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作家作品英译合集_文学翻译_性别借用与中国形象构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9月第36卷第5期外国语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
September 2013Vol.36No.5文章编号:1004-5139(2013)05-0067-05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 中国女作家作品英译合集:文学翻译、性别借用与中国形象构建
*付文慧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商务英语与跨文化研究中心/英语学院,北京100029)
摘要:本文以“文革”后中国文学出版社推出的女作家作品英译合集为研究对象,从宏观的历史文化角度对
这一政府文化宣传机构主导的译介行为予以考察和研究,
包括其编辑原则、翻译特点及其对中国形象的塑造等,
同时运用性别研究的全新视角对这一翻译项目予以阐发。该项目的特点在于以女作家为身份特色,但又将最能凸显女性本体意识,代表女作家创作新潮流的女性主义创作摒弃在外,在选材上强调社会主题的现实主义作品,这些女作家在一定程度上与男作家无差别地担当了反映中国社会现状的任务。通过英译合集,中
国文学出版社对外呈现了一个走出“文革”阴霾,秉承传统文化价值观,市井化、生活化的多元中国形象。
关键词:中国文学出版社;英译合集;女作家;性别借用;中国形象
A Study of the Anthologized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Women Writers :
Literary Translation ,Gender Strateg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mage of China
FU Wenhui
(Research Center for Business English and Cross -cultural Studies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 ,Beijing 100029,China )
Abstract ʒThis paper examines the anthologized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women writers by Chinese Literature Press (CLP ),an officially-led project with its unique principles ,features and representations of the image of China from both traditional historic-cultural and innovative gender perspectives.Gender-marked as it ’s claimed ,the project excludes feminist novels highlighting female consciousness and epitomizing latest trends for women writing and gives privileges to realistic fictions reflecting Chinese society.In this sense ,there was not much difference between CLP ’s choice of female and male writers.A manifold and close-to-life image of China is represented as it gradually shakes off the shadow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nd holds onto traditional values.
Key words ʒChinese Literature Press ;anthologized English translation ;women writers ;gender strategy ;image of China
1.引言
“文革”结束后,中国文化思想领域空前活跃,大批女作家登上文学舞台,形成了20世纪以来的第二次创作高潮。作为中国大陆唯一面向西方读者系统介绍中国纯文学发展动态的官方出版
社———中国文学出版社敏锐地注意到了这一点。自1979年起,《中国文学》杂志每期都会刊出女
作家作品;1981年《熊猫丛书》创刊时即把《新凤霞回忆录》作为首部作品推出;1982年
《熊猫丛书》7
6*
本文在成文修改过程中承蒙北京大学刘树森教授悉心指导,《外国语》匿名审稿专家及编辑老师提出了宝贵意见,在
此一并致谢!
推出的唯一一部新时期作品亦为《当代女作家作品选》;此后至停刊前近二十年间,新时期女作家的作品不断得到刊登,并被集结成册以单行本或合集的形式出版。
这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女作家作品合集的出现。自1981年起的二十年间,中国文学出版社共推出多位作家作品合集11种,按照收录作品的年代划分,除《三十年代短篇小说选》(1982)、《五十年代小说选》(1984)和《中国优秀短篇小说选1949-1989》(1989)三种之外,其余八种均为新时期文学专辑,充分体现出其与时俱进,主动自发向海外推介本民族文学新动向的迫切愿望和热情。在这八种合集中,同时收罗男女作家作品的合集只有三种,分别为《中国获奖短篇小说选1978-1979》(1981)、《当代优秀小说选》(1983)和《中国获奖短篇小说选1980-1981》(1985),而女作家作品合集则有五种之多,分别为《当代女作家作品选》(1982)、《中国当代女作家作品选(之二)》(1991)、《中国当代女作家作品选(之三)》(1993)、《六位当代中国女作家》(1995)和《中国当代女作家作品选(之七)》(1998)。其中90年代面世的无一例外是女作家作品合集,于此不难窥见女作家作品译介在新时期文学走向世界过程中的特殊和重要地位。
2.文学翻译与性别借用
中国文学出版社译介的五种女作家作品合集共收入27位新时期女作家的35篇作品,入选女作家包括茹志鹃、黄宗英、宗璞、谌容、张洁、张抗抗、王安忆、方方、残雪、刘索拉、彭小莲、蒋韵、丁晓琦、迟子建、池莉、范小青、程乃珊、苏叶、毕淑敏、阿真、刘西鸿、叶梅、陆星儿、铁凝、张欣、方敏和杨泥,其中王安忆、方方、毕淑敏、迟子建、范小青、叶梅、张欣有两篇或以上作品入选。将上述作家阵容与本土整体文学、文化格局相对照,隐约可见中国文学出版社的译介脉络:
一,在中国诗学传统和国家意识形态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入选作品题材呈现出以现实主义为基调的多样性特征。尽管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文坛因西风东渐而呈现出多元复杂的局面,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文学主张和创作风格,但中国文学出版社在对外译介中始终秉承反映“中国人民的生活经历”,展现“社会现实和生活情态”的初衷[9:37],基本摒弃了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创作,独尊现实主义题材。英译合集按照创作时间依次收入了80年代初复苏阶段书写文革记忆,清算历史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80年代中后期自觉阶段关注凡人俗事,叙写平凡人生活的新写实文学;以及90年代多元化阶段反映转型期中国阵痛和巨变的“现实主义冲击波”小说。
作为国家的文化宣传机构,中国文学出版社译介女作家作品的首要原则并非纯粹的文学本体论,对文学作品传达信息功能的重视有时会超越艺术性考量。正因如此,部分报告文学作品尽管在文学性上与小说相比有一定差距,但由于直接、真实反映了80年代的社会问题和民众心理状态而获得青睐,在虚构类作品集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景观。如在《当代女作家作品选》(1982)中收入黄宗英的报告文学《大雁情》,该作描写了植物园科学家秦官属虽然面临不公待遇,却仍然任劳任怨,舍小家顾大家,投身科学事业的故事,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的高尚情操和无私奉献精神。
二,由于“文革”以来社会文化生态与国家文艺政策走向的差异,译介作品的遴选未能完全践行其“呈现中国文坛的主脉”的初衷[6],未能与主流文学史典范保持一致,而是呈现出时而贴近,时而疏离的特点,在90年代甚至形成不小的张力。
80年代中国社会的显著特点是政治、经济、文化的同构性[5:25],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初,作家话语与国家意识形态话语保持高度一致,中国文学出版社在对外译介时也基本能够实现其初衷,选择典型性文学潮流的代表之作,其中包括伤痕文学代表作《弦上的梦》,反思文学代表作《人到中年》,首涉爱情婚姻题材之作《爱,是不能忘记的》等。
而到了80年代中后期乃至90年代末,中国社会快速转型,社会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逐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