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旅游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7-201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都市旅游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填报时间: 2008-03-28 责任单位:市旅游局
一、旅游业发展基础
(一)旅游业“十五计划”执行情况。“十五”时期,全市旅游经济效益持续增长,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接待入境旅游者年均增长14.04%,外汇收入年均增长16.78%,接待国内旅游者年均增长8.85%,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6.91%,比“九五”时期增长超过1.38倍,实现了翻一番的目标。到2005年,全市接待入境旅游者50.02万人次、创汇1.76亿美元;接待国内旅游者3619.63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272.46亿元人民币;旅游总收入达286.75亿元人民币(见附表1),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39.76%;全市旅游产业增加值143.95亿元、占全市GDP的6.07 %(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2.19%);各项经济指标达到或超过“十五”计划指标。2005年全市旅游业及带动相关行业实现增加值431.86亿元、占全市GDP的18.21%,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支柱产业地位得以加强。成都旅游经济总量在西部12个省区(市)城市中名列第一,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名列第五,旅游中心城市地位日益凸现。
旅游产业体系日臻完善,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初具规模和接待服务功能的旅游景区(点)40多个(见图一),其中年接待50万人次以上的景区(点)20个。近几年兴建的西岭雪山滑雪场、石象湖生态风景区等旅游区(点)形成了新的旅游热点。截至2005年底,全市共有旅行社230家,其中国际社37家,国内社193家,与“九五”时期相比增长54.36%;星级饭店134家,与“九五”时期相比总量增长一倍,其中五星级饭店7家,四星级饭店17家。成都市农家乐经营户达5596家,在全国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中名列第一,乡村旅游成为成都市旅游业一大特色产品。
(二)存在的问题。旅游产业的体制机制有待创新;城市旅游主题形象不够鲜明;旅游产业空间布局尚需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旅游产业实力不强,
产品结构有待完善;旅游市场(尤其是入境旅游市场)拓展不力、投入不够;旅游人才、旅游法规和旅游环境等支持系统建设相对滞后,不适应旅游产业发展需要。
二、旅游业发展环境
(一)发展机遇。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有利于促进成都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的实践,有利于成都形成西部旅游目的地和重要门户;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有利于扩大消费群体,壮大经济腹地;区域经济合作,有利于建设成都差异化与多元化的旅游消费结构。
(二)面临挑战。地区间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相邻省市和省内其他旅游景点发展的“虹吸”作用显现,极易造成成都成为旅游过境地;老产品的提档升级与新产品开发建设的约束性矛盾日益突出;旅游同质产品竞争日趋激烈,城市品牌形象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
三、旅游业发展思路和规划目标
(一)指导方针和发展思路。以国际·休闲·观光为主题,以推进城乡一体化为主线,以把成都建设成为中国最佳、国际知名的旅游城市为目标,调整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创新完善旅游产业体制机制,着力抓好重大项目、重点活动和精品线路。加快熊猫生态文化、都江堰-青城山世界文化遗产、金沙古蜀文化三大文化旅游品牌建设,实施“质量发展型”国际旅游目的地战略。适应现代旅游发展需要,以旅助农,推进乡村旅游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文兴旅,深度开发名城(镇)、古镇文化旅游产品,推进旅游型城镇建设;加强旅游要素配置,提高旅行社行业素质,调配旅游饭店资源,开发特色旅游商品,建设旅游娱乐设施,增开国际航线,大力发展入境旅游,规范发展出境旅游,整体提升国内旅游。
(二)发展目标
1.总体发展目标。整合旅游资源,突出休闲主题,以大熊猫生态文化、古蜀文化、休闲文化和美食文化为特色,搞好世界文化遗产、国家级旅游景区等重点旅游项目的规划建设,打造“休闲之都”城市品牌,实施“三步走”的战略构想:到2007年,把成都建设成为旅游主题形象鲜明,历史文化旅游、休闲度
假旅游、餐饮美食旅游三大品牌特色突出的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到2010年确立中国西部重要中心旅游城市地位;再通过5至10年的发展,到2020年,建成国际旅游知名城市。
2.旅游经济指标。到“十一五”末,即2010年,力争接待入境旅游人数达到120万人次,以2005年为基数,年均增长19%;旅游外汇达到5.0亿美元,年均增长23%。按现行价格预测,预计全市国际国内旅游总收入达到684亿元,年均增长19%(见附表2),不断提高对全省旅游经济的贡献率。
(三)旅游产业发展原则及战略。
1.旅游产业发展原则。按照政府主导的发展方针,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市场导向原则、统一协调原则、差异化和多元化原则,构建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发展格局,促进旅游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2.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实施旅游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加快完善协调配套的旅游要素体系;实施区域旅游合作战略,构建大旅游圈(见图二、图三);实施城镇旅游发展战略,促进城乡一体化;实施文化资源向旅游资本的转化战略,塑造文化旅游品牌;实施旅游人才战略,搞好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国际化战略,加速入境旅游发展。
四、旅游产业空间结构布局
结合成都城市规划发展的圈层结构布局,构建以都市旅游区和都江堰—青城山国际休闲度假区为“一轴”、以龙门山和邛崃山南北山地生态旅游系统为“两翼”的产业发展格局,推进中心游憩区、环城游憩圈层和龙门山—邛崃山观光度假带“三个圈层”的游憩空间系统建设,加快都市旅游区、都江堰-青城山精品旅游区、城镇文化旅游网节点、龙门山-邛崃山生态旅游带“四个板块”产业支撑体系建设,整体形成“一个轴线,南北两翼,三个圈层,四个板块”的产业空间发展布局(见图四)。
(一)构建都市旅游区(内核极)。
1.打造中心游憩区。以天府广场为中心,整合春熙路、红
星路步行街、盐市口、大慈寺、文殊院、宽窄巷子古街、武侯祠、杜甫草堂、永陵、浣花公园、青羊宫、琴台路等商业、餐饮、文化、娱乐等资源,配套旅游服务设施,突出购物、休闲娱乐等城市旅游功能,建设特色文化旅游街区,打造锦江夜游亮点,塑造中央商业游憩区。
2.打造东部文化休闲旅游区。整合新华公园、活水公园、塔子山公园、游乐园等城市公共游憩资源,利用四川电视塔文化旅游资源优势,结合“成都RBD(都市休闲商务区)”的规划,建设休闲娱乐片区。
3.打造南部商务会展旅游区。以人南延线为轴线,以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为支撑点,配套完善旅游设施,打造商务会展休闲旅游区。
4.打造西部文化、美食、会展旅游片区。以金沙遗址博物馆、羊西线“一品天下”美食旅游商业街、府南新区餐饮街、两河城市森林公园、成都国际会展中心为主节点,形成多元化的旅游功能片区。
5.打造北部熊猫生态文化旅游区。整合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北湖公园、动物园、植物园、昭觉寺等资源,开发北郊风景区,打造“熊猫家园”生态文化旅游区。
6.打造环城城市观光游憩休闲带。整合乡村休闲旅游资源、锦江两岸文博资源、沙河滨水休闲资源,利用锦江、沙河、府河水生态环境优势,开发“浣花泛舟”和“锦江夜游”项目,结合成都城市绿化美化工程,建设成都城市游憩廊道。
(二)建设都江堰-青城山国际休闲度假旅游区(支撑点)。以道教文化和水文化休闲、高尔夫休闲、疗养休闲等为主要特色进行项目建设和经营,开发中高端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建设都江堰水文化博物馆和道教文化博物馆,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塑造“世界水利名都”、“中国道教圣山”的旅游形象,打造国际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三)建设龙门山-邛崃山生态旅游区(产业带)。
1.建设龙门山旅游板块。依托龙门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白水河国家森林公园,发展避暑度假、森林疗养、科考专项旅游和山前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