)市场要素 交易主体、交易客体、交易行为 交易行为
交易主体 市场机制 交易客体
价格机制 供求机制 竞争机制
自 组 民间组织 织 网 络 社团
政府
公民 社会
……
协会
:
公民社会的
治理的途径: 治理的途径:合作网络途径
合作网络途径(政治学的研究途径): 合作网络途径(政治学的研究途径)
为了实现与增进公共利益,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私人部门、 非营利组织、公民个人等)等众多公共行动主体彼此合作,在 相互依存的环境中分享公共权力,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
网络治理的类型:民族国家治理( 网络治理的类型:民族国家治理(2)
政府项目执行网络: 政府项目执行网络:
政府先确定某种公共服务的供给数量、质量和服 政府先确定某种公共服务的供给数量、 务标准,然后向执行机构、 务标准,然后向执行机构、私人部门或其他部门 招标, 招标,再由中标的承包商按照与政府签订的合同 来执行供给项目,提供公共服务。 来执行供给项目,提供公共服务。主要涉及公共 设施建设、环境保护、污水处理等领域。 设施建设、环境保护、污水处理等领域。如南昌 市政府通过合同外包的形式将城市垃圾处理权外 包给南昌市保洁公司。 包给南昌市保洁公司。
核心机制
(三)市场功能 交换功能 传递功能 调节功能 约束功能 检验功能 (四)市场经济的含义 以市场为中心来组织社会经济、以市场机制为 基础来配置生活资源的经济运行方式。 (五)市场经济的特征 自主性、竞争性、平等性、开放性、系统性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一种不同于传统行政学的研究途径》(第2版)-章节题库-第四章 政府间关系【圣才出
第四章 政府间关系一、概念题1.IGR(南京大学2007年研)答:IGR是“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的缩写,即政府间关系。
IGR的一个简化的定义是:政府之间以及它们的机构之间的联结、互动、相互依存以及公共官员之间的相互影响。
这些官员包括民选的和任命的,他们占据着各层级政府的职位。
政府间关系是指中央政府与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它既包括纵向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也包括同级地方政府之间以及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的非同级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
2.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答:中央与地方关系主要体现为权力关系与职能关系。
这双重关系一般均由各国的宪法予以确定。
不同国家结构形式的国家,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形式有很大区别。
在联邦制国家,由于是地方分权,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关系与职能关系比较一致,也就是说中央与地方各自承担的职能与各自拥有的权力是统一的。
在单一制国家,由于是中央集权制,地方政府的权力是由中央政府授予的,所以,不管怎么样,中央政府都有最终决定权。
这样,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职能关系与权力关系是很难获得统一的。
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实质,是国家利益与地方利益的关系。
中央政府所代表的国家利益,是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或共同利益,而地方政府所代表的地方利益,则是一个地方的特殊利益。
从国家结构的角度看,国家利益是一个国家的整体利益,而地方利益则是一个国家的局部利益。
因此,中央与地方关系总会是一个矛盾关系。
即一方面是国家的根本利益与地方特殊利益的矛盾,另一方面也是国家的整体利益与地方局部利益的矛盾。
这个矛盾体是客观存在的,因而,如何协调好矛盾体内部的双方关系,就成了各国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关键。
3.地方政府间关系答:地方政府间关系是指各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包括纵向关系和横向关系。
(1)纵向关系地方各级政府间形成的纵向关系的格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2012年南大社保考研_陈振明_公共管理学笔记_第三章_政府间关系
第三章政府间关系社会结构的嬗变使政府间关系更趋复杂化,并呈现出网络化的特征,其实质就是实现各级政府之间平等、相互依赖与合作。
第一节政府间关系(府际关系)研究概述一、什么是政府间关系(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IGR)(1)首先,IGR的研究主体包括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关系,但不包括部门之间的关系。
理由在于“政府”是行政主体,具有长期的稳定性,而“部门”只是我国条块分割模式这一特定条件(时期)下产生的,是IGR的扭曲现象,今后由于随着体制日趋完善而淡化。
(2)其次,IGR的脉络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但随着改革开放,横向关系得到较快发展,并发挥重要作用,反过来对纵向关系产生深刻影响,大大改变了旧体制下的IGR格局,使IGR超出纵向和横向的简单脉络,朝向复杂的网络体系发展。
(3)IGR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IGR包括立法关系、行政关系和司法关系。
狭义的IGR仅指行政关系。
(4)IGR的定义:政府间关系是指中央政府与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它既包括纵向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也包括同级地方政府之间以及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的非同级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
二、国内外政府间关系研究的进展1、国外政府间关系研究现状(1)20C 80Y以前的研究主要关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2)80Y以来,政府间关系的实践多样化大大拓展了IGR的研究视野,并使其更系统化。
2、国内政府间关系研究的成就与不足(1)成就A、首先,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研究一直受到我国学者的重视,相关文献著述十分丰富。
B、其次,近来兴起的区域经济学中,对政府间的横向关系给予了一定的关注。
C、最后,博弈论、交易成本理论等分析方法的运用丰富了IGR的研究。
(2)不足A、主要限定对中央和地方关系的研究,对政府间其他脉络关系(如横向及交叉关系)关注较少。
B、对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分析侧重于经济关系(尤其是财政关系),对政府间的政治、行政关系分析较少。
政府间关系
3.1案例背景 3.2案例呈现 3.3案例小结
三、案例介绍
3.1案例背景
加利福尼亚州南海岸空气盆地内因发电厂化石燃料的燃烧、大量 机动车尾气的排放、自然山脉的屏障等影响,空气质量不断恶化, 而产生的光化学烟雾,引发了人们的健康问题,这使得加州任何 总体规划和政策必须把主要精力用于改善南加州的空气污染问题。 由于空气的流动性,治理空气污染需要地方政府间合作,也需要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合作。
80% 90%
70% 55%
相互依存模式
相互依存模式与赖特的相互 依存模式较为相似。从法律 方面的权限看,中央到地方 三级是相互人份同一领域内 的权限和责任共有体制。央 地关系的交涉的行动者是多 元的,理解是交涉的关键。
2.2.6 政府间关系的若干模式——政体模式
根据国家结构形式的不同,可以将政府间关系概括为三种模式:
一、什么是政府间关系?
1.1政府间关系的起源
• “府际关系”(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源自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当
添加本
添加文本
时联邦政府积极推行“新政”措施,借以回应经济大恐慌,为避免各州
质疑其破坏美国联邦宪法的分权架构,特别提出这个强调自由、进步与
主动的政策实务运作的概念。
1.3国内外政府间关系的研究进展
DIY简易视频
1.4 政府间关系研究的网络途径
first 传统中央控制模式
second 地方自治模式
second 网络模式
1.4.1 政府间关系研究的网络途径——传统中央控制模式
中央政府的控制在等级制的政府间体系中十分明显。在中央控制模 式中,中央政府掌控一切,它从等级制的顶端对政府间体系进行管 理,而不是着眼于整个体系。地方政府在等级制体系中是被控制的, 而不是自控制的,他们是依赖性的,而不是自治的。在公共政策的 研究文献中,这一模式也被称作是“自上而下”( top-down)的,即 中央与地方是政策制定与执行的关系,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被看成是 相互分离的过程。等级制的政府间体系中,资源主要掌握在中央政 府手中。
公共管理学-第3章 政府间关系
4.松村歧夫模式 垂直式行政控制模式、相互依存模式
5.罗茨模式 官僚体制、市场方法、网络管理
1.政府间关系等级制色彩的弱化 2.中央与地方的分权倾向 3.地方政府间的合作现象日渐普遍
一、中国政府间关系的传统模式:等级 控制模式
特征: 第一,政府间的结构关系上,主要表 现为层次隶属关系; 第二,政府间的权力分配上,实行中 央高度集权; 第三,政府间的横向关系上,阻隔多 而联系少。
1.国外政府间关系的研究现状
2.国内政府间关系研究的成就与不足
政府间关系的研究途径主要有三种:传统 的中央控制模式,地方自治模式和网络模 式。 这三种分析途径各自反映了不同时期政府 间关系的主要特征。
1.行动者的多样性与等级制色彩的弱化 2.相互依赖与分权 3.策略活动与合作ຫໍສະໝຸດ 一、西方政府间关系的历史演进
1.政府间关系等级制结构的变化 (1)准层级的压缩 (2)中心城市的发展对等级制的影响
2.地方分权改革 (1)中央与地方经济关系调整中的权力下放 (2)中央与地方政治关系调整中的地方扩权
3.横向联系的扩展 (1)地方政府横向联系的类型 (2)地方政府横向联系的典型案例 (3)地方政府横向联系的对政府间关系的影 响
从整体上看,西方政府的中央和地方关系的 历史大致经历了由集权到分权,再由分权 走向集权,又由集权走向分权两个起伏的 阶段。
1.拉焦尔模式
拉焦尔根据分权的程度将政府间关系的类型分 为:政治性分权、行政性分权、行政权转让。
2.赖特模式
分离模式、下位包含模式、相互依存模式。
3.罗斯构想
相互依存、地方单方面依存于中央、中央单方 面依存于地方、相互独立。
一、什么是政府间关系
公共管理学(全)
3.1.3 网络治理的实践类型
▪ 按照网络涉及的对象和作用的范围,可分为:
▪ 1.全球治理
▪ 全球治理是对国际合作网络的管理。 ▪ 特点: ▪ (1)治理的主体是世界范围的公共行动者; ▪ (2)治理的客体是正在影响或有可能影响全人类的跨
国性问题; ▪ (3)治理的机制是一系列用以解决跨国性问题和管理
• 公共物品是指具有消费的非竞争 性和非排他性、自然垄断性以及 收费困难等特征的物品。
• 公共物品
私人物品
• 公共物品一般由政府或其他公共 部门提供。
1.2 公共管理学范式的兴起
• 1.2.1 对传统公共行政学范式的批评 • 1.2.2公共管理范式的出现 • 1.2.3公共管理范式“新”在何处
1.3 什么是公共管理学
• 2.横向结构
• 又称分部结构,反映的是同级行政 组织之间和各行政组织构成部门之 间分工协作的关系。
• 按职能划分 • 按地区划分 • 按服务对象划分 • 按行业与产品类型划分
2.2.4 行政组织体制的基本类型
• 1.首长制与委员制 • 2.层级制与职能制 • 3.集权制与分全制 • 4.完整制与分离制
• 一是着眼于知识经济时代组织特征及 内部个体作用的变化
• 二是着眼于组织结构的变化 • 一是着眼于组织功能的变化
第 3 章 政府改革与治理
3.1 治理理论
▪ 20世纪90年代以来,“治理”与“善治”概念日益成 为公共管理的核心概念。
▪ 3.1.1治理理论的实践基础
3.1.2 治理理论的研究途径
全球公共事务的制度安排。
▪ 2.民族国家的治理
▪ 特指在民族国家的范围内对政府主导的公共物 品供给过程的管理。
▪ 众多权威交叠共存构成了多中心的合作网络, 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治理结构。
公共行政学 第3章 简化概要课件
Public Administration公共行政学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第三讲行政权力第一节行政权力概述第二节行政权力的分配第三节行政授权第四节行政权力的行使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行政学第一节行政权力概述一、行政权力的涵义行政权力的这一定义,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主要内容:第一,行政权力的主体必须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
第二,行政权力的根本目标,是通过执行国家的法律和政策有效地实现国家意志。
第三,行政权力的作用方式主要是强制性地推行政令。
第四,行政权力的客体包括所有的居民及其所组成的各种社会组织和集团,囊括领土范围内的整个社会。
第五,行政权力的性质是一种由社会上少数人行使的管理权力。
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行政学二、关于行政权力的主要学说(一)早期分权学说——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政治学》;古罗马的波利比阿(Polybius)(二)三权分立学说——查理·孟德斯鸠(Charles Montesquieu)(三)政治与行政二分法——乔汉·布隆赤里(Johann Bluntschli);伍德罗 威尔逊;马克斯 韦伯;古德诺(四)五权宪法学说——孙中山先生在借鉴西方三权分立学说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政治传统所创立的一种学说。
(五)议行合一学说——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行政权力与立法权力是统一的。
法国巴黎公社首创了议行合一的先例。
(六)组织权力学说——组织权力普遍存在,其重要功能在于建立和维持社会秩序。
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行政学三、行政权力的结构(一)行政权力的静态结构——纵向的层级结构+横向的部门结构(二)行政权力的动态结构——由权力作用的方向、方式、轨道、层次、时间和结果等要素结合在一起所构成的权力运行模式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行政学四、行政权力的特征及其与其他权力的关系(一)行政权力的特性公共性。
1.公共性作为一种国家权力,行政权力本来就属于公共权力,公共性自然是其主要特征。
公共管理学.pptppt
张成福:公共管理作为一门学 科的特点
(1) 公共管理基本上是一个整合性的概念 (integrative concept) 。格恩 (A.Gunn) 认为公共管理是一种介于企业管理与传统公 共行政之间的“第三条道路 ”(third Way) 。 在“什么”(What)与“为何”(Why)层面上沿袭 公共行政,而在如何 (How) 层面上沿袭企业 管理:
威尔逊(Woddrow Wilson) 1887年发表 的《行政学研究》(The Study of Administration),公共行政学成为一门 独立学科
威尔逊“执行一部宪法比制定一部宪法要困难 的多”。
“行政科学的指导价值是效率;有效的公共行 政要求政府权力有单一的领导中心。”
政治与行政之间存在重要区别,政府官员的任 命应建立在公正和功绩而不是党派偏见的基础 上
第四阶段 : 公共行政即管理学
从 1960 年至 70 年代起,部分行政学者转 向管理领域寻求发展。
这一时期的公共行政是建立在这样的基本假 设基础之上: 一是公共行政与私部门的行政 没有本质的区别,强调一般管理或类同管理 (generic management); 二是企业绩效优于 政府绩效,而主张师法企业
对权力和权威进行了划分:权力是无视人们的反对,强使 人们服从的能力,而权威则意味着人们在接受命令时是出 于自愿。权威分为三种形式:法定权威(官僚组织)、传 统权威、神授权威。
是传统管理理论中最有影响最具代表性的理论之一。
第二阶段:行政原则(1927-1937)。魏劳毕1929 年《公共行政的原则》Princip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强调科学的普遍适用的行政原则 的存在。行政人员一旦学会如何应用这些原则就可 以成为专家。这些原则可不考虑环境因素而适用于 任何地方, POSDCORB 就是行政原则的最佳体现
《公共管理学》陈振明版第三章
me h i nst 第三章 政府改革与治理1、 治理理论的研究途径(1)“政府管理”途径:这一途径将治理等同于政府管理,侧重从政府部门的角度来理解市场化条件下的公共管理改革,主要包括“最小国家的治理”、“新公共管理”和“善治”等用法。
①“新公共管理”以“经济人”为假设,以市场化和管理主义为政策取向,强调结果导向和顾客导向,关注公共部门的微观经济问题。
(2①此途径认为,治理是公民社会的“自组织网络”,是公民社会部门在自主追求共同利益的过程中创造的秩序,在公共资源管理、社区服务与发展、同业协会和跨国性问题网络中普遍存在。
②自治的公民社会是共同利益的自愿结合,是个制度化的、不需借助政府及其资源的公共领域;组织成员可自主治理生活领域中的公共事务。
③“自组织网络”:社会中心论的治理观。
(3)合作网络的途径:试图在“网络管理”的框架内整合上述两种研究途径。
它综合考虑了政府层面和非政府层面有关治理的用法。
2、治理与统治的关系府部门等众多公共行动主体彼此合作,在相互依存的环境中分享公共权力、共同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
A ,以促进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B ——政、企、社会、团体和个人等公共行动者共同处理公共事务的活动。
(2)管理的客体不同。
与统治相比,治理的对象更多、范围更广。
治理除了要处理公共问题、管理公共资源外,还涉及人群较少的集体事务(如,公共池塘资源)。
(3)管理的机制不同。
统治的机制是控制;治理的机制是信任。
(4)管理的手段不同。
统治是强制性方式(行政、法律、军事手段);治理开发出新的管理工具(合同外包、内部市场、公共哲学、政策社区)。
(5)管理的重点不同。
统治以满足统治阶级的利益为出发点,强调国家的作用、官僚组织的能力;治理以满足公民的需求为出发点,强调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私域与公域的合作。
3、网络治理的新特征(1)多中心的公共行动体系。
(2)反思理性的“复杂人”。
(3)合作互惠的行动策略。
(4)共同学习的政策过程。
《公共管理学》PPT课件
(四)系统学派理论 系统学派以切斯特·巴纳德(Chester I.
Barnard)将组织视为一个社会系统而得名。 20世纪60-70年代,系统学派又发展出两 大理论,一是生态理论,二是权变理论。
(二)西方国家民主的现状难以满足民众的“民 主需求”
1. 民众应直接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过程。
2. 公民应既能控制政治家,又能控制官僚。
3. 国家应解决特殊利益集团对政府决策的控 制。
4. 国家应寻找解决西方民主制运作过程中深 层次矛盾的途径。
第四节 公共管理学与中国的发展
一、公共管理学与中国的市场经济
1. 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是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概念。 公共物品是指非竞争性的和非排他性的 产品。
2. 公共事务
所谓“公共事务”,是指涉及社会全体 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一系 列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实际结果。
(二)管理、公共管理与公共管理学
1. 管理
可以把管理看作是在一定环境中,管理主体 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而运用一定的职能和手 段,对管理客体加以调节控制的过程。
P途径的公共管理强调的是与政策分
析的渊源关系,有如下特征:
第一,着眼于高层管理者以及他们所进 行的政策研究;
第二,重视非量化和实务的取向,推崇 通过个案研究来发展相关知识;
第三,强调与政策分析结合,进行具有 前瞻性的规范性的理论研究。
B途径的公共管理主张师法企业,B途径公 共管理的特征:
第一,偏爱企业管理的原则;
公共管理学亦属于一类特定领域的管理学。
2. 公共管理
所谓“公共管理”,是指政府为代表的公 共部门依法通过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 以保障和增进社会公共利益的职能活动。
政府间关系PPT课件
刘祖云博士在《政府间关系:合作博弈与府际 治理》一文中将当前政府间关系研究概括为:
一个核心概念:政府间关系
两条基本路径:综合研究和单向研究。 综合研究如林尚立、谢庆奎等;单向研究如张紧
跟、张志红等 三维理论视角:政治学、经济学与法学 《法治视阈下的中国横向地方政府--府际争议及
其消解方略》《我国斜向府际关系初探》《伙伴 型府际关系》蔡英辉
11
“四种研究动向”:
(1)“博弈论”作为一种新的分析工具应用于政府间 关系的研究中。在这一研究动向中,既有对政府间纵 向关系进行“利益博弈”的分析,也有对政府间横向 关系从“利益博弈”角度进行分析
(2)区域内政府间关系研究正呈兴盛之势。随着中山 大学陈瑞莲教授“区域公共管理”理念的提出,以及 相应的对珠三角区域内政府间关系研究文章的面世, 这一独特的而又富有生机的研究领域正蓬勃展开
15
二、西方政府间关系的历史与现实
1、西方政府间关系的历史演进 2、西方政府间关系的若干模式 3、西方政府间关系发展的新趋势:网络模
式的出现
16
2、西方政府间关系的若干模式
(1)拉焦尔模式
法国政治学者安德雷·拉焦尔在其著作《行政部门的结构》 中,将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划分为三种模式,
种管辖范围应径渭分明,部门之间水泼不进的理论在19世 纪或许还有些意义,如今显而易见过时了。不仅在经典联 邦国家,管辖权之间的界限逐渐在模糊,政府间讨论、磋 商、交流的需求在增长,就是在国家之内和国家之间,公 共生活也表现出这种倾向,可唤作‘多方治理’的政府间 活动越来越重要了。” ——戴维·卡梅伦:《政府间关系的几种结构》,《国外社会 科学》2002年第1期。
14
第三章 公共管理目标《公共管理学》ppt 课件
第三节 公共组织的外部目标与内部目标
3.3.3公共组织的内部目标
4.组织发展 (1)组织发展的内涵。公共组织发展是指公共组织为适应内 外环境及条件的变化,适时、有效地对组织的目标、结构 及组成要素等进行调整和修正。
4.组织发展 (2)组织发展的机制。第一,公共组织发展的影响变量、 主体与方式。第二,公共组织发展的程序、策略与克服 阻力的对策。
第三节 公共组织的外部目标与内部目标
3.3.3公共组织的内部目标
3.机关管理 (1)机关管理的内涵。机关在这里是指狭义的由公共组织的 人员、财务、设备等组成的办公处所,它是公共组织成员 的日常工作场所。
3.机关管理 (2)机关管理实践。机关管理实践活动是由公共组织领导 、专门负责人员和机构具体实施的,我国各级公共组织 分别设有相应级别的机关事务管理局。
3.3.2公共组织的外部目标 4.提供公共服务
(1)提供公共服务的内涵。提供公共服务是公共组织的安身立命之 所在,这是它区别于其他组织的显著特征。提供公共服务意味着 公共组织向社会公众提供市场主体所不能、不愿提供的公共产品 和服务,它的作用在于通过税收机制为社会成员提供均等而持续 的服务,保障每个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和法律规定的各项公民权 利。
(2)维护社会公平的机制:生产行为激励机制和社会正义供给制度
2.提高社会生产效率
(1) 社会生产效率是对一个社会的生产投入与产出、成本与收益的 比例关系的衡量。
(2)提高社会产生率的机制: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产 业政策,调控投资规模和速度,具体运作和监管重大工程项目, 提高社会人力资本的存量和质量,协调区域发展,稳定宏观经济 形势,改革人事管理体制,开发和保护自然资源,促进科技进步 、加快自主创新步伐
公共管理学PPT课件:第四讲 政府间关系
4.1 什么是政府间关系
• 政府间关系是指中央与地方政府 之间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
4.2 政府间关系研究的途径
• 传统的中央控制模式 • 地方自治模式 • 网络模式
4.2.1 中央控制模式
• 资源主要掌握在中央政府手中,地 方政府对中央政府是依赖关系而非 自治的,中央与地方间的关系为政 策制定与执行的关系。
• 中国政府间关系的传统模式:等级控 制模式,其特征为:
• 结构上,政府间为层级隶属关系 • 权力分配上,中央高度集权 • 横向联系上,阻隔多,联系少
4.4 中国政府间关系的现状
网络模式初见端倪,表现为: (1) 政府间结构关系的变化(扁平化) (2) 地方分权改革 (3) 横向联系的扩展
4.5 我国政府间关系的发展趋势
• 简化政府间的层级结构(由中央 --省(自治区、直辖市)-- 市--县--乡(镇)的五级制 向中央政府、省(市)政府、基 层政府的三级制转变 )
• 地方的合理分调的是高度的地方分 权和自主治理,中央政府要对
地方政府提供更多的资源。中 央政府从公共领域中退缩。
4.2.3 网络模式
• 中央政府及各级政府是网络的 平等行动者,他们因为资源的 相互依赖而彼此联结在一起, 并且采取合作的策略来实现自 己的目标。
4.3 中国政府间关系的历史
公共管理学第五章 政府间关系
3、横向联系的扩展
地方政府横向联系的类型 省区间的经济协作区、省区毗邻地区经济协作区、省区内经济协 作区、城市经济技术协作网络 地方政府间横向联系对政府间关系的影响 (1)密切了地方之间的经济关系,增加了地方政府之间的相互依 赖性。 (2)改变了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博弈格局。
三、我国政府间关系的进一步调整 1、措施
网络途径的特点
1、行动者的多样性与等级制色彩的弱化 2、相互依赖与分权 3、策略活动与合作
政府间关系的本质:竞争?合作? 政府间关系的本质:竞争?合作?
囚犯乙
Hale Waihona Puke 不承认 囚 犯 甲承认 3 囚犯 囚犯乙, 囚犯乙 10 不承认 1
承认
10 囚犯 囚犯乙, 囚犯乙 3
5
政府间关系的本质:竞争?合作? 政府间关系的本质:竞争?合作?
简化政府组织间的层级结构 地方的合理分权 加强横向合作
2、趋势
走向以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政府间的分权与相互合作 为特征的网络模式 政府间的组织结构不再以科层体系为基础,而是建立 在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网络组织之上。 从单向依赖走向相互依赖 地方政府间的合作关系会更加密切,合作的方式和领 域都将向纵深发展。
2、行政性分权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存在优劣或者从属关系,在此基础上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划分权限。地方政府的权限司法基础来自 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只有部分的财政自主权,地方政府首脑或 是由选举产生或是由上级政府任命。
3、行政权转让
地方政府从属于中央政府,由中央政府向其转让中央政府拥有 的部分权限。地方政府的权限司法基础是中央政府,是中央政 府的派出机构,地方政府领导人由中央政府任命。
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实行垂直的行政控制,地方政府的组织体 系、职能、权力都由中央政府予以明确规定,并且派驻专员监 督地方政府。
公共管理学第三章 公共决策
2.公共决策
• 公共决策是指公共组织在管理活动 中,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或解决面临 的问题而制定行动方案并加以优化 选择的过程。
• 公共决策是一个动态的行为过程。 • 公共决策变化万千且复杂多样。
8
3.公共决策的特征
• 预见性:立足现实又面向未来 • 选择性:决策选择是高级的认识选择 • 主观性:决策是一种主观性的选择
9
4.公共决策内容的简化
• 一般而言,决策的内容可以简化为 目标选择和方案选择两个方面。
• 选择的基本原则是:两利相权取其 重,两害相权取其轻。
10
(1)目标选择
• 确定目标是首要的。 • 决策目标是决策者对未来一段时间内所能取得的结果的判断。 • 确定目标的三个原则(具体—恰当—可检验)
为实现总目标,应建立分段目标,并规定相应的具体目标,通过不断的检验,一步步向 总目标迈进。
11
(2)方案选择
• 在目标确定之后,就要为实现目标寻 求有效的途径,即提出多种备选的行 动方案。
• “霍布森选择”——唯一选择。 • 管理格言:“当看上去只有一条路可
走时,这条路往往是错误的”。
12
二、公共决策的类型
• 程序性决策与非程序性决策 • 单目标决策与多目标决策 • 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与非确定型决策 • 私人组织决策和公共组织决策 • 个人决策与群体决策 • 原始决策与追踪决策 • 长期决策、中期决策与短期决策
15
1.价值因素和事实因素
• 决策的依据既有价值因素又有事实因素 • 价值因素是指决策者的个人好恶 • 事实因素是指决策中所依据的客观事实 • 二者的区分大致相当于目标与手段的区
分
16
2.事实前提—有没有?
• 事实前提是决策所依据的客观事实, 它是决策的客观基础。
政府间关系PPT课件
31
2、政府间关系改革方案一:省区划小问题 最典型的设想方案为:50个省(2004)
32
33
反对意见: 当然也有学者对划小省区提出了质疑。 华伟、于鸣超肯定了学者们划小省区主张提出的
出发点在于减少行政层次,精简行政机构,提高 行政效率。但同时他们也指出,缩省不是一件轻 而易举的事,它会给方方面面的工作带来许多麻 烦,遇到难以想象的障碍。而且,由于大多数省 份已经有几百年的悠久历史,省籍本身己经具有 一种人文价值,给予人们一种无形的凝聚力。
3
一、什么是政府间关系 二、西方政府间关系的历史与现实 三、我国政府间关系的演进与热点问题
4
一、什么是政府间关系
1、“政府间关系”的词源 2、国内外学者对“政府间关系”的界定 3、政府间关系研究的网络途径
5
1、“政府间关系”的词源 英语“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 ”(IGR),按照
30
三、我国政府间关系的演进与改革热点问题
1、演进路线
改革开放30年来,在全球化、市场化、城市化等多种因素 的复合作用下,中国地方政府尤其是地级市—县级层面的 行政建制关系发生了多次重大变化:
1980年代初大规模的“撤地(地区行署)设市(地级 市)”;
1990年代大规模的“撤县设市(县级市)”; 2000年前后全国的撤县(市)设区”; 近两年来在中央政府的要求下,全国20多个省市又在推行
种管辖范围应径渭分明,部门之间水泼不进的理论在19世 纪或许还有些意义,如今显而易见过时了。不仅在经典联 邦国家,管辖权之间的界限逐渐在模糊,政府间讨论、磋 商、交流的需求在增长,就是在国家之内和国家之间,公 共生活也表现出这种倾向,可唤作‘多方治理’的政府间 活动越来越重要了。” ——戴维·卡梅伦:《政府间关系的几种结构》,《国外社会 科学》2002年第1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国外政府间关系的研究现状 2.国内政府间关系研究的成就与不足
4
政府间关系的研究途径主要有三种:传统 的中央控制模式,地方自治模式和网络模 式。
这三种分析途径各自反映了不同时期政府 间关系的主要特征。
5
1.行动者的多样性与等级制色彩的弱化 2.相互依赖与分权 3.策略活动与合作
6
一、西方政府间关系的历史演进
从整体上看,西方政府的中央和地方关系的 历史大致经历了由集权到分权,再由分权 走向集权,又由集权走向分权两个起伏的 阶段。
7
1.拉焦尔模式
拉焦尔根据分权的程度将政府间关系的类型分 为:政治性分权、行政性分权、行政权转让。
2.赖特模式
分离模式、下位包含模式、相互依存模式。
特征: 第一,政府间的结构关系上,主要表
现为层次隶属关系; 第二,政府间的权力分配上,实行中
央高度集权; 第三,政府间的横向关系上,阻隔多
而联系少。
11
1.政府间关系等级制结构的变化 (1)准层级的压缩 (2)中心城市的发展对等级制的影响
12
2.地方分权改革 (1)中央与地方经济关系调整中的权力下放 (2)中央与地方政治关系调整中的地方扩权
交织也推动着政府间关系做出适应性调整,推动 政府间横向合作的发展。
15
2.我国政府间关系的进一步调整的措施
(1)简化政府间的层级结构 (2)地方的合理分权 (3)加强横向合作
16
3.走向一种网络模式的中国政府间关系
首先,政府组织结构建立在与信息社会相适 应的网络组织之上; 其次,政府间的关系将从单向依赖走向相互 依赖; 最后,地方政府间的合作关系会更加密切。
3.罗斯构想
相互依存、地方单方面依存于中央、中央单方 面依存于地方、相互独立。
8
4.松村歧夫模式 垂直式行政控制模式、相互依存模式
5.罗茨模式 官僚体制、市场方法、网络管理
9
1.政府间关系等级制色彩的弱化 2.中央与地方的分权倾向 3.地方政府间的合作现象日渐普遍
10
一、中国政府间关系的传统模式:等级 控制模式
13
3.横向联系的扩展 (1)地方政府横向联系的类型 (2)地方政府横向联系的典型案例 (3)地方政府横向联系的对政府间关系的影
响
14
1.我国政府间关系的进一步调整的必然性
(1)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政府的生存环境; (2)政治民主化的发展也必要要求地方适度分权; (3)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以及政府事务的日渐
17
1
一、什么是政府间关系
1.政府间关系的词源
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国内学者对政府间关系的理解 (1)政府间关系 (2)府际关系
2
3.政府间关系的定义 政府间关系是指中央政府与各级地方政府 之间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 它既包括纵向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各级 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也包括同级地方政 府之间以及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懂得非同 级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