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复习专题6:景物形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鉴赏复习专题6:古诗词景物形象鉴赏

形象、意象、意境是三个容易混淆的概念,通俗实用说,以主、客观特点可以区别形象和意象这两个概念,以单一或多个(数量)可以区别意象和意境这两个概念。严格地说,诗中形象应称为“意象”或“意境”。那么,意象和意境怎么区别呢?简言之,意象是指单一的突出的包含感情的形象,意境是指几个包含感情的形象组合而成的情境氛围。传统而模糊地说,我们仍称诗中的意象为形象。

景物形象,广义而言,我们可以理解为自然景物形象和咏物诗中被人格化了的客观物象。诗歌中的景物是浸润了诗人情感的形象,是诗人抒情言志的载体。因此,鉴赏诗中的景物形象,就要从诗中所写景物或事物的自然属性(特点)入手,体味其表现的社会属性。简言之,一要借助景物意象,品味意境;二要把握诗中描写的画面,并分析描摹图景的方法技巧(包括远、近,声、色,动、静,明、暗等),领会写景状物的方法(比喻、比拟、衬托、对比、夸张、通感、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远近结合、声(音)色(色彩)结合、白描等);三要领会概括其作用。

【命题角度一】表述景物形象的特点

【答题思路】

景物形象特点应分为为单个的景物特点和多个景物构成的意境特点。

单个景物形象特点的答题模式:(1)这首诗塑造(或刻画)了……景物形象;(2)诗中……皆说明这一景物形象特点;(3)诗人塑造这一形象是为了抒发……情感。

多个景物形象构成的意境的答题模式:(1)勾画描绘景物的重点词语或诗句。(2)描述画面。对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可先总说:本诗的描写对象(主要指什么季节的景象),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和景物的特点,然后连接成句,另外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3)概括特点。就是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萧瑟凄凉、恬静优美、明净绚丽、雄浑壮阔等;(4)揭示情感。即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主要包含两方面:乐情,指愉悦、欢快、赞美、仰慕、豪迈、闲适、恬淡等;哀情,指沉痛、悲愤、哀伤、惜别、依恋、忧国忧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等等。)

注意点:答题要具体,不能大而空、多而滥,针对性要强。

【例题引导】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问题:试分析诗中小松形象。

答:这首诗塑造了不被统治者发现、重视但具有强大生命力终成栋梁之材的小松形象。诗中“自小刺头深草里”——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

它不低头,而是“刺头”,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这里连说两个“凌云”,前一个指小松,后一个指小松已长成大松。大松“凌云”,已成事实,称赞它高,并不说明有眼力,也无多大意义,因为,它已成栋梁之材。诗人借塑造小松形象,贬斥了统治不重视发现和培养人才的现象,也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

【类题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日暮

杜甫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

问:颈联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答: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问:该词反映了什么季节的景物的什么特点?

答:

【命题角度二】分析刻画景物形象的方法

【答题思路】

景物形象的自然属性不外乎从三个角度去鉴赏,即景物间的远近关系,品味哪些是作为背景的远景,哪些是作为主体的近景;景物间的动静关系,品味哪些是动景,哪些是静景,是以动衬静,还是以静衬动;景物间的色彩情况。景物形象的社会属性,是指品味景物中所包涵的思想情感、寓意、象征等。这四个角度便构成了景物形象“四品”。答题时,第一步,在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准确找出运用了表达技巧的诗句,指出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这种手法所表现的内容。第三步,分析这些手法的运用,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最后,紧扣题目要求,整理出简练的答案。

【例题引导】

鹿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问题:王维的诗往往诗中有画,试分析诗人用什么手法描绘怎样一幅画面。

参考答案:诗人通过动静结合、远近结合、注意色彩运用描绘一幅幽静清新、色彩绚丽的山林图。诗人用若有若无的“人语声”反衬山中的寂静;以蓊郁广袤的

森林为背景,以眼前夕阳箭射树林为主体,夕阳、青苔、翠木,色彩绚丽,诗人通过描绘此幅画面,表现对鹿柴隐居闲适生活的喜爱。

【类题训练】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亭

杜甫

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

江东犹苦战,回首一颦眉。

问:颔联用什么手法来写景的?表现诗人什么样的内心世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问:该词是用什么手法写景的?表达了词人什么思想情感?

答:

【命题角度三】分析景物形象的作用

【答题思路】

该题考查的是景物形象的作用。任何景物形象都有作者的寄寓和意图,它可以渲染气氛,抒发情感,代替作者寄寓心志,化虚为实或化抽象为形象。这类问题可概括为景物形象的作用、妙处、效果。鉴赏时的基本思路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感受所渲染的客观氛围,挖掘其深刻的社会属性(即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心志等)。

具体答题步骤:(1)景物形象的基本特征的分析,分析景物形象(意境)的特点,主观感受意境氛围;(2)挖掘景物形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物与情、物与志的“契合点”,确定答题点;(3)结合作者的有关常识(诗歌内容和背景知识)来分析;(4)从渲染气氛、抒发情感、表达心志和化实为虚等四个方面,选择其中一点或者几点来阐释,这是最重要的。这样就可以把景物形象所表达的意义、内涵、作用等阐释清楚。

【例题引导】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