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心得:环境刑事司法视角下的恢复性司法问题
工作心得:深化恢复性司法,推进生态检察实践(最新)

工作心得:深化恢复性司法,推进生态检察实践(最新)运用恢复性司法理念修复受损的生态环境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以建设生态文明为契机,在生态检察实践中深化运用恢复性司法来解决生态环境难题,成为检察机关的重要任务。
恢复性司法运用于生态检察实践的现状与困境近年来,出于服务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生态检察作为检察机关新时期重点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
一些位于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检察院针对本地的生态现状,以恢复性司法理念为引导,以“生态修复补偿”为主要内容进行了有益尝试,探索出一条符合本地特色的生态检察之路,也充分证明了在生态司法中运用恢复性司法理念可行且有效。
2015年8月以来,江西省各地检察院全面开展了生态检察专项监督活动,对生态恢复性司法的运用进行了探索。
目前看来,还有待进一步深化:(1)生态恢复性司法的运用范围较窄,主要运用于失火、滥伐林木等涉林案件和非法占用农用地、非法采矿等涉地案件中,在污染大气、水资源等污染环境案件中适用较少。
(2)修复生态方式单一,主要为补植复绿、复耕、复垦、缴纳修复赔偿金等,环境案件的适用方式仅仅是关停企业、运走污染物,无法评估受损的大气或者水质是否真正得到恢复。
恢复性司法运用于生态检察实践的应然之路1.制定地方性法规,增强生态恢复性司法的针对性与可操作性。
生态恢复性司法的核心是修复受损的生态。
应以《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方案》为依托,结合实际,通过地方人大立法,制定地方性法规来明确适用的案件范围及操作程序,相关立法应包括以下内容:明确适用生态恢复性司法的案件范围。
可以考虑由涉林、涉地案件扩展到涉及林业、农业、水资源、名胜古迹等领域可能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案件,且必须符合以下条件:案件主要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犯罪事实无异议,自愿认罪,有生态修复补偿能力;生态环境受害方自愿与加害方达成生态恢复补偿协议,同意对加害者从宽处罚。
确立专业机构评估生态环境损害程度、修复费用、修复成果的专家鉴定制度。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犯罪案件中的恢复性司法应用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犯罪案件中的恢复性司法应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西部地区生态环境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大量的企业为了谋取暴利,不顾生态环境保护,进行非法采矿、排放污染物等犯罪行为,导致当地的生态环境遭受重大破坏。
西部地区的司法机关必须积极采取恢复性司法应用,为生态环境犯罪行为造成的损失进行恢复和补偿,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
恢复性司法应用要注重犯罪分子的处罚和惩罚。
对于恶意破坏生态环境的犯罪行为,司法机关必须给予严厉的惩罚,使犯罪分子付出应有的代价。
要确保司法判决能够得到有效的执行,确保赔偿款项的到位,以保护当地生态环境。
恢复性司法应用还要推动环境整治和修复工作的开展。
司法机关可以通过对犯罪分子进行监管和管理,确保其在监狱中从事生态环境修复工作,为当地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修复贡献自己的力量。
司法机关还可以借助专业团队的力量,对受到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全面调查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修复方案和措施,将犯罪行为造成的损失减到最低。
恢复性司法应用要注重加强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
只有公众积极参与和监督,才能够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推动司法机关积极采取恢复性司法应用,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
司法机关要主动向公众公开生态环境犯罪案件的相关信息,接受公众的监督和批评,并积极与公众、非政府组织等合作,共同推动恢复性司法的实施。
恢复性司法应用要注重加强国际合作和经验交流。
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犯罪问题具有一定的区域性特点,需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借鉴国外国家和地区在生态环境犯罪案件处理方面的经验和做法,以提升恢复性司法应用的水平和效果。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犯罪案件的恢复性司法应用是保护和修复当地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
要注重犯罪分子的处罚和惩罚、推动环境整治和修复工作、加强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加强国际合作和经验交流,共同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贡献力量。
工作心得:关于恢复性司法引入生态检察的思考

工作心得:关于恢复性司法引入生态检察的思考一、提出问题恢复性司法作为一种舶来品在我国引发了对报应性刑事司法观念及制度的反思与重构。
恢复性司法在一些国家中的推行昭示了这样一种趋势:在刑事司法中,把关注的重心逐渐转移到被害人及社会因犯罪行为所带来的损害上,而较少关注对违法犯罪的具体分析。
恢复性司法与中国的“和合”文化、“和为贵”精神契合在一起,碰撞出的是刑事司法领域越来越丰富而有效的犯罪处理机制。
恢复性司法成为世界刑事司法改革的一股强大推动力绝非偶然,其优势可以说显而易见,总结出恢复性、个人参与性、社会性、前瞻性、灵活性等五项优点。
对于生态环境问题,我们应该强调问题的解决,关注造成了怎样的后果、如何消除犯罪造成的影响,从被害人及社会的实际需要出发,弥补犯罪所带来的各种损失,以实现利益的共进。
然而,对于恢复性司法引入生态检察而言,相关问题远未达成共识,甚至还有不少尖锐的批评意见。
目前恢复性司法虽有其名却无其分,缺乏直接法律依据是其最大的问题。
部分地区允许犯罪行为人的亲友代为履行“补植复绿”行为,有违背罪责自负原则之嫌,导致其教化功能被弱化。
这便需要我们更加深入地研究恢复性司法引入生态检察的可欲性与可行性:难道上述恢复性司法的优点,不能在生态检察中发挥作用吗?或者囿于刑事诉讼本身的固有特点而必然排斥恢复性司法吗?恢复性司法的适用范围仅仅限于侵害个人法益的自诉案件和公诉案件中的轻微刑事案件?恢复性司法在生态环境犯罪的预防、惩治以及被破坏的生态环境的修复方面究竟有多大的适用空间?……对于这些问题,都必须立基于生态司法实践,从而明晰恢复性司法与刑事司法的关系这一基本理论问题。
二、恢复性司法引入生态检察及其理念基础尽管仍然有不少学者坚持认为恢复性司法只能适用于自诉案件和公诉案件中的轻微刑事案件,但是全国范围内的刑事司法实践却已然迈出了一大步。
在此,首先以恢复性司法引入生态检察最为成熟的XX省为例进行分析,试图从揭示生态检察实践中恢复性司法的表象到剖析其背后蕴藏的深层理念基础。
工作心得:贯彻恢复性司法理念,强化生态修复全程监督(最新)

工作心得:贯彻恢复性司法理念,强化生态修复全程监督(最新)检察机关办理破坏生态环境案件,除严格适用法律外,还应在办案中贯彻恢复性司法理念,主动延伸检察职能,督促案件当事人补植复绿,修复受损的生态环境,避免“罪犯服刑,荒山依旧”,努力构建“司法+生态修复”的办案模式,做好司法办案后半篇文章,达到惩处犯罪和恢复生态的双重目的,实现办案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双统一。
办理生态环境保护案件引入恢复性司法理念。
恢复性司法认为刑事司法的任务不仅仅是惩罚犯罪,更要关注受害方利益,尊重被害人的意愿,修复被犯罪破坏的社会关系,预防犯罪嫌疑人再次犯罪,实现全面、彻底的正义,即“无害的正义”。
在生态环境保护类案件中,我们除了追求对犯罪分子实现罚当其罪的处罚外,按照“恢复性司法”要求,还要重点关注生态环境修复,环境生态功能的恢复。
要在办案中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在严厉惩治破坏生态环境犯罪的同时,把生态修复情况作为批捕和起诉的重要参考,促进该项工作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发展。
加大“补植复绿”等生态修复补偿工作力度,依法对符合条件的生态环境案件从宽处理,达到恢复环境、修复关系、促进和谐的目的。
生态修复的启动条件和生态修复方法。
为将恢复性司法理念顺利引入生态环境保护案件办理中,由检察机关主导,与政府主管部门、嫌疑人充分沟通,构建“讯问笔录—评估表—协议书”的“三书”工作模式,启动生态环境案件恢复性司法工作。
即在审查刑事案件中,由办案人员了解犯罪嫌疑人是否自愿进行生态修复,以讯问笔录形式固定;通知相关行政执法部门进行专业化评估,出具生态修复补偿评估表,为接下来的生态修复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行政执法部门和犯罪嫌疑人等共同签订生态损失修复协议书,明确各方权利义务,约定不按协议开展修复应承担的后果,有序推进生态修复工作。
根据案件的不同情况,创新生态修复方式,形成“原地修复+异地修复+替代修复”等多种修复模式。
如积极探索“补植复绿”原地修复方式,以盗伐、滥伐林木案件为例,砍伐多少株林木,要求在原地按砍伐林木数量补种,并确保成活率。
环境刑事案件适用恢复性司法研究

环境刑事案件适用恢复性司法研究环境刑事案件适用恢复性司法研究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峻,环境刑事案件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传统的刑事司法主要注重对犯罪行为的惩罚,但在环境刑事案件中,单纯的惩罚性司法往往难以全面解决环境问题以及对受害者的补偿和保护。
因此,学界逐渐关注环境刑事案件中恢复性司法的应用,以期在司法实践中更好地解决环境问题。
环境刑事案件适用恢复性司法是一种注重修复受害者权益,恢复环境生态平衡,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刑事司法实践。
在传统的刑事司法中,法官和检察官主要关注犯罪嫌疑人的罪责和处罚,而忽视了环境受害者的权益和环境的恢复。
恢复性司法的应用,可以使司法机关更加注重环境受害者的权益保护,通过合理的赔偿和恢复计划,帮助受害者重新获得应有的权益,同时推动环境的快速恢复。
恢复性司法在环境刑事案件中的应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首先,应当加强对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追究,明确责任和处罚,并通过罚款、刑期等手段实现对嫌疑人的刑事惩罚。
然而,仅仅依靠刑事惩罚无法解决环境问题,因此,恢复性司法需要更加注重环境的恢复。
其次,应当设立环境赔偿基金,用以赔偿环境受害者和修复环境。
环境赔偿基金可以通过对环境污染者的罚款、违法所得的收缴以及社会捐款等方式筹集资金,并用于环境受害者的赔偿和环境的恢复。
此外,还可以建立环境恢复基金,用以长期支持环境的恢复工作。
这些基金的建立可以保证环境受害者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护,同时为环境恢复提供了必要的资金保障。
除了赔偿和恢复基金外,恢复性司法还可以通过环境教育和培训的方式加强环境保护意识。
在环境刑事案件中,可以要求犯罪嫌疑人进行环境教育和培训,以增强其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责任感。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公众的环境教育,提高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从而形成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
此外,恢复性司法还可以通过建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来强化环境保护。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是指由社会组织或公民代表社会公众的利益提起的环境违法行为诉讼。
工作心得:环境犯罪治理中的恢复性司法

工作心得:环境犯罪治理中的恢复性司法随着XX市法院开庭审理一起盗伐林木犯罪案件,作出全省首个恢复性刑事司法判决,判处缓刑并承担补植林木、恢复植被的民事责任。
恢复性司法理念在环境犯罪中的应用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恢复性司法理念就是指支配恢复性司法运作的一套基本价值观念,与传统司法相比,恢复性司法保护被害人权利,重视破坏关系之修复。
一些地方开始在环境犯罪案件中尝试生态恢复性司法模式,但是目前,环境恢复性司法作为一种新探索还面临着很多的困境。
根据现有的生态刑事司法实践,对环境犯罪适用恢复性司法进行思考并提出模式构想。
随着对刑事本质的反思和对正义理念的重构,恢复性司法对我国刑事法理论与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
恢复性司法的价值理念与制度设计对于以恢复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利益平衡与和谐关系为目的的环境犯罪的惩治具有借鉴意义。
一、环境犯罪刑事司法中引入恢复性司法理念(一)恢复性司法理念概述恢复性司法,亦称复合司法,英文是RestorativeJustice,国际上对恢复性司法较为通行的定义是:恢复性司法是指在一个特定的案件中,关涉各方共同解决犯罪问题,处理犯罪后果的过程及其对未来的意义。
伴随着各国刑事司法的文明演进,恢复性司法作为一种新兴的犯罪控制模式,不同于传统司法的“惩罚”,其核心思想是“恢复”;不同于传统刑事司法中国家机关追究犯罪人的刑事责任,运用恢复性司法可以要求犯罪嫌疑人依法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恢复原状或者修复环境、赔偿损失等非刑罚措施,更注重被害人的保护,形成“加害人-调解人-受害人”模式。
它是对传统的、通过刑罚一元化模式进行犯罪控制所存在的固有缺陷的一种有效的弥补。
在犯罪方和被害方之间建立一种对话关系,以犯罪人主动承担责任消弭双方冲突,从深层次化解矛盾,并通过社区等有关方面的参加,修复受损社会关系的一种替代性司法活动。
其目的在于:1、犯罪人主动承担个体责任,对自己的犯罪行为所造成的危害结果进行赔偿;2、受害人利益得到救济、补偿,既包括物质财产方面,也包括精神人格方面;3、收损的社会关系得到修整、恢复。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犯罪案件中的恢复性司法应用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犯罪案件中的恢复性司法应用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犯罪案件频发,严重破坏了当地自然生态环境和居民生存环境。
为加强对这些犯罪案件的打击,必须采取恢复性司法应用,加强环境修复工作,减轻环境对当地居民的影响。
恢复性司法应用是一种针对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司法手段,其目的是减轻环境对当地生态和人类的伤害,恢复环境本来的功能和价值,以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和生命安全。
在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犯罪案件中,恢复性司法应用可以采用以下措施。
第一,加大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力度。
对于企业和个人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理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在司法审判中,应要求破坏者赔偿环境损失原值,并加上适当的赔偿金。
赔偿金的数额应该充分考虑环境恢复和修复的成本,以及对当地居民和生态的影响。
对于破坏严重的案件,应该加大处罚力度,以起到宣传和威慑作用。
第二,建立环境修复基金。
环境修复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发起环境修复基金项目,可以动员社会力量,减轻政府负担。
环境修复基金应该用于技术研究、环境修复项目实施、生态保护区建设等方面,确保环境修复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三,加强环境监测和信息公开。
环境犯罪案件后,应根据破坏的程度和恢复的难度,定期对恢复工作进行监测和评估。
监测结果应该向公众公开,透明度要求高。
同时,政府应该积极回应公众的环境安全关切,加强与各方的沟通合作,形成公众参与的环保动力。
总之,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问题已经到了无法回避的地步。
恢复性司法应用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政府、企业和公众应该共同行动起来,加强环境保护和恢复。
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犯罪案件中的恢复性司法应用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犯罪案件中的恢复性司法应用西部地区是我国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区域,但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的破坏,许多人因此受到惩罚。
在此背景下,恢复性司法开始广泛应用于生态环境犯罪案件中。
恢复性司法是指通过对犯罪过程中对受害者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害进行补偿,对犯罪行为进行惩罚和改造的一种机制。
恢复性司法的应用有助于保护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和受害者的权益,让犯罪者更好地意识到自己的过错,同时也强化了刑事制度的功能。
首先,恢复性司法在生态环境犯罪案件中的应用体现在对生态损害的补偿上。
生态环境犯罪既包括直接侵害自然资源、生态系统,还包括间接破坏引起的其他社会问题。
因此,恢复性司法的恢复目标包括自然资源的恢复、生态系统的重建、以及对社会和经济影响造成的补偿。
例如,当某企业在采矿过程中直接污染水源,造成周边农民的饮水困难和健康问题时,法院可以命令企业赔偿受害人的医疗和饮水等经济损失,同时也要求企业对水源进行治理和保护,以便恢复受害人的生产和生活秩序。
其次,恢复性司法在生态环境犯罪案件中的应用也包括对犯罪者的惩罚和改造。
恢复性司法不仅关注犯罪行为对生态环境和社会产生的后果,还注重对犯罪者进行教育和改造,让犯罪者对自己的过错有所认识,并通过社会认可的惩罚措施对其进行改造。
例如,某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违规排污,造成严重污染,法院可以判处企业负责人行政拘留,同时还要求企业改善生产环节,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在惩罚中,法院也可以命令企业出资或参与社区环境保护事业,以改善社会对该企业的不良印象和社会关系。
现在,恢复性司法的应用在生态环境犯罪案件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可,但是,应用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有些犯罪者并不愿意承担责任,特别是那些人行环境犯罪的企图,他们可能会逃避惩罚,绕过司法程序。
其次,应用恢复性司法在实践中需要考虑许多因素,如被恢复的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受害人的权利保障、恢复目标的公正和透明程度等。
恢复性措施在环境刑事司法中的适用研究

2023-10-29CATALOGUE 目录•引言•恢复性措施概述•环境刑事司法中恢复性措施的适用•环境刑事司法中恢复性措施的完善建议•结论01引言当前环境犯罪的严峻形势及其对环境和公众健康的影响传统惩罚性措施在环境刑事司法中的局限性恢复性措施在环境刑事司法中的兴起和应用研究背景研究目的探讨恢复性措施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实践和经验提出完善我国环境刑事司法中恢复性措施的建议分析恢复性措施在环境刑事司法中的适用原理和优点研究方法收集和整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对恢复性措施在环境刑事司法中的应用和研究进行全面了解文献综述案例分析比较研究实证研究选取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剖析,了解恢复性措施在实际运用中的效果和问题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实践和经验,总结其优劣和适用条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了解我国当前恢复性措施在环境刑事司法中的实际运用情况及其效果02恢复性措施概述恢复性措施定义恢复性措施是指在环境刑事司法中,对受损的环境进行修复、补偿、还原等的一系列行动。
这些行动旨在最大程度地减少环境犯罪对生态系统造成的损害,并帮助受损环境恢复到原有状态。
恢复性措施的适用范围恢复性措施适用于环境刑事案件中,特别是涉及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案件。
这些措施包括但不限于清理污染场地、修复生态系统、赔偿受害人损失等。
恢复性措施定义国际实践在国际环境刑事司法领域,恢复性措施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美国《清洁水法》和《清洁空气法》规定了污染者必须对受损环境进行补偿或还原,并支付相应的罚款或赔偿金。
欧盟《环境责任指令》也要求成员国对环境犯罪造成的损害进行补偿,并建立了相应的追责机制。
要点一要点二国内实践在国内环境刑事司法领域,恢复性措施也逐渐得到了认可和推广。
一些国家已经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明确规定了恢复性措施的实施要求和责任承担。
此外,一些地方也积极探索和实践恢复性措施,如江苏省无锡市开展的“环境修复试点项目”等。
工作心得:恢复性司法理念在生态环境刑事司法中的应用

工作心得:恢复性司法理念在生态环境刑事司法中的应用环境保护、污染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生态文明建设注定是一场持久战、攻坚战。
我国正在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并且不断完善生态修复制度。
全国人大通过了“十三五规划纲要”,生态环境保护是其中重要的一篇。
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推进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
环境司法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之一,为生态系统的修复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
正确认识生态环境司法的本质特征以及设计生态环境司法的具体程序,并且完善配套相关制度,有助于生态环境司法的开展和深人,有助于保护生态利益,有助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一、生态环境修复性司法的渊源生态环境修复性司法是以环境损害为前提,以环境修复为主要内容和主要目标,对环境损害进行法律救济的新发展,修复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经济发展不可避免地损害环境的情况下,实现经济和生态环境两手抓,实现环境修复一环境损害一环境修复的循环发展模式,既不因为环境受损而阻碍经济发展,也不因为经济发展而使生态环境遭受破坏。
环境修复性司法可以对污染的水体、土壤、空气和被破坏的植被、资源以及缺失的生物多样性进行有效修复,保证生态系统恢复到损害之前或者生态保持平衡之际。
也就是说,生态环境修复性司法是一种凡是环境损害发生之处,皆能以环境修复性司法进行救济的法律模式。
生态环境修复性司法程序把生态文明当作最髙价值追求,把和谐社会作为最终价值目标。
现今司法体系中,一旦环境遭到破坏,处罚或惩罚相应而至,人与社会的和谐得不到保障;另一方面,由于对人进行处罚和惩罚,从而消减了对环境修复的责任心,导致环境损害加剧,人与自然亦不再和谐—环境修复性司法则恰到好处地避免了此类情况发生。
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引,环境修复性司法更加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双重和谐。
关于“恢复性司法”(Restorativejusticeprogram)的定义,各国学者和法律实务工作者的认识并不一致。
工作心得:恢复性司法理念运用于生态检察工作之思考

工作心得:恢复性司法理念运用于生态检察工作之思考“恢复性司法”的理论发端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北美地区,并迅速在英美法系国家付诸司法实践。
其核心思想是“恢复”,不同于传统司法的“惩罚”。
国内一些法学学者也将该理念运用于未成年人犯罪研究和刑事和解案件办理中。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高速发展,破坏环境及相关犯罪呈高发、频发态势,司法机关充分运用法律手段,打击了一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刑事犯罪。
但惩治生态环境犯罪仅仅靠刑罚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检察机关要引入恢复性司法理念,在打击犯罪的同时,推行“补植复绿、恢复生态”新举措,全力服务生态文明建设。
一、恢复性司法运用于生态保护的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明确提出生态环境建设的改革任务和法律任务,制定完善生态补偿的法律法规,为加快生态环境提供了政治基础和立法基础。
2015年,最高检要求,全国各级检察机关要积极探索,把恢复性司法理念运用于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实践,努力实现惩罚犯罪与保护生态环境双赢。
(一)有利于预防生态环境犯罪。
人的本性就是“趋利避害”,当犯罪人认为犯罪成本低廉、犯罪效益高于犯罪成本时,犯罪人往往就会选择实施犯罪行为。
一般的犯罪行为都是犯罪人为了追求某一特定的后果而实施的,行为人主观上对于这样的行为和后果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和积极的追求。
而环境犯罪的行为人往往不是为了对环境施加影响,更不是有意对环境加以破坏,他们实施此种行为的真正动机是对经济利益的追求。
将恢复性司法应用于生态环境保护,犯罪后生态环境的治理会使环境犯罪的成本增高,犯罪人需要仔细考虑犯罪成本时,就会倾向于保护环境,而不是破坏环境。
更多的和更严厉的惩罚并不能减少犯罪,我们在打击破坏资源犯罪案件不应再仅仅靠传统的“报应刑”观念进行重罪重刑,而应结合案件情况进行特殊预防,降低再犯率。
在严厉打击的同时令犯罪行为人对已造成破坏的自然环境作出补偿,对其内心产生的震慑远比定罪量刑要大。
(二)有利于生态环境恢复。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犯罪案件中的恢复性司法应用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犯罪案件中的恢复性司法应用恢复性司法是一种以恢复被害人权益为核心的司法模式,旨在通过对犯罪行为的制裁、恢复被害人利益和修复社会关系,实现犯罪后果的恢复与弥补。
在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犯罪案件中,恢复性司法应用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
本文将从恢复性司法的概念、原则及具体应用等方面对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犯罪案件中的恢复性司法进行阐述。
一、恢复性司法的概念与原则恢复性司法是一种相对于传统的惩罚性司法而言的新型司法模式。
恢复性司法的核心理念是关注受害人利益的恢复和社会关系的修复,以达到修复被害人尊严、恢复社会和谐与秩序的目标。
恢复性司法的原则主要包括尊重、参与和需求导向原则。
尊重原则要求司法制度尊重受害人的权益,尊重其意愿和利益,使其在恢复过程中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支持;参与原则要求受害人、肇事者和社区成员在恢复性司法过程中参与共同制定和执行恢复性措施;需求导向原则要求司法系统根据不同案件和当事人的个别需求,定制恢复性措施,从而更好地满足恢复的目标和效果。
西部地区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生态环境犯罪案件屡禁不止。
这些犯罪案件主要表现为非法采矿、非法放牧、乱捕滥猎、非法砍伐、非法排污等,严重破坏了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给当地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
与其他类型的犯罪案件相比,生态环境犯罪案件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追溯困难。
生态环境犯罪案件往往需要依赖大量的调查、取证和鉴定等手段,而这些工作在西部地区由于地理条件、技术要求和人员配备等方面的限制,都存在一定的困难;二是赔偿难度大。
因为生态环境受损的价值不容易直接量化,加之涉及的利益关系复杂,往往很难确定具体的赔偿标准和赔偿方案;三是社会影响广泛。
生态环境犯罪案件不仅涉及到个别犯罪行为,而且直接关系到当地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居民的生活,其社会影响也更为广泛。
针对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犯罪案件的特点和挑战,我们可以借鉴恢复性司法的理念和原则,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区的恢复性司法应用模式。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犯罪案件中的恢复性司法应用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犯罪案件中的恢复性司法应用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犯罪也日益增多。
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犯罪对生态系统的损害非常严重,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水土流失、沙漠化加剧等问题,危害甚大。
在此情况下,恢复性司法的应用显得十分重要。
本文将探讨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犯罪案件中的恢复性司法应用。
一、恢复性司法的概念和特点恢复性司法是一种保护犯罪受害者和社会的刑事司法模式,其核心在于赔偿和修复。
恢复性司法认为,犯罪的后果并不仅仅是给个人带来的伤害,还包括犯罪对生态系统、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等方面所造成的伤害。
因此,恢复性司法不仅应对个人的犯罪行为进行惩罚,还应对社会和生态环境进行修复,使社会和生态系统得到恢复。
试图实现生态环境恢复的恢复性司法与传统的刑事司法有很大的不同。
传统的刑事司法注重惩罚罪犯,而恢复性司法则注重重建受害人和公众受害后的恢复过程,通过赔偿和修复来实现社会公正和道德恢复。
恢复性司法的主要优点包括:1. 具有社会治理功能,能够促进社会秩序的稳定和持续。
2. 实现了犯罪的公正处理,同背后的社会、生态受害者进行了法律上的欠息。
3. 加强了法律意义、修复意义和预防意义的综合性,即实现了刑事司法的多重目标。
1. 赔偿和修复双重恢复对于生态环境犯罪案件,除了惩罚罪犯外,更应该重视对受害社会和生态环境的修复,因此,赔偿和修复是恢复性司法的核心。
在生态环境犯罪案件中,赔偿和修复应该是双重恢复,即同步赔偿受害者的经济损失并进行生态环境修复。
生态环境修复可以采取种植植被、治理水土流失、防治沙漠化等手段进行,从而恢复当地的生态环境。
2. 法律制度的完善生态环境犯罪案件的恢复性司法应用需要以完善的法律制度为基础。
因此,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法律的制定和完善,同时提高司法机关对生态环境犯罪案件的认识和对恢复性司法的应用水平,才能更好地实现生态环境的恢复和社会公正。
3. 公众参与的推动生态环境犯罪案件的恢复性司法应用需要广泛的社会支持和公众参与。
浅析恢复性司法理念在我国环境犯罪中的适用

浅析恢复性司法理念在我国环境犯罪中的适用
恢复性司法理念认为犯罪行为对受害者和社会造成了伤害,应该让犯罪者承担责任,赔偿受害者并向社会做出补偿,重新融入社会。
在环境犯罪中,恢复性司法理念
同样适用并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恢复性司法可以让环境犯罪者承担责任。
环境犯罪者通过犯罪行为严重破坏了大自然生态平衡,造成了不可挽回的环境损失。
采用恢复性司法可以让犯罪者承
担责任,认识到他们的行为对环境和社会造成的损失,并愿意为此承担相应的法律、
经济和道义责任。
其次,恢复性司法可以是环境犯罪者向受害者和社会进行赔偿。
环境犯罪者应该向受害者和社会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包括生态修复费用、环境损失费用以及受害者
的经济和心理补偿等多方面。
这些赔偿可以获得受害者和公众的赞同、信任和支持,
提高犯罪者的认识和责任感,推动建设法治社会。
最后,恢复性司法可以使环境犯罪者重新融入社会。
通过执行恢复性司法,环境犯罪者可以重新认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和义务,进而成为有益社会的一员。
除了经济
赔偿,还应该对犯罪者进行合理的社会服务安排,如绿化环境、义务劳动等,这些措
施都将促进犯罪的恢复和再教育。
综上所述,恢复性司法理念在环境犯罪中的适用,在环境保护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这种方法的风险较小,并可以平衡各方面的利益,有助于解决维持地球生态平衡时的
相关问题。
浅析恢复性司法理念在我国环境犯罪中的适用

浅析恢复性司法理念在我国环境犯罪中的适用引言在环境保护日益受到关注的当下,环境犯罪的频发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为了有效应对环境犯罪的挑战,许多国家开始关注恢复性司法理念的应用。
恢复性司法理念强调的是通过恢复被害人与犯罪人之间的关系来实现社会和解。
本文将浅析恢复性司法理念在我国环境犯罪中的适用性,并探讨其中的优势和限制。
一、恢复性司法理念概述恢复性司法理念起源于西方社会,被视为一种与传统惩罚性司法模式不同的刑事司法改革方法。
其核心思想是将犯罪视为社会关系的破坏,主张通过恢复性的方法来修复这种破坏的关系。
恢复性司法理念的目标是实现三方面的恢复:对被害人的恢复、对犯罪人的恢复以及对社会的恢复。
二、恢复性司法理念在环境犯罪中的应用1. 基于环境修复的恢复性司法环境犯罪往往导致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因此恢复受影响的生态系统是恢复性司法在环境犯罪中的一个重要应用方向。
恢复性司法可以要求环境犯罪人修复其造成的环境损害,以实现对被害环境的恢复。
2. 重建社会关系的恢复性司法环境犯罪不仅对环境造成直接的伤害,还常常破坏了社会中的关系。
恢复性司法可以通过促进受害者、犯罪人和社会之间的对话和重建关系来实现社会的恢复。
这种方法强调的是受害者能够表达其受到伤害的感受,并与犯罪人进行对话,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和解。
3. 强调犯罪后果与责任的恢复性司法恢复性司法在处理环境犯罪时,强调的是犯罪人要对其犯罪行为负责并承担后果。
除了受到法律制裁外,犯罪人还需要参与恢复过程,为恢复环境、赔偿被害人等做出努力,以实现其对社会的恢复。
三、恢复性司法理念的优势1. 促进社会和谐与和解恢复性司法强调对话和重建关系的重要性,可以促进受害者、犯罪人和社会之间的和谐与和解。
在环境犯罪中,这种方法能够帮助受害者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和安抚,同时也能教育犯罪人认识到其错误的严重性,并承担责任,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2. 强调责任与后果恢复性司法要求犯罪人要为其犯罪行为承担责任,并主动为恢复社会秩序做出贡献。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犯罪案件中的恢复性司法应用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犯罪案件中的恢复性司法应用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犯罪是指在西部地区发生的违反生态环境法律法规的犯罪行为。
这些犯罪行为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威胁了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
为了保护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恢复生态环境犯罪案件中的司法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恢复性司法的理念恢复性司法是一种在犯罪和刑事司法中强调犯罪的社会后果和受害人利益恢复的方法。
在恢复性司法理念下,犯罪不仅仅是对受害人和社会的伤害,也是对加害人的伤害。
恢复性司法的目的是通过使加害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通过补偿受害人的损失和恢复社会和谐,实现加害人和受害人之间的和解与和谐。
1. 提高相关立法针对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犯罪案件,应加强相关立法,明确生态环境犯罪行为的界定、定罪标准和刑罚幅度。
合理的立法将恢复性司法原则融入强调加害人对自己行为负责和通过补偿受害人损失恢复社会和谐。
2. 注重加害人的教育和改造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犯罪案件中,加害人通常包括违法行为的直接责任人、领导责任人和利益相关人。
对于这些加害人,应加强教育和改造工作,增强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使其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认识到生态环境犯罪给社会和自己带来的危害,从而改变其对环境的破坏行为。
3. 强化刑罚执行对于犯罪嫌疑人和罪犯,特别是严重的生态环境犯罪,应依法严惩。
对于被依法判处刑罚的犯罪嫌疑人和罪犯,应加强刑罚执行,确保刑罚的有效执行。
也应加强刑罚执行后的教育和改造工作,使罪犯能够通过劳动改造和学习重建自己的人生,重返社会。
4. 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教育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犯罪案件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一些人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淡漠和缺乏对环境的敬畏之心。
为了预防生态环境犯罪的发生,应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大力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人们对环境的责任感和意识,提高整个社会的环境保护水平。
三、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1. 制度不完善:恢复性司法需要配套的制度支持,而目前西部地区在这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完善的情况。
浅析恢复性司法理念在我国环境犯罪中的适用

浅析恢复性司法理念在我国环境犯罪中的适用
恢复性司法理念是在刑事司法领域中逐渐流行开来的概念,其
主张在惩罚罪犯的同时,更加注重向受害者进行修复,通过对受害
者的赔偿和社会关系的重建,从而恢复社会的和谐、信任与公正。
在我国环境犯罪中,恢复性司法理念也可以得到适用。
环境犯
罪的特点是其犯罪行为给环境带来的永久损害往往是不可逆转的,
因此在惩罚犯罪行为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更加注重修复、恢复环境
和受影响的利益群体。
首先,在惩罚环境犯罪行为方面,我们可以借鉴恢复性司法理
念中的赔偿机制。
通过对环境犯罪行为进行经济赔偿,使犯罪者意
识到实际犯罪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从而更加重视环境保护。
同时,
可以将赔偿款项用于环境治理、修复、监测等方面,以实现对环境
的恢复。
其次,在修复受害者方面,可以通过重建环境和社会关系来实现。
对于环境损害较为严重的地区,可以修建公园、植树造林等,
以改善当地环境质量。
同时,也可以通过开展公益活动和建立环保
组织等,增强公众环境保护意识,推动环保精神的传播。
最后,要注意将恢复性司法理念融入到环境犯罪的司法实践中。
目前,我国环境犯罪数量较多,但相对应的维权渠道不畅,受害者
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因此,在司法实践中,应该注重强化受害
者维权机制,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等,使受害者能够得到更好的
赔偿和保障。
总之,恢复性司法理念在我国环境犯罪中具有很强的适用性,
借鉴此理念的思想和实践,将能够更好地强化对环境犯罪的打击和
责任追究,以实现对环境的修复和保护。
论恢复性司法在环境资源案件中的应用

件中的应用2023-11-04•恢复性司法的概述•恢复性司法在环境资源案件中的应用•恢复性司法在环境资源案件中的实践与探索•恢复性司法在环境资源案件中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目•恢复性司法在环境资源案件中的前景展望录01恢复性司法的概述恢复性司法是一种刑事司法模式,它强调在犯罪发生后,应尽量恢复犯罪所破坏的社会关系和利益,并减少犯罪对受害人和社区的影响。
它是一种以修复和弥补为核心思想的司法制度,旨在通过调解、协商、社区服务等手段,帮助犯罪者承担责任,修复社会关系,并使受害者得到公正的待遇。
恢复性司法强调对受害人和社区的关注,将犯罪视为对个人和社会关系的破坏,并寻求修复这些关系的方法。
与传统的刑事司法模式相比,恢复性司法更注重犯罪者的动机和行为对社会的影响,并强调通过修复受损的社会关系来弥补犯罪所造成的损害。
恢复性司法的目的是通过调解、协商和社区服务等手段,帮助犯罪者承担责任,修复受损的社会关系,减少犯罪对受害人和社区的影响,并使受害者得到公正的待遇。
它旨在通过关注受害人和社区的需求、促进犯罪者的改变和社会关系的修复,实现社会和谐与公正。
02恢复性司法在环境资源案件中的应用环境恢复在环境案件中,恢复性司法强调对受损环境的修复,包括清理污染区域、修复生态系统的功能、恢复生物多样性等。
恢复性司法概念恢复性司法是一种强调修复受损社会关系和恢复受损利益的方法,在环境案件中,其关注点在于通过修复环境来弥补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赔偿与补偿除了环境修复外,恢复性司法还强调对受害人进行赔偿和补偿,包括对因环境污染而导致的健康损害、财产损失等进行赔偿。
恢复性司法在环境案件中的应用在资源案件中,恢复性司法强调对有限资源的保护,包括对森林、矿产、水资源等进行合理利用和保护。
资源保护恢复性司法在资源案件中的应用恢复性司法不仅强调对资源的保护,也关注对过度开采、滥伐森林等行为的惩罚和矫正,通过惩罚措施来遏制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破坏。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犯罪案件中的恢复性司法应用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犯罪案件中的恢复性司法应用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西部地区面临着许多生态环境问题,包括水资源过度开发、土地沙漠化、荒漠化、水土流失等。
这些问题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对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犯罪案件的发生极大地加剧了这些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因此,有必要对犯罪案件进行恢复性司法应用,以维护当地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
恢复性司法应用是指在犯罪行为发生后,采取措施恢复环境、预防环境进一步破坏然后提出相应的惩罚。
在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犯罪案件中,恢复性司法应用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加强环境监管。
西部地区严重的水资源开发、土地沙漠化、荒漠化、水土流失等问题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缺乏有效的环境监管。
针对这一问题,在罪犯被惩罚的同时,应对环境监管进行加强,规范开发、使用、维护和监管环节,确保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和持续发展。
第二,修复生态环境。
西部地区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土地沙漠化、荒漠化、水土流失等问题已经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系统。
因此,在将罪犯追究刑责的同时,应采取措施恢复生态环境。
比如,移植草木,种植植被,放牛或人工恢复草地,以及实施山体绿化等,从而保护和恢复当地的生态环境。
第三,加强教育宣传。
针对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犯罪案件的严重性,应采取措施加强教育宣传。
对于一些环保法律知识的普及,应要求在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场所进行宣传,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理念和知识基础,进一步加大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使他们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在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犯罪案件中,恢复性司法应用是重建受损环境、预防环境进一步破坏的必要手段。
事实上,加强环境监管、修复生态环境和加强教育宣传都是每个人的事情,只有每个人都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才能够真正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作心得:环境刑事司法视角下的恢复性司法问题一、恢复性司法理念提出的背景1、环境犯罪日渐严重环境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以来,对资源的过度损耗,对生态环境的严重损害,使人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惩罚,环境与发展问题被普遍关注。
我国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盲目追求经济增长而忽略对自然生态资源带来的过度损耗,环境犯罪问题也日益凸显。
随着越来越多的独立经济主体参与市场竞争在决策时更多的是考虑自身的局部利益,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再加上改革开放后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加快,使得当前环境犯罪数量多发、环境犯罪形式多样化、环境犯罪手段隐蔽化,我国当前的环境资源形势也十分严峻。
2、刑事环境司法回应不足自从19世纪中后期环境问题突出以来,各国普遍开始运用民事手段、经济手段等多角度方法来对环境问题进行调控,直至后期全球范围内发生较为严重的环境公害事件后,环境的刑法保护必要性开始受到重视。
传统理念中刑法所追究刑事责任的实质是犯罪人与国家及其司法机关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国家、犯罪人作为相互对立的两极成为诠释罪与刑关系的着眼点,而这种着眼点反映在具体的环境犯罪案件中,“被害人”——社会、自然以及整个生态环境具体的利益往往被排除在视野以外。
受这种传统刑法理论的影响,通过刑罚的报应功能来预防环境犯罪的发生被定义为环境刑事司法的目的。
但刑事政策还应当关注预防犯罪,并尽量弥补被害人的损失,恢复被犯罪损害的社会关系。
仅单纯通过自由刑、罚金刑等刑事责任承担方式来预防环境犯罪是不够的,通过接受刑罚仅能承担对侵犯国家环境资源所应承担的宏观抽象责任,却逃避了其犯罪行为对环境、对社会带来恶劣影响所必须承担的实际责任。
环境刑事司法实践中的这些尴尬督促我们去找寻破解这些难题的新出路。
在环境犯罪中应广泛采取资格刑和非刑罚处罚方法的呼声更加强烈。
恢复性司法的出现为我国刑事司法改革提供了一个契机、为化解环境刑事司法不足的局面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能给予环境损害者多样的弥补方式,提供更多的解决方案。
二、恢复性司法理念的起源和基本概念恢复性司法与传统的报应性司法相对应,其作为一种新兴生态概念应运而生。
随着报应性司法弊端的逐渐暴露,全球范围内被害人保护运动兴起,20世纪70年代后一种新的“加害人——被害人和解”模式逐渐扩展,并最终促成恢复性司法这场全球性刑事司法革新运动。
联合国预防犯罪和刑事司法委员会(CCPCJ)在200X年给定了“恢复性司法”的标准翻译,以此表明联合国对有关恢复性司法一系列问题的基本立场。
201X年11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也首次提出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完善生态修复制度,而修复性司法正式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司法手段,是为生态系统的修复提供必要制度保障的重要依托。
尽管各国学者从不同视角对于“恢复性司法”概念的理解各有不同,但是大家对于恢复性司法基本内涵的认识和适用恢复性司法的目标还是比较一致的。
恢复性司法通说指采用恢复性程序并搜寻多样化方案以实现恢复性结果,在调解人的主持和帮助下,组织受害人和罪犯共同积极参与解决由犯罪所造成的问题,从而最大可能的将社会关系恢复致受犯罪侵害前的状态。
集中反映在环境犯罪中,恢复性司法是指在环境犯罪追责治理过程中,采用修复、补偿等方式,使得环境法益得以保护,被破坏的环境得以修复,被破坏的社会关系得以恢复的刑事司法理念。
三、环境犯罪中恢复性司法应用的合理性分析从宏观上来讲,恢复性司法能够克服传统刑罚体系存在的局限性,并且能满足人们保障人权、实现社会关系恢复等需求。
其可行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恢复性司法能够促进恢复受损的环境要素恢复性司法在对犯罪进行处理的过程中把对犯罪造成的损害的恢复放在显著的地位,强调在解决已有受损法益的基础上,达成犯罪人、被害人和社区的整体和谐,达致主观上自愿和谐共处的理想状态。
我们可以将恢复性司法理念引入到环境保护中,将环境刑事犯罪进行非刑罚化的处理。
在审理环境刑事案件时将以下三个方面因素作为参考:第一,犯罪者是否已经采取了相应的补救措施,如消除影响、排除损害、对受损资源进行修复,是否对所犯罪行有悔过态度;第二,犯罪者补救措施的效果反应如何,对于受损资源是否能真正起到修复的作用;第三,如果使用刑罚,能否真正实现目的,是严重环境案件中不用刑罚处罚不至于符合罪刑法定原则亦或是在一般案件中刑罚仅仅对犯罪人起到惩罚和报复的作用。
综合考虑三点因素来确定是否适用恢复性司法程序。
2、恢复性司法将有效促进环境犯罪预防根据犯罪主体的不同,我们可以把环境犯罪划分为自然人犯罪和单位犯罪两类,对于某些轻微的自然人环境犯罪而言,多数情况下是在经济活动中伴随出现的不可避免的侵害环境资源行为,事实行为的本身对于经济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加上当前时代大背景下社会整体价值观对于环保不够重视,人们主观上对它的道德否定性不强,如果不加区分地使用刑罚这种否定性很强当事人主观上会产生极大抵触的惩罚手段的话,很有可能会适得其反,不利于有效预防犯罪。
而针对某些轻微单位犯罪,受制于其对地方经济的贡献作用,当前对其犯罪的处理往往也就是以罚代刑、一罚了事。
这种处罚方式存在着一个问题,那就是罚的轻了则达不到预防犯罪的目的,罚的重了又会制约其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因此,恢复性司法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通过犯罪主体与被害人以及其他参与人的交流和沟通,使他们对自己行为的危害性有所认识,以达到恢复性的效果,既有利于预防犯罪,也能在恢复司法的过程中引起社会各界的注意,加大环保法制宣传的同时又兼顾了经济的发展。
3、当前的社会环境和司法环境为恢复性司法的推行提供基础首先,社区矫正的广泛开展方便了我们寻求新的解决犯罪问题的途径、方法,由于社区矫正兼容了司法、心理、教育和社会等许多方面的事务,能够促使加害人与社会良好地交流互动。
通过确立政府与社区的合作机制,由社区广泛发动社区居民参与到社会管理和服务的活动中,实施对犯罪的群防群治。
其次,我们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支持着恢复性司法。
恢复性司法特别强调宽严相济中的“宽”字诀,从立法、司法等各个层面对轻微犯罪宽大处理,对轻微加害人少一点报应性刑罚,多一些人文关怀,以期他们能够尽早回归。
四、环境犯罪中恢复性司法应用的路径探索恢复性司法作为一种正在实践探索尚未完全成形的制度,需要我们因地制宜,根据我国传统文化、现有法律等多方面因素,结合我国环境刑事司法实践,探索出适合我国特色的环境犯罪的恢复性司法模式。
1、适用案件类型恢复性司法理论主张只有对那些承认了自己的罪行,愿意接受恢复性程序,并且本身也具有可恢复性的案件才可以适当适用恢复性司法理念。
对于适用案件范围,可以从犯罪的严重性程度、犯罪的被害人等几个方面综合起来界定。
首先,从犯罪的被害人角度来看,恢复性司法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通过被害人、犯罪人和社区的共同参与和协作,达成一个全面解决犯罪带来的对环境、社会利益各方面损害的结果。
一般认为,对于没有具体个体被害人的案件,不宜恢复性司法,但也不能完全否定,要综合环境犯罪对于公众环境权益的现实侵害来考虑。
其次,从犯罪的严重程度看,恢复性司法应主要应用到初次犯罪或轻微犯罪上,针对犯罪人主观恶性较小的案件,其中包括犯罪人是初犯、偶犯、过失犯、中止犯、胁从犯等。
对于社会危险性较大的预谋犯、累犯、犯罪动机恶劣的犯罪人,一般不能适用恢复性司法。
对个人财产造成较大的损害、人身造成较大损伤的以及对环境造成较为恶劣破坏特别是不可逆转的破坏等比较严重的环境犯罪案件,出于恢复性司法功能的有限性等方面的考虑,当前不宜列入可以适用的案件范围。
再次,从修复效果上考虑,犯罪人以及被害人同意适用恢复性程序也是重要因素。
恢复性司法对犯罪人、被害人、社区等方积极参与的要求较高,若被害人对犯罪人的行为极度反对,对其行为对自身造成的影响认为无法通过恢复性司法程序进行修复,此时社会关系无法简单通过调解等方式进行恢复。
2、具体运作模式调解模式是较为合适的在环境犯罪案件中运作恢复性司法理念的方法。
调解模式是被害人与犯罪人双方在一名中立的调解人的主持下,通过面对面交流,讲述犯罪给自己造成的影响,协商确定犯罪人应对犯罪行为所负责任的一种恢复性司法程序。
程序简便,易于操作,在刑事司法的每一个阶段都可以进行,同时,由于调解程序通常只有犯罪人、被害人和调解人参加,这就有利于保护当事人的隐私。
当然,适用调解模式的前提是将该调解模式合法化,在生态法律方面增加有关规定,明确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规范调解组织召开的具体程序。
在侦查、审查起诉、审判各诉讼阶段赋予司法机关组织调解的权利。
司法机关作为依法成立的司法组织,行使相关国家职权,具有较高的法律权威性和中立性,行使工作职权不受其他任何社会团体、个人的干涉,是较为适合担任调解人角色的国家机关,能够以保障恢复环境、恢复社会关系为调解案件价值追求。
同时,增设监督机关——各级政府环境保护部门,可以有效检验恢复效果。
司法机关在环境检测等方面不具有专业性,在政府环保部门的参与下,可以实时提出相关改进措施,为每起环境案件合理分配环境修复责任,制定审核环境修复计划,定期进行检查,形成最终评定结果。
若环境修复结果良好,可评定修复结束,给出具体意见移送司法机关进行司法程序;若环境修复尚未达到要求标准,环保部门可利用其专业性进行督促;若环境修复被恶意破坏甚至放弃,环保部门应将该情况及时移交司法机关,进行司法诉讼程序,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结合第一点提出的适用恢复性司法案件的具体类型。
对于环境修复合格的案件,在侦查阶段应快速办理及时将案件移送检察院审查起诉并提供修复合格认定书,在审查起诉阶段应适当考虑作出相对不起诉处理,在审判阶段应参考案情适当作出免予刑事处罚或者判处较轻刑罚(例如缓刑)处理。
在刑事司法程序上,将修复是否合格作为审理案件作出决定的一个重大参考因素,与在故意伤害案件中将是否赔偿被害人损失并获得谅解作为量刑考虑因素类似,可以有效督促犯罪人积极面对环境恢复程序,增强环境修复效果。
200X年12月,XX县法院对被告人王双英涉嫌滥伐林木案依法作出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的判决,并要求其在缓刑考验期内在保证存活率为95%的基础上种植3024株树木。
该案中,法院对被告人判处种树来弥补对环境造成的损害,对于该类案件的处理具有典型性代表意义。
针对判决后进行恢复性司法程序的环境案件,参考以上案例并结合具体案情,在适当案件中应以“被害人”为中心,以加强犯罪人参与为重心,以恢复受损关系为核心,灵活运用缓刑、罚金刑等非自由刑,采取措施排除危害,实现对环境法益的修复和防卫。
3、具体实施措施类型刑罚的功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有通过对环境犯罪人进行刑罚处罚的同时判处辅助措施,才能有效修复损害以达到更好的惩治犯罪、保护法益的作用。