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优秀课件 PPT(共24张)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9《说“木叶”》(共27张ppt)
我们可以根据这些意象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这就 是文化心理暗示。
---如古诗中的“月亮”意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望》月)怀远, 思念亲人,
• 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思蝶念恋家花乡》,) 月圆人不圆的
•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愁霖绪铃》)
古典诗歌常见意象资料小整合 (一)高山、奔流、雄关、沧海、大江、长风等意象
—— 一般与自己的豪情壮志相关。 (二)沙漠、古道、落日、寒风、冷雨、梧桐、杜鹃鸟(子规 鸟)、芭蕉等
----多抒发凄凉悲伤的思绪和孤独惆怅的感情。
(三)冰雪、松、菊、梅、竹 ——多用来表达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四)杨柳、兰舟、长亭、关山(月)、鹧鸪鸟等 ——多用于抒写离别之苦。
说林“庚 木叶”
一 学习导入
登高 唐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落木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思考
《登高》诗中的“落木”就是“落叶”。杜甫在 诗中为什么不用“落叶”而用“落木” 呢?
二作者介绍
林庚(1910— )字静 希。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 诗人,文史学家。1933年 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 1933年出版了第一本自由 体诗集《夜》。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再如“柳”,姿态婀娜,摇曳多姿,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
唐诗中的咏柳佳作更是不可胜数。在赋别诗中,诗人一般以折柳相 赠惜别。 如戴叔伦的《堤上柳》: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 又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
岸晓风残月。
---如古诗中的“月亮”意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望》月)怀远, 思念亲人,
• 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思蝶念恋家花乡》,) 月圆人不圆的
•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愁霖绪铃》)
古典诗歌常见意象资料小整合 (一)高山、奔流、雄关、沧海、大江、长风等意象
—— 一般与自己的豪情壮志相关。 (二)沙漠、古道、落日、寒风、冷雨、梧桐、杜鹃鸟(子规 鸟)、芭蕉等
----多抒发凄凉悲伤的思绪和孤独惆怅的感情。
(三)冰雪、松、菊、梅、竹 ——多用来表达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四)杨柳、兰舟、长亭、关山(月)、鹧鸪鸟等 ——多用于抒写离别之苦。
说林“庚 木叶”
一 学习导入
登高 唐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落木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思考
《登高》诗中的“落木”就是“落叶”。杜甫在 诗中为什么不用“落叶”而用“落木” 呢?
二作者介绍
林庚(1910— )字静 希。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 诗人,文史学家。1933年 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 1933年出版了第一本自由 体诗集《夜》。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再如“柳”,姿态婀娜,摇曳多姿,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
唐诗中的咏柳佳作更是不可胜数。在赋别诗中,诗人一般以折柳相 赠惜别。 如戴叔伦的《堤上柳》: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 又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
岸晓风残月。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9《说木叶》课件(共47张PPT).ppt
从一个村落到一个村落
这一条冰河小心的流着
人们看不见水的蓝颜色
冰
今天是二九明天是什么
河
在长的路上人们来往着
这一个冬天在冰里度过
没有人看见水的蓝颜色
这一条冰河带走了日月
今天是二九明天是什么 这一条冰河带走了日月
春天如水的幽明 遂有一切之倒影
胧 薄暮朦胧处
林庚先生原籍福建闽侯(今福州市), 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1933年毕业于 清华大学中文系。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 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以后,他 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 律体,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 《冬眠曲及其他》。
作为一名学者,林庚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楚辞、 文学史等方面,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独有特色。他将创作新诗 和研究唐诗完美地统一起来。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 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 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 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⑾疏影(宋·姜夔)
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里相 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昭君不惯胡沙 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 作此花幽独。
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莫 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还教一片随 波去,又却怨、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
千霜万雪,受尽寒磨折, 赖是生来瘦硬, 浑不怕,角吹彻。 清绝影也别,知心唯有月。 原没春风性情,如何共,海棠说。
2. 柳
①贺知章《咏柳》
(构思奇巧,通过柳来描绘春 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工巧。)
②咏 柳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9.《说“木叶”》课件 (共21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请速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1)如何解释“树叶”简化为“叶”? 追求文字洗练
(2)为何杜甫舍弃“叶”保留“木”呢 诗人的创造性
“高树”与“高木”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树怎样的特点?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木怎样的特点?
“高树”与“高木”
饱满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空阔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①本身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②形象上,有落叶的微黄和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3.《说“木叶”》中所说的“暗示性”在古代诗歌中其实并不 罕见,“柳”“梅”“月”“鸿雁”等形象都具有比较强的暗 示性,带有某些特定的意蕴。 品读下列诗句,探究古代诗词中的“柳”经常出现在什么样的 场景中,能引起哪些联想,具有怎样的暗示性。
2.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列表格。
意象 联系想到的 联系想到 联系想到 联系想到
形态
的颜色 的触感 的意味
木叶
树叶
意象 联系想到的 联系想到 联系想到 联系想到
形态
的颜色 的触感 的意味
木叶 落叶
枯黄
干燥
空阔、 疏朗
树叶 繁茂的枝叶 绿、褐绿 湿润
绵密
1段:“木叶”蕴含的情感更加深厚。 4段:“木叶”中含有“落叶”的因素。 6段:“木叶”比“树叶”更干燥、微黄、疏朗。 6段:“落木”比“木叶”更空阔,斩断柔情。
二、整体感知
1.速读文章,勾画各段重点句,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3):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为诗人所钟爱。 ——提出问题
第二部分(4-6): “木”被人喜爱的原因,分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分析问题 第三部分(7 ): 概念相去无几的词语,艺术形象几乎是一字千里——总结问题
(1)如何解释“树叶”简化为“叶”? 追求文字洗练
(2)为何杜甫舍弃“叶”保留“木”呢 诗人的创造性
“高树”与“高木”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树怎样的特点?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木怎样的特点?
“高树”与“高木”
饱满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空阔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①本身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②形象上,有落叶的微黄和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3.《说“木叶”》中所说的“暗示性”在古代诗歌中其实并不 罕见,“柳”“梅”“月”“鸿雁”等形象都具有比较强的暗 示性,带有某些特定的意蕴。 品读下列诗句,探究古代诗词中的“柳”经常出现在什么样的 场景中,能引起哪些联想,具有怎样的暗示性。
2.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列表格。
意象 联系想到的 联系想到 联系想到 联系想到
形态
的颜色 的触感 的意味
木叶
树叶
意象 联系想到的 联系想到 联系想到 联系想到
形态
的颜色 的触感 的意味
木叶 落叶
枯黄
干燥
空阔、 疏朗
树叶 繁茂的枝叶 绿、褐绿 湿润
绵密
1段:“木叶”蕴含的情感更加深厚。 4段:“木叶”中含有“落叶”的因素。 6段:“木叶”比“树叶”更干燥、微黄、疏朗。 6段:“落木”比“木叶”更空阔,斩断柔情。
二、整体感知
1.速读文章,勾画各段重点句,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3):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为诗人所钟爱。 ——提出问题
第二部分(4-6): “木”被人喜爱的原因,分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分析问题 第三部分(7 ): 概念相去无几的词语,艺术形象几乎是一字千里——总结问题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9《说“木叶”》(共25张ppt)
“木叶”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探索发现之旅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无名氏 “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萧纲《折杨柳》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柳恽《捣衣诗》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诗人极少用“树叶”, 常用“木叶”甚至“落木”。
关键点
木叶
落木
在“木”字
探索发现之旅
“树叶”“木叶”相差在哪里? 诗人为何钟爱“木”?
(研读4、6段,圈点批注)
秋月照层岭, 寒风扫高木。
--吴均的《答柳恽》
空 阔
木叶 - 稀疏
高树多悲风, 海水扬其波。
--曹植的《野田黄雀行》
饱 满
树叶 - 茂密
探索发现之旅
“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 落叶的因素 形象: 空阔 单纯
探索发现之旅 “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落叶的微黄与干燥
形象: 疏朗 迢远而情深
探索发现之旅
说“木叶”有何意义?
【原文】 要说明“木”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
暗示性 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
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
三、意韵不同,“落英”状花瓣缤纷飘落之态,“落红”尽显
花的明艳之色,这都是“落花”一词所不能勾画的事物形象和不
能透露出的情味。
——意韵不同
诗词中的暗示性
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一个词往往能暗示出作者的思想追求 或者情感态度。
看下列各诗句暗示出,诗人怎样的思想追求或情感态度。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探索发现之旅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无名氏 “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萧纲《折杨柳》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柳恽《捣衣诗》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诗人极少用“树叶”, 常用“木叶”甚至“落木”。
关键点
木叶
落木
在“木”字
探索发现之旅
“树叶”“木叶”相差在哪里? 诗人为何钟爱“木”?
(研读4、6段,圈点批注)
秋月照层岭, 寒风扫高木。
--吴均的《答柳恽》
空 阔
木叶 - 稀疏
高树多悲风, 海水扬其波。
--曹植的《野田黄雀行》
饱 满
树叶 - 茂密
探索发现之旅
“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 落叶的因素 形象: 空阔 单纯
探索发现之旅 “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落叶的微黄与干燥
形象: 疏朗 迢远而情深
探索发现之旅
说“木叶”有何意义?
【原文】 要说明“木”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
暗示性 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
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
三、意韵不同,“落英”状花瓣缤纷飘落之态,“落红”尽显
花的明艳之色,这都是“落花”一词所不能勾画的事物形象和不
能透露出的情味。
——意韵不同
诗词中的暗示性
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一个词往往能暗示出作者的思想追求 或者情感态度。
看下列各诗句暗示出,诗人怎样的思想追求或情感态度。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9《说“木叶”》课件(共28张PPT)-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文化心理暗示
文化传统:历代 文学作品、典故 所构成的文化氛 围。
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落木”给人空阔疏朗之感, 山高水远,尽显诗人孤独、客 居飘零之愁。
“落木”干燥淡黄,易让人想 到诗人一生萧萧不得志,苍老 多病之苦。
高树多悲风, 海水扬其波
秋月照层岭, 寒风扫高木
比较:“木”和“树”的区别:
“木”—木头、木料 —树干(疏朗) —落叶—秋天 —离愁别绪 —悲
“树”—繁密叶子 —浓荫(绵密 ) —不是秋天 —不是离愁别
绪 —不悲
2、思考:为什么“木”就有了这种暗示呢?
“木叶”:是疏朗与绵密的交织;
“落木”:以“木”代“叶”洗净叶的绵密, 更有力地烘托了悲秋之意。
第三单元 9 说“木叶”
1 情境导入 2 学习目标 3 整体感知 4 研读课文 5 课文小结 6 布置作业
情境导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落 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两横线处应填诗 句为“无边落木萧萧下”,“落红不是无情物”。那 么两句中的“落木”“落红”是何意思呢?( “落 木”即“落叶”, “落红”即“落花”)那么诗人 为何不用“落叶”与“落花”呢?
整体思路
1、(1-3)“木叶”为诗人所钟爱。
钟爱——木叶 =树叶 <木叶 —落木 (关键在一个“木”字)
2、(4-6)“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两个艺术特征: 1、含有落叶的因素(暗示性); 2、有微黄和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3、(7)总结:“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 几,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文化传统:历代 文学作品、典故 所构成的文化氛 围。
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落木”给人空阔疏朗之感, 山高水远,尽显诗人孤独、客 居飘零之愁。
“落木”干燥淡黄,易让人想 到诗人一生萧萧不得志,苍老 多病之苦。
高树多悲风, 海水扬其波
秋月照层岭, 寒风扫高木
比较:“木”和“树”的区别:
“木”—木头、木料 —树干(疏朗) —落叶—秋天 —离愁别绪 —悲
“树”—繁密叶子 —浓荫(绵密 ) —不是秋天 —不是离愁别
绪 —不悲
2、思考:为什么“木”就有了这种暗示呢?
“木叶”:是疏朗与绵密的交织;
“落木”:以“木”代“叶”洗净叶的绵密, 更有力地烘托了悲秋之意。
第三单元 9 说“木叶”
1 情境导入 2 学习目标 3 整体感知 4 研读课文 5 课文小结 6 布置作业
情境导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落 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两横线处应填诗 句为“无边落木萧萧下”,“落红不是无情物”。那 么两句中的“落木”“落红”是何意思呢?( “落 木”即“落叶”, “落红”即“落花”)那么诗人 为何不用“落叶”与“落花”呢?
整体思路
1、(1-3)“木叶”为诗人所钟爱。
钟爱——木叶 =树叶 <木叶 —落木 (关键在一个“木”字)
2、(4-6)“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两个艺术特征: 1、含有落叶的因素(暗示性); 2、有微黄和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3、(7)总结:“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 几,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9《说“木叶”》课件(共24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
谢谢!
“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 其一, “木”比“树”更显得单纯,它 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其二, “木”不但容易让我们想起树干; →形象暗示
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它 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 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离人游子的愁绪、报国无门…… →文化暗示
意象 暗示性
一字之差 相隔千里
引出话题
③概念相同,形象有别。
木 的
④ “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本身含有落叶因素。 艺
术
⑤⑥ “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所暗示颜色性。 特
⑦ “木叶”“树叶 ”一字之差,相隔千里。 小结 征
方法总结:
题目、关键词、段首句和段尾句单 独成段的句子 找关联 转折连词 因果连词… 抓高频词
叁 品读,知意味 (一)阅读4、5、6三段,联系课文探讨“木”的艺
术特征。
提示: 从例子入手,理解诗意,领悟情感,找寻
作者观点。
叁 品读,知意味
探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讨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木 的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艺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术 特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征 落木千山天远大。
日暮风吹,叶落依枝。
① “木 ”与 “树 ”:概念一致,意味不 同。 “木”: 秋风叶落形成鲜 明的形象。 “树 ”:叶 多有饱满的感情 ② “树叶”与 “木叶 ” “树叶 ”:“树 ”“叶 ”有繁密湿润之 意。 “木叶 ”:“木 ”----舒朗 (稀疏透明,通透明亮) 干燥 “木叶 ”---暗示落叶的微黄 、干燥、传递舒朗的清秋气息 ③ “落叶”与 “落木 ” “落叶”:春夏之交,饱含水分繁密的叶子 “落木 ”:比 “木叶”还进一层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9《说“木叶”》(共33张ppt)
场合
春夏 之交
形象
树叶
繁茂
质 柔软 感 清凉
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离叶人下
外形 的联叹想
繁茂
息
枝叶 游子
的漂
颜色 泊意味
碧绿 空阔
褐绿 疏朗
场合
秋风 叶落
形象
木叶
质感干燥
外形
窸窣 飘零
颜色
微黄
为什么——原因 为我所“思”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艺术特征
1.本身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2.它所暗示的颜色性
树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曹植《美女篇》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无边落木 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落木千山天远 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黄庭坚《登快阁》
“落叶”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 的叶子。
“落木”不仅触觉上有干燥之感,而 且连“叶”字所保留的清秋气息和一点绵
自主预学
“东方木叶”口感不佳,大家不喜欢 《说“木叶”》大家也不喜欢,因为难读。怎么办? 有个好办法,先读结尾: 1、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圈出关键词,说说 其中所表达的意思。 2、本文提及了木叶和树叶两个相差无几的概念,它 们在艺术形象上到底有那些区别呢?
是什么——现象 为我所“识”
方法:
第三部 总结全文: 分 艺术形象要学会咬文嚼字
是什么——现象 为我所“识”
方法:
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勾划关键句,归纳总结。
•“木叶”为诗人钟爱 ❖“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于一个“木”
字
诗歌意蕴,涵泳品味
阅读课文,整理文中的 诗句,体会文中所引诗句的 意蕴,试着辨析“树叶”与 “木叶”、“落木”与“落 叶”的意味的不同。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三单元9《说“木叶”》课件(38张PPT)
寒风扫高木。 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第二部分(4-6):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木”一般用在什么场合?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木”一般用在什么场合?
月 柳
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林 庚
林庚(1910— 2006),字静希。我国现当代 著名学者,诗人,文史学家。
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 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 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 史》等。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 点是“盛唐气象” 。
意象
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意境
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其间旦暮为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离别之情 怨恨之情 思念之情 忧愁情绪 脱俗之境 圣洁坚贞
谢谢观看
空阔! “木”为何会有这样的艺术特征呢?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小组讨论“树叶”“木叶”“落木”的区别。 古 诗人 钟爱“木叶” 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
饱满!
高树多悲风, 海水扬其波。
枝繁 叶茂
分析第4段,思考“木”在形象上有哪些特征?
“木”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 个落叶的因素。
识字正音
第二部分(4-6):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木”一般用在什么场合?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木”一般用在什么场合?
月 柳
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林 庚
林庚(1910— 2006),字静希。我国现当代 著名学者,诗人,文史学家。
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 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 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 史》等。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 点是“盛唐气象” 。
意象
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意境
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其间旦暮为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离别之情 怨恨之情 思念之情 忧愁情绪 脱俗之境 圣洁坚贞
谢谢观看
空阔! “木”为何会有这样的艺术特征呢?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小组讨论“树叶”“木叶”“落木”的区别。 古 诗人 钟爱“木叶” 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
饱满!
高树多悲风, 海水扬其波。
枝繁 叶茂
分析第4段,思考“木”在形象上有哪些特征?
“木”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 个落叶的因素。
识字正音
9《说“木叶”》课件(共21张PPT) -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 “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 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 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用 于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 个词汇了。
“木”具有哪两个艺术特征?
• 1、本身含有落叶的因素。
• 2、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 所暗示的颜色性。
作者通过说“木叶”,告诉人们诗歌语言是富于暗示性 的,提倡推敲用字用词,更好的把握诗歌的内涵和意境。
读诗,要读出躲在概念后面的语言的暗示 性,从概念领域进入到艺术形象领域,才能读 出诗歌丰富的内涵。
常见意象
• 月:寄托对家乡、亲人思念;怀古之情。 • 梧桐:悲秋,愁,凄苦之情。 • 折柳:喻送别。 • 杜鹃:悲苦,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乡愁乡思。 • 鸿雁:指书信。相思之情。
“木叶”为何如此生动?
• 有落叶的微黄和干燥 • 疏朗的清秋气息 • 仿佛能听见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
木与叶统一的妙处是什么?
• 是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
探究
填写下表,归纳比较“(落)木(叶)”与 “落叶”的不同意蕴。
意象 场合 外形 颜色 质感
意味
联想
落叶 春夏 枝叶 之交 繁茂
4.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5.说明为什么会有这个特征。(有暗示性) 6.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7.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结构梳理
一、(1-3)陈述现象、提出疑问: “木叶”为何被诗人钟爱。
• 松:象征孤直的品格。 • 梅:象征高洁的品格。 • 竹:象征君子的品德修养。 • 菊:表现隐逸、不随流俗、坚贞不屈的品格。 • 荷花:象征纯洁、清高。
“木”具有哪两个艺术特征?
• 1、本身含有落叶的因素。
• 2、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 所暗示的颜色性。
作者通过说“木叶”,告诉人们诗歌语言是富于暗示性 的,提倡推敲用字用词,更好的把握诗歌的内涵和意境。
读诗,要读出躲在概念后面的语言的暗示 性,从概念领域进入到艺术形象领域,才能读 出诗歌丰富的内涵。
常见意象
• 月:寄托对家乡、亲人思念;怀古之情。 • 梧桐:悲秋,愁,凄苦之情。 • 折柳:喻送别。 • 杜鹃:悲苦,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乡愁乡思。 • 鸿雁:指书信。相思之情。
“木叶”为何如此生动?
• 有落叶的微黄和干燥 • 疏朗的清秋气息 • 仿佛能听见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
木与叶统一的妙处是什么?
• 是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
探究
填写下表,归纳比较“(落)木(叶)”与 “落叶”的不同意蕴。
意象 场合 外形 颜色 质感
意味
联想
落叶 春夏 枝叶 之交 繁茂
4.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5.说明为什么会有这个特征。(有暗示性) 6.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7.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结构梳理
一、(1-3)陈述现象、提出疑问: “木叶”为何被诗人钟爱。
• 松:象征孤直的品格。 • 梅:象征高洁的品格。 • 竹:象征君子的品德修养。 • 菊:表现隐逸、不随流俗、坚贞不屈的品格。 • 荷花:象征纯洁、清高。
《说“木叶”》课件27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这个问题的答案“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
也就自然引出了“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含有落叶的因素。
①“木叶”是什么呢? ②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 ③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 ④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 ⑤例如我们无妨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 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 “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 ⑥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 ⑦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 ⑧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 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 ⑩所谓“扫高木” 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
总结
我们对《说“木叶”》一文中大量的问题进行梳理 、探究,可以看到作者向我们展示的一些研究方法和路 径,包括:明确概念的定义、辨析不同概念、结合语境 将概念转化为形象、运用理论分析、假设求证、联系比 较。
现象
文学
“动人”的诗句,“鲜明”的形象——在诵读 古诗时,情感被文字触动,能再造出栩栩如生的 画面,这是抓住“木叶”这个形象的第一步。
完整表达为 “为什么古代诗人偏爱‘木叶’这个
形象,而很少使用‘树叶’呢?”
这是作者在分析诗歌语言特征这个复杂问题时找到
的切入口,文章由这个问题展开,也始终在寻求这个问 题的解释。
①“木叶”是什么呢? ②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 ③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 ④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 ⑤例如我们无妨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 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 “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 ⑥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
也就自然引出了“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含有落叶的因素。
①“木叶”是什么呢? ②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 ③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 ④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 ⑤例如我们无妨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 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 “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 ⑥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 ⑦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 ⑧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 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 ⑩所谓“扫高木” 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
总结
我们对《说“木叶”》一文中大量的问题进行梳理 、探究,可以看到作者向我们展示的一些研究方法和路 径,包括:明确概念的定义、辨析不同概念、结合语境 将概念转化为形象、运用理论分析、假设求证、联系比 较。
现象
文学
“动人”的诗句,“鲜明”的形象——在诵读 古诗时,情感被文字触动,能再造出栩栩如生的 画面,这是抓住“木叶”这个形象的第一步。
完整表达为 “为什么古代诗人偏爱‘木叶’这个
形象,而很少使用‘树叶’呢?”
这是作者在分析诗歌语言特征这个复杂问题时找到
的切入口,文章由这个问题展开,也始终在寻求这个问 题的解释。
①“木叶”是什么呢? ②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 ③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 ④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 ⑤例如我们无妨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 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 “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 ⑥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
9《说“木叶”》课件(共21张PPT)-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活动2】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却拟题为“说 ‘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
把标题定为“说‘木叶’”,就可以把古诗中的意象“木叶” 作为论题,围绕它展开全文。作者先排除古代诗人考虑文字洗练 的因素,再探寻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蕴含有落叶的因素,最后从 中得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并加以阐发。从现象谈到本质, 从个别谈到一般,从具体谈到抽象,既深入浅出地阐发了理论, 又易于为广大读者所接受。如果把题目定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 示性”也无不可,但那势必是另一种行文思路,大概是摆起架子 大讲理论,不大容易写得深入浅出。
第二,“木”还暗示了它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 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常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 就都是这个样子。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 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至于“落木”,则比“木 叶”显得更加空阔。“木叶”中“叶”带有绵密的意思,“落木” 则连“叶”这个字所保留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任务一:梳理思路
【活动1】通读课文,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
第一部分(第1~3段):介绍“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 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字。 第二部分(第4~6段):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 什么有这些特征。 第三部分(第7段):总结“木”与“树”一字之差却一字千里。 即:“木叶”现象→分析“木”的暗示性→结论:一字千里。
木”
落木
④
①“树”有繁茂的枝叶,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它 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不比一个“叶”字多带来什么。 ②“落叶”是一般的形象,可能是含有水分的春夏之交的叶子,可能是 雨水湿润的颜色太黄的叶子。 ③“木”含有落叶的因素;“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是属于 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典型的清 秋性格。 ④比“木叶”更显得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 洗净了。
9 《说“木叶”》 课件(共3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 是“盛唐气象”和“少年精神”,其研究成果 汇集在《唐诗综论》里。出版过《春野与窗》 《北平情歌》等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 李白》《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等。
诗与人
朦胧
——林庚 常听见有小孩的脚步声向我跑来 中止于一霎突然的寂寞里 春天如水的幽明 遂有一切之倒影 薄暮朦胧处 两排绿树下的路上 是有个不可知的希望在飞吗 是的,有一只黑色的蜻蜓 飞入冥冥的草中了
字义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的样子。 灼灼——明亮鲜艳的样子。 寒砧——秋后的捣衣声。诗词中常用来象征凄凉萧瑟的景象。砧,捣 衣石。 亭皋——水边的平地。亭,平;皋,水旁地。 窸窣——象声词。此处指叶落的细小的声音。 冉冉——形容枝条柔弱下垂的样子。 不落言筌——不局限于言辞的表面意思。言筌:在言辞上留下的迹象。
规律 神奇
特征 隐秘
①② “木叶”突出地成为 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③关键在“木”这一字
④⑥“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⑤语言形象具有暗示性
历代诗人
的名句: “木叶、 树叶、落
资料 量大
叶、落木”
理论 高深
⑦“木”与“树”在概念上 相去无几,到了艺术形象的 领域,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从大量资料中发
现了一种现象及 其中的规律,通 过寻找此规律产 生的原因、理论 依据及使用范围 的限定,证明规 律(结论)确实 存在。
里
落叶 繁密
饱含水分 春夏之交
密密层层
浓阴满地
落木 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
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梳理文本,划分层次。
用《九歌》中诗句引出“木叶”之话题 提出“木叶”之问题:诗人们多用“木叶”而少用“树叶” 分析问题:分析“木”的艺术特征 解决问题:“木叶”的特性
诗与人
朦胧
——林庚 常听见有小孩的脚步声向我跑来 中止于一霎突然的寂寞里 春天如水的幽明 遂有一切之倒影 薄暮朦胧处 两排绿树下的路上 是有个不可知的希望在飞吗 是的,有一只黑色的蜻蜓 飞入冥冥的草中了
字义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的样子。 灼灼——明亮鲜艳的样子。 寒砧——秋后的捣衣声。诗词中常用来象征凄凉萧瑟的景象。砧,捣 衣石。 亭皋——水边的平地。亭,平;皋,水旁地。 窸窣——象声词。此处指叶落的细小的声音。 冉冉——形容枝条柔弱下垂的样子。 不落言筌——不局限于言辞的表面意思。言筌:在言辞上留下的迹象。
规律 神奇
特征 隐秘
①② “木叶”突出地成为 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③关键在“木”这一字
④⑥“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⑤语言形象具有暗示性
历代诗人
的名句: “木叶、 树叶、落
资料 量大
叶、落木”
理论 高深
⑦“木”与“树”在概念上 相去无几,到了艺术形象的 领域,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从大量资料中发
现了一种现象及 其中的规律,通 过寻找此规律产 生的原因、理论 依据及使用范围 的限定,证明规 律(结论)确实 存在。
里
落叶 繁密
饱含水分 春夏之交
密密层层
浓阴满地
落木 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
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梳理文本,划分层次。
用《九歌》中诗句引出“木叶”之话题 提出“木叶”之问题:诗人们多用“木叶”而少用“树叶” 分析问题:分析“木”的艺术特征 解决问题:“木叶”的特性
[新教材]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9《说“木叶”》优秀课件(28张PPT)
林庚先生此文命中了诗歌创作与鉴赏的玄机,撩开了诗 歌神秘的面纱。但是文章没有摆出“理论”的面孔,没有搬 弄术语,而是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对古诗“木叶”意象 的捕捉和阐释中。更重要的是,作者把深奥的道理寄托在具 体的诗句中,在对一个个鲜活的例句的解读中指导读者领悟 诗歌语暗示性的妙处。这样,读者也会不知不觉地参悟深蕴 其中的道理。
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燕 京大学,北大学中文系教授,出 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 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 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 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 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
本文选自《唐诗综论》。林庚先生的《唐 诗综论》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是把这一课题 的研究提到了现代学术的高度,同时也把唐诗 风貌的系统化研究留给了后人。本文作者在“ 木叶”上所下的工夫,对我们体察诗歌艺术中 的精微之处颇有启发。它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 该怎样欣赏古诗词,推而广之,启发我们去思 考该怎样欣赏文学作品。
先排除考虑文字洗练的因素再由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发现其含有落叶等因素,最后才触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问题并加以阐释。 向口分千笑,迎风共一香。 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提升梳理论述类文本层次的能力。 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
我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 调节了文气,更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试总结一下“木”与“树”的区别。
“木”就是“树”,在概念上是一致的, 但在形象意境上,“木”一般是在秋风叶 落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营造空阔的 意境,本身含有“落叶”的因素;而“树 ”则借助树叶的多来表达饱满的感情。
文中大量援引古诗人关于“木叶”的诗句,揣摩下这对于阐 发道理起了怎样的作用。
援引古诗人关于“木叶”的诗句,一是作为引子,引出 议论话题;二是作为例证,使得析理有凭有据;三是调节文 气,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燕 京大学,北大学中文系教授,出 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 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 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 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 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
本文选自《唐诗综论》。林庚先生的《唐 诗综论》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是把这一课题 的研究提到了现代学术的高度,同时也把唐诗 风貌的系统化研究留给了后人。本文作者在“ 木叶”上所下的工夫,对我们体察诗歌艺术中 的精微之处颇有启发。它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 该怎样欣赏古诗词,推而广之,启发我们去思 考该怎样欣赏文学作品。
先排除考虑文字洗练的因素再由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发现其含有落叶等因素,最后才触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问题并加以阐释。 向口分千笑,迎风共一香。 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提升梳理论述类文本层次的能力。 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
我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 调节了文气,更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试总结一下“木”与“树”的区别。
“木”就是“树”,在概念上是一致的, 但在形象意境上,“木”一般是在秋风叶 落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营造空阔的 意境,本身含有“落叶”的因素;而“树 ”则借助树叶的多来表达饱满的感情。
文中大量援引古诗人关于“木叶”的诗句,揣摩下这对于阐 发道理起了怎样的作用。
援引古诗人关于“木叶”的诗句,一是作为引子,引出 议论话题;二是作为例证,使得析理有凭有据;三是调节文 气,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示:①“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一个形象 ②含有落叶的因素
③有颜色的暗示性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课内篇一起思考 技法迁移
2.在第1段中,作者列举了谢庄《月赋》、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王褒《渡河北》的诗句,其目的和作用是什么?
提示:说明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 象,由此引出文章论说的对象和主题——木叶。
课前篇情境创设
作者简介
相关知识
知识整合
1.读准字音
加点字
秋浦.
亭皋.
寒砧.
似 相似. 似.的
泊
漂泊. 湖泊.
读音 pǔ gāo zhēn sì shì bó pō
加点字
征戍.
涔.阳
窸.窣.
宁 宁.可 宁.谧
徕
劳徕. 招徕.
读音 shù cén xī sū nìng níng lài lái
作者简介
(下册)
高中语文统编必修
说“木叶”
1.熟读课文,了解“树叶”“木叶”“落叶”“落木”的情感差别以及作者 的观点。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 诗歌的能力。 3.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 理解力和领悟力。
作者简介
相关知识
课前篇情境创设 知识整合
作者简介
相关知识
课前篇情境创设 知识整合
在中国古代诗学中,意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艺术范畴,是建构诗歌 大厦的基石。诗人往往将抽象的主观情思寄托于具体的客观物象 之上,来表达情感,寄托思想。因此,我们阅读诗歌,只有搞清了意象 的审美内涵,才能把握古代诗歌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规律。本文就是 一篇探究意象形成与特点的文章。
林庚(1910—2006),字静希,福建福州人。现代作家、诗人、古典文 学研究学者。历任清华大学助教,厦门大学中文系讲师、副教授、 教授,燕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教授、 博士生导师。著有《春夜与窗》《问路集》《空间的驰想》等诗 集及《中国文学简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唐诗综论》 《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等。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课内篇一起思考 技法迁移
【任务一】 把握文章结构思路
1.根据提示填空。
通观整篇文章,第1~3段,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奇怪现象,
即①
,并且分析了这一问题的关
键在一个“木”字。第4~6段,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即②
和③
。第7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
概念上相差无几,但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提示:因为“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更多地想
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5.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
的何在?
提示:不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真正的目的是阐述诗
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
6.作者列举萧纲、陶渊明、柳恽、沈佺期等人的诗句,意在说明
例句
代。 ②千万不要小看“订金”与“定金”、“借条”与
“欠条”这类汉字的区别,一字千里,不懂小心
会吃大亏!
课内篇一起思考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第 1 段,“木叶”的
出现与使用
第一部分(第 1~3 段) 提出“木叶”问题
第 2 段,什么是“木叶” 第 3 段,古代诗人多
愿意用“木叶”
相关知识
课前篇情境创设 知识整合
2.写对字形 词语 Yǔ 信 yǔ 毙 万能 dìng 破 zhàn
易错字 庾 瘐 锭 绽
词语 不落言 quán 消防 shuān shū 朗 shū 理
易错字 筌 栓 疏 梳
作者简介
相关知识
课前篇情境创设 知识整合
3.掌握词语
疏朗:稀疏而清朗,不繁密。 例句:从整体格局上看,清晏园具有疏.朗.旷达的特点,且拥有明显的 中轴线,更近于北方园林,与宛转幽折的江南园林明显不同。 窸窣:形容细小的摩擦声音。 例句:深秋的明城墙行道布满一片金黄,行人踩在细碎的银杏叶上, 窸.窣.作响。 迢远:遥远。
3.第5段与第4段是怎样的关系?有什么作用? 提示:第5段在第4段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木”为什么“含有一个落 叶的因素”这个特征,引出语言“暗示性”的问题,过渡到“木”的第二 个艺术特征。
课内篇一起思考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任务二】 分析文章内容
4.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暗示了“落叶”的含义?
一字千里: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中相差一个 字,意思就会有很大的改变。
相同点:两个词语在使用对象上比较相近。
不同点:“一字千金”,称赞诗文精妙,价值极高;“一字千里”,一个字的 差别,表达的意思却相差千里之远,类似于“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①虽然过了几十年,但那本谈论经济原理的
书,依然是众所公认的一字千金之作,无可取
例句:祖先令我们叹服的是,再高耸重叠的峰峦,再迢.远.艰难的路途, 也缚束不住他们行走的脚步。
课前篇情境创设
作者简介
相关知识
知பைடு நூலகம்整合
4.词语辨析
不落言筌·不落窠臼
不落言筌:不在语 言运用上留下用 工的痕迹。
不落窠臼:比喻不落俗套,有独创风格(多指文 章、作品)。
相同点:都有“从固定的程式中摆脱出来”的意思。 不同点:“不落言筌”侧重在语言上有创新,“不落窠臼”侧重在形式 或风格上有创新。
第 4 段,“木叶”的
说“木叶”
第一个艺术特征
第二部分(第 4~6 段) 第 5 段,语言的暗
“木叶”的艺术特征 示性(过渡)
第 6 段,“木叶”的
第二个艺术特征
第三部分(第 7 段) 第 7 段,一字之差,
总结全文
相隔万里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课内篇一起思考 技法迁移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古典诗歌中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 发展为“落木”的原因,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 “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 细的美学辨析,从而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有暗示性的特质,使我 们对古诗词艺术中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察。
例句
①优秀的诗文作品清新自然,不落言筌,用朴实 的语言、平常的事物创造出似浅而实深的意 境,使读者在平淡的语句中体味作者的深意。 ②除却一些植入得太差的植入性广告和纪实过 了头的镜头,这部电影在手法上不落窠臼,让我 惊喜不断。
课前篇情境创设
作者简介
相关知识
知识整合
一字千金·一字千里
一字千金:用来称赞 诗文精妙,价值极 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