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太阴、少阴、厥阴病篇 期末复习资料(参考资料)

合集下载

伤寒论背诵少阳太阴少阴病-V1

伤寒论背诵少阳太阴少阴病-V1

伤寒论背诵少阳太阴少阴病-V1伤寒论,是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治疗思路。

其中,背诵伤寒论的三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是学习伤寒论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和诊断能力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伤寒论背诵伤寒论是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共分为八十论,主要讲述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病状、诊断和治疗方法。

其中,背诵伤寒论的三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是学习伤寒论的重要环节。

二、少阳病少阳病是伤寒病的一种类型,病程较长,主要表现为发热、恶寒、头痛、耳鸣、目眩、胁痛等。

此外,患者还有心悸、口苦、口干、口渴、咳嗽等症状,严重者还伴有昏厥、抽搐等。

治疗方法:以清热解毒为主要治疗方法,宜用麻黄、桂枝等清热解毒药物。

三、太阴病太阴病是伤寒病的一种类型,又称太阴中风,主要表现为发热、寒战、腹泻、呕吐等。

此外,患者还有肢体酸痛、无力、口渴、尿短等症状。

治疗方法:以和中、清热为主要治疗方法,宜用芍药、甘草等和中药物,同时辅以黄连、黄芩等清热药物。

四、少阴病少阴病是伤寒病的一种类型,病程较长,主要表现为发热、恶寒、口渴、心烦、水肿、腹泻等。

此外,患者还有胸闷、气促、乏力、嗜睡等症状。

治疗方法:以温阳、散寒为主要治疗方法,宜用桂枝、生姜等温阳药物,同时辅以苍术、附子等散寒药物。

五、总结伤寒论的背诵对于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和诊断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背诵,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伤寒病的病因、病机、病状和治疗方法,更好地应用于实际临床。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伤寒论的背诵,不断提高自己的医学素养和临床能力。

伤寒论之终极篇:厥阴病。(三)

伤寒论之终极篇:厥阴病。(三)

伤寒论之终极篇:厥阴病。

(三)今天说一下厥阴体质容易引起的病症。

还是这个图,大家多看看加深印象,由李洪娟老师提供并授权使用,本文章可转,图需授权。

左边阳虚,湿寒的,右边阴虚干热。

左边水又多,温度又低,右边缺水,且干燥。

阳虚就是湿冷湿冷的,阴虚就是干热干热的。

把人的体质,按照水分的多少,与温度的高低简单分一下,顺便解释一下六淫,风寒暑湿燥火。

风先放一边,以后讲。

寒与火,很简单,温度低与温度高。

燥和湿,也容易,水分多,水分少。

暑,就是夏天,又热温度又高。

湿热。

人的体质分型,温度高,水多,湿热。

温度高,水少,燥热。

温度低,水多,湿寒,温度低。

水少,燥寒。

加上个寒热虚实错杂的厥阴病。

不管怎么分,绝对出不了这个范围。

燥寒中医一般叫虚寒。

说法不同,本质相同。

无所谓。

记得这种现象就可以。

燥热的体质中医里面叫阴虚,记得这个概念。

这种体质现在虽然少了,但是还有。

二三十年前还是很多的。

六淫五个,讲完了。

湿寒的治法,就是利水,然后再燃烧。

前面说过,例如先真武,再四逆。

说的很多了,阳虚型厥阴病就这种治法。

那这样说来,中医的治疗方法其实是很简单的了。

热者寒之,寒者热之。

虚者补之,实者泄之。

有水的就利水,缺水的就补水,补水中医叫滋阴。

你看,中医很容易的么。

今天主要说厥阴体质导致的病变,从下肢开始。

脚腿肿。

腿部由于水压的原因,会造成静脉曲张,严重的会溃烂。

脚部会造成真菌感染,外用药一般是指标不治本,体内大环境必须得纠正过来才可以。

就类似某些国家贫穷导致犯罪率居高不下,只增加警察数量无济于事。

许多人还会觉得腿脚沉重,没力气,耐力下降,容易累,容易痛。

下肢多存那么多水,当然会沉重无力。

这个真武汤条文里面写的有。

四肢沉重,疼痛,下利,小便不利。

所以现在很多网上方子祛湿的,什么红豆薏米,薏米本身是祛湿热的,属于寒药。

药物直接就用反了。

比真武汤真是,差十万八千里。

我以前就是这种腿脚没力的情况,持续好些年,不能走远,大约走一公里脚掌就痛的无法行走。

《伤寒论》总结下篇(三阴病篇),帮你构建伤寒体系

《伤寒论》总结下篇(三阴病篇),帮你构建伤寒体系

《伤寒论》总结下篇(三阴病篇),帮你构建伤寒体系太阴病证治临床表现《伤寒论》说:“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鞭。

”概括:临床上凡是出现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时腹自痛,脉缓弱等证,就叫太阴病。

是脾虚湿盛,病在脾经病变。

病理机制寒湿内阻,损及脾阳,或寒邪直犯脾经,损及脾胃都会影响水谷的消化和排泄,寒湿邪阻运化,故时腹自痛。

寒湿犯胃故呕吐。

胃气呆滞故食不下。

寒湿不化,脾气不升,故见自利。

治则方药1.太阴病正治法太阴病因属里虚寒证(脾胃虚寒,故其治疗原则,当以温法补法为主,以温中散寒为重点。

如表证偏重的,先行解表;里证为急的,先治其里。

《伤寒论太阴篇》没有肯定方子,我们根据里虚寒证来看,自当温里为主,特补出理中汤为太阴病主方。

2.太阴病兼变证治法(1)既有下利腹胀满(太阴里虚证),又有身体疼痛(太阳表证),是里虚挟表,当先用理中汤温里,然后再用桂枝汤治表。

(2)表证未解,而又有腹满时痛,用桂枝加芍药汤(桂枝汤加重芍药用量),表未解挟有宿食而里实满痛,用桂枝加大黄汤。

厥阴病证治临床表现《伤寒论》说:“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时安者,此为藏厥。

”“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发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

”“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概括:厥阴病在临床上可归纳为四类:(1)上热下寒证: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为上热证;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为下寒证。

(2)厥热胜复证:为四肢厥逆与发热交错出现。

(3)厥逆证:就是四肢厥冷,轻者不过腕踝,重者可越过肘膝。

(4)下利吐哕证:热利下重为湿热下利;下利谵语为实热下利;下利清谷为虚寒下利。

干呕、吐涎沫、头痛为寒饮呕吐;呕而发热为发热呕吐;哕而腹满为里实哕逆。

病理机制病至厥阴,则肝木失调,心包也受邪犯,相火上炎为热,心火不能下达为寒,所以有上热下寒;在正邪交争中,阳胜阴衰则热多寒少;阴胜阳衰则寒多热少,所以有厥逆胜复。

《伤寒论小结之四》太阴病篇总结,干货,赶紧收藏

《伤寒论小结之四》太阴病篇总结,干货,赶紧收藏

《伤寒论小结之四》太阴病篇总结,干货,赶紧收藏一、太阴病提纲:原文《伤寒论》第273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中结硬。

病机:伤寒失治误治,外邪入阴的首站,为中焦阳气虚衰,脾胃机能减退,寒湿不运所表现的证候。

寒湿内阻,损及脾阳,或寒邪直犯脾经,损及脾胃都会影响水谷的消化和排泄,寒湿邪阻运化,故时腹自痛。

寒湿犯胃故呕吐。

胃气呆滞故食不下。

寒湿不化,脾气不升,故见自利。

二、太阴病治疗原则1.太阴病正治法“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277)2.太阴病兼变证治法(1)既有下利腹胀满(太阴里虚证),又有身体疼痛(太阳表证),是里虚挟表,当先用理中汤温里,然后再用桂枝汤治表。

(2)表证未解,而又有腹满时痛,用桂枝加芍药汤(桂枝汤加重芍药用量),表未解挟有宿食而里实满痛,用桂枝加大黄汤。

三、太阴病本证1、“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277)本条论述太阴里虚寒证的主症、病机与治法。

自利是太阴病主症之一,由脾阳虚弱,运化失职,寒湿内停,清气不升所致。

不渴是本条辨证的要点,因太阴主湿,寒湿内停,故以不渴揭示太阴为病的特征。

“脏有寒”是太阴里虚寒证病机的总概括。

在治疗上,仲景提出“当温之”,即温阳散寒,健脾燥湿之义。

原文中未列具体方药,而曰“宜服四逆辈”,即根据虚寒的轻重程度,选用四逆汤、理中汤一类的方剂。

如病情单一,脾胃虚寒,宜投理中汤;若病情复杂,伴肾阳虚者,宜用四逆汤。

四、太阴病兼变证1、太阴病兼表证第276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2、太阴兼里实证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伤寒论》279条)桂枝加芍药汤方:桂枝芍药炙甘草大枣生姜桂枝加大黄汤方:桂枝大黄芍药生姜炙甘草大枣本条论述太阴腹痛的辨治。

太阳病当治以汗法,禁用攻下,今不当下而下之,故曰“反”。

一问一答,伤寒学法!(太阴、少阴、厥阴篇)

一问一答,伤寒学法!(太阴、少阴、厥阴篇)

一问一答,伤寒学法!(太阴、少阴、厥阴篇)太阴病:1、试分析太阴病提纲。

太阴病提纲原文是第273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太阴病是中阳不足,运化失职,寒湿内停,升降失常所导致的疾病。

中焦阳虚,寒凝气滞,或因运化失职,寒湿内阻,气机不畅,故见腹满。

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由于中阳不足,升降失职,浊阴上逆则呕吐。

中气下陷,寒湿下渗则见自利。

自利益甚指下利逐渐加重,乃由于呕吐而食不下,使脾胃更伤,气陷更甚所致。

脾胃虚弱,受纳腐熟运化功能失职,故食不下。

时腹自痛也是太阴虚寒腹痛的特点,乃因中焦阳虚,寒凝气滞,或寒湿内阻,气机阻滞所致,常表现为时作时止,喜温喜按。

若将腹满、呕吐、不欲食、腹痛误认为阳明里实证而误用下法,使中阳更伤,脾胃更弱,运化无力,水停食阻,寒凝气滞更甚,可导致胸下结硬。

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反映了中阳不足,脾胃虚弱,寒湿内盛,升降失常的太阴病本质,为太阴病主要脉证和共有症状,故立为太阴病提纲。

2、如何理解“自利不渴者,属太阴”?自利为太阴病最主要症状之一,乃由于脾阳虚弱,运化失职,寒湿内停,水湿下渗所致。

因无热邪,仅是脾胃阳虚,寒湿内停于中焦,且下利轻,津未伤,故口不渴。

自利不渴不仅可与里热下利之口渴作鉴别,而且亦与少阴病“自利而渴”有别,是太阴病的典型症状之一。

3、桂枝加芍药汤和桂枝加大黄汤证的鉴别。

此两方同属治太阴腹痛证的汤方。

桂枝加芍药汤证以腹满时痛为主证,无食不下、呕吐、下利等明显脾虚寒湿证。

桂枝加大黄汤证在上证基础上腹痛较剧,或伴便秘。

病机:桂枝加芍药汤证为脾伤气滞络瘀;桂枝加大黄汤证为脾伤气滞络瘀,郁滞较甚。

治法:桂枝加芍药汤证为通阳益脾,活络止痛;桂枝加大黄汤证为通阳益脾,活络止痛,化瘀导滞。

方药:前方是桂枝汤(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倍用芍药;后方在前方的基础上再加一味大黄。

4、太阳病误下后,可见太阴之“腹满时痛”与“大实痛”,两者各有何特点?其治法、方药如何?太阳病当用汗法,禁用攻下,今不当下而误下,故曰“反”。

伤寒论知识点归纳

伤寒论知识点归纳

伤寒论知识点归纳
《伤寒论》是中医学术著作之一,以下是对其中知识点的归纳:
- 伤寒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是指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上是指外感风寒,感而继发的疾病。

- 六经概念: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 六经辨证是以外感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症状为基础,借以判断病变的部位、证候的性质与特点、邪正消长的趋向,以及立法、处方、用药等问题。

- 六经辨证首辨阴阳,以阴阳统摄表里、寒热、虚实,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一直指导着中医临床。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伤寒论》的知识点,可以继续向我提问。

伤寒论考试重点全面总结

伤寒论考试重点全面总结

伤寒论考试重点全面总结伤寒论考试重点全面总结一、问答:1.伤寒提纲六大纲领及其病机。

1.太阳病脉证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

头项强痛而恶寒。

病机:外邪袭表,营卫不和。

2.阳明病提纲:XXX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病机:燥热亢盛,正邪剧烈相争。

3.少阳病脉证提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病机:邪犯少阳,正邪交争于半表半里之间,致胆火内郁,枢机不利。

影响到脾胃的运化功能障碍或三焦的决读失权。

4.太阴病提纲: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病机:脾阳虚弱,寒湿内盛。

5.少阴病提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病机:全身气血虚衰。

6.厥阴病提纲: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病机:阴阳错杂,虚风内动。

2.简述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证的主要脉证、病机和治法。

(简述太阳病伤寒、中风的鉴别要点。

)太阳中风主症:①发热—风邪犯表,XXX浮盛,抗邪于外。

②汗出—卫阳不固,营阴失守。

③恶风寒—邪扰卫阳,XXX失其温煦。

④鼻鸣—肺合皮毛,开窍于鼻,皮毛受邪,肺窍不利。

⑤干呕—胃为卫之源,表气失和,卫病干胃,胃气上逆。

病机:风邪袭表,卫强营弱。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要桂枝汤)。

太阳伤寒主症:①头痛、发热、恶风—寒邪伤于肌表。

②身疼体痛骨节疼痛—寒凝经脉,经气不利。

③无汗—寒性收引,汗孔闭塞。

④喘—肺合皮毛,表闭则肺气不宣。

病机:寒邪袭表,卫阳郁遏,营阴郁滞。

治法: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方要麻黄汤)。

3.猪苓汤与五苓散区别?猪苓汤证型:烦渴、饮不解,渴,水入即吐,兼有表证,心烦不得眠,咳而呕渴,发热不恶寒。

治则:通阳化气兼解。

五苓散证型:膀胱气化,表邪入腑,水发热、蓄下焦口渴、小便不利、脉浮。

治则:利水养阴清泽泻。

猪苓汤适用于阴虚有热水热互结津液不足的证型,而五苓散适用于尚有表邪水蓄下焦津液未伤的证型。

证型病因病机证侯烦渴、饮不解证型:烦渴、饮不解,渴,水入即吐,兼有表证,心烦不得眠,咳而呕渴,发热不恶寒。

伤寒论考试题目及答案

伤寒论考试题目及答案

伤寒论考试题目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伤寒论》的作者是谁?A. 张仲景B. 孙思邈C. 李时珍D. 华佗答案:A2. 《伤寒论》主要论述了哪种疾病的治疗?A. 伤寒B. 温病C. 痢疾D. 疟疾答案:A3. 《伤寒论》中提到的“伤寒”是指什么?A. 外伤引起的感染B. 外感风寒引起的疾病C. 外感风热引起的疾病D. 外感湿邪引起的疾病答案:B4. 《伤寒论》中“六经辨证”的“六经”指的是哪六经?A. 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B. 肺、心、脾、肝、肾、胃C. 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D. 心包、三焦、脾、肺、肾、肝答案:A5. 《伤寒论》中“太阳病”的主要症状是什么?A. 发热、汗出、恶风B. 发热、无汗、恶寒C. 发热、汗出、恶寒D. 发热、无汗、恶风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6. 《伤寒论》中提到的“阳明病”的主要症状包括哪些?A. 大便秘结B. 腹胀满C. 口干舌燥D. 脉洪大答案:ABCD7. 《伤寒论》中“少阴病”的主要症状包括哪些?A. 手足厥冷B. 脉微细C. 但欲寐D. 恶寒答案:ABC8. 《伤寒论》中“太阴病”的主要症状包括哪些?A. 腹痛B. 呕吐C. 下利D. 脉沉迟答案:ABCD9. 《伤寒论》中“厥阴病”的主要症状包括哪些?A. 厥冷B. 脉细欲绝C. 手足厥逆D. 烦躁答案:ABCD10. 《伤寒论》中提到的“汗法”适用于哪些情况?A. 太阳病表实证B. 阳明病里实证C. 少阳病半表半里证D. 太阴病里虚寒证答案:A三、判断题11. 《伤寒论》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主要论述了伤寒病的辨证论治。

(对)12. 《伤寒论》中的“伤寒”指的是所有外感疾病。

(错)13. 《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

(对)14. 《伤寒论》中提到的“汗法”只适用于太阳病。

(错)15. 《伤寒论》中提到的“下法”适用于阳明病里实证。

(对)四、简答题16. 简述《伤寒论》中“六经辨证”的内容。

伤寒论之终极篇:厥阴病。(二)

伤寒论之终极篇:厥阴病。(二)

伤寒论之终极篇:厥阴病。

(二)愚悟岐黄厥阴病的阳虚与阴虚,寒性与热性。

阳虚,寒性,厥阴病,阴虚,热性,厥阴病。

左边阳虚,右边阴虚,下面的人体红外热成像图,由原作者李洪娟老师提供并授权使用。

在此表示真心诚挚的感谢!文章可以转载,图需要原作者授权,谢谢。

说到阳虚,就是新陈代谢慢,体温偏低,浑身怕冷,胃肠寒,四肢冰,吃凉的不消化,肚子里面不舒服。

现代人多多的。

阴虚就基本与阳虚相反。

在中医的定义中,一般来讲,阴阳只是个象征符号,凡是相对立的,就分阴阳,可以说正负,也可以说AB,只要相反,相对就可以。

虚实,寒热,皆可以用阴阳来代指。

五行也是如此,不过这些不是今天所写的重点。

伤寒论好就好在,没有这些绕口的中医理论。

全是临床操作与实践。

更像是一本工作手册,你照着这书找问题,然后解决,就这么简单。

例如,黄帝内经讲,热者寒之,寒者热之。

这话完全正确,但是在临床上,比方说我小孩子发高烧了,这个热,怎么让他寒之?我们往往需要的是解决问题,而不是理论。

伤寒论就没这些东西,发热很高是吧,39.8°,渴,怕热,蹬被子,一把脉,跳的又快又急,还比较有力,白虎汤主之。

生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怎么煮怎么喝,写的很清楚。

只是举个例子,自己有小孩的,有病发烧请去医院找医生!不要照着这方子吃。

因为小孩子病变化非常迅速,如果有耐心,等我写到太阳病篇,会详细的解释。

厥阴病就是寒热与虚实,同时会出现,前面也说了,辩证很简单,治疗很麻烦,世界就是这么奇妙。

看上面左图,现代人的体质,厥阴病大多是寒性的。

从胃部以下,都是冷的。

厥阴偏热性的少些,但是也有。

我遇见的不是很多。

说到阳虚,中医通常说阳虚水泛,这事情得说清楚,这个水指的是不是现实生活的水。

没错,就是我们天天见天天喝网上大把方子什么红豆薏米南瓜粥能祛湿的那个水,俗称一氧化二氢。

对于寒性的水湿,红豆薏米基本没卵用。

我们的身体百分之七十都是水,所以要详细的了解一下一氧化二氢的一些特性,初中物理知识。

自学《伤寒论》|三阴病之厥阴病

自学《伤寒论》|三阴病之厥阴病

自学《伤寒论》|三阴病之厥阴病自学《伤寒论》|三阴病之太阴病(上篇)自学《伤寒论》|三阴病之太阴病(下)自学《伤寒论》|三阴病之少阴病(上)自学《伤寒论》|三阴病之少阴病(中)自学《伤寒论》|三阴病之少阴病(下)接前文,开始解读三阴病的最后篇章:厥阴病。

由太阴病与少阴病的解读可总结:阴病,都是以人体能量极少为前提而做的总归类,既然如此,针对三阴病谈治疗,则理应以振奋建设为根本。

所以,我们已解读过的无论是少阴病还是太阴病,基础方内的主要用药都是附子。

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二两,炙甘草二两,附子一枚(炮)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二两,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四逆汤: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炮/生)通脉四逆汤:炙甘草二两,附子大者一枚(生),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少阴病,能量虚少,病位偏表,用炮附子,无干姜助力;太阴病能量更虚少,尤以里虚为根源,所以加了干姜温中;当能量再少、四肢冷过肘膝和下利不止时还需换炮附子为生附子;如果再继续少,生附子、干姜还需加量;但物极必反,当少到一个极限,生附子干姜又不能贸然用重剂(厥阴病需有此考虑)……以上的描述,都是理论上的,所以只能空乏地用“虚少”、“更少”、“再少”、“少到一个极限”来形容。

现实中临证,需要先把脉300人作为基数,把脉功夫上去了,同时能识别能量极其虚少的“证”(《伤寒论》里使用附子的“证”,以及阴证条文里下结论为“难治”、“不治”、“死”的那些证)合并去考虑,方能深刻理解。

少阴病与太阴病,前者病位偏表,后者病位偏里,所以用药界限分明,但实际上,人体不会总是界限分明地生病。

如:《伤寒论》314条: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白通汤: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少阴病即表阴病,同时又出现了里证:下利。

于是用附子振奋人体,干姜建设中焦,葱白处理表证。

白通汤是治疗少阴太阴合病的代表性方剂。

那厥阴病呢?厥阴病是表里之间的阴病吗?怎样认识厥阴病才算思路清晰?其实《伤寒论》里也没有关于厥阴病的确切定义,只是陈述了厥阴病可能呈现的状况,并且很大一部分状况提示了患者可能进入了生命的最后阶段:《伤寒论》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伤寒论期末复习资料

伤寒论期末复习资料

伤寒论期末复习资料1、“伤寒”的涵义是什么?《伤寒论》的作者、整理者、注家。

“伤寒”的涵义①广义: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②狭义: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伤寒论》的作者张仲景,原著为《伤寒杂病论》,王叔和将其中的伤寒部分整理成册,名为《伤寒论》。

《伤寒论》创立了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开创了注解《伤寒论》之先河。

2、何谓传变、变证(坏病)、合病、并病、直中?传,是指疾病循着一定的趋向发展;变,是指病情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不循一般规律而发生性质的改变,但传变多互称。

传经:包括了循经传和越经传。

合病:是指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而无先后次第之分者。

并病:指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病证又起,有先后次第之分者,称为“并病”。

直中:指疾病不经太阳、少阳、阳明阶段,直接表现为三阴病证的一种发病方式。

变证(坏病)坏病:指因误治而致病情变化,已无六经病症候可循的病症。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是太阳病变证的处理原则,更是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是《伤寒论》辨证方法的主要精神所在。

5、如何理解太阳病提纲证“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本条是太阳病的提纲证,主要脉证皆包括在内。

“脉浮”:浮者病在表,“太阳”为六经藩篱,主一身之表,邪犯太阳,邪正交争,卫气浮盛于表。

“头项强痛”:太阳病头痛的特点,邪束太阳,经气不利。

“恶寒”:外邪束表,卫阳被遏,“有一分恶寒,即有一分表证”。

6、如何区别太阳中风、伤寒、温病?三证各自的病因病机、脉症特点及治则方药如何?“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3)“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6)7、太阳中风证的症候、病机、治法、方药是什么?“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太阳中风主症:汗出,发热,恶风,头痛,脉浮缓。

《伤寒论》复习资料.docx

《伤寒论》复习资料.docx

2014级成人高等教育中医学院本科班《伤寒论选读》复习题1.《伤寒杂病论》成书的年代是()A.春秋时代B.西汉末年C.战国时代D.晋代E.东汉末年2.《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A.王叔和B.成无己C.张机D.林亿E.华佗3.首次全文注解《伤寒论》的是()A.孙思邈B.王叔和C.成无己D.林亿E.柯韵伯4.《伤寒论》中并病是指()A.两经证候归并为一经B. 一经证候未罢,又岀现另一经的证候C.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D.阳经与阴经的证候同时出现E. 一经病证为主但兼有其他证候5.《伤寒论》中合病是指()A.两经证候归并为一经B. 一经证候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的证候C.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吋岀现D.阳经与阴经的证候相继岀现E. 一经病证为主但兼有其他证候()6•下列哪一种是对《伤寒论》中广义伤寒概念的正确论述()A.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疾病B. 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C.感受寒邪,感而即发的疾病 E.由伤寒杆菌引起的疾病D.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证候7.太阳病传为少阴病的传变方式为()A.循经传B.表里传C.直中D.并病E.合病8.外感初起太阳与少阴同时发病最恰当的表述为()A.直中B.并病C.表里传D.两感E.越经传9.以下哪项不属于太阳病提纲()A.头痛B.恶寒C.项强D.脉浮E.身体痛10.以下哪项不属于太阳中风脉证提纲()A.恶风B.发热C.汗出D.脉缓E.头痛11.桂枝汤服法中,“后服小促其间”适用于()A. 一服后汗不出者B.更服后又不汗者C.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D.病重者E.—服汗出病差12.以下哪项不是桂枝汤的适应证()A.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B.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者C.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D.伤寒发汗己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E.外证未解,脉浮弱者13.太阳病,发热汗出的主要病机是()A.荣弱卫强B.卫弱荣强C.风性疏泄D.热迫津泄E.卫表不固1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的病机是()A.表邪内陷B.邪热内扰C.正虚邪扰D.正邪搏击E.阳郁不解15•“病常自汗出者”的处理原则是()A.止汗B.发汗C.固表D.解表E.收敛16.桂枝加附子汤证之阴阳俱虚,仲景之法是() A.阴阳双补 B.扶阳以固阴 C.健屮调阴阳D.温肾以固本E.解表以护正17.桂枝去芍药汤, 去芍药的理由是( )A.因阴液未伤B.因无腹痛 C •芍药阴柔,有碍宣通阳气 D.更利于解表 E.无需调和营卫1&以下哪项不是桂枝新加汤证的辨证要点()A.身疼痛B.脉沉迟C.恶风寒D.发热E.无汗19.麻黄汤证“无汗而喘”的机理是()A. 风寒束表,滕理闭塞,肺气不宣B.外寒内饮,壅塞于肺,肺失清肃C. 风寒朿表,卫强营弱,肺气上逆D.素有喘疾,外感风寒,引动宿疾E. 风寒束表,久郁化热,肺气上逆20•下列病证除哪项外,均可用麻黄汤治疗?()A.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B.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者C.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D. 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E. 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鲍者21. 太阳伤寒如出现鲍血是因为()A.感邪较重,病程日久 B •阳郁过甚,损伤阳络 C.热入营血,迫血妄行D. 气虚不能摄血E.脾不统血22. 小青龙汤证中“服汤已渴者”的机理是()A.水饮未化不能上润 C. 温解之余,上焦津液一时尚少 E. 温解过度,津液受损23. 小青龙汤证的病因病机是()24. 小青龙汤正确组成是()A. 麻黄、桂枝、芍药、炙甘草、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B. 麻黄、桂枝、炙甘草、干姜、杏仁、半夏、生姜、五味子25•“淋家,不可发汗”是因为()A •失血过多,气血两虚 B.热盛伤阴,阴伤火炽 C •阴精亏损,营血不足D. 湿热下注,久则伤阴E.阳气虚损,营阴不化 26.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治宜()A.梔子豉汤 B >梔子廿草豉汤B.津液大伤难以上润D.余邪化热,灼伤津液A •风寒束表,阳郁化热,表寒里热C. 风寒犯表,营卫不和,卫闭营郁E.素有郁热,复感风寒,外寒内热B •风寒束表,水饮内停,表寒里饮 D. 风寒袭表,营卫不和,卫强营弱 C. 麻黄、桂枝、芍药、 D. 麻黄、细辛、半夏、 杏仁、半夏、五味子、 五味子、桂枝、紫苑、 桂枝、细辛、炙甘草、厚朴 冬花、炙甘草炙廿草、干姜C.梔子生姜豉汤D.黄连啊胶汤E、以上都不是27.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的辨证要点是()A.阵发性气从少腹上冲心、伴心悸等B.脐下悸,欲作奔豚,小便不利C. 心下逆满,气上冲心,心悸头眩,脉沉紧 E.心悸,烦躁,舌淡,苔白 2&原文“伤寒二三口,心屮悸而烦者”应用( A.大建中汤 B.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D. 小建中汤E.桂枝人参汤 29.桂枝人参汤证的病机是()A.中阳不足B.心阴阳不足 D.惊狂,卧起不安,心悸 )C.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C.血虚而血不养神D. 气虚而肺气不足E.脾虚寒湿兼表邪不解 30 •茯苓四逆汤的药物组成()A.茯苓、人参、附子、干姜、甘草C. 茯苓、廿草、生姜、桂枝、附子 E. 茯苓、甘草、干姜、附子31•原文“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 A.干姜附子汤 B.四逆汤 B.茯苓、芍药、生姜、白术、附子 D.茯苓、干姜、附子、葱白、 人参 烦躁者”其治疗方剂是() C.茯苓四逆汤 D. 大青龙汤 E.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32.治疗上热下寒证的主方是() A.大青龙汤 B.桂枝二越婢一汤 汤 33•“但头微汗岀”是下列何证的主证( A.小陷胸汤证 B.三物口散证 D.桂枝加附子汤证 E.真武汤证 C.梔子干姜汤 D.黄苓汤 ) C.大陷胸汤证 34•“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是服下列何方后的药效() A.大陷胸汤 B.三物白散 汤 35•下列哪项不属于“胃家”的含义( A.胃 B.大肠 36. 脾约的病机是( A.阴亏肠胃燥热 D.肠胃气滞邪结 C.大陷胸丸 D.大柴胡汤 C.小肠 ) D.膀胱 E.阳明经 E.黄连 E.抵:当 B.脾阴虚心火旺 E.血虚肠胃失润 C.脾气虚失运 37. 白虎汤的药物组成中有() A.石膏、黄苓 B.石膏、黄连 D.知母、黄苓 E.粳米、甘草 38. 以下哪项不属于白虎汤证必见之症( A.发热 B. 口渴 C.汗出 D.脉滑 C ・知母、黄柏 39•调胃承气汤证见“蒸蒸发热”的机理是( A.湿热蕴蒸 B.郁热上达 C.上焦热盛 40. 阳明少阳合病,下利,脉滑而数者,提示( A.少阳受邪 B.木旺乘土 C.胃气已衰 41. 下列哪项不属于用大承气汤急下的理由( A.保存阴液 B.防止传变 C.遏止亡阴 ) E.不大便 ) D.里热外蒸 ) D. 土虚木旺 ) D.燥屎已成 E.燥结外发 E.有宿食 E.燥实势迅 ) C.梔子干姜汤 D.大承气汤 E.小承气汤 42•阳明病,下Z,心屮懊懐而烦,胃屮有燥屎者,治宜( A.梔子豉汤 B.梔子厚朴汤 43 •治疗阳明实证的主要治法是()A.通便泻热B.和胃通腑C•急下存阴D.攻下实热E消滞除满44•麻子仁丸证的治法是()A.破气消滞攻下B.泻热润肠通便C.峻下热实燥结D.泻热和胃润燥E.泻热除满通便45•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用大承气汤后,又发热,大便复硕而少,适宜用()A.麻子仁丸B.大承气汤C.小承气汤D.调胃承气汤E.蜜煎46•“伤寒,身黄,发热,”适宜用()A.梔子柏皮汤B.小柴胡汤C.麻黄连车召赤小豆汤D.抵当汤E.茵陈蒿汤47•阳明蓄血证的病机是()A.太阳之邪,随经入里B.太阳之邪与新瘀相结C.阳明邪热与宿瘀相结D.阳明邪热与新瘀相结E.太阳之邪与宿瘀相结4&少阳病是外感热病过程中,由表入里,由寒转热的中间过渡阶段,其病既不同于太阳之表寒,又不同于阳明之里热,其病属于()A.表寒里热B.表里俱热C.表里俱寒D.热郁表里之间E.表热里寒49.少阳伤寒典型的脉象特点是()A.弦細B.弦大C.浮大D.沉紧E.滑数50.头痛发热者,不属以下病证()A.阳明B.太阳C.太阴D.三阳E.少阳51.小柴胡汤原方中,重用达半斤的药是()A.柴胡B.黃苓C.柴胡、黃苓D.半夏E.柴胡、半夏52 •阳微結与純阴結鉴别的要点是()A.头汗出B.大便鞍C.发热微惡寒D.心下满,按之痛E.手足冷,不恶寒53.小柴胡汤可用于治疗头痛发热()A•伴脉弦细者 B.伴大便干结者C •伴小便不利者D.伴汗出短气者E.伴汗出恶风者54•小柴胡汤证若病人咳嗽,其加减法为()A.去大枣、生姜,加五味子、于姜B.去半夏、生姜,加五味子、于姜C.去人参、生姜,加五味子、茯苓D.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于姜E.去人参、黄苓,加五味子、干姜55.热入血室证出现谗语的特点是()A.入暮乃作B.入夜益甚C.高热谑语D.神昏请语E•动血请语56.头汗出,大便硬,心下满,手足冷者,宜用()A.大陷胸汤B.柴胡桂枝干姜汤C.梔子豉汤D.小柴胡汤E.茵陈蒿汤57 •太阴病本证的治疗大法是()A.温中祛寒,健脾燥湿B升举脾阳,祛散寒湿C.补中益气,温胃散寒D.健脾和胃,利水祛湿E.温中散寒,消积导滞58•“脾家实”是指()A 脾虚水停 B.宿食内阻 C.脾阳恢复D.实热壅脾E.燥屎内结59•太阴虚寒腹痛的特点是() A •吋腹自痛 B.腹满而痛 C.下腹部疼痛 D.上腹部疼痛 E.下利腹痛 60.太阴屮风出现四肢烦疼的机理是()A. 风寒束表,营阴郁滞B.太阴里虚,营血不足,肢节失养C •太阴病兼表,湿邪留着 D.脾阳素虚,感受风邪,脾阳与风邪相博 E. 脾虚气血生化乏源,肢节失养61•原文“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中,“不渴”是因为() A •脾虚失运,寒湿弥漫 B.太阴虚寒,里有寒饮 C.里无热邪,津液未伤 D.脾肾阳虚,水湿内生 E.下利后饮水过多62•太阴病发黄,其治法为()A.温阳散寒,健脾燥湿B.温补肾阳,利水退黄 C •当温之,宜服四逆 辈D.温中散寒,利湿退黄E.健脾和胃,行气利水63. 桂枝加大黄汤的药物组成是()A.桂枝汤中芍药加量,再加大黄 C.桂枝汤去芍药,加大黄 E. 桂枝汤去牛姜大枣加大黄64. 能反映少阴病病理特征的脉证是(A.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 C.下利清谷,里寒外热,脉微欲绝 E •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65•根据原文,下列症状除哪项外可辩为“少阴病形悉具”()A.欲吐不吐B.心烦,但欲寐C.咽痛复吐利D.自利而渴E.小便色 口66.下列脉象那项不在少阴病中岀现()A.脉阴阳俱紧B.脉浮而动数 C •脉细沉数 D.脉微涩 E.脉 浮而迟67•少阴病中岀现“自利而渴”的机理是()A.少阴下利,阴津受伤B.少阴热化,伤津耗液C.少阴病阴阳俱虚,阴津不足D.寒侵少阴,真阳受困,津不上承E. 少阴阳虚,水气内停6&据条文“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 ______ "木条文的最后一句应为()A.急温之B.不可发汗 C •不可下之 D.宜四逆汤 E •四 逆汤主Z69•“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为何汤证的辩证关键()A.四逆汤证B.四逆加人参汤证C.茯苓四逆汤证D.通脉四逆汤证E.当归四逆汤证 70.下列那项为通脉四逆汤的主症()A.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B.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C.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D. 脉微细,但欲寐,手足厥冷,小便色白E. 昼日烦躁不的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身无大热71•原文“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当灸之,附子汤主之()B.桂枝汤原方加大黄D.桂枝汤加桂枝再加大黄 B.下利便脓血D.脉微细,但欲寐A.脉沉者B.自下利者C.欲吐不吐者D.其身恶寒者E.身反不恶寒 者72•据原文“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 ___ ,黄连阿胶汤主之。

中医《伤寒论》考试题库与答案详解

中医《伤寒论》考试题库与答案详解

中医《伤寒论》考试试卷试题库中医《伤寒论》考试试卷(一卷)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太阳与阳明合病,自下利者,选用( )桂枝加葛根汤⑵黄芩汤⑶葛根汤⑷桂枝人参汤2. 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A、白通汤B、四逆汤C、通脉四逆汤D、四逆散3.桂枝新加汤证的身痛,其病机是:A、阴阳两虚B、营血不足C、风湿束表D、寒邪外束4.桂枝人参汤方的组成是( )桂枝汤方加人参⑵桂枝汤合理中汤⑶理中汤加桂枝⑷理中汤加人参5.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⑴大柴胡汤⑵小柴胡汤⑶小承气汤⑷柴胡加芒硝汤6.生姜泻心汤证的主症为⑴噫气不除,心下痞⑵干噫食臭,心下痞硬⑶肠鸣下利,心下痞硬⑷呕吐而利,心下痞硬7.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者,宜选用(⑴四逆汤⑵白通汤⑶通脉四逆汤⑷白通加猪胆汁汤8.桂枝去芍药汤证的脉象是:A、脉浮B、脉数C、脉促D、脉滑9.茯苓四逆汤的适应症是A、昼夜俱烦躁B、昼日烦躁,夜而安静C、头眩,身瞤动D、身不痛,但重10.头汗出的病机是:A、郁热上蒸B、虚阳上奔C、营卫失调D、阴阳两虚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背恶寒可见于⑴小青龙汤证⑵白虎汤证⑶附子汤⑷白虎加人参汤证⑸真武汤2.用蜜的方剂有:A、乌梅丸B、麻子仁丸C、抵当丸D、猪肤汤E、大陷胸丸3.大陷胸汤主治脉症为⑴项亦强,如柔痉状⑵心下痛,按之石硬⑶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脉沉紧⑸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4.心下痞,可见于⑴大黄黄连泻心汤证⑵旋复代赭汤证⑶五苓散证⑷甘草泻心汤证⑸生姜泻心汤证5.乌梅丸可治疗⑴厥阴寒证⑵厥阴热证⑶久利⑷蛔厥⑸厥阴上热下寒证四、填空题:(每空0.5分,共15分)1.“脐下悸,欲作奔豚”者,治以2.“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者,大青龙汤主之。

”3.“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不恶寒,反恶热也。

”4.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不下止,,表里不解者,主之。

《伤寒论小结之六终极篇》厥阴病篇总结,重在学经方

《伤寒论小结之六终极篇》厥阴病篇总结,重在学经方

《伤寒论小结之六终极篇》厥阴病篇总结,重在学经方“中医能搞定厥阴病的人,大概五十分之一,全国搞中医的,可能有五十万,中国一共有1636个县,13.6782亿人,平均下来大概一个县6.11个,平均13.6782万人共享一个能治疗厥阴病的中医生”,这是网络上的粗略估计。

本文目录:一、厥阴病提纲二、厥阴病本证(乌梅丸证、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麻黄升麻汤)三、厥阴寒证(当归四逆汤证、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证、吴茱萸汤证)四、厥阴热证(白头翁汤证)好了,下面直奔主题一、提纲:“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厥阴病在临床上可归纳为四类:(1)上热下寒证: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为上热证;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为下寒证。

(2)厥热胜复证:为四肢厥逆与发热交错出现。

(3)厥逆证:就是四肢厥冷,轻者不过腕踝,重者可越过肘膝。

(4)下利吐哕证:热利下重为湿热下利;下利谵语为实热下利;下利清谷为虚寒下利。

干呕、吐涎沫、头痛为寒饮呕吐;呕而发热为发热呕吐;哕而腹满为里实哕逆。

发病机制病至厥阴,则肝木失调,心包也受邪犯,相火上炎为热,心火不能下达为寒,所以有上热下寒;在正邪交争中,阳胜阴衰则热多寒少;阴胜阳衰则寒多热少,所以有厥逆胜复。

病邪内陷,气血紊乱,阴阳不能顺接,所以有各种厥逆证。

肝胃气逆或湿热下注或实热壅结或脾胃虚寒,所以有吐利。

治则: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二、厥阴病本证1、乌梅丸证(如果想了解更多乌梅丸,具体可参阅上篇“世人苦“上热下寒”久矣,为此仲圣创“乌梅丸”以济世”)《伤寒论》第33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

蛔厥者,其人当吐蛔。

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

蛔上入其膈,故烦,须史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

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又主久利。

组成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炮,去皮蜀椒四两,出汗桂枝去皮,六两人参六两黄檗六两方解方中蜀椒、干姜、人参,大建中脏之阳;附子、干姜,功能回阳救逆;当归、桂枝、细辛,含当归四逆汤主药;芩连参姜附,调其寒热复中州斡旋之功,升降之职。

伤寒论-太阴、少阴、厥阴病篇期末复习资料

伤寒论-太阴、少阴、厥阴病篇期末复习资料

第四章辨太阴病脉症并治第一节太阴病辨证纲要一、太阴病提纲(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病机:脾阳虚衰,寒湿困滞症状:腹满、吐、食不下、自利、腹痛治禁:下。

【解析】中阳虚而浊阴上逆,故胸下结硬。

二、太阳病欲解时(275)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第二节太阴病证(277)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

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病机:脾脏虚寒。

主症:自利不渴。

治法:温中祛寒。

如四逆汤、理中丸。

【解析】太阴自利,脾脏虚寒。

少阴自利,脾肾两虚。

阳明自利,热结旁流。

第三节太阴病兼变证一、太阴病兼表证(276)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解析】太阴病里虚寒兼表证,里寒不甚,故先解表,用桂枝汤。

(无汗亦可用桂枝。

)病机:太阴病里虚寒兼表证,里寒不甚。

治法:发汗,调和营卫、解肌祛风。

二、太阴病腹痛证(279)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词解】腹满时痛:腹满疼痛时轻时重。

大实痛:腹满痛甚,或腹痛拒按,或大便不通。

【解析】太阳病误下伤脾。

桂枝加芍药汤病机:脾虚失运,气滞络瘀。

主症:腹满时痛。

治法:通阳健脾,活络缓急止痛。

桂枝加大黄汤病机:脾伤气滞,络瘀兼实邪。

主症:大实痛。

治法:和络止痛,兼通实滞。

(280)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

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解析】脾胃虚弱,慎用酸苦。

第四节太阴病预后一、太阴中风欲愈候(274)太阴中风,四肢烦疼,脉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解析】太阴中风,指脾阳素虚、寒湿内盛之人感风邪。

四肢烦疼:脾主四肢。

脉浮取微:邪气渐轻,外邪将解。

沉取涩:脾虚气弱夹湿邪。

二、太阴阳复自愈证(278)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

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

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187)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

伤寒期末重点整理(1)分析

伤寒期末重点整理(1)分析

伤寒期末重点整理这是我们整理出来的,有不完整的大家就自己改下,顺便和我说下喽,祝大家考试顺利哈!考试时间1月14号9点到11点考试地点:1109总论1、《伤寒论》本来是《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为东汉张仲景所著。

2、《伤寒论》由王叔和命名。

3、南宋(1144年)成无己《注解伤寒论》——第一个全文注解伤寒论的人。

4、六经传变主要取决于:一是决定于正气的盛衰。

二是决定于邪气的轻重。

三是决定于治疗的当否。

四是决定于体质的差异。

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1、太阳病分为伤寒、中风、温病2、太阳伤寒和太阳中风的鉴别要点:相同点均以发热、头痛、恶风寒、脉浮为基本特征。

不同点太阳伤寒无汗而喘,太阳中风有汗。

太阳伤寒脉浮紧,太阳中风脉浮缓。

3、六经病头痛的特点:(我那时候没记清楚,谁记清楚的告诉下我呗)4、桂枝汤证病机:风寒外袭,卫阳浮盛以抗邪,卫外不固,营阴外泄,营卫失调主症:汗出,发热,恶风,头痛,脉浮缓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药: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5.桂枝汤的六个兼证:桂枝加葛根汤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桂枝加附子汤证、桂枝去芍药汤证、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证6. 麻黄汤证病机: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肺气失宣主症:恶寒、发热、无汗而喘、头痛、周身疼痛、脉浮紧治法:辛温发汗,宣肺平喘方药:麻黄、桂枝、甘草、杏仁7.麻黄汤的兼证:葛根汤证、葛根汤与葛根加半夏汤证、大青龙汤证、小青龙汤证8、小青龙汤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各三两(去皮)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病机:风寒束表,水饮内停主症:恶寒,发热,咳嗽,气喘,呕恶,脉浮紧(或浮滑),或兼见其他水饮内停的症状治法:辛温解表,温化水饮8、表郁轻证:桂枝加麻黄各半汤证、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证、9、蓄水证(五苓散方)重点猪苓十八铢(去皮)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病机:水蓄膀胱,气化不利,兼有表证未除主症:小便不利,少腹硬满,渴欲饮水,饮不解渴,甚则饮入即吐,苔白滑治法:通阳化气利水,兼以解表10、蓄血症的名称:桃核承气汤证、抵当汤证、抵当丸证11、桃核承气汤证病机:血热互结于下焦抵当汤证:先治里后解表(同四逆汤)12、太阳病变证热证有哪些:栀子豉汤类证、麻杏甘石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葛根黄芩黄连汤证13、栀子豉汤类证主症:心烦不得眠,心中懊憹,反复颠倒,或胸中窒,或心中结痛从轻到重的临床表现:心烦、心中懊憹、胸中窒、心中结痛14、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病机:邪热壅肺主症:汗出而喘息咳嗽,身热或高或低而不恶寒,尚有口渴,苔黄、脉数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辨太阴病脉症并治第一节太阴病辨证纲要一、太阴病提纲(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病机:脾阳虚衰,寒湿困滞症状:腹满、吐、食不下、自利、腹痛治禁:下。

【解析】中阳虚而浊阴上逆,故胸下结硬。

二、太阳病欲解时(275)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第二节太阴病证(277)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

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病机:脾脏虚寒。

主症:自利不渴。

治法:温中祛寒。

如四逆汤、理中丸。

【解析】太阴自利,脾脏虚寒。

少阴自利,脾肾两虚。

阳明自利,热结旁流。

第三节太阴病兼变证一、太阴病兼表证(276)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解析】太阴病里虚寒兼表证,里寒不甚,故先解表,用桂枝汤。

(无汗亦可用桂枝。

)病机:太阴病里虚寒兼表证,里寒不甚。

治法:发汗,调和营卫、解肌祛风。

二、太阴病腹痛证(279)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词解】腹满时痛:腹满疼痛时轻时重。

大实痛:腹满痛甚,或腹痛拒按,或大便不通。

【解析】太阳病误下伤脾。

桂枝加芍药汤病机:脾虚失运,气滞络瘀。

主症:腹满时痛。

治法:通阳健脾,活络缓急止痛。

桂枝加大黄汤病机:脾伤气滞,络瘀兼实邪。

主症:大实痛。

治法:和络止痛,兼通实滞。

(280)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

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解析】脾胃虚弱,慎用酸苦。

第四节太阴病预后一、太阴中风欲愈候(274)太阴中风,四肢烦疼,脉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解析】太阴中风,指脾阳素虚、寒湿内盛之人感风邪。

四肢烦疼:脾主四肢。

脉浮取微:邪气渐轻,外邪将解。

沉取涩:脾虚气弱夹湿邪。

二、太阴阳复自愈证(278)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

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

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187)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

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

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词解】脾家实:脾阳恢复。

【解析】278-太阴病转愈。

手足温:太阴为至阴,抗邪力弱,不足以全身发热。

脾主四肢,故。

下利日十余行:脾阳恢复之兆。

187-太阴病转阳明。

第五章辨少阴病脉症并治第一节少阴病辨证纲要一、少阴病提纲(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二、少阴病治禁(285)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286)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解析】太阴病气血两虚,禁汗禁下。

三、少阴病欲解时(291)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第二节少阴病证一、少阴寒化证(一)少阴寒化证辨证要点(282)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283)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解析】282-少阴寒化的病机及主症。

欲吐不吐:肾阳虚衰,浊阴上逆,而胃腑空虚。

自利而渴:肾虚不温脾土,泻伤津。

283-阴盛亡阳。

脉阴阳俱紧,寒盛。

汗出:虚阳外亡。

咽痛:少阴之脉循喉咙。

(二)四逆汤证病机:肾阳虚衰,阴寒内盛。

主症:四肢厥逆,身蜷恶寒,自利而渴等。

治法:急温回阳。

(323)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场。

(324)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

当温之,宜四逆汤。

【解析】324-少阴病膈上寒饮及其与胸中实邪之鉴别。

实邪:病初即见手足寒、脉弦迟有力,当吐。

寒饮:干呕,不可吐下。

(三)通脉四逆汤证病机:阴寒内盛、格阳于外。

主症:下利清谷,肢厥脉微,不恶寒,面赤。

治法:破阴回阳,通达内外。

(317)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解析】阳气极虚,故利止脉不出。

//面赤加葱白,腹痛加芍药,咽痛加桔梗,呕加生姜,利止脉不出加人参。

(四)白通汤证病机:阴寒内盛,格阳于上。

主症:下利,面赤,肢厥脉微,但欲寐。

治法:破阴回阳,宣通上下。

(314)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解析】以面赤为主的戴阳证。

较通脉四逆汤证轻。

葱白、干姜、附子。

(五)白通加猪胆汁汤证病机:阳脱阴竭,寒热格拒。

主症:白通汤证兼见寒盛格拒热药。

下利不止、厥逆无脉、面赤干呕心烦。

治法:破阴回阳,宣通上下,兼咸苦反佐。

(315)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

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

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六)真武汤证病机:肾阳虚衰,水邪泛滥。

主症: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下利。

治法:温补肾阳,化气行水。

(316)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

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解析】五苓散:太阳表邪不解,热如膀胱,水热互结。

苓桂术甘汤:脾阳虚,阳虚水泛,饮停中焦。

(七)附子汤证病机:少阴阳虚,寒湿凝滞。

主症:背恶寒、口中和、身体骨节疼痛,手足寒、脉沉。

治法:温阳除湿、祛寒镇痛。

方:附子、人参、白术、茯苓、芍药。

(304)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305)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词解】口中和:口中不苦、不燥、不渴。

(里无邪热。

)【解析】附子汤重扶正,真武汤重祛邪、温散水饮。

(八)吴茱萸汤证病机:肾阳虚衰,寒邪上干于胃,浊阴上逆。

主症:吐(为主)、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正邪剧争)。

治法:温胃散寒,降浊暖肾。

(309)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九)桃花汤证病机:脾肾阳虚,大肠滑脱。

主症:下利不止,便脓血,白多赤少。

治法:温涩固脱。

方:赤石脂、干姜、粳米。

(306)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307)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十)正虚气陷证(325)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

【解析】少阴阳虚血少,当灸。

二、少阴热化证(一)黄连阿胶汤证病机:肾阴虚、心火旺。

主症:心烦不得眠,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肾阴,清心火。

方:黄连、黄芩、鸡子黄,芍药,阿胶。

(303)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二)猪苓汤证病机:阴虚有热,水热互结。

主症:小便不利、下利、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

治法:育阴清热利水。

方:猪苓、茯苓、泽泻、滑石,阿胶。

(319)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三、少阴阳郁证(四逆散证)病机:少阴阳气郁遏不达。

主症:四肢厥逆。

治法:舒畅气机,透达郁阳。

柴胡,芍药,枳实,甘草(318)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解析】兼肺寒气逆,咳。

兼心阳虚,心悸。

兼气化失司,小便不利。

兼阳虚中寒,腹痛。

兼中寒气滞,泻下。

第三节少阴病兼变证一、少阴兼表证(一)麻黄细辛附子汤证(少阴病兼表证)病机:风寒之邪,初客少阴,正虚不甚。

主症:发热恶寒无汗,头身痛,脉沉。

治法:温经解表。

(301)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解析】对比阴盛格阳之发热:不恶寒,手足厥逆,下利脉微欲绝。

(二)麻黄附子甘草汤证(少阴病兼表轻证)(302)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

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二、少阴急下证(320)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321)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

(322)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解析】急下存阴:1.燥热伤津,真阴将竭。

2.热结旁流,筋伤热炽。

3.腑气壅塞,土燥水竭。

三、热移膀胱证(293)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

四、伤津动血证(284)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动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294)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

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者,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解析】284-少阴病被火劫伤阴。

294-少阴发汗致下厥上竭。

下厥:阳衰与下,厥从下起;上竭:血从上出,阴从上竭。

第四节咽痛证一、猪肤汤证(虚火上炎所致。

滋肾润肺、和中止利)(310)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猪肤汤主之。

二、甘草汤证、桔梗汤证(客热循经上扰所致。

清热解毒,开肺利咽)(311)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者,与桔梗汤。

三、苦酒汤证(痰浊壅阻所致。

清热涤痰,敛疮消肿。

半夏、鸡子、米醋)(312)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

四、半夏散及汤证(寒客咽喉,痰湿凝聚。

散寒通阳,涤痰开结。

半夏,桂枝,甘草)(313)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

第五节少阴病预后一、正复欲愈(287)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顿,下利必自愈。

(290)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

【解析】脉之阴阳就尺寸而言。

少阴中风寸浮(表受风邪)尺沉(正气不足)。

二、阳回可治证(288)少阴病,下利,若利自止,恶寒而踡卧,手足温者,可治。

(289)少阴病,恶寒而踡,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

(292)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

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

三、正衰危重证(295)少阴病,恶寒身踡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296)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

(297)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

(298)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踡,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

(299)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300)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

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第六章辨厥阴病脉症并治第一节厥阴病辨证纲要一、厥阴病提纲(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

【解析】肝主疏泄,内寄相火。

邪入厥阴,疏泄失常,气郁化火则为上热,肝气横逆,克伐脾土则为下寒。

饥不欲食:肝火犯胃,肝木乘脾。

食入则吐:脾虚肠寒。

不可下。

消渴:厥阴肝火燔炽,灼伤津液。

***太阳蓄水:膀胱气化失司,水停气阻,津不上承。

二、厥阴病欲解时(328)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第二节厥阴病证一、寒热错杂证(一)乌梅丸证病机:上热下寒,蛔虫内扰主症:时作,呕吐腹痛,痛剧手足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