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史记》和《汉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史记》和《汉书》

【摘要】

《史记》和《汉书》是二十四史中前两部,都是我国历史上的宏篇巨著,给我们留下了丰富而珍贵的历史资料。《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书》是第一部断代体通史,记载了西汉汉高祖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结束。《汉书》所叙述的西汉两百三十年的历史中有一半和《史记》重叠,因此自古至今,有很多人把《史记》和《汉书》进行比较,也许这更是两种不同时代环境的比较、两个家族的比较、两个人物思想意识的比较。通过比较更深刻的把握他们写作的背景以及他们个人的思想情感对写作的影响,进而造成写作上的差异。

【关键词】《史记》《汉书》司马迁班固比较

《史记》和《汉书》都是我国古代非常著名的古典典籍,是二十四史中前四史的前两部著作,可见地位都是非常高的。《史记》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而《汉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在对从刘邦建国到汉武帝太初年间这段史事的记述上,两书是重合的,《汉书》在《史记》之后,所以班固在处理这段时期的史料时,在继承《史记》旧闻的基础上把司马迁没有写的补充起来,并改正或充实了司马迁粗疏的地方,这样就使这两本书有了很大的可比性。而读书要看作者,所以除了比较这两部书,对司马迁和班固的比较也是十分重要的。时代背景的不同、家族的不同、个人经历不同,注定个人思想的不同和写作意识的差异。

1 关于司马迁和班固的出身、经历

司马迁和班固都是陕西人。司马迁的出身并不显要,他所在的家族世代为史官。但他从小学习古文,向人求教问故,受益匪浅,并受其父亲学识和思想的影响。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司马迁把著作历史作为个人的最高理想并最终实现完成。班固出身于家资豪富的外戚身份,并有正统家学传统的家庭,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受其父亲影响转向汉史研究。可见一个是善于好学主动求教,一个是有正统家学的教育环境;一个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而学,思维活跃、观点独特,一个被动的接受传统。因此,家庭出身对两位史学家以后对史学的发展是起了一定作

用的。

司马迁遭遇坎坷,由李凌案受牵连入狱,狱中受尽折磨和苦难,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这种经历使他更加自强不息的发愤著书,所以写作上更具批判性和鲜明的爱憎情感,虽历经磨难,但靠坚强的意志最终一人完成。班固因窦宪案受牵连,最后死在狱中,死时仍有八表和《天文志》未完成。后由其妹班昭作八表,马融、马续补《天文志》,《汉书》才最后完成。所以《汉书》是经由四人之手才最后完成。虽然遭遇相似,但接受教育的方式和不同的社会背景还是不能把两人趋于一致。

2 司马迁和班固写作风格的差异

司马迁少年时代对生活的体验丰富,尤其是做了太史令后因职务之便阅读了许多书籍,加上后来随驾巡行,游历颇多,实地考察,接触现实,这种经历使他的视野开阔,取材更为广泛。而这种亲身游历和调查,更是《史记》实录精神的有力体现。因此连班固也说,司马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①高度评价了司马迁的科学态度和史记的记事详实。而班固所用材料有一部分是根据他父亲所写,并且是受昭而作,有所顾虑。

《史记》在对人物的刻画、叙事上都充溢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寓褒贬,别嫌疑,明是非。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可以说是个人情感的宣泄。这样一方面不会受到当时政治的左右,很有价值的体现历史的真实;当然另一方面也难免有个人主观上的爱憎情感寓于其中。这也使司马迁的写作尤其是个人传记具有了真实性和倾向性的统一。《汉书》是受昭而作,是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撰写的,当然也就是以当时的封建正统思想为指导思想,推崇儒家思想,以儒家正统思想为准绳,通过评论总结历史存亡的得失,为维护和巩固东汉封建统治提供了历史依据,这也成为两千年的封建史学发展史上正统思想一直成为史学领域的指导思想,强烈左右着史学的方向。②

3 《史记》和《汉书》写作内容上的不同

从体例上看,《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从黄帝—汉武帝,称汉武帝曰“今上”即现在的皇帝,所以从当时看是一部从古到今的通史,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汉书》沿用了《史记》的纪传体,属于断代史。主要记述从汉高祖—王莽起西汉亡的这段历史,创立了正史模式,以后的正史都是学的班固的《汉书》。

《史记》主要记录在历史上左右天下大势的政权兴衰,不以成败论英雄。如在秦汉之际,列《项羽本纪》,但没有为秦二世立纪。有《吕后本纪》用惠帝纪年,但不为惠帝立纪。《汉书》则是以帝王为中心,一帝一纪。有《惠帝本纪》,对西汉末年徒有虚名的成帝、哀帝、平帝也分别立纪,完全是为皇家写史。而把陈胜、项羽入列传,显然是以成败论的。

《史记》有十二本纪、三十世家、十表八书、七十列传。其中“世家”记载了诸侯、勋贵和对社会起过比较突出贡献的人物及大事。《汉书》里没有世家,包括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

注释

①班固.汉书.卷六十二.司马迁传.中华书局出版社,1962..6.

②马文作.二十四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5:30-31.

《史记》里有八书,而《汉书》里有十志。《汉书》的“志”在《史记》里称作“书”。《汉书》最重要的贡献是讲经济的《食货志》,讲文化的《艺文志》,讲疆域地理的《地理志》,纪事更丰富,编排更合理,为《通志》、《通典》等体例的史籍创立了楷模。《汉书》的表新创了《外戚恩泽侯表》、《古今人表》、和《百官公卿表》,增补了《史记》中没有涉及的昭、宣、元、成间功臣的存亡更替。

4 《史记》和《汉书》的文学特色的比较

《史记》作为一部史书,其具有严肃的实录精神;而作为一部传记文学作品,它又必须在实录的基础上,以历史中的人物为中心,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重要特征,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史记》创造性的运用了“互见法”的手法。这种手段的效果,从实用的角度来看,可以避免叙述文字的重复,能够把历史事件介绍得既简洁又清晰;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即使人物的主要性格鲜明突出,又能揭示出人物不同侧面的性格特点,使之有血有肉,形象完整;同时也有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收到寓褒贬于纪事之中的含蓄的表达效果。从整体来看,《史记》的笔法是疏荡往复的。而《汉书》重视规矩、绳墨,行文谨严有法:笔法精密,在平铺直叙中寓含褒贬,寓示吉凶,分寸得当;对于带有祈使性质的事件往往特别加以强调,引起读者注意;对于材料的位置安排有特殊规定,并且一以贯之。

5 《史记》和《汉书》作者的著述意图

在《史记》与《汉书》或者其两作者的比较来看,都要从属于一个主观目的的比较——即作者著述的意图。

司马迁著述意图是“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③(司马迁《报任安书》)写书最终目的乃成“一家之言”,上古至西汉,《史记》将各色各样的历史人物,丰富复杂的历史事件以及天文历法等自然科学知识用五种体例组织起来,有意识的使之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得益彰,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班固因《史记》而撰《汉书》,西汉后期至东汉初期,涌现出不少续补《史记》的学者,补续《史记》蔚然成风。东汉建武年间,著名学者班彪有感于诸家《史记》“续作”大都失于“鄙俗”,“不足以踵续前书”,乃采集前史遗事,作《史记后传》数十篇,从而为其子班固撰作《汉书》打下了一定的基础。④同是,班固以班彪所续前史未详而承袭《史记》。

无论是《史记》还是《汉书》都是我国历史上的宏篇巨著,都值得我们去读一读。它们的存在丰富了我们的历史,为我们保存了非常有价值的史料。

注释

③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上海古籍出版社.

④班彪.史记后传.上海古籍出版社.

参考文献:

①刘雪彦.史记和汉书的比较.科教导刊,2011.1(中)

②欧燕飞.史记与汉书的纵向比较.时代经贸,2011.6

③郁贤皓.中国古代文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