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主编第二新版)
(完整版)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主编第二新版)
(完整版)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主编第二新版)《当代教育心理学》笔记第一章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 3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应用 3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3二、教育心理学的应用 4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简况4一、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4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趋势★(P12) 41、研究学习者的主体性 4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4一、研究的方法★ 4二、研究的步骤 4三、研究的有效性 5第二章学生心理(重点章) 5第一节学生的认知发展★5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5二、维果茨基的发展观 5第二节学生的情感和个性发展★ 5一、个性和社会化发展 5二、自我意识、自我概念与自尊 6第三节学生的个体差异 6一、个体的智力差异 6二、个体的学习风格差异★ 6三、社会文化背景及性别差异 6第三章教师心理(重点章)7第一节教师的角色与特征7一、教师的角色★P77 7二、教师的特征7第二节教师的专业品质7一、教师的基本信念系统7二、教师的教案与沟通能力7三、教师的情感与个性品质7第三节师生互动7一、教师对学生的影响7二、学生对教师的影响7三、师生的相互作用7第四节教师的成长与培养7一、教师的专业发展7二、教师成长和培养的途径8第五节教师职业倦怠8一、教师职业倦怠的界定8二、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P101)8第四章学习心理导论8第一节学习及其分类8一、学习的界定8二、学习的作用8三、学习的分类8四、学习的相关概念9第二节学习与脑(略)9一、大脑发育及学习的关键期假说9二、脑的特异化与学习9三、学习与脑的可塑性9第三节学习理论发展(略)9一、两种倾向的学习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初步发展9二、行为倾向、认知倾向学习理论的相互吸取9三、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与人本主义的出现9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9第五章行为学习理论9第一节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9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9二、华生的行为主义9第二节联结主义理论9一、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9二、桑代克的学习律9第三节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9一、操作性条件作用学说——斯金纳9二、强化理论9三、行为的学习9第四节社会学习理论及行为主义新进展9一、社会认知理论——班杜拉9二、观察学习9三、行为主义新进展9第六章认知学习理论9第一节早期的认知学习理论9一、格式塔的学习理论9二、符号学习理论——托尔曼9第二节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布鲁纳★P160 10一、认知表征理论10二、认知结构理论10三、学习和教案的基本原则10四、发现学习10第三节认知同化学习理论——奥苏贝尔★P165 10一、有意义学习10二、认知同化过程10三、接受学习10第四节学习的信息加工论10一、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加涅10二、学习的条件10三、教案事件10第七章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点章)10第一节建构主义思想渊源与基本观点10一、建构主义思想渊源10二、建构主义分类10三、当代建构主义基本理论观点10第二节个人建构主义理论11一、激进建构主义——冯?格拉塞斯费尔德11二、生成学习理论——维特罗克11三、认知灵活性理论——斯皮罗11第三节社会建构主义理论11一、文化内化与活动理论——列昂节夫11二、情境性认知与学习理论11三、支架式教案11四、建构主义评析11第四节人本主义学习理论11一、马斯洛的学习理论11二、罗杰斯的学习理论11第八章学习动机(重点章)11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11一、学习动机及其相关概念11二、学习动机的作用12三、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P214 12四、学习动机的分类12第二节学习动机理论12一、强化论12二、需要层次说——马斯洛★P219 12三、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12四、成就动机理论与动机的期望—价值理论——阿特金森12五、控制点理论——罗特12六、归因理论——韦纳★P226 12七、成就目标理论——德维克12八、自我价值理论12九、自我决定理论——德西、瑞安12 第三节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12一、教案吸引12二、兴趣激发12三、反馈与评定12四、奖励与惩罚12五、合作与竞争12六、归因指导★12第九章知识的学习(重点章)12第一节知识的分类与表征12一、知识及其含义12二、知识的分类12三、知识的表征12四、知识建构的基本机制13第二节知识的理解13一、知识的理解类型与过程13二、知识理解的影响因素13三、概念的学习13第三节错误概念的转变13一、错误概念及其性质13二、概念转变及其过程13三、概念转变的影响因素与条件13四、为概念转变而教13第四节知识学习与迁移13一、迁移及其分类13二、迁移的理论与研究14三、为迁移而教★14第十章技能的学习14第一节技能的概述14一、技能及其特点14二、技能与知识及习惯的关系14三、技能的分类14四、技能的作用14第二节动作技能14一、动作技能的结构与类型14二、动作技能的形成14三、动作技能的培养★P311 14第三节心智技能15一、心智技能形成的过程15二、心智技能形成的特征15三、心智技能的培养15第十一章问题解决的学习与创造性15 第一节问题与问题解决15一、问题及其分类15二、问题解决的界定15第二节问题解决的过程15一、问题解决的模式15二、一般问题解决的过程15三、结构不良问题的解决过程15第三节问题解决的训练15一、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P343 15二、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15第四节创造性思维16一、创造性思维的本质与特点16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16第十二章学习策略(重点章)16第一节学习策略概述16一、学习策略的界定16二、学习策略的分类16三、学习策略与信息加工过程及元认知的关系★16四、学习策略与自我调节学习16第二节认知策略16一、复述策略★P370 16二、精细加工策略★P376 16三、组织策略16第三节元认知策略与资源管理策略17一、元认知的结构17二、元认知策略17三、资源管理策略17第四节学习策略的促进17一、促进学习策略的原则17二、常见的学习策略17三、策略促进的方法17第十三章品德的形成17第一节品德心理概述17一、品德的基本界定17二、品德的心理结构★17三、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的实质17第二节道德发展的理论17一、道德认知的发展17二、道德情感的发展17三、道德行为的发展17第三节品德的形成与培养18一、品德的内化过程18二、品德形成的影响因素18三、品德培养的方法18第四节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18一、过错行为与不良品德行为18二、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18三、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P436 18第十四章教案设计18第一节设置教案目标18一、设置教案目标的意义18二、教案目标的表述方法★P444 18三、教案目标的分类——布卢姆★P446 18四、教案目标的设计18第二节选择教案模式★P453 18一、直接教案18二、探究学习18三、基于问题学习18四、合作学习★P465 19五、个别化教案19第三节设置教案环境19一、课堂空间19二、教案组织19三、教案媒体19第十五章课堂管理19第一节课堂管理概述19一、课堂管理的相关概念19二、课堂管理的阶段性——布罗菲、伊伏特逊19三、课堂管理的目标19第二节课堂管理过程19一、课堂规则和程序的设计19二、课堂规则和程序的建立(学年开始几周)★P494 19三、课堂规则和程序的维持和完善19第三节处理严重的问题行为19一、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19二、行为矫正原则★P503 20三、实用行为分析程序20第十六章学习评定(重点章)20第一节学习评定概述20一、学习评定的相关概念20二、学习评定的重要性(功能)★20三、学习评定的模式20四、学习评定的方法★20五、教育决策与学习评定20六、良好评定的指标20第二节标准化测验20一、标准化测验的类型20二、标准化测验的优点与劣势★P522 20三、测验的新进展20第三节教师自编测验20一、教师自编测验与标准化成就测验的区别20二、设计测验前的计划20三、教师自编测验的具体形式20四、编制测验的注意事项20五、学习理论的启示20第四节真实性评定与评定结果报告20一、真实性评定★20二、评定结果的报告方式20第一章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应用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的模式(P4)2、学习与教案因素教案五要素:* 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 教师—教案中起关键作用(教案过程的主导)* 教案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案大纲、教材、课程* 教案媒体—教案内容的载体、教案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主编第二版)章节总结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应用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的模式在宏观上,学与教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包括学生、教师、教室内容、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交织在一起。
2、学习与教学因素教学五要素:a.。
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b。
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c.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d。
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e。
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3、学习与教学过程三过程:a。
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b。
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c.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学习、教学、评价/反思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学习过程受教学过程影响;教学过程要围绕学习过程进行,并通过学习过程起作用;评价/反思过程随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而变化,反过来又促进学习和教学过程.同时,这三种过程都受学习和教学因素的共同影响。
二、教育心理学的应用(一)教学:科学,还是艺术教师必须既能运用技能,又能在不同环境下进行思考。
(二)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理论意义:a. 为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研究和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b. 对人类学习过程的了解还将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
2、教育实践意义:a。
提供学与教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研究成果,帮助教师指导和评价自己的教学。
教育心理学(陈琦_刘儒德版本)
教育心理学概述教育心理学是通过科学方法研究学习与教育交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学科。
包括: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教师心理教育心理学的产生是心理学与教育学发展的需要,它的主要功能是进行教育理论的探索和教学实践的指导。
教学的五要素:学生(差异性)、老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物质环境、社会环境)教学三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与反思过程作为心理学科——研究、揭示教育系统中学生的性质、特点及类型以及各种学习的过程及条件,使心理学在教育领域纵深发展作为教育学科——研究如何应用学生学习的规律去设计、改革、优化教育模式,以提高教育水平,加速人才培养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1.教育心理学的起源孔子的教育思想: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柏拉图的思想:知识即回忆亚里士多德:记忆三定律(相似律、相对律、邻近律)洛克:白板说;霍尔:把发展心理学作为教育心理学的基础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1)独立学科的初创时期(—1920)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第一本以教心命名的专著,这时期形成了学习理论两大流派:行为主义、格式塔学派(2)发展时期(1920—1960)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占据主导地位,学习理论为研究主要对象;杜威“从做中学”;维果斯基主张教育心理学的独立研究(3)成熟时期(1960—1980)西方教育心理重视为学校教育服务;布鲁纳的课程改革;认知学习理论发展并兴盛,发展出认知结构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人本主义思潮出现(4)深化拓展时期(1980—)教育心理体系发展越发完善,研究越发深入,视角越发综合,建构主义作为人质学习理论的心发展影响很大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定量研究:对事物可以量化的特征进行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研究者的理论假设(假设—抽样—资料收集(问卷、实验)—统计检验)。
定性研究:研究者参与到自然情境中,采用观察、访谈、实物分析等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研究,采取归纳而非演绎的思路来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研究对象世纪互动来理解和解释他们的行为。
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笔记
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笔记2007-08-12 23:05:21|分类:ET- 教育技术| 标签: |字号大中小订阅第一章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作用、历史和方法⒈名词解释:教育心理学⒉了解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作用,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⒊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⒋了解教育心理学的科学研究方法第一节教学、教师和教育心理学教学:科学,还是艺术?今天,人们越来越关心:教师是应当掌握许多教学技能、还是能面对变化莫测的教学环境进行不断地思索和创造。
教师成长的阶段:1、关注生存阶段:教师总想成为一个好的课堂管理者2、关注情境阶段:关注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关心诸如班级的大小、时间的压力和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与教学情景有关的问题。
3、关注学生阶段: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有着不同的社会和情感需要,某些材料不适合某些学生。
专家教师 :1、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着丰富而详细的分类。
2、能根据自己的一整套理论工作,而不是把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当作新情景来处理。
他们能通过直觉预感到课堂里什么问题是最重要的,在某些活动中或在某一天的某一时刻将会看到什么问题。
教学过程的四种变量:1、教学内容—农业社会注重知识经验的传授;工业社会强调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信息社会,由于信息量剧增,培养获得、检索和提取信息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学会学习。
2、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性质和作用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一、初创时期(~1920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1913~1914 ,此书又发展成三卷的《教育心理大纲》1868 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二、发展时期(1920~60 )弗洛伊德杜威维果斯基三、成熟时期(60~80 )布鲁纳罗杰斯四、完善时期(1980~ )布鲁纳 1994 年总结十几年来的成果:1、主动性,研究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对自身的心理活动作更多的控制。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课件讲义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课件讲义当代教育心理学讲义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等人重视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际结合,强调为学校教育服务,发起了课程改革运动。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也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
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的发展,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围绕着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条件和效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80年代以后,多媒体计算机问世,使计算机辅助教学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则注重教育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相结合的研究,最有代表性的是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的研究,它推动了前苏联的学制与课程改革。
以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为基础的学习理论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列昂节夫和加里培林等提出了学习活动理论。
我国的教育心理学在60年代受十年动乱的冲击,研究曾一度中断。
70年代末,我国教育心理学重新繁荣。
教育心理学家们自编了多本教材,同时,许多专家、学者结合我国教育实际开展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其中有些研究的规模、水平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主要成就:1.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理论体系已经基本形成,成为心理科学中一个较发达的分支。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显著:创立很多理论,出版很多作品3.对实践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这个实际上主要是城市教学,布鲁纳在美国领导的一个课程改革,其实就是结构主义学习。
研究趋势:1.在理论方面:万能论和机械论逐步被克服。
2实验采用心理模拟法。
3.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
4.在传统理论及客体基础上,提出许多新的理论研究客体与研究方法。
5.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相结合。
6.分析性研究与综合研究相结合。
7.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一、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性认识获得了事物的初步印象;而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认识是通过思维实现的。
认知心理的诸多因素的发展时序不一。
感觉发生、发展最早,新生儿就具有多种感觉。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课后习题详解(学习策略)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课后习题详解(学习策略)第12章学习策略一、选择题1.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对题目浏览、测查、完成情况的监控及对速度的把握主要采用了()。
A.认知策略B.元认知策略C.管理策略D.复述策略【答案】B【解析】元认知策略控制着信息的流程,监控和指导认知过程的进行,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注意策略)和调节策略。
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对题目浏览、测查、完成情况的监控及对速度的把握所采用的就是元认知策略。
2.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是()。
A.先快后慢B.先慢后快C.前后一样快D.没有规律【答案】A【解析】艾宾浩斯通过实验,发现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有先快后慢的特点,提出了遗忘曲线。
学习以后在最初的很短的时间里就会发生大量的遗忘。
3.以下哪种学习策略属于精细加工策略?()A.谐音联想法B.分散复习C.多种感官参与D.画出系统结构图【答案】A【解析】精细加工策略就是通过把所学的新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以此来增加新信息的意义。
精细加工策略包括记忆术和灵活处理信息的方法。
记忆术主要有位置记忆法,首字联词法,谐音联想法,琴栓-单词法,关键词法,视觉想象。
灵活处理信息的方法主要有:有意识记,主动应用,利用背景知识。
4.学业求助属于学习策略中的()。
A.认知策略B.精细加工策略C.元认知策略D.资源管理策略【答案】D【解析】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包括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学业求助策略。
5.下列关于元认知叙述正确的是()。
A.元认知控制包括元认知计划、元认知监控(元认知监察、元认知监控)和元认知调节三个环节B.元认知最早是由著名心理学家安德森提出来的C.时间管理策略属于元认知计划策略D.元认知知识存储在工作记忆中【答案】A【解析】元认知控制是对认知行为的管理和控制。
它包括三个方面:计划,监控,调节。
元认知最早是由弗拉维尔提出来的。
时间管理策略属于资源管理策略。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3章)【圣才出品】
第1章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1.1复习笔记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应用(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通过科学方法研究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正是围绕学习与教学相互作用的过程而组织的,包括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和教师心理四大部分内容。
(二)教育心理学的应用1.教学:科学,还是艺术教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了学与教的过程,熟练地掌握了一些教学技能之后,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才能逐渐成长为一名既懂科学又讲艺术的教育专家。
2.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理论意义①教育心理学从教育过程这一侧面对一些心理规律进行探索,为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做出贡献。
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也对教育学,特别是教学论、课程论和德育论等理论的发展起重要作用。
(2)教学实践意义①提供学与教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研究成果,帮助教师指导和评价自己的教学。
②提供各种研究方法和角度,帮助教师解决实际的课堂问题。
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一)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1.初创时期(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随着19世纪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政治经济的发展,普及教育的改革相继在世界范围内展开,由此教育心理学诞生了。
其标志是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学》。
这一时期教育心理学著作的特点是内容多是以普通心理学的原理解释实际的教育问题。
(1)桑代克与《教育心理学》1903年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1913~1914年,又发展成三大卷的《教育心理大纲》。
他将教育心理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人类的本性,第二部分讲学习心理,第三部分讲个体差异及其原因。
这一著作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
(2)乌申斯基与《人是教育的对象》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对当时的教育心理学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乌申斯基因此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问题解决的学习与创造性【圣才出品】
第11章问题解决的学习与创造性11.1复习笔记一、问题与问题解决(一)问题及其分类1.问题的界定问题是指给定信息与要实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加以克服的情境。
2.问题的分类(1)结构良好和结构不良问题按照问题的组织程度,把问题分为结构良好问题和结构不良问题。
①结构良好问题是指那些具有明确的初始状态、目标状态,或是解决方法的问题。
学习者在学科学习中遇到的绝大多数问题都是结构良好问题。
②结构不良问题是指那些没有明确的初始状态、目标状态,或是解决方法的问题。
(2)常规问题和真实性问题按照问题的领域范围,把问题分为常规问题和真实性问题。
①常规问题是指学生在学校中大量遇到的问题。
②真实性问题是指生活实际问题。
(二)问题解决的界定问题解决是指问题解决者面临问题情境而没有现成方法可以利用时,将已知情境转化为目标情境的认知过程。
二、问题解决的过程(一)问题解决的模式1.传统观点对于问题解决的模式,传统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1)桑代克提出的试误说①基本观点:这一学说认为,问题解决是由刺激情境与适当反应之间形成的联结构成的,这种联结是通过尝试错误逐渐形成的。
问题解决过程首先要通过一系列的盲目的操作,不断地尝试错误,发现一种问题解决的方法,即形成刺激情境与反应的联结,然后再不断重复巩固这种联结,直到能立即解决问题。
②评价:试误说看到了问题解决过程中一系列建立刺激与反应联结的、尝试错误的阶段,重视问题解决的过程和系列操作,但是,它认为问题解决的尝试错误过程是盲目的,忽略了认知因素在问题解决中的重要作用。
(2)格式塔派心理学家苛勒提出的顿悟说①基本观点:这一学说认为,人遇到问题时,会重组问题情境的当前结构,以弥补问题的缺口,达到新的完形,从而联想起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
这一过程的突出特点是顿悟,即对问题情境的突然领悟。
②评价:顿悟说注意到了重组情境的认知成分,这实际上就是后来人们所强调的对问题的理解和表征。
但是把这种认知成分看成是先验的,并且还片面强调顿悟,取消了对问题解决过程的研究。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课后习题详解(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课后习题详解(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第7章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一、选择题1.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基础上的教学称为()。
A.支架式教学B.情境教学C.探索学习D.合作学习【答案】B【解析】抛锚式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
在学习中,学习者首先看到一种问题情境,他们要先运用原有的知识去尝试理解情境中的现象和活动,在此基础上,教师逐步引导他们形成一些概念和理解,然后让他们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去体验和思考问题。
在此过程中,学习者常常需要合作、讨论。
抛锚式教学也是一种情境教学。
2.根据乔纳生提出的知识获得三阶段模式,高级知识的获得主要通过何种方式?()A.练习B.反馈C.学徒关系D.经验【答案】C【解析】乔纳生提出了知识获得的三阶段。
在高级知识获得阶段,开始涉及大量结构不良领域的问题,这时的教学主要是以对知识的理解为基础,通过学徒式的引导而进行。
3.随机通达的教学是由谁提出的?()A.斯皮罗B.马斯洛C.维特罗克D.列昂节夫【答案】A【解析】斯皮罗等人根据对知识建构过程以及高级学习的基本认识提出了随机通达教学。
二、问答题1.对比初级知识获得与高级知识获得的差别,并分析其教学启示。
答:(1)初级知识获得与高级知识获得的差别①初级知识获得是指对于某一知识主题的入门性学习阶段,基本任务是知道一些重要的、基本的概念和事实,形成基本的理解。
在测验中只要求他们将所学的东西按原样再现出来,这里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是结构良好的领域。
②高级知识获得是指对于某一知识主题的高级学习阶段,学习者需要把握概念的复杂性,形成深刻的、灵活性的知识理解,并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这时,概念的复杂性以及实例间的差异性都显而易见,因而大量涉及结构不良领域的问题。
(2)教学启示斯皮罗等人根据对知识建构过程以及高级学习的基本认识提出了随机通达教学。
随机通达教学理论认为:①对相同内容的学习要在不同时间多次进行,每次的情境都是经过改组的,而且目的不同,分别着眼于问题的不同侧面。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课后习题详解(行为学习理论)
第5章行为学习理论一、选择题1.心理学家桑代克的“迷箱”实验,证明了学习是()。
A.建立刺激-反应联结的过程B.认知同化的过程C.产生顿悟的过程D.信息加工过程【答案】A【解析】桑代克通过“迷箱”实验,证明了学习的实质是形成刺激-反应联结;人和动物遵循同样的学习律;学习的过程就是通过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渐进过程。
2.桑代克认为对学习的解释应包括某种动机原则,它所对应的学习律为()。
A.效果律B.练习律C.准备律D.刺激律【答案】C【解析】准备律是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
学习者有准备而且给以活动就感到满意,有准备而不活动则感到烦恼,学习者无准备而强制活动也感到烦恼。
这一学习原则体现除了学习应包含动机原则。
3.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认为,有机体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与其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这一现象称之为()。
A.消退B.泛化C.获得D.分化【答案】B【解析】泛化是指条件作用形成后,机体对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做出条件反应的现象。
消退是指条件作用形成后,由于没有无条件刺激的结合,机体对条件刺激的反应逐渐消失的现象。
分化是指条件作用形成后,机体对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不做出条件反应的现象。
4.当一个不爱学习的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学习行为时,老师撤除对他的批评,老师的这一做法属于()。
A.正强化B.负强化C.消退D.惩罚【答案】B【解析】负强化是指通过消除或终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概率。
老师通过消除批评来增强学生良好学习行为发生的概率属于负强化。
5.下面哪位心理学家将强化分为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A.马斯洛B.韦纳C.班杜拉D.阿特金森【答案】C6.一个学生过分害怕兔子,我们可以依次让他选看兔子的照片,与他谈论兔子,让他远远观看关在笼中的兔子,让他靠近笼中的兔子,最后让他摸兔子、抱起兔子,消除对兔子的惧怕反应。
这样一种改变行为的方法属于()。
A.代币奖励法B.行为塑造法C.系统脱敏法D.肯定性训练【答案】C【解析】系统脱敏法,可用于治疗求助者对特定事件、人、物体或泛化对象的恐惧和焦虑。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课后习题详解(教学设计)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理学》(修订版)课后习题详解(教学设计)第14章教学设计⼀、选择题1.按照布卢姆等⼈的认知教育⽬标分类,代表着最⾼⽔平的认知学习⽬标是()。
A.综合B.运⽤C.评价D.领会【答案】C【解析】布卢姆认为,认知⽅⾯的⽬标包括知识、领会、应⽤、分析、综合和评价6级⽔平。
这6级⽬标由简单到复杂,构成⾦字塔式的排列。
所以,代表着最⾼⽔平的认知学习⽬标的是评价。
2.直接教学模式适合于()。
A.事实性知识B.教授论⽂的写作C.结果不良领域知识D.态度学习【答案】A【解析】直接教学是以学习成绩为中⼼、在教师指导下使⽤结构化的有序材料的课堂教学模式。
直接教学模式尤其适合于教授那些学⽣必须掌握的、有良好结构的信息或技能,事实性知识具有良好的结构。
3.⽐较适合新⼿教师采⽤的课堂设计形式是()。
A.特殊的课堂设计B.基本的课堂设计C.暂时的课堂设计D.全班讨论【答案】B【解析】教师通过教学设计将课程转变成学⽣的活动、作业和任务。
教师⼀旦设置好了⼀个教学计划,就试图把它贯穿在所有的学习材料和活动之中。
新⼿教师处于教学经验的积累阶段,在课堂设计上宜采⽤⽐较常规的基本课堂设计,以避免失误。
4.掌握学习模式是由⼼理学家()提出的。
A.斯⾦纳B.布鲁纳C.布卢姆D.斯莱⽂【答案】C【解析】掌握学习是在学习新内容之前,确保所有的或⼏乎所有的学⽣对某⼀确定技能的学习都达到预定的掌握⽔平。
它由布卢姆1976年最先提出,旨在解决个体差异的问题。
因此答案选C。
5.下列教学模式不属于个别化教学的是()。
A.程序教学B.合作学习C.适应性教学D.独⽴学习【答案】B【解析】个别化教学是为了适合个别学⽣的需要、兴趣、能⼒和学习进度⽽设计的教学⽅法。
个别化教学并不意味着独⾃学习。
程序教学、适应性学习、独⽴学习都属于个别学习。
合作学习是⼀种结构化的,系统的教学策略,由2~6名能⼒各异的学⽣组成⼀个⼩组,以合作和互助⽅式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组学习⽬标,在促进每个⼈的学习⽔平的前提下,提⾼整体成绩,获取⼩组奖励。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课后习题详解(学习评定)
第16章学习评定一、选择题1.与教师自编测验相比,高考则是一种()成就测验。
A.效标参照B.常模参照C.标准化D.正式【答案】C【解析】标准化测验是指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心理特征水平的测验。
这种测验的命题、施测、评分和解释都有一定的标准或规定。
高考是一种标准化测验。
2.标准化成就测验具有客观性、计划性和()。
A.可靠性B.有效性C.公平性D.可比性【答案】D【解析】标准化测验是指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心理特征水平的测验。
其优点是:客观性、计划性和可比性。
3.如果教师想知道学生在班级上的排名,应该使用()评定。
A.常模参照B.标准参照C.诊断性D.总结性【答案】A【解析】常模参照评定是指评定时需要把学生的成绩与其所在团体或常模团体进行比较,根据个体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来报告评价结果。
要想知道学生在班上的排名应该使用常模参照评定。
4.如果将期末考试结果的解释视为总结性评定,那么对各单元测验的解释就是()性评定。
A.诊断B.形成C.非正式D.阶段【答案】B【解析】形成性评定是指通常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使得教师能够了解到学生学习进展情况的评定方法。
对各单元的测验目的是掌握学生学习的进展状况,属于形成性评定。
5.既属于客观题又属于建构性反应题的是()。
A.填空题B.论文题C.是非题D.匹配题【答案】A【解析】填空题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小型论文题,只需要用一个词、短语或一句话来回答。
填空题属于客观题,但经过认真设计后,也可以要求学生构想出一个有意义的论点。
6.最能够有效测量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的方法是()。
A.概念图B.操作评定C.案卷分析D.观察【答案】A【解析】①概念图是一种用节点代表概念,连线表示概念间关系的图示法,是最能够有效测量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的方法;②案卷分析是对按照一定标准搜集起来的学生认知活动的成果进行考查分析的方法。
③操作评定是通过编制和实施真实情景的问题解决题来考查学生高级思维技能和创造性能力的评定方法。
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笔记
陈琦、刘儒德主编《教育心理学》笔记——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论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景中学和教的基本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不限于学校情景中学和教的基本规律,应扩展为各个年龄阶段、各个范围里学习和教学过程中交互作用的规律。
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和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
二、学习与教学的要素(一)学生学生特征的多样化使得教学过程多姿多彩,学生的差异包括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
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二)教师学生式学习的主体,但并不否定教师的指导地位。
教师在组织教学、协调其他各种因素中起关键作用。
教师这一要素包括: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
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学中具有异常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
宏观上是由社会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决定的.农业社会注重知识经验的传授,工业社会强调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信息社会注重处理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学内容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四)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过去,教学媒体被视为教学环境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教学媒体已成为教学中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因素,不仅影响着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的大小,而且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学组织形式和容量的大小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
前者涉及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等;后者涉及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
教学环境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组织。
三、学习与教学的过程(一)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完整版)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主编第二新版)
(完整版)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主编第二新版)亲爱的读者:欢迎来到《当代教育心理学》的完整版文档。
本教材由陈琦和刘儒德主编,是第二新版,旨在为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学爱好者提供全面的心理学知识,以促进教育实践的发展。
一、教材概述《当代教育心理学》是一部系统介绍教育心理学的教材,涵盖了教育心理学的各个重要领域。
本教材分为多个章节,每个章节都详细探讨了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研究方法和应用。
二、章节目录1. 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和重要性2. 学习理论3. 认知发展4. 学习动机5. 学习策略6. 教学方法7. 评价与评估8. 个体差异9. 社会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10. 教育心理学的未来发展方向三、章节内容概述1. 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和重要性本章将介绍教育心理学的定义、研究范围和重要性,帮助读者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2. 学习理论本章将介绍各种学习理论,包括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帮助读者了解不同学习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3. 认知发展本章将探讨认知发展的理论和研究,包括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帮助读者了解认知发展的过程和影响因素。
4. 学习动机本章将介绍学习动机的理论和研究,包括自我决定理论、成就动机理论和目标理论,帮助读者了解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机制。
5. 学习策略本章将探讨学习策略的理论和实践,包括记忆策略、组织策略和元认知策略,帮助读者了解如何有效地学习和记忆信息。
6. 教学方法本章将介绍各种教学方法的原理和应用,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法和合作学习法,帮助读者了解如何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
7. 评价与评估本章将探讨评价和评估的理论和实践,包括标准化测试、课堂观察和自我评估,帮助读者了解如何有效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8. 个体差异本章将介绍个体差异的理论和研究,包括智力差异、人格差异和学习风格差异,帮助读者了解个体差异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影响。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知识的学习【圣才出品】
第9章知识的学习9.1复习笔记一、知识的分类与表征(一)知识及其涵义1.知识的概念知识是人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能动反映,是通过人与客观事物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2.知识的功能知识具有三个方面的功能:①辨别功能,人可以根据有关知识对感受到的事物进行辨认和归类,从而对它们不再感到陌生。
②预期功能,在具备了相应的知识时,人就可以通过推论对事物形成一定的预期,推知事物会是怎样的,它会怎样发展变化等。
③调节功能,个体总在以自己的知识为基础来确定活动的程序,并对活动的实施过程进行监控和调节。
3.知识与能力的关系(1)知识不简单等同于能力,但知识是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2)能力是更稳定的心理特性,对人的活动有更普遍、更一贯的调节作用,而能力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的获得,它是知识、技能进一步概括化和系统化而形成的高度整合性的心理结构,是个体通过对知识、技能的广泛迁移应用而实现的。
(二)知识的分类1.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安德森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1)陈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是对事实、定义、规则和原理等的描述。
陈述性知识容易被人意识到,而且人能够明确地用词汇或者其他符号将其系统表述出来。
(2)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
程序性知识体现在实际活动中,个体到底有没有程序性知识不是通过他的回忆而是通过他的活动才能判断。
(3)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关系①联系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在实际的学习和问题解决活动中是相互联系的。
a.在实际活动中,陈述性知识常常可以为执行某个实际操作程序提供必要的信息,反过来,程序性知识的掌握也会促进陈述性知识的深化。
b.在学习中,陈述性知识常常是学习程序性知识的基础。
另外,掌握记笔记、阅读等程序性的知识对学习陈述性知识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c.学生的学习常常从陈述性知识的获得开始,而后进一步加工消化,成为可以灵活、熟练应用的程序性知识。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学习策略【圣才出品】
第12章学习策略12.1复习笔记一、学习策略概述(一)学习策略的界定1.学习策略的内涵关于学习策略的界定,至今仍然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
概括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1)把学习策略视作学习活动或步骤。
(2)把学习策略视作学习的规则、能力或技能。
(3)把学习策略视作学习计划,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制定的复杂的计划”。
综上所述,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2.学习策略的特征(1)主动性;(2)有效性;(3)过程性;(4)程序性。
3.学习策略的差异丹瑟洛认为学习策略的差异是由于以下一些重要的维度所致:(1)一种学习策略可能对目标信息有直接的作用;也可能通过在总体上增强学习者认知功能的水平而对目标信息有间接的作用。
(2)一种学习策略可能是算法式的;也可能是启发式的。
(3)学习策略可能因所要完成的任务的规模而不同。
(4)学习策略在特定性水平上存在差异。
(二)学习策略的分类1.温斯坦的分类温斯坦认为学习策略包括:(1)认知信息加工策略,如精细加工策略;(2)积极学习策略,如应试策略;(3)辅助性策略,如处理焦虑;(4)元认知策略,如监控新信息的获得。
2.丹瑟洛的分类丹瑟洛认为学习策略是由相互作用的两种成分组成的:基本策略和辅助性策略。
(1)基本策略基本策略被用来直接操作课本材料,包括获得和存储信息的策略及提取和使用这些存储信息的策略。
领会和保持策略又包括理解、回想、消化、扩展、复查五个子策略。
提取和利用策略又包括理解、回想、详述、扩展和复查五个子策略。
(2)辅助性策略辅助性策略被用来维持合适的进行学习的心理状态,如专心策略。
辅助性策略包括三种策略:计划和时间安排、专心管理以及监控与诊断。
专心管理进一步分为心境设置和心境维持两种。
这些辅助性策略帮助学生产生和维持某种内在状态,以使学生有效完成基本策略。
3.迈克卡的分类迈克卡等人认为,学习策略可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种,见图12-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教育心理学》笔记第一章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 3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应用 3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3二、教育心理学的应用 4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简况4一、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4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趋势★(P12) 41、研究学习者的主体性 4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4一、研究的方法★ 4二、研究的步骤 4三、研究的有效性 5第二章学生心理(重点章) 5第一节学生的认知发展★5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5二、维果茨基的发展观 5第二节学生的情感和个性发展★ 5一、个性和社会化发展 5二、自我意识、自我概念与自尊 6第三节学生的个体差异 6一、个体的智力差异 6二、个体的学习风格差异★ 6三、社会文化背景及性别差异 6第三章教师心理(重点章)7第一节教师的角色与特征7一、教师的角色★P77 7二、教师的特征7第二节教师的专业品质7一、教师的基本信念系统7二、教师的教案与沟通能力7三、教师的情感与个性品质7第三节师生互动7一、教师对学生的影响7二、学生对教师的影响7三、师生的相互作用7第四节教师的成长与培养7一、教师的专业发展7二、教师成长和培养的途径8第五节教师职业倦怠8一、教师职业倦怠的界定8二、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P101)8第四章学习心理导论8第一节学习及其分类8一、学习的界定8二、学习的作用8三、学习的分类8四、学习的相关概念9第二节学习与脑(略)9一、大脑发育及学习的关键期假说9二、脑的特异化与学习9三、学习与脑的可塑性9第三节学习理论发展(略)9一、两种倾向的学习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初步发展9二、行为倾向、认知倾向学习理论的相互吸取9三、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与人本主义的出现9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9第五章行为学习理论9第一节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9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9二、华生的行为主义9第二节联结主义理论9一、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9二、桑代克的学习律9第三节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9一、操作性条件作用学说——斯金纳9二、强化理论9三、行为的学习9第四节社会学习理论及行为主义新进展9一、社会认知理论——班杜拉9二、观察学习9三、行为主义新进展9第六章认知学习理论9第一节早期的认知学习理论9一、格式塔的学习理论9二、符号学习理论——托尔曼9第二节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布鲁纳★P160 10一、认知表征理论10二、认知结构理论10三、学习和教案的基本原则10四、发现学习10第三节认知同化学习理论——奥苏贝尔★P165 10一、有意义学习10二、认知同化过程10三、接受学习10第四节学习的信息加工论10一、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加涅10二、学习的条件10三、教案事件10第七章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点章)10第一节建构主义思想渊源与基本观点10一、建构主义思想渊源10二、建构主义分类10三、当代建构主义基本理论观点10第二节个人建构主义理论11一、激进建构主义——冯?格拉塞斯费尔德11二、生成学习理论——维特罗克11三、认知灵活性理论——斯皮罗11第三节社会建构主义理论11一、文化内化与活动理论——列昂节夫11二、情境性认知与学习理论11三、支架式教案11四、建构主义评析11第四节人本主义学习理论11一、马斯洛的学习理论11二、罗杰斯的学习理论11第八章学习动机(重点章)11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11一、学习动机及其相关概念11二、学习动机的作用12三、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P214 12四、学习动机的分类12第二节学习动机理论12一、强化论12二、需要层次说——马斯洛★P219 12三、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12四、成就动机理论与动机的期望—价值理论——阿特金森12五、控制点理论——罗特12六、归因理论——韦纳★P226 12七、成就目标理论——德维克12八、自我价值理论12九、自我决定理论——德西、瑞安12第三节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12一、教案吸引12二、兴趣激发12三、反馈与评定12四、奖励与惩罚12五、合作与竞争12六、归因指导★12第九章知识的学习(重点章)12第一节知识的分类与表征12一、知识及其含义12二、知识的分类12三、知识的表征12四、知识建构的基本机制13第二节知识的理解13一、知识的理解类型与过程13二、知识理解的影响因素13三、概念的学习13第三节错误概念的转变13一、错误概念及其性质13二、概念转变及其过程13三、概念转变的影响因素与条件13四、为概念转变而教13第四节知识学习与迁移13一、迁移及其分类13二、迁移的理论与研究14三、为迁移而教★14第十章技能的学习14第一节技能的概述14一、技能及其特点14二、技能与知识及习惯的关系14三、技能的分类14四、技能的作用14第二节动作技能14一、动作技能的结构与类型14二、动作技能的形成14三、动作技能的培养★P311 14第三节心智技能15一、心智技能形成的过程15二、心智技能形成的特征15三、心智技能的培养15第十一章问题解决的学习与创造性15 第一节问题与问题解决15一、问题及其分类15二、问题解决的界定15第二节问题解决的过程15一、问题解决的模式15二、一般问题解决的过程15三、结构不良问题的解决过程15第三节问题解决的训练15一、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P343 15二、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15第四节创造性思维16一、创造性思维的本质与特点16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16第十二章学习策略(重点章)16第一节学习策略概述16一、学习策略的界定16二、学习策略的分类16三、学习策略与信息加工过程及元认知的关系★16四、学习策略与自我调节学习16第二节认知策略16一、复述策略★P370 16二、精细加工策略★P376 16三、组织策略16第三节元认知策略与资源管理策略17一、元认知的结构17二、元认知策略17三、资源管理策略17第四节学习策略的促进17一、促进学习策略的原则17二、常见的学习策略17三、策略促进的方法17第十三章品德的形成17第一节品德心理概述17一、品德的基本界定17二、品德的心理结构★17三、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的实质17第二节道德发展的理论17一、道德认知的发展17二、道德情感的发展17三、道德行为的发展17第三节品德的形成与培养18一、品德的内化过程18二、品德形成的影响因素18三、品德培养的方法18第四节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18一、过错行为与不良品德行为18二、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18三、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P436 18第十四章教案设计18第一节设置教案目标18一、设置教案目标的意义18二、教案目标的表述方法★P444 18三、教案目标的分类——布卢姆★P446 18四、教案目标的设计18第二节选择教案模式★P453 18一、直接教案18二、探究学习18三、基于问题学习18四、合作学习★P465 19五、个别化教案19第三节设置教案环境19一、课堂空间19二、教案组织19三、教案媒体19第十五章课堂管理19第一节课堂管理概述19一、课堂管理的相关概念19二、课堂管理的阶段性——布罗菲、伊伏特逊19三、课堂管理的目标19第二节课堂管理过程19一、课堂规则和程序的设计19二、课堂规则和程序的建立(学年开始几周)★P494 19三、课堂规则和程序的维持和完善19第三节处理严重的问题行为19一、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19二、行为矫正原则★P503 20三、实用行为分析程序20第十六章学习评定(重点章)20第一节学习评定概述20一、学习评定的相关概念20二、学习评定的重要性(功能)★20三、学习评定的模式20四、学习评定的方法★20五、教育决策与学习评定20六、良好评定的指标20第二节标准化测验20一、标准化测验的类型20二、标准化测验的优点与劣势★P522 20三、测验的新进展20第三节教师自编测验20一、教师自编测验与标准化成就测验的区别20二、设计测验前的计划20三、教师自编测验的具体形式20四、编制测验的注意事项20五、学习理论的启示20第四节真实性评定与评定结果报告20一、真实性评定★20二、评定结果的报告方式20第一章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应用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的模式(P4)2、学习与教案因素教案五要素:* 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 教师—教案中起关键作用(教案过程的主导)* 教案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案大纲、教材、课程* 教案媒体—教案内容的载体、教案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影响教案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案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 教案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案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案方法、教案组织3、学习与教案过程三过程:* 学习过程—学生在教案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案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教案过程—教师组织教案* 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案过程中:教案前对教案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案中对教案的监视和分析;教案后的检测、反思学习、教案、评价/反思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学习过程受教案过程影响;教案过程要围绕学习过程进行,并通过学习过程起作用;评价/反思过程随学习过程和教案过程而变化,反过来又促进学习和教案过程。
同时,这三种过程都受学习和教案因素的共同影响。
(P5)二、教育心理学的应用(一)教案:科学,还是艺术教师必须既能运用技能,又能在不同环境下进行思考。
(二)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理论意义a. 为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研究和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b. 对人类学习过程的了解还将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
2、教育实践意义a. 提供学与教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研究成果,帮助教师指导和评价自己的教案。
b. 提供各种研究方法和角度,帮助教师解决实际的课堂问题。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简况遵循学科发展的一般规律:依附于普通心理学/融合于发展心理学→一门独立学科,形成完整体系。
一、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1、初创时期——多以普通心理学的原理解决实际教育问题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人是一个生物的存在”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总结了当时的心理学发展成果,他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卡普杰列夫俄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但未自成体系2、发展时期——汲取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领域的研究成果行为主义强调客观性,重视实验研究实用主义杜威“从做中学”维果茨基主张把教育心理学作为独立的分支学科来研究,“文化发展论”“内化说”3、成熟时期——正在形成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4、深化拓展时期——与教案实践相结合布鲁纳1994年总结十几年来的成果:a. 主动性,研究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与教过程,对自身的心理活动作更多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