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唐五代词

第九章唐五代词
第九章唐五代词

第九章唐五代词

重点: 温庭筠词、李煜词

难点: 词的兴起与音乐的关系。花间词和南唐词风格上的不同点。

第一节词的源起及有关知识

一、唐五代词词是唐五代兴起的一种配合音乐歌唱的新体诗。它在隋唐之际已经产生,中唐以后逐渐有较多文人从事创作, 晚唐五代趋于繁荣,而极盛于宋代。在唐五代时, 一般称为“曲”、“曲子”、“曲子词”。后来才称为“词”,又称“乐府”。“近体乐府”、“诗余”、“长短句”等。这些别名均始见于宋人文献。

词的兴起词起源于民间。它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产物,并与当时新兴的民间音乐、少数民族和外国传入的乐曲有密切关系。古人大都认为词来源于乐府诗和唐代近体诗。如宋代胡寅说:“词曲者,古乐府之末造也。古乐府者,诗之旁行也。” (《题酒边词》)沈括说: “诗之外又有和声,则所谓曲也。古乐府皆有声有词,连属书之,如曰‘贺贺贺'‘何何何'之类,皆和声也。今管弦中之缠声,亦其遗法也。唐人乃以词填入曲中,不复用和声。” (《梦溪笔谈》)朱熹说: “古乐府只是诗中间添却许多泛声,后来人怕失了那泛声,逐一添个实字,遂成长短句,今曲子便是。” (《朱子语类》)原来古乐府歌辞和唐代近体诗大都是比较整齐的五言、七言句,而乐曲则往往有长短曲折,因之在歌唱时需要加一些“和声”、“泛声”。它们被记录下来,有些只是表示声音而没有意义的字, 后来用有意义的字填进去, 成为长短其句的整体艺术品,便是词的雏形。清代宋翔凤说: “谓之诗余者,以词起于唐人绝句。如太白之〔清平调〕,即以被之乐府。太白〔忆秦娥〕、〔菩萨蛮〕皆绝句之变格,为小令之权舆。旗亭画壁赌唱,皆七言断句。后至十国时, 遂竞为长短句, 自一字、两字至七字,以抑扬高下其声,而乐府之体一变。则词实诗之余。” (《乐府余论》)认为词被称为“诗余”,即由于词是从唐代绝句演变出来的,其表现形式便是依曲调增减诗句字数而为长短句。

然而,这里所论及的只是局部情况,实际上,大部分词调并不是由古乐府和近体诗衍变

而来的,它们另有自己的渊源。

作为一种来自民间的合乐诗体, 词可以说是《诗经?国风》与汉魏六朝乐府的继承者。唐代许多近体诗, 也是可以合乐歌唱的。但古乐府及近体诗之可歌者与词又有重要区别。前者大都先作诗歌,再以乐曲配合; 后者则先有曲调,再按其曲拍调谱来填制歌词。所以作词也被称为“填词”、“倚声”。词的长短有固定格律,与乐府古诗中句式长短自由的杂言体截然不同。宋代王安石曾指出: “古之歌者皆先有词后有声。故曰: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如今先撰腔子, 后填词, 却是永依声也。” (《侯鲭录》引)明代胡震亨也说: “唐人始则摘取诗句谱乐,继者排比声谱填词,其入乐之辞,截然与诗两途。” (《唐音癸签》)其实按乐填词的现象在隋唐以前已经出现了。如南朝梁武帝萧衍有《江南弄》七曲,每首均三句七言、四句三言。同时沈约有四首, 萧纲有三首, 体裁完全相同。据《乐府诗集》引《古今乐录》, 此曲系据《西曲》改制, 可说是词的滥觞。隋文帝仁寿元年(601)牛弘等制《上寿歌辞》,隋炀帝制《夜饮朝眠曲》以及他和王胄作《纪辽东》,唐高宗龙朔元年(661)许敬宗作《恩光曲词》等, 都已具备词的雏形。孟?《本事诗》载唐中宗时沈?期等歌《回波乐》词及内宴唱《回波词》,也是依曲填词的例子。这些作品有的产生于近体诗形成前,有的与近体诗同时,终唐之世以至五代,歌唱五、七言近体诗与长短句歌词的情况一直是并存的。

词与乐府诗歌的区别还在于词所配合的是新兴的音乐。隋唐时代,中国的音乐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政治、军事、通商、传教、文化交流等种种原因,少数民族音乐与外国音乐大量传入中原地区,不仅流行于民间,而且进入上层社会和宫廷,以至“太常雅

乐,并用胡声”

( 《隋书? 音乐志》) ,而原有的音乐则逐渐衰微。据《隋书?音乐志》载: 隋文

帝“开皇初定令,置七部乐: 一曰《国伎》,二曰《清商伎》,三曰《高丽伎》,四曰

《天竺伎》,五曰《安国伎》,六曰《龟兹伎》,七曰《文康伎》,又杂有疏勒、扶南、康国、百济、突厥、新罗、倭国等伎”。“及大业中,炀帝乃定《清乐》、《西凉》、《龟兹》、《天竺》、《康国》、《疏勒》、《安国》、《高丽》、《礼毕》以为九部,乐器工衣创造既成,大备于兹矣。”其中除《清乐》、《礼毕》为南朝乐府歌舞音乐外,《西凉》等七部乐都是少数民族及外国传入的音乐。至唐代又有发展。《旧唐书?音乐志》载,唐高祖“享宴因隋旧制, 用九部之乐”,唐太宗“平高昌,尽收其乐,又造《燕乐》,而去《礼毕曲》”,遂为十部,其中《清乐》为南朝旧乐; 《平凉乐》、《高昌乐》等八部为少数民族及外来音乐; 《燕乐》则为唐王朝乐府创作,自唐太宗至唐玄宗,历朝都添新作,于玄宗开元、天宝年间臻于极盛。据郭茂倩《乐府诗集?近代曲辞》小序统计, 上述十部享宴所用“燕乐” , “其著录者十四调,二百二十二曲。”这些音乐歌舞,演奏时有声有词。词所配合的乐曲繁复变化多端,自然须要有短长错落、抑扬婉转的歌词与之配合,这样就有了严格意义上的词。又据《旧唐书?音乐志》说,当时乐工习唱的燕乐歌词,相传为“贞观中侍中杨恭仁妾赵方等所铨集”,为《?乐五调歌词》,

“词多郑卫,皆近代词人杂诗”,“自开元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所以从唐初到开元、天宝年间,宫廷乐府的歌曲和歌词都广泛吸取了南朝旧乐、外来音乐和民间创作,从而在社会上更加风行起来。唐代商业经济与国际贸易的发达,城市的繁荣,酒筵歌席的需要,也是曲子词兴起的重要社会原因。唐肃宗宝应元年(762) 崔令钦撰《教坊记》,总结了开元、天宝年间燕乐盛况, 录名曲、大曲名324 种,其中有许多曲调是配用长短句体的。这类词调,多数不是从乐府或近体诗衍变来的。

唐代民间词和文人词唐代曲子词最早流行于民间。敦煌曲子词的发现,为词体起源于民间提供了直接的证据。据任二北《敦煌曲初探》分析; 其中〔苏莫遮〕长短句咏五台山之大曲6 首,可能产生于武则天时期; 《献忠心》 2 首,可能产生于武周以后至玄宗初年; 〔别仙子〕、〔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可能作于开元年间,而写定于天宝元年; 《云谣集杂曲

, 可能均作于安禄山乱前。在写作时代较早的敦煌民间词中,已子》中一部分词以及大曲3 套

经具有多样而且比较完备的形式,有短小的令词,也有字数较多的中调和长调,其年代远在文人写作之前。虽然有些作品在表现技巧上还不够成熟,但题材广阔,风格清新明朗。〔定风波〕一首,刚健雄放,表现了强烈的爱国思想。

文人填词之风始于唐中叶。公元8 世纪前半期,唐玄宗李隆基爱好音律,除《云谣集杂曲子》“御制”曲子词中有些可能出自其手外, 旧传还有〔好时光〕 1 首为他所作,见于《尊前集》。又相传李白作有〔菩萨蛮〕、〔忆秦娥〕、〔桂殿秋〕、〔连理枝〕、〔清平乐〕、〔清平调〕等10 余首,其中〔清平调〕 3 首形式与七言绝句相同, 〔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忆秦娥〕“箫声咽”两首则为长短句,艺术价值很高,被推为“百代词曲之祖” (黄?《唐宋诸贤名家词选》)。但有人怀疑是伪作。明代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庄岳委谈下》据《杜阳杂编》记载,说〔菩萨蛮〕曲调为唐宣宗大中初年因女蛮国入贡而编创的, 则李白当

时还无此曲调, 自不可能有此词作。但据《教坊记》著录,开元、天宝间已有〔菩萨蛮〕曲名,敦煌民间词中也有〔菩萨蛮〕词作。任二北《敦煌曲初探》引近人杨宪益《零墨新笺》说, 谓〔菩萨蛮〕是《骠苴蛮》或《符诏蛮》之异译, 其曲调乃古缅甸乐,开元、天宝时已传入中国,则李白写作〔菩萨蛮〕词亦有可能。

8 世纪下半叶,文人填词者逐渐增多。较早有张志和的〔渔歌子〕(又作〔渔父词〕)5 首, 写渔钓闲散生活与自然风光,其词调来源当是渔民中流行的“里巷” 之

曲。相传一时唱和者甚多。张志和之兄松龄, 也有〔渔父词〕 1 首, 风格旨趣与其弟之作相近。还有顾况的《渔父引》,六言三句,也是咏渔家生活的。据日本《经国集》载,日本平安朝弘仁十四年(823) 宫廷君臣唱和, 仿效张志和〔渔歌子〕各填词五阕,可见其词调流传之广。另外,元结的〔?乃曲〕是模仿船歌之作,但形式同于七绝,“大历十子”之一的韩?,相传有与柳氏赠答的〔章台柳〕,是长短句形式。大历间诗人戴叔伦与韦应物各作有〔调笑令〕,写边塞生活与离别之恨,格调相同, 声律急促, 当是出自“胡夷”之乐。稍后王建的宫词中也有〔调笑令〕又名〔宫中调笑〕,主要写宫中美人失宠的哀怨或商妇的离愁; 还有《宫中三台》和《江南三台》,后者中也有描写商人生活的。刘禹锡与白居易更是词创作的有力推动者。他们的新翻〔杨柳枝词〕及刘禹锡改造四川民歌而作的〔竹枝词〕,形式上似七绝,而实际上类同于词。相传白居易所作词有〔忆江南〕 3 首、〔花非花〕 1 首、〔如梦令〕 3 首、〔长相思〕 2 首,刘禹锡有〔忆但除〔忆江南〕外, 其余或不载江南〕2首、〔纥那曲〕 2 首、〔潇湘神〕2 首、〔抛球乐〕 2 首,

于本集,或收附于卷末,故多有被人怀疑的。刘禹锡〔忆江南〕词自注:“和乐天春词, 依〔忆江南〕曲拍为句。”这是诗人依声填词的最早自白。总观这时期文人词作,作者多为较接近民间生活、爱好民间文艺者,故能从民间曲子吸取养料创作新词。但他们的主要成就还在诗,写词不过以余力为之,不很重视, 所以词作数

量不多,而且常不载于集中; 有些无名作者又常以所作嫁名于他们,因之作品往往真伪难辨。同时,这时期的文人词作,无论意境风格、辞句形式,都还与一般诗歌比较接近,因而不少作品难以区别是诗是词,在后人编选的集子中分类也常不一致。这些都是词在形成过程中的现象。

进入晚唐,填词的风气更普遍了,所用的词调有所增加,词作在艺术上也比较成熟。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是温庭筠。他富有才华,精于音乐,政治上不得志,生

活上趋于放荡,经常出入酒楼妓馆,接受民间新曲的影响,大力从事词的创作。《旧唐

书?文苑传》说他“士行尘杂,不修边幅,能逐?吹之音,为侧艳之词”。相传他有《握兰》、《金荃》两种词集, 虽已亡佚, 但《花间集》所录还有66 首,后人收辑共得76 首,为唐人词作传世最多者。他的词大都写歌妓的生活与感情,色彩浓艳,情思婉约,表现出与诗歌不同的艺术特色,又为五代西蜀花间词派所推崇,因而被称为”花间鼻祖” (王士?《花草蒙拾》) 。温庭筠也能诗,但其词成就突出,与过去诗人以余力为词者不同。由于他奠定了词在韵文史上的独立地位,开启了五代词的道路。但他的侧艳词风,也影响词的发展境界比较狭隘。此外,晚唐词的作者,还有杜牧、段成式、张希复、郑符、皇甫松、司空图、韩?、李晔( 唐昭宗)等。段、张、郑词,艺术平平。皇甫松词〔采莲子〕、〔摘得新〕、〔梦江南〕等,相当成功。司空图的〔酒泉子〕,写退隐闲逸生活,也有佳句。韩?存词

5首,风格略同其艳情诗。唐昭宗李晔曾屡为宦宫藩镇劫持,最后被朱全忠所杀。《旧唐书?昭宗纪》载,乾宁四年(897) 他在华州与学士、亲王登楼“西望长安,令乐工唱御制〔菩萨蛮〕词,奏华,皆泣下沾襟。覃王已下并有属和”。其〔菩萨蛮〕 2 首哀怨凄怆,发抒了危亡之感。敦煌曲子词中录有这两首词并臣下和词 4 首。又传他有〔巫山一段云〕2 首,明艳而不流于轻浮。但据《尊前集》注有“上幸蜀,宫人留题宝鸡驿壁”语,疑非李晔本人之作。传为杜牧所作〔八六子〕,双调九十字, 为唐文人词中仅见的长篇。总之,晚唐文人词,除温庭筠卓然成家外,皇甫松、韩?、司空图、李晔等人的词,也都显示了更为成熟的技巧。

五代西蜀、南唐词五代十国时期,社会动乱,文化衰落。当时一些君主和上层文人大都流连声色,词作适应女乐声伎,得到畸形发展,出现许多作家和大量作品,成就超过同时的诗文,为宋代词体文学的进一步繁荣奠定了基础。

当时中原地区战乱频繁,经济与文化遭到严重破坏,词人较少。值得注意的是像后唐庄宗李存?(885,926) 这样能征惯战的沙陀部人,也精于音律及度曲。《旧五

代史?庄宗纪》注引《五代史补》载,他能自撰曲子词,行军及作战时都教队伍歌唱,

以助战阵,使人忘死战斗。他的词如〔忆仙姿〕(一作〔如梦令〕)、〔阳台梦〕、〔一叶落〕等,颇有情致; 调名皆取词中语句,或系自度之曲。又如和凝历仕梁、唐、晋、汉、周五朝,官至宰相,有“曲子相公”之称。《旧五代史?和凝传》说他“平生为文章,长于短歌艳曲”,“有集百卷”,但晚年悔其少作,大部焚毁,仅留存百首《红叶稿》。今传20 余首,多系艳体,也有粉饰太平的,价值不高。

五代词坛的中心是西蜀与南唐。这两个地区在北方战祸连绵之时,保持相对稳定,吸引着人民和文人大量移入,成为当时经济文化的重心。而其统治者们大多怀着苟安心理,寄情声色,生活淫靡,从而剪红刻翠的曲子词便大量产生。

前蜀后主王衍、后蜀后主孟昶均喜好词艺。相传王衍曾使“宫伎多衣道服,簪莲花冠,施脂夹粉,名曰醉妆,自制《醉妆词》云云。又曾宴于怡神亭,自执板,歌〔后庭花〕、〔思越人〕曲” (《词林纪事》引《北梦琐言》)。孟昶“尝夜同花蕊夫人避暑摩诃池上,作〔洞仙歌〕词” (《漫叟诗话》)。当时,蜀地聚集了许多文人词客。后蜀赵崇祚编《花间集》,其中收晚唐至当时词人18 家,除温庭筠、皇甫松、和凝、孙光宪少数人外,余如韦庄、薛昭蕴、牛峤、张泌、毛文锡、牛希济、欧阳炯、顾?、魏承班、鹿虔?、阎选、尹鹗、毛熙震、李?等,或为蜀人,或曾在蜀做官游处。这些作者因而也被称作花间词派。韦庄是与温庭筠并称的花间派词人代表。他从中原避乱江南,入蜀后曾为前蜀宰相。他的词内容与温词相仿佛, 着重写艳情离愁, 但语言较为清丽,多用白描手法。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说: “‘画屏金鹧鸪',飞卿(温庭筠)语也,其词品似之; ‘?上黄莺语' ,端己(韦庄)语也, 其词品亦似之。”指出了温、韦两家风格的差别。其余花间词人,大都蹈袭温、韦余风,以华丽词采写男女情爱和游冶生活,格调更趋卑下,如牛峤〔菩萨蛮〕、张泌〔浣溪沙〕、顾?〔荷叶杯〕、欧阳炯〔浣溪沙〕等,多流于轻薄。欧

阳炯作《花间集序》,明确地指出这些作品是宫廷豪家花间月下伴酒助欢的产物。该序又称所集为“诗客曲子词五百首”,反映了自温庭筠以来诗人普遍从事词作的风气。宋

第九章唐代传奇与变文

第九章唐代传奇与变文 第一节传奇的产生和发展 一、“传奇”即唐代短篇文言小说。晚唐人裴铏将小说集命名而得名《传奇》。宋以后才称唐人小说为传奇。其特点: (一)、唐传奇是作家“有意为小说”,是作家通过构思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社会理想的自觉创作。 (二)、内容更为丰富,更接近现实生活,题材也更为广泛。 (三)、在艺术上“叙述宛转,文辞华艳”,在情节构想、结构布局、人物塑造、语言运用等方面,都超过以前的小说作品,而且比较成熟的运用了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中国小说发展到唐传奇,已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了,它是中国小说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二、唐传奇产生与兴盛的原因 (一)市民阶层的形成,唐代城市经济十分繁荣,市民阶层在城市中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他们一方面有新的文化娱乐要求,另方面也要求文学反映他们的思想愿望、生活斗争,特别是在爱情婚姻问题上的自由平等要求。这种要求在传奇中得到了具体反应,成为传奇的重要题材,使传奇作品的题材有神怪转向人间,促进了传奇的繁荣。 (二)涌现了一批传奇作家。 (三)文学本身发展的影响。 三、唐传奇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初盛唐是志怪向传奇的过渡期。王度《古镜记》、《补江总白猿传》、张卓《游仙窟》。 (二)中唐传奇空前繁荣,作品大量涌现,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李娃传》、《霍小玉传》、《莺莺传》、《长恨歌传》等,都是艺术上比较成熟的作品。 (三)晚唐,传奇开始衰落。作品仍不少,仅专集就有牛僧儒的《玄怪录》、李复言的《续玄怪录》、裴硎的《传奇》、皇甫枚的《三水小牍》等。 第二节传奇的代表作品 仅存单篇40余篇,专集40余部,主要收录再宋初李昉等人编纂的《太平广记》中。 一、爱情婚姻题材的作品,是唐传奇中成就最高的。如白行简《李娃传》、蒋防《霍小玉传》、元稹《莺莺传》、李朝威《柳毅传》等。 二、讽刺热衷功名,反映宦海风波的传奇。如沈既济《枕中记》、李公佐《南柯太守传》等。 三、取材历史的传奇有《长恨歌传》、《东城老父传》等。4、晚唐出现了较多的豪侠小说,著名的有杜光庭《虬髯客传》、薛调《无双传》、袁郊《红线传》等。 第三节传奇的艺术成就和影响 一、艺术:1、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2、结构完整,情节曲折。 3、细节描写的细腻生动。 4、语言精练华美,生动流畅。

唐五代词选

李白 菩萨蛮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螟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忆秦娥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韩翊【注】 章台柳 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 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 【注】念“易” 柳氏 杨柳枝 杨柳枝,芳菲节。所恨年年赠离别。 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 刘长卿 谪仙怨 晴川落日初低,惆怅孤舟解携。 鸟向平芜远近,人随流水东西。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 独恨长沙谪去,江潭春草萋萋。 张志和 渔父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戴叔伦 转应曲【注】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 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 明月,明月,胡茄一声愁绝。 【注】又叫《调笑令》《三台令》《宫中调笑》 韦应物 调笑令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 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 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王建 宫中调笑 团扇,团扇,美人并(一作病)来遮面。 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弦! 弦管,弦管,春草昭阳路断。 刘禹锡 忆江南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弱柳从风疑举袂, 丛兰裛【注】露似沾巾,独坐亦含颦。 【注】同浥,沾湿。

白居易 忆江南【注】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注】又叫《望江南》《梦江南》《江南好》 长相思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皇甫松 梦江南 兰烬落,屏上暗红蕉。闲梦江南梅熟口,夜船吹笛雨潇潇,人语驿边桥。 温庭筠 菩萨蛮 南园满地堆轻絮,愁闻一霎清明雨。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无 言匀睡脸,枕上屏山掩。时节欲黄昏,无憀独倚门。 更漏子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梦江南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唐传奇

唐传奇 传奇本是传述奇闻异事的意思,唐传奇是指唐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说。它远继神话传说和史传文学,近承魏晋南北朝志怪和志人小说,发展成为一种以史传笔法写奇闻异事的小说体式。唐传奇内容更加丰富,题材更为广泛,艺术上也更成熟。唐传奇“始有意为小说”,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创作阶段。

恨歌传》、《东城父老传》等,往往借历史表达思想情感。此外,描写义侠刺客的题材的作品也不少,如《聂隐娘》、《红线》、《昆仑奴》、《虬髯客传》、《谢小娥传》等,反映了反抗强暴和侠义的思想精神。另外还有一些描写神仙鬼怪的作品,如《古镜记》、《补江总白猿记》等。 艺术成就 唐传奇的创作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 首先,唐传奇在小说发展史上摆脱了六朝小说粗陈梗概的写法,对生活的描写和人物的刻画走向了细致化的艺术境地,注重生活细节的描写和人物的精神心理的展现,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具有性格化的人物形象,并且开始注意小说的审美价值和娱乐功能。 其次,唐传奇是“有意为小说”,因此在创作手法上较六朝志人的偏重写实增强了虚构性,较六朝志怪的偏重记述传闻增加了再创作性,作家真正开始自觉地进行艺术想像和艺术创造,而且在艺术构思、情节结构上,都取得了新的成就。 唐传奇 此外,唐传奇的细节描写、心理描写以及语言、词采等方面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主要采用散体古文,适当吸取了民间口语,也常插入诗词,提高了小说的表现力。唐传奇的地位和影响 唐传奇作为文学史上开始进入成熟阶段的短篇小说,难免还存在一定的缺陷。譬如史传为传奇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营养,但同时传奇也就往往采用史传的简洁笔法,而省略必要的交代和细致的描述,有时更用归纳的方法写人物,这对小说而言,其实是不合适的。又譬如《云麓漫钞》说士子欲以传奇显"史才、诗笔、议论”,确实唐传奇作品中普遍存在议论成分,有的还夹有众多诗篇,这也造成小说文体的不纯。 但尽管如此,唐传奇毕竟展开了一片崭新的艺术天地。通过虚构的故事和虚构的人物,它比以往的任何文学样式,能够更自由更方便更具体地反映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生活理想,从而影响人们的生活趣味,由此而言,它在文学史上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传奇这种文言小说样式在宋代一度衰落,到元、明又出现了不少优秀的、较唐传奇在各方面都有所发展的创作,并被改写为白话小说。事实上,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在艺术上的成熟,与传奇体有很大关系。 作品取材 由于唐传奇的兴起本身与民间文学有一定关系,在其发展过程中又不断吸收民间的素材,这使得文人创作同大众的爱好有所接近,这对于文学的发展也是很重要的。在众多的传奇作品中,我们看到追求自由的爱情成为中心主题,而妓女、婢妾这类低贱的社会成员成为作品歌颂的物件,这里面就反映着大众的心理。所以它为后世面向市井民众的文艺所吸收。 唐传奇

39唐五代词

第十二章唐五代词 第一节词的起源和演进 词是唐五代兴起的一种合乐而歌的新诗体。起初它只称之为“曲”、“曲子”,而不叫“词”。直到五代后蜀欧阳炯在《花间集序》中才把“曲子”和“词”联缀成一个词,称为“曲子词” [1]。而作为一种抒情诗体特称的“词”这一名称,则更为晚出,正如王重民先生《敦煌曲子词集·叙录》所指出的:“特曲子既成为文士摛藻之一体,久而久之,遂称自所造作为词,目俗制为曲子,于是词高而曲子卑矣。遂又统称古曲子为词。”显然,曲与词的关系,在乐曲歌辞中,本来是一个事物的不可分离的两个方面,这就是清人刘熙载《艺概·词曲概》所云的“词即曲子词,曲即词之曲”;宋翔凤《乐府馀论》也说:“以文写之则为词,以声度之则为曲。”词在产生之初,原是紧紧依附音乐的,直到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才逐渐脱离音乐而成为一种新的独特诗体。词的别称很多,除长短句、诗馀外,又有乐府、乐章、歌曲、倚声、琴趣等名称。 词究竟起源于何时,一直是宋以来研治词史的学者争执不休的一个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先秦说;南朝说;隋代说;盛唐说;中唐说五种意见。词既然是依曲填写,讲究声律的,所以在齐梁声律说未产生之前,根本不可能产生词。南朝虽产生了声律说,梁武帝曾作《江南弄》七首,全为杂言,但它是由乐府吴声西曲改制过来的,属于清商乐系统,严格说来,只是沿用乐府古题写的诗,而不是依照当时流行的乐曲节拍填写的唱辞,因而不能视为词的雏形。词在隋唐时代伴随着当时新兴的音乐——燕乐而兴起。由于隋统一了南北朝,将胡部乐和中原乐综合起来,成为当时的新乐——燕乐,它是一种极富生命力的抒情音乐,词正是为这种新兴音乐的不同曲调所谱写的歌词。宋人王灼在《碧鸡漫志》卷一中说:“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词者渐兴,至唐稍盛。今则繁声淫奏,殆不可数。”张炎《词源》也说:“粤自隋、唐以来,声诗间为长短句。”均说明了词的起源和音乐的密切关系。唐沿隋制,在音乐和文学方面日益发展,词就随之而兴起。 和其他文学艺术一样,词最初也是在民间产生的。《旧唐书·音乐志》称:“自开元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胡夷”之曲,是指四裔少数民族的乐曲;“里巷”之曲,指来自民间的俗乐曲调。而“杂用”,当指“里巷之曲”的胡化和“胡夷”之曲的汉化。歌者综合运用这些乐曲,成为新声,即燕乐,它区别于过去的“雅乐”、“清乐”,隋唐曲子歌辞正是伴随着燕乐而产生的。在唐代,由于商业发达,经济繁荣,城市得到很大发展,市民阶层迅速壮大,适应城市居民娱乐生活的需要,伎乐繁兴。曲子演唱的地点由贵族之家,渐次扩展到市井歌楼舞榭,以至伸向寺院变场,赢得了一般文人和市民的普遍爱好。曲子就此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日益流行起来了。开元、天宝年间,崔令钦《教坊记·曲名表》所录曲调名三百四十多种,可见当时曲子词在民间流行的盛况。白居易《杨柳枝》诗云:“《六幺》、《水调》家家唱,《白雪》、《梅花》处处吹。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正是中唐曲子词风行社会的真实记录。 起初,为了配合新声,乐工们往往喜欢全取或摘取当代名人现成的诗句,权充乐曲歌辞。文人倚声填词,经过了一个过渡时期。缪钺先生指出:“盖唐代以诗入乐,诗句齐整,而乐谱参差,以词就谱,必加衬字,久之,感其不便,于是或出于乐工之请求,或由于诗人之自愿,

《古代文学》第九章唐五代词

第九章唐五代词 第一节词的起源 词是“倚声填词”,而词所配的是隋唐新起的燕(宴)乐,是随着燕(宴)乐的兴起而兴起的 一、燕(宴)乐的兴起: ?燕乐,是包括中原乐、江南乐、边疆民族乐、外族乐(胡乐)等多种因素的乐曲,其种类繁多、兼容并包的特点,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场合(雅俗)、不同阶层人的娱乐需要,适应范围极为广泛。 二、词的名称: ?曲子词(曲子是就音乐而言的); ?诗馀(谓其不登大雅之堂的消闲之作); ?长短句(句式参差,但与诗之长短不同:诗之长短不固定,词的长短不固定); ?乐府(入乐、合乐与乐府诗同,二者又有不同:乐府诗先有歌词,后有曲;词,先有曲,后有文词。 ?另有乐章、笛谱、歌辞、琴趣、寓声乐府等。 三、词的特点: *词人是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来填词的,又叫依声。 ?词有调名(音乐性),决定了句、字、韵等 ?多数分片(遍、阕)——音乐唱完了一遍。 ?韵位不固定。 ?多为长短句形式。 ?声调配合严密,平仄固定,有时阴阳平、上去入都不能互用。 ?今天,“词”的概念已不同于唐宋时期,它已脱离了音乐,成为具备一定格律的、和近体诗有差别的诗体。它是律化的、长短句的、字句数和韵数、韵位都固定的诗——只作为一种文学体裁。 第二节敦煌曲子词 ?敦煌曲子词的发现解决了由诗而词,词发展史上悬而未决的疑问。词也如其他题材的文字一样,是由民间发展而来的。最早词集《云谣集杂曲子》,收词三十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格律上较粗糙,用语朴拙,带有明显的草创之痕。不同于后来文人词单一的特点。敦煌词《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望江南》(莫攀我)。 菩萨蛮 枕前发尽千般愿: 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砣浮,直待黄河彻底枯,白日参辰现, 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第三节文人词 一、中唐文人词 ?初盛唐时,民间词已广泛传唱,文人也开始模仿创作。如相传李白作的《忆秦娥》、《菩萨蛮》二词,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虽可能不是李白所为,但艺术水平高,已相当成熟。 ?中唐时,文人词已渐渐成为气候,白居易、刘禹锡、张志和等都有词传世。文人词比起民间词来,清丽优美,圆熟典雅。中唐以前的词传世的很少。词到了中唐开始从走向了自觉。 菩萨蛮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忆江南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 唐五代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 绪论 一、解释:1、华夷如一 2、士人 3、漫游 4、入幕 5、读书山林 6、贬谪

7、文以明道 8、传奇 9、词 10、《全唐诗》 二、填空 1、唐代的强大,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环境。 2、唐代的思想领域,是并存,三者思想的交融,是唐代思想的基本特点。 3、唐代文学的繁荣,表现在的全面发展和作者众多上。 4、以为分水岭,唐代文学可以分为前后两期。

6、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小说作为一种文体的成熟。 7、词的出现,主要因为的需要。词随燕乐起,选词配乐,依调填词,都为了。 三、简答 1、唐代士人的人生态度怎样? 2、唐代文化的繁荣对文学有什么影响? 3、佛教对唐文学有什么影响? 4、道家、道教对唐文学有什么影响? 5、唐代文学繁荣的自身原因是什么?

6、唐代散文文体文风革新经过了哪几个阶段? 7、词的出现与兴起有哪些原因? 四、论述:论述唐诗的发展轨迹。

第一章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 一、背诵默写篇目:《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野望》、《从军行》(杨炯)、《度大庾岭》、《渡汉江》、《感遇》其三十五、《登幽州台歌》。 二、名词解释:1、贞观诗风 2、上官体 3、初唐四杰 4、文章四友

5、沈宋 6、王绩 三、填空 1、隋代的建立,结束了年南北分裂的局面。终隋一朝,南北诗风相互影响,呈现出明显的的过渡性质。 2、初唐四杰从宫廷诗人的写诗倾向,转向了。 3、“文章四友”和“沈、宋”,属“台阁体”诗人,为唐代诗的定型作出了贡献。 4、陈子昂对唐诗发展有重大影响,是陈子昂振起一代诗风的起点。 5、隋、唐统一后,融合南北文学之长,创造新文学,经历了隋、初唐年的探索过程。 6、.沈、宋之称,成为定型的标志。 四、简答 1、卢思道的《从军行》如何体现了北方诗人重气质的特长?

唐五代词选

李白 菩萨蛮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螟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忆秦娥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韩翊【注】 章台柳 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 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 【注】念“易” 柳氏 杨柳枝 杨柳枝,芳菲节。所恨年年赠离别。 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 刘长卿

谪仙怨 晴川落日初低,惆怅孤舟解携。 鸟向平芜远近,人随流水东西。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 独恨长沙谪去,江潭春草萋萋。 张志和 渔父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戴叔伦 转应曲【注】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 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 明月,明月,胡茄一声愁绝。 【注】又叫《调笑令》《三台令》《宫中调笑》韦应物 调笑令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 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 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王建 宫中调笑 团扇,团扇,美人并(一作病)来遮面。 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弦! 弦管,弦管,春草昭阳路断。 刘禹锡 忆江南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弱柳从风疑举袂, 丛兰裛【注】露似沾巾,独坐亦含颦。 【注】同浥,沾湿。 白居易 忆江南【注】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注】又叫《望江南》《梦江南》《江南好》 长相思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皇甫松 梦江南 兰烬落,屏上暗红蕉。闲梦江南梅熟口,夜船吹笛雨潇潇,人语驿边桥。 温庭筠 菩萨蛮 南园满地堆轻絮,愁闻一霎清明雨。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无 言匀睡脸,枕上屏山掩。时节欲黄昏,无憀独倚门。 更漏子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梦江南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李存勖

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专题教案

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 [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对温庭筠、韦庄词的鉴赏,初步了解花间词的艺术风格。 2、能通过对冯延巳、李璟、李煜词的鉴赏,初步了解南唐词的艺术特色。 3、能用浅近的文言文拟写一两则词话。 (第一课时) 一、词的简介 词最初作为配合歌唱的音乐文学,对它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音乐。词在唐五代时期通常称为“曲子”或“曲子词”,它在体制上,与近体诗最明显的区别是:有词调;多数分片;句式基本上为长短不齐的杂言。词与诗不同,它必须是配乐吟唱的。唐五代词与汉魏乐府所不同的是:汉魏乐府一般先有歌词,后配乐;而唐五代词是先有乐,后填词。 词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从隋唐到初盛唐,传世作品有限。到中唐,有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较多词人从事填词,词的写作才从偶发走向自觉。晚唐五代衰乱,一般文化学术日渐萎弱,但适合女乐声伎的词,在部分地区城市商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却获得了繁衍的机运。到了五代十国,在西蜀和南唐形成了两个词的中心。二、、简介花间词和南唐词 唐五代词主要有花间词和南唐词两大词派。 (一)花间词派是以晚唐词人温庭筠、五代前蜀词人韦庄为代表,以写男女相思离别为主要特征的词派,温韦外尚有薛昭蕴、牛峤、张泌、毛文锡、牛希济、欧阳炯等共18人,后蜀赵崇祚将此18人词编为《花间集》,故名。亦称作“西蜀词派”。 温词秾艳华美,韦词疏淡明丽,代表该派的两种风格,其他人的词作多蹈袭温韦余风。 (二)南唐词以宫廷为中心,以君臣为主体,以“二主一相”(中主李璟、后主李煜父

子和中主朝宰相冯延巳)为代表,他们凭借共同的高雅而全面的文化修养和艺术情趣,以及独特的个性禀赋和情感体验,赋予南唐词独特的感伤情调和开阔的词境,确立了他们结束“花间”开启北宋的承上启下的词史地位。 (三)花间词派,向来是“温韦”并称。温词如周昉、张萱笔下的簪花仕女,簇金结绿,韦词如吴道子笔下的淡妆美人,疏朗清秀;温词如富丽堂皇之牡丹,韦词如清新明丽之芙蓉。温词多“密而隐”,富于美感的联想;韦词多“显而疏”,易于直接触发情感的感动。 同学们可以通过对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和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的学习,用心体会温词和韦词以上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 三、学习下列几首词。 (一)诵读《菩萨蛮》,依次解释划线的词句;揣摩词意。 菩萨蛮温庭筠 小山①重叠金明灭②, 屏风上的小山重重叠叠,晨阳闪闪或明或灭, 鬓云③欲度④香腮雪⑤ 鬓边发丝飘过雪白的香腮。 懒起画蛾眉⑥。 懒懒地起来画一画细长弯曲的美眉, 弄妆⑦梳洗迟。 迟迟地修饰仪容,梳洗打扮。 照花前后镜, 对前镜、后镜照一照新插的花朵,

第十一讲 唐五代词

第十一讲唐五代词 一、关于“词”的名称 ?词,是唐五代兴起的一种合乐而歌的新诗体。 ?词,是“曲子词”的简称。词的别称有:“乐府”、“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二、关于词的起源 1.民间词曲与词 2.燕乐与词 3.诗歌与词 总之,词是民歌、燕乐和律诗交相融合的产物。 三、词体的特点 词与音乐的关系: ?依词调曲谱填词 ?依乐段多少分片 ?依曲拍长短为句 ?以乐声高下用字 此与格律诗的差异: ?句式长短不齐; ?韵脚变化多样; ?押韵平仄兼用; ?四声交错使用; 四、唐五代词的发展概况 (一)初唐、盛唐——民间孕育形成期 敦煌曲子词:早期民间词的代表 敦煌曲子词的特点: ?内容丰富,社会生活广泛; ?调式多样,调名与内容大多一致; ?表现手法直率,语言爽直俚白; ?风格明快质朴。 (二)中唐——文人词的初步发展期 中唐文人开始参与词的创作,标志着词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中唐文人词的特点: ?受民间词曲影响,题材内容较广泛; ?调式较简单,以小令或齐言居多,少见长调; ?情致较浅显明朗,语言不事雕琢; ?风格上,改变了民间词的质朴俚直,显得自然清新,活泼流丽。 (三)晚唐——文人词的成熟期 温庭筠(812——870年),本名歧,字飞卿,晚唐著名诗人,与李商隐齐名,号称“温李”。 温庭筠又是晚唐著名词人,被称为“花间鼻祖”。他是词史上第一位醉心于创作词的词人。 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更漏子 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 香雾薄,透帘幕。惆怅谢家池阁。红烛背,绣帘垂。梦长君不知。 菩萨蛮 水精帘里颇黎枕,暖香惹梦鸳鸯锦。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 更漏子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词特色:浓艳香软,含蓄婉曲 ?温词多写男女思慕和离愁别恨,词的题材、内容狭窄; ?温词之所写人,是女性艳丽的容貌、娇弱的体态和慵懒的情状;所描之景,是女性的闺阁绮楼;所状之物,是女性华贵的服饰,总之充满浓烈的粉脂气; ?温词语言华丽,喜用色彩浓艳的词汇,构成镂金错彩的画面。景语多,情语少。 ?温词擅于通过富丽精工的刻划描写景物,暗示、烘托人物情思,显得细腻、隐曲。 (四)五代时期 1.西蜀词——文人词的独立发展期 《花间集》:第一部文人词集。 花间词产生的五代战乱的时代背景、偏安逸乐的西蜀地域环境。 ?《花间集》是五代时后蜀广政三年(941年)赵崇祚所编集,其中包括自晚唐温庭筠等十八人的作品共五百首。 ?《花间集》在语汇、结构、表现技巧、意境构成等方面形成了词的体制规范,标志着词体

唐五代词概况

晚唐五代词 继唐诗以后,中国诗歌史上又出现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就是词。词原来叫做“曲子词”,是一种配合音乐的诗歌。 每首词都有一定的歌谱,称为词调。它的句子大都长短不齐,所以又称为“长短句”或“诗余”;因为它是按照一定的曲谱写出来的,非常讲究平仄韵律,可以演唱,故又有“乐府”之称,如《东坡乐府》收录的就是苏东坡的词作。 词牌的产生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沿用古代乐府诗题或乐曲名称;如《六州歌头》;取名人诗词句中几个字,如《西江月》;据某一历史人物或典故,如《念奴娇》;还有名家自制的词牌。词发展到后来逐渐和音乐分离,而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唐代“燕乐”兴起,追求享乐的社会风气导致了以娱宾遣兴为目的的曲子词流行,吸引文人参与创

作。李白的《菩萨蛮》《忆秦娥》二词被誉为“百代词曲之祖”。唐时张志和的《渔歌子》、白居易的《忆江南》是词中小令的杰作。后经温庭筠、李煜、冯延巳等发展,到宋代迎来词创作的高峰。 填词初起于民间,近几十年在敦煌石窟发现数百首民间曲子词,就主要是中晚唐的群众创作。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壮大,词由民间进入城市,进而登上了文坛。由此,词的内容逐渐扩大,艺术上也逐渐成熟,晚唐以后,终于成为一种能与诗并驾齐驱的新的诗体。 温庭筠是第一个倾心于作词的诗人。多 写歌伎舞女的生活,格调不高,但艺术上却 比较成熟。他善于运用秾丽华美的语言抒写 心理和感情,对词的格律的发展起到了推进 作用,被尊为“花间派”的鼻祖。 “花间派”指的是晚唐五代时期集中于 西南前后蜀割据政权的一批词人。他们写了 许多秾丽的艳词,表现上层社会纸醉金迷的 生活,艺术上绮丽细腻,比较重视形式,当 时的赵崇祚为他们编写了一个集子叫《花间

唐传奇与六朝小说的比较

1、创作成因和目的: 六朝志怪小说旨在崇扬道佛,如《搜神记》其目的就在于明神道之不诬;志人小说如《世说新语》是士大夫闲暇消遣的产物,都不是有意识的小说创作。而唐传奇“始有意为小说”,具备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等小说特点。作者为了显现史才、诗笔和议论,也有提高声誉的目的,往往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虚构多方面反映现实、抒写理想。2、创作内容: 受道教神仙信仰、玄学风气以及佛教传播影响,志怪小说以真实记叙神异鬼怪故事为主体内容,如《搜神记》分神化篇、妖怪篇、异行篇、还魂篇、精怪篇等记录神仙精怪和奇人奇事。志人小说突破志怪藩篱,现实性较强,如《世说新语》以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记叙名士卓然不群的举止言行。 唐传奇传述奇事奇遇,但作者开始运用佛道观念表现现实人生,内容在志人小说的基础上更趋贴近社会,反映面更广。有的由鬼神志怪转入写人世之奇,直接叙写人事,如《李娃传》塑造了纯洁的风尘女子李娃,控诉了士族婚姻制度的罪恶;有的虽有人与神怪交往,但目的在于人事,如《柳毅传》,虽有救龙女的情节,但目的在于弘扬知恩图报的精神;人物实现了从神仙到游侠的转变,从仙境回到人间,如《虬髯客传》中的虬髯客就是豪放慷慨、有远见卓识而行动诡秘的侠客豪杰;用释道观念感悟生活,如《南柯太守传》“虽稽神语怪”,但希冀人们领会世间祸福穷达变幻无常的道理,看破功名富贵。唐传奇已由怪力乱神走向人事之奇,脱离了荒诞不经,开始正面描写人世。 3、表现形式 志怪小说往往主体便是记录怪异,宣传宗教教义,如《灵鬼志》宣扬因果观念。唐传奇在运用宗教教义时,把宗教观念转变为艺术方式,不再是有意宣传宗教。有的用释道观念来进行艺术想象,如《离魂记》中离魂和死而复生的情节是作者借虚幻的外衣,更为真切地表现倩娘对王宙真实的情感;有的是人物来源释道,借释道之人表现现实人生,如《裴航》中的云英便是一位仙女。 4、艺术技巧 (1)结构篇幅 六朝小说情节往往不完整,篇幅短小,粗陈梗概或丛残小语,如《世说新语》记述人物言语、行为片断。唐传奇施之藻绘,扩其波澜,短则几千字,长则万余字。情节完整多曲折,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如《李娃传》。 (2)语言 六朝小说主要直接记叙,语言质朴。唐传奇文辞华艳,有议论有叙事,许多语言艺术性强,叙述宛转,如《柳氏传》“轻袖摇摇,香车辚辚”,富含诗意。 (3)人物描写 六朝小说人物除去言行几乎没有其他描写,《搜神记》中人物大都只有身份和事迹。唐传奇人物描写方式丰富,人物生动鲜明。如《霍小玉传》用和李生对比刻画霍小玉的性格,用静动结合的方式描写人物外貌情态。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隋唐五代(唐传奇与俗讲变文)

第9章唐传奇与俗讲变文 9.1 复习笔记 一、唐传奇及其嬗变 1.唐传奇 唐传奇是指唐代流行的文言小说,作者大多以记、传名篇,以史家笔法,传奇闻异事。“传奇”之名,似起于晚唐裴铏小说集《传奇》。发展到后来,传奇才逐渐被认为是一种小说的体裁。于是,传奇作为唐人文言小说的通称,便约定俗成地沿用下来。现存的大部分唐传奇作品都收在宋初编的《太平广记》一书里。 2.唐传奇的发展过程 (1)发轫期 初、盛唐时代为发轫期,也是由六朝志怪到成熟的唐传奇之间的一个过渡阶段,作品数量少,艺术表现上也不够成熟。在现存的主要作品中,以张鷟的《游仙窟》成就较高。 (2)兴盛期 中唐时代是传奇发展的兴盛期,从唐代宗到宣宗这100年间,名家名作蔚起,唐传奇的大部分作品都产生在这个时期。 ①兴盛原因 a.小说本身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演进的结果。 b.蓬勃昌盛的各体文学在表现手法上所提供的丰富借鉴。 c.同时也与此期特殊的社会文化风尚紧相关联。

②发展情况 中唐时期,通俗的审美趣味由于变文、俗讲的兴盛而进入士人群落,传奇在很大程度上已为人们接受和欣赏,已经有了广大的接受群,并伴随着贞元、元和之际由雅入俗的浪潮而日趋壮大。为了满足由雅入俗的审美要求和期待视野,以重叙事、重情节为特征的传奇在中唐时代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出来。如元稹的《莺莺传》、白行简的《李娃传》,既提高了传奇的地位,也扩大了传奇的影响。中唐传奇所存完整作品约四十种,题材多取自现实生活,涉及爱情、历史、政治、豪侠、梦幻、神仙等诸多方面,就中以爱情小说的成就最为突出。代表性作品有陈玄祐的《离魂记》、沈既济的《任氏传》及《枕中记》、李朝威的《柳毅传》、白行简的《李娃传》、元稹的《莺莺传》、蒋防的《霍小玉传》和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 (3)衰落期 唐传奇在晚唐时代开始退潮,出现了由盛转衰的局面。晚唐传奇涌现出了一批描写豪侠之士及其侠义行为的传奇作品,其中传为杜光庭所作的《虬髯客传》,更是晚唐豪侠小说中成就最著的一篇。 3.唐传奇的代表作品 (1)初期有王度的《古镜记》,该作以古镜为线,将12个小故事连缀在一起,记此镜伏妖等灵异事迹;张鷟《游仙窟》是初期传奇作品中艺术成就较高的一篇。 (2)陈玄祐的《离魂记》是传奇步入兴盛期的标志性作品。 (3)沈既济的《任氏传》是继之出现的又一爱情佳作。 (4)白行简、元稹、蒋防是三位传奇大家,他们创作的《李娃传》《莺莺传》《霍小玉传》完全摆脱了神怪之事,而以生动的笔墨、动人的情感来全力表现人世间的男女之情,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其中《霍小玉传》是中唐传奇的压卷之作。 ①《李娃传》

2015年湖北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考试大纲唐五代词

2015年湖北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考试大纲唐五代词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的重点内容是晚唐五代词。学习要求:①深入理解词的起源问题,了解早期文人词创作;②重点掌握温庭筠、韦庄及花间词派的创作特色;③重点掌握冯延巳、李煜等南唐词人的创作特色。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识记:①“曲子词”;②词与近体诗在体制上的明显区别。 (一)词的起源 识记:“诗余”。 理解:①关于词的起源;②词与音乐的密切关系;③敦煌曲子词;④早期文人词。 应用:敦煌曲子词与早期文人词的不同特色。 (二)温庭筠及花问词派 识记:①温庭筠的生平;②韦庄的生平;③“温韦”。 理解:①《花间集》;②花间词派;③“词为艳科”。 应用:①温庭筠词作的艺术特点;②韦庄词作的艺术特点;③温、韦词艺术表现的异同;④花间派词风及其对后世词的影响。 (三)李煜及南唐词人 识记:①冯延巳的生平;②李煜的生平。 理解:李璩词的情思内涵和艺术特点。 应用:①南唐词与西蜀词的主要区别;②冯延巳词作的艺术特点;③李煜前期词与后期词不同的艺术风格。 关于大纲的说明与考核实施要求 一、自学考试大纲的目的和作用 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是根据专业自学考试计划的要求,结合自学考试的特点而确定的。其目的是对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课程考试命题进行指导和规定。 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明确了课程学习的内容以及深广度,规定了课程自学考试的范围和标准。因此,它是编写自学考试教材和辅导书的依据,是社会助学组织进行自学辅导的依据,是自学者学习教材、掌握课程内容知识范围和程度的依据,也是进行自学考试命题的依据。 二、课程自学考试大纲与教材的关系 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是进行学习和考核的依据,教材是学习掌握课程知识的基本内容与范围,教材的内容是大纲所规定的课程知识和内容的扩展与发挥。课程内容在教材中可以体现一定的深度或难度,但在大纲中对考核的要求一定要适当。 大纲与教材所体现的课程内容应基本一致;大纲里面的课程内容和考核知识点,教材里一般也要有。反过来,教材里有的内容,大纲里就不一定体现。(注:如果教材是推荐选用的,其中有的内容与大纲要求不一致的地方,应以大纲规定为准。) 三、关于自学教材

唐代传奇

唐代是经济与文化空前发展繁荣的时代,这是使小说走向成熟的唐传奇兴盛的基础。唐代科举取士主考诗赋的规定造成读书人争作诗赋、崇尚文才的风气,社会上产生了大批才子,这是传奇兴盛的前提。就其内容而言,传奇与唐代的妇女状况、宗教传播,以至唐代中后期的动乱,都有密切关系。而在文学继承上,它的形成与史传文学、笔记小说、古文运动和民间曲艺的奠基密不可分。 按照题材分类,唐传奇可划分为神异的警世传奇、才子佳人的婚恋传奇、感喟盛衰的轶事传奇和锄奸仗义的豪侠传奇四大类。神异的警世传奇类主要是受魏晋南北朝的志怪书的启发。中唐王朝外有藩镇割据,内有宦官专权,政治矛盾重重。面对这种状况,传奇作者们不约而同地以志怪为表象,在人物的梦中描绘唐代的人情世态,讽喻官场,写出多篇神异奇幻的警世传奇。沈既济的《枕中记》和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都是其中的佼佼者。才子佳人的婚恋传奇有两个类别:现实类和幻异类。现实类写男女爱恋,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生活实感,代表有《霍小玉传》、《莺莺传》等;幻异类写人与神仙鬼怪之恋,富于幻异感和理想色彩,代表作有《柳毅传》、《裴航》等。感喟盛衰的轶事传奇很受文人创作的青睐。从开元之治到安史之乱,唐王朝的国势大起大落,提供了写不完的轶事。《长恨歌传》、《东城老父传》等都是代表之作。豪侠传奇是婚恋传奇之外又一个唐代传奇大家族,它不仅数量多,佳作也多,《柳氏传》、《虬髯客传》等都是文学经典。 唐传奇有鲜明的艺术特色。与前代的笔记小说相比,它的题材与篇幅上大大扩展,成为了规模严整可观的文学创作,有生动人物、曲折情节,也有细致笔墨、文采光华;它是有意识的小说创作,是作者主动创造美文的艺术自觉,且多想像、虚构,与客观记述有本质区别;它艺术性显著提高,大大增强了故事的传奇性和表现力,增强了作品的曲折美和变化美。可以说,中国的小说是在唐传奇的阶段成熟的,唐传奇是成熟的文言小说。 唐传奇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为后世的文言小说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经验和可供效法的艺术范式,又为白话小说提供了题材和内容的借鉴,使小说的发展进入了新的艺术天地。唐传奇中反复出现的爱情主题、侠义主题、警世主题等都成了唐以后小说的母题。而在民间,今河北邯郸市北仍有黄粱梦镇和卢生祠,黄粱梦、南柯梦、张生跳墙、红娘做媒作为日常说话常用的典故,早已进了千家万户。

2019年精选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苏教版课后辅导练习第四十五篇

2019年精选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苏教版课后辅导练 习第四十五篇 第1题【单选题】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是:《哈姆莱特》《李尔王》《奥赛罗》《麦克白》。《史记》《汉书》 《后汉书》《三国志》都是纪传体史书,合称为“前四史”。“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品分别 是: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马致远《汉宫秋》、郑光祖《倩女离魂》。 B、《雷雨》让周朴园三十年前的情人鲁侍萍以叙述别人故事的手法,揭露其故意让江堤出险,淹死 两千二百个小工赚取昧心钱的发家史。 C、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限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南渡前多写离愁闲愁,词风清丽柔媚;南渡后多写 国恨家仇,词风凄恻哀婉。《醉花阴》《声声慢》分别创作于前后两个时期。 D、韦庄的《菩萨蛮》与白居易的《忆江南(其一)》,都借写江南的美景抒发对江南的热爱和依恋 之情。而周邦彦的《苏幕遮》,以咏荷花为中心,以荷花为写作重点,层层烘托,全词表达了 词人对荷花的喜爱之情。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体裁完备,有古诗、律诗、绝句等;唐代有成就的诗人也最多,大诗人 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B、《阿房宫赋》选自《樊川文集》,作者杜牧,晚唐著名诗人,有“小杜”之称,诗歌清丽自然,与 同时代的李贺齐名,他们又有“小李杜”之称。 C、《窦娥冤》原名为《感天动地窦娥冤》,它的作者关汉卿,号已斋叟,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位于“元曲四大家”之首。 D、现存最早的民间曲子词是在敦煌莫高窟藏经室中发现的敦煌曲子词。现存最早的文人词是李白的 《忆秦娥》和《菩萨蛮》。因而李白被尊为“百代词曲之祖”。 【答案】:

古代文学史填空题195道版本

1、文章四友:杜审言,李峤,苏味道,崔融。 2、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王杨擅长五律,卢骆擅长七言歌行体。 3、吴中四士:包融,贺知章,张若虚,张旭。 4、沈宋:指初唐时期的沈佺期,宋之问,他们的诗在诗律和艺术方面有很大进展,为唐代近体诗的定型作出了贡献。完成“回忌声病,约句准篇”的工作。五律的定型是由二人最后完成的。同时又与李杜等人成功的把这种律诗的粘对法则应用于七言诗,完成了七言诗的定型,为诗歌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5、唐代最早出现的比较成熟的古文---王勃《野望》 6、初唐诗人的核心旗手,盛唐诗坛的奠基人和揭幕人—-陈子昂 7、唐代第一本当代诗歌集—-殷璠《河岳英灵集》 8、南宗写意山水画的创始人---王维 11、大历十才子:主要有钱起,卢纶,李端,司空曙,韩翃等,诗多写应景献酬,流连光景。 13、郊岛:孟郊,贾岛的并称,“郊寒岛瘦”14、百代游记之祖---柳宗元 15、张王乐府:张籍,王建的合称。两人长于乐府诗。 16、韦柳:韦应物,柳宗元的合称,皆善于山水田园诗。 17、刘禹锡、柳宗元的不同:刘诗昂扬,柳诗沉重;刘诗外扩,柳诗内敛;刘诗气雄,柳诗骨峭;刘诗风情朗丽,柳诗淡泊简古。 18、晚唐七律第一---李商隐 19、唐传奇的开篇—-王度《古镜记》 20、词---是合乐而歌的新体诗。又名诗余,乐府,长短句。 21、小令---58字以下,中调---58~90字,长调(慢词)---91字以上。上阕最后一句---歇拍(过片),下片第一句---换头 22、易安体:李清照创作的词风。 23、词中之帝---李煜24、宋代初期词坛的领军人物---晏殊 25、宋代以诗论诗的开山之作---欧阳修《六一诗话》26、总结江西诗派的创作---陈师道《后山诗话》 27、诗话成就最高---严羽《沧浪诗话》28、词学理论的代表作---张炎《词源》 29、开词创作的先河的作品---李清照《词论》30、北宋词史的三座历程碑---柳永,苏轼,周邦彦 31、北宋婉约词派的集大成者---周邦彦32、周姜:周邦彦、姜夔的并称。33、姜夔词称为---清雅词派 34、诚斋体:指南宋四大家之一的杨万里的诗风,因其号诚斋而得名,他有意矫正以学问为堆砌典故的江西诗派习气,所以他的诗歌多以日常生活中小情趣为题材,以师法自然的白描手法写诗,具有想象新奇,语言通俗浅近活泼自然,风趣诙谐,层次曲折变化无穷,风格流转圆美的特点。一改以往宋词瘦硬盘生的旧格,成为南宋诗风转变的一个关键。 35、宋初三体:白体诗(白居易为师),西昆体(李商隐为师),晚唐体(贾岛,姚合为师) 36、苏梅:苏舜钦,梅尧臣的并称,诗文革新的开拓者,奠基人。 37、苏黄:苏轼,黄庭坚的并称。 39、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 40、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 41、苏门六君子: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陈师道,陈与义 42、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

唐宋A卷 及答案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2014 — 2015 学年第一学期 三年制2012级初等教育专业 古代文学(唐宋)课程期末考试试题 试卷类型:A 考试形式:开卷 本试题共五大题,共 2 页,满分100 分,考试时间为分钟,答案请写在答卷上,否则无效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30分) 1、李清照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鬼雄”一词出自( D ) A.《诗经》 B.《左传》 C.《战国策》 D.《楚辞》 2、集南朝诗歌成就之大成的诗人是( B ) A.谢朓 B.庾信 C.鲍照 D.谢灵运 3、文天祥是著名的遗民作家,其诗歌代表作《过零丁洋》的名句是( D ) A.从此西湖休插柳,剩栽桑树养吴蚕 B.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C.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李商隐无题诗的特色是( A ) A.善于描写隐秘难言的爱情心理 B.政治上的讽谕与抒情相联系 C. 借托史事,寄寓吊古伤今之意 D.以华美辞藻取胜,抒写艳情 5、诗仙是( A ) A.李白 B.李清照 C.王维 D.苏轼 6、“初唐四杰”指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和( C )的合称。 A.王维 B.李白 C.骆宾王 D.杜甫 7、杜甫享有()的声誉,他的诗被称为(B )。 A.“诗仙”、“诗史” B.“诗圣”、“诗史” C.“诗圣”、“诗篇” D.“诗仙”、“诗篇” 8、陆游的绝笔诗是( A )。

A.《示儿》 B.《病起书怀》 C. 《书愤》 D. 《秋思》 9、李贺偏爱描写鬼魂,故有(B )之称。 A.“鬼仙” B.“鬼才” C.“鬼圣” D.“鬼神” 10、白居易感伤诗以( D )和《琵琶行》最为有名。 A.《赋得古原草送别》 B.《卖炭翁》 C.《白氏长庆集》 D.《长恨歌》 11、与词相配的音乐是( C ) A.正乐 B.俗乐 C.宴乐 D.雅乐 12、柳永的词集名叫( A ) A.《乐章集》 B.《淮海集》 C.《剑南诗稿》 D.《漱玉集》 13、下列诗句不属于王维作品的有(D ) A.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B、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C、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D、东林精舍近,日暮但闻钟 14、《花间集》由( C )编辑而成。 A.白居易 B.苏轼 C.赵崇祚 D.李白 15、“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作者为( B ) A.杜甫 B.孟浩然 C.柳永 D.姜夔 16、咏梅诗句( C )出自宋代诗人林逋的诗《山园小梅》。 A.“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B.“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 C.“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D.“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着花迟。” 17、“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是( C )中的诗句。 A.杜甫《春夜喜雨》 B.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C.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D.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18、姜夔白石词所创立的词牌是( A ) A.清雅词派 B.豪放词派 C.咏物词派 D.田园词派 19、下列元杂剧作品,取材于唐传奇的是( D ) A.《赵氏孤儿》 B.《张生煮海》 C.《墙头马上》 D.《柳毅传书》

2020届高中语文《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教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对温庭筠、韦庄词的鉴赏,初步了解花间词的艺术风格。 2、能通过对冯延巳、李璟、李煜词的鉴赏,初步了解南唐词的艺术特色。 3、能用浅近的文言文拟写一两则词话。 (第一课时) 一、词的简介 词最初作为配合歌唱的音乐文学,对它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音乐。词在唐五代时期通常称为“曲子”或“曲子词”,它在体制上,与近体诗最明显的区别是:有词调;多数分片;句式基本上为长短不齐的杂言。词与诗不同,它必须是配乐吟唱的。唐五代词与汉魏乐府所不同的是:汉魏乐府一般先有歌词,后配乐;而唐五代词是先有乐,后填词。 词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从隋唐到初盛唐,传世作品有限。到中唐,有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较多词人从事填词,词的写作才从偶发走向自觉。晚唐五代衰乱,一般文化学术日渐萎弱,但适合女乐声伎的词,在部分地区城市商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却获得了繁衍的机运。到了五代十国,在西蜀和南唐形成了两个词的中心。 二、、简介花间词和南唐词 唐五代词主要有花间词和南唐词两大词派。 (一)花间词派是以晚唐词人温庭筠、五代前蜀词人韦庄为代表,以写男女相思离别为主要特征的词派,温韦外尚有薛昭蕴、牛峤、张泌、毛文锡、牛希济、欧阳炯等共18人,后蜀赵崇祚将此18人词编为《花间集》,故名。亦称作“西蜀词派”。 温词秾艳华美,韦词疏淡明丽,代表该派的两种风格,其他人的词作多蹈袭温韦余风。 (二)南唐词以宫廷为中心,以君臣为主体,以“二主一相”(中主李璟、后主李煜父子和中主朝宰相冯延巳)为代表,他们凭借共同的高雅而全面的文化修养和艺术情趣,以及独特的个性禀赋和情感体验,赋予南唐词独特的感伤情调和开阔的词境,确立了他们结束“花间”开启北宋的承上启下的词史地位。 (三)花间词派,向来是“温韦”并称。温词如周昉、张萱笔下的簪花仕女,簇金结绿,韦词如吴道子笔下的淡妆美人,疏朗清秀;温词如富丽堂皇之牡丹,韦词如清新明丽之芙蓉。温词多“密而隐”,富于美感的联想;韦词多“显而疏”,易于直接触发情感的感动。 同学们可以通过对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和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的学习,用心体会温词和韦词以上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 三、学习下列几首词。 (一)诵读《菩萨蛮》,依次解释划线的词句;揣摩词意。 菩萨蛮温庭筠 小山①重叠金明灭②, 屏风上的小山重重叠叠,晨阳闪闪或明或灭, 鬓云③欲度④香腮雪⑤ 鬓边发丝飘过雪白的香腮。 懒起画蛾眉⑥。 懒懒地起来画一画细长弯曲的美眉, 弄妆⑦梳洗迟。 迟迟地修饰仪容,梳洗打扮。 照花前后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