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化学chapter6_电催化
电化学催化
(2)在获得表面结构与性能的内在联系和规律的基础上, 研制实用、高效电催化剂, 如用于燃料电池的纳米级微 粒电催化剂, CO 容忍性电催化剂等的研制;
七、电催化研究的新进展和发展趋势
(3)定量研究金属单晶表面电化学反应动力学, 从定量 角度深入认识电催化中的电极表面结构效应。如: B. E. Conway 等人分别获得氢在铂单晶电极表面的吸 附自由焓等热力学函数和交换电流密度(j0 ) 等动力学参
第二类电极:本身并不直接参加电极反应和消耗
(惰性电极或不溶性电极),但对电化学反应的速度
和反应机理有重要影响,这一作用称为电化学催化。
电化学催化
一、引言
电催化作用:既可由电极材料本身产生,也可通过各
种工艺使电极表面修饰和改性后获得。 电催化剂:电极本体,或构成电极反应表面的其它材 料(电极仅作为电催化剂的基体) 如:新型表面合金电催化剂技术,在碳基底表面 形成纳米材料层,对涉及电化学还原的有机合成反应具 有效率高、选择性好,显著降低能耗的特点。
0
1
可因其b值较低,在高电流密
度区间,具有较高的电催化
j1 j2
活性。
log j
四、影响电催化活性的因素
电化学催化
由催化剂材料的化 学性质决定 (1)能量因素:催化剂对电极反应活化能产生的影响 (2)空间因素:电催化过程涉及反应粒子或中间粒子在电 极表面吸附键的形成和断裂,因此要求这些粒子与催化 剂表面具有一定的空间对应关系。
吸附氢键(M—H)增强时,析H2反应速度首先提
高,但氢键如过强,反应速度反而降低。
因此,中间价态粒子具有适中的能量(适中的吸
附键强度及表面覆盖度)时,可能对应最高的反应速
度,这一现象通常被称为“火山形效应”。
chapter6-电催化
4、电化学步骤(慢)+电化学脱附(快) i0C 》 i0A , i0B,迟缓放电机理
高超电势电极(汞)上的氢析出反应机理
实验事实:在10-10—102A/cm2的电流密度范围内,超 电势与电流密度呈半对数关系。斜率:0.11-0.12V.
在汞电极上,我们基于其表面氢原子覆盖度较小这一事实,假定了氢原 子的表面活度和表面覆盖度成正比.
但在氢原子表面覆盖度较大的中/低超电势电极上,这一关系并不成立. 因此,当电极反应的控制步骤为复合步骤或电化学脱附步骤时,也可能出 现斜率为22.3RT/F(119mV)的半对数极化曲线.
如果复合步骤控制:
在H2—O2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中,常用金属催化 剂是Pt,而空气电池中常用金属催化剂是Ag。
早期的Pt催化剂直接使用Pt黑,现在一般采 用Pt/C催化剂。即用化学还原法、电化学还原 法或溅射等物理方法将Pt粒子分布在细小的活 性炭表面,然后热处理。目的是提高Pt利用率。
Pt载量从4mg/cm2降至0.3~0.4mg/cm2,甚至可达0.1mg/cm2
(1).对M-H键强度越大的金属,电化学反应步骤速 度就越快,而相应的脱附步骤就越慢,因此复合 脱附步骤是速度控制步骤。总的反应速率不会太 快。
②M-H键强度越小的金属,电化学步骤速度越慢, 脱附步骤越快,因此电化学步骤是控制步骤。总 的反应速率也不会太快。
③M-H键强度适中的金属,反应速度将最快。
氧电极反应的i0较小,仅10-9—10-10 A/cm2,超电势高!
氧气还原的电催化目的
① 避免经历二电子途径,产生过氧化氢,否则 对能量转换不利;
电催化及光催化介绍
• 水存在对CO吸附状态几乎无本质上影响。
电催化及光催化介绍
第26页
• 水分子在电极上吸附是个普遍感兴趣问题, (大多数电极反应是在水溶液中进行) 。
• 电极/水溶液界面双电层电性质 ,尤其是 界面微分容量和电极表面水分子吸附状态 有亲密关系 。大家已提出了水分子吸附状 态各种模型 。关键是表面吸附水分子是呈 单分子 、双分子 ,还是和氢结合程度不一 样簇。
波而在大约1.4V处表面变成了氧化物 。反 向扫描时 ,在0.7V还原电流下出现Pt原子
被重新还原峰 。这么进行一次氧化-还原 , 氧吸收波形发生了很大改变 。 图示其它峰
形都有类似结果。
•
这是因表面原子排布不一样而显示出
固有特征。
•
图4-6为经5次电位(1.5V-0.05V)循环
Pt(111)面STM像。
之间过渡状态 , 即所谓“平板电位
(flatband potential) ”
•
电子传递 , 既可在速度控制步骤能垒
主要位于Helmholz双电荷层中时发生,也
能够在空间电荷层能垒中时发生 。转
• 例:放氢反应
• 未经修飾半导体表面需有较高超电压 ,
对GaAs,GaP,主要取决于Schottky能垒
电催化及光催化介绍
第18页
• 图4-5 白金以及铱单晶基础低指数晶面(1l0)循环伏安图 • (O.5mol/L H2SO4 , 25℃ , 50mV/s)
电催化及光催化介绍
第19页
•
可见 ,各种晶面脱氢波 、吸氧波都显
著不一样 。 比如:Pt(111)面在硫酸水溶液
中 ,在0~0.5V范围内 , 出现了异常氢吸收
电催化及光催化介绍
电化学催化反应
电化学催化反应电化学催化反应是一种利用电能促进化学反应进行的方法。
通过电化学催化,可以提高反应速率,降低能量消耗,并控制反应的选择性和效率。
本文将介绍电化学催化反应的基本概念、机理和应用。
一、基本概念电化学催化反应是指在电解质溶液中,利用电极表面催化剂对特定的电化学反应进行催化的过程。
在电化学催化反应中,催化剂通常是金属、金属合金、金属氧化物或有机化合物等。
催化剂通过吸附反应物分子,调节反应物的活性,提高反应速率和选择性。
二、机理电化学催化反应的机理主要包括吸附、电荷传递和质子转移等过程。
首先,反应物分子被催化剂吸附到电极表面,形成吸附物种。
然后,在电极表面发生电子转移和离子传递,形成中间物种。
最后,中间物种发生质子转移或电子转移,生成产物。
吸附是电化学催化反应中的重要步骤。
分为化学吸附和物理吸附两种方式。
化学吸附是指反应物与催化剂之间发生化学键的形成和断裂,吸附态物种的生成使得反应物活化能降低,促进了反应的进行。
物理吸附是指反应物与催化剂之间无化学键的相互作用,吸附态物种较为不稳定,易于解离。
电荷传递是电化学催化反应中的主要步骤。
当反应物被催化剂吸附到电极表面后,电子从催化剂传递到反应物,或反之。
电子传递可以通过散射、隧道效应或导带等机制进行。
电子传递过程中,催化剂表面的电荷状态发生变化,从而改变电极电势,促进或抑制反应的进行。
质子转移是电化学催化反应中的常见过程。
在酸碱催化反应中,酸催化剂和碱催化剂通过质子的转移来催化反应。
质子转移的速率与催化剂表面的酸碱性质密切相关。
质子转移过程中,催化剂吸附的反应物发生质子的加入或离开,形成产物。
三、应用电化学催化反应在能源转换、环境保护和化学合成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其中,燃料电池是利用电化学催化反应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设备。
通过电化学催化反应,燃料电池可以高效地将燃料氧化,并将生成的电子传导到电极上,产生电能。
此外,电化学催化反应在环境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重要。
《电化学催化》课件
电化学催化的基础知识
1 电化学过程的基本概念
2 催化反应的基本原理
了解电化学过程的基本概念,例如电极 反应、离子迁移和电流密度等。
探究催化反应的基本原理,如催化剂吸 附、活化能降低和反应速率等。
原位研究电化学催化反应Fra bibliotek1原位研究的技术与方法
了解原位研究电化学催化反应的现有技术与方法,如电化学原位红外光谱和原位 电子显微镜等。
2 电化学催化的应用于水分解制氢
了解电化学催化在水分解制氢中的作用,包括催化剂的设计和电解过程的优化等。
结论
电化学催化的发展趋势
展望电化学催化的未来发展方向,包括新 型催化剂的设计和先进研究技术的应用。
电化学催化研究的挑战和未来展 望
探讨电化学催化研究面临的挑战,并展望 未来在可持续能源转换方面的应用。
《电化学催化》PPT课件
欢迎使用《电化学催化》PPT课件! 在此课程中,我们将深入探讨电化学催化 的基本概念,应用领域和研究进展,从而为您打开电化学催化的奇妙世界。
简介
什么是电化学催化
电化学催化研究电化学过程中催化剂的作用机制,以促进反应速率或调控产物选择性的科学 领域。
电化学催化的应用领域
电化学催化广泛应用于能源转换、环境保护、电化学合成和生物电化学等领域。
2
原位研究的应用案例
探索原位研究在电化学催化领域中的应用案例,如催化剂失活机制的研究和催化 反应中的界面现象等。
电化学催化剂的设计和合成
催化剂的种类
了解不同类型的电化学催化剂,如金属催化 剂、有机催化剂和生物催化剂。
催化剂的设计和合成方法
学习电化学催化剂的设计和合成方法,如原 位合成、溶液合成和纳米材料制备等。
电化学催化原理
电化学催化原理
电化学催化原理是通过电化学反应中电流与电势之间的关系,实现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在电化学催化过程中,催化剂在电极表面提供活性位点,使得反应物可以在较低的能垒下发生反应。
具体而言,电化学催化涉及两个基本步骤:吸附和反应。
吸附是指反应物分子在催化剂表面以吸附的形式与催化剂相互作用。
吸附分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两种形式。
物理吸附是反应物分子与催化剂之间相对较弱的相互作用,而化学吸附则是通过化学键形成强有力的吸附作用。
反应发生在吸附的基础上。
在电化学催化过程中,电子转移是催化反应的核心。
通过电极施加的电势差,可以调控催化剂表面的电子状态,从而影响反应的进行。
催化剂可以通过给出或接收电子来改变反应物的电荷状态,从而促进反应的进行。
电化学催化过程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催化剂的活性和特异性。
活性是指催化剂表面提供的吸附位点的数量和吸附能力,而特异性则是指催化剂对某一反应物的选择性。
此外,催化剂的形态和晶体结构也会对反应进行调控。
总的来说,电化学催化原理通过调控催化剂表面的活性位点,以及电子转移过程中的电势差,实现对化学反应速率的控制。
这种催化方式在能源转换、环境保护和有机合成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电化学催化简介PPT课件
第1页/共18页
第12页/共18页
燃料电池的电催化剂(Pt/C电 极):
阳极:单独的Pt(粒径 ≤5nm) 高度分散于比 表面积大的炭黑(1030wt%);
阴极:Pt同Co、Ni、Fe、
Cu等元素构成的二元和
多 元 合 金 高 度 分 散 于 耐 氧 图为大连物化所合成
能
力
极
佳
的
乙
炔
黑
, 合 金 Pt/C电极的透射电镜 图,平均粒径为3nm
体系仅限于电解质溶液体系也包括高温时的熔融盐和固体电解质体系二电化学催化的基本机理氧化还原电催化非氧化还原电催化在电极表面发生的多相催化反应在溶液中发生的均相催化反应分类1氧化还原电催化电化学催化反应过程中固定在电极表面或存在于电解液中的催化剂本身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吸附过程包括了电子的转移
一、电化学催化的定义
第16页/共18页
•纳米技术在电催化中的应用
当前,各种重要的电催化领域均使用高分散的金属纳米颗粒作为催化剂,因而 纳米尺寸效应成为该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纳米金属颗粒电催化的特点有: 首先,纳米颗粒具有不同于块体材料的表面原子排列结构,而表面原子结构直接决 定其电子性质和吸附性能。 其次,由于纳米催化剂颗粒的尺寸与界面双电层的厚度相当,势必会使纳米催化剂 上的双电层结构不同于常规尺度的电化学界面。 与非纳米材料相比"使用纳米电催化材料可大大降低过电位,有效改善电催化性 能,显著提高催化效率,由于催化反应一般是在催化剂的表面进行,因此纳米微 粒的比表面较大是其作为电催化剂非常有利的一个因素。
电化学催化原理
电化学催化是利用电场作用下电极表面或溶液中存在的物质(通常包括催化剂)来促进或调控电化学反应的过程。
其主要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电子转移: 在电化学催化过程中,电极表面的催化剂通过吸附反应物,改变
其电子结构,使得反应物更容易接受或释放电子,从而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提高反应速率。
2.吸附与活化: 反应物在电极表面吸附并形成吸附中间体,催化剂的存在可以
改变这些中间体的稳定性,促使反应更有效地进行。
3.能量转换与降低过电位: 电化学催化剂可以降低电化学反应在电极表面进行
时所需的过电位,即减少为了驱动反应所需额外施加的电压,从而节约能
源,提高能量转换效率。
4.选择性催化: 电催化剂可以选择性地加速某一种或某一类反应,抑制其他不
需要的副反应,提高产物的纯度和产率。
5.多步催化过程: 电催化反应往往包含多个步骤,催化剂可以促进这些步骤之
间的相互转换,实现整体反应路径的优化。
举例来说,在燃料电池或电解池中,电催化剂如铂(Pt)可以极大地提高氢气和氧气在电极上氧化还原反应的速率,分别对应燃料电池的阴极和阳极反应。
在电解水制氢或制氧的过程中,合适的电催化剂也能显著降低分解水所需的电位,实现高效的能量转换。
电化学催化技术在能源转换、环境治理、有机合成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催化 电催化 光催化 光电催化 热催化 压电催化
一、催化概述催化是指在化学反应中,通过外加的催化剂促进反应的发生,并在反应结束后以原有形式存在。
催化通过降低反应物分子之间的反应能障,提高反应速率,改善反应选择性以及节能减排减少副反应产物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化学反应中。
催化剂不仅可以用于传统的化学反应,也可以应用于一些高新技术领域,如电催化、光催化、热催化、压电催化等。
二、电催化1. 电催化概述电催化是指在电化学反应中应用催化剂促进反应的发生,并在反应结束后以原有形式存在的过程。
电催化是电化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在水电解、燃料电池、电解制氢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2. 电催化的应用电催化在新能源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燃料电池中,通过引入合适的催化剂可以提高燃料电池的效率,延长使用寿命,减轻成本。
电催化还可以应用于电解制氢,通过选择合适的电催化剂,可以降低电解制氢的能耗,提高氢气的纯度。
三、光催化1. 光催化概述光催化是指在光照条件下,使用光催化剂促进化学反应的发生,并在反应结束后以原有形式存在的过程。
光催化在环境保护、能源开发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2. 光催化的应用在环境领域,光催化可以应用于水污染治理。
光催化技术可以利用太阳能或人工光源,通过催化剂的作用,将有机污染物降解成无害物质。
在能源领域,光催化可以应用于光能转化。
通过使用光催化剂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可以为人类社会提供清洁可再生能源。
四、光电催化1. 光电催化概述光电催化是指在光照条件下,结合电催化和光催化的特点,在电化学反应中应用催化剂促进反应的发生,并在反应结束后以原有形式存在的过程。
2. 光电催化的应用光电催化可以应用于太阳能电池。
太阳能电池是一种将太阳光能转化为电能的设备,而光电催化可以通过在太阳能电池中引入合适的催化剂,提高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促进太阳能的有效利用。
五、热催化1. 热催化概述热催化是指在高温条件下,应用催化剂促进化学反应的发生,并在反应结束后以原有形式存在的过程。
电化学催化课件
氧析出反应的电催化机理
❖ 在碱性溶液中,氧的析出总包反应(阳 极反应)是: 4OH— → O2 + 2H2O + 4e— 在酸性溶液中,氧的析出总包反应 (阳极反应)是: 2H2O → O2 + 4H+ + 4e—
电化学催化课件
❖ 有关氧析出反应的机理目前尚无一致看法。通常认 为: 在酸性溶液中,氧析出的机理为: (ⅰ) M + H2O → M-OH + H+ + e— (ⅱ) M-OH → M-O + H+ + e— (ⅲ) 2M-O → O2 + 2M 在碱性溶液中,氧析出的机理为: (ⅰ) M + OH— → M-OH— (ⅱ) M-OH— → M-OH + e— (ⅲ) M-OH— + M-OH → M-O + H2O + e— (ⅳ) 2M-O → O2 + 2M
电化学催化课件
电极催化作用的主效应和次效应
❖ 电催化作用包括主效应与次级效应,前 者来自电极表面与反应物、产物、中间 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后者包括电极的双 电层结构对电极反应速率的影响。
电化学催化课件
电催化剂活性的比较
❖ 理想的电催化剂必须是j0大,Tafel斜率 小的电极材料。如果指定电流密度下的 过电位越小或者指定过电位下的电流密 度越大,则催化活性越好。
电化学催化课件
电催化剂的颗粒尺寸效应
❖ 电催化剂颗粒尺寸通常是指由金属表面积测 定、X射线衍射分析或电子显微镜测量结果的 平均值。
❖ 质量之 比。
❖ 比活性SA:单位表面积催化剂上得到的电流 强度,即电流强度与所用的催化剂的表面积 之比。
电化学催化
• 6. 在有些电催化材料中(例如,燃料电池),和化学反应伴生的一 部分能量可以作为电能引向外部直接加以利用。利用逆反应,电能 又可能变为化学能储存(二次电池和电解合成等)。
电催化特征
• 7. 反应主要在电解质溶液中进行。故电极仅限于金属、半导体等电 性材料。
• 2. 可利用外部回路(例如,恒电位)控制超电压,使反应条件/反应 速度较易控制,且可实现较为剧烈的电解和氧化-还原条件。
• 3. 电流可作为测定反应速度的量。因此,测定的灵敏度和精确度都 比较高(~A,精确度高3个数量级)。象过渡状态那样的快速步骤 (~S)也能较容易地观测出来。
电催化特征
• 4. 反应的-G值变化幅度相当大。通过改变电极电位,可控制反应 方向(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同时,由于变化幅度大,还能引起 反应机理改变。
非氧化还原催化:
催化剂本身在催化中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当发生的总电化学 反应中包括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时,发生在电子转移步骤的前、 后或其中,产生化学加成物或电活性中间体。总的活化能被“化学 的”氧化还原催化剂所降低。
电催化反应的电势与媒介体的式电位有所差别。
这类催化剂主要包括贵金属及其合金、
欠电位沉积吸附的原子和金属氧化物等。
等。
(1) 循环伏安法
“最常用”
A. 能观测在较宽电势范围内的电极反应,为电催化研
究提供丰富的信息;
B. 通过对曲线分析,估算电催化反应的热力学和动力
学参数,评价催化剂的活性高低。
若某种催化剂能对电极氧化反应起催化作用,循环伏安图上表现 为氧化峰电位的负移(即超电势的降低),或峰电位基本不变化但 氧化峰电流却显著增加。
电化学催化
电催化电催化,选用合适的电极材料,以加速电极反应的作用。
所选用的电极材料在通电过程中具有催化剂的作用,从而改变电极反应速率或反应方向,而其本身并不发生质的变化。
电极上施加的过电位也能影响反应速率,因此衡量电催化作用的大小,必需用平衡电位Ee时的电极反应速率,常称为交换电流密度i0。
1 简介2 原理3 应用电催化 - 简介电催化选用合适的电极材料,以加速电极反应的作用。
所选用的电极材料在通电过程中具有催化剂的作用,从而改变电极反应速率或反应方向,而其本身并不发生质的变化。
电极上施加的过电位也能影响反应速率,因此衡量电催化作用的大小,必需用平衡电位E e时的电极反应速率,常称为交换电流密度i0。
电解池和原电池的电位分别为E1和E2。
式中ηa和ηc分别为阳极和阴极的电活化过电位;I为电流;R′为电阻;n为电极反应的电子转移数;R为气体常数;T为热力学温度;F为法拉第常数;α为阴极反应的传递系数;ηc为其他过电位。
显然,交换电流密度愈大,则电活化过电位愈小,有利于反应的进行。
不同的金属电极对释氢反应的过电位有非常明显的差异,在1Μ硫酸介质中,从钯(i0=10安/米2)到汞(i0=10-8.3安/米2),这么大数量级的变动,就足以反映出电极材料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电催化电催化作用覆盖着电极反应和催化作用两个方面,因此电催化剂必需同时具有这两种功能:①能导电和比较自由地传递电子;②能对底物进行有效的催化活化作用。
能导电的材料并不都具有对底物的活化作用,反之亦然。
因此,设计电催化剂的可行办法是修饰电极。
将活性组分以某种共价键或化学吸附的形式结合在能导电的基底电极上,可达到既能传递电子,又能活化底物的双重目的。
当然,除了考虑电极的宏观传质因素外,还有一个修饰分子和基底电极的相互作用问题,这种相互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电催化 - 应用目前对能源利用、燃料电池和某些化学反应(如丙烯腈二聚、分子氧还原)的电催化作用研究得较深入,今后在开拓精细有机合成方面可能会得到较大的进展,特别是对那些与电子得失有关的氧化还原反应。
电催化综述
电催化综述一、引言电催化是一种利用电化学反应催化化学反应的方法。
它具有高效、可控、环保等优点,因此在能源转换、环境治理、有机合成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将对电催化的基本概念、机理和应用进行综述。
二、电催化的基本概念1. 电催化的定义电催化是指在外加电势作用下,使得一个或多个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从而促进其他反应发生的过程。
2. 电催化的分类根据作用方式,可以将电催化分为两类:阳极和阴极。
阳极电催化通常指氧化反应,阴极电催化通常指还原反应。
3. 电势与反应速率的关系在研究中,我们常常使用Tafel方程来描述外加电势与反应速率之间的关系。
Tafel方程可以表示为:log j = log j0 + αF/RT × η其中j表示反应速率,j0表示表观交换电流密度,α为传递系数,F为法拉第常数,R为气体常数,T为温度,η为过电位。
三、电催化的机理1. 电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在电化学反应中,电子从一个物质转移到另一个物质。
当一个物质失去电子时,它被氧化;当一个物质获得电子时,它被还原。
2. 电催化反应的机理电催化反应的机理通常可以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在催化剂表面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第二步是通过传递过程将产生的中间体转移到其他物质上。
3. 电催化剂的分类根据其结构和功能,可以将电催化剂分为有机和无机两类。
有机电催化剂通常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和活性,但其稳定性较差;无机电催化剂通常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活性,但选择性较差。
四、电催化的应用1. 能源转换领域在太阳能、燃料电池等领域中,利用光或燃料产生外加电势来进行氧还原反应,从而产生能量。
2. 环境治理领域在废水处理、空气净化等领域中,利用外加电势促进污染物的氧化还原反应,从而降解有害物质。
3. 有机合成领域在有机合成中,利用电催化剂促进反应的进行,从而提高反应速率和选择性。
五、电催化的发展趋势1. 结合纳米技术利用纳米技术制备电催化剂,可以提高其活性和选择性。
2. 发展新型电催化剂研究新型材料的电催化性能,如金属-有机框架、金属氧化物等。
所谓电催化
所谓电催化
所谓电催化,是指在电场存在于溶液相或电极表面修饰时可以促进或抑制电极上的电子转移反应,并在电极表面或溶液相中不会发生在本质变化的一类化学现象。
电催化反应速度不仅受催化剂活性的影响,也可在电场和在电解质的条件下发生变化。
由于高电场强度,分子或具有显著的活动作用,离子电化学反应的参与者,使得反应所需的活化能大大降低,从而使电化学反应能在通常比温度低得多的继续。
在电催化反应中,由于工作电极催化剂的电极反应发生时,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最后输出的便是电流。
所谓电极与电解质溶液接触的电子表现为导电体或半导体,它是一个电子存储装置,能够实现能量的输入或输出,而且使电化学反应发生。
电化学提供了从电极上的正电荷在电极溶液,称为阳极,从电极上的正电荷到阴极电极的溶液。
在原电池中,阴极会习惯上称一个正电极,负电极被称为阳极。
在电解槽中,阳极相当于正极,对应于阴极的负极。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电池或电池组自发的,始终是在阳极氧化反应中,发生还原反应始终是阴极。
在大多数电化学反应开始与金属电极,在电解质溶液中的反应,主要因此限定于金属的电极催化剂和电的半导体材料的范围。
催化具有更大的功率阮内镍之间,碳化钨,钠钨青铜,尖晶石和钙钛矿型氧化物半导体钨和各种金属酞菁化合物和一类催化剂的硼化镍。
催化电极催化电极分为两维,三维电催化电极,流化床电极和多孔电极材料。
电极材料是金属电极,碳电极,电极和金属氧化物电极的非金属化合物。
电化学中的电催化机理与电催化电极简介ppt课件
3.不同电极材料电解同种物质,产物不同。
9
三、电催化剂应具备的条件
1. 电极结构必须具有物理稳定性和电化学稳定性。 2. 导电率高,具有电子导电性。 3. 电催化活性优良 4. 对反应具有高选择性,不易中毒失效。
M H M H e
M COOH M CO2 H e
或
HCOOH M M CO H 2O M H 2O M OH H e M CO M OH CO2 H e
总反应:
HCOOH CO2 2H 2e
Ta . . Cu . .. Au . Nb Ni . . Ag W Pt . Rh 260 270 280 290 300
Mo .
Al .
.
M-H 吸附键能/kJ.mol-1
氢气析出反应的交换电流密度io 与M-H吸附键强度的关系曲线
25
⒊析氢反应的电催化剂 电催化剂的性能取决于四个因素:电子因素、 空间因素、结构因素和吸附因素
33
活性氧的作用规律 当溶液中不存在有机物时,两种活性氧均生成氧气。
物理吸附氧:MOx(· OH) 1/2O2 +H+ + e +MOx
化学吸附氧:MOx+1 1/2O2 + MOx 当溶液中存在有机物时 物理吸附氧起主要作用 R+MOx(· OH)z CO2 +MOx + zH+ +Ze 化学吸附氧对有机物进行选择性氧化 R+MOx+1 RO + MOx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此,在吸附氢较强的金属电极上,不能轻率的认为只有 缓慢放电理论才正确!
氢析出反应电催化活性的认识:
(1).对M-H键强度越大的金属,电化学反应步骤速 度就越快,而相应的脱附步骤就越慢,因此复合 脱附步骤是速度控制步骤。总的反应速率不会太 快。
②M-H键强度越小的金属,电化学步骤速度越慢, 脱附步骤越快,因此电化学步骤是控制步骤。总 的反应速率也不会太快。
二、氢氧化反应的电催化
基元步骤:
1、分子氢的溶解及扩散到电极表面;
2 、氢分子在电极表面的解离吸附或按电化学历程解 离吸附: 2M+H2M-H+M-H 或 M+H2M-H+H++e(酸性介质) M-HH++e+M(酸性介质) M-H+OH-M+H2O+e(中性或碱性介质)
3、吸附氢的电化学氧化:
氢电极反应:氢气的析出和氧化。 氢气的析出:氯碱工业上的阴极反应, 金属电沉积反应和有机物还原反应的竞 争反应,金属溶解的共轭反应,水溶液 二次电池充电的副反应,电解水反应。 氢气的氧化:燃料电池的阳极反应。
一、氢气析出的电催化
总的电极反应:
2H3O++2eH2+2H2O(酸性介质中)
或2H2O+2eH2还原 途径有直接的影响!
分子轨道理论认为: 氧分子的电子占有轨 道能与催化剂活性中心的空轨道重叠,从而 削弱了0—0键,导致0—0键键长增大,从而 达到活化目的;同时催化剂活性中心的占有 轨道可以反馈到O2的*轨道,使O2吸附于活 性中心表面。
(a ) O O M
第二节 氧电极反应的电催化
氧电极反应:氧气的阴极还原反应及析出反应。
氧气的阴极还原:空气电池及燃料电池中。 氧气的析出反应:电解水及阳极氧化法制备高 价化合物。
一、氧气的电催化还原
1.氧气还原的机理: 1)直接四电子反应途径
或 O2+2H2O+4e 4OH-,=0.401V(碱性介质)
O2+4H++4e2H2O, =1.229v(酸性)
2) 二电子反应途径: 酸性溶液中: O2+2H++2e H2O2,=0.67V H2O2+2H++2e 2H2O,=1.77V 或发生岐化反应: 2H2O2 2H2O+O2(催化分解)
碱性溶液中: O2+H2O+2e HO 2 - +OH-,=-0.065V HO2 - +H2O+2e 3OH-,=0.867V 或发生的岐化反应:2 HO2 - 2OH-+O2
高超电势电极(汞)上的氢析出反应机理
实验事实:在10-10—102A/cm2的电流密度范围内,超电势 与电流密度呈半对数关系。斜率:0.11-0.12V.
1、假设电化学步骤为控制步骤: I》i0时,c=-2.3RT/nFlgi0+ 2.3RT/nFlgI
b= 2.3RT/nF, 将0.5,n=1代入, b 118mV;
(b ) O O M
(c ) O O M M
O2在电极表面的吸附方式主要有三种:侧基式、 端基式、桥式。其中侧基式和桥式有利于四电子还 原,端基式有利于2电子还原。
氧的电催化还原 常用的阴极电催化剂是贵金属和过渡金属配合物:
贵金属催化剂有:Pt、Pd、Ru、Rh、Os、Ag、Ir 及Au。其中Pt、Pd的电催化活性最好。可能的原 因是Pt、Pd对O2的化学吸附能力适中。而Ru、Ir 对氧的吸附能力过强,Ru对O2的吸附能力过弱。 在H2—O2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中,常用金属催化 剂是Pt,而空气电池中常用金属催化剂是Ag。
③M-H键强度适中的金属,反应速度将最快。
图7.7
氢析出反应电催化活性:
1)低超电势金属:Pt系贵金属;
Pt Re
1
3
A cm-2
Au
5
Ir
.
Cu
Ni Co Fe
Sn Bi Ag Pd Ga 9 Cd Tl In
11 100 200
7
W Mo Nb Ti Ta
2)中超电势金属,主要有:Fe、 Co、Ni、Cu、W、 Au等; 3)高超电势金属,主要有:Hg、 Pb、Cd、Tl、Zn、Ga、Bi、Sn等.
3、假设电化学脱附步骤为控制步骤: I=2Fk’CH+MH exp(Fc/RT)
= 2Fk’CH+ 0MH exp[(1+)Fc/RT]
c=常数+ 2.3RT/(1+)F lgI, b=39mV
因此,在高超电势电极上,氢析出反应机理为迟 缓放电机理!
在中/低超电势电极上的氢析出反应机理
可能的反应机理:
1、电化学步骤(快)+复合脱附(慢) i0A》 i0c 》 i0B,复合机理 2、电化学步骤(慢)+复合脱附(快)
i0B 》 i0A , i0C,迟缓放电机理
3、电化学步骤(快)+电化学脱附(慢) i0A》 i0B 》 i0C,电化学脱附机理 4、电化学步骤(慢)+电化学脱附(快) i0C 》 i0A , i0B,迟缓放电机理
Chapter 6
电 催 化
何为电催化?
在电场的作用下,存在于电极表面或溶液相中的 修饰物(可以是电活性的和非电活性的物种)能显著
地影响在电极上发生的电子转移反应,而修饰物本身
不发生任何变化的一类化学作用,称为电催化。 具有上述功能的电极表面或溶液相中的修饰物就
是电催化剂。
电催化剂包括初级效应和次级效应: 初级效应—电极表面与反应物及产物 (包括中间产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次级效应—双电层构造对反应速度的 影响。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氢电极反应的电催化 氢气析出的电催化
(电解水,水溶液二次电池充电负反应,金属溶解的共轭反应等)
氢氧化反应的电催化
(燃料电池的阳极反应)
第二节 氧电极反应的电催化 氧气的电催化还原
(燃料电池和空气电池的阴极反应,金属自溶解的共轭反应)
氧气析出的电催化(电解水)
第一节 氢电极反应的电催化
按a值大小,可将电极材料分为三类:
1、高超电势金属( a1.0 ~1.5V):
Pb, Cd, Hg, Tl, Zn, Ga, Bi, Sn等 2、中超电势金属( a0.5 ~0.7V): Fe,Co, Ni, Cu, W, Au等 3、低超电势金属( a0.1 ~0.3V):
Pt,Pd,Ru等
氢析出的基本历程
基元步骤:
1、电化学反应步骤(A):电化学还原产生吸附 于电极表面的氢原子。 H3+O+e+MMH+H2O(酸性介质) 或 H2O+e+MMH+ OH-(中性或碱性介质) 2a、复合脱附步骤(B) : MH+MH2M+H2
2b、电化学脱附步骤(C) : MH+ H3+O + eH2+H2O+M(酸性介质) MH+H2O+eH2+M+OH-(中性或碱性介质中)
例2:在化学电源和燃料电池等电化学装置中, 应用电催化剂可以减小电极极化,提高电池输出 功率; 例3:在有机电合成工业中,采用电催化剂可提 供优良的反应选择性,减少副产物。
常用的电催化剂材料
①贵金属类,如铂,铱,镍等; ②合金类,如甲醇氧化用的铂锡合金;
③半导体型氧化物,如RuO2、Ni(OH)2、 NiC2O4等; ④金属配合物,如过渡金属的酞菁化物和卟 啉等。
氧电极反应的i0较小,仅10-9—10-10 A/cm2,超电势高!
氧气还原的电催化目的
① 避免经历二电子途径,产生过氧化氢,否则 对能量转换不利; ② 必须在尽可能高的电势1.229V下进行工作。 电催化剂的选择是实现二电子途径或四电子 途径的关键。
在大多数电极表面上,氧还原反应按2电子反应途径 进行,或2电子与4电子两种途径同时进行。
较高超电势电极上的氢析出反应机理更复杂! 在汞电极上,我们基于其表面氢原子覆盖度较小这一事实,假定了氢 原子的表面活度和表面覆盖度成正比. 但在氢原子表面覆盖度较大的中/低超电势电极上,这一关系并不成 立.因此,当电极反应的控制步骤为复合步骤或电化学脱附步骤时,也可 能出现斜率为22.3RT/F(119mV)的半对数极化曲线. 如果复合步骤控制: MH = 0MHexp(ΥFc/RT), Υ为校正系数, 0< Υ <1 c=常数+ 2.3RT/2ΥFlgI; 如果电化学脱附步骤控制,且假定氢原子的表面覆盖度为1,即MH=1: c=常数+ 2.3RT/F lgI
旋转圆盘电极所测得的不同Pt-基催化剂 在1.0M HClO4溶液中的阴极极化曲线 ( 2500 rpm, recorded at 5 mV/s).
滴汞电极上的氢超电势 1、HCl+KCl;2、 HCl+KBr;3、 HCl+KI
电催化的应用
例1:氯碱工业中,耗电费用占产值的30%, 如果电催化剂能使电解槽压下降0.1V,则生产 每吨烧碱能节省70度电;
0
300
M-H键强度(KJ M -1)
.
400
火山型关系
金属氧化物催化剂
对于氢气在金属氧化物电极上的析出,目前普通认为是 基于EE机理: 1)质子或水分子在金属氧化物电极上放电,形成吸附物种 H3+O+e+M-OM-OH+H2O(酸性介质) 或 H2O+e+M-OM-OH+OH-(中性或碱性介质) 2)吸附物种在电极表面发生电化学脱附 M-OH+H3+O+eH2+H2O+M-O(酸性介质) 或 M-OH+H2O+eH2+M-O+OH-(中性或碱性) 其中电化学脱附是速度控制步骤。 氢气析出反应的氧化物催化剂有:RuO2,IrO2,Cr2O3,Pt 掺杂的TiO2及它们的混合物。最有效的是RuO2及其混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