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新生儿高频通气

高频通气呼吸机及其在新生儿科的临床应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415829109.html, 高频通气呼吸机及其在新生儿科的临床应用作者:代丽芳张欧芳 来源:《健康必读(上旬刊)》2018年第08期 新生儿在出生后由于各种原因经常会伴随着一些呼吸系统疾病,这些疾病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就会大大降低新生儿的存活率,甚至引发其他的一些并发症,高频通气呼吸机的出现对于新生儿呼吸疾病的治疗具有重大的意义。高频通气是指在高于人类正常呼吸频率的情况下,将机体气体变换成为适宜的通气方式,可以有效的帮助医生治疗患有呼吸疾病的新生儿患者。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主要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9月该段时间内在我院接受诊断治疗的60例呼 吸疾病新生儿患者为案例。我院在取得家属允许下将全部患者分为两组,分别是治疗组和常规组,其中在治疗组中,男有20例,女有10例;患者年龄区间为1个月到12个月,对于治疗组采用高频通气呼吸机的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中男有18例,女有12例;患者年龄区间为2个月到14个月,对于常规组的患者采取其他常规方法进行手术治疗;在治疗一段时间后对两组进行患者观察。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各方面对比上差异不大,对比起来较为科学,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方法 我院主要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为治疗组和常规组,常规组主要就是采用常规的方法进行治疗,而治疗组则是通过高频通气呼吸机的方法进行治疗,下面主要介绍治疗组的治疗方法。 高频通气呼吸机应用于新生儿科的方面主要包括三种,分别为呼吸窘迫综合征、先天性膈疝、胎粪吸入综合征。对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而言,该病主要是由于新生儿的肺部表面有一些活性物质,这些活性物质直接导致了新生儿形成肺不张,即呼吸窘迫综合征。可以采用高频振荡的方法,在高频振荡的作用下帮助新生儿患者肺部复张,也就是使其肺泡复张。在高频通气呼吸机的作用下有效阻止患者肺泡萎缩,改善病情,防止引发并发症。先天性膈疝也是新生儿科患者常见的病症,如果患者得不到尽快治疗就会发生肺动脉压增高的现象,这一现象导致静脉中的血液分流,最终患者全身性低氧血。而高频通气呼吸机在该疾病中的应用大多是延缓修补,控制病情的恶化,减少并发症。胎粪吸入综合征是由于在生产时胎粪混入导致羊水受

新生儿高频呼吸机技术参数

新生儿高频呼吸机技术参数 1.总体要求: 1.1 适用于早产儿、新生儿使用 1.2 具备无创通气、常频通气和有创高频通气以及无创高频通气。 1.3 显示屏≥12英寸彩色触摸屏,具有中文界面及报警事项中文记录。 1.4 备用电池 3小时以上 2.通气模式 2.1 常频通气 IPPV/IMV、SIMV/SIPPV、SIMV+PSV、SIPPV+PSV、CPAP 2.2 无创通气nCPAP、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nIPPV、高流量氧疗 HiFlow 、nHFO 2.3 高频通气 HFO、HFO + VTG、HFO+肺复张 3.常频通气 3.1 呼吸频率2-200bpm 3.2 吸气压4-60mbar 3.3 PEEP 0-30mbar 容量限制(VL) 2-200ml 3.4 目标容量(VG) 0.1-200ml 3.5 管路泄露补偿0-100% 3.6 流量触发范围0.1-1L/min 3.7 容量触发范围5-30% 3.8 I:E 9:1-1:99可以调节(nIPPV) 4.高频模式 4.1 HFO原理音圈式双膜式震荡 4.2 频率范围5-20Hz 4.3 振幅5-100mbar 4.4 负压-50mbar 4.5 平均圧力0-40mbar 4.6 容量保证Off,0.1-200ml,最小潮气量0.1ml 4.7 I:E 25:75、33:66、40:60、50:50 5.无创通气 5.1 吸气压力PIP 5-30mbar 5.2 PEEP 0-15mbar 5.3 吸气流量2-32L/min 5.4 呼气流量0-20L/min 5.5 呼吸频率2-200bpm 5.6 nHFO震荡频率5-20Hz 5.7 nHFO震荡振幅2-50mbar 5.8 NIPPV 可接单支管路通气 5.9 HiFlow流量2-30L/min 5.10 HiFlow压力限制Pmax 10-22mbar 6.配件 6.1 湿化器可单独调节温度和湿度,也可自行调节温度和湿度,保证最佳的湿化 6.2 传感器热丝式流量传感器,长效,灵敏度高

新生儿呼吸机操作指南

新生儿呼吸机操作指南 (朝阳医院儿科新生儿区) 2012

小儿呼吸机有关操作 科迪娜(Christina) 一、上机使用步骤 接Y型管→接温度传感器→接红管、绿管(附加热丝面向后)→压力传感器→流量传感器→湿化瓶(先装水)→插电源→开空气压缩机→接氧气→打开主机开关→选TEST →选NO →再选NO →呼吸模式→调氧浓度→选氧流速→吸气峰压→呼气末正压→吸、呼气时间→调灵敏度→调温、湿度→接于病儿→设定报警上下限(自动设置或手动设置)→退回主菜单→根据病情调整各参数 二、手动设置报警上下限方法 Main menu → Alarml → Modify →开始调数→ Exit → Main menu 三、无合适流量传感器时 Main menu → Options → PNT/O2-CAL → None 四、检查管道是否漏气 Main menu → Options → Display VT → VT Leak (为正数时即漏气) 五、电池充电 选择Test →选NO →再选NO → Off (进入充电状态) 六、关机步骤 选OFF →选YES →关主机电源→关空气压缩机→拔氧气接头→拔电源 七、管道消毒 冲洗→浸泡→再冲洗→晾干→备用(或送供应室消毒) 一、机械通气适应证及禁忌证 呼吸机辅助通气适应证及指征: ①呼吸完全停止,复苏后未建立有效自主呼吸者。 ②反复呼吸暂停,严重呼吸困难,呼吸节律不整,药物治疗无效。 ③严重呼吸性酸中毒,PaCO2>8KPa (60mmHg)。 ④除青紫型心脏病外,低氧血症,经吸氧FiO2>0.8, PaO2<6.67 KPa (50 mmHg)。 ⑤需要进行全身麻醉者,或大剂量应用镇静剂时需要呼吸支持(如破伤风)。 ⑥肌肉、神经系统疾病,呼吸肌麻痹者。 ⑦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严重脑水肿或颅内出血者引起的通气不足。 ⑧其他疾病:上呼吸道梗阻(Ⅲ度以上),胸腹部手术或外伤需要正压通气扩张肺部者。 ⑨有下列情况应尽早使用: 1)诊断为肺透明膜病(RDS)的小早产儿,出生体重小于1350g。 2)肺出血的进展期。 3)心跳、呼吸暂停复苏后,未建立规则的自主呼吸者。 下列疾病,由于基础疾病的性质,可不考虑机械通气: ①无脑儿。 ②13或者18三体综合征。

高频通气

儿童高频振荡通气技术的临床应用 2017-09-04 文章来源: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2017,24(02): 81-86 作者:王媛媛陆国平 摘要 高频通气是应用近于或少于解剖无效腔的潮气量(约为2 ml/kg),高的通气频率(目前公认通气频率≥正常4倍以上),在较低的气道压力下进行通气的一种特殊通气方法。与传统常频机械通气比较,既克服了呼气末肺泡萎缩和吸气末肺泡过度膨胀问题,又保证了肺有足够的弥散和氧交换。故而,近年来得到重症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本文就高频通气的原理、分类、参数设置及临床应用适应证作一介绍。 1高频呼吸机的通气原理及分类 1.1高频通气(high-frequency ventilation,HFV)原理 HFV基于呼吸机在气道内产生的高频压力/气流变化方式及呼气是主动还是被动,目前临床使用的主要为气流阻断型、喷射型和振荡型三类。高频气流阻断是

通过间断阻断高流速过程产生气体脉冲。高频喷射通气通过高频电磁阀、气流控制阀、压力调节阀和喷嘴将高频率、低潮气量的快速气体喷入气道和肺内。高频振荡通气(HFOV)通气回路在高速气流基础上通过500~3 000次/min的高频活塞或扬声器运动将振荡波叠加于持续气流上;少量气体(20%~80%解剖死腔量)送入和抽出气道,产生5~50 ml潮气量(2.4 ml/kg,大于死腔2.2 ml/kg)。HFV气体交换机制包括:直接肺泡通气、对流性扩散、并联单位间气体交换、纵向(Taylor)分布、摆动呼吸、非对称速度分布、心源性混合和分子弥散等。与常频机械通气(conventional mechanical ventilation,CMV)比较,HFV使用了开放模式,具备低潮气量、低气道压、低胸内压和呼气末加压效应,因而可避免肺泡反复启闭,不产生剪切力,始终保持肺均匀性开放,克服了呼气末肺泡萎缩和吸气末肺泡过度膨胀问题,保证了肺有足够的弥散和氧交换[1]。有研究表明,HFV可有效改善局部肺组织的缺血缺氧状态,减少炎症因子过度释放和氧自由基过度表达,减少肺组织急性损伤性改变[2,3]。其中,HFOV呼气为主动过程,气体潴留现象较其他类型高频呼吸机少,是目前使用最多的类型。 1.2高频呼吸机分类 1.2.1呼气阀阻断+venturi辅助呼气 通过快速开关呼气阀门产生高频气流及选择平均气道压(MAP),同时通过venturi 喷射系统产生负压辅助呼气。代表机型为DragerBabylog 8000+,其HFV模式可单独应用,也可与间歇指令通气(IMV)或持续正压通气(CPAP)联合使用,由于

新生儿呼吸衰竭高频振荡通气治疗的疗效与分析

新生儿呼吸衰竭高频振荡通气治疗的疗效与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呼吸衰竭高频振荡通气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新生儿呼吸衰竭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机械通气治疗,观察组采用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前吸入氧浓度、氧合指数、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PaO2/PaC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8 h两组患儿上述各指标均所有改善,且观察组患者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采用不同方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新生儿呼吸衰竭患儿实施高频振荡通气治疗可显著改善患儿肺通气氧合功能,并可减少并发症发生,临床价值显著,可推广应用。 关键词新生儿;呼吸衰竭;高频振荡通气 新生儿呼吸衰竭为儿科较为严重的一种疾病,对患儿健康的威胁性极大,临床上通常将机械通气作为该病的有效治疗方式[1]。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高频振荡通气也逐渐在临床上得到应用。本研究为探讨新生儿呼吸衰竭高频振荡通气治疗的临床疗效,采用不同方法对患儿进行处理,详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收集2013年9月~2014年9月接收的60例新生儿呼吸衰竭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3例,女27例,平均日龄(35.9±9.3)h,平均胎龄(35.4±5.3)周;平均体重(2588.5±34.9)g。将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60例患儿均接受充足的热卡供应,维持内环境稳定,且加强对预防感染的重视。观察组同时采用高频振荡呼吸机进行通气治疗,高频振荡呼吸机采用英国SLE5000型号的呼吸机,参数设置:平均气道压应控制在10~15 cm H2O (1 cm H2O=0.098 kPa),振幅处于零位,并适当增加振幅,通常应控制在25~40 cm H2O,频率应控制在10~15 Hz,吸入氧浓度应控制在30%~80%。PaO2应控制在50~80 mm Hg(1 mm Hg= 0.133 kPa),PaCO2应控制在40~60 mm Hg,血氧饱和度(SpO2)应控制85%~95%。对照组患者则采用常规机械通气治疗。 1. 3 观察指标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48 h吸入氧浓度、氧合指数、PaCO2、PaO2/PaCO2等指标情况;并对两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高频振荡通气

高频振荡通气

高频振荡通气 高频通气(high frequency ventilation,HFV)是指通气频率超过150次/分(2.5 Hz, 1 Hz=60次/分)的通气方式。高频通气是1959年由Emerson首次发展起来的新技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衍生出多种高频通气方式。一般按照其气体运动方式将高频通气分为五类: 1.高频正压通气(high frequency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HFPPV) 2.高频喷射通气(High frequency jet ventilation,HFJV) 3.高频振荡通气(high frequency oscillatory ventilation,HFOV) 4.高频阻断通气(High frequency flow interruption ventilation,HFFI) 5.高频叩击通气(High-frequency flow interruption ventilation,HFFI) 、不易引起气高频振荡通气以其可清除CO 2 压伤、小潮气量、操作简便、副作用少的优点,在近年来逐渐成为高频通气的首选。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高频振荡通气在儿科已经成为儿科重

症治疗的首选通气方案之一,在ARDS、支气管 胸膜瘘等疾病的治疗中,也逐渐扮演着越来越重 要的角色。而其余四种通气方式由于各自的不 足,在临床使用中越来越少见。 一、高频振荡通气(HFOV)概述 1972年Lukeuheimer等人在心功能研究试 验中发现,经器官的压力振动可以使狗在完全肌 松的情况下维持时间氧合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 压正常;与此同时,加拿大多伦多儿童医院Bryan 及Bohn等发现应用活塞驱动振荡器对健康狗进 行研究时发现,在高频率、低潮气量及远端气道 分压及极低压力的时候,动物可维持正常的CO 2 O 分压,由此开始了人们对高频振荡通气机制的2 探究。 早期的高频振荡通气仅仅直接在气道上加 用振荡器,后来发现这种方法短时间内虽然可以 保证氧合和通气,但是长时间使用会造成严重的 二氧化碳潴留。于是科学家改动了高频振荡装 置,在振荡器和病人之间加用了持续偏流(Bias Flow)系统,该持续气流可以由高压气源提供, 使用空氧混合器(Blender)控制偏流的氧浓度, 而且偏流很容易在振荡之前就得到足够的温湿

新生儿机械通气常规

新生儿机械通气常规 本文原载于中华儿科杂志2015年05期 "新生儿常频机械通气常规"自2004年发表以来,为我国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救治起到了很好的规范和引领作用[1]。该常规实施已有10年,由于产前糖皮质激素及生后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 PS)普遍应用,以及新生儿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NICU)管理手段日臻完善,新生儿呼吸系统的疾病谱和严重程度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机械通气的方式也随之而改变。在NICU无创机械通气的使用频率明显增加,对某些重症呼吸系统疾病的新生儿,高频通气作为常频机械通气补救措施或首选治疗也取得较好的疗效。因此,本常规将对2004年版"新生儿常频机械通气常规"进行修订和补充,以供新生儿急救医生参考。 一、持续气道正压(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CPAP) CPAP也称持续呼吸道正压的自主呼吸,为新生儿最常用的无创通气方式。是指有自主呼吸的患儿在整个呼吸周期中接受高于大气压的气体。由于呼气末增加了气体存留,功能残气量增加,防止了呼气末肺泡萎陷,从而提高肺氧合及减少肺内分流。CPAP可通过鼻塞、鼻罩、鼻咽管、面罩等方式进行辅助呼吸。 1.应用指征[2,3,4]: (1)有自主呼吸的极早产儿(出生胎龄25~28周),产房早期预防性应用;(2)可能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RDS)的高危早产儿(如胎龄<30周不需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者);(3)当鼻导管、面罩或头罩吸氧时需吸入氧气分数(fraction of inspired oxygen, FiO2)>0.3时,动脉血氧分压(arterial oxygen tension, PaO2)<50 mmHg(1 mmHg=0.133 kPa)或经皮血氧饱和度(transcutaneous oxygen saturation, TcSO2)<90%;(4)早产儿呼吸暂停;(5)RDS患儿使用PS后病情稳定,拨出气管导管后;(6)常频或高频机械通气撤机后,出现明显的三凹征和(或)呼吸窘迫。 2.禁忌证[5,6,7]: (1)呼吸窘迫进行性加重,不能维持氧合,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 PaCO2)>60 mmHg,pH<7.25;(2)先天畸形:包括先天性膈疝、气管–食管漏、后鼻道闭锁、腭裂等;(3)心血管系统不稳定:如低血压、心功能不全等;(4)无自主呼吸者。此外,肺气肿、气胸、严重腹胀、局部损伤(包括鼻黏膜、口腔、面部)也不主张使用。 3.参数设定及调节: CPAP压力调定应根据患儿基础疾病以及疾病的不同阶段而进行设置。通常为3~8 cmH2O(1 cmH2O=0.098 kPa),呼吸暂停(无肺部疾病)为3~4 cmH2O,RDS至少保证6 cmH2O,但一般不超过8~10 cmH2O。气体流量最低为患儿3~5倍的每分通气量或5 L/min,FiO2则根据TcSO2进行设置和调整。 4.CPAP撤离[6,7]: 尚无统一标准,但在FiO2>0.4或临床情况尚未稳定时,很难成功撤离CPAP。患儿病情稳定,可逐渐降低压力,当压力<4~5 cmH2O时,无呼吸暂停及心动过缓,无TcSO2下降,呼吸做功未增加时可考虑撤离。 5.注意事项: (1)经气管插管CPAP不推荐使用,特别是早产儿,因产生较高气道阻力而增加呼吸功;(2)产房内极早产儿,若心率<100次/min,或自主呼吸功能不足,或有明显的呼吸困难,不宜CPAP;(3)CPAP联合PS是RDS更优化管理方案;(4)CPAP可吞入较多空气,导致胃扩张,但不能因此而停止喂养,可留置胃管,定时抽出残留气体,必要时可保持胃管持续开放;(5)经鼻塞CPAP通气的患儿,若病情允许,应每4~6小时休息15~20 min,以避免局部组织受压或变形。 二、常频机械通气(conventional mechanical ventilation, CMV) 近年来,NICU中早产儿使用CMV的频率虽有所降低,但压力限制–时间转换–持续气流作为CMV的主导模式,仍是抢救危重新生儿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CMV的吸气峰压(peak inspiratory pressure, PIP)、呼气末正压(positive end expiratory pressure, PEEP)、吸气时间、呼吸频率、潮气量等参数值可根据病情需要设置和调节。 1.应用指征[1,4]:

新生儿有创呼吸机

新生儿有创呼吸机技术参数 一、基本要求 1、专门为早产儿、新生儿、儿童提供的病人进行机械通气。 2、高频通气。 二、主要技术要求 1、控制原理:压力限制,时间切换,恒流式呼吸机 2、触发方法:流量触发、压力触发两种; 3、呼吸模式:Test, IMV, SIMV、A/C、CPAP Apnoe Contr,CPAP Monitor Off 等常频通气; 4、窒息后备救命通气模式: CPAP+BACK-UP; 5、近端压差式流量传感器,可配传感器的最小死腔量 6、标配经鼻CPAP及附件,可做Ncpap和Nippv 三、参数调节范围 1、吸气流速:0-20L/min 吸入氧浓度:21-100% 2、FiO 2 3、吸气时间长度: 4、呼气时间长度: 5、呼吸频率:1-300/min 6、触发:压力触发: 流速触发:min 7、吸入气体温度:关闭,或30-40℃可调 8、吸入气体湿度:湿化程度可调 9、负压喷射:0- -6cmH O可调 2 O或 10、PEEP呼气末正压:0-10cmH 2 0-25cmH O 2 O 11、Plateau吸气峰压:15-60cmH 2 显示参数: 1、一体化英寸彩色操作屏幕,非外挂屏幕。 2、压力显示:PEEP(呼气末气道正压),Pmax(气道峰压),Pmean(平均气道压)。 3、容量显示:MV(分钟通气量),VTe(呼出潮气量),VTi(吸入潮气量),Vleak (漏气量)。 4、呼吸频率,吸气时间百分比,吸入氧浓度,吸入气体温度,气道阻力,肺顺应性。 5、波形显示:P(t):压力时间波形

V'(t):流速时间波形 V(t):容量时间波形 6、呼吸环:V(P):容量压力环 V'(V):流速容量环 V'(P):流速压力环 7、趋势:最长24小时波形趋势记录 波形/趋势显示标尺可调 波形/呼吸环可测量 五、报警: 1、报警方式:光闪烁,报警音和文字信息显示,特殊菜单项选中后即可打开高频报警界限 2、其他报警参数:吸入氧浓度报警,吸入气体温度报警,窒息报警 六、病人单元要求 1、吸入阀前加温、湿化的一体化病人单元,即加温、湿化、吸入呼出阀完全整合在一起; 2、一体化全程外加热硅胶双回路,即加热丝内置密封在硅胶管路螺纹壁内,非裸露导丝; 3、加温湿化器为原厂生产提供,即与呼吸机为同一品牌器,非第三方生产。七.高频 1、震荡频率:8-50Hz(480-3000/min) 2、振幅:0cmH2O-约40cmH2O可调 3、显示:数码管显示震荡频率 4、连接:附带有细菌过滤器的硅胶管路连接Y形接口 八、配空气压缩机一台。

新生儿常频机械通气

声明:本文经《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授权医脉通,仅限于非商业应用】  "新生儿常频机械通气常规"自2004年发表以来,为我国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救治起到了很好的规范和引领作用[1]。该常规实施已有10年,由于产前糖皮质激素及生后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 PS)普遍应用,以及新生儿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NICU)管理手段日臻完善,新生儿呼吸系统的疾病谱和严重程度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机械通气的方式也随之而改变。在NICU无创机械通气的使用频率明显增加,对某些重症呼吸系统疾病的新生儿,高频通气作为常频机械通气补救措施或首选治疗也取得较好的疗效。因此,本常规将对2004年版"新生儿常频机械通气常规"进行修订和补充,以供新生儿急救医生参考。      一、持续气道正压(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CPAP) CPAP也称持续呼吸道正压的自主呼吸,为新生儿最常用的无创通气方式。是指有自主呼吸的患儿在整个呼吸周期中接受高于大气压的气体。由于呼气末增加了气体存留,功能残气量增加,防止了呼气末肺泡萎陷,从而提高肺氧合及减少肺内分流。CPAP可通过鼻塞、鼻罩、鼻咽管、面罩等方式进行辅助呼吸。 1.应用指征[2,3,4]:(1)有自主呼吸的极早产儿(出生胎龄25~28周),产房早期预防性应用; (2)可能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RDS)的高危早产儿(如胎龄<30周不需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者);(3)当鼻导管、面罩或头罩吸氧时需吸入氧气分数(fraction of inspired oxygen, FiO2)>0.3时,动脉血氧分压(arterial oxygen tension, PaO2)<50 mmHg(1 mmHg=0.133 kPa)或经皮血氧饱和度(transcutaneous oxygen saturation, TcSO2)<90%;(4)早产儿呼吸暂停;(5)RDS患儿使用PS后病情稳定,拨出气管导管后;(6)常频或高频机械通气撤机后,出现明显的三凹征和(或)呼吸窘迫。 2.禁忌证[5,6,7]:(1)呼吸窘迫进行性加重,不能维持氧合,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 PaCO2)>60 mmHg,pH<7.25;(2)先天畸形:包括先天性膈疝、气管–食管漏、后鼻道闭锁、腭裂等;(3)心血管系统不稳定:如低血压、心功能不全等;(4)无自主呼吸者。此外,肺气肿、气胸、严重腹胀、局部损伤(包括鼻黏膜、口腔、面部)也不主张使用。 3.参数设定及调节:CPAP压力调定应根据患儿基础疾病以及疾病的不同阶段而进行设置。通常为3~8 cmH2O(1 cmH2O=0.098 kPa),呼吸暂停(无肺部疾病)为3~4 cmH2O,RDS至少保证6 cmH2O,但一般不超过8~10 cmH2O。气体流量最低为患儿3~5倍的每分通气量或5 L/min,FiO2则根据TcSO2进行设置和调整。 4.CPAP撤离[6,7]:尚无统一标准,但在FiO2>0.4或临床情况尚未稳定时,很难成功撤离CPAP。患儿病情稳定,可逐渐降低压力,当压力<4~5 cmH2O时,无呼吸暂停及心动过缓,无TcSO2下降,呼吸做功未增加时可考虑撤离。 5.注意事项:(1)经气管插管CPAP不推荐使用,特别是早产儿,因产生较高气道阻力而增加呼吸功;(2)产房内极早产儿,若心率<100次/min,或自主呼吸功能不足,或有明显的呼吸困难,不宜CPAP;(3)CPAP联合PS是RDS更优化管理方案;(4)CPAP可吞入较多空气,导致胃扩张,但不能因此而停止喂养,可留置胃管,定时抽出残留气体,必要时可保持胃管持续开放;(5)经鼻塞CPAP通气的患儿,若病情允许,应每4~6小时休息15~20 min,以避免局部组织受压或变形。    二、常频机械通气(conventional mechanical ventilation, CMV) 近年来,NICU中早产儿使用CMV的频率虽有所降低,但压力限制–时间转换–持续气流作为CMV的主导模式,仍是抢救危重新生儿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CMV的吸气峰压(peak inspiratory pressure, PIP)、呼气末正压(positive end expiratory pressure, PEEP)、吸气时间、呼吸频率、潮气量等参数值可根据病情需要设置和调节。

高频振荡通气

高频振荡通气 高频通气(high frequency ventilation,HFV)是指通气频率超过150次/分(2.5 Hz, 1 Hz=60次/分)的通气方式。高频通气是1959年由Emerson首次发展起来的新技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衍生出多种高频通气方式。一般按照其气体运动方式将高频通气分为五类: 1.高频正压通气(high frequency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HFPPV) 2.高频喷射通气(High frequency jet ventilation,HFJV) 3.高频振荡通气(high frequency oscillatory ventilation,HFOV) 4.高频阻断通气(High frequency flow interruption ventilation,HFFI) 5.高频叩击通气(High-frequency flow interruption ventilation,HFFI) 高频振荡通气以其可清除CO2、不易引起气压伤、小潮气量、操作简便、副作用少的优点,在近年来逐渐成为高频通气的首选。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高频振荡通气在儿科已经成为儿科重症治疗的首选通气方案之一,在ARDS、支气管胸膜瘘等疾病的治疗中,也逐渐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其余四种通气方式由于各自的不足,在临床使用中越来越少见。 一、高频振荡通气(HFOV)概述 1972年Lukeuheimer等人在心功能研究试验中发现,经器官的压力振动可以使狗在完全肌松的情况下维持时间氧合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正常;与此同时,加拿大多伦多儿童医院Bryan及Bohn等发现应用活塞驱动振荡器对健康狗进行研究时发现,在高频率、低潮气量及远端气道极低压力的时候,动物可维持正常的CO2分压及O2分压,由此开始了人们对高频振荡通气机制的探究。 早期的高频振荡通气仅仅直接在气道上加用振荡器,后来发现这种方法短时间内虽然可以保证氧合和通气,但是长时间使用会造成严重的二氧化碳潴留。于是科学家改动了高频振荡装置,在振荡器和病人之间加用了持续偏流(Bias Flow)系统,该持续气流可以由高压气源提供,使用空氧混合器(Blender)控制偏流的氧浓度,而且偏流很容易在振荡之前就得到足够的温湿化。这样,不但可以控制吸入氧浓度从而更好地改善氧合,也可以帮助将由病人肺排入管路的呼出气排出管路,这样就能更好地排除二氧化碳。这就是高频振荡呼吸机的雏形。 高频振荡通气可以直接调节气道平均压,而气道平均压的高低影响氧合,并可以借此维持肺泡及气道的开放和稳定。通过没有大流量气体输送的通气方式,稳定且波动幅度较小的气道压,可以降低气流阻力和肺循环阻力,改善通气/血流比值。(图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