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目录学版本学——书册制度
版本与目录之关系浅释——中西目录学分类比较观
作者: 师道刚
出版物刊名: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89-93页
主题词: 中西目录学;版本学;版本研究;版本目录;分类目录;版本鉴定;古典目录学;叶德辉;出版物;学问
摘要: <正> 我国研究古典目录学的人,过去习惯地提到“版本目录之学”或“目录版本之学”时,一般地说,有两重含义。
一种含义是指有关版本鉴定的目录学,另一种含义就是指广义的目录学本身,指合版本与目录为一的学问。
因为从古代校仇学兴起,讲到目录,就不能不讲版本。
版本之与目录,正如目录之于校仇一样,是二而一的事。
故合而言之。
曰版本目录之学。
随着学术分支的日趋精细,有人认为版本学:“可以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要求把版本学从目录学中分化出来。
这种设想,单就版本学而论,未可。
中国民族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
中国民族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中国民族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1、经部子目易类、尚书类、诗经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四书类、五经总义类、乐类、小学类。
2、简述十三经及成书经过①十三经内容:《诗经》《尚书》《周易》《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公羊传》《论语》《孟子》《尔雅》《孝经》。
②成书过程:A、孔子厘定六经,而成诗、书、礼、易、乐、春秋六艺。
B、西汉初年,由于《乐经》毁于秦火,只剩五经。
汉武帝为五经立学官,称“五经博士”。
C、东汉时,五经之外添加了《论语》和《孝经》,合称“七经”。
D、唐朝时分《礼》为“三礼”,《春秋》并列“三传”,遂成“九经”。
E、唐文宗时又增《尔雅》《孝经》《论语》为“十二经”。
F、五代末年,将《孟子》补入经目。
G、宋代刻“十三经”,十三经之名目方固定。
3、子部类目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共14类。
4、简述古代三大经学派秦火之后,老儒无书可据,只能凭借记忆口头传授。
学生们用当时通行的文字隶书记录下来,后形成定本。
后在拆除旧宅墙壁时相继发现了一些在秦代焚书时人们收藏起来的儒家典籍,这些典籍是用先秦古文字抄写的。
后人为了区别两者,就把隶书抄写的经书称为“今文经”,而把用先秦古文字抄写的经书称为“古文经”古文经和今文经本来只是抄本的不同,字句和篇章有一些差异,但因师承不同,经说各异,于是就形成了迥然不同的经学派别。
一般说来,今文经学注重阐发经书的“微言大义”,而古文经学注重训释经书的文字名物制度。
今文经出现较早,汉武帝时立为官学,设五经博士,由今文经学家充任,从而使今文经学得到广泛传播。
西汉末年,刘歆在中央总校群书,很重视古文经,建议为古文经立学官,遭到今文经学家的激烈反对,没有成功。
以后,古文经学仍在民间传播,,东汉时先后出现了贾逵、马融、许慎等几位古文经学大师,使古文经学的势力迅速发展。
版本目录学(全套课件221P)
铭文32 行499 字,乃 现存最 长的铭 文。
2、金文图片
毛 公 鼎
•西周晚期 毛公鼎高53.8厘米,腹 深27.2厘米,口径47厘米,重34.7 公斤 口饰重环纹一道,敞口,双立 耳,叁蹄足。铭文的内容可分成七 段,是说:周宣王即位之初,亟思 振兴朝政,乃请叔父毛公为其治理 国家内外的大小政务,并饬勤公无 私,最后颁赠命服厚赐,毛公因而 铸鼎传示子孙永宝。
本章内容: 1、了解文献的几种载体的相关知识; 2、纸质文献的装帧形式的演变;
一、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 1、甲骨文的发现以及相关知识 1899年在殷代都城遗址今河南安 阳小屯村发现,继承了陶文的造 字方法,是中国商代后期王室用 于占卜记事而刻在龟甲和兽骨上 的文字。
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
•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 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 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 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 金文应用 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 国,约1200多年。金文的字数,据容庚 《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其中可 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
•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鼎,三足 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有三足圆鼎, 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 鼎,后来又有了用青铜铸造的铜鼎。
甲骨是中国古代占卜时用的龟甲和兽骨 。 其中龟甲又称为卜甲,多用龟的腹甲;兽 骨又称为卜骨,多用牛的肩胛骨,也有羊、 猪、虎骨及人骨。卜甲和卜骨,合称为甲 骨。 通常先在准备用来占卜的甲骨的背面挖出 或钻出一些小坑,这种小坑甲骨学家称之 为“钻凿”。占卜的时候就在这些小坑上 加热使甲骨表面产生裂痕。这种裂痕叫做 “兆”。甲骨文里占卜的“卜”字,就像 兆的样子。
甲骨文的研究情况: 甲骨文于1899年王懿荣偶然发现,他被称 为“甲骨文之父”。后为刘鹗(字铁云) 所得,拓印出版名《铁云藏龟》,为著录 甲骨文之第一部著作,后罗振玉、王国维 等陆续搜求整理,董作宾、郭沫若等贡献 亦多。罗、王、董、郭合称“甲骨四大 家”,亦称“甲骨四堂”(罗号雪堂,王 号观堂,董字彦堂,郭笔名鼎堂)。“堂 堂堂堂,郭董罗王”。
古籍版本学--版本学的名称与功用.ppt
序跋》对版本的差异及其原因分析得更加透
徹:“盖书籍由竹木而帛,而纸;由简篇而
卷,而册,而手抄,而刻版,而活字,其过
不知其若干岁,缮校不知其几何人。有出于
通儒者,有出于俗工者。于是有断烂而部不
完,有删削而篇不完,有节抄而文不完,有
脱误而字不同,有增补而书不同,有校勘而
本不同。”
2019-8-27
谢谢观赏
古籍版本学
2019-8-27
谢谢观赏
1
第一讲 版本学的名称与功用
版本与版本学 版本学的功用
2019-8-27
谢谢观赏
2
第一节 版本与版本学
清代洪亮吉《北江诗话》卷三云:“藏书家有数等。得一书 必推求本源,是正缺失,是谓考订家,如钱少詹大昕、戴吉 士震诸人是也。次则辨其板片,注其错讹,是为校雠家,如 卢学士文弨、翁阁学方纲是也。次则收采异本,上则补金匮 石室之遗亡,下可备通人博士之浏览,是谓收藏家,如鄞县 范氏天一阁、钱塘吴氏之瓶花斋、昆山徐氏之传是楼诸家是 也。次则第求精本,独嗜宋刻,作者之旨意纵未尽窥,而刻 书之年月最所深悉,是谓赏鉴家,如吴门黄主事丕烈、邬镇 鲍处士廷博诸人是也。又次则于旧家之中落者,贱售其所藏; 富室之嗜书者,要求其善价。眼别真赝,心知古今。闽本蜀 本,一不得欺;宋椠元椠,见而即识,是谓掠贩家,如吴门 之钱景开、陶五柳,湖州之施汉英诸书估是也。”
2019-8-27
谢谢观赏
16
邢昺、沈括是北宋人,叶梦得是南宋人,可 见版本之称在宋代就已确立,且其含义乃对 写本而言。
2019-8-27
谢谢观赏
17
作为版本学的专有名词,则版本是指同一部 书在编辑、传抄、刻版、排版、装订乃至流 通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形态的本子。
目录学(重点)
第一章目录学基础理论目录学:目录是编排一批相关文献的揭示与记录的工具,目录学是研究目录工作形成与发展的学科,具体而言,包含文献揭示方法的研究与古典目录内容研究。
目录学:研究日益增长的庞大文献与人们对它的特定需要之间的矛盾为对象的科学,研究目录工作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目录:是编排一批相关文献的揭示与记录的工具书目:又称目录,他是著录一批相关文献,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组织而成的一种揭示和报导文献信息的工具。
书目属于二次文献古代书目类型:官修书目,史志目录,私家藏书目录,古籍版本目录,宗教目录。
现代书目类型:国家书目,联合目录,地方文献目录,个人著述书目,推荐书目 官修书目:官府主持编写的图书目录,一般在国家藏书的基础上编制而成。
史志目录:中国古代正史、其他史书及地方志中的目录。
私人目录:个人主持编写的目录,多在个人藏书基础上编制而成,也有汇集相关目录成书。
古籍版本目录:对古籍在生产、流通过程中形成的不同本子进行记录评价的图书目录。
国家书目:全面等级与报道一个国家近期或往昔出版物的文献总目。
联合目录:揭示和报导若干收藏单位的全部或部分藏书的目录。
地方文献目录:全面揭示与报导某一地区的自然、历史和社会文献的书目。
个人著述书目:记载作者的著述或兼收他人评价作者及其著述的文献书目。
推荐书目:针对特定的读者、采用特定的标准选择图书,推荐给毒蛇的书目,包括选读书目、导读书目等。
目录工作:通过查找,著录,部次,评价,揭示,和报导文献信息,提供书目情报服务等全部活动。
目录学研究对象:揭示与报道文献信息与人们对文献特定需要之间的矛盾1.图书说:目录学是关于图书的科学,目录学别的研究对象是图书或出版物,只是有的人主张单纯地研究图书的外形特征,有的人则强调在研究图书的外形特征的同时,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出发,着重研究图书的内容。
2.目录说:主张目录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书目,将目录学局限于书目索引编制的方法学和技术学。
文献学名实辨——兼议版本、目录、校勘学的关系
文献学名实辨——兼议版本、目录、校勘学的关系
文献学名实辨是文献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研究文献的历史发展过程,以及文献的版本、目录、校勘等方面的研究。
文献学名实辨的目的是确定文献的历史发展过程,以及文献的版本、目录、校勘等方面的研究。
文献学名实辨与版本、目录、校勘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首先,文献学名实辨是基于版本、目录、校勘学的研究,它是对文献的历史发展过程的研究,以及文献的版本、目录、校勘等方面的研究。
其次,文献学名实辨的研究结果可以为版本、目录、校勘学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从而更好地研究文献的历史发展过程,以及文献的版本、目录、校勘等方面的研究。
因此,文献学名实辨与版本、目录、校勘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它们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共同推动文献学的发展。
《目录学概论》教学大纲
二、书目控制的经验积累
三、书目控制的深刻变革
四、UBC的产生与发展
五、UBCIM与网络环境下的书目控制
第二节书目工作的标准
一、文献著录与编目标准
二、分类标引标准
三、文献数据库标准
四、文献生产与代码标准
五、信息处理与交换标准
六、数字化信息组织标准
第三节文献范围与控制
一、微观控制
二、宏观控制
一、孔子及其文献整理
二、《七志》、《七录》、《七林》与《古今书录》
三、《郡斋读书志》、《遂初堂书目》与《直斋书录解题》
四、元明清私藏目录概述
第四节专科目录与特种目录的产生与发展
一、专科目录的产生
二、佛经的翻译传播与《汉录》
三、《综理众经目录》与《出三藏记集》
四、《大隋众经录目》等佛经目录
五、《三洞经书目录》等道藏目录
一、我国目录学研究
二、国外目录学研究
三、读者信息需求的变化与目录学
第六节目录学的理论基础与指导原则
一、关于目录学理论基础的认识过程
二、目录学理论基础的构成要素
第二章中国目录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官修目录的产生与发展
一、早期官方文献整理
二、《别录》与《七略》
三、从《中经》到《隋大业正御书目录》
四、《群书四部录》及其他唐代官目
五、书目整体设计与辅助索引
第二节文摘编纂法
一、文摘的特点与类型
二、文摘款目与摘要短文
三、文摘选题与文献搜集
四、文摘款目制作
五、文摘编排与辅助索引
六、各类文献的文摘
七、文摘的文体与评价
第三节索引编纂法
一、索引的理论基础
二、索引类型
馆藏线装古籍整理与研究——以西南科技大学图书馆为例
馆藏线装古籍整理与研究——以西南科技大学图书馆为例苏永健; 段晓春【期刊名称】《《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9(033)003【总页数】4页(P60-63)【关键词】古籍整理; 校勘; 馆藏; 线装书; 版刻时代【作者】苏永健; 段晓春【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四川绵阳 6210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56.2古籍整理融合了目录学、版本学、校雠学、考据学以及图书情报学的知识,它要求对古籍进行审定、校勘、标点、分段、注释等加工整理,是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是“存亡继绝”的工作。
它不仅向人们展示历史,更重要的是要保留历史,让人们在纷繁芜杂的现实中仍能把握住民族发展的脉络,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参与世界文化交流。
我国最早的版本目录学著作始于西汉的刘向和刘歆父子,他们受命整理编排国家藏书,作《别录》和《七略》。
他们不仅从内容、体例和分类等方面介绍了目录学的基本内容,而且对书名、篇什、学派和传本等也作了著录,这里面就包含了版本目录学。
清张之洞在《书目答问》中说:“诸生不知应读何书?书以何本为善?”所谓应该读什么书,是目录学应该发挥的作用;而所谓何本为善,则正说明版本学的重要性。
目录学在指示读书门径时,不仅要介绍图书,而且还应告知何者是善本精刻,以免初学者之读误本劣刻[1]。
正如清人章学诚提出目录学的职能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黄永年先生的《古文献学四讲》《黄永年文史五讲》是将版本学、目录学、碑刻学讲义付梓,而《古籍整理概论》也详细介绍古籍整理的方法,通俗易懂,内容详实。
在进行古籍整理时要学会区分版本的“善”与“不善”,黄永年先生认为,善本可以分为“文物性善本”和“校勘精审性善本”,前者属于物以稀为贵,后者属于实用性善本[2]。
翻阅、审察西南科技大学馆藏线装古籍可以发现,其馆藏多数为中华书局出版的《四部备要》,通过对纸张、排版以及题跋的分析,可以断定此部线装书籍是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上海中华书局排印版,所有书籍的扉页均印盖有“四川建筑材料工业学校图书馆”字样的藏书章。
版本学
版本学
版本学以中国古代图书为研究对象,是认识古籍,揭示古籍的学问。
版本学应该包括:(1)版本史部分。
包括版本的产生、发展和流变的历史,以及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版本的基本特点。
(2)版本本身部分。
包括版本的基本形态和书籍制度。
版本的基本形态,包括版本的基本构成以及刀法、墨色、纸张等版式特征;书籍制度,主要指书籍的装帧形式,如卷轴装、经折装、线装等。
(3)版本鉴定部分。
包括版本鉴定的基本方法和途径。
(4)版本学的利用部分。
中国古代书籍制度的发展
中国古代书籍制度的发展中国古代书籍制度的发展书籍是记载和传播文化知识、供人们学习或查阅的工具。
在我国悠久辉煌的古代文明中,书籍产生的时代很早,有漫长的发展历史。
不同时期的书籍,由于所用材料及样式的不同,形成各异的书籍制度。
概括而言,我国古代书籍制度主要分为三大类,即简牍制度、卷轴制度和册页(叶)制度。
这三种书籍制度大体上代表不同的历史时期,但也有交叉。
至于商周的甲骨刻辞、铜器铭文及后来的石刻碑文,虽然也有学者认为是古代的书籍,但甲骨和青铜器并非书籍的写刻材料,刻辞和铭文也并不以传播文化知识为目的,所以都不能算是书;碑石虽然有铭刻经典或诗文的,但并不能像普通书籍那样流传,而且往往出于不同的动机,只能算是一种特殊的形式,所以也可略而不论。
第一节简牍制度一、简牍的起源和历史简,是指竹木制成的简册;牍,是指木制的版牍。
竹木是我国最早的书籍材料。
用竹木制成的简册,从古文字学和历史文献考察,可以肯定商代就已存在。
商代甲骨文中有“册”字,也有“典”字。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引庄都说:“典,大册也。
”今人认为象以手捧册置于架上。
从甲骨文还知道,商代已把史官称为“作册”,所以早期文献《尚书》中,有“王命作册”、“命作册度”等语。
《尚书·多士》篇还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这都是商代已使用简册的证明。
至于版牍,文献记载周代已使用。
《周礼·司书》说:“掌邦人之版”;《司民》说:“掌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等等。
可能由于年代久远,朽蠹殆尽,商周的简牍至今没有实物发现。
目前在考古发掘中出土的简,最早的属战国前期,如1978年湖北随县擂鼓墩1号墓发现的楚简(年代为前433年);版牍最早的属战国晚期,有1975年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4号秦墓发现的两件木牍家信(时间约前223年)和1979至1980年四川青川郝家坪50号墓发现的秦牍。
当然,商周的简牍典册,最初还不等于后世的书籍。
最早的典册都是史官的著作,内容大多是统治者言行的记录。
文献学概论---精品模板
文献学概论复习题1、“文献”一词、文献学、文献学研究的起源;(1)、“文献”一词的起源:孔子在《论语·八佾》中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汉代郑玄注:“献,贤也。
”并以“文章贤才不足”解释“文献不足".宋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文,典籍也;献,贤也。
”(2)、“文献学”一词的起源“文献学”一词始见于1920年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全相望亦私淑宗羲,言文献学者宗焉。
”三年后,梁氏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之“清初史学之建设”一章中又说:“明清之交各大师,大率都重视史学-或广义的史学,即文献学。
”(3)、“文献学"研究的起源第一部直接以“文献学”命名的著作: 〈<中国文献学概要>〉。
(1928年版商务印书馆) 该书作者郑鹤声在例言中援引马端临关于”文献”的解释后说”本编亦采其谊……结集翻译编纂诸端,谓之文;审订讲习印刻诸端,谓之献,叙而述之,故曰文献学。
”2、古典文献学和现代文献学比较;不同:(1)研究对象:古典文献学以古籍为主要研究对象;现代文献学则以多语种文献为对象(2)研究内容:古典文献学以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为支柱;现代文献学利用现代技术,重视对文献进行静态和动态的揭示(3)就专家群体而言:“古典"与“现代"形成两支队伍。
相同:首先,古典文献学与现代文献学的研究对象都是文献-知识的载体.其次,古典文献学和现代文献学都要研究文献的整理、传播、利用,有共同的工作规律可寻。
第三,古典文献学和现代文献学的根本任务,都是要实现知识的科学组织与有效利用。
第四,在研究工作中,古典文献学与现代文献学也经常是优势互补,难以截然分开的。
3、现代文献学的起源;端倪:始于20世纪60年代,化学家、文献学家袁翰青1964年发表的《现代文献工作的基本概念》。
袁先生主张使用“文献工作"一词,是以此区别于中国的古典文献学,文献工作就是现在说的”现代文献学”,只不过现代文献工作的研究成果“尚不足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目录,版本,校勘学的关系
目录,版本,校勘学的关系
目录、版本和校勘之学,关系密切,常常并称,但相对说来,各为一事。
目录是按次序、分类别,编排以供查考的图书或篇章的名称。
“目”本专指书籍的篇章名目;“录”指“叙录”,即书籍的内容解题、提要之类。
版本的“版”,本指刻有文字以印书的木板;“本”指手抄的书。
自刻版通行以后,“版本”遂为不同刻本的通称。
校勘,指对书籍不同版本原文之正误真伪或完整残缺,进行比较审定。
研究书籍的目录,版本和校勘,都是专门的学问。
整理、校勘图书,予以分类编目,始于汉成帝时的刘向。
刘向于所校定之书,皆详列篇目,以备考查存佚;并撰写叙录,述要辨伪,载在本书。
版本学资料讲解
版本学1、版本学就是探讨古籍版本的源流,研究古籍版本的异同优劣和鉴定古籍版本真伪等问题的一门科学。
版本学的核心,就是通过甄别、考证、比勘、分辨,最后得到真的善本,以便学者利用。
2、校勘学校勘学一门综合群书,比勘其文字、篇籍的异同,纠正其讹误,力求接近原文真相的学问。
或称为「校雠学」。
广义的校勘学,前人称为校澈学,它包括了版本、校勘、目录、考证、华伪、辑佚等内容,今谓之文献学。
因广义校勘界定不明,今己不用,成为历史名词。
现代所谓校勘学,即狭义校勘学,指专门研究古籍整理的文字比勘的科学方法和理论的学问。
校勘学始于汉,成于宋,大盛于清。
3、目录学目录学是研究目录工作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研究书目情报运动规律的科学。
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人注意到目录学的作用,西汉时,刘向、刘歆父子就撰有《别录》《七略》等书,以后历代均有专著。
南宋郑樵有《通志.校雠略》,至清代,章学诚著成《校雠通义》,更总结了目录学的丰富经验。
反映我国古代著述的规模最大、最全的目录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和《四库全书简明目录》。
4、版本目录学就是要解决每一种具体的古籍有哪些版本,它们之间什么关系,各有什么特点的问题。
一些重要的古籍,由于读者较多,历代不断的翻刻重刻或传抄以满足需要,因此往往不止一种版本。
5、文献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运用一定的意义表达和记录体系记录在一定载体的有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的知识。
所谓文献,文,是文本记载,献,就是口头相传的。
文献的基本要素是:1.有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的知识;2.一定的载体;3.一定的方法和手段;4.一定的意义表达和记录体系。
人们通常所理解文献是指图书、期刊、典章所记录知识的总和。
文献是记录、积累、传播和继承知识的最有效手段,是人类社会活动中获取情报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来源,也是交流传播情报的最基本手段。
主要指有历史意义的比较主要的书面材料,广义的文献定义就成了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依据国际定义文献乃是一切情报的载体。
历史文献学14(目录、版本、校勘)
❖ (一)版本源流:“版本”一词,古今含义不同。 说到版本,就要弄清何为“版”,何为“本”连用 为何含义。
❖ 书之称版,称本,始于先秦,西汉已成通名,其间 已有漫长的历史发展。古人称书为版,为本,与其 书写工具和载体密切相关。版,指竹木简牍,书版 也。版的本义,就是写字的木板,又称方版。写了 字的木板就称牍。版牍就是木板书。竹制书写材料 称“简”,竹简可拼连可随意延展,比木板更灵活, 其后木板也改制成简,于是竹木简牍成了通称。竹 木简书卷收成束,称卷。书写很长的书用缣帛代替, 古人称为卷轴。这木轴就是“本”。《说文):“木 下曰本”。
❖ 关于 “版本”、“藏本”,叶德辉说: “雕板谓之板,藏本谓之本。藏本者,官私 所藏,未雕之善本也。自雕板盛行,于是板 本二字合为一名。”
❖ 综上所说,版本的定义是指同一部书在编 辑、传抄、刻板、排版、装订以及流通过程 中所产生的各种形态的本子。
❖ 所以现代学者王欣夫先生认为:“所谓版本, 并不限于雕版印刷的书籍,而实际上包括没 有雕版印刷以前的写本和以后的钞本、稿本 在内。”
❖现存的古代目录,《汉书·艺文志》 是七分法的代表,《隋书·经籍志》 是四分法的代表。从目录的发展史来 看,两汉是七分法时期,魏晋南北朝
是七分法和四分法互相争竞时期,隋唐
以后四分法完全取代了七分法,索引式 的图书馆目录成为书目的主流。传统的 七分法、四分法目录,就是古典目录。 四分法目录确立以后,目录学继续向前 发展。
❖ (1).图书馆目录。这一类是索引式的简明 目录,它通过分类和编次的顺序来揭示图书 内容,为近代图书馆听采用。它只简单地著 录书名、作者,便于寻检。
❖ (2).学术史目录。这一类目录将图书按学 派分类,反映当时的学术思想体系和流派, 是学术思想史、科学技术史相结合的形式, 研究作者学术思想,评定一部书的价值,是 目录学中最重要、同时也是最高要求。这种 目录都有提要,一览而知各书的大概内容, 其便于研究工作。
版本目录学模板
第二章 文献的版本
第一节 版本的相关概念
一、什么是版本? 1、版 “判也,从片,反声。”——《说文解字》
“片也,旧作判也,浅人所改,今正”。——段玉 裁《说文解字注》 “判木为片,名之为版”。——朱骏生《说文解字 通训定声》
剖木成片的木头成为版,因版多系木质,遂派生 出“板”字,并与“版”字互为通假
把版本和校勘结果 按一定顺序编排
目录学:统括各种版本,辨章学术、考 镜源流,并按一定次序进行揭示和著录
版 本 目 录 学
广义上讲,即文献学,研究文 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 的学科
狭义上讲,是历史文献学的一 个分支,研究古籍版本源流和 规律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两 方面内容:一是历史文献本身, 二是围绕文献开展的各项工作
除了木质之外,版还可以用金质、玉质、石质。
可见,版是古代书写载体的物质形态的称谓。
2、本
书称为“本”,最早出
现在西汉刘向《别录》
中,“一人读书,校其 上下,得谬误,为校。
一人持本,一人读书,
若怨家相对,曰雠。”
1958年湖南省长沙市金盆岭9号晋 墓出土的瓷质对书俑
3、“版”、“本”二字合为一词,是在雕版 印刷发明后出现的,始于北宋,最初指雕刻 木版印制而成的书本,以区别于写本、拓本 等。所以版本最初仅指雕版印本。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 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则吾能征之也。
“文献”指典籍与贤才。
2、印刷术发明后,“文献”一词的含义专指典 籍;元代以后,侧重指文字资料。
3、文献指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资料。 ——《辞海》 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文献泛指一切记录知识的印刷型和非印刷 型载体。
目录、版本、校勘学的关系
208中国古典文献学以中国古代文献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科学地分析、整理研究,进而探讨古代文献的产生、分布、交流及利用规律,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总结对古代文献进行分析、整理、研究工作的规律与方法,逐渐形成一门内涵深广的科学。
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过程中,需要综合运用版本、校勘、目录、注释、考证、辨伪、辑佚、编纂、检索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
这是广义上所指的古典文献学,狭义上说,古典文献学就是包括目录、版本、校勘在内的学问。
可见目录、版本、校勘在古典文献学研究活动中有着支撑性的地位。
这三门学问各自有其研究的对象和范围,又在研究活动中相辅相成,密切联系。
一、互为对象将图书的书名、著者、出版与收藏等情况记录下来,按照一定的次序体例编排而成,为读者的阅读、检索提供指导的工具为目录,目录学以此为对象,研究书目的编制形成一门学问。
一般认为目录学正式诞生于西汉刘向奉诏校书之时,然而在向、歆父子的《别录》《七略》之前可有目录?前人大家已有大胆猜想,并有谨慎考论,于先秦诸子之言、各家典籍中寻得端倪。
目录学在后来的发展中日臻完善,产出诸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四库全书简明目录》等集大成之作。
版本学,顾名思义,以版本为研究对象,各种图书版本产生发展的历史,不同版本的优劣异同、时代判定以及版刻、装帧、印刷等方面技术的成就与演进都是版本学的研究范围。
西汉刘向主持校理群书之时,重要的工作就是搜寻异本,并予以勘比。
宋代尤袤《遂初堂书目》有记录图书版本的内容,被认为是版本学的研究步入正轨的开端,版本学研究可以说是文献整理工作的先行之举。
校勘学也有广义狭义之分,前人所称的校雠学是广义上的校勘学,将版本、校勘、目录、考证、辨伪、辑佚等内容都包括在内,也就是今天的古典文献学。
现代所谓校勘学是狭义上的内涵,即专门研究古籍整理中文字比勘的科学方法和理论。
历史上一般认为校勘学同样始于汉朝,至宋代形成专门学问,而在清代呈现繁盛之势。
在学术发展过程中,目录、版本、校勘三门学问的义界逐渐明晰,独立趋势明显,但这三门学问也始终在古典文献研究整理的实践中交互碰撞,有时一门学问往往成为另一种学问考察整理的目标,互相成为研究对象,促使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取得更多丰硕成果。
版本学
“版本”释义
《说文》:版,片也(即半木。段玉裁更正“判也”说)。本,树根。 《论语·乡党》:“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别录》:“一人持本,
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 版,与简牍有关;本,与帛书有关(卷轴装之轴也) “版本”连用 1、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叶梦得《石林燕语》卷八:“版本初不是正,
不无讹误。世既以版本为正,而藏本日亡。” 2、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 3、宋真宗咸平初年(998—1003),《宋史·崔颐正传》
宋代的“版本”单指刻本,以写本相区别。元明以后,随着雕版印 刷的发展和图书制作方式的复杂化,“版本”含义扩大,成为一书各种 本子的总称,包含有刻本、写本、活字本、套印本、插图本、石印本等。
古籍版本学
定义:古籍版本学是研究古籍版本源流及古籍版本鉴定规律的一门学科。 研究对象:以写本、刻本为重点的,包括拓本、活字本、套印本、插图本
等一切形式的图书版本。
研究内容:
①基本理论(研究对象、内容、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意义与方法) ②古籍版本学的发展历史(阶段划分、各阶段的理论、实践及代表人物) ③古籍制作方式的演变源流 ④具体的图书版本的演变源流(包括版本数量、系统、优劣等) ⑤古籍版本鉴定的规律(包括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
版本目录学书册制度
包背装书籍的摆放又如何?
?书根朝外
包背装是不是就完善了呢
4、线装(明代后期)
?线装的规格: ?一般打四个孔,叫四针眼装。 ?厚一点的书有时在上下角各多打
一个孔,叫六针眼装。
?磁 ?青 ?纸
金镶玉、惜古衬
三、书叶和书套
?1.书叶及其术语 ?版面 ?天头 ?边框(版框) ?界行 ?版心(中缝) ?鱼尾
1旋风叶比起卷子本是一大进步但有一个很大的不足即折叠处容易断裂尤其是经常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书的左边
第二章 雕版印刷的发明和早期 发展
第三节 书册制度
?简 ?牍
帛书
卷子
一、书册制度
?定义:是指古籍的外在形式, 与书的文字内容无关。
?制约因素: ?书写材料 ?复制形式 ?装祯
?我们国 家的书册 制度是如 何演变的?
二、书册制度的演变
(一)卷轴装
卷缸、画缸
(二)册页装
? 1、旋风叶(唐末—五代)
? 旋风叶是从卷子演变 成册叶的第一步,是册 叶的第一种形式。
旋风也的 弊端是什 么呢?
?[1]旋风叶比起卷子本是一大 进步,但有一个很大的不足, 即折叠处容易断裂,尤其是经 常翻阅的书的左边。
?[2]是旋风叶和卷子一样,要 用长条木板刻版,印好后再粘 接,再折叠加工成册,工序比 较复杂。
2.蝴蝶装(五代——两宋)
?省称为“蝶装” ?适应单叶雕版的书册形式,
应与分叶雕版大体同时出现。 ?五代监本诸经,就是这种形
式。 ?两宋时的书册制度,主要就
是蝴蝶装。
蝴蝶装书籍如何摆放?
?书口朝下
?难道蝴蝶 装就没缺
点吗?
3.包背装(南宋后期—明代后期)
?在装订时: ?把书叶的反面对反面即 无字面对折,将书叶的两 个边粘在书背上
版本学——精选推荐
版本学1、版本学就是探讨古籍版本的源流,研究古籍版本的异同优劣和鉴定古籍版本真伪等问题的⼀门科学。
版本学的核⼼,就是通过甄别、考证、⽐勘、分辨,最后得到真的善本,以便学者利⽤。
2、校勘学校勘学⼀门综合群书,⽐勘其⽂字、篇籍的异同,纠正其讹误,⼒求接近原⽂真相的学问。
或称为「校雠学」。
⼴义的校勘学,前⼈称为校澈学,它包括了版本、校勘、⽬录、考证、华伪、辑佚等内容,今谓之⽂献学。
因⼴义校勘界定不明,今⼰不⽤,成为历史名词。
现代所谓校勘学,即狭义校勘学,指专门研究古籍整理的⽂字⽐勘的科学⽅法和理论的学问。
校勘学始于汉,成于宋,⼤盛于清。
3、⽬录学⽬录学是研究⽬录⼯作形成和发展的⼀般规律即研究书⽬情报运动规律的科学。
我国古代很早就有⼈注意到⽬录学的作⽤,西汉时,刘向、刘歆⽗⼦就撰有《别录》《七略》等书,以后历代均有专著。
南宋郑樵有《通志.校雠略》,⾄清代,章学诚著成《校雠通义》,更总结了⽬录学的丰富经验。
反映我国古代著述的规模最⼤、最全的⽬录是《四库全书总⽬提要》和《四库全书简明⽬录》。
4、版本⽬录学就是要解决每⼀种具体的古籍有哪些版本,它们之间什么关系,各有什么特点的问题。
⼀些重要的古籍,由于读者较多,历代不断的翻刻重刻或传抄以满⾜需要,因此往往不⽌⼀种版本。
5、⽂献通过⼀定的⽅法和⼿段、运⽤⼀定的意义表达和记录体系记录在⼀定载体的有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的知识。
所谓⽂献,⽂,是⽂本记载,献,就是⼝头相传的。
⽂献的基本要素是:1.有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的知识;2.⼀定的载体;3.⼀定的⽅法和⼿段;4.⼀定的意义表达和记录体系。
⼈们通常所理解⽂献是指图书、期刊、典章所记录知识的总和。
⽂献是记录、积累、传播和继承知识的最有效⼿段,是⼈类社会活动中获取情报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来源,也是交流传播情报的最基本⼿段。
主要指有历史意义的⽐较主要的书⾯材料,⼴义的⽂献定义就成了记录有知识的⼀切载体。
依据国际定义⽂献乃是⼀切情报的载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研室:中国史教研室教师姓名:綦中明授课时间:第周
课程名称
版本目录学
授课专业和班级
2013级历史
授课内容
书册制度
授课学时
2学时
教学目的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国书册制度的演变过程
教学重点
各时期的书册制度
教学难点
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的区别
教具和媒体使用
板书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
学
这种单叶书版印出的书,除蝴蝶装外,还有以后的包背装、线装,因雕版印刷方式差不多,因此有许多共同术语。
加在书叶前后的软纸或硬纸都叫书衣,今天习惯叫书皮,洋装书也叫封面、封底。书衣正面即前书衣,左上方有时粘一块狭长的字条叫签条或书签,在上面题写书名及册数或卷次。上端切齐处叫书头,下端叫书根,左边翻阅开合处叫书口,右边叫书背或书脊。线装装订线处叫书脑。
还有一种说法,故宫收藏一卷唐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的古写本,外形是卷子,展开后里面是粘贴的二十四叶书叶,双面书写,把每叶右边的空白处贴在卷子上,依次相错叠压,像鱼麟的样子。有人根据这一实物,结合一些文献记载,认为这才是旋风叶。但黄永年先生认为是错误的。文献记载不清楚,而实物仅此一件,是否确实还不好说。
版面用直线分成若干行以便于书写阅读,这种直线通常也叫界行。一叶书有几行,一行有几字,叫X行X字。通常是以半叶计,应当叫半叶X行X字,但通常都省略半叶二字。偶尔会是指整叶。所以只要看行数较少或者是单数,就一定是指半叶。古籍中常有正文中夹有双行小注的情况,如小注每行与正文字数相同,一般就不再需要单独说明。但是小注通常单行字数多于正文,在著录时需要说明,写作“X行大字X字小字X字”。这种X行X字,叫行格,有时也可叫行款,但是行款有时还包括古籍的款式,如小题在上大题在下之类。
线装有一定的规格。一般打四个孔,叫四针眼装。厚一点的书有时在上下角各多打一个孔,叫六针眼装。但多数藏书家并不喜欢,认为这样伤书。至于五针眼和四针眼以下、六针眼以上,除非游戏,是绝没有的。
四针眼装、六针眼装书脑部分均被分为五段,上下两段最短,而中间三段长短在明及清代前期大体平均,有时中间一段稍短,到清代中期中间一段明显缩短,到清末民初更短,几乎只有两边的一半。订书讲究的是用丝线,一般是白或浅黄色,有的也用棉线。线用双股,要平行,不能绞到一起。高丽本用大红单股粗线,特点很突出。最后将结头嵌进针眼里。
旋风叶是从卷子演变成册叶的第一步,是册叶的第一种形式。
旋风叶由卷子演变而来。纸写的卷子有一大缺点,即展开收起时很不方便。尤其是字书、韵书、类书等这类供查阅的工具书,一般不是从头到尾通读的,只是在需要时临时查找一个字或某项具体内容,而卷子本的不方便就表现得更为突出。于是出现了变革,把卷子一正一反地折叠成长方形的折子,前后相连包上一张纸作为书皮,把原来的一卷书变成了一册书。与卷子本相比,这种样式的书翻起来很便捷,要查哪里随时就能翻到,从头到尾翻一遍也极为迅速,就像一股旋风吹过,加上不再是卷子的形式而是长方形略像树叶,于是有了旋风叶这样一个形象的名称。在宋代这种形式的书也叫叶子。
3、蝴蝶装(五代——两宋)
4、包背装(南宋后期——明代后期))
5、线装(明代后期——清)
3、书叶和书套
(一)书叶及其术语
(二)书套
讲授新
拓展内容
课后总结
教研室主任签字年月日
讲稿
讲授内容
备注
第二章雕版印刷的发明和早期发展
书册制度是指古籍的外在形式,与书的文字内容无关。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书写材料、复制形式等因素。
可以省称为“蝶装”。是适应单叶雕版的书册形式,应与分叶雕版大体同时出现。五代监本诸经,就是这种形式。以后两宋时的书册制度,主要就是蝴蝶装。
单叶雕印和蝴蝶装的出现,主要有两个原因:
[1]是原先的旋风叶比起卷子本是一大进步,但是有一个很大的不足,即折叠处容易断裂,尤其是经常翻阅的书的左边。
[2]是旋风叶和卷子一样,要用长条木板刻版,印好后再粘接,再折叠加工成册,工序比较复杂。
而改成单叶后将印出的单张书叶从中间中缝处正面对正面对折,再把对折好的一叠单叶用一张大一些的纸,从前到后包起来,并将这叠书叶的折缝处粘到这张大纸上,再在外面加上一层硬纸,就成为一册蝴蝶装的书册。
改为蝴蝶装后,雕版以及刷印时确实为从前省事,装订成册后又不会发生断裂散乱的问题,因此取代了旋风叶,成为书册的主要形式。由于书册打开后左右对称,好像蝴蝶展翅一般,蝴蝶装之名就由此而来。这一名称可能五代、北宋时已经使用,明代文献中见到这一名称。
蝴蝶装由于书衣是硬的,可以立在书架上,和现在的洋装书相仿,不过是书背向上,书口向下,书根向外,书根上可竖写书名,现在有的宋刻本书就是如此,书口还有磨擦的痕迹。
古书分卷,卷子本时代一卷书就是一个卷子。改为蝴蝶装以后,一册书可以顶从前好几个卷子,但分卷已成习惯,况且古书已分好卷,也无法再改,为了便于阅读翻检,于是在一册书里每卷开始之处,有时用纸或帛贴上一个标志。以后的包背装、蝴蝶装由于版心向外,有书名卷次,就不再使用这种标志。
有的旧本书因年代久远或保存不善,纸张消薄伤损,可修补重装,在每张书叶里面加衬一张白纸,叫衬纸。有的书天头、地脚、两边狭小,叫书品窄小或书品不好,为了补救往往在每叶书叶里面衬上较宽大的白纸,使原书叶加大,再在宽出的部分后边贴上同样大小的纸条,使书叶厚薄均匀,叫金镶玉装,也叫袍套装、惜古衬。一般只对较珍贵的本子。但有时书商为了牟利,把一些并不珍贵的本子也如此加工,使书变厚或册数变多。有时一书不全,配补的本子大小不一,用这样的办法可以装成一般大小。
中国古代最早出现的书籍形式的竹木简书和帛书。竹木简书的书册制度是简册,帛书以及纸发明以后很长一个时期书籍形式是卷子,在书册制度上称为卷轴装。
我们版本学研究的对象是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后的各种本子,相应的书册制度也是与这一时间范围相同。这一时期的书册制度的演变与版本本身的发展密切相关,如认识不清或了解不够在学习版本鉴别时会发生困难,所以穿插在这里讲。
蝴蝶装也有一个缺点,就是每叶书后半叶的背面与次叶书的前半叶不相连,都是空白,读书时需要连翻两次,平时打开书时也往往遇上空白,不太方便。于是有人又加以改进,在装订时把书叶的反面对反面即无字面对折,将书叶的两个边粘在书背上,就成为包背装,也叫裹背装。这种形式大约是在南宋后期出现的。
包背装的书口正是书叶的中缝,如果仍然照蝴蝶装的老办法直立在书架上,书口就会磨损以至断裂,因此不能再直立在架上,因此改为若干册书平叠放在架上。这样书衣也就不再需要用硬纸而改为软纸,书根上的书名也改为横写。
四、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书册制度?
2、简述中国古代的书册制度变化?
3、区别蝴蝶装和线装。
五、参考书目:
4、《中国印刷史》,张秀民,1989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板
书
设
计
第二章雕版印刷的发明和早期发展
第三节书册制度
一、什么是书册制度
2、书册制度的演变
(一)卷轴装
(二)册页装
1、经折装(旋风叶)(唐末—五代)
早期的书是抄写在竹木简上的,只能用带子把竹木简编连起来成为简册的形式,这时书写材料就决定了书籍的外在形式为简册。在纸成为文字的主要载体,由于抄写是基本的复制方式,所以在很长一个时期内,书籍的外在形式为沿袭简册形式而来的卷轴装。而在雕版印刷成为主要复制形式以后,最初书籍仍是卷轴装形式。但是用一块一块雕好书版在拼印成卷子或旋风叶很不方便,于是改为单叶印刷装订成册的办法,这是书籍外在形式从卷子本改为册叶形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复制方式促进书册制度演变的一个例证。可见书写材料或说文字载体以及复制方式,随着时间推移和技术进步而进步,而这种进步会直接影响到书册制度的变化,从而形成了互有联系的各种书册制度。
旋风叶演变发展成为蝴蝶装以后,就不再用长条木板雕版而改用长方形木板,把印好的若干单叶装订成册。使用蝴蝶装以后雕版印刷变成分页印,一张纸印一面,单面印刷。受传统影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因竹木简书、卷子本都是单面写单面印。将这种单面印出的书叶加以对折成叶。自从蝴蝶装以后,古代书叶装订形式基本上定型。因此需要先了解熟悉一张单叶的各个部位以及专门术语,否则在接触到一些具体内容时会发生困难。
这一时期的书册制度又叫册叶制度,这是因为从旋风叶以后的书籍都是单叶刻印或抄写的,然后装订成册。因为是长方形有点像树叶,当然也可能是受到印度传入的贝叶经的影响,因此取名为叶。册叶之叶现在通常写成“页”,而页字据《说文》解释为“首也”,和书册毫无关系。是因为同音而且笔划较少,被借用讹写,今天已经约定俗成。我们这里按传统还是写成叶。
印好的书叶上印版所占的地方叫作版面,版面以外空白的地方,上面叫天头,下面叫地脚,左、右叫边,可叫左边、右边。
版面四周环绕的矩形框叫边框或版框,组成版框的粗线叫边栏,也叫栏线,上方叫上栏,下叫下栏,同理左、右分别叫左栏、右栏。边栏是单线就叫单栏或单边,在粗线内侧加上一条细线就叫双栏或双边。有四周单边、左右双边和四周双边三种基本形式。
过
程
包括复习旧课、引入新课、重点难点讲授、作业和习题布置、问题讨论、归纳总结及课后辅导等内容
时间分配(90分钟)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综述雕版印刷的起源及方法。
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中国古代的书册制度。
二、讲授内容:
第三节书册制度
三、归纳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要掌握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书册制度,掌握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的区别及相关的书册制度知识。
讲究的还要用绫把书脑一边的上下角包起来,叫包角。下在要托裱一层纸,否则太软包上要起绉,附着也不牢。包角的绫子颜色一般较素雅,浅蓝、浅黄、浅棕色之类。但由于用浆糊,易生虫,招老鼠,而且时间长了包角的绫脏旧破损之后很不美观,因此有人也不主张包角。现存古籍大部分并没有包角。
书衣明代多用深蓝色的磁青纸和棕色的古色纸,清代多用古色纸。清末民初又多用磁青纸,直至今天。也有用布甚至绫绢之类的丝织物,多为明清内府、藩府刻本,特别是佛经、道经。另外,在书衣与正文之间加订一张或几张白纸,叫“护叶”、“副叶”或“看叶”,一些藏书家或学者文士常在护叶上题写题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