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课文特点,找准阅读教学突破口

根据课文特点,找准阅读教学突破口
根据课文特点,找准阅读教学突破口

根据课文特点,找准阅读教学的突破口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

1672-1578(2011)05-0159-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然而在语文教学中,有些教师受程式化旧框框的局限,走不出语文教学的传统模式,每篇课文从头到尾进行条块分割繁琐分析,费了不少劲却收效甚微,课堂教学高耗低效。究其原因是教师不能从宏观上把握教材,没有根据文章的不同特点,从课文的关键地方加以突破。阅读教学的“突破口”是带动整篇文章的关键点,如同棋战中”一子动而全局皆活”。在教学中,若能选准“突破口”便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不仅有利于保持文章的整体性、发挥文章的整体效能,而且有利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感觉到每堂课都有新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如何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找准阅读教学的突破口呢?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以下一些方法。

1、以题目为突破口

文之题目犹如人之眉眼,简洁醒目而传神。

如《草船借箭》、《慈母情深》、《将相和》这些题目,有的揭示了文章的范围内容,有的显示了文章的中心,有的暗示了文章脉络结构层次。在教学中,以题目为突破口,由此辐射开去,自然能贯穿全课,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教学《草船借箭》一文,笔者从课题人手依次展开:(1)谁“借”

对阅读教学中切入点的一些体会

对阅读教学中切入点的一些体会 发表时间:2011-02-13T11:05:35.78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1年第1期下供稿作者:邹平东 [导读] 只有这样,找准切入点,开展扎实的语文训练,才能实现朱作仁教授提出的“三实”即真实、朴实、扎实。 邹平东江苏省灌云县下坊中心小学222213 不知不觉,在三尺讲台上已奋斗了几十年,聆听过名师的教学,欣赏过新秀的课堂,每一次,都仿佛被洗礼一番,总觉得他们的课高不可攀,令自己望尘莫及。为什么他们的课上得那么轻松自如呢?我一直在思索,语文课究竟该怎么上?虽然我一直在努力,可课后总觉得美中不足,仿佛自己就是一只井底的青蛙,只看到井口那么大的天。究竟何时才能领悟阅读教学的真谛呢?下面我就谈谈阅读教学切入点的一点思考。 一、如何找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切入点? 我们教学所面临的共同的难题,就是怎样抓住这个点、抓准这个点、抓好这个点。多年的语文教学,我摸索着边学习、边前进,下面就谈一谈我的一些想法。 第一,从课题入手。 例如: 《鼎湖山听泉》,这是著名散文家谢大光的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记叙了游览鼎湖山时的所见、所闻、所感。重点介绍了鼎湖山奇妙的泉声和听泉时美妙的感受,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对鼎湖山泉水、对大自然的深爱之情。在出示题目的时候,我让学生找出题目中的关键词——听泉,然后问学生:围绕“听泉”课文会写些什么内容?通过讨论,学生初步明确了应该写奇妙的泉水声和听泉时的奇妙感受。我接着问:怎样写出泉水声呢?学生回答:应展开丰富的想象,并适当写点听泉的感受。这样,经过对这两个问题的讨论,学生一下子明确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加上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更是把这节课推向了高潮。 第二,从中心句(关键句)入手。 例如:《莫高窟》,这篇课文语言优美、结构清晰,生动地介绍了莫高窟精美绝伦的彩塑、宏伟瑰丽的壁画和曾藏有数万件珍贵文物的藏经洞,向我们展示了莫高窟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赞扬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教学《莫高窟》,我没有按照平常的教法,而是我首先抓住文章的关键句子——“莫高窟不仅有精美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宏伟瑰丽的壁画”,以此为切入点,抓住关键词语“精妙绝伦”、“宏伟瑰丽”,然后围绕它们整合话题:从课文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彩塑的精美绝伦?又从哪些语句能看出壁画的宏伟瑰丽呢?学生紧紧抓住这两个问题阅读文本、解读文本,所有难题迎刃而解。教师再加以适当的朗读指导和扎实的语言训练,真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第三,篇末切入,逆向思维,直奔主题。 例如:《只拣儿童多处行》,这是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 学作家冰心的一篇散文。冰心说过:“世界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也没有一个学生不可爱。”文章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生机勃勃的“赶春”儿童和春天里充满旺盛生命力的花儿,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勃勃的生机,流露出冰心奶奶对儿童深深的爱意,令人感到无限的快乐。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根据散文“形散而神不散”这一特点,紧紧地抓住文中冰心奶奶说的那句诗——“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直接导入了课文第九自然段——朋友,春天在哪里?记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进行质疑,揭示中心话题——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一定能找到春天?再围绕话题,展开教学活动。 只有这样,找准切入点,开展扎实的语文训练,才能实现朱作仁教授提出的“三实”即真实、朴实、扎实。 二、找准阅读教学的切入点,要求老师做些什么呢? “潜心会文”至关重要。张庆老师也说:“务本的本,有三层意思:一指以学生为本位;二指语文的本体;三指文本。语文教学应在这“三本”上下功夫。识、写、读、背、作、说、习就是听说读写,是语文的本体。三个目标的落实主要靠文本,本体不能忽略,丢掉就不是语文课了。教师引导学生去钻研文本,教师本人更应该去认真钻研文本,要在钻研文本上下功夫。” 记得有位特级教师曾说过:这法、那法,不吃透教材就没法。于永正老师也说过:语文老师不要带着疑点进课堂;走进课堂时应自问,自己还有没有疑点。课标中所说的钻研文本,可不是一般地读,而是要深入进去读,要吃透教材,能够与作者对话。只有认真地研读文本、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才能加强课堂的预设。预设得很成功,才会有精彩的生成。所谓生成与精彩的生成,要有一定的情绪场,这个情绪场就来自老师和学生对文本的吃透程度。教师要做一个文本阅读的先行者,真正深入文本,以切入点为圆心,紧扣文本语言,引导学生揣摩,仔细品味;借助这个点,从一个词入手,从一个关键句入手,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激发共鸣,做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 三、找准阅读教学的切入点,要求学生做些什么呢? 张庆老师说:课文不读熟,决不开讲。当前的阅读教学还是应该以读书、去进行读书的教学实践作为主线,应当以读书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要强化初读环节。我们都知道初读是改革阅读教学的突破口,在初读这一环节要求学生一定要把课文读熟,要读得准确、流畅,这样在阅读教学中才能实现学生与老师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真正达成阅读教学的高效性。 四、找准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吹尽狂沙始到金。 刘禹锡在《浪淘沙》里写道: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是的,“潜心会文”,只有做到这一点,我们才能把握“读什么”、“教什么”,领会阅读教学的真谛;才能做到丰富而不繁杂,简简单单教语文,真正实现张庆老师说的“倡简、务本、求实、有度” 的八字方针。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确立课堂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确立课堂教学重点和难点 石牌中学吴慧媛 现在中学生现代文阅读都是经专家审改,体现时代精神、现代意识,反映现代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学生的社会生活和想象世界,语言典范生动,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审美价值,赋予它教给学生以特定的知识和能力的使命。那么,在新课改下阅读教学该如何确定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在课堂中有所收 获。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因此,重点、难点的确定要从学生出发。阅读文章的选定也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教师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心理、知识、能力等特点,遵循教学规律,选择重点,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素材,让学生感受阅读的魅力。 《语文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培养他们的价值观。要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准确地确定教学重点,还要准确的掌握答题技巧。帮助学生获得答题方法。因为,对于学生来说不仅要通过阅读培养文学素养,还要应对各种阅读试题。这就要求教师把握教学方向,确定教学重点难点。要如何做呢? 一、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课堂的阅读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

尝到“有付出就有收获”的喜悦,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永远是追求知识带来的快乐,。在阅读教学中,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习民主。 二、改进教学、教法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民主地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自主讨论阅读的主题,然后一起分享自己的意见。将每个学生的想法整理好,互相分析,把课堂交给学生,就能充分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参与教学实践的快乐,这样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为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动力,那么,教师就应做到讲授准确、科学。语文的学习的目标之一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就需要学生在听话、说话和写作能力上有所提高。要求他们对文本有独特的领悟,也要对文本准确、科学的理解。如果一篇阅读以基础知识为重点,就需要教师教准字、词义。多义词要结合句子选定义项,还要从感情色彩、一语双关等方面去挖掘它的深层含义;如果是以理解句子含义、文章内容和思想感情为主,就应开阔学生视野,打开思维,对文章进行全面分析,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主题。通过教学、教法的改进,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到位,教师的讲解分析应深入透彻,不止于肤浅。“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要求。阅读直接关系到各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才能逐渐领会、理解课文及其他阅读材料的意义,进而去学习写作技能及加深对其他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尤为重要。通过语文阅读训练,能更有效的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也有利于学生情操的陶冶和品德的教育。那么应该怎样做呢?首先:学会积累,阅读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积累包

《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训练》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课题研究 结题报告 胡市小学语文课题组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目的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工具性很强的学科。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是否完全符合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正是读写关系的最好说明。阅读是为了更好地写作表达,写作是阅读知识的巩固和发展,这是一个知识迁移的过程。 在阅读教学中适时渗透习作指导,实现读与写的有机结合,既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又是整个语文教学所追求的理想境界。要真正实现读写结合,必须注重阅读教学渗透习作指导的科学设计。 鉴于以上认识,结合我校语文教学实际,提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这个课题。 二、研究目标 1、总目标: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2、具体目标 通过优秀课题成果的推广运用和完善,改变我校语文教学读写脱节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读写兴趣,养成良好的读写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三、研究内容 1、培养学生的读写兴趣和良好的读写习惯。 2、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3、探索出读写结合训练的系列方法和操作模式。 4、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

5、丰富、完善、发展原成果的理论和实践,使学校的语文教育教学工作得到整体提高。 四、研究重点。 (一)组织参加人员认真学习原成果的理论体系,深入领会其精神实质,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其操作方法和模式,验证原成果。 (二)寻找阅读习作教学的结合点,探索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训练的系列方法和途径,丰富、完善、发展原成果的理论和实践,创出自己的特色。 五、研究原则。 1、实践性原则 让学生在读写中获得直接经验,又把已获得的经验应用于读写实践中,在实践中学习,在读写中提高。 2、趣味性原则 应以激发小学生的读写兴趣为着眼点,使学生喜欢参加读写活动。内容安排要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让学生在轻松活泼中学习知识,提高水平。 3、层次性原则 考虑各年级学生的特点,根据不同层次,设定不同的读写内容。 4、创造性原则 在运用验证原成果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新现象、新事实、新规律,创造性地探索出在开放的背景下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科学方法。 5、可操作性原则 课题小组提出的途径和方法,要适合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实际具有可操作性。 六、研究对象 我校1—6年级的学生。 七、研究方法 1、事例剖析法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 摘要: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能够帮助学生积累词汇,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小学语文;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阅读教学对话可为两类:一是教学对话,即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间的平等对话;二是阅读对话,即学生与课文作者之间的沟通对话。对话的实质是在平等的氛围中碰撞思想、激活知识、引发体验、分享收获、建构意义。教学中如何以教材为载体,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阅读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能力。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在教师引导和点拨下,进行自主、独立的阅读,而不是用教师的泛泛分析去代替学生的阅读。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多次读课文,营造

一个利于阅读的环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阅读的过程中去。如首先引导学生静心地去阅读课文,然后再有感情地去朗诵课文,并且每一次都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在读的过程中理解课文。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动人的画面,这些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而且可以开拓学生的想象力。因为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图画的认识更远胜于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文图画,借图提问,展开联想,充分感知,适当领悟。充分地让学生朗读课文,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激发学生的朗读情感,并在反复吟诵中,回味文章的意韵。 三、提高学生的阅读审美情趣 在阅读教学中,首先要培养的就是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学生在语文阅读时,体会和感知美的存在的读书形式,主要是学生的诵读和默读,它能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都是描写景色的,优美的景色能带给人愉悦的感觉,教师在带领学生阅读文本时,任务之一便是提高学生领略自然美的能力。比如,《长城》一课的教学,教师就应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提高对自然美的鉴赏能力,来加深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也使得学生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五读法”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五读法” 我们在从小学到中学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根据不同“教学条件”,摸索不同的教学方法,尽可能使学生保持自由开放和积极探究的阅读心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将会使语文阅读教学开辟出广阔的空间。近年来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用“五读法”指导学生课内学习和课外阅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小结如下,求教于方家。 一、“有我之境”——读标题 “题者,额也”。目,则为眼睛。人的额头和眼睛,都在最显眼的位置,所以作者对题目的要求是醒目显眼的。纵观中学语文教材,有的题目新颖别致,如《为了忘却的纪念》;有的题目平中见奇,如《药》;有的则朴实无华,如《纪念刘和珍君》、《荷塘月色》、《我与地坛》。对于课文题目,一般来说,教师比较注重分析讲解;但没有注重指导学生如何看题目,如何看到题目后,把学生自己与所面对的题目处于一个参照系中,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去假想、推测、分析、构思这个题目。假如是我,我会怎么处理,我

会写成怎样的文章。实际上,学生对题目涵咏的过程,就是学生对所学文章自学解剖的过程,是一个知己知彼的过程。有了这种设身处地的体验,就为后面的吸收借鉴、批判舍弃扫清了障碍,作了心理准备。 二、“目有全牛”——读“预习提示” 现行语文课本,每单元前都设有“学习提示”,课文前都设有“预习提示”、“自读提示”等。单元提示一般为阅读者确定了本单元的学习重点,课文提示基本上是从写作背景、思想内容、结构特色和语言风格等方面简介课文。如高中第二册第一单元的提示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把握,筛选信息。?? 文章是信息的载体。阅读文章,常常以筛选、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为目的,或汲取观点,或搜集证据,或感受文章情感。筛选信息的基本要求是准确、迅速。要在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抓住关键语句的基础上筛选信息。”第一篇课文《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提示是:“筛选主要观点及其论据,筛选重要语句。”在研读课文文本之前,通读这些提示,本单元和本篇课文的学习重点和学习方法就了然于胸了。读了标题后,再研读这些“提示”,对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找准阅读落脚点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找准阅读落脚点,提高阅读教学实效性 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其中学生的读写能力尤其重要。但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的基础知识虽然掌握的非常扎实,却写不出象样的作文来。究其原因:读写各自孤立,不能紧密结合。为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的语文知识外,还要注意从课文中选出读写结合点和模仿点,给于适当的指点,让学生在读中悟写。真正落实读写结合,对于学生的习作水平提高很有帮助。 如何找准阅读落脚点,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是我们学校这些年一直在研究探讨的内容。刚才我校张坤老师向大家展示了完整的第一课时的教学,由整体感知入手,到局部品读,是由语言文字的品读赏析,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再回到语言文字的训练这一过程。通过运用从课文中所学到的说明方法实现读写迁移。 如何引导学生由听到读,由读到写,实现阅读方法的迁移?有哪些教学策略?带着这些困惑,我们学校的全体语文老师在教研员老师的点拨下,在学校聘请的教育专家的指导下,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熟读各册教材,及时总结教学中的得失,对如何找准读写结合点有了些许收获,做到读说迁移、读写迁移,真正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让学生在反复的读写训练中,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与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反

三'这个标准点,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读与写是两个重要的语文能力,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不少教师在课文分析中做到声情并茂,引领学生对课文深入感悟,但在分析完课文后却戛然而止了。殊不知这里才是起点。如果这时教师巧用语文教材这个“例子”,启发、引领学生去了解、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文章来向我们阐述内容的,文章是如何选材剪材、布局谋篇、遣词造句、起承转合的,文章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等,那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研究之初,我们认真聆听了教育专家孙一鸣校长的题为《研读教材,找准读写结合点》的讲座,了解了读写训练重点的一致性和渐进性。语文教育是一门科学,更应体现科学发展规律。读写训练的重点同样应要求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具体说来,学习语文必须由字到词,由词到句,由句到段,由段到篇,螺旋上升。明确了读写训练重点的阶段性,低年级以词句的训练迁移为主,如:认识句子是由词语合理搭配组成的;认识什么是完整的句子;体会怎样把句子写具体……中年级以自然段和意义段的训练迁移为主,如:认识自然段,从意义的联系上认识意义段;初步懂得围绕一个意思可以用几个自然段表达;领悟自然段里句子和句子的练习;了解“总—分—总”“总—分”等先概括写后具体写的构段方式的特点;了解记事、写人、写景、状物等问题的基本构篇知识……高年级以篇章的阅读方法的训练迁移为主,扩大阅读量,提高习作表达的能力。如:领悟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等写作方法的特点和各自的作用;领悟表达重人物

阅读推荐课教学设计教学提纲

课外阅读推荐课:走进《伊索寓言》 教学目标: 1.通过读物推荐,让学生掌握读物推荐的基本方法,培养课外阅读的习惯。 2.在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喜爱阅读课外书籍,对优秀读物产生兴趣。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孩子们,老师前段时间在一本书上看到一个特别好玩的故事,想和大家分享,你们想听吗? 池塘里有两只小青蛙,它们在荷叶上荡秋千,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一会儿东,一会儿西,玩得可开心啦。呱呱地叫个不停。突然,一只小青蛙不小心从荷叶上摔下来了,正好掉在了一只庞大的公牛脚边,公牛正要喝水,没注意,就一脚踏了上去,把小青蛙踩进了烂泥地里,连个泡泡都没冒上来。另一只小青蛙吓坏了,飞快的逃回了家,向妈妈哭着说:“妈妈,哥哥被被一只很大的怪兽踩死了。”青蛙妈妈不知道公牛到底有多大。就深深吸了一口气,把肚子鼓得圆圆的,问:“这么打吗?”小青蛙答道:“还要大一些。”青蛙妈妈又吸了一口气,把身子鼓得更大了,小青蛙看了还是摇头,青蛙妈妈不停地吸气,不断地肚皮胀大。。。。。突然,啪的一声,它把肚皮给胀破啦。 很有趣吧,还有许多类似这样有趣的故事藏在一本书中,这本书就是伊索寓言,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伊索寓言吧。

二、指导方法,激发兴趣。 1.看封面。 师:拿到一本书,不要急着看内容。咱先来看一看封面,从封面上你获取了什么信息?(板书)(书名,作者,许多动物图画)观察要按顺序。书名是什么?(伊索寓言)这本书的作者是?你了解他吗?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小段资料,一起读读吧。 伊索是古希腊的一个寓言家。他以前是奴隶,地位很低,没有自由,但他知识渊博,聪明过人,最后获得自由。自由后,伊索开始环游世界,为人们讲述他的寓言故事,深受古希腊人民的喜爱。他所讲的故事都收集在《伊索寓言》中。 除了书名和作者,封面上还有许多动物图画,通过这幅图,我们可以猜想到什么?这本书中写的可能是动物的故事,(孩子们,你们真会联想) 2.看目录。 欣赏完封面,让我们翻开书的扉页,看看你又有什么新发现呢 师:通过目录,你们发现了什么?(板书) 生1:很多关于小动物的故事。我们之前根据封面图片的猜想正确吗?师:是啊,《伊索寓言》一共收集了357个小故事,大部分是动物故事,这些动物是我们平时喜闻乐见的,有乌龟、狐狸、驴子、狼、羊、鸡、牛……每种动物都有它们各自的性格特点,比如:狼是凶残的,驴子是愚蠢的,羊是弱小的,狐狸是狡猾的,狮子是威武的……不过,动物的性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下面让我们通过这本书中出场率

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策略例谈[论文]

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策略例谈 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策略例谈 读与写是小学阅读教学的两项基本点,两者之间相辅相成。读是写的基础,只有在读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情动而辞发”;写是读的趋向,只有为写服务的读,才能凸显读的真正价值。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加强读写结合的训练,既是对文本阅读理解的深化,更是对写的能力的促发,是一箭双雕的双赢之举。 一、触类旁通:在模仿中提升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具有极强的规范意识,是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的重要范本。作为语文教师,决不能视这些重要的教学资源于无物,而是要在文本中探寻并挖掘出文本的语言特色和写作的典型之处,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并模仿创作,使学生在触类旁通的同时更新自我、完善自我,形成习作能力。 1.模仿典型句式,让表达有框可循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这一观点决定了阅读教学必须在加强阅读积累的基础上将言语指向于学生的表达维度。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文本中典型性的语句保持一份敏感意识,不断引领学生在品折语言、玩味语言的过程中紧扣语句表达特色,继而向生活经历延伸,以积累之物形成自我的语言表达图式。 例如,《九寨沟》一文中连用四个“也许”,选择最具代表性的稀有动物展示出独特而有趣的一面。教学中,我们可以将这些语言提取出来,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洞察言语表达的密码,体悟作者择取了动物中最具特色的神态、言行以展示其特点的表达方式。接着,可以设置走进野生动物园的情境,让学生在这种独特的言语密码的构句中用自我的想象模仿创作相关的语句。

这样的教学既有对文本语言的品析悦纳,也有自身的生命创造,学生言之有“制”,更言之有物。 2.模仿构段规律,让表达有序可循 当下,学生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言而无序的毛病,经常“东一榔头西一棒”,显得杂乱无章。这一问题可以结合有序表达的文本进行教学。 例如,《天安门广场》一课按照一定的方位顺序描写了广场结构的布置。教学第三段时,可以先将原文进行改写,将表示方位的词语和具体介绍的内容删去:天安门广场有纪念碑,有纪念堂,有博物馆和大会堂。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缺少了方位顺序,众多的物体就显得杂乱无比:而表示方位存在的词语也可以富于变化,如运用矗立、是、遥遥相对等。接着,可以让学生在朗读原文中感受明晰的表达带给读者的效果。最后,让学生再运用这种构段方式描写自己房间的陈设与布置。 我们要求学生能够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已的意思和看法,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便在于说话表达要有一定的顺序,这同时也是考量学生逻辑思维的重要方面。而对于小学生而言,这种能力的培养必须要建立在良好范本的基础上,让学生在不断地接触、模仿中总结提升。 二、日臻完美:在想象发挥中拓展 1.在留白中想象,补充文本 留白现象是文本创作过程中必然存在的客观现象。西方建构主义认为:作者形成文字的表述与作者自身心理意识层面总是存在着意义的消殒和遗失。这些在由心理层面向书面层面转变过程中的流逝现象就给读者发挥想象,依据文本进行

如何找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切入点

如何找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切入点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牵一发而动全身 ——关于文本解读研讨总结 辛安二小 一、问题的提出: 什么是切入点?王松舟说是“语言的秘妙”;支玉恒说是“最触动自己的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我的理解是能引发学生触及作者“情动”的一道“门”,找到这个“门”,老师就可以“造势”与“顺势而导”,学生就能进入了课文的情境中,顺着作者的“情感历程”感受语言的魅力(魔力)。 如何找准这道“门”这是这次集体研讨的重要内容。 二、选择切入点的策略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从什么地方开始对话,用怎样的话题和方式开展对话,这就是教学的切入点。一个好的切入点,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研究的欲望、思维的火花。选择阅读教学的最佳切入点,往往能体现教师的教学艺术和业务素养。(一)从文章题目切入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抓住文章的题目,打开心灵之窗是迅速切入文章内容的有效途径。如朱自清的《匆匆》一课,根据题目,我们可以提出一个问题:课文写的什么匆匆呢(时间)那么作者是怎样写出时间来去匆匆呢 (二)从文章开头切入 每篇文章的开头都是精心雕琢的,也是最有意味的。如《手指》一课开头一段:我们每个人,都随时随地随身带着十根手指,永不离身。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那么这五根手指都有什么特点呢?由文章的开头直接引出切入点。

(三)从文眼切入 课文里常有或者点明主旨、或者概括内容、或者凝聚情感的句子。这类句子往往起着统摄全文的作用。教学时,我们抓住这类句子并且以此为切入点,梳理出它与课文各个部分的联系,往往会收到纲举目张的效果。如:《一夜的工作》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抓住这句话,我提出一个问题做为本课的切入点:从哪些地方能看出总理劳苦、简朴? (四)从文章结尾切入 龙头,猪肚,豹尾。好文章的结尾总是意犹未尽,余味无穷。如:《匆匆》一课结尾: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借此,我提出了一个切入点:从课文的哪些描写中能感受到我们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呢 (五)阅读教学选择切入点还应该注意:第一,切口要精道小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篇文章,无论从那个角度都有无尽的味道,选取切入点的目的就是要确定阅读的方向。切点越小,越便于师生集中有限的时间突破重点难点。第二,切点要提纲挈领。好的切入点,是能够发散和收缩全文内容的,即“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选择切入点之前,必须整体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第三,切法要富于变化。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具体操作起来,因课而异,因人而异。但只要我们用心思考,用心创造,阅读教学课堂既可以精彩纷呈,还可以事半功倍,何乐而不为呢? 二、今后备课研讨的流程。 1、第一次备课。教研组确定上课教师后、上课教师按确定的教学课题进行基于个人经验进行备课。备课的流程大约分为:文本解读、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

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

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 小学阅读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读书趣味,掌握阅读方法,养成阅读的习惯。而阅读是一 种复杂的心理活动、语言技能活动和情感活动,无论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是培养学生适 应社会未来的能力,阅读教学应放在重要的位置。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了阅读 的重要性,不注意阅读教学,致使很多学生在阅读中没有技巧和方法可言,一篇优美的文章,从学生口中念出毫无色彩可言,根本就理解不了文章的写作目的、思想内容、文章风格这些 东西。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阅读教学。怎样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着手: 一、注重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训练 求异思维是从同一教材中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表现为别出心裁、异想天开、与众不同,它 是创造的核心。阅读教学中的求异思维训练,要求学生凭借智慧和能力,主动探求知识,多 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他们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敏捷性、逻辑性、深 刻性、独立性和批判性等品质。那么如何进行这种训练呢? 1.运用观察实践,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求异思维不能只注重课本,置丰富多彩的现实世 界于不顾,要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从脑力劳动延续到动手操作,从教室延伸到课外,以寻求非同寻常的新颖奇特的见解。 2.运用扩缩变换,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教学《绿色办公室》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绿色办公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加了引号?根据课文题意可以换标题吗?可以指导学生从 文章中找现成的恰当的词句当标题,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来概括。这样一来,学生多种不同的 意见充分发表,促进了思维的灵活性。 3.运用类比思异,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如《跳水》一课的分段,可以让学生理清脉络,按事 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来分,还可以根据事物间的变化分段。这样不但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理解 透彻,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4.运用假设,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这种教学方法简单易懂,就是要求教师就现成的问题 提出课本以外的解决方法,这样可以激励学生创造技巧,闪现出思维敏捷性的火花。 二、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预习是一个提前介入的方法。现行教材中每篇课文均有提示,其目的就是让学生根据提示要 求提前接触课文,并以阅读到的内容验证要求,虽然不一定全部掌握,但可以激发学生的求 知欲,从而主动去听课。教师可以做出具体指导,帮助学生预习。例如课文中的生字、生词、有关文学常识、文章内容、文章主题等,教师可以先做指点。 三、加强读的练习 阅读教学最基本的教学方式是读,读是基础,理解是核心,吸收是结果。这三者紧密相连, 也是学生对阅读对象进行综合分析的过程,无疑为学生加强对课文的理解打下了基础。 四、加强课外阅读 随着学生阅读量的不断增加,识字量的增加,相应课外阅读量也应增加。课外阅读是阅读教 学的重要方式,但这毕竟有时间和选材的限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正确阅读。首先,有针对 性地去阅读,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其次,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读同一本书,之 后可以让学生讨论、写心得体会、设专栏进行评议,以达到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同步提高; 最后是自由阅读,让学生根据自身爱好,努力去开拓视野,提高文化修养和思想境界。

浅谈阅读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 浅谈阅读教学策略 摘要: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实现阅读教学目标,要从三方面入手,即教师深入钻研教材,确立正确的课堂重点、难点、学习目标;巧妙设计导学问题;把运用当做积累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关键词:深钻教材巧设问题运用积累 新课标给阅读教学提出了具体的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可要实现这些目标还真不容易,原因在于:其一,一线教师做不到每课都认真钻研教材,确定重点,明确目标,大都简单地参考教学参考书,完成与课文配套的练习,以应付考试;其二,当今对教师的评价方式、制度,以及考试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教学改革,绝大多数老师眼睛重点盯在提高学生的考分上,阅读教学课堂上以讲解、分析、练习为主。其三,新课改实施以来,教学的方法往往追求形式上的热闹,不能根据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求真务实,做到合理高效。昨天,我同事上公开课,内容是五年级课程《金色的鱼钩》。在拓展提升阶段,她将《妈妈的礼物》拿来与同学们分享。老师入情入境的朗读,配上音乐《烛光里的妈妈》,把孩子们感动得眼泪稀里哗啦往下流。课后,她很满意地告诉我:“这是我有史以来最满意的一堂课,没想到,同学们哭得那么厉害!”而我在想,好课堂的标准就是把学生上“哭”啦?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天马行空,夸夸其谈,使阅读教学犹如空中楼阁,华而不实,一堂课看起来十分热闹,教学手段新颖、教学形式多样、学生回答积极,课堂气氛活跃,但是下课后,学生学会了什么,却不知所以然。

热闹的新课改背景下,我们真该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如何使阅读教学行之有效?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深入解读文本,确立目标 ①细读文本。今天,在我们老师身边充斥着许多教学参考资料,有文字的,如教学参考书、教学设计,有音像的,这个更多,只要在百度一下,许多资料都跳出来,供你参考。我们都知道,这么多的资料对老师来说是双刃剑。作为一名教师,课前我们要独立细读文本。把自己当作一般读者静下心来去阅读教材,“钻进去”“潜心体会文本”“披文以入情”,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然后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拟定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及思考练习的提示,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找准语言训练的重点。在没有独立细读文本前就参考许多资料,就会使自己在文本前迷失自我,也迷失学生。 二、重视语言的积累。 大教育家孔子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阅读教学的重点是放在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文章的能力上,整个教学过程的重心往往在向文章的理解分析倾斜,严重忽视了语言的积累,很少进行运用语言的训练。其次,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在“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训练时间分配上,比例严重失调。语文教学一直存在着这样一种误解,以为学习语言的关键在“理解”,只要理解了,就能自然而然会运用,但真正积累下来的不多,会灵活运用的就更少了。“学而不习”知识将会被堆积在“仓库里”,久而久之,将发霉腐掉。遇到好的文章、好的句子、段落。我们要用心感悟,反

阅读教学教学什么

阅读教学教学什么 阅读教学教什么?有人说了,当然是教会学生怎样阅读。照此说法,假若没有经过阅读教学的训练,人们就不会阅读?有没有经过阅读训练会有多大的差别?思考再三,我觉得阅读教学应该有下面这些内容: 教经典以我的理解,校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不同的意义,作为校内阅读应该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其实,也就是教材的选文应该经典)。所谓的经典,应该是能经得住时间和空间变化,经得住意识形态变换考验的,是人类与本民族文化的精华、人类精神文明的凝聚点。引导学生从经典阅读入手,可以培育其高尚的审美情趣,从人生一开始就占据精神的制高点。经典阅读会影响学生终身的学习和精神的发展。也许经典的阅读对学生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扶助,其实这也真是阅读教学的意义所在。现阶段,小学语文的选文不够精美,即使选择一些名家作品也多有简化和改动,改动的原因是为了小学生更好理解。但是许多改变的文章失去了原文的灵韵,名家作品原汁原味存于小学教材中的有多少? 教联系从创造心理学的角度看,一个人的创造,不是他的信息储存“从无到有”的简单过程,而是“从有到新”的复杂的综合加工的过程,人们获得的信息量愈多,创造的可能性也愈大。阅读教学其实并不是简单的“文本”解读的过程,在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学习者可以发现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文本提升和升华了经验世界的无意识,使它自觉纳入学习者的有意识的规律性的认知领域。同时阅读者也可以发现自身信息的短缺、理解力的薄弱,唤醒再学习、再积累的需要。 这样一个过程并不是每一个阅读者都可以自然经过的,期间需要教师的引导、搭桥,让学生从阅读的自然世界过渡到自觉世界。教联系有多重含义,与文本的联系、与自我知识经验的联系、与文本相关的信息和材料的联系、与未知世界的联系,与进一步学习的联系。阅读教学成为一个辐射源,学生智力的触角,在它的触发下,敏感伸向各方。 教技能虽然“语言文字训练”由于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肢解和琐碎了“文本”内在的灵韵,但是知识与技能仍然是阅读教学的重要部分。阅读教学一定要教学生必要的阅读技能,语文训练,重要内容之一是语文技能的训练。技能必须纯熟而达到习惯成自然的程度。这其间确实不免必要的知识性的艰苦而略显枯燥的训练,苦学和乐学就是这样融为一体,学生智力增进的快感也是艰苦学习的深层快乐。不能怕批评意见就放弃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训练是方法,训练是过程,训练是阅读教学手段的一部分,不要夸大也不要贬低它的作用。适度、适当应该是原则。事实上,任何一种教学法,都不能缺乏必要的训练。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能力,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这些阅读的必要能力,一定是阅读教学中需要让学生学习的。学习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不一定就是枯燥的试题。 阅读教学可教、需教的东西还很多,这里所说的“教”并不是通常意义的“传授”,可以理解为“培育”,对学生而言是“习得”。阅读教学中一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同样重要。对于感悟力强的人来说,没有经过阅读教学的训练,可能也可以获得阅读能力,不过要走一些弯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正确而恰当的阅读教学是他们获得阅读能力的必经之路,关键是阅读教学教什么!

浅谈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有效策略

龙源期刊网 浅谈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有效策略 作者:巫超君 来源:《新教师》2017年第07期 崔峦老师曾经指出:“在综合能力培养上,要处理好学读和学写的关系。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听、说、读、写并重,而我们的阅读课常常只管读不管写,也有的把写作为点缀。”如今,我们的阅读教学确实存在重读轻写的现象。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读中悟写、读中学写,加强读与写的联系呢?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深入钻研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中读写结合的因素,根据教材特点,找准契机,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以读促写,以写固读,读写紧密结合,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自拟题目是读写结合的基本功 常言道:“题好一半文。”好的题目,能让人耳目一新,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然而,学生自拟习作题目时,往往因为对拟题不够重视或者没有掌握其要领和基本方法,导致所拟的题目不是偏题就是离题。因此,我们必须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选择不同类型的题目对学生进行训练。以人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材为例。以事件命题的课文,有《大自然的启示》《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等;以人物或动物命题的课文,有《乌塔》《卡罗纳》等;以事物命题的课文,有《永生的眼睛》《花的勇气》等;以时间命题的课文,有《中彩那天》等;以地点命题的课文,有《长城》《桂林山水》等。把这些课文的题目归类罗列,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自拟题目的方法,并在写作中尝试用恰当的方式确立习作的题目。例如,笔者在布置学生写“一件令人感动的事”时,要求学生尝试自己拟定题目。在作文讲评时,因势利导,把学生的习作题目串成一段话,在全班学生面前深情地朗诵:“翻阅孩子们的习作,一篇篇文章、一个个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有人夸《挺身而出的英雄好汉》《让座的老人》,更有人《难忘那位清洁工阿姨》。不要问《你的勇气在哪里》,《请伸出你援助的双手》,让《血在脸上流,暖在心中淌》,让浓浓的《邻里情》《师生情》,《温暖》着你我的心田。人人都说《世上只有妈妈好》,说起《慈母情深》,千般《滋味》涌上心头,《母爱似水》《母爱深深》《母爱如温暖的春风》,让李丹祺、江梓明对《妈妈的手》情有独钟,让官心《“我”想做妈妈的妈妈》,愿我们的母亲幸福安康。然而,张立希认为《谁说世上只有妈妈好》,你看那《大雨中的父与子》不正诠释了《父爱如山》吗?还有那《雪中送‘炭’》《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大爱,愿《时间在这一刻停止》,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如此一来,学生知道了作文题目原来可以这样生动特别,可以拟得这么精彩! 二、模仿练笔是读写结合的基础 这种练笔主要是根据课文提供的某一方面知识或内容进行类似的练笔,可以是一个人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或一个场面、一处景物等。例如,《少年闰土》这篇课文,对人物的外貌描写很有特色,那就作为重点讲,然后让学生观察冬天校门口接送孩子的家长的外貌,指导学生写一个片段《学校门前》。教学《穷人》一课,可以引导学生着重理解桑娜复杂、矛

找准文本解读的切入点

找准文本解读的切入点,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 组别:小语高段组 成员:段成英张德平余志红段来玉白璐李静 1、课题界定及理论依据 【课题界定】 阅读教学中有效切入点就是一篇文章中最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效应的内容部位。这内容部位不仅仅局限于构成文章的主要元素——字、词、句、段、图,也可以是其它相关的内容,如文章题目、作者的思路、读者的疑问,甚至是各种学习方法……借用“庖丁解牛”喻之:文本是“全牛”,而切入点就是那“节之有间”中的“间”,只有找准了“间”,才能“以无厚入之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理论依据】 (1)、有效教学理论:有效教学的理论源于20世纪上半叶,是20世纪极具代表性的教学思想。代表人物有斯蒂文思、斯金纳、加涅等,是本课题研究的已有经验和理论基础。 (2)、进行小学阅读教学中有效切入的探究,符合心理学原理。根据心理学研究的小学生注意规律表明,在语文的阅读教学实践中,有效的切入点寓含了作者传递的重要信息,如对中心事件或主旨的概括,对作品人物和对象的标的,对行文线索的显示,对作者情感的涵蕴,对文本体裁的表明等。作为教师,应根据文本的内容和学生的兴趣,找准切入点,利用学生注意的年龄特点,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研究的欲望、思维的火花,使学生的学习转向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从而使阅读教学事半功倍,大大提高课堂实效。 (3)、现代教育学证明:有效的切入是一种艺术,被喻为教师谱写的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间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成功的阅读教学总是与有效的切入有着重要的关系。 2、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选题背景】 做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清楚在不同的年级,不同的课文里,都有学习的重点,不要全面铺开,否则就会“语文课模糊,学生迷糊”。任何一篇课文都包含很多的教学内容,这些内容我们在一堂具体的课文教学中若要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那只会导致“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局面以及课堂教学的低效和混乱。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那么什么是阅读教学呢?它究竟具有怎样的地位、起着怎样的作用呢?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通过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阅读训练,从而提高阅读能力的教学活动。语文课所承担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通过阅读教学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教学除了具有进行阅读指导、阅读训练的职能外,同时还兼有丰富知识、培养认识能力、陶冶道德情操、培养美感、提高写作示范的功能,是一种综合性的训练。按照九年义务教育教学大纲和现行语文(主要是高中)教学大纲的规定,语文课是重要的基础工具课之一,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这四种能力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各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正如张志公先生所说:“听、说、读、写这四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各有各的特点,不能相互代替。”但是在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对这四者不能平均使用时间和精力。这主要是因为听、说能力虽然也重要,也应下气力培养和提高,但毕竟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在现实生活中的大量时间和众多场合随时都可进行实践和训练,而课上训练时完全可以少用些时间,与此相反,读、写能力则要在一定的识字基础上,主要靠上学之后养成。加之读、写能力的培养也更困难些,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读写能力的学习和训练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在读和写这两种能力的学习和训练中,二者也不能平均使用力量和时间。这是因为阅读是吸收和积累,写作是表达和输出。没有阅读的吸收和积累,写作就难以进行。所以,阅读应是写作的重要基础之一。阅读能力提高了,也能促进听、说能力的提高。总之,只有切实认真地抓好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才可能全面推动听、说、写能力的提高。因此,阅读在语文教学中是一种更为基础的能力训练和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长期以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轻视或忽视阅读教学的现象。叶圣陶先生曾说:“现在一说到学生国文程度,其意等于说学生写作程度。至于与写作程度同等重要的阅读程度往往是忽视了的……写作程度有迹象可循,而阅读程度比较难捉摸,有迹象可循的被注意了,比较难捉摸的被忽视了……单说写作程度如何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问那比较难捉摸的阅读程度。”(见《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概念》)叶老在50年前讲的“忽视”阅读的状况,今天虽有些改变,但并未发生根本转变,轻视阅读、轻视阅读教学的现象依然存在。因此,现今有必要进一步强调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要在语文教学中大力提倡重视阅读教学,研究阅读教学,改进阅读教学,努力开创阅读教学的新局面。 当前,语文教学中轻视或忽略阅读教学的现象有哪些表现呢?在课堂的阅读教学中有哪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呢? 语文学界不少同仁认为目前阅读教学普遍存在着下列现象。 一、是脱离课文的语言文字,架空并过多地分析课文的思想意义。 有些教师讲课,总过多的着眼于课文的思想内容,对每篇课文包含的思想意义作过详过细的分析,甚至引申开去讲很多道理,然而却很少甚至完全不联系课文的语言文字,更没有引导学生通过自读去具体领会课文的语言文字是怎样把这些思想意义深刻而生动地表达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