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河中石兽作业设计(含解析)新人教版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河中石兽》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讲述了明朝时期,一位名叫张僧繇的画家,在一次庙会上,应一位老人之邀,画了一幅河中石兽的画像,结果引起了一场辨别真伪的风波。
这篇课文旨在让学生了解文言文的特点,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同时领悟文章所表达的道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但对于这篇课文中所涉及的古代文化知识,如庙会、画家、画像等,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古代文化知识的桥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文言文中的一些常用词语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课文所表达的道理,培养学生的品德素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难点:掌握文言文中的一些常用词语和句式,理解课文所表达的道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古代文化的氛围,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
2.参考资料:为学生准备一些关于古代文化的参考资料,以便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理解课文。
3.课文翻译:为学生准备课文的现代文翻译,方便学生查阅。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幅河中石兽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认为这幅画中的石兽是真的吗?为什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音频,让学生跟读,感受文言文的韵律。
然后,教师为学生提供课文现代文翻译,让学生对照翻译,理解课文大意。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几个关于课文的问题,如:“张僧繇是如何画出河中石兽的?”,“为什么会引起一场辨别真伪的风波?”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教学设计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教学设计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教学设计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教学设计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河中石兽》教学设计设计理念:如今是一个信息泛滥的时代,无论是你抗拒还是接受,各种真假虚实,良莠不齐的信息都会无孔不入。
因此我们尤其需要科学的判断力,择善而从。
对于三观尚未定型的初中生而言,更需要对其进行合理的引导,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培养质疑精神,领会“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河中石兽》一文,围绕石兽的去处,写了三类人的不同态度与看法.通过对比正好凸显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因而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着重分析了三类人寻求石兽的不同态度与方法,并运用生活中多个类似现象进行思维延伸,旨在让学生明白“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培养学生客观对待分析事情的态度.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叙述”和“议论”的表达方式,理解“借事说理”的方法。
理解文章内涵,领会本文主题.2、过程与方法目标:深入理解三类人“河中寻石兽”的方法,体会“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培养学生客观对待分析事情的态度。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世间万象皆有规律可循,真理可探。
但是人们往往会被事物的表象及已有的固定思维模式蒙蔽了自己的眼睛。
两只石兽因山门倒塌掉入河中,现在要将其打捞上岸.这看似简单的事做起来却并不简单!为什么呢?(设计意图:直接以生活中许多事实真相会被蒙蔽的事实入题,集中学生的思维重心,以课文所叙之事设问激发学生的思考,表里合一,突出教学重点。
2024年春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24河中石兽教案新人教版

- 你认为这个故事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启示?
- 写作练习:请学生根据《河中石兽》的寓意,写一篇关于生活中的真与假的作文,要求字数在400字左右。
- 小组讨论:请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河中石兽》中的寓意,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2. 作业反馈:
- 阅读理解:在批改学生的阅读理解作业时,注意检查学生对石兽沉入河中的原因、作者的寓意以及故事启示的理解是否准确。对于错误的理解,及时指出并给出正确的解释。
2024年春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24 河中石兽教案 新人教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所使用的教材是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的《河中石兽》。本篇文章以石兽的传说为线索,引发读者对真理和表象的思考。文章语言简练,寓意深刻,适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 实地考察:如果可能,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参观博物馆、古迹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七、内容逻Leabharlann 关系- 本文重点知识点:石兽的传说及其寓意。
- 本文重点词:石兽、传说、寓意。
- 本文重点句:石兽沉入河中,渔人求之,不得其故,以为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 板书设计:石兽的传说及其寓意
3. 实验器材:如果本节课涉及实验,需要确保实验器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例如,如果需要进行一些观察实验,需要准备相应的实验器材,如放大镜、显微镜等,并确保学生能够在实验过程中安全地进行观察。
4. 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如分组讨论区、实验操作台等。为了方便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可以将教室布置成适合小组合作的形式,设置一些分组讨论区和实验操作台,并确保学生有足够的空间进行活动。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4《河中石兽》习题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2016年秋季版)甘肃省定西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河中石兽》习题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年秋季版)甘肃省定西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河中石兽》习题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年秋季版)甘肃省定西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河中石兽》习题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24 河中石兽走近作者纪昀(1724-1805),字晓岚,直隶献县(今属河北)人.清代学者、文学家.晚年自号石云,乾隆年间进士。
著有《阅微草堂笔记》,他编纂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的贡献。
文言知识梳理1.通假字不亦颠乎..:“颠”通“癫”,精神失常。
2.词性活用棹:名词用作动词,划船。
3.一词多义之错误!是错误!为错误!已错误!冬夜读书示子聿【南宋】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赏析:古人做学问总是竭尽全力的,青少年时肯下工夫到老才能有所成就。
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比较肤浅,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身实践。
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将来一事无成,后悔莫及。
另一方面,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明白,而要躬行实践,在实践中加深理解。
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
●古今对译●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课河中石兽学案设计新人教版

种
兵
得于 数 里外
三、局部探究
1. 老河兵既有理论又有实践
, 准确把握了石兽、流水、泥沙的性质及相互
2.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
, 我们不能只知其一
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
, 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
河干.(
)
棹.(
)
圮.(
)
曳.(
)
杮.(
)
湮.(
)
坎穴.(
)
溯.(
)
欤.(
)
2. 根据提示默写。
(1)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
(2)
。
募.(
)
铁钯.(
)
啮.(
)
臆.(
)断
,
。
,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3) 转转不已 ,
。
(4) 然则天下之事 ,
,
3. 本 文 作 者 是 清 代 文 学 家
, , 他的
?
2.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
四 、推荐阅读《阅微草堂笔记》中的短篇小说
参
考
一、基础积累
1. ɡānpǐ mù zhào yè pá f èi yān ni è xué sù yì
2. 略
3.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
4.(1) 经过十多年 , 僧人们募集资金重新修建寺庙
, 在河中寻找两个
(2)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
说
。
4. 翻译重点语句。
(1) 阅十余岁 , 僧募金重修 , 求二石兽于水中 , 竟不可得。
(2)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
,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3) 盖石性坚重 , 沙性松浮 , 水不 能冲石 , 其反激之力 , 必于石下迎水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第六单元第24课《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课题:河中石兽课时: 2一、教学内容分析课题“河中石兽”指沉入河中的石兽雕刻。
这是一篇说理短文,揭示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阅读课文,分清层次,概括大意,找出层次间的关系,理解课文的中心意思。
过程目标:借助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目标:懂得“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培养学生实际调查观。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这是初中生学习的第5篇文言文,学生此时已经较好的接触了文言文,所以对此有一定的理解基础,主要培养他们自主探究意识,把我较好的快速理解方式,大声朗读、理解。
培养语感。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借助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1、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是教学的重点。
2、文章中相关语句在翻译上有一定难度,故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是教学的难点。
八作业布置课后自测题九、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第一课时一、导入: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
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
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
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作者简介:纪昀,字晓岚。
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
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
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
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
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河中石兽教案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 河中石兽教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 河中石兽教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 河中石兽教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24 河中石兽教学准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1.阅读课文,分清层次,概括大意,找出层次间的关系;理解文中三类人寻找石兽的相关语句;明白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重点)2.学习本文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难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遇事不可随意主观臆断,应根据客观事实进行分析.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前准备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等。
生:预习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刻舟求剑”的故事吗?(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
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到达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同学们,这个楚国人按照这种方法能找到自己的剑吗?(不能!)他要怎样才能找到自己的剑呢?(马上从剑掉下去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那如果是一尊很大的石兽掉到水里,过了十多年后,我们应该去哪里寻找这尊石兽呢?(石兽掉下去的地方?下游?上游?)如果想知道正确的答案,就一起来认真学习《河中石兽》这篇文章吧!基础梳理1.字词清单(1)生字注音圮.(pǐ)棹.(zhào)木杮.(fèi) 铁钯.(pá)湮.(yān) 啮.(niè)溯.流(sù)臆.断(yì)欤.(yú)(2)古今异义①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物理学)②阅.十余岁[古义:经过,经历。
2019年春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河中石兽作业设计(含解析)【人教版】

河中石兽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纪昀 圮于河 棹数小舟 曳 铁钯 木杮 湮于沙上 啮沙 溯流逆上 臆断欤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一寺临河干 临: (2)阅十余岁阅: (3)求二石兽于水中求: (4)竟不可得竟: (5)曳铁钯曳: (6)尔辈不能究物理究: (7)不亦颠乎颠: (8)众服为确论确论: (9)如是再啮啮: (10)遂反溯流逆上矣遂: (11)二石兽并沉焉并: (12)以为顺流下矣以为: (13)棹数小舟棹: (14)湮于沙上湮: 3.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闻之笑曰B.当求之于上流C.一老河兵闻之D.其反激之力。
4.翻译下列句子。
(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3)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4)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三、填空题(共2小题,每小题0分,满分0分)5.结合课文《河中石兽》填空。
《河中石兽》选自《 》,作者是 代学者、文学家 ,字 。
6.下列有关课文《河中石兽》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
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文章语言简洁。
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C.文章寓理于事。
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
D.文章人物各具特点。
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五、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0分)7.用课文《河中石兽》中的话说说老河兵是怎样具体分析“石必倒掷坎穴中”的。
8.阅读课文《河中石兽》老河兵“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的论断是综合分析了哪些因素得出的?从其“老河兵”的身份看,他能做出正确推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三、拓展阅读9.【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河中石兽学案新人教版20200122132

《河中石兽》学案学习目标:1、落实文言重要实词,反复朗读,知晓文章大意。
2、深入理解三类人“河中寻石兽”的方法,体会“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3、学会客观对待分析事情。
学习重点:落实重要字词;体会“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学习难点:深入理解三类人“河中寻石兽”的办法,体会“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作者简介纪昀,字,清代著名学者, 生性诙谐风趣.任《》总纂官.著有《》等。
2. 字词积累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圮.()于河棹.()数小舟曳.铁钯()木杮.()湮.()没啮.()沙溯.()欤.()3.文学常识填空《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小说,题材以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分古今图书为、、、四档,总名为“四库全书”4.整体感知(1)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2)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二、合作研讨1、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
2、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3、这个故事说有了一个什么道理?三、迁移拓展1. 课外阅读纪昀《阅微草堂笔记》,进一步了解纪昀其人其文。
2. 思考文章为何把讲学家当作嘲讽的对象。
四、学后反思谈谈自己的收获!《河中石兽》学案答案一、1、晓岚四库全书阅微草堂笔记2、(pǐ)(zhào)(yè)(fèi)(yān)(niè)(sù) (yú)3、文言笔记妖怪鬼狐经史子集4、(1)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2)寻找经过人物寻找的地点结果第一种僧原地水中不可得第二种僧顺流而下无迹第三种讲学家原地沙下失败第四种老河兵求之于上流果得于数里外二、1、第一层:交代找石兽的事由,寺僧至沉落河中的地点和下游均没找到石兽。
第二层:讲学家嘲笑寺僧,认为石头埋在河底深沙中。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练习教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练习教案一. 教材分析《河中石兽》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4课的一篇课文,主要描述了一只石兽在河流中的种种遭遇,通过石兽的形象,反映了人的命运和生活的无常。
文章用词贴切,寓意深刻,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生哲理的思考具有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课文的理解不再困难。
但他们在分析文章深层含义、探讨人生哲理方面可能还不够成熟,需要教师的引导。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文言文词汇和句式还不够熟悉,需要在教学中加以解释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不可预知性,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的理解和重点词汇的掌握。
2.难点: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探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和引导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并通过讨论和教师的引导,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讲解:准备详细的课文讲解,包括词汇、句式和文章结构等方面的解释。
2.讨论问题:准备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例如:“你们认为,一个人的命运可以被预测吗?”2.呈现(15分钟)让学生阅读课文,并解释一些生僻的词汇和句式。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如人物、事件、情感等。
3.操练(15分钟)针对课文内容,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阅读理解和词汇运用的训练。
通过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阅读感悟和思考。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并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课文的深层含义。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思考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不可预知性。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4 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 河中石兽教学设计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 河中石兽教学设计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 河中石兽教学设计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24。
河中石兽一、教材分析本文是清代才子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一篇志怪笔记小说。
这篇说理短文叙述了三种寻找河中石兽的看法和方法,告诉人们:再深的理论,不能得到实践的证明,就不是真理;只有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理论才是正确的.同时还揭示了一个道理:任何事物都不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不可主观臆断。
教师讲授这篇文章时应将教学的重心放在积累阅读经验、培养语感上,字词和语法不必作为教学的重点。
另外,还要引导学生从文中的故事进行深入探究,从而理解其中蕴含的哲理。
二、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准确地翻译全文。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有何不同。
4.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三、教学重难点1。
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2.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有何不同.四、教学策略1、要求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画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语句,提出问题。
2、画出你对课文感悟最深的地方,并写上评语.3、通过讨论探究,感悟课文内容。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一)导入。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倒塌掉入河中。
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精制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精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河中石兽》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作者小时候在家乡的河边玩耍时,发现了一只奇特的石兽,经过观察和思考,作者得出了石兽是由河水冲刷而成的结论。
本文通过讲述这个故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了自然界的奥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文之前,已经掌握了一些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如常用的文言虚词、句式等。
但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理解能力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同时,学生对于自然界的奥秘充满好奇,可以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一些常用的文言虚词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科学的情感,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奥秘的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一些常用的文言虚词和句式。
2.难点:理解课文中的一些比喻和象征意义,以及作者通过故事所传达的道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带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3.学生分组名单4.教学PPT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教师提出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奇怪的事情,或者是发现过一些特殊的物体?”让学生思考和讨论,为学习课文做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注意生字的读音和词义。
部编人教七下语文第六单元24《河中石兽》(第1课时)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七下语文第六单元24《河中石兽》(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河中石兽》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的一篇古文。
文章以讲述石兽在河中的传奇故事为主线,借助对石兽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文章语言简练,寓意深远,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提高朗读和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但对于这篇有一定难度的文章,仍需通过细致的分析和讲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
学生对于自然界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有利于他们对文章内容的兴趣和理解。
但同时,学生可能对于文章中的一些哲学思考感到困惑,需要教师引导启发。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文章。
2.理解文章内容,把握石兽的形象特征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3.提高古文阅读能力,学会欣赏和评价古代文学作品。
4.启发思考,理解文章中的人生哲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石兽形象的特征。
2.难点:文章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以及作者哲理思想的把握。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分析石兽的形象特征,讨论作者的情感态度和哲理思想。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课文朗读录音,以便学生跟读和模仿。
2.准备课文解析资料,包括生僻字词的解释和文章背景介绍。
3.准备相关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石兽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导入对新课的学习。
2.呈现(10分钟)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跟读,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
然后教师逐段讲解课文,解析生僻字词,分析石兽的形象特征。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模仿录音中的语音语调。
教师随机抽取学生回答问题,检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学生自行翻译课文,遇到问题可以和同桌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中石兽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纪昀.圮.于河棹.数小舟曳.铁钯.木杮.湮.于沙上啮.沙溯.流逆上臆.断欤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一寺临.河干临:(2)阅.十余岁阅:(3)求.二石兽于水中求:(4)竟.不可得竟:(5)曳.铁钯曳:(6)尔辈不能究.物理究:(7)不亦颠.乎颠:(8)众服为确论..确论:(9)如是再啮.啮:(10)遂.反溯流逆上矣遂:(11)二石兽并.沉焉并:(12)以为..顺流下矣以为:(13)棹.数小舟棹:(14)湮.于沙上湮:3.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闻之笑曰B.当求之于上流C.一老河兵闻之D.其反激之力。
4.翻译下列句子。
(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3)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4)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三、填空题(共2小题,每小题0分,满分0分)5.结合课文《河中石兽》填空。
《河中石兽》选自《》,作者是代学者、文学家,字。
6.下列有关课文《河中石兽》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
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文章语言简洁。
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C.文章寓理于事。
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
D.文章人物各具特点。
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五、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0分)7.用课文《河中石兽》中的话说说老河兵是怎样具体分析“石必倒掷坎穴中”的。
8.阅读课文《河中石兽》老河兵“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的论断是综合分析了哪些因素得出的?从其“老河兵”的身份看,他能做出正确推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三、拓展阅读9.【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纪昀《河中石兽》)【乙】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欧阳修《卖油翁》)(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山门圮.于河圮:②可据理臆断..欤臆断:③但微颔.之颔:④康肃笑而遣.之遣:⑤但.手熟尔但:(2)翻译下列句子。
①沿河求之,不亦颠乎?②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
(3)寻找河中石兽时,老河兵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从中你明白了一个怎样的道理?(4)两文都通过一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甲】文通过作者的议论总结出的道理;【乙】文借卖油翁的言行告诉人们的道理。
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纪昀.yún圮.于河pǐ棹.数小舟zhào曳.yè铁钯.pá木杮.fèi湮.于沙上yān啮.沙niè溯.流逆上sù臆.断欤yì【考点】13:注音.【分析】本道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的读音掌握程度,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把握课文中的字词,踏踏实实地读、写,把握不准的要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更要注意根据积累准确书写。
【解答】答案:yún、pǐzhào、yèpá、fèiyān、nièsù、yì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一寺临.河干临:靠近(2)阅.十余岁阅:经过(3)求.二石兽于水中求:寻找(4)竟.不可得竟:最终(5)曳.铁钯曳:拖,拉(6)尔辈不能究.物理究:推究(7)不亦颠.乎颠:颠倒,错乱(8)众服为确论..确论:确切的言论(9)如是再啮.啮:这里意为冲激(10)遂.反溯流逆上矣遂:于是(11)二石兽并.沉焉并:一起(12)以为..顺流下矣以为:认为(13)棹.数小舟棹:划(船)(14)湮.于沙上湮:埋没【考点】D4:文言实词.【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解答】(1)句意为: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
临:靠近。
(2)句意为:经历十多年。
阅,经过。
(3)句意为:在河中寻找石兽。
求:寻找。
(4)句意为:最终没找到。
竟:最终。
(5)句意为:拉着铁耙。
曳:拖,拉。
(6)句意为: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究:推究。
(7)句意为:不是疯了吗。
颠:颠倒,错乱。
(8)句意为:大家都信服地认为他的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确论:确切的言论。
(9)句意为:像这样又冲激。
啮:咬,这里意为冲激。
(10)句意为:于是石兽反而逆流而上。
遂:于是。
(11)句意为: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
并:一起。
(12)句意为: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
以为:认为。
(13)句意为:于是划着几只小船。
棹:划(船)。
(14)句意为:石兽埋没于沙上。
湮:埋没。
答案:(1)靠近;(2)经过;(3)寻找;(4)最终;(5)拖,拉;(6)推究;(7)颠倒,错乱;(8)确切的言论;(9)这里意为冲激;(10)于是;(11)一起;(12)认为;(13)划(船);(14)埋没。
3.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闻之笑曰B.当求之于上流C.一老河兵闻之D.其反激之力。
【考点】D5:文言虚词.【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之”的用法。
【解答】A、B、C三项中的“之”均为代词,D项“之”为结构助词“的”。
故选:D。
4.翻译下列句子。
(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3)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4)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考点】DF:文言翻译.【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翻译。
解答本题时要明确本句是否是特殊句式,特殊句式要按照特殊句式的翻译方法翻译。
还要抓住重点词进行解释,特别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等。
【解答】(1)句中重点词有:是,这。
杮,削下的木片。
岂能,怎么能。
句意为: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2)句中重点词有: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但,只,仅仅。
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
臆断,主观地判断。
欤,表反问的句末语气词。
句意为: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3)句中重点词有:啮,本意是“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不已,不停止。
已,停止。
句意为: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
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
(4)句中重点词有:如是,像这样。
遂,于是。
溯流,逆流。
句意为: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答案:(1)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2)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3)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
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
(4)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三、填空题(共2小题,每小题0分,满分0分)5.结合课文《河中石兽》填空。
《河中石兽》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作者是清代学者、文学家纪昀,字晓岚。
【考点】F5:文学常识.【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解答】《河中石兽》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作者是清代学者、文学家纪昀,字晓岚。
答案:阅微草堂笔记;清;纪昀;晓岚6.下列有关课文《河中石兽》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
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文章语言简洁。
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C.文章寓理于事。
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
D.文章人物各具特点。
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考点】F5:文学常识.【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解答】ABC.正确。
D.有误,“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说法错误,文章第二段中关于讲学家重在通过语言描写写出他的看法,而没有写到他的具体行为。
故选:D。
五、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0分)7.用课文《河中石兽》中的话说说老河兵是怎样具体分析“石必倒掷坎穴中”的。
【考点】97:句段分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本题注意要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注意不要遗漏。
【解答】结合课文《河中石兽》可知,老河兵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特性,把理论知识和多年经验结合起来分析。
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这句话就是“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老河兵的论断是综合分析了水、石、沙这些因素得出的。
答案: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