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ESD手术治疗结直肠息肉

合集下载

ESD操作方法

ESD操作方法

ESD主要治疗以下消化道病变:(1)早期癌:根据医生经验,结合染色、放大和超声等其它内镜检查方法,确定肿瘤局限在黏膜层和没有淋巴转移的黏膜下层,ESD切除肿瘤可以达到外科手术同样的治疗效果。

(2)巨大平坦息肉:超过2厘米的息肉尤其是平坦息肉,推荐ESD治疗,一次、完整的切除病变。

(3)黏膜下肿瘤:超声内镜诊断的脂肪瘤、间质瘤和类癌等,如位置较浅(来源于黏膜肌层和黏膜下层),通过ESD可以完整剥离病变;如肿瘤较深(来源于固有肌层), ESD剥离病变的同时往往伴有消化道穿孔的发生,不主张勉强剥离,有丰富内镜治疗经验的医生可尝试运用。

病例选择ESD主要应用于治疗癌前病变和早癌患者。

在我们选择的病例中,病变位于上消化道者的病理结果多样,包括从重度不典型增生到癌变。

位于结直肠的病变主要为侧向发育型肿瘤和早癌,病变直径均在1.5 cm以上。

患者术前应接受超声内镜检查,以确定病变位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病变与肌层之间应能看到完整的黏膜下层分界。

术前准备所有患者均收入院进行治疗,予血常规、生化及血型检查,必须确定患者出、凝血时间为正常才能进行ESD。

术前告知患者接受ESD的风险,征得患者同意并签字。

对于病变位于上消化道的患者,常规进行无痛麻醉,对部分患者进行气管插管,对于病变位于直肠或乙状结肠的患者,可在其清醒状态下进行操作。

使用器械内镜、高频电发生器、针式切开刀,末端绝缘手术刀(IT刀)、三角形末端手术刀(TT刀)、圈套器、热活检钳等。

手术方法内镜确定病变位置后,首先进行染色(图1)。

若病变位于食管,进行碘染色;位于贲门区,进行碘和美蓝双重染色;位于胃或直肠,进行美蓝或0.1%~0.4%靛胭脂染色。

应用微探头超声内镜()确定病变位于黏膜层(图2)。

当病变位于黏膜层时,于病变黏膜下注射含美蓝的甘油果糖溶液,再用针式切开刀点出切除边界。

用针式刀开口,用IT 刀进行切开、剥离()图3。

术中如果出血,用IT刀、TT刀或热活检钳进行电凝止血,若出血不止可用止血夹止血。

肠息肉手术后(ESD EMR)的饮食、护理注意事项

肠息肉手术后(ESD EMR)的饮食、护理注意事项

肠息肉手术后(ESD/EMR)的饮食、护理注意事项摘除息肉后应卧床休息,以减少出血并发症,注意观察有无活动性出血、呕血、便血、有无腹胀、腹痛及腹膜刺激症状,有无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的改变。

常规术后禁食禁饮24h,术后第1个24h后可饮用少量冷开水,如无不适可进食冷流质饮食如稠米汤、清稀饭、汤类、菜水、藕粉等呈液体状态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避免饮用牛奶、豆浆,牛奶或豆制品饮品可引起腹胀。

术后第2个24h可进食较软更易咀嚼和便于消化的食物如菜泥、蛋糕、烂面条等。

术后1周以内以软食为主。

指导患者在日常饮食中,避免生冷辛辣刺激的食物、不易消化的食物,避免浓茶、咖啡、碳酸饮料等。

避免油炸、腌制食品。

指导患者规律饮食,按时用餐,不吸烟、不喝酒。

术后嘱患者卧床休息24h,24h后可床上活动,自行缓慢翻身,避免下床活动。

息肉较多或者较大患者卧床休息2-3天,避免腹部压力增高、提重物,避免用力咳嗽。

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者用力排便时腹腔压力增高,2周内避免剧烈活动。

肠息肉预防注意事项:
建议忌烟忌酒,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大便通畅,积极乐观心态,多吃碱性食品,改善自身的酸性体质,同时补充人体必须的有机营养物质,这样才能恢复自身的免疫力。

建议50以上的人群每3-5年行肠镜检查,有家族史或既往明确诊断过息肉疾病的患者,应至少三年甚至每年一次肠镜检查。

对于检出的大肠息肉,<0.5cm的可随诊观察,如>1cm应及时治疗。

特别是病理类型为绒毛腺瘤的,更应积极切除。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导读: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技术,内镜下使用高频电刀与专用器械,将胃肠道>2cm的病灶(包括胃肠道早期肿瘤)与其下方正常的粘膜下层逐步剥离,以达到将病灶完整切除的目的。

一、ESD的优点ESD 是一项先进的内镜技术,可以实现对胃肠道表浅病变的治愈性切除,在避免外科手术及保留器官的同时,对病灶进行切缘阴性的整块切除。

与传统的EMR 相比,它的优点在于可以对直径大于2cm 的病灶进行整块切除,避免分片切除,进而避免局部复发。

整块切除病灶后可以对其进行组织病理学分析,以确定是否是治愈性切除。

不管表浅病灶大小、位置及是否存在纤维化,ESD 均可对其切除,但是上述优点是以穿孔、出血等风险增加及手术时间较长为代价的。

它具有以下优点:1、创伤小、不改变消化道结构、避免外科手术风险及减少术后生活质量下降等优点;2、患者可接受多个部位多次治疗;3、使医生获得完整的组织病理标本以供分析;4、对于面积较大且形态不规则或合并溃疡、瘢痕的肿瘤进行96%以上的切除率,以减小复发概率。

5、在疗效评估上,也是非常乐观,据相关研究显示:•胃早癌可实现较高的整块切除率(92%~97%)和完整切除率(73.6%~94.7%),5年总生存率和5年疾病生存率分别为96.2%~97.1%和100%。

•食管ESD的整块切除率和完整切除率分别为90%~100%和87.9%~97.4%;病变局限于上皮或黏膜固有层者以及病变浸润深度超过黏膜固有层者,在接受ESD治疗后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和85%。

•结直肠ESD的整块切除率和治愈性切除率分别为82.8%和75.5%。

总之,ESD是一种经济、安全、可靠的治疗消化道浅表性病变的方法。

二、ESD的适应证1、消化道巨大平坦息肉直径大于2 cm的胃肠道宽基息肉和无蒂息肉2. 胃肠道早癌ESD治疗消化道早期肿瘤的适应证为无淋巴及血行浸润、转移,无论病灶位置及大小,均能应用ESD切除。

改良ESD与传统ESD治疗中大型无蒂结直肠息肉的临床观察研究演示稿件

改良ESD与传统ESD治疗中大型无蒂结直肠息肉的临床观察研究演示稿件
改良ESD与传统ESD 治疗中大型无蒂结直 肠息肉的临床观察研 究
汇报人:XXX 2024-01-05
contents
目录
• 研究背景 • 研究目的 • 研究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与结论
01
研究背景
结直肠息肉的概述
结直肠息肉是肠道内壁的隆起性病变 ,通常无症状,但有恶变为结直肠癌 的风险。
对于老年人和身体虚弱的患者,应选择创伤较小 的治疗方法,如改良ESD,以降低手术风险和术 后恢复难度。
医生应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掌握更多的治 疗技巧和方法,以便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治疗和服 务。同时,医疗机构也应加强医生的培训和教育 ,提高医生的技术水平和职业素养。
THANKS FOR WATCHING
结直肠息肉的大小、形状、位置和组 织学类型等因素决定了其恶性潜能和 治疗方法。
传统ESD和改良ESD的介绍
传统ESD(内镜下粘膜切除术)是一种治疗结直肠息肉的方法,通过在粘膜下注射生理盐水使息肉隆起,然后使用电刀或激 光切除息肉。
改良ESD是在传统ESD基础上进行改进的一种技术,通过使用特殊器械和技巧,如使用钩状电极或注射药物,以更好地控制粘 膜下层的剥离,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03 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在术后恢复、并发症处理等方 面的表现。
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01
根据研究结果,为临床医生在治疗中大型无蒂结直肠
息肉时提供参考依据。
02 针对不同情况的患者,提出相应的治疗建议和方案。
03
为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结直肠息肉的治疗方法提供理论
支持和实践经验。
03
研究方法
选取样本
01
02
03
总结词
改良ESD在并发症发生率上低于传统 ESD,具有更低的风险。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与内镜下圈套高频电切术治疗结直肠息肉的临床效果比较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与内镜下圈套高频电切术治疗结直肠息肉的临床效果比较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与内镜下圈套高频电切术治疗结直肠息肉的临床效果比较引言结直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其主要特点是黏膜增生形成肿块,通常在结直肠内壁发现。

结直肠息肉可以分为腺瘤型、炎症性和增生性三种类型。

腺瘤型息肉是最常见的一种,它具有一定的癌变潜能。

内镜下治疗结直肠息肉已成为目前主流的治疗方式,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下圈套高频电切术(ESD)是常用的两种治疗方法。

本文将对这两种治疗方法在治疗结直肠息肉时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临床效果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一种微创治疗结直肠息肉的方法,其主要适用于小于2cm的结直肠息肉。

该方法操作简单,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因此被广泛应用。

EMR通常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切除,包括吸附切除、环形切除和以上黏膜切除术。

环形切除术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该方法通过将圈套设入息肉周围,将息肉切除并保留病变周围的正常组织。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主要优点是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但也存在着无法切除较大的息肉、复发率高等缺点。

内镜下圈套高频电切术的临床效果内镜下圈套高频电切术是一种通过高频电切割处理结直肠息肉的治疗方法,适用于较大、较难切除的息肉。

该方法操作熟练后,可以进行大面积或深部的切除,能够有效清除病变组织。

ESD相较于EMR的主要优点是可以切除较大、较难切除的息肉,一次手术成功率高,但是因为操作技术需要高超,手术时间长,对医生要求高。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与内镜下圈套高频电切术的比较(一)手术效果比较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内镜下圈套高频电切术在治疗结直肠息肉时,其手术效果有所不同。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适用于小于2cm的结直肠息肉,创伤小、出血少,能够较好地切除息肉,术后患者快速康复。

但是对于较大的、难以完全切除的息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效果较差。

而内镜下圈套高频电切术能够切除较大、较难切除的息肉,一次手术成功率高,但术后恢复较慢,术中出血较多,对医生操作技术要求较高。

ESD与EMR治疗早期结直肠癌、癌前病变的手术效果及并发症观察

ESD与EMR治疗早期结直肠癌、癌前病变的手术效果及并发症观察

㊃消化专栏㊃[收稿日期]2023-06-07[基金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B K 20191172)[作者简介]杨柳(1982-),男,江苏扬中人,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市立医院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从事胆胰疾病诊治研究㊂*通信作者㊂E -m a i l :z h e n g gu i z i 1981@163.c o m E S D 与E M R 治疗早期结直肠癌、癌前病变的手术效果及并发症观察杨 柳,郑舒丹*(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市立医院本部消化内科,江苏苏州215000) [摘要] 目的探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 n d o s c o p i cs u b m u c o s a ld i s s e c t i o n ,E S D )与黏膜切除术(e n d o s c o pi c m u c o s a l r e s e c t i o n ,E M R )对早期结直肠癌㊁癌前病变患者的手术效果及并发症的影响㊂方法回顾性我院治疗的早期结直肠癌㊁癌前病变患者120例,根据手术方式分组,对照组55例,观察组65例㊂对照组行E M R 治疗,观察组行E S D 手术㊂对2组患者的手术指标进行比较,观察两组术前及术后7d 的氧化应激水平,术后对患者进行6个月随访,比较其术前及术后的生活质量水平,统计患者术后发生穿孔㊁感染及出血的情况,并记录患者术后6个月内是否复发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出血量较多,切除的标本厚度及创面直径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㊂观察组病灶整块切除率及治愈性切除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㊂治疗后,患者的丙二醛(m a l o n d i a l d e h y d e ,M D A )㊁氧化型谷胱甘肽(g l u t a t h i o n ed i s u l f i d e ,G S S G )㊁皮质醇(c o r t i s o l ,C o r )水平均有所上升,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㊂2组术前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估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㊂经治疗,对患者术后3个月的生活质量再次评估,其生活质量评分均有提高,且观察组患者的升高幅度高于对照组(P <0.05)㊂观察组穿孔㊁术中出血㊁感染的发生率为12.31%,低于对照组(34.55%),术后6个月内,观察组复发1例(1.54%),与对照组复发率(8例14.5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㊂结论与E M R 相比,对早期结直肠癌㊁癌前病变患者行E S D 治疗,操作难度较大,手术时间较长,但患者术后氧化应激水平变化相当,可以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复发率,改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㊂[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癌前状态;内镜黏膜切除术 d o i :10.3969/j .i s s n .1007-3205.2024.02.007 [中图分类号] R 735.3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7-3205(2024)02-0159-06S u r g i c a l e f f e c t a n d c o m pl i c a t i o n s o fE S Da n dE M Ri n t h e t r e a t m e n t o f c o l o r e c t a l c a n c e r a n d p r e c a n c e r o u s l e s i o n sY A N GL i u ,Z H E N GS h u -d a n*(D e p a r t m e n t o f G a s t r o e n t e r o l o g y ,t h eH e a d q u a r t e r s o f S u z h o u M u n i c i p a lH o s p i t a lA f fi l i a t e d t o N a n j i n g M e d i c a lU n i v e r s i t y ,J i a n gs uP o v i n c e ,S u z h o u 215000,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 O b je c t i v e T oe x p l o r e t h eef f e c t so f e n d o s c o p i cs u b m u c o s a ld i s s e c t i o n (E S D )a n d e n d o s c o p i cm u c o s a l r e s e c t i o n (E M R )o nt h es u rg i c a l r e s u l t sa n dc o m p l i c a t i o n so f p a t i e n t s w i t he a r l y c o l o r e c t a l c a n c e r (C R C )a n d p r e c a n c e r o u s l e s i o n s .M e th o d s R e t r o s p e c ti v ea n a l y s i s w a s p e r f o r m e do n120p a t i e n t sw i t he a r l y C R Ca n d p r e c a n c e r o u s l e s i o n s t r e a t e d i no u rh o s pi t a l ,w h ow e r e d i v i d e d i n t oac o n t r o l g r o u p (n =55)a n da no b s e r v a t i o n g r o u p (n =65)a c c o r d i n g to s u r g i c a lm e t h o d s .P a t i e n t s i n t h e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un d e r w e n tE M R ,a n d p a t i e n t s i n t h eo b s e r v a t i o n g r o u p u n d e r w e n tE S D.T h es u r g i c a l i n d i c a t o r so f t h e t w o g r o u p sw e r ec o m pa r e d ,t h eo x i d a t i v e s t r e s s l e v e l o f t h e t w o g r o u p sb e f o r e s u r g e r y a n d a t 7d a f t e r s u r g e r y wa s ob s e r v e d .T h e p a t i e n t s ㊃951㊃第45卷第2期2024年2月河北医科大学学报J O U R N A L O F H E B E I M E D I C A L U N I V E R S I T YV o l .45 N o .2F e b . 2024w e r e f o l l o w e du p f o r6m o n t h s a f t e r s u r g e r y,a n d t h e q u a l i t y o f l i f e b e f o r e a n d a f t e r s u r g e r y w a s c o m p a r e d.T h eo c c u r r e n c eo f p e r f o r a t i o n,i n f e c t i o na n db l e e d i n g a f t e rs u r g e r y a n d p r e s e n c eo f r e c u r r e n c e o f p a t i e n t sw i t h i n6m o n t h s a f t e r s u r g e r y w e r e r e c o r d e d.R e s u l t s C o m p a r e dw i t h t h e c o n t r o l g r o u p,t h ed u r a t i o no f o p e r a t i o n a n d i n t r a o p e r a t i v e b l e e d i n g w a s l o n g e r o rm o r e,a n d t h e t h i c k n e s s o f t h e r e s e c t e d s p e c i m e n a n d t h ew o u n dd i a m e t e rw e r e g r e a t e r t h a n t h o s e i n t h e c o n t r o l g r o u p,s u g g e s t i n g s i g n i f i c a n t d i f f e r e n c e(P<0.05).T h et o t a lr e s e c t i o n r a t e a n d c u r a t i v e r e s e c t i o n r a t e(58.46%)w e r e h i g h e r t h a n t h o s e i n t h e c o n t r o l g r o u p(60.00%,46.63%),b u t t h e d i f f e r e n c ew a sn o ts t a t i s t i c a l l y s i g n i f i c a n t(P>0.05).A f t e rt r e a t m e n t,t h e m a l o n d i a l d e h y d e (M D A),g l u t a t h i o n e d i s u l f i d e(G S S G),c o r t i s o l(C o r)l e v e l s a l li n c r e a s e d,w h i c h w e r e s t a t i s t i c a l l y d i f f e r e n t(P<0.05),b u tt h ed i f f e r e n c eb e t w e e nt w o g r o u p s w a sn o ts t a t i s t i c a l l y s i g n i f i c a n t(P>0.05).T h e d i f f e r e n c e s i n t h e e v a l u a t i o n r e s u l t s o f v a r i o u s d i m e n s i o n s o f q u a l i t y o f l i f eb e t w e e nt w o g r o u p sb e f o r es u r g e r y w e r e n o ts t a t i s t i c a l l y s i g n i f i c a n t(P>0.05).A f t e r t r e a t m e n t,t h e q u a l i t y o f l i f eo f t h e p a t i e n t s a t3m o n t h s a f t e r s u r g e r y w a s e v a l u a t e da g a i n;t h e q u a l i t y o f l i f e s c o r ew a s i m p r o v e d,a n d t h e i n c r e a s e i n t h e o b s e r v a t i o n g r o u p w a s h i g h e r t h a n t h a t i nt h ec o n t r o l g r o u p(P<0.05).T h ei n c i d e n c e o f p e r f o r a t i o n,i n t r a o p e r a t i v e b l e e d i n g a n di n f e c t i o n i n t h e o b s e r v a t i o n g r o u p w a s12.31%,w h i c hw a s l o w e r t h a n t h a t i nt h e c o n t r o l g r o u p(34.55%).W i t h i n6m o n t h sa f t e rs u r g e r y,1c a s e(1.54%)i nt h eo b s e r v a t i o n g r o u p h a d r e c u r r e n c e,w h i c hw a s 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 d i f f e r e n t f r o mt h a t(8,14.55%)i nt h e c o n t r o l g r o u p(P<0.05).C o n c l u s i o n C o m p a r e dw i t hE M R,i t i sm o r ed i f f i c u l t t o p e r f o r m E S Df o r p a t i e n t sw i t he a r l y C R Ca n d p r e c a n c e r o u s l e s i o n s,w i t hl o n g e rd u r a t i o no fo p e r a t i o n.H o w e v e r,t h e l e v e lof o x i d a t i v es t r e s s o f p a t i e n t s a f t e r s u rg e r y ch a n g e sf ai r l y,w h i c h c a n e f f e c t i v e l y r e d u c e t h e r e c u r r e n c e r a t eo f p a t i e n t sa f t e rs u r g e r y,r e d u c e t h eo c c u r r e n c eo f p o s t o p e r a t i v ec o m p l i c a t i o n s, a n d i m p r o v e t h e q u a l i t y o f l i f e o f p a t i e n t s.[K e y w o r d s]o l o r e c t a l n e o p l a s m s;p r e c a n c e r o u s c o n d i t i o n s;e n d o s c o p i cm u c o s a l r e s e c t i o n结直肠病变主要以结直肠大息肉㊁侧向发育型肿瘤为主,患者表现为下腹部疼痛㊁便秘或腹泻等症状[1-2]㊂有文献报道,结直肠病变对患者生活影响较大,特别是发生结肠癌肿瘤的患者病死率占据总癌症病例的10%左右[3]㊂近年来,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 n d o s c o p i c s u b m u c o s a l d i s s e c t i o n,E S D)在结直肠病变患者的临床治疗中被广泛应用,该方式主要通过高频电流形成的电刀对病变部位进行黏膜剥离后切除,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多用于结直肠癌前病变或消化道早期癌症病变的内镜切除[4-5]㊂有研究表明,手术作为创伤性治疗方式会使得大量免疫因子进入机体血液中,引发不同程度的创伤应激反应,免疫应激时间越长,出现并发症的概率越大[6]㊂因此,本文通过对E S D和黏膜切除术(e n d o s c o p i c m u c o s a l r e s e c t i o n,E M R)两种手术治疗效果㊁氧化应激水平㊁术后生活质量以及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等指标对比,进一步探究E S D对结直肠病变患者的手术效果及并发症的影响,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法提供指导依据㊂报告如下㊂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1月 2021年10月于我院治疗的早期结直肠癌㊁癌前病变患者120例,根据手术方法对其进行分组,对照组55例,观察组65例㊂对照组E M R,观察组行E S D手术㊂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㊂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㊂1.2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经临床内镜检查及病理检验确诊为结直肠侧向发育型息肉;②患者病变部位限制为黏膜及黏膜下层;③患者具有行常规手术或E S D的手术指征;④术前各项检查完成且临床资料完整㊂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恶性肿瘤患者;②患者依从性极差,拒不配合治疗;③患有严重的心肺肝肾系统疾病;④患有血液系统疾病或凝血功能障碍患者㊂㊃061㊃河北医科大学学报第45卷第2期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T a b l e 1 C o m p a r i s o no f ge n e r a l d a t a 组别例数性别(例数,%)男性女性年龄(x -ʃs ,岁)体重指数(x -ʃs )病变类型(例数,%)传统结直肠侧向发育型息肉高级别结直肠侧向发育型及变异型息肉对照组5532(58.18)23(41.82)51.21ʃ8.4622.46ʃ1.2346(83.64)9(16.36)观察组6534(52.31)31(47.89)52.46ʃ7.2122.54ʃ1.3150(76.92)15(23.08)χ2/t 值0.4150.8740.3430.839P 值0.5190.3840.7320.36组别例数病变直径(x -ʃs ,c m )病理结果(例数,%)早期结直肠癌癌前病变病变部位(例数,%)结肠肝区结肠脾区结肠横结肠段结肠乙状结肠段对照组552.34ʃ0.4615(27.27)40(72.73)10(18.18)12(21.82)16(29.09)17(30.91)观察组652.31ʃ0.5119(29.23)46(70.77)12(18.46)13(20.00)23(35.38)17(26.15)χ2/t 值0.3360.0560.649P 值0.7380.8130.8851.3 方法 2组在术前均采取血常规㊁心电图㊁凝血功能等常规检查,观察患者状态符合手术条件后进行术前准备,并对患者采取全麻措施,同时监测生命体征㊂1.3.1 E M R 组 于患者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液㊁美蓝㊁生理盐水混合液,确定病灶部位进行标记后注射2m L 混合液,抬举病变基底部位,利用圈套器套住病灶,待高频电流释放后沿标记线电切切除病灶㊂对于病灶过大切除困难的可采用透明帽辅助黏膜切除的方式,利用负压将病灶黏膜吸附在透明帽中,再释放高频电流切除病灶,观察切除创面是否平整,是否存在术后出血现象等,若无异常结束手术,将标本送病理检查㊂1.3.2 E S D 组 于患者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液㊁美蓝㊁生理盐水混合液,确定病灶部位后注射2m L 混合液,抬举病变基底部位,使得肌层与病灶完全分离,病灶明显隆起并较为均匀时最佳,有效避免了对固有肌层的损伤,利用H o o K 刀切开病灶标记点以外的黏膜,在保证视野清晰的前提下,用I T 刀将黏膜下层剥离,在此过程中进行多次黏膜下注射,待病灶完全剥离后检查创面的平整性和出血现象,若无异常结束手术,并送病理检查㊂1.4 观察指标记录 2组手术中各项情况:观察比较患者的手术时间㊁术中出血量㊁标本直径㊁厚度㊁创面直径大小及病灶的整块切除率和治愈性切除率㊂于术前及术后7d 对患者的外周静脉血血清中丙二醛(m a l o n d i a l d e h y d e ,M D A )㊁氧化型谷胱甘肽(gl u t a t h i o n e D i s u l f i d e ,G S S G )㊁皮质醇(c o r t i s o l ,C o r)水平进行测定,以评估患者的氧化应激水平㊂以生活质量量表对患者术后3个月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患者得分与生活质量状态成正比㊂对患者术后出现的并发症(穿孔㊁术后感染及出血)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调查患者术后6个月是否存在复发情况㊂氧化应激指标检测方法:2组均于术前及术后7d 采取肘静脉血液3m L ,至于离心机中以3000r /m i n 离心10m i n ,待血清分离后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日本S y s m e sC A 60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2组患者血清M D A ㊁G S S G ㊁C o r 水平值㊂生活质量评价方法:利用S F -36量表[7]评估手术前后每组患者生活质量,该量表包括精神健康㊁情感职能㊁社会功能㊁活力㊁躯体功能㊁生理职能㊁生理功能㊁总体健康8个维度,每个维度总分100分,分数值与患者生活质量成正比㊂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 P S S23.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㊂计量资料采用进行独立样本t 检验和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均采用χ2检验㊂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2 结 果2.1 2组各项手术指标比较 与对照组患者各个指标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出血量较多,切除的标本厚度及创面直径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㊂2组病灶整块切除率及治愈性切除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㊂见表2㊂2.2 2组术前及术后7d M D A ㊁G S S G ㊁C o r 水平比较 经治疗,患者的M D A ㊁G S S G ㊁C o r 水平均有所上升,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㊂2.3 2组术后生活质量状况比较 2组术前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估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㊂经治疗,对患者术后3个月的生活质量再次评估,其生活质量评分均有提高,且观察组升高幅度高于对照组(P <0.05)㊂见表4㊂㊃161㊃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第45卷 第2期表2 2组各项手术指标比较T a b l e 2 C o m p a r i s o no f s u r g i c a l i n d i c a t o r s b e t w e e n t w o g r o u ps 组别例数手术时间(x -ʃs ,m i n)术中出血量(x -ʃs ,m L )标本直径(x -ʃs ,mm )标本厚度(x -ʃs ,mm )创面直径大小(x -ʃs ,mm )病灶切除情况(例数,%)整块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对照组5531.54ʃ2.7814.32ʃ5.4515.54ʃ2.560.28ʃ0.0317.21ʃ3.3133(60.00)24(43.63)观察组6539.32ʃ7.5418.12ʃ2.3519.24ʃ2.230.32ʃ0.0225.32ʃ3.5343(66.15)38(58.46)t /χ211.3775.0938.4628.70712.9010.4862.622P 值<0.001<0.001<0.001<0.001<0.0010.4860.105表3 2组术前及术后7dM D A ㊁G S S G ㊁C o r 水平比较T a b l e 3 C o m p a r i s o no fM D A ,G S S Ga n dC o r l e v e l s b e f o r e a n da t 7da f t e r s u r g e r y b e t w e e n t w o g r o u ps (x -ʃs ,μm o l /L )组别例数M D A术前术后7dG S S G术前术后7dC o r术前术后7d对照组554.87ʃ0.235.31ʃ0.46*39.87ʃ5.3842.52ʃ4.02*206.45ʃ12.54212.21ʃ10.87*观察组654.98ʃ0.375.22ʃ0.38*41.11ʃ3.7842.15ʃ3.46*204.11ʃ14.32208.45ʃ12.54*t 值1.9131.1741.4770.5420.9441.738P 值0.0580.2430.1420.5890.3470.085*P 值<0.05与术前比较(配对t 检验)表4 2组术后生活质量状况比较T a b l e 4 C o m p a r i s o no f p o s t o p e r a t i v e q u a l i t y o f l i f e b e t w e e n t w o g r o u ps (x -ʃs ,分)组别例数精神健康术前术后情感职能术前术后社会功能术前术后活力术前术后对照组5557.78ʃ6.4561.78ʃ13.54*71.86ʃ10.4177.15ʃ14.34*67.31ʃ9.3874.45ʃ12.44*60.45ʃ7.3571.31ʃ12.35*观察组6555.54ʃ7.3576.45ʃ14.32*71.45ʃ9.5690.45ʃ12.24*65.98ʃ10.5481.31ʃ15.34*61.13ʃ8.6580.45ʃ14.45*t 值1.7595.7320.2255.4820.7242.6580.4593.687P 值0.081<0.0010.823<0.0010.4700.0090.647<0.001组别例数躯体疼痛术前术后生理职能术前术后生理功能术前术后总体健康术前术后对照组5559.01ʃ8.1264.21ʃ11.77*51.45ʃ9.8958.78ʃ9.54*60.63ʃ8.7764.12ʃ10.78*54.45ʃ7.7862.87ʃ10.31*观察组6558.87ʃ9.5469.23ʃ12.48*50.32ʃ10.5467.15ʃ10.38*61.02ʃ7.5672.57ʃ13.45*54.35ʃ7.4575.15ʃ11.78*t 值0.0862.2530.6024.5670.2623.7500.0726.021P 值0.9320.0260.548<0.0010.794<0.0010.943<0.001*P 值<0.05与术前比较(配对t 检验)2.4 2组并发症情况及患者6个月内复发情况比较观察组穿孔㊁术中出血㊁感染的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内,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5㊂表5 2组并发症情况及患者6个月内复发情况比较T a b l e 5 C o m p a r i s o no f c o m p l i c a t i o n s a n d r e c u r r e n c ew i t h i n6m o n t h s b e t w e e n t w o g r o u ps (例数,%)组别例数穿孔术中出血感染总发生率6月内复发对照组550(0.00)16(29.09)3(5.45)19(34.55)8(14.55)观察组651(1.54)5(7.69)2(3.08)8(12.31)1(1.54)χ2值8.4497.265P 值0.0040.0073 讨 论有研究表明,结直肠早期病变时不易被察觉,通常会表现出排便次数增加㊁腹泻㊁便秘等症状,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腹部不适或者是定位不明确的腹痛,经治疗后5年内的存活率可高达90%,而晚期病变治疗后5年内的存活率仅为10%甚至更低[8]㊂有研究表明,对淋巴结转移风险较低或者不存在淋巴转移的风险的可直接切除,而淋巴结残留和复发率较低的病变需采用内镜下切除方式[9]㊂本文对E M R 术和E S D 术在结直肠病变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两种手术原理基本相似,均为进行黏膜下注射后分离黏膜层和黏膜下层,再将病变部位切除或者剥离,E M R 术相对简单,手术时间短,能减少对肠道组织的损伤[10]㊂而E S D 术是将黏膜和肌层进行剥离,后通过I T 刀将病变组织剥离,能最大程度剥离㊃261㊃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第45卷 第2期病变组织并减少残留,且对病变组织过大㊁渗透深等影响较小,E M R术和E S D术在消化道早期病变及肿瘤切除中均被广泛应用,且安全性较高[11-12]㊂本文对比不同手术相关指标发现,行E S D术治疗的患者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出血量较多,切除的标本厚度及创面直径均大于E M R术,且E S D术患者的病灶整块切除率及治愈性切除率均高于E M R术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种手术方式均具有较好的切除效果,但在手术时间㊁创面直径大小㊁切除标本厚度以及术中出血量等方面E M R术具有较大优势㊂有研究表明,E S D术是利用I T刀将病变组织完整切除,能做到一次性完成剥离黏膜,保持了结直肠壁的完整性和术后治愈率,但手术操作较为复杂,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出血较多[13]㊂而吴剑等[14]提出,E M R术和E S D术两种方式的整体效果相似,但E S D术能高效切除直径较大的病变组织,且在整块切除率以及减少复发率等方面较E M R术更有优势㊂机体在处于氧化应激状态时会释放产生M D A㊁G S S G㊁C o r,三者在血清中的水平能反映出活性氧含量和组织损伤程度[15]㊂因手术治疗可能会引起机体不同程度的创伤应激反应,而创伤会使机体产生活性氧,引起氧化应激反应来防御对组织的损伤,应激反应越大,造成炎症㊁水钠潴留的风险越大,会加剧毛细血管的通透性,进而导致组织水肿,造成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的增加[16]㊂本研究中,2组患者术后7d的M D A㊁G S S G㊁C o r的血清水平均有所上升,但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种方式均能引起患者的氧化应激反应且水平相似,这是由于两组手术方式均是在内镜下完成切除和剥离,加之结直肠中空间有限㊁结构复杂等特点,操作技术难度较大,手术时容易出现术中出血等创伤,从而诱发机体氧化应激反应[17]㊂本研究还显示,行E S D术的患者在术后3个月的生活质量评分升高幅度高于行E M R术的患者,说明E S D术治疗结直肠病变患者的预后效果优于E M R术,这是因为E S D术对病变组织的切除更彻底,临床效果更好,能在降低并发症以及复发率的同时,加快患者的恢复,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18]㊂本文还对比了两种手术方式穿孔㊁术中出血以及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6个月内的复发率, E S D术均低于E M R术,两种手术方式中并发症大多为术中出血,这是由于两种方式均在内镜下切除或剥离病变组织,在操作过程中会受到内镜视野的干扰,加之结直肠组织具有弯曲㊁多变㊁直肠壁薄等特点使手术操作过程更复杂,容易发生术中出血[19]㊂而E S D术能整块切除病变,切除更为彻底,进而降低复发率㊂另外,也有研究发现,使用E S D 术治疗结直肠病变能显著降低术后感染概率[20]㊂综上所述,E S D术与E M R术相比,E S D术操作难度大,手术时间长,对结直肠病变患者的术后氧化应激水平变化相当,但可以有效降低术后复发率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㊂[参考文献][1]马鸣扬,王洁玮,李鹏.细胞内镜评估结直肠病变的研究进展[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22,43(2):221-226. [2] K i m S,D o n g S K,S o hJ S,e ta l.C l i n i c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n dp r o g n o s i s o f e l d e r l y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c o l o r e c t a l c a n c e r:C o m p a r i s o nb e t w e e ns u r g i c a lr e s e c t i o na n ds u p p o r t i v ec a r e[J].M e d i c i n e(B a l t i m o r e),2021,100(7):e24609. [3] G h a m d iS A,N g a m r u e n g p h o n g S.H y b r i d e n d o s c o p i cf u l l-t h i c k n e s s r e s e c t i o n f o r d i f f i c u l t c o l o r e c t a l l e s i o n s[J].G a s t r o i n t e s tE n d o s c,2021,94(4):874-875.[4]魏振军,汤姗,谢惠,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用于老年结直肠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治疗价值[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22,39(5):405-407.[5]王晨,孟闫凯,崔莹莹,等.C T影像学及临床病理学特征在预测结肠癌肿瘤沉积中的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2020,39(8):1537-1542.[6] T a k e s h i Y,N e m o t o D,H a y a s h i Y,e t a l.P r o s p e c t i v er a n d o m i z e dt r i a lc o m p a r i n g t h e p o c k e t-c r e a t i o n m e t h o da n dc o n v e n t i o n a l m e t h od o f c o l o re c t a l e n d o s c o p i c s u b m u c o s a ld i s se c t i o n[J].G a s t r o i n t e s tE n d o s c,2020,92(2):368-379.[7]王素华,李立明,李俊.S F-36健康调查量表的应用[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1,18(1):4-8.[8] D o uL Z,Z h a n g YM,H eS,e ta l.L o n g-t e r m o u t c o m ea f t e re n d o s c o p i c r e s e c t i o nf o r e a r l y c o l o r e c t a l c a r c i n o m a[J].Z h o n g h u aZ h o n g L i uZ aZ h i,2020,42(9):758-764. [9]孙跃明,张冬生,封益飞,等.早期结直肠癌非治愈性内镜切除术后追加外科手术的临床观察[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20,23(5):486-491.[10] W a n g L,S h e nJ,Z h a n g X,e t a l.R e t r o s p e c t i v e a n a l y s i s o f t h ec l i n i c a l e f f e c t s o f e nd o s c o p i cm u c o s a l d i s se c t i o no nt r e a t m e n to f e a r l y e s o p h a g o g a s t r i c p r e c a n c e r o u s l e s i o n s[J].C l i nT r a n s lO n c o l,2021,23(4):731-737.[11]申玉翠,徐建华,高鹏,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回顾性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20,36(13):1857-1860.[12]徐恩盼,李冰,周平红,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超高龄患者结直肠癌前病变及早期癌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21,38(12):985-990.[13]史济华,李文彬,张晓宇,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大的腔内突出型结直肠肿瘤的临床结局分析[J].胃肠病学,2020,25(3):157-161.[14]吴剑,胡忠卓,林伟.内镜下不同处理策略在结直肠癌前病变㊃361㊃河北医科大学学报第45卷第2期和早癌中临床疗效[J].四川医学,2022,43(2):170-174.[15]S h i b u t a n iM,N a k a oS,M a e d aK,e ta l.I n f l a mm a t i o nc a u s e db y s u r g ic a ls t r e s sh a san e g a t i v ei m p a c to nt h el o n g-t e r ms u r v i v a lo u t c o m e si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c o l o r e c t a lc a n c e r[J].A n t i c a n c e rR e s,2020,40(6):3535-3542.[16]陈梦雪,葛献,周诛妍,等.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疗效及安全性[J].肿瘤防治研究,2020,47(3):181-184.[17]廖素环,许群花,江堤,等.单钳道内镜下荷包缝合术在结直肠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的临床应用[J].中国内镜杂志,2021,27(10):12-17.[18]李会敏,王世超,兰秋红,等.消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早期结直肠癌的效果[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21,56(6):854-858.[19]吴江,吴涛,庞澜,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早癌术后出血的风险模型构建[J].医学研究生学报,2021,34(2):155-160.[20] X u S S,C h a i N L,T a n g XW,e t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m e t a c h r o n o u s g a s t r i c n e o p l a s m s a f t e r c u r a t i v e e n d o s c o p i cs u b m u c o s a l d i s s e c t i o nf o re a r l yg a s t r i cn e o p l a s m s[J].C h i nM e d J(E n g l),2021,134(21):2603-2610.(本文编辑:刘斯静)㊃461㊃杨柳等 E S D与E M R治疗早期结直肠癌㊁癌前病变的手术效果及并发症观察。

内镜下治疗肠息肉技术(EMR ESD APC等)

内镜下治疗肠息肉技术(EMR ESD APC等)

内镜下治疗肠息肉技术肠息肉主要包括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和息肉病综合征。

其中,腺瘤性息肉、息肉病综合征与结肠癌密切相关,有研究显示内镜检出、切除腺瘤可使结直癌的发生减少76%~90%,下面就介绍几种内镜下清除肠息肉的技术。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EMR常用于切除无蒂息肉,通过注射缓冲液到黏膜下层的空间,使上皮与底层组织分开,使病变分离。

EMR比单纯使用圈套器或电凝术切除病变更安全。

EMR通常用于<20mm 的息肉,这是因为用这种技术整块切除更大的息肉是有难度的。

然而用黏膜分片切除法(EPMR)对更大的息肉是可行的。

EPMR 先从病变周围注射液体使病变隆起,然后用圈套器分片将病变切除,先切除病变中央部,再切除残余病变。

EPMR对于结直肠大而无蒂的息肉是一种安全的方法,但是由于其高复发率应谨慎用于恶性息肉。

如果EPMR术后有残留的息肉组织,可用氩离子凝固术清除。

分片切除后3~6个月内应该复查病灶处有无残余息肉组织。

EMR的适应证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适应证各国并不统一,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医院、医生掌握的适应证也不完全一样。

首先要获得组织标本用于常规活检未能明确诊断的黏膜下病变的病理学诊断;其次切除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无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较浅、采用可以完全切除的消化道早癌均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适应证。

但临床实际应用过程中,判断准确、可操作性强的绝对适应证标准还有争议。

日本食管协会制定的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食管癌的绝对适应证为:病灶局限于m1、m2层、范围<2/3食管周长、长度<30mm,病灶数目少于3-4个;相对适应证为:病灶浸润至m3、sm1,直径30 ~50mm,范围≥3/4食管周长或环周浸润、病灶数目5~8个。

根据日本胃癌学会编写的《胃癌治疗指南(2004年4月版)》规定,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手术适应证为:(1)病理类型为分化型腺癌;(2)内镜下判断癌组织的深度限于黏膜层(m);(3)病灶直径<2c m;(4)病变局部不合并溃疡,以上4个条件需同时具备。

内镜下结直肠癌手术绝技:EMR与ESD

内镜下结直肠癌手术绝技:EMR与ESD

内镜下结直肠癌手术绝技:EMR与ESD作者:暂无来源:《家庭医学(上半月)》 2021年第4期刘祖春副主任医师(荆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湖北荆州 434000)50多岁的闻女士,两个月前在医院行胃镜下胃息肉切除时,一并行肠镜筛查。

发现距离肛门10厘米处有一个约2.0厘米大小侧向发育型肿瘤。

肠镜进一步精查及放大染色观察,确诊闻女士患有早期直肠癌。

考虑到传统手术方式创伤大,恢复慢,还会改变胃肠道正常的解剖结构,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既要保证将病灶完全切除,又要达到微创的目的,消化内科制定出“在内镜下治疗,术后不需要放化疗”的内镜下微创治疗方案,成功地为闻女士完成了内镜下直肠早癌黏膜下层剥离术(ESD)。

闻女士术后未出现任何不适,三天后就康复出院。

术后病检结果提示:直肠管状绒毛状腺瘤伴灶状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送检切缘镜下未见瘤组织。

术后病检证实:闻女士为早期直肠癌,且达到治愈系切除的指标。

结直肠癌是起源于结直肠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包括结肠癌与直肠癌,病理类型以腺癌最为常见。

发病多在40岁以后,男女之比为2∶1。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结直肠癌发病率已跃居恶性肿瘤第三位,肿瘤相关死亡率第四位。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饮食习惯的改变,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结直肠癌的预后与早期诊断密切相关,多数早期结直肠癌可以治愈,5年生存率可达90%,而晚期则在40%以下。

内镜是早期诊断的主要手段。

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进步,内镜下诊断早期结直肠癌的水平不断提高。

内镜黏膜下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开展,实现了结直肠癌癌前病变以及早期结直肠癌的微创治疗。

那么,EMR和ESD具体如何操作?有何差异呢?EMR——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即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利用注射和吸引或套扎等方法,把扁平隆起性病变(早期胃肠癌、扁平腺瘤)和广基无蒂息肉等与其固有层分离,使其成为假蒂息肉,然后利用圈套或电切进行切除的技术。

肠息肉治疗最佳的方法

肠息肉治疗最佳的方法

肠息肉治疗最佳的方法
肠息肉的治疗方法取决于息肉的类型、大小和位置。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治疗方法:
1.息肉切除术:对于较小的息肉,可以通过内镜检查并使用钳子或线圈将其切除。

这种方法相对安全,恢复时间较短。

2.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对于较大或有病理变化的息肉,可以使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这种方法可以完整切除息肉,并进一步进行病理学检查。

3.内镜下治疗:对于某些特定类型的息肉,如结肠腺瘤,可以使用热能或冷冻疗法进行治疗。

这种方法通常用于较小的息肉,并且无需切除。

4.手术切除:对于较大或有恶性病变的息肉,可能需要进行手术切除。

手术切除可能包括部分结肠切除或结肠切除。

5.随访检查:患有肠息肉的人需要定期进行随访检查,以监测息肉的生长情况和病理学变化。

请注意,最佳的治疗方法应该由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和患者的健康状况来决定。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与内镜下圈套高频电切术治疗结直肠息肉的临床效果比较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与内镜下圈套高频电切术治疗结直肠息肉的临床效果比较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与内镜下圈套高频电切术治疗结直肠息肉的临床效果比较引言结直肠息肉是结肠黏膜上局部增生的瘤样病变,是造成肠胃出血和肠梗阻的重要原因之一。

内镜下治疗结直肠息肉已成为治疗该疾病的重要手段。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下圈套高频电切术(ESD)是目前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两者在治疗结直肠息肉方面有着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

通过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可以为临床医生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一、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一种介入性治疗方法,通过内镜引导下将息肉切除,适用于直径小于2cm的结直肠息肉。

该方法较为简单、安全、有效,可以减少患者疼痛和并发症的发生。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可避免开放手术对患者身体的损伤,恢复较快,术后并发症较少。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在切除大型息肉时容易出现残留组织和术后再发的情况。

二、内镜下圈套高频电切术(ESD)内镜下圈套高频电切术是一种微创治疗方法,适用于切除直径较大、位于结肠褶曲处或有浅表溃疡的结直肠息肉。

相较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SD技术更加对息肉的周边黏膜进行切除,减少了术后息肉再发的几率。

ESD技术可以对较大的息肉进行完整的切除,可以明确诊断病变的组织类型,从而对治疗和预后提供更准确的参考。

ESD技术器械复杂,技术要求较高,操作难度大,术中出血和穿孔的风险也较大。

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与内镜下圈套高频电切术治疗结直肠息肉的临床效果比较1. 治疗效果从治疗效果上看,ESD技术对大型息肉的切除效果明显优于EMR技术。

ESD技术可以对息肉进行完整的切除,减少术后再发的几率;而EMR技术在切除大型息肉时容易出现残留组织和术后再发的情况。

2. 术后合并症在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上,EMR技术较为安全,术后并发症较少;而ESD技术由于器械复杂,技术要求较高,操作难度大,术中出血和穿孔的风险较大。

3. 对患者身体的损伤在对患者身体的损伤程度上,EMR技术是一种相对保守的治疗方法,术后恢复较快;而ESD技术由于对周边组织的切除,对患者身体的损伤较大,术后恢复较慢。

结肠esd标准

结肠esd标准

结肠ESD标准一、概述结肠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SD)是一种微创技术,主要用于结肠早癌及较大息肉的切除。

该技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逐渐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结肠ESD的标准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二、适应症与禁忌症适应症:1.结肠早癌,包括Tis、T1期肿瘤;2.息肉大于2cm或广基息肉;3.病理证实高级别瘤变。

禁忌症:1.肿瘤侵犯超过黏膜下层;2.合并肠梗阻或肠道准备不佳;3.严重心、肺疾病不能耐受手术。

三、术前评估与准备1.完善相关检查,如心电图、肺功能、血常规、凝血等;2.肠道准备:使用泻药及清洁灌肠;3.患者准备:签署知情同意书,告知手术风险及注意事项。

四、ESD操作过程1.麻醉与体位:一般采用全身麻醉,患者取左侧卧位;2.标记:用染色剂标记肿瘤范围;3.预切开:用针刀或黏膜切开刀切开黏膜;4.剥离:使用黏膜下注射器注水,分离黏膜与肌层;5.切除:完整切除病变组织;6.创面处理:电凝止血,用钛夹封闭创面。

五、术后处理1.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监测有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2.禁食,补液支持治疗;3.根据情况给予抗生素及止血药。

六、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1.出血:术中彻底止血,术后严密观察,必要时使用止血药及输血治疗;2.穿孔:术中封闭创面,术后禁食,保守治疗无效时需紧急手术。

七、随访与复查1.术后1个月复查肠镜,观察创面愈合情况;2.根据病理结果,决定是否需进一步治疗;3.定期随访,监测有无复发及转移。

八、总结结肠ESD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能够完整切除病变组织,对于结肠早癌及较大息肉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严格掌握适应症与禁忌症,充分术前评估与准备,规范操作过程,术后严密观察及处理,是预防并发症的关键。

同时,定期随访与复查也是确保治疗效果的重要环节。

直肠结肠息肉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直肠结肠息肉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直肠结肠息肉的治疗方法有哪些对于消化道的疾病来说,直肠结肠息肉并不多见,息肉的产生原因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饮食有密切相关的联系,治疗直肠结肠息肉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是现在医疗设备的齐全,完全可以治愈。

手术方法1圈套凝切法:先吸净周围附着息肉的黏液和粪水,抽出并注入空气以置换肠道内可能含有的氢气、甲烷等,以防电灼时发生爆炸,近息肉张开圈套丝,避免套圈过于贴近肠壁,损伤肠壁致死穿孔,套入后抽紧套丝,根据蒂的粗细选择不同的电流功率,切割勿过快,切割慢止血完善。

2活检钳凝切法:对0.5cm的广基病灶,用活检钳全部咬住,上提使基底呈幕状的狭细假蒂,随后通电流凝固数秒钟,局部呈灰白色即可将活检钳咬紧拉下组织送病理检查。

3电凝器灼除法:多为0.5cm以下病灶,多属良性,对钳切不能切除者,可以电凝止血器接触后以凝固电流烧灼切除。

但勿过深以免穿孔或迟发性穿孔,后者可发生于术后2~7天。

4手术治疗:息肉及息肉病的手术治疗一般包括:局部切除、肠壁切除、肠段切除、次全结肠或全结肠直肠切除。

视息肉的多少、有无蒂及所在的部位而定:①有蒂单个作内腔镜下圈套、电灼凝或结扎摘除。

对体积较大者,不易行圈套切除或切开摘除,亦可选择肠壁、肠段切除。

②无蒂或广蒂者,位于腹腔反折以下者作局部切除,反折以上者切开肠壁包括基底部肠壁一并切除或肠段切除。

③腺瘤病,包括家族性、非家族性,Gardner与Turcot 病均有众多的肠瘤,易癌变且发生年龄早,如家族性腺瘤病一般50岁以前均全部癌变,故主张诊断为此病者全结肠直肠切除、回肠造瘘,但给较年轻患者带来终身的生活不便,故有人主张作全结肠切除回肠直肠吻合。

以上就是治疗直肠结肠息肉的方法,当病情不是特别严重的时候,完全没有必要采用手术治疗的方法,可以采用物理治疗的方法。

除了手术治疗还应该注意自己的饮食习惯防止疾病的产生。

内镜粘膜下切除术治疗结直肠大息肉的应用现状

内镜粘膜下切除术治疗结直肠大息肉的应用现状

内镜粘膜下切除术治疗结直肠大息肉的应用现状摘要】近年来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结直肠巨大息肉病变以及早期肿瘤的诊治水平不断提高。

内镜粘膜下切除术(ESD)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手术方式,相对于内镜粘膜剥离术(EMR)而言对于外形扁平、直径较大的肿瘤切除效果更佳,术后复发率更小,目前已经被临床视为结直肠巨大息肉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

但是ESD操作也存在一定风险,主要收集了近年来关于ESD治疗结直肠巨大息肉的报道资料,具体阐述了其在结直肠巨大息肉中的应用现状。

【关键词】结直肠巨大息肉;内镜粘膜下切除术;应用现状【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2-0151-01以往对于胃肠道粘膜肿瘤患者治疗主要采用的是内镜粘膜剥离术(EMR),该种手术具有微创、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但是手术切除深度具有一定限制,很难一次性切除外形扁平、直径较大的侧向生长肿瘤(LST),也很难进行完整的组织病理学检查,存在较高的肿瘤复发率[1]。

内镜黏膜下切除术(ESD)是基于EMR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新技术,在癌前病变以及早期消化肿瘤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

ESD技术虽然切除更彻底,也可以进行完整的组织病理学检查,但是该种技术对于术者操作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术后很容易出现延迟出血、穿孔等并发症[2]。

为进一步了解ESD 治疗结直肠巨大息肉的临床价值,本文对其实际应用现状进行分析。

1 ESD适应症及禁忌症ESD 的具体操作方法是将加入染色剂的生理盐水注射到内镜粘膜下,充分分离粘膜以及肌层,进而采用特制的高频电刀剥离病变所在黏膜,进而达到治疗目的。

ESD技术可将病变完整切除,将消化道肿瘤彻底根治。

但是该种手术治疗必须掌握严格的适应征以及手术禁忌征。

1.1 手术适应征主要包括以下三点:①类癌。

直径在2cm以下,肌层并未受累。

②黏膜下肿瘤。

位于黏膜下层、黏膜肌层的肿瘤,可以采用ESD技术进行完整剥离。

2020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

2020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

2020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ESD是一种治疗胃肠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微创方法,可以达到与外科手术相同的效果。

该方法使用高频电刀和专用器械在内镜下逐步剥离胃肠道病灶及其下方正常的黏膜下层,以达到完整切除病灶的目的。

ESD相比传统的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具有许多优点。

首先,ESD可以对直径大于2cm的病灶进行整块切除,避免分片切除,进而避免局部复发。

其次,整块切除病灶后可以对其进行组织病理学分析,以确定是否是治愈性切除。

ESD 的优点还包括创伤小、不改变消化道结构、避免外科手术风险及减少术后生活质量下降等。

此外,ESD能够使医生获得完整的组织病理标本以供分析,对于面积较大且形态不规则或合并溃疡、瘢痕的肿瘤进行96%以上的切除率,以减小复发概率。

在疗效评估上非常乐观,据相关研究显示:胃早癌可实现较高的整块切除率(92%~97%)和完整切除率(73.6%~94.7%),5年总生存率和5年疾病生存率分别为96.2%~97.1%和100%。

食管ESD的整块切除率和完整切除率分别为90%~100%和87.9%~97.4%;病变局限于上皮或黏膜固有层者以及病变浸润深度超过黏膜固有层者,在接受ESD治疗后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和85%。

结直肠ESD的整块切除率和治愈性切除率分别为82.8%和75.5%。

总之,ESD是一种经济、安全、可靠的治疗消化道浅表性病变的方法。

ESD的适应证包括消化道巨大平坦息肉和胃肠道早癌。

直径大于2 cm的胃肠道宽基息肉和无蒂息肉均可以应用ESD切除。

对于消化道早期肿瘤,无论病灶位置及大小如何,ESD 都能够进行治疗。

在日本,ESD已被确立为上消化道早期肿瘤内镜切除的标准方法。

目前ESD治疗早期胃癌适应证为分化型黏膜内癌、无溃疡发生;溃疡、分化型黏膜内癌,病变直径<30mm;sm1浸润分化型腺癌,无溃疡发生,无淋巴即血行转移,病变直径小于30mm。

在抬起的黏膜下层切缘,使用IT刀或钩形电刀进行切割,渐进式切除病变组织。

肠息肉的治疗进展新技术和疗法的前景如何

肠息肉的治疗进展新技术和疗法的前景如何

肠息肉的治疗进展新技术和疗法的前景如何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其治疗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和改进。

本文将介绍肠息肉治疗的最新技术和疗法,并探讨其前景。

一、内镜下切除术内镜下切除术(EMR)是目前最常用的肠息肉治疗方法之一。

该技术通过内镜引导下,使用切除钳或切除环将息肉切除。

这种方法具有微创、恢复快的优势,对于一些小型的息肉尤为适用。

然而,该方法对于大型息肉或者位于肠道较深处的息肉效果不佳,会存在切除不彻底或者复发的情况。

二、内镜黏膜下切除术内镜黏膜下切除术(ESD)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治疗肠息肉的新技术。

该方法通过内镜辅助下切除黏膜下的病灶,避免了对肠道粘膜的损伤,切除更彻底且复发率较低。

ESD技术对于大型和深层肠息肉的治疗效果更好,但术后恢复时间较长,对医生的技术要求也较高。

三、电切术电切术是近年来应用较广泛的一种治疗肠息肉的方法。

该技术利用高频电流切割肠息肉,能够快速而准确地切除病灶,并且可以控制出血。

电切术对于小型息肉和位于易出血区域的息肉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但对于大型息肉则可能存在切除不彻底的风险。

四、内镜下热凝术内镜下热凝术是一种使用高频电流或者激光对肠息肉进行热凝或者烧灼的治疗方法。

该技术可以有效止血,并且对于不适合切除的息肉也能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内镜下热凝术对于较大的息肉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肠息肉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和改进。

内镜下切除术、内镜黏膜下切除术、电切术以及内镜下热凝术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肠息肉的治疗更加安全有效。

然而,这些技术在应用过程中仍然面临一些挑战,比如技术掌握的难度、复发率的问题等。

未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创新,肠息肉治疗的前景将更加广阔。

例如,光动力疗法、纳米技术和基因治疗等新技术的应用将为肠息肉的治疗带来新的突破。

此外,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型辅助诊疗系统的出现,将更好地协助医生进行肠息肉的诊断和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良ESD手术治疗结直肠息肉
给医生点赞:医生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针对直肠息肉手术进行有效的改良,在改良的圈套器下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结直肠息肉指结直肠黏膜上皮的局限性隆起病变,组织学上分为腺瘤性、错构瘤性、增生性和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是结直肠癌的癌前病变,大部分结直肠癌起源于腺瘤样息肉,所以早期发现和切除结直肠腺瘤样息肉对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具有重大意义[1]。

结直肠息肉的主要症状为:
1、便血,便血一般是在排便时候无痛性便血,出血量一般比较少,一般息肉位置越低出血的可能性越大,轻度出血或者手纸带血一般很少引起患者重视,只有出血增多引起患者的重视后才来就医。

结直肠息肉的便血的特点是手纸带血或粪便表面附着新鲜血液并没有肛裂那种剧烈疼痛和滴血症状。

2、脱垂,当息肉较大或者数量比较多的时候,会因为重力的关系而牵拉肠粘膜,使其与肌层分离而向下脱垂,患者排便动作时间过长或者排便过于用力会导致直肠的脱垂,从而被患者发现而就医。

3、肠道刺激症状,主要表现为下腹部不适,腹痛、腹泻、脓血便、里急后重等腹部症状。

由于结直肠息肉的症状并不典型,单纯依靠症状还不能明确诊断,需要结合直肠指检以及结直肠镜进一步明确诊断。

对于直肠中、下段的息肉,直肠指检可触及柔软、光滑、活动的结节状肿物。

结直肠镜可以看到息肉的外形,可以初步判断息肉的具体的组织学类型,但是最终确诊需要病理检查。

由于结直肠息肉有恶变的可能,所以一般诊断为息肉的患者首先需要考虑进行切除手术治疗。

对于结直肠息肉常见手术方法为:直径较小的息肉一般用圈套器进行黏膜切除术(EMR),但对于直径较大的息肉(≥2.0 cm),使用圈套器很难完整切除病灶,故多采用高频切开刀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2] 。

本人对手术方式进行了改良,在改良的圈套器下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术前准备和普通手术一样,手术过程:改良圈套器是指将圈套器尖端突出0.1~0.2cm。

首先在内镜下发现病灶并确定病灶范围,利用圈套器尖端于病变边缘外5 mm 处进行电凝标记,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美蓝生理盐水,使剥离部位的病变黏膜充分隆起;切开病灶边缘,用圈套器尖端进行黏膜病变剥离,剥离过程中可反复进行黏膜下注射,时刻保持剥离处黏膜充分隆起,剥离时注意预防出血与穿孔;剥离完成后进行充分的止血。

改良手术的优点:
1、将圈套器尖端伸出0.1~ 0.2cm 具有电凝、电切功能,能够更加安全有效地进行ESD 术切除结直肠息肉。

2、术中加用肾上腺素进行黏膜下注射有助于预防出血,同时提前发现黏膜下血管并使用圈套器尖端进行电凝,预防出血效果好,不仅操作方便而且可以有效的预防穿孔的发生。

在病灶完整切除率、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方面均优于传统的ESD手术,值得临床广泛应用以及推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