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pt课件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ffb2605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8eb9f69.png)
患者入院后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血小板计数逐渐上升,稳定在正常范围。
总结
本例患者发病年龄较轻,临床表现以皮肤、黏膜出血为主,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病例二:特殊临床表现及处理
患者女性,58岁,因月经过多、乏力就诊。…
血小板计数为30×10^9/L,诊断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特殊临床表现
患者伴有贫血、低蛋白血症。
病态造血,原始细胞增多,肝、脾、淋巴结肿大。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酸溶血试验阳性,无肝脾肿大。
03 治疗与用药
药物治疗
糖皮质激素
作为一线治疗药物,糖皮质激素能够快速提 升血小板计数,减少出血风险。
TPO受体激动剂
如艾曲波帕、特立帕肽等,能够刺激血小板 生成,提高血小板计数。
免疫抑制剂
适用于激素治疗无效或依赖的患者,如环孢 素、长春新碱等。
处理
除糖皮质激素外,给予输血、补充白蛋白等支持治疗,患者症状逐渐 缓解。
总结
本例患者特殊临床表现明显,需要综合治疗,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病例三:复发及预防措施
患者男性,42岁,因皮肤瘀斑、牙龈出血就…
血小板计数为60×10^9/L,诊断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复发。
预防措施
糖皮质激素维持治疗,定期复查血小板计数。
抗CD20单克隆抗体
如利妥昔单抗,通过抑制B淋巴细胞减少抗 血小板抗体产生,改善血小板减少。
免疫治疗
脾切除
对于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无效或不 耐受的患者,脾切除可有效提升血小 板计数,减少出血风险。
免疫调节剂
如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CD20单克隆 抗体等,调节免疫功能,减少自身抗 体产生。
其他治疗方式
低于正常值(100×10^9/L)。
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及护理PPT课件
![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及护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c85205e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8e.png)
• 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概述 • 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 • 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护理 • 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预防与康
复
01
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自身 免疫性疾病,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攻击 血小板,导致血小板数量减少,从而 引发出血症状。
物等。
避免刺激性食物,尽量 选择软、易消化的食物。
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增 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定期 Nhomakorabea查与监测
定期复查
在康复过程中,应定期进行血常规检 查,以便及时了解血小板数量和病情 变化。
监测病情
密切关注孩子的病情状况,如出现出 血、贫血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THANKS
感谢观看
解释病情
向孩子解释病情,消除其 恐惧和焦虑情绪,让孩子 了解自己的状况和治疗方 案。
建立社交互动
鼓励孩子与同龄人交往, 参加适当的社交活动,以 增强其心理适应能力。
04
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预防与康
复
预防措施
01
02
03
04
避免感染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接触 感染源,如感冒、咳嗽等患者
。
均衡饮食
药物治疗
01
02
03
糖皮质激素
作为一线治疗药物,糖皮 质激素能够快速提升血小 板计数,减少出血风险。
免疫抑制剂
对于激素治疗无效或产生 依赖的患者,可考虑使用 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 长春新碱等。
生物制剂
近年来,生物制剂如利妥 昔单抗、依那西普等也被 用于治疗儿童免疫性血小 板减少症。
免疫治疗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及护理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及护理](https://img.taocdn.com/s3/m/eb8fb04d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8dc4452.png)
免疫抑制剂: 如环孢素、糖 皮质激素等, 用于抑制免疫 系统,提高血
小板计数
输血治疗:在 紧急情况下, 通过输血提高 血小板计数,
缓解病情
骨髓移植:适用 于病情严重、其 他治疗无效的患 者,通过骨髓移 植重建免疫系统,
达到治疗目的
其他治疗
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他克 莫司等
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如 艾曲波帕、罗米司亭等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等 避免接触可能引起血小板减少的物质,如某些药物、化学品等 定期进行血小板计数检查,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影响康复效果
定期复查与随访
定期复查:根 据医生建议, 定期进行血常 规、肝肾功能
等检查
随访:与医生 保持联系,及 时反馈病情变
免疫性血小板减 少症及护理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汇报人:
目 录
Part One.
添加目录标题
Part Two.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症概述
Part Three.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症的治疗
Part Four.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症的护理
Part Five.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症的预防与康复
Part Six.
Part Four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
护理
日常护理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过度劳累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食物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时了解身体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
饮食护理
避免刺激性食物: 如辛辣、油腻、 生冷等
增加富含维生素 C的食物:如新 鲜水果、蔬菜等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https://img.taocdn.com/s3/m/d6451fb2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fb.png)
推拿按摩方面,中医常用手法如补脾经、补肾经、推三关、摩腹等,以健脾 益肾、缩泉束尿。操作要点包括用力适中、均匀,以患儿能忍受为度。每日或隔 日一次,7-10次为一个疗程。
在饮食调理方面,中医强调患儿应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咖啡、巧克力 等。同时指导家长制作药膳进行辅助治疗,如黄芪炖鸡、山药粥、红枣枸杞粥等。 合理安排患儿的饮食时间,避免过度兴奋和疲劳。
针对小儿遗尿症的预防保健,中医建议家长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如睡前排尿、夜间唤醒排尿等。同时鼓励孩子多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对于 有家族史的孩子,家长应尽早进行干预和预防。
总之,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对于小儿遗尿症的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和较高 的应用价值。通过中药方剂、针灸治疗、推拿按摩等方法,可以有效地改善患儿 的症状并提高生活质量。结合饮食调理和预防保健措施,可以更好地促进孩子的 健康成长。因此,家长和医生应充分认识并重视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的作用, 为小儿遗尿症患儿提供更好的治疗和保健服务。
四、指南启示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指南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临床指导。首先,指南强调了 ITP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的重要性。其次,指南推荐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包 括糖皮质激素、脾切除、免疫抑制药物和输注血小板等。
感谢观看
一、背景介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产生抗血小板自身抗 体,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多和血小板生成受抑。ITP可发生于各年龄段,以成人较 为常见,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ITP的症状主要包括皮肤黏膜出血、鼻衄、牙 龈出血等,严重者可出现内脏出血、脑出血等,这时可能会有生命危险。
二、指南内容
3、推拿治疗:通过推拿相关穴位,可起到活血化瘀、舒经活络的作用,有 助于改善血小板减少引起的出血症状。
如何进行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断与治疗
![如何进行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断与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5f568ee8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2a.png)
如何进行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断与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一种由免疫系统异常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疾病,其特征为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值(<100×10^9/L)并伴有皮肤和/或黏膜出血。
以下将详细介绍ITP 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一、诊断:1.详细病史询问:包括发病时间、病程长短、是否有出血现象、个人习惯(服用药物、接种疫苗等)、家族史等。
2.体格检查:特别注意皮肤和黏膜出血点、紫斑、淋巴结肿大等是否存在。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范围,常伴有其他血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减少;-骨髓穿刺与活检:可了解血小板生成和破坏情况,排除其他可能的骨髓疾病;-免疫学指标:抗血小板抗体检测(抗GPIIb/IIIa抗体、抗GPIb/IX 抗体);-外周血标细胞及血小板免疫学检测:可进行免疫表型分析、T、B淋巴细胞测定等。
4.必要的影像学检查:如颅脑CT、头颅MRI等,排除颅内出血等原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
二、治疗:治疗ITP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治疗方式选择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出血病情、年龄、合并症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
1.药物治疗:-糖皮质激素:口服泼尼松、甲泼尼龙等,能有效提升血小板计数,起效迅速。
然而,副作用较大,且停用后易复发。
-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在起效慢的同时,可能导致严重的骨髓抑制等副作用。
-免疫球蛋白:可以通过抑制抗体生成和修复免疫系统,增加血小板存活时间等多种途径,起到抗炎、免疫调节的作用。
通常采用静脉输注方式。
-人工血小板:可以在短期内提高血小板计数,用于短期控制出血症状,但疗效持续时间较短。
-其他药物:如促进血小板生成的促红细胞生成素、丙种球蛋白、胺碘酮等。
2.手术治疗:-脾切除术:脾脏是ITP患者中主要的破坏血小板的器官,脾切除能降低血小板破坏率,提高血小板计数。
然而,由于围手术期并发症较多,因此通常仅适用于慎重药物治疗无效的重型ITP患者。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及鉴别诊断](https://img.taocdn.com/s3/m/8e6e9855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bd.png)
2. 体检脾脏一般不增大。 3. 骨髓检查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多,有成
熟障碍。 4. 排除其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
(二)鉴别诊断
1.假性血小板减少症。 2.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
再生障碍性贫血; 脾功能亢进;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 白血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 药物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等。
(三)分型及分期
1.新诊断的ITP 指确诊后3个月以内的ITP病人。 2.持续性ITP 指确诊后3~12个月血小板持续减少的ITP病人。 3.慢性ITP 指血小板减少持续超过12个月的ITP病人。 4.重症ITP 指血小板<10×109/L,且就诊时存在需要治疗的出血症状或常规治疗中发生新的出 血症状,需要采用其他升高血小板药物治疗或增加现有治疗的药物剂量。 5.难治性ITP 指满足以下3个条件的病人:脾切除后无效或者复发;仍需要治疗以降低出血的危 险;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确诊为ITP。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https://img.taocdn.com/s3/m/9cc9f487312b3169a451a4fd.png)
四、其它治疗
1、达那唑400-600mg/日,减少血小板抗体产 生,提高血小板质量;
2、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0.2-0.4/kg.d×5 天,其作用是暂时封闭单核巨噬细胞的FC受体, 抑制自身抗体产生;
临床表现
急性型 儿童多见 ❖ 起病
注要为上呼吸道感染常 有发热,起病急 ❖ 出血
以自发性皮肤、粘膜出 血为突出表现,多为针尖 大小出血点,或瘀斑、紫 癜,遍布全身。还可有内 脏出血,如消化道、颅内 出血等。
慢性型 多见青年女性 ❖ 起病
隐伏,无前驱症状 ❖ 出血
皮肤黏膜出血轻而局限,月经过多较常见, 严重内脏出血少见 ❖ 其他
[护理措施]
症状护理: 皮肤出血:不可搔抓 口腔出血:进软食、饭后漱口 鼻腔出血:油纱条填塞,每天滴石蜡油3次 便血、呕血、阴道出血记出入量,卧床休息
预防脑出血 预防便秘 有咳嗽者,镇咳、抗感染
[护理措施]
(四)药物护理 用激素后,监测血压、血糖,注意避免感染, 库欣综合征在减药、停药后可逐渐消失 长春新碱:骨髓抑制、末梢神经炎 环磷酰胺:出血性膀胱炎
治疗要点
❖ 一般疗法:卧床休息,防止创伤,避免应用 降低血小板数量及抑制血小板功能的药物, 如阿司匹林。
❖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首选药物 ❖ 免疫抑制剂:长春新碱、环磷酰胺等 ❖ 输血及血小板悬液:用于危重出血或脾切出术
❖ 脾切除 适应症:正规糖皮质激素治疗3~6个月无效 泼尼松>30mg/d维持者 有糖皮质激素使用禁忌证
可见失血性贫血,感染可加重病情
实验室检查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https://img.taocdn.com/s3/m/fd03a1d5f121dd36a32d8294.png)
鉴别诊断
• 1、急性白血病 外周血白细胞不增高的急性白血 病易与ITP相混淆,血涂片和骨髓片检查见到白血 病细胞可确诊;
• 2、再生障碍性贫血:三系均减少,症状重,骨髓 造血功能减退,巨核细胞减少;
• 3、过敏性紫癜:为出血性班丘疹,对称分布,成 批出现,多于下肢 及臀部,游走性关节肿痛,血 小板正常;
胞增多,核分叶减少,核-质发育不平衡, 产生血小板的巨核细胞明显减少等等
实验室检查3
• 血小板抗体测定 • 其他:毛细血管脆性增加,束臂试验阳性,
出血时间延长,凝血时间正常
诊断
• 诊断标准:
• 至少2次化验血小板计数减少;
• 血细胞形态无异常;
•
脾脏一般无增大;
•
骨髓检查:巨核细胞数增多或正常、
有成熟障碍,排除其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 症。
诊断2
• 根据临床病程的长短分3型: • 1、新诊断的ITP:确诊后<3个月; • 2、持续性ITP:确诊后3-12个月; • 3、慢性ITP:确诊后>12个月; • 4、重型ITP:病人发病时有需要紧急处理的出血症
状或病程中新的出血症状必须应用提升血小板的 药物治疗,包括增加原有药物的剂量; • 5、难治性ITP:是指脾脏切除术后仍为重型ITP的患 儿。
大小的皮内或皮下出血点,或为瘀斑和紫癜, 分布不均匀,四肢为多,易碰撞的部位更多见, 伴有鼻出血、齿龈出血,肉眼血尿,月经过多。
临床表现
• 一般无肝脾肿大, • 80%-90%患儿发病后1-6月内痊愈 • 10%-20%的患儿呈慢性病程 • 死亡率约为0.5%-1%,原因:颅内出血
实验室检查
• 1、外周血象:
治疗
• 糖皮质激素:减少Cap 的通透性,抑制血 小板产生抗体;抑制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 坏有抗体吸附的血小板。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和治疗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和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d46cadfb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35.png)
可根据医师经验及患者状况进行个体化选择。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的诊断和治疗
一、概述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ITP),既往称为特发 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ITP),是血液科 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由机体免疫紊乱介导的血小板破坏增加和生成减少 所致。
五、ITP的治疗
2.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 主要用于: ①紧急治疗; ②糖皮质激素不耐受或有禁忌证的患者; ③妊娠或分娩前。常用剂量400 mg·kg-1·d-1×5d或1g·kg-1·d-1×1~2 d。
五、ITP的治疗
(四)二线治疗 1.促血小板生成药物: ①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 TPO):300U ·kg-1·d-1×14 d,皮下注射给药,
四、分型与分期
1.新诊断的ITP 指确诊后3个月以内的ITP患者。 2.持续性ITP 指确诊后3~12个月血小板持续减少的ITP患者。 3.慢性ITP 指血小板减少持续超过12个月的ITP患者。
四、分型与分期
4.重症ITP 指血小板<10×109/L,且就诊时存在需要治疗的出血症状或常 规治疗中发生了新的出血症状,需要用其他升高血小板药物治疗或增加现 有治疗的药物剂量。
1.至少2次血常规检查示血小板计数减少,外周血涂片镜检血细胞形态无明 显异常。
2.体检脾脏一般不增大。 3.骨髓检査巨核细胞数增多或正常,有成熟障碍。
三、ITP的诊断
4.排除其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 5.诊断ITP的特殊实验室检查: (1)血小板糖蛋白特异性自身抗体 (2)血清血小板生成素(TPO)水平测定
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断与治疗
![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断与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bb61fa8f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ea.png)
常见药品举例
氯霉素、磺胺药、氨苄青霉素 利福平、吡嗪酰胺、对氨基水杨酸
消炎痛、保泰松、阿司匹林 他巴唑、甲亢平
氯磺丙脲、甲苯磺丁脲 苯妥英钠、巴比妥类、氯丙嗪
双氢克尿噻、速尿 地高辛、奎尼丁 环磷酰胺、甲氨蝶呤
……
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断与治疗
第11页
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降低症
概述
➢ 取得性本身免疫性疾病 ➢占出血性疾病1/3, 老年人高发 ➢以皮肤粘膜出血为主, 偶见内脏出血 ➢伴有乏力症状
第21页
常规情况下治疗选择
➢大剂量地塞米松 (HD—DXM): 40 mg/d×4 d
➢泼尼松: 起始剂量为1.0 mg/kg/d,病情稳定后快速减 至最小维持量(<15 mg/d),如不能维持,说明泼尼松 治疗无效,应快速减量至停用
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断与治疗
第22页
紧急情况下治疗选择
EDTA依靠性假性血小板降低
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断与治疗
血小板粘附白细胞“血小板卫星现象”
第7页
形态异常血小板: 提醒遗传性疾病
灰色血小板
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断与治疗
巨大血小板
第8页
妊娠期血小板降低症
➢ 妊娠前无血小板降低病史 ➢ 妊娠中晚期发觉血小板降低, 无其它并发症和合并症; ➢ 血小板计数在 ( 70-100)×109/L之间,但出血倾向不显著 ➢ 对胎儿、 新生儿无影响, 分娩后新生儿血小板多数正常 ➢ 分娩后产妇血小板计数在短时间内回升至正常水平
板聚集后本身将解体并释放出全部活性物质, 也可能融入血管内皮细胞)。 ➢ 衰老血小板是在脾、肝和肺组织中被吞噬。小、形态
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断与治疗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的健康宣教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的健康宣教](https://img.taocdn.com/s3/m/824788ad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109a345.png)
01 免 疫 性 血 小 板 减 少 症 概 述
02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与 治疗
03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健康宣 教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概述
疾病定义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自身免疫
01
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血小板减少。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由于免疫系统错误地攻
02
击和破坏血小板,导致血小板数量减少。
输血治疗:根据病情,定期输 注血小板
手术治疗:如脾切除术,适用 于病情严重者
辅助治疗:如饮食调理、心理 辅导等,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预后与预防
01
预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预后
与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效果等因素
有关,多数患者经过治疗后可恢复
正常。
02
预防: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 过度劳累、熬夜等,加强锻炼,增
要,可以寻求心理医生
的帮助,进行专业的心
理治疗和辅导
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03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血常规检查,
关注血小板计数,及时发现异毒、细菌等
感染源,注意个人卫生,减少感染
05
饮食调理:注意饮食均衡,多吃富
含维生素C、铁、叶酸等营养物质
风险。
的食物,有助于提高免疫力。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健康宣教
健康饮食
增加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 柑橘类水果、草莓、西红柿等
训练等
4
康复目标:提 高身体素质, 增强免疫力, 改善生活质量
心理调适
01 保持乐观心态:积极面
对疾病,保持乐观心态,
有助于病情恢复
02 学会放松:学会放松身
心,减轻心理压力,有
助于缓解焦虑和抑郁情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与护理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与护理](https://img.taocdn.com/s3/m/477f0923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e4.png)
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05
营养支持与饮食调整
营养需求评估及指导原则
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
通过身体质量指数、皮下脂肪厚度、上臂肌围等指标,综合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
确定营养需求
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病情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营养需求计划。
以蔬菜和水果为主,搭配少量 蛋白质食物,如鸡肉、鱼肉等
。
加餐建议
坚果、酸奶、水果等,提供额 外的能量和营养素。
禁忌食物提醒
01
避免食用过硬、过热、 过冷及刺激性食物,以 免损伤口腔黏膜和消化 道黏膜。
02
禁用或少用煎炸、熏烤 等烹饪方式,减少油脂 摄入。
03
限制高盐食品的摄入, 如腌制食品、咸菜等, 以防加重水肿症状。
07
康复期管理与健康教育
康复期生活指导建议
保持良好作息 合理饮食 避免感染 适当运动
建议患者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有助于身体康 复。
患者应保持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 食物,如瘦肉、鱼类、蔬菜和水果等,有助于提升免疫力。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容易感染,应尽量避免去人群密集的 场所,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室内通风。
促血小板生成素副作用
少数患者可出现发热、头痛、恶心等不良反应。 应密切观察患者症状,必要时给予对症治疗。
患者用药指导与监督
01
用药前教育
向患者详细介绍药物的作用、用法、用量及可能出现的副作用,提高患
者对治疗的认知度和依从性。
02
用药监督
定期监测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等指标,评估治疗效果,及时调
疾病知识普及
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与治疗
![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与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8372b84e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87.png)
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与治疗引言: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其特点为外周血血小板数量显著减少导致出血倾向。
本文将探讨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一、诊断1. 病史和体格检查在对患者进行初步评估时,医生应详细询问患者的相关病史,包括最初发现出血倾向的时间、程度及频率。
此外,还需了解患者用药史以排除药物引起的血小板减少。
在体格检查中,医生应注意皮肤和黏膜有无紫癜或淤斑等出血现象。
2. 血液学检查ITP的确诊依赖于外周血液学检查结果。
首先需要确定患者是否存在真正的血小板减少。
通常情况下,ITP患者的外周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范围。
此外,还应检测血片形态学,排除其他与血小板减少相关的疾病。
3. 骨髓穿刺检查骨髓穿刺检查对于IPT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决策非常重要。
通过骨髓穿刺可以确定血小板生产是否正常,并排除其他类型的血小板减少疾病,如恶性淋巴瘤或白血病。
4. 免疫学检查ITP的免疫学特征是自身抗体介导的免疫反应导致血小板被肝脾系清除。
因此,进行免疫学检查可以帮助确认ITP的诊断。
常见的免疫学检查项目包括抗核抗体(ANA)和抗胃黏蛋白抗体(GPⅡb/Ⅲa)。
阳性结果可能进一步支持ITP的诊断。
二、治疗1. 观察治疗对于轻度出血倾向和较高血小板计数(>30 × 10^9/L)的患者,观察治疗是首选策略。
该方法通常适用于儿童和成年患者。
定期随访和监测血小板计数是确保治疗效果的关键。
2. 药物治疗对于出血倾向明显的患者或伴有严重出血的情况,药物治疗是必要的。
常用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A)以及逆转剂(如促凝胺)。
这些药物能够提高血小板计数并减少出血风险。
3. 免疫球蛋白治疗对于短期内需要迅速提高血小板计数的患者,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是一种有效的选择。
通过给予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可以暂时提高患者体内血小板水平,但其作用时间较短。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https://img.taocdn.com/s3/m/d0adadd9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ac.png)
4.其他二线治疗药物:由于缺乏足够的循证医学证据,以下药 物需个体化选择治疗。
(1)硫唑嘌呤:100-150mg/d (2)环孢素A:5mg/Kg.d (3)达那唑:常用剂量400-800mg/d (4)长春碱类:1.4mg/m2(最大剂量2mg/m2)。
疗效判断
1、完全反应:治疗后PLT≥100×109/L,且没有出血。
血小板输注
丙种球蛋白(1000mg/Kg.d×1-2d)
甲泼尼龙(1000mg/d×3d)
促血小板生成药物
其他措施包括停用抑制血小板功能的药物、控制高血压、局部加压 止血、口服避孕药控制月经过多、以及应用纤溶抑制药(如止血环 酸、6-氨基己酸), 重组人活化因子VII等。
三、新诊断ITP的一线治疗
2、有效:治疗后PLT≥30×109/L并且至少比基础血小 板计数增加2倍且没有出血。
3、无效:治疗后PLT≤30×109/L或者血小板计数增加 不到基础值的2倍或者有出血。
4.复发:治疗有效后,血小板计数降至≤30×109/L以 下或者不到基础值的2倍或者出现出血症状。
出血风险增加因素
年 龄、患病时间 血小板功能缺陷 凝血因子缺陷 高血压未控制 外科手术及创伤
感染 阿司匹林 、华法林等抗凝药
临床血小板计数参考值
血小板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口腔检查拔牙补牙 小手术 大手术 正常分娩 剖宫产
血小板
二、紧急治疗
重症ITP患者(<10×109/L)发生胃肠道、泌尿生殖道、中枢神经系 统或其他部位的活动性出血或须急诊手术时--应迅速提高血小板 计数至≥50×109/L。
1.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1)大剂量地塞米松:40mg/d×4d,建议口服用 药,无效患者可在半月后重复一个疗程。治疗过程中 应注意检测血压、血糖的变化,预防感染,保护胃黏 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1](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ITP是由于血小板特异性自身抗体致敏的血小板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过度破坏,自身抗体抑制巨核细胞产生血小板、细胞毒,T细胞直接溶解血小板和抗原特异性T 细胞免疫失耐受等引起血小板减少(<100×10^9/L),是常见的获得性出血性疾病。
昔称特发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发病原因: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不清楚。
大多数患者存在抗血小板糖蛋白自身抗体,引起血小板被吞噬细胞破坏。
70%~80%为抗血小板膜糖蛋白
GPⅡb/Ⅲa的自身抗体,20%~40%为抗GP I b抗体,有的两种抗体均有,或为抗GPⅣ、抗GP I a/Ⅸ抗体等。
抗血小板抗体除了结合血小板使其致敏、易被单核-巨噬系统(主要在脾脏内)破坏外,还能抑制巨核细胞成熟使血小板生成减少。
故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血小板减少为双重机制,即同时存在破坏过多和生成减少。
近来发现B细胞活化因子(BAFF)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活动期增高,而缓解时BAFF和BAFF mRNA表达减低。
BAFF属TNF家族,由巨噬细胞、单核细胞和树突状细胞产生,作用是维持B细胞的正常发育,其增高与自身免疾病之间关系密切。
ITP患者还有IFN-γ增高和调节性T细胞(Treg) 减少。
这些与ITP发病均有一定关系,可作为治疗的新靶点。
2.临床表现:1、皮肤黏膜及其他部位出血:皮肤可有出血点、紫癜。
黏膜出血:鼻出血、牙龈出血和月经量过、血尿及胃肠道出血,重者有颅内出血。
部分患者仅有血小板减少,没有出血症状。
2、急性型多见于儿童,临床出血重,但往往呈自限性,或经积极治疗、在数周内恢复。
少数患者可迁延6个月发展为慢性。
3、慢性型较常见,以女性青年为多,出血症状较轻,易反复发作,缓解时间长短不一。
脾脏一般不大,反复发作者可以轻度肿大。
3.诊断与鉴别:1、皮肤黏膜出血。
2、至少2次化验血小板数减少,血细胞形态无异常。
3、脾脏不大或轻度增大,无肝、淋巴结肿大。
4、骨髓检查巨核细胞数增多或正常,可有成熟障碍。
5、排除其他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如:假性血小板减少、先天性血小板减少、自身免疫性疾病、甲状腺疾病、药物相关性血小板减少、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
少、淋巴系统增殖性疾病、骨髓增生异常(再生障碍性贫血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恶性血液病、慢性肝病脾功能亢进、血小板消耗性减少、妊娠血小板减少以及感染等所致的继发性血小板减少。
6、原因不明血小板减少持续>6个月为慢性,血小板减少在发病6个月内恢复为急性。
7、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有下列之一为难治:
①标量泼尼松[(1~2mg/(kg·d)]或相当剂量的其他激素制剂治疗4周,血小板仍<(30~50)x 10^9/L;
②标量泼尼松或相当剂量的其他激素制剂治疗后血小板数恢复正常,但减量时血小板数随之下降;
③脾切除(含副脾切除)或脾栓塞或脾放疗后血小板数一度恢复又下降或术后仍<(30~50)x 10^9/L,或术后仍需积极治疗,血小板数方能维持在安全水平
(≥30×10^9/L);
④经多种治疗血小板数仍<(30~50)×10^9/L或持久≤20×10^9/L;
⑤需积极治疗才能降低出血危险。
鉴别
不难与系统性红斑狼疮血小板减少、无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微血管病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脾功能亢进等相鉴别。
还应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1、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单系病态造血的MDS(RCUD)鉴别。
2、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抗体多为抗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抗体,如抗体为抗血小板膜蛋白50KD所致的ITP有以下特点:①血小板减少;②低纤维蛋白原;
③D二聚体高;④静、动脉血栓酷似慢性DIC;⑤无抗磷脂抗体、肿瘤、异常纤维蛋白血症;无蛋白C、蛋白S、抗凝血酶缺乏,无海绵状血管瘤;⑥抗血小板膜50KD蛋白抗体阳性;⑦皮质激素、CsA、利妥昔单抗等治疗反应差,IVIG和低分子肝素治疗有效。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低危患者可以暂不治疗。
重或有明显出血倾向者,输新鲜血小板。
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使用。
脾切除。
免疫抑制药,抗Rh-D免疫球蛋白,环孢素A等药物治疗。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标准无出血症状,血小板恢复正常等。
治疗
按危险性分级治疗。
l、低危患者可以暂不治疗,临床观察。
2、中危而出血症状不明显的患者也可暂不治疗,临床观察。
3、危重或有明显出血倾向者,无论血小板减少程度如何,都应积极治疗:
①输新鲜血小板:作为严重出血时的紧急治疗。
②肾上腺皮质激素:首选。
一般用泼尼松0.5~1mg/(kg·d),分2~3次或清晨一次口暇。
若出血严重,泼尼松可用至2mg/(kg·d)口服或用甲泼尼龙10~
30mg/(kg·d)或氢化可的松400mg/(kg·d)或地塞米松10~15mg/(kg·d)静脉滴注3~5d,待出血好转即开始阶梯法减量,约2周后改为泼尼松1mmg/(kg·d),以后逐渐减量,原则上先快后慢,整个疗程6个月左右。
③IVIG:对有严重出血者IVIG 0.4g/(kg·d),连用5d,或lg/(kg·d),用1d,严重者连用2d。
必要时可以重复。
IVIG慎用于IgA缺乏患者、糖尿病患者和肾功能不全患者,70%~80%的患者可提高血小板计数,但疗效维持时间短。
IVIG 阻断FCR对抗血小板抗体为抗GPⅡb/Ⅲa者有效,而抗体为GP I bα者不依赖FCR,故IVIG无效。
④睥切除:脾切除对慢性ITP的缓解率为60%~75%。
⑤免疫抑制药:激素治疗无效者可试用。
①长春新碱每次1.5~2mg,加0.9%氯化钠注射液500ml避光缓慢静脉滴注,持续6~8h,每周1次;连用4~6周为1个疗程,②环磷酰胺2~3mg/(kg·d)口服或每次300~600mg/m2静脉滴注,每周1次。
多在2~6周时起效,如8周无效可停药。
有效者可继续用药4~6周;③硫唑嘌呤1~3mg/(kg·d),一般2个月后方可显效;④联合化疗。
⑥环孢素A(CsA):3~10mg/(kg·d)。
抗Rh-D免疫球蛋白⑦抗Rh-D免疫球蛋白[抗-Rh(D)Ig]:推荐剂量25~50ug/kg,可ld或分2d静注。
静注时间大于5min,根据血小板的反应程度可重复使用。
抗D免疫球蛋白主要适应证与IVIG相同,但必须注意抗D免疫球蛋白仅用于Rh-(D)阳性ITP患者切脾前,对脾切除术后复发的ITP患者疗效较差。
另外,抗-Rh(D)Ig升血小板作用较慢,故不作为紧急抢救时的一线治疗。
本药无免疫抑制作用,对免疫低下者更适用;但疗效维持时间短,多在4周内,需维持治疗,对Rh阴性患者无效。
⑧其他药物:炔羟雄烯异恶唑(达那唑Danazol,DNZ),40O~800mg/d;lNFα3MU,每周3次。
血浆置换。
叶酸5~20mg/d、抗FCrRⅢ抗体GMAl6l,0.1~0.3mg/kg,iv,30min,1次。
抗TNFαetanercept 0.4mg/kg(最大25mg),sc,每周2次。
雷帕霉素1~2mg/d。
4、HCV相关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可用IL—1150mg/(kg·d),1~2周,可使血小板数正常,肝酶正常,抗血小板抗体转阴和病毒复制减少。
但停药后1~3周.肝酶又升高,血小板又下降,应加抗病毒治疗,特别对病毒有复制者。
5、难治性ITP可采用以下措施:①试用患者未用过的药物。
②同时联合应用血浆置换。
③利妥昔单抗100mg/w,4次,疗效与标最[375mg/(m2·w)]相同。
④促血小板生成药物TPO受体激动药艾曲波帕(eltrmbopag)25~50mg/d,3~4周后血小板仍<50×10^9/L可增量至75mg/d,使血小板维持在≥50×10^9/L,用药过程中检测肝功能;亦可用罗米司亭(Tpo拟肽,romipbstim,
AMG531)lμg/kg,sc,每周1次,3~4周无效,增至3~10μg/kg,每周1次以刺激巨核细胞增生成熟产生血小板。
血小板数≥400×10^9/L时停药。
如罗米司亭10μg/kg,应用4周,血小板数不升为无效应停药。
其独特不良反应为致MF,停药后可恢复。
⑤重组TPO1mg/(kg·d),14d。
5注意事项:1、皮质激素是目前治疗ITP的首选药物,长期大量应用或突然
停药会产生许多严重不良反应,应嘱咐患者切不可自行增减或停用皮质激素类药物。
2、.对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应查甲状腺功能除外亚临床型甲状腺功能亢进,若有,应抗甲状腺治疗。
查幽门螺杆菌,若有,应用抗生素治疗。
3、对儿童难治性ITP患者,应注意鉴别是否为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
4、传统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观点是使血小板恢复正常(≥1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