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轼的生命体验及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合集下载

苏轼对生命的感悟

苏轼对生命的感悟

苏轼对生命的感悟生命是一个神奇而又脆弱的存在,对于这个世界上的人们来说,它是无比珍贵的。

对于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来说,他们也曾对生命有着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而其中,苏轼无疑是其中一位具有深厚情感的文化巨人。

他在他的《赠刘景文书》一诗中写道:“不知生何许,何许死亦迟。

”这里,他似乎在询问生命的意义以及死亡的时刻。

他以自己对生命的思索而感悟出了一些关于生命的深层次的道理。

苏轼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具个性的文人之一,他的才气和作品以及一生的经历都让人为之倾倒。

他不断地经历了成功与失败、快乐与痛苦,这些经历使他对生命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苏轼在他的《东坡引》中写道:“世间何事最相宜,莫如人生几度春。

”这句诗语揭示了苏轼对生命中美妙的瞬间的珍视。

他认为,生命中最值得珍惜的就是那些如春天般美好的时刻。

不论是自然界的春天,还是人生的春天,都是充满活力和希望的时刻。

他在这里表达了对于生命的赞美和珍视。

然而,在他的另一篇作品《滕王阁序》中,苏轼也表达了对于生命无常的思考。

他写道:“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个意象丰富的序文,揭示了生命中的无常和不确定性。

纵使阳光明媚,但是到了云深处依然会沾上湿气;即使白日西斜,黄河水奔流进入大海,但生命的终点远比大河入海更为深远而神秘。

因此,他希望可以进一步探索生命的奥秘,超越现有的认知和境界。

此外,苏轼曾经历过不少挫折和困境,这让他对于生命的价值有着更加真切的感悟。

在他《前赤壁赋》中写道:“无论如何,人生何处不逢山,但愿山与川,人与活亦相恋。

”这个诗句表达了苏轼对于生命的生动认知,他明白到,无论在人的一生中,何时何地,都会遇到坎坷和波折。

然而,他认为,山与川的相遇,人与活的相连,正是生命中最美妙的存在。

这种生命的交融和相互依存,使苏轼更加明白生命的宝贵和珍贵。

同时,在他的《自述》中,苏轼也传达出自己对于生命意义的思考。

他说道:“人事天意,至人无疑。

浅述苏轼的人生经历及其对后世文学作品的影响【范本模板】

浅述苏轼的人生经历及其对后世文学作品的影响【范本模板】

浅述苏轼的人生经历及其对后世文学作品的影响作者:邴雅馨刘童哈敏捷组长:邴雅馨班级:高一(1)班浅述苏轼的人生经历及文学艺术成就组员:邴雅馨刘童哈敏捷高一(1)班【摘要】: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苏东坡政治生涯几经起落,多次受到不同政敌的排斥打击,一生坎坷不平,但在逆境中他没有悲观失望,面对种种迫害,既未逆来顺受,也未否定人生,而是以乐观豁达的态度接受种种不幸,留给世人一个昂扬向上的伟大形象,其逆境中奋斗的精神是中国文化的一笔丰富遗产。

【关键词】:苏轼、苏东坡、诗词乐观、逆境人生、王安石、豪放、豁达王国维认为中国最伟大的四个诗人是:屈原、陶潜、杜甫和苏轼:“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

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由此可以看出苏轼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最先知晓苏东坡,是从他的诗、他的词开始的:《水调歌头》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道出了骨肉离情和人生哲理;《惠崇春江晓景》中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描绘出一幅江南的早春图;《赠刘景文》中的“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洋溢青春乐观的精神;苏东坡他那独特的文学特色深深的吸引了我。

可是最近读过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后,我便被苏东坡命运多的一生所深深震撼。

他曾经遭遇过坎坷,经受过磨难,但是在逆境中苏东坡一直保持着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无论处在何时何地,他总是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登山览胜,临渊赋诗,很多流芳百世的诗词都是他在逆境中创作的.由此我对苏东坡在喜爱之余多了一份敬仰,其逆境中奋斗的精神将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一、逆境人生及其乐观的人生态度苏东坡在青少年时期,就对现实人生充满美好的期望,有很高的政治抱负。

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积极入世,嘉祐元年(1056),二十的苏东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得主考官欧阳修、梅尧臣的赏识,高中进士。

苏轼人生经历对其思想及作品的影响.doc

苏轼人生经历对其思想及作品的影响.doc

苏轼人生经历对其思想及作品的影响【摘要】苏轼作为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

苏轼的诗文作品涉及不同的领域,并透露出深厚的精神内涵与文化底蕴,极具艺术感染力与生命力。

一般而言,苏轼创作的作品与其人格魅力和内在情感具有紧密的联系,能够将苏轼的人生态度和人生阅历进行真实反映,对后世的诗文创作具有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本文就对苏轼人生经历对其思想及作品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苏轼;人生经历;思想;作品;影响苏轼生活在北宋时期,其创造的诗文能够对当时的社会生活进行真实反映,并将自身的人生态度以及心态进行生动体现[1]。

苏轼有着坎坷的人生经历,其一生有着对亲情、友情、爱情、生死和自然的体验,经历了人事的悲观离合以及宦海的大起大落,这些体验成就了苏轼的文学创作,是其诗文创作的灵魂。

一、苏轼的人生经历苏轼是苏洵的长子,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作者、文学家、书法家以及诗人。

在苏轼的开蒙阶段,其父亲开始发奋读书,这对苏轼的人生具有重要的影响,为苏轼未及弱冠之年就知晓经史子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苏轼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其二十一岁时进京赶考,并以《刑赏忠厚之至》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青睐与赏识。

此后由于苏母病逝,其不得不回乡丁忧三年,再回朝廷时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内容而遭受排挤与打压,外调到杭州出任通判,后又调往湖州、徐州以及密州等地出任知州。

在公元1079年,苏轼受“乌台诗案”的影响与牵连,经历了一百多天的牢狱之灾,并被贬至黄州成为“团练副使”,待遇和级别极低,难以满足全家温饱[2]。

虽然这次经历使其难以在朝堂中立足,但是却成就了苏轼洒脱和乐观的人生态度,其带领全家开垦黄州东边的荒地,以解决温饱问题,并自号“东坡居士”。

黄州时期是苏轼人生经历中的重要阶段,其在这一使其创作了大量丰富的文学作品,为这段困难的岁月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苏轼在1084年被调至汝州,由于路途遥远舟车劳顿,长子苏迈在途中病逝,其悲痛之下请命暂留常州。

苏轼的人生感悟与词作艺术

苏轼的人生感悟与词作艺术

苏轼的人生感悟与词作艺术一、苏轼的人生感悟苏轼,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被誉为文学史上的巨擘。

他的词作以其深邃的人生感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

在苏轼的词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这些思考和感悟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思索,更是对社会、人性和宇宙的思考。

苏轼的人生感悟主要体现在他对自然和人生的观察和感受上。

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景物的变幻和生命的起伏,从而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在他的词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对人生短暂性的思考,以及对生命价值的追问。

例如他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写道:“岁云暮矣,乃发船以归,泛泛此心期。

”这句词表达了他对岁月流逝的感慨和对生命短暂性的思考。

苏轼的人生感悟还体现在他对人性的思考上。

他深刻地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对人性的善恶、悲欢、爱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揭示。

他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写道:“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这句词表达了他对人性的复杂性和人生的无常性的思考。

二、苏轼的词作艺术苏轼的词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而广受赞誉。

他的词作不仅在形式上独具匠心,而且在语言和意境上也别具一格。

他善于运用对偶、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词作充满了生动的形象和鲜明的感触。

苏轼的词作在语言上追求简练明快,他善于用短小的词句表达出深刻的思想和感情。

例如他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写道:“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这两句词短小精悍,却表达了他对过去的告别和对未来的期待。

苏轼的词作在意境上追求高远超脱,他善于以自然景物来抒发内心的情感和思考。

他以山水、花鸟等自然景物为载体,表达了对人生、命运、社会等方面的思考。

例如他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运用了大量的自然景物描写,以表达他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三、苏轼的人生感悟与词作艺术的启示苏轼的人生感悟和词作艺术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

首先,他的人生感悟告诉我们要对人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反思,要珍惜时间,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分析苏轼对生命的独特发现和思考(文学作品客观性及作品特定内涵)

分析苏轼对生命的独特发现和思考(文学作品客观性及作品特定内涵)

分析苏轼对生命的独特发现和思考(文学作品客观性及作品特定内涵)【读书札记】苏轼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代表其创作高度的千古绝唱。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画像(网络图片)文学作品的客观性,大概是指,按社会范畴的标准,去理解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概念、词汇。

语言的交流价值和功能在于,有其普遍的社会理解标准,远非约定俗成。

譬如松柏、龙鱼、山石、云雨等。

创作中恰当地运用于这些词汇,就会在与读者的交流时处于对称状态,而不至于导致信息的扭曲、流失。

苏轼的这首《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在对其评价,特别是创作主旨上,就有不同的视角。

清人上彊村民《宋词三百首》引两位方家。

黄庭坚《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二十六《跋东坡乐府》:东坡道人在黄州时作,语义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

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是。

黄氏《蓼园词评》:此词乃东坡自写在黄州之寂寞耳。

初从人说起,言如孤鸿之冷落。

第二阙,专就鸿说,语语双关。

格奇而语隽,斯为超诣神品。

龙楡生《唐宋名家词》引两则词评。

《能改斋漫录卷十六》东坡先生谪居黄州,作卜算子云云,其属意盖为王氏女子也,读者不能解。

张右史文潜继贬黄州,访潘邠老,尝得其详,题诗以志之:“空江月明鱼龙眠,月中孤鸿影翩翩。

有人清吟立江边,葛巾藜杖眼窥天。

夜冷月堕幽虫泣,鸿影翘沙衣露湿。

仙人采诗作步虚,玉皇饮之碧琳腴。

”(两次换韵)这里所说的王氏,东坡前妻王弗。

东坡曾有《江城子·乙卯……》以志纪念。

其中有明月夜、短松冈之句,与本词寂寞沙洲冷所描写的地点不合。

《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九》“捡尽寒枝不肯栖”之句,或云:“鸿雁未尝栖宿树枝,惟在田野草丛间,此亦病语也。

”此词本詠夜景,至换头但只说鸿。

正如贺新郎词“乳燕飞华屋”,本詠夏景,至换头但只说榴花,盖其文章之妙,语义到处即为之,不可限以绳墨也。

对苏轼人生的感悟 苏轼带给我的人生感悟

对苏轼人生的感悟 苏轼带给我的人生感悟

对苏轼人生的感悟苏轼带给我的人生感悟对苏轼人生的感悟秦观有诗说:人生异趣各有求,对于苏轼来说,他的异趣不是富贵,不是功名,而是读书和创作,在文学艺术的瀚海中遨游,是苏轼平生之快事。

苏轼自己所说的:某平生无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自谓世间乐事,无逾此者。

正可作为苏轼审美人生的极好概括。

首先是读书,对此,很多诗话有所记载。

可以说,读书是苏轼终生不变的生活习惯,是苏轼战胜苦难的精神支柱之一。

公尝言观书之乐,夜常以三鼓为率,虽大醉归,亦必披展至倦而寝。

有时,在贬谪的蛮荒之地,书籍的来源有限,苏轼便会将有限的一本书反复阅读。

他曾有著名的八面受敌读书法: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每次作一意求之(苏轼:《又答王庠书》)这看似是一种法则式的读书方法,其实,这种法则多半是精神食粮短缺特殊情况所逼出来的。

苏轼晚年贬谪海外,无书可读,偶得柳子厚文,于是,横看侧看,敲骨吸髓,何止八面,恐怕每个字都要反复玩味,如同荒漠中的饥渴者得到有限的一泓清水,是不肯一口吞尽的。

有《诗话》记载,苏轼在黄州时,生活极端艰苦,仍然每夜读书,一日读杜牧之《阿房宫赋》,凡数遍;每读彻一遍,即再三咨嗟叹惜,至夜分犹不寐。

有二老兵,皆陕人,给事左右。

坐久,甚苦之。

一人长叹操西音曰:知他有甚好处,夜久寒甚,不肯睡!连作冤苦声。

其一曰:也有两句好(音吼)!其人大怒,曰:你又理会得甚底?对曰:我爱他道:天下人不敢言而敢怒!令人失笑,也可知苏轼读书之痴迷。

在《读孟郊诗二首》中,我们能感受到苏轼的那种如饥似渴的阅读,时而像是饥饿者的大快朵颐,时而又像是美食家的细细品味:初如食小鱼,所得不偿劳,饥渴之态、贪婪之态、寻觅之态,跃然纸上。

如果有美感的时候,苏轼会感到极大的愉悦:寒灯照昏花,佳处时一遭。

读到佳处、美处,那种审美的愉悦,是无法言传的,这种感觉西方的诗人曾经说:如果有一部书能使我读过之后浑身发冷,而且没有任何火把能把我暖和过来时,我知道那一定是诗,(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语)苏轼的感受却是美感如佳肴美酿。

苏轼的人生起伏与文学创作

苏轼的人生起伏与文学创作

苏轼的人生起伏与文学创作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巨匠,因为他的文学成就,被誉为文学家中的巨星。

他的文学风格既高峰又广泛,包括诗歌、散文、瞻礼以及书法等各种文学形式,其中以诗歌最为突出,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的人生起伏非常大,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的坎坷,也经历了许多的胜利,这些经历也成为了他极其丰富的写作素材。

苏轼生于北宋元丰九年(1034年),出生于文化世家,从小即能写作,因此其文学成就显得更为出色。

他的父亲苏洵和其叔叔苏辙,是著名的文史学家,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也为他的儿子培养出了优秀的人才。

苏轼的前期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其散文和瞻礼方面,此外还有一些杂文和小学,但是其诗歌却是在他晚期时才成为其文学成就的巅峰。

他的作品数量非常多,这使得他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为丰富的作家之一。

苏轼一生充满了生活的感悟和哲理的思考,他的作品深刻而广泛,涉及到了生命、爱情、家庭、自然、人生、历史等多个主题,每一件作品都是他深挖生命和思考生活的结果。

苏轼的人生也经历了许多的挫折和胜利,他曾经被罚黜为民,也曾经被革职远郊,但是他始终保持了韧性和坚定的个人信仰,在这样的情况下,他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思想,同时也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繁荣与创新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苏轼的生命旅程中,他写下了许多的名篇佳作,如由于感怀朝代更迭而写下的《赤壁赋》、幻想自己行走在美丽山水里的《东篱必集》、自由派思想的代表作《江城子·西城闲曲》等等。

这些作品都是苏轼在大胆思考和深入生活的基础上完成的,是其对人生和历史的深刻感悟,和对文学的默默殿堂的呈现。

总的来说,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杰出的文学家之一,他的人生起伏与其文学创作密不可分。

苏轼深刻地认识到文学的魅力与价值,因此在他的文学道路上始终保持着强烈的创作热情和探索精神。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苏轼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杰出的研究人员,他对古代文学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从而培养出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学风格和思考方式,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苏轼的诗作特点及人生态度

苏轼的诗作特点及人生态度

苏轼的诗作特点及人生态度苏轼的诗作特点及人生态度苏轼,这位中国文学史上的巨匠,他的诗歌以豪放为主,兼具清秀、穠丽、温婉、蕴藉等多重风格。

他的诗词中,不仅有对人生乐观的态度和建功立业的抱负,还体现了他对哲理的独到见解和思考。

首先,从苏轼的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独特的豪放风格。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雄奇壮丽的景象,如《赤壁赋》中所描述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同时,他的人物形象也显得高大雄健,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周瑜形象,以及《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狩猎者形象。

这些描绘不仅展现了苏轼的诗人气质,也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除了豪放之外,苏轼的诗词也具有清秀、穠丽、温婉的特点。

他的诗歌中常有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对明月的描述,以及《蝶恋花·春景》中对春天的描写。

这些诗歌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仰,同时也展现出苏轼的诗人情怀和艺术造诣。

在苏轼的诗词中,还常常体现出他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人生的乐观态度和对建功立业的抱负,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些诗句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国家的忠诚。

此外,苏轼的诗词还融入了许多哲理思考。

他在诗歌中常常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或历史人物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例如在《题西林壁》中,他写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不仅描绘了庐山的壮美景色,更表达了他对看问题角度的独到见解。

在人生态度上,苏轼虽然历经坎坷,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和积极的态度。

他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人民。

他在诗歌中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怀。

例如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中,他写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表达了他对杭州西湖美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总的来说,苏轼的诗歌特点及人生态度都体现出了他的才华和魅力。

苏轼的生命历程-理想人格与诗歌创作

苏轼的生命历程-理想人格与诗歌创作

苏轼的生命历程\理想人格与诗歌创作【摘要】苏东坡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富有鲜明个性是人物。

本文拟从苏轼的生命历程与诗歌创作中感悟到他的理想人格极其对创作的影响。

Abstract: Su Dongpo is the character with distinct personality in Chinese history. This paper has elaborated Su Shi’s life course and his ideal personality’s influence to poems creation【关键词】苏轼人格诗文创作Key Words: Su Shi; Personality; Poetry Creation国语大师林语堂的得意作品《苏东坡传》中这样评价苏东坡:“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①这段话经典的对苏东坡的一生进行了概括。

在中国,有多少人不知道苏东坡呢?如若游历名山大川,有多少人会情不自禁的想起他呢?仿佛离了他,山川日月都会为之逊色。

在中国,最具文化意义的山是庐山,将庐山写得最有意味的是苏东坡:“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最具文化意义的水是西湖,将西湖写得最有诗意的是苏东坡:“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令多少才人学子们叹为观止;而最具传统特色的节日是中秋节,自从苏东坡大醉而作了怀子由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以后,宋胡仔评“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可见,苏东坡在思亲,在怀旧,在自品孤傲,他的心情畅快也好,苦闷也罢,只要他有所作,其作品几乎都可列为同类作品之最。

苏轼词的生命意识

苏轼词的生命意识

苏轼词的生命意识一、苏轼对矛盾人生的现实超越苏轼是中国古代才能全面的一位文学巨匠,他为人坦淡,直言敢谏。

苏轼的这种无所畏惧,在朋党之争激烈,弹射之风盛行的北宋,实是一道绚目的亮光。

但率真的性格注定了他荆棘丛生的人生旅途。

就仕途而言,苏轼是一个悲剧人物。

苏轼辗转于入世与出世之间,他一生受到过两次严重的政治迫害。

一次是45岁那年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谪至黄州,一住四年;一次是59岁时被贬至惠州再到儋州,直至65岁才遇赦北归。

面对坎坷的人生,生性乐观的他始终以一种全新的态度来对待。

所以他的词始终贯穿着对人生的感悟、思考与咏叹。

处于不惑之年的他曾豪言道:“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好一个“会”字,尽显他收复边关,建功立业的决心和自信!长期的贬谪生涯使苏轼身心受到了迫害。

他曾有过很长的农田耕种生活,这种生活既不同于一般道家的归隐田园式,也不同于儒家落魄潦倒时不得已而为之的局促人生,而是苏轼安时处顺、任其自然的人生经历。

他没有因现实的无奈而沉溺,而是将自己的实践活动建立在一种新的视角上,将其作为发展自我的外在契机,在思想和实践中表现出鲜明的超越色彩。

元丰五年,苏轼被贬黄州,以迁客的身份寄居,处于监管之下。

所作之词无悲也少苦,反而充满了憧憬和对自由的渴望。

我们可分析一下他此时所作的两首词《定风波》和《临江仙》: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反复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吾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觳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正是缘于对困境的体验才有了苏轼的这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然。

他不同于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不遇明主的愤慨,也不同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归隐。

苏轼走出了怨艾,把灵魂放纵于自然,走入心灵的宁静、淡泊。

苏轼的生命历程心得体会

苏轼的生命历程心得体会

苏轼的生命历程心得体会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政治家,他的一生可以说是才华横溢,但也经历了许多坎坷和曲折。

苏轼的生命历程给我们很多启示和感悟,以下是对他的生命历程的一些心得体会。

苏轼的一生可以说是充满了变故和风波。

他在政治上的才华让他被朝廷看重,但也因为他直率的性格和不合时宜的言论而多次惹祸上身。

他多次因为政治观点和立场而受到打击,被调离福建、降职到广州等等。

而且他的家族也因犯罪被牵连,他们被贬官,甚至有人因此被处死。

这些经历让苏轼一度陷入了困境和低谷,但他从不沮丧,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的心态,努力奋斗,最终一步步走向了辉煌的人生。

苏轼的坚韧精神是他生命历程中最令人钦佩的品质之一。

他无论在任何困境中,总能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始终对生活保持热爱和热情。

这种乐观的心态让他在遭受打击和困境时能够坚持下去,并不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苏轼曾在福建贬官时写下了 famous 的诗篇《洞庭湖阻风雨》,其中有一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表达了他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这句诗体现了苏轼即使在困境中也能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家人的祝福和关怀。

苏轼的机智和智慧也给我们很多启示。

他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和角色,做到应对自如。

无论是在政治舞台上还是在文学创作中,他都能够迅速找到问题的关键,并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他的智慧不仅仅体现在他的政治洞察力和才华横溢的文学作品上,还可以从他处理各种纷争和困难时的处世之道上看出来。

苏轼面对困境时总是能够冷静思考,不被短暂的情绪所左右,从而做出明智的决策。

苏轼的人生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警示我们要时刻保持谦逊和谨慎。

苏轼在文学和政治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他从不骄傲自满,始终保持着谦逊的态度。

他在《酒泉子・其一白浪滔天》中写道:“悲欢可以共语,宠辱孰能与共?”这句诗表达了他对人生起伏的理解,他理解人生中既有辉煌和成功,也有困难和挫折。

他的谦逊和谨慎让他能够在成功中保持冷静,在挫折中不放弃。

苏轼对生命的感悟

苏轼对生命的感悟

苏轼对生命的感悟苏轼是中国宋代著名文学家,他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深刻的思想被后世所称道。

在他的许多作品中,我能看到他对生命的感悟体现出深刻的思考和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苏轼对生命的感悟可以从他的作品中触及。

他的诗文中常常描绘人生的起伏和不确定性,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生的珍惜和对命运的冷静面对。

他的一首诗《定风波》中表达了对人生波折和挫折的理解和接受。

他说:“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这句诗语既表达了对失败和困难的认同,也体现了对生命中情感的重视和珍惜。

苏轼在他的作品中还表达了对自然和人生的和谐关系的感悟。

他的一首诗《和子由渑池怀旧》中写到:“山阴几处早莺争,翠竹临风白日明。

”这句诗语以自然景观描绘了宁静与和谐的意境,表达了对生命中平和和谐的追求。

从他的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苏轼对人生的感悟并非局限于个体的经历,而是与自然相互关联和共享。

苏轼在对生命的感悟中也表达了对人性的理解和对真理的探讨。

他的一首名篇《赤壁赋》中描绘了英雄豪杰在战乱中坚守信仰和追求真理的形象。

通过这篇作品,苏轼表达了人生追求真理、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对正义的追求的思考。

他的这些作品体现了他对人性和人生的深刻洞察和对真理的追求。

总的来说,苏轼对生命的感悟体现了他作为文学家和哲学家的智慧和思想深度。

他通过诗歌和文章将他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传递给后人,并在其中探索着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苏轼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学的艺术表达,更是他对生命的感悟的真实写照。

这些作品既有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类的关怀,也有他对生命中起伏和不确定性的认识和接受。

通过阅读苏轼的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

浅析苏轼的人生背景对其诗词创作之路的重要影响

浅析苏轼的人生背景对其诗词创作之路的重要影响
关于苏轼的背景对其诗词创作之路的影响与分析,历年来也有不少佳作,本文只是浅析了我对苏轼的一些粗浅认知和理解。随着阅读量和知识积累的增长,我相信以后还会有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清朝 郑燮《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由于北宋诗画艺术的盛行,把画融合到文字上,这也正是苏轼崇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一诗风美学观念产生之根本所在。苏轼歌咏自然景物的诗作,往往能把寻常景物写得精致动人,极富情趣,让人感觉身临其境。如《惠崇春江晚景》,《饮湖上初晴后雨》等诗作,笔下描绘的湖光山色,风姿雨态及江南早春画面,无不曲尽其妙。其中,《惠崇春江晚景》的第一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描绘的景物精确到了一枝两枝,仿佛眼前就有这样一幅精细的画,“芦蒿满地芦芽短”参差不齐的芦蒿给人以动感,整首诗中画面感极强。而《饮湖上初晴后雨》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又给全诗增添一抹亮色。《赠刘景文》一诗最具代表性:“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擎雨盖”与“傲霜枝”等景物不仅描绘了景物细节,同时也因被拟人化而显得。最后的“橙黄橘绿”使整幅图的色泽鲜艳丰富,让读的人也不禁心情愉悦起来。
就经历而言,苏轼一生屡遭贬谪,足迹所履近二十多处。当时北宋宰相王安石提倡新法——发展经济。但由于没有资本支持,这一举措势必要加重赋税征敛。苏轼不完全赞同王安石的改革,也反对司马光的尽废新法,他处在这么个尴尬的地位却要倔强地坚守自己的观点,于是被新旧党相互排挤。而这段时间正好落在苏轼充满斗志与理想的年龄段,所以苏轼的诗风大多直抒胸臆,写下了充满了对一展抱负的渴望和被压抑的苦闷,如著名的千古绝句《念奴娇 赤壁怀古》,《水调歌头》等等。后来新旧法矛盾激化,百姓们因此饥寒交迫,生活困苦,这一时期苏轼创作了许多批判当时统治者和新法的讽喻诗,如《山村五绝》、《吴中田妇叹》、《除夜大雪留潍州》还有《石炭》等等。都表现了他对新法为了发展国家而压榨百姓的手法的极度不满和对生活在水生火热中的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苏轼的人生际遇对其创作的影响

苏轼的人生际遇对其创作的影响

苏轼的人生际遇对其创作的影响作者:蔡巧月来源:《语文天地·高中版》2017年第04期文学是个人视角的、个体性的、与众不同的,体现了独立个体对世界的独特观察。

伟大的艺术家始终是他自己,有鲜明的、独特的个性,但同时,他却反映出深刻的社会本质。

正由于始终以个体为视角,文学才能体现出它独特的个性风貌。

文学指向生存体验,文学的个体性具体地体现在生存体验上。

个体对生活世界的感受可以分为两种形态:一种为生存经验,它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通印象或感觉,在人的心中一般不能激发特殊的注意,如吃饭、走路、干活等过程;另一种为生存体验,它是对生活中某些过程的瞬间性深层透视、领悟或洞察,有可能在人的记忆中刻下深深的印记,令人激动、愉快或回味再三。

个体生存体验是文学写作的起点。

作为北宋文学、书法、绘画皆精的集大成者,苏轼这一个体对当时的社会有独特的认识与看法,这种看法与认识为其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

从少年到中年,从中年到老年,从四川到海南,苏轼有着独特的人生境遇。

加上苏轼对周边事物、社会现象和自身处境的独特体验,其文学作品反映了对自然、爱情、亲情、生死等的体验,形成了刚健婀娜、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

结合苏轼的生平经历、作品及其独特的生存体验,我们可以看到一位至臻至善、坦荡豁达、品行高尚的文人,还可以看到一位极富才情、充满智慧的哲学家。

一、进京前宋仁宗景佑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公元1037年1月8日),苏轼出生在眉山眉州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母亲程夫人为人和蔼、才德兼备,深受左邻右舍的敬重,她坚持不懈地对苏轼、苏辙兄弟进行教导。

父亲苏洵二十六岁开始发愤图强,大器晚成,以丰富的人生经验与才学指导苏轼学习,对苏轼的后期学习与为官为人影响深远。

这段时间是苏轼性格形成、走上文学创作的重要时期。

苏轼的豁达洒脱为后期创作豪放诗词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进京应试苏轼早年喜欢剑术,接触了儒家、道家思想,眉州有限的地域已经不能满足苏轼。

于是苏轼与父亲、弟弟出川,到京城参加考试,向皇帝上交了二十五篇《进策》,为朝廷治国理政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苏轼的生平与其诗歌创作的因果关系

苏轼的生平与其诗歌创作的因果关系

苏轼的生平与其诗歌创作的因果关系每一个作家无论魏晋无论南北,其文学上的造诣特别是诗歌方面都可以说是作家生平经历的直接再现。

北宋大文豪苏轼在这方面表现得极为明显。

我们现在就根据他的生平来论述一下作家经历对诗歌传作的直接影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宋仁宗景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卯时诞生于四川眉山纱觳行。

苏轼的生平与创作可以按以下四个时期来阐述:一、初踏仕途与创作的发轫期苏轼由于要应进士科考的原因,诗歌的创作较晚,一直到嘉佑四年,兄弟二人一举成名,名动京师之后的两年,在为母亲守制之后,返回京城的水路上,父子三人诗酒唱和,结集为《南行集》,标志了苏轼仕宦生涯的开始,也是苏轼诗歌创作的发轫,直到熙宁二年王安石变法,都可以划入这段时期的范畴。

此段时期,苏轼涉世未深,诗歌的写作也限于江山景物、文物古迹,在凤翔时期,则写作了大量的人文题材的作品,如题画、品题书法等。

南行的舟船在苏轼《初发嘉州》的诗中启航,苏轼诗歌创作的航船也随之启动了:故乡飘已远,往意浩无边。

锦水细不见,蛮江清可怜。

奔腾过佛脚,旷荡造平川。

......比之苏轼后来的作品当然还不够成熟,但毕竟也可以说是出手不凡了。

二、州守时期当苏轼兄弟重返京师时,已是神宗熙宁二年(1069),整个国家都卷入了王安石变法的浪潮之中。

苏轼被任为杭州通判,直至乌台诗案,历知密州、徐州、湖州。

此十年时光,可以称为苏轼生平及创作的第二个时期。

此时期,苏轼在政治上较为激进,在创作方面,除了歌咏湖光山色的作品之外,也写作了大量的抨击新法之作,在艺术水平方面,由发轫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诗人以西湖风光、江浙山水为中心主题,写下了大量传世佳作,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等,已具有大家风范。

然而,苏轼并非脱离政治、流连山水的山水诗人,而是一位忧国忧民的政治家。

“民本”思想是其政治思想的基础,这样,就势必与王安石以加强皇权、增加中央府库(以对国民加重赋敛为主要手段)为根本方针的变法发生冲突。

苏 轼的自然诗词如何影响现代诗歌创作

苏 轼的自然诗词如何影响现代诗歌创作

苏轼的自然诗词如何影响现代诗歌创作苏轼,这位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以其独特的才华和深刻的人生感悟,为后世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佳作。

其中,他的自然诗词更是别具一格,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哲理以及对自然的细腻描绘。

这些自然诗词不仅在当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对现代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自然诗词展现出了对自然景观的敏锐观察力和细腻描绘能力。

他笔下的山川、河流、明月、清风等自然元素,无不栩栩如生,仿佛跃然纸上。

例如,他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中写道:“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短短两句诗,就将西湖在晴天和雨天的不同美景生动地展现出来,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这种对自然景观的精准捕捉和生动描绘,为现代诗歌创作者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现代诗人在创作时,可以学习苏轼从细微之处观察自然,用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将自然之美展现出来,使读者能够通过诗歌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

苏轼的自然诗词还常常融入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使自然景观成为表达内心情感的载体。

在《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中,他写道:“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

看取眉头鬓上。

”通过描绘秋夜的萧瑟景象,抒发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这种将自然与情感紧密结合的手法,启示现代诗人在创作时,不应仅仅停留在对自然的表面描写上,而要深入挖掘自然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让诗歌具有更深刻的内涵和更强烈的感染力。

此外,苏轼的自然诗词中蕴含着一种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尽管他一生仕途坎坷,但在面对自然时,总能保持一颗平和、超脱的心。

在《定风波》中,他写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种在逆境中依然保持乐观的精神,为现代诗人树立了榜样。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和挑战,诗人可以通过创作自然诗歌,传达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给读者带来心灵的慰藉和鼓舞。

苏轼的自然诗词在语言运用上也独具特色。

苏 轼如何在词作中表达对生命的思考

苏 轼如何在词作中表达对生命的思考

苏轼如何在词作中表达对生命的思考苏轼,这位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其词作不仅在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境界,更蕴含着他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在他的笔下,生命不再是简单的存在,而是充满了复杂的情感、哲理与感悟。

苏轼的一生可谓跌宕起伏,历经多次政治风波和人生变故。

然而,正是这些经历,让他对生命有了独特而深邃的理解,并将其融入到词作之中。

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苏轼写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这句词体现了他对生命中无常与缺憾的坦然接受。

人生充满了悲欢离合,就如同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是不可避免的自然规律。

苏轼没有陷入对无常的悲叹,而是以一种豁达的心态看待生命中的变化。

他明白,完美是难以企及的,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不完美,生命才显得真实而丰富。

苏轼在《定风波》中云:“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面对人生的风雨,他表现出了无畏的勇气和超脱的态度。

他告诉我们,不要被外界的喧嚣和挫折所干扰,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定。

生命中的困难和挫折就像那穿林打叶的风雨,我们无法阻挡,但可以选择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

苏轼选择了“吟啸且徐行”,以一种从容不迫的姿态走过风雨,这种对生命的积极态度令人钦佩。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句,苏轼站在历史的长河岸边,感慨时光的无情和生命的短暂。

那些曾经辉煌的英雄人物,最终都被时间的洪流所淹没。

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陷入消沉,而是在“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找到了生命的平衡。

他意识到生命如同一场梦,但即使如此,也要珍惜当下,以一杯酒敬献给江月,表达对生命的敬畏和珍惜。

苏轼还在《临江仙·送钱穆父》中写道:“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他将生命比作一场艰难的旅程,每个人都是匆匆过客。

这种对生命的定位,既包含了对人生艰辛的感慨,也体现了他对生命的执着和坚定。

尽管是过客,但也要在这短暂的旅途中留下自己的足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苏轼的生命体验及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提要:本文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阐释苏轼的生命体验,通过对其在人生的坎坷波折中所形成孤独体验、归依体验和超越体验等生命体验的阐释,来分析苏轼的人生体验对其诗歌创作深刻而持久的影响,以此更加真实而深刻地理解苏轼诗歌的内在蕴涵,体会作家在其作品中所寄寓的生命感受。

关键词:苏轼;生命体验;诗歌创作;影响生命体验是人在现实人生活动中与外界事物打交道而获得的诸种切身感受。

艺术家的生命体验包括缺失体验、丰富体验、崇高体验、孤独体验、超越体验等各种类型。

体验生命,感受生命的向力,是作家艺术创作的根本指向,是其艺术创作具有生气勃勃的活力的首要条件。

本文试就体验生命这一命题阐述苏轼的生命体验及对其诗歌创作的重要影响。

艺术家在感受个体生命、感受世界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生命体验因人而异、因地而异。

于苏轼而言,坎坷曲折的仕途生涯中,更为深刻的生命体验是孤独体验、归依体验和超越体验。

一“孤独”除了指一个人的生存状态或生存方式外,主要指一个人的心理体验。

在某种历史条件下,具有独立精神的人,因其独立特行的生活方式和人生准则与流行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保持着距离乃至对立,因而受到某些社会阶层的排斥,从而陷入一种孤立无援的境地。

在此种境地下,咀嚼孤独、体验孤独,从而形成持久而深刻的孤独体验。

苏轼为人坦荡,讲究风节,他有志于改革朝政且勇于进言。

由于他注重政策的实际效果,王安石变法时,他强烈反对新法,受到新党派官员的激烈排斥打击。

严重的政治迫害,使苏轼陷入了孤独的处境。

这种孤独处境,首先是生存状态的孤独。

“乌台诗案”的诬陷,使得苏轼周围的人为了安全与生存的需要,纷纷远离他,营救、支持他的人寥寥可数。

迁谪黄州,“渐为人不识”①(苏轼《答李端叔》),几乎过着幽居独处的生活;而后,又不断地被贬,贬所也越来越荒远,最后至于饮水食芋的蛮荒之地儋州。

政治的挫折,世情的冷漠,才识的不被人赏识,在苏轼的内心深处形成一种强烈的孤独体验。

孤独源于艺术家人格的独立不羁,“艺术家的独创性、创新意识和独立精神常常是他们陷于孤立的首要原因。

”②苏轼人格的独立不羁,一方面是在政治上表现出充满独立精神的人格力量。

王安石变法时苏轼也有改革朝政的打算,但王安石采取的是激进方案,而苏轼则是稳健方案,这导致了二人在变法政策上的争议。

王安石权重一时,但苏轼并没有因此而改变自己的政治方案,这是其人格独立精神的表现,同时也是导致他陷入孤独的一个重要原因。

苏轼政治上的独立精神更表现在他为党人倾轧、小人构陷而不屈,屡贬而不悔,体现出士大夫人格的卓越品性和浩然正气。

苏轼真诚地表现着自我,不为名利富贵所诱惑,不因荣辱困祸而忧惧,不扭曲自己的心灵,表现出独立崇高的政治品质。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③(《定风波》)在政治的风风雨雨之中,苏轼坚守着独立不倚的人格精神,历风雨而不惧,表现出极其放旷不羁的独立个性。

正所谓“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孤鸿就是苏轼的化身,他有着强烈的悲恨却没人能够体会。

这是一种深刻的有着震撼力的孤独体验,是苏轼对其孤独进行审美观照而形成的生命体验。

苏轼的孤独体验影响到他的诗歌创作就在于其能将自我的孤独作为观照对象,体验孤独,并将之形诸于语言,使其部分诗歌显出幽清孤冷的格调。

“体验正是人生意义的瞬间生成,而诗的任务正是将这种富于人生意义的瞬间体验凝聚为语言的结晶。

”④苏轼的孤独体验在仕宦生涯中是非常深刻的。

流放的生活使苏轼不断咀嚼孤独,并在外物的刺激下借语言表达其孤独。

因而苏轼的诗歌创作中常常或明或隐地表达着他的孤独体验。

审美意象是生命体验的形式化,苏轼常常在诗歌中借咏物来寄托他怀才不遇的孤独寂寞。

梅花是孤洁高傲的象征,在苏轼的诗歌中,梅花便是自己的化身,表达着一种孤独而又桀骜不屈的生命体验。

苏轼初到黄州作的《梅花二首》云:春来幽谷水潺潺,的砾梅花草棘间。

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渡关山。

何人把酒慰深幽,开自无聊落更愁。

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

⑤深山幽谷中的梅花斗霜傲雪,独开独落,无人赏识,无人慰藉,充满了深深的孤独感。

而梅花正是诗人的自况,是诗人政治受到挫折后怀才不遇、孤独寂寞的生命体验的外化形式。

在《梅花三首》中,苏轼同样以梅花喻己,寄托诗人幽独索寞、孤单高洁的生命体验。

同时,苏轼还以幽居的海棠自喻,《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写诗人偶见海棠,感叹名花幽独,飘零陋邦,联想到自己,贫病交迫,流落天涯,饱受雪霜欺压之苦,不禁黯然神伤。

苏轼在他的很多诗歌中都流露出不被人理解,怀才不遇、孤独辛酸的生命体验。

这种独特的生命体验使其诗歌由前期的讽刺苛酷、笔锋尖锐,变为沉重稳健,充满着辛酸无奈之情。

《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写诗人谪居黄州,月夜偶出,东风送暖,江云清媚,弱柳垂丝,春意浓浓,而诗人的欢意却渐谢。

“清诗独吟还自和,白酒已尽谁能借?不惜青春忽忽过,但恐欢意年年谢。

”对处境的孤独、时光的急逝、欢意的渐减,充满了辛酸无奈。

“我谪黄冈四五年,孤舟出没烟波里。

故人不复通问讯,疾病饥寒疑死矣。

”(《送沈逵赴广南》)内心的孤寂苦闷何其深刻!《寒食雨二首》、《月夜与客饮杏花下》、《中秋月三首》等诗歌都表达了诗人处荒凉之境生活艰难、进退失据、孤独寂寞的深沉感慨。

总之,苏轼从他人格的无所依傍的独立性上,深刻地体验孤独,并将这种孤独体验外化于诗歌,在诗歌中表现出他辛酸而又高洁的孤独感。

二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在宦海风波的磕绊中,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和道家在静观自然中,“心与物游”、“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思想影响着他,使其产生归依自然的归依体验。

“归依体验是艺术家在寻找精神家园的过程中达到的神圣的境界,一种结束无意义的生活以后重新获得生活意义的充实感、安适感与幸福感。

”⑥艺术家所要寻找的精神家园是在经过一番风霜煎熬、焦虑痛苦、困顿失落之后才能找到的。

生活的困顿、仕途的坎坷、精神的孤独往往使人产生失落情绪;在失落情绪之中执著追求的人会产生一种归依体验,无论这种归依体验是向宗教回归、向自然回归,还是向童年回归,他们最终都将回到自己新的精神家园。

苏轼在仕途失意、精神失落的情况之中产生的归依体验主要是一种向宁静自然的回归。

寄情山水,以自然作为自己灵魂的归宿,在自然中静心止虑,澹泊宁静,做到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般闲适恬静的境界。

苏轼在仕途上虽有用世之远大胸怀,经世济民之宏大政治理想,然而他忠言谠论、直而不随的性格决定了他在官场上不会趋炎附势、溜须拍马,这也就决定了他必将遭到反对派的迫害打击。

苏轼一生一贬再贬,漂泊流离,无所定居;怀才不遇、饱经风霜的苏轼在贬谪生活中难免会产生归依自然的生命体验。

回归田园、遁迹山林,享受闲云野鹤般自由宁静、恬适舒畅的生活成为苏轼内心的一种理想追求。

苏轼归依自然的生命体验对于其诗歌创作的影响就在于他的诗歌作品中有着大量的表达回归故乡、返归山林思想的诗歌,同时,他还创作了大量的和陶诗。

故乡在诗人的心目中是自由、宁静、温馨之地,回归故乡其实质就是回归山林、隐逸林泉。

“蚕市光阴非故国,马行灯火记当年”(《正月三日点灯会客》),“剩觅蜀冈新井水,要携乡味过江东。

”(《归宜兴留题竹西寺》),“岷山我家万里,投老得归无?”(《南康望湖寺》),“剑关西望七千里,乘兴真为玉局游”(《过岭二首》),这些诗句都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渴望回归故乡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说到底就是一种归依自然的生命体验。

苏轼在面对秀丽的大自然时往往生出归隐大自然的念头。

在《书烟江叠嶂图》中对王定国所藏的烟江叠嶂图画的画面情景作了详细的描写,再创了一幅清新秀丽的画面。

水映千山、浮空积翠、烟雾迷蒙、飞泉直下、小桥野店,显示出幽绝清空之景,此情此景是诗人所要追求的理想归隐之地。

苏轼还在大量的诗歌中表达了没有及时归隐的悔恨,以及终将归隐山水的理想。

“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书李时南所画秋景》),“仰看云天真蓑笠,旋手江海入蓑衣”(《西塞风雨》),“明年兼与士龙去,万顷苍波没两鸥”(《次韵子由书王晋卿画山水一首而晋卿和四首》),“飞鸢悔前笑,黄犬悲晚悟”(《雨中过舒教授》),“世间马耳射东风,悔不多作长牛翁”(《书晁说之考牧图后》)等,都是体现诗人归依自然的生命体验。

陶渊明可以说是中古以来隐逸的代表,是后世归依自然、隐逸林泉的楷模。

苏轼归依自然的生命体验反映到诗歌创作中,表现出他效法陶渊明的倾向。

苏轼不仅在诗歌中对陶渊明不问世事、悠然自适的生活表现出高度的赞赏与仰慕,还在于他创作了大量的和陶诗。

《寄黎眉州》:“且待渊明赋归去,共将诗酒趁流年”,表达了要效仿陶渊明的理想。

《题李伯时渊明东篱图》:“东篱理黄华,意不在芳醪。

白衣擎壶至,径醉还游遨。

悠然见南山,意与秋气高。

”闲适恬淡、悠然自在的田园生活成为苏轼追求的一种理想模式。

和陶诗一百二十首更是苏轼归依自然,追求宁静生活的表现。

三苏轼在坎坷的仕途中,困顿失落,感受到了生命的孤独,但他并没有沉溺于自己的孤独;在污浊的现实中,追求宁静闲适,感受到了归依自然的心灵渴求,但他并没有真正走上归隐的道路,其根源在于苏轼有着崇高的人格,他能够超越一己之需而关注天下,超越一己之存而达观狂放,这就是苏轼的超越性生命体验。

苏轼有着崇高的人格,“他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结合起来。

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痛苦。

”⑦这是一种对于生命的崇高超越,显示出苏轼超乎常人的人格魅力。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不平,遭受许多不幸和打击,在宦海之中漂泊流离,辗转迁徙,但他从来没有被痛苦和悲伤所压倒。

虽然他也有着对孤独的深刻体验,有着对怀才不遇境地的愤懑与辛酸;但他超越了孤独,并以孤独重铸了秉性,进而变得冷峻、坚毅。

他善于排解自己的忧闷,随缘自适、随遇而安,做到了不为世俗祸福所拘束,不为得失生死所烦扰,处处表现出达观狂放的态度。

苏轼获罪黄州,过去的一些亲友怕受牵连而很少与他往来,他内心是孤寂苦闷的,但他却能寄情山水,在山水中寻找乐趣,表现出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进入仕途,处境险恶,如蚁寄大磨,不能自己;获罪被弃,流落他乡、饥贫交迫。

但是苏轼却不为此种境地所困,而能做到“澹然无忧乐”,这正是苏轼的超脱之处。

远贬岭南,生活境遇险恶,但简朴粗陋的生活并没有影响他饮酒赏梅、读书赋诗的安适之情,他已经超脱了世俗的生死苦乐。

苏轼超越了个体实存的局限,虽身处逆境而不忘国事与民事,将个人的生死富贵、穷通得失置之度外。

贬黄州时不顾个人贫穷,设法解决溺婴旧俗;贬惠州时冒着干涉公务的危险,提出许多利民建议。

无论处在何种境地,苏轼的喜怒哀乐都与国与民息息相通,全然超越了个人的实体存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