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帕替尼在晚期肝癌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对中晚期肝癌的疗效

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对中晚期肝癌的疗效

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对中晚期肝癌的疗效闫绿茵;李颖霞;姜利彬;温洪涛【期刊名称】《河南医学研究》【年(卷),期】2022(31)7【摘要】目的分析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治疗中晚期肝癌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研究2019年11月至2020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8例中晚期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3例)和观察组(35例)。

对照组接受阿帕替尼单药治疗。

观察组接受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治疗。

根据改良的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评价肿瘤治疗效果,并分析用药期间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

结果观察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7.03个月)较对照组(3.77个月)长(P<0.05)。

对照组和观察组客观缓解率(ORR)分别为15.15%、42.86%,对照组和观察组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57.58%、80.00%。

观察组ORR、DCR均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1a累积生存率为62.86%,中位总生存期为16.33个月,对照组1a累积生存率为45.45%,中位总生存期为10.90个月。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5.71%(30/35)]与对照组[81.82%(27/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均未观察到4级不良反应或致死性不良反应发生。

结论与阿帕替尼单药治疗相比,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治疗中晚期肝癌的效果更加显著。

【总页数】5页(P1203-1207)【作者】闫绿茵;李颖霞;姜利彬;温洪涛【作者单位】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7【相关文献】1.TACE联合卡瑞利珠单抗治疗中晚期肝癌短期疗效及疗效相关性分析2.扶正消瘤颗粒联合卡瑞利珠单抗与阿帕替尼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临床观察3.卡瑞利珠单抗联合甲磺酸阿帕替尼致手足综合征的预防及护理4.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对不同微卫星状态的晚期结直肠癌的疗效5.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胆管细胞癌患者1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剂量阿帕替尼联合化疗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

小剂量阿帕替尼联合化疗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

16 CHINA MEDICINE AND PHARMACY Vol.8 No.15 August2018小剂量阿帕替尼联合化疗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陈耀成 廖亚勇 林婉明 管 静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江门市人民医院肿瘤科,广东江门 529200[摘要] ]目的 探讨小剂量阿帕替尼联合化疗在经过三线或以上化疗的晚期肿瘤的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回顾我院2015 年7 月~2017 年7 月经过三线或以上化疗后仍在进展的晚期肿瘤患者47 例,包括胃癌、肺癌、肝癌、鼻咽癌、卵巢癌、乳腺癌及结直肠癌,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使用常规剂量阿帕替尼0.75g 一次/d, 实验组使用小剂量阿帕替尼0.25g 一次/d,联合低强度化疗,对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分析。

结果 两组均无CR 病例,对照组无PR 病例,SD 9 例,PD 16 例,实验组PR 4 例,SD 6 例,PD 12 例,对照组组与实验组的ORR 和DCR 分别是(0 vs 18.2%) 、(36.0% vs 45.5%),不良反应主要是乏力、纳差、口腔炎、声嘶、手足综合征、骨髓抑制、蛋白尿及高血压,两组耐受性均良好。

结论 小剂量阿帕替尼联合低强度化疗对于经过多线治疗的晚期肿瘤患者,客观有效率高,使用方便,费用低,不良反应可控,是经过多线抗肿瘤治疗的晚期肿瘤患者一个合理的选择。

[关键词]阿帕替尼;低强度化疗;晚期肿瘤;疗效[中图分类号]R7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616(2018)15-16-04Clinical study of the combination of low-dose apatinib and low-intensity chemo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advanced malignant cancerCHEN Yaocheng LIAO Yayong LIN Wanming GUAN JingDepartment of Oncology, Jiangmen People's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Jiangmen 529200,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he combination of low-dose apatinib and low-intensity chemo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advanced malignant cancer after three or more line of chemotherapy. Methods From July 2015 to July 2017, 47 advanced cancer patients who still progresses after three or more line of chemotherapy in our hospital, including gastric cancer, lung cancer, liver cancer,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ovarian cancer, breast cancer and colorectal cancer,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dose of apatinib, 0.75g once a day,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low-dose of apatinib, 0.25g once a day, combined with low intensity chemotherapy. The efficacy and adverse reaction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re were no CR cases in both groups. There were no PR cases, SD 9 cases and PD 16 cases in control group, PR 4 cases, SD 6 cases and PD 12 cases in experimental group. ORR and DCR in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0 vs. 18.2%) and (36.0% vs. 45.5%) respectively. Adverse reactions were mainly fatigue, decreased appetite, stomatitis, hoarseness, hand-foot syndrome, myelosuppression, proteinuria and hypertension. Both groups were well tolerated. Conclusion Low-dose apatinib combined with low-intensity chemotherapy is a reasonable choice for advanced cancer patients who have undergone multi-line therapy because of its high objective efficiency, convenient use, low cost and controllable adverse reactions.[Key words] Apatinib; Low-intensity chemotherapy; Advanced cancer; Efficacy甲磺酸阿帕替尼是全球第一个在晚期胃癌被证实有效的小分子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其高度选择性竞争细胞内VEGFR-2 的ATP 结合点,阻断下游信号通路转导,抑制肿瘤组织新血管的生成[1]。

替雷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在晚期肝癌中的应用效果

替雷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在晚期肝癌中的应用效果

- 141 -①南平市建阳第一医院 福建 南平 354200替雷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在晚期肝癌中的应用效果葛超杰①【摘要】 目的:探讨替雷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在晚期肝癌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2020年12月就诊于南平市建阳第一医院肿瘤科的84例晚期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用药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

对照组给予阿帕替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替雷利珠单抗。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生存期和生存率。

结果:观察组客观缓解率、疾病控制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观察组中位生存期、无进展生存期、总生存期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观察组随访6个月、12个月和24个月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晚期肝癌患者给予替雷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方案治疗效果好,能保障用药安全、改善生存情况。

【关键词】 替雷利珠单抗 阿帕替尼 晚期肝癌 客观缓解率 不良反应 生存期 doi:10.14033/ki.cfmr.2023.28.0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23)28-0141-04 Efficacy of Tislelizumab Combined with Apatinib in Advanced Liver Cancer/GE Chaojie. //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 2023, 21(28): 141-144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Tislelizumab combined with Apatinib in advanced liver cancer. Method: The clinical data of 84 patients with advanced liver cancer who admitted to the Department of Oncology, Jianyang First Hospital of Nanping City from December 2018 to December 2020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way of medication,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42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Apatinib,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Terrezolizumab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clinical efficacy, adverse reactions, survival time and survival rat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 Result: The objective remission rate and disease control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wo groups (P >0.05). The median survival time,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and overall survival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ng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The 6-month, 12-month and 24-month survival rate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Conclusio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Tislelizumab combined with Apatinib is effective, which can ensure the safety of medication and improve survival. [Key words] Tislelizumab Apatinib Advanced liver cancer Objective remission rate Adverse reaction Survival time First-author's address: Jianyang First Hospital of Nanping City, Nanping 354200, China 肝癌是发生在肝脏组织的恶性肿瘤病变,以原发性肝癌为主,起源于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具有发病率高、进展迅速、致死率高和预后不良等特点[1]。

甲磺酸阿帕替尼在晚期原发性肝癌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甲磺酸阿帕替尼在晚期原发性肝癌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甲磺酸阿帕替尼在晚期原发性肝癌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王锦祥;刘特彬;李晓辉;卢智略;张卓敏;张建;巫浩荣【摘要】目的探究甲磺酸阿帕替尼在晚期原发性肝癌(PHC)治疗中的作用及安全性.方法 80例晚期PHC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及安慰剂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缓解率62.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0.00%,平均生存期(6.53±1.81)个月显著长于对照组的(3.93±1.25)个月,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及3、4级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晚期PHC患者口服甲磺酸阿帕替尼可以有效提高临床缓解率,延长患者生存时间,且用药安全性高,故推荐使用推广.【期刊名称】《中国现代药物应用》【年(卷),期】2018(012)024【总页数】2页(P100-101)【关键词】晚期原发性肝癌;甲磺酸阿帕替尼;疗效;安全性【作者】王锦祥;刘特彬;李晓辉;卢智略;张卓敏;张建;巫浩荣【作者单位】515300 广东省普宁市人民医院普通外科;515300 广东省普宁市人民医院普通外科;515300 广东省普宁市人民医院普通外科;515300 广东省普宁市人民医院普通外科;515300 广东省普宁市人民医院普通外科;515300 广东省普宁市人民医院普通外科;515300 广东省普宁市人民医院普通外科【正文语种】中文PHC为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 资料显示, 全世界每年初诊PHC患者高达150多万, 且PHC在癌症相关死因中其居于第二位[1]。

手术切除、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手术及索拉菲尼为PHC的主要治疗手段, 部分患者由于个人或家庭原因无法接受TACE手术, 而索拉非尼价格昂贵而无法服用。

近年来, 临床发现PHC为富血管肿瘤, 在治疗时加强抗肿瘤血管生成有重要的作用[2]。

肝癌靶向治疗的新进展与应用

肝癌靶向治疗的新进展与应用

肝癌靶向治疗的新进展与应用肝癌是一种具有高度恶性度的肿瘤疾病,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肝癌的治疗一直以来都不是很有效,但是近年来,肝癌的靶向治疗逐渐受到关注,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本篇文章将会介绍一些肝癌靶向治疗的新进展和应用,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

一、肝癌靶向治疗的概念肝癌靶向治疗是指通过针对肝癌细胞内某些特定的分子靶点进行干预,从而达到治疗肝癌的目的。

相比于传统化疗,肝癌靶向治疗不但能够减轻患者的痛苦,还能够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同时还能够降低副作用的发生率。

二、肝癌靶向治疗的新进展随着生物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肝癌靶向治疗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1.免疫治疗药物免疫治疗药物是目前最具发展潜力的治疗肝癌的方法之一。

和传统的化疗药物不同,免疫治疗药物不会对患者身体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免疫治疗药物可以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治疗肝癌,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

2.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是指将人工制备的基因剪切后再重新组合成可以切入肝癌细胞的细胞中,从而促进肝癌的死亡。

由于基因治疗具有针对性,因此其治疗效果得到广泛的认可。

3.靶向治疗药物靶向治疗药物是一种新型的治疗肝癌的药物,这种药物能够在肝癌细胞内对某些分子进行定向攻击,从而促进肝癌的死亡。

靶向治疗药物具有一定的优势,它不会对患者身体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同时还可以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

三、肝癌靶向治疗的应用肝癌靶向治疗可以通过药物、手术、放射性核素等多种方式进行应用。

其中,药物类肝癌靶向治疗药物的应用得到了最广泛的认可。

1.索拉非尼索拉非尼是一种新型的肝癌靶向治疗药物,已经被应用到临床实践中。

索拉非尼具有很强的抗血管生成和抗肿瘤活性,能够有效地控制肝癌的发展和转移。

2.贝伐珠单抗贝伐珠单抗是一种针对肝癌的免疫治疗药物,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并且不会对患者身体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贝伐珠单抗可以通过改善患者的免疫系统来治疗肝癌,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

3.阿帕替尼阿帕替尼是一种针对肝癌的靶向治疗药物,能够对肝癌细胞内的某些分子进行有针对性的攻击,并且不会对患者身体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TACE术后应用阿帕替尼联合胸腺肽α1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疗效影响

TACE术后应用阿帕替尼联合胸腺肽α1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疗效影响

TACE术后应用阿帕替尼联合胸腺肽α1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疗效影响吕亚丹【期刊名称】《四川生理科学杂志》【年(卷),期】2024(46)1【摘要】目的:观察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后应用阿帕替尼联合胸腺肽α1对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PHC)患者的疗效影响。

方法:选取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0例PH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

两组患者均接受TACE后,对照组选择晨间皮下注射胸腺肽α1,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于晚饭后增加口服阿帕替尼。

治疗后,复查上腹增强CT或MRI,根据动脉期强化显影,评估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及血清肿瘤标志物。

结果:观察组客观有效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和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治疗后,两组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水平、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FGF)水平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PHC患者TACE术后,采用阿帕替尼联合胸腺肽α1治疗,可有效提高TACE的疾病控制率和治疗有效率,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促进肝功能恢复,且用药安全性较高。

阿帕替尼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进展

阿帕替尼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进展

阿帕替尼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进展摘要】肿瘤发生、发展离不开新生血管形成,而不断增生的新生血管更加促进了肿瘤细胞的生长、侵袭和转移。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 VEGF/VEGFR)信号通路则是诱导血管新生最重要的调控途径,同时也是多种抗肿瘤血管生成剂的关键靶点之一。

甲磺酸阿帕替尼是一种新型小分子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通过特异性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生成因子-2(VEGFR-2)的酪氨酸激酶活性,强效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在基础及临床研究中,阿帕替尼在多种恶性肿瘤治疗中均表现出较好的抗肿瘤效应,同时也具有良好的耐受性。

本文就阿帕替尼抗肿瘤作用机制、在胃癌及其他多种恶性肿瘤中的临床前期及临床研究、不良反应及安全性、逆转耐药及生物学标志物等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便加深对该药在抗肿瘤临床应用的了解。

【关键词】阿帕替尼;恶性肿瘤;抗血管生成;临床试验甲磺酸阿帕替尼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一种新型小分子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基础及临床试验研究中,阿帕替尼在多种恶性肿瘤治疗中均表现出较好的抗肿瘤效应,同时也具有良好的耐受性。

本文就阿帕替尼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便加深对该药在抗肿瘤临床应用的了解。

1.抗肿瘤作用机制阿帕替尼是一种小分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能高度选择性抑制细胞内VEGFR-2 的ATP结合位点,从而阻断下游信号传导,抑制肿瘤组织血管生成[1],并且通过与VEGFR-2结合,阿帕替尼能够竞争性抑制和阻断VEGF/VEGFR-2的结合与VEGFR-2的自身磷酸化,同时也能阻断下游细胞外信号相关的激酶磷酸化进而发挥强效的抗肿瘤作用[2]。

2.临床前期研究Tian等[1]发现阿帕替尼能有效抑制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和管腔形成,从而阻断大鼠主动脉环的出芽;同时,在人肺癌、胃癌、结肠癌的裸鼠移植瘤模型中,阿帕替尼单用或与多种化疗药物联用对其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并表现出较好的耐受性。

Lin等[3]发现阿帕替尼对于VEGFR-2、p-VEGFR-2和VEGF过表达的胃癌细胞株有明确的抑制作用,也可以显著抑制该类细胞株VEGF的自分泌,并且在该类细胞构建的裸鼠移植瘤组织中Ki-67阳性表达率明显降低。

阿帕替尼治疗46例晚期肿瘤临床疗效观察

阿帕替尼治疗46例晚期肿瘤临床疗效观察

阿帕替尼治疗46例晚期肿瘤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阿帕替尼在晚期恶性肿瘤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选取我科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46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给予阿帕替尼500mg/日至750mg/日口服,直至患者病情进展。

结果:2月评估PR为7例,为15.2%,SD为25例,为64.1%,疾病总控制率为81.3%,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高血压、皮疹、心悸、手足综合征、纳差、腹泻、乏力,但均能耐受,较为轻微,为Ⅰ级或Ⅱ级。

结论:阿帕替尼显著提高总有效率,改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毒副作用轻微,安全、有效。

【关键词】晚期恶性肿瘤;阿帕替尼【中图分类号】R7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2-0082-01进入21世纪,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肿瘤已经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

发现恶性肿瘤是一种多基因疾病,它的发生、发展与其血管生成密切相关,其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VEGF/VEGFR)信号通路是诱导肿瘤血管新生最重要的调控途径,也是多种抗肿瘤血管生成剂的关键靶点之一[1]。

我科于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运用阿帕替尼治疗(包括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肝癌、卵巢癌、腮腺癌软、组织肉瘤等)晚期恶性肿瘤46例,观察临床疗效,分析相关不良反应。

1.对象与方法1.1对象回顾性分析我院肿瘤科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收治晚期恶性肿瘤患者46例,年龄30~75岁,中位年龄55岁,男性28例,女性16例,其中消化道肿瘤26例,非小细胞肺癌8例,乳腺癌6例,卵巢癌3例,软组织肉瘤1例,腮腺癌1例,ECOG评分为0~2分,血常规、肝肾功、心脏等情况综合分析,无使用禁忌症。

1.2 方法所有患者经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口服甲磺酸阿帕替尼片500~750mg/日,每日服用1次,直至进展或出现不能耐受的副作用,如500mg/日,不能耐受者减量为250mg/日,750mg/日者减量为500mg/日、250mg/日或暂停。

阿帕替尼在晚期难治性肿瘤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阿帕替尼在晚期难治性肿瘤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92 China 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 Vol. 9, No.25对照组39例中,显效24例,有效5例,无效10例,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4.36%;观察组39例中,显效34例,有效3例,无效2例,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87%,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对照组患者的平均止泻时间为(2.89±0.58)d,退热时间为(1.95±0.45)d,症状好转时间为(2.71±0.42)d,症状消失时间为(3.54±1.28)d;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止泻时间为(1.62±0.48)d,退热时间为(1.11±0.32)d,症状改善时间为(1.13±0.34)d,症状消失时间为(2.45±0.31)d;观察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急性肠炎在临床中属于较为常见疾病,其多由病毒感染或细菌感染引起,主要临床症状为腹痛、腹泻、恶心以及呕吐等,该病发病迅速,发病率较高,如若不及时治疗,可会引发电解质紊乱、脱水等一系列并发症,严重情况下还会引发休克,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3-4]。

针对该疾病,临床以综合治疗方法为主,主要以调整患者饮食结构、纠正电解质紊乱,然后联合抗生素治疗,常用抗生素包括莫西沙星、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等,但上诉药物均为喹诺酮类药物,对肝肾的损伤较大,不适合长期服用,阿奇霉素作为新一代的大环内酯抗生素,被广泛应用在临床中,其在进入人体后,通过结合亚单位蛋白质,可有效减少细菌合成蛋白质,对于肺炎支原体、革兰氏阴性菌、葡萄球菌等都有很强的抗菌效果[5]。

此外,采用静脉注射的方式,可使得阿奇霉素在体内广泛分布,渗透性较强,药效可迅速到达病灶位置,起到良好的抗菌消炎效果,且其还有很长的半衰期,在患者停药后,还能发挥抗菌抑菌的效果[6]。

阿帕替尼在进展期恶性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阿帕替尼在进展期恶性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Electronic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Literature2019 年第 6 卷第 55 期2019 Vol.6 No.55195阿帕替尼在进展期恶性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胡伟杰(江苏省宜兴市肿瘤医院内科,江苏 无锡 214206)【摘要】阿帕替尼属于一种新型抗血管生成药物,本文首先分析了阿帕替尼在进展期恶性肿瘤治疗中应用机理,其次分析了阿帕替尼在胃癌、肝癌、肺癌、乳腺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旨在为阿帕替尼在进展期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意见,以此来延长进展期恶性肿瘤患者的存活时间。

【关键词】阿帕替尼;进展期恶性肿瘤;治疗效果【中图分类号】R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9.55.195.01进展期恶性肿瘤扩散的主要原因是新生血管形成,阿帕替尼则能够有效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酪氨酸激酶,因此具备十分良好的抗肿瘤活性,目前的临床医学实验研究结果证实,阿帕替尼针对胃癌、肺癌、乳腺癌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并且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1 阿帕替尼在进展期恶性肿瘤治疗中应用机理新生血管形成会为肿瘤细胞的扩散和增殖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

要想抑制进展期恶性肿瘤,应当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酪氨酸激酶两方面出发,前者主要通过调节肿瘤细胞有丝分裂、新生血管形成的方式来调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同时刺激内皮细胞生长。

阿帕替尼在进展期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能够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相结合,进而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相结合,同时抑制了信号的传导,进而发挥抗肿瘤效果[1]。

此外,目前的医学临床研究结果还显示,阿帕替尼在进展期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还能够抑制PDGFR-β、c-src 、c-Kit 等酪氨酸激酶,这样便可以降低肿瘤微血管的密集程度,进而对肿瘤细胞进行有效阻止;同时阿帕替尼还能够做到上调细胞周期抑制蛋白p21、p27,下调细胞素CyclinB1、cdc2。

阿帕替尼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阿帕替尼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㊃综述㊃通信作者:楼彩金,E m a i l :e ye 134@163.c o m 阿帕替尼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钱 麟1,罗 聪2a ,付志璇2b ,沈佳瑜1,楼彩金2c(1.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浙江杭州310053;2.浙江省肿瘤医院a .腹部肿瘤内科;b .直肠肿瘤外科;c .乳腺肿瘤内科,浙江杭州310022) 摘 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 E G F )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 E G F R -2)是调节血管生成㊁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关键调控因子㊂阿帕替尼能选择性地结合V E G F R -2的胞内A T P 结合位点,阻断下游信号通路,抑制肿瘤血管形成,还可抑制R E T /S r c 通路㊁阻滞细胞周期和逆转多药耐药(M D R ),最终起到抗肿瘤的作用㊂许多基础研究及临床试验已证实阿帕替尼对多种实体瘤有明显的疗效,本文针对阿帕替尼抗肿瘤机制及目前其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临床研究现状作一简述㊂关键词:肿瘤;抗药性,肿瘤;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中图分类号:R 739.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583X (2018)02-0177-05d o i :10.3969/j.i s s n .1004-583X.2018.02.023 多数肿瘤的发生㊁发展与肿瘤血管生成密不可分㊂研究发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 E G F )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 E G F R )在促进血管生成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V E G F 家族的各个成员结合不同的V E G F R ,其中V E G F -A 选择性地结合V E G F R -2,主要激活以下3个信号通路:R A S /R A F/MA P K /E R K 通路主要影响内皮细胞增殖,p38MA P K 通路主要与内皮细胞迁移相关,P I 3K /A K T /m T O R 主要影响血管通透性[1-3]㊂多种V E G F R 抑制剂已经被应用于治疗多种实体瘤,如凡德他尼用于晚期甲状腺髓样癌的治疗,索拉非尼用于治疗晚期肝细胞性肝癌,舒尼替尼治疗晚期肾癌等㊂阿帕替尼(Y N 968D 1,A p a t i n i b )是一种新型的口服小分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V E G F R -T K I),可以高度选择性地竞争结合V E G F R -2,并抑制V E G F R -2的自动磷酸化[4-5],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最终抑制肿瘤生成㊂而且,研究发现A p a t i n i b 可通过抑制肿瘤细胞药物外排等机制逆转多药耐药(M D R ),起到协同抗肿瘤作用[6-7]㊂2014年12月我国F D A 批准其用于二线治疗失败的晚期胃癌患者㊂目前A p a t i n i b 正在进行针对多种实体瘤的I I /Ⅲ期临床试验,如非小细胞肺癌(N S C L C )㊁乳腺癌㊁肝癌等[8-11]㊂本文将A pa t i n ib 治疗多种恶性肿瘤的作用机制及其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㊂1 A pa t i n ib 抗肿瘤机制研究1.1 抑制V E G F R -2自动磷酸化激活下游通路 V E G F R -2是肿瘤血管生成的关键之一,其可通过自动磷酸化激活R A S /R A F /MA P K /E R K 通路影响内皮细胞增殖,促进肿瘤血管内皮生成;激活p38MA P K 通路促进内皮细胞迁移,其产生与肿瘤细胞播散密切相关;激活P I 3K /A K T /m T O R 影响血管通透性,有利于肿瘤细胞溢出血管并种植于其它组织[1-3]㊂作为新型V E G F R -T K I ,A pa t i n ib 主要通过竞争性结合V E G F R -2受体,抑制其自动磷酸化,从而阻断其下游通路,起到抑制肿瘤血管生长和肿瘤转移的作用㊂Y i n 等[12]在研究A pa t i n ib 对结肠癌H C T -116细胞的作用机制时发现,A pa t i n ib 可以显著诱导H C T -116细胞凋亡,并且呈浓度依赖性㊂W e s t e r nb l o t t i n g 检测信号通路蛋白的结果表明,在A p a t i n i b 处理后p -A k t 和p -E r k 1/2的表达显著降低,而A k t 和E r k 总蛋白水平没有变化,提示A pa t i n ib 可通过抑制V E G F R -2自动磷酸化激活下游MA P K /E r k 和P I 3K /A k t 信号转导通路来实现诱导肿瘤细胞凋亡㊂1.2 抑制R E T /S r c 通路 L i n 等[13]发现A pa t i n ib 可抑制转染K I F 5B -R E T 的人肺腺癌A 549细胞的生长㊁转移和侵袭,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估㊂结果显示A p a t i n i b 在浓度为8μm o l /L 时,细胞中p -R E T 几乎完全被抑制,同时p -S r c 也被抑制,A 549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能力也明显下降㊂S r c 蛋白是K I F 5B -R E T 通路中的下游信号,是介导侵袭和转移的主要蛋白,其与R E T 的磷酸化同时被抑制提示A pa t i n ib 通过抑制R E T /S rc 通路进而抑制K I F 5B -R E T 阳性肿瘤的转移和侵袭能力㊂1.3 阻滞细胞周期 L i 等[14]研究发现A pa t i n ib 除可抑制A k t ㊁E R K 1/2的磷酸化外,还可引起细胞周㊃771㊃‘临床荟萃“ 2018年2月5日第33卷第2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 ,F e b r u a r y 5,2018,V o l 33,N o .2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期抑制蛋白p21㊁p27的上调以及细胞素C y c l i n B1㊁c d c2的下调,阻滞细胞周期于G2/M期,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分化,达到有效抗肿瘤作用㊂李彤等[15]通过将A p a t i n i b单药㊁单纯放疗与A p a t i n i b联合放疗对胃癌细胞株S G C-7901的疗效进行对比,发现阿帕替尼干扰放射线诱导的D N A双链断裂的修复且S G C-7901G2期细胞比例显著增高,提示A p a t i n i b 可以通过干扰D N A复制阻滞细胞周期来抑制胃癌细胞增殖㊂1.4逆转M D R1.4.1抑制药物外排作用肿瘤M D R是抗肿瘤治疗的难题,研究发现A T P结合盒(A B C)蛋白超家族介导的药物外排为M D R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㊂P-糖蛋白(P-g p或A B C B1)和乳腺癌耐药蛋白(B C R P 或A B C G2)属于A B C蛋白超家族的成员,其表面受体可与A T P结合,利用A T P水解释放能量诱导细胞结构改变,并将药物排出细胞外[4]㊂T o n g等[6]研究发现,A p a t i n i b可抑制P-g p对底物的外排功能,其通过竞争结合P-g p的A T P结合受体,阻滞P-g p 的能量供应,致使多柔比星和P-g p底物罗丹明123在P-g p高表达的耐药白血病细胞株K562/A D R中的蓄积明显增加㊂M i等[7]将A p a t i n i b和化疗药物联合应用于过表达A B C B1细胞(K B V200,M C F-7/ A D R,H E K293/A B C B1细胞)和过表达野生型A B C G2细胞(S1-M1-80,M C F-7/F L V1000, H E K293/A B C G2-R2细胞),结果示A p a t i n i b能显著增强化疗药物(紫杉醇㊁阿霉素㊁米托蒽醌㊁拓扑替康㊁顺铂)在细胞中的毒性作用,提示A p a t i n i b可通过抑制A B C B1和A B C G2介导的药物外排作用实现逆转M D R㊂1.4.2抑制V E G F R/E G F R信号通路 A p a t i n i b 除了能逆转化疗药物耐药,也可以逆转N S C L C靶向治疗药物内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 G F R-T K I)耐药㊂L i等[16]分别在细胞水平㊁动物水平及临床病人中对A p a t i n i b逆转E G F R-T K I耐药进行了研究㊂他们对4种N S C L C细胞株以及获得性耐药H1975细胞异种移植裸鼠模型中进行A p a t i n i b单药㊁吉非替尼单药和吉非替尼联合A p a t i n i b的作用评价,并且回顾性地评估了在16例E G F R-T K I耐药患者中A p a t i n i b联合E G F R-T K I 再激活的效果㊂结果表明,在四个细胞系和动物模型中,联合用药的抗肿瘤作用均比单药A p a t i n i b或吉非替尼的强,其逆转E G F R-T K I耐药的主要机制是通过阻滞V E G F R磷酸化来抑制E G F R信号通路,从而减弱E G F R的抗药信号逆转E G F R-T K I耐药,其联合用药还可以抑制A K T/m T O R和E R K的下游通路从而抑制温伯格效应,影响肿瘤能量供应起到联合抗肿瘤的作用㊂2A p a t i n i b抗肿瘤的临床研究进展2.1A p a t i n i b与晚期胃癌I期试验(N C T00633490)[8]主要针对A p a t i n i b耐受剂量㊁安全性以及抗肿瘤作用开展研究㊂共入组46例患者,其中包括34例胃肠道肿瘤㊂结果提示A p a t i n i b最大耐受剂量(MT D)为850m g/d,推荐剂量(R D)为750m g/d㊂同时,18.9%(7/37)达部分缓解(P R), 64.9%(24/37)达疾病稳定(S D),治疗8周时的疾病控制率(D C R)达83.8%㊂L i等[17]在一项Ⅱ期研究中纳入144例二线化疗失败的进展期胃癌患者,随机入组安慰剂组㊁850m g(1次/d)A p a t i n i b组和425 m g(2次/d)A p a t i n i b组,结果显示中位总生存期(O S)分别为2.5㊁4.83和4.27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 F S)分别为1.4㊁3.67和3.20个月,提示A p a t i n i b对晚期胃癌患者有效益㊂一项关于A p a t i n i b治疗二线治疗失败的晚期胃癌患者的Ⅲ期随机双盲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N C T01512745)[18],入组270例患者,其中180例接受850m g/d A p a t i n i b治疗,90例接受安慰剂治疗,结果显示试验组中位O S较安慰剂组明显延长,中位P F S也明显延长,客观缓解率(O R R)分别为2.84%和0.00%㊂另一项Ⅲ期试验[19],共入组267例二线或多线化疗失败的晚期胃癌或胃食管连接处腺癌患者,随机进入A p a t i n i b组和安慰剂组,结果显示试验组中位O S 和中位P F S分别为6.5个月和2.6个月,对比安慰剂组(中位O S:4.7个月,中位P F S:1.8个月)明显提高㊂目前关于A p a t i n i b治疗晚期化疗后耐药胃癌患者的Ⅳ期试验(N C T02426034)正在进行中㊂2.2 A p a t i n i b与N S C L C一项关于A p a t i n i b治疗二线或多线治疗失败的非鳞N S C L C的Ⅱ期临床试验(N C T01270386)[20]入组136例患者,按2ʒ1比例随机入A p a t i n i b组和安慰剂组,使用A p a t i n i b750 m g治疗直至疾病进展(P D)或不能耐受的不良反应(A E)㊂结果显示A p a t i n i b组中位P F S为4.7个月,对照组1.9个月(P<0.01),O R R为12.2%v s0%, D C R为68.9%v s24.4%(P<0.01)㊂关于A p a t i n i b治疗E G F R野生型进展期非鳞N S C L C的Ⅲ期试验(N C T02332512)㊁治疗R E T融合基因阳性进展期N S C L C的Ⅱ期试验(N C T02540824)也在入组中㊂2.3 A p a t i n i b与食管癌一项回顾性㊁单臂临床研究评估了A p a t i n i b在化疗失败后的转移性食管鳞状㊃871㊃‘临床荟萃“2018年2月5日第33卷第2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F e b r u a r y5,2018,V o l33,N o.2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细胞癌患者中的疗效[21]㊂该试验共入组患者26例,接受A p a t i n i b连续治疗,28天(4周)为1个治疗周期,初始剂量为500m g,1次/d;出现3~4级A E后可减量至250m g,1次/d㊂结果示O R R和D C R分别为12%和60%,中位P F S和O S分别为3.2个月和5.3个月㊂7例患者因3~4级A E将A p a t i n i b减量至250m g,1次/d㊂常见的治疗相关的A E多为1~2级,包括血液学A E和非血液学A E,最常见的3~4级血液学A E为中性粒细胞减少(7.7%)和贫血(7.7%),3~4级的非血液学A E包括高血压㊁乏力㊁食管瘘㊁低钙血症㊁甲状腺功能减退,其发生率均为3.8%㊂2.4 A p a t i n i b与乳腺癌一项前瞻性非盲多中心Ⅱ期试验(N C T01176669)[22]评估了A p a t i n i b在复治晚期三阴性乳腺癌(T N B C)患者中的疗效㊂该试验共入组84例患者,其中25例入组Ⅱa期试验,接受A p a t i n i b(750m g/d)治疗㊂结果示8例达P R,5例达S D(超过24周),13例临床获益,中位P F S和O S分别为4.6和8.3个月㊂给予Ⅱa试验结果,入组Ⅱb试验的59例患者接受A p a t i n i b的起始剂量降低至500m g/d,结果显示6例达P R,8例S D(超过24周),14例临床获益,中位P F S和O S为3.3和10.6个月㊂至最后1次随访,Ⅱa中的1例患者P F S 达30个月,Ⅱb中的1例患者达14.7个月㊂2.5 A p a t i n i b与肝癌关于A p a t i n i b作为晚期肝细胞肝癌一线治疗的多中心随机非盲Ⅱ期试验(N C T01192971)[23],共入组肝细胞肝癌H C C患者121例,随机接受850m g/d或750m g/d A p a t i n i b 治疗,两组中位O S分别为9.7和9.8个月,D C R分别为48.75%和37.25%,两者在安全性上无明显差别㊂关于A p a t i n i b治疗化疗和(或)靶向治疗失败后的肝细胞肝癌的Ⅲ期试验(N C T02329860)正在入组中㊂2.6 A p a t i n i b与肉瘤 L i等[24]在化疗失败的Ⅳ期肉瘤患者中进行了A p a t i n i b疗效和安全性的评估,共入组Ⅳ期肉瘤化疗失败患者16例,随后进行A p a t i n i b治疗,给予A p a t i n i b500m g/d,每4周重复㊂中位P F S为8.84个月,两例达到P R,6例达到S D㊂O R R为20.0%,D C R为80.0%㊂Z h o u等[25]报道1例肺转移性骨肉瘤的男性患者,采用A p a t i n i b (500m g/d)治疗,11个月后,疗效评价达P R㊂L i u 等[26]研究发现A p a t i n i b可以抑制骨肉瘤生长,且与S T A T-3和B C L-2下降呈依赖关系,提示A p a t i n i b 可以通过阻滞V E G F R-2/S T A T-3/B C L-2信号通路的活性,诱导细胞凋亡和自噬,来抑制骨肉瘤生长㊂A p a t i n i b在其他肉瘤治疗中也有诸多个案报道,如J i 等[27-28]报道了1例血管肉瘤患者和1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患者,在放疗后接受A p a t i n i b(500m g/d)治疗,肺部病灶明显缩小,疗效评估达P R㊂D o n g 等[29]报道了1例黏液样/圆细胞脂肪肉瘤患者,口服A p a t i n i b(500m g/d),治疗1个月左右,腹部和盆腔肿块明显缩小,目前疗效评估为P R㊂Z h o u等[30]报道了1例腺泡状软组织肉瘤患者,经前期治疗无效后用A p a t i n i b(500m g/d)治疗,肺转移灶在治疗1个月后缩小,数量也相应减少㊂H a n等[31]报道了1例晚期胰腺脂肪肉瘤患者,前期治疗后复发,遂进行A p a t i n i b联合紫杉醇治疗,A p a t i n i b(500m g/d)和紫杉醇(210m g/d),21天/周期㊂经过4个周期的治疗,肿瘤大小明显减少㊂2.7 A p a t i n i b与其他恶性肿瘤除上述肿瘤外,A p a t i n i b在恶性黑色素瘤㊁前列腺癌㊁甲状腺癌中的作用也有报道:C o n g等[32]报道了1例K i t基因突变的晚期恶性黑色素瘤患者三线接受A p a t i n i b联合替莫唑胺治疗1个月后,转移灶明显缩小,疗效评估达P R,其P F S达1年以上㊂赵凤等[33]选择前列腺癌骨转移受试者29例,分为试验组19例及对照组10例,分别给予A p a t i n i b(250m g)联合或不联合立体定向放射(SB R T)(剂量为6G y/次,共5次)治疗,评价A p a t i n i b联合S B R T用于前列腺癌骨转移治疗的疗效,结果示试验组有12例(63%)患者出现前列腺特异抗原(P S A)下降50%以上,而对照组只有5例(50%),两组P S A下降持续时间均可达2~6个月㊂林岩松等[34]纳入10例进展性碘难治性甲状腺癌(R A I R-D T C)患者予A p a t i n i b治疗(750m g,1次/ d),每2周复查甲状腺球蛋白(T g),每4周C T监测靶病灶(T L)㊂结果示8例T g可评价的患者,在治疗2周后T g即出现下降,在治疗8周后较基线平均降幅达68%,达到P R㊂10例患者共18个T L,治疗4周后即出现缩小,在8周后较基线平均缩小达40%,9例患者(90%)达到P R,1例(10%)呈S D, O R R及D C R分别达90%和100%㊂以上均提示A p a t i n i b可能对多种类型肿瘤有疗效,但仍需进一步的临床及基础研究去验证其作用㊂3展望A p a t i n i b是一种新型的口服小分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最终抑制肿瘤生成㊂A p a t i n i b已被证实对多种类型肿瘤有一定治疗效果且安全性高,但有待进一步基础及临床研究来寻找更适合A p a t i n i b靶向治疗的患者,实现个体化治疗策略㊂虽多项基础研究显示A p a t i n i b可以逆转M D R,增加化疗药物的毒㊃971㊃‘临床荟萃“2018年2月5日第33卷第2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F e b r u a r y5,2018,V o l33,N o.2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性作用,但目前关于A p a t i n i b的试验多数集中在A p a t i n i b单药治疗上㊂未来关于A p a t i n i b联合其它治疗(如化疗㊁放疗㊁其它靶向治疗)是否能对恶性肿瘤患者有临床效益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㊂此外,鉴于A p a t i n i b通过抑制血管生成发挥抗肿瘤作用,那么A p a t i n i b在其他实体瘤中(如卵巢癌㊁神经母细胞瘤㊁肾癌等)是否也有疗效也有待进一步探索㊂参考文献:[1] H i c k l i nD J,E l l i sL M.R o l e o f t h e v a s c u l a r e n d o t h e l i a l g r o w t hf a c t o r p a t h w a y i nt u m o rg r o w t ha n da n g i o g e n e s i s[J].JC l i nO n c o l,2005,23(3):1011-1027.[2] H o l m e s K,R o b e r t s O L,T h o m a s AM,e t a l.V a s c u l a re n d o t h e l i a l g r o w t hf a c t o r r e c e p t o r-2:s t r u c t u r e,f u n c t i o n,i n t r a c e l l u l a rs i g n a l i n g a n d t h e r a p e u t i ci n h i b i t i o n[J].C e l lS i g n a l,2007,19(10):2003-2012.[3] C u a d r a d oA,N e b r e d aA R.M e c h a n i s m sa n d f u n c t i o n so f p38MA P Ks i g n a l i n g[J].B i o c h e mJ,2010,429(3):403-417.[4] Z h a n g H.A p a t i n i bf o r m o l e c u l a rt a r g e t e dt h e r a p y i nt u m o r[J].D r u g D e sD e vT h e r,2015,9:6075-6081.[5]J i a nY Z,X i a oT L,C h u nF X,e ta l.P3.02c-012a p a t i n i b,an e w s m a l l m o l e c u l a r V E G F R2i n h i b i t o r,s u p p r e s s e s t h ea c t i v i t y o f l u n g c a n c e r s t e mc e l l s:t o p i c:t a r g e t e d t h e r a p y[J].B i o c h e m B i o p h y sR e sC o mm u n,2017,12(1):1279.[6] T o n g X Z,W a n g F,L i a n g S,e ta l.A p a t i n i b(Y N968D1)e n h a n c e s t h e ef f i c a c y o f c o n v e n t i o n a l c h e m o t h e r a p e u t i c a l d r ug si ns i d e p o p u l a t i o nc e l l sa n d A B C B1-o v e r e x p r e s s i n g l e u k e m i ac e l l s[J].B i o c h e m P h a r m a c o l,2012,83(5):586-597.[7] M iY J,L i a n g Y H,Z h a o H Y,e ta l.A p a t i n i b(Y N968D1)r e v e r s e sm u l t i d r u g r e s i s t a n c eb y i n h i b i t i n g t h ee f f l u x f u n c t i o no f m u l t i p l e A T P-b i n d i n g c a s s e t t et r a n s p o r t e r s[J].C a n c e rR e s,2010,70(20):7981-7991.[8] R o v i e l l oG,R a v e l l iA,P o l o m K,e ta l.A p a t i n i b:an o v e lr e c e p t o r t y r o s i n ek i n a s e i n h i b i t o r f o r t h e t r e a t m e n to f g a s t r i cc a n c e r[J].C a n c e rL e t t,2016,372(2):187-191.[9] L i J,Z h a oX,C h e nL,e t a l.S a f e t y a n d p h a r m a c o k i n e t i c so fn o v e ls e l e c t i v ev a s c u l a re n d o t h e l i a l g r o w t hf a c t o rr e c e p t o r-2i n h i b i t o rY N968D1i n p a t i e n t sw i t h a d v a n c e dm a l i g n a n c i e s[J].B M CC a n c e r,2010,10:529.[10] D i n g J,C h e n X,G a o Z,e t a l.M e t a b o l i s m a n dp h a r m a c o k i n e t i c s o f n o v e l s e l e c t i v e v a s c u l a r e n d o t h e l i a l g r o w t hf a c t o rr e c e p t o r-2i n h i b i t o r A p a t i n i b i n h u m a n s[J].D r u gM e t a bD i s p o s,2013,41(6):1195-1210.[11] Z h o uY,W a n g S,D i n g T,e ta l.E v a l u a t i o no f t h ee f f e c to fA p a t i n i b(Y N968D1)o n c y t o c h r o m e P450e n z y m e s w i t hc o c k t a i l p r o b ed r u g s i n r a t s b y U P L C-M S/M S[J].JC h r o m a t o g rBA n a l y tT e c h n o lB i o m e dL i f eS c i,2014,973C:68-75.[12] Y i nL,W a n g J,H u a n g F C,e t a l.I n h i b i t o r y e f f e c t o f a p a t i n i bo nH C T-116c e l l s a n d i t sm e c h a n i s m[J].JS o u t h M e dU n i v, 2017,37(3):367-372.[13] L i nC,W a n g S S,X i e WW,e ta l.A p a t i n i bi n h i b i t sc e l l u l a ri n v a s i o n a n d m i g r a t i o n b y f u s i o n k i n a s e K I F5B-R E T v i as u p p r e s s i n g R E T/S r c s i g n a l i n g p a t h w a y[J].O n c o t a r g e t, 2016,7(37):59236-59244.[14] L i J,Z h a oX,C h e nL,e t a l.S a f e t y a n d p h a r m a c o k i n e t i c so fn o v e l s e l e c t i v ev a s c u l a r e n d o t h e l i a l g r o w t h f a c t o rr e c e p t o r-2i n h i b i t o r(Y N968D1)i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a d v a n c e d m a l i g n a n c i e s[J].B M CC a n c e r,2010,10:529.[15]李彤,翟二涛,许丽霞,等.阿帕替尼通过阻断V E G F通路增强胃癌放疗疗效[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7,33(5):776-781.[16] L i F,Z h uT J,C a oB S,e ta l.A p a t i n i be n h a n c e sa n t i t u m o u ra c t i v i t y o f E G F R-T K I si n n o n-s m a l l c e l ll u n g c a n c e r w i t hE GF R-T K I r e s i s t a n c e[J].E u r JC a n c e r,2017,84:184-192.[17] L i J,Q i nS,X u J,e t a l.A p a t i n i b f o r c h e m o t h e r a p y-r e f r a c t o r ya d v a n c e dm e t a s t a t i c g a s t r i c c a n c e r:r e s u l t s f r o ma r a n d o m i z e d,p l a c e b o-c o n t r o l l e d,p a r a l l e l-a r m,p h a s eⅡt r i a l[J].J C l i nO n c o l,2013,31(26):3219-3225.[18] L i J,Q i nS,X u J,e t a l.O-0029p h a s eⅢs t u d y o fA p a t i n i b i na d v a n c e d g a s t r i c c a n c e r:a r a n d o m i z e d,d o ub l e-b l i n d,p l ac e b o-c o n t r o l l ed t r i a l[J].JC l i nO n c o l,2014,31(26):3219-3225.[19] L i J,Q i nS,X uJ,e t a l.R a n d o m i z e d,d o u b l e-b l i n d,p l a c e b o-c o n t r o l l ed p h a s eⅢt r i a l o f a p a t i n i b i n p a t ie n t s w i t hc h e m o t h e r a p y-r e f r a c t o r y ad v a n ce d o r m e t a s t a t i ca d e n o c a r c i n o m ao ft h es t o m a c ho r g a s t r o e s o p h a g e a l j u n c t i o n[J].JC l i nO n c o l,2016,34(13):1458.[20] Z h a n g L,S h iM,H u a n g C,e t a l.A p h a s eⅡ,m u l t i c e n t e r,p l a c e b o-c o n t r o l l e d t r i a lo fA p a t i n i bi n p a t i e n t sw i t ha d v a n c e dn o n s q u a m o u s n o n-s m a l l c e l l l u n g c a n c e r(N S C L C)a f t e rt w op r e v i o u s t r e a t m e n t r e g i m e n s[J].JC l i nO n c o l,2012,30(15): 2563.[21] L i uY,Y a n g C I,G u oL,e ta l.A p a t i n i bf o rc h e m o t h e r a p y-r e f r a c t o r y m e t a s t a t i ce s o p h a g e a ls q u a m o u sc e l lc a r c i n o m a:ar e t r o s p e c t i v e a n a l y s i s f r o mas i n g l ec a n c e r i n s t i t u t e[A].T h e14t hO E S O W o r l dC o n g r e s s[C].S w i tG e n e v a:O E S O,2017.[22] H uX C,Z h a n g J,X uB,e t a l.M u l t i c e n t e r p h a s eⅡs t u d y o fA p a t i n i b,a n o v e l V E G F R i n h i b i t o ri n h e a v i l y p r e t r e a t e dp a t i e n t sw i t hm e t a s t a t i c t r i p l e-n e g a t i v e b r e a s t c a n c e r[J].I n t JC a n c e r,2014,135(8):1961-1969.[23] Q i n S.A p a t i n i b i n C h i n e s e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a d v a n c e dh e p a t o c e l l u l a r c a r c i n o m a:a p h a s eⅡr a n d o m i z e d,o p e n-l a b e lt r i a l[C].A s c oM e e t i n g A b s t r a c t s,2014,32(15S u p p l). [24] L i F,L i a oZ C,Z h a o J,e t a l.E f c a c y a n d s a f e t y o fA p a t i n i b i ns t a g eⅣs a r c o m a s:e x p e r i e n c eo fa m a j o rs a r c o m ac e n t e r i nC h i n a[J].O n c o t a r g e t,2017,8(6):1-10.[25] Z h o uY,Z h a n g W,T a n g F,e t a l.Ac a s e r e p o r t o fA p a t i n i b i nt r e a t i n g o s t e o s a r c o m a w i t h p u l m o n a r y m e t a s t a s e s[J].M e d i c i n e(B a l t i m o r e),2017,96(15):6578.[26] L i uK,R e nT,H u a n g Y,e t a l.A p a t i n i b p r o m o t e s a u t o p h a g ya n da p o p t o s i st h r o u g h V E G F R2/S T A T3/B C L-2s i g n a l i n g i no s t e o s a r c o m a[J].C e l lD e a t hD i s,2017,8(8):3015. [27]J iG,H o n g L,Y a n g P.S u c c e s s f u l t r e a t m e n t o f a n g i o s a r c o m ao f t h es c a l p w i t h A p a t i n i b:ac a s er e p o r t[J].O n c o T a r g e t sT h e r,2016,9:4989-4992.(下转第184页)㊃081㊃‘临床荟萃“2018年2月5日第33卷第2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F e b r u a r y5,2018,V o l33,N o.2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a c u t e i s c h e m i c s t r o k e[J].R a d i o l o g y,2015,275(2):510-520.[20] B a n g O Y,G o y a lM,L i e b e s k i n dD S.C o l l a t e r a l c i r c u l a t i o ni ni s c h e m i cs t r o k e:a s s e s s m e n tt o o l sa n dt h e r a p e u t i cs t r a t e g i e s[J].S t r o k e,2015,46(11):3302-3309.[21]王春尧,章强,陈慧军.C T技术在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侧支循环中的应用[J].临床荟萃,2017,32(9):747-751.[22] K i m S J,N o h H J,Y o o n C W,e ta l.M u l t i p h a s i c p e r f u s i o nc o m p u t ed t o m o g r a p h y a s a p re d i c t o r of c o l l a t e r a l f l o w i n a c u t ei s c h e m i c s t r o k e:c o m p a r i s o n w i t h d i g i t a l s u b t r a c t i o na n g i o g r a p h y[J].E u rN e u r o l,2012,67(4):252-255.[23] Y uA Y,Z e r n aC,A s s i sZ,e t a l.M u l t i p h a s eC Ta n g i o g r a p h yi n c r e a s e s d e t e c t i o no f a n t e r i o r c i r c u l a t i o n i n t r a c r a n i a l o c c l u s i o n[J].N e u r o l o g y,2016,87(6):609-616.[24] M e n o nB K,S m i t hE E,M o d i J,e t a l.R e g i o n a l l e p t o m e n i n g e a ls c o r e o n C T a n g i o g r a p h y p r e d i c t s c l i n i c a l a n d i m a g i n g o u t c o m e s i n p a t i e n t sw i t ha c u t ea n t e r i o r c i r c u l a t i o no c c l u s i o n s[J].A J N R A mJN e u r o r a d i o l,2011,32(9):1640-1645.[25] G o y a l M,D e m c h u k AM,M e n o n B K,e ta l.R a n d o m i z e da s s e s s m e n t o f r a p i de n d o v a s c u l a r t r e a t m e n t o f i s c h e m i c s t r o k e[J].NE n g l JM e d,2015,372(11):1019-1030. [26]S a v e r J L,G o y a l M,B o n a f e A,e t a l.S t e n t-r e t r i e v e rt h r o m b e c t o m y a f t e r i n t r a v e n o u s t-P Av s.t-P Aa l o n e i n s t r o k e[J].NE n g l JM e d,2015,372(24):2285-2295. [27]J o v i nT G,C h a m o r r oA,C o b oE,e t a l.T h r o m b e c t o m y w i t h i n8h o u r s a f t e r s y m p t o mo n s e t i n i s c h e m i c s t r o k e[J].N E n g l JM e d,2015,372(24):2296-2306.[28]S a b a r u d i n A,S u b r a m a n i a m C,S u n Z.C e r e b r a l C Ta n g i o g r a p h y a n d C T p e r f u s i o ni n a c u t es t r o k ed e t e c t i o n:as y s t e m a t i c r e v i e wo f d i a g n o s t i c v a l u e[J].Q u a n t I m a g i n g M e dS u r g,2014,4(4):282-290.[29]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中国脑卒中血管影像检查指导规范[S].2016:16-17[30]v a n S e e t e r s T,B i e s s e l s G J,K a p p e l l e L J,e t a l.T h ep r o g n o s t i c v a l u e o fC Ta n g i o g r a p h y a n dC T p e r f u s i o n i na c u t ei s c h e m i cs t r o k e[J].C e r e b r o v a s cD i s,2015,40(5-6):258-269.[31]v a n S e e t e r s T,B i e s s e l s G J,K a p p e l l e L J,e t a l.C Ta n g i o g r a p h y a n d C T p e r f u s i o ni m p r o v e p r e d i c t i o n o fi n f a r c tv o l u m ei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a n t e r i o r c i r c u l a t i o n s t r o k e[J].N e u r o r a d i o l o g y,2016,58(4):327-337.[32] T s o g k a s I,K n a u t h M,S c h r e g e lK,e t a l.A d d e dv a l u eo fC Tp e r f u s i o nc o m p a r e dt o C T a n g i o g r a p h y i n p r e d i c t i n g c l i n i c a l o u t c o m e s o f s t r o k e p a t i e n t s t r e a t e d w i t h m e c h a n i c a l t h r o m b e c t o m y[J].E u rR a d i o l,2016,26(11):4213-4219.[33] K i m E Y,S h i n D H,N o h Y,e ta l.C o m p a r i s o no f i m a g i n gs e l e c t i o n c r i t e r i a f o r i n t r a-a r t e r i a l t h r o m b e c t o m y i n a c u t ei s c h e m i c s t r o k ew i t ha d v a n c e dC T[J].E u rR a d i o l,2016,26(9):2974-2981.[34] V a g a lA,M e n o nB K,F o s t e rL D,e t a l.A s s o c i a t i o nb e t w e e nC T a n g i o g r a m c o l l a t e r a l s a n d C T p e r f u s i o n i n t h ei n t e r v e n t i o n a l m a n a g e m e n to fs t r o k eⅢt r i a l[J].S t r o k e,2016,47(2):535-538.[35]v o nB a u m g a r t e nL,T h i e r f e l d e rKM,B e y e rS E,e ta l.E a r l yC T p e r f u s i o n m i s m a t c h i na c u t es t r o k e i sn o t t i m e-d e p e n d e n tb u t r e l i e s o nc o l l a t e r a l i z a t i o n g r ad e[J].Ne u r o r a d i o l o g y,2016,58(4):357-365.收稿日期:2017-11-08编辑:﹏﹏﹏﹏﹏﹏﹏﹏﹏﹏﹏﹏﹏﹏﹏﹏﹏﹏﹏﹏﹏﹏﹏﹏﹏﹏﹏﹏﹏﹏﹏﹏﹏﹏﹏﹏﹏﹏﹏﹏﹏﹏﹏﹏﹏﹏﹏﹏﹏﹏王秋红(上接第180页)[28]J iG,H o n g L,Y a n g P.S u c c e s s f u lt r e a t m e n to fa d v a n c e dm a l i g n a n tf i b r o u s h i s t i o c y t o m a o ft h e r i g h tf o r e a r m w i t hA p a t i n i b:a c a s e r e p o r t[J].O n c oT a r g e t sT h e r,2016,9:643-647.[29] D o n g M,B i J,L i u X,e ta l.S i g n i f i c a n t p a r t i a l r e s p o n s eo fm e t a s t a t i c i n t r a-a b d o m i n a l a n d p e l v i c r o u n d c e l l l i p o s a r c o m a t oa s m a l l-m o l e c u l eV E G F R-2t y r o s i n e k i n a s e i n h ib i t o rA p a t i n i b:a c a s e r e p o r t[J].M e d i c i n e,2016,95(31):3567.[30] Z h o uY,T a n g F,W a n g Y,e t a l.A d v a n c e d a l v e o l a r s o f t p a r ts a r c o m a r e s p o n d s t oA p a t i n i b[J].O n c o t a r g e t,2017,8(30): 50314-50322.[31] H a n T,L u a n Y T,X u Y,e ta l.S u c c e s s f u lt r e a t m e n to fa d v a n c e d p a n c r e a t i c l i p o s a r c o m aw i t h A p a t i n i b:ac a s er e p o r ta n dl i t e r a t u r er e v i e w[J].C a n c e rB i o lT h e r,2017,10(4):1080.[32] L u oC,S h e n J Y,Y i n g J,e t a l.C a s e r e p o r t o f aK I T-m u t a t e dm e l a n o m a p a t i e n tw i t ha ne x c e l l e n t r e s p o n s et o A p a t i n i ba n d t e m o z o l o m i d e c o m b i n a t i o nt h e r a p y[J].O n c o T a r g e t s T h e r, 2017,10:4553-4557.[33]赵凤,田伟,曾铭,等.阿帕替尼联合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用于前列腺癌骨转移治疗的研究[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7,14(4):15-18.[34]林岩松,王宸,李慧,等.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进展性碘难治性甲状腺癌的短期疗效及安全性初步报告[J].中国癌症杂志, 2016,26(9):721-726.收稿日期:2017-10-09编辑:王秋红㊃481㊃‘临床荟萃“2018年2月5日第33卷第2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F e b r u a r y5,2018,V o l33,N o.2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阿帕替尼的作用与功效

阿帕替尼的作用与功效

阿帕替尼的作用与功效阿帕替尼(apatinib)是我国研发的一种新型小分子靶向药物,属于一种有效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蛋白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它通过抑制内皮细胞和肿瘤细胞的管腔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而发挥治疗作用。

近年来,阿帕替尼已经在我国和许多国家正式上市,成为晚期胃癌和不可切除的胃或胃食管交界处癌症的一线治疗药物。

本文将介绍阿帕替尼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等方面的内容。

一、作用机制:阿帕替尼作为一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通过选择性地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所需的均质一聚和其他VEGFR家族成员的酪氨酸激酶活性,阻断肿瘤血管生成因子的信号传导,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具体来说,阿帕替尼的主要作用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抑制肿瘤血管生成:阿帕替尼能够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因子(VEGF)与VEGFR结合,从而阻断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和血管生成过程,抑制肿瘤的血液供应,使肿瘤细胞遭到缺氧和营养不足的环境。

2.抑制肿瘤细胞增殖:阿帕替尼通过抑制VEGFR的活性,还能够直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分裂,从而减少肿瘤体积和负荷,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3.增强免疫功能:研究表明,阿帕替尼还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通过调节T细胞、B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的活性,增强机体的抗肿瘤能力。

总的来说,阿帕替尼的作用机制主要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和肿瘤细胞的增殖来发挥治疗作用。

在临床应用中,阿帕替尼已经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晚期胃癌和不可切除的胃或胃食管交界处癌症的药物。

二、临床应用:1.晚期胃癌的治疗:阿帕替尼在晚期胃癌的一线治疗中已经显示出良好的疗效。

根据临床试验的结果,使用阿帕替尼和常规化疗相比,患者的总生存期显著延长,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因此,阿帕替尼已经成为晚期胃癌患者的重要治疗选择。

2.不可切除的胃或胃食管交界处癌症的治疗:对于不可切除的胃或胃食管交界处癌症患者,阿帕替尼也被广泛应用于一线治疗。

肝癌十大药物方案治疗

肝癌十大药物方案治疗

一、索拉非尼(多吉美)索拉非尼是一种口服的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主要用于治疗晚期肝癌。

它能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

临床研究表明,索拉非尼可显著延长晚期肝癌患者的生存期。

二、仑伐替尼(乐伐替尼)仑伐替尼是一种口服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双重抑制剂,可用于治疗晚期肝癌。

它能够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减缓肿瘤生长速度。

三、阿替利珠单抗(百泽安)阿替利珠单抗是一种PD-L1单克隆抗体,可用于治疗晚期肝癌。

它能够阻断PD-L1与PD-1的结合,从而解除肿瘤细胞对免疫细胞的抑制,激活免疫系统攻击肿瘤。

四、奥沙利铂(乐沙定)奥沙利铂是一种化疗药物,可用于治疗晚期肝癌。

它能够抑制肿瘤细胞DNA的合成,从而抑制肿瘤生长。

五、卡培他滨(希罗达)卡培他滨是一种口服的5-氟尿嘧啶前药,可用于治疗晚期肝癌。

它能够在肿瘤细胞内转化为5-氟尿嘧啶,从而抑制肿瘤生长。

六、瑞戈非尼(瑞戈非尼)瑞戈非尼是一种口服的多靶点激酶抑制剂,可用于治疗晚期肝癌。

它能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并具有抗肿瘤免疫调节作用。

七、阿帕替尼(安罗替尼)阿帕替尼是一种口服的VEGFR2抑制剂,可用于治疗晚期肝癌。

它能够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减缓肿瘤生长速度。

八、阿扎胞苷(安维汀)阿扎胞苷是一种化疗药物,可用于治疗晚期肝癌。

它能够抑制肿瘤细胞DNA的合成,从而抑制肿瘤生长。

九、替吉奥(泰瑞斯)替吉奥是一种口服的5-氟尿嘧啶、替加氟和奥沙利铂复合制剂,可用于治疗晚期肝癌。

它能够在肿瘤细胞内转化为5-氟尿嘧啶,从而抑制肿瘤生长。

十、伊布替尼(艾瑞卡)伊布替尼是一种口服的BTK抑制剂,可用于治疗晚期肝癌。

它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并具有抗肿瘤免疫调节作用。

在选择肝癌治疗药物方案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肿瘤类型、分期、肝功能等)进行个体化治疗。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药物方案:1. 索拉非尼联合奥沙利铂化疗方案:适用于晚期肝癌患者,可有效延长生存期。

肝癌的靶向治疗药物

肝癌的靶向治疗药物

肝癌的靶向治疗药物肝癌是一种恶性肿瘤,起源于肝脏细胞的异常增生。

它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癌症之一,也是导致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然而,这些方法在治疗晚期肝癌时效果有限。

近年来,肝癌的靶向治疗药物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为肝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靶向治疗药物是指通过干扰癌细胞的生长信号通路或特定分子靶点,抑制癌细胞增殖和生存的药物。

在肝癌的靶向治疗中,主要的靶向分子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RAF)、细胞周期调控蛋白激酶(CDK)等。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肝癌靶向治疗药物。

索拉非尼(Sorafenib)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肝癌靶向治疗药物之一。

它是一种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通过抑制VEGFR、PDGFR和Raf等信号通路,抑制肿瘤的血管生成和增殖。

索拉非尼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在晚期肝癌患者中具有显著的生存延长效果。

雷帕替尼(Regorafenib)是另一种常用的肝癌靶向治疗药物。

它与索拉非尼类似,也是一种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通过抑制多个信号通路来抑制肿瘤生长。

雷帕替尼在治疗进展期肝癌患者中显示出显著的生存延长效果,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阿帕替尼(Apalutamide)是一种新型的靶向治疗药物,主要用于治疗HER2阳性的肝癌。

它通过抑制HER2信号通路,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

阿帕替尼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在HER2阳性肝癌患者中具有显著的疗效。

此外,CDK抑制剂(如帕博利珠单抗)和PD-1抑制剂(如纳武单抗)等也是肝癌靶向治疗药物的研究热点。

CDK抑制剂通过抑制细胞周期调控蛋白激酶的活性,阻断肿瘤细胞的增殖。

PD-1抑制剂则通过激活免疫系统,增强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应答。

然而,肝癌的靶向治疗药物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由于肝癌的异质性和复杂性,不同患者对靶向治疗药物的反应存在差异,因此需要个体化治疗策略。

TACE联合阿帕替尼对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

TACE联合阿帕替尼对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

TACE联合阿帕替尼对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白松涛;张月蒙【期刊名称】《中国现代医生》【年(卷),期】2018(056)022【摘要】目的探讨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联合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与单独TACE治疗晚期肝癌患者的临床疗效的差异.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晚期肝癌患者50例,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其中,实验组进行TACE联合口服阿帕替尼治疗,对照组只进行TACE治疗.30 d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共同治疗3个疗程.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生活质量、肝功能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实验组的客观缓解率(88%)明显高于对照组(48%)(P<0.05);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症状/副作用、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总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发热、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 TACE联合口服阿帕替尼对肝癌患者的治疗率有所提高,同时晚期肝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肝功能状况也所有改善,此外副作用也降低.【总页数】4页(P90-92,95)【作者】白松涛;张月蒙【作者单位】山东省曹县人民医院普外科二病区,山东曹县274400;山东省曹县人民医院肝胆外科,山东曹县274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7【相关文献】1.TACE联合阿帕替尼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分析 [J], 徐勤;高珊;缪继东;宋怡兵2.CT灌注成像用于评估TACE联合阿帕替尼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疗效的临床研究 [J], 李青薛3.TACE联合阿帕替尼治疗中晚期肝癌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 [J], 段瑞芳;杨道坤;魏帅4.TACE联合阿帕替尼对比单独TACE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倾向性匹配分析[J], 顾杰;许晨;周卫忠;刘圣;施海彬5.TACE联合不同剂量阿帕替尼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 [J], 孙志强;姜成毅;李佰萍;韩庆贺;陈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阿帕替尼 (Apatinib)治疗的疾病及其副作用

 阿帕替尼 (Apatinib)治疗的疾病及其副作用

阿帕替尼 (Apatinib)治疗的疾病及其副作用阿帕替尼 (Apatinib)治疗的疾病及其副作用阿帕替尼是一种口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抑制剂,已被广泛用于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

该药物主要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从而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

然而,随着阿帕替尼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人们也逐渐意识到其治疗的疾病及其副作用的重要性。

一、阿帕替尼治疗的疾病阿帕替尼主要用于治疗晚期胃肠道肿瘤、胃癌、食管癌和肝癌等肿瘤。

研究显示,阿帕替尼能够抑制肿瘤生长、抑制新血管生成,并改善患者的生存期。

此外,阿帕替尼还可以作为单药或联合化疗药物来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肿瘤,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二、阿帕替尼的副作用尽管阿帕替尼在肿瘤治疗中有着显著的疗效,但也存在一些副作用。

常见的副作用包括高血压、手足综合征、皮疹和蛋白尿等。

其中,高血压是阿帕替尼最常见的副作用之一,大约有50%的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高血压。

手足综合征表现为手掌和脚趾的疼痛、红肿、起泡和脱皮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皮疹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红斑、脱屑和干燥等,同时伴随着轻度发热和全身不适。

此外,还有一部分患者在使用阿帕替尼时会出现蛋白尿,这可能会引发其他肾脏相关疾病。

三、阿帕替尼的禁忌症和注意事项在使用阿帕替尼前,医生应该先了解患者的病史和身体状况,排除禁忌症。

阿帕替尼禁忌于怀孕期间和哺乳期妇女,因为该药物可能对胚胎和婴儿造成损害。

此外,对于存在严重肝脏疾病或肾脏疾病的患者,以及有严重出血倾向的患者,都不适合使用阿帕替尼。

在使用阿帕替尼期间,患者应该定期检查血压、肾功能和血常规等指标,以及定期监测心电图变化。

四、结语阿帕替尼作为一种有效的肿瘤治疗药物,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它在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方面取得了显著疗效,然而也伴随着一些副作用。

在使用阿帕替尼时,医生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同时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和副作用发生情况,以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

阿帕替尼 (Apatinib)使用说明书

 阿帕替尼 (Apatinib)使用说明书

阿帕替尼 (Apatinib)使用说明书阿帕替尼 (Apatinib)使用说明书尊敬的用户:感谢您选择使用阿帕替尼 (Apatinib)。

本使用说明书将为您详细介绍该药物的使用方法、适应症、禁忌症以及可能的副作用。

请您在使用前认真阅读本说明书,并按照医生的指导正确使用。

一、药物概述阿帕替尼 (Apatinib)是一种通过口服给药途径提供的靶向抑制剂,有效成分为阿帕替尼。

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肿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的活性,从而阻断肿瘤血管的生长和供应。

二、适应症阿帕替尼 (Apatinib)适用于以下疾病的治疗:1. 肝细胞癌:适用于未能耐受或无法手术切除、转移性的肝细胞癌患者。

2. 胃癌:适用于晚期或转移性胃癌患者。

3. 结直肠癌:适用于转移性结直肠癌、晚期结直肠癌患者。

三、禁忌症以下情况下,请勿使用阿帕替尼 (Apatinib):1. 已知对阿帕替尼或本品成分过敏的患者。

2. 孕妇或哺乳期妇女。

3. 具有明显活动性的出血性疾病(如溃疡、食道静脉曲张破裂等)。

四、使用方法1. 剂量和用法:一般建议成人每日口服125mg阿帕替尼,分两次服用,每次一片。

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使用,不得自行增减剂量。

2. 用药时间:建议餐后半小时至1小时内服用,避免空腹使用。

3. 用药周期:每个疗程为28天,根据医生的指导,可连续应用多个疗程。

五、不良反应阿帕替尼 (Apatinib)的使用可能引起以下副作用,请注意观察:1. 高血压:可表现为头痛、头晕等症状,如出现持续性高血压,请立即咨询医生。

2. 蛋白尿:如果发现尿液中出现异常的蛋白质含量,请咨询医生。

3. 手足综合征:可能出现手掌或脚底的红肿、疼痛、脱皮等症状,如果症状严重,请及时就医。

4. 其他:可能引起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消化系统不适,以及乏力、贫血等全身性反应。

六、注意事项在使用阿帕替尼 (Apatinib)时,请您注意以下事项:1. 请严格按照医生的剂量和用法使用,不得私自更改。

TACE联合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临床研究

TACE联合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临床研究

TACE联合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临床研究李威;满文玲;郭欢庆;杨坡【期刊名称】《肿瘤药学》【年(卷),期】2017(7)1【摘要】目的探讨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甲磺酸阿帕替尼对中晚期肝细胞癌的治疗价值,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8月~10月治疗的40例中晚期肝细胞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TACE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实施TACE联合口服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并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空腹抽取静脉血,检测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水平.结果观察组CR 2例,PR 3例,SD 5例,PD 10例,疾病控制率为50%;对照组CR 0例,PR 2例,SD 2例,PD 16例,疾病控制率为20%,观察组的疾病控制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半年生存率、1年生存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的总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VEGF以及MMP-9的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1个月两组患者VEGF以及MMP-9的含量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观察组VEGF、MMP-9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TACE联合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中晚期肝细胞癌的疗效显著,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有关.【总页数】5页(P74-78)【作者】李威;满文玲;郭欢庆;杨坡【作者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介入血管科,黑龙江哈尔滨,150001;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介入血管科,黑龙江哈尔滨,150001;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介入血管科,黑龙江哈尔滨,150001;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介入血管科,黑龙江哈尔滨,1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7【相关文献】1.TACE联合放射性125I粒子及槐耳颗粒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临床研究 [J], 何超雄;冯惠岗;翁裕2.甲磺酸阿帕替尼联合TACE治疗中晚期肝癌的效果及对患者血清VEGF和MMP-9的影响 [J], 杨庆;潘松松;施昌盛;谢相滂;郑冰汝;诸葛小菊3.甲磺酸阿帕替尼联合TACE治疗中晚期肝癌的效果及对患者血清VEGF和MMP-9的影响 [J], 杨庆; 潘松松; 施昌盛; 谢相滂; 郑冰汝; 诸葛小菊4.CT灌注成像用于评估TACE联合阿帕替尼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疗效的临床研究 [J], 李青薛5.TACE联合阿帕替尼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临床研究 [J], 韩绪生;凌冰;杨勇;乔风雷;赵东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阿帕替尼的超说明书应用分析

阿帕替尼的超说明书应用分析

阿帕替尼的超说明书应用分析
黄丹;孙悦文
【期刊名称】《基层医学论坛》
【年(卷),期】2023(27)7
【摘要】阿帕替尼的适应证为胃腺癌或胃食管交界处腺癌、晚期肝细胞癌(HCC),起始剂量为850mg qd或750mg qd,最低剂量250mg qd。

阿帕替尼的使用普遍存在超说明书用药问题,依照临床实验研究,阿帕替尼750mg/d或500mg/d作为起始剂量可能更具合理性,低于250mg/d以下的剂量合理性仍缺乏依据。

阿帕替尼联合治疗可明显延长宫颈癌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也可应用于非鳞非小细胞肺癌(NS-NSCLC)、乳腺癌、卵巢癌与骨肉瘤的二、三线治疗中。

阿帕替尼对其他癌种的治疗仍缺乏有力证据,应谨慎使用。

【总页数】4页(P120-122)
【作者】黄丹;孙悦文
【作者单位】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79.19
【相关文献】
1.某口腔专科医院门诊超说明书用药处方的帕累托分析
2.应用阿帕替尼和替吉奥对晚期胃癌进行二线治疗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分析
3.阿帕替尼联合伊立替康应用于晚期胃癌三线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4.甲磺酸阿帕替尼联合奥沙利铂和替吉
奥方案在晚期胃癌中的应用效果及对肿瘤标志物、血清因子的影响分析5.某院静脉药物超药品说明书用药的帕累托图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emela D2, 0D2uf0o/u1r 1J-/F4. J Hepatol 2004;41:864–80
4
VEGF/VEGFR是血管生成的重要通路
VEGFR1
VEGFR3
VEGFR1 主要负责对单核细胞和巨 噬体迁移的正调控。
VEGFR3 主要与淋巴管的生成相关。
VEGFR2
VEGFR2 在血管内皮激活的下游效 应包括细胞增殖,迁移,通透性和 生存,在血管发生和血管生成中起 首要作用。
11
奠定索拉非尼肝癌适应症的大型研究
2020/11/4
12
索拉非尼联合TACE的探索:START研究
试验设计 ——单臂、探索性研究
入组标准
•肝癌患者 •无法切除HCC •ECOG PS 0,1 •Child-Pugh score ≤7 •多结节或单个结节 >3cm •最大肿瘤不超过 10cm • 既往未接受TACE 治疗
沈艺南,等20。2肝0/细1胞1/癌4相关分子靶向治疗研究进展。临床肝胆病杂志,2015;31(1):130-3
3
HCC与血管发生
• 在HCC中, 许多促血管生成因子过度分泌,包括: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 • 胎盘生长因子 • 转化生长因子α与β • 基本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 • 表皮生长因子(EGF) • 肝细胞生长因子 • 血管生成素 • 白介素(IL)-4, IL-8
中期肝细胞癌患者 (N=606)
TACE+索拉菲尼 N=202
TACE alone N=404
随访至疾病进 展或符合终止
标准
主要评估 ✓TACE联合索拉菲尼对比TACE的疗效 ✓联合治疗组中皮肤不良反应≥2级患者较单纯TACE患者的OS
2020/11/4
15
2015 ASCO annual meeting. Abstract 4080.
TACE±索拉菲尼治疗中期肝癌患者
mOS比较:
83例患者皮肤不良反应≥2级定义为有效,经过第二次倾向评分匹配 mOS比较:
2020/11/4
6
Holmes K, et al. Cell Signal. 2007;19(10):2003-12.
TACE术后残余癌组织VEGF阳性细胞数显著增加
VEGF阳性肿瘤细胞通过褐染鉴别
对照组
TACE组
Wang B(1), Xu H, Gao ZQ,er al. Increased expression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in hepatocellular
Differences of data caused by TACE: VEGF-A (pg/mL)
Rapid growth of HCC (+) (n =25)
Rapid growth of HCC (-) (n =15)
Hsieh MY, Lin ZY, Chuang WL. Serial serum VEGF-A, angiopoietin-2, and endostatin measurements in cirrhotic patients with
Int.J.Canc2e0r:21302/,12414/84-2458(2013)
13
START中国患者亚组结果
中位TTP:12.3个月
START研究20中2国0/患1者1/亚4组统计报告
中位OS:25.1个月
14
TACE±索拉菲尼治疗中期肝癌患者 一项多中心队列研究
中期肝癌患者 ECOG ps:0-1 Child-Pugh class A-B ( ≤ 7)
2020/11/4
5
Anna-Karin Olsson et al. Nature Reviews Molecular Cell Biology 7, 359-371 (May 2006)
VEGFR2在血管生成中起首要作用
•VEGF与VEGFR2的胞外区特异性结合,激活MAPK、PI3K、PKC、FAK等多条下游信号通路,参与 了内皮细胞芽生、迁移、血管通透性、肿瘤细胞存活。
阿帕替尼在晚期肝癌病人中 的应用
恒瑞艾坦学术专员
2020/11/4
1
Contents
目录
01
HCC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02
抗血管生成治疗在肝癌诊治中的应用 及肝癌靶向药物的研发进展
03
阿帕替尼在肝癌诊治中的研究探索
04
阿帕阿替帕尼替在尼肝治癌疗诊H治CC中临的床研病究例探索
2020/11/4
2
HCC相关信号通路
02
抗血管生成治疗在肝癌诊治中的应用 及肝癌靶向药物的研发进展
03
阿帕替尼在肝癌诊治中的研究探索
04
阿帕替尼治疗HCC临床病例
2020/11/4
9
抗VEGF/VEGFR的主要药物概览
2020/11/4
10
肝癌靶向药物的研究进展
数据来源 2. 0cl2in0ic/a1lt1ri/.
2ca0r2c0in/o1m1/a4after 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Acta Radiol. 2008 Jun;49(5):523-9.
7
TACE术后快速进展患者VEGF-A水平显著升高
127.6 pg/mL, vs. 46.1 pg/mL, p=0.057
索拉非尼 400 mg BID 第1次TACE后 第4-7天
N = 300
TACE* 阿霉素30-60 mg
TACE 阿霉素30-60 mg
1周期:6周-8周
终点指标
• 安全性#和耐 受性(主要) •TTP • PFS • OS •TACE次数 •有效率和疾病 稳定率 •血清AFP变化
*选择性对营养肿瘤的血管给予碘油乳剂(5-20mL)及阿霉素(30-60 mg) 化疗,并利用可吸收微粒(明胶海绵)进行栓塞; #安全性—根据NCI CTCAE version 3.0进行评估。 TTP=至疾病进展时间,PFS=无疾病进展时间,OS=总生存期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treated by 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Kaohsiung J Med Sci. 2011 Aug;27(8):314-22.
2020/Leabharlann 1/48Contents
目录
01
HCC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