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数学》第二章二元关系

合集下载

国防科大版离散数学习题答案

国防科大版离散数学习题答案

第一章集合习题1.11.a){0, 1, 2, 3, 4}b){11, 13, 17, 19}c){12, 24, 36, 48, 64}2.a){x | x ∈ N 且x ≤ 100}b)E v = {x | x ∈ N 且2整除x }O d = {x | x ∈ N 且2不能整除x }c){y | 存在x ∈ I 使得y = 10 • x } 或{x | x/10 ∈ I }3. 极小化步骤省略a)①{0, 1, 2, 3, 4, 5, 6, 7, 8, 9} ⊆ A ;②若α, β∈ A,则α•β∈ A 。

或①{0, 1, 2, 3, 4, 5, 6, 7, 8, 9} ⊆ A ;②若α∈ A 且a ∈ {0, 1, 2, 3, 4, 5, 6, 7, 8, 9},则a•α∈ A 。

或①{0, 1, 2, 3, 4, 5, 6, 7, 8, 9} ⊆ A ;②若α∈ A 且a ∈ {0, 1, 2, 3, 4, 5, 6, 7, 8, 9},则α•a ∈ A 。

b)①{0, 1, 2, 3, 4, 5, 6, 7, 8, 9} ⊆ A ;②若α, β∈ A 且α≠ 0,则α•β∈ A 。

c)①若a ∈ {0, 1, 2, 3, 4, 5, 6, 7, 8, 9},则a. ∈ A ;②若α∈ A 且a ∈ {0, 1, 2, 3, 4, 5, 6, 7, 8, 9},则α•a ∈ A ;若α∈ A 且a ∈ {0, 1, 2, 3, 4, 5, 6, 7, 8, 9},则a•α∈ A 。

或①{0., 1., 2., 3., 4., 5., 6., 7., 8., 9.} ⊆ A ;②若α∈ A 且a ∈ {0, 1, 2, 3, 4, 5, 6, 7, 8, 9},则α•a ∈ A ;若α∈ A 且a ∈ {0, 1, 2, 3, 4, 5, 6, 7, 8, 9},则a•α∈ A 。

d)①{0, 10} ⊆ A ;②若α∈ A,则1•α∈ A ;若α, β∈ A 且α≠ 0,则α•β∈ A 。

二元关系 离散数学

二元关系 离散数学

二元关系离散数学
二元关系是离散数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之一。

二元关系是指将两个元素组合在一起形成的一种关系。

例如,整数之间的“大于”、“小于”等关系。

在二元关系中,每个元素都称为关系的一部分。

二元关系可以用箭头或括号表示。

例如,如果我们有集合A={1,2,3}和集合B={a,b,c},那么我们可以定义二元关系R={(1,a),(1,b),(2,b)},这表示1和a、1和b,2和b之间存在关系。

二元关系的性质也是离散数学中非常重要的。

二元关系可以是自反的,反对称的,传递的和等价的。

自反关系表示每个元素都与自己存在关系,反对称关系表示如果两个元素之间存在关系,那么它们不能同时与相同的元素存在关系,传递关系表示如果两个元素之间存在关系,那么这种关系会传递到它们之间的其他元素之间,等价关系表示该关系是自反的、对称的和传递的。

这些性质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描述二元关系。

二元关系在离散数学中有许多应用。

例如,它们可以用于网络分析、逻辑推理、图像处理等领域。

在计算机科学中,二元关系在数据库中的查询和排序算法中也有广泛应用。

总之,二元关系是离散数学中重要的概念之一,它将两个元素联系在一起,并具有许多重要的性质和应用。

离散数学第二章关系

离散数学第二章关系

例9 .设A={1,2,3,4} ,B={2,4,6,8,10} 。 R={(1,2),(2,4),(3,6)}。
则 (R) = {1,2,3}A , (R) = {2,4,6}B 。
二.关系的一些关联性质 17
离散数学
定理1. 设R1,R2 A×B是两个关系。若 R1 R2 ,则
(1)保序性: (R1) (R2) ; (2)保序性: (R1) (R2) ;
注:笛卡尔(1596-1650 ),法国数学家, 1637年发表《方法论》之 一《几何学》,首次提出坐标及变量概念。这里是其概念的推广。
定义2. • 二个集合A,B的(二维或二重)叉积定义为 A×B ={(a, b): a A bB} ; •其元素——二元组(a, b)通常称为序偶或偶对(ordered
故 (R1)∩ (R2) = {1,2 }
21
离散数学
所以 (R1)∩ (R2) (R1 ∩ R2) 。
元素aA和集合A1A在关系R A×B下的关联集 (1)a的R-关联集(R-relative set of a):
R(a)={b : bBaRb }B ;
(2) A1的R-关联集(R-relative set of A1): R(A1)={b : bB (aA1)(aRb) }B 。
•当A=B时,即RA×A,则称R是A上的一个二元关 系。
例1 . 设A是西安交通大学全体同学组成的集合。 11
离散数学
R={(a,b) : aAbAa与b是同乡}A×A 于是,R是西安交通大学同学之间的同乡关系。
例2 . 设A是某一大家庭。
R1 = {(a,b) : aAbAa是b的父亲或母亲}A×A R2 = {(a,b) : aAbAa是b的哥哥或姐姐}A×A R3 = {(a,b) : aAbAa是b的丈夫或妻子}A×A 于是,

离散数学ch2.二元关系(5、6、7节)

离散数学ch2.二元关系(5、6、7节)

VS
详细描述
关系的对称差运算可以用符号表示为 R△S,其中 R 和 S 是两个关系。它包括 属于 R 但不属于 S,以及属于 S 但不属 于 R 的所有有序对。如果 (a, b) 在 R△S 中,那么 (a, b) 或者只属于 R,或者只属 于 S。
04
CATALOGUE
关系的闭包
闭包的定义
1 2
关系的交运算可以用符号表示为 R ∩ S,其中 R 和 S 是两个关系 。它包括同时属于 R 和 S 的所有 有序对。如果 (a, b) 在 R ∩ S 中 ,那么 (a, b) 同时是 R 和 S 的差是一种集合差集操作,它从第一个 关系中去除与第二个关系共有的元素。
中可以推导出的新事实。
数据完整性
03
在数据库设计中,闭包的概念用于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防止出现冗余和不一致的情况。
05
CATALOGUE
关系的类型
函数关系
总结词
函数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二元关系,它满足每 个自变量都有唯一的因变量与之对应。
详细描述
在函数关系中,对于定义域中的每一个元素 ,在值域中都有唯一一个元素与之对应。这 种关系具有明确性、确定性和无重复性。常 见的函数关系有数学函数、映射函数等。
离散数学ch2.二元 关系(5、6、7节)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二元关系的性质 • 关系的运算 • 关系的闭包 • 关系的类型 • 关系在数据库中的应用 • 关系在人工智能中的应用
01
CATALOGUE
引言
定义与概念
定义
二元关系是集合论中的一个基本概念 ,它描述了两个元素之间的联系。
在设计关系型数据库时,需要考虑数据结构、数据完整性、数据冗余和数 据安全性等方面。

《离散数学》中二元关系传递性的判定

《离散数学》中二元关系传递性的判定

《离散数学》中二元关系传递性的判定
在离散数学中,二元关系是指一个关联两个元素的集合。

传递性是二元关系的一个重要性质。

传递性是指如果某个关系中的元素a与另外两个元素b和c之间有关联,而且b 与c之间也有关联,那么就可以推断出a与c之间也有关联。

传递性的判定方法有多种,下面我们将介绍两种常用的判定方法。

一、图形法
图形法是通过绘制一个关系的有向图,并判断图中是否存在从一个元素到另一个元素的路径来判定传递性。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 绘制有向图:将关系中的元素表示为图中的结点,关系表示为有向边。

根据关系定义,确定图中的结点以及结点之间的有向边。

2. 找到路径:从一个元素出发,通过有向边找到与它关联的所有元素,然后再通过有向边找到这些元素关联的所有元素,一直继续下去,直到找不到新的元素为止。

3. 判断传递性:如果从一个元素出发,可以找到与之存在关联的所有元素,那么就说明关系是传递的。

二、矩阵法
矩阵法是将一个关系表示为一个方阵,通过矩阵的乘法运算来判定传递性。

1. 构建矩阵:将关系中的元素表示为矩阵的行和列,关系的存在与否表示为矩阵元素的值。

如果元素a与元素b之间存在关系,那么矩阵的第a行第b列的值为1,否则为0。

2. 矩阵乘法:将矩阵与自身进行乘法运算,得到的结果是一个新的矩阵。

这两种判定传递性的方法都比较简单直观,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用的方法。

在实际应用中,传递性的判定常常与其他性质一起使用,以提供更准确的判断结果。

离散数学(刘任任版)第2章答案

离散数学(刘任任版)第2章答案
(4) 反对称关系矩阵 M R (rij )nn 的元素满足: 当i≠j 时 , rij rji 0 。
而关系图中任何两个结点之间的有向弧是单向的。 (即若关系R是反对称的,当且仅当关系矩阵中 以对角线对称的元素不能同时为1,在关系图上 任两个结点的定向弧线不可能成对出现)
5.
R·S={<1,4>,<1,3>},S·R={<3,4>}; R 2={<1,1>,<1,2>,<1,4>}; S 2={<2,2>,<3,4>,<3,3>}.
β(A×A-{<x,x>})=2n2-n
(4)共有2n 2n(n1)/ 2 2n(n1)/ 2 种定义在A上
的不同的对称关系; 说明: ∵A上的对称关系必须满足:如果<x,y>在
这个关系中,则<y,x>也必须在这个关系中。 ∴在构造A上的对称关系的时候可以先将所有 的<x,y>和<y,x>(其中x≠y)看成是一个整体。 ∴要考虑的序偶的个数有:
s(R1) s(R2 ) (R1 R11) (R2 R21)任取 x, y s(R1 R2 ) (R1 R2 ) (R1 R2 )1 (i)若 x,y (R1 R2 ),
则 x, y R1 R1 R11,且 x, y R2 R2 R21,从而 x,y (R1 R11) (R2 R21)
14.
证明 S {Ai Bj | Ai Bj } (1)由S定义知, Ai Bj (2)任取Ai Bi S和Al Bm S, 1 i, j r,1 j, m s ( Ai Bj ) ( Al Bm ) ( Ai Am ) (Bj Bm )

离散数学2

离散数学2
23
在上例中3个结果矩阵是 在上例中 个结果矩阵是: 个结果矩阵是
24
求传递闭包--Warshall算法 求传递闭包--Warshall算法 --Warshall
设集合基数为n 构造n+1个矩阵W 设集合基数为n,构造n+1个矩阵W0,W1,W2, n+1个矩阵 …Wn,W0为t( R )的关系矩阵,Wn即为t( R )的关系矩阵 Wn,W )的关系矩阵,Wn即为 的关系矩阵,Wn即为t( )的关系矩阵 (1)令 (1)令W0=MR (2)设Wi- 已求出,现求Wi (2)设Wi-1已求出,现求Wi 考虑Wi- 的第i 考虑Wi-1的第i列,列中为1的元素分别位于P1,P2…行, Wi 列中为1的元素分别位于P 行 同时考虑第i 该行中为1的元素位于q 同时考虑第i行,该行中为1的元素位于q1,q2…列,则: 列 i中第 中第P 列的元素改为1 把W i中第PS行qt列的元素改为1; (3)重复(2)过程,直到求出Wn (3)重复(2)过程,直到求出Wn 重复(2)过程 (4)根据Wn写出t( (4)根据Wn写出t( R ) 根据Wn写出 2.5.3) (见书上例2.5.3) 见书上例2.5.3
7
传递性:若x到y有边,y到z有 边,则x到z必有边。
8
二元关系的性质对应于关系图, 二元关系的性质对应于关系图,有: (1)自反性:每个顶点都有自回路, )自反性:每个顶点都有自回路, (2)反自反性:每个顶点都没有自回路; ) 自反性:每个顶点都没有自回路; ( 3) 对称性 : 任二个顶点间或没有边 , 或有二 ) 对称性: 任二个顶点间或没有边, 条方向相反的有向边; 条方向相反的有向边; ( 4) 反对称性 : 任二个顶点至多只有一条有向 ) 反对称性: 也即:或没有边,或只有一条有向边) 边;(也即:或没有边,或只有一条有向边) 有边, 有边, (5)传递性:若x到y有边,y到z有边, )传递性: 则x到z必有边。 必有边。

《离散数学》中二元关系传递性的判定

《离散数学》中二元关系传递性的判定

《离散数学》中二元关系传递性的判定离散数学是计算机科学中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而二元关系是离散数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

二元关系是指给定集合上的两个元素之间的一种关系,它可以用来描述集合中元素之间的某种联系或者性质。

在离散数学中,二元关系的性质和特性是非常重要的,其中传递性是二元关系的一个重要性质之一。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离散数学中二元关系传递性的判定方法,以及一些相关的例子和应用。

让我们来回顾一下二元关系的定义。

设A是一个集合,R是A上的二元关系,即R是A的子集。

对于A中的元素a和b,如果(a, b)∈R,我们就说a和b满足关系R。

假设A={1,2,3},R={(1,1),(2,2),(2,3)},则R是A上的一个二元关系,因为R是A的子集,并且R中的元素都是A中的元素对。

在离散数学中,二元关系的传递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性质。

一个二元关系R在集合A 上是传递的,如果对于A中的任意元素a、b和c,如果(a, b)∈R且(b, c)∈R,则(a, c)∈R。

换句话说,如果R中的元素对(a, b)和(b, c)都属于R,那么(a, c)也属于R。

这种传递性的性质在实际应用中非常重要,它可以用来描述很多实际情况下元素之间的某种传递关系。

那么,我们如何判定一个二元关系是否具有传递性呢?在离散数学中,有几种方法可以用来判定二元关系的传递性。

下面我们将介绍其中的一些方法。

方法二:矩阵分解法另一种判定二元关系传递性的方法是使用矩阵分解。

设A是一个有限集合,R是A上的一个二元关系,我们可以用一个|A|×|A|的矩阵M来表示R。

如果R是传递的,那么M 的幂运算M^2、M^3等也会反映这种传递性质。

我们可以通过计算M、M^2、M^3等来判断R是否具有传递性。

方法三:通过定义直接推导根据二元关系传递性的定义,我们还可以通过对二元关系的定义进行直接推导,以判断它是否具有传递性。

对于一个给定的二元关系R,在集合A上是传递的,如果对于A中的任意元素a、b和c,如果(a, b)∈R且(b, c)∈R,则(a, c)∈R。

《离散数学》中二元关系传递性的判定

《离散数学》中二元关系传递性的判定

《离散数学》中二元关系传递性的判定什么是二元关系?在离散数学中,二元关系是指集合之间的一种关联关系,它描述了集合中元素之间的某种联系。

在集合论中,二元关系是指集合A和B之间的一个子集R,它将A中的元素和B 中的元素一一对应起来,并表示它们之间的某种关系。

如果存在一个集合A={1, 2, 3, 4}和一个集合B={a, b, c},那么A和B之间的一个二元关系可以被表示为一个有序对的集合,比如R={(1, a), (2, b), (3, a), (4, c)}。

这个关系表示了A中的元素与B中的元素之间的对应关系。

二元关系的性质二元关系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性质,其中传递性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性质。

在离散数学中,二元关系的传递性是指如果关系R中的元素a与b有关系,b与c有关系,那么a 与c也应该有关系。

换句话说,如果对于任意的a、b和c,只要(a, b)和(b, c)都属于关系R,那么(a, c)也应该属于关系R。

这就是传递性的定义。

传递性的判定在离散数学中,我们经常需要判定一个二元关系是否具有传递性。

这个判定其实并不复杂,只需要依据传递性的定义进行逐一检查即可。

1. 我们需要知道该二元关系R中的所有有序对。

2. 然后,对于R中的每一个有序对(a, b)和(b, c),我们需要检查是否(a, c)也属于关系R。

举个例子来说明传递性的判定过程。

假设我们有一个集合A={1, 2, 3, 4}和一个关系R={(1, 1), (1, 2), (2, 3), (3, 4)}。

现在我们来判定这个关系R是否具有传递性。

我们列出关系R中的所有有序对:R={(1, 1), (1, 2), (2, 3), (3, 4)}对于(1, 1)和(1, 2),由于1与1和2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所以不需要考虑传递性。

对于(1, 2)和(2, 3),这两个有序对满足传递性要求,因为1与2有关系,2与3有关系,所以1与3也应该有关系。

通过刚才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具有传递性的关系的特点。

《离散数学》中二元关系传递性的判定

《离散数学》中二元关系传递性的判定

《离散数学》中二元关系传递性的判定1. 引言1.1 介绍二元关系二元关系是离散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在离散数学的研究中,我们常常需要研究元素之间的各种关系,而二元关系就是其中一种最基本的形式。

简而言之,二元关系就是一个元素对的集合,其中每个对代表了两个元素之间的关系。

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二元关系。

假设我们有一个集合A={1,2,3,4},我们可以定义一个二元关系R为{(1,2),(2,3),(3,4)}。

在这个关系中,元素1和2之间存在关系,元素2和3之间也存在关系,但是元素1和3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二元关系可以通过图形的形式来表示,通常我们用有向图或者无向图来表示不同类型的二元关系。

有向图中,每个节点代表集合中的一个元素,而每条边代表元素之间的关系。

无向图则更多地表示元素之间的对称关系。

通过研究二元关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探讨元素之间的关系性质,为解决各种离散数学中的问题奠定基础。

在接下来的我们将深入研究二元关系的性质以及传递性的重要性。

1.2 引入传递性概念传递性是离散数学中一个重要的性质,它指的是如果集合中的元素之间存在某种关系,那么这种关系是否能够由某种规律或者条件连接起来,使得如果集合中的某两个元素之间存在这种关系,那么它们之间也存在这种关系。

传递性是二元关系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和分析集合中元素之间的关系,从而推断出更多的信息。

在离散数学中,传递性的概念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传递性,我们可以将复杂的关系简化为更加清晰和直观的形式,从而更好地理解集合中元素之间的联系。

传递性也为我们解决问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例如在图论、逻辑推理和关系代数等领域中,传递性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了解二元关系的传递性及其判定方法对于深入学习离散数学是非常有帮助的。

在接下来的正文中,我们将详细介绍二元关系的定义、性质和传递性的概念,以及如何判定二元关系是否具有传递性,希望能够带给读者更多的启发和认识。

离散数学二元关系知识点总结

离散数学二元关系知识点总结
《关系的幂》
定义1
设R是A上的二元关系,nN,那么R的n次幂记为Rn,定义如下:
(1)R0是A上的相等关系,R0={<x, x> | xA}
(2)Rn+1= RnR
RmRn
(5)如果对每一x,y,zA,xRy,yRz蕴含着xRz,那么R是传递的。即
A上的关系R是传递的xyz(xAyAzAxRyyRzxRz)
《关系的合成》
定义1
设R1是从A到B的关系,R2是从B到C的关系,从A到C的合成关系记为R1R2,定义为
R1R2 = {<a, c> | aAcCb [bB<a, b>R1<b, c>R2]}R1R2有时记为R1R2。表示合成运算。
二元关系
《关系》
定义1
AX B的子集叫做A到B的一个二元关系
A1 X A2 X A3…Xan(n>1)的子集叫做A1 X A2 XA3…Xn上的一个n元关系。
An=A X A X… X A(n>1)的子集叫做A上的n元关系。
定义2
设R是Xn t=1Ai的子集,如果R=,则称R为空关系,如果R=Xn t=1Ai。则称R为全域关系。
D(R) = {x |y (<x, y>R)}叫做关系R的定义域。
R(R) = {y |x (<x, y>R)}叫做关系R的值域。
《关系矩阵和关系图》
矩阵:表达有限集合到有限集合的二元映射。
定义1
给定集合A= {a1, a2, …, an}和B= {b1, b2, …, bn},及一个A到B的二元关系R,使
定义3
设R1是Xn t=1Ai上的n元关系,R2是Xmt=1Bi上的m元关系。那么R1 = R2,当且仅当n=m,且对一切i,1<=i<=n,Ai=Bi,并且R1和R2是相等的有序n重组集合。

《离散数学》中二元关系传递性的判定

《离散数学》中二元关系传递性的判定

《离散数学》中二元关系传递性的判定【摘要】《离散数学》中二元关系的传递性是重要的概念之一,本文将讨论传递性的定义、判定方法以及在离散数学中的具体应用。

文章首先介绍了传递性的概念,即对于集合A上的关系R,若aRb且bRc成立,则必有aRc成立。

然后详细讲解了传递性的判定方法,包括直接证明和间接证明两种方法。

文章探讨了离散数学中二元关系的传递性,通过实际例子解释了传递性在离散数学中的应用。

传递性在离散数学中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和分析各种关系的性质。

通过深入学习传递性的概念和方法,我们能够更好地解决离散数学中的问题,提高数学建模和推理的能力。

【关键词】离散数学、二元关系、传递性、判定、定义、方法、结论1. 引言1.1 引言离散数学中的二元关系传递性是数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在许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和意义。

在《离散数学》中,我们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来判定一个二元关系是否满足传递性。

传递性是二元关系的三个基本性质之一,它是指如果关系中的两对元素(a,b)和(b,c)都属于这个关系,那么元素(a,c)也必须属于这个关系。

换句话说,如果关系中存在一条从a到b的路径,且存在一条从b 到c的路径,那么一定存在一条从a到c的路径。

这个性质在描述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转移关系时非常有用。

在离散数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判定一个二元关系是否具有传递性。

这些方法包括使用定义,构造反例,或者通过数学推导等方式。

在实际问题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关系中的元素,找出其中的规律和特点,来判断这个关系是否满足传递性。

通过对离散数学中二元关系传递性的研究和探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关系和映射在数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在学习和应用中,我们需要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学思维和分析能力。

部分就到这里,下面将介绍。

2. 正文2.1 传递性定义传递性是离散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研究二元关系时经常会用到。

传递性的定义是指对于一个关系R,如果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元素a、b、c,如果(a, b)属于R且(b, c)属于R,则(a, c)也属于R。

《离散数学》二元关系和函数

《离散数学》二元关系和函数


合 推论1 设F, G, H为函数, 则 (F∘G)∘H 和 F∘(G∘H)

都是函数, 且 (F∘G)∘H = F∘(G∘H)
反 推论2 设 f: B→C, g: A→B, 则 f∘g:A→C, 且

x∈A 都有 f∘g(x) = f (g(x)).

《离散数学》二元关系和函数
函数复合运算的性质
开始时刻0最后停止加工机器的停机时刻2728?集合任务集?函数和关系加工时间函数可以开始加工29?可行调度?分配到机器
《离散数学》二元关系和函数
在高等数学中,函数是在实数集合上进行讨论的, 其定义域是连续的。
本章把函数概念予以推广
4.6
⑴定义域为一般的集合,支持离散应用。

⑵把函数看作是一种特殊的关系:单值二元关系。
f4={<1,b>,<2,a>,<3,a>},
性 f5={<1,b>,<2,a>,<3,b>}

f6={<1,b>,<2,b>,<3,a>},
f7={<1,b>,<2,b>,<3,b>}
《离散数学》二元关系和函数
函数的像
定义 设函数 f:A→B, A1A.
4.6
A1 在 f 下的像: f(A1) = { f(x) | x∈A1 }
《离散数学》二元关系和函数
函数复合运算的性质
(2) 假设存在 x1, x2∈A使得 fg(x1) = f g(x2)
由合成定理有 f (g(x1))= f (g(x2)). 因为 f:B→C是单射的, 故 g(x1)=g(x2). 又由 于 g:A→B也是单射的, 所以 x1=x2. 从而证 明 f∘g:A→C是单射的. (3) 由 (1) 和 (2) 得证.

《离散数学(第三版)》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含例题(呕心沥血整理).doc

《离散数学(第三版)》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含例题(呕心沥血整理).doc
5、理解等价关系和偏序关系 的概念,学握等价类的求法和 偏序关系做哈斯图的方法,极 人/小元、最人/小元、上/卜•界、 最小上界、最人下界的求法。
6、理解函数概念:函数、函 数相等、复介畅数和反畅数。
7、理解单射、满射、双射等 概念,学握其判别方法。 [木章重点习题]
P25,1;P32〜33, 4, 8, 10;P43,2, 3, 5;
2、考核试卷题量分配
试卷题量在各部分的分 配是:集合论约i'40% ,数理 逻辑约占40%,
设R是篥合A上的二元 关系,如果关系R同时 具有性.对称性
和性,则称R是
等价关系。
命题公式G=(PaQ)->R,则G共冇个
不同的解释;把G在其 所有解释下所取真值列 成一个表,称为G的;解
释(「P, Q, ->R)或(0,
(al9a2)e R. \a2,a3)e R,,则(R。如若(a,b)w R,R ,
则有,且(b,b)w R。
R=心)血2)伽)‘(3,4),(4,4啊織劇命题与联
念的基础上,主要掌握闭包的 求法。关键是熟记三个定理的 结论:定理2 ,
=R5a;定理3,s(R)=R o R ';定理4,
n
推论/(/?) =Ijx。
1 , 0)使G的真值 为,
设G二(P, L)是图.如 果G是连通的,并 口,则G
是树。如果根树T的每 个点V最多有两棵子树, 则称T
为O
[单项选择题](选择一个正确 答案的代号,填入括号中)
1.由集合运算定义,下列 各式正确的冇
()O
A.XcXuY
B.XoXuY
C.XcXnY
D.YcXnY
2.设Rp R?是集合A={a, b, c, d)±的两个关系,其中Ri={ (a. a) , (b, b) , (b, c) , (d, d)), R2={ (a, a) , (b, b),

离散数学中的二元关系

离散数学中的二元关系

离散数学中的二元关系1 什么是二元关系二元关系是离散数学里面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两个可以分别属于两个集合A和B的元素之间的关系。

它是一种特殊的集合论概念,意味着在某一个函数f上,两个元素之间存在着一种单一的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之为二元关系。

这种二元关系可以用写成集合的形式也可以是表的形式。

2 二元关系表的一般形式一般的二元关系表的形式为:$f=\left\{\left(x,y\right)\inA\times B \mid P(x,y)\right\}$其中,A和B都是集合,P(x,y)是关于它们的关系式,学习中会有各种关系式,比如等于、不等于、大于及小于等。

3 二元关系的类型由于不同的二元关系关系式不同,所以,二元关系也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常见的有:(1)等价关系:表示两个可以互换的元素之间的关系,一般以“=”表示,也可以一一对应;(2)全序关系:表示两个元素之间的一种“前大于后”的关系,一般以“>”或“<”表示,可以用来描述一种有序的类型;(3)传递关系:这种关系意味着“当关系式成立时,如果保持原有的条件不变,则关系式仍然成立”,这种关系一般以“++”表示;(4)偏序关系:和全序关系类似,也是一种前大于后的一种关系,但不代表完全的大小,只是一种大体的参照,一般以“>+”及“<+”表示;(5)子集关系:子集关系是一个集合是某个集合的子集,一般以“⊆”表示;(6)关联关系:此关系也称为满足关系,是指满足一定的关系式,两个或多个元素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一般以“→”表示。

4 二元关系的应用二元关系是离散数学中很重要的概念,与它特殊的表达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数学运算中,二元关系常常被用来表示集合之间的关系、排列组合以及概率等,还应用于计算机科学中的图论。

此外,在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中,二元关系也被广泛应用,它有助于理解彼此之间的关系、区分概念及表达媒体变化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返回本章首页
10 2020/2/14
第九节 复合映射与逆映射
映射的复合就是关系的复合,须注意的是 复合的次序,主要内容有:
1.映射的复合具有结合律,但不符合交换律; 2.区分了左逆与右逆;给出里左逆、右逆
与单射、满射之间的关系; 3.可逆与左、右逆之间的关系.
返回本章首页
11 2020/2/14
第二章 二元关系
本章讨论的关系是我们通常的诸 如大小关系、整除关系、上下级 等关系的共同的数学模型,掌握 关系运算极其关系运算的性质、 实际意义.深入理解关系、关系图、 关系矩阵之间的联系,熟练地掌 握两类特殊的关系—等价关系与 偏序关系;熟练地用Warshall算 法求关系的传递闭包;理解映射 的意义,本章为第三、六、七章 的基础.
本章小结
1.本章我们给出笛卡尔积的定义,并在此基础上 抽象出关系的概念、给出了关系的表示方法及 关系的运算;特别是关系的复合、关系的闭包、 关系的性质极其在关系图上,矩阵上的反映.在 讨论关系的闭包时,传递闭包较为复杂、 Warshall算法是求有限集合上的二元关系的传 递闭包的有效算法.
2.本章还介绍了两类特殊的关系—等价关系与偏 序关系,这两类关系在第六、七章中将会被用 上.映射是作为特殊的关系引进的,它是高等数 学所讨论的单值函数的推广,也是第六、七章 所不可缺少的.
5.考虑了关系的闭包与关系的其它运算的联 系.
返回本章首页
7 2020/2/14
第六节 等价关系
等价关系是一类最为重要的关系,因为 等价关系与集合的分类密切相关,内容有 1.以同余关系为例给出等价关系的定义; 2.给出了商集的概念 3.主要结论是:等价关系与集合的分类相互 惟一确定;
返回本章首页
1.一些特殊的关系,如空关系、恒等关系、全关 系;
2.关系的运算,如关系的并、交、补、差、对称 差极其运算规律;
3.有限集合上的二元关系的两种表示方法(即关 系矩阵与关系图),
4.为了用关系矩阵来研究关系,我们定义了布尔
矩阵的概念及布尔矩阵的三种运算(即布尔非、
布尔与、布尔或).
3
返回本章首页
2020/2/14
返回本章首页
6 2020/2/14
第五节 关系的闭包(2)
本节的内容较丰富,主要有:
1.给出了关系的自反闭包、对称闭包、传递 闭包的定义;
2.从理论上证明了自反闭包、对称闭包、传 递闭包的存在性,其中传递闭包较为复杂, 是本节重点;
3.给出了上述三种闭包的具体计算公式;
4.Warshall算法是求有限集合上的二元关系 的传递闭包的有效算法;
返回本章首页
5 2020/2/14
第五节 关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闭包(1)
我们希望某个关系具有比较好的性质,比如我 们希望它具有自反性,对称性,传递性.但如 果该关系又不具有上述性质,那么我们就要对 该关系进行适当的改造,即在该关系中适当添 加一些元素得到一个新的关系,使这个新关系 具有我们需要的性质,同时新关系与原来的关 系不要相差得太多,这样就要求我们添加的元 素既要使新关系满足要求又要尽可能地少添加 元素.通过适当添加元素来扩充原关系,使得到 的具有我们需要的性质的新关系称为原关系的 闭包,我们通常考虑关系的三种闭包,即自反 闭包,对称闭包,传递闭包.
8 2020/2/14
第七节 偏序关系
数的大小,集合中元素的排列次序,计算机程 序的执行顺序等都牵涉到次序关系,这些在数 学上都表现为序关系的研究,本节主要内容有:
1.具有自反性、反对称性、传递性的关系称为偏 序关系;
2.偏序关系的简化关系图—哈斯图,哈斯图与原 图的关系是一种压缩与解压缩的关系;
3.由两个偏序关系构造新的偏序关系方法(如书 中定理2.7.1);
4.偏序集中的一些特殊元素,如最大、最小元,极 大、极小元,上界、下界等;
5.一些特殊的偏序关系,如全序关系,良序关系等.
9
返回本章首页
2020/2/14
第八节 映射
映射是高等数学中所研究的单值函数的 推广,因此映射也称为函数,这里我们 把映射视为一种特殊的二元关系,内容有: 1.映射的定义、象与原象、定义域与值 域、映射的相等、映射的限制与扩充; 2.一些特殊的映射,如满射、单射、双射.
返回本章首页
12 2020/2/14
4 2020/2/14
第四节 关系的性质
本节我们讨论关系的一些常见性质,主要内 容是:
1.给出了关系的自反性、对称性、反对称性、 传递性的定义;
2.给出了关系的自反性、对称性、反对称性、 传递性等在关系矩阵及关系图上的反应,其 中用关系矩阵及关系图来判断传递性较为困 难;
3.讨论了关系的各种运算对上述特性的影响.
第三节 复合关系与逆关系
本节讨论关系的复合运算与逆运算极其 性质;主要考虑了下列问题:
1.关系的复合是否满足交换律、结合律、 关系的复合对于集合的并(交)是否有分 配律;
2.关系的复合运算与逆运算在关系图和 关系矩阵上的反应;
3.关系的复合运算与关系的逆运算之间 的运算规律.
返回本章首页
返回首页
1 2020/2/14
第一节 序偶与笛卡尔积
本节是通过n元有序组的概念来定义序 偶与笛卡尔积的概念,主要讨论两个集 合的笛卡尔积,它是讨论二元关系的基 础.得出笛卡尔积的一些最基本的结论.
返回本章首页
2 2020/2/14
第二节 关系的概念
本节在笛卡尔积的基础上给出二元关系定义,并 推广成n元关系,不过我们以讨论二元关系为主. 主要内容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