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第七章--音韵学

合集下载

音韵学资料

音韵学资料

音韵学资料(一)概述一、音韵结构二、声母1、36字母2、五音、七音、九音传统音韵学有“五音、七音、九音”之名,是从声母发音部位来分类的旧名称。

所谓“五音”,就是指“唇、舌、齿、牙、喉”五个发音部位,加上“半舌音、半齿音”,就是所谓“七音”,再将唇音分为重唇音、轻唇音,将舌音分为舌头音、舌上音,将齿音分为齿头音、。

古人缺乏科学的语音学理论,声母发音部位很难得到准确的表述与解释,“五音、七音、九音”之说难免有含混不清和不合理的地方,甚至用五行的“金、木、水、火、土”和音乐中的音阶“宫、商、角、徵、羽”来比附发音部位。

3、清浊传统音韵学“清、浊”的概念也有指韵方面的,但主要是从声母的发音方法来作分辨的。

清浊的区别主要在于声带的颤动与否,发音时声带颤动的就是浊音,发音时声带不颤动的就是清音。

传统音韵学上,声母“清、浊”的概念也不是单一的,一般说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韵镜》以“清”与“次清”相对,以“浊”与“清浊(次浊)”相对,则狭义的“清”是指“全清”,“浊”是指“全浊”。

而广义的“清”是包括“全清、次清”的,广义的“浊”是包括“全浊、次浊”的。

三、韵母1、“韵”及有关概念韵母:韵母由韵头、韵腹、韵尾三部分组成。

韵:韵腹、韵尾、声调韵目:古代韵书中韵的标目,是韵的代表字,也就是韵的名称。

韵类:在传统音韵学中,“声类”是反切上类的分类,“韵类”就是反切下字的分类。

反切下字代表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

“韵类”是关于韵的最小的概念。

韵部:声调不同,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即韵基相同)的,是同一个韵部。

韵摄:“摄”是有关韵的最大的概念。

等韵学家把《广韵》206韵中韵尾相同、韵腹接近的韵归为一类,称为韵摄,把206韵归并为16摄。

从音理上看,同韵摄的各韵主要元音应相近,音节结构有共同之处,尤其是有辅音韵尾时韵尾应相同。

2、两呼和四呼一般认为,明代以前只有开、合两呼。

凡韵头是[u]或者以[u]作为主要元音的叫做“合口呼”,反之,凡韵头不是[u]或者以[u]作为主要元音的就叫做“开口呼”。

音韵学课件

音韵学课件

一字之中,自有平上去入。 一字而可以三声四声,若《易》爻之上下无常,而唯变所 适也。 《诗》三百篇中,亦往往用入声之字。其入与入为韵 者什之七,入与平上去为韵者什之三。以其什之七,而知无 人未尝无入声也,以其什之三,而知入声可转为三者也。 ——《音学五书· 音论》
顾炎武的这种看法,犯了以今律古的错误。 上古韵文中的韵脚字,其声调在中古看来不同,并 非意味着在上古也不相同,很可能在上古它们本来 就属于同一声调。
上古調類 中古調類
平 平
上 上

長入 去
短入 入
第七章 上古到隋唐语音系统的发展
第一节 上古到隋唐声母系统的发展 表现在四方面: 1、舌上音的产生 上古没有舌上音知彻澄,到了唐代它们才从 舌头音中分化出来。分化条件: (一四)端 答打多低嫡帝都堵笃 端< (二三)知 折卓知质置株竺
注音: 被注字和注音字 重文: 古字形和今字形 谐声字:被谐字和主谐字 两个不同方面的声母在上古是相同或接近的,如果在今音 (指中古音)中读音不同,就说明它们在两汉以后发生了分 化。如童(定母)撞(澄母),在上古它们或者都读作澄 母,或者都读作定母,意思是,其中一个声母在上古是不 存在的。
二、研究上古声母的几项重要结论 1、古无轻唇音。 清人钱大昕得出。指三十六字母中的“非敷奉微”这组声 母在上古不存在。这组音在上古读作“帮滂並明”。 此结论的证据有: (1)“非”古读作“帮” 《诗》:“东有甫(非)草。”《韩诗》作“圃(帮)草。” 《左传》:“及甫田之北竟。”《释文》:“甫,布(帮) 五反,本亦作圃(帮)”
5、谐声字。谐声字即形声字。 童——撞蹱 二、研究上古声母的方法 方法是:通过以上材料反映的事实证明中古的某些声母在上 古是否存在,然后从中古声母中去掉那些被证明在上古不 存在的声母,剩下的便是上古声母。 具体来说,以上五种材料每一种都包括两个不同的方面: 异文: 两种不同的书写形式 声训: 被释词与训释词

古代汉语音韵学课程教案

古代汉语音韵学课程教案

古代汉语音韵学课程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简介了解古代汉语音韵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掌握音韵学的历史发展和研究方法。

1.2 古代汉语音韵学的意义理解音韵学对于研究古代文化和语言的重要性。

探讨音韵学在现代汉语学习和研究中的应用。

第二章:古代汉语语音系统2.1 古代汉语的音系学习古代汉语的声母、韵母和声调系统。

掌握古代汉语的音素和音节结构。

2.2 古代汉语的音变学习古代汉语的音变现象,如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变音。

掌握音变的原因和规律。

第三章:韵书和韵律3.1 韵书的起源和发展了解韵书的定义和起源。

学习韵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韵书的特点。

3.2 韵律的分类和特点学习古代汉语的韵律类型,如平水韵、上去韵等。

掌握不同韵律的特点和运用。

第四章:声韵配合与字音演变4.1 声韵配合的原则学习声韵配合的基本原则和规律。

掌握声韵配合的方法和技巧。

4.2 字音演变的规律学习古代汉语字音演变的主要规律,如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变化。

掌握字音演变的原因和影响。

第五章:古代汉语音韵学的应用5.1 古代文献的阅读和解读学习利用音韵学知识解读古代文献中的音韵问题。

掌握古代文献中音韵现象的分析和理解。

5.2 现代汉语音韵学的应用学习音韵学在现代汉语教学和研究中的应用。

探讨音韵学对于现代汉语词汇、语法和语用学的影响。

第六章:古代汉语韵律学6.1 韵律的种类和特点深入学习古代汉语的韵律类型,如平水韵、上去韵等。

掌握不同韵律的特点和运用。

6.2 韵律的分析和应用学习如何分析古代汉语诗词中的韵律。

掌握韵律在古代汉语文学中的应用。

第七章:古代汉语声韵学7.1 声韵的配合与变化学习声韵配合的基本原则和规律。

掌握声韵配合的方法和技巧。

7.2 声韵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学习古代汉语字音演变的主要规律,如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变化。

掌握字音演变的原因和影响。

第八章:古代汉语音韵学文献8.1 古代汉语音韵学文献概述了解古代汉语音韵学文献的种类和特点。

掌握古代汉语音韵学文献的阅读和研究方法。

汉语音韵学PPT课件

汉语音韵学PPT课件

通过喉头,振动声带,然后从鼻腔缓缓流出。例如“卖马”、“埋没”。
f [f]唇齿、清、擦音。 发音时上齿靠近下唇,中间留一条缝隙,
软腭和小舌翘起,堵住鼻腔通道,肺部呼出的 气流通过喉头,但不振动声带,气流经过口腔, 从唇齿的缝隙间摩擦而出。例如“风范”、 “分发”。
z [ts]舌尖前、不送气、清、塞擦音。 发音时舌尖顶住上齿背,软腭和小舌翘起,堵住鼻腔通道,肺部呼出
d [t]舌尖中、不送气、清、塞音。 发音时舌尖顶住上齿龈,软腭和小舌翘起,堵住鼻腔通道,肺部呼出的气流
通过喉头,但不振动声带,到达口腔,然后舌尖突然离开上齿龈,气流爆出而发 音。例如“大胆”、“歹毒”。
t [t ]舌尖中、送气、清、塞音。 发音的情形与d[t]相同,只是爆破发音时气流较强。例如“贪图”、“推托”。 n [n]舌尖中、浊、鼻音。 发音时舌尖顶住上齿龈,软腭和小舌下垂,打开鼻腔通道,肺部呼出的气流 通过喉头,振动声带,然后从鼻腔缓缓流出。例如“哪能”、“难弄”。 l [l]舌尖中、浊、边音。 发音时舌尖顶住上齿龈,软腭和小舌翘起,堵住鼻腔通道,肺部呼出的气流 通过喉头,振动声带,到达口腔,从舌头的两边流出。例如“劳累”、“罗列”。
现代汉语语音系统
汉语的语音单位
汉语的语音单位主要有:
(一) 音素。音素是按照音质的不同划分出的最小的语音单位。音
素是从音质的角度划分出来的,与音高、音长和音强没有关系。它又是最
小的单位,不能再加分析。
(二) 音节。音节是说话时自然发出、听话时自然感到的最小的语
音片断。音节是语音结构的基本单位。
(三) 声母、韵母、声调。声母指音节开头的辅音,如果音节开头
3、卷舌单元音韵母
发一个单元音,舌尖同时上卷的是卷 舌元音。由卷舌单元音充当韵母,一般 不同其他的声母相拼,而单独组成一个 音节。普通话中只有一个卷舌元音韵母 er,发音时舌头位于舌面央中不圆唇元 音[ ]的位置,同时舌尖翘起,带有卷舌色 彩。

古代汉语音韵

古代汉语音韵

• 一个音节的韵母,不论是由几个音素构成的,必
定有一个相对最响亮、发音时开口度最大的元音
,这就是“韵腹”。
• 韵头:韵腹前面可以有半元音、短坚的高元音,
这就是“韵头”。
• 韵尾:韵腹后面可以有短紧的高元音或辅音,这
就是“韵尾”。
• 同韵母即韵头、韵腹、韵尾都相同;但不考虑声
调。

• 2、韵(从音,员(匀)声。本义:和谐悦耳的声音) • 韵是韵母去掉韵头(如果有韵头的话)以后的部 分。 • 同韵的字需韵腹、韵尾和声调都相同。
古代汉语音韵学
参考书目:
王力:《汉语语音史》 唐作藩:《音韵学教程》
音韵学与语音学
• 音韵学又叫声韵学。它分析研究汉字的字音和它
的历史演变的一门科学。
• 音韵学和语音学都是研究语音的,但又是两门不
同的学科,因为它们研究的对象不一样。
• 语音学是研究人类发音的生理基础和物理基础。
语音学是对人类的发音进行客观的描写,着重分
双声
• 两个字的声母相同,音韵学上叫做双声。 • 微(微,微部:mēi)妙(明,去笑) • 威(影,微部ēi)望(微母,去漾màng)
双声诗
• 南北朝王融《双声诗》
• 园蘅(杜蘅江淮一带称马蹄香,一种香草,春天开紫色花
朵。)眩红蘤(即花字之古体),湖荇(荇菜,又叫凫 葵,夏天开黄花)燡黄华。回鹤横淮翰(在天空中盘旋
作用是多方面的。
• 1、音韵学是建立汉语史的前提,是学习和研究古
代汉语及汉语史的基础。
• 运用古音编排的工具书,如《佩文韵府》、阮元
《经籍籑诂》、刘淇的《助字辨略》按“平水韵
”韵目的次第排列;王引之《经传释词》按传统
三十六字母编排。

古汉语通论 音韵

古汉语通论 音韵
❖ “旃”是照三组字,从丹得声,中古音“丹,都寒 切”,端组字;“阐”是照三且字,从单得声,中 古“单”与“丹”同音,也是端组字。
❖ 稍梢捎(审二)—消逍霄(心) ❖ 浞(照二),在(精组)角反;栈(照二),在间反 ❖ 叟(精)—搜溲(照二) ❖ 真(照三)—嗔瞋真(照三),填闐(端) ❖ 轸诊疹(照三),殄(端) ❖ 周(照三)—雕輖(端组)
[ti],厦门[ti];知,福厦[ti]
3、娘日二纽归泥(近代·章炳麟):
中古汉语的“娘”母和“日”母在上古汉语 中是没有的,它们在上古读作“泥”母。
❖ “涅从日声,《广雅·释诂》‘涅,泥也’,‘涅而 不缁’亦为‘泥而不滓’,是日泥音同也。”
❖ 女(泥)—如汝(日) ❖ 乃(泥)—仍(日) ❖ 若(日)—匿诺(泥) ❖ 弱(日)—溺(泥) ❖ 日,福州[nit]
汉语语音发展的历史时期:
❖ 上古音:先秦两汉的语音系统,或称古音。 代表音系:《诗经》的韵部系统
先秦的声母系统 ❖ 中古音:六朝至唐宋时期的语音系统。 代表音系:隋《切韵》音系 ❖ 近古音:元明清时代的语音系统。 代表音系:元《中原音韵》音系
传统音韵学的分支:
❖ 古音学: 以上古韵文包括先秦两汉的诗歌、 韵文,特别是《诗经》、《楚辞》的用韵为 主要对象,研究上古时期的汉语语音系统。
二、音韵学的基本概念
(一)关于声母的概念 1、声母简称声,又叫纽,或合称声纽。 字母是声母的代表字。唐末和尚守温首
先归纳出三十字母。 ❖ 如 “端”母、“影”母。
2、五音和七音
❖ 五音:按发音部位把声母分成唇音、舌 音、齿音、牙音、喉音五类。
❖ 七音:在五音的基础上再分出半舌音、 半齿音两类。
❖ 后来又将唇音分为重唇、轻唇;舌音分 为舌头、舌上;齿音分为齿头、正齿。

音韵学课件

音韵学课件

第一讲音韵学·绪论一导语/引言语言=语音+语汇+语法中国传统语言学= 文字+ 音韵+ 训诂音韵学,质言之,即中国传统语音学章太炎《国语学草创·序》有言:音以表言,言以达意,舍声音而为语言文字者,天下无有。

二什么是音韵学(一)音、韵→音韵《说文解字·音部》:音,声也。

生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

宫商角徵羽,声;丝竹金石匏土革木,音。

从言含一。

凡音之属皆从音。

於今切。

《说文解字·音部》新附字:韻,和也。

从音員声。

…古用均。

音+韵→音韵两字连言,词汇化,指称中国古代语音,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事情。

(二)音韵学汉语音韵学,又称声韵学,是研究汉字的历史读音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或者说是研究古代汉语的音节结构、语音系统及其历史演变规律的科学。

1、音韵学的发展①古代典籍中对汉字读音的描摹:▪急言、缓言、急气、缓气、长言、▪短言、闭口、横口▪声同、声近、读若、读如②汉末至魏晋时期,反切的创制和音韵蜂出局面的形成:▪三国魏人李登的《声类》▪晋吕静的《韵集》,沈约的《四声谱》③汉魏六朝时期“音义”类著作的勃兴④中古音的代表韵书——《切韵》,《唐韵》,《大宋重修广韵》(36字母/等韵学的兴起)⑤反映近代口语语音系统的韵书——周德清的《中原音韵》⑥汉语古音学的历史发展——陈第的《毛诗古音考》(“叶音”说兴衰的历史轨迹:魏晋六朝的“协韵”——唐人继之——朱熹的“叶音”说)2、传统音韵学与现代音韵学▪传统音韵学主要有三个分支,即古音学、今音学和等韵学。

▪汉语的现代音韵学,是在继承传统音韵学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现代语音学的理论和方法逐步建立起来的。

三、本课程内容的具体分布汉语音韵学的基本范畴及其概念•汉字的字音和汉语的音韵结构+国际音标IPA •反切•有关声母方面的概念•有关韵母方面的概念•有关声调方面的概念以《广韵》为代表的中古音系•《切韵》的产生、发展及其性质•《广韵》的版本和编排体例•展示《广韵》音系的等韵图•《广韵》的声韵系统•中古音系与现代普通话读音的比较•《广韵》反切的今音变读上古音研究概略•“协韵”说与上古音研究的开端•上古音研究的材料和方法•上古的语音系统•上古音知识的运用《广韵》以后的韵书与近代音研究•后出《广韵》系韵书与平水韵、词韵•《中原音韵》音系与反映近代音的韵书+ 近体诗格律四、音韵学之功用(见《音韵学概论》概括为六点。

(完整word版)古代汉语音韵学知识

(完整word版)古代汉语音韵学知识

汉语音韵教学目标:了解汉语语音史与音韵学史的基本知识,掌握上古字音相同或相近的判定方法。

教学重点:常用音韵学术语,各时代的音系状况,上古音的研究方法和成就。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时数:8教学内容:绪论一、什么是音韵学音韵学也称声韵学,它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是古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像现代汉语语音是现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样。

所谓声、韵、调系统,简单地说,就是指某个历史时期汉语声、韵、调的种类及声母、韵母的配合规律。

以现代普通话为例,它有22个声母,38个韵母,4个调类。

其声母和韵母的配合不是任意的,而有一定的规律,如j、q、x三个声母只能和齐齿呼与撮口呼的韵母相拼,而不能与开口呼与合口呼的韵母相拼。

语音演变史的分期:一、上古音(先秦两汉);二、中古音(魏晋至唐宋);三、近古音(元明清);四、现代音。

上古音以先秦两汉韵文、谐声字、重文、异文、假借、古书注音、声训等为研究材料;中古音主要以隋陆法言《切韵》(宋《广韵》的前身)为研究材料;近古音以元周德清《中原音韵》等韵书为研究材料。

我们只学上古和中古两期。

传统音韵学分为三个部门,即今音学、古音学和等韵学。

今音学是研究中古时期(隋唐时代)汉语声、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古音学是研究上古时期(先秦两汉)汉语声、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等韵学是用“等”的概念分析汉语韵母及声韵配合规律的一门学问,它通过韵图的形式展示某一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

等韵图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声、韵配合表。

二、音韵学的功用汉语音韵学和汉语史、汉语方言学、训诂学、考古学、校勘学、中国古典文学、古代历史、古代文献学以及古籍整理等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其作用是多方面的。

下面我们主要从四个方面谈谈汉语音韵学的功用。

1、汉语音韵学是建立汉语史的前提要研究汉语语音,指出汉语语音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指导汉语的学习和使用,以保证汉语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就不能不建立汉语语音史。

音韵学训诂学

音韵学训诂学

音韵学及训诂学基础一、音韵学基础(一)什么是音韵学1、音韵学①定义汉语音韵学是研究古代汉语语音系统及古今音变规律的一门科学。

②音韵学和语音学的区别二者都是研究语音的,但又是两门不同的学科,因为他们的研究对象不同:语音学研究人类发音的生理基础和物理基础,适用于各个民族的语言。

音韵学则是研究汉语语音系统而且主要研究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汉字读音及其变化的,只适用于汉语。

2、音韵学包括的内容汉语语音演变史的分期:一、上古音(先秦两汉);二、中古音(魏晋至唐宋);三、近古音(元明清);四、现代音。

①古音学以先秦两汉诗歌韵文而且是以诗经用韵味主要依据,并结合形声字来研究上古时期的语音系统。

②今音学以《切韵》、《广韵》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代的语音系统。

③等韵学是以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为研究对象的,系统研究汉语语音结构的学科。

④北音学以元《中原音韵》等韵书为研究材料,研究近代语音的学科。

(二)音韵学的基础知识1、声母及其相关概念①声母一个音节中居于前面的辅音因素。

声母音韵学中叫做声、声纽、声类等。

②字母:指称声母的代表字就是字母。

③守温三十字母,三十六字母相传唐末释守温参照梵文字母,根据汉语的实际语音发明了三十字母。

后来到了宋代又将三十字母增加为三十六字母:唇音——(重唇音)帮、滂、並、明、(轻唇音)非、敷、奉、微,舌音——(舌头音)端、透、定、泥、(舌上音)知、彻、澄、娘,牙音——见、溪、群、疑,齿音——(齿头音)精、清、从、心、邪、(正齿音)照、穿、床、审、禅,1喉音——影、晓、匣、喻,半舌音——来半齿音——日2、韵母及其相关知识①韵母汉语音节中声母后面的音素。

韵母包括韵头、韵腹、韵尾。

②韵是指从韵头算起的部分,不包括韵头。

③韵书分韵编排的字典,供写作韵文的人检索韵字使用的。

我国最早的韵书是魏李登的《声类》,已失传;现存最早的韵书是隋陆法言的《切韵》,现存残卷;现存最早最完整的韵书是宋陈彭年的《广韵》。

古代汉语音韵学PPT课件

古代汉语音韵学PPT课件

七、反切
• 反切也称反语、反言、反音、反纽,或单称反、
• •
• 《切韵》成书于隋仁寿元年(公元
601年),其编写体例、审韵原则 由当时著名的音韵学家颜之推、 萧该等八人所定,由陆法言执笔。 • 该书编写的目的有二:一是为研究 音韵的人提供一本正音字典,一是 为诗人提供一本检韵的韵书。
• 根据前一目的,需要讨论语音的古今南
北异同, 本着从严从细的原则将具有细微 差别的韵全部区分开来,即陆法言在《序》 中所说的“若赏知音,即须轻重有异”, 因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捃选 精切,除削疏缓”。因此全书分韵有 193个之多。
• 戴震《声韵考· 卷一》:“微有韵书,先有
反切。韵书产生之前,反切散见于经传, 论韵者博考以成其书,反切在前,韵书在 后也。” • 反切是韵书的基础,无反切即无韵书。 • 出现最早的韵书是公元3世纪魏国李登著的 《声类》,其后,有晋朝吕静的《韵 集》。
• (3)南北朝时期四声说的创建是韵书产生的
• 1955年姜亮夫将自己在国外摹录的27种
唐五代韵书及附录6种编成《瀛涯敦煌韵 辑》出版。 • 1983年,周祖谟将自己从1945年即开始收 集、编辑的30种韵书题为《唐五代韵书 集存》,由中华书局影印出版,书中有详 细考释和校记。
五、韵及相关概念
• 1、韵 • 韵这个概念的内涵比较复杂,常见的义
• 反切不仅有注音的作用,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
还在一定程度上起了统一读音的作用。读书音寄 存于反切,反切又起了统一读书音的作用。 反切出现在先,韵书随后出现。
• 在音韵学史上,反切的出现非常重要,
它促成了韵书的产生。
• 韵书正是总结了前代的反切,每组同
音字都是用反切注音的。而反切则是 韵书的精华,是今天考察韵书反映的 语音系统的珍贵资料。

古代汉语音韵PPT课件

古代汉语音韵PPT课件
▪ 《广韵》三十六字母表见教材 ▪ 注意与宋三十六字母的区别。
.
36
四、《广韵》的韵母系统
1、《广韵》一共有206个韵。
为什么中古会有这么多韵呢?
这206韵包括声调的不同。
这206韵不是同时同地的一种语言的韵母 系统,而是兼有南北古今方言的韵母系统。
2、十六摄
等韵学家们把206韵归并为16个大类,叫做 十六摄。
.
3
1.语音系统:指汉语的声、韵、调及其配 合规律。
2.古音学:是研究上古语音系统的学科。 3.今音学:是研究中古语音系统的学科。 4.北音学:是研究近古语音系统的学科。 5.等韵学:依据等韵图来分析音节的结
构,探讨发音原理和方法。 6.小 学:是我国传统的语言学,包括音
韵学,训诂学,文字学。
2021/3/11
.
9
宋三十六字母
.
10
三、韵母的基本概念
1、韵和韵母 韵不包括韵头,只要韵腹和韵尾相同。而韵 母还要区别韵头。韵母相同,韵一定相同; 韵相同,韵母不一定相同。韵的概念比韵母 的概念大。
2、韵部和韵目 韵部指韵腹、韵尾相同的音节。韵书中把所 有相同韵的字汇集在一 起,构成一个韵类。 从各个韵部中取一个代表字作为标目,这个 代表字就叫韵目。
▪ 上字取声母定清浊;下字取韵调定开合
▪ 例:顿,都困切;礼,卢启切;乌,哀都切
.
23
第二节 中古音
本节学习掌握内容: ▪ 一、《广韵》的性质和体例 ▪ 二、《广韵》的声母系统 ▪ 三、《广韵》的韵母系统 ▪ 四、《广韵》的声调
.
24
▪ 研究古代音韵多从中古音入手,这是因为 ,除中古音自身有其承上启下的性质外, 这个时期有一部声、韵、调体系完整的《 广韵》。凭借它上推上古音,下推近古音 ,都是较为方便的。

古汉语音韵学

古汉语音韵学


近体诗用韵根据“平水韵”,据其刊行者宋 末平水人刘渊而得名。平水韵依据唐人用韵情况, 把汉字划分成107个韵部(其书今佚)。清代康熙年 间编的《佩文韵府》又把《平水韵》并为106个韵。 东 董 送 屋 冬 肿 宋 沃 江 讲 绛 觉
• • • • •
5.音韵学上关于韵尾的分类: (1)阴声韵:没有韵尾的,或以元音收尾的; (2)阳声韵:以鼻音收尾的韵。 (3)入声韵:以塞音b/d/g收尾的韵。 6.韵目:韵书里韵的标目,也就是韵的代表字。所 以韵目和韵实际上是一致的。
• • •

• •
理想的拼音字中的一个声母或一个韵母,只能 用固定的一个或一组字母表示,不允许随意更动; 反切上下字的选用则是灵活的,选用与被切字声母 、韵母相同的任何字做反切上下字,都不会改变被 切字的实际读音。例如,“孤,古胡切”。假如上 字不用“古”,而用“过”、“姑”、“公”等字 ,下字不用“胡”,而用“乎”、“吴”、“都” 等字,被切字的读音都不变。 • 但若规定只用一个字来表示,那么就无法给这 个字自身注音,因此同一类声母或韵母至少得用两 个字,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又远不止两个。《广韵 》同类声母的上字最多有17个,同类韵母的下字也 基本类似。

上古每个韵部包括哪些字,首先是根据《诗经》 《楚辞》等先秦韵文的用韵归纳出来的;至于没有用 作韵脚的那些字,则根据谐声偏旁。当谐声偏旁与《 诗经》用韵发生矛盾时,古韵归字就以《诗经》用韵 为依据。 • 段玉裁首创了古韵谐声表。 • 常见的韵部表只能管到周秦时代。汉以后,特别 东汉韵部系统发生了变化;皆反映在汉代的乐府和辞 赋的用韵上。
• • • •
三、古代音韵学关于声调的概念 1.古代的调类:平、上、去、入。 2.古代调类表示法---“四角标圈法”。 3.平仄:平即平声,仄即上、去、人三声。这是诗词格 律上很重要的概念,诗歌讲究平仄就是为了构成声音的 回环和抑扬,为了声音美。 • 4.舒促:促指入声,舒指平、上、去三声。其实是阴声 韵、阳声韵和入声韵的区别。 • 发音时韵尾声音的长短缓急,把阴声韵、阳声韵归为舒 声韵,而把入声韵称为促声韵。

《古代汉语》第7讲:古汉语音韵学

《古代汉语》第7讲:古汉语音韵学

三十六字母 幫滂並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知徹澄娘; 精清從心邪,照穿床審禪;見溪群疑,曉影匣 喻,來日。
發音部位:五音、七音、十音 發音方法:是否送氣、震動 古人名稱多:明代方以智:初發聲、送氣聲、忍 收聲;江永、江有誥、陳澧:發聲、送氣、收聲 名稱不一,所指一致。 清濁:(李登的《聲類》就有清濁)
2、字母是聲母的代表字,源於唐守溫和尚,受 悉曇啟發,30字母。如明。宋人根據實際語音整 理36字母。
聲類 來源於反切上字的歸類(陳澧),與聲母時同時不同。 如:端母有 “都”類(都丁多得德冬等)、 “豬”類(桌啄輟致誅竹等) 見母有 “古”類(股骨固孤怪改該瑰告等)、 “居”類(家加甲嫁街解戒幾雞等)
二、中古時期:公元三世紀到公元十三世紀,即魏晉南北 朝至隋唐宋時期(中古音) 三、近古時期:公元十四世紀到十九世紀,即元明清時期 (近古音) 四、現代:民國至今(現代音)
二、古漢語音韻學的主要內容
音韻學:音韻是漢字聲、韻、調的總稱。
音韻學就是辨析漢字聲韻調的發音及類別、研究各 個歷史時期語音演變及其規律的科學。
(二)、有助於研究詞語的訓詁、深入瞭解文字通假問題 顧炎武:“讀九經自考文始,而考文自知音始”。 王念孫:“訓詁之旨,存乎聲音。字之同聲近者,經傳往 往假借。學者以聲求義,破其假借之字,則渙然冰釋。 如其假借之字而強為之解,則詰鞫( jiéjú, 窮究)為病矣 ” 1.《詩經》“害澣害否?歸寧父母。” 2.《詩經》“心之憂矣,如匪(篚)澣衣。靜言思之,不 能奮飛”。衣音均影母,衣微部,音侵部。 3.《戰國策》:今王使慶令臣曰:‘魚欲用所善’。(慶, 盛慶,人名)“魚”與“吾”均為疑母魚部。 4.《荀子》:斂然(聚集之貌)聖王之文章具焉,佛然平 世之俗起焉(人文典章制度固然由聖王創立,但表現在 一般人的日常世俗生活中。佛與勃均為並母物部: “僕雖罷駑(pínú)”,“罷”與“疲”同屬並母歌部

古代汉语唐子恒音韵学知识点

古代汉语唐子恒音韵学知识点

古代汉语唐子恒音韵学知识点一、古代汉语的韵母系统古代汉语的韵母有三十六个,分为十二个韵脚,每个韵脚下面有三个等级,称为上平、上声和去声。

十二个韵母又分为开口韵和合口韵两类。

开口韵包括平声、上声和去声,合口韵只有入声。

二、唐子恒音唐玄宗时期,太音官创作了《太音集》,规定了唐代正音,被称为唐子恒音。

唐子恒音规定了当时汉语的音系,对后来的声韵学研究产生了很大影响。

三、古代汉语韵母的变化规律1.声母韵尾的变化:古代汉语的韵尾多为-n,后来发生了爆裂音韵尾的变化,使得一些韵尾变成了-p、-t、-k等。

2.鼻韵母的分化:古代汉语中的鼻韵母-n、-m后来发生了分化,分化为-n、-m、-ŋ的三种韵母。

3. 口腔韵尾的变化:古代汉语的口腔韵尾发生了相对稳定的变化,如-j、-w、-jw、-jwǝ等。

4.入声的变化:唐代之前的古代汉语中,只有一种入声,后来发生了分化,分化为两种入声:入d声和入t声。

这种变化使得古代汉语的声调系统更加复杂。

四、韵母演变的原因古代汉语韵母的演变主要是由于声调的影响。

声调是通过发音的音调高低来表达意思的。

由于古代汉语的语音体系中存在着多种声调,不同的声调会导致韵母的发音产生差异,进而影响了韵母的演变。

五、古代汉语韵母演变的影响古代汉语韵母的演变对后来的汉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它不仅影响了汉字的读音,也对古代汉语的语法和词汇结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古代汉语韵母演变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古代文献和文化历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六、古代汉语韵母演变的研究方法古代汉语韵母的演变是通过对古代文献的语音标记和对比分析来进行研究的。

研究者可以通过古代文献中的韵书、韵图、韵牒等资料来还原古代汉语的音韵系统,并进行对比分析,找出韵母演变的规律和规律变化过程。

总之,古代汉语唐子恒音韵学是一门研究古代汉语韵母演变规律的学科。

通过对唐代之前汉语的音韵系统和韵书、韵图等文献资料的研究,可以还原古代汉语的韵母系统,并找出其演变的规律和影响,对于我们理解古代汉语、古代文献和文化历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古代汉语 音韵学

古代汉语 音韵学
现代音:“五.四” 后至今
音韵学的基本概念
3、声母 (1)现代汉语声母系统 b p m (双唇音) ,f (唇齿音),d t n l (舌 尖中音) ,g k h(舌根音),j q x(舌面音),zh ch sh r(舌尖后音),z c s(舌尖前音) + 零 声母 = 22个 [ŋ] 不能做声母,但古代可以 (2)中古三十六字母
(二)上古声调系统 1)尚无定论 最先谈上古音的声调问题,始于明代陈第《毛 诗古音考》。 2)段玉裁:平、上、入 3)孔广森:平、上、去 4)王念孙、江有诰:古有四声,但调值与后世不 同。 5)黄侃:平、入 6)王力
四、近代音
1.研究材料 《中原音韵》 元 周德清 成书于1324年 反映了元代的北方的实际语音系统。 2.《中原音韵》的韵母系统 1)19韵部 2)特点: a.只有阴声韵部和阳声韵部,没有入声韵部。 b.阳声韵仍然是[-m] [-n] [- ŋ ]三类分立。 近代韵母系统同现代普通话系统的最大差异: 近代有[-m]韵尾,到现代汉语中[-m]韵尾合并到[-n] 韵尾中了。
三、上古音
(一)上古韵部系统 1、研究材料 明代 陈第 《毛诗古音考》:“时有古今,地有 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可必至。” 1)诗歌 2)韵文和散文 3)谐声偏旁 段玉裁《六书音韵考》:同谐声者必同部
2、研究方法 1)系联法系联韵脚 (补充:《诗经》的用韵) 2)用同声必同部的规律作补充 3)离析唐韵
(3)五音: 唇,舌,齿,牙,喉 七音: 唇,舌,齿,牙,喉,半舌音,半齿音 九音: 重唇,轻唇,舌头,舌上,齿头,正 齿,牙,喉,舌齿音 (4)清浊关涉三方面
声带颤动不颤动
送气不送气 声调的阴阳
音韵学的基本概念
4、韵母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古代汉语名词解释一、音韵学1、发展历史:①上古音:指周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音,以《诗经》音系为代表,明清学者称之为“古音”,并把研究这一时期语音状况的学科叫做古音学;②中古音:指隋唐宋时期的语音,以《切韵》音系为代表,明清学者称之为“今音”,并把研究这一时期语音状况的学科叫做今音学;③近古音:指元明清时期的语音,以《中原音韵》音系为代表。

④现代音:指现代的语音,以现代普通话音系(即北京音系)为代表。

2、反切:反切是一种传统的、较为科学的注音方法,也是我国古代使用得最为广泛的注音法。

反切是用两个汉字配合起来为另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

构成反切的两个汉字,第一个叫做反切上字,第二个叫做反切下字,被注音的字叫做被切字。

取反切上字的声母,取反切下字的韵母和声调,作为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

二者相拼,就拼出了被切字的音。

如“攀,普班切”、“张,照帮切”。

3、双声、叠韵:双声,即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如“参差”“仿佛”“蜘蛛”;叠韵,即两个字的韵母相同,如“苍茫”“蹉跎”“彷徨”。

古代连绵词多是由双声叠韵构成的。

反切,就是运用双声叠韵原理创造出来的注音方法。

即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双声,反切下字与被切字叠韵。

如“渴,苦曷切”,反切上字“苦”与被切字“渴”双声,反切下字“曷”与被切字“渴”叠韵。

4、字母:传统音韵学里,声母称为声,又叫做“纽”、“声纽”。

把具有双声关系的反切上字加以归纳,就可以得出反切上字的类别。

每一类反切上字代表一个声母,从同类汉字中选出一个汉字作代表,作该声母的标目字。

这类标目字就是字母。

如《广韵》,表示[t]的声母反切上字有“端”、“德”、“冬”等,从中选取“端”字作代表。

这样,[t]声母就成为“端”母了。

字母又称“母”。

唐末和尚守温首先提出三十字母。

到了宋代,音韵学者又在此基础上增补成三十六字母。

(★三十六字母: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知彻澄娘、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见溪群疑、影喻晓霞、来日)5、五音、七音:是早期音韵学著作队声纽进行归纳分析时所用的术语。

音韵学部分知识点梳理

音韵学部分知识点梳理

⾳韵学部分知识点梳理三、⾳韵部分1、⾳韵学:也叫声韵学,是研究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门传统学问。

2、今⾳学:⾳韵学的分⽀之⼀。

以《切韵》系韵书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代的语⾳系统。

3、古⾳学:⾳韵学的分⽀之⼀。

与“今⾳学”相对,以先秦两汉的诗歌韵⽂如《诗经》、《离骚》、《⽼⼦》等⽤韵为主要根据,并结合形声字的谐声偏旁,研究上古时期的语⾳系统。

4、等韵学:⾳韵学的分⽀之⼀。

以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为研究对象,分析、描写语⾳中的声、韵、调系统,相当于中国古代的普通语⾳学。

5、古代常见的⼏种注⾳⽅法:(1)譬况法:采取打⽐⽅的⽅法给汉字注⾳的⽅法,⽐如《淮南⼦》⾼诱注“旄读如绸缪之缪,急⽓⾔乃得之。

”(2)读若(读如)法:即“读得象××⾳”,也是⼀种打⽐⽅的注⾳⽅法,如《说⽂》“宋,读若送”。

(3)直⾳法:即⽤同⾳字注⾳。

如“根,⾳跟”(4)反切法:⽤两字来合注被切字的⾳,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反切下字与被切字的声调是⼀致的),合成被注字的⾳。

称为“某某切”(唐以前称为“某某反”)例如“⽑”可⽤“莫袍切”来注⾳。

6、⼏种主要的⾳韵学著作及⾳韵学家:(1)《切韵》:隋代陆法⾔编著,是中古时期⼀部重要的韵书,它按韵排列,共分193韵,但原书已佚,它的⾳系保留在北宋陈彭年等编的《⼴韵》⾥。

对后代的⾳韵学研究影响深远。

(2)《⼴韵》:全称《⼤宋重修⼴韵》,北宋陈彭年、邱雍等根据《切韵》及唐代对《切韵》的增订进⾏修订、补充,是我国第⼀部官修韵书;其语⾳系统与《切韵》基本⼀致,属《切韵》系韵书,分206韵,收26194字,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韵书,是研究中古⾳的主要依据。

(3)《韵镜》:唐宋间编订的反映声、韵、调配合情况的等韵著作。

与《⼴韵》互为补充,是考察中古⾳的另⼀种重要材料。

(4)《中原⾳韵》:元代周德清著,是根据当时关汉卿、马致远等元曲家作品的⽤韵情况编纂⽽成,反映了⼗四世纪我国北⽅的语⾳系统,是研究近代⾳及其演变的重要依据。

古代汉语--第七章 音韵学

古代汉语--第七章  音韵学

(二)韵方面的术语



6、韵类:韵书中反切下字系联后,得到的不同的类别。以 现在术语说,每个韵中不同的韵类,是介音(韵头)的有无 或不同。因此韵类就是韵母(介音+主元音+韵尾)相同的字 组成的音韵单位。即带声调的韵母。如东韵包含两个韵类: 东韵一等和东韵三等。 7、韵目:韵书中韵部的标目字(或称代表字)。如《广韵》 平声“先”韵,现代读“-an、-uan、-ian、-yan”等韵母的 字,如“先、天、千、年、烟、贤、玄、渊”等。同韵字中 领头字就是韵目。《广韵》有206个韵目。 8、韵摄:中古以后等韵学上的一个概念。 宋元等韵图把《广韵》韵部中韵腹相同或相近、韵尾相同的 再归并,称为“摄”。《广韵》206韵并为十六摄。
3、舒促
舒指平上去三声,促指入声,因其发音短促而得名。 又:
舒声韵:阴声韵和阳声韵为舒声韵。 阴声韵都是元音,声音舒缓。阳声韵虽有辅音韵尾,但是它的辅音是浊 鼻辅音,发音时声带颤动,鼻腔也参与共鸣,容易延长,所以阴声韵和 阳声韵就是舒声。 促声韵:入声韵就是促声韵。 入声韵以塞音[—p]、[—t]、[—k]收尾,发音时有阻碍,读音急促,为促 声韵。
二、中古的声
(一)研究中古声的方法 (二)四十一声类 (三)中古声母系统:字母表 (四)中古声的演变
二、中古的声
(一)研究中古声的方法 陈澧《切韵考》反切上字系联 (二)四十一声类



四十一声类:清代陈澧《切韵考》系联《切韵》(《广韵》) 反切上字,得到四十一声类。 与三十六字母对比: 三十六字母:照穿床审 喻 四十一声类:庄初崇生(二)于(三) 照穿神审(三)喻(四) “照三”后人称“章昌船书常”;“崇生”本称“床疏”
韵目是韵部的代表字,也是韵书的标目。 宋元的等韵学家把韵腹、韵尾相同或相近的韵部 归并为一类,称为韵摄(统摄)。 《广韵》206 韵归并为16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浊”(又称“次浊”),包括鼻音声母明、微、泥、娘、 疑 ,半元音喻,边音来,以及日。
按照声 母的发 音方法
分类
清与浊
清声
发音时不带 音的辅音
全清
不送气的清声
次清
送气的清声
浊声
发音时带 音的辅音
全浊
带音的塞音、 擦音、塞擦音
次浊
带音的鼻音、 边音、半元音
根据气 流或浊 化的程 度分类
附:现代普通话声母清浊表
第四、用音韵知识查阅古代的工具书。
《康熙字典》:火,虎果切并货上声 《辞 源》:言,语轩切平元韵疑 第五、解读古代文献;如通假字、破读、同源词等。 河曲智叟亡以应。 《列子·汤问》
亡:明母,阳部 无:明母,鱼部
第六、欣赏古典文学作品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γuai]
(一) 声方面的术语
6、清与浊 《隋书》载魏·李登《声类》“始判清浊”。唐·孙愐《唐
韵》序:“切韵者,本呼四声,引字调音,各有清浊”。 清浊是分析声母发音方法的术语 。 清:发音时声带不颤动是清音。 清音分两类:不送气是“清”(又叫“纯清”、“全清”。如
端[t-]);送气是“次清”(如透[t‘-])。 浊:发音时声带颤动是浊音。 浊音分两类:一是“浊”(又称“全浊”,如定[d-]);一是
音韵学
第一节 音韵学常识 第二节 中古音 第三节 上古音
第一节 音韵学常识
※音韵学参考书目
一、音韵学的研究内容 二、音韵学研究的意义 三、音韵学的基本概念
音韵学参考书目
1、罗常培《汉语音韵学导论》 2、王力《汉语音韵学》 《汉语音韵》 3、唐作藩《音韵学教程》 4、陈复华《汉语音韵学基础》 5、史存直《汉语语音史纲要》 6、任铭善《汉语语音史要略》 7、何九盈《古音学》 8、李新魁《中古音》 9、董同龢《汉语音韵学》 10、邹晓丽《汉语韵韵学教程》
发音方法/ 清 发音部位 双唇音 b p 唇齿音 舌尖音 d t 舌根音 g k 舌面音 i q 舌尖后音 zh ch 舌尖前音 z c

m f
nl h x sh r s
(二)韵方面的术语
1、韵:主要元音(也称韵腹)、韵尾(如果有韵尾的话) 和声调相同的字组成的音韵单位,叫作“韵”。如《广韵》 有206韵。
2、声类:声母的类别。清代陈澧《切韵考》系联《切韵》(《广韵》) 反切上字,得到四十一声类。
3、唐末和尚守温30字母:相传释守温发明了30字母 。 4、宋人36字母(见下页图) ※※二者比较: 唇音—不芳并明【非敷奉微】; 舌音—端透定泥【娘】是舌头音; 知彻澄日 是舌上音; 牙音—见溪群来疑; 齿音—精清从是齿头音;审穿禅照【床】是正齿音; 喉音—心邪晓是喉中音,清; 匣喻影亦是喉中音,浊。
二、中古的声
(一)研究中古声的方法 (二)四十一声类
(三)中古声母系统:字母表 (四)中古声的演变
二、中古的声
(一)研究中古声的方法
陈澧《切韵考》反切上字系联
(二)四十一声类
四十一声类:清代陈澧《切韵考》系联《切韵》(《广韵》) 反切上字,得到四十一声类。
与三十六字母对比:
三十六字母:照穿床审
8、韵摄:中古以后等韵学上的一个概念。
宋元等韵图把《广韵》韵部中韵腹相同或相近、韵尾相同的 再归并,称为“摄”。《广韵》206韵并为十六摄。
(二)韵方面的术语
概念

韵母
韵类 韵部
韵目 韵摄
定义
由韵腹、韵尾、声调相同的字组成的类别,不管 有没有韵头或韵头是否相同。 一个汉字的音节除声母以外的音素,包括韵头、 韵腹、韵尾。 韵书中反切下字的分类。 同韵的字汇成一个部类。韵腹、韵尾相同。上古 韵部不区别声调。 韵目是韵部的代表字,也是韵书的标目。 宋元的等韵学家把韵腹、韵尾相同或相近的韵部 归并为一类,称为韵摄(统摄)。 《广韵》206 韵归并为16摄。
的韵为阴声韵。 阳声韵:以鼻音[—m]、[—n]、[—ŋ]收尾的韵为阳声韵。 入声韵:以塞音[—p]、[—t]、[—k]收尾的韵为入声韵。
阴声韵
-
-i
-uபைடு நூலகம்
阳声韵 -m
-n

入声韵 -p
-t
-k
(三)调方面的术语
1、四声:中古平、上、去、入四种声调的总称。平、上、 去三声是音节中不同的音高,入声除了音高与平、上、去 不同,更主要的是入声有塞音尾[—p]、[—t]、[—k]。
又:
舒声韵:阴声韵和阳声韵为舒声韵。 阴声韵都是元音,声音舒缓。阳声韵虽有辅音韵尾,但是它的辅音是浊
鼻辅音,发音时声带颤动,鼻腔也参与共鸣,容易延长,所以阴声韵和 阳声韵就是舒声。 促声韵:入声韵就是促声韵。 入声韵以塞音[—p]、[—t]、[—k]收尾,发音时有阻碍,读音急促,为促 声韵。
(二)韵方面的术语:等与呼

有无介 主 要 元 音 音【i】 开口度 舌位
主要元音
一 等

最大 (洪)
较后
【ɑ】【ə】 【o】【u】
二 等

次大
较前
【ɔ】【a】 【æ 】
三 等

较小 (细)
在前
【ε 】【i】
四 等

最小 最前 【e】
(二)韵方面的术语:等与呼
根据开口度的大小,把两呼各分为一、二、三、四等。如:
据《南史·陆厥传》载:齐永明(齐武帝年号,公元483-493 年) 时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眺,琅邪王融,以气 类相推毂,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为文皆用宫商,将平 上去入四声……”。
《梁书·沈约传》说:“约撰《四声谱》,以为在昔词人累
千载而不寤,而独得胸衿,穷其妙旨,自谓入神之作。高 祖雅不好焉,帝问周舍曰:‘何谓四声’?舍曰:‘天子 圣哲’是也,然帝竟不遵用。”
(二)韵方面的术语
6、韵类:韵书中反切下字系联后,得到的不同的类别。以 现在术语说,每个韵中不同的韵类,是介音(韵头)的有无 或不同。因此韵类就是韵母(介音+主元音+韵尾)相同的字 组成的音韵单位。即带声调的韵母。如东韵包含两个韵类: 东韵一等和东韵三等。
7、韵目:韵书中韵部的标目字(或称代表字)。如《广韵》 平声“先”韵,现代读“-an、-uan、-ian、-yan”等韵母的 字,如“先、天、千、年、烟、贤、玄、渊”等。同韵字中 领头字就是韵目。《广韵》有206个韵目。

四十一声类:庄初崇生(二)于(三)

照穿神审(三)喻(四)
“照三”后人称“章昌船书常”;“崇生”本称“床疏”
(di); 械(xie、gai)二音,《广韵》胡介切,属匣母,齐齿呼,应
读细音; 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正是根据古今音变规律进行审读的。 第三、进行方言调查、推广普通话。
鞋:普通话xié 山东xiài 湖北hái 中古音[γai] 街:普通话jiē 东北gāi 广东gāi 中古音 [kai]
二、音韵学研究的意义
(一)声方面的术语
5、五音、七音 梁·顾野王《玉篇》里有“五音声论”。附会 五方,各举八
个例字。如:东方喉声 何我刚谔可康各……。 五音:根据声母发音部位的分类。把声母按发音部位分为
“唇、舌、牙、齿、喉”五类,即“五音”。 七音:在五音的基础上,宋元时再分出“半舌”(来纽),
和“半齿”(日纽),共七类,即“七音”。 ※九音:
第二节 中古音
一、中古的韵 二、中古的声 三、中古的调
一、中古的韵
(一)《切韵》与《广韵》 • (二)《广韵》二百零六韵,六十一类 (三)《广韵》的韵母 • (四)中古韵母到近古、现代的转变
一、中古的韵
• (四)中古韵母到近古、现代的转变 1、平水韵一百零六韵,三十二类 2、十六韵摄:《广韵》206韵并为:“通、江、止、遇、蟹、
臻、山、效、果、假、宕、梗、流、深、咸、曾”十六摄。 比如“效”摄,就包括了平声“豪、肴、宵、萧”,上声 “皓、巧、小、筱”,去声“号、效、笑、啸”十二韵。其 共同点都收(-u)尾。 ※3、《中原音韵》十九韵 ※4、现代北方曲艺十三辙 5、中古韵尾到现代普通话的演变: [—m]变为[—n];入声尾[—p]、[—t]、[—k]消失,同时 入声作为声调也消失,变入今四声。
一、音韵学的研究内容
3、音韵学的历史分期: 上古时期—先秦两汉,称古音学。 中古时期 —魏晋南北朝至唐宋,以陆发言《切韵》为代表,宋·陈彭年
《广韵》保存了原貌,称今音学。
近古时期 —元明清,元·周德清《中原音韵》为代表。 另外,宋元时期,有些音韵学者以图表形式分析韵书反切,展示汉语语
一等
二等 三等 四等
高古豪反 交肴 嬌宵 澆蕭 開口
kɑu
kau kiɛu kieu
觀古桓反 關刪 勬仙 涓先 合口
kuɑn
kuan kiuɛn kiuen
宋元等呼洪细
开口 洪音 一等二等 呼
细音 三等四等
开口洪音 开口细音
明清四呼洪细
开口呼
无介音,主要元音不是﹝i﹞、﹝u﹞、 ﹝y﹞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三、音韵学的基本概念





韵头 韵腹
韵尾
平上去入
五音 七音 (发音 部位)
清浊 (发音 方法)
开合 四呼
阴阳入 等声声声
韵韵韵
舒声 促声
(一)声方面的术语
1、字母:即声母的代表字。又称“声”、“纽”、“声纽”、“音纽”、 “声类”等。(唐以前声母用反切上字表示,或叫双声,同一声母用字 可不同。如:“d”这个声母就可用“德、得、冬、端、丁、多”等表 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