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的高涨与诗美的失落_郭沫若诗歌创作得失谈
郭沫若前后诗的变化及原因
郭沫若前后诗的变化及原因郭沫若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在他的创作生涯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他的诗歌风格前后发生了一些变化。
下面将分析郭沫若前后诗的变化及原因。
郭沫若早年的诗歌作品以热情、激昂和激情澎湃的情感为特点。
他的早期作品充满了革命热血和憧憬未来的豪情壮志。
这些作品以批判社会不公、呼吁民族解放和强调个人主义为主题。
例如《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和《女神》等都是表达了他对民族自由与独立、个人力量的无限向往。
这些作品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思潮和郭沫若年轻时的激情和理想主义。
然而,随着年岁的增长和经历的积累,郭沫若的诗歌风格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后期的诗作更加成熟稳重,反映了他对生活和艺术的更深层次的思考。
他开始将目光转向个体的内心世界,注重抒发个人的情感和哲学思考。
他的诗作也变得更加宽广、多样化,包含了对人生、自然、艺术和宇宙的思索。
比如《登高》和《守株待兔》等作品,展现了他对人生意义和存在的思考。
这些后期的作品较之早期更加深沉和内省。
郭沫若诗歌风格变化的原因有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他的个人成长和思想境界的提高是导致诗歌风格变化的关键因素之一。
随着自己的阅历丰富和文化修养的提高,他对于诗歌创作的追求也发生了变化。
其次,社会环境的变迁和历史的发展也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中国社会从革命年代进入了建设年代,这使得郭沫若从一个革命诗人逐渐转向了更加深入的内心思考。
最后,文学的发展和潮流也对他的诗歌风格产生了影响。
郭沫若受到了西方文学思潮的影响,这使得他在创作上更加注重形式和内涵的完美结合。
综上所述,郭沫若前后诗的变化是他个人成长和社会环境变迁的结果。
他早期的诗作充满了豪情壮志和激情澎湃,而后期的诗作则更加深沉和内省。
这种诗歌风格的转变使得他的创作更加丰富多样,也让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替代的重要人物。
试论郭沫若文学创作中自我意识的张扬与退隐(一)
试论郭沫若文学创作中自我意识的张扬与退隐(一)论文摘要:作为主情主义代表的郭沫若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出鲜明的自我意识,其浪漫主义诗歌理论主要集中在对自我表现的强调和抒情特性的侧重上,这一主张在其诗歌和小说创作中得到充分体现,并经历了一个明显的自我凸隐的过程。
显示其自我意识的建构与时代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论文关键词:自我意识;文学创作;张扬;退隐文学活动是主体的特殊精神领域的活动,当我们试图对创作主体做出某种界定时,需要认识创作主体本质的自我,黑格尔曾说:“艺术对于人的目的在使他在对象里寻回自我。
”作为主情主义代表的郭沫若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出鲜明的自我意识,值得注意的是,其创作呈现了一个明显的自我凸隐的过程,本文拟从诗歌和小说创作两方面,就郭沫若文学创作中自我意识的张扬作一粗略的论述。
郭沫若五四时期的诗歌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其浪漫主义诗歌理论主要集中在自我表现的强调和抒情特性的侧重上,诗的主要成分是自我表现,他说,“诗底主要成分总要算自我表现了,所以读一人的诗,非知其人不可,海涅的诗要算是他一生的实录,是他的泪的结晶。
”翻诗以“自然流露为上乘”,在火山爆发式的情感下,《女神》诞生了,可以说,郭沫若在《女神》的创造过程中完全是被本能性的自觉情感所激发,由一种创作的灵感所控制,进入迷狂的,无目的的,极端自由的表现状态,《女神》魅力及其不可重复性,就在于它所达到的民族精神及作家写作的自由状态。
以《女神》为例,我们发现,郭沫若五四时期诗歌中的那个抒情主体,具有一种强烈的自我爆破和毁灭的渴望,可以说是五四个人主义自我意识膨胀的极端表现,在诗歌中,则反复出现“我赞美我自己!我赞美这自我表现的全宇宙的主体!”(《梅花树下的醉歌——游日本太府宰》)“我崇拜偶像破坏者,崇拜我!”(《我是个偶像崇拜者》)“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到”(《立在地球边上放歌》),诗歌所包含的抒情主体和意象都带有澎湃的热情和能量,“抒情自我”在诗歌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最鲜明体现的则是《女神》中的“天狗自我”了,这样一个鲜明而巨大的自我形象:“我是一只天狗呀!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我把全宇宙来了,我便是我了!”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郭沫若所塑造的这个自我,是无所不能的,显示出一种属于诗人的胆识和气魄,他借助尼采式的表现自我至极的夸张和超人自我,表现出狂放恣肆的叛逆精神,奏出了五四时期思想解放交响乐中个性自由的最高潮,体现了五四时代的大破坏,大创造的的时代精神。
郭沫若诗歌(学生阅读经典)读后感1500字
郭沫若诗歌(学生阅读经典)读后感1500字郭沫若的诗可以说是新诗中豪放的先驱,但同时,他也有许多清丽婉约之作。
本书为“学生阅读经典”丛书之一,收录了郭沫若先生的诗歌精品数十篇。
郭沫若诗歌(学生阅读经典)读后感郭沫若在现代文学史上是足以代表一个时代的诗人与历史剧作家。
他的第一本诗集《女神》出版于1921年8月,以崭新的内容与形式,开一代诗风,堪称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
全部诗集里有《女神》《星空》(节选)《瓶》《恢复》《战声集》等等。
《女神》的艺术想象与形象体系建筑在泛神论的思想基础上;《女神》中有一部分作品,主要是早期诗作,也不乏“崇尚清淡”之作。
《女神》形象的基本特色:壮阔性、奇异性、飞动性。
《星空》中的诗,虽缺乏“《女神》时代的那种火山爆发式的内发情感”,但技巧却趋于圆熟:结构更严谨,语言更凝练、含蓄,感情也更深沉。
《瓶》写的是浪漫爱情的诗作,大概情节如下:诗人在小有名气后遇到一个喜欢的女子,他称之为司青女神。
这位女子在医院工作,没明确的说是医生还是实习生,工作好像挺忙的,每到周末才能给诗人回信。
他们相互欣赏,但是郭沫若在写诗的过程中表露了自己对她深深地迷恋与爱,她在信中从开始叫他先生——你,这一人称的转换,在诗人收到信的时候无比激动,觉得这是他们的关系更进一步的体现;到后来她说愿意让诗人做她的——哥哥,诗人也是百感交集,有喜欢又伤心(我相信男生应该知道这种感觉haha ~)她在信中寄给诗人一枝梅花,诗人每天精心照料放在瓶子里,诗人的心情总是随着她的来信或这一枝梅花的凋零上下波动,在《瓶》里展现出诗人不一样的风格,应了那句“在爱情面前,人人都是傻瓜”这一句话。
自我感觉《瓶》比较容易懂~《战声集》写了追悼孙文炳先生和几位爱国文人惨遭杀害的诗及战争中的一些诗作。
……看的时候感慨太多,现在都忘了[大哭]总之,这部被文坛称为奠基之作的诗还是值得一看的,大家可以参照钱理群编的《现代文学三十年》(第80页)来读,这样会理解更深刻一些。
试析郭沫若诗歌的美学思想2400字
试析郭沫若诗歌的美学思想2400字郭沫若是我国当代的文学大师,他的文学生涯便是从诗歌的创作开始的,他的一生不仅创作了大量的诗歌,还给诗歌的创作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郭沫若发表的一些诗歌的创作理论给后世的诗歌创作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发表的诗歌美学理论开创了诗歌的一个新的篇章。
郭沫若诗歌的美学思想把对诗歌的见解和主张给诗歌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打破了一些形式化的束缚,重视抒情和音乐性,郭沫若对诗歌独特的美学思想值得我们去研究发现。
郭沫若诗歌美学思想一、重视诗歌的内在诗歌的发展也是充满着曲折不断前进的过程,在中国的二十年代初,新诗就已经出现在文化的浪潮中,但还不够壮大。
随着文学革命运动历史的巨轮推动着新诗的发展和进步,一些对诗歌有着独到看法的人们也发出了自己的声音,给诗歌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
早在郭沫若发表诗歌给人们以重击之前,胡适就已经发出自己的声音,但是却遭到很多恶意的嘲讽和污蔑。
年轻的郭沫若终于以一首《女神》唱出了众多新派诗人的忧愤深广,它以充满爆发力的生命和点燃青春的火焰将毫无生气的格律诗燃烧成一片火海。
郭沫若厌恶形式主义,认为形式只是一种束缚,只有冲破束缚,表达情感,重视诗歌的内在。
有些人觉得诗歌一定要长才有价值,但是郭沫若却认为好的诗是短的诗。
诗的长短本来就是一个很模糊的界定,难以精确把握,纵然诗长有一千行,但是毫无内在可言,感情又无波动,又怎能说这是一首好诗呢。
郭沫若从诗歌的创作内容为主要角度出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揭示出诗歌创作的正确态度和出发点。
二、强调诗歌所表达的感情郭沫若认为诗歌的特性抒情的美丽的,在创作诗歌时情绪是有一定的波长的,把握住情绪的波动,抒情并不是长篇大论。
诗歌应当从心灵迸发,以一种为它而生的感觉,触发灵感,诗歌的创作理应用真挚的感情和全身心的爱恨情仇作为创作的源泉。
在郭沫若的诗歌创作中,不仅重视抒情,还把灵感作为创作的一大要素,当诗人的身心状态都达到一个极端的情感?钐?,这时诱发灵感的几率也就越大。
试析郭沫若诗歌的美学思想
试析郭沫若诗歌的美学思想【摘要】郭沫若作为中国现代诗歌的重要代表人物,其诗歌作品深受美学思想的影响。
本文从郭沫若诗歌美学观念、美学思想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诗歌形式与美学思想的关系、意象与抒情在其诗歌中的体现以及美学审美标准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通过对郭沫若诗歌美学思想的试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其诗歌作品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进一步探讨其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影响和意义。
展望未来,郭沫若诗歌美学思想在当代诗歌创作中的现实意义和启示也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
郭沫若诗歌的美学思想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和畅昌都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推动中国诗歌创作不断向前发展。
【关键词】郭沫若、诗歌、美学思想、观念、影响、创作、形式、意象、抒情、审美标准、中国现代诗歌、现实意义、结语。
1. 引言1.1 郭沫若诗歌的重要性郭沫若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其诗歌创作不仅在文学领域引起了巨大的影响,也在美学领域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郭沫若的诗歌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歌的重要代表之一,他以其独特的美学思想和创作风格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郭沫若的诗歌作品广泛涉及历史、现实、社会等各个方面的主题,展现出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
他在诗歌中不断探索人类的命运和精神世界,以及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这些作品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和讨论,成为了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的重要契机。
1.2 美学思想在诗歌中的作用美学思想在诗歌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美学思想是诗人在创作诗歌时所秉持的审美观念和美学原则,是诗歌作品所体现的审美情感和美学价值的核心。
在郭沫若的诗歌中,美学思想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决定了诗歌的风格和特色,也影响了诗歌的表现效果和艺术价值。
美学思想在诗歌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美学思想是诗歌创作的灵魂和指导。
诗人在写诗时,必须以一种审美的眼光去审视世界,以一种美学的理念去构建诗意。
美学思想赋予诗歌灵魂,让诗歌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成为情感和思想的抒发。
郭沫若诗学主张
郭沫若诗学主张一.诗歌本质论1.诗歌是情绪的言语表现郭沫若一贯主张:“诗的本职专在抒情,抒情的文字便不采诗形,也不失其诗。
”这是他的诗学观最基本的体现,无论是中国古代诗歌,还是近现代诗歌,都要以抒情为第一要义。
“五四”作家主观情感喷发的来势之猛是空前的,郭沫若特别强调说:“新诗便是不假修饰,随情绪之纯真的表现而表现以文字”,“要有纯真的感触,情动于中令自己不能不‘写’。
”在诗歌的艺术中,抒情诗总是以抒发诗人的内心情感为主,在艺术的形象性与情感性这两者之间,郭沫若的诗歌理论更加偏重于艺术的情感性。
2.诗歌是纯粹的内在律郭沫若认为,诗歌是一个动的艺术,这个“动”主要由节奏表现出来。
节奏包括“内在的节奏”和“外在的韵律”两个方面。
关于节奏,郭沫若有这样的论述:“抒情诗是情绪的直写。
情绪的进行自有它的一种波状的形式,或者先抑而后扬,或者先扬而后抑,或者抑扬相间,这发泄出来便成了诗的节奏。
所以节奏之于诗是它的外形,也是它的生命,我们可以说没有诗是没有节奏的,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
”在早期,郭沫若强调:“诗应该是纯粹的内在律,表示它的工具用外在律也可,便不用外在律,也正是裸体的美人。
诗=(直觉+情调+想象)+(适当的文字),书面文字是一种外在律,有一定的格式,但是这个格式一定要听从于内心情感的需要,决不能以辞害意。
或者就如郭沫若所说,真正的好的诗歌就是一个裸体的美人,关键不在于是不是有华丽的衣服,而是她本身就是美,因为她本身就是有着节奏起伏的情感体现,就是具有优美旋律的音乐。
二.诗歌创作论郭沫若有一个著名的理论主张:诗歌是“写”出来的,不是“做”出来的。
评论家们一直把他的这个观点归纳为“自然流露”说,这一创作论至少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1.让纯真的情感自然流露他认为诗人的心宛如赤子之心,创作就要“自由的表现我自己”,即让自我的感情自然流露,这是他的诗歌创作论的主要成分,也是他前期诗歌理论的主要内容。
那么既然是自我表现,表现出一种真实的感情,或者一种真实的想法,并且他写出来的东西能够给人以美感,就必然要注意这个诗人的人格问题,所以要做到“自由的表现我自己”必须有一个前提,就是做人。
论郭沫若文学作品的抒情方式与风格
论郭沫若文学作品的抒情方式与风格
论郭沫若文学作品的抒情方式与风格:为开一代诗风的五四新文坛的杰出抒情诗人和作家郭沫若.从叙说自我情感体验出发,把自我的热情灌注到他的文学作品里,同时又把巨大的历史忧患感和社会使命感融合在自我情感中,让个人情感浓重地打上时代的印记.使他的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显示出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和生活感召力.郭沫若是一位主情的文艺大师,他的作品就是他抒情的产物.研究郭沫若文学作品的抒情。
郭沫若认为,新诗、旧诗之间的分别并不是绝然重要的,充沛的和真诚的力量才是诗最重要的内核,诗是写出来的,不是“做”出来的。
他说“只要是我们心中的诗意、诗境纯真的表现,命泉中流出来的Strain,心琴上弹出来的Melody,生地颤动,灵地颤动,那便是真诗,好诗,便是我们人类地欢乐地源泉,陶醉的美酿,慰安的天国。
"
郭沫若提出诗歌节奏的内在律的观点。
郭沫若认为,优秀的诗歌的节奏应该是内在的,是情绪的涨落,也就是把诗歌的节奏全部寄托在诗歌中情感的流露,情感的喷发,情感的轨迹,情感的起落。
关于诗的形式郭沫若认为,诗的形式要绝对自由,不拘泥于限制,为了表达主题,可以采用各种形式。
不过这个观点受到别人的批评。
郭沫若曾说:“惠特曼的那种把一切的
旧套摆脱干净了的诗风与五四时代的狂飙突进的精神十分合拍,我是彻底为他那雄浑的豪放的宏朗的调子所动荡了。
”。
郭沫若诗集读后感(精选7篇)
郭沫若诗集读后感郭沫若诗集读后感(精选7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郭沫若诗集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郭沫若诗集读后感篇1读了郭沫若的《女神》,准确的说是根本没看懂,从网上找了很多资料,这才有些了解。
《女神》是一部浪漫主义诗集,主要特色有:浪漫主义精神。
浪漫主义重主观,强调自我表现。
《女神》是“自我表现”的诗作,诗中的凤凰等,都是诗人的“自我表现”。
诗中的“自我”主观精神,是强烈的反抗、叛逆精神,是追求光明的理想主义精神。
喷发式宣泄的表达方式。
浪漫主义以直抒胸臆为主要表达方式,诗中的直抒胸臆表现为喷发式的宣泄,《凤凰涅盘》等诗最典型地体现这一表达特点。
奇特的想象和夸张。
如从民间天狗吞月,想象为天狗把全宇宙都吞了,“如大海一样地狂叫”等。
这种极度夸张的奇特想象最能表现强烈的个性解放要求和对旧世界的反抗、叛逆精神。
形象描绘的方式上,具有英雄主义的格调。
语言方面,带有强烈的主观性的色彩。
一些描写自然的语句中,染上诗人当时的主观感觉。
《女神》常使用比喻、象征的手法,借助某一形象来寄托、抒发自己的感情,使感情能够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这是郭沫若诗歌浪漫主义的主要特征。
在《女神》中,无论是古代神话、历史故事中的人物,还是人格化的自然景色,其形象的选择都十分巧妙、恰当、新颖,与要表达的感情内容相一致,山岳海洋,日月星辰,风云雷电,也都唱的是“郭沫若之歌”。
《天狗》用民间传说中天上破坏者的形象来表现对世界的反叛和破坏情绪,《炉中煤》用受压于地下的、乌黑低贱的“黑奴”——煤的形象来表现劳苦者的爱国之情,十分新颖而恰当。
在诗歌形式上,突破了旧格套的束缚,创造了雄浑奔放的自由诗体,为“五四”以后自由诗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天地,成为我国新诗的奠基之作。
郭沫若诗集读后感篇2今天我读完了郭沫若的《女神》,也想起了早些时候,我到郭沫若故居的情景,乐山沙湾古镇沉浸在一片寥峭寒雨之中,我对郭沫若仿佛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对他的作品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论郭沫若的文学创作特色的论文
论郭沫若的文学创作特色的论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论郭沫若的文学创作特色一、激情澎湃的诗歌创作从文学创作方面来说,郭沫若无论在诗歌、戏剧、小说、散文等其涉足的领域都显示出了旺盛的开拓意识和探索精神,同时也充分表现了“五四”那个狂飙突进、如火如荼的时代。
体现了那个时代的革命精神。
他的创作激情在他的文学作品中随处可见,尤其是在诗歌创作方面,这种激情的抒发更显得淋漓尽致。
而说到郭沫若的诗歌创作,《女神》是不可不被提起的。
在“五四”的新诗坛上,《女神》的出版引起了一阵超乎寻常的轰动。
郁达夫在《女神》出版一周年时说,我国的新诗,“完全脱离旧诗的羁绊自《女神》始。
”可见,《女神》带给当时文坛的影响是多么的巨大。
作为《创造社丛书》出版的第一种著作,它在新诗创作的意象和境界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创新和进步。
这部诗集是郭沫若1914年赴日留学,从明治维新后大量引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从东、西方,特别是从西方浪漫主义诗歌中汲取了诗情,并从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中感受到了“新生的太阳”的“新的光明和新的热力”,寻找到了新的方向以后创作的一部充满革命激情和浪漫气质的诗集。
在这部诗集中。
郭沫若以火热的革命激情,丰富的想象,神奇的夸张,雄浑的格调和华丽的词藻,为我国新诗坛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富于创造力和破坏力的形象,奏响了时代的最强音。
正如那首题为“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诗:无数的白云正本文由收集整理在空中怒涌,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啊啊!力哟!力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
力的音乐,力的诗歌。
力的律吕哟!在这首诗中,各种自然物象不断地涌现,诗人将整个大自然幻化为一幅幅力的画面和一组组力的旋律,使人在受到所描绘的自然景观的强烈的冲击的同时,更加感受到了充溢在画面中的沸腾不已的一腔激情。
郭沫若《女神》的创作特色及局限性
郭沫若《女神》的创作特色及局限性①思想内容上: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的展示。
《女神》突破了传统政治与道德观念对社会批判的限制,希望在现实的否定中建立社会与自我的一种统一性,顺应并反映了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精神,因此《女神》成为新旧交替时代无可替代的精神象征,并对中国文学产生深远影响,鼓舞着创造社、湖畔社、浅草—沉钟社等一大批诗人的创作。
它的生命观念以及彻底否定的社会批判方式,也很快转变成新文学发展中一个富有吸引力的传统,直到1940年代,它们经过置换和变形,仍为不少诗人沿袭。
②形式上:诗体解放和古典诗歌技巧的沿用。
《女神》继早期白话诗人半文半白及偏于散文化的尝试后,同样以其破坏性使新诗从旧诗词中解放出来。
郭沫若宣称在诗歌形式方面,他“主张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为此,他仿照民间自由体诗,学习泰戈尔,特别是惠特曼的自由体诗,借鉴日本诗坛废除俳谐和歌格调采取自由诗律的经验,实现了“诗体大解放”。
其大多数诗歌都去严格的格律而代之以自由的内在韵律,依据情绪的波动构成“自然的音节”,来表现其情绪消长,一方面诗里的爱和恨大多强化到了极端的程度,另一方面仍然都稳妥地保持着情绪与音节变化的呼应,特别是善于密集地、对应地使用“啊”“哟”这类叹词,作为独立或者附属性的音节单位,以显示内在情绪的律动与力度。
五四新诗出现以后,《女神》是第一批创造出这种情绪节奏的诗歌代表作。
此外,为了阻止散文化,同时也是由于歌德范式的影响,《女神》在韵脚、诗节、诗行的设计上也沿用了某些古典诗歌的技巧。
《女神》创造的这种不拘一格、灵活多变的自由新诗形式,对现代新诗影响重大。
③表现手法上:浪漫主义手法的完美运用。
《女神》运用了大胆的想象、巧妙的构思、奇异的联想、极度的夸张等浪漫主义手法来表现诗人火山爆发式的激情和美好的理想。
在语言上,既运用白话口语,又采用古今中外的语汇,状物写人,锐意求新,且带着浓厚的主观抒情色彩,因而诗的语言不仅异常丰富,而且十分形象生动、绚丽多彩和富有表现力。
郭沫若诗歌的抒情特色
郭沫若诗歌的抒情特色 郭沫若 认为诗歌 的起因是感性的创造, 诗歌的内涵也包含着感性的因素, 感性在诗歌的创造 和诗歌的内容中占有很大的比例, 并且是诗歌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今天为大家介 绍郭沫若诗歌的抒情特色,欢迎阅读! 郭沫若诗歌的抒情特色 郭沫若的早期诗歌理论与他的早期诗歌创作的时间基本重合, 是指五四到二 十年代中后期。
作为现代诗歌的人物,白话诗歌的最早践行者之一,在现代诗歌 史上拥有重要的作用。
而他的诗歌评论以他本身的诗歌创作为基石,融汇东西, 博古通今,自成一家,在许多问题上有许多自己的独到而精辟的见解。
一、 诗歌内核的情绪特征郭沫若认为诗歌的起因是感性的创造, 诗歌的内涵 也包含着感性的因素, 感性在诗歌的创造和诗歌的内容中占有很大的比例, 并且 是诗歌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文学 本质的诗性内涵郭沫若以壮美的组诗《女神》登上文坛,技惊四座,他的一 生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诗歌的探索, 所以可以说诗歌是郭沫若的生命, 因此他怀 着对诗歌的极大的深情,而郭沫若以他独特的创作经验 出发, 鲜明的提出诗歌是文学的本质, 赋予了文学本质浪漫而丰富的诗兴特 征,这既与西方浪漫主义强调主观性、抒情性相一致,也吸收了古典文学以诗歌 为正统的观点。
三、 诗歌内在律的情感特征郭沫若提出诗歌节奏的内在律的观点, 认为优秀 的诗歌的节奏应该是内在的, 是情绪的涨落, 也就是把诗歌的节奏全部寄托在诗 歌中情感的流露,情感的喷发,情感的轨迹,实际上这种认知也是对诗歌情绪内 核说的扩展和升华,因为特别崇尚情绪,崇尚情感,所以就对一种纯感情流露的 无任何矫饰的诗歌特别推崇,也就推崇诗歌的内在律。
附:郭沫若诗歌序曲 除夕将近的空中, 飞来飞去的一对凤凰, 唱著哀哀的歌声飞去, 衔著枝枝的香木飞来, 飞来在丹穴山上。
山右有枯槁了的梧桐, 山左有消歇了的醴泉, 山前有浩茫茫的大海, 山后有阴莽莽的平原, 山上是寒风凛烈的冰天。
论郭沫若新诗创作的得失及成因
On the Causes of Success and Failure of Guo Moruo's Creation of New Poems 作者: 杜春海
作者机构: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四川遂宁629000
出版物刊名: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页码: 64-67页
主题词: 郭沫若;新诗创作;政治意识;诗风
摘要:郭沫若是我国新诗的奠基者,其新诗流变分为五四时期、20年代后期、抗战至全国解放以后三个阶段.他的新诗艺术水平每况愈下的原因有三:一是惠特曼雄浑粗犷的豪放诗风的深刻影响;二是严重混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三是自我独立意志的失落.以上三方面就形成了郭沫若新诗创作虎头蛇尾的尴尬结局.。
郭沫若诗歌《哀的美顿书》赏析
郭沫若诗歌《哀的美顿书》赏析郭沫若诗歌《哀的美顿书》赏析哀的美顿书郭沫若哀的美顿书已西,冲冠有怒与天齐。
问谁牧马侵长塞,我欲屠蛟上大堤。
此日九天成醉梦,当头一棒破痴迷。
男儿投笔寻常事,归作沙场一片泥。
1913年,袁世凯在帝国主义列强的支持下,摘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加快了反革命复辟的步伐,他为了早日黄袍加身,更加奴颜媚骨地投靠洋人,出卖民族权益,在短短几年中,就与各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了上百个不平等条约,日本趁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西方帝国主义无暇东顾之机,大肆加紧了畏略中国的活动,看成独城中国的“天佑良机”,不仅乘机占领山东,想一口吞下东北,还凯叙转一长江中下游及东南沿海。
1915年1月18日,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向袁世凯面交了“二十一条”。
照会用纸上面,印有无畏舰和机关枪的蛮横暗示,企图对我施加军事压力。
5月7日,日本政府对中国发出了最后通碟。
5月9日,袁世凯政府正式接受口本的最后通牌。
“二十一条”卖国条约引起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宁为中华鬼,不为日本奴”的怒吼声震动了全国。
留日学生也无不义愤填,同仇敌枚,纷纷回国抗议日本滔天罪氛郭沫若是其中之一。
诗的发端两句,开门见山,直陈其事,情露纸背,慷慨悲歌,顾不得律诗的音韵平仄,直用西文译音“哀的关顿”入诗。
用西语译音入古体律诗实为罕有之事。
哀的关顿书,即Ultimatum之音译,意为最后通牌,是为外交文书之一种。
其意是说,日本的最后通碟已经向中国发出了,对于日本这种横蛮无理的要求,我愤怒无比。
日本在东,中国在西.故日“已西”,已向西(中国)发出。
根据“书已西”,可知诗人当时已在日本。
“冲冠有怒与天齐”,是突然的消息所引起的激怒情绪。
怒发而冲冠,言其怒极之状,再夸张一笔“与天齐”更为突出,既深化了情绪,又富于浪漫色彩。
次联两句紧承首联而下,把首联铺开的怒发冲冠之气拓展开去,深化下去。
明确表示,谁敢于侵犯我国的神圣领土,我就决心为国为民斩除害虫。
为了强化这种情绪,诗人顺手拈来两个典故,大大丰富了诗意。
郭沫若《郭沫若散文》读后感
郭沫若《郭沫若散文》读后感
《郭沫若散文》给了我很多的感触,让我们对诗,对诗人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诗不是做出来的,只是写出来的。
我想诗人的心境譬如一弯清澄的海水,没有风的时候,便静止着如象一张明镜,宇宙万汇的印象都活动着在里面。
这风便是所谓直觉,灵感,这起了的波浪便是高涨的情调。
这活动着的印象便是想象。
这些东西,我想是诗的本体,只要把他写了。
出来的时候,他就体相兼备。
大波大浪便成为雄浑的诗,便成为屈子的《离骚》,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李杜的歌行,但丁的《神曲》,弥尔顿的《乐园》,歌德的《浮士德》。
小波小浪的涟漪便成为冲淡的诗,便成为周代的国风,王维的绝诗。
日本古诗人西行上人与芭蕉翁的歌句,泰戈尔的《新月》。
这种诗的波澜,有他自然的周期,振幅,不容你写诗的人一毫的造作,一刹那的犹豫,硬如歌德所说的连摆正纸位的时间也都不许你有。
说到此处,我想诗这样东西倒可以用个方式来表示他了:
诗=(直觉+情调+想象)+(适当的文字)
照这样看来,诗的内涵便生出人的问题与艺底问题来。
Ihalt便是人的问题,Frm便是艺的问题。
归根结底我还是佩服你教我两句话。
你教我:一方面多与自然和哲理接近,以养成完满高尚的诗人人格:一方面多研究古昔天才诗中的自然音节,自然形式,以完满诗的构造。
我们心中不可无诗意诗境,却不必定要做诗。
我想说,郭真天才也!
郭沫若《郭沫若散文》读后感。
论郭沫若的抒情短诗的艺术特色诗
《品味郭沫若的抒情短诗》宽甸函授站(汉语言文学)2009级班论郭沫若抒情短诗的艺术特色摘要:在郭沫若的卷帙浩繁的诗歌创作中,有许多亮点值得品味。
本文从分析品评作品入手,分别从别具一格的冲淡美;浪漫含蓄的真情美;寓意深刻的哲理美这三方面阐述他的抒情诗在艺术魅力和艺术特色。
关键词:郭沫若抒情短诗美我国几千年的诗坛,好似广漠而灿烂的星空。
星空中有一颗光芒四射的新星,便是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抒情诗人郭沫若。
在他的创作中,一首首抒情短诗犹如一朵朵美丽的花朵开放在读者的心中,使其成为中国现代杰出的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的诗歌,反抗黑暗,追求光明,读着那些闪光的篇章,好像捏着一团熊熊的烈火,给我们增添了热力和勇气,给我们增添了奋勇前进的力量。
他的诗歌,想象丰富,热情奔放,浪漫主义激情汹涌澎湃,读着这些动人心弦的诗章,犹如漫步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之滨,遥望那汪洋万顷的碧绿碧绿的波涛,使我们心胸开阔,怡然自乐。
他的诗歌,题材十分广泛,形式多样灵活,真是丰富多彩,婀娜多姿,读着这些耀眼的诗篇,就像在春光明媚的时节,走在万紫千红的百花园,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下面,就让我们在群芳之中撷取几朵,来分析、欣赏、评论、探索。
一、别具一格的“冲淡”美郭沫若诗歌中的冲淡诗别具一格,他在将恬静悠远的情思表达得自然而有情趣的基础上,能将自己的主观感情色彩渗透在这些诗的意境中,甚至强烈到人与自然融合为一,呈现出清新开阔而又宁静幽深的诗境。
郭沫若前期的诗,正如他自己所说,随着情思的变化,“大波大浪的洪涛便成为‘雄浑’的诗, ∙∙∙∙∙∙小波小浪的涟漪便成为‘冲淡’的诗,∙∙∙∙∙∙。
”如:《夜步十里松原》海已安眠了。
远望去,只见得白茫茫一片幽光,听不出丝毫的涛声波语。
哦,太空!怎样那样的高超,自由,雄浑,清寥!无数的明星正圆睁着他们的眼儿,在眺望这美丽的夜景。
十里松原中无数的古松,都高擎着他们的手儿沉默着在赞美天宇。
他们一枝枝的手儿在空中战栗。
郭沫若诗两首反思范文
郭沫若诗两首反思范文在教学过程的课外延伸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歌联想、想象手法运用的基础上,让学生归纳二者的区别,初步学会使用这两种写作手法并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去。
当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诗歌的创作背景与学生所处的时代有较大的差异,使得真正能领悟诗歌内涵并和作者有相同感受的学生为数不多。
学生的积累不多,知识面不广,在课堂知识的迁移和能力训练中,学生的表现仍显肤浅,以后应多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拓宽视野。
诗歌教学重在意境的把握。
《郭沫若诗两首》重在联想和想象的独特与合理。
在教学时,如果能够指导一首自学另一首,我们的教学或许会更轻松一些。
教学前对联想和想象的介绍必不可少,是学习的先导。
用联想和想象的知识指导对《天上的街市》的整体把握,学生领会快捷。
在创造新形象中,注意联想到想象的过渡,重在为什么创造出牛郎织女的新形象。
再结合第一节迷人的夜景和写作背景把握诗歌的主题也就不难了。
《静夜》的学习放手让学生自学,特别是鲛人泣珠更应是探究的高潮。
我在教学设计上,力争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学生诵读,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诵读实践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语感。
通过朗读加深体验与领悟,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通过联想、想象的训练,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
我注意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经验、情感去钻研诗歌,进而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同时,教师的感情和思想也应该参与到学生的感情和思想之中,分享学生快乐。
?①让学生多次练习朗读,划分节奏和重音很重要,这是诗歌训练语感,品味氛围情调必须的,学生往往也较喜欢.这样的环节,我觉察他们读得饶有兴趣,感情和味道都出来了.②诗歌的语言是作者的智慧精髓,但也是学生最难理解的意象,引导他们品味探究重点字词,从而能够进入作者的思想空间,明白他选举某些独特意象的出发点,有利于锻炼学生模仿诗歌创作.③根据简洁的意象组合想象扩写环境场面是加强理解,感染熏陶的有效途径.④比较两首诗歌以及写作手法探讨,特别是联想,想象的练习中,发现学生分不清想象\联想的区别,易混淆.导致作业答案错误.关键是课文语言的领悟不够.老师要明确性把他们拉出误区.我在这一节课教学设计上,能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这节课重视学生诵读,让学生在诵读实践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语感,通过朗读加深体验与领悟,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情绪的高涨与诗美的失落--郭沫若诗歌创作得失谈
情绪的高涨与诗美的失落--郭沫若诗歌创作得失谈
李征宙
【期刊名称】《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3(005)002
【摘要】以郭沫若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自由体诗歌的出现,一举结束了早期新诗文白参半的稚拙局面.在具体的创作中,郭沫若主张"形式的绝端自由"、"感情绝端的流露",其结果是在获得一种"狂暴的技巧"的同时也失去了诗歌现代性的深层表现的朦胧美.探寻郭沫若诗歌创作的得与失,对当今日益衰微的新诗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总页数】4页(P43-46)
【作者】李征宙
【作者单位】浙江丽水师范专科学校,浙江,丽水,3234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26.2
【相关文献】
1.颜延之诗歌创作得失评议——以王夫之《古诗评选》对颜诗的评论为中心 [J], 杨艳华
2.接受之得失:论儒家诗教对孟郊诗歌创作之影响 [J], 林志敏
3."遍地皆诗写不赢"--郭沫若大跃进时代的诗歌创作与诗学观念 [J], 贾振勇
4.诗吟时事考镜得失——论近代湖南诗人许瑶光的诗歌创作 [J], 赵志凡
5.普罗诗派诗歌创作得失论 [J], 龙泉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优质】郭沫若诗集读后感500字-范文模板 (2页)
【优质】郭沫若诗集读后感500字-范文模板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郭沫若诗集读后感500字郭沫若诗集读后感范文一千百年来习惯欣赏中和之美的中国读者,最初遭遇《天狗》,无不为其惊世骇俗的粗犷美、强悍美所震颤。
然而一旦品出其独特的况味与神韵,则无不留连忘返,连声称绝:这是一首独步诗坛的奇诗!诗作的主体意象"天狗",既是诗人自我的化身,又是五四时代个性意识觉醒了的一代知识者的象征。
它以雄强勇武一往无前的气概,发出了彻底破坏、毁灭一切和重新创建一切的战斗呐喊。
显然,只有具有了真正的个性意识和自由意志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新文学革命的先驱者,才会拥有如此彻底的推翻旧社会建立新社会的革命思想,才会拥有如此浩荡的英雄救世创世的磅礴恣肆的激情。
诗人借助天狗这一意象,以雄伟激扬之势和暴躁凌厉之气,彰显出解放了的人之情感凌驾一切、控制一切、指点一切的权利和力量,并能动地反映了自由自主自强自立的"真人"的本质,从而创构出一种崭新的诗美传达经验。
《天狗》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方面,也带给读者一种全新的审美感受。
它是强烈的情感之录音。
为保证激情的畅抒,《天狗》不仅采用第一人称"我"直抒胸臆,而且从头到尾的二十九句诗行都以"我"字开头,自始至终的单调句式反而增强了全诗一气呵成的整体连锁性,信口开河、不加打磨的粗厉语言反而凸现了诗的力度,拒绝包装、径直袒陈的赤裸情感反而更易于与读者交流共鸣。
《天狗》是想象艺术的杰出范例。
诗作的开头以幻觉让实我进入幻我,以飞落天外的奇特想象创造出一条神奇的天狗,将破坏旧世界创建新世界的理性意蕴寓托其中,使之获得了具象化、形象化、生动化的表现。
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运用夸张、变形等手法,极力拓展想象的空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5 卷第 2 期 李征宙 : 情绪的高涨与诗美的失落
·45 ·
他首先注意的是情感的真而不是传达感情手段的 艺术创造的 “自我失致诗体空前大解放的第一人 , 正是 “以自然流露为上乘”[1 ][ P4 ] , 不过在诗论和创作实
郭沫若 。
践上 , 郭沫若又远远超过了胡适等人。郭沫若认为
众所周知 , 从 1917 年开始的中国新诗革命最 “诗是我们心中的诗意诗境之纯真的表现 , 生命源
初是以胡适为代表的早期白话诗人赢得了诗体大解 泉中 流 出 来 的 Strain ( 诗 歌) , 心 琴 上 弹 出 来 的
感情的极端流露的结果造成了郭沫若诗歌创作 的过度形容与过分夸张 。在《海外归鸿》一诗中郭 沫若是这样呼喊着 : “我和你别离了百日有奇 , 又 来在你的门前来往 ; 我禁不着我的泪浪滔滔 , 我禁 不着我的情涛激涨。”这里的 “泪浪滔滔”显然是 形容过度 , 夸张失实 , 徐志摩在胡适创办的《努力 周报》第 51 期上发表了《杂记·坏诗 , 假诗 , 形似 诗》一文对此提出了严肃的批评 : “我记得有一首 新诗 , 题目好像是重访他数月前的故居 , 那位诗人 摩按他从前的卧榻书桌 , 看看窗外的云光水色 , 不 觉大大的动了伤感 , 他就禁不住 ……泪浪滔滔。固 然做诗的人 , 多少不免感情作用 , 诗人的眼泪比女 人的眼泪更不值钱 , 但每次流泪至少总得有个相当 的缘由。踹死了一个蚂蚁 , 也不失为一个伤心的理 由。现在我们这位诗人回到他三月前的故寓 , 这三 月内也并不曾经过重大变迁 , 他就使感情强烈 , 就 使眼泪‘富余’, 也何至于像海浪一样的滔滔而来 ! ……总之形容哭泪的字类尽有 , 比之泉涌比之雨 骤 , 都还在情理之中 , 但谁能想像个泪浪滔滔呢 ?” 这真是一语中的 , 击中肯綮。遗憾的是 , 郭沫若在 当时不仅没有对自身的缺点加以认真审视 , 反而认 为是徐志摩在有意抬杠 , 从此绝断了彼此的友谊。
如 , 他把新诗的革命仅仅看成是语言形式的革命 ,
公平而论 , 郭沫若在“五四”时期的诗体大解
以为只要明白如话就是新诗 , 而不大注意诗的美学 放中 , 冲破了一切旧体诗词格律的束缚 , 并身体力
特征和创作规律。因此 , 他把散文分行甚至是 “罗 行地创作出了被称为时代号角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罗唆唆的讲学语录”, 也当成了新诗。有人曾做过 的第一本新诗集《女神》, 它所体现的浪漫主义精
一种新内容和新精神 , 不能不先打破那些束缚精神 集中体现了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精神。闻一多
的枷锁镣铐。”又说 “新文学的语言是白话的 , 新 先生为此称赞郭沫若“若讲新诗 , 郭沫若君的诗才
文学的文体是自由的 , 是不拘格律的”[2][ P183] , 早 配称新呢 , 不独艺术上他的作品与旧诗歌相去最
期白话诗人的写作实践 , 证明了白话可以写诗 , 他 远 , 最要紧的是他的精神完全是时代精神 ———二十
们是勇敢的旧形式的破坏者。但遗憾的是 , 那时胡 世纪的时代精神。有人讲文艺作品是时代底产儿 ,
适对诗的性质和特征的认识有着其片面的地方 。例 《女神》真不愧为时代的一个肖子 。”[4][ P351]
声 , 三个人有一段对话很值得我们玩味。
河豚 。”[13 ][ P128 ]但是一个富于创造性的诗人是应该懂
放的历史胜利。当时的主要矛盾是新的时代生活内 Melody (曲调) ”, 无论是新体的或旧体的 , 今人的
容与旧的诗词的传统形式之间的矛盾。胡适、刘半 或古人的 , 我国的或外国的诗作 , “凡是生之颤动 ,
农、刘大白等人首先冲破了文言和旧诗词格律的束 灵的喊叫 , 那便是真诗 , 好诗 ; 便是我们人类欢的
缚 , 尝试着用白话写作自由体诗 。胡适在《谈新 源泉 , 陶醉的美酿 , 慰安的天国”。[3][ P233]郭沫若强
诗》一文里 , 明确指出“形式上的束缚 , 使精神不 调诗意的纯真 , 感情的美化 , 的确是揭示了诗的真
能自由发展 , 使良好的内容不能充分表现。若想有 谛。他的自由体诗充满了火山爆发般的反抗精神 ,
① 收稿日期 : 2003 - 02 - 19 作者简介 : 李征宙 (1965 —) , 男 , 浙江松阳人 , 硕士 , 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
·44 ·
五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3 年
一个历史事实又为研究者们所公认 : 郭沫若自《女 神》开始 , 诗歌在先天上就缺乏一种诗美的质素 , 以后的诗歌在艺术上更是呈现了一种倒退的走向 。 到了《星空》则已经没有当年的 “浪漫的、蓬勃 的、汹涌的、雄浑的热情”[5] , 缺乏撼人的艺术光 彩。以后的几本诗集 , 从艺术上看更是每况愈下。 甚至郭沫 若 本 人 也 认 为 《前 茅》可 以 值 得 提 起 的 “就只在有左倾的意识一点”, 《恢复》“不免有浓厚 的感伤情绪”, 艺术上也 “没有多大价值”。[6 ][ P42 ]那 本由四十二首爱情诗组成的诗集《瓶》, 不过是诗 人 “过去的恋情的痕迹”的一点 “纪念”,[7 ][ P271 ]艺 术上没有新的突破 , 至于写在留居日本十年和归国 投身抗战时期的《战声集》、《蜩螗集》, 概念式的 呼喊淹没了诗美的特质 , 一直到解放后真正好的诗 也是屈指可数。因此 , 连诗人自己也不得不带着自 嘲的口吻承认 : 郭老郭老 , 诗多好的少。要探究造 成郭沫若诗歌创作步入疲乏与困顿的根本原因我认 为仍要从郭沫若本身的诗歌创作理论为切入口 。
郭沫若诗歌理论的核心是 “主情说”。他曾在 《革命与文学》中提出 “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而 终于感情的”[8 ][ P33 ]这个命题 。他认为 “诗的本职专 在抒情。抒情的文学便不采诗形 , 也不失其为诗。 例如近代的自由诗、散文诗 , 都是些抒情的散文。 自由诗 、散文诗的建设也正是近代诗人不愿受一切 的束缚 , 破除一切已成的形式 , 而专挹诗的神髓以 便于其自然流露的一种表示”。又说 “情绪的律吕 , 情绪的色 彩 便 是 诗 。诗 的 文 字 便 是 情 绪 自 身 的 表 现。(不是用人力去表示情绪的。) 我看要到这体相 一如的境地时 , 才有真诗 、好诗出现 。”[3 ][ P243 ]在谈 到创作实践时说 : “我作起诗来 , 也任一己的冲动 在那里跳跃 , 我在一有冲动的时期 , 就好象一匹奔 马。”“ ……每每有诗的发作袭来 , 就好象生了热病 一样 , 使我作寒冷 , 使我提走笔来战栗着有时候写 不成字 。”[9 ][ P203 ]而且郭沫若是这样说明诗的创作心 理的 : “诗不是‘做’出来的 , 只是 ‘写’出来的 , 我想诗人底心境譬如一湾清澄的海水 , 没有风的时 候 , 便静止着如像一张明镜 , 宇宙万汇底印象都涵 映在里面 ; 一有风的时候 , 便要翻波涌浪起来 , 宇 宙万汇的 印 象 都 活 动 着 在 里 面 。这 风 便 是 所 谓 直 觉、灵感 , 这起了的波浪便是高涨的情调。这活动 着的印象便是徂徕着的想象 。”[12 ][ P238 ]基于这种 “感 情的自然流露”的“唯情”主张 , 一方面 , 使得郭 沫若诗歌创作在“五四”狂飙突进时代 , 对于那些 虚伪欺骗、矫揉造作 , 所谓“文以载道”、“代圣贤
立言”的封建诗歌和文艺 , 对那些空虚颓废、无病 呻吟的苍白之作 , 都是有力的批判和否定。但在另 一方面 , 由于诗人热情奔放 , 对感情的倾泻不加节 制 , 任它天马行空 , 一气呵行 , 使得其许多诗作流 于粗率 , 雄浑有余 , 意境不远 , 一览无余 , 显得单 调乏味。周扬曾经评论郭沫若的诗歌说 “你不用惋 惜你在他诗中不免要遇到的粗率和单调 , 他在掌握 内在的旋律 、内在音节上所显示出来的天才将会弥 补你一切 。”[13 ][ P42 ]要是这种粗率和单调只是指情绪 的旋律和音节 , 那诗人的天才的确弥补了这个缺 陷 ; 但在此地我指的却是诗的内容、诗的意境。由 于诗人有时兴之所至 , 感情迸发 , 求其痛快 , 不加 调节 , 不少诗作缺少深远的意境 , 这不仅是诗人才 华过于显露的结果 , 主要原因还在于没有饱满的生 活血肉 , 感情像流星似的飞驰 , 譬如《晨安》一 诗 , 只看见诗人的才华不断闪烁 ; 一口气呼出 28 个“晨安”, 可是诗行一完 , 才华的闪电也跟着过 去了 , 没有留下值得回味的东西。
多追求则是没有的了 , 这就使得《女神》的美变得 质、性格有关。郭沫若自认为是一个偏于主观而又
残缺不齐 , 或者说只有躯壳而没有灵魂。《湘累》 富于冲动性的人 , “我便作起诗来 , 也任我一己的
一诗中诗人更是集中笔力表白了他的这种诗歌美学 冲动在那里跳跃。我在一有冲动的时候 , 就好像一
的价值观。听到娥皇女英在水中传来的悲切的歌 匹野马 , 我在冲动窒息了的时候 , 又好像只死了的
这么一项统计 , 在 20 世纪 20 年代的头两年 , 报刊 神、美学原则及其独特的审美价值 , 达到五四时期
上发表了新诗近一万首 , 其中绝大多数都是艺术粗 中国新诗主潮的顶峰 , 为中国新诗的开拓和发展作
糙的散文分行之作 , 缺乏诗味甚至根本没有诗味。 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 其成就是前无古人的。然而 ,
第 5 卷第 2 期 五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Vol. 5 No. 2 2003 年 5 月 Journal of Wuyi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May , 2003
①
情绪的高涨与诗美的失落
———郭沫若诗歌创作得失谈
李征宙
(浙江丽水师范专科学校 , 浙江 丽水 323400)
摘要 : 以郭沫若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自由体诗歌的出现 , 一举结束了早期新诗文白参半的稚拙局面 。在具体的创作
中 , 郭沫若主张 “形式的绝端自由”、“感情绝端的流露”, 其结果是在获得一种 “狂暴的技巧”的同时也失去了 诗歌现代性的深层表现的朦胧美 。探寻郭沫若诗歌创作的得与失 , 对当今日益衰微的新诗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历史 意义和现实意义 。 关键词 : 郭沫若 ; 诗歌 ; 主情说 ; 得失 中图分类号 : I226.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9 - 1513 (2003) 02 - 0043 -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